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2024-05-10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通用8篇)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篇1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讨论稿)

近年来,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接近90亿元。但在文化挖掘、融资开发、综合服务、规模发展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有很大欠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与我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尚不相称。为进一步整合运城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服务业集群和工贸旅游中心城市建设,现就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我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抢抓发展机遇,挖掘资源潜力,占领旅游发展制高点,将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转变运城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瞄准“两基地一中心”战略目标,着力培育壮大“五个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深层次调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历史原因,全市经济结构依然偏重,财政收入的80%来源于二产,二产内部焦化、冶金、电力、化工等又占到75%。转 1

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而旅游文化产业又是第三产业中涉及领域最广,带动牵引力最强的产业,且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在扩大消费、加快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我市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民间文化艺术独具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十分丰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2.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市现存古迹200余处,文物景点1600余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旅游文化资源遍布城乡各地。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当地农民就业,有利于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改善农村民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

3.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引擎。旅游文化产业是优化和提升城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具有产业边际宽泛的特点,是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引擎产业。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壮大,必将带动中心城市配套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和消费能力提高,促进城市资源保值增值,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二、总体思路

围绕黄河金三角地区工贸旅游城市建设目标,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理念,通过组建旅游文化旗舰企业,全

面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旅游文化产品融资开发力度,大力实施旅游、文化双轮驱动战略,以旅游传播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打造运城旅游文化品牌,培育具有运城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努力把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运城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主要措施

1.构建投资融资平台,整合旅游文化资源。资本运作是旅游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也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我市应坚持政府导向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整合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等国有经营性资产,吸纳各类社会投资,共同组建新型旅游文化融资平台企业。由运城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控股,吸纳运城大酒店、运城宾馆、运城死海、运城黄河文化博物馆、万荣李家大院、盐湖舜帝陵景区、永济鹳雀楼景区、永济五老峰景区、垣曲历山国家森林公园、凤凰谷与南山生态景区以及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企业,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原则,以股权、实物资产、土地或现金等方式出资,共同发起成立运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后的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建立融资、投资、建设、运营有机统一的现代投融资机制,力争在3至5年内通过IPO或者借壳在A股上市,成为全省乃至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旗舰企业。

2.实施文化引领,坚持规划先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

游是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河东文化内涵,在深刻理解河东文化基础上搞好产业规划,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础。应以市文化、旅游、文物、地方志、文联、规划等部门研究人员为主体,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市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文化为纽带,完善旅游产业和线路布局,制定出台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突显运城特色的文化品牌,强化休闲性、参与性、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3.加快体制改革,完善服务支持体系。目前我市旅游文化资源隶属关系复杂,涉及到文化、文物、旅游、林业、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着文化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应对现行的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彻底改革,打破资源、地域垄断,打破部门、行政区划分割,进行资源有机整合,实现旅游产业一体化管理。对国有景区(点)和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改革,形成资源统一管理、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景区管理运营模式,将重点国有景区经营权划入市城投公司,统一经营运作,所得收入用于中心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同时,完善地方旅游服务标准、旅游咨询服务、交通旅游标识、旅游文化信息发布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五大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服务水平。

4.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一是聘请国内知名作家、影视明星,借力名人效应,推出一批具有运城特色的文学作品,筹拍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二是突

出宣传促销,加强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推进晋陕豫三省八市“黄河之旅”旅游线路沿线的资源整合,打造“黄河金三角”区域无障碍旅游,做强华夏寻根问祖之旅、大黄河游之旅、生态休闲之旅、历史文化之旅四条精品线路。三是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编制和实施全市旅游市场宣传推广计划;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在北京、广州等主要客源地设立办事处,积极邀请旅行商与媒体来运考察,加快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四是切实加大在国内主流媒体的旅游文化品牌宣传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宣传和营销活动。

5.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财政部门要设立宣传推广专项经费,发展改革部门要优先布局建设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项目,交通部门要抓好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建设,通讯部门要对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实施通讯全覆盖,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农业、扶贫等部门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给予重点扶持,旅游部门要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市场监管、环境营造等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区域联合的大旅游、大市场、大推广、大发展的格局。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六日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篇2

作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为载体, 势必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并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精神体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与影响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及其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由英国最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理解各有不同。英国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将其定义为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的产业, 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 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创意产业分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我们认为,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 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理解, 可以看到,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传统文化产业, 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 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 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 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像力, 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 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一)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 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 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二)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 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美国著名企业家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评价创意产业:“创意具有裂变效应, 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法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好的创意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 而且能够使许多传统产业和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 为发展新兴产业及相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从而促进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 其本质在于“创新”, 但这一创新活动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则需要三大核心要素的支撑。

(一) 文化理念。

现代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展中, 特色经济优势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文化知识的拓展和引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加离不开文化, 文化理念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创意产业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 是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 是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渗透力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创意产业融入了文化理念, 才有了品位、价值和竞争力。以好莱坞电影为例, 其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成为世界影坛的霸主, 在推动国家影视业发展的同时, 也将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 对世界各国电影及电影文化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统计数字表明, 好莱坞电影占目前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3%, 美国每年影院发行影片约450到500部左右, 电影产业年产值约在400亿美元以上。

(二) 科技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以信息及网络技术为主要载体, 是科技大发展时代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 强调产业的价值源于文化积累和科技发展所激发的创意, 重视创意向形成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如网络游戏中Flash动画就是将图形技术、仿真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 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加强科技与文化创意产品的高度交融。

(三) 商业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产品, 其企业运作模式也区别于传统模式, 不再以生产制造为中心, 而是更加强调创意活动、强调宣传推广活动、强调新的营销运营模式。美国迪斯尼公司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典范。沃尔特·迪斯尼创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两个卡通形象, 首先在影视中流行, 而后又进入娱乐、服装、玩具等行业, 形成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 其产业规模及盈利稳居世界企业500强的前10位。美国迪斯尼乐园给全世界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创意+科技+资本”, 即以非凡的创意为基点, 通过科技手段将创意理念转化为产品, 再依靠高度产业化的运营模式, 拓展全球市场。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思想观念, 迎接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挑战。

首先,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世界各国各民族间平等的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在开放条件下, 文化市场进一步扩大, 发达地区与国家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不断涌入, 已成势不可挡之势。与此同时, 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 文化市场机制、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可以说, 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与发达城市相比较, 无论在资金实力、科技水平, 还是在市场运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上, 都要逊色得多。其次, 面对发达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其对我国文化市场的强烈冲击, 我们应遵循这一市场游戏规则, 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制, 营造适合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不能再用传统的封闭或行政手段来阻止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的发展, 必须以积极的心态与行动迎接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挑战。同时要积极地取“洋经”——借鉴发达国家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经验, 而且要虚心向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城市取经。当然, 不能一味“拿来主义”, 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再者, 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 不断完善文化市场, 使其在保持有序竞争的前提下良性发展, 把文化创意产业从单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依靠政府扶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进一步改革政府管理文化的体制和模式, 积极推行和实践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等在经济领域中行之有效的改革实践。

(二)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一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 必须树立市场化观念, 积极培育并完善市场体系, 同时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不断打造大型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平台。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要求, 重视产品的包装和推销, 争取最大的市场效益;在不断改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环境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市场杠杆, 以发展为主题,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使文化消费在城市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二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满足多样化、个性化、规范化的文化消费。目前, 文化创意产业法规政策相对滞后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 为有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让文化创意产业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下规范运作, 并以此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创造必需的良好环境, 更好地吸纳社会资源来投资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

(三) 加快建立一支“拚得过、打得赢”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 综观国内外, 无论是风靡全球的“好莱坞”、“迪斯尼乐园”, 还是人气旺盛的“星光大道”、“超级女声”, 无一不是那些既懂创新、又懂管理的人才在操盘运作。在娱乐界、新闻界、出版印刷业、旅游业等等, “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必须大力吸引、引进、留住一批文化界的“高、精、尖”人才, 尤其是电影电视动漫文化创作人才。一是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拓宽人才选拔途径, 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建立与文化生产规律和市场规律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加紧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体系, 鼓励并支持高校开设文化创意产业专业,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适合新形势需要的专业人才。三是针对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需求, 利用高校假期和网上人才信息库, 积极吸引、聘请一批“假日专家”、“网上专家”做顾问, 利用各类专家的经验和智慧,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四是通过政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奖励基金等形式, 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不断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为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本, 从而建立一支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能够经得起考验、有创新头脑的人才队伍体系。五是加快建立文化专业人才信息库。通过对专业人才信息库建设, 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资源信息化工作。六是加强人才管理的法制建设。对在实践中证明切实可行、已经成熟的政策, 要适时提出立法建议。同时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保护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四) 加大投资力度, 创新投融资方式。

首先, 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多元化、多领域、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建设, 让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 使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市场化和社会化, 特别是要积极、慎重地发展集体所有、民营、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的文化企业。同时, 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创意产业, 鼓励更多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做大做强,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开发、创造“名牌”文化产品。政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必须尽快转变政府职能, 真正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加大开放力度, 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 为文化创意产业更好的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商机。其次, 在对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投资的前提下, 要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 当今时代, 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需助推器, 它能极大促进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和创新。飞速发展的以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信息产业对文化艺术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件美的艺术作品,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 一处吸引人的旅游胜地等等一切, 只有借助电视、互联网络等媒介的传播才能“娱于众、乐于众”, 才能带来高的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运用, 不仅能为文化作品带来成功,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只有注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前沿性, 并及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 将之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力, 才能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真正的繁荣。

概而论之,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改善、提升发展环境和增加地方财力上,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刺激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率、增强服务业竞争力、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上, 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打造品牌城市的一大利器。

参考文献

[1].张泽.发展文化产业要有新思路[J].科学决策, 2005, 10

[2].赵敏安, 张明慧.加快文化产业建设, 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5, 9

[3].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 2005, 4

[4].Florida, Re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篇3

1 出台背景

《指导意见》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和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顺应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而制定的。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用地政策、扶持项目、发展类型、信贷支持等方面做出了系统部署,并提出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国办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三个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规划引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乡村精准扶贫,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这既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对休闲农业作出的重大部署,也为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明了方向。

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的需求,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目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存在基础设施滞后、产品类型不够丰富等问题,亟待国家出台明确发展方向、发展任务和政策措施的指导文件,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2 主要思路

《指导意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将休闲农业产业培育成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达33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7 000亿元;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业农民收入、发展质量、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二是明确发展原则。确定了以农为本、促进增收,多方融合、相互促进,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三是强调七项任务。提出了加强规划引导、丰富产品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培育知名品牌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四是提出具体保障措施。包括强化政策落实创设、加大公共服务、加强规范管理和宣传推介等保障措施。五是强调做好组织领导。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实施,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任务分工,强调各方要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作落实。

3 工作任务

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产业脱贫为着力点,《指导意见》提出了七项任务。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布局,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形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积极推进“多规合一”。

二是丰富产品业态。鼓励各地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等,提高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促进休闲农业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支持农民发展农(林、牧、渔)家乐,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集村。

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扶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合作社,着力改善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供水设施、宽带、停车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

四是推动产业扶贫。对资源禀赋有优势的贫困地区,要优先支持农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重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带动贫困地区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项目,着力推动精准脱贫。

五是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准确掌握全国农业生产系统的发布状况和濒危程度。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强监督管理,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优秀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加强大中小学生的国情乡情教育,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社会实践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支持发展妇女手工艺特色产业项目。

六是保护传统村落。不断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按照保持传统村落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要求,保护村落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和监督。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主客共享的美丽休闲乡村,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七是培育知名品牌。重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在面上,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在点上,继续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全国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在线上,重点开展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推介。鼓励各地培育地方品牌。

4 保障措施

在强化政策落实创设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边远海岛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鼓励各地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鼓励各地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倾斜。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创新担保机制和信贷模式,扩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发行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投资休闲农业。国家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各地要加大投资力度,组织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在加大公共服务方面。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科技支撑,依托科研教学单位建立一批设计研究中心、规划中心、创意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构建完善的休闲农业监测统计制度。

在加强规范管理方面。加大休闲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方行业标准,推动本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加大对认定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星级企业、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等景点的动态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行业组织服务,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安全意识,提倡文明出行和诚信经营。

在强化宣传推介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等,开展全国性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宣传推介,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鼓励各地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宣传推介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扩大休闲农业产业的影响力。鼓励各地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努力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

(摘自农业部网站: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就《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2016-9-8)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篇4

建筑产业是产业链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安民基础产业。近年来,我区建筑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但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及生产效率、科技含量、标准化程度偏低等问题。以装配式建筑为重点,加快推进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化建筑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安全施工、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促进建筑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是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意义重大。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绿色建筑为方向,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为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提升建筑业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消化社会过剩产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快推动我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⒈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重视市场对建筑质量、性能、功能等的品质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开发、设计、生产、施工、科研等产业链各有关单位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和社会服务,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营

— 1 — 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市场机制下良性健康发展。

⒉ 积极引进、创新实施。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和推广使用先进成熟的既有成果。同时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应用,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效率,推动建筑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⒊ 示范带动、有序推进。在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中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基地和项目建设。重点选择政府主导投资项目作为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建筑产业化成套部品部件及技术。根据不同地区建设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地逐步提高项目的规划、设计、生产和施工水平,引导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⒈ 试点示范期(2016—2018年)。加强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造价定额和监督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系统性产业政策环境和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标准技术体系、造价定额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测评价体系。到2018年底,培育2—3个自治区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初步建成2—3个自治区级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综合试点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8%以上,城市建成区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10%以上;其他设区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均取得一定突破。

⒉ 推广发展期(2019年—2025年)。进一步完善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造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创建1—2个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培育3—5个自治区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建成3—5个自治区级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到2020年底,综合试点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以上,城市建成区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20%以上,新建全装修成品房面积比率达到20%以上;其他设区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以上,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采用装配式建造的比例达到10%以上,新建全装修成品房面积比率达 — 2 — 到10%以上。到2025年底,全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力争达到30%。

二、重点任务

(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各设区市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并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相关规划紧密结合,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合理确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布局,统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先行先试城市(南宁、柳州市)在2016年底前要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政策。

(二)建立完善标准体系。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PC)和钢结构为重点,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广西实际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生产、装配式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维护、评价认定等环节的技术标准、规范、导则、指南和图集,构建部品与建筑结构相统一的模数协调系统,健全工程造价和定额体系,提高部品部件的标准化水平,加快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新建住宅全装修技术和质量验收标准,完善设计、施工、验收技术要点,确保质量和品质。

(三)培育市场实施主体。引进区外建筑产业现代化优势企业,吸收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区内相关建筑业企业发展。扶持一批社会信誉度高、创新科技实力强的区内优势企业,支持引导区内建筑业企业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向发展,研究和建立企业自主的技术体系和建造工法。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培育一批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具备技术研发、设计、生产、施工高水平的企业。发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发展一批利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进行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升开发建设水平,促进产业化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培育一批熟练掌握建筑产业现代化核心技术的设计企业,提升标准化设计水平。壮大一批住宅部品生产企业,鼓励大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传统建材企业向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鼓励成立包括开发、科研、设计、部品部件生产、物流配送、施工、运营维护以及质量监管等在内的产业联盟,— 3 — 实现“政、产、学、研”融合互动发展。

(四)加强科技创新推广。将新型建筑材料纳入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方向,积极创建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研发推广和示范基地,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发展预制和装配技术,重点开发研究装配式结构体系、围护结构体系、填充体系、部品体系及其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适用于内外墙的集保温、隔热、承重一体化复合多功能砌块,以及利废节能轻质内隔墙板、外墙板和复合墙板,提高技术集成水平。培养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研发团队,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设计、施工等企业,围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全装修的先进适用技术、工法工艺和产品开展科研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材料、关键节点连接、钢结构防火防腐、抗震等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成果转化和技术集成水平。

(五)健全监管服务体系。完善新兴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建立健全部品生产企业资质标准和审查制度。完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定期公布贴近市场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数指标。健全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严格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预制构件生产质量监管,强化装配式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完善建筑项目设计、部品制造、施工和运营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制定完善适合装配化施工特点的质量验收、安全管理及监督检查标准,对超出现行标准的结构体系安全性实行专家审查论证制度。推进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完善质量追偿机制。

(六)推广应用钢铝结构建筑。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政府投资新建的大跨度、大空间公共建筑,在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阶段优先采用钢结构。市政桥梁、轨道交通、交通枢纽、公交站台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在方案设计比选中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推进钢结构在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领域的应用。鼓励采用钢结构方案对现有公共建筑进行加固,采取试点示范方式推动钢结构住宅小区建设。科学合理提高建筑工程用钢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积极推广叠层钢板、钢筋笆网等可周转、绿色环保的安全文明绿色施工材料。大力推广铝合金模板,积极推广全铝结构和构件应用。

(七)推进住宅全装修。倡导工业化装修方式,实施土建和装修一体化,鼓励采用菜单式集体委托方式进行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现代化装修相统一。引导房地产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全装修住宅的市场供应比重。推进商品住房全装修,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实行一次性装修到位,在交付使用时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装饰、管线及终端安装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逐步淘汰下沉式卫生间等落后构造方式。

(八)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大力推广以建筑信息模型(BIM)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管理,加快编制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模型交付、验收归档等工程建设标准和应用指南。制定满足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招标和合同示范文本,出台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服务和预算定额。大力开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加快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

三、政策支持

(一)提供用地支持。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和基地建设纳入相关规划,由自治区和各地按照“分级管理、分级保障”原则,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各地要根据发展目标要求,加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建设的用地保障,对主动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设且预制装配率达到30%的商品住房项目(含配建的保障性住房,下同)优先保障用地。对确定为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和实施住宅全装修的项目,应在项目土地出让公告中予以明确,并将预制装配率、住宅全装修等内容列入土地出让和设计施工招标条件。

(二)加大财政支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等国有投资项目,建造增量成本纳入建设成本。发挥我区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引导作用,优先支持主动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方式且预制装配率达到30%的商品住房项目、非住宅商品房项目绿色建筑、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项目。争取自治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快推动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优化自治区科技创新项目在建筑领域的布局,鼓励以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究为重点攻关方向的工程(重点)实

— 5 — 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编制工作,对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编制的标准化技术机构、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企业和高校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将符合条件的发明专利成果转化项目纳入自治区有关科技计划予以统筹支持。

(三)加大金融支持。对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基地、项目及从事技术研发等工作且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满足合理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对购买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或全装修住房且属于首套普通商品住房的家庭,按照住房信贷政策积极给予支持,落实首付比例和利率优惠政策,合理降低置业成本。

(四)落实税费优惠。对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的企业,符合条件的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成品住房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实际装修成本按规定在税前扣除。对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的优质诚信企业,在收取国家规定的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时,各地可施行相应的减免政策。

(五)优化市场环境。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优化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环境。在保障性住房等国有投资项目中明确一定比例的项目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设。对主动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方式且预制装配率达到30%的商品住房项目,规划管理部门在办理规划审批时,依据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出具的意见,其外墙预制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面积,但不超过该栋住宅地上建筑面积的3%。报建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可以采用平方米包干价方式确定工程总造价预算进行施工图合同备案。投入开发建设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施工进度达到正负零,可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工程。

(六)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高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适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展多层次建筑产业现代化知识培训,提高行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依托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建筑业企业和实训基地培育紧缺技能人才,持续开展 — 6 — 专业技术人才再教育。强化岗位建设,深入实施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统一考核评价工作。建立有利于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扶持建筑劳务企业发展,着力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七)加强行业引导。在各类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评选、评优、国家绿色建筑、康居示范工程、广厦奖项目以及各级政府质量奖等申报中,优先考虑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企业和项目。在建设领域企业综合实力排序中,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具备建筑产业现代化条件的企业,优先安排国有投资项目进行试点。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自治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主要负责人担任召集人,自治区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金融办等部门参加。联席会议的职责是:统筹协调推进全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定期召开,及时总结前期推进工作情况,解决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明确下一阶段推进工作的重点任务。

(二)强化技术指导。由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负责标准编制、项目评审、技术论证、性能认定等方面的技术把关和服务指导。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按照相应权限及程序,负责对除需要国家、自治区专项技术审查和论证以外的本地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专家委员会论证意见作为项目享受各项优惠激励政策的主要依据。

(三)加强监督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的监督管理,对已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但未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设的项目,责令建设单位退回或补交相关资金,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理,并记入企业诚信档案。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公众更全面了解建筑产业现代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篇5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2008]114号)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宁党发[2008]41号)、《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宁党发[2008]42号)精神,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财政政策

(一)自治区及有条件的市、县(区)财政都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 年到2012 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

(二)要有重点地规划建设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印刷、影视和文化产品出口等文化产业基地及产业园区。按照“社会力量投资为主、政府专项资金补助为辅”的原则,对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的公共设施服务平台建设实行财政补助。

(三)进入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的企业以及确立为国家、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的企业,从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中给予一定的支持。

(四)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自治区给予适当补助。国家和自治区投入资金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五)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在转制后5年过渡期内,由财政按转制前核拨的补助标准继续拨付相关的经费。

(六)列入各级政府主办的大型庆典、文体活动、“农家书屋”工程和出资购买的大宗文化产品等,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逐步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按照市场机制运作。

二、税收政策

(七)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

(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优惠政策,并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根据转制方案确定的具体优惠政策执行。

(九)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05年本)中鼓励类项目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规定。

(十)文化产品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重点文化产品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一)鼓励和吸引国内大型文化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来我区从事文化产业开发。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新办文化企业,自获利起,其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5年内继续用于该企业扩大再生产。

(十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新办的文化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3年内,可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三、投融资政策

(十三)组建自治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负责重点文化项目等文化设施建设和大型文化活动投入,承担贷款担保等责任。

(十四)鼓励文化产业单位充分运用市场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允许文化产业单位以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本金参与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经营。支持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信誉度好、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积极推介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

(十五)商业银行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企业(含民族文化贸易和民族文化用品生产等),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利率优惠。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的保险服务。

(十六)自治区确定的重大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应纳入政府信用平台贷款项目计划之中,并按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十七)自治区及各地级市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导目录》,并利用各种媒体加以推介。列入指导目录的项目,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在立项、报建、用地手续、配套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依法保护项目业主的权益。

(十八)要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招商引资范围,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项目,兴办合资文化企业,并享受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十九)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具体政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

[2008]114 号)文件执行。

四、土地政策

(二十)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文化类高新技术项目用地优先予以安排,并减免相关的地方性收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不符合行政划拨用地的,要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评估作价后,以出资(入股)等方式转增国家资本。

(二十一)凡是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用地,纳入重点项目用地服务范围,优先予以保障。各市、县(区)依据规划调剂使用的存量建设用地和收

购储备的土地,可优先安排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使用,仍不能满足需求的在当年的用地指标中予以调剂。

(二十二)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允许集体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兴办乡镇文化企业。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承包、租赁国有文化企业的,国有文化企业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可以租赁方式使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收购、兼并国有文化企业的,其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可以继续使用,如需变更出让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办理有偿出让手续。

(二十三)文化事业单位享有使用权的土地、房产、建筑物,在满足主业需要后仍有闲置,且符合城市规划的,可依法进行开发经营、租赁或转让。文化事业单位转让土地使用权,其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入库后,全额用于本单位文化建设。

五、人才政策

(二十四)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训网络体系,引导、支持高等院校设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或文化产业学院,鼓励其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面向文化单位、团体、个人,大力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组织赴外开展文化经纪、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培训。

(二十五)完善人才引进和鼓励政策。对从事文化工作的优秀和特殊文化人才,在户籍、住房、职称评定、家属随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可以采用高薪聘用、重建人事档案、兼职等多种方式引进外地文化人才。对国有文化单位急需的特殊专业人才,经文化主管部门商请人事部门批准后,允许在原有编制外以聘用方式招录,财政部门给予工资性补助,所聘人员实行动态合同制管理。

(二十六)建立符合市场体制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和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以技能和知识产权入股,并参与收益分配。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对荣获国家级名家、名师、名角、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优先评选,享受国家、自治区有关津补贴。

(二十七)建立民间文化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在各类表彰评奖和文化交流方面,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享有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及其成员的相同待遇。

(二十八)建立文化人才供求信息网和高级文化人才数据库,逐步推进艺术人才成为自由职业的步伐,推动文化人才中介市场建设,为人才有序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二十九)大力培育文化经纪人队伍和演出经纪机构,造就一批有影响、有特长的文化经纪名人和演出经纪机构,使之成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奖励政策

(三十)原创的影视作品,获得国际电影节金像奖、金棕桐奖、金狮奖、金熊奖,给予

获奖单位一次性200万元的奖励。

(三十一)原创的影视、演艺等作品获得国内华表奖、百花奖、金鸡奖、飞天奖、金鹰奖、文华奖、骏马奖、群星奖、梅花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给予获奖单位一次性50万元的奖励。工艺美术作品被国家征集收藏的,给予个人一定量的一次性奖励。

(三十二)新闻作品、文学作品、社科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获国家级大奖的,给予个人一次性奖励。

(三十三)动画影视原创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二维动画片1500元/分钟、三维动画片2000元/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上限不超过100万元;在省级电视台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二维动画片800元/分钟、三维动画片1200元/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十四)影视作品、文艺作品和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黄金时段首播,按10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非黄金时段首播及其他相应定位的主频道首播的,按8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相应定位的主频率播出的,按10000元/20分钟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十五)获“国家图书奖”的出版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10 万元。

(三十六)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单位一次性给予奖励100 万元。

(三十七)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性奖励单位200万元;凡进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事传承、保护工作的给予一定奖励。奖励资金全部用于遗产保护,不得挪作他用。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篇6

基层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就XX区而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一、我区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底蕴丰厚。XX区是XX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烧鸡之乡。XX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悠久的历史使这块土地人才辈出。古有闵子骞、稽康等历史名人,近有杨在葆、李炳淑、梅雪峰、梅纯

一、李百忍等艺术大师,白居易、苏东坡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闵子墓、陈胜吴广起义遗址涉故台、白居易故居遗址、赛珍珠故居、林探花府、时村老街等诸多历史遗存。丰富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本地特色文化艺术的长足发展。

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近年来,XX区采取节庆活动、主题文化、传统文化共同推进的方式,不断展示现代文化魅力。今年以来,XX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合唱比赛”,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精彩演唱了46首抗日爱国歌曲。组织开展了“文化XX•舞动精彩”全区第二届广场舞大赛,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我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展示全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组织开展优秀电影、戏曲进乡村活动,活动期间放映公益电影520场,观众5万余人次,演出戏曲180余场次,观众人数2万余人次。先后举办了曲艺文艺培训、文学写作培训、舞蹈培训、摄影绘画培训等,共计培训约400多人。为我区的文艺繁荣增砖添瓦。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委、区政府全面加强乡镇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全民健身点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区文化市场列入行政许可的文化经营单位有317户,建成群众健身点120多个,培育引导文化中心户近300家,各类农民诗社、农民业余剧团、唢呐、摄影、武术等协会组织,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全区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约1500人。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我区基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要求相比,与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

1、重视不够,文化认识有待加强。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轻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倾向比较明显,致使基层文化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即便开展了也因缺少新意、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的兴趣。

2、投入不足,文化设施有待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强,我区虽逐年追加基层文化单位的工作经费,但与当前文化大发展的形势相比仍显不足。如文化馆、图书馆等在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更新馆藏图书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虽然乡镇文化站都已建设,但还缺少开展活动所需的服装、设备,正常开展活动的较少,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村级文化活动还缺少阵地等。目前的文化投入还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3、队伍不稳,人员待遇有待提高。尽管我区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但总体上看,现有待遇无法有效吸引人才,优秀演创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参与人员还较少,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总体水平还不高。

4、产品不精,文化产业有待培育。我区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群众基础良好,但却缺少在区内外叫得响、牌子硬、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缺少对文化产品的包装打造,基层文化与旅游等特色产业的结合明显不足,在引领致富发展、形成市场效益上处于边缘地位。

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

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文艺、科普、体育、教育、娱乐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积极响应文化强区的战略要求。为此建议:

1、夯实基础,促进文化惠民。各单位要加强联系,相互配合,认真实施好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高标准完成符离镇沈圩村等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大力实施广播村村通工程建设,对广播“村村通”工程进行升级维护,解决广大群众收听广播节目难的问题;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资金,修复符离沈圩古楼,做到修旧如旧。同时,不断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通过争取项目、财政配套等多种方式,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乡镇体育中心和村级文化室全覆盖目标。

2、创新载体,促进文化乐民。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围绕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把握时间节点,科学合理安排群众文化活动。二是推进城乡联动。深入开展“送电影下乡”等活动,确保哪里有需要就送往哪里。三是引入奖惩机制。用足用好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各项文化活动进行考核评比,以示范带动普及,从制度上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3、以人为本,促进文化育民。一方面,要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发挥好传统文化特殊作用。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集、建库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创编文化精品。在激发基层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情的同时,全方位地展示我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效提升XX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培育产业,促进文化富民。一是规划先行。邀请专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分步实施推进,力争走出一条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新路子。二是打造品牌。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积极打造中国•XX孝文化产业园等标志性旅游文化项目,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民俗文化产品、推出一批特色旅游品牌,引导群众依托文化致富,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使文化产业成为创业致富的新增长点。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篇7

How could do much better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 construct “Humanistic Beijing, Technology Beijing, and Green Beij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orld City, we have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is issue.

辛卯兔年春节刚过,我们又迎来了元宵佳节。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海淀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艺术家,向海淀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拜个晚年!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海淀区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一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0亿元,区域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89亿元,全区经济社会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对海淀区的文化领域来说,也是一个硕果累累、亮点纷呈的丰收年。在此,我对各协会、各团体、各位艺术家们的辛勤劳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海淀区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为首都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出表率,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 我们要抓住机遇,把文化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要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新闻出版、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海淀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要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盘活和整合海淀区域内优质文化资源,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三要推进实施一批精品文化项目。要展现曹雪芹、纳兰性德、三山五园等海淀传统文化名片,弘扬中关村核心区生生不息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意北京”、“数字圆明园”、“中央新影动漫文化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要加强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完善海淀艺术中心、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的修缮保护力度,保护好海淀区的文化命脉和历史传承。

五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区规划建设。加快建设西山文化产业创意大道和五棵松文化休闲聚集区等特色文化产业带,抓好演艺、艺术品创作创作展示交易、酒店会展等文化产业的规划布局,让更多高端级、多元性、国际化的文化艺术在海淀扎根开花。

六要积极培养和重视利用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发挥海淀区文化艺术人才集中优势,积极听取文化专家顾问的意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推动海淀区文学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我希望海淀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艺术家们,要珍惜当前难得的机遇,靠自己的智慧,用我们的巧手,谱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图,讴歌当今时代,建设文化强区,迎接文化产业发展更加繁荣的明天!

(作者系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关于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意见 篇8

◆大力扶持小微文化企业

《意见》提出,服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市场主体大繁荣格局。营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文化强省格局。

在国家许可范围内,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享受国家国企改制减免改制费用政策。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对小型微型文化企业三年内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与引导创业带动就业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和服务高校毕业生创办中小文化企业或到文化企业就业。

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培育读者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支持各类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大力扶持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市场主体充分挖掘甘肃民间文化产业的优势。方便连锁文化产业企业登记注册。支持连锁文化企业(公司)登记注册,具有一个配送中心和三个以上的连锁经营门店的文化企业(公司),允许在文化企业(公司)名称中使用“连锁”字样,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经营网点或文化消费场所。

支持创意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以扶持敦煌旅游股份公司、麦积山旅游股份公司、黄河三峡旅游股份公司为着力点,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甘肃新华书店集团等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支持甘肃新华书店集团等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文化企业强强联合、组建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做大做强优势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

支持和鼓励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体现行业特点,允许使用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各类新兴行业用语作为行业表述。

支持外商投资文化领域鼓励类项目。对外商投资文化领域鼓励类项目及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使用能够体现其功能特点的文字表述,其中使用外国(地区)出资企业字号的外商独资企业、外方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的,可以在名称中间使用“(中国)”字样。

降低文化产业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文化产业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登记条件。鼓励文化产业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体现行业特点,允许使用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各类新兴行业用语作

为行业表述。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允许其使用原事业单位名称(要基本符合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的规范要求)或者符合企业名称登记规定的其他名称。

◆放宽文化企业登记条件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文化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使其成为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

◆扩大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扩大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办理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权质押登记、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登记,依法规范以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文化知识产权、股权、债权等作价出资入股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各商业银行与文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

推动甘肃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支持甘肃文化企业开拓国内、国际两大文化市场,依托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地域民族文化、河西走廊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读者”、“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商标价值,实施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支持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尽快上市,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在企业等市场主体中开展“守法经营、诚信兴商”、“守合同、重信用”、创建“诚信市场”和“文明集市”等活动,推广抵制侵权盗版承诺制,引导广大经营者依法规范经营。提高经营者信用风险防范和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及时对严重失信特别是仿冒制作动漫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市场主体予以曝光,提高全社会自觉守法守信意识。

◆文化企业纳入“经济户籍库”

上一篇:《大海的歌》练习题下一篇:幼儿园小班ab排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