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教科版课本

2024-10-04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课本(共9篇)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课本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

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b)伽利略的贡献:(1)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改变了亚里士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提出运动不需力维持;(2)思维代替直觉认识宇宙。

c)笛卡儿的贡献:(1)明确匀速直线运动;(2)指出速度改变是有原因的。

d)牛顿的贡献:(1)推广到一切物体;(2)提出静止;(3)明确力的作用。

关于谁的贡献大,学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教师也无需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对四位科学家贡献的探究,它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家认识和发现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以史为鉴”,培养他们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本来面目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对规律认识的历史的还原,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这是设计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在该块教学内容中学生未知的是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具体可如下操作。

提问: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证明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呢?

演示说明: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在斜面某点上,由静止运动下来,它将冲上另一斜面。

教师设疑:它能“冲”到哪里,它能回到原来高度吗?如果光滑,结果怎样?

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发现,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这是因为摩擦较大。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这是实验事实。科学推理:依据这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然后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那小球将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这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然后,我们再去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去。

教师总结:“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三)演示气垫导轨实验

气垫导轨实验是学生未知的实验,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由师生共同操作完成,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装置的特点,由学生来推动气垫导轨上的物体,观察它的运动,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四)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

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几层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自主探究、教师补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

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

(五)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分析惯性问题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课本 篇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逐步引导学生在对大量感性材料具体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对感性材料特点和规律的综合归纳, 从中抽象出材料的本质,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概念, 最后再及时加以巩固练习, 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例如, 在学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时, 教师可根据教材安排, 列举出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 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实例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经过讨论后,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在学生不断补充、完善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主动参与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打破了对概念的畏难情绪, 学生不但对实际材料产生了兴趣, 还参与了对具体材料的抽象归纳, 使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得以延续和升华, 能力得以提升[1].

二、通过分析, 把握概念

分析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认清概念的本质特征, 是学习概念的有效方法. 通过归纳得出的概念, 如果不进行分析, 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 助长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把概念分解为几个要点, 具有化难为易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例如, 对“元素”这一概念, 在学习中, 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判断: ( 1) 同一种元素核电荷数相同; ( 2)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同一种元素. 通过讨论分析后, 学生能把握住“元素”这一概念的三个要点: ( 1) 相同的核电荷数; ( 2) 一类原子; ( 3) 总称. 同理, “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把握四个要点: ( 1) 一定温度; ( 2) 100克溶剂; ( 3) 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 4) 溶解的溶质的质量[2]. 学生通过分析, 领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 就要突出概念的要点. 他们对概念不再有畏难情绪, 增强了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深入剖析, 理解概念

如果不深入剖析,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会片面和肤浅, 将概念层层分析, 能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涵义, 避免对概念的认识产生歧义.

例如, 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出问题: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分子能否保持物理性质? “最小”怎么理解? 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后, 体会到: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并不包括物理性质; 分子再分, 就发生了化学变化, 生成了新的物质, 而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所以说最小[3]. 同样, 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让学生思考“一种”表示什么意思, 能否用“最小”. 然后总结出: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 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粒子 ;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化成原子, 所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并不是最小粒子.

通过对概念的剖析, 对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和解释, 学生头脑中一些模糊认识得到澄清, 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化学知识的信心.

四、进行比较, 掌握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 可采用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把握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从而加深理解, 强化记忆.

例如, 让学生比较分子和原子、元素和原子、化合物和混合物等概念, 先找出概念间的本质区别和不同点, 再找出概念间是属平行关系、隶属关系或交叉关系等.

五、理解记忆, 巩固概念

对化学用语虽然需要较多的机械记忆, 但对某些化学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可发挥理解记忆的作用. 分析概念, 发现规律, 明确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可以更加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例如, 把化学式和化合价结合起来, 运用化合价正确熟练的书写化学式. 把典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结合起来, 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识记元素常见化合价.

六、融会贯通, 应用概念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 也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概念, 以便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 20℃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克,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比较a、b的大小.

( 1) 启发学生先弄清、弄懂固体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 2) 引导学生通过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推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 表示为: a g/ ( a g +100 g) ×100%; ( 3) 比较. 启发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可得出关系式a g/ ( a g + 100g) = b/100, 再通过数学知识分析、比较、判断出a大于b.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 在如何运用概念解决化学问题或解释化学现象中, 经教师的正确指点而豁然开朗, 体验出应用概念的无穷乐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既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又有利于学生运用概念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逐步对化学概念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吴臻儒.主体参与课堂实务[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 (4) .

[2]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6)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指瑕 篇3

一、错误之处

1.教材第2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行中的“般”应改为“船”。

2.教材第53页倒数第3行“吸引物体的”中的“的”字去掉。

3.教材第134页末行注释“①……单位是焦每立方米,符号是J/kg”,其中的“J/kg”应改为“J/m3”。

二、商榷之处

1.教材第9页第二自然段,原文叙述:“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1kg=103

1mg=10-3g=10-6kg

1t=103kg

笔者认为,按照这种表达的逻辑顺序,上面第一个换算关系式“1kg=103g”改为“1g=10-3kg”较为恰当,因为前面提到的是“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2.教材第41页倒数第三自然段,原文叙述:“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在教材第56页“摩擦力”节的第一自然段,原文叙述:“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这主要是自行车受到摩擦力的缘故。

对比分析这两段叙述,前一段“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与后一段中的“无论地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是互相矛盾的。

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实际上“光滑”就意味着“摩擦力等于零”,因此教材第56页“摩擦力”一节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无论路面多么光滑”一句删掉为宜。

3.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教材第82页:图13.3~1甲中的文字说明,原文是:“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什么力量把它压在光滑的墙上?”教材中此处文字说明进行如下修改为妥:将“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一句中的“光滑”二字去掉,将“什么力量把它压在光滑的墙上”一句改为“什么力量使它不下掉。”

为什么呢?真的是大气压压住吸盘使之不下掉吗?

静止在墙上的吸盘受五个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吸盘受一对平衡力:大气压力和墙面对吸盘的支持力;在竖直方向上,吸盘受竖直向下的自身重力和挂物的拉力,这两个力与墙面对吸盘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平衡。五力作用下吸盘保持静止状态。若墙面是光滑的,即墙面对吸盘的摩擦力为零,此时无论大气压力多大,吸盘在竖直方向上只受自身重力和挂物的拉力,这两个力都是竖直向下的,吸盘是不会平衡的,因此会掉下来。

由此可见,吸盘能够在墙上不下掉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大气压将其压在墙上,而是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墙上,使吸盘与墙面之间产生了一个较大的静摩擦力,从而使吸盘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下掉。

4.同样地,教材第82页中倒数第7行,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图甲中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与外部压力平衡,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这几句叙述还是继续误导学生认为吸盘是被大气压压在墙上不下掉的,这样修改为宜:“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图甲中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墙之间,与外部压力平衡,使吸盘对墙面的压力为零,从而使墙面对吸盘的摩擦力为零,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墙面上”。

再就是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中第1行“放在光滑水平板上”改为“放在较光滑水平板上”比较妥当。

5.教材第41页图11.5~3(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中,小车在三个不同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书中是:在毛巾最近、其次是平板玻璃、最远是木板表面,笔者认为应是:在毛巾最近、其次是木板表面、最远是平板玻璃。

6.教材第60页倒数第1行“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把词句这样修补会更好一些,即:“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因为在前边讲力的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平衡状态,那么在杠杆平衡中补上“匀速转动”,这样这两部分知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显而易见,便于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也便于老师与之比较讲述这部分知识。

7.教材第95页第7行“当水舱充水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改为“当水舱充水,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为宜。

8.教材第104页第4行“在实际中人们为了达到工作目的,往往还不得多做些功。”其中的“还不得多做些功”改为“还不得不多做些功”为妙。

9.教材第111页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教材第112页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将弹性势能概念中加上一标点符号即:“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这样两个概念前后一致起来,会更好一些。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课本 篇4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2.归纳整理出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3.能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解决串联电路的简单问题。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在右边空白处画出两个电阻串联电路的电路图,并标出相关的物理量。

2.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

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公式表示为,公式表示为

; ;

3.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在 右面空白处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

4.如果一个力与另外两个力一起作用的 力,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

二、尝试学习

1.若一个电阻所起的作用,与

。,那么这个电,这个力就叫做另外两个力的合阻就是那些电阻的。二者是从

2.如何测量两个电阻串联起来的总电阻?

上比较的。

在右面空白处画图说明。

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是

,公式表示为。

3.两个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说明串联电路中,这就是串联电路的

4.6Ω与 原理。

Ω的两个电阻串联起来,总电阻为

30Ω。

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两点间的电压是6V,电阻R1=4Ω,电阻R1两端的电压是2V,求:R1中的电流强度和电阻R2。

课堂学习

一、探究串联电路等效电阻 1.电阻R1=,R2=

。,公式表示为。

(填“大”、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测量出电阻R1、R2串联的等效电阻R= 2.推论一: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R1串联起来,其等效电阻为R= 推论二:几个电阻串联后的等效电阻,比串联的每个电阻的阻值

“小”),原因是电阻串联起来后,相当于。

3.串联电路等效电阻的理论推导。(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推导)[及时练习1] 12Ω与18Ω的两个电阻串联起来,其等效电阻为 串联起来总电阻为

二、串联电路规律整理 电流:

电压:

电阻:

分压:,5个6Ω的电阻

个12Ω的电阻串联起来,总电阻为60Ω。,公式,公式,公式

;公式

; ; 。

[及时练习2]如图所示,R1=10Ω,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置于右端,这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10V、0.2A。求:⑴电阻R1两端的电压;

⑵当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后电流表为0.6A,此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多大?

三、电学解题技巧 1.步骤 2.分析思路 3.注意事项

4.如右图示,R1=20Ω,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3A,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求电阻R2的阻值。

[及时练习3] 1.上图中,若已知R2=30Ω,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3A,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求电阻R1的阻值。

2.如果只有一只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R0、电源,若干导线,两只开关,没有电压表,如何测量出未知电阻RX的值?画出电路图,说出你的办法来,并推导出RX的表达式。

当堂检测

1.有一电阻为20Ω的电灯,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的电压为10V。但是我们手边现有的电源电压是12V,要把电灯接在这个电源上,需要给它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2.如图所示,R1=10Ω,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变化范围是0~20Ω。当滑片P移至R2的最左端时,电流表示数为0.6A。当滑片P移至R2的最右端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各是多少?

3.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R2的最大值为30Ω,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到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I1=0.2A;当滑动变阻器P移动到b端时,电流表的示数I2=0.15Ω。求:R1。

九年级上册物理电子课本 篇5

1.小丽的妈妈戴着一副太阳镜,镜片是蓝色的,在太阳光下她看到小丽穿的白衬衫是____色的.

2.如图1所示为抽去空气的玻璃罩.它内部的闹钟虽然在振动发声,但是我们却听不到铃声,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3.上物理课时,在黑板上作图的张老师提醒坐在后面的小明同学不要讲话要做笔记.面对黑板

的张老师是根据小明发出声音的 来判断是小明在讲话的.当教室外面出现嘈杂的声

音时,我们总是关上门窗,这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4.小明在理发时,从平面镜中看到背后墙上挂钟指针位置如图2所示,则实际时间是______.

5.小雅的哥哥新买了一条领带,领带具有很强的自洁功能----不沾水也不沾油.由此可知这是利用了______材料制成的领带.

6.海菲同学是位音乐爱好者,钢琴独奏或手风琴独奏她一听便能分辨,她区分的依据是这两类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 不同;她用不同的力弹琴时,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

7.图3所示的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图3 图4 8.右上图4是“龟兔赛跑”的情形,在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它们时间相同时,路程不同,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9.阅读下列文字,完成表格内的填空。

缥渺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点着我们生活/物态可以变

化/生活多姿多彩

试分析文中的有关物理过程

10.都说景德镇瑶里风光很美“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这美景奇观中的“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像;“鸟”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虚像。

11.梦琦同学身高1.5m,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像高是 m;若她以0.5m/s的速度向平面镜靠近,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为,像的大

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 kg/m,一根体积是100cm的铜棒截断一半后,留下一半的铜棒的密

3度是 g/cm.【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电子课本】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A.真空不能传声 B.声波能传递能量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14.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都很常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细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所有固体熔化时温度都保持不变 B.大气压会影响液体的沸点

C、蒸发、升华都有致冷作用

D、液体沸腾时对它继续加热,温度不升高

16.下列叙述中用到了与右图5所示物理规律相同的 ( ) 图5

A.“海市蜃楼” B.“杯弓蛇影”C.“镜花水月” D.“立竿见影”

17.随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已实现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

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此阶段航天员相对下列哪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飞船

18.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

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 B.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4.5Km/h

C.浴室里洗澡水的温度约为37℃ D.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6dm

19.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物体质量的过程中,通过增、

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

A.把横梁右端的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的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20.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节.在其右侧边沿的某一

高度朝确定方向向下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6所示.该光斑( )

A.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B.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C.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D.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21.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很厚的玻璃板下面的字看起来位置偏高了,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 图

6

B.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 C.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

光污染,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引起 D.电视机的遥控器是通过发射出紫外线进行遥控的

22.有甲、乙两辆小车,它们运动的s~t图像如图7所示.分析图像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是:

(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图7 23.景华学校的佳佳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她爸爸将自己333

的金戒指拿到打金店加工改为了一块金奖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戒指熔化倒进金牌模具时质量减少了 B、金戒指做成金牌表面积大了,故质量增加了

C、金牌由景德镇带到北京大学质量会改变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4.小明同学练习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一次他给一位体温为37.1℃的同学测过体温后,没甩

就给自己测量,这时体温计读数仍为37.1℃,则小明的体温可能是( )

A.36.8℃ B.37.1℃ C.38.8℃ D.39.1℃

25.下列哪种措施可以减弱噪声( )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 B.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消音器

C.科学家研制氟里昂的替代品 D.为促销在商场门口安装高音喇叭

26.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坐井观天 B.潭深疑水浅 C.立竿见影 D.镜中花,水中月

27.右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的信息,能做测温物质在我国各个

地区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注:中国历史记录中最低温度为-52.3℃) ( )

A.水温度计 B.水银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乙醚温度计 三、作图(每题4分,共12分)

28.如图6所示,一束光线从水中以与水面

入射角的大小

.

29.如图7所示,

一束光经过一平面镜反射到水面,在水中又发生了两次折射

,作出反射光线和折

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0.图8中虚线表示视线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

镜,镜的背面用阴影斜线表示。

图7 图8

四、实验探究题:(共17分)

31.(4分)小明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的操作如图10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 ..

(2)纠正错误后,小明发现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情况如图10乙中的 图所示,此时温度

计示数如图10丙所示,其读数为 ℃.

(3)分析图10丁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乙 丙 丁 甲 图10

32.(4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12所示的实验:

图12

(1)如图12所示,如果入射角为40o,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的大小是 .

(2)图12中的光屏是一个可折转的硬纸板,此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② .

(3)小明在实验时,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o、30o、45o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见右表格).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4分)小明利用天平测一小石块的质量时:

(1)他应将天平放在___________工作台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接着,若发现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图13甲所示,则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从而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甲 丙 乙

图13

(2)他测量小石块质量时的情形如图13乙所示,其中违反操作规定的是(3) 规范操作后,经调节天平再次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

位置如图13丙所示,那么小明所称量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_g.

34.(5分)如图15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电子课本】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课本 篇6

⑫①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②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③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财富创造的源泉。

⑬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医疗卫生需求。

2、答、(1)①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④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⑤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等。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惟一,言之有理即可,如:第一步:请同学们观看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专题片。第二步:请同学代表畅谈在党的领导下家中发生的生活巨变。第三步:请同学表演赞美中国共产党的歌曲、舞蹈、小品、相声、诗朗诵等节目。第四步:请老师对同学代表的发言进行总结并提出希望和要求,班会结束。

(3)示例:问题:你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吗?答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4分)

①乐于助人,积极追求真、善、美,践行亲社会行为。(2分)

②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2分)

③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意志坚强。(2分)

④勇于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2分)

32、(6分)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2分)

②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2分)

③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速培养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实行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掌握发展的主动权。(2分)

33、(共10分)①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的领路人。(2分)

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2分)③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儿女与祖国共命运。(2分)

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要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2分)

⑤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形成了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2分)

34、(1)(10分)①有利于增强人们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

②能够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分)

③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2分)

④有利于我国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分)

⑤ 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发展,体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2分)

(2)(6分)①加强对有关低碳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观念。(2分)

②积极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家人及周围群众的低碳节能意识。(2分)

③从现在做起,落实低碳节能的具体行动。如:节约使用学习用品,养成随手关水龙头、关灯的良好习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快餐盒等。(2分)

14.(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大庆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3)写慰问信,捐款捐物,做心理辅导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7.(1)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3)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③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进步的必然要求。

(4)①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②要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14、(1)可持续发展理念

(2)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的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15、(1)城市中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应当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和学习,采取措施改善他们的处境,使他们获得均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2)材料二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关心、宽容、理解、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只要人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16、(1)社会保护

(2)食品和饮食卫生安全;交通安全;校舍安全等

(3)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青少年的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4)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寻求社会、学校、家庭等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用智慧保护自己,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和方法;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等

二、21.(1)社会保护。

(2)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

(3)①增强规则意识,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到文明上网;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律能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诱惑等;③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④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⑤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⑥做到文明娱乐,健康休闲。

22.(1)诚信品格

(2)诚信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最重要的商业道德,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立业之基、兴业之本,是高于一切的原则。“诚”要求人们诚实经营,不制造和销售假冒伪略产品,不欺诈,不坑蒙拐骗;“信”要求人们重合同,重承诺,遵守契约。材料中的店主能在诱惑面前选择诚信,最终得到了这位老板的赏识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他也在诚信的基础上寻求到了长久的、真正的利益,无疑他是成功的。

23.(1)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2)略。

(3)略。

(4)略。只要围绕主题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24.(1)可持续发展理念。

(2)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人们合理消费,提升人们的消费境界等。

(3)略。言之有理即可。

25.(1)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

(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4)建议权和监督权。①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由人代表向人大提交议案;②给主管部门及负责人写信,拨打联系电话,或当面反映情况;③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16、答案(l)答: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

(2)答: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④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⑤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⑥坚持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⑦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保民生,促发展,积极拉动内需;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⑨坚持依法治国;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11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等。(说明:采点给分与采意给分相结合;只要答出其中5条,即可得5分)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课本 篇7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非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

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难点:

理解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能源、能源与环境的有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泉港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2005年福建炼油厂成品油年产量达到400万吨,谁能告诉老师石油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石油对于我们来说是能源,炼油所产生的许多产品更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如,我们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汽车用到的汽油和柴油等等。

生:美伊战争可能与能源有关系,当时由于战争爆发,全球的石油价格飞速上扬,而到了战争结束后,由于伊拉克境内恐怖活动活跃,石油价格更是上涨得厉害。可见,石油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太重要,直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能源与社会”。

师:能源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人类要离开生命之本就会灭亡。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地球上的能源。下面的时间就以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看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还可以通过你认为可行的其他方式进行学习。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位学生都以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大约过了20多分钟,有的学生列出了本节内容的提纲)

师:同学们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一小组之间,可以把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5分钟左右,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的。我所知道的情况如下:(1)能源的分类;(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能源和环境。

师:你提炼的问题很好,详细说一下可以吗?

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其中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占世界能源消耗的90%以上,是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但成本高,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地增加,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极为重要。

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归纳出这么多知识,说明你很用心,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呢?

生:我要讲的内容是关于能源的分类,查得资料如下:能源有多种分类,从能源的原有形态是否改变的角度,可分为自然界现存的一次能源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是一次能源,煤气、液化气、汽油、柴油、电源等是二次能源。

师:你查找的资料很不错,它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多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就会比较全面。可见你思维很开放。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本节内容?

生:我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我上的是“中国能源网”,查得资料如下:中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煤炭地质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地位总储量的12%,居第三位。水力资源占世界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论蕴藏6.76亿千瓦。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除常规能源之外,中国的新能源亦有广泛的利用前景。比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师:以上几位同学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让我们具体了解了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的大致情况。既然能源对我们有这么大的价值,我们可不可以无限制地开发能源,无节制地利用能源呢?能源对我们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生:煤、汽油、柴油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像温室里的玻璃,能将太阳辐射的热量保留在大气中。因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必将使地球气温不断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使土壤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生:我从《泉港花絮》这本书中还查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关于泄漏石油污染泉港海域事件。1996年2月28日福建轮船公司“安福”号6万吨级油轮在乌丘岛附近海面发生事故后,29日停泊在后龙镇上西10万吨级原油码头卸油,导致4吨以上原油泄漏。瞬间,原油团随着风力、潮力迅速扩散,漂向泉港整个海域,使我们当地养殖业、内海捕捞业遭受严重损失,如,海蛎因油污不能食用,紫菜、海带恶臭难闻,无数鱼网粘上黑油团不能使用等等。此次污染严重危及到泉港区沿海39万多人的生产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人民币。

师:两位同学查找到的资料很具体,既全面又有针对性。说明你们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愧是21世纪的中学生。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很震撼,能源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全球性的问题,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探究一下如何才能解决好使用能源与保护环境这一问题。

生:我认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因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在运用时可能成本较高,但我相信随着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成本将会下降。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既准确又有前瞻性,请坐。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想法吗?

生: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要过分浪费资源,要注意节约能源,尽量不要造成环境污染。如,尽量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少乘车;多爬楼、少乘电梯;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等等。

师:非常棒!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人人有责。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守护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园——

地球!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节能的短片。(课件播放)

3.课堂总结,情知交融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把有关“能源和社会”的一些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學习。我想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也会有一定的感受,接下来的时间,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感受和收获。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伟大的。它既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量能源。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给我们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不要造成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师:你们的感受很有见地。节约能源,的确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更要马上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学会寻找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注意信息的获取。

师:好,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学会搜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人类只有把握住新的信息、运用好信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会做到从容应对。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信息也是一种能源,我们只有科学地利用好这种能源,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永立不败之地。(学生齐声

鼓掌)

九年级思品下教学计划教科版 篇8

党东华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安排,为了切实可行的搞好思品教学,为2018年中考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主要进行的是九年级的思品教学,学生水平不同,基础不一样,有的学生成绩很好,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高,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太差,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水平不高,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思想品德课学好。

二、具体措施及进度

1、研读《考试说明》,把握考试动向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它明确规定了考试范围、内容、形式、试题结构等。并辅以样题和综合训练题,还会附上头一年的中考试题。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认真研究市教研室编写的思想品德《考试说明》。

2、制定计划,系统复习,直面中考 第一轮复习(18年3月下旬——4月下旬):这一轮复习要抓“面”,大约需一个月时间。主要是回扣教材,目标是夯实基础,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这一阶段,我们要全面掌握教材中涉及的考试范围内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首先从目录开始,从宏观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全面、系统、牢固、准确地掌握教材,只有做到“心中有书”,在考场上答题时才会得心应手。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全体性、层次性是老师在教学上坚持的原则,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兼顾能力渗透。讲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要讲求效果,克服简单重复。在学法上,要求学生以课本为主,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连成线、结成网、形成树,要求学生看书与练习相结合,练习也以中低档题为主。

另外,这一阶段,在复习回顾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渗透与课本知识相关、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时政材料。对于时政材料的整理和使用,要告诉学生,就象学习课本一样认真研读时政教育,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考试指导等外,里面的时政热点材料与大量考试题目密切相关,对我们日常练习和中考应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轮复习中,上课不只是简单回顾课本基础知识,每节课都要用综合性的题目来引领复习,用联系时政材料的题目进行练习,并注重在练习中掌握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

第一轮复习的关键是落实,要求学生结合练习册等已有的学习资料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除认真研究做好《考试说明》中的题目之外,根据复习需要自己搜集训练题目,题要精而少,且具有综合性。做到一边复习课本内容,一边进行中低档题的考试训练。

第二轮复习(4月下旬——5月下旬):这一轮复习要抓“ 专题”,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目标是提升能力,主要是专题讲座形式。这一阶段复习的目的是辨析各知识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串联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从 4 月下旬开始,我们进入一个综合复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的界限,将相关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进行归纳复习,这就是连“线”的过程。经过第一轮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如果说我们对教材有了宏观的把握,在头脑中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下一步就需要进一步深入教材,进

行微观上的细致掌握,也就是说进一步突出重难点,初步形成灵活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找“点”的过程。我们在复习时应把“点”和“线”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要归类复习,又要重难点突出。在这一轮中,更要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复习。在这一环节的复习中,我们引导学生做一些典型题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选择做什么样的题目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力求科学利用练习题,增强复习的针对性。而不是盲目做大量的题,搞题海战术。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都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从试题内容上看,几乎年年都注重对重点知识、重大主题(如新农村建设、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环境问题、依法治国治校、“一国两制”、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等)、重要热点的考查。因此,我们也要把这些内容分类归纳,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第二轮复习重点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把目标瞄准中档题。要求做到能力训练步步提高,专题训练层层落实,综合训练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5月下旬——6月):这一轮复习要抓强化训练,大约20天左右的时间。目标是强化能力训练,也是中考前的冲刺训练,是从知识到能力到心态的全面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测试的临考模拟综合训练,并密切注意中考相关信息及走向。要多训练符合中考理念的习题,以使自己尽快适应中考的要求。在选择材料时,各地历年的中考试题应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往年的会考试题对我们而言是难得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要让学生加强模拟训练,明确并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考试形式。我们在平时练习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每套会考试卷,把每次训练都作为一次实实在在的会考。之后,我们应帮助学生,对失分较多的题目和内容,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把问题解决在中考之前。除强化训练之外,最后10天,还要留出一周时间回归课本,强调重要基础知识,加强重点时政掌握,尤其解决重要的时政客观题。这一周以学生为主,但不完全放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前两轮基础知识和专题复习及第三轮前十天的练兵考试情况,领着学生回扣课本,找出重点基础知识和时政热点中的重点。最后两天,可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复习,自行疏理复习内容,查漏补缺。这两天的作用不可小看,各类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查漏补缺中获得收益,取得主动权。同时也让学生从紧张的复习中稍微放松一下,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轻松面对中考。

这一阶段主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并加强考感,在做题程序,审题、书写规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前面复习情况,反思、整理思路,寻求更好的方法,使知识横纵联系起来,做好充分准备,直面中考。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课本 篇9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简明教案: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了解中国近代百余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初步感受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知识要点

1.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

五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文明之一。世界各国曾经纷纷派遣使者、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了百年沧桑。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家的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也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的沧桑。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腐朽不堪的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掠夺我国的宝贵财富,破坏我国的灿烂文化,侵犯我国的神圣领土、主权和尊严,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百年的苦难。

3.近代中华儿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为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近代中华儿女藐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教学要求

1.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2.从认知和情感上把爱国、爱中国共产党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知识要点

1.伟大的民族精神。

五千年的奋斗、百年的抗争,中华儿女创造了富有特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之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等,这些都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维护着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2.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强国富民,链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奋斗。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1)一百多年来,各种理论和运动,都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因为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而失败。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2)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建立了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5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振兴。

5.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1)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初步的繁荣富强。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报效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并能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转化为立志成才的自觉行动。

知识要点

1.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

(1)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能亡身。

(2)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教育文化、综合国力等方面依然处于劣势。2.青少年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历史上许多中华儿女都“以天下为己任”。

(2)将来,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自然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中国还不发达,中国人民还不富裕,中国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艰苦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青少年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世代相传。

(3)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的成败,决定着国家的成败。我们青少年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德智体几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第四课 走向小康

教学要求

1.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2.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知识要点

1.我国的小康目标。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构想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已总体上实现了初步的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国家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l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五课 财富之源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2.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现代人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3.帮助学生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要点

1.财富基于勤劳。

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带领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千疮百孔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指引下,勤劳致富受到鼓励,一大批人依靠辛勤的劳动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2.财富源自智慧与开拓。

要创造财富,不只要靠勤劳,还必须有发现财富的慧眼,敢于创新的头脑,敢于冒险和开拓的胆识与勇气。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发展经济,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只有积极开拓,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地超越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为个人和企业乃至国家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3.科技创造财富。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

4.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很多,除了劳动、科学技术、智慧与开拓精神外,资本、管理等因素也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各种源泉的作用。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为了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广泛、充分地调动各个社会阶层的积极性,调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还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投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适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而提出的,也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保证。

第六课 财富中的法与德

教学要求

1.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

2.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认识到在财富中蕴藏着法与德的交织力量。

3.学会如何处理财富问题的矛盾和冲突。

知识要点

1.要合法致富。

(1)合法获得财富的办法和途径有多种。靠勤恳的劳动,用体力获得财富;靠科学技术、用知识获得财富;靠丰厚的资金,用资本获得财富;运用管理科学,让先进的思想创造财富,等等。

(2)要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之中进行。只有每个人都知法、懂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社会稳定、和谐,才能平等地为每个社会成员创设创富的机会,依法获得的财富才能受法律保护。在经济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会扰乱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自己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每个人要获得财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必须做到遵纪守法。

(3)符合“义”的利益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义”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也是最有效的。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

2.要依法纳税。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国以税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国家经济建设,国防、科技、教育等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都需要税收;公务员、警察、教师等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人员的工资来源于税收。

(3)不懂税法或知法犯法,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要富而思源。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依靠良好的社会环境,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奉献社会,表现出“富而思源”的高尚境界。

当个人占有的资源远远大于社会平均占有量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责任就应增强。富而思源,先富起来的人们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标志。

4.要富而思进。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富裕之后,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迈进,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永立潮头,拓展更宽更广的道路。

5.要勤俭节约,文明消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国安邦之道,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是人的美德。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艰苦的年代,我们要用勤俭节约渡过难关,在富裕年代,更要用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我们的品德。

第七课 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要求

1.把握弱势群体的内涵,了解各种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了解其中的同龄人的境遇。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弱势人群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3.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真谛,关注弱势群体,主动帮助弱势群体。

知识要点

1.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弱势群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人在生存和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困难。

2.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包括的人群。

(1)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维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2)弱势群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社会弱势群体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群体;其二,社会弱势群体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其三,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

(3)在我国,弱势群体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以及遭遇灾祸的人群等。在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在城市收入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他们是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主体;在城市,农民工背井离乡,他们面临着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子女就学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他们是弱势群体。一些身患疾病和身有残疾的人,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遭遇自然灾害后,不少人抵御灾害的能力很弱,成为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经济和精神支持的弱势群体。

3.在我们同龄人中也有弱势群体。

(1)我们的一些同龄人,还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2)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许多少年儿童生活在困境中。疾病、失学、贫穷、战火等是导致他们困境的原因。

第八课 日月无私照

教学要求

1.认识到从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2.理解平等的真谛,了解我国政府为实现平等做出的努力。

3.知道平等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正确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知识要点

1.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

(2)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

(3)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现实的境遇,不能成为一个人获得人格尊严的条件。人格尊严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平等地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2.维护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既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维护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社会中处境不利的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使社会每一个成员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合理社会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只有维护这些权利,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平等做出了巨大努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政治制度、宪法、法律等手段维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使全体人民都能够表达自身意愿,维护自身权益。

4.我国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不均衡。

虽然我国公民在基本权利的享有上是平等的,国家也在为公民实现这些权利创造着各种条件,但受到自然和历史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不均衡。这种现象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

5.我国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1)市场竞争要“优胜劣汰”,这样就使一部分人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势人群和富裕者,而另一部分人成为失败者和贫困者。(2)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迫使一些国有企业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和差距,使得一些职工的收入水平降低而成为社会弱势群体。(3)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些在没有竞争力的产业中工作的职工,在调整过程中成为低收入者,甚至成为下岗职工。

6.正确认识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

平等不等于平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带动和帮助其他相对落后的个人和地区,携手共进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体现了一个健全社会所应具有的平等内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效率要求,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基石。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为每个公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创造了一个日益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8.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平等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平等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现象。我国仍是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实现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平等,任重而道远。

第九课 共享阳光

教学要求

1.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2.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

3.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从自身做起,积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知识要点

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家一起来关心弱势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平与正义。

2.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支持。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

(2)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政府促进社会平等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力求通过教育尽可能地消除因家庭、地域、遗传、性别等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使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障有特殊困难的青少年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3)近年来,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4)我国还通过法律援助,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5)政府还通过帮助残疾人康复、入学和就业,对艾滋病患者实施救治和关怀政策,为每个公民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等等。

3.民间组织、国际社会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在我国,有不少扶贫救困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为扶持社会弱势群体而不懈地努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在关心、帮助和支持弱势群体方面,国际社会也在采取积极的行动。

4.要关爱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

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首先需要的是来自社会的实际帮助。互助互济、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等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特别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尊重。

5.关爱弱势群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才可能是稳定的。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一个弱者受到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协调发展的社会。

6.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帮助。

帮助他人有付出,也有收获。帮助他人,我们会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我们也收获了内心的安宁与快乐,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也赢得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第十课 聚焦两会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3.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

4.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知识要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再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等各项权力。行政、审判和检察等机关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因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过程,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职能和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人民政协广纳诤言,参政议政,传递着宝贵的政治信息,生动地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第十一课 神圣的一票

教学要求

1.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认识选举所反映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2.对基层民主的内涵和基本形式有基本的了解。

知识要点

1.珍视民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年满18周岁时,我们就拥有了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们可以参加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珍视民主权利,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选出能够替人民说实话、办实事的“当家人”,既是对来之不易的政治权利的珍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具体行动。

(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选票的分量也将越来越重。

2.我国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状况和意义。

(1)我国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我国基层民主基本状况: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制度,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纳入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每个农民都能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开展自治活动,这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城市,居民委员会选举中已广泛采用直接提名候选人、差额选举、匿名投票……这些新颖的形式,成为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矿山、工厂,厂务公开制度普遍推行,重大决策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代表大会作为企业职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形式,在积极支持职工当家做主、尊重并保证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健全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健全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它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民主生活,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基层民主政治搞好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有坚实的基础。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教学要求

1.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知法守法,自觉用法。

知识要点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

2.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要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律。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为依法治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将法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并发挥作用。不但公民的活动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折不扣地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肃、严格,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

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追究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享有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证。

3.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1)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尊重法律,是富有正义感、追求公平的具体体现。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素养。

(2)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我国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能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3)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监督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行使监督权,就是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人民谋利益。积极行使监督权是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的表现。行使监督权,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十三课 我们的“议案”

教学要求

1.通过走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了解他们行使职权的情况,学习他们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3.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知识要点

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他们代表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他们是人民权利的受托者和人民意志的表达者,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大职责。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他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到工厂车间,到农户田头,调查研究,了解民意。

他们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感召力的重要队伍。

2.我国各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委员职责。

我国各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政治协商,充分发挥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政协委员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广纳诤言,集中民智,参政议政,传递着可贵的政治信息,饱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学做议案,是培养我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好方法。

提交议案,是人大代表行使民主权利和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人大代表提交的议案体现了其议政的水平高低、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大小。

学做议案,是培养我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好方法

第十四课 小平,您好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国策。

2.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重大现实意义。

3.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

1.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既然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就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既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就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党和国家制定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严峻考验、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最可靠保证。在新世纪的征程中,我们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30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国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归根到底在于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经济建设而展开,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从而使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4.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保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能实现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这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目标,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将进一步破除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封闭就会落后,开放才能发展。当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不但大量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而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第十五课 “三个代表”

教学要求

1.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2.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知识要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1)“三个代表”指的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代科学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体现。

党和国家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3.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是健康、科学、向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人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中国的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优先发展教育与科学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当今世界,教育和科学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与教育质量的竞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制定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发展先进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效地抵制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消除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4.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发展史深刻地表明: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政党、政权兴衰存亡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自己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政府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的最高标准。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践行着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誓言。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具体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行动中。

第十六课 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

2.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积极参加各种美化环境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要点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一。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此外,我国还存在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

(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说服农村有实际困难、希望生两个孩子的夫妇实行适当间隔生育;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做法由所在自治区或区(市)决定。

(3)为了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我们要增强人口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1)我国的资源形势严峻。

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总量上看,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相对数来看,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小国。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而日趋严峻。(2)我国的环境形势严峻。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然而,由于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

(3)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主要策略是:依法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力度;充分运用法律和教育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

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人人有责。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热爱自然、热心环保,培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意识。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1)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生态道德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2)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3)根据我国的国情,党和政府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逐步提高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不断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实施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治理重点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十七课 战争与和平教学要求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理解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知道维护和平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了解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3.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知识要点

1.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

战争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和伤害。战争消耗大量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战争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少年儿童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2.人类向往和追求和平。

(1)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和平的世界才是人类栖息的家园。和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是世世代代追求的目标。

(2)世界各国领导人、各种国际组织与志愿人员等为人类共同创造和平、美好的未来而呼吁、奔波,他们无私的奉献着,甚至为和平付出了生命。还有一些国际组织,像无国界医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危机和解决长期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当前的世界局势趋向缓和,但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止。

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局势趋向缓和,总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世界上大多数人享受了长时间的和平。但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威胁和破坏世界和平的因素,如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依然存在。

第十八课 东西南北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

2.认识到缩小国际间贫富差距的紧迫性和加强国际间合作的重要性。知识要点

1.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在如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人类财富成倍增加,但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世界上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贫困、落后、债务依然困扰着一些国家,使整个世界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2.造成一些国家贫困和落后的原因。

(1)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是造成一些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2)战争和**是造成一些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

(3)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长期饱受殖民国家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也是造成这些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3.贫困和落后影响世界的发展和稳定。

贫困和落后让世界贫困人口受到饥饿、疾病的威胁,其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严峻的挑战。贫困和落后也是导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贫富悬殊不断扩大,直接威胁到世界各国的稳定,严重阻碍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4.为消除贫困,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做出极大的努力。

大多数国家都把消除贫困作为本国的首要发展目标。联合国也将消除贫困作为近年的重要议题,制定了关于发展与消除贫困的目标,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为消除贫困,实现世界共同发展,许多国家政府、国际合作机构、金融组织、民间组织在不同的领域设立了专门的基金,用于支持贫穷国家、贫困地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积极采取措施消除贫困,为减少世界贫困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5.国际社会必须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才能消除贫困。(1)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

(2)国际社会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消除贫困。首先,发展中国家要进行大胆改革,承担起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责任。其次,国际社会应加强交流,扩大互利合作,尤其需要发达国家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3)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局面。无论是富国还是贫国,都被经济的纽带连在一起,形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区必须携起手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最终消除贫困。努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谋求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和各地区间的资本、资源、科技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技术和信息的全球共享,有利于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促进各国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国际竞争。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占有较大优势,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相同的利益,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7.国际合作与竞争要遵守国际法律规则。

各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平等、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各国之间的互惠、共赢和共同繁荣。要共同遵守国际法律规则,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共同建立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十九课 天涯若比邻 教学要求

1.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与独特价值。

3.懂得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能尊重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知识要点

1.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和人民,创造了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价值观、宗教、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特点。2.世界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不同的饮食习惯、服饰、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都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各国传统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

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是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每种艺术形式都以自身的特色传递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展现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需求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并影响到建筑、艺术等领域。3.在世界文化融合的洪流中,中国文化仍然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特征。

今天,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共同分享和体验相同的事物,造就了为所有人共享的国际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

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世界文化融合的洪流中,中国文化仍然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特征,凸显独特的魅力。4.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中,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受不同的社会习俗的影响。如果缺乏交流和沟通,就容易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沟通和交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消除民族间冲突与仇恨的重要手段。进入2l世纪以后,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不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5.我们应该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

尊重彼此的文化,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与对话,是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的基本前提。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我们应以一种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第二十课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教学要求

1.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重要的地位和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理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理。3.勇于担当历史和民族所赋予的责任。知识要点

1.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国际安全方面: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高举和平、合作与发展的旗帜,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派出维和官兵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制定裁军和军控政策;与大多数国家建立和平外交关系,为解决国际争端、地区冲突,打击恐怖主义等做出巨大贡献。

在国际经济方面: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我国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国际扶贫工作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在国际文化方面: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机勃勃,独具魅力,令世界朋友为之着迷。2.青少年要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的国际意识,与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互相尊重。

(2)要吸取前人的教训,以积极的心态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尽最大努力为人类的和平做出贡献。(3)要学会接纳多元文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互相理解、彼此沟通。

(4)要关心全球性的问题,培养爱心,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给世界人民以力所能及的关怀,为世界的和平安宁与发展尽一分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责任。

第二十一课 时间的足迹 教学要求

1.全面回顾与反思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2.感受浓烈的亲情、友情与民族之情。知识要点

1.回首三年成长历程,我们长大了。

成长,是身体发育的过程,也是心理成熟的过程;成长,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能力提高的过程;成长,更是获得友谊、增强责任感、形成理想的过程。

2.感谢关心和帮助我们成长的人们。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关爱。我们要感谢关心和帮助我们成长的人们。3.感谢社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息息相关。社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党和人民

第二十二课 第一次选择 教学要求

1.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2.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择业观。3.学会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知识要点

1.决定一个人作出职业选择的因素。

决定一个人作出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类型等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人的生活环境、机会等则构成了外在因素。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2.面对升学和就业,我们应做出合理的选择。

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全面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注意扬长避短,努力做自己最喜爱也最擅长的事。在选择时还需考虑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客观的社会需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直面差别,做出理性的选择。3.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升学或就业的选择。

(1)“条条大路通罗马”,无数事实证明,通向成功的路有无数条。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成功;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肯钻研,都有成功的机会。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的新型工人和农民。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就有价值。(2)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同样有发展、有前途。不论升入哪所学校,也不论选择哪种职业,都是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一种途径。无论在哪所学校,都有可能取得好成绩,都应该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可能获得成功,都应该谦虚好学,诚信敬业,开拓创新。

(3)人生的选择不是一次性的。在现代社会,人的一生充满选择,一次选择的结果并不能决定终身。只要把握机会,不断进取,努力向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

(4)我们现在面临的只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虽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未来有更多机会和选择在等待着我们

第二十三课 走向未来 教学要求

1.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2.懂得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高尚的志趣、开创进取的精神,才能培养耐挫的品质。3.树立远大的志向,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为理想而奋斗。知识要点

1.青少年要学会规划人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1)人生理想和目标决定着人前进的方向。一个人的理想有多高远,他的人生就会有多精彩。

(2)青少年对自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一定的思考,树立远大的理想、设计自己的人生,对自己一生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理想和现实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1)理想和现实的对立在于:理想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理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2)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在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改变现实的过程。

3.青少年要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努力奋斗。

(1)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确定自己的态度,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2)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地为理想的实现而奋斗。(3)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适时改变策略,适应形势,适应社会,确保理想的实现。(4)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上,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畏惧、不退缩、不

上一篇:听春天的声音杂文随笔下一篇:雷山民族中学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