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共10篇)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篇1
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起,一直就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素有“四凉京华,河西都会”之称。千百年来,生活在凉州这片沃土的先民们,创造了亘古未有的历史文明,遗存下丰富的文化遗产,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文庙、罗什寺、海藏寺、古钟楼、百塔寺及铜奔马、西夏碑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凉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的创造精神,而且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资源,并逐步得到了开发利用。从旅游资源总量上看,目前,已完成了“量”的积累,但要实现旅游开发“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的格局,却遇到了旅游规划缺乏大手笔,旅游开发“孝弱、散、差”、旅游精品打造不够、旅游发展缺乏后续力等诸多问题。如何整合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开发富有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从而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建设旅游经济强区,成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准确定位,树立核心旅游景区
旅游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没有配套完善的旅游设备,没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旅游业就难以兴旺发达。特色是旅游之魂。虽然,凉州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大手笔的规划和大力度的开发,仍处于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孝弱、散、差的局面,这就导致了凉州旅游产品长期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长远来看也就缺乏持久吸引力和生命力。所以凉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必须在依托古代现代的各种文化底蕴,深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天马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等,在鲜明的旅游文化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整体规划,系统开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那么,凉州旅游的核心景区是什么?怎样开发建设才更具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景区就是特色突出、内涵丰富、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比较成熟的旅游景区。近年来,我们打出了“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等促进武威开放开发、经济发展的几张名片,这些名片均以最富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凉州旅游名胜和产业优势而推出。其中,“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和“~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百塔寺”就是凉州富有特色且极具影响力的景区,而且,通过近几年的规划开发已初具规模,而闻名遐尔的莫高葡萄酒的生产基地又在城东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区内。所以凉州旅游核心景区,小而言之可以是雷台旅游景区和百塔寺旅游景区,大而言之就为包括百塔寺、天梯山石窟、莫高葡萄长廊、沙漠公园、黄羊绿色食品园及长城遗址、腾格里沙漠等人文自然资源在内的城东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因此,在构筑凉州旅游产品的格局上,要以雷台、百塔寺为核心,优先发展打造为武威的旅游品牌产品,以品牌为号召,以点带面,辐射全局。
二、突出特色,面向市场培育精品
旅游首先必须要有能够吸引游客前来的吸引物,才能带动客流,进而带来物流和货币流等。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没有打得响的旅游产品,很难在市场站稳脚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凉州旅游必须要营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强势吸引力的高水平旅游名牌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凸现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旅游品牌是产品质量本身重要性的必然反映,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矗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这说明品牌和质量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品所属地的形象。
凉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一大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蕴涵极高、开发价值极大的旅游资源,是凉州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随着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的精神,抓紧凉州旅游精品建设,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精心管理、精心服务,以精品促进发展,以精品带效益,是当前凉州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实现凉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将百塔寺建成~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国家级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进而挖掘出百塔寺这个旅游品牌的巨大潜力带动城东旅游区;同时,要建设连接城区、天梯山石窟,辐射城东的区域旅游中心,还要开发莲花山风景区及西营药王温矿泉等新兴高品位旅游产品。其次,要尽快实现现有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打造一批特色各异、门类齐全的旅游产品。第三,要着力开发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这是凉州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要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目标,关键在于吸引游客,增加游客的人数和游览次数,核心在于延长停留天数,目的是要扩大综合消费。不可否认,雷台、文庙、百塔寺、天梯山石窟等传统观光型旅游景点,在凉州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现在和今后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由单一的观光转向参与、娱乐、体验和休闲。而传统旅游产品恰恰不能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依靠它们实现客源增长,延长在凉停留时间,增加旅游综合消费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城东生态旅游的开发,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因为,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游览区、农业科技示范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观赏区、农耕饮食文化区、莫高旅游度假区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区域。这一旅游景区的建设,既可作为凉州历史文化游的延伸,又可丰富凉州旅游的内容,弥补凉州旅游的不足,给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在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开发上,要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生活文化为核心,突出三种文化,体现游乐结合,达到体验目的。通过让游客“寻古览胜、体验时尚、享受自然”,使游客感受从容欢畅的生命体验节奏、清新优美的自然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篇2
为探索高档特色品牌猪肉的生产开发, 组建“产业开发中心”, 指导成立莱芜金三黑食品有限公司, 注册“莱芜黑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莱黑牌”猪肉产品商标。在莱芜猪种猪繁育、生猪饲养、饲料生产、营养调控、标准化生态养殖、特色猪肉产品研发加工、质量保障及配套技术产业化技术集成等方面展开研究示范推广, 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发出了冷鲜肉、烤肉、香肠等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肉制品。通过企业开发, 莱芜猪极品猪肉以每公斤200多元的高价供不应求, 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和市场基础。莱芜猪及其配套系猪肉现已成为我省特色品牌猪肉和优质猪肉市场强有力的领导品牌。建立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促发展、以品牌见成效的发展战略,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消费者的青睐, 在业界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现就莱芜黑猪肉在质量控制、打造品牌等方面的做法做一些简单探讨。
1 树立质量与品牌理念, 明确产品目标
产品和品牌的竞争, 最终是人们对质量的认知。我们始终坚持以塑造高质量和强势品牌为核心的战略理念, 将质量与品牌建设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 为品牌建设设立目标、方向、原则与指导策略。在生猪的育种、养殖、运输、分割、肉制品加工、仓储配送等方面实行全过程覆盖、全流程跟踪的产品标识制度。确定生产一流的优质、绿色高端产品, 把莱芜黑猪肉产品打造成国内顶端猪肉产品。
2 确定育种方向, 强化选育强度, 提高种质价值
把莱芜猪的选育方向由传统的注重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等指标转变为注重肉质质量指标并兼顾繁殖性能。根据确定的选育方向, 制定科学合理的选育方案。在世代选育中增加选择的强度, 进行大批量现场和实验室测定, 实现莱芜猪优良肉质性状 (肌内脂肪、亚麻酸等) 的高端标准化值数目标, 提高莱芜猪优良肉质特性的商品价值。
3 研究生产加工技术, 提高商品质量
(1) 研究影响肉质生产的营养需要, 日粮组成, 制定宰前倒计时配方。 (2) 研究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 充分利用莱芜市大片山区、经济林、河滩等资源条件, 进行无公害自然条件下山场放牧或林间放养。 (3) 建立标准化商品猪生产场。严格按照莱芜猪的生物学特性, 采用无公害专用饲料和倒计时饲养法, 分段饲养, 全程饲喂发酵青绿饲料, 提高肉质品质、降低脂肪含量。
4 制定标准与规程, 实施标准化生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要想通过产品销售赢得市场竞争, 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出能反映市场需求, 实现企业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与规程。为此制定了莱芜黑猪品种标准、鲁莱黑猪品种标准, 提高莱芜黑猪、鲁莱黑猪的养殖水平, 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定了26项科学的育种、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技术规程, 规范莱芜黑猪等特色畜禽高档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保障各项标准及规程执行到位, 实现其产业生产的标准化。
5 应用现代技术, 实现育种选种与生产销售的全程管控
从百姓最关心的生猪及其产品的安全生产入手, 结合当前莱芜黑猪及其配套系发展现状, 充分利用已有的食品安全追溯技术和物联网最新成果, 对莱芜黑猪产业链信息采集和追溯管理进行集成创新, 构建生猪产业链从育种、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程跟踪与可追溯的柔性智能化示范系统。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信息跟踪及反方向的信息溯源, 实现从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反馈、产品可召回的全程管控, 满足政府监管莱芜猪肉安全生产和消费者知情权的需求, 并带动莱芜猪产业技术升级, 引领行业科学高效健康发展。
6 利用网络与媒体, 提升品牌影响
建立莱芜猪网、莱芜三黑一花网、三黑一花特色畜禽网络交易平台, 开展特色畜禽及产品电子商务活动与种质宣传。完善网络技术与媒体宣传推介平台, 利用畜牧业博览会、报纸、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 树立品牌形象, 提高产品知名度。
7 建立科技文化平台, 提升品牌价值
搜集莱芜猪饲养历史及科技成就, 建设莱芜猪科技文化馆;成立省级地方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文化平台。联络相关组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举行观摩、鉴尝、交流等活动, 推进特色莱芜猪社会认知度。通过科技文化平台, 以养殖示范、实践活动为载体, 挖掘莱芜猪深厚的文化内涵, 提升产业品牌价值。
8 开展产品认证、品牌保护, 提升品牌质量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篇3
近年来,浙中名城金华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引导、集聚60多亿元投入开发了一批高档次、大手笔的旅游景区,及一批基础配套设施,花大力气打造出山水观光游、宗教朝圣游、古婺文化游、度假休假游、商务购物游、民族风情游、健身美食游、温泉养生游等众多品牌,今年一至九月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84.4万人次,同比增长24.1%,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6.75亿元,同比增长24.26%。
金华古为越国之地,距今己有22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金华就以人文荟萃、山奇景秀而著名,民间流传大量有关黄大仙的故事,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步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宗教文化,从金华传入香港后逐渐向东南亚、欧美华人圈扩散,仅在香港就有400多万信徒,在海外华人地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作为黄大仙故里金华,近年来,充分挖掘整理黄大仙文化,协调民间修复了兰溪黄大仙故里、双龙黄大仙观及黄大仙祖宫,连续两年举办了黄大仙国际文化旅游节,今年又为香港市民专门设计、包装,推出“仙缘相牵”——黄大仙故里金华朝圣游线路,利用宗教文化的凝聚力,来展示城市品牌,扩大影响,推动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在每年到金华黄大仙故里寻根朝觐的海外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国内游客达百万人次以上。黄大仙文化作为城市品牌正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篇4
元,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将在“十一五”期间突破3000美元,居民消费需求促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时期。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城市的内在吸引力,“文化”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焦点话题和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将我区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获得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现状
总体上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呈现了较好的前景。
一是文化资源丰富。**区拥有大熊猫、四川电视塔、沙河、北湖、恐龙、昭觉寺、和陵、东郊工业博物馆等特色资源,以及电子科大、理工大学等优势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初具规模。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区现有文化产业单位700余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全区2005年文化产业总产值约33190余万元,净资产约47260余万元,纯利润约5990万元。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全区现有歌舞厅、音像制品、网吧、电子游戏厅420共家,书店、印刷企业280家(有投资上亿的四川新华印刷厂),网络用户数10万户以上。
二、**文化产业的问题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文化政策与体制不畅
首先是文化政策在总体上尚未跳出“事业”的框架,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政策界限仍比较模糊。其次是缺乏一个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尤其是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缺乏研究。
二是缺乏规模品牌效应
**不乏有全国甚至全球推广价值的熊猫品牌,但由于缺乏文化注入,一度给人带来原始、偏僻、落后等负面的想象。**的文化企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状态,产业关联度低,科技含量低,名优品牌产品少,产业规模效益差。
三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大熊猫、四川电视塔、沙河、北湖、恐龙、昭觉寺、和陵、东郊工业博物馆等,都是**的优势资源,然而缺乏整合、策划、包装、推广力度,这些文化资源没有变成文化资本,没有产生更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被白白的浪费掉了。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有关键性作用,我们应该加紧制订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要把握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对属于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文化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对属于能够实现产业化的,要逐步从财政支持向政策扶持转变,促其走向市场,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激活自身活力。
(二)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文化产业发展最主要的要素是企业和人,应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辟多种渠道,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的结合,大力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引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外向型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三)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
大熊猫、四川电视塔、沙河、北湖等,这是**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深入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抓准资源中各种有价值的“卖点”,科学制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地开发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实现资源向资本转变,产生更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四)突出重点,走规模品牌之路
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应是“更高标准、产业要求、多元投入、谋划到位、执行到位”,依托优势资源,走规模品牌发展道路,切实形成产业链,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主要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1、大熊猫生态文化
这是**乃至成都现有的唯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大熊猫在成都平原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八九百万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世界上唯一建在大城市的研究基地,成都周边的都江堰、崇州等5个(市)县都有大熊猫栖息地,成都的大熊猫先后送给了美国、日本、韩国、瑞典、荷兰、加拿大、泰国等7个国家……
然而,整个四川省都缺乏对大熊猫品牌的包装宣传和深度文化加工。我们应该借奥运申吉成功之机,对熊猫品牌进行全新包装。比如以熊猫基地为中心,在周边建设星级涉外酒店,与周边的昭觉寺、北湖以及即将建设的高尔夫球场、东郊体育场、游乐园等,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融观赏、会议、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熊猫生态文化带。此外,配套拍摄有关的影视剧、动画片,建一个“中国成都大熊猫保护网”网站,创作与大熊猫有关主题旅游宣传片,举办四川成都国际熊猫节等,借2008年奥运会东风,进一步将**作为大熊猫故乡的名片推向全世界,扩大**在全国及全世界的知名度。
2、北湖婚俗文化
北湖作为成都城区最大的湿地人工湖,目前还仅仅是市民周末休闲的场所,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应该以北湖的优势生态文化为依托,打造具有**特色的婚俗文化。在每年的元旦、五一、七夕、中秋、国庆等举办集体婚礼,根据各民族的婚俗习惯,列出婚俗菜单:汉族式、回族式、蒙古式等,供新人们选择,既增加婚庆乐趣,又增加大家的见识。同时,还可以搜集全国各民族的婚俗礼仪,开办婚俗文化博览会、婚礼文化节等。让北湖成为成都的婚庆首选之地,成为全省及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和更多的经济效益。
3、广播电视塔影视文化
依托全国第四、西南第一的四川广播电视塔,涵括沙河、北湖、熊猫等生态资源,在广播电视塔周边建设集影视拍摄和后期制作为一体的影视制作基地,星级电影院等。同时发挥理工大学影视学院的作用,扶持民办艺术学校,发展壮大影视培训业。
4、龙潭乡村文化
在龙潭街道绕城高速外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展示乡村文化。风趣田园,打造“稻花香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桥、流水、人家”的胜境。生态果园,以现有的黄金梨基地为基础,间种一些枇杷、柿子、苹果、樱桃等,既观光休闲又预售(认养)果树。精品菜园,以平丰无公害蔬菜基地为基础,扩大规模,种植生态无公害时令蔬菜,提供观光、采摘之乐。柳荫垂钓,整合现有的鱼塘、水库,开发一片区域作为垂钓区,种上各种柳树,养殖多种鱼类,开展钓鱼、网鱼、捉鱼等娱乐项目,同时配以游泳池、水上娱乐等项目。现代农庄,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庄。教育农园,种植花卉、育苗、水生植物等,用生物种类多,活动内容丰富,吸引众多中小学生及家长。市民农园,划出一小块地出租给市民,让市民自行决定如何经营,如种花、植草、种菜或是栽树、养鱼。农业博物馆,设置风车、水车、纺织车、织布机、石臼、石磨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工具,反应农业的变迁,供市民参观(忆苦思甜)。
5、沙河创意文化
以处**东郊老工业区的中心地带、沙河畔边“麻石烟云”景点内,利用东调搬迁企业遗留的老式建筑,吸引沿海创意产业投资商,打造集广告、策划、包装、设计、咨询等为主的“成都市LOFT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新绿水碾景点内,建设成集商业、体育、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体验型都市文化商业带和生态文化景观带,项目包括河岸酒吧一条街、休闲绿色长廊等。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篇5
为让品牌有内涵、有生命力,铜鼓所推出了十大创新举措,将品牌创建与收费管理、综治安全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一是成立“红豆杉示范班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创建“幸福昌铜”服务品牌,提升窗口形象,打造精品所站,铜鼓所召开了“幸福昌铜·红豆杉班”竞聘大会。通过竞聘演讲、现场答辩、礼仪展示等程序,筛选出12名仪表举止大方、语言表达流畅,应变能力敏捷和礼仪动作规范优美的收费员为红豆杉示范班成员,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开辟收费业务课堂,提高收费技能。
为了提高收费业务水平,实施快捷式服务,铜鼓收费所开辟了收费业务课堂,安排各站站长每周定期从收费业务知识操作流程、文明服务规范、应急、突发性事件的处置等相关知识,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和实战演练,组织收费技能竞赛,从而提高收费员的收费素养和技能,提高收费速度。
三是打造“空乘式”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引入“空乘式”服务理念,勤学“空乘式”服务礼仪,将“空乘式”服务渗透在收费员的一言一行之中。一方面,抓住空乘服务理论学习这个切入点,通过邀请赣粤培训学校老师授课,组织收费员
自学、集体学等形式,让收费员从理论上系统学习和掌握“空乘式”服务相关知识,从思想上打牢“司乘人员至上” 的服务理念,切实深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在打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了各种实践练习,从文明用语使用规范到“咬筷子”微笑练习,再到站姿、坐姿、走姿,以及服务手势,甚至发型、发色、指甲的长度等仪容仪表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踏实的实战训练。同时,还延伸服务触角,将“空乘式”服务渗透到端茶倒水、引领指路、双语服务等工作生活的点滴当中,力争“人人是文明使者,个个是空姐形象”,让“空乘式”服务无盲区,无处不在。
四是设置“幸福驿站”,丰富服务内容。
为了更好地服务司乘人员,铜鼓收费所在所辖各站的岗亭同时设立“幸福驿站”,不仅免费提供应急药品、茶水、修理工具、休息座椅、象棋、以及手机充电、通讯联络、电脑查询、交通咨询等服务,还通过微信、飞信等通讯工具为司机车主搭建了货运物流服务平台,为货运司机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货运供需信息服务,最大限度解决司机车主空车往返的无奈,降低运输成本。“幸福驿站”设置以来,已接待并服务了XXX余名司乘,为他们提供了方便面、饼干、矿泉水、开水、感冒药等物品。
五是创办“小喇叭”广播站,开启“幸福之声”。
铜鼓所全体员工经过集思广益、巧思善为,利用小喇叭传播速度快、成本低、效果明显等特点创办了“幸福之声”小广播。并通过在收费岗亭播报路况信息、安全行车知识、最新收费政策、单位动态,以及收费服务管理、打逃经验,时事政治等讯息,播
放音乐,打造一个集知识性、新闻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广播节目,为司乘人员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出行服务,为收费员提供了解时事政治、业务交流的平台,给司乘人员和收费员创造一个舒缓、轻松的环境。
六是安装窗口双向对讲机,升级对话质量。
今年以来,铜鼓所紧紧围绕“幸福昌铜”服务品牌,就如何提高司乘人员和职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展开积极探索。通过调查了解到,因为收费员和司乘人员沟通和交流不畅,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矛盾纠纷甚至错误的操作。于是,铜鼓所便出招,在岗亭收费窗口安装双向对讲机。窗口双向对讲机不仅减轻了收费员的工作强度,利于双方沟通交流,缩短车辆通过时间,更是以这些细节让车主感受到了关切与尊重。
七是设置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器,打造满意服务窗口。为提高司乘满意度,铜鼓所在收费岗亭安装了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器。司乘人员则可根据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总体服务情况通过服务评价器进行“打分”,评价信息自动传送至评价器终端,收费管理人员再根据司乘的打分对收费员进行考核。通过服务满意度评价器的使用,不仅能畅通服务评价渠道,方便司乘监督,还能实现服务质量的零距离实时监督,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推动并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八是成立幸福昌铜志愿者服务队,提供流动式服务。
为弥补现有服务“漏洞”,更好地向司乘人员提供零距离、全方位、贴心式的服务,铜鼓所还成立了“幸福昌铜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与“幸福驿站”固定式服务二合一体的服务模式。司乘人员行使在昌铜高速遇到车子半路遇故障、中途缺水断油、走错路搞不清方向、身体突然不适等困难时,只要拨打幸福昌铜24小时服务热线:0795-8681616,便可免费享受“幸福昌铜志愿者服务队”提供的送油、送水、轮胎打气、车辆电瓶充电、提供修理工具、帮助联系修理厂或汽修配件、提供应急药品及其它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据统计,自2014年1月16日“幸福昌铜”服务热线开通以来,已接到服务电话XXX个,目前问路的较多,解答率达XXX,高速路上现场求助电话XXX个,现场救助率达XXX。
九是免费代办“赣通卡”,让服务与司乘需求深入对接。考虑到车主长年在外跑没时间或找不到地点办理赣通卡,铜鼓收费所创新服务项目,设立了“赣通卡”免费委托代办点,为司乘提供便捷、可靠、优质的“赣通卡”免费代办服务。使用赣通卡,不仅让更多车主车的辆实现不停车收费,快速从ETC车道通过,还享受打折优惠。赣通卡委托代办服务自2014年1月16日实施以来,已为湖北车主石先生、铜鼓县张先生等人代办XXX张赣通卡,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十是拓宽服务信息平台,实现零距离服务。
为了更好地让司乘人员了解并享受到“幸福昌铜”服务品牌提供的各项服务,昌樟管理处还依托网站、微信、飞信、路段LED电子显示屏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公布承诺服务内容,设立了服务热线。司乘人员用手机微信搜索“江西赣粤高速昌樟管理处”或“xfct1616”,加关注后,便可随时了解到“幸福昌铜”品牌最新服务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篇6
1、观念落后,不注重抓品牌。一些柑农和柑桔销售经营
单位小农经济思想作怪,囿于传统经营理念,仅仅满足于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没有创建品牌的眼光和胆略。虽然拥有了商标,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制定和实施商标战略。
2、经济落后,商标法律意识较淡薄。秭归柑桔都是在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所认识后才申请注册商标的,加之对商标的宣传滞后,知名度不高。如泄滩夏橙虽然质美价康,且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而且她弥补了夏季柑桔的需求,但至今没有一个响亮的注册商标品牌,难以向省外推销,一旦其他地方培育出好的夏橙品牌,秭归夏橙就面临着销售甚至淘汰的危机。
3、管理落后,商标使用和管理水平不高。秭归柑桔在使用商标时,没有把商标、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把握好,一度使伪劣商品冲击市场,柑农蒙受巨大损失。每年有不少外省市的脐橙就是打着“秭归脐橙”的牌子上市的。
4、各行其是,柑桔商标没有发挥应有效率。我县注册和正在注册中的柑桔商标:秭归脐橙、桔颂、长佳红和裕兴四件商标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各乡镇为本地的柑桔销售投入不少,在国内大中城市进行宣传。这样可以看出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形成规模优势,使之市场竟争力不强。如归州镇政府到东北三省进行宣传,虽然花了很大气力,但效果并不明显。
5、产品品种零乱,不成规模。全县在开发柑桔产品品种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发性高,随意性强,不进行品种和技术统一,导致品种花色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偶有精品,也达不到基地化、专业化、区域化的标准,不成规模,形不成精品名牌。
6、柑桔销售方式落后。我县的柑桔销售以商贩贩运为主,没有形成稳定的营销网络。市场建设和对外销售窗口建设滞后,流通增效潜力和产业化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商标的管理机构,在实施品牌兴县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如何发挥职能,打造柑桔品牌,推动秭归支柱产业的发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政府重视,部门参与,工商指导,在共筑“品牌兴县”工作中成合力
一是要加强部门配合。在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建立柑桔商标注册联络员制度,指导涉农企业及柑农及时注册商标,正确使用注册商标,充分运用商标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让“创著名、驰名商标”的观念深入家家户户。
二是加强重点指导。树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意识,运用登记注册职能,有意识地指导柑桔种植、经营企业走强强联合之路,推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的柑桔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联结,推向国内外市场。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对我县柑桔品牌的发展进行综合报道,广泛宣传商标品牌助推农业经济方面的作用;同时,与电视台联合制作专题片,通过个案分析,点评企业在商标品牌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
二、因地制宜,突出“秭归”特色,在秭归脐橙上求突破。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品牌和特色产品。结合秭归的实际。我们应该把“秭归脐橙”集体商标注册作为“品牌兴农”战略的突破口,力求通过“秭归脐橙”的品牌运作,带动和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切实履行工商职能,在确权、用权、维权方面做文章
一是抓注册。在增加柑桔产品注册商标总量的同时,把支柱行业、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产品商标注册工作列为重点,配合有关部门,做大做强柑桔支柱产业,着力推动自然人、个私业主进行柑桔产品商标申请注册工作,支持做好著、驰名商标申请工作,培育一批含金量较高的柑桔产品,将我县发展的资源优势变为品牌优势。
二是抓引导。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对柑桔商标的选择、使用、管理、保护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商标申请人设计商标名称、图形样式,帮助建立健全商标使用管理制度。尤其是要抓好“秭归脐橙”集体商标使用管理,以制度形式,明确“秭归脐橙”集体商标的使用宗旨、应具备的条件、应办理的手续以及违反使用规则应承担的责任等,实现品牌效益与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
三是抓扶持。要把“品牌兴农”战略与发展“订单农业”相结合,推行农副产品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以法律形式保护农柑农利益,逐步改变现货交易、田头交易这种最原始的交易方式;要把“品牌兴农”战略与“守重企业”培育相结合,培育一批从事柑桔种植、销售的守重企业,发展一批柑桔经济人,使其成为我区农产经济生力军。
四是抓维权。围绕品牌兴县、品牌兴农战略,开展“商标进万家”活动,通过为农户或柑桔种植、经营企业送法上门等形式,加强商标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商标法律意识。同时,严格商标执法,查处商标侵权行业,为我县柑桔品牌发展扫清障碍,保驾护航。
五是抓宣传。由政府牵头,对秭归柑桔进行文化包装。通过充分挖掘“秭归”的文化内涵,把地方文化与柑桔品牌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文化对秭归柑桔进行精心包装,提高柑桔的品位,增加柑桔的附加值。
六是抓激励。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出台品牌奖励政策,对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社会强化一种创牌意识,倡导一种创牌的氛围,营造一个争创品牌的环境,以体现党委政府更高层次上的扶持。
七是抓质量。创品牌不易,守品牌更难。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商标品牌管理,利用标准化生产、农业示范基地、开办“采果节”等方式,加强对果农的教育和管理,通过提高产品品质,确保品牌含金量。
打造柑桔品牌,实施品牌兴县是一项综合性的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它虽然是企业或经销者的经济行为,但目前还需要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调,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消费者的认知与认同。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责无旁贷、尽心尽力地支持柑桔种植、经营企业和柑农申报商标注册,把秭归柑桔创成名牌产品和知名、著名,乃至驰名商标,使其支柱产业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充分发挥职能打造柑桔品牌推动支柱产业发展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篇7
一、提高认识, 把握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朝阳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整合朝阳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的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可以进一步整合我市的文化资源,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二是调整朝阳经济结构、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朝阳产业, 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就业、推进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作用显著。朝阳的第三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 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可以进一步改善我市的经济结构,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增加发展活力。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十七大以来, 党和国家进一步确立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 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 指出:“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 加快产业整合, 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这一规划给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朝阳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打造文化品牌作为发展辽宁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深入挖掘我省文化资源, 全力打造一批辽宁文化品牌, 提升辽宁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立足辽宁特色文化资源, 打造辽西历史文化走廊等文化品牌”。这一部署为我市打造朝阳文化品牌创造了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这为我们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政策, 抓住发展机遇, 加快发展步伐,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二、着眼优势, 挖掘内在潜力
朝阳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而“五张王牌”更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无价之宝。
1. 历史牌。
全市已发现历史文化遗址4587处, 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6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 留有人类祖先10万年前繁衍生息的足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为夏商周以前“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 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东晋十六国时期, 朝阳是前燕、后燕和北燕王朝的都城, 创造了融中原文化、东北亚文化和草原丝绸文化于一体的三燕文化。朝阳是中国北方的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僧人昙无竭西行天竺取经比唐玄奘早207年;北塔博物馆同时珍藏佛祖真身舍利和锭光佛真身舍利, 为世界唯一;龙翔佛寺被称为东北佛教“祖庭”。朝阳是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和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 素有“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之称。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遗产为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 传统文化牌。
朝阳戏剧创作和舞台演出成就斐然, 被誉为“戏剧大市”。许多具有浓郁辽西风韵的优秀剧目多次在国内、省内摘金夺银;话剧《凌河影人》囊括了包括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在内的所有戏剧大奖。古筝艺术享誉全国, 有“南扬州, 北朝阳”的美誉, 是中国古筝名城。楹联艺术基础雄厚, 是中国首家“楹联之市”。皮影戏全国闻名, 凌源被国家授予“皮影之乡”。书法创作闻名遐迩, 北票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法艺术之乡, 北票民间文学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剪纸在民间广为流传, 建平县被命名为省级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基地。秧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朝阳被称为秧歌之乡。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发展形式。
3. 旅游文化牌。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朝阳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古生物化石和佛祖真身舍利是三大带有垄断性的特品级旅游文化资源, 开发前景十分可观。朝阳鸟化石地质公园是中国唯一一座国家级鸟化石地质公园。耸立于市区的北塔为东北第一塔, 塔中发现的镏金银塔、金银经塔和波斯玻璃瓶为三件国宝级的文物。努鲁儿虎山风景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凰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景区。大黑山森林公园森林是辽宁省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带, 被誉为“辽西绿岛”。白石水库为辽宁第三大水库, 是大凌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计划2009年竣工的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纪念馆、陵园, 填补了辽宁抗战教育基地空白, 为朝阳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基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为朝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山水空间。
4. 人才牌。
朝阳文化人才辈出, 尹湛纳希被誉为“蒙古族的曹雪芹”;玛拉沁夫、儿童文学家胡景芳等驰名文坛;拥有国内一流的戏剧创作家、画家、摄影家、话剧演员等文化艺术精英, 在戏剧创作、古筝演奏、快板书、绘画、书法、摄影等方面艺术造诣享誉全国。朝阳体育人才济济, 有奥运会女子柔道冠军李忠云、世界杯和世锦赛女子举重双料冠军孙彩艳、亚洲男子十项全能记录保持者齐海峰等一批世界级体育明星。文化和体育名人荟萃, 为扩大朝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强有力的宣传作用。
5. 区位牌。
朝阳一域连三省 (区) , 东眺沈阳经济区, 西望京津塘城市群, 南临渤海湾, 北接内蒙古, 既便于承接两大城市群辐射, 又利于吸纳腹地资源, 具有东西借力、南北聚财的区位之利。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质的资源禀赋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名片, 将为朝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新的机遇。
三、突出特色, 打造朝阳文化品牌
1. 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 精心构筑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
坚持“文化强市”战略, 整合现有文化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特色, 突出重点, 打造品牌, 迅速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在区域发展战略上, 率先在中心城市实现重点突破, 努力把朝阳建设成全省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在行业发展战略上, 实施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重点突破、逐步推进战略。优先开发文化旅游业, 逐步推进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改革创新, 进一步繁荣会展广告业、文化艺术品生产经营业、文艺创作演出业、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文化体育娱乐业、艺术教育培训业、新闻出版印刷发行业和版权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依托旅游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着眼全市一盘棋的大格局, 发展优势文化产业项目, 建立文化产业园区, 培育优势文化产业群, 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带。
2. 突出特色, 抓住重点, 全力打造“四大文化”品牌。
一是紧紧依托朝阳文化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以牛河梁红山文化、古生物化石文化、佛教文化、三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大文化”, 建设并叫响“文明圣地”、“化石王国”“三燕古都”“东方佛都”四大文化品牌。二是依托“四大文化”资源, 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围绕打造“文明圣地”文化品牌, 大力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开发, 建设牛河梁遗址公园, 使其成为集科学考察、祭祀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围绕打造“化石王国”文化品牌, 以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为中心, 建成全面展示晚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和自然地质地貌的综合性世界级地质公园。围绕打造“东方佛都”文化品牌, 推进东北佛教文化圣地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供奉佛教圣物佛祖舍利为中心, 把凤凰山打造成为东北第一佛教名山, 把朝阳建设成为“东方和谐圣城”。围绕打造“三燕古都”文化品牌, 要在三燕风格建筑及饮食文化上下功夫。建设古龙城景观, 将仿古一条街改造为“慕容街”, 并按照“三燕”传统文化特色风格进行改造扩建。建设三燕博物馆和鲜卑风味小吃一条街。三是着眼“四大文化”内涵, 策划推介出寻宗觅祖、文化祭祀、科研考察、文化采风、佛学佛事等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的精品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四是围绕“四大文化”主题, 创作上演剧目, 形成朝阳演艺品牌。注重开发仿古玉器、皮影、剪纸、刺绣、木雕、砖雕、泥塑等系列旅游纪念品和工艺美术品, 逐步形成特色文化产品。以剪纸画、皮影具、红山器物仿品、刺绣等民间手工艺品为依托, 带动旅游纪念品的规模生产。以牛河梁红山文化、古生物化石、特色手工艺品和书画为先导, 带动制盒业、标识业、装裱业的发展壮大。
3. 改革创新, 扶持引导, 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一方面是深化改革, 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一是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 进一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主体地位, 着力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 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 努力解决工作机制不畅、职能不理顺等弊端;二是将现有的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 对文化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扶持和保障, 对经营性单位加速事转企步伐;三是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 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另一方面, 要引导扶持, 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国有资产重组, 做大做强有活力的国有文化企业, 坚持多元投入方针,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文化产业, 大力吸引外资参与文化产业;二是增加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资金, 引导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向, 增加文化产业贷款指标, 倡导实施资助性信贷政策, 允许文化单位对其享有使用权的土地、房产、建筑物, 依法进行开发经营、租赁和转让;三是培育、壮大文化经纪人队伍, 充分发挥文化经纪人在推介文化产品、活跃文化市场、服务文化产业方面的作用, 组建区域文化发展协调基金组织、各类文化产业基金组织和文化投资公司, 允许社会和个人兴办文化艺术基金;四是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核算制度, 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信息交流平台;五是加强行业管理和市场管理, 加大文化法制宣传教育, 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 深入宣传, 加强领导, 确保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篇8
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
会泽立足于工作实际,实施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全县所有学校校长聘任、教师调动均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做到了人权、事权的统一。中小学教师工资、公务费统一由县发放,确保了中小学教师工资、公务费按时足额发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会泽县教师招聘安置和教职工调聘办法》《会泽县校长考核选聘或公开招聘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分配制实施方案》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教师聘用、分配、管理、考核、培训等方面有了制度保障。县教育局要求各中学和县直学校把《会泽县教师招聘安置和教职工调聘办法》等人事工作制度转发到各处(室)、年级组,中心学校转发到各小学(校点),并及时组织召开学校教职工会议,全文传达学习相关人事制度,保证全体教职工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师招聘安置和教职工调聘的条件、程序和要求等。同时,让广大教职工依据相关人事制度,对新教师招聘安置和教职工调聘工作进行监督,维护了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阳光透明,合理配置富有活力的教师资源
一是阳光招聘调聘教职工。会泽实行面向全国,通过发布公告、资格审核、报名、考试、面试,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自主择岗的方式招聘和安置教职工。通过发布公告、资格审核、报名、考试、面试,采取择优录用的方式调聘教职工。在招聘和调配中邀请县纪委、组织、人事等部门人员全程监督,完全把教职工招聘、调聘工作亮在阳光下,吸引了一大批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会泽上岗就业。近5年来,连续实施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共招聘特岗教师1 260人,另外招聘定向师范生等69人,5年间共计招聘新教师1 329人,平均每年招聘新教师265人。每年调聘教职工100余人,调聘过程公开、透明,完全依靠教师自身实力调聘,赢得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肯定,得到全县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是公开选拔聘任班子成员。学校校长通过自下而上、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学校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达半数以上方可聘任的方式进行聘任。学校副校长由校长提名,县教育局组织人员进行考察,学校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达半数以上方可聘任的方式进行聘任。学校中层管理干部、村完小校长由校长提名,教职工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由校长聘任。对学校班子人员任职年龄做出规定,校级领导任职年龄不超过55周岁;副校级、处(室)主任任职年龄不超过48周岁;完全小学校长任职年龄不超过45周岁。通过年龄规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进退机制,让学校领导班子始终充满活力和朝气,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斗志。学校校长发生变动时,原校长聘任的副校长、学校内设机构负责人随之自然解聘,不需办理解聘手续。新任校长上任后,按规定程序在2个月内重新考核聘任班子成员。聘任人选可以是原任人选,也可以是新提拔人选,聘任结果报教育局备案。在新班子没有聘任前,由新任校长指定处(室)临时负责人。通过重新组建,形成以校长为核心、团结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
三是积极储备后备人才资源。为确保学校领导岗位后备人才充足,为优秀教职工提供锻炼机会,培养适应工作需要、富有奉献精神、德才兼备、勇挑重担、善打硬仗的后备干部队伍,县教育局建立了校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每年选拔一批校长、副校长后备人才,并适时对后备干部进行培训,确保后备干部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储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不断把优秀人才选拔任用到学校领导岗位上。近年来,会泽县新选拔任用的学校校长、副校长基本都来自于后备干部,让后备干部真正能够得到选拔任用,选拔任用后确实能够抓好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不断发展,带领学校取得更好的成绩。
务实创新,努力打造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一是深入开展“一评三考”。每年在校长和教师队伍中开展“一评三考”活动,“一评”即召开社会各界、乡(镇)领导、站(所)负责人等人员参与的座谈会,对校长和教职工履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三考”即从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对校长和教师进行考核。通过“一评三考”工作,把校长和教师置于社会的监督平台上,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使其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成长为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学校领导和教师。
二是不断加大学习培训。每年组织教师培训9 000余人次,除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进行文明礼仪、心理健康、论文写作等培训,切实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各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让全体教职工及时掌握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解决工作上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积极组建骨干教师队伍。每两年考核组建一批近1 000人的骨干教师队伍,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骨干教师每年读1套教育专业书籍,写出5 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出1份高质量的模拟考试题,写1篇教研论文和1篇优质教案,开展1次示范课或公开课;校内听课不少于30节,评课不少于10节;指导、帮扶1~2名青年教师。通过骨干教师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发挥了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全县教师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四是定期检测教师能力。每年组织高中、初中毕业班教师参加省、市毕业统测,教师与学生使用同样的测试试卷,和学生同步进行测试。县教育局组织人员进行评阅,将测试结果进行公布,要求测试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补测,直至测试合格。各学校将教师测试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先选优、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依据。通过测试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师钻研教材、熟悉业务的工作意识。
树立典型,充分调动教师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一是树立模范教师典型。通过召开模范教师事迹报告会,下发向模范教师学习的倡议书,报刊、网络宣传等形式,树立了一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良好教师形象、优异教学业绩的模范教师典型,掀起了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其中,“会泽七子”被评为2013年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中央电视台多次宣传报道他们的典型事迹。
二是隆重表彰教育先进。每年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和各学校均要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或教育教学质量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长效机制,加大对教职工德、能、勤、绩的考核,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严禁教职工从事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驱赶或变相驱赶学生,侮辱或变相侮辱学生。深入开展查禁教职工参与带赌博性质的打麻将、打扑克活动,引导教职工参与健康娱乐。
关注生活,切实解决广大教师的后顾之忧
会泽县大部分教师在山区或半山区工作,生活环境差,广大教师希望在县城拥有住房。为满足教师的要求,县教育局多方协调,以行政划拨土地的形式在县城西边征地152.3亩,建盖了有672套住房的教育小区。小区内建有小学和幼儿园,旁边有初中、高中学校,还有医院、菜市场等公共服务场所。教育小区因其价格低廉、质量优良、配套设施齐全,受到了全体购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更多的教师希望在城区购买住房。在广大教师的强烈要求下,县教育局还以低于同期商品房每平方米400多元的价格,组织教师们团购了2 300多套住房,圆了绝大部分教师的城区住房梦。同时,县教育局积极争取,在广大中小学建设近2 000套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和中小学教师公共租赁住房,解决2 000余名教师在校期间的住宿问题,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安居乐教”。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篇9
安化黑茶产业的正道是:发展并打造正宗“安化黑茶”品牌
2010-08-20 10:02:51 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21次 评论:0条 “安化黑茶”历史久远,辉煌过成百上千年,曾几度沉浮,几经沧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对健康文化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安化黑茶”在新的世纪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安化黑茶”的价值和魅力
正宗“安化黑茶”是采用安化内山区大叶群体品种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整形等独特工艺加工制成的黑毛茶及其系列产品。其干茶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香气纯正,滋味醇和,降脂效果十分明显。1.特定区域的大叶茶原料,决定了安化黑茶的特定品质。安化是大山区,位于湘中偏北,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雨量1668毫米,无霜期274-287天,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资水两岸的山体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分化而成的土壤,土质肥沃,且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环境,在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这种环境下所产生的有独特优良品质的安化大叶茶群体品种。“云台大叶茶”就是于1965年公布的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
据彭先泽1940年《安化黑茶》记载:安化境内所生产的本地茶,古时称“道地茶”;用“道地茶”加工制作的黑茶,才是正宗的安化黑茶。安化之外所产的茶叫“外路茶”。安化境内所产的“道地茶”尤以“六洞”、“高马二溪”云台山、芙蓉山等区域所产的茶更佳,其地处资江沿岸,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常年云雾缭绕。该区域所产的茶叶其叶片嫩者薄,老者厚,干茶色泽黑润,水色枣红,冲泡四、五次,犹不减色,本年采制者,汤略苦涩,贮囤一年以上者,味甘而水清。
安化是一块出产“安化黑茶”的宝地,正象只有在贵州茅台镇用茅台镇原料和水生产的茅台酒一样,“安化黑茶”只有用安化境内所产的原料加工制作,才有独特的品质和特殊的风味,安化黑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在全国以县命名的茶仅“普洱茶”、“祁门茶”、“安化茶”三种。在我国的大学茶叶教科书中,安化茶是作为一个专门茶类介绍的。由于安化茶叶原料有独特品质和特殊风格,按照绿茶加工程序去加工,就可以精制成“安化松针”、安化银(金)币、安化银毫、云台春芽等名绿茶,其中“安化松针”是全国名绿茶之一;按照红茶加工程序去加工安化红茶,以其优良品质运销俄、英、法等西方国家,1915年,安化红茶在巴拉马国际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同获金奖;按照黑茶加工程序加成安化黑茶,以其独特品质和特殊风味,明清至民国,在西北市场有几百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清500多年,安化成为了中国黑茶中心。其间,中国五个黑茶产地省,平均产量比例是:湖南(黑茶)占40%,四川(乌茶)20%,广西(六堡茶)15%,云南(普洱茶)15%,湖北(老青茶)10%。安化在清朝时,最盛年产黑茶达14-15万担,红茶70万箱,湖南省的茶80%产在安化。
2、“安化黑茶”数百年成熟的传统独特工艺更新显其品质价值。
“安化黑茶”之所以独特,除了有优质的茶叶原料外,另一个原因是其加工工艺独特,如渥堆发酵、七星灶松香熏制毛茶等方法。安化人民利用这些传统成熟的独特工艺,加工制作出了世界茶王千两茶,中国第一块安化黑砖茶,中国第一块安化花砖茶,湖南第一块安化茯砖茶,以及安化天尖、贡尖、生尖茶等。没有安化原料,无法加工出正宗“安化黑茶”,没有“安化黑茶”这些传统成熟的加工技术,不可能成就安化黑茶上千年的昔日辉煌。安化原料与安化黑茶独特工艺珠联璧合,使“安化黑茶” 蜚声海内外。
3.茶马古道重要发源地之一,见证了安化黑茶的特殊历史地位。明代以前,边销茶以四川官茶为主,安化黑茶属于私茶,不能随意边销。但由于安化黑茶滋味浓厚醇和,适合边民的口味,深受边区少数民族喜爱,茶商们就绕道湖广集聚安化设站收茶。使川引由两万多锐减到一二十。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御史李楠以“安化黑茶”边销西北妨碍茶法马政为由,请求朝廷禁运。御史徐侨上奏称:“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 ”。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自此,在明万历二十三年,安化黑茶终于由朝廷定为官茶,以“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直至清代,西北地区“边茶”,十之八九由安化供应,西北边销逐渐由安化黑茶所取代。“安化黑茶”定为官茶后,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来安化办茶,从明清至民国,安化资水沿江一带的苞芷园、小淹、边江、江南、鸦雀坪、唐家观、酉州、黄沙坪、桥口、东坪、马辔市等地茶行、茶庄、茶号林立,兴盛时,多达300余家,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光绪戊申秋八月,陕西试用知县刘翊曾在黄沙坪赋诗: “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在没有火车、汽车运输之前,从安化运茶至山西祁县、至陕西泾阳,又远运至西北恰克图、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区,形成了历史上的茶马古道,骆驼古道,有“晋商万里茶路源起地”之说,并成就了大德诚、大德兴、大德丰、永聚祥、大玉川、巨盛永、长裕川等重要商贾。
明清至民国,随着茶叶兴旺,茶市弊生,有掺假、掺杂,“外路茶”掺入“道地茶”等。为确保正宗安化黑茶质量和信誉,维护茶商和茶农利益,历代政府十分重视对“安化黑茶”的保护和管理,刻石碑、立章程。类似古代的禁碑在安化随处可见,较早的是雍正八年的“苞芷园茶叶禁碑”:禁外县茶贩子装假混安杂卖;禁本地人等贩运异属草茶,拥塞本地;禁产货茶户掺假,蒙混外省客商;禁船货装载私贩假茶入境。这些禁碑、规定,不仅对当时“安化黑茶”这一品质保护和提升起了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实现借鉴意义。
4.“安化黑茶”文化源远流长。
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惟有悠久的历史,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载体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明清至民国,晋陕中原文化融入安化,更是促进了安化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历史造就了安化特有的茶文化,如茶亭、风雨廊桥、茶碑、茶钟、雕花的窗、茶馆、“竹筒茶”、“茶禅”、“烘房飘香”、“ 新站长”、“安化千两茶歌舞”、“安化千两茶赋”,众多的茶歌、茶诗、茶文、茶谚、茶联、茶民俗、及“安化黑茶茶艺”、“安化茯砖茶茶艺”、“安化千两茶茶艺”、“安化天尖茶茶艺”及有茶乡孕育出或与安化黑茶有缘的如陶澍、左宗棠、毛泽东、彭先泽、冯绍裘、黄本鸿等名人。文化一经与茶结合在一地,茶文化就成了茶产业的灵魂,使安化茶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这也是安化茶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二、严格按照“安化黑茶”标准组织生产
1、按照绿色无公害要求,加快原料基地建设;
2、按照健康卫生要求,尽快提升加工企业生产水平;
3、加强对基地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使“安化黑茶”地方标准落到实处。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篇10
一、发挥区域特色,实行规模化种植罗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板栗生长,群众自古以来就有栽种板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板栗是罗田的一个特色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把板栗作为林业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并抓住了全国板栗商品基地县建设和国家大别山科技扶贫的机遇,开始加快板栗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90年代初开始,我县充分利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林业绿色致富工程”等林业项目工程的带动,迎来了我县板栗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理清发展思路,把板栗摆上罗田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当作罗田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把加快规模化种植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来抓。按照“扩大规模、扩充优势、壮大基地”的原则,先后出台了种苗补助、造林补助、税费补助和贴息补助等扶植政策,并不断稳定现有林权,明晰产权制度,进一步解放了广大群众思想的束缚。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壮大,规模化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高效板栗基地、高产量栗园和高收入家庭,全县已建成300亩以上连片基地600个,年产量过500万斤的乡镇6个,年产量过20万斤的村78个,年产板栗3000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达2000多户。罗田板栗也一跃成为全国板栗生产第一县。
二、依靠科技增效,推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全国各地板栗生产发展十分迅速,河北的迁西县、河南的罗山县也都是板栗生产大县,我们本省、本市的许多地方板栗产业发展也较快,这样势必是一场占领市场的竞争。要在竞争激烈的板栗市场上抢占先机,就必须在提高品质和质量上下功夫,在标准化生产上求突破。因此,在实现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我县始终把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作为提高档次、打造精品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专门组建了板栗生产办公室,制订了《板栗标准化生产实施细则》,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在区域种植上,建成了罗
九、罗胜、318三条20万亩以上的百里板栗长廊。在品种分布上,建成了县北晚熟品种区、县中优质中熟品种区和县南早熟品种区三大商品特色区,形成了 “六月暴”、“浅刺大板栗”、“桂花香”、“羊毛栗”、“乌壳栗”、“红光油栗”、“八月红”、“九月寒”等8大系列优良品种。并通过对不同生长区域和品种探索和完善更精细的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在确保板栗稳产高产的同时,力求做到品种多而不乱、总量增长质量不下降,通过标准化生产力拔市场头筹。二是组织板栗科技攻关。我们通过建立板栗科研所和标准化实验基地,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近50万元,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张力田、罗振荣等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去雄技术”等17项课题,取得了11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开展科技攻关,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板栗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国内与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国内的迁西县,日本、美国、以色列、韩国、法国等板栗专家与我们建立了联系,并先后来我县考察交流生产和加工技术,达成了在品种资源、生产技术上开展合作协定,建立优势互补的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我们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三级板栗科技服务体系。以县板栗生产办公室为中心,每个乡镇成立了技术推广站和板栗生产协会、加工协会,全县板栗专业科技人员达到180人,吸纳会员近5000人。通过举办大别山农民科技节和板栗食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利用成人文化学校、农校等多种载体,先后举办了板栗生产经营培训班480多期,培训栗农近15万人次;组织编印《板栗科技》等科普书刊、资料20多种,印发25万册,免费发送到基层干部和栗农手中。通过科技辐射,全县95%以上的栗农都掌握了从育苗、栽培、嫁接到储藏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秋施肥,冬修剪,春嫁接,夏喷硼,一年四季防病虫”成为广大栗农的自觉行动,科技对板栗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推荐阅读:
打造自身特色促进和谐发展构建幸福校园07-26
打造品牌特色07-15
打造特色树立品牌07-06
(集邮博览用稿)打造特色集邮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09-26
打造乳山特色旅游品牌论文12-03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07-01
打造特色产业的好处07-03
改后 全力打造蔬菜产业特色村06-29
对标名校学经验 打造特色树品牌08-03
打造作文特色,引领内涵发展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