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周练教师版(1.13)

2024-09-26

2018届高三语文周练教师版(1.13)(共4篇)

2018届高三语文周练教师版(1.13) 篇1

2018届高三语文周练答案(1.13)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皓月当空的,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当我们大睁着眼睛 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当我们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灾难的煎熬时,我们甚至会恶意地 风暴早些到来。A.夜晚 枕戈待旦 向往 B.良宵 枕戈待旦 祈盼 C.夜晚 夜不能寐 向往 D.良宵 夜不能寐 祈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辨析。夜晚: 晚上,天黑之后。良宵:泛指,景色美好的夜晚。枕戈待旦: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这里指时刻准备与“风暴”作战。夜不能寐,形容因心中有事,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向往:思慕;理想;追求。祈盼:指恳切地盼望。

2.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句是()(3分)

A.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B.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C.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D.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与使用。A“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美人。B“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C明镜,比喻平静的水面。D“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四大名著中,《红楼梦》这部小说,历经数百年,有些东西虽然被历史淘汰了,但基本精神内核一直延续到现在,你说这个格局有多大?

B.《玉秀》就是让我成长的关键作品,它使我意识到,作家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人物的命运全在他手里,这不是闹着玩的,这是天大的事情。

C.当初在参加普通高考和面向盲人学生的单招单考之间,盲人学生王宠选择了普通高考,就是希望拥有与普通人一样的大学生活是他的理想。

D.“子午觉”是不错的养生方式,但是,近日有德国学者指出,体重超标20%、血压低以及血

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的三类人群午睡反而有利无弊。【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语序不当,“虽然”应该放在“有些东西”之前。C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是他的理想”或删去“就是希望”。D项,不合逻辑,“有利无弊”应为“有弊无利”。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鲁迅是除张爱玲之外,另一位让我感觉非常冷的作家。。。。是冷,构成了鲁迅的辨别度,他的冷和张爱玲的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①但如果你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你会发现,鲁迅的基础体温其实是非常高的 ②他太克制了,克制得让人心疼 ③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是他很克制

④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 ⑤他的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而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 ⑥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

A.①⑥③②④⑤ B.⑤③②④①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⑤①⑥③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解答句子衔接题,要明确语段中心,要瞻前顾后。所给文段话题是“冷”,横线前后语句都提到了“冷”。分析所给六个句子,⑤具体解释鲁迅的“冷”是什么样的冷,和横线前的语句联系最紧密。①中“但”是对⑤的转折,⑥中的“这”是指 “冷”“热”的矛盾,③是剖析矛盾的原因,②中的“克制”紧承③中的“克制”,④是举例具体说明,结尾又提到了“冷”,和横线后的语句联系紧密。5.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B.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如您们需要帮助,我们将鼎力相助,不遗余力。D.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 项,说自己“将专程前来”不得体。B项,“高见”“洗耳恭听”不当。C项,“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徐中丞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农也,公幼闻邻儿读书声,乐之,跪太母前曰:“愿送儿臵村塾中。”许之。遂中康熙癸巳进士,累迁至福建汀漳道。漳俗斗杀人。捕之辄聚众据山。或请用兵,公曰:“无庸。”命壮士分扼要隘三日,度其食且尽,遣人探入,怵.以好语曰:“垂手出山者免。”如其言,果逐对出。乃伏其仇于傍,仇大呼曰:“为首者某也。”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迁江苏布政使,丁父忧,诏夺情..不起,服阙入都,純皇帝问山东直隶麦何如,曰:“旱且萎。”问得雨如何,曰:“虽雨无益。”问何以用人,曰:“工献纳者虽敏非才,昧是非者虽廉实蠹.。”上深然之,寻迁江苏巡抚,公于要路不通一刺,而于乡会师门不忘,曰:“此人生遇合之始也。”

治狱如神,有宿松民孀田氏,事姑孝...,兄某利其产,逼嫁之,与群匪篡.焉;妇刎于途,诬以坠水。公坐堂上,见黑衣女子啾啾如有诉,召兄某质之,则毛发析洒,口吐实情。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凡狱,决宪于辕垣,绝人影射,守令来谒,命判试其才,教曰:“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夫律例,犹医书本草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

性廉信而绝不自矜,尝贺长至节。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家人耳语曰:“此包公衣也。”公大惭谢过。少顷论公事快,挥洒如故。听讼饥,家人供有黍,且判且啖,少顷髭颐..尽赤,盖误朱为饴糖,笔箸交下,不能复辨也。晚坐白木榻,一灯荧荧然,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勿辍。幕下客怜之,治.具邀公,公猛啖,不问是何膳饮,其平素精神寤寐,偃仰唾涕,知爱民忧国,惟日不足而已,故于服食居处,人以是供,公以是受,不容心于丰,亦不容心于俭也。抚吴未逾年,以疾乞归养,舟次于淮安卒。其遗疏云:“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爱民勿使之骄,用人先求其直。”章上,人以比朱文端公。上云悼惜,赐祀贤良祠,年五十八。

(选自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怵.以好语曰 怵:害怕,恐惧 B.虽廉实蠹. 蠹:引申为有损国家的人 C.与群匪篡.焉 篡: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 D.治.具邀公 治:备办 【答案】A(怵:引诱,诱惑)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任,文中徐中丞未除丧服就重新入朝。B.事姑孝:古文中的舅姑常指公公婆婆,文中写田氏为婆婆守孝。

C.髭顾:分别指人嘴上边的胡子和腮,现在词语“解顾”中的顾和文中意思一样。D.元辰:可以指吉利的时辰和元旦,文中应指元旦。【答案】A(“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3分)

(徐中丞)立刻捉拿首犯示众,众人惊慌散去。徐中丞随后追捕(其它)犯人,(其它)犯人再也没有敢占据山林了。(评分建议:“徇”、“ 嗣后”、语句通顺,各1分。)(2)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5分)

天气严寒,徐中丞的大衣皮皮毛脱落,按察使包括把自己貂衣借给徐公,徐公披上后忘记了

(别人的衣服),鼻涕和唾液都抛洒在貂衣上。评分建议:“裘秃”、“假”、“披之如忘”、“涕唾交挥”,语句通顺,各1分。9.根据三、四段,概括徐中丞办案的特点。(4分)

擅长攻心(方法奇特);善用律令;勤勉专注,一心为公。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张蠙

明时不敢卧烟霞②,又见秦城换物华。残雪未销双凤阙,新春已发五陵家。甘贫只拟长监酒③,恐病犹期强采花。故国别来桑柘尽,十年兵践海西④

涯。

【注】①张蠙,唐末诗人。②烟霞,指隐居生活。③监酒,古代常指监督造酒的官吏或酒宴上监督礼仪的官员。④海西,泛指边关。

10.《唐诗鼓吹评注》中评此诗“乃感时伤己之作”。请结合全诗概括作者“伤已”的原因。(6分)【答】不敢隐居;久滞京师;贫穷困苦;仕途不顺;当春而病;思念故国。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1.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答】想象故国别来苦遭战乱,桑柘已尽,表达了作者对故土之思,对故土之忧;进而想到国家饱受兵戈扰攘,上升到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从而提升了本诗的格调。

评分建议:前两点每点2分,“提升了本诗的格调”1分,意思对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枚《阿房宫赋》)(5)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6)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社甫《望岳》)(7)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8)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丝 瓜 柯平

儿子从乡下外婆家回来,小手中有一熟悉花朵,花分五瓣,其色金黄,我一看就知道是丝瓜花。这得力于中学时代在学农分校劳动时获得的农艺经验,那时我们宿舍门前即有一足有半个篮球场大的瓜棚。江南初夏时分,丝瓜从棚顶铺天盖地垂下来,大者长二三尺,小者尺许。有位同学因个子奇瘦奇高,又爱吃丝瓜,一个“丝瓜精”的雅号自然非他莫属。这位仁兄后来发迹,一直混到西南某省人事厅厅长的高位,成为母校的骄傲。这当然凭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靠吃丝瓜吃出来的,如果吃丝瓜能吃出一位厅长局长,那市场上的丝瓜绝非如眼下区区几元一斤就能买到。就算不说贵如金玉,至少比外形与它相似的河鳗黄鳝之类起码也是不遑多让吧。

在庞大的蔬菜家族中,我想除了山药,丝瓜的身子可以说是最长的了。它因也是外籍中国菜,故又称为蛮瓜。二月下种,六月上市,江南江北皆有栽种,一般用于炒食与作羹,以其色碧绿,其味嫩爽,其价低廉为人所喜食。但古代的情况可能与现在有些差别,从明人李东阳的《曰川馈无花果答丝瓜之赠叠前韵》诗来看,当年送朋友无花果,对方回赠几条丝瓜,喜出望外,写诗答谢云“翠笼珍果望还赊,报我眞应愧木瓜。采掇恐沾秋径湿,传看不觉夜灯斜。饱知实德非虚语,脱尽浮华是大家。异物清诗两奇绝,渴心何必建溪茶。”诗写得极好不说,称丝瓜为珍果,又用汉乐府典比作琼瑶,又灯下全家传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估计这玩意在当初因数量稀少而价值不菲,因有此激动。另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他生平所见过的丝瓜竟有长达四尺的,如果此言不诬,那简直就是一个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身高,足够吓人的了。

在写作黄瓜一文时,我其实已经写到了丝瓜,记得在文中我将它们比作一对相声演员,如果黄瓜喻牛群,丝瓜自然就是冯巩了。这倒也算不上是我的个人发明,在民间的谚语俗语里,其实早有不少有关它的生动比喻,如形容某人脸长为“丝瓜脸”,候人不至称“头颈望得丝瓜长”。我多年来在股市混饭,记得当年美国佬扔导弹炸我驻南使馆的第二天,孩子刚好放学后过来玩。这小子得我遗传,倒有点形象思维的天赋,见到电脑分时图上的长长阴线,歪着脑袋问我:“爸爸,这像不像黄瓜丝瓜?” 与其他蔬菜一样,丝瓜也有其药物功能,元人鲜于伯机说杭医宋会之当年有治水蛊(鼓胀病)的秘方,即以干丝瓜为主要药材,加巴豆陈米同炒后制丸,服百粒即可立愈。另外注重饮食营养的读者对丝瓜的清热解毒作用,肯定也都有所了解。

丝瓜的生命期大约为六个月左右,经霜后枯死的老丝瓜大如舂米棒,内中筋络缠绕如精心织就一般,柔韧得宜。陆游《老学庵笔记》记有涤砚法,称想要砚台保持不坏,每次使用后非得靠它来清洗保养不可。具体方法是“用蜀中贡鱼纸,先去墨,徐以丝瓜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但那是文人的雅事,不是一般人玩得了的。民间只管它叫丝瓜巾,视为涮锅子洗澡的利器。一九六六年我大破四旧烧书时手臂不小心燎伤,在一个很大的旧木澡盆里,母亲疼爱地为我洗浴,涂满肥皂的丝瓜巾徐疾有致地擦抚我的背脊。我在写作这篇文章时,身上尚有这种温馨的感觉。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3.文章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写儿子从乡下带来了一熟悉花朵丝瓜花,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结构上,点题,引出下文对中学时代在学农分校劳动时趣闻往事的回忆;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1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丝瓜的价值的?请简要概括。

【答】食用价值;药用功能;洗涤利器;比喻借代作用。15.文章第二段插入明人李东阳的《曰川馈无花果答丝瓜之赠叠前韵》一诗,有何用意? 【答】与前文现在丝瓜价格低廉做对比,突出古代丝瓜因数量稀少而价值不菲;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增添文章的语言美。16.文章以“丝瓜”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丝瓜是本文的线索,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以“丝瓜”为题,交代了本文写作的对象;丝瓜江南江北皆有栽种,虽然普通,却用途广泛,平凡而又伟大;丝瓜承载着母爱亲情、同窗友情,寄予着作者的美好怀念之情。【解析】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结构安排及其作用,重在考查开头的作用。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内容可以从写了什么和表达什么情感两方面回答,结构可以向上看标题,往下看与下文哪些内容有联系,从而得出答案:内容上,写儿子从乡下带来了一熟悉花朵丝瓜花,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结构上,点题,引出下文对中学时代在学农分校劳动时趣闻往事的回忆;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要点加以筛选整合。注意审题: “丝瓜的价值”问丝瓜的功能,“哪些方面”说明要多角度进行概括,带着这样的思维方向到原文搜索答案就清晰了,最后就是概括表达的能力了。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结构安排及其作用,重心是考查引用资料的作用。也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先分析《曰川馈无花果答丝瓜之赠叠前韵》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丝瓜什么特征的,然后分析此特征和前面或后文什么内容有何关联,有什么效果,最后得出答案:与前文现在丝瓜价格低廉做对比,突出古代丝瓜因数量稀少而价值不菲;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增添文章的语言美。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标题的作用。可以从线索、结构、内容、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思考。结构线索上:全文都围绕“丝瓜”写可见是线索,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内容上:以“丝瓜”为题,交代了本文写作的对象;丝瓜江南江北皆有栽种,虽然普通,却用途广泛,平凡而又伟大;情感表达上:丝瓜承载着母爱亲情、同窗友情,寄予着作者的美好怀念之情。

点睛: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对象的特点;④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⑤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⑥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书大写之“我”

张世英

人们不敢多谈个性解放。仅就学术界、思想界而言,据我所知,谈集体攻关,可以气壮山河;谈个人创造,则人多嗫嚅。谈弘扬国学,则儒家至上,伦常为重;余皆次之,或不足道,大有独尊儒术之势。何以故?皆“属性化自我”湮没、掩盖“个体性自我”之流弊也。

心理学家朱滢先生通过调查指出:“东方亚洲文化培育了互依型的自我,而西方文化培育了独立型的自我。中国人更依赖于别人的观点,而英美人依赖自己的观点。”难怪中国人总爱听从外在权威和权势的意见,而不敢见由己出。

当今之中国正强调发展科学,而科学以“主体一客体”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以发挥个体性自我的主体性为前提。中国传统的“互依型自我”缺乏西方人所讲的对宇宙自然之必然性的依赖,因而不重理性思维,不重自然科学。如果一味强调,一味把“个体性自我”湮没于“属性化自我”之中,以依赖社会群体、依赖他人为至上原则,则必然抹杀个人的独立创造性,即使在科学上也能做出某些成绩,但不可能有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成就。我们不能笼统地反对集体主义,但我以为集体主义只能是发挥自我创造性的一种补充,绝不能沦为颂扬集体领导人物的工具。然而,我国的现实似乎就是集体主义抑制了个人的独立创造性。我国科学上出现不了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巨人,其在此。

把“个体性自我”从社会群体中突显出来,也是发扬民主、尊重基本人权和平等自由的前提。人生而在权利方面平等自由,也就是说人皆有独立的个体性自我。一味强调“属性化自我”,依赖群体,依赖他人,抑制“个体性自我”,抹杀自我的独立性和个性,用普遍性抑制差异性,只准说相同的话,听不进不同的声音,这种自我观必然成为发扬民主、维护人权的障碍,甚至变成专制主义的理论依据。

清代画家松年说:“吾辈处事,不可一事有我,唯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成一家之谓也。”处世待人,的确要有儒家所讲的“仁”德之公心,“不可一事有我”,这里的“有我”,私心之谓也。但作画之类的审美意识,则“必须处处有我”,这里的“有我”,独立的个体性自我之谓也。实际上,松年所讲的在“处世”方面“不可一事有我”,如果这里的“我”不是指私心,而是指个体性自我,则“处世”也“必须处处有我”。因为只有“个体性自我”才是从社会群体中显现出来的自我,因而也是超越了世俗功利关系的自我,这种自我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说的“童心”和“真心”,吾辈若能处处以“童心”“真心”待人“处世”,重义轻利,尊重他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那该是一副多么美妙的“和而不同”的局面啊!

其实,如前所述,科学家也需要“有我”,道德意识和政治意识,也需要“有我”。西方文字,“我”字大写,中国人则爱自称“鄙人”,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洪流中,我们中国人也该改变一下老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堂堂正正地写上一个大写的“我“字,做一个大写的人。17.文章中“互依型自我”的人有哪些表现?(6分)

【答】思想上依赖他人观点;社会群体关系上互相依赖;科学上缺乏个人独立的创造性;社会生活中只说相同的话,而不敢见由己出。

评分建议:每点2分,第三点答“不重理性思维,不重自然科学”亦可,意思对即可。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首先,强调发挥个体性自我在科学思维方式中重要性;其次,指出“互依型自我”在科学上的表现以及危害;最后,揭示出我国出现不了学术巨人的根本原因。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做一个大写的人”的内涵。(6分)

【答】在科学领域要大胆地独立创造;在为人处世上要保持“童心”“真心”,超越世俗功利关

系;在政治上要坚持己见,发出不同声音。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自古以来,“知”“和“行”孰难孰易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知”容易“行”很难,也有人说“行”容易“知”很难。

2014届高三语文周练5 篇2

班级:姓名:成绩:

一、默写(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

3、水陆草木之花。

4、越明年。

5、商旅不行,;

6、登斯楼也,,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7、,感极而悲者矣。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东轩记

(宋)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③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余即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贫窭(jù巨):贫乏,贫穷④睎:仰慕,向往。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败刺史府门败:冲毁B.旦则复出营职营:料理

C.而不害于学害:害怕D.独幸岁月之久幸:希望

2.下列四组中,全都是表现作者不得志人生中“超然”情怀的一组是(3分)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②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③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④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⑤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⑥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A.①④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被贬筠州,尽管任盐酒税官,但处境可谓穷愁,际遇实属可伤,充满了失意之感,文章表达了作者谪居一隅的抑郁之情。

B.文章叙述盐酒税官舍被冲毁、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C.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D.身处逆境,对做官心灰意冷,作者寄望回归田园,潜心学习,求得精神之乐,以此终老故里,蕴含了对人生之乐的深情呼唤。

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3分)

(2)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3分)

三、文化经典阅读(6分)

1.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①②②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

③④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

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

【注】①溱洧:河名。②徒杠:走人的桥。③舆梁:走车的桥。④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

(1)材料①和材料②都体现了子产是个的执政者。(2分)

(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②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4分)

四、语言运用题(6分)

1.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三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分)日前惠顾贵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本省广播学院新闻专业2013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以与我洽谈。

⑴将改为;⑵将改为;

⑶将改为。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①日前,武汉科技大学汉字书写测试结果公布,30%学生不及格。②以前,写字是读书人的“门面”,读书而写不好字,那可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③步入键盘社会以后,写字真的“没用”了吗?不!④端正、规范、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⑤具备熟练的写字态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⑥其实,汉字中(yùn)含着很多美学道理,要领会这些道理,必须多加练习;而领会了这些,不仅能把字写好,还能,有助于理解和发现其他方面的美。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2)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第⑥句空格处填上一个成语。()

(3)第⑤句有一处语病,请加以改正。

2018届高三语文周练教师版(1.13) 篇3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契诃夫要我们笑,要我们笑着走上生活的道路,但是他也似乎时刻在警告我们:

①我们便免不了要受到它的支配 ②生活决不是开玩笑的 ③如果是像机械的话 ④但也不是像机械那样

⑤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支配生活了 ⑥它是无比严肃的

A.②①④⑥③⑤

B.②⑥④③①⑤

C.③①⑤②⑥④ D.③②⑥④⑤① 【答案】B(根据 5.春华中学举行“全校师生读书月”徽标征集活动,下列是各徽标及推荐理由,其中最切合活动主题的一项是(3分)

A.①以学生作为画面主体,展现当代青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B.②画面洗练风趣,猫头鹰专心读书的神态启迪学生读书要专注,给学生方法的指导。

C.③众人开卷阅读的画面,既突出了读书的主题,又强调了此次活动“全体性”特点。

D.④人形的树表达了读书助人成长的寓意,地球图案传达了读书人要行万里路的理念。【答案】C(根据题目,活动以“全校师生读书月”为主题,所以徽标和征集语中应以“师生” 为主体,以“读书”为主要活动。不能只强调一方,因此排除A和B选项,“地球与行万里路”与主题无关,因此排除D选项。因此C选项最适合。)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许子良传 宋濂

许子良,字肖说,东阳人。姿禀卓荦,幼诵书,一览通大义。及壮,驰骋经史,精文辞,尤长于科目之学。生徒欣欣从之,旬月间,辄知为文肯綮。嘉定丙子,以诗赋魁江东漕司,试礼部不利。嘉熙戊戌,始登进士 三十里所,民资其利,守边吏议清野,欲悉削去,子良谏之止。迁知晋陵县,版籍纷乱,官赋多放失。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子良为稽逃亡,考隐漏,催科定繇,条绪粲然。.【译】调任余姚主簿,未去任职。因为宰相乔行简的推荐,镇守监察江西酒库。此前的赢余大都归于自己,子良分文不取而(全都)上交公家,官员们彼此相看十分惊叹。淮东转运司授官主管帐司。沿江有大约三十里芦场,老百姓赖以为生,守边的官吏商量采取清野措施,想要将芦苇全都砍掉,子良规劝后这件事作罢。迁任晋陵知县,户籍簿册杂乱,国家征收的赋税大多散失。各部门催缴拖欠的赋税像雷鸣电闪一般急迫,差吏几乎都逃窜藏匿了,前任县令因政绩不佳而离职。子良为此核算逃亡的人家,查核隐瞒遗漏的户口,催收租税确定徭役,条例清晰。

俄监安溪酒库,改宣教郎、知都昌县。库藏赤立,子良节缩浮冗,两年之间,供输遂有余。豪右设诡名以欺租赋,莫敢何问。子良列其主名揭于市,复从而一之。豪右惭愤,阴图中子良,无隙可乘而止。未几,有旨俾阅滞狱八十余,子良为翻案,一一谳之。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

【译】不久主管安溪酒库,改任宣教郎、任都昌知县。府库空无一物,子良减缩多余的支出,两年之内,赋税就有所节余。豪门大族捏造假名来逃避田租赋税,没有人敢过问此事。子良列出那些主使者的姓名公布在集市上,再有人仿效就同样处理。豪门大族羞愧愤恨,想暗中图谋造谣中伤子良,没有空子可钻才停止。不久,有旨意让他查看积压未予审决的案件八十余件,子良为此查阅案卷,一一判决。即使有连年不能裁决的案件,一下子是非对错都清楚了。

复转朝散郎改知台州。弊蠹相仍,负上供钱三百余万。子良节缩如都昌,凡典例所宜得者亦谢去。居半载,郡计裕如。子良听讼,据案与两造相尔汝,以察其情。情既得,即决遣之,吏袖手旁睨具文书而已。同僚与吏无所容其私,皆忌之。

【译】又转任朝散郎,改任台州知州。弊病祸害连续不断,拖欠上缴的钱三百多万。子良如在都昌时一般节约支出,凡是按照惯例他应该享有的都谢绝。过了半年,郡内的经济丰足有余。子良审案,靠着桌子与原告、被告双方以你我相称亲切交谈,来审查事情的真相。实情了解之后,就审判发落他们,小吏袖手旁观写判决公文罢了。同僚与小吏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私心,都忌恨他。

吏白每岁以钱折米二万斛,子良又不许。而禁卒有不便者,于是嗾其殴狱吏以撼之,且相与出危言。子良知堕其计,即委印出关去。事上,降两官。贾似道开阃荆湖,辟主管机宜文字,且为辨其非辜,叙朝散郎。事有难处,他人.不能置笔者,经子良议定,人无异辞。

高三语文试卷 【译】小吏禀告每年用钱折合两万斛米,子良又不允许。而恰有不称心的禁军士兵,州吏们就挑唆他们殴打狱吏来震慑子良,并且一起拿话威胁他。子良知道落入他们的圈套,就丢下官印出关去了。事情上报,降了两级。贾似道在荆湖开置府署,征召他主管机宜文字,并且为他辨明无罪,评议等级次 具体什么不良要补出。“去”,1分:离职、去职。译为逃跑不得分。“去”如理解为许子良离职,不得这1分。

(2)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4分)

即使有连年不能裁决的案件,一下子是非对错都清楚了。(4分。每小句2分)

【细则】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16题。

作别三峡纤夫

韩永强

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

书中最叩击我心弦的,是关于峡江纤夫的描述。“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一条蜿蜒的小路,那是供纤夫拉纤时通过的栈道,狭窄的地方仅供一人通过,远望就如绝壁间的一段凹槽。纤夫们就光着脚行进在尖利的岩石上。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骄阳,冬天他们必须跃入刺骨的冰水中游到岸上。当行走在高高的栈道上的时候,一旦有人不慎打滑跌入悬崖,另一个人就必须迅速补位,从而不让船下滑……这就是纤夫的生活。”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

每一个纤夫都有自己或妻子或老母亲或恋人细心缝制的“扯扯儿”(即拉纤的搭肩)。这些“扯扯儿”,长六尺宽半尺,一律用上好的“白官布”制作,对折成三尺长,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厚竹板。拉滩的时候,纤夫把竹板向纤缆上一别,把宽的一头斜挎到肩头,就开始艰难的跋涉了。搭在肩上的白官布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否则拉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线头或者折痕,都会让纤夫的肩膀磨破流血。而别在纤缆上的一端则可做些文章,纫得越密实,就越牢固安全。

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另一端别到纤缆上。只要扯扯儿别到纤缆上,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

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

长江三峡中,自古“西陵滩如竹节稠”。纤夫们战胜了一个险滩,而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每一个险滩,都是夺命的关口。所以,长江三峡的两岸边,总有望郎的妇人化作奇峰异石苦守崖顶。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们把山崖上的竹叶都撕成了丝丝缕缕的心事,把自己的血肉之躯都望成了冰凉的望夫石!于是,七百里峡江中,总有“望郎滩,望郎滩,我望郎君早回还”的呼唤。

高三语文试卷 但真正的纤夫从不恐惧。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回家,回家,回家同妻儿团聚。在这个目标的导引下,纤夫们有时会十分快活。在拉纤时含泪而唱的“拉纤小调”,他们在顺风顺水时唱得有滋有味——

三尺白布四两麻啦,做个扯扯儿把滩拉啊!大坪大蹚各顾各啊,石旮浪里脚蹬脚啊!一声号子一声汗啊,幺二连三都使力啊!一声号子一声胆啊,一声号子过险滩啊!喊声号子加把力啊,船过滩头把家还啊……

A〃K先生作为一名外国人,毕竟只是三峡的匆匆过客。假如他进一步走进纤夫中去,他会在对长江三峡纤夫的同情悲悯中增添更深的敬意,写出更为深情的文字,让世人更清楚地知道在中国,在长江三峡,有一群人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当年的长江三峡是外国人看中国最好的“看本”,今天的长江三峡,更是世人看中国的必到之地。可惜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已经看不到《长江三峡》中记录的栈道、纤夫和柏木船了。但是,新的长江三峡提供给人们的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和豪气。在巍然矗立的三峡大坝之上,昔日“滩滩都是鬼见愁”的一百多道险滩杳如黄鹤,今日三峡只有碧波荡漾的浩瀚!

桀骜不驯了千万年的长江三峡,在如水月光的映照下,同我一起在梦幻中迤逦而行,去作别永远的三峡纤夫。我要告诉巫峡的神女和遍布三峡两岸望郎的山峰,她们的悲剧会永远谢幕,他们的子子孙孙因为有了新三峡的滋润,会永远幸福而甜蜜。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有删节)1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三峡纤夫的形象特点。(4分)【答案】

勇敢无畏;乐观坚韧;团结协作;生活艰辛;思亲顾家。(4分。每点1分,答对4点给4分)

【细则】“乐观坚韧”可以分成两点赋分,每一点1分,答到任意四点皆可得4分。

14.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6分)【答案】

运用夸张和比喻(2分),视听结合(1分),描绘了纤夫们辛苦拉纤的细节(1分),表达了作者对纤夫苦难命运的同情(2分)。(共6分。)

【细则】手法方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放首位,答中任意两点得2分;

高三语文试卷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这.....样,一只小鸟笼是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①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在教训。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 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教死书、读书死便不许发问,这时期是没有问题。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课堂里因为有了高谈阔论,觉得有些生气。但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问题到了生活教育者的手里是必须解决了才放手。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心力都不劳,是必须接受现成知识方可。先在学校里把现成的知识装满了,才进到社会里去行动。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是这种教育的写照。他说的“即知即行”和“知行合一”是代表进一步的思想。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传授现成知识的结果是法古,黄金时代在已往。进一步是复兴的信念,可是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比如地球运行是永远的前进,没有回头的可能。人只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知道它是跟着太阳以很大的速率向织女星飞跑,今年地球所走的路绝不是它去年所走的路。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没有什么可复。时代的车轮是在我们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努力创造啊!【注】①兆丰花园:近代上海著名的租界公园,现称中山公园。17.简要分析“学校即社会”和“社会即学校”两个主张的区别。(6分)【答案】

高三语文试卷 ①前者是改良教育的主张,后者是生活教育的主张。

②前者学校与社会依然隔绝,后者破除了学校与社会的隔阂。

③前者选几样社会的东西搬进学校,后者运用社会的力量又适应社会的需求。(6分。每点2分)

18.结合全段,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6分)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2分),准确厘清了行动、知识、创造三者的关系(1分),形象阐明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有行动,才有真知;有真知,才有创造(2分)。这一主张也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扬弃和发展(1分)。(共6分)

【细则】手法2分;观点2分;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得1分;手法效果1分。1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答案】

首先,提出教育的动向问题(1分);

接着,从主张、组织、方法三方面比较传统教育、改良教育、生活教育的异同(3分);

然后,阐明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1分);

最后,号召读者既不要法古,也不要复兴,而要开辟创造(1分)。(共6分)

【细则】能答到“从主张、组织、方法三方面”给1分,能答到“比较传统教育、改良教育、生活教育的区别”给2分;能答到“开辟创造”给1分。

七、作文(70分)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江浙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

2018届高三语文周练教师版(1.13) 篇4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挂甲寺地区民间文化_____________,群众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②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__________,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③翻阅这些资料,一位爱国华侨的情怀_________,记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跨越60年的历史画卷。A.异彩纷呈 异曲同工 如在目前 B.源远流长 各有千秋 如在目前 C.源远流长 异曲同工 跃然纸上 D.异彩纷呈 各有千秋 跃然纸上 【答案】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既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干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失陪”为谦辞,只可用于自己;C项“寒舍”只可用于谦称自己的居所简陋;D项“千金”为敬称,只可用于称别人家的女儿。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①它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

②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③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 ④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

⑤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 ⑥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A.⑤⑧③④①② B.⑤⑥③④②① C.③⑤⑥④①② D.③⑤⑥②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该题考查上下文衔接,解答此题,既要注意文段中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又要注意分析题中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联。③的陈述对象为“中国书法艺术”,与文段开头句的主语保持了一致,并且是一个总括句,领起了下面各句。故③应排在最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的主语应为①中的“它”,因此①应排在②的前面,据此可排除D项。所以本题选C项。

点睛:纵观近几年高考的语句衔接题,题型无非是三种:①嵌入题(也称“复位题”),已给定上下文(句),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填上一句或几句话;②排列题,即给出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③承接题,只给定上文(句),要考生选择与之衔接连贯的下文(句)。在熟悉题型的基础上掌握“句式知识”“命题规律”“解题方法”等;平时多读些名家作品或时文中的精美语段,增强语感;要有整体意识,欣赏一段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意识地研究语句间的内在联系甚至语言风格等;要有文体意识,把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文字的各自表述顺序;要学会从陈述对象入手,通过梳理句子主干把握陈述主体,确定选句的角度。

4.下列对联所涉及的古代文人,与下图有关联的一项是

A.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B.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C.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D.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 云山故园,望中西北是长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句内容和图片对照的题目,图片是《琵琶行》的相关内容,诗句A项是欧阳修的,B项是范仲淹的,C项白居易的,D项是辛弃疾的,因此选C。5.下列各句中所引用的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中年人或老年人见了青年,觉得不胜其健羡之至,而青年人却似乎不能充分了解青春之乐。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我向来过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C.你对孩子一般儿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只拼命地爱去。D.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诗句的引用是否得体,题中B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反应一种惆怅之情,而句子反应的是一种闲适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若水先生传(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②,主人墙隅烋烋然③,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jù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释:①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②班荆:布草而坐。③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迫 B.日欲晡 晡:升起 C.明日具钱米往遗之 具:准备 D.扼腕终身 扼腕:惋惜

7.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的“讳增 远”“讳煌”。

B.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C.“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D.“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纪实,也可虚构。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2)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9.余若水“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6.B

7.C

8.(1)(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2)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9.哀吊国家的灭亡;痛心兄长的去世;捍卫自己的节操;表明对旧主的忠心。【解析】

6.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B项,晡:日落。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专指对逝去的”说法不正确,谓帝制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在死者名前称讳,表尊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等。B项,“农历纪年法”不对。D项,“也可虚构”不准确。

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恃:依仗;造:拜访;疾:动词,生病;以此:因此;重:不轻易;数:经常;焉:代词,他。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余若水“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的原因,概括要点的题目基本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狐疑根据文中的句子“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概括答题要点。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三、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①风标,风度节操。

10.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11.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这些形象起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乱鸡形象凸显了池鹤的风度和节操;鸬鹚的毛色污浊,和池鹤的毛白如雪对照,突出池鹤形象和品格的高洁;鹦鹉的娇弱和学舌无主见,突显了池鹤的自标高格和铮铮傲骨。

11.丹顶鹤所思是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尾联借丹顶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能施展自己才华的生活境界的向往;也隐含了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 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的愿望;同时又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解析】

1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要求回答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答出效果,运用反衬的手法,乱鸡形象凸显了池鹤的风度和节操;鸬鹚的毛色污浊,和池鹤的毛白如雪对照,突出池鹤形象和品格的高洁;鹦鹉的娇弱和学舌无主见,突显了池鹤的自标高格和铮铮傲骨。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诗歌的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托物言志,物的特征是“临风一唳”“怅望青田”,志向是“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能施展自己才华的生活境界的向往;也隐含了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的愿望;同时又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2)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4)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飞激其间。(郦道元《三峡》)(5)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6)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7)后生可畏,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大学》)

【答案】

(1).夙兴夜寐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阙者

(3).以塞忠谏之路也

(4).悬泉瀑布

(5).未成曲调先有情

(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8).在止于至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名句范围一般是初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部分课外名句(四书五经、历代经典诗文名句)。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本题中,要注意以下这些字的书写,如:“夙”、“ 寐”、“ 阏”、“ 谏”、“ 焉”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

王国平

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

这些松树经历的四季,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序更迭。冬天长期唱主角,春天、夏天被强行压缩了,高寒、沙化、干旱,带有负面色彩的词在这里集合,兴冲冲地向松树发起攻击。松树们不加理会,顶天立地,铆足了劲,往上长,直直地往上长。“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些句子,都是历代文人写给松树的,都是高声礼赞。松树的品行,好像自古以来就是免检的。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

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

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

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塞罕坝人,在茫茫荒漠上种树,历时五十五载,那么单调,那么漫长,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强硬的姿态号令茫茫荒漠变身茫茫林海,让绿色常驻人心,并见证着生态保护跃居时代主潮。

一撇一捺,轻轻两笔,也状写着人的柔性智慧,“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塞罕坝人伺候着自己或前辈种下的这些树,担心它们受森林病虫害的困扰,有个“头疼脑热”,又忧心它们一着不慎“惹火上身”,后果难以想象。只能是处处提防,时时小心,念想着这片浩瀚森林自由地长大,尽情地长高。身为务林人,他们即便在言语上也对大自然以悉心的呵护。在石质阳坡植树,泥土少,只能从别处运来,他们叫“客土回填”,给一堆土以宾客般的礼遇,整个植树的氛围也平添了几分庄严。他们还喜欢把“适地适树”的说法挂在嘴边,这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个道理,到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蛮横不得,强扭不来。

塞罕坝人,演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面与光明面。

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永”字。1962年,那么一个年代,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的字里行间:“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这就是“初心”,塞罕坝人“不忘初心”。

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植物9种……这是塞罕坝人提交的成绩单。

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木”字。

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友朋,亦是恋人,生死相依,你侬我侬。海子有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塞罕坝有多个苗圃,树苗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培育,待时机成熟,就装上车,被运往四面八方。塞罕坝人嘴边的这些“苗子”,携带着塞罕坝的基因,盛满了塞罕坝人的情谊…… 去吧!去吧!塞罕坝的“苗子”,去美化别人的幸福生活,去装点我们共同的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文章第7段与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14.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15.文中为什么引用海子的诗?

16.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标题的含义。

【答案】13.内容上,将“横”和“竖”分别比作坐标系的X轴、Y轴,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结构上,既总结了上文的“横”与“竖”;又引出下文描述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绿林映白路,色彩鲜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塞罕坝的路在无边绿林的映衬下细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塞罕坝人勤劳、奉献精神的赞美。

15.表达塞罕坝人对植物的热爱,与植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享受着塞罕坝森林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使文章具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6.“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竖直”是写塞罕坝在环境极为悉劣的条件下,绿化率却极高,到处都是松树,赞美了松树坚毅、顽强、充满正气的精神。“横平”是写塞罕坝人踩出又细又长的路,表达了对塞罕坝人不畏艰辛、执着奉献精神的赞美。【解析】

13.试题分析:段落的作用通常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切入分析,内容方面,要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结构方面,主要考虑该段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第7段是一个过渡段,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引出下面写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14.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时要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等角度展开。“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运用了比喻手法,描绘了塞罕坝的路细长的特点,分析效果时要结合作者表达的情感。15.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考虑引用诗歌能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的作用。另外,要考虑所引用诗歌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以及与本文写作对象或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文中引用海子的诗要表达的是塞罕坝人对植物的感情,对塞罕坝的感情,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16.试题分析: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切入。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其比喻义。理解“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的含义,要抓住“横平”和“竖直”两个关键词。第1—3段写“竖直”,第4—6段写“横平”,表面上是在写树、写人,背后却是在写树的品质,讴歌人的精神。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论称誉 培根

称誉是才德的反映。但是它像镜子或其他映影的东西一样。如果它是从俗人来的,那它就多半是虚假而无价值的;并且是随着妄人而不随有德之士的。因为流俗之人是不懂得许多出类拔萃的美德的。最低级的才德能赢得他们的称誉;中等的才德能在他们心里引起惊讶或艳羡;但是对于最上的才德他们就没有识别的能力了。唯有表面上的表现和假冒的才德乃是最受他们欢迎的。

称誉的确好像一条河,能载轻浮中空之物而淹没沉重坚实之物。但是假如有地位和有见识的人同声称誉某人,则有如《圣经》所谓“美名有如香膏”。它的香气播满四周而且不易消逝。盖香膏的香气比花卉的香气耐久也。

可以恭维人的假原因太多了,所以一个人怀疑人家的称誉是有理由的。有一种称誉只是出自谄谀;要是说话的人是一个普通的谄谀者,那么他就会有几种普通的套话,对于谁都可以用;要是他是一个奸猾的 谄谀者,那么他就会摹仿“谄谀者之王”的——那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一个人自以为最长于某事,或最富于某种美德,那奸猾的谄谀者就会在这些地方竭力赞成他;但是假如他是一个大胆的谄谀者,他就会找出一个人自己感觉最缺陷的地方,自己深以为耻的地方,而坚持说他在这些地方很有长处。

有些称誉是出自善意与尊敬心的,这种称誉是我们对于帝王或大人物们应有的礼仪,这就是“以称誉为教训”;就是,对某些人说他们是如何如何的时候,实际就是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如何也。有些人受称誉其实是被人恶意中伤,为的是好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嫉妒心;“最恶的仇敌就是那些恭维你的仇敌”;所以希腊人有句成语:“被人恶意恭维的人鼻子上要长小疮”,就好像我们的成语所谓“说谎的人舌头上要长水泡”一样。中节的称誉,用之得时,而且不俗的,确是能有好处的。

至于一个人自夸自赞,除了在很少见的情形之中,是不能成为合理的;但如果是自己称扬自己的职务职业,则可以漂亮地并且带点豪气而为之。圣保罗在自夸的时候,常常加上一句“我说句狂话”;但是在说到他职务的时候,他就说“我要荣耀我的职分”。

(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18.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称誉”有什么作用? 19.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称誉?请简要概括。

【答案】17.本文首先提出称誉是才德的反映的观点,接着点出称誉的意义(作用),然后从假意的称誉和善意的称誉两方面论证称誉产生的原因,最后指出自我称誉职务职业要有豪气。

18.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美名和香膏的相似性,美名撒播范围广,美名耐久不易消逝。引用《圣经》名言,形象鲜明,论述更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19.理智思考别人的称誉是不是善意;别人的称誉和自己的才德是否相称;要从善意的称誉中获得启迪:要能预料到称誉后的后果。【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分析论述层次来考查分把握文章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通读全文,先抓住每段的关键句:第一二节是引论部分:第一节的关键句是本节的第一句“称誉是才德底反映。”接着分三类论述对称誉的不同反映了具有不同才德的人。第二节的关键句是第一句,用比喻的方式“称誉”“能载轻浮中空之物而淹没沉重坚实之物。”即点出称誉的意义(作用)。第三第四是本论部分。这两节从原因的角度分析论证称誉的产生。第三节关键句是“有一种的称誉只是出自谄谀”,论述假意的称誉的原因,第四节的关键句是第一句“有些称誉是出自善意与尊敬心的”,论述善意的称誉的原因。这两节内容的结构关系是并列关系,在概括论证思路时应该合并成一点。第五节是结论部分。其关键句是“自己称扬自己底官职或职业,则可以漂亮地并且带点豪气而为之。”并引用圣保罗的话证明自我称誉职务职业要有豪气。把这些关键句的内容按照原文层次顺序依次分析,归纳、合并,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再用“首先,接着、其次、最后”等自己的语言整合即可。不能倒置、错乱。

点睛:概述论述层次是就文本本身特点设题,出题的形式上有两种:局部段落论述层次概括和整体文章论述层次概括两种。梳理论证思路:(1)阅读。要强化阅读,要深入细致地读,勾画圈点地读。整体把握全文论证思路的阅读要这样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清晰的层次。局部段落论证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合并。就是合并段落(句子)。论证思路题从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其实是“合并” 的问题。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并”说到底是文章中间两三个段落的合并问题,具体段落也是如此。是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像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完全可以“并”为一层。18.试题分析:题干问“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他对论述“称誉”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作答时要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美名有如香膏”在文本的第2段,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其中暗含的作者的情感及其对论述“称誉”的作用。“美名有如香膏”,一个“如”字可以看出它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它底香气播满四周而且不易消逝。盖香膏底香气比花卉底香气耐久也”,意思是“美名像香膏一样撒播,范围广且耐久不易消逝”。“则有如《圣经》所谓,‘美名有如香膏了’”这是引用《圣经》中名言,比喻修辞,形象鲜明,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1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称誉”,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先通读全文,针对整个文本进行信息筛选,如第1段“称誉是才德底反映”;第2段“假如有地位和有见识的人同声称誉某人,则有如《圣经》所谓,‘美名有如香膏’了”;第3段“可以恭维人的假原因太多了,所以一个人怀疑人家底称誉是有理由的”;

第4段“有些称誉是出自善意与尊敬心的”“有些人受称誉其实是被人恶意中伤,为的是好引起别人对他们底嫉妒心”“中节的称誉,用之得时,而且不俗的,确是能有好处的”;第5段“但如果是自己称扬自己底官职或职业,则可以漂亮地并且带点豪气而为之”。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况即可。

七、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他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祖训传家,难能可贵

对于传家宝的理解,每个人的看法各有不同。小张认为,有年头有故事的青花罐是传家宝;小杜说,爷爷留下的勋章是传家宝;而小程家,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一祖训奉为传家宝。家族祖训流传千年,是一家精神、品格之体现,我更为赞同小程这一难能可贵的“传家宝”。

祖训,是一家所奉行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中华文明沿袭千年的过程中,这无疑是这条闪烁的长河里最璀璨的星星之一。小程家的祖训所体现的不仅有“忠厚”这一美好的品质,还注重于“诗书”教化的作用。不但要固守自身品行,还在于学习知识,向外界拓宽、充实自己的思想.其中所体现的有“仁义”的思想,并应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传承的祖训,影响每一代子弟的成长,培育他们成为一个“仁义与智慧”兼有的人才。相信小程在此熏陶之下,也能成为一个身具忠厚、腹有诗书的人。

小程家的祖训是千年前先祖为后代子弟所定下的行为规范守则。不仅是一种规范,也饱含了先人的期望与寄托。一家有祖训则满家馨香,若家家有祖训则足以构建一个“去泽流芳”“未污昭质”的和谐社会。

小张家的“宝”,不仅有年头,更有故事,古董一般的存在,于常人而言,确实十分有价,但这价是物质的价,却达不到小程家的祖训这般无价,此时的无价更胜有价之宝。而小杜家中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勋章。勋章是小杜爷爷精神的象征,让人不禁为之肃然起敬,但这枚勋章是小杜爷爷所践行得之的精神凝聚,有鼓励,有致敬,却达不到“祖训”流传千年,使每一位“程家”子弟践行,获取美好品质的效 果。祖训涵盖的是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的是渊远流长,是先祖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后世子弟的号召.流传时间之长,影响之广,这种精神财富是前两者所不能及的。

各家有各家的祖训,你我皆不例外.若是人人能够践行自家的“祖训”,则足以让这个社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这种精神上的号召响应会由家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传递至一国.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

物质上的财富并不能永存,唯有精神上的财富经历千万代的传承得以留存.因此,祖训传家,难能可贵。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表述了三个人的三种观点:小张认为家里的青花罐是传家宝,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认为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是传家宝,有贡献有赞扬;小程认为传递忠厚的品质、诗书礼仪的祖训是传家宝,有思想有传承。这里,青花罐意味着物质财富,勋章意味着荣誉,祖训意味着精神,由此可见,传家宝就是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珍贵物品、宝贵的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等。三种传家宝,有属于物质形态的,有关于思想精神层面的,也有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点的。小张家的传家宝可能是一个价格不菲的文物,同时也具有超越金钱的文化、历史价值,或因承载着家族的记忆而显得弥足珍贵。小杜家的传家宝见证了爷爷的努力和奋斗,象征着祖辈们用血肉换来的荣誉,具有激励后人前行的精神力量,所以,它也是值得珍视的。小程家的传家宝是中国许多家庭都有的祖训。在我们这个注重家族观念的国度里,祖训代表了一种信仰,是一个家族重要的精神密码,是维系家族、沟通代际的纽带,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文时,可以写成议论文,就一点或几点进行表述,同时还要注重把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间的关系,立意可以有:①珍惜传家宝;②留给子孙的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③正确面对祖辈的荣誉。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围绕“传家宝”进行写作,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即可。参考拟题:

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跨越时间的方向标

诗书继世,感诸书香

上一篇:形容好文章的成语下一篇: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促进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