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牌特色(共12篇)
打造品牌特色 篇1
学校如果是“千校一面,千校一纲,千校一本”的一个模式,必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只有在科学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客观冷静地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选择突破口,革故鼎新,打造品牌,创建特色,才可能在教育改革创新中独树一帜,形成特色教育和办成特色学校。如何打造特色品牌学校?下面试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看法和见解。
一、特色学校要有科学的办校理念
特色学校形成的全过程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来统领,学校的特色应该是由学校已有的优势转变过来的,不可能从外部移植。优势项目在形成学校富有创造性的整体办学风貌时,不应该只考虑到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建设这特色,还应该思考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特色,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来建设等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既注重其特色的形式,又注重其特色的思想内涵,才可能把这种办特色学校的思想融化到学校的文化体系中去,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传播。
二、特色学校需要找准特色项目
从特色项目的确立,到学校特色的创立,直至特色学校的最终形成(即:由学校的特色项目蜕变成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色项目成为学校的特色,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她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特色项目应体现出相对稳定性。创建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的选定十分重要,它既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学生的发展方向,也决定学校最后能否形成“特色”。确定特色项目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1.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应分析本校教师哪些是有专长的,有些什么专长。学校将要形成的特色,与教师的兴趣爱好、专长取向一致或相近时,教师就容易接受,容易投入,工作进展就比较顺利,成绩也就比较明显。2.从本校的工作环境优势出发。在从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出本校的工作环境、校舍、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硬件优势,开设特色项目。3.考虑学校的社会背景文化。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等是培养学校特色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使它为建设特色学校服务。
三、特色学校要有特色人才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构建特色学校的主要元素。只有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活动,才有特色的发展。因此,创建特色学校,要有特色教育的师资群体。首先,需要有一个具有教育思想的特色校长。校长是这一理念的缔造者,是学校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自身的创新意识、特色意识和独特的办学思想对创建特色学校至关重要。其次,学校要有特色的教师群体。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特色主题,都必须依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去实施。蔡元培先生说:“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长只有把先进的富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最后,还要有这一特色项目方面特长的专家作引领,教师凭借兴趣学习及校本培训,对提高专项知识水平是有限的,需要更高层次的专家作指导,内涵才丰富,特色才突出。
四、特色学校要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精神的圣地,是文明的守望者”,学校特色项目的开展,应与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发展一路同行。因此,要创建特色学校,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首先,要根据学校特色创建目标和主题,努力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同时,要根据学校特色创建主题,努力建设校园管理文化。如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确立、组织活动的形式等都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的作用,也对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持力和推动力。
其次,还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组织主题班会及各种形式的汇报演出等,让学生有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校园文化通过这些活动加以体现。我们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校外“书法展”,每学期举行一次校内“书法展”,每周一次“校园书法作品选贴”,每日一次的书法室内优秀作品榜,通过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学校为书法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五、积极争取社会的关心支持
一旦离开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学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小学是由两所薄弱学校合并改造过来的一所新校,从校址,到校舍,到师资,一切都是新的。可以说没有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哪里有新校舍搬迁?两所薄弱学校合并后,教师数量够,但人才缺,各学科难以找到学科带头人,哪里还有特长突出的特色教师来发展特色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市区教育部门迅速选调了部分骨干教师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又从新招教师中选择有特长的教师,填补学校人手不足的空位,拨出专项扶持资金,为发展小学装修多功能教室,为发展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提供有利的条件。小学的发展凝聚着“发展人”奋斗的心血和付出,也浸透着社会关心和主管教育部门领导的关爱情怀。实践证明,努力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对办好特色学校非常重要。
打造品牌特色 篇2
唱响特色品牌 打造魅力灵璧
作者:
来源:《时代中国》2010年第12期
“灵璧一石天下奇,色如青铜声如玉”。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有“三宝”,即灵璧石、虞姬墓、钟馗画。
在第四届中国宿州灵璧石国际文化节开幕期间,记者就灵璧石文化节产业如何发展采访了灵璧县委书记唐庆明。他说:“灵璧是„天下第一石‟灵璧石的故乡,灵璧石文化博大精深,灵璧也因„山川灵秀,石皆如璧‟而得名。本届灵璧石国际文化节为宣传灵璧石文化,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他强调说,“灵璧县委、县政府按照宿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本着借台唱戏、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灵璧石文化,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弘扬灵璧石文化,推进灵璧改革开放?唐庆明书记说:“唱响特色品牌。打造魅力灵璧。”他还说,“今后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弘扬灵璧石文化。县委、县政府成立中国灵璧观赏石协会,加强对灵璧石文化的宣传和推进。二是办好„三大文化节‟。2010年,县委、县政府将举办首届中国灵璧观赏石文化节、首届中国灵璧钟馗文化节、首届中国灵璧虞姬文化节。通过举办„三大文化节‟,进一步宣传灵璧,推介灵璧,提高灵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建好灵璧石主题公园。按照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思路,加大灵璧石市场,灵璧石主题公园及以灵璧石为特征的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在力争3年至5年内,建成以灵璧石文化、虞姬文化、钟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景区和4A级旅游景区。今年,投资3000万元将虞姬文化园由30亩扩大到150亩,2010年上半年已对外接待游客,从目前的2A级风景区升格为4A级旅游景区。灵璧石公园已投资3000万元,经过设计改造,配套建设7000平方米。以灵璧石为主题的文化展厅,也直接申报4A级旅游景区。渔沟镇以天一园和灵璧石汇展中心为支撑,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以灵璧石汇展、灵璧石鉴赏为中心的4A级国家旅游景区。目前,灵璧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建设工作已经启动。四是规划建设钟馗文化园。该项目投资超过36亿元,建设规划已经论证,修改完善的即将付诸实施。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篇3
本着以上教育理念,学校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致力于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在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科技教育这一共同愿景的激励下,围绕学生成长目标,自觉而富有创造性地推进科技教育课程开发、科技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和学校科技教育文化建设,促进学校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形成了全校一盘棋,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上下联动,步步有招。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需要精心营造科技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在每班设立科普图书角,定期将订购的科技图书在各班图书角展示;组织学生参与设计、编辑、制作班级科技园地板报,参加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各班进行“六个一”工程:每周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每月读一本科学家的书,每学期组织看一次有关科技的电视,出一期科技活动手抄报,搞一项科技小制作,提一个创意金点子;设立了一栋教学楼作为科技楼,分层展出相关科普知识及学生的科技小作品,如学生的创意金点子、科技小制作、科幻画、手工小作品、电脑绘画作品、电脑机器人制作和操作过程等;开设和开发科技综合实践课。通过这些文化展示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教育文化氛围,引导全校师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了全校师生对科技教育的热情与兴趣。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需要一批专业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为此,学校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每年为他们订购科普书籍和杂志,提高科技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派科技辅导员参加各级培训活动和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触发创造灵感。几年来,教师的素养得到了飞快的提升,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骨干教师,如科技创新辅导教师刘智达、阮小红,电脑绘画辅导教师占志强,电脑机器人辅导教师、全国机器人大赛裁判员谢小平等。
开展科技教育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重在过程。让学生在科技教育中形成良好的素养,接受良好的科学教育,参加科技活动锻炼,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形成乐于研究、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创造、发明;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这才是学生真正所需要的教育。
打造特色品牌争创一流学校 篇4
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多年来学校坚持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统筹安排各项资源,稳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教育教学管理和应用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学校搭建了骨干万兆,千兆至桌面的高安全、高性能、分级管理网络平台,校园全都实现无线覆盖,为信息技术在各部门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校多年来致力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通过分析各专业特点,不断加强学科教师的针对性培训,同时建立了导游檀拟、烹饪演示、服装CAD、电脑美术等专业实训室,建设了多媒体录课室。所有班级教室建设了竟业达多媒体交互系统,彻底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申使用信息技术的被动局面,多名教师在国家级和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学校自建资源库已初具规模,在专业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坚持以科研为先导,现已申请并实施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和区级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库建设”,同时借鉴企业ERP管理,整合现有资源,与企业联合开发了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各部门管理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管理透明度和管理效率,实现了全员化、层级化和信息化管理。
打造中职汽车专业优质特色品牌 篇5
——保定市第四职业中学汽车专业建设纪实
在河北省内,提起中职学校汽车专业,人们自然想到保定市第四职业中学;在我市,提起保定市第四职业中学,人们自然想到该校的汽车专业。可以说,四职中的汽车专业,已经成了该校的一个形象窗口。汽车专业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不断取得骄人成绩,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近年来, 四职中以汽车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名师工程”,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专业现代化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奠定基础,不断发展。保定市第四职业中学汽车专业始建于1985年,为保定市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中职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汽车文化技术的积淀,已形成卓有成效的汽车专业建设规模,并致力加强示范性汽车专业建设。
目前,学校实训中心12层大楼1-4层均为汽车专业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实习实训实验室和实习车间,汽车发动机拆装室等8个专门化汽修实训室,配备了高标准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先进的现代汽车检测、维修设备;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等专业高档设备;日系、德系、国产几十辆09款实习车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专业实训条件均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该专业的学生实训均能在校内完成。
紧贴市场设置专业,力求专业设置市场化、企业化。多年来的市场调研、企业走访,详实的汽车业的前沿材料,使学校及时准确地把握了汽车专业的发展脉搏。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汽车维修与电子技术、汽车商务、汽车制造与维修(长城汽车制造维修方向)、汽车维修(中冀汽贸班)、汽车美容整形与喷涂等五大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巩固地位,声誉鹊起。学校汽车专业多年来注重学生技能培养,成为在我省具有领军地位的骨干专业。河北省汽车职教集团秘书处落户学校,是学校汽车专业实力的证明。2008年、2009年,受河北省教育厅指定,学校接收了四川平武灾区两届60余名汽修专业学生对口就读,充分显示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及汽车专业的良好声誉。
众所周知,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学校非常重视,专门成立汽车专业技能大赛训练组,围绕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形成特有的训练模式,并有效地推进了课程模块教学及教学改革的进程。
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汽车专业师生荣获“河北省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2006年,汽车专业学生获保定市汽车维修技能比赛一等奖;2009年河北省汽车二级维护大赛冠军;2007-2009年,连续三年,代表河北省参加“丰田杯”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大赛,分获优胜奖、三等奖、二等奖(河北省历年来最好成绩)。
强化师资,创建佳绩。学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鼓励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四职中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促使汽车专业的师资水平有了大大提高。汽车专业所有专业课教师均分批参加了河北省汽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国汽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该校汽车专业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拥有率100%,汽车维修技师8名,汽车钣金高级技师、汽车维修高级技师2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汽车专业教师、高级技师王小明老师,近年来屡获殊荣,曾获“河北省劳动模范”、“省级优秀辅导教师”、“保定市名师”等多项荣誉称号。2004年,王小明等三位老师参加河北省教师汽车维修技能大赛获得冠军,王小明老师个人成绩位列全省第一。2007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赴德国汽车维修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可以说以王小明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已经成了学校汽车专业的中坚力量,也由此成就了该校汽车专业在省内的领军地位。
雄厚的实力,创造非凡的业绩。汽车专业教师技艺精湛,在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不断取得教育教学上的佳绩。近年来,汽车专业教师在全国教学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达5人次。单就2010年来说,学校汽车专业教师,在保定市“迎国庆保定明星杯”技能竞赛(汽车专业教师组)中囊括了前三名;在“创新杯”全国说课大赛(汽车维修专业)中荣获一等奖;在“创新杯”全国说课大赛(汽车机械专业)中获一等奖。
特色培养,打造品牌。以内涵建设促发展,以特色创新树品牌。创新教改理念,从2007年开始,打破旧的教学管理模式,采用“丰田模块”教学,“准企业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学生一进入班级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氛围,为将来就业成功与企业对接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准军事化”的宿舍管理,养成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个性化的宿舍文化,又增添了温馨和谐的气息。
“名师高徒工程”的班级间专业技能对抗,突出了职校的特点,努力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合格学生,同时充分挖掘学生潜力,采用阶梯式方法,煅造拔尖人才。
本着“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就业层次”的理念,依托企业,联合办学,立足保定,对接京津,汽车专业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学校还积极拓宽办学模式,不断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步伐,与长城、一汽丰田等大型制造企业,庞大、轩宇、中冀等大中型销售维修服务企业联姻,串联起保定市数十家4S店,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今,学校培养的近万名汽车专业毕业生,成为保定及周边地区汽车行业的骨干。
如今,保定市第四职业中学的汽车专业,在保定知名汽车企业,声誉日响。
如今,保定市第四职业中学围绕“建名牌学校,办特色教育,育精品人才”的办学目标,实施“制式管理、模块教学、过程监控”的教育教学管理,必将推动汽车专业的的发展壮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汽车专业实用技术人才。
突出海外报道 打造品牌特色 篇6
《出版参考》杂志副社长杨驰原作了工作汇报。杂志在创刊的20年中,秉承“提供一手实用信息服务,促进国际合作出版交流”的宗旨,突出资讯性、实用性、时效性、国际性的特色,在新闻出版总署和业界的支持下,有了很大发展,逐渐成为出版专业媒体中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品牌期刊。但面对出版业复杂多变的局势,杂志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在座谈会上,一直关注着杂志成长的各编委,在实实在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对杂志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要突出海外报道
海飞建议,杂志应利用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的优势,在国际出版、海外出版上做足文章、做出特色,突出强调杂志的海外报道。“现在国内出版人都非常想了解国外出版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这也是行业媒体需要关注的地方。”海飞说,关于海外报道,杂志应该向《环球时报》学习,要有图片新闻,也要有深入的分析报道。此外,国际上的大型书博会、版权贸易洽谈会杂志都应该参与进去,把海外出版的内容介绍进来。
在强调海外报道的同时,王志刚还提出杂志应该注重“内外互补”,杂志不仅要给国内出版业者提供国外出版参考信息,也应该把国内的信息介绍到海外,让海外出版者能了解到中国的出版现状,真正起到桥梁、窗口、瞭望哨的作用。
杂志应突出海外报道,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编委的一致认可。吴道弘、袁亮等也都认为国际出版方面的内容应继续加强,并可通过在各地设通讯员的方式,加强海外方面的报道。
关注产业,多做深度剖析
“杂志应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为依托,从出版研究的角度关注中国出版业的未来发展,多做一些有深度的产业报道。”李学谦、王明舟、杨德炎等都提出,作为行业杂志,对国内、国外的出版事件都要有即时的、深度的报道。如贝塔斯曼关闭的深层原因?对民营的出版政策调整了,出版社该怎么办?出版社改制中的种种问题等,都值得媒体深入地剖析。
资讯应重点突出
郝振省说,一个刊物要生存,就要看刊物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要摸清读者与业界的脉搏,并要强调刊物的时效性、服务性、针对性、资讯性。他强调杂志应该服务于现实需求,要在信息选择与信息量上做好文章,突出其“参考”性。
对于如何在资讯上做出特色,各编委也提出了很多建议。袁亮认为,现在杂志摘编文章内容太平,没有突出重点。他建议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业界影响力,每一条摘要在篇幅以及标题方面都要有所不同,突出重点。另外,标题一定要有内容,观点、新闻要有背景。
本刊主编陆本瑞指出,20年来,杂志面貌尽管有很大变化,但刊物的性质、宗旨始终不变。它是一本信息性刊物,不是学术性刊物,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处理、选择信息的水平和能力,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向读者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刊物内容应该以短、平、快为特色,文字要平实,文章要短小精悍。对此,他说现在杂志文章的篇幅越来越长了,应该“减减肥”。
杂志定位要清晰
在会上,各编委都提出了杂志特色与定位的问题,李学谦认为,杂志的定位一定要清晰,并要符合市场细分的要求。王志刚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本杂志应定位于为出版社的领导者、决策者、经营者提供参考。所以杂志应加强前瞻性,要敢于探索,敢于分析、研究问题。另外,杂志可适当刊登一些评论性、讨论性的文章。王明舟认为杂志是给决策者看的,杂志定价可适当提高一些。
结合以上各编委的建议,许力以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一个刊物能办20年已属不易,但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并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首要的就是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出版参考》而言,就要强调扩展国际视野。他说,多年以来编辑部工作很有成绩,刊物受到了读者的好评,并且形成了固定读者群。为办好刊物,研究所的领导花了不少心血。他说,现在出版业内的刊物很多,我们不要和其他刊物雷同,要有自己的特色。目前出版方面领导号召“走出去”,杂志原来的方针也是强调促进国际合作出版交流。因此,要增强与海外交流和合作方面的文章与信息。他指出杂志以前对海外出版、对引进输出方面虽然有报道,但内容不突出,而且较零散,缺少策划,不成气候,所以他强调杂志要在国际出版、海外出版上做足文章。同时,长文章不宜过多,文章内容要平实,要有趣味,才能吸引读者。
最后,根据编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许力以对今后杂志编辑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一,为扩大海外出版交流的报道,刊物每期要以不少于50%的篇幅刊载这方面的文章与信息,争取三个月之内做到;二,刊物的文章要短小精悍,长文章要减少,每期占两页的文章不得超过两篇,如有特殊情况必需超过,要经本刊社长和主编两人批准。以上两点,编委会一致赞同,通过。
打造齐鲁特色文化品牌研究 篇7
一、积极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确立文化品牌
1、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确立文化品牌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东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不仅文化名城、文化古迹众多,还拥有许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山东文化名城数量位居前列,黄帝生地、孔子故里曲阜,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庙、孔府、孔林已经被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期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目前,曲阜已经成为许多文人普遍关注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如何合理开发这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齐鲁特色文化品牌,应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另外,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山东红色文化也比较丰富,山东红色文化特色鲜明,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战争遗址,“沂蒙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博大精深,作为齐鲁红色文化的主体“沂蒙红色文化”已成为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在新的时期里,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齐鲁文化品牌也应该成为一大重点内容。
2、不断整合各类民俗文化资源,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在山东,民俗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山东省不仅地域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品种繁多,种类多样。如山东潍坊,不仅有举世著名风筝节,其民间艺术泥塑、刺绣、木版年画等也是一大特色,各种民间艺术相互促进,相映成辉。在风筝的绘制上,不仅可以将传统技艺国画融入其中,还可以将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融入其中,形成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的独特风格。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不仅色彩艳丽,题材内容丰富,造型手法也比较夸张,目前,杨家埠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齐鲁特色文化品牌,杨家埠木版年画已成为我国三大民间年画之一,与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天津的杨柳青年画一样,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另外,山东各地庙会也是各具特色,如东岳庙会(泰山庙会)、胡集书会都非常有名,济南千佛山庙会、淄博灯会更是闻名遐尔,显示了民间文化的多元性。齐鲁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创建齐鲁特色文化品牌,民间文化可以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因此,我们应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建设齐鲁文化品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积极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保持山东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二、打造齐鲁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发展新动力
打造齐鲁文化品牌,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已成为新时期山东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实施文化产业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不断汲取创新活力,通过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促进山东经济的腾飞。打造齐鲁文化品牌,首先,要将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作为重点,这样,既便于对外宣传,也便于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和提升文化形象,通过品牌开发建设,实现打造齐鲁品牌的目的。因此,齐鲁文化品牌的打造,应该定位“诚礼山东”,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而“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因此,我们应不断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树立山东人的“诚”字形象,努力打造诚心待人的社会文化氛围。齐鲁大地被称为“礼仪之邦”,齐鲁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儒家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山东大地,塑造着地域文化人格。所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儒家文化资源,打造鲁文化产业园,努力建设孔子文化产业链,重点研发孔子文化系列产品,以齐文化为重点,突出生态、民俗贴近群众的文化产业,以这一齐鲁特色文化为落脚点,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不仅有儒家文化、兵家文化,还有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山东各地的民间工艺、民俗风情也各具特色,如潍坊风筝、菏泽牡丹、鲁北吕剧、周村烧饼,还有胶东大鼓、招远金石等闻名遐迩,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近些年,山东省还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举办各类节日庆典,如菏泽的牡丹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青岛的啤酒节等,声势和规模也越来越大。还有山东泰山,也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历史上“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既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又丰富了人们的阅历,为泰山旅游业增加了看点。对于齐鲁文化品牌打造,我们要将创意融入文化的开掘中,山东民间艺术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许多民间手工艺品(如风筝、麦秆画、剪纸、琴书等)都可以成为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灵感源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剪纸、风筝进行深加工,注入新的文化创意,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品牌影响了,将这些本土文化品牌打出去。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三、结语
发展是第一要务,在新的时期里,为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新常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我们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品牌建设,打造齐鲁特色文化品牌,以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摘要: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从传统文化产业模式向创意产业模式转变,已成为文化品牌建设的一种趋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潮流。所以,山东文化产业应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新动力,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实施文化产业开发战略,打造齐鲁文化品牌,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儒家文化产业化,促进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关键词:齐鲁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晓琳.齐鲁地名文化与文化品牌的建设[J].中国地名.2010(03)
[2]王宝德,耿琰,李会勋.弘扬齐鲁文化与文化强省战略[J].新西部(下半月).2009(03)
打造品牌特色 篇8
1 改变传统观念,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卫生职业教育能力训练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产生和应用, 对医药卫生一线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社会的发展也对卫生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诚然,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会有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观念的转变也是艰难的。但墨守成规走老路, 只会贻误事业的发展。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卫生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在依托行业办学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在省内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处于特殊位置 (位居省城、行业领先) 。积极探索适应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体系 (专业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实习) ,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我们的责任, 据此, 我校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开发新的专业方向;参照卫生部大纲“宽基础、活模块、多面向”的原则, 以职业能力梳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专业知识、技能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护理、临床学科) ;研究探索适应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任务引领型、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目标教学) ;引领行业能力训练教材的开发 (卫生部规划教材、省内护理能力训练教材、校本教材)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省教师培训基地、多渠道培养新老教师) ;构建社会平台 (技能大赛、双线教学、实训实习) , 在编制教学计划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以现场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专业发展相适应 (见图1) 。
2 以能力为本位, 打造特色专业
观念转变阶段:2004~2005年, 护理专业被确定为“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 “以能力为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职业教育理念, 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此时我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制定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标准细则》和《关于制定黑龙江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标准的指导意见》。
实施完善阶段:2006~2008年, 将《护理专业设置标准》的内容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应用于教学进行检验, 现已在全省卫生职业教育机构中广泛实施。
3 围绕专业能力, 构建核心课程
(1) 依照专业能力构建核心课程, 首先在护理专业、检验专业开展课程设置研究, 研究核心课程实施途径, 实现职业能力与考核标准的衔接。
(2) 各专业突出能力教学, 注重专业方向拓展 (如开设美容护理、口腔护理专业等) 。
(3) 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开发。适当增加选修课, 使必修课、限选课以及任选课的比例接近7:2:1。
(4) 强化专科护理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专科护理教学工作, 以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为试点, 整体推进专科护理的教学水平。
(5) 围绕能力训练, 建设精品课程 (如临床护理技术、基础检验技术课程等) 。
4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如任务引领型:应用于临床学科、护理学科;任务驱动型:应用于计算机中心;案例教学:应用于临床护理课程;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老年护理课程;目标教学:应用于全校各课程。
5 以能力训练为中心, 实施专业教材建设与开发
(1) 积极争取规划教材的编写。在卫生部行业指导委员会 (以下简称行指委) 的指导下, 近5年来, 我校主编、参编及协编国家统编、规划教材200余部。仅在2007年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任务中, 我校就有27人被选聘承担14部教材的主编和13部教材的副主编, 另有47人参加了44部教材的编写工作, 名列全国卫生职业院校之首, 获得了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行指委以及全国兄弟院校的广泛好评。
(2) 组织《护理专业能力训练》系列教材的编写, 引领省内行业教材建设与改革。2006年以我校为主体, 由全省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参与编写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护理专业能力训练》系列辅助教材和配套试题, 广泛应用于省内外卫生职业教育教学领域, 从而统一了黑龙江省中等卫生学校理论和技能教学评价标准。
(3) 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我校在参与规划教材编写的同时, 加强了校本教材建设。学科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实践特点, 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适时编写校本教材和辅助教材。
6 为适应专业能力教学, 多渠道、多层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职称, 又具有其他专业职称的专业课教师。只有建立一支有特色的适应卫生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才能办出有特色的卫生职业教育。多年来, 我校努力改善教职工在提高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适应状况, 大力倡导学习之风, 组织教师学习职业教育理论, 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学习型校园氛围。
(1) 多渠道筹措基金, 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改革分配制度, 对一线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每年拨出专项资金, 用于教师外出学习。争取国家教育培训基金, 以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 建立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营造最佳的成才环境。
(2) 积极开展卫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 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培训。目前我校有双师型教师86人。
(3) 聘请医院和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方案的制订, 定期聘请护理一线专家来校任教, 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 既培养了师资, 又优化了师资配置。
(4) 凸显我校作为黑龙江省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近2年我校承担了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护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2008年暑期, 受省教育厅委托, 我校承担了全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受到了所有参加培训教师的一致赞誉。
(5) 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我校规定, 招聘的新教师一律要到学校实验中心接受一年的培训, 经学校考核合格后, 方可从事教学工作。
7 充分利用社会职业能力培训、评估、鉴定平台,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1) 顺应职业准入制度, 实施“双证” (毕业证、职业资格证) 考核制度。自2006年起, 我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顺应职业准入制度, 积极探索实施双证考核制度的有效途径, 先后向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省劳动厅申请, 建立了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黑龙江省培训鉴定工作站、黑龙江省卫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截至2008年年底, 我校共有3 410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和鉴定考试, 通过率为96.6%, 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了由卫生部、劳动部共同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 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2007年我校被评为全国卫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先进单位。
(2) 利用护理技能大赛平台, 接受社会对我校学生专业能力训练效果的检验。在2004、2005年2届黑龙江省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 我校学生连续囊括了护理、美容专业的冠亚军。由于卫生职业学校和临床医院的广泛参与, 技能大赛促进了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 同时又为学生服务社会提供了展示才能的窗口。我们将不断构建和完善教育教学社会评价平台,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服务社会, 在社会发展中凸显我校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
8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现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1) 我校在护理专业开展“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 加大专科护理技能操作训练力度, 增设包括重症监护在内的6个专科护理实训室, 设备居全国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2) 强化课间见习、双线教学。
(3) 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 建立仿真实验室。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 我校投资300多万元,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特别是加大了护理、美容2个专业建设资金的投入, 采购了先进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2006年, 我校获得15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护理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 并自筹配套资金150万元, 至2007年8月, 所购置的92种269台 (套) 国内最先进的护理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已经全部到位并安装调试完毕, 投入教学使用。
(4) 主动服务社会, 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和办学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的龙头和灵魂是专业建设, 要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用专业建设打造学生特色。我校经历了60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护理专业是国家首批示范专业, 为黑龙江省护理实训基地, 被列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实施单位, 在黑龙江省护理专业教育中, 切实起到了龙头作用。学校在狠抓护理职业教育特色建设的过程中, 努力做到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以就业需求指导校内教学。近年来, 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 与省外多个专业机构建立了订单式培养机制, 使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社会较高的认可, 每年的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9 讨论与思考
9.1 以专业能力体系建设为中心, 统筹规划, 科学发展
职业教育能力体系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与建设永恒的课题, 一是要加强市场调研, 根据需求培养社会紧缺人才, 找准专业定位, 二是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增强老专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 应不断进行专业调整、改造, 赋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通过对传统专业的改造、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 使专业发展动态适应市场, 保持职业教育旺盛的生命力。既要防止一哄而上, 又不能墨守成规, 要科学发展, 统筹规划, 坚持长短结合, 集中优势资源, 建设特色专业, 力求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9.2 依靠教育教学实践, 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的专业教学课程建设才刚刚起步, 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是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设置的, 根据专业、行业的不同, 其能力体系的综合表述也不尽相同, 如护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工业:专业能力、普通能力等,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以职业技能聚焦知识, 以岗位能力梳理技能。因此, 在建设课程体系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不同能力体系的同层次性、相对独立性, 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相互交叉。我们相信, 伴随专业能力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化, 专项技能、专业课程、专业设置会不断完善。我们着眼于卫生职业教育“双证”课程开发, 将集中力量, 根据“双证”课程的特征, 在技能性、标准性、综合性上下工夫, 做到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从专业层面到课程层面, 形成“双证”教学特色, 实现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人才特色的有机结合。
9.3 职业能力训练教材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统编规划教材内容上主要体现学科的完整性, 在形式上统一规范, 缺少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校本教材和辅导教材的编写中, 应借鉴国内外不同行业职业教育教材的特点, 按照我国职业教育教材质量评价体系指标 (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工具性、可读性、艺术性) 的要求进行编写。注意结合卫生行业特点, 克服“惯性”, 在时代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上要有所突破。应通俗易懂, 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 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效果。
9.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增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速度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时间和资金, 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的内在驱动力。应积极探索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 贯彻落实省卫生厅继续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 建立带教实习考核和激励政策。建立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 多渠道筹措资金, 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和名师工程建设, 逐步增加对教师培养的投入。继续完善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和考核制度, 建立学校教师实践操作能力考核标准。强化能力训练, 营造学习型校园氛围, 激发教师能力训练的内在驱动力。
9.5 建立情景模拟实验室, 增强学生对医院环境的认知能力
鉴于目前学校缺少教学医院的实际, 学生课间见习是能力训练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应从实际出发, 积极开发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 梳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训练项目, 分清主次, 建立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 增强实践教学效果。逐步建立健全专业情景模拟实验室, 增强学生对医院环境的认知能力。
打造品牌特色 篇9
围绕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打造“档案馆日”活动特色品牌, 这是7月31日至8月1日召开的2009年上海市区、县档案局 (馆) 长会议提出的新任务。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开幕前一周的星期六, 是第四届上海市“档案馆日”。怎样让这一届的“档案馆日”活动成为全民性参与、全景式记录世博会的动员日, 会议对前三届上海市“档案馆日”活动进行了认真总结, 并就第四届上海市“档案馆日”活动的主题、项目、组织和方法等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为进一步完善有关活动方案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建议。会议要求, 不断深化“档案馆日”活动, 一定要选好主题, 丰富内涵, 紧扣社会热点, 关注服务重点, 扩大参与面, 加大渗透力, 鼓励各参与单位举办与主会场互动的分会场活动, 并提前将活动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广而告之, 让“档案馆日”活动真正成为宣传档案、服务百姓的特色品牌。
自2007年以来, 上海市已连续举办三届“档案馆日”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主要体现在:活动主题紧紧围绕中心, 服务民生, 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广大市民的参与;主会场活动得到各档案馆支持, 主会场与分会场有效互动, 参与单位积极性不断提高;活动形式多样, 紧贴市民需求, 媒体跟踪报道, 使档案馆的公众知晓度日益提升、社会影响面不断扩大, 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打造品牌特色 篇10
一、辽宁“一县一业”示范县的主要特点
1. 明确了“一县一业”的基本内涵
即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科技为支撑, 围绕县域内优势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其实质就是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来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 加快主导产业发展。
2. 确定了一批县份的主导产业
全省大力推进“一县一业”发展后, 各地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确定了当地的“一县一业”, 目前已有43个农业县 (市、区) 确定了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为“一县一业”, 累计确定“一县一业”49个 (次) 。其中, 设施蔬菜 (蔬菜) 13个 (次) ;苹果、白梨、南果梨、樱桃、冰葡萄等水果8个 (次) ;花生6个 (次) ;食用菌6个 (次) ;草莓、树莓等小浆果3个 (次) ;中药材3个 (次) ;水稻3个 (次) ;花卉或苗木花卉3个 (次) ;杂粮2个 (次) ;黑豆1个 (次) ;山野菜1个 (次) 。到2012年初, 经过长期规划论证, 全省已推出44个县 (市) “一县一业”产业, 具体为:辽中县鲫鱼、新民市梁山西瓜、康平县花生、法库县牛业、瓦房店市肉鸡、普兰店市生猪、庄河市蓝莓、长海县海水增养殖业、海城市南果梨和大蒜、台安县鸭鹅、岫岩县食用菌、抚顺县食用菌 (黑木耳为主) 、清原县中药材 (以龙胆草为主) 、新宾县食用菌 (以香菇为主) 、本溪县中药材 (以林下参为主) 、桓仁县冰葡萄、东港市草莓、凤城市柞蚕、宽甸县人参 (以石柱参和林下参为主) 、凌海市棚桃、义县制种业、北镇市葡萄、黑山县蛋鸡、盖州市苹果、大石桥市优质稻米、阜新县花生、彰武县白鹅、辽阳县大果榛、灯塔市特种皮毛动物、铁岭县榛子、开原市苗木、昌图县生猪、西丰县鹿业、调兵山市高档花卉、北票市辣椒、朝阳县大枣、凌源市鲜切花、建平县中药材 (以甘草为主) 、喀左县茄子、盘山县河蟹、大洼县肉鸭、兴城市海产品养殖、绥中县白梨、建昌县核桃。
从各县 (市、区) 选择的“一县一业”分析, 设施蔬菜 (蔬菜) 、水果作为省主导产业已经发展为各地农业支柱产业;花生产业在省政府的大力推进下, 生产和加工形成良性互动, 主产区的生产规模与综合效益得到快速提升, 在种植业的位次正在前移;食用菌、小浆果、中药材、花卉、山野菜等特色产业正成为东部山区的主导产业。
3.“一县一业”示范县产业特点突出
省政府授予的16个“一县一业”示范县, 包括食用菌、草莓、冰葡萄、花生、鹿业、河蟹、大榛子、鲜食葡萄、花卉、以石柱子为主的林下人参、蓝莓、西瓜、彩色苗木、生猪、蛋鸡和海参16项产业, 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重复, 每项产业均为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四大产业规模产业和特色产业。其中, 种植业9项中包括水果类4项, 食用菌、酒用葡萄、中药材、花卉、油料各1项。
4. 主导产业在全国位置领先
16个“一县一业”示范县, 均在全国占有领先位置, 其中, 新民市被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西瓜第一县”, 宽甸县被中国中药协会评为“中国宽甸石柱人参第一县”, 凌源市被中国园艺学会球根花卉分会授予“中国百合第一县”称号, 北镇市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中国葡萄鲜食鲜贮第一县”, 庄河蓝莓被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授予“中国蓝莓第一县”称号, 开原市彩色苗木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中国彩色苗木产业第一县”, 农业部畜牧业司《关于辽宁省黑山县蛋鸡养殖情况的说明》证明2011年末黑山县专用型蛋鸡存栏量居全国第一位, 中国畜牧业协会出具证明昌图县2011年生猪存栏、出栏均居全国前列。岫岩县食用菌在全国领先 (滑子菇等食用菌种类位居全国第一位) 、东港市草莓被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授予中国草莓第一县、桓仁县冰葡萄位居世界首位、阜新县花生为全国花生第一县、西丰县鹿业独领全国市场第一位份额、盘山县河蟹为全国位居第一位、铁岭县大榛子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第一县。
5. 具有原产地标识或农产品地理标志
小梁山西瓜、宽甸石柱人参、凌源百合、北镇葡萄、庄河蓝莓、黑山褐壳鸡蛋, 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昌图黑猪、长海海参由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标志商标。
6. 主导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009年关东小梁山西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在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及名优果蔬宣传推介表彰大会上梁山镇荣获“中国梁山西瓜之乡”荣誉称号。宽甸石柱人参是中国人参从野生变家种并独具特色的优良品系, 是我国特有的宝贵资源, 具有资源的唯一性和稀缺性, 是人参中的极品和精品, 为世界独有, 素有中国一绝、国之瑰宝之称, 已有400年的栽培历史。凌源市百合花已占据全国30%以上市场份额, 在国内花卉界有“南有云南, 北有凌源”和“北方花都”的美称。2009年, 庄河市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蓝莓之乡”称号;2010年, 庄河市桂云花乡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质蓝莓生产示范基地”称号。2011年, 黑山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模式调查县”, 2012年被农业部确定为“东南亚4国蛋鸡养殖示范点”之一。开原市苗木产品销售覆盖全国14个省 (市、自治区) 、200多个大中城市, 远销俄罗斯、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靠山镇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长海海参是辽参的主要原产地, 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
7. 主导产业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民市西瓜种植面积达40万亩, 收入占种植业产值的27.13%。宽甸县林下人参栽培达70万亩, 收入占种植业产值的69.57%。凌源市花卉种植面积达6.6万亩, 收入占种植业产值的25.63%。北镇市葡萄种植面积20万亩, 收入占种植业产值的50.27%。庄河市蓝莓种植面积5.01万亩, 收入占种植业产值的5 1.2 9%。黑山县蛋鸡收入占畜牧业产值的60.12%。昌图县生猪占畜牧业产值的55.25%。开原市彩色苗木种植面积16.9万亩, 收入占林业产值的51.47%。长海县海水养殖收入占渔业产值的65.85%。
二、落实措施, 打造全国一流的“一县一业”示范县
1. 明确职责, 合力推进
2009年1月, 陈政高省长在全省县域经济通报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一县一业”发展, 省政府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根据省政府的工作部署, 省农委会同相关农口厅局具体做好农业“一县一业”推进工作, 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种植业“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 (辽农[2009]400号) 、《关于做好种植业“一县一业”推进工作的通知》 (辽农[2010]98号) , 组织各地以当地资源和市场条件为依托,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 推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提高主导产业及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县域主导产业, 带动辽宁农业产业整体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
2. 明确标准, 规范实施
2011年初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提出“一县一业”示范县的3个标准: (1) 示范县主导产业面积或总产值占农业或种植业规模的50%以上。 (2) 具有产地特征的地理标志或地理标识。 (3) 在全国具有突出位置, 一般应是全国第一的位置。2011年省政府对7个县授予“一县一业”示范县称号就是按照这3条标准掌握的。2011年11月, 省农委、省林业厅、省海洋渔业厅、省畜牧局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全省农业“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发展的通知》对3条标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省政府确定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 (市、区) 的标准包括3个方面: (1) 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产业收入高, 产业收入占全县 (市、区) 种植业或林业、畜牧业、渔业产值的一半以上, 或者产业收入在相应行业中位居首位。 (3) 具有原产地或地理标识商标。生产规模、产量、产值位居全国第一的“一县一业”可适当放宽条件。2012年, 全省各地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产业定位, 大力推进“一县一业”发展, 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各地“一县一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 坚持原则, 有序发展
在“一县一业”发展中, 省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 发挥资源优势原则, 因地制宜地确定当地“一县一业”。各地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 做大做强区域内比较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 使各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 产业化推进原则, 各地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 实现规模化、特色化生产, 加快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 实现“一县一业”中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产值提升, 形成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规模企业和产业品牌。 (3) 梯次推进的原则, 省对各县 (市) “一县一业”产业发展实行梯次推进, 在整体推进“一县一业”加快发展的基础上, 对产业基础好、专业化水平高、近期有望达到全国领先规模和水平的产业县重点推进, 每年评选一批示范县, 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全国第一县”。 (4) 规划先行原则, 产业做强, 规划先行。对确立的种植业主导产业, 各县 (市、区) 要按照自然优势和经济规律, 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 优化区域布局, 确立阶段发展目标和重点实施项目。 (5) 项目扶持原则, 对各县 (市、区) 确立的种植业主导产业, 符合种植业“一县一业”标准的产业, 优先纳入到省投资项目计划给予扶持, 对推进发展作用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作用大的重点项目, 特别是增量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对未达到种植业“一县一业”标准的产业, 市、县要按照省级确定的标准, 整合资源和要素, 依靠自身力量积极培育发展, 达到扶持标准后省级再给予倾斜和扶持。
4. 整合项目, 集中扶持
为推进“一县一业”加快发展, 全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集成各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产区集中, 加大财政政策的倾斜和投入。2009年以来, 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 扶持岫岩县食用菌“一县一业”发展。从2010年起, 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利用省级特色产业项目资金4000万元对各地“一县一业”进行扶持推进, 扶持了岫岩食用菌、清原中药材、本溪中药材、桓仁冰葡萄、东港草莓、宽甸食用菌、阜新花生、凌源花卉、绥中白梨等一大批“一县一业”。2011年, 省政府发文件明确“十二五”期间建设10个区域性的大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发展的产业主要为各地确定的“一县一业”, 组织各地围绕当地“一县一业”抓好核心示范区建设, 把“一县一业”重点区、优势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的核心示范区, 把核心示范区建设成为当地“一县一业”现化化发展的集中展示区,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努力做好品种更新、统一育苗、技术指导、产后处理、市场流通等工作。
5. 种植业“一县一业”实施步骤
(1) 县 (市、区) 政府制定规划, 县 (市、区) 政府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是“一县一业”发展的关键, 也是测评当地是否具备发展条件的重要因素。各县 (市、区) 结合本地实际, 按照资源基础和市场要求, 由所在县 (市、区) 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确立发展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2) 省农委论证, 对各县 (市、区) 种植业主导产业规划, 省农委组织省内外专家进行全面论证, 筛选出各县 (市、区) 主导产业, 对达到省政府制定标准的提出初步认定意见。 (3) 市政府进行确认, 根据省农委论证意见, 各县 (市、区) 进行相应修改完善后, 由各市政府按照省农委认定的主导产业情况, 结合当地实际对各县 (市、区) 主导产业规划进行认定。 (4) 省农委备案, 各市对当地各县 (市、区) 主导产业和发展规划确认后, 上报省农委备案。 (5) 扶持推进, 省农委按照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成熟一业支持一业、成熟一县做强一县的原则, 整合行业项目, 对符合主导产业扶持标准的县 (市、区) 集中资金予以支持, 并协调财政、发改委、金融等部门给予倾斜。 (6) 省政府认定发布, 受省政府委托, 省农委按产业标准, 分年度确定种植业“一县一业”示范县, 以省政府名义发布公告和授牌, 并给予一定的以奖代补支持。
6. 种植业“一县一业”管理
彰显个性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篇11
关键词: 个性 特色 发展 品牌
潜江园林一中的未来充满希望!
面对学校现状,面对潜江教育,面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园林一中人思考的则是追求,是责任、是道义……。一中人是倔强的,他们会咬定信念不放松;一中人是坦诚的,他们会面临困难不言败;一中人更是自信的,他们会顽强拼搏朝前奔。为彻底改变一中面貌,树立一中优良的社会形象,园林一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他们决心不仅要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学生个性品质优化和人格的健全,强调激发学生潜能;而且也强调和促进教师个性教育方式的优化和专业化发展;更要以师生共同发展来积淀学校特色文化进而推动学校个性特色优化和学校均衡发展。
下面就推动学校个性特色优化和均衡发展方面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并以此和各位共勉。
一、立足校情,深化“个性化教育理念”
我们立足校情,对学校现有的条件、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后,充分认识到教育就是服务,服务在于质量,质量在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在于教师的创新,在于教师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为了更好地將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我们将确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树立“三种意识,四种观念”的学校工作整体思路。
一个中心: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
中心。
两个基本点:树立学生有价值的人生观,树立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观。
三种意识:1、面向未来的“超前意识”,把今天的教育工作同明天的发展需要自觉地联系起来;2、“校园安全和谐意识”;3、“素质教育的发展意识”。要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根本,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性教育教学体系。
四种观念:1、树立创新意识观念。探讨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使教学工作有创意,教师工作有创新,学生学习有创见;2、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均衡发展观”,应着眼于挖掘学生潜能潜质,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展示的均等机会;3、树立平等、民主和开放的“师生观”,最大限度地开启教育流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以建设性的姿态对待学生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交流,共建开放民主的现代师生关系;4、教师应树立一种教育的“生命观”。要看到学生并非只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个体,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他们在学校生活、学习、发育、成长……,教师要时时欣赏每一位学生生命的灿烂。
二、师生共建,推行“特色化教育模式”
“特色化教育模式”即“个性化特色教育模式”,它强调学生品质的个性化和发展的个性化,强调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我校在三个方面积极进行了个性化特色教育模式的尝试:一在德育建设上践行个性化特色教育思想。我们注意发展并尊重学生的现有个性,坚持保护和优化学生个性,反对扼杀个性,坚持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反对老师包办代替和强制管理;二在教学模式上践行个性化特色教育思想。我们主张灵活运用、研讨教育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养教师自主研讨的习惯,掌握个性化的探讨方法,形成既富有个性又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
三在课程管理上践行个性化特色教育思想。学校通过不断改革课程管理,开设选修课,丰富地方课,深化校本课,实施精细化管理。以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平台,并在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全过程中引导和促成学生自主构建个性人格理念,塑造个性思维品质,发掘个性爱好倾向,发展个性能力禀赋。
三、规范管理,打造“品牌化发展平台”
学校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深化“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创建有文化内涵的均衡发展品牌学校,需要有个性化的学校管理平台作基础,从而保证办学思想的与时俱进,促进学校班子的团结奋进,推动学校的理论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质量建设、特色建设和校园建设不断上新的台阶。
第一、增强“造血”功能,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
学校是服务性事业单位,缺乏资金来源。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学校加大了投入,但学校硬件设施发展极度滞后:教师办公桌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已经破败不堪;学生微机室电脑还是十年前的“486”机型,早已无法使用;教室黑板还是古老的水泥黑板,一擦黑板,便满室粉尘弥漫……。如何迅速改善教学条件,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成为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当务之急。学校采取了积极的筹资举措:积极申请立项,争取国拨资金;获取领导支持,争取赞助资金;开发校内资源,增强“造血”功能。通过不懈努力,我校改善办学条件的步履已迈开了大步:40台高配置的电脑已走进了学生微机室、学校运动场新添了4台漂亮的玻璃篮球架、扩建了能容纳80人的六间学生宿舍等等……这一切,无疑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第二、坚持依法治校,优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过硬的管理是学校飞速发展强劲的发动机,而不断探索学校发展之路,不断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使学校由“人治”走向 “法制”,更是发动机保持运转的不竭能源。为此,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规范——务实——发展”的管理思想,积极实践,以“人文的环境吸引人、合理的目标激励人、人本的管理规范人、温暖的情感服务人、发展的评价塑造人”为治校策略,强化制度建设,推行制度管理,达到了规范学校管理的目的。而全面落实市教育局“教育管理年”活动方案,也使全体教职工统一了思想,全校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合力。
1. 规范学校制度,积极推进民主
管理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校积极推进以人为本,体现民意的管理方略,切实发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都要经过“民主与集中”的过程管理,以充分体现民意,体现依法治校的民主管理。学校每学期对任职干部进行一次群众评议,对中层干部实行推选聘用制,始终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并及时召开教代会,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将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落到实处。同时,学校还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常规管理制度、评价激励制度等,并督促落实,强化管理,以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2. 规范办学行为,认真落实教学常规
打造品牌特色 篇12
一、突出人本特色, 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制度文化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要求高校德育目标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南阳师范学院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把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 确立了“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 积极探索德育制度建设新途径, 逐步构建起德育建设“1234”制度体系模式。
构建“一体化育人”德育制度体系。2006年以来, 学校修订完善了《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实现德育领导、决策、管理和实施的一体化, 德育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途径和渠道的一体化, 德育队伍、管理和建设的一体化。
突出“两个重点”。在教职工中突出职业道德建设, 倡导严谨治学、从严治教, 培育“倾情、求是、为先”的优良教风;在学生中突出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四个抓手促提高” (抓目标引导、抓行为养成、抓实践创新、抓能力提升) , 营造“勤学、求真、自信”的优良学风。
实施“三育人”工程。即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学院先后两次修订完善《“三育人”工作条例》, 规范教职工职业行为;连续举行16届“三育人”工作经验总结和表彰大会, 隆重表彰一批“三育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师德师风建设“十佳标兵”, 激励全体教职工争先进、当标兵、作贡献。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相结合, 制定了《关于启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二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 把教职工职业道德作为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晋升、奖罚、评优的重要依据, 纳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三是把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和谐校园建设规划》。四是把职业道德建设与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相结合, 修订完善了德育目标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规章制度, 形成以政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疏导、心理上开导、就业上指导为主要方式的优质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起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蕴涵人文关怀、富有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
二、突出校本特色, 精心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环境文化
一是打造一块文化热土。充分利用南阳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南北过渡”的气候特征, 努力建成融优美园林景观和高雅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花园式的现代校园。加强校内人文景观建设, 充分挖掘环境育人资源, 先后建成大学精神园 (博大、厚重、睿智) 、思圣 (四圣) 广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广场, 筑建卧龙文化长廊, 在教学文化场所悬挂名家画像、名言和校训等, 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综合展馆、美术展馆、体育馆等文化阵地, 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对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设一批文化场馆。近年, 学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 围绕南阳文化特色建成了汉代雕刻艺术馆、独山玉展览馆、恐龙蛋博物馆、钱币馆、生物标本馆等展馆, 定期向学生开放, 有利于学生把课堂理论与实践考察结合起来。目前, 这些文化场馆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2007年, 在河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学校3名学生撰写的《南阳作家群研究》《南水北调源头区域环境研究》《楚汉文化研究》等3篇论文, 分别荣获“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和鼓励奖。
三是建立一所文化学院。2005年9月, 作为河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卧龙书院作为汉文化研究中心的附属机构, 先于汉文化研究中心在2005年4月15日成立。卧龙书院继承古代书院的传统, 谋求古代书院传统与现代大学建制的结合, 以明经读典为主要手段, 达到传承文化、涵养学术和敦厚学风的目的。
四是挖掘一方文化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南阳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先后邀请二月河、周同宾等知名学者、专家来校给学生作学术报告近百场次, 使青年学生在与经典对话中传承文化、涵养学术、砥砺品质。
五是开展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文化实践活动, 融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 寓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于其中, 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 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文化艺术大赛中频获大奖, 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连续5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连续荣获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 总成绩连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三、突出文化特色, 全面实施大学文化育人的系统工程
2010年8月,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研讨会, 进一步确立以“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在学校价值理念中的导向作用, 在学校保持和谐稳定、提高育人水平、彰显办学特色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实施“文化育人”系统工程。
一是大学文化研发创新工程。立足南阳丰厚的人文资源, 积极挖掘独具南阳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精髓, 组建文化研究团队, 重点开展南阳汉文化、玉文化、曲艺文化、历史名人的人格精神等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凝练南阳“四圣”文化精髓, 传承南阳卧龙岗文明, 挖掘整理学校各阶段办学理念、校风、校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与时俱进, 汲取时代先进文化精华, 凝练出了“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 形成了“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倾情、求是、为先”的教风、“勤学、求真、自信”的学风, 并与校歌、校徽共同构成学校核心精神文化成果, 打造了底蕴丰厚、主题清晰、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地方文化特色, 蕴涵强大感召力、渗透力和自我发展力的大学文化生态, 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核心文化资源。
二是大学精神塑造工程。学校精心打造“博大、厚重、睿智”的南阳师院精神, 倾力铸造学校之魂, 着力培养南阳师院人宽阔、开放、包容的胸襟, 敦厚、端正、沉稳的性情, 聪慧、明智、深邃的头脑, 团结拼搏、攻艰克难、艰苦创业、不屈不挠、创新发展、争创一流、自强不息的思想境界和创业精神。学校高度重视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电视台、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校内舆论宣传阵地, 将“博大其心、厚重其行、睿智其思”的人文理念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学风考风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 使其成为一面精神旗帜, 引领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三是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全力实施“和谐兴校”工程, 大力倡导“学校和则学校兴、学校兴则师生荣”的观念, 注重和谐氛围营造和正确舆论引导, 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发挥“人和”优势, 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暖心、凝心、舒心“三心”工程, 为师生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坚持把日常教育贯穿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全过程, 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3641”模式 (建立公寓团总支、公寓自管会、公寓党小组等三支队伍, 检查组织建设、领导深入、宿舍内务、公寓普查、突发事件、文体活动等六项指标, 开展天天有检查、周周有小结、月月有总评、期末有表彰等四层评比, 实现全面育人一个目标) , 这一模式2006年作为典型在全省高校推广。积极探索“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模式, 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的做法于2007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广。扎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 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以及绿色校园、文化校园建设, 全力构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
四是“卧龙学子”品牌工程。根植南阳文化, 培养“卧龙学子”, 已成为南阳师院的办学特色。学校秉承“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 以“宽口径、厚基础, 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 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特别注重大学文化的熏陶浸染和潜移默化作用, 注重大学精神的彰显和发扬。多年来, 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有南阳文化烙印的多元复合型人才, 形成了“万千学子出卧龙”的可喜局面。我国首批航天员杨利伟的心理教练、被誉为航天员的“心灵魔法师”的刘芳, 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入选2006年“中国百佳大学生”的郭艳滨, 荣获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的冯美, 都是“卧龙学子”的优秀代表, 他们身上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打造品牌特色】推荐阅读:
打造特色树立品牌07-06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07-01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09-26
对标名校学经验 打造特色树品牌08-03
品牌经济打造07-20
打造强势品牌06-07
打造视觉品牌08-17
打造顶级珠宝品牌09-15
企业品牌如何打造05-15
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