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精选8篇)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篇1
以特色打品牌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从大姚析出设县,取原境内永定、仁和两大集镇名称首字定名为永仁县沿袭至今。目前,全县辖4乡3镇63个村(居)委会66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7%;境内有汉、彝、傣、回、傈僳等19个民族,总人口1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是州内人口最少且彝族人口比例最高。
“出滇入川地,彩云日光城,绿色生态县,民族风情园”是永仁的县情特点:出滇入川地一一永仁县位于滇中北部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地处滇川要塞,东临金沙江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隔江相望,东南与元谋县毗邻,两南和大姚县接壤,北连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北与丽江市华坪县~江之隔。县城距云南昆明262公里、彝州州府鹿城183公里、四川攀枝花市87公里。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成昆铁路和目前正在建设的108国道永武高速公路、南永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位于金沙江畔川I滇交界的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是旅游、避暑、疗养和观光的理想之地。
彩云日光城——永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在925--2884.7米之间,平均海拔在1530~170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丘陵季风气候,受金沙江河谷和元谋热坝地区热源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分明、光照充足的独特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17.7℃,降雨量833毫米,无霜期271天,平均日照2836.4小时,最高时数达3018.6小时,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拉萨)、全省第一,特别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绿色生态县——永仁县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全县森林综合覆盖率达81.95%,活立木蓄积量850.2万立方米,有许多国家珍贵树种和珍稀动物,有全省最大的万亩云南松母树林基地,有近15万亩野生滇橄榄,有板栗、核桃、樱桃、石榴等l7万余亩经济林果,有万亩蔬菜制繁种基地,有3500亩鲜食葡萄标准化示范种植园,有8963亩的桑园。野生食用菌、黑山羊、樱桃、草莓等都是适销远销的农产品。烤烟、畜牧、蚕桑、林果、优质米、蔬菜是我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另外,永仁土地富足,全县有耕地面积13.8万亩,可开发的宜农耕地l0万亩,土头深厚,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林果和经济作物。
民族风情园——永仁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中彝族是境内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服饰绚丽独特,民族歌舞优美动听,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这里有堪称当今时装赛鼻祖的直苣“赛装节”;有镌刻历史的精美而斑斓的彝族服饰;有流淌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体现彝族同胞普通生活的“赛歌”、“打跳”、“三道酒”;有源远流长、妩媚无比、姿态万千的民风民俗。
特别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正月十五的直苴“赛装节”更是永仁彝族文化的象征。
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永仁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使我县成为文化旅游资源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之。
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生产经贸、工艺产品、信仰祭祀和文体技艺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
永仁县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县内主要旅游资源景点203处,在《中国旅游资源调查规范》所列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74种,我县境内就有34种。目前在永仁境内保存完好,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多达13种,具体是:1.历史名胜古迹文化。永仁境内有被誉为“清凉世界”的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菜园子新石器文化遗址;有能充分体现滇西彝族民居建筑风格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和夏家大院、夏氏故居和方山诸葛营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维的石棺墓遗址、比丘尼塔;宗教庙宇有方山观音寺、静德寺、**寺;城区的黉学庙和回族的清真寺和桥头寺的回龙桥等。2.节日文化。除了各民族共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也叫七月半)、中秋节外,还有彝族的赛装节、火把节、牛王节(冬月初十)、彝族年(北部彝族农历冬月第一属龙或属兔日)、由街节:回族的圣纪节、代尔节、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等。3月陵饰文化。永仁的民族服装服饰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和直苴为代表的彝族(倮罗)服饰;另一类是以永兴乡干树子、立溪冬、马颈子,现在的永定镇大土塘和莲池搬迁点为代表的彝族(诺苏)服饰。4.歌舞文化。主要有梅葛、山歌、情歌、劳动歌、赶马歌、婚嫁歌、苦歌、酒歌、祭祀歌等,这些民间歌曲,除祭祀歌外,大都是触景生情,即兴发挥;民间舞蹈主要有自娱自乐式舞蹈和祭祀性舞蹈两种。5.音乐文化。彝族民间音乐起源早且古朴,用说唱和伴奏形式表达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主要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主要分为直苴派系和平地、维的、永定派系,分哀乐调和喜庆调。6.太阳文化。
有太阳的传说、太阳神的传说、太阳和彝人的传说
7、莲花文化。有莲花的传说、莲花仙子的传说、莲花池的传说。另外还有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体育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毕摩文化、民族建筑文化等。这些都是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多得的独特资源。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十一·五”以来,县委、政府在科学判断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按照州委、州政府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战略目标,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五大重点产业之一来培植,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开始起步,旅游行业管理逐步加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赛装文化资源、太阳文化资源、苴却文化资源、莲花文化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等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从游客的角度看,我县的文化旅游“没有看头、没有玩头、没有吃头、没有回头”的状况还客观存在;从工作层面看,讲的多、做的少,争论多、实干少的情况依然存在;就产业发展而言,还存在着观念落后、基础薄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缺乏市场主体、没有品牌形象等问题。
三、打造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问题的思考永仁是~座充满动感魅力的小城市,正处在加快旅游发展的极为关键时期和难得的180r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历史性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充分挖掘好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地方品牌,对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就地消费的特点,旅游者必须亲自前往才能完成。哪怕是规模不大的景点,哪怕只是一棵树、一个瀑布、一段河流、一座山峰,只要它有特色、有知名度,游客来过之后就会留下印象,记住它。通过调研分析,以特色为基点,着力打造地方品牌,要依托“方山”、“赛装节”的地方特色优势,以之为龙头,从打造“清凉世界、彝人空间、万燕天堂、莲花天地、奇观幽谷、石艺博览、赛装古镇、太阳名城、历史名胜”品牌入手。
1、打造清凉世界。方山是滇川边界的佛教圣地,也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途经驿道。
方山景区风光秀丽、气候温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集险峻、古朴、幽雅、秀丽于一山,融山川、自然、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于一炉,景色绝佳,各具特色。是避暑、疗养、度假、旅游观光、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方山以一个“方”字区别于其他的名山,其景点有诸葛营、望江岭、七星桥、珍珠滴水岩、犀牛塘、静德寺、乌龟碑、仙女潭、仙人谷以及仙人洞、比丘尼塔、立象峰、**寺、下棋岩、武侯石壁等。打造方山这一品牌,要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基础上,对百余座和尚坟加强保护力度,将和尚坟群积极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强方山的佛教文化内涵,提高方山旅游景区的文化品味。同时,从望江岭到对面金沙江岸架设一道供游客游玩的缆车,让游客浏览风景秀丽的方山和瓜果满园的螃蟹箐以及滔滔江水,这样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到方山游玩,使方山增加客流量。
2、打造彝人空间。目前,坝塘边已经作了全面的改造,环境优雅,是打造彝族文化街最好的优势再此基础上,从彝族风情、风貌的角度,重新改造包装文庙街的民居。
借助以上平台,将彝族刺绣的产供销和彝族风味饮食放入其中,由当地群众主办,政府加强引导,以“扶优、扶强、扶积极性”的原则,给予适当扶持,使“苴却印象”、“文庙一条街”成为游客饮食、购物、娱乐的彝族文化街,提高彝族文化氛围,吸引游客,进一步增加客流量,培植壮大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同时,要求县级机关干部职工上班时间必须着彝族服装,扩大彝绣彝装的影响面。
在此基础上,注册彝绣专利和彝绣商标,申报“彝绣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打造万燕天堂。借助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神话故事,在永武或南永公路显目位置,大大的竖一块落有几十只燕子的苴却砚雕塑。同时,请鸟学专家到永仁考察后,为栖息于县城街道两旁输电线路上的数十万只燕子提出保护意见、建议和措施,加以保护,作为夜间游永仁县城的一道景观。
4、打造莲花天地。在当地有一个美丽动人的莲花故事,借助这一故事,在莲池乡境内恢复一块面积较大的莲花池,池中竖一个彝族姑娘偎依在人头鱼身的小伙子身上的大雕塑,因为,在传说中只有美人鱼的说法,没有人头鱼身的小伙子的传说,这个传说很有代表性,可以作为一个打造莲花文化的切入点。莲花池旁相应地配套一些供游客乘凉的亭子和餐饮服务设施。池内放养鱼类和配置一些小游船,供游客游玩、观赏和垂钓。
5、打造奇观幽谷。龙虎峡位于永仁县城东南永定河下游9公里,是滇西北有名的大峡谷之一,审视龙虎峡全景,起伏平缓,草蔓众生,茫茫苍苍,显得格外博大、雄伟。
龙虎峡有九潭十八瀑三十六绝壁一百零八景点,置此于峡谷中,地势十分险峻,上倚绝壁下临深谷,腰间有横贯栈道。有台头只见一线天的深渊,有奇形怪状似人似兽的奇岩怪石,有依岩就势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壁画,栩栩如生,俯视猛浪若奔、奇花异水的钟乳石,还有令人一tl,惊寒战的瀑布,由悬崖跌入深潭,再由深潭浩流跌入悬崖,如蛟龙翻滚,穿峡转谷,形同摔碎一块巨大翡翠,飞花似玉,湍流直泻,形成浩大水帘响声震耳,回荡山谷。龙虎峡景区景点有虎跳岩、神仙石、飞来石、金钟潭、月亮顶、天河瀑、玉带瀑、雄狮瀑、仙女瀑、乌龙瀑、合欢瀑瀑布、栈道长廊、苍翠壁、雄鹰岩、金鸡山、银鸡山(鸡冠山)、天狗吞月等主要景点,自然天成,奇险峻秀,步入峡谷,千姿百态,怪石磷形,自然奇观十分丰富,令人暇想,留连忘返,集雄、险、峻、幽于一峡谷,熔历史、山川、民俗、科考为一体。景区中最为壮观的是天河瀑,水势浩大,排山倒海、飞流直下、浪花飞溅、水雾弥漫,附近一片轰鸣山奇水秀,俯视山崖,风景这边独好,悬崖绝壁处,展翅欲飞的雄鹰就是老鹰岩,不到此峡中不知真面目。仙女潭无数涓涓激流,唤起了龙虎峡多少的生机,又给了龙虎峡多少灵气,激流击石,泪泪淙淙,激荡欢畅明快,峡谷的四周,山峦叠翠,芳草如茵,野花丛丛,水声、鸟声和风声,声声入耳,叫人留连忘返。根据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从雄、险、峻、幽的角度开发龙虎峡,使其融入历史、山川、民俗的内容,提高龙虎峡的知名度,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篇2
2013年开鲁县红干椒种植面积预计2万hm2 (30万亩) 左右。为使红干椒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县政府成立了红干椒产业发展办公室, 专门负责推进全县红干椒产业发展。
该县在特色种植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强化优良品种推广;二是科学合理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三是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强红干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五是加强流通市场建设;六是加大培育红干椒各类民间合作组织, 并在认证注册、信贷资金、信息技术服务、新品种供应和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使各合作组织健全制度及章程, 逐渐扩大社员队伍, 鼓励他们种植优质品种, 打造品牌, 开通销售渠道。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篇3
How could do much better f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 construct “Humanistic Beijing, Technology Beijing, and Green Beij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orld City, we have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is issue.
辛卯兔年春节刚过,我们又迎来了元宵佳节。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海淀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艺术家,向海淀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拜个晚年!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海淀区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一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0亿元,区域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89亿元,全区经济社会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对海淀区的文化领域来说,也是一个硕果累累、亮点纷呈的丰收年。在此,我对各协会、各团体、各位艺术家们的辛勤劳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海淀区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为首都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出表率,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 我们要抓住机遇,把文化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要加快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新闻出版、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海淀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要进一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盘活和整合海淀区域内优质文化资源,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三要推进实施一批精品文化项目。要展现曹雪芹、纳兰性德、三山五园等海淀传统文化名片,弘扬中关村核心区生生不息的创新文化,推动“创意北京”、“数字圆明园”、“中央新影动漫文化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要加强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完善海淀艺术中心、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的修缮保护力度,保护好海淀区的文化命脉和历史传承。
五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区规划建设。加快建设西山文化产业创意大道和五棵松文化休闲聚集区等特色文化产业带,抓好演艺、艺术品创作创作展示交易、酒店会展等文化产业的规划布局,让更多高端级、多元性、国际化的文化艺术在海淀扎根开花。
六要积极培养和重视利用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发挥海淀区文化艺术人才集中优势,积极听取文化专家顾问的意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多种形式鼓励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推动海淀区文学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我希望海淀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艺术家们,要珍惜当前难得的机遇,靠自己的智慧,用我们的巧手,谱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图,讴歌当今时代,建设文化强区,迎接文化产业发展更加繁荣的明天!
(作者系中共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篇4
古浪县委党校
王有志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古浪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制约全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全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古浪产业基本情况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是省市面临新形势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竞争优势。按照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的决策部署,围绕古浪跨越式发展这一主线,全面实施“强工富农、生态立县、核心带动、人力资源开发”四大战略,大力发展化工建材、精细果蔬、舍饲养殖、旱作马铃薯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新兴建材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移民示范基地,为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县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省市产业开发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布局,已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产业齐头并进,新型产业起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特色优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立足比较优势和产业调整,初步形成了电石、水泥为主导,精细果蔬、舍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补充的产业体系。2011年,全县国民经济着力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1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全县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9.5:40.9:29.6调整为27.6:42.9:29.5。石化、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70.5%。
(二)化工建材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
依托化工建材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坚持“引强入古”、项目带动、园区引领,2011年,全县深入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围绕建园区、引项目、强服务、扩规模、增效益,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了工业经济扩张提升。园区1.9亿元信贷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有力地支撑了基础设施建设。祁连山集团年产400万吨干法水泥、鑫淼公司年产60万吨电石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海纳塑业年产10万吨管材生产线、伊僖堂年产1万吨手工挂面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为工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2011年,以节水增收为核心,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谋划争取各类支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支农信贷投放力度,扶持培育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旱作农业为主的优势增收产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既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区农业产业、生态移民、村镇建设、田间配套及乡村道路建设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激活了市场需求,带动了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房地产、金融、物流、旅游产业提速发展。文化产业起步发展,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围绕民间刺绣、根雕、香包、画册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产品企业,发展餐饮、演艺、娱乐业,打造特色品牌,古浪旅游的文化内涵明显提升。
(五)产业发展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围绕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支撑保障产业发展。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采取大户承包、龙头带动等有效方式,促进了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产业规模经营。积极推行财政奖补激励政策,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
二、全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干部作风不实、能力偏弱,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产业规模小、尚未形成生产要素聚集核心、要素制约严重等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缓慢 以电石、水泥为主的化工建材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其他如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型特征明显。经济总量小,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产业大多处在原材料生产和初级简单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耗能高污染和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大。
(二)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仍然薄弱
依托区域优势发展的精细果蔬、舍饲养殖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种养殖规模不大,建办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产品档次和管理水平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农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农业特色产业效益较低。
(三)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在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在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农业等产业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和条件不足、难度很大。
(四)现代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
旅游业投入偏少,道路、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尚未显著改善,旅游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县内缺乏带动能力强的物流企业,城乡居民本地消费意识淡薄,商品销售缺乏活力,物流业增长较慢。金融保险服务业支持县域经济能力偏弱,县内存、贷款比接近2:1,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参保面小,抗风险能力弱。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县域文化建设欠账较大,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没有彻底扭转;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意识淡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发展后劲不足。
(五)产业发展保障能力不足
古浪全县40万人口55%的贫困率脱贫与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大靖、土门、双塔和县城非农产业布局分散,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服务于工业的非农产业难度加大,每个成功的工业园区附近必然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城市支撑,古浪投资软硬环境差,保障能力不足,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守旧,作风不实、能力偏弱,古浪民风特殊,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农民教育培训、科技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培养难,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村综合改革、土地使用权、林权改革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进入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新阶段,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县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创新和完善发展思路,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倾力打造富民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
(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牢固树立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要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认真研究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发展和六盘山连片贫困地区扶贫规划等重大政策,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围绕国家和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准确把握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突出化工建材、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新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治理等关键产业,努力争取到位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
(二)大力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培育壮大战略新型产业。按照新兴工业化发展思路,立足我县石灰石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强工富农战略,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逐步形成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兴产业格局。着力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和要素集聚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加快道路、电力、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培育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围绕打造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和新兴建材基地,按照循环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做大做强以电石、水泥等为主的化工建材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产业。实施人才支撑计划,全面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和技术提升。提升工业对农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切实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财政税收,从而促进更多财力用于惠农补贴、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装备和产业化水平提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扩大其他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抓住工业集中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道路。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坚持把“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灌区按照“221”(即户均2座棚、2亩经济林、人均1亩节水高效田),山区按照“121”(即人均1亩梯田、2亩旱作马铃薯、户均输转1个劳动力)模式,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井河灌区和黄灌区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精细果蔬业和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舍饲养殖业,五年新增设施农业7.5万亩,努力把古浪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牛羊产业大县;中部川区大力发展以枸杞、葡萄和红枣为主的经济林果业;南部山区推广以全膜垄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努力将古浪打造成河西最大的旱作农业样板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在加工流通环节增收,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名优品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四)全面实施核心带动战略,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规划建设古浪“一轴一心两组团”北部重点经济区,以金色大道为轴线,充分发挥营双高速、省道308线、干武铁路等过境公铁密集并行的带动优势,建设核心区副中心大靖城、打造以黄花滩和土门为基本单元的土门组团、将泗水和双塔工业园融入黄羊组团,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城镇及新农村、现代农业、新兴工业、商贸物流区,形成要素集聚、产业带动、公共配套、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古浪北部新经济板块。加快建设核心区大靖副中心。充分发挥大靖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新城区和大靖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以商贸物流、装备制造、建材加工、小商品制造为主的优势产业,将大靖建成核心区东部工业商贸中心、武威市连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和重要节点城镇,逐步承担核心区副中心城镇功能。着力打造土门组团。以土门和黄花滩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人口、资源和环境要素,实现组团发展。土门核心依托土门镇区和化工建材工业园,发展以电石为母体的精细化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黄花滩核心依托黄花滩乡、马路滩林场、有机蔬菜基地和移民区,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沙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融入黄羊组团。充分借助黄羊河集团、黄羊工业园、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产业发展和良好交通优势,将泗水镇和双塔工业园融入黄羊组团,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产业,实现借势发展,融合发展。
(五)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旅游业是带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持续产业,是拉动消费市场和促进就业的重要载体。一要提升古浪旅游产业竞争力。适应大众化、多样化旅游需求快速增长的形势,围绕打造“绿色古浪•生态养生”旅游品牌,突出重点、组团发展,谋划大项目,打造大景区,融入大旅游圈,全方位提升古浪旅游产业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二要加快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丝绸之路和西路军红色旅游线,谋划省内外精品旅游项目;以旅游大发展带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三要大力发展旅游骨干企业。围绕“吃、住、行、娱、购、游”等旅游要素市场,加大投入、打造精品、重点支持,加快培育旅游骨干企业。严格依据旅游产业规划,加快道路、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景点项目,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四要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依托大集团统筹谋划,采取节会推介、网络推介、上门推介等手段,集中宣传、重点促销,不断扩大古浪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把古浪建成省内外新型旅游目的地。
为什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篇5
第二、文化事业的成功实践,需要正确引导。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引导全党全社会进一步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新的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中学习时,把文化的地位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精辟的概括了“三个重要”、“三个关系”和“两个任意成为”,深入分析我们国际国内形势,从综合国力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现代传播手段更加快捷等文化建设所面临德技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形势下做出了新的概括、新的论述和新的判断。应该说这些新概括、新论述、新判断是一次认识上的新飞跃。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必须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新的实践,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指导原则。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又是“十二五”的规划之年,总书记的讲话非常好,为“十二五”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文化产业利于推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之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根据国际经验,文化产业具有逆势上扬的特性,又是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朝阳产业,特别是文化与高新技术、新兴传媒的融合创新,显示了巨大的经济开发前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同时,我们还看到科技创造品质,文化创造品牌,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党中央今年特别强调文化改革和发展,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四、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文化发展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给我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在这个时候也迫切需要我们大力繁荣我们的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江苏去年的人均GDP接近了6500美元,今年有望超过7000美元,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富裕以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党中央在强调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把握了这样一种机遇,在这个时候也需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篇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强化练习)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贵州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黄果树、荔波、梵净山、雷公山等精品景区,培育“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加强遵义、镇远、习水、青岩、西江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旅游资源富集城镇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实施红色旅游二期建设方案,加强以遵义会议纪念体系为重点的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蜡染、服饰、银饰、苗绣、漆器、紫袍玉带石雕等特色旅游商品。支持贵州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区域开发工作的重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三州”和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编制相关专项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尽快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模式。把“三州”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旅游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示范区。支持黔东南州实施凯里—麻江同城化发展,加强清水江、都柳江等流域综合治理,有序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建设西南林产业基地,率先开展自治州辖区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支持黔南州建设瓮安—福泉地区磷煤电一体化基地和中药材、茶叶种植基地,支持水族文化博物馆建设。支持黔西南州建设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和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基地。加大毛南族、仫佬族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培育和扶持苗岭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民族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展演中心。扶持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发展,支持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流通贸易交易市场建设。尊重少数民族生活居住习惯,规划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加强木质房屋村寨防火设施建设。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修编,将符合条件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建设,舒城小兰花
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打造县域品牌的过程就是提升产品竞争力, 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过程。舒城小兰花产业在舒城县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发扬其产品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业的竞争效应与可持续发展效应, 从而与产业所在地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一、特色产业及其品牌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由于各地人文环境、政策方向、自然地理环境等不同, 各地的特色产业以及其联动产业发展方向也各有不同。舒城茶叶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包括林业、加工业以及旅游业等发展, 带动了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拉动就业。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建设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 继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使得岗位需求增加, 拉动就业。舒城小兰花产业发展为各层次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就业空间, 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舒城茶叶产业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采摘业、加工业及服务业等发展, 有利于促进资本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合理流动, 增加国民收入,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县域竞争力。舒城茶叶产业合理利用自然、地理、政策等优势形成产业集聚, 通过特色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效应等发挥作用, 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树立县域形象。舒城茶叶产业是围绕地域特色形成的, 集中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舒城小兰花”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志, 对提升县域文化内涵, 展示县域形象有着积极作用。
二、舒城县茶叶产业现状
据统计, 舒城县2015年财政收入11亿元, 比2008年增长一倍, 并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安徽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 其中茶叶产业在创收中占一定比例。
(一) 品牌建设
有“舒城小兰花”茶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 省十佳名茶1个, 市知名商标1个, 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 舒城小兰花品牌价值由2010年2.2亿元人民币增至2014年5.8亿元, 并呈增长趋势。
(二) 茶叶产业规模
舒城县21个乡镇中有15个产茶, 约5万户、20万茶农, 现有6.6万亩茶园, 均通过无公害茶园产地认证。据统计, 年产茶2000吨, 产值1.2亿元, 其中700吨名优茶, 产值8000万元。
(三) 产业化水平
全县有2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 1个省级龙头企业, 2个市级龙头企业, 13个县级龙头企业, 20个茶叶企业产值达100万以上。全县有180多家小兰花加工企业, 700台套现代化茶叶加工机器, 执行“舒城小兰花”茶省级地方标准, 年加工茶叶1500吨。
(四) 产品开发
近年来, 舒城县通过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舒城县农业局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 增加小兰花产品科研、财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 着力于开发茶叶新品种和拓宽茶叶深加工范围。
(五) 经营销售
全县6处茶叶初级市场, 约130家茶叶经营企业和个体户, 1000多人从事茶叶销售。县内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茶叶企业85个, 拥有出口权企业2个, 年精制出口绿茶4000吨, 创汇1000万美元。
(六) 政策引导
毛泽东主席和温家宝总理曾分别视察舒茶人民公社和舒城县茶业生产, 并给出指导性意见。舒城县及各镇政府也十分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 以各种形式的政策调控来积极促进。
三、舒城小兰花品牌建设与县域经济互动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要使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对县域经济呈正态影响, 就要使地区特色产业的自身特点、发展需求与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目前舒城小兰花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融合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品牌意识薄弱, 知名度不高
虽然舒城小兰花创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 但一直缺乏品牌保护意识, 直到2008年, “舒城小兰花”证明商标才正式得到核准注册, 而一直以来, “舒城小兰花”对品牌宣传不足, 严重影响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二) 龙头企业少, 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舒城茶叶产业是舒城县传统产业, 多数茶叶加工企业是从家庭小作坊发展而来, 受传统习惯以及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 导致现有企业大都理念旧、实力弱、规模小、技术落后、自我发展力不强, 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小。由于龙头企业少, 很难进行产业的市场调控, 也无法站在产业链角度审视和预测自身发展, 使得舒城小兰花产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不能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三) 技术落后、设备简陋, 质量良莠不齐
相比于国内外知名的茶叶企业, 舒城小兰花产业运营的组织化、标准化和清洁化程度都较低。大部分茶农文化水平不高, 对茶叶的生产制造缺乏科学知识来指导, 大量家庭小作坊加工设备简陋, 采用传统的加工工艺, 没有系统的制作规范, 导致各作坊与茶叶加工企业加工出来的成品质量良莠不齐。
(四) 产业链不完整, 茶叶深加工不足
目前, 舒城县极度缺乏专门的茶叶深加工、茶叶产品开发企业, 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舒城小兰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茶叶产业带来的花茶、红茶等深加工产品占据了茶饮料的市场份额, 对传统茶叶产品带来了一定影响, 所以深加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效益低下、产值不高。
(五) 产品定位不明晰, 特色不明显
对一个产业的定位, 有利于产业长远发展, 而定位既包括生产环节也包括销售环节。舒城县对茶叶成品的定位不明晰, 区分度较小, 导致同质化现象较严重。此外, 舒城小兰花产业在包装宣传上也没有突出地域特色, 甚至不同的企业在包装上宣传自有品牌, 导致品牌效应发挥的作用较小。
四、舒城小兰花品牌建设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
加强舒城县茶叶产业品牌建设需要茶农、加工企业、经销商以及政府等同步努力, 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茶叶品牌建设, 同时以品牌建设带动质量和销量的全面提高, 真正使茶叶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一) 树立品牌意识, 进行品牌建设
安徽有着丰富的茶叶种类, 但随着各地茶叶加工水平提高, 茶叶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所以发展舒城小兰花产业必须以独特、鲜明的茶叶品牌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舒城小兰花茶因兰花般的形态和香气成就了其独一无二的特质, 要围绕“舒城小兰花”这一注册品牌, 制定细致的品牌推广方案, 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严格按照省级地方标准规范生产技术, 遵守产品质量标准和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 进行生产、加工、经营, 实行“标准、品牌、标识、监管、宣传”统一监管制度, 从根本上进行品牌建设。
(二) 重点发展龙头企业, 带动产业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要求下, 茶叶分散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茶业发展, 所以舒城县必须扩大现有企业规模,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形成“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的“四位一体”生产经营体系, 形成茶叶产业链, 在每个环节确保茶叶的优良品质。同时融合舒城县茶业企业中影响力较大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形成具有现代化管理制度的茶叶集团, 以品牌为推动点, 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推动茶叶产业高效、有序的发展。
(三) 加大技术支持, 引导产品品牌纵深推广
产品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础, 产品销量是品牌建设的目标。要在全县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质量, 要切实增强包括茶树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贮运等各环节的规范化意识, 做到茶树种植良种化、茶园管理科学化、茶叶生产无公害化、茶叶加工机械化、生产厂房清洁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以及营销网点化。同时, 加大技术、管理及营销等知识的培训力度, 培养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 促进舒城县茶叶生产水平提高。
(四) 延长品牌产业链, 推动茶叶深加工及第三产业发展
积极拓展茶叶深加工领域, 优化茶叶产品结构, 使产业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以茶叶产品深加工产生的附加值推广茶叶品牌, 进而提升市场占有额。同时大力发展茶文化, 举办各类茶事活动、发展茶旅游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茶文化普及工作, 向外宣传推广舒城特色的小兰花茶。
(五) 加强政府调控, 为茶叶产业品牌建设护航
政府要做好服务保障角色, 积极提供相应的资金扶持, 做好招商引资, 必要时采取政府调控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保护行业和消费者利益, 引导市场有序发展。同时, 政府应该充分调动资源, 采取各种形式, 如提供展会、博览会、交易会、研讨会等平台,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期刊等多种途径, 积极推广小兰花品牌, 增强外界对舒城小兰花茶的了解, 并带动茶叶销售, 增加产值。
品牌建设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舒城小兰花区域品牌是发展舒城小兰花产业, 提升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可以看到舒城小兰花品牌建设及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还需要长期科学的谋划、合理开发建设, 才能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与积极的影响,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琴.对县域经济特点和发展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8) :74-77.
[2]李贤葆、袁先宏.舒城小兰花中国名茶之乡——安徽省舒城县[J].中国茶叶, 2010, 11.
[3]管曦.以品牌大宗茶推动茶叶消费[J].中国茶业, 2011, 10-11.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篇8
关键词:品牌农业,陕西,特色农业
1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农业的地位越来越显著。自1979年, “一村一品”运动在日本大分县开展以来, 成为振兴当地农村经济的典范, 许多国家开始效仿, 我国仿效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基本理念—立足本地, 放眼全球, 自立自主, 锐意创新, 培养人才, 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的重要途径。陕西省很多地方也开始实行“一村一品”政策的推行, 陕西是全国“一村一品”起步较早的省份, 也是目前发展较好的省份之一, 本文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水洼村苹果产业为例来说明日本品牌特色农业对陕西特色农业发展的启示。
2 “一村一品”的内涵
“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 是在日本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 为扭转大分县农村人才、资本外流、产业萎缩的局面而提出来的。该运动以“立足本地, 放眼全球, 自立自主, 锐意创新, 培养人才”为基本理念。开发生产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一村一品”的传统含义是指以村为基础, 在一定范围内, 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 充分挖掘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 通过大力发展有特色、价值高、影响力大的拳头产品,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 使一个村以及更大的区域范围, 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或产业, 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3 日本“一村一品”发展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是在城乡之间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作为一项提高农村地区活力、振兴地域经济的活动而开展起来的。日本“一村一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一村一品”运动的发源地, 大分县已经培育出了具有特色的产品329 种, 总产值达到10 多亿美元, 县民人均收入达到276.5 万日元, 连续8年居九州地区第一位, 居全国第十位。
4 日本“一村一品”对陕西农业的启示
4.1 农业区位的选择
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 我们也可以发展出非常独特的商品, 日本“一村一品”的盛行恰恰就能证明这一点。“一村一品”主要是面向市场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地方的自然资源, 传统文化, 生态和区位等优势, 积极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 有效促进了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王庄镇水洼村地处澄城县城西北17 公里处, 属苹果优生区, 而且石堡川灌溉全镇, 能提供所需的水资源, 因此我们选择种植苹果并壮大苹果产业。水洼村苹果面积达到2.34 万亩, 挂果1.5 万亩, 主要栽种红富士, 嘎啦, 秦冠, 受日本品牌农业的影响, 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 近些年来水洼村还开始种植了高营养SOD牛奶苹果, 这是对一项专利技术的实施, 进行推广生产的, 由于进行了科学创新, 对产量和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水洼村作为这个示范点, 代表着澄城农业的发展方向,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范本。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 农业区位的选择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调查各地的自然资源状况, 选择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地方, 同时也应该在既定的资源下, 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 创造属于该地区的特色产品,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4.2 自力更生与创新并举
日本农业利用本地潜能的自主行动实现了飞速的发展, 我们也在老品牌的推广过程中不断加强自我创新。根据水洼村在某一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 引进技术本身, 在苹果这个产业上构建经济增长极, 形成主导产业, 提高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高营养SOD牛奶苹果, 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喷洒SOD酶和牛奶等营养物质, 进行物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套袋、行间生草、树盘覆草或覆膜技术, 加强树形、品种、整形修剪等实用技术运用, 生产的SOD+ 牛奶+ 蜂蜜、中草药苹果, 其SOD含量, 有机钙、糖、硒等营养元素, 超过普通苹果1—10 倍, 这种新型苹果不仅在喷洒SOD酶和牛奶等营养物质环节、病虫害防治环节、套袋环节、贴防伪标识环节、土壤管理、生物防治虫害、科学施肥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 而且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商品商标。这种高营养SOD牛奶苹果, 果型美观, 色泽鲜艳, 营养丰富, 清新脆甜, 每个人每天食用一个, 可以充分满足人体的需要, 清除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如果长期食用, 就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预防多种疾病, 延年益寿, 美容养颜, 抗衰老。由于高营养SOD牛奶苹果深受大家的喜欢, 水洼村下一步计划将中草药加入苹果种植中去, 使苹果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我们不仅关注苹果的内在, 我们还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外在, 我们在苹果种植的过程中, 通过贴字, 设计出了写有汉字的苹果, 有“福”字苹果, “寿”字苹果等等。这也吸引了外界对苹果的关注。每年的平安夜, 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互送这样写着字的苹果。人们还计划设计各式各样字的苹果, 满足人们的需求。
4.3 本地化加全球化的产品
日本农业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一定要创造出本地化加全球化产品。依托现代农业产品优势向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块状或带状经济转变, 形成“村域经济—镇域经济—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圈层扩散式发展路径的关键。水洼村的苹果在当地很有名气, 规模宏大, 品质优良。而且现在这些苹果已运往全国各地, 为了唱响高营养SOD牛奶苹果, 我们必须把这种苹果做好做强。最早在水洼村种植苹果的人很少, 随着苹果的需求量地不断增大,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种植苹果上来, 原来种植玉米的农民也开始腾出空地来发展苹果产业, 为此, 水洼村还开办了渭北苹果生产合作社。为了做大做强水洼村苹果产业, 村上领导班子利用广播宣传县政府的优惠政策, 在醒目的位置上刷标语、出版报等, 还要求所有群众每晚准时收看苹果树研究所所长赵正阳专家讲课指导。在产品的推广方面, 我们先是进行本地化的产品, 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苹果, 而且自己也在品尝着这种苹果, 还把它送给亲戚朋友, 让水洼村的苹果在当地小有名气, 但光着是不够的, 他们把大批的苹果运往全国各地, 利用各种媒体和农产品交易会、展示展销会、推介会, 深入挖掘兴化深厚的文化底蕴, 开发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和文化功能, 以“特”扬名, 以“土”取胜, 大力宣传和推介农产品品牌, 扩大品牌影响, 促进产品销售, 扩大农产品出口, 提高苹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逐渐打造出本地化加全球化的特色苹果。
4.4 人才的培养
日本农业的发展是因为存在着优秀的人才, 我们也应该在种植的过程中, 培养出一批高技术和创新型人才, 水洼村在这个过程中也借鉴了日本的经验。他们不断的鼓励农民进行生产, 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解决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技术、资金、销售、服务等问题, 村委会积极开展苹果生产知识培训, 每年培训800人次以上, 请到各地有名的苹果专家来培训, 还有一些大学生也在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告诉农民, 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每年都有学农业的学生来到水洼村去看看苹果园, 给农民一些有用的建议。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也开始在网上寻找各种专业知识讲座, 与同行进行交流, 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 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给农业带来了很大的希望, 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5 结论
品牌农业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和高级环节。加快发展品牌农业, 打造市场竞争力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 就要在创建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上下功夫, 扩大名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升农业大市的形象。日本品牌农业给我们陕西农业的发展许多启示, 我们应该借鉴这些模式, 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加以实施, 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富, 张敏, 钟钰.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张旭峰.陕西省的“一村一品”与专业协会.农村经济管理[J].2006 (10) .
【以特色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荐阅读: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09-26
幼儿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以文化引领园所特色发展08-10
打造品牌特色07-15
中国特色品牌10-08
品牌特色专业05-15
打造特色树立品牌07-06
文明班级特色品牌07-24
党建特色品牌材料08-21
社区党建品牌特色05-08
创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