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2024-09-19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精选8篇)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篇1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2013年广东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由承办单位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广东省工业工会委员会、广东省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转移中心承办,由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南海中心、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共同协办,在全体参赛选手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从11月29日至12月2日,已经全部完成了各项赛程,圆满结束。

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宣传和发动工作,本次机电一体化竞赛共吸引135名选手参加。其中职工组参赛选手33人,师生组34队共102名参赛选手,为历届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所有参赛选手普遍年龄集中在二十出头,爱拼搏、接受新技术能力高,都是来自各个院校机电类专业的精英。在竞赛场上,沉着应战,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竞赛。经过三天的比拼,决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1名,“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5名,“广东省技术能手”8名。职工组20人,师生组61人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得晋升“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三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5人,技师职业资格22人,高级技师1人。另外还分别评出“优秀裁判员”14名,“优秀教练员”14名,“2013年广东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先进个人”25名和32个先进单位。

大赛的筹备期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张凤岐副厅长多次关心大赛进展情况,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清汲副会长作为指导单位给予支持和指导。省人社厅各部门、广东省科学院、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省机械行业协会、省食品和包装行业协会等领导和专家莅临现场观摩和指导,给予全体选手极大鼓舞。张凤岐副厅长对大赛工作再次提出寄望:“以此次全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打造广东技能竞赛品牌。”

这次竞赛,组委会以对接世界技能大赛为目标,积极主动、开拓创新,以世界技能竞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的专业规范为技术标准,在提升竞赛质量,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力度,让更多年轻人学习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为培养更多的与国际接轨的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本次大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多方位与世界技能大赛接轨

在开展竞赛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促进竞赛工作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本次竞赛基于“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提升国内竞赛质量”的主题,在原有技能竞赛规则基础上,引进世界技能大赛先进的技术规则和办赛理念,在组织形式、技术标准等方面尝试创新。

1、组织形式:以往,国内竞赛习惯关起门来办,表面上看似维护了竞赛的严肃性,实际上却极大地降低了竞赛对职业推广的引领效应,同时也容易产生纷争。此次竞赛,科学地规范参观时间、路线,在提高参观效率的同时,让观众更多时间、更近距离地观看比赛,在过程中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职业的形式与内涵,感受技能竞赛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从事机电一体化职业,真正达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由于赛场的开放,选手的竞赛过程全透明,优秀选手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评判结果的公正性也得到了社会的监督和认可。

2、参赛形式:为充分调动企业组织开展竞赛活动、选派优秀技能人才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在竞赛形式上进行创新,设立团队赛和个人赛两种形式。团队赛以院校为单位,采取本院校老师带学生组成团队参加师生组竞赛;以行业、集团公司、企业为单位,采取本单位在职员工组团参加职工组竞赛。选手全部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在岗职工,中海油集团深圳分公司积极响应,从下属四个油田经过专项培训的42名选手中选拔推荐13名技艺精湛代表企业参赛。本次竞赛师生组形式与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两人一组的形式相仿,这种形式在竞赛中既能体现教师的总体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又能考核选手间的团体合作能力。同时,因为优秀选手及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事业心强、开拓创新思维的教练团队,通过竞赛也为43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广东集训队专家队伍选拔人才。

3、技术标准:竞赛题目来源于企业实际案例,从考核单一技能向复合型和综合型转化,鼓励选手创新。选手必须能够完成综合型任务,而且要求选手具备一定的电气和机械专业知识,技术标准与企业应用接轨,强调交付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专业规范: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吸收世界赛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专业规范,提升技能竞赛内涵质量。将机电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体现在竞赛技术文件上。组委会参考2013年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制定了本次竞赛的专业规范。为了引导我们的选手养成良好的规范,对规范的违规是按点扣分而不是按类扣分,杜绝投机取巧。得到选手与教练的一致赞同。

5、考核内容:师生组采用“可编程三级”、“可编程二级”和“机器人站”三台设备组合考核,这种组合对团队的分工和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团队中老师的工作安排能力、选手的编程和安装调试水平都必须出色才能取得好成绩。每个工位占地35平方米,选手根据大赛提供的设备和安装枱、电脑台的大小做好布局和摆设规划,连成一条完整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在自己的工位中完成比赛,增加了选手的场地规划能力和竞赛的灵活性。从成绩看突出理论和实操的总体掌握。

6、竞赛平台:通过不同渠道广泛收集世界技能大赛的各种资料,包括:技术文件、专业规范、工作任务书、评价标准、竞赛设备以及竞赛影像等,掌握了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的竞赛规则、内容与形式、竞赛设备及技术特点等内容,为竞赛活动与世界技能大赛全方位对接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选用竞赛设备与世界技能大赛使用设备接近。本次竞赛再次引进工业机器人,与当今工业先进水平相接轨。竞赛设备由三台不同设备组成,从包含的知识结构内容、涉及的技能要点等多方面,体现出注重考核选手对多工作站的规划、安装、调试、编程、整线运行和优化的综合能力。

7、专家主导:本次竞赛从竞赛模式、命题方式、比赛内容、评价方法等多方面要与世界技能竞赛接轨,进一步促进我省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标准制定,使人才培养与世界先进标准接轨、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

为此,专家组从机电一体化领域具有较高威望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人选中确定。在竞赛各项技术工作中,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成立竞赛技术工作组,由技术工作组牵头人组织专家制定选拔赛技术文件,并对技术文件制定、实施及结果集体负责。

(二)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技术普及

竞赛宣传发动工作得到各地级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行业协会、学会的大力支持,短期内共举行五场讲座暨竞赛动员大会,八场赛前培训班,并派出指导老师到各地指导选手训练,帮助参赛选手提高技能水平。在全省各地企业单位和职业院校中掀起一股爱技能、学技能、比技能的热潮。

六月中旬由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主办的关于“世界机电一体化胜任力模型及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标准”暨2013年广东省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动员大会专题讲座共有来自广东省十多所不同职业院校的50多名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在中职院校中产生广泛影响。

七月中旬至八月在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南海中心)举行《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二级》、《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三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三场暑期师资培训班,同时还邀请竞赛组委会技术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三个培训班每期15天共为期一个半月,参加人数达200余人,培训班指导老师帮助准备参加竞赛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训练。

十一月上旬,韶关市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管理中心还专门组织了一场题为机电一体化世界技能竞赛与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讲座,包括韶关市技师学院、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韶关市粤北技工学校,韶关市第二技师学院等高职院校,近40位骨干教师参加。在职工组方面,广东省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协会给予高度重视和配合,赛前做了大量宣传发动工作,发动旗下多个会员单位参与竞赛,并由行业协会部长亲自担任领队带领选手参加竞赛。广东省工业工会委员会作为承办单位,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策划和准备,广泛动员会员单位职工学习,并选派18名精兵强将组成两支队伍参加竞赛活动。

(三)引入机电一体化胜任力模型,促进课程改革

在职业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问题日显突出。把世界技能竞赛的能力规范和胜任力模型引入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并依据此标准来培养学生,增强学生在职场的竞争能力,是提升目前课程改革效果,进一步缩小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竞赛期间,还专门举行了“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选手选拔标准及教学训练实践”研讨会,来自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类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领导、骨干教师和学生参与了研讨和交流。以期促进我省职业技术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与世界先进标准接轨、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通过技能竞赛活动,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带动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效果。

(四)全面加强规范管理,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公开

1、裁判队伍:本次竞赛裁判员队伍由第三方单位组建,全部具有国家裁判员资格且有丰富的裁判员执教经验,来自包括企业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院校教师。裁判组分为:评分裁判、现场监察裁判、理论监考/改卷统分三个组别。每组裁判职责各自独立,互不干扰。

我国刚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很多专家对世界技能大赛的组织和竞赛规则、技术标准等都需要不断地学习、理解和把握,在比赛前一个星期召开裁判员培训班,帮助裁判员了解世界技能大赛竞赛规则,深入分析本次竞赛的技术标准和评分细则,介绍竞赛设备,明确各人职责,保证了裁判员的执判水平。专业化、敬业奉献的专家团队体现了竞赛的公平、公正、公开。

2、竞赛场地:竞赛承办单位由第三方的广东省工业工会委员会、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广东省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转移中心共同担任,在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南海中心)举行。今年又增加了一批新的参赛单位,参赛单位纷纷表示希望今后竞赛场地继续落户南海中心,由第三方组建,在第三方场地举办,体现竞赛组织和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二、行业与地方合作,打造机电一体化竞赛品牌

2010年,广东省举办了全省也是全国首次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得到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肖志恒同志的高度肯定,认为:“这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技能竞赛项目之一”;

2011年举办第二届广东省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竞赛,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于清笈副会长等5位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及考察。竞赛同时,西门子、ABB等世界知名企业进行PLC和机器人新技术展示,还邀请美国专家做机电一体化胜任力模型专题讲座,搭建了一个技能竞赛、技术展示、专家讲座相结合的全新技能竞赛综合平台。竞赛率先引入世界技能大赛的先进做法,为推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2年,广东省为备战全国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选拔赛,举办了全国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广东选拔赛。进入广东省集训队的两名选手经过层层比拼,最终代表中国国家队首次出征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取得排名第七名和获得优胜奖的好成绩,得到人社部的高度评价;

2013年9月,全国首届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落户广东省。竞赛活动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提供技术支持。组织方式打破行业界限,创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竞赛模式。为广东省技能竞赛在全国率先走向世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将广东省品牌打造成国家级的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品牌。

三、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为竞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这次竞赛范围广、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对竞赛的组织承办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承办单位,我们全体工作人员高度重视。为保证竞赛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分设仲裁组、专家组裁判组、赛务组、设备组、后勤保障组、会务组等多班人马配合执行竞赛工作。从宣传发动到技能培训,从竞赛安排到赛务工作的实施,从竞赛环境的电路、气路的布线和设备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的调试、检测到现场维护,从理论考试到实际操作,从工作人员到裁判员,我们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为赛项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整个竞赛活动实现“零投诉”。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张凤岐在赛后给予高度评价:“竞赛过程中,强化基本技能与专业操作,注重质量控制,体现科技水平,结合生产实际,全面考核选手的职业综合能力。大赛展示了我省职业教育创新成果,深化了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行业人才的交流与技能的提升,增强了职业技能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并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做了积极的人才储备。”

四、寄语

本次竞赛依据世界技能大赛各项要求组织,以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输送优秀选手和教练为目标,通过竞赛增强各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对世界技能竞赛技术要求的了解,促进广东省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培养向科学、可持续趋势发展。

通过竞赛增强学生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将训练和竞赛中的经验和方法应用于学校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中,促进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应用于就业指导和师资培养中,更准确地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参照和指导。

通过竞赛活动,营造出一个“认识机电一体化、努力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争当机电一体化技能高手”的氛围,激发大家重视技能的热情。通过活动使大家感受到:赛场不但是优秀选手展现技能的竞技场,更是宣传高新技术的大舞台。让更多人认识到掌握技能对社会进步的意义,让更多优秀人才步入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行列,品味在成长为一名优秀技能人才的同时享受技能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这是技能大赛超越竞赛自身的魅力所在。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篇2

一、职教发展空间“身子瘦”, 分流教育没根基

当前,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十分重视, 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 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在短时期内拥有相当规模的教育硬件, 连最基本的教材多数内容都有些过时陈旧、且一半以上在实践中用不上, 设备的不完备出现“黑板上种庄稼, 作业本上修汽车”的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状况。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师资力量的薄弱, 职教教师有很多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 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 很难达到职教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况且就是这样的改行教师也不能满足现有职教发展的要求。我县职教中心有2500多学生, 现有文化课教师153人、专业课教师71人, 其比例为6.8:3.2, 低于国家规定5:5的比例。《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试行) 》 (教职成[2001]8号) 规定:专业课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 。显而易见, 教师缺口严重, 专业教师缺口更严重, 部分新兴专业根本就没有教师。专业课教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 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下, 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 教师智能结构单一, 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数量上职业学校不断扩招, 师生人数比例逐年减小, 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 形成有时一个老师教2到3门专业课的情况, 如此大的工作量,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部分老师由于没有职教工作经验, 教师的知识体系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多数教师缺乏实践性教学能力, 这样的老师在传授理论基础时当然是优秀的, 并且在加强智力技能培养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 最终只会把职业教育引向纸上谈兵的境地。办学规模扩展迟缓, 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没有充分激发。以我县2014年为例, 据统计, 全县共有初中毕业生2190多人, 其中有1000人升入普通高中, 920人进入职业学校, 两者之比接近4.6:4.5。此外, 尚有150人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近几年又是学龄人口高峰期, 高峰期职业教育的形势将更严峻。

二、职教经费不足“日子紧”, 分流教育没后台

《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规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规定“从2006年起, 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 一般地区不低于20%, 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 但实际情况是难以兑现。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经费要比普通高中高得多, 根据专家测算, 同等规模的职业中学所需经费一般应是普通高中的2.5~4倍。而从教育部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来看, 2012年, 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普通高中为2593.15元, 中等职业学校为2977.45元。

近三年来, 我市职业教育共投资4000多万元, 其中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达3074万元, 新建校舍26800平方米, 新建实训基地5个, 装备实验室30多个。近年来我县政府虽然不断加大投入, 但目前我县的职业教育总体投入仍然偏低, 投入的资金还不够用于学校基础建设, 对于学校教学所需的设备和实习材料基本没有资金保障, 全靠教育自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 突出表现在实验器材、实训设备配备率低, 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差距很大。如计算机专业使用的计算机配置落后, 学校每年都需拿出10多万元进行维修、升级;汽修专业现仅有两台实训汽车模型, 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 学生培养成本逐步加大。如一名学生要达到电焊初级工水平, 仅消耗的焊条、铁板及用电等费用就不少于650元, 而中级则至少需要1300元;钳工初级不少于850元、中级不少于1200元;数控车工初级不少于450元等。投入不足使学校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和设备, 无法进行必要的职业实习, 教师缺少进修提高的机会, 使办学条件达不到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长期的经费不足导致学校购置设备、聘请教师和外出考察等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三、办学招生“路子窄”, 分流教育没生源

国家虽然提倡大力兴办职业教育, 但是学校本身师资、财力等跟不上, 导致开展的培训技术技能水平不高, 实践操作水平不强, 从而不被学生、家长、社会认同, 对职业教育有片面认识。受“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进了大学才能成才等陈旧观念的影响,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 子女读普高进大学才是他们感到“荣耀”的目标, 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甚至三流学校, 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上职业技术学校。另外不少独生子女存有怕吃苦的思想, 认为进机关当“白领”待遇稳当, 到工厂当“蓝领”低人一等。因此, 在他们眼中似乎上职校就没前途、没出息。根据我们对全县8个乡镇的4所初中生进行的关于“在校初中生升学意向的调查”发现, 当前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意向与经济社会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教育条件和政策影响因素等无多大关系, 主要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因为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 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就职发展的第二甚至第三选择, 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使得大部分人在接受义务教育完毕后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现在职业教育在中国所占的份额非常低, 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前景不太看好。职业教育是为现代大工业培养技术人才的, 只有国家的现代工业发展比较好, 职业教育才有根, 才能扎根到土壤里去。所以说职业教育不是没有生源, 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让职业教育为人们接受。

我国生物医药、化工、能源、通信、汽车制造、金融、保险、咨询、物流、会展、空乘、海员等新兴行业的发展, 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 这些行业中的大部分单位还没有想到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 因而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专业提升空间。

四、职教就业分配“进门难”, 分流教育没前景

职教就业分配“进门难”是职业学校面临的根源问题, 也是增加生源吸引力的关键。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尽快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如果走出校门所面临的就业机会竟不比走进校门时多, 则职业教育显然是失败的。从我县近些年来接受职教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形势不容乐观, 很多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 还是没有一技之长, 缺乏过硬本领, 上职校与没上职校没多大差别, 职教生与社会青年同抢一个岗, 同挣一碗饭, 谈不上什么就业没就业问题, 真正吃职业饭的学生不到20%, 绝大部分学生还是流入社会以农民工的身份上岗。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竞争力, 如何让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迈好第一步, 而且是坚实的一步, 是我们职教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下, 国家提出了“两年资助一年顶岗实习”的政策, 大大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学生读书及就业的问题。要走出校园, 向社会要“订单”, 主动迎上去。

学校和企业的结合一直是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和重点。但很多学校的某些专业甚至没有专门的实习对象, 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 实习时间等于放假。同时有些与学校联系好的企业对实习生的对待要么放羊, 要么拿来当廉价劳动力, 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多数当操作工, 跟班, 所学知识用不上, 更不用说如何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就是企业, 如果与市场的联系不够, 不了解我们的毕业生是否满足需求、适应市场, 那么再好的教育也会最终成为闭门造车。

初中实施分流式的教育模式, 既有利于提高初中毕业生的素质, 特别是职业技术素质, 又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水平, 摆脱过去那种传统的校园式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使有心接受职业教育的西部地区的孩子有能力接受, 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来摆脱贫穷。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农村初中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 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

参考文献

[1]王保昌.农村初中后教育分流与中职教育研究.保山师专学报, 2007 (06) .

[2]李昊凤.初中学生教育分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2009年硕士论文.

[3]张慧霞.农村初三学生教育分流意向问题调查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硕士论文.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篇3

新形势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改革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的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战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降息减息一系列体制改革的出台,会为下一步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万达集团十分重视引进和自主培养人才相结合,实现老中青的结合,实现高端、中端和一线技术人才的相结合,尊重、奖励和激励相结合,打造企业的人才梯队;与北大、清华等名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每天早上利用乘车时间进行培训学习,观看教授讲座等,提升团队执行力和专业能力。万达走过了“科技促腾飞、品牌创优势、合作促发展”的三部曲,万达宝通轮胎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万达化工被评为中国名牌,名牌总量在东营市排在第一位,也是山东省品牌最多的企业之一。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篇4

为让品牌有内涵、有生命力,铜鼓所推出了十大创新举措,将品牌创建与收费管理、综治安全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一是成立“红豆杉示范班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创建“幸福昌铜”服务品牌,提升窗口形象,打造精品所站,铜鼓所召开了“幸福昌铜·红豆杉班”竞聘大会。通过竞聘演讲、现场答辩、礼仪展示等程序,筛选出12名仪表举止大方、语言表达流畅,应变能力敏捷和礼仪动作规范优美的收费员为红豆杉示范班成员,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开辟收费业务课堂,提高收费技能。

为了提高收费业务水平,实施快捷式服务,铜鼓收费所开辟了收费业务课堂,安排各站站长每周定期从收费业务知识操作流程、文明服务规范、应急、突发性事件的处置等相关知识,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和实战演练,组织收费技能竞赛,从而提高收费员的收费素养和技能,提高收费速度。

三是打造“空乘式”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引入“空乘式”服务理念,勤学“空乘式”服务礼仪,将“空乘式”服务渗透在收费员的一言一行之中。一方面,抓住空乘服务理论学习这个切入点,通过邀请赣粤培训学校老师授课,组织收费员

自学、集体学等形式,让收费员从理论上系统学习和掌握“空乘式”服务相关知识,从思想上打牢“司乘人员至上” 的服务理念,切实深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在打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了各种实践练习,从文明用语使用规范到“咬筷子”微笑练习,再到站姿、坐姿、走姿,以及服务手势,甚至发型、发色、指甲的长度等仪容仪表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踏实的实战训练。同时,还延伸服务触角,将“空乘式”服务渗透到端茶倒水、引领指路、双语服务等工作生活的点滴当中,力争“人人是文明使者,个个是空姐形象”,让“空乘式”服务无盲区,无处不在。

四是设置“幸福驿站”,丰富服务内容。

为了更好地服务司乘人员,铜鼓收费所在所辖各站的岗亭同时设立“幸福驿站”,不仅免费提供应急药品、茶水、修理工具、休息座椅、象棋、以及手机充电、通讯联络、电脑查询、交通咨询等服务,还通过微信、飞信等通讯工具为司机车主搭建了货运物流服务平台,为货运司机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货运供需信息服务,最大限度解决司机车主空车往返的无奈,降低运输成本。“幸福驿站”设置以来,已接待并服务了XXX余名司乘,为他们提供了方便面、饼干、矿泉水、开水、感冒药等物品。

五是创办“小喇叭”广播站,开启“幸福之声”。

铜鼓所全体员工经过集思广益、巧思善为,利用小喇叭传播速度快、成本低、效果明显等特点创办了“幸福之声”小广播。并通过在收费岗亭播报路况信息、安全行车知识、最新收费政策、单位动态,以及收费服务管理、打逃经验,时事政治等讯息,播

放音乐,打造一个集知识性、新闻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广播节目,为司乘人员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出行服务,为收费员提供了解时事政治、业务交流的平台,给司乘人员和收费员创造一个舒缓、轻松的环境。

六是安装窗口双向对讲机,升级对话质量。

今年以来,铜鼓所紧紧围绕“幸福昌铜”服务品牌,就如何提高司乘人员和职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展开积极探索。通过调查了解到,因为收费员和司乘人员沟通和交流不畅,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矛盾纠纷甚至错误的操作。于是,铜鼓所便出招,在岗亭收费窗口安装双向对讲机。窗口双向对讲机不仅减轻了收费员的工作强度,利于双方沟通交流,缩短车辆通过时间,更是以这些细节让车主感受到了关切与尊重。

七是设置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器,打造满意服务窗口。为提高司乘满意度,铜鼓所在收费岗亭安装了服务质量满意度评价器。司乘人员则可根据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总体服务情况通过服务评价器进行“打分”,评价信息自动传送至评价器终端,收费管理人员再根据司乘的打分对收费员进行考核。通过服务满意度评价器的使用,不仅能畅通服务评价渠道,方便司乘监督,还能实现服务质量的零距离实时监督,强化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推动并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八是成立幸福昌铜志愿者服务队,提供流动式服务。

为弥补现有服务“漏洞”,更好地向司乘人员提供零距离、全方位、贴心式的服务,铜鼓所还成立了“幸福昌铜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与“幸福驿站”固定式服务二合一体的服务模式。司乘人员行使在昌铜高速遇到车子半路遇故障、中途缺水断油、走错路搞不清方向、身体突然不适等困难时,只要拨打幸福昌铜24小时服务热线:0795-8681616,便可免费享受“幸福昌铜志愿者服务队”提供的送油、送水、轮胎打气、车辆电瓶充电、提供修理工具、帮助联系修理厂或汽修配件、提供应急药品及其它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据统计,自2014年1月16日“幸福昌铜”服务热线开通以来,已接到服务电话XXX个,目前问路的较多,解答率达XXX,高速路上现场求助电话XXX个,现场救助率达XXX。

九是免费代办“赣通卡”,让服务与司乘需求深入对接。考虑到车主长年在外跑没时间或找不到地点办理赣通卡,铜鼓收费所创新服务项目,设立了“赣通卡”免费委托代办点,为司乘提供便捷、可靠、优质的“赣通卡”免费代办服务。使用赣通卡,不仅让更多车主车的辆实现不停车收费,快速从ETC车道通过,还享受打折优惠。赣通卡委托代办服务自2014年1月16日实施以来,已为湖北车主石先生、铜鼓县张先生等人代办XXX张赣通卡,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十是拓宽服务信息平台,实现零距离服务。

为了更好地让司乘人员了解并享受到“幸福昌铜”服务品牌提供的各项服务,昌樟管理处还依托网站、微信、飞信、路段LED电子显示屏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公布承诺服务内容,设立了服务热线。司乘人员用手机微信搜索“江西赣粤高速昌樟管理处”或“xfct1616”,加关注后,便可随时了解到“幸福昌铜”品牌最新服务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篇5

————活塞环的选配

随着技能竞赛在各个职业学校的开展,我们学校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每一次竞赛,逐步完善各个竞赛项目。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要求老师改变以前的传统的授课方式,探索新的更能突出学生主导地位,更利于学生快速接受新知识的授课形式,而每学期组织的技能竞赛就非常符合课改的要求。

比如说“活塞环的选配”这一模块,课本上重点讲了各零部件的结构、作用、安装位置、选配的要求及笼统的检测方法,并不针对某种车型去做过多的介绍。因此学生只能从课本中学到一些很浅的泛泛的知识,就以这样的水平毕业,到企业去实习,充其量只能是对零件的认识,而与真正去完成这一模块的操作相差甚远。但随着技能大赛在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开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教师也通过每一次的比赛,不断地增加经验,将这一模块的内容不断充实,是学生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在这几年的竞赛中,“活塞环的选配”这一模块,使用的发动机是丰田卡罗拉,主要内容包括:清洁缸体,按规定的方式将活塞连杆组拆卸并分解活塞环,清洗活塞环并吹干,清处积碳,对活塞环进行端隙、侧隙的检查,用正确的方式对气缸的磨损进行量缸,用外径千分尺在规定的位置测量活塞的尺寸,并进行油膜间隙的计算,对连杆螺栓的直径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一切测量的工作结束后,将活塞环装好并按规定的要求放好,在气缸、活塞、轴瓦等部位进行涂润滑油,将活塞连杆组装回气缸,按规定力矩拧紧,最后整理工具,清洁场地。这样就将知识细化,必须通过不断地操作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篇6

【摘要】本文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当地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及对策,对当地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经济发展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市中等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经济持续的增长,对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作为辛集支柱产业的皮革、钢铁、化工、机械、建材、轻纺等行业都存在着技能劳动者短缺的问题,这些已成为制约我市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市场需求,大力整合教育资源,精心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品牌,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满足企业技能劳动者用工需求,不断探索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思路、新办法,成为我市当前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我市职业技术教育概况

截止目前,我市共有职业培训学校18所,其中公立4所,分别是教育部门管辖的辛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劳动部门管辖的辛集市劳动技工学校、农口管辖的辛集市农机和农技学校以及14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开设了维修电工、钳工、皮衣缝纫、微机操作、美容美发、汽车驾驶、电子设备装接、家政服务和农业技术等专业的培训。其中辛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每年毕业生约400人,升入职业专业学校360 人;技工学校毕业240人,就业230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共培训学员4030人,实现就业3500人。

二、制约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为企业及社会培养了许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改善了我市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但与我市中等城市建设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存在偏差,发展氛围欠浓厚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界、用人单位及青年人都曾经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相当部分学生和家长只重视普通教育和学历教育,认为读职高没有出息。由于高校扩招和普高扩容,带来了持续生温的普高热,加上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存在民办学校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学生出口不畅等问题,导致社会上把读普高、上大学视为“正途”,把职业教育视为“旁门左道”。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导致职业学校招生难。

2.投入渠道单一,办学经费不足

目前,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少之又少。由于各级财政比较困难,我市的两所主要公办职业培训学校即辛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辛集市劳动技工学校,除编制教师的工资外财政拨付给职业培训学校的公用经费不多。经费短缺是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专业设置不合理,难以形成办学特色

在我市十八所职业学校中,有八所学校开设了较为普遍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数约占在校生的50%;而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皮毛、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对口专业较少,还没有形成厂校衔接的办学模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市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今年,我市加快了中等城市的建设步伐,人才的缺乏尤其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缺乏更为突出,迫使职业技术教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整合资源,精心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成为我市“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迫切要求。

1.强化政府责任,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树立“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就业和再就业,就是抓投资环境”的新观念。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推进器。

首先,政府要合理制定职业教育发展长期规划,包括学校布局、专业设置、规模发展目标等,进一步搞好结构调整。

第二,布局结构的调整要与骨干学校建设和特色学校建设结合起来,集中办好几所示范骨干职业学校,并建立为当地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思想,建立农科教结合的新机制,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市场”的办学模式,推行“边学、边干、边致富”的教学模式,进而实现我市职业技术教育比规模、比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2.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公办职业教育优势品牌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体现地方性和行业性,应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因此,针对我市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地设置一批具有明显职业性和地方性的专业,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尽快把我市职教中心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和技工学校的钳工、皮革皮装加工、化工等专业培育成名牌专业,提升专业层次。通过名牌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我市的职业教育。

3.加快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根据我市经济发展需要,采取政府干预、教育部门指导,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整合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资源,统筹专业布局、合理设置各学校专业,扬长避短,突出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避免各学校专业设置重复。

同时,加强对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环节的指导管理,形成以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为主,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为辅的职业教育新摸式,建立科学的民办职业学校审批制度,切实解决无序竞争问题。要加强民办职业技术学校的监管,促使各类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提高办学素质。

4.推行就业准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要建立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加强对就业人员的培训。劳动监管部门要加大就业准入制度的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使持有“职业学校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毕业生优先就业。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篇7

这是我省首次举办的高规格、大规模的网络安全职业技能竞赛, 也是我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讲话精神, 构建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一次“大阅兵”。

省网信办副主任陶俊培宣布四川省首届网络安全职业技能竞赛开赛。省通信管理局局长邢海英、省网信办专职副主任胡卫东、省总工会副主席彭闯、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林建祥、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马健、四川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刘毅、杭州安恒信息技术公司副总裁吴永越、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省公司领导视察了竞赛现场, 并为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五个团队和五位选手颁发了奖状和奖金。省公安厅、安全厅专家到场指导。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四川分中心主任董焰主持了开幕式和颁奖典礼。

省通信管理局邢海英局长在颁奖典礼上发表讲话, 他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四川是互联网大省, 全省有6000万移动互联网用户, 1660万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全省网民数量、域名总量、接入网站数量等都排在全国前列。在日益严峻的国际网络空间形势下,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增强网络安全防御和威慑能力是我省从网络大省走向网络强省的必由之路。

邢海英指出, 我局是第一次举办通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第一次我们就选定网络安全专业, 就是要通过竞赛, 宣传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技能、培养和发现网络安全专业人才。这次竞赛成功举办, 我们检阅了信息通信行业的整体网络技术能力, 为信息通信企业间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的目的, 促进了网络安全工作人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 对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邢海英要求全省信息通信业要不断增强网络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牢记使命, 忠实履职, 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努力做网络安全的保障者, 网络强省的建设者和创新转型发展的践行者, 为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推动信息通信业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本次竞赛从筹备启动到成功举办历时半年, 由于宣传发动到位, 组织严密有序, 得到了全行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各企业各单位把比赛作为展示网络安全队伍建设的良机, 选拔高水平人员组队参赛。团队赛共有19支代表队57名选手, 个人赛80名参赛选手参加比赛, 涉及信息通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专业院校等多家单位。

据大赛组委会介绍, 本次竞赛内容涉及网络安全知识、攻防上机实际操作, 竞赛命题以国家职业标准二级命题, 由组委会组织专家统一命制, 并报工信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省人社厅审核。

当天上午举行个人竞赛, 来自信息通信运营一线的网络安全管理员们全神贯注, 熟练操作电脑, 根据题目要求快速编辑一组组代码指令, 现场成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为了增强专业性和观赏性, 比赛采取闯关模式, 参赛选手需要完成web安全、加密解密、逆向分析和安全杂项四个板块的难题, 可以自行选择闯关的顺序, 通过破解不同的难题获取相应分数。下午的团体赛采取的则是紧张刺激的自由攻防战模式, 在规定时间内, 每支队伍需要尽可能多的找到自己防守系统中的漏洞并加以修复, 同时对其他队伍的防守展开攻击。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 四川电信疯狂瓦力队获得团体一等奖, 成都西维数码科技公司西部数码队、四川移动摆渡人队获得团体二等奖, 四川移动多云间晴队、四川联通3队、四川移动强风队获得团体三等奖;另有四川移动的陈超获个人二等奖, 徐庆、韩海、邓诗钊获个人三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激励网络安全优秀人才, 此次竞赛奖励力度之大, 范围之广, 都开创了信息通信业职业技能竞赛的先河, 比赛中个人一等奖获得者将由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直接获得高级技师资格, 第2至5名选手可直接获得技师资格 (已具有技师资格或工程师资格的, 可晋升高级技师资格) , 并优先推荐参评“四川省技术能手”。已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且符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申报条件的, 理论、实操及综合评审成绩均合格的个人赛决赛选手 (前5名除外) , 由行业主管部门颁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二级 (技师) 。

本次竞赛得到众多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广电新闻频率、四川网络传媒中心、四川工人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四川手机报、@四川发布等媒体进行了网络直播和实况报道。

打造职业技能竞赛品牌,促进人才培养 篇8

农广校自建校至今,历经半导体、电视机、互联网时代。在半导体、电视机时期,农广校办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远程教育;二是县级校因核定编制少导致师资队伍短缺。这两个时期的磨合发展在给各地农广校积累了丰富办学经验的同时,也呈现出集中培训时师资捉襟见肘的困局。而今,农广校与时代同步进了入互联网时期,全国各地近年呈现出县级校网点增加、师资队伍略有攀升的态势,但与时代所赋予农广校的职业农民的培养使命、培训任务相比而言,各个县级分校师资队伍还是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专业单一、知识结构更新不够、某些专业需外聘教师等方面。古言“上阵还需父子兵”,在依托互联网继续实施远程教育的同时,可尝试省校主持、从相邻县级校内遴选专业技能过硬、语言表达流畅的教师,组建农广校体系内“精品讲师团”,可将“全国农广校一家人”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如下三条途径实施职业农民培养,能保障师资,同时克服外聘教师学术过硬但语言表述不畅的劣势。

巡回授课、送教到点。在“精品讲师团”模式下,某地区如有A、B、C、D、E、F、G七所县级农广校,在各自项目经费、培训任务、专业设置独立运作的大前提下,这些学校的开班计划可作为一个大计划进行统筹安排:每校均设管理岗和讲师团岗,处于管理岗的教师主要从事本校办班期间学员的各项管理工作,即相当于班主任工作;各校按间隔二天的周期由A→B→C→D→E→F→G依次滚动开班,讲师团岗的教师巡回授课、送教到各校相应培训点。此法运作中,各校可依据当地标准给予巡回授课教师适量讲课费,相比外聘教师费用应有节余。

启动远程视频会议培训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各县级农广校,所拥有的计算机、投影仪、摄像头、话筒等硬件设施及开通的宽带,为运作此模式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单缺网络版远程视频会议软件,此问题可通过圈内各校共同集资购置现成软件或共同出资委托软件开发商开发农广校特色的远程视频会议软件来解决。条件具备后,各县级校在一台配置略高的计算机上同时安装服务器版和客户端,此模式要求开班大计划同专业、同课程、同期开办。如此,讲师团教师便可在本校启动服务器,利用摄像头、话筒等媒体设备授课,其余各校开启客户端组织学员听课就可以了。此法既解决了师资紧缺问题,又实现了一课多送,还能为现场答疑及不同地区间学员的在线交流和互动提供便利条件,从而达到授课过程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作微课,让培训课披上智能的嫁衣。微课是指10分钟内的课程,因其视频文件小、传播便捷。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县级农广校组建“微课制作室”成为可行,精品讲师团教师与制作室教师结合本区域内的产业链、作物的生长周期,共同策划、精心设计,把实用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借中央校“云上智农”、12316、QQ、微信群等平台,传送到参培学员手机上以供学习。学员可根据自身需求,在线有选择地学习,并可反复学习,进而付诸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方式将“一对多”的培训变成了“一对一”的学习。但微课制作时要避免简单截取45分钟的一堂课的做法,务必是对一个知识点的精心设计和讲解。

总之,时代赋予农广校培养现代化农业生产队伍的历史使命,为不辱使命,笔者认为,县级校间实施内部联做,构建农广“精品讲师团+互联网”的培训模式是树立农广品牌、打造农广品牌、构建“三农队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上一篇:南小少先队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二随感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