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

2024-07-01

创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精选8篇)

创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 篇1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教学团队是以航海教研室为建设单位, 依托船舶与航海技术为重点学科, 在长期的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中,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通过一流教学团队全面提升航海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 使其具有了明显的航海特色和优势。

一、引言

认真贯彻和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 围绕教学中心, 服务教学大局, 坚持育人为本, 紧密结合船舶航海专业建设和学院航海技术系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突出航海技术职业教育特点和水上交通行业特色, 重点围绕航海技术系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具有建设性的对策研究和注重实用性的应用研究, 力求推出一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创新教学成果, 推动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教学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船舶航海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促进学院航海技术系的整体建设与发展, 增强为航运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船舶航海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建设, 本团队教师带有强烈的科学、创新和精益求精意识, 围绕船舶航海特有的专业特色, 形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 特别是针对航运人才紧缺的现状, 本团队将教学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本专业特点, 追踪科学前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专业特色教学和特色管理, 将学术上骨干成员和实船经验丰富的成员结合, 同时结合本学科前景和相关科研成果, 不断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讲述学科最新进展和探索新的应用,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求新

在教学方法方面, 实行鼓励启发、共同探讨、动手操作的教学。将科学方法、多种途径、创新思维连成一体, 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理论, 引导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 来提高他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 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及教学网络资源, 本学科现在90%以上主干课程已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教学。本团队探索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 例如《船舶操纵》《船舶结构与设备》《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等课程。实践证明, 双语教学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使航海系的海证全国统考一次性通过率由2005年的82%提高到2007年的89%, 到2011年已经达到92%;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省级精品课教学为龙头, 带动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船舶操纵》和《船舶结构与设备》等课程先后于2008和2009年获院级精品课程。正是在本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努力下, 船舶航海专业在学校的课程建设方面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在教学工作中, 本团队有强烈的质量意识, 严把质量关, 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 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监督和海事局测评等措施, 建立科学与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还配备了设备先进的机房和语音室用来进行实验教学和航海专业海证实操评估。2009年“水上实训中心”成为国家级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是为了航海专业的船舶认识实习和航行实习设立的, 通过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船舶航海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特色。本专业在强调教学环节, 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 注重实习基地建设, 本学科现有校外实习基地。为了保证实习和实践效果, 船舶航海专业实习必须提交实习报告, 毕业航行实习必须提交航行实习报告和论文, 合格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本专业学生通过跟往届毕业生的面对面交流切实体会到专业适任证书的重要性, 因此在实操训练中他们积极刻苦, 争取一次性拿到适任证书, 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得实操评估和专业强化收到显著的效果, 近年来海证通过率也逐年提高。

三、把航海特色专业做强做大

船舶航海专业教学团队是按照承担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系列课程进行设置和建设的, 在长期的办学教学过程中, 团队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了完整的前后衔接关系, 从而保证了对船舶航海专业的培养质量。船舶航海教学团队由承担系列课程的教师及实验人员组成, 由此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师团队;本团队是一支经验丰富、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有的持有高级船长证书, 有海事局特聘实操评估员。这些教师都具有丰富的航海实践经验, 不仅满足了航海专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 同时也构成了航海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特色和优势。

目前我国航海院校航海类船舶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标准要求的, 能胜任现代船舶驾驶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因此, 航海专业培养的人才首先必须满足《STCW78/95公约》以及国家港监局对海船船员的要求;其次还必须符合国家教育部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技能和学历教育并重。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实验资源充足等特点, 利用学生军训、航海实习、学生生产实习、课程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水上专业“四小证”培训、实操评估、实航操纵实习等, 逐步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 造就一支自身具有创新能力同时又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在师资力量组织上选择科研方向与教学研究方向一致的任课教师, 让学生充分享用学校的师资和科研成果资源。教学方法方面, 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综合试验,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采用补充新知识新资料, 扩充学生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思想。本团队负责人及主要成员, 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绩。在本专业教学中, 注重将新的创新思想和学科前沿发展融入到教学之中, 注重将科研成果用来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 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四、不断进取赢得先机

目前国际航运业蓬勃发展, 航运业形成了人才需求的极大缺口。多年来, 本教学团队师生共同努力, 不仅致力于追求卓越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改革, 更加注重对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针对专业课程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并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 由课程负责人组织相应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在制定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计划的前提下, 将该计划中的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个以主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群由专业主干课程及其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组成, 前期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 后续课程是专业主干课内容的延拓或加深;设立课程群教学小组, 由承担主干课程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 各相关课程配备以课程负责人带头的教学团队;课程群教学小组负责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主干课程群中所有课程都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系统连接于互联网上, 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全面开放, 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船舶航海专业学历教育和学生必须获得专业适任证书的特点, 本教学团队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近年来, 本学科加强学生素质与科学精神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学科特点共组织素质教育讲座及各类学术讲座多场,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

在通过以讲座形式积极引导、培育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 本专业大力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半军事化管理活动, 以及同一片蓝天大学生思想教育系列活动, 逐步形成了船舶航海专业学生管理的育人氛围和校园文化特色。

本团队研究了当前在知识经济膨胀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船舶航海人才的紧缺的特点与规律, 提出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结合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对于目前专业人才、尤其是航海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与积极的指导意义。在加强航运人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得到了教育部门和航运业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根据航海专业的特点, 从适应国际国内航运人才的要求出发, 以培养学生掌握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同时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科学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 积极探索团队运行管理创新模式, 形成结构更合理、协作精神强、教学科学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与科技创新水平, 增强团队发展竞争能力, 开展创新性研究与教学。

在本专业已具有的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 发挥品牌专业的优势, 将学科建设与本专业建设相结合, 立足国内、面向行业、走向国际, 建设国内一流的船舶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五、结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按照《STCW78/95公约》的要求, 根据船舶航海专业的特点, 从适应国际国内航运人才的要求出发, 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能力, 培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科学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不断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努力探索教学团队运行管理与创新模式, 形成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学团队, 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技创新水平, 增强了团队的发展竞争能力, 拓展了创新性的研究与教学。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船舶航海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更加合理, 队伍更加精干, 更加敬业严谨, 具备了强烈的科学创新意识和质量精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强, 传帮带作用发挥好。航海专业教学队伍学术造诣高, 教学成果突出, 以质量树品牌, 人才培养质量高, 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中均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李运林, 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创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 篇2

——雁塔区明德门小学办学特色

雁塔区明德门小学是1999年成立的一所现代化全日制完全小学,坐落在西北最大的“安居工程”明德门社区内。学校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00平方米,绿化面积1700平方米,学生活动面积4500平方米。是一所校舍布局合理、育人环境优美、教育设施先进、教师队伍优良的新型小学。

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友爱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年轻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0人,教职工57人。教师中,本科学历20人,大专学历31人,专科学历达89.5%,现有12人正在进修本科学历;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39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教师的平均年龄30岁。

学校教育教学设备堪称一流。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方面共投资150余万元,先后建立了先进的教学双向控制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校内电话网和校园网系统。学校现有液晶投影2台、实物展台1台、钢琴2架,电子琴4架、笔记本电脑4台、教学用台式电脑47台、学生用台式电脑基50台。学校的每个教室、部室都配有台式的多媒体电脑(赛扬3.0/内存256M/硬盘80G)、34寸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和录音机。学校为了实现现代化管理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并购置了《诚信校园网管理系统》软件;为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购置了《诚信VOD视频点播系统》和《诚信教育素材管理系统》软件;为了师生读书购置了《诚信电子图书管理系统》增添图书七万余册;学校还建立了《明德门小学网站》,实现了教学、管理、办公、学习现代化。学校设有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音乐保管室、自然实验室、自然实验准备室、计算机教室、体育器材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师生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科技活动室和“网管中心”等专用教室。学校还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操场和设备齐全的儿童乐园。

学校树立了新型的教育管理和教育工作的理念:管理者→领导者,不只是关心正确做事,更要关注做正确的事,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是组织者也是协调者,是领导者也是协调者,是校长也是朋友。教师工作→不仅是职业,也不仅是事业,更是生命的历程;不仅是付出,不仅是风险,同时也是在获取,获取身心的成长,获取成功的愉悦,获取生命的价值,获取人生的快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全面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坚持按照“四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的宏伟目标,努力遵循“创造一流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和谐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让每一位学生开心、让每一位教师舒心、让每一位家长放心”的办学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意识;学校依托社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教育资源,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进社区,努力营造“勤学、守纪、爱国、明志”的校风、“敬业严谨、精业创新”的教风和“自主、勤奋、健康、创新”的学风。形成了“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风格。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养成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形成开拓创新、团结奉献、锐意进取的工作氛围,形成了“管理科学民主、办学特色鲜明、师生堪称楷模”的良好态势,在社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信赖。

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先后被省教育厅命名为 “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陕西省法制教育示范学校”,被市级有关单位命名为西安市“绿色学校”、西安市“艺术教育示范校园”、西安市“交通安全示范学校”、西安市“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学校”、“西安市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被区教育局等单位命名为“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学校”、“雁塔区一级小学”、“雁塔区文明单位”、“雁塔区课程改革先进体”、“雁塔区优秀家长学校”。教师论文、课堂教学、课件等在国家、省、市、区评优活动中共有百余人次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其中有缪燕、王莉、屈保华、杨俊峰、马兰、刘睿、杨永清等多位教师获得国家级奖,有鲁珊、马兰、刘睿、杨永清、杨俊峰等多位教师获省级奖,有90多位教师获得市区级奖。学生参加各项比赛300多人次获奖,其中75人次学生获国家级等奖,黄月、任高飞、郭嘉欣荣获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特等奖,孙谕璇荣获在全国中小学英语能力大赛中获奖,二百多人次学生分别获省、市、区级奖。学校协助中央电教馆在我校举办了两期“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模式培训班”,市、区先后两次爱我校召开了“创建绿色学校”现场会,学校接待国家、省、市、区各级领导、同行光临指导几十次,接待人数上千人。面对21世纪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创建特色学校的呼声越来越高。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只有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才能创出特色,或者以特色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因此学校的特色必定是具有生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体现。学校的管理只有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本校的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善于积累,才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创出特色、创出品牌。我校是一所高规格的市直市区新办校,“构建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学校”也是我们的办学目标之一。我们认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对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少年儿童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因此,我校创办之初,即构建“合格加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确定今后几年,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创办“美育”特色,即努力创建优美的育人环境,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一批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造就具有心灵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的“四美”新人。

一、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美术活动是儿童进一步发展美的能力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我校在美术教育方面具有教学质量高,课外活动开展得好,师资力量强,教学环境和条件优越等优势,我们确定了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办美术特长班,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不断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美术教研组的老师们团结协作,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大胆改革美术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学校有七分之一的学生参加美术书法兴趣小组活动,任课老师们自编课题、自制教学用具,多方收集教学资料,和孩子们一起讲故事、编故事、画故事,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创作欲望;引导他们学习版画、水墨画、纸贴画和彩泥制作等表现形式。三年多来,他们运用美术这一特殊语言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黄舒文同学水墨画《小花猫》被广州美术馆收藏并出版画集,陈诗扬的绘画作品《开发火星》入选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邮政明信片,张雅颖的《海底城堡》参加省科幻画比赛,黄柏森的泥工作品《快乐的午餐》获得全国金奖,还有100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报》、《中国中小学美术》、《少儿美术》、《小画家》等报刊杂志及参加各级展览并获奖。出版《南安市柳城小学美术书法作品集》画册一本(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及《写意童年——学生绘画作品选》2001年挂历。有学生的八幅美术作品被选送到日本参展并被收藏,三十六幅被选编入省编美术教材。在福建省首届中小学美术作业评选中,戴伟群等5 位同学获一等奖,洪杰鸿等4位同学获二等奖,还有数位同学获三等奖、优秀奖。在全国第三届少年儿童美术成果展中,郑鑫等4位同学获金奖,杨境峰等11位同学获金、银、铜奖。美术老师撰写的论文、课题设计有十几篇发表于全国美术教育刊物,并被聘任为栏目主持人、特约编辑。

二、创设美轮美奂的育人环境。

美来源于生活、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我校一向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使之达到“四化”标准,即净化、绿化、美化和教育化。学校总体规划、布局合理,利用建筑群的空间,建设文化广场和艺术走廊,设置德育园地,配置花坛、雕像、名人名言、《守则》、《规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教学楼前绿化着醒目的校训,激人奋进。分布在教室、走廊的名言警句,随时昭示着学生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优美的校园环境时时给学生启迪,校园成为了学生智慧的沃土、心灵的绿洲,把生活中蕴藏的美的因素点点滴滴地浇灌到学生的心里,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用书画作品布置“艺术走廊”;少先队组织“值勤队”,在校园里制止和处理不文明的现象。整个校园呈现一派“处处都是审美环境,人人体现艺术精神”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在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的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引导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上课时,充分发挥美育的核心辐射作用,把美育融合或辐射到语文、数学、体育等各个学科中,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因为美育的辐射,变得更有趣味。老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已经不是死的灌输,而是智慧的点燃,整个教学成为一个充满奇妙的感觉、想象、思考和解决问题(顿悟)的过程。首先,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其次,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依托,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想美、意境美、人物美、结构美、语言美、修辞美,引导学生加以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生动洗炼的教学语言,工整流畅的板书等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年多来,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探索,积极渗透美育,撰写有关经验总结36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

在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同时,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为了保证美育活动的开展,学校自创办以来,每学期都组织了合唱、舞蹈、手工、绘画、电子琴、腰鼓、铃鼓等十多个兴趣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参加。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文化艺术节、“六一”文艺汇演、师生美术书画作品展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元宵一条街”、“国庆诗歌朗诵会”、“教师节踩街”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中,学生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道德修养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

培育特色文化创建品牌学校 篇3

文化是学校的内核。一所没有文化底蕴、缺乏文化特色的学校, 很难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就更难成为品牌学校。近两年来, 我校努力发掘学校文化特色, 积极打造学校文化品牌, 现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发掘学校文化特色

文化作为学校的内核, 具有鲜明的特色。创建品牌学校, 学校管理者应努力发掘学校文化中的独特因素, 彰显学校文化个性。

1. 五泉与学校五泉文化。

五泉小学坐落在兰州有名的旅游胜地———五泉山下, 山中五泉分别为甘露泉、掬月泉、蒙泉、惠泉、摸子泉。相传霍去病征西曾驻兵于五泉山, 当时士卒们又乏又渴, 于是霍去病手执马鞭连击五下, 鞭响泉涌, 遂成五泉。这虽属传说, 但这五眼泉名却内涵丰富, 富有诗意, 我校便充分发掘其意蕴, 并融入到学校文化之中:学校的两栋教学楼分别被命名为“甘露楼”和“掬月楼”, 学校的两个阅览室则称为“蒙泉书屋”和“惠泉书屋”。甘露泉的水甜美、纯净, 而甘露在《圣经》里的意思是精神食粮, 其在学校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则是:学校教师的一切言行都应像甘露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掬月”, 充满了浪漫气息和诗情画意, 而教育应该是诗意的;蒙泉的“蒙”字有启蒙之意, “蒙泉书屋”为学校1年级至3年级学生每天开放, 以启迪他们的人生, 塑造他们的良好品质;惠泉的“惠”字有恩惠之意, 其在古代又同“慧”字, “惠泉书屋”则为学校4年级至6年级学生每天开放, 希望学生们能在这里增长智慧。

二、提炼学校文化精神

提炼学校文化精神, 可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 凝聚起师生的力量, 激发师生建设美好校园的热情, 也能够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我校的校名是“五泉小学”, 泉水具有清澈、甘甜等表象特征, 具备执著、奉献、博爱的内在品质, 水, 在《易经》中讲又是智慧的象征, 因此, 学校把“智慧、爱、执著”作为学校文化精神, 并不断用这种精神浸润师生, 让师生有水一般清澈的心, 有水一般绵延的爱, 有水一般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水一般宽广的胸怀。

三、打造学校标识和学校文化品牌

富有个性的学校标识或学校文化品牌是展示学校形象的主要载体, 它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一所学校的内涵与文化品位。

1. 校徽。

五泉小学校徽的颜色以绿色、橙色、黄色为主, 其色彩鲜明, 简洁大方。图案中的太阳是“WuQuan”中“Q”的变形, 其就像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 象征着学校强大的发展潜力、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W”变形后像太阳下一本翻开的书, 象征着浸润文化、开卷有益。整个校徽看上去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寓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在学校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 必将灿烂盛开。

2. 校服。

我校学生穿着的白色和藏蓝色相间的校服, 其做工精细, 尽显大方、雅致之感, 上衣背面印有“五泉小学”的标识, 衣袖、裤腿上则绣有学校的英文名称, 这既是装饰, 又是标识, 也暗含了学校“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教育”的理念。

3. 特色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沙龙。

我校教研沙龙开始于2004年4月, 迄今为止, 从未间断过。学校以教研沙龙为依托, 重建学校教研文化, 让教师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畅谈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通过谈心式的交流和辩论式的思维碰撞, 教师们能够切实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把问题转化成课题, 努力研究最佳教学设计, 推广最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使教研真正为教学服务,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4. 特色品牌学科———“幸福语文”。

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我校进行了语文———习作教学的课题研究, 着力打造“幸福语文”品牌学科, 目前已初见成效。同时, 学校还开展了“八岁能读会写”项目的实验与研究。“书香余韵”特色作业、经典诵读考级、幸福语文读书沙龙、现场作文竞赛等活动正在成为我校“幸福语文”这一品牌学科的重要载体。

5. 校园文化品牌名称———泉水叮咚。

创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 篇4

金丝峡镇初级中学地处商南县城西约45公里丹江河畔。学校占地总面积18197平方米,绿地面积6823平方米,教学班11个,在校学生528名,教职工6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17人。

多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守“求真务实,协和奋进”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自主、合作、实践、探究”的学风。逐步形成了以“求真”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学校按照“质量立校,发展特色,创建品牌”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工作,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提升学校品牌效应,逐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综合发展,让学校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一、营造文明和谐文化氛围,充分展示学校个性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我校本着“高品味,实用性,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原则,尽力搞好校园绿、美、净三化建设,因地制宜地设臵具备文化育人功能的自然景观,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理想的求学育人场所。

1、完善校园规划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近年来,学校投入资金大力完善校园规划,实现教学、运动、生活三区分离。先后修建了教学楼、图书实验楼、师生餐厅及后勤服务楼、师生公寓楼、行政办公楼,修建有200米环形跑道标准运动场,4000平方米文化广场,标准化篮球场2个,学校有园林2个,栽种名贵树木10余种,绿化带10余条,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学校校园整体规划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巧妙设计各景点,珍花异草、奇石怪木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力争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校园及公寓前添臵新型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保证上下午在大课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每天下午团委利用广播系统准时播报校园新闻、名篇佳作、名人故事等内容营造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每周周五放学前五分钟为全体师生进行两分钟的安全提示。

2、精心设计文化墙,增强校园育人功能。

为了增强校园的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在教学区与生活区交接处设臵十三块共计26个板块的文化墙。包括:学校概况、求真文化主题及校训三风、党风廉政、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养成习惯、前途理想、安全法制、国防科技等文化教育内容。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学楼、宿舍、餐厅的学生必经的走廊内创设“文化长廊”。编织、剪纸、绘画、石头工艺等师生作品让楼道和校园影壁墙变成会说话的墙。班级教室的布臵要兼顾共性与个性,各班师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良好的班风、学风、教风建设来体现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自主管理、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

3、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努力构建数字校园。

目前,我校拥较为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多名技术过硬的计算机管理人员。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投入,建起高标准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30座微机室1个,接通20兆校园网。教师实现了班班通,每个教师办公室各配备电脑一台。在开展教学、教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过程中,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增进交流,逐步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为学校、家庭、社会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实现学生教育家校互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为了全面提升领导的素质,充分发挥领导带头模范引领作用。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校长以身作则,以校为家,激情工作。学校领导们高涨的工作激情和不懈的目标追求时刻感染着广大的教师的同时,也时刻感动着全体学生,校园里就会正气浩然,朝气蓬勃,锐气昂扬,学校的事业也会蒸蒸日上,永葆生机与活力;二是严格按照《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考核细则》与《党风廉政及反腐倡廉目标要求》及《四好班子创建细则》,要求学校领导做到“四到位”、“五创新”、“七个一”。“四到位”即:工作部署到位、检查指导到位、处理问题到位、分析总结到位;“五创新”即:教育思想有创新、组织管理有创新、教育教学有创新、教育科研有创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有创新;坚持“七个一”制度:每人包抓一个教研组、每日签一次教案、每天听一节课、每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每月做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每学期有一篇有价值的论文获奖或发表。三是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每期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笔记均不得少于普通教师的两倍。通过这些措施使我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一支管理是强手教学是能手,既能带领师生团结奋斗、争创佳绩,又能为事业勇挑重担、敢于拼搏的领导团体。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利用教师例会、暑期学习整训会,组织教师学习魏书生、霍懋征、吕清太等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大局意识、争先创优意识奉献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监督和奖励长效机制,把师德作为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加大对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查处力度。严禁教职工从事有偿家教、推荐或销售各种教辅资料、考试舞弊以及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继续开展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评选活动,继续坚持开展教师互评、教师评价领导、学生评价教师制度。深入开展向省、市、县推荐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活动和“我最爱戴的老师”的评选活动。

二是扎实开展教师培训。以促进专业成长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三字一画一话)为基础,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和校本研训,大面积提高师资水平。严格执行《商南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培养规划(2011-2015)》,扎实开展全员培训,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以参加实施“国培计划”、“阳光师训”为抓手,以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切实加强我校教师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通过结对帮扶和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系列化考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实施名师工程和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完善管理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建立完善教师培训档案,将培训情况作为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考核奖惩和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继续做好“一名三优”、“骨干教师”、“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工作。

三是加强教职工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考核、岗位设臵聘任、绩效工资考核、评优树模、晋职晋级等考核细则,健全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管理。严格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四是加强骨干教师、名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骨干教师培养考核制度》,制订《名教师培养制度》和《名教师培训计划》。启动“青蓝工程”,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的实际,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学校多年坚持实施“青蓝工程”,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名教师和青年教师“传、帮、带”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学科领导、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在业务上勤加指导,相互交流,助其提高,坚持每周互听、互评,实行双向奖励机制。骨干教师的帮助引领使青年教师亲身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力量;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情反过来又成为骨干教师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动力。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同伴互助的活动,促进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快速提升。

3、创新德育工作思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理念,进一步强化德育首位意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具有八种品质的人为目标,加强养成教育养成训练,使学生既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形成健全人格,有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网络,构建有序衔接的德育工作体系(七年级抓养成教育,八年级抓规范教育,九年级抓理想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使之成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每期开展一次班团干部和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总结推广德育工作经验。有计划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金丝峡风景区等本地德育教育基地资源和“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举办主题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先进文化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假期“三讲两实践”活动、爱国影视教育和影评活动。继续定期深入开展艺术特长培养活动,主要是校园广播通讯班、音乐舞蹈队、乒乓球队、书法美术活动小组。继续扎实有序的开展好学生读书活动,丰富班级图书柜,加大学生读书量。以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汇报会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全校学生的积极性。

三、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强化教育教学民主管理

学校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充满人文关怀的制度必定会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拥护。多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真正做到了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加彰显出了我校各项制度的人文性,最终顺利转化为全体教职工主动遵守的制度。

1、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人意识。

这是一项最能代表教职工心声的制度,学校工会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新学期我们选举了新一届校工会委员会成员,学校领导时刻倾听他们的建议,保证学校在重大事务上决策无误、行动无误。领导班子主要成员能够定期与教职工谈心,倾听广大教职工的心声。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条件成熟的要马上整改,暂时不能整改的也在教师例会上向及时老师们解释清楚。

2、健全完善各种制度,不断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在广大教师充分讨论并征得教师代表举手表决同意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学校管理常规》、《学校教学常规》、《教职工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考核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奖励办法》、《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等等,使各项制度更具有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

3、继续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监督。

长期以来,我校扎实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加大教育体育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和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学校依法治理机制。认真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持续推动法律进学校、进课堂,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巩固和提高我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成果。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作法制报告至少两次。严格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巩固“两基”成果,扎实开展“保学控辍月”活动,强化对各班、各教师履行保学控辍职责的考核。学校把每年3月份和9月份确定为保学控辍活动月,积极开展保学控辍活动,对未报到学生及时做好劝返工作,确保学校辍学率在2%以下。加强对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确保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居100%,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入学率达标。

多年来,金丝峡镇初级中学牢固树立“德育为首,质量立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学校按照“发展特色,创建品牌”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新课改工作,逐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以一流的管理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使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图书馆”、“陕西省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商洛地区先进教育集体”、“商洛市实施师德形象工程先进集体”、“市文明校园”、“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商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创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 篇5

在我国,电视节目日益品牌化,追求品牌栏目效应和强调个性化运作成为节目生存的基础。随着我国电视业产业化经营,电视台间的竞争不断地白热化,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说到底主要是节目的竞争。因为受众对电视台的认识、评判是通过观看的节目来完成的。而在国家台、省台甚至外台夹缝中成长的地方台,面临着优化生存和赢得本地观众的任务,品牌的经营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那么何谓电视品牌呢?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即节目名称、节目标志、节目商标。除此以外,电视品牌还包含着受众对它的认知度和承认性,有着很丰富的内涵。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必须经过长期的经营活动,在经营中通过优质的产品特征和高质量的服务,最终才能形成。

节目品牌的树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从栏目的前期策划、准备到中期的实施、监管到后期的总结、维护、进一步的延伸。本文主要探讨一些具体的实施问题。第一,节目品牌是树立节目品牌形象的基础。要树立节目品牌形象,就需要在节目策划时做出准确的受众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和节目定位。节目要寻找自己的收视群,即所办的节目是以什么样的受众为收视对象的。受众定位后,就可以根据受众的特点、受众的需求对电视节目定位。受众的需求得到满足,节目的收视率肯定会提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树立电视节目的品牌形象,需要在节目策划时注意突出节目的个性。电视节目作为商品来经营,需要像一般商品一样要有其独特之处来吸引受众。受众处在电视台众多、电视频道繁多、各类电视节目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他们看多了千篇一律和墨守成规的节目,看多了抄袭、模仿的节目,这些节目已经很难激发起观众收看的热情。只有充满个性的节目出现才能引起受众的特别关注,才能从个性上最大程度地吸引兴趣相投的人,才能以突出的个性风格拥有固定的受众群,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第二,目的包装是树立节目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代商品除了本身的质量外,还需要精美的包装来吸引消费者,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包装本来是为了保护商品而设计的外护物品,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商品的“脸面”,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依据。同样作为商品的电视节目,除了向受众提供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外,也需要对节目进行精心的包装,树立起节目的品牌形象。包装像一个指示牌,吸引受众去关注节目。包装是节目的脸面,能有效地营造出节目的品牌形象。节目的包装包括节目的片头、片花、画面、音乐音响的配合、节目主持人形象特点及主持风格等。这些节目的标识通过整体的设计对受众的视觉造成冲击,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使受众对节目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节目的推广是树立、强化节目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电视台、频道、节目越办越多,要想使受众在众多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节目中注意到所办的节目,除了精心策划,悉心包装外,节目的宣传推广不可少。因为现代人高效、快捷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已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在繁多的节目中去慢慢寻找想看的节目。受众在选择收看节目时首先选择在头脑中有印象的节目或者是有好感的节目。现在许多电视台已经认识到,要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节目的策划、包装很重要。在节目的策划、包装上费了不少力气,一些节目的质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往往在节目的推广上做得不好,有的根本忽略了对节目的宣传、推广,可能是认为只要节目好观众总会注意到我的节目;有的意识到了要对节目进行宣传推广,扩大节目的影响,树立节目的品牌形象,但力度不够;还有的在节目的推广上方法不当,事倍功半。这些因素造成了好的节目却没有好的收视率、好的效益。当今的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积极对电视节目进行推广,讲究节目推广的策略,是扩大节目影响,树立节目品牌,引导受众选择的有效途径。第四,地方电视品牌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走本地化的道路。地方电视台在自办节目方面,有着地方电视台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办节目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电视台的灵活性,依据自身优势,在意识上要超前,在形式上要创新。地方性的挖掘,应当从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入手。地方性与接近性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城乡环境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的改观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着眼点。专门为地方观众开办的娱乐性节目也不容忽视。一些有借鉴、有参考的参与性栏目在城市电视台也有一定的市场。特色栏目既不是单纯的“克隆”,也不是刻意求新求变,而是依据地方实力及特点进行有意识的扬弃。除此之外,还应对品牌栏目进行统一评估、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品牌节目可以说是一个频道、一个电视台的支柱。节目品牌蕴藏着大量的无形资产,电视台应该对旗下的品牌栏目进行保护。栏目的名称、标志等基本形态不能改变。

在媒介纷争的社会环境中,作为来自市场的概念,电视节目的品牌就是一种竞争力、吸引力、亲和力和信任度。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只有那些能够被观众识别、获得观众信任和得到观众正面评价的电视品牌节目,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才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生长和发展空间。

创建特色党建品牌的探索与实践 篇6

关键词:党建品牌,创建,探索,实践

党建工作品牌, 是党建工作水平和创新成效的集中体现, 是党组织引领改革创新、永葆先进性的成果展示。在新形势下, 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党建工作, 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 是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和各级党务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一、如何突出“先锋”特色, 创建党建品牌

党建工作品牌的建立和完善, 是提高党建管理成效和工作业绩,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 解放思想争先锋引领发展当表率。1.大学习:寻找差距, 开拓视野。学习是科学发展“建设海西一流强势媒体”的动力源泉。领导干部带头学, 对上级精神先学一步, 学深一步, 抢占政治高度。2.大调研:摸清底细, 找准目标。党委班子带头深入基层, 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研究, 近两年来共撰写调研报告30余篇, 引起了极大的反响。3.大讨论:集思广益, 形成思路。大讨论是解放思想的大舞台。通过对“新形势下省会城市广电媒体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讨论, 引发头脑风暴, 采取座谈会、读书会、专题研讨等形式, 广大党员和员工纷纷对电视台改革发展、节目创新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思路。

(二) 带头学习争先锋推陈出新促转化。1.党员领导干部带头, 争做学习的楷模。党委班子除了抓好中心组学习外, 还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撰写调查报告、上党课, 认真参加支部三会一课等方式带头学习。2.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载体。在认真抓好“三会一课”、学习园地、宣传栏等传统学习平台的基础上, 创新学习载体, 举办读书交流会等, 同时还邀请传媒大学专家做专题讲座、外出赴井冈山等地参观学习等。3.推出学习典型, 促进学习成果转化。各支部以学习党组织建设为抓手, 以媒体人的责任感, 建立了许多符合部门实际的学习制度, 涌现出许多学习典型。

(三) 宣传报道争先锋营造氛围显成效。1.创建新闻报道党员突击队。2010年新闻中心支部成立了党员突击队, 喊出了“创先争优当先锋, 新闻宣传保畅通”的口号, 做出了“新闻直播, 风雨无阻, 新闻线索, 日夜守侯”庄严承诺。2.服务中心, 打好主动战。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 切实做到“五个先行”, 为宣传福州、扩大我市对外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3.服务基层, 关注民生。在福州市五区七县 (市) 建立100多个基层联系点的基础上, 广泛深入蹲点, 进一步拓宽专栏专题, 并陆续推出“走转改”县 (市) 行系列节目, 将大量鲜活生动、牵动民心的好新闻呈献给群众。

(四) 落实项目争先锋重点项目求落实。时效项目责任到人。近年来认真完成大型系列专题片制作, 在10集大型系列专题片《追寻》制作中, 党员骨干勇于担当, 采用创新的表现手法, 将故事展示给观众,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重大项目领导挂帅。每年的重大建设项目, 领导亲自督阵, 一线挂帅, 党员技术骨干攻坚克难, 圆满完成了高新数字转播车、卫星车、新闻媒资系统等十多项重大项目。长期项目分步实施。按照长期项目分步实施的原则, 近年来, 如期完成北峰广播电视发射台建设, 实现了在市区电视信号的全覆盖, 为新媒体的发展打好基础。

(五) 改革创新争先锋狠抓质量求精品。1.常规工作抓提高。各支部针对所属部门的工作特性, 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党员带头做执行的表率。2.重点工作抓特色。宣传工作要突出“主题”, 着力提升引导力;媒体建设要突出“持续”, 着力凸显品牌效应;改革创新要突出“深化”, 着力提升内在活力;产业发展突出“跨越”, 着力提升规模效益;管理工作突出“科学”, 着力强化服务保障;党的建设突出“创优”, 着力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六) 服务保障争先锋提升管理增效益。1.增强素质, 不断提高“三服务”本领。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 为做好“三服务”打牢思想基础;不断提高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增强服务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锻造一批工作细致、服务周到、为人谦虚、与人为善,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后勤队伍。2.推进改革, 不断提升“三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工作责任制。二是建立服务承诺制。即对所有服务保障工作进行分类分项, 把服务质量、服务标准、办结时限向服务对象进行承诺。三是建立限时办理制。科学管理, 不断增强后勤保障服务。按照党委关于“管理工作要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切实增强服务保障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改进了各项措施。

二、创建党建品牌的几点体会

(一) 明确责任主体。成立党建品牌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 各基层组织为责任主体, 明确工作职责。围绕“六争先锋”推行一支部一品牌建设, 纳入支部年终考核。

(二) 设立金智慧奖。制定了《福州广电“创新奖”实施办法》《福州广电“卓越奖”实施办法》, 办法在奖项的申报、评审及评审程序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重点对各部门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争创一流业绩。

创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 篇7

一、聚焦课堂——打造高效模式

1. 优化课堂, 高效模式初具模型

学校结合实际, 大胆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海精灵灵动课堂”, 初步探索了五字教学模式:导——学案先行, 预习新知, 学——伙伴互助, 自主学习, 展——小组展示, 质疑解惑, 练——主动练习, 形成技能, 悟——启迪思维, 感悟创新。引导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2. 制度保障——高效模式有效发展

为了保证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 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是每周教学研讨会制度, 安排固定时间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研讨, 以求教有所悟, 教有所得;二是录像课制度, 每天安排一名教师在学校录播室进行观摩课直播, 在教学研讨会上进行教师自评、组内互评、专家点评, 以求集思广益, 扬长避短。

3. 课堂展示, 高效模式延展落实

通过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及课堂开放等活动, 校长、教导处深入到教研活动中, 了解各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针对性地听课, 课后和任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 及时反馈, 及时做出评价, 以促进教学。师徒通过开展“同研一节课”“同一角度观课”的互助活动, 不断发现教学过程的新问题, 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提升教学经验。这一系列活动促进了“五字教学法”的进一步深化落实。

创建高效课堂模式对我校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它既要有勇于开拓的胆识和勇气, 也要有丰厚的教育理论基础。面对已经取得成绩, 我校应进一步结合实际, 深入探究高效课堂模式, 逐步确立可操作、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高效课堂模式。

二、依托课程——创建特色品牌

我校立足学科教学, 开发系列海洋教育课程, 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引领学生认识大海、亲近大海、热爱大海。

1. 以基础型课程为根基, 承载特色

学校通过在国家课程中融合渗透, 以国家课程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为主体, 结合年级特色目标, 寻找与海文化要素相关的内容, 建立学科“海文化”渗透系列。语文课开发“我爱大海”主题阅读微型课程, 并要求每名学生诵读8首海洋诗歌;科学课开展海洋动植物的研究性学习, 激发学生关注大海、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意识;美术课开发微型课程“海洋生物剪纸”, 通过画、折、剪纸这些活动, 使学生对海洋生物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观察、想象、创造中提高审美能力;音乐课开发海洋歌曲展播, 各学段学习课本中关于海洋的歌曲, 以及歌唱威海的歌曲, 如《海滨小城威海卫》《威海之恋》等。

2. 以拓展型课程为主体, 凸显特色

我校开发的海洋特色主体校本课程, 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海洋生物为主要素材, 通过对海洋生物习性、生存环境、经济价值等的探究, 达到科普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国防教育等目标。去年9月, 首套海洋教材《蓝色家园》走进我们的课堂, 我校以这套教材的实施为契机, 进一步优化海洋教育的普及, 为师生树立了正确的海洋观等, 促进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3. 以实践型课程为载体, 深化特色

实践型课程包括社团课程、班本课程两大方面, 是以学生实践体验为特征, 遵照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原则, 以激发兴趣、人人参与、个性发展为目标的选修课程。

(1) 学校成立船模、鹅卵石绘画、贝壳贴画、海洋生物剪纸、海之声合唱团等学生社团, 制定社团管理、考核和评价等系列制度, 确保社团课程良性发展。“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课程建设思路, 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动手动脑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特长。

(2) 学校提出“班班创特色”的海洋特色班级创建策略, 要求每个班级选择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海洋生物作为班级吉祥物, 并从这种海洋生物的特点中提炼出班级精神。憨态可掬的企鹅, 霸气十足的螃蟹, 温文尔雅的海星, 搏击风浪的海燕, 以静制动的海螺等被学生推选出来, 校园氛围也显得愈发活泼。今后, 我们还需要在“全员参与”和“传承海洋精神”这两个方面不断完善班本课程, 引导师生在参与、体验、创造的过程中, 共同构建富有个性的、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

三、活动采撷——提升特色品牌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学到很多知识, 还要使学生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我校每年都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读书节、算术节、英语节、体育艺术节、校园文化节就如同一条美丽的珍珠链让师生全员参与, 锻炼自我, 展示自我。

本学年, 乘着省规范化检查的东风, 我们重新整修了各种功能室, 新增添了美术室、综合实践室、科技活动室、舞蹈室、音乐室及器乐排练室, 整修了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等。这些为学校兴趣小组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围棋、朗读、船模、剪纸、软笔书法、贝壳贴画、鹅卵石绘画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并先后举行了“聆听大海、书写情怀”软笔、硬笔书法比赛, “海之韵, 说之乐”英语口语比赛, “海洋世界巧手剪纸”比赛, “海精灵之佳作大比拼”活动, “搏击长空, 勇夺桂冠”数学趣味比赛, “海精灵之海湾蓝色阅读”英语情景剧、英语故事比赛活动, “逐浪竞千帆, 巧手制船模”活动, “海魂训练营”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展示等活动。

同时, 学校结合“体育艺术2+1”模式, 开展了系列“阳光体育”活动:举行了“千锤百炼, 铸就军人本色”队列比赛, 同学们精神抖擞, 体现军人本色;“绳舞飞扬, 运动快乐”跳绳比赛, 同学们全力以赴, 赛出优异成绩;“百舸竞帆、活力飞扬”秋季趣味运动会的赛场上, 全体运动员继承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优良传统, 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取得可喜成绩;“千帆同竞进, 追梦展风采”2014年春季趣味运动会, 使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学韵律动, 海燕竞飞”队列队形及七彩阳光广播操比赛, 让学生的广播操成为展示我校学生的一个亮点、窗口;“阳光体育大课间, 律动体操展风采”活动如期开幕, 展示了各班良好的精神风貌。学生在各种体育运动中, 不仅锻炼了体能, 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创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 篇8

一、高校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 要积极推进传播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创造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有着文化性与产业性两种属性, 从文化产业的属性可以管窥到高等教育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

高校是全社会人才资源最集中的地方, 它不仅社会文化的生产基地与传播中心, 还担任着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培养人的工作技能等重任。高校有着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 还有着较强的科研能力。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 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连, 是地方文化教育、传承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也是优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同时, 地方高校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研究资料、研究机构、科研人员, 这为引领与提升地方文化建设、创建文化品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河南大学就充分利用地理文化资源, 对北宋文化展开了深入研究, 推进了清明上河园的建设和开封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同时, 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能够推动高校科研、理论等方面的创新, 培养创新性人才, 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 促进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崛起。可以说, 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进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地方高校在推动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中所采取的策略

地方文化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为高校参与地方文化品牌创建提供了良好机遇, 高校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参与到文化品牌创建之中。

(一) 正确认识高校在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品牌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文化品牌是文化人群性、地域性的客观表现, 也是文化差异性发展的本质要求, 区域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 更是文化竞争, 文化品牌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区域竞争力。文化产业包括演艺、动漫、游戏、文化旅游、数字出版等内容, 均是知识与智力密集型产业, 因而, 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为此, 高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完善专业与课程设置, 积极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创新人才。地方高校有专业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科研机构与人员, 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参与到地方文化品牌之中, 根据地域文化特色确定研究课题,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思想精髓。2

(二) 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之中。

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人文环境必然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 这种有着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的前提条件。校园文化就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是凸显高校办学特色的最佳选择。因此, 地方高校应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品牌建设之中, 将其作为重要科研方向, 将科研人才、科研经费集中到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之中;应以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为核心, 组织社科研究人员进行研究, 引导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例如河南省高校就将博大精深的少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的重要内容, 对少林文化的历史背景、价值体系、产业化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 推动少林寺武圣僧团建设, 将少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将河南古都文化、祭祖文化、黄河文化、少林文化等作为研究重点, 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任长霞精神等革命奉献精神, 推进了地方文化品牌创建。

三、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的新模式

当前, 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品牌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应改变高校科研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脱节的现状, 为地方文化品牌创建提供有力支撑。

(一) 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

学术独立是文化研究的根本, 需要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态度, 但学术研究绝不是闭门造车, 只有坚持文化独立, 才能对各种文化现象做出历史的、哲学的解释为地方文化品牌创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高校科研建设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品牌创建的重要手段, 因此, 应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3在科研方向选择上, 高校应立足于本地特色文化资源, 并根据自身优势确定主攻方向, 健全科研体系。在文化产业发展中, 河南省不断挖掘优秀文化资源, 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河南文化品牌, 如《梨园春》、《大河报》、《武林风》等现代传媒品牌, 大河秀典、清明上河图、风中少林等演艺品牌, 以少林文化、古都文化、大宋文化、祭祖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品牌, 刺绣、剪纸、玉雕、泥塑等传统工艺, 这些文化品牌是高校科研的重要内容, 为高校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是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 也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应正确对待校企合作, 将地方文化、企业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也将高校的新思想、新理念传播到社会之中, 为地方文化品牌创建提供智力支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应研发有地方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 让学生深入实际、深入企业学习研究文化产品研发与文化品牌创建。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河南文化有着勤劳节约、保守落后、注重人际关系、家族观念强等特点, 在校企合作中要以此为基础开发文化产品, 创建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创建对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参与到地方文化品牌创建之中, 加强文化研究, 将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提升地方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闫红, 任晓菲.论高校在区域文化产业建设中的意义[J].神州文化, 2011, (10) .

[2]、梁传杰, 王伟兵.论地方经济与高校学科建设[J].交通高考研究, 2005, (5) .

上一篇:信息化人才培养下一篇:调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