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创建计划

2024-10-15

特色学校创建计划(共8篇)

特色学校创建计划 篇1

安各庄中学2011~2012第二学期

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计划

本学期是我校创建艺术特色学校工作的第一阶段,即整章建制、基础建设阶段。为使创建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加强老师队伍建设为关键,普及和发展艺术教育为重点。巩固“三枝花进校园”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将坚持积极进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近、分别指导的原则,将创建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始终,使我校艺术教育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以艺育德,以艺启智”是我校特色教育的总目标。利用一学期时间,通过全体师生努力,在创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在总目标的引领下,使我校艺术教育章显特色。

三、具体措施

(一)健全组织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侯景全

副组长:张作山 杨宇光

成员:主任及全体教师

2、明确职责

将创建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主线,贯穿始终,明确各部门职责。

(二)规划立项

1、召开班子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师生座谈会,并征询学生及家长意见和建议,将音乐、书法立为我校特色教育项目。

2、科学谋划,制定三年规划及本学期创建工作计划。

3、召开全体老师会,传达创建工作三及本学期创建工作计划,明确创建工作目标及每位成员职责。

(三)完善机制

1、制定创建工作督导、评价、奖惩制度,将创建工作指标量化,列入评价、奖惩制度当中,直接与绩效、评优、评先挂钩。

2、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普通教师培训及辅导老师外出学习活动。

(四)营造氛围

1、组建校园广播站

利用广播站、红歌赛、评剧表演、书法展等形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2、利用橱窗、板报、教学简报等形式,展示我校创建工作的规划、方案、成果等。

(五)物尽其用

1、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能。

2、多渠道争取资金,完善相关设备,满足使用。

3、各种设备专人专管,建立器材使用制度、报废损失管理制度。

(六)将特色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我校配有音乐老师两名,书法教师两名。要求其它学科不得占用音乐和书法课点,上课必须有教案、作业,领导必须有这两科的听课、评课记录。要求音乐、书法教师创编校本教材,推广普及相关知识,提升特色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七)第二课堂活动,特长生培养

1、成立音乐、书法兴趣小组

我校定为每周三、周五下午第4节课为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组织师生特色项目学习。

2、组织相关活动,深化创建工作,凝炼特色。

3、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活动,提升技能水平。

(八)总结反思、档案整理

各年级组每月要有创建工作的月总结,选出典型教师与学生,并对工作懈怠的人员批评,限期整改,确保工作有效落实。

学期末,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写出学校创建工作总结,档案人员及时归档。

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任重道远,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定会打造出一支专业过硬,富有创新精神的特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与审美素养,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提升学校品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安各庄镇初级中学2011、2

附:安各庄中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安排

附:

安各庄中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安排

二月份: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2、召开相关会议,立项;

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4、成立广播站;

5、组建音乐、书法兴趣小组; 三月份:

1、教师特色项目培训;

2、添置相关教具;

3、建设书法展室,完善音乐教室设备;

4、建设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橱窗专栏;

5、教师书法展;

四月份:

1、教师特色项目培训;

2、评剧表演;

3、学生作业展;

4、音乐辅导教师培训;

五月份:

1、教师特色项目培训;

2、红歌比赛;

3、书法展;

4、书法辅导教师培训; 六月份:

1、教师特色项目培训;

2、音乐兴趣小组汇报;

3、书法兴趣小组汇报; 七月份:

1、红歌赛;

2、师生现场书法创作;

3、创建领导小组总结会;

4、档案整理。

特色学校创建计划 篇2

所谓特色教师, 就是在教育教学上具有特色的教师。这种教育特色是教师教学个性的体现, 是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反映。相对于一般教师而言, 特色教师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教育个性, 富有强烈而执著的创新精神, 富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特色教师是特色学校的重要标志, 特色学校的办学思想必须得到全体教师的共同认可, 特色学校的办学业绩和办学特色是通过全校教师共同努力实现的。要创建学校特色, 就必须拥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并具有特色的教师队伍。要使学生学有所长, 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教有所长。有什么样的教师, 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要创造各种条件, 培育特色教师。特色学校培育特色教师, 特色教师造就特色学校。

一、提升学校特色实现特色学校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中学, 原杭州市艮山中学, 早在1982年, 学校就把发展的定位立足在努力发展学生的特长上, 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 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学校开设了科技创造原理课、发明技法课以及创造性思维训练课。通过课堂教学开展科技教育, 实现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完美结合, 形成良好的科技育人环境。利用科学类课程进行科技教育, 合理利用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本中学生既感兴趣又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 解决现代社会中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 开发自然学科的潜隐课程, 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系统地学习创造的知识、技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006年学校被命名为浙江传媒学院实验中学, 加强对传媒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实行传媒模块教学, 创建一套符合本校特色教育的校本教材。学校实施20多门传媒多样化的校本特色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实行走班制, 拓宽学生求知领域, 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增加活动课, 增设多种社团及有效特色活动, 充分利用在我校开设的国家、省、市各种基地, 开展各项活动。随着各传媒课程的开设、各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个人价值达到最大化, 学生媒介素养得到提升, 不同潜能的学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特色办学实践, 学校的科技传媒特色已从学校特色的初创阶段走向成熟阶段。近几年, 尤其自从2009年学校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全国100所特色高中专项课题研究学校以来, 我们坚定了特色办学的信心和勇气, 进一步明确了特色办学的方向和目标, 提出了“让不同的学生更加不同”的办学理念。近三年我们办学成果斐然。学校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科学实验基地”“中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示范基地”“全国创造教育先进集体”。学生在全国、省、市、区各项比赛中获得2 000余项奖励。几年来有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来校访问, 接待了省内外近200所学校的参观学习, 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报道了学校科技教育经验。

学校传媒科技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新形势下将传媒科技创新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实现了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的华丽转变, 在校园文化层面做到最大化的延伸, 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的。

二、特色学校培育特色教师

学校特色的创建最关键的是要发展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并有一定特色的教师队伍。同时, 特色学校形成的过程, 既是教师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 又是不断突破和超越经验的过程。教师要形成教育特色, 要敢于跳出原有经验的框框, 打破原有经验的束缚, 敢于实验, 敢于创新, 以形成新的特色经验乃至特色理论。

1. 以特色办学理念培育特色教师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特色学校的精髓, 是学校特色形成的象征。但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认识和理解不能只是停留在学校校长或学校班子这个层面, 应该渗透到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只有学校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办学理念, 学校才能形成其特色。教师是连接办学理念和特色学校发展的桥梁, 是特色理念的实践者。教师对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理解与否决定特色学校创建的成败。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 依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学校提出“让不同的学生更加不同”的办学理念。依据生源现状, 学校确定教育着眼点, 只有实施强化生命教育, 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有价值的人。事实上, 生命是具有独特性的, 每个生命都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气质、情感体验等。教师应该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大力开展“扬长教育”, 开设特色课程,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学科技、传媒、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学校提出的特色办学理念, 是建立在本校的实际基础上, 经过反复的酝酿形成的, 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和支持。目前, 我们学校的教师能够把学校的办学理念理解、内化后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 直面教学对象差异性, 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 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学生们学习动能得以有效激发,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在特色课程开发中培育特色教师

特色学校需要特色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分成两大类别, 一类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和创造, 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另一方面, 是开发和建设新的校本课程。这两类课程的开发都需要教师的中坚作用。学校的科技传媒特色的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文化为突破点, 构建课程文化, 侧重从课程的主体性、多元性、开放性、生成性、合作性出发, 以动态发展的、立体多元的、个性选择的方式给师生提供学习、成长的舞台。目前, 我们学校教师能够将科技教育和传媒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 推进课程改革, 营造出浓厚的科技传媒文化氛围,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传媒艺术素养。

3. 与大学合作培育特色教师

学校以高校为依托, 借助高校的人力、智力资源, 并以此作为我校建设特色教育实验的技术支撑力量, 与高校携手办学, 使得我们的教改实验在技术上有了可靠的保证。浙江传媒学院把专业教学渗透到中学,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而且也提升了教师的传媒艺术素养。传媒艺术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在学生自愿前提下, 根据导师建议, 选修相关专业, 授课教师由我们学校的教师和传媒学院教师共同承担。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特色教师队伍逐渐壮大, 现在已有许多教师能够胜任传媒艺术课程教学工作。

此外, 我校还是“全国百所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学校”“全国中小学创造力培养案例研究示范学校”“中国创造学会实验基地”“全国教育科学实验基地”等等, 这些基地和示范学校的背后都有丰富的人力、智力资源,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特色教师队伍的建设。

4. 以校本研训培育特色教师

校本研训是培育特色教师综合水平最常见、最实际、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多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校本培训。

以名师工程为载体。学校结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部署, 每两年评选一次名师, 设“人民教育功臣”“教育名家”“教育英才”“教育标兵”“教育能手”等五项。五年来约有一半的教工获得上述奖励, 极大促进了教师发展。

以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为了促进青年教师自主发展, 学校搭设多种教育形式: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系列——以高学历层次、高理论起点的培训为主;年轻教师岗位培训系列——以打好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工作为主;教科研方法学习班系列——以学习掌握教科研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为主, 充分发挥学校特级教师等骨干教师的作用, 开展“师徒挂钩”活动, 分层次有目的地培养青年教师, 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

以班主任培训为关键。班主任是家长和学校互相了解的桥梁。学校特色的发展和深化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学校特色理念要让家长获得充分的认知和理解, 尽力使家长也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创造者之一, 使学校和家长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创建。为了加强班主任队伍, 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 学校每学期举办班主任培训班、研讨会等各种形式, 提高了班主任工作效率。

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引导。学校主要是通过两个“结合”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一是与学校的国家级特色高中重点课题的研究相结合, 即吸纳骨干教师参与大型课题的研究;二是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 即引导骨干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炼研究课题, 并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理论水平。

5. 在相互合作中培育特色教师

实施教研、科研两位一体的研究机制, 教师的专业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 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教师在实践中学会了反思, 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了交流, 在虚心中学会吸纳, 在领悟中学会调整, 在合作中学会成长。我们的研究表明, 科研与教研一体化的实践有利于教师自主发展,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我们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组, 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过去各学科教师常常以“隔行如隔山”的理由自我详解对其他学科的陌生。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研上无对话的基础与需要, 依据所教的学科综合化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 增进了解, 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视野, 实现专业的增值。

形成网络教研、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促进和改革常规教研工作, 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 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 主动追求进步。倡导教后记、教学日记等写作, 促进教师反思;利用结对帮扶、案例剖析和问题会诊等, 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 促进同伴互助。构建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行动教育操作系统, 使学校教研组织机构逐步成为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和行为改善的实践共同体。为教师搭建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和教学反思交流平台, 提供教师进修、外出学习等机会, 帮助教师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理论修养。加强学科备课组工作, 通过学科组、备课组同伴互助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培养和提高每一名教师。

6. 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培育特色教师

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特色教师的健康成长。每学期学校对教师个人的工作进行全面考查评估。评估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并按一定标准评价:是否提高了特色教育理论水平, 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思想;是否按学校规定的课时、内容完成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形成了适应特色教育需要的一项或多项特长;学生参加社会或家庭实践反馈情况如何;学生特长参与的作品见报见刊或比赛获奖的数量、等级统计;特色教育成果受到何级何部门肯定、奖励、表彰。

为使校内各项评比、竞赛活动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本校实际, 不断完善活动细则与考评标准。将每学期青年教师评优课、课题组评优课、教学案例评选、教育教学论文评选、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作为教师评价和考核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特色学校教育实践,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特色发展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 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学校整体发展, 最终特色教师造就特色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加强学校管理 创建特色学校 篇3

关键词:教师管理;纪律管理;教育教学

学校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协调好教职员工之间的各项工作。学校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管理,严格校纪,狠抓教育教学工作,创建特色学校。

一、重视教师管理,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是推动一个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也是一个学校展现特色、赢得优势、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了解教师的生活和教学状况,承担指导教师之责,帮助教师掌握教学方法和策略,明确执教班级的目标和任务,并据此安排一切活动。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应该让教师明白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自我,以身作则

让教师充满自尊地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所承担的重要任务,教师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是诚实、积极、顽强、活生生的榜样。只有这样,他的工作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教育对象要充满信心

教师要对学生显示出“父亲般的慈爱”,即具有严格意味的爱或恩威并用。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赞扬及忠告、劝诫、谴责都可运用。但是,即使话语严厉,他的本意也应是为了学生好,而不是蓄意压制学生,严禁在教学中施用暴力,应该让学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否则,如果学生不明白,或不完全相信,“他是会轻视一切纪律,存心反对纪律的。”因此,教师应该使用技巧将印象印在悟性上面,否则,我们的教鞭就不会发生效力。

3.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

由于许多学生在学习各门功课上能力常有显著差异,故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天性,不应使任何一个学生的智力受到压抑,以致厌恶学习。教师应该知道一些可以使悟性变敏锐的方法,应当熟练地应用。教师如果懂得教学艺术,很容易把学生造就成人。夸美纽斯指出,一个懂得教学艺术的教师“容易把一切事物刻画在人心上”。由于人心没有限度,因此教师“可以不断书写、不断雕镂”,永无止境。他认为,教师只要教育得法,都会有收效的。

二、定好规章制度,加强纪律管理

纪律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维持正常的学校秩序,纪律乃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在学校中,从上至下,无论谁都不得有任何违纪行为。维护学校纪律的办法有监督、谴责、惩罚三种。在对违纪人员处罚时,要做到既严格又温和,以利于错误行为的纠正。但一旦有了过失,则宜根据过失的轻重程度给予惩罚,包括训斥,乃至开除等,严禁在教学中使用暴力、体罚等行为。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科学规范、公正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来保证,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事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校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规范性

严格遵循并做到按科学规范的制度制定程序,学校规章制度不能完全凭学校管理制定者的经验或主观意识而定,如此不但违背了制度管理的本质,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及制度文化的形成。

2.公正合理性

学校规章制度作为规范、约束师生行为的准则,应从科学合理的角度,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凭借科学的管理依据才行,其形式、内容的公正合理性非常重要。不合理的制度会使被执行者产生情绪化的心态乃至逆反心理,反而会有碍管理。

3.执行的严肃性

学校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必须严格执行,并确保其严肃性,任何人不得擅自违反破坏。作为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及考核者,应该以客观事实说话,公正严肃、公平合理地处理问题。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监督学校各项制度和规章的执行,预防违纪现象的发生,确保学校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一旦发现脱离常轨之事,则需及时予以纠正。

三、搞好教育教学,建设特色学校

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按照自然规律办教育。无论是教学改革、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要从大自然中去获得,都要遵循教育规律。我们运用规律不仅是为了服从自然,而且是为了改造自然。

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从教师语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办学模式。另外,学校的办学思想、风格、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等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的体现。特色教育必须符合新课改精神,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好当前国家扶持教育的一些新政策。凭借学校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经济条件、学校现有规模、教师素质结构、学生现状等因素,依据自身特点,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上形成特色。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把握住学校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模式。

学校管理中教职工是学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学校管理工作时要强调人文的重要性,要全心全意地依靠一线教职员工,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收集征求广大学校教职工的意见,畅通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的沟通,调动全体教职工参政、议政制度,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计划 篇4

第一章 学校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重庆北部新区竹林实验学校成立于10月,是由原大竹林初级中学与大竹林中心校合并而成的一所全新的现代化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

学校占地近90亩,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常年办学规模60个班,现有教学班53个,2293名学生,166名教职工,学历达标100%,有研究生1名,本科学历135人,有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骨干教师13人。

学校有劳技室、美术室、音乐室、理化生实验室等二十多间功能室;有体育馆,健身房,室内外篮球场,有标准400米运动场。

学校坚持“谦·惠”的办学理念,以“竹文化”为办学特色,发扬“坚韧不拔,勇于突破”的竹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实现和谐校园、质量兴校提升社会声誉、特色发展创建品牌名校‘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 文化引领,队伍建设、质量监控 ”三大策略。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校园活动丰富多彩,中考质量连创新高,“竹文化”特色逐渐彰显,曾先后获全国平安校园,全国中青年优秀师训基地,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红领巾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交通示范单位,重庆市工人先锋号,重庆市巾帼文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二)特色发展状况

1、打造以“竹文化”为内涵的理念识别系统。主要包括“谦·惠”的核心理念,把“坚忍不拔,勇于突破”的竹精神作为学校精神,把“修身养德,锐意进取”作为校训,以此确定学校的一训三风,师生誓词等。所有设计以“挖掘竹内涵,打造竹文化”为核心。

2、打造以“竹文化”为背景的视觉识别系统。校徽、办公用品(手提袋、信封、档案袋、公文纸、纸杯等),导视牌,功能室牌、班级牌、走廊教室办公室挂版上都印有竹的图案,印“坚韧不拔,勇于突破”代表竹林精神的文字,印有“谦·惠”的核心理念,印有“谦恭勤学,持之以恒”的学风,印有“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教风,我们把小学教学楼命名为翠竹楼,中学教学楼为修竹楼,教师办公楼命名为贤竹楼,体育馆命名为劲竹楼,女生宿舍命名为雅竹园,男生宿舍命名为逸竹园,实验楼命名为谦竹楼,综合楼命名为惠竹楼。

3、开展了核心理念“谦·惠”外延与内涵的讨论。

竹的特点是茂密繁多、四季常青、笔直高洁、坚忍不拔,是坚强的植物,有君子之称,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谦·惠”的外延与内涵释义为:谦:就是要求师生要像竹一样具有谨慎谦恭、虚心若谷、和谐博爱的美好品德。“惠”有“恩惠、给与、惠及,普及”之意,“惠”通“慧”,有聪明、智慧、博识之意。就是要求学校教育恩惠于民、普及大众,要求师生有智慧、博学。 “谦·惠”就是倡导谦恭、虚心、博爱的美好品德和普及于民,睿智博学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均衡优质,全面发展。

4、在各种活动中贯之以竹文化。我们把第五届校园艺术节的主题确定为“谦惠竹林,精彩你我,和谐发展”,把参加区主题教研展示评比活动的团队命名为“谦竹沐风”团队。把学校文学社定名为“竹韵”。把学校文学社出版的校刊定名“惠竹风”。让学校的竹文化及办学核心理念深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

(三)学校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在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坚定走“均衡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一年有变化、两年显特色、三年上台阶、六年成品牌”的阶段性积累,将学校打造成为以“五个一流”(办学理念一流、基础设施一流、师资水平一流、特色教育一流、教学质量一流)为有力支撑的全市名校,让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

特色发展目标:以“竹”为载体,以“竹文化”为主体,通过开展有关竹子栽种、知识、趣闻、工艺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开发校本教材,渗透语文、美术、音乐、劳动技术、科学、体育、书法、经典诵读等学科知识和内容,并围绕“竹”开设拓展型课程,创建“竹韵灵动”校园,培养“有灵魂”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最好的发展。通过大力实施竹文化教育,在品德方面以竹的文雅、顽强、谦虚、正直等要求学生;在智育方面,以竹的诗词歌赋画等充实学生;在美育方面,以竹的宁静美、生命美等感染学生;在体育方面,以竹舞运动等强健学生身体;在劳动方面,积极利用竹资源,制作竹工艺品等锻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合力下,使每一个学生都以“竹韵”为楷模,积极进取,正直谦逊、优雅高节,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情操高尚、体魄健壮、敢于实践的合格学生。

第二章 特色理念体系

(一)特色定位

根据学校的名称、地理位置、历史溯源打造“竹文化”,意在弘扬“竹君子”清正廉洁、刚直不阿、虑怀若谷、坚韧不拔、勇于突破的理想人格,对于当代伦理道德建设,优化社会风气,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二)特色理念系统

1、办学理念:“谦·惠”——培育谦谦君子,沉淀雅直文化

谦《说文》:谦,敬也。《玉篇》:谦,逊让也。两者都是恭顺、虚心、谨慎的意思。为学者都应该有如此态度,虚心方能博采众长以求自身不断进步,对学问高者怀有恭敬之情,严谨更是为学之道,无论“学”或“教”都忌一知半解、狂妄自大。《易·谦》: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其原意为大国之君奉行谦逊的治国之策更能威名远扬,“小国感其德”,从而前来归附臣服。现代社会我们理解为修身尚德之人更能得到他人的尊敬。“竹”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素来就有“谦谦君子”之称,以“谦”为竹林实验学校的核心理念符合该校“竹”文化“竹”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念,并在“学”、“教”及处世为人态度方面意义深远。

惠《说文》:惠,仁也。《周书·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资治通鉴》:孙讨虏聪明仁惠。以上皆为仁爱、仁慈之意。又如:惠音(和谐的乐音;对他人书信的尊称);惠气(和顺之气);惠来(招抚使之归顺)。其意与竹林实验学校的校风“和谐文明”相对应。《国语·晋语九》:巧文辩惠则贤。《晏子春秋·外篇》:先言而后当者,惠也。以上“惠”通“慧”,聪明、智慧之意。又如:惠悟(聪敏);惠美(聪明美丽);惠丽(聪明美丽);惠黠(聪慧)。“惠”的基本字义还有恩惠、给与的意思,如施惠于人,互惠互利等;“出土予人惠,捐躯亦自豪”是竹的奉献精神。以“惠”为竹林实验学校的核心理念,意在倡导以仁爱之心建立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并博学上进,成就“巧文辩惠则贤”以奉献社会、奉献国家。总之,就是倡导谦恭、虚心的学习态度和仁义、博爱的美好品德。

2、学校精神:坚韧不拔 勇于突破

“坚韧不拔”是竹精神的精髓。见过大树被连根拔起,但你见过竹子被连根拔起吗?竹的坚韧无与伦比。郑板桥所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便形象地描述了竹的坚韧。大竹林初级中学和大竹林中心校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合并而成的竹林实验学校正是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建校、兴校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励全校师生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人生,绝不向困难低头,绝不被挫折打倒,不屈不饶地朝着目标奋进。

“勇于突破”是指竹笋破土而出时需要智慧和力量,竹一节一节地往上伸展是对自身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勇于突破还有勇于创新的意思,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同时不被传统束缚。竹林实验学校的发展便是在继承和发扬优良教育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教育特色。

“坚忍不拔 勇于突破”是将学校精神和竹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彰显了竹林实验学校“竹”文化的特色,也概括体现了全校师生的精神信念和人生价值观,并时刻勉励大家以“坚忍不拔,勇于突破”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和人生。

3、校训:修身尚德 锐意进取

“修身尚德”《论语》·《大学》:“欲平天下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人践行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此可见“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提,正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修身”不得,又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尚德”语出《春秋》:“尚德。尊天。敬神。爱民”。

“锐意进取”的“ 锐”是积极地进步状态;意指坚定的决心;进取:向前,进步和有所作为与成就。意志坚决地追求上进,力图有所作为,创造自我价值,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锐意进取是典型的时代精神,全社会都应当大力宏扬,每个人都应该身体力行。

“修身尚德 锐意进取”作为学校的校训紧紧围绕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文化“竹文化”,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基础教育的要求,揉和本校特色以及校领导的办学思想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意在勉励师生在做人、为学、治学上对自己做出更高的要求。

4、校风:和谐文明,励志笃行

和谐文明。和谐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互助合作,互促互补,共同发展。文明是指具师生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

励志笃行。“励志”之“励”为激励、磨砺之意,“志”是志向,是目标。俗话说“人无志不立”,“非志无以成学”。“笃行”之“笃”为忠实、专一之意,“行”是行动,是实践,是努力和奋斗。

“和谐文明 励志笃行”作为竹林实验学校的校风旨在倡导全校师生身体力行,努力实践,拒绝一切糟粕,扬文明之帆,共同创建惠风习习、温暖而清爽的优良校风。

5、教风: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

“言传身教”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以语言来传授以行动来教导,无论是知识还是品德。所谓“为人师表”,《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意思是说在人品学问方面是别人学习的榜样。老师的教学态度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无止境”首先在老师身上表现出来,而后学生才真正理会,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有潜在的影响,因此“言传身教”作为学校的教风对老师的严谨治学、正直做人有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诲人不倦”语出《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人不倦”的意思是教导他人的时候要特别耐心,永不厌倦。我们理解为老师要教育好学生必须长期不倦地努力,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诲人不倦”也勉励教师要有“竹”的奉献精神。

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作为学校的教风对全体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有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向。

6、学风:谦恭勤学 持之以恒

“谦恭勤学”:时时提醒学生要虚心向学、勤奋向学。《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必有我师”便是古人谦恭勤学的表述,博采众长、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是知识渊博的途径。

“持之以恒”: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方能真正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谦恭勤学 持之以恒”作为学校的学风意在期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并长期坚持,最终转化成自身良好的品质。

(三)特色的理论基础

竹子源于我国,盛产于我国。中国素有“竹子王国”的美誉,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发展中产生巨大作用。

首先,竹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中国人民历来利用竹子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借以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考古资料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就已开始用竹子制造竹器。原始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记述了先民砍下竹子,制作弓箭,射杀禽兽的过程,说明我国利用竹子制作弓箭的历史已十分悠久。随着历史的发展,竹子的利用日益广泛,涉及到食、衣、住、行、用各个方面。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节荪都是美味佳肴;竹沥、竹茹、竹黄、竹荪还是药用材料。从服饰方面看,古人用竹制布、取竹制冠,以竹做防雨用品如竹鞋、竹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从居住方面看,人们用竹做建筑材料,做脚手架,制作各种日用家具。从行路方面看,古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桥梁,也为交通发展做出了贡献。从使用的方面看,竹制器具物品更是名目繁多,不计其数。

其次,竹文化还是一种生态文化。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一种植物,四季长青,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因此古今人们都喜欢用它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我国城乡的许多民居宅院,庭前屋后,都爱培植一片竹林,借以改善人居的生态环境。中国园林是一种经过人类加工、创造的绿色生活环境,其基本体制是融居住房屋与游赏观于一体。历来人们喜欢用竹子造园。唐宋时代的园林中就大多有竹子景观。

最后,竹文化亦是一种精神文化。竹子非草非木,独树一帜。其虚心自待,坚韧不拔,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形态品格,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和美学精神的一种象征。在我国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历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咏竹赞竹的诗文,写竹画竹的作品层出不穷,大多是咏竹言志,以竹言情,凭借竹子的形象寄托一种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大家比较熟悉的是郑板桥的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竹子就是诗人坚韧不屈、刚直不阿人格的写照。

第三章 特色实践体系

(一)特色德育

以竹的“文雅顽强、谦虚正直、朴实无华、坚忍不拔、勇于突破”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1、开展竹文化宣传。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校广播、升旗仪式、校园网站、电脑小报、版面与橱窗展示、教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向师生大力宣传竹文化建设的内容,让师生了解学校竹文化建设的目标、具体项目、推进过程等。还可以通过如下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竹文化:学生各类竞赛、手抄报宣传、举办现场会、举办年度竹文化艺术节等。

2、将竹文化渗透到日常德育工作中。如建立“竹韵之声”校园广播站,广播站围绕竹文化设计内容丰富的播音内容,如每周二播放关于竹的诗词歌赋的录音,周三播放用竹笛、葫芦丝演奏的音乐,周四朗诵学生写竹的范文,周五总结当周特色学校创建的成果。

3、构建特色的大课间文化。创建学校特色品牌的一个亮点,精心打造以跳竹竿为主旨的大课间。让大课间活动突出了竹文化与体育学科的融合,孩子们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接受了竹文化的熏陶。

4、以“竹”为载体,以“竹文化”为核心主题,开设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课前一吟”咏竹活动,竹文化诗歌大赛、颂竹作文赛、竹子绘画比赛、竹子赞主题演讲、竹雕艺术展(根雕、竹片艺术雕刻、竹片书法雕刻等)、“竹工艺”创新大赛、竹笛演奏等。

5、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与竹有关的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竹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中将融入与竹有关的舞蹈和音乐,并以此形成学校固定的艺术特色。

6、评选“竹苑之星”,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竹文化基地”网页, “竹文化”的气息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二)特色课程

1、开发校本教材:

编写《青青竹林》的校本教材。把竹的植物属性及附加产品和资源效益,竹的栽培抚育及开发利用,竹的工艺品制作、使用、保养,竹文化的对联、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摄影、服饰、文人与竹等逐一介绍,全面系统、详略得当、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开发出一本优秀的校本乡土教材。

2、开设特色课程:

(1)竹志课程。用好校本教材《青青竹林》。

(2)竹艺课程。把“竹编、竹刻、绘画、书法、摄影”融入到美术课程。竹歌、竹舞、竹笛演奏融入到音乐课程。

(3)竹趣课程。把“竹竿系列游戏”融入到体育课程。

(4)竹韵课程。把有关竹的词语、对联、故事、诗词、散文融入到语文课程。

3、开展特色活动:

(1)开展竹文化艺术节。把“竹诗、竹画、竹舞、竹歌、竹笛”搬上舞台。

(2)开展特色活动比赛。开展“竹杆球、竹高跷、竹竿舞、换物扶竿、击掌扶竿、交换扶竿、竹竿拔河、跳移动竿、转圈扶竿”等特色活动比赛。

(三)特色环境

创设“竹径通幽、竹韵飘香”的校园环境

(1)在校园中栽种竹子。选择一些有特色,有文化、艺术背景的竹子品种在校园栽种。如:桂竹、水竹、窝竹、楠竹、湘妃竹、方竹、毛竹、凤尾竹、龟甲竹、紫竹、罗汉竹、大箭竹等,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并保持与学校绿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使“竹文化”特色在校园绿化景观中逐步得到体现。

(2)开展艺术作品的布置。在校园走廊、教室、办公室内布置的艺术作品中,处处体现“竹文化”身影。开辟“竹韵长廊”,设计制作“竹韵文化走廊”,装饰具有竹韵特色的校门,修建“竹韵心灵小屋”,利用已有花园,科学、精当地栽种各类竹,鼓励学生养竹、形成浓郁的班级竹韵文化,积极开辟课外实践基地等。

(3)将校园的建筑赋予竹文化的内涵。如楼宇命名为翠竹楼、修竹楼、谦竹楼、惠竹楼等

(4)在校园多种场所体现学校“竹文化”特色,如竹篱笆、竹吊蓝、竹盆景、竹亭子、植物标牌等,营造处处彰显竹之幽、竹之坚、竹之直、竹之谦等特色文化的育人环境。

(5)以竹造景,精心设计,逐步把学校建设成一个“竹文化主题公园”。“竹韵园”、“竹制品工作室”、“竹制品陈列室”,学校在橱窗和走廊开辟专栏,展示学生制作的有关竹知识的手抄报或电脑报。

(6)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围绕竹文化精神,结合班级实际,提倡特色化班级文化建设,设计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班名、班旗、班歌、班风。布置适宜的班级环境,设置竹书架,装粉笔的小竹篓,竹编打底的学习园地,竹垃圾篓等。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把竹子精神融入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优雅脱俗、正直谦虚、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勇于突破、不畏险阻等竹子的精神和品格。

(四)特色科研

1、开展有关“竹文化”征文比赛。

2、申请并开展科研课题《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

3、1-6年的“竹影清风”主题教研团队开展“节节高”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7-9年级“惠竹沐风”主题教研团队开展“乐学课堂”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第四章 特色建设实施步骤

(一)组织领导

1。完善学校特色管理常规,让特色育人“有章可循”

学校要成立特色创建领导小组,制定特色学校实施方案,使学校工作有序的开展。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对特色学校创建方案,经过反复斟酌,认真调整,在修改中加深认识,在调整中完善方法、策略,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向教育局申报。特色学校创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为了把特色办学思想实到教育管理中,要让教师根据学校总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让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办学思想相吻合,形成了共同的发展愿景、共同的价值追求。

姓 名具体分工备注

王吉组 长:特色学校总规划、总决策。

沈利副组长:特色德育的规划决策。

刘支蓉副组长:教学特色的规划决策。

周全组 员:特色师资,特色科研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管理与检查。

李祥海组 员:教学特色的策划、组织、实施、管理与检查,落实各学科渗透“竹文化”特色教育,开展学科特色活动。

周文福组 员:特色学校规划的撰写,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人员编写校本教材

王宪福组 员:特色德育的策划、组织、实施、管理与检查。负责年级文化、班级文化的策划与建设。负责特色学校创建的广播,宣传和特色活动的规划与组织。

刘志杰组 员:负责特色环境的打造。

(二)整体推进

1、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挖掘竹内涵,打造“竹”文化。

2、开展核心理念“谦·惠”外延与内涵的讨论。

以竹文化为内容,提炼办学理念,整体推进特色建设。

3、整体推进竹文化为背景的特色建设,把办学理念融入到德育管理、教学改革、课程研究之中。

(三)分步实施

第一步:月—9月:论证创建项目,订创建实施规划,明确职责,分工负责,打造绿色环境文化,创区市级绿色学校、创园林式单位。充分挖掘“竹”文化,在视角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上有新突破。

第二步:2010月—9月,按照部署开展各项工作,继续打造竹文化,在校本教材、特色活动有新的突破。

小学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基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课程改革的目标,我校的艺体特色建设的办学理念为:以“以艺体特色健体、以艺体特色陶情、以艺体特色启智、以艺体特色怡心”为核心,提出“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素质教育育人方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运动素质的同时。以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宗旨,以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运动和艺术兴趣为目的,以掌握运动方法和艺术技能为根本,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促进体育、艺术课程改革,通过努力,将我校打造成参与面广、水平较高、设施完备的体育、艺术特色学校,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打造校园艺体教育品牌,不断提升特色育人水平,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二、创建目标:

1、加强特色育人工作,重视艺体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陶冶学生艺术、体育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艺术、体育的意识,养成从事体育锻炼和对艺术不断追求的良好习惯,学会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加强学生艺术、体育素养修炼,完善人格,提高能力,增强体质。

3、尊重差异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整合学校、家庭等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适宜符合自身素质特点的艺体活动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活动。做到人人参与一项艺体活动、班班拥有艺体特长方面的团队、年年举行艺体活动竞赛周和艺体活动文化周。

4、切实上好音、体、美课,利用活动课时间专门辅导,以兴趣小组带动其他学生进步。

积极开展艺体特色教育的科研实践活动,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走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艺体教育新路;立足艺体特色,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艺体特色的创建,以艺体特色育德、以艺体特色益智、以艺体特色强体、以艺体特色兴校,丰富特色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努力打造“艺体教育”品牌。

三、创建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本校的现有资源和学生状况,发挥传统项目优势开展创建活动。

2、适应性原则。开展的体育、艺术活动必须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有利于增强体质,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普及性的原则。广泛开展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

4、全面性原则。摆正体育、艺术课堂教学与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的关系,坚持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防止为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而造成体育、艺术课堂教学的单一化。

5、以人为本原则。开展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坚持以育人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注意加强相关体育、艺术知识和体育、艺术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艺术文化氛围。

四、项目选择:

本着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素质特点和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内容。

五、组织机构:

学校领导小组成员

六、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分工协作,制定计划,确定专人进行指导并组织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指导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2、通过班会、校会、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营造师生全员参与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项目。

3、按照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艺、体等学科课程。认真制定“艺术、体育”教学计划,要求做到目标任务到位,落实安排到位,方法措施到位,严格规范实施。充分挖掘并发挥学校艺体教育优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现有的电教设备,切实上好艺、体课程,做到专时专用,讲究实效。注重把审美教育渗透于其它各学科教学之中。

4、各班成立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种兴趣小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利用课余时间专门辅导,保证活动时间。每天坚持一小时课外活动,每周利用一下午为中心兴趣活动课,分项进行强化训练:集中指导,分组训练,个别辅导,重点培养。

5、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引导学生开展互帮互学,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差异,分层分类辅导,力求学生人人会做简单的运动项目动作,人人具备所选项目的简单技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让学生的特长更长,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充满快乐。

6、积极开展艺体竞赛活动,为学生特长的发挥,为学生展示才艺本领搭建平台。利用小组、班级、学校等各种比赛活动,引领学生边学边练,以练促赛,以赛促练。通过体育游戏、竞赛,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通过艺术项目参赛参评,培养学生审美和创新能力。

7、平时,通过作品展示展览、音乐舞蹈、体育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在活动中乐于展示自我,大显身手。优秀生、特长生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

特色学校创建计划 篇6

二〇一二年秋学期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计划 为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进一步加强学校建设,形成鲜明的办学理念,突出学校的发展优势,培育独特的学校文化,凸显办学特色,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凉州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以及《新华学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特做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凉州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为依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创建“绿色学校”为突破口,本着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特色化建设的工作思路,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不断增强师生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能力,创建“绿色校园”。

二、工作目标

1、引导师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

2、培养师生对环境负责的精神,树立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

3、使师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关心校园环境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4、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

5、争创区级“绿色单位”。

三、成立创建特色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王锋基

副组长:黄志武

组员:张雷邓福年梁彪李国良蔡多财徐延生刘小萍张丽英李元金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对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认识。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特色学

校建设的有关理论,明确特色学校的内涵及创建特色学校的意义。

2、立足实际,分析校情,确定特色项目。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分

析,认识学校的优势和劣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从实施

素质教育的需要选择创建“绿色环保型校园”为特色项目。

3、规范建设,优化环境,创造良好育人环境。立足于长远发展,实行整体

规划,规范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以美化、绿化为目的,努力营造美丽清新又与教

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环境,把整个校园变成教育的大课堂。

4、建立完整的档案。

5、课内渗透,课外实践,进行“绿色校园”知识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和

学科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的管理,体现在学校

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并且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8月----2013年2月)

1、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对创建特色学校重要性的认识。

2、成立创建特色学校的领导小组,确立特色项目

第二阶段:(2013年3月—2014年7月)

1、分析项目,合理规划,讨论制定创建特色学校的计划、方案。

2、根据项目内容确定实施范围,选择实施对象,具体组织实行。

3、总结经验,进行专题研究提高认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步伐。

第三阶段:(2014年8月—2015年)

立足本校实际创建特色学校 篇7

清源镇中心校所属22所小学, 其中县城内6所, 边远农村小学16所。无论是城关校还是边远校, 家长多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多数家庭有两个孩子, 有的家庭有三四个。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 靠种地、种菜、打工挣钱, 家庭经济不是很好, 也没时间、没精力去管教自己的孩子, 着了急就是打和骂, 再没有更好的方法去教育。

中心校拥有教职工337人, 学生4469人。22所小学中, 无论是教师、学生, 还是各种设备设施都千差万别。我们立足于中心校的实际情况, 在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 积极寻求和创建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最终, 我们决定开展“做中学”特色学校建设。

一、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与环境资源

1. 编写“醋文化”校本教材。

家乡, 应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 但许多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文、地理风貌、名优产品等并不是十分了解, 甚至知之甚少, 造成了生活知识与课堂教育的脱节。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 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往往也会呈现其独特性。就如清徐人爱吃醋的饮食习惯, 与家乡的地理、气候环境、水质等密不可分。“家家有醋缸, 人人当醋匠”, 是针对家乡醋文化的一种描述。清徐产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山西老陈醋, 它的生产技艺在中国酿醋技术上可谓独树一帜, 而且是最富科学内涵, 大有发掘潜力的传统技艺。因此, 我们将清徐标志性文化产业——“清徐醋”作为中心校校本教材的核心内容。

2. 开发周边环境资源,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六合小学在六合村, 六合村属城区小学, 是民国之初组建的一个新的村庄, 村民人口将近7000人, 90%以上是天主教友, 是太原市天主教友的主要集中地之一。我们充分利用天主教堂这份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教堂, 倾听神父“耶稣救世”的故事, 参观诵经的宏大场面, 了解教友的虔诚, 研究天主教在六合村的兴衰历史并写出相关报告。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文笔。

二、打造“文化长廊”, 注重经典熏陶

我们开展了“校园文化长廊比比看”活动。无论哪所小学, 走进大门, 映入眼帘的便是对面墙上五彩缤纷的美术作品。走进教学楼, 楼道两旁更是五光十色:名人名言、书法、手抄报、小制作……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学生作品应有尽有。走廊、墙壁成为一道道文化风景线, 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师生。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们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材外的二百首古诗和一百条名言警句, 分年级段编成三本小册子, 让学生在地方课程上背诵, 每年以中心校进行比赛。唐诗宋词, 学生朗朗上口, 更有学生会在作文时引经据典, 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每一次活动后, 都要以班开一次小结会, 让每位学生谈自己动手的感受、困惑和经验, 然后写出心得。学生们在这一次次动手与交流总结中, 不仅增强了团队意识, 而且写作水平也得到提升。

三、大力打造家长学校, 利用节日开展多种活动

每学期学校都有一次开放日, 届时家长可以走进班级, 坐在自己孩子旁边, 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课, 然后谈感受、提建议, 同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几年下来, 家长素质提高不少, 学会了不少管教孩子的好方法, 而且拉近了家长和学校的距离。学生也为了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而积极上进。

除此之外, 每逢节日, 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母亲节”“雷锋月”“4.23世界读书日”“重阳节”“父亲节”等, 各学校都要制订方案, 教师备好教学设计, 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做好记录, 并让学生就此写文章、画图画、出小报等。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练习自己的文笔, 提升自己的思想, 了解什么是美德、什么是丑陋, 懂得了努力的方向。

四、融级入班自主管理的特色, 让学生互帮互勉, 共同进步

每周末下午安排专门时间由班主任组织“班级例会”, 主要任务是针对一周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进行反思、小结。为避免教师总结缺乏针对性、学生不易接受等现象, 中心校创新评价方式, 按照自评、组评、互评、点评四个步骤进行评价, 要求做到“1+1”或“2+2”评价, 即“指出一 (或二) 个优点、闪光点或收获, 再指出一 (或二) 个缺点、失误、不足或建议”。“自评”由学生自我总结评价;“组评”由小组内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互评”即是组与组之间成员的评价, 补充说出组内成员之间没有发现的闪光点, 提出改进意见;“点评”则由主持人 (一周一位, 由学生轮流担任) 和班主任对一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提出不足, 指明方向, 共同进步, 使养成教育建立在学生自主管理基础之上。

五、开展“主题日”活动, 规范学生行为

五个“主题日”从周一到周五分别是:“卫生日”“文明日”“读书日”“节约日”“安全日”。

“卫生日”主要是围绕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文明日”围绕言行举止、个人仪表、遵章守纪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宣传教育。“读书日”指读一本好书, 写一段好句, 背一段 (篇) 好文。“节约日”内容包括学习用品、衣食住行用品的节约, 学校、家庭水电的节约, 日常生活中对身边各种资源的节能教育。“安全日”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网络安全、自护能力等。

陈庄小学属寄宿制小学, 学生就餐时总是随地抛洒或乱倒饭菜。为此, 学校除了请农民讲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还在农忙时的周末专门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跟随父母去地里, 亲自去做一次农活并写出感受, 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性。

每天都要让学生明白今天是“什么日”, 今天要“干什么”。班主任要与家长通过手机短信联系, 互相了解情况, 共同教育学生。

一天围绕一个主题, 一天渗透一种常识, 一天规范一点行为, 从方方面面熏陶、点点滴滴渗透, 使学生做到眼中看、心中想、做中学、学中长。通过“主题日”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学校形成了时时感受文化熏陶, 处处展示文明形象的良好氛围。

特色学校创建的多维路径 篇8

一、理念引领特色

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观念体系。它经过人们长期的理性思考与实践而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特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办学理念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

首先,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哲学理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需要哲学统摄,需要从人生哲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哲学思维统领学校实践的方方面面,舍此就无法真正寻觅和体会教育的义谛。“哲学的知识和哲学的思考,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其次,创建特色学校需要过硬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对教育活动的指导比之哲学更直接。教育理念是一个庞大的观念体系,包括教育观、教学观、德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发展观等。掌握教育理念,不仅包括领会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理论,还要了解当今世界教育思潮的发展动向,如终身教育思潮、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教育个性化思潮、全民教育思潮以及教育的民主化思潮等。要认识不同教育思潮背后的不同哲学派别,以及不同教育思潮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论。掌握教育理论能增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能引导和推动特色学校的构建。

再次,创建特色学校需要理性认识特色。特色的本意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色彩和风格。特色学校是基于学校应具有的一般共性之上,以其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稳定性区别于其他同类并为社会所认可的学校。它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为自己的品牌。真正的特色学校既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又不断创新和改革;既尊重学校发展史,又不断创造新业绩。这种已形成的特色又往往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能日益成熟和发展为学校光荣的历史传统,不会因某位校长的升降变迁而中止或改弦易辙。有人误解“特色”,把创办特色当作目的和“作秀”,既违背教育方针,也扭曲特色的本真。

二、管理营造特色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决策能力、管理水平、领导作风和治校方略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具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对国家、社会、师生以及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要树立危机意识、问题意识和品牌意识,要能够深刻剖析学校的历史传统、周边环境、社会条件、办学资源,准确定位,明确目标。如北京市海淀区的万泉小学,依学校所处的内外部条件,制定了“三高”的办学标准,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培养高、精、尖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管理专家的基地和高水平教育科研的基地”。

校长以什么样的管理思想造就学校的办学特色呢?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物本管理”,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基于“社会人”假设的“人本管理”,重视人的第一资源的作用,尊重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基于“能力人”假设的“能本管理”,重视人的潜力的开发,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成为当今较为理想的管理思想。学校管理者应建立“培能”、“用能”和“激能”机制,让能者光荣、能者有为、能者有位、能者多酬,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样,以学校全体成员都认同的管理思想来造就学校的管理特色,提升学校整体的文化氛围,这是人本管理的升华。为此在管理上必须做到两个过渡:一是由刚性管理向文化管理、柔性管理过渡;二是由经验治校向理论治校、依法治校和理念治校过渡。那种信奉“不学管理照样管理”、“管理三年,自会管理”的经验主义,与创建特色学校南辕北辙、格格不入。

三、教师践行特色

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是由学校教师的群体特长塑造的,是全体教师教育经验的累积和升华,这是创办特色学校的真正财富。开发学校第一人力资源教师的潜力,建设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重中之重。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对于教育,兴之抑或亡之,在于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特色,关涉教师的学习、备课、上课和科研的方方面面,尤其要凸显“人人向学”的学校特色。终身学习要求“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时时是学习之机,事事是学习内容”。为此,教师必须首先是爱学之人。严谨治学是特色学校的教学特色,教师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知以为知,主观臆断、道听途说、囫囵吞枣、装腔作势。认真严谨的教风往往能影响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学风,这种好的风气代代传习,支撑学校的办学特色。科研尤其是校本研究是创建特色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围绕教学实际状况和特色创建中存在的真问题搞研究,既能突出特色,又能促进教学。

四、学生彰显特色

学校是育人的基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校是否有特色,不是口头上标榜的,也不是形式上宣传的,而是在过程中做出来的,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学生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是片面发展还是全面发展?是幸福地发展还是留下“后遗症”地发展?是终身向学还是再也不学?这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试金石。乐学应是学生的重要特色。夸美纽斯致力“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主动、积极、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是特色学校的共同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构建特色学校必须以学生的幸福快乐、全面发展为旨归,必须真正实现“转轨”,真正转向素质教育。既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发展特长,这是特色学校的题中应有之义。

五、改革强化特色

国内外教育改革层出不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一浪高过一浪。在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普通高中八大领域的课程改革包括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以及必修与选修结合的课程体系全面展开。课程改革强调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总体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为目的,立足地方实际,以人为本,突出基础性、选择性、适用性和创新性,此乃当下一定时期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的精神依凭,也是以改革强化特色的重点研究项目。如,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及其评价研究,校长提高新课程执行力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各科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研究,基于新课改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的研究等。围绕本校已初步形成的特色或有意向要创建的特色选题是研究的风向标。在未来一定时段,中小学深化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加强校本研究和行动研究,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重视德育的实体性和实效性研究,对创建特色学校具有强化作用。

总之,特色是学校的个性,特色学校各有特色。“可以是在教育(德育)工作上,也可以是在教学工作上;可以是在课外活动上,也可以是在课堂教学上;可以是在办学模式上,也可以是在教育方法上,教育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特色也应该是丰富多彩。”这些既可单独作为特色学校的一个元素,也可共同构成特色学校。但无论是何种特色学校的创建,都需要理念引领、管理营造、教师践行、学生彰显和改革强化。

上一篇:论中国孝道之形成及其政治作用下一篇: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