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实验课熔化教案教科版

2024-08-24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实验课熔化教案教科版(共4篇)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实验课熔化教案教科版 篇1

§5.2实验课:熔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熔化现象,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的熔点。(2)了解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3)学会画出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像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的过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2)通过对熔化曲线的学习和描述,认识图像法是处理数据的直观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熔化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 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试管,水,温度计、冰、石蜡、火柴、坐标纸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冰和蜡制作圆球比赛。

问题:蜡加热变软后可以捏拉做成工艺品,而冰却不能,为什么冰和蜡工艺品的加工工艺是不同的呢? 进行新课

不同物质熔化过程中状态变化的不同 直观体验型实验:冰的工艺品和蜡的工艺品制作流程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对冰和蜡进行加热,它们的状态变化会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利用蜡冰和蜡加热观察它们的状态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加热对比,进行观察、触摸,阐述冰和蜡状态变化的不同。探究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探究实验: 猜想:冰和蜡在加热熔化时的状态变化是不一样的,那它们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一样吗?(可能不一样)

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设计实验:我们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固体在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需要应用什么器材?观察记录哪些现象呢?(讨论交流后回答:酒精灯、温度计,热水等等,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器材的组装)

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0刻度线,读出温度值,强调液泡要完全浸在被测物体中,不能触及容器底和侧壁,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分析归纳:请同学们根据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温度变化结合记录的数据分析石蜡和海波在熔化的过程温度变化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大组内的两个小组合作交流分析然后通过展台或者较大可见度的方式展示。评估思考交流:

为什么要用水浴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为什么要使用搅拌器搅拌? 小结:海波在熔化的过程中虽然吸收了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而石蜡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的升高。这就验证了同学们对不同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不同的猜想。引导学生作图像,并尝试通过图像描述熔化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将学生的实验数据和所做的图像进行对比,由学生分析处理数据方法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点。小结:通过图像认识晶体和非晶体以及熔点。知识迁移及应用:交流可以用铝锅来熔铜吗?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实验课熔化教案教科版 篇2

大连市第五中学 朱 艳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明确区域主要的人文特征。

2.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人文特点的学习,了解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南北差异。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4.学会利用身边的地理环境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活动建议:

1.小组合作: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组。

2.小组讨论:北方、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及原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3.练习巩固。

4.小结。启示:育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选择整合教材;展现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对将来参加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教材分析:

教材用了两幅素描图,以农村生活为依据,对比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完成活动1。教材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材设计了开放的问题: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继续深入、细致的思考,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第三,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教材在活动课文中体现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先是通过分析人文差异的自然原因,将自然与人文特色重新组合;又用了两个小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一个例子来自于我国古代文献《周礼·考工记》,说明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差异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另一例子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说明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课型

分层次探究合作学习

构思

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这一节是在自然地理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应用,也是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一个极佳的素材,对学生今后学习区域地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本节课的学习重在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领悟自然环境对人文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学生的整体基础可以这样分为

较好

一般

较差

三种类型

1较好

问题→活动→在展开活动中,逐步深入地学习本节内容——带着问题,通过尝试(地理实践),自主学习。

在学习本课后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并感知自然规律,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对身边的地理加以评价、利用。

2一般

问题→活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带着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递进式的各种小型活动,展开教学。

在学习本课后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并感知自然规律,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对身边的地理加以简单评价。

3较差

教师讲解→组织讨论→开展活动(教材中设计的活动)——讲授,组织自学。

在学习本课后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并感知自然规律,学会搜集地理知识。

准备工作 1.幻灯片。2.影像资源。3.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

引言:中国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地方剧种?

生答: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 提示:下面请大家欣赏两首曲子,判断分别是什么剧种。多媒体影音资料:播放一段秦腔、一段黄梅戏。

学生判断正确。教师提问:这两首曲子的唱腔各有什么特点? 生答:秦腔气势磅礴、高亢、明亮;黄梅戏细腻、婉转、优美。

提问:大家都知道秦腔原产于陕西,黄梅戏原产于皖、赣、鄂交界处,我们追溯一下历史,这些戏种的产生和自然环境的有什么联系么?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道唱腔的差异也来源于自然环境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来探究一下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分发给每小组影像资源的文字介绍。展示投影片

(一)第一组讨论题: A组

B组

C组

(1)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2)你的判断线索是什么?(3)能说出你的依据吗?

各小组讨论,可分工合作,记录讨论内容。教师指导各小组讨论,可与小组交流,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展示影像资源

(二)第二组讨论题:

(4)判断影片,哪些是南方地区,哪些是北方地区?

(5)从中你发现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不同?(6)你能找出这种差别的原因吗?

(7)你能将你的理解分析给大家听吗?也就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4.分析总结

(8)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总结出南方和北地区人文环境的不同吗?(9)能否说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5.小组竞赛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词语(附简单文字介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蕴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你都知道吗?它们和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你能找到答案吗? 小组抽签选题,并讨论。南经北政(文化)南船北马(交通)

南矮北高(身高)南繁北齐(语言)

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房屋)南轻北重(工业)

南涝北旱(气候)南拳北腿(武术)南米北面(饮食)南柔北刚(性格)南腔北调 南甜北咸

师生总结: 对比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主要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的熟制、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工具、房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它们的每一种差别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差异。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强调思考过程,答案应该是开放的。

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巩固

反馈练习

1.下列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的差异,不是由于降水差异引起的是: A北方以陆运为主,南方人常用水运 B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C北方的屋顶坡度比南方的小 D南北方农作物的熟制不同

2.下列南北方人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气温是主要影响因素的是: A北方的一些剧种唱腔高亢,而南方的则唱腔委婉 B北方的园林建筑规模庞大,而江南园林则小巧玲珑 C 北方的屋顶坡度比较小,南方的屋顶坡度比较大 D北方人擅长溜冰,南方人擅长游泳

3.北方的传统民居墙体比南方的厚,影响因素是: A降水的差异B建筑材料的差异 C地形的差异D气温的差异 4.影响我国南北方中学生寒暑假时间长短不一的主要因素是: A 民居因素B降水因素C交通因素 D气温因素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实践探索的一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获得了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合作参与意识、自尊和自信,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区域特征是基于学生能感受到的或很容易通过各种媒体了

解到的有关日常生活体验的内容,学生容易接受。本课中涉及对比的内容较多,“比较法”在本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是这几节课中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生活习惯、文化等各方面感受相对较深,而对南方地区相对陌生,但由于有些同学去过南方地区或家里亲戚周围朋友有南方人,因此对南方地区也比较了解,况且课本中提到的内容大都涉及的是一些生活、生产方面的,很容易理解,学生也很有兴趣。在要求学生提前收集有关课本没有提到的南方和北方在自然和人文方面差异内容时,学生积极性很高,有些内容甚至是通过询问周围的南方人得到的。学过本节课之后,好多没有去过南方的同学都想亲自去一趟南方,有一种冲动,特别是想去农村看一看,身临其境,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点。这已经达到的教学目的。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的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注意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用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疑点激发学生思维,显而易见,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的学生,自能分析问题,热衷于解决问题的学生,自能产生新的问题。

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有:

1、部分学生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掌握不好,老师要花一点时间补漏; 部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过分注意荔枝的情况老师也花了一点时间引导,影响了整体的进度。

2、搜索荔枝的生长特性时,由于内容很多,在整理资料时遇到了一些麻烦。改进方法:

3、讲前一节课时要想办法把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讲透一点,避免在接下来的课中出现夹生;在讲引入材料时要简明扼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地理问题上。

4、提高学生搜索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今后的课堂中加大学生即时搜索的练习,让即时搜索成为课堂的一部分,提高课堂的容量,让学生知道知识不单只从书本学,还可以从网络上学。

南经北政(文化)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船北马(交通)在南方水乡,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工具,靠它渔猎而食,运输代步。生活在千里草原的游牧民族,很早就形成以畜力驮拉物品,以及骑马、骑驴等交通民俗。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南矮北高 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南繁北齐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经北政

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轻北重

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涝北旱

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患,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南拳北腿(武术)北方平原面积广,人外出主要靠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质,依靠下肢发力的跑、跳、蹦更适合粗狂的北方人,南方多江河,自古以来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上船的颠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稳,就有掉入河中的危险,小范围的上肢搏击更有利于打击对手。再如,还可从气候因素分析:北方气温低,选择产热多的下肢运动来取暖,南方气温高,选择产热少的上肢运动。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实验课熔化教案教科版 篇3

教学目标:

一、目标与技能: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验、讲解生活里第现象,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通过观察图片及实物,初步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对质量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培养估测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通过对宇宙质量尺度的数量级阶梯的展示,拓展学生视野,基本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质量单位及换算。教学难点: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展示木桌、木凳,铁钉、铁锤图片,讲述物体和物质,从而引导学生辨别物体所含有的物质有多少之别(ppt)

二、新课学习:

(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活动一:请同学们预习课本8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桌子和椅子哪个含有的木材多?(2)铁锤、铁钉是由什么构成的?铁锤和铁钉哪个含有的铁多?(3)教室里的铁门和铁窗含有的铁的多少一样吗?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教师:这里的“桌子、椅子、铁锤、铁钉、铁门和铁窗”是物体,含有的“木材、铁”是物质。

归纳总结: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教师: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理符号:m

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 1t=103kg

1g=10-3kg

1mg=10-6kg 1公斤=2斤=1kg=1000g

4、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实验讨论

(1)一个牙膏皮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2)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3)飞船从地球飞向月球,空间位置改变了,它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了吗? 思考讨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二:

1、估测物体的质量。

2、比一比。

5、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阅读课本信息窗,了解自然界中物体质量的数量级

过渡:用什么测量质量?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1、了解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2、观察天平图片,在实物上辨认出天各个部件的名称

(三)课堂练习见ppt 本节课的收获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会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板书

第一节

质量

一、质量

1、定义:

2、符号:

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4、单位:

二、测量质量的工具

1、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林肯的家庭背景及生活经历。2.了解林肯的政治生涯。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小励志、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培养远大理想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全面了解这位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林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林肯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

(1831年6月的一天,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上,一排排黑人奴隶戴着脚镣手烤站在那里,他们都被一根根粗壮的绳子串在一起。奴隶主们一个跟着一个走了过来。象买骡子买马一样仔细打量他们,有时还走上前摸摸他们的胳膊,拍拍他们的大腿,看他们是不是长得结实,肌肉发达,将来干活有没有力气。奴隶主们用皮鞭毒打黑奴,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这时,几位北方来的水手走了过来,他们都被眼前的悲惨景象惊呆了,其中一个年轻人愤怒地说:“太可耻了!等一天我有了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

说话的这人名叫亚伯拉罕·林肯,后来他当上了美国总统,真的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抱负。)(二)介绍林肯: 1.家庭出身: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2.求学经历: 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写写划划,练习写字,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玉米饼子,一边津津有味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林肯无论干什么都始终没忘记学习,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攻读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著作,获得了丰富的知识。3.为人处事: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大力气活。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恳待人。(他当乡村店员时,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还这几分钱竟追赶十几里路。)4.政治生涯: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林肯青年时期就痛恨奴隶制度,经常发表演讲,抨击蓄奴制,在群众中很有影响。

1854年成立,林肯参加了美国的共和党,两年后他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他在竞选演说中说“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人。”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联盟不宣而战,迅速攻占了联邦政府军驻守的萨姆特要塞。林肯不得不宣布对南方作战,结果节节败退。

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宝地法》,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解放黑奴宣言》,这两个法令的颁布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战场上的形势变得对北方越来越有利了。

1863年4月9日,叛军总司令罗伯特·李率残部2.8万人在阿波马托克斯小村向格兰特投降。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南北战争被称为继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第二次革命。林肯成黑人解放的象征。

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里看戏时,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一个暴徒刺杀。

林肯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推动美国社会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美国人民的崇敬,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甚至超过了华盛顿。

四、小结: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革命导师马克思高度地评价林肯说,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五、作业:

1、对照伟人的理想,说说自己的伟大志向。

2.读了以下故事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和同伴讨论完成)

林肯七八岁时就养成了练习写字的习惯,没钱买文具,就以沙地、石板为纸,以小树枝、木炭为笔,写了擦,擦了写。10岁以后,林肯同书籍交上了朋友,每次随父亲外出种田,怀里总揣着本书。中午休息时,他坐在树下边吃干粮边埋头读书;晚上,家里没有蜡烛,就借火炉里发出的亮光读书。

林肯不仅爱读书,而且爱思索。他表弟这样描述林肯:“大家同读一本书,惟独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谁有权利提出控诉?是印第安人还是黑人?随后就在玉米地里大家议论。”

上一篇:2019年市物价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下一篇:百度产品经理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