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课本剧教学计划(精选8篇)
四年级课本剧教学计划 篇1
四年级课本剧教学计划
课本剧教学计划
2011.9
一、课本剧活动目标:
1.让四年级的孩子都了解课本剧的编排和演绎。
2.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3.通过表演课本剧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
4.培养孩子善于用感情、动作来表现故事内容。
5.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二、课本剧活动的过程:
1.选择或创作课本剧。
2.了解、熟悉剧情。
3.物色导演和演员。
4.准备道具、设计舞美。
5.排练。
三、课本剧活动措施:
1.以学校趣事、学习生活、师生情感、家庭教育等为素材,创作或选择合适的剧本,从构思—创作—排练—演出,体验课本剧。
2.从中外童话、寓言、故事中选择音乐性较强的原材料加工、改编。
3.动手制作头饰,激发大家的兴趣。
四、练习的课本剧:
《给国王画胡子》、《巨人的花园》、《时代广场的蟋蟀》和《草房子》等。
四年级课本剧教学计划 篇2
一、七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分布
先来看看人教版的七年级语文课本 (上) 里的新诗, 总共11首 , 有6首为正式课文 , 3首为课后阅读材料, 还有2首为散文诗。
1.王家新的《在山那边》。这首诗是抒情诗, 入选后有改动。它表现的是山里孩子对海的向往, 从新诗之美来看, 这首诗写得很一般, 属于王家新新诗里比较平庸的一首。它是正式的第一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
2.汪国真的《意志》, 是一首哲理诗, 在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的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部分。这首诗选入时没有列出标题, 这是不符合规范的, 应该在课本里加上诗的标题。
3.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是哲理诗。为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据说正在修订的版本要撤掉这首诗, 是不妥的。因为这首诗是典型的哲理诗, 很有审美价值。
4.何其芳的《秋天》。这是一首意象诗, 描述了秋天的情景, 它主要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手法来建构意象, 形成一幅总体的秋之图画。它是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
5.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 在何其芳的《秋天》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里的比较阅读部分。
6.张锋的《化石吟》, 是一首科学诗, 为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收入时有改动, 完全是选编者觉得此诗有些知识含量, 但它已欠缺审美价值。
7.臧克家的《三代》, 是一首哲理性的叙事诗。在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莫怀戚的《散步》的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部分。
8.《散文诗两首》包括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它们是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这两篇散文诗算是儿童散文诗, 适合放在小学四、五年级课本里。
9. 《郭沫若诗两首》, 包括《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天上的街市》是孩子对夜空的想象, 《静夜》是对 夜晚的想象 , 它们都是意象诗, 为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它们适合放到小学四、五年级课本里。
再来看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 (下 ) 里的新诗 , 总共首, 有4首是正式的课文, 2首是课后阅读材料。很有意思的是, 这一册课本里, 翻译诗占了现代诗的一半。
1.《诗两首》, 包括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都是哲理诗。
2.光未然的《黄河颂》, 是歌词, 也可作朗诵诗。从爱国主题看, 《黄河颂》和下面的《松花江上》都很适合入选课本。但我觉得它们最好是入选中学音乐教材, 而不是语文教材。
3.张寒晖的《松花江上》, 是歌词, 也可以做朗诵诗。为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的课后 “研讨与练习”中的课后学唱。
4.牛汉的《华南虎》, 是一首意象诗, 也有生命的隐喻。为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是牛汉的代表作, 国内几乎所有的《当代文学史》都会提到或论述到, 而且当代作家作品选讲之类的教材也会入选, 它不是动物诗, 与动物小说、自然文学列在一个主题单元, 并不合适。而且大学教材里普遍选了它, 初中教材最好别选。
5. 威廉·布莱克的 《老虎》, 是一首意象诗。为牛汉的《华南虎》的课后“研讨与练习”里的朗读材料, 是一首翻译诗。
二、对七年级语文课本新诗的看法
从以上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里的新诗的分布情况, 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下面谈点看法, 以供教材选编者和语文老师参考。
1.从诗歌的选编逻辑看, 七年级语文课本似乎没有明确的思想逻辑, 也没有明确的艺术逻辑。诗歌作品的选择完全是给“主题”这个篓子填空补缺的, 很乱的感觉。
2. 这些诗歌无论在现代文学史里, 还是当代文学史里, 都没有代表性。或者说, 作者虽然大部分是名家, 但作品不能代表新诗的艺术水平。郭沫若的两首诗《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完全可以放到小学四、五年级里。牛汉的《华南虎》被大学教材广为收入和评介, 也不太适合初一学生阅读。而其他的诗没有一首算得上优美、清新。
3. 光未然《黄河 颂》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完全可以放到音乐教材里, 让音乐课展示。爱国主题 的新诗还 有很多替 代品, 没必要语文课里选歌词。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和《手推车》等, 都可以替代它们。
4. 翻译诗和翻译作品 不适合做课文, 因为它们不是我们的母语写作, 不具备汉语的范例性。翻译作品可以作为课外阅读, 不宜用作课文。这也是语文教材的硬伤, 缺乏对母语的基本认识。
5. 七年级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起点, 诗歌选择很重要。第一要有语言的纯粹性, 需优美活泼; 第二要有感情的真挚性, 要适合初一学生的特点, 符合他们的内心世界;第三要有生活的引领性和学习的引领性;第四要给学生一定的诗体格式的基本认识。按照这几个标准, 七年级语文课本里的诗需要重新调整。
6.从新诗选编的角 度看 , 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语文课本没有有效衔接, 八年级语文课本没有新诗, 九年级有十一首, 但又大部分属于儿童诗。应该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选择一些有青春气息的抒情诗, 尤其是七年级课本里, 应该以少年诗、抒情诗为主体。
三、对七年级语文新诗教学的想法
新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中国是诗国, 有几千年的诗歌传统, 因此诗教也是语文教育的有机部分。如何用好课本里的诗, 如何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合适的诗教, 传承母语文化, 值得重视。
1. 因为课文里的新诗选编缺乏逻辑性, 建议打乱顺序, 按诗歌逻辑来设计课堂教学。
七年级上学期, 按照新诗、翻译诗、散文诗和儿童诗这四类来讲。新诗可以讲两到三次课。翻译诗可以讲一次。 散文诗可以讲一次。儿童诗可以讲一次或两次。最后, 做一次诗歌写作练习和一次诗歌朗诵会。
七年级下学期, 按照新诗、翻译诗、歌词这三类来讲。新诗可以讲两次课。翻译诗可以讲一次课。歌词讲一次课。再安排一次诗歌写作和一次诗歌朗诵。
2. 新诗教学时要 增强感受性, 要带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认识修辞。不要过分强调对主题的挖掘和理解。
诗歌的语言、意象和修辞的认识是最重要的, 不认识这些东西, 意义的理解没有意义。因为要学到所谓的爱国思想或者其他的思想, 其他的作品也可以实现。读诗, 就是要读出诗的味道, 诗的特点, 诗的美感。
3. 建议语文老师 寻找一些课本里新诗的替代品。比如说, 学习郭沫 若和何其 芳的新诗时, 找一、两首他们的短小的新诗来和学生一起品读。这样一来,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 也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了诗人的创作。
有些语文老师很重视把关于作家、诗人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这没错。但更重要的是把作品讲好, 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家、诗人的创作, 欣赏几篇好作品。
四年级课本剧教学计划 篇3
据调查《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涉及了20多个话题,如个人情况、家庭成员、日常生活、学校生活、节假日活动、体育健康、文娱欣赏等;包括了约40个语言功能,如问候、介绍、告别、感谢、道歉、打电话、就餐、购物和问路等。
小学英语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可以改编成英语课本剧。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尽量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将课文改编成有情景,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日常生活、贴近时代要求的内容健康丰富的英语课本剧。
一、课本剧表演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我行”
英语作为一门外国语言出现在小学生面前,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过去的偏见,认为某个学生其他功课不行,英语也一定不行,所以有时会忽略一些所谓的“差生”。教学小学牛津版教材3A clours 之前,我特意把英语教室布置得五彩缤纷,学生们显得非常高兴。上课时,我运用各种实物或图片进行教学,并运用游戏进行巩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都跃跃欲试,就连那几个所谓的“差生”都举手了。我想,这些单词是第一次教,时间又很紧,他们可能还不行,下一节如果他们还举手就叫他们回答。下课后,有一位学生追过来问我:“Miss Liu,你为什么上课不点我回答问题呀?”我一愣,问:“你真的会吗?”他说:“真的。”我感到十分内疚,便说:“对不起,下次老师一定叫你好吗?”“好的!”听了我的话,这个学生一蹦一跳高兴地走了。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自己真的忽略了一些学生。后来,我尽量让每个学生在英语课上都有说英语的机会。渐渐地,学生喜欢和我说心里话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
二、精心选材,确定话题
首先,好的英语课本剧需要好的剧本,其内容须受观众的欢迎,比较活泼、新颖、积极向上,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英语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的实际基础,结合学段教学要求,精心选取课本剧的话题。因此,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激发学生兴趣。而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如看病、购物、旅游等。
再次,教师还可以选择故事情节曲折、便于展开想象的内容。比如《牛津初中英语》每个单元中的第一个部分Comicstrip,都是可爱的小狗Eddie和电子狗Hobo之间的一段简洁的对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对于选定的话题,教师应和学生一道深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中的关键句型。在课文学习完成后,再和学生进一步分析课文表现的情境和人物形象,并根据课文内容要求,提出课堂表演中语言运用的注意事项。
三、单元重组,创编课本剧
我们教师要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教师和学生只需根据课本剧的内容准备相关的餐具、饮料、食品、钱币,或一张课桌和一块台布就能表演这个课本剧了。改编后的英语课本剧可以应用到酒吧、饭店生活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学生的操作会得心应手,教学任务也能得到很好地完成。同时学生进入情景、进入角色,表演投入很快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在玩和演当中学会了很多课内、课外知识。
案例:欣赏小表演“The lion and the Mouse”中,扮演小老鼠和扮演雄狮的表演者,其情感和感受就不相同 。前者卑微却充满自信,后者强大但同时也充满骄傲。儿童剧的表演,要求角色对情境作出自然的反应。因此,在这种变化着的情感的支配下,语言的运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语言反过来又影响着思维,因为语言可以“凝结”时间,使思想在语言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检验,并且通过一般性的常见语言结构的使用获得反映。学生们可以通过听英语故事、看老师的示范表演、读英语课文、欣赏CD上经典的英语儿童剧等,从中吸取经典语言和表演灵感。
总之,英语课本剧能使学生易于操作、易于表演,学生在实践中能获得成功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通过几年的大量实践及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发现,让课本剧走进英语课堂,通过课本剧表演既能使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又可以通过表演发现学生的亮点,增强其自信心,也能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增进团结。此外,让课本剧走进英语课堂,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也是欣赏和创造戏剧美的过程。
四年级课本排比句 篇4
2、天上的星星真多啊,多得数也数不清;天上的星星真亮啊,亮得像是一盏盏明亮的灯,为我们照明;天上的星星真美啊,美得仿佛那是一颗颗小小的黄色珍珠。
3、您如同溪流,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是您欢快的旋律。您如同星星,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也没有月亮迷人的浪漫,但夜空中的那点光亮,是您生命价值的闪现。您如同沙砾,没有大山的伟岸,也没有溪流的悠闲,但山水间的那点铺垫,是您默默的.奉献。
4、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5、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6、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7、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8、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9、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0、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11、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12、我的小菜园,一年四季瓜果不断,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
13、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14、理想是水,浇出生命的苗;理想是苗,长出生命的树;理想是树,开出生命的花。
15、为了不让森林变成沙漠,为了让洪灾不再发生,为了人们不再失去家园,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16、有了这些机构、设施,就像盲人有了明亮的眼睛,聋哑人有了灵敏的耳朵,肢残人有了健康的四肢。
17、轻轻地捧起你的脸,擦干你的眼泪;紧紧地握着你的手,这温暖永远不改变;慢慢迈开你的脚;这留恋永远在这里。
18、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19、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20、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2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22、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23、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更多经典排比句推荐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四单元作文 篇5
我一进厨房,就看到一个大盆里有很多绿叶,散发出淡淡的香味。我妈说是粽子叶。
我开始包粽子。我妈拿起一片粽子叶,卷成空心圆锥。不难。我也学会了滚一个,下一步很认真。妈妈熟练地用勺子舀了一些糯米,放进去包好。而我不是上面漏,就是下面漏。在妈妈的引导下,我总算熬过了这一关,一个接一个的烦恼又来了。要穿棕色的针,我妈先把棕色的针扎进粽子里,再把棕色的叶尖插进棕色的针孔里,然后紧急拉粽子,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呢,也是从我妈的样子学来的,把棕针插进粽子里,要么扎叶子,要么把叶子拽成段,就这样接连破了好几块,最后包了一个。简直要了我的命。但是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我终于学会了做粽子。
四年级课本剧教学计划 篇6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实效性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足,对学生不信任,留给学生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变少,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于了解这一层面,而失去了深层研究、挖掘的机会,从而在教师枯燥的讲授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来展开的。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和表达外显为“读”和“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注重了这两点,在自己喋喋不休的讲解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从“读”到“说”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形过程――“想”。加之对学生的不信任,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缺乏。而课本剧的表演则让学生参与进来,要想参加表演,想要把课本剧演好,表演前必须要“想”,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由之前简单的“读―说”变成了“读―想―演―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艺术表演等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乐于表演。在教学中,利用这一年龄特点,把许多故事性强的课文改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悟。于是我在课堂上运用了课本剧表演来展开语文教学。而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表演中的亮点也随之展现出来。
一、课本剧表演可以将课文中呆板的文字形象化、直观化
我的学生在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中,有“挣断尾巴””摇尾巴”“甩尾巴”和“摆尾巴”几个不同的动作,如果靠教师讲解,学生对这几个动词的区别仍然是云里雾里,于是我让学生进行表演,参加表演的学生用纸板和布料做成的尾巴向其他学生展示了“挣断、摇、甩、摆”这几个不同的动作,这比我机械的讲解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表演的学生一起做起来。而在《两只小狮子》的表演中,扮演勤狮子的程文皓抱着狮子妈妈连撕带咬,而另一位扮演者韦斌洋为了表演到位,在讲台上就地打滚,课文中仅仅“滚、扑、撕、咬”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在学生的表演中变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我们却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
二、课本剧表演还可以起到以演促学的作用
因为,要编好课本剧,就必须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和理解,吃透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弄清课文的艺术特色,去构思剧本的表演技巧;把握课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去研究剧本中人物形象怎样塑造。一篇课文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研读,进而创作出剧本,可以想象对课文的熟知和掌握的程度。另外,要演好课本剧,还必须要求学生说好普通话,把握住人物的语调和语气,把刻画人物性格的神态、心理、语言等手段运用起来,以塑造剧中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艺术氛围中,去体验情节的展开、高潮的形成、心态的表露、动作的协调、情感的渲泻,从而有效地消化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 在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一文的表演中,我的学生魏蓉扮演的棉花姑娘上场时,浑身上下沾满了碎纸屑,面对大家疑问的眼神,她解释道:“课文中不是说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吗?这些就是那可恶的蚜虫呀!”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用我们最常见的碎纸屑来代替蚜虫,这说明她对道具的运用琢磨了很长时间。接下来,她走到黑板前,垂下手,耷拉着脑袋,那生病的样子像极了。当燕子、啄木鸟、青蛙来到她面前时,她微微抬头,可怜兮兮地说:“请您帮我捉害虫吧!”那微弱的语调中充满了对健康的向往和渴望。而当七星瓢虫吃完了蚜虫后,她慢慢地抬起头,缓缓地举起手,逐渐绽放笑容,这三个动作,将“病好了”这一过程形象、生动而且直观地展现了出来。在这次的表演中,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在于她对课文中棉花姑娘的动作细节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这样的表演比例行公事地向学生讲解课文,更富有艺术魅力,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说,课本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得到了提高,更加丰富和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三、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每次的课本剧表演结束后,学生都纷纷举手,发表他们对表演的看法,不仅指出了表演中的亮点,同时也指出了表演中存在的不足。如《棉花姑娘》的表演中,学生提到:啄木鸟要飞上场,青蛙要跳着上场,还要用惊奇的语气读:“你们是谁呀?”等等。只有熟悉文本,在表演中认真观看,细心发现,才能找出表演中的不足和亮点,而学生能够指出这些不足,恰恰说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语文的学习中,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在思考,也在学习。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品质的学习,更是美德的养成。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如果把这些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说教,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而将这一教育融入到课本剧表演中,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说教。如在一年级下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的表演结束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对我说:“老师,我们要像雄日一样,做个诚实的孩子,而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去欺骗别人。”在二年级上册第17课《酸的和甜的》一文的课本剧表演中,前面两位小猴子的扮演者都是摘了葡萄独自吃起来,而不理会其他的小动物,表演结束后就有一位学生这样评价:“老师,我觉得小猴子太自私了,他能摘到葡萄,别的小动物摘不到,他应该把葡萄摘下来和好朋友分享,而不是只顾着自己吃,所以我们不能和他一样,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和领悟到的哲理要比别人口头训诫得到的更深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四年级课本剧教学计划 篇7
编者为什么会做此解释呢?我想可能是和下句联系起来后做出的判断。且看下句:“清风半夜鸣蝉”。“清风”“半夜”“鸣蝉”是三个名词性词组, 那么据此可以推断“明月”“别枝”“惊鹊”也是三个名词性词组。这样上下句在词性上构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满足了词在形式上的美。但是, 如果我们把“别枝”做“另一个树枝”讲, 那么, 首句该如何在意境上去理解呢?夜晚很静, 万物安眠, 这时, 一轮明月升起, 因为夜晚太静了, 以至于同样寂静的月光居然惊起了“另一个树枝”上的鹊儿。我们不仅要问, 既然有“另一个树枝”, 那么我们视线的端点肯定是“这一枝”, 那么“这一枝”在哪里呢?“这一枝”上发生了什么呢?“这一枝”上发生的事情对词的意境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这一个”, 何来“另一个”呢?不交代“这一枝”上发生了什么, 只说“另一个树枝”发生了什么, 没有对比何成完整的意境链条呢?所以, 我认为课本上的解释是不确切的。编者其实犯了因词害义的老毛病。
笔者以为“别”字当“别离“之意比较恰当。“别枝”应该做“飞离树枝”讲。这个首句的意境连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夜晚很静, 万物安眠, 这时, 一轮明月升起, 因为夜晚太静了, 以至于同样寂静的月光居然惊飞了在树枝上栖息的鹊儿, 飞离的鹊儿窸窣飞动的声音又反衬了夜晚的寂静。我们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是不是更合现实、也更顺畅呢?我们这样理解是不是更合乎辛弃疾的创作本意呢?我想, 像他这样的词作大家不会犯这样因词害义的低级错误吧?他要是没有犯, 我们后来者就不要替他犯这样的错误了吧。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 (下) 第四单元第二十四课选取了《山海经》的名篇《夸父逐日》, 原文如下: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全文不带标点三十七个字, 但叙事完整, 交代清楚, 短小精悍, 撼人心魄。我以为鲁教版对其中“邓林”的解释有待商榷。原注释是这样的:“【邓林】地名, 在现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毕沅考证, ‘邓’‘桃’古音同, 邓林即为桃林。”我们看了这个注释, 很清楚编者是倾向于前者了, 不然不会把它放在主注释的位置上。但是这个注释能解释通文意吗?我们来看文章, 夸父和太阳赛跑, 肯定是从东向西跑, 太阳落山, 夸父才到黄河、渭河交界处, 二水不够夸父喝, 向北找更大的水域, 按课本上说是雁门山北, 从地理位置说应该是山西北部甚或内蒙一带。从地理位置上看, 夸父应该是从黄河渭河的交界处向北进发, 没有找到大泽半道渴死了, 那夸父渴死的位置应该大概是黄河渭河的交界处到内蒙之间。按照夸父的精神逻辑, 生命不息, 逐日不止。夸父肯定是在临死的最后时刻才丢弃了自己追赶太阳的主要帮手———拐杖。可是他的拐杖怎么会遗弃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呢?这在方向上是南辕北辙, 在地域上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夸父逐日》虽然是神话故事, 但是神话故事也要符合基本的生活的逻辑啊。由此, 我认为, 鲁教版的这个注释完全可以删除, 直接用“桃林”一说更为恰当。“地名”说欠妥, 但放在了前边;“桃林”说恰当, 却放在了后边, 让学生莫衷一是, 造成学习上的负担和混乱。实在没有必要。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审美教育实施 篇8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
形象指审美教育中的形象性。“美育的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的手段来实现的”“美育的形象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客观形象只有进入审美主体的审美范围,才能构成审关形象,形象以审美为核心,表现为审美创造,审美意蕴,审美愉悦等品格。审美教育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教育人的。它常常能收到以概念见长的理论教育所难以收到的效果。处于初一的中学生大多14,15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见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他们排斥理论教育,而美育恰恰是以具体的、丰富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着政治、道德、伦理教育。根据这些特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增强形象的直观感受力
增强形象的直观感受力就是要发展精神世界的直觉。直觉具有直接性、顿悟性,其侧重于主体与对象的心灵契合和自我存在的体验。文学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
2.领悟意蕴
《易传·系辞》中写道“圣人立象以尽意。”教育者应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的审美意蕴。《狼》一课中的屠夫的形象: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要一让学生参透屠夫的形象。明确人的智慧胜于一切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做一个像屠夫一样的机智勇敢的人。
二、以“情感”打动学生
情感是一切审美中不可缺少的。大自然的壮美,能使人精神一振;而大自然的柔美,又给人和谐、安定、秀雅和轻松的情感享受。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艺术作品,日常生活中的小节,无不蕴含着情感的美,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更无从审美。赵国乾在《美育概论》中说:“美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能直接诉诸人的审美情感,起到以情感人,以情激人,以情说人的作用,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很好的愉快和满足”。
1.帮助学生用审美艺术来确立情感态度
确立情感态度是审美主体进入美育活动的关键。只有当审美主体用审美心境和审美态度对待审美对象时真正的美育活动才能得以进行。
2.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交流是审美情感教育的重要方面,德国美学家伊泽尔在《审美过程研究》中指出:“审美经验只有在他们交流时才能产生。”所以我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场所。审美情感交流又可分为:情感激发、情感诱导、情感宣泄、情感共鸣等。我们可以采用以疑激情、以悬激情、以异激情、以难激情。
(1)情感的激发
学生的情感,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感知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个向导。即要反复的朗读和品位课文。
(2)情感诱导
情感诱导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艺术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一点,要根据情境、态势等因势利一导、循循善诱,创设一个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交流氛围与流程。并能沿着审美情感交流的发展趋势顺利进行。语言温度、情感基调是情感诱导的关键。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客体的内容,确立起码的语言温度和情感基调,再根据学生的情感状态适时控制、因势诱导。或炽热,或悲凉,或愉悦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交流场所。
(3)情感的宣泄
阅读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宣泄,即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获得情感的畅通和心灵的净化。作为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适时的感情宣泄,’要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
(4)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客体对主体本质的确认。即对象成了他本身以下儿种情况容易引起共鸣:①人类共有的人性和人情,如亲情、师生情、故乡情。②生活境遇的相似。③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某些优秀精神。如劳动、勇敢。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诱导他们与作者产生通感,即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的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用教师的范读、讲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欣赏美的主体。
本册中还安排了说话训练:(1)说话要态度大方;(2)说话要简洁明晰;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自己心声的流露。通过说话训练让学生做到语言美。音质悦耳,说话清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在课本中挖掘美,结合以上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目的、有意识、有方法的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并和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相结合,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四年级课本剧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四年级英语课本剧08-10
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09-29
六年级英语课本剧08-09
一年级课本剧剧本08-30
二年级课本剧剧本09-06
校园课本剧日记范文三年级07-31
艰难的课本剧排练六年级作文600字05-10
三年级数学课本下册10-22
六年级下册英语课本05-18
九年级英语课本句子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