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思考(通用12篇)
调研思考 篇1
摘要:2011年1月27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行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暂行办法》和《重庆市个人住房房产税征收管理实施细则》, 重庆市作为首个房产税实施地之一, 必然有其特殊之处, 房产税是否合理等等, 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重庆市市民,房产税
2011年1月27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行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暂行办法》和《重庆市个人住房房产税征收管理实施细则》, 重庆市主城九区内 (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 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 (含第二套) 以上的普通住房被首批纳入房产税征税对象, 税率为0.5%-1.2%。
征收对象
(一) 试点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首批纳入征收对象的住房为:
1. 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
2. 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高档住房是指建筑面积交易单价达到上两年主城九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筑面积均价2倍 (含2倍) 以上的住房。
3. 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 (含第二套) 以上的普通住房。
(二) 未列入征税范围的个人高档住房、多套普通住房, 将适时纳入征税范围。
调查方法及主要过程
具体流程
针对这次科研, 我们制定了如下的操作流程, 并且在确定主题的同时进行了研究技术路线的确定, 如下:①收集房产税相关资料, ②分析总结关于房产税的情况, ③确定调查对象及范围, ④设计并修改调查问卷, ⑤到重庆进行实地调查 (6) 数据整理及分析, ⑥组员一起讨论数据统计结果, ⑦撰写调查报告。
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共200份问卷, 195份有效)
调查结果
性别比例:男:女=1:0.86
年龄比例:30岁以下占40%, 30到39岁的占30%, 40到49岁的占15%, 50岁以上的占15%。
职业情况:医生5%, 公务员9%, 办公室职员9%, IT行业从业人员5%, 金融行业5%, 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9%, 自由工作者25%, 老师5%, 建筑行业0.5%, 退休1%, 无职业11%, 学生5.5%, 其他10%。
市民对房产税的一些意见
1、是否了解重庆的房产税政策:很了解:6人, 了解:67人, 不了解:92人
2、目前重庆的房产税是否合理:合理:40人, 不合理:84人, 无所谓:72人
3、房产税对房价是否有影响:提高了房价:94人, 降低了房价:30人, 没有影响:71人
4、房产税实施会不会促使租金上涨:会:138人, 不会:27人, 无影响:30人
5、房产税征收是否能完善房地产市场:是:89人, 否:64人, 无影响:42人
6、房产税收入是否会用于公共租赁房建设和维护:A、是:88人, 否:107人
7、房产税能征收下去吗, 政府能否贯彻执行下去:能:110人, 不能:85人
8、征收房产税确实对人民有利吗:有利:109人, 无利:86人
9、否同意继续征收房产税:同意:92人, 不同意;79人, 不在乎:24人
10、支不支持房产税在全国普及:支持:121人, 不支持:52人, 不在乎:22人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
(1) 美国, 房产税增减结合, 区别对待。房产税的税率是由地方政府根据各级预算每年的具体需要确定, 而预算应征收的房产税与房屋计税价值总额每年都有变化, 因此房产税税率每年都相应变化。美国不同城市的税率不同, 但是税率的高低却有惧意的限制, 联邦法规定了对房地产征税的最高限额。
(2) 日本, 有一套比较成熟的房产税征收体系和一定的减免制度。日本从1950年开始征收房产税, 目前与房产相关的税收有不动产取得类课税、不动产保有类课税和不动产转让所得类课税三个大类。日本在不动产取得、保有和转让的各个环节都有比较完善的征税细则, 在为各个地方政府提供了税收来源的同时, 还抑制了投机, 积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同时按照纳税主体的情况而采取差别税率的做法, 兼顾了社会公平。
国内:
(1) 财政部税政司综合处处长周传华表示, “十二五”期间将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 个人房产将逐步纳入到征税范畴, 使房产税成为地方政府重要且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在谈到房产税改革时说, 我国将推进房产税改革, “这个税种一直在进行研究, 它的开征也可以为地方政府带来一个稳定的主体税种。”而且国家发改委一直在研究开征房产税。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年轻一代还是我们的上一辈, 对房产税都不是很了解, 而且他们不看好房产税, 因为重庆房产税从开始征收到我们去调查的时间差不是很大, 一方面, 政府的宣传还没全面普及, 另一方面, 一项政策本身也有时滞。很多人不了解房产税同时认为不合理, 为什么还要支持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呢?, 因为在当下的高房价下, 大家认为多一项政策总比没有好, 但是即使征收了房产税, 人们投入在房地产上面的整体资金就多了, 相比较而言人们的投资获利就少了 (在当下中国房价的提升有投资者的因素的影响) , 那么市场就会起作用提高房价, 让投资者获得更多的利润。从当前中国的情况来看, 股票、黄金、银子、期货等都不是很稳定, 房产成了一种大众化的投资产品, 而且对于那些富豪或者富有的人来说, 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 税率很低的房产税是不会左右他们买房来进行其财富的保值增值的。
上面的数据显示房产税的实施对房价有一定的影响, 并且群众已经感受到其加快了住房租金的上涨, 那么房产税的实施并没有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完善, 和减缓房价的上涨。
房产税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房价的提升, 那么他就达不到抑制房价的上涨, 而且也达不到平衡收入差距的作用。那么有钱的人买房受的影响很小, 而那些刚需人群就有更大的购房压力。那么房产税和其初衷背道而驰了。
我们试想一下, 能用几百万买豪宅, 或者多个住宅的人会在意那九牛一毛的房产税吗?同时从重庆房产税的征收范围来看, 相比于整个重庆的房产数量是很小的, 这么小的范围这么低的比例, 对房产的价格影响是很小的。
同时我们知道, 一个区域的房价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控制的, 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 公共设施越完善, 交通越便利, 等等有利因素都会造成房价上涨, 我们应该让房价不至于过快上涨, 或者说让房价的涨幅同居民的收入增长相符, 所以说对房价的调控, 要从多个方面来调控, 而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入手, 一个房产税只是一种微小的手段, 要解决高房价和低收入的矛盾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在调查过程中被访者认为多建设保障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 是有效解决住房压力的手段。
从现阶段全国的情况来看, 房产税在全国范围内征收, 其可能性很小, 国家着重在利用限购和修建保障房来缓解市场压力, 减缓房价的过快增长。
调研思考 篇2
“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是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妇联组织的血脉之源、立身之本。为了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维权工作,更好地推动我县和谐社会建设,进行调研。
一、基本情况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最南端,处于湘粤桂三省交界之出。全县面积3324平方公里,总人口47.7万,其中瑶族人口28.6万,占总人口的60%,女性人口22.3万,占总人口的46.8%,是地域最广、聚居最集中、自治县成立较早,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几年来,我县维权机构不断建立健全,挂牌成立了 “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中心”、“妇女维权工作站”等机构,通过对妇女儿童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我县妇女,自我维权意识和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决策层面上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筑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通过夯实信访窗口建设,开通12338服务热线,推动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反映了社情民意;通过加强骨干培训,建立强有力的维权工作队伍。在全县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活动,进一步健全了贫困孕产妇救助体系。加大了培养选拔女干部力度,妇联干部年龄和文化程度进一步优化等。我县妇联在“—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把维权工作作为妇联主导工作,对新时期维权工作的定位、内容、机制和载体进行思考和尝试,维权工作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化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专兼职结合的维权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维权工作取得—定的成效。
二、当前妇女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经济、社会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妇女在政治、劳动、教育,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妇女参政状况不容乐观。女性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与决策的程度仍然偏低,与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参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相适应;女干部在主干线上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副职多,正职少,低层次的多,高层次的少,一般部门配备多,综合和重要部门配备少。在女干部人才库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存”而不用的问题。
2、妇女劳动问题突出。女性就业难,易下岗,再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男女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在一些企业、个体私营女性的劳动保护状况令人堪忧;生育保险得不到全面落实。
3、妇女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尽管妇女总体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女性相对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贫困家庭的女童辍学问题仍比较严重;下岗女工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大多数;
女性文盲仍然占文盲中的绝大多数。
4、婚姻家庭领域女性面临新的危机,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而且程度加剧,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家庭暴力案件举证十分困难;单亲家庭逐年增多,离异后妇女、儿童的住房权、抚养费、探望权问题得不到必要的保护
5、弱势妇女群体权益保护工作较为薄弱。因病因灾而致贫致残的妇女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救助;老年妇女存在无人赡养、受虐待、遗弃等情况屡有出现;流动人口中妇女权益保障成为维权工作中的新难点。
三、当前妇联维权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
1、妇联维权工作缺乏前瞻性,视野不够开阔。妇联在维权工作中,更多注重具体事件和传统维权领域问题的解决,存在重事实轻理论的倾向,指导性不强;而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敏感和参与,往往以对妇女工作的调研取代对妇女当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调研。
2、妇联维权“源头参与”力度不够。妇联在立法、政策、计划、规划制定和修改环节,参与被动。并且,一些有关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3、基层妇联组织力量削弱,经费严重缺乏,工作难度大。由于部门合并,各级妇联组织人员大量减少,但妇联干部多数是身兼数职,无论其精力还是工作量都是超负荷的;同时由于维权
经费严重不足,出现法律援助中心建立容易,但缺乏资金支持,运作困难;加之组织性质,职能所限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妇联协调各部门开展维权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四、妇联维权工作的建议
作为以“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为基本职能的妇联组织,如何开展好新时期的妇女维权工作,应加强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妇女权益问题和妇联维权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提高工作水平。妇联组织尤其是领导机构要坚持开展深入的专题调研和对策研究,提出有价值、有质量、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党委政府及各方面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同时应加强对维权工作的理论研究,将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
2、加强源头参与。妇联组织要进一步加强源头参与,积极代表广大妇女群众参与法律、法规,政策,计划的制定和修改,推进立法,出台政策。同时应加强对决策层性别意识宣传,强化决策者的性别平等意识,使其在决策时自觉考虑广大妇女权益,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3、整治社会资源,推动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社会化维权机制。妇联组织一方面应发挥社团的社会监督作用,督促有关部门严
格执法,公正司法:另一方面应积极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建立健全和完善维权联席会议等社会化维权机制,共同有效维护妇女权益;同时通过多种渠道,为维权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一道调研试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复习策略;教学思考
评注:所求的最小值为(3+2). 这一结果和提供的答案是一致的. 实际上这一答案是错误的,问题出在哪儿呢?在运用基本不等式时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正、二定、三相等”,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此解法中运用基本不等式时前两个条件是显然符合的,而第三个条件是否符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作为一道填空题的压轴题,学生在做到这里的时候往往感觉快要大功告成了,也就忽视了对第三个条件的验证,事实上,当且仅当=时,即a=(b+1)时“=”成立,又因为a+b=1,解得b=2-3<0,与已知条件中的a,b为正实数矛盾,也就是说无法取到“=”,此题也就无法运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
这里的函数g(t)的值域看成是我们都熟悉的“对√”函数f(x)=x+(a>0)来求,函数f(x)=x+(a>0)的单调性:在(0,),[-,0]上单调递减,在(-∞,-),[,+∞]在上单调递增.
解法3:因为a+b=1,所以b=1-a,且0 函数f(a)在(0,1)单调递减,f(a)>f(1)=3. 此解法中运用了消元思想,本题含有a,b两个变量,一般思路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以另一个未知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值域问题来解决. 基本不等式作为江苏高考仅有的八个C级考点之一,它在江苏高考中是考查的重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本学期末江苏省内13个大市共9套模拟试卷(南京、盐城两市联考,苏北的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四市联考)均在填空题中命制一道题专门考查基本不等式,而且都安排在第10~14题的位置,属于中档题,其中苏州、镇江两市还放在填空题压轴题第14题的位置上,泰州市还在第17题的应用题中考查了基本不等式变形运用,由此可见,基本不等式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高考研究专家们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掌握的不够好. 评注:此题可分解为2个小题:①分离参数转化为c≤恒成立;②求的最小值,在这里考虑到的分子分母为关于x,y的齐次式,分子分母同时除以y2,可以达到消元的目的;当-1 一、起草前的准备工作 如果是领导指定的调研课题, 则要围绕该特定课题进行调研角度的选择, 力争选择一个最佳角度, 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使调研材料以较为合理的角度进入主题。如果调研题材广泛, 由笔者自选, 则要把握好领导关切和群众当中的热点问题, 既要贴近领导, 又要贴近群众。贴近领导是从领导决策的需要出发, 为领导工作和领导决策服务。贴近群众则是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搞调研。由于领导者也最需要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这样的成果比较易于被领导采纳和关注并重视和解决, 这样的调研成果才能实现其应有价值。 确定好调研角度和具体方向后, 则要选定调研范围、选择好访谈对象并且确定好调研方法。选定调研范围时, 一是要选好内容范围, 即本次调研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二是要了解地域范围, 对本次调研所有走到、看到、听到的地域大致有一个了解。三是要掌握时间范围, 该次调研内容所涉及的起止时间, 以便调研者和被调研者双方掌握具体时间。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 要求我们不仅要贴近领导, 摸清领导思路, 更要多多深入一线, 进入基层听听职工的声音。在调研方法的选择上, 要多方选择确定好文献调查法、统计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会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的穿插运用, 掌握大量的真实可靠材料, 便于写作时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出有力、精确的观点和情况。 二、起草时应注意的问题 从材料的选择上来说。真实准确是调查研究的生命, 只有用事实说话, 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 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 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调研时提醒自己随时注意做好调研信息中数据、人名、时间、地名的记录, 以便过后核对信息的真实性, 再去动笔。坚持典型性原则, 在从大量材料中提炼普遍性观点的同时, 也要对调研过程中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进行剖析和研究, 以便使调研材料更加具有完整性。 从调研文章的语言上来说。一是调研材料应当尽量平实、简洁、生动、通俗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 做到深入浅出, 语言具有表现力。既不可高谈阔论, 华而不实, 也不可含糊其辞, 不知所云。调研报告语言尽量不使用华丽的辞藻和文字性的形容、描写和修辞手法, 做到不拖泥带水、不堆砌辞藻。二是在议论和叙述的文字篇幅分配上, 夹叙夹议是较好的写作方式。议论过多、空谈理论, 不运用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 则文章缺乏真实的材料支持;大篇幅地摆事实, 没有对本质问题升华和概括, 无法把调查获得的材料形成观点, 调研也就失去了本质意义。 从观点的提炼、结论的生成上来说。在调研报告的写作中, 调查是基础、研究则是关键。在掌握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 对基本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后, 把调查获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观点, 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组织成文章观点才是文章精髓所在。一是文章提出每一个观点, 都必须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才会有较强的说服力。二是需要既有浅层次的问题, 又要揭示深层次、规律性的矛盾, 使得文章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 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三是现象分析要与本质分析相结合。 三、撰写调研报告的误区 (一) 以偏代全、以点带面。有的调研员在撰写调研报告时没有端正调研态度, 常常为图省事省力, 在挑选访谈对象的时候找一些自己身边的同志, 做几个访谈敷衍了事, 不但没有划分好访谈对象的层次, 也没有大量的调研背景材料做支撑, 殊不知这样的调研结果只能害人害己、混淆领导的视听。 (二) 调研题目开口过大。调研题目开口过大很容易造成像耕田一样“划地皮”, 说大话、讲大道理、面面俱到、铺天盖地的理论, 而没有形成深入实际的探索和研究。只有角度开得够小, 够深, 才能像掘井一样把调研的问题挖到位。 (三) 报喜不报忧。调研时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进行了深入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 调研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负面的。也许这种结果领导在听到、看到之后会皱眉头或是大发雷霆。如实动笔则领导不满意, 虚报调研结果则违背了调研以真实为原则的核心思想。调研员们遇到问题绕着走, 在关键性问题上转圈圈, 正面多调研、负面不调研。 1.1 机非混合形成的原因 在过去计划经济情况下的企业办社会带来的居住与就业接近,居住与其他设施混合的特点造成居民出行距离较短。而自行车恰好适合近距离出行,因此步行、自行车成为最适合的出行方式。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迅速,在我国,机动车的大量增加只是近20 年的事情。早期的城市交通表现为机动车较少,居民出行以步行与公交为主(早期的自行车价格昂贵);中期表现为机动车较少,居民出行以自行车为主(自行车开始普及),目前则表现为私人交通机动化迅速发展、机非冲突加剧。在我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给规划师更多的时间去寻找廉价、高效的路网分流体系。如果不存在这种体系,那么机非混合就必然存在,1.2 机非混合交通存在的问题 (1)导致交叉口通行能力降低 我国目前常见的三块板道路(此处三块板道路为广义概念,即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的道路断面交通组织方式,而不是狭义的具有分隔带的道路断面),已经基本解决了路段上的机非混行问题,路段的通行能力与车速基本可以保证,主要是交叉口的混行问题没有解决。交叉口汇聚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当混合交通流进人道路交叉口时,会产生分流点、冲突点和合流点,这些特征点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交又口的通行能力,机非混行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远远低于路段,已成为城市路网中最常见、最普遍和最直接的交通拥堵发生源、交通事故多发地;而且机非混行对理清道路功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起到了消极作用。 (2)路网布局模式的不断恶化 我国城市路网还存在支路普遍缺乏的现象。由于城市干路缺少下一个层次的路网系统,适于商业活动的土地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居民以自行车出行为主,自行车、公 交、步行、机动车均集中在干路上。自行车具有轻便灵活的特性,易停放,宽敞的人行道刚好提供了停车场所。最初为顺路购物,伴随交通量增加,主干路两侧的小规模商业活动逐步升级,最终导致“交通性商业街”的诞生。如果能够从路网上将自行车与机动车分离,那么沿自行车道的商业街将吸引自行车出行者到此购物。对于步行者来讲,在自行车专用道两侧行走将比在机动车道两侧行走更具安全性,同时也会减少汽车尾气对健康的损害。 (3)行人过街困难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居民出行意向调查表明,行人过街困难、不安全是主要交通问题之一。三块板道路断面大,必然造成行人过街困难。而最大的困难并不是道路宽度问题,而是分 隔护栏问题。设立分隔护栏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自行车的交通行为,而自行车交通行为失范与自行车流量大、法不责众的思想观念有关,与城市道路交通商业功能混合有关。 (4)不利于自行车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骑自行车是体力运动,骑行时呼吸加快。机动车排出的尾气刚好被骑自行车的人吸入,自行车使用者首当其冲地成为汽车尾气的受害者。解决对策 如何减少混合交通相互之间的干扰,降低交通事故率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混合交通是无法消除的,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源不是混合交通的“混合”而是“混乱”,所以制定解决公路混合交通问题对策的原则是尽量减少交通冲突和各种交通方式的相互干扰,使混合交通流有序流动。 2.1 加强基本建设,挖掘现有交通设施的潜能,重视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搞好交通的一个前提条件。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多方筹集资金,力争在较短期内,把道路建设和停车场、库等交通设施配套齐全。新建道路和旧城区道路改、扩建时,要充分考虑混合交通所带来的危害,应大力发展三块板道路,提高道路隔离化程度。在交通量大的路口应修建立体交叉,在一些平交路口和立交功能不全的交叉路口,可考虑设置自行车,行人天桥或地道,优化道路结构,减少瓶颈路,断头路,实施路口渠化,以保证道路畅通。 而对于一些中小城市,由于建设资金相当有限 , 交通设施建设的速度永远跟不上交通需求增长的速度,因此首先应该从现有道路着手,充分挖掘现有道路的潜能,用现有空地,开辟停车场,在居民区开辟小客车路线,既方便群众,又会减少自行车量,开辟巷道形成区内小规模道路网,以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加强交通管制。 此外,要加强重视城市的交通规划。在道路密度大且有次要道路可以利用的地区或是在大规模改建或新建城市,在制定交通规划中可以考虑建设独立的自行车道路系统。这种路网结构将为自行车和机动车提供互不重叠的路网系统,彻底消除了混合交通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干扰问题。 2.2 科学合理的调整交通,加强疏导指挥 科学合理地调整交通,能够有效地减少易堵路段、路口,缓解交通阻塞。要对城市各主要道路的交通流分布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掌握特点规律,认真分析易堵路段、路口形成的原因,研究制订科学的对策。 运用法规和物体隔离手段,从时间上或空间上进行交通分离,使交通流在道路网上分布均衡,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依据交通法规,有选择地在一些道路上,对某种交通参与者给予在时间上或秩序上优先行驶的权力;利用行政命令采取错时上下班手段,从时间上降低高峰段和提高低峰段,从空间上把某些过分集中的交通量分散开来,以消除交通阻塞拥挤。 (1)机动车、自行车的空间分离 在没有条件建设独立的自行车道系统的地区,要尽量作到机动车、自行车的空间分离,且两种车道之间有实物分隔,增加驾驶员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干扰,提高通行能力。在自行车流量大的路段可考虑修建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道;在路口上,可以采用交通渠化或简易立交的方法,让机动车、自行车分流行驶在不同的空间。 (2)机动车、自行车的时间分离 在平交路口,还可以通过交通信号控制,实现机动车、自行车的时间分离,用较少的投资达到增加能力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采取将机动车停车线前移、自行车停车线后置的方法,缩短机动车的路口距离,增加非机动车路口距离,使机动车、非机动车在不同的地点启动 , 从而在不同的时间通过路口,提高了通行能力。 2.3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给自行车交通以方便 公交出行模式对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至关重要。为了以很小的代价,引导人们出行选择公共交通,放弃自行车和私人轿车,城市要重视常规公共交通的发展,政府在投资、价格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一定的优惠政策。我国已经采取公交专用车道,公交优先等策略,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公交车的正点率,这需要采集基础交通信息,利用信息融合技术对公交车的行程时间预测,在公交车站点利用电子站牌向乘客提供车辆到达时刻,公交车的准时率是公交服务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是否选择公交车。 在特大城市,可以考虑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在中小城市,由于其规模较小,可以利用自行车作为接驳工具进行交通换乘 [7]。给自行车交通方便主要是划出自行车停放场地和自行车专用车道,这样可以减少自行车与机动车的相互影响,减少混合交通的混乱程度。 2.4 加强政府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职能,让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 城市交通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由政府来负责统筹,主管,才能做到交通管理措施相互协作和协调性;另外政府还需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将城市交通教育融合到小学义务教育中,提高全民交通意识,依靠城市的全体市民共同管理好城市交通。 (1)大力整顿交通,扭转交通秩序的混乱局面 目前城市道路上,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车辆正常行驶,交通部门要集中精力,充分利用法律和行政、经济、舆论等手段,坚持严格管理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在整顿中还要对非交通占道、乱停车、出租车、小公共汽车、助动车进行专项治理。 (2)深入交通安全教育宣传,使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混合交通秩序混乱存在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现代交通意识。因此,深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对广大交通参与者增强交通守法意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交通广播电台,以驾驶员、骑车人、流动人口和中小学生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宣传方式,广泛深人地进行宣传。对典型的交通违章行为,应公开曝光,扩大影响和教育。 (3)公交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 为总结我区县域职业学校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教训,进一步理清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路,找准问题,突出重点,为制定“十二五”县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组织开展了县域职业学校的专题调研。 课题组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67所县域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作为面上调查。各校分别作了情况汇报,填写了调查表。此外,课题组还深入凌云县、岑溪市、博白县三个职教中心进行实地调查,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全面了解了广西县域职业学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广西县域职业学校发展的现状 (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县域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共招生4.7万,比2007年多招1.2万人,增幅达33.8%;2008~2009学年度,全区67所公办县域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在校生总数为10.69万人,校均在校生1595人:比2008年的6.2万在校生多4.3万人,增幅达76.8%。 (二)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我区职教攻坚的不断推进,我区县域职业学校在各个建设项目的扶持和带动下,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学设备日趋齐全,实训基地日渐改善,办学条件日益提升。目前,我区县域职业学校校均校园占地面积为181.4亩,校均校舍建筑面积22114.37平方米。 (三)管理体制有新突破 为了搞好搞活、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我区大部分县市在当地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创新管理体制,采取资源整合的方式把分散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到县域职校。组建集学历教育与长短期培训为一体、资源共享的职教中心。从而改变了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多头管理、培训成本高而培训效果低等多方面的弊端,有效地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目前,我区大部分县市的职教中心项目建设已启动,尚未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的县也在筹备当中,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四)办学特色初步显现 我区建设了一批设施比较完善、办学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创建了一批独具农村职教特色的办学模式,如“鹿寨模式”、“岑溪模式”、“凌云模式”等。在办学条件相对艰苦的县域职业学校中,有三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即横县职教中心、浦北县职教中心和博白县职业技术学校;自治区示范职业学校有兴安、全州、荔浦、容县、灵山、岑溪、融水、钟山等8所。此外,还创建了一批示范专业,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和特色,走出了一条办学特色的路子;其中国家级重点建设的有计算机专业;自治区级重点建设的专业点有11个。主要包含计算机及应用(4个)、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3个)、机电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等。 (五)办学形式趋于多样 近年来,我区县域职业学校不断打破封闭办学的格局,主动寻求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噪取了更为开放、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广泛推进订单办学、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等培养模式。二是优势互补,加强校校合作办学。三是加强与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 (六)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首先,专业设置逐步多样化。目前有四百多个专业点,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覆盖农林、资源与环境、能源、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商贸与旅游、财经、文化艺术与体育和社会公共事业等多个产业、事业领域。基本覆盖广西的产业结构,为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新农村建设等提供急需的技术人才。 其次,培训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县市职业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师资、实践教学基地、远程教育网络、技能鉴定站等资源,积极配合劳动、农业、林业等部门。采取全日制或校企合作、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针对各类人员的多种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村劳动者就业再就业能力、加快农村新生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为发展县域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广西县域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萎缩。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009年,县域职业学校校均在校生规模为1595人,但发展极不平衡,在校生人数少于500人的学校不在少数,有的学校甚至不足200人。学生人数少,办学成本高,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办学条件滞后,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2009年。全区县域职业学校生均校舍面积14.4平方米,比城市职业学校少20平方米;生均图书17册,比城市职业学校少10册;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4台。比城市少5台;校均实训基地在数量上为5个,只有城市职校的一半;资产上的差距更大,城市职校为673万元,县域职校仅为288.9万元。从以上指标看,县域职校的办学条件与城市职校的办学条件差距较大,许多专业设备不齐,硬件设施跟不上,实训设备陈旧简陋,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人口少和山区贫困县的中等职校,规模小、办学资源有限。办学条件艰苦,效益不高。 (三)师资队伍薄弱,难以培养高质量人才 首先是县域职校教师总量少。2009年。我区县域职校在校教职工总数为6453人。其中专任教师为5056人,生师比为20.1:1,与教育部要求的16:1有一定的差距。 其次是专业教师紧缺,“双师型”教师匮乏。我区县域职校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均为2528人,各占专任教师一半的比例;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为477人,仅占专任教师9.4%;“双师型”教师为1182人,仅占专任教师23.4%。专任教师结构不合理,專业课教师、实习指导老师、“双师型”教师不足,难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高质量的学生。 三是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2009年,我区县域职校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占68%;真有硕士学历的教师仅为21人,在专任教师中占0.4%;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仍占近32%的比例。 (四)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难以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一是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在职业教育管理上职能交叉,利益、步调难以协调,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缺乏合力。二是管理的权、责、利不明确,造成“表面上的多头管理,而实际上无人管理”的局面。三是条块分割导致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优化和配置。条块分割,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各自为政,致使专业设置和布局不合理,增加管理的成本,使有限的资源(如教师、培训基地、实训设备等)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效益及办学水平的提高。 (五)经费短缺,难以形成保障机制 发展县域职业学校,投入主要依赖于县级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度重视的,会多投入;不重视的,视职业教育可有可无,就少一点投入甚至根本就不投入。此外,部分县市仍将职业教育视为普通教育的简单补充。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普通教育上,对职校的投入少得可怜,甚至财政年度预算都没有按规定的比例进行足额预算,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严重短缺。 (六)培养模式单一。难以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由于法律和政策的缺失,校企合作仍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将企业更新换代后的设备赠予学校等浅层次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能真正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很少,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七)专业设置不尽合理,难以满足当地产业需求 由于在设置专业前缺乏必要的统筹与规划,不能很好地根据本县、本区域的产业结构来设置专业。专业与市场需求不适合,专业设置遑求短期效益,见什么专业最吃香、最好捂生就开办什么专业;校与校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结果造成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严重,服务当地产业的能力不足。2008~2009学年度,全区县域职业学校共设置、53个专业、430个专业点,招生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及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技术运用、会计等专业。以上专业2008年度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全区县域职业学校的83.3%和84.3%。县域职校中有68所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总数的30%和32.3%。而畜牧兽医、养殖、多种经营等涉农专业仅个别学校设有,但目前基本处于拟停止招生的状态,涉农专业基本萎缩。据统计。目前我区69所县域职业学校中涉农专业的学生仅有303人。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领导,切实把发展县城职业教育放在特别突出、特别重要的位置 各县市要把发展县域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提高发展县域职业教育的认识,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只有当地政府领导重视了、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才有了“土壤和水分”.才能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笔者感触最为深刻的是。凌云县是一个地处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人口不足19万,交通、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相当落后。由于县委、政府领导认识到位,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职教中心解决了土地、资金、师资等方面的问题,为创建百色市一流职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大宣传、深化认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吸引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肤浅,观念滞后。因此。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及重大意义,积极报道技术能手、技师等先进事迹,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新风尚,深化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改变他们鄙薄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县城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办学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区县域职校发展的最大瓶颈。要拓宽筹资渠道,健全投入机制,想方设法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加大政府投入,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業教育的投入,将职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落实专项经费。要抓好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确保农村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足额真正到位。同时,职业学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及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逐步增强办学实力和造血功能。促进整体的提升。 (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加大培训,切实加强县域职梗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县域职校任教。这方面可以借鉴海南省的做法。海南省为缓解职校专业师资紧缺、优化教师队伍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三特”教师,即“特岗、特聘、特邀”,由省财政厅设立专门经费,一是面向高校公开招聘优秀应届毕业生作为中等职校的特岗教师,由学校在编制内予以安排;二是特聘教师即面向社会聘请长期担任中职学校教师且签订聘任合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重点是面向农村职校,是为缓解县域职校专业教师紧缺而设立的,按教育部规定的16:1的生师比进行配备;三是从社会上聘请各行各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校任数。 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我区县域职校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普教转过来的,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必须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对转岗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五)改革管理体制,切实将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能,必须从体制这个源头上抓起,大胆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将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创新管理体制,首先要改革传统的多头管理、资源分散、职能交叉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在政府“一把手”的统筹领导下,将分散于各个行业、部门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强大的合力。审视我区各县市乃至全国的职业学校,凡是办得比较好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如我区的岑溪市职教中心、凌云县职教中心、湖南省岳阳县职教中心等都是在政府“一把手”的亲自领导下,整合区域内职教资源成立起来的,是改革传统管理体制的成果。 (六)创新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增强县域职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不仅要安排好学生的校内实习,更要做好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工作。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如岑溪市职教中心为了吸引贫困家庭的子女就读,采取“工学交替、以工助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后,每年再安排3~4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接受领薪教育实习。通过这种方式,既为企业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又减轻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促进了招生,实现了多赢。 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合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企业为职校提供了多少个实习岗位,要多渠道、多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探索深度合作的机制。目前,我区县域职校与企业共同研发产品的氛围与积极性不高。职校只有参与企业生产和研发产品,才能掌握前沿的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在产学研合作上,岑溪市职教中心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不仅是中心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工业园区企业产品的生产与研发,还让学生参与到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生产中。此外,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中心授课,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把工业园区作为科研和实习基地,并从高校引进人才。成立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及销售手一体的家电研发中心。这既为企业的产品开发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降低研发成本,叉为职教中心研发、设计新产品提供场所和设备支持。这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对接,确保产学研良性互动,实现共赢。 (七)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2015年我们在宝鸡市范围内组织了三次调研活动。一是驻宝中、省、市属特大型企业稳增长调研;二是驻宝中省属企业扩大投资促进转型调研;三是市属企业稳增长促进项目建设工作调研。从调研中反映情况来看, 企业市场需求不旺盛, 有需求的订单, 供货方竞相砸价, 合同价格处于亏损和微利状态, 货款回收多以3-6个月承兑支付, 使企业处于要保市场, 就不能保证资金链安全的状态, 企业在运转中保生存是第一要务、转型创新的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是不是市场严重萎缩?企业普遍反映, 市场有需求愿望, 但缺乏实现需求的支付资金, 这一状况已从2011年开始, 逐步积累, 企业生产规模发展了, 流动资金链越来越紧, 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一些中小企业举债利息高达30-40%, 企业感到近期以来很艰难, 把资金比作一河水, 企业是船, 现在水干涸了船沉在河底, 只求自保, 相互拖欠沉淀, 已将原有的流动资金被拖欠和亏损持续消耗, 即使有订单, 不接丢失市场, 接订单将使自有资金被拖欠消蚀的风险, 并且收货方以种种理由拖延付款, 其真实情况是没有资金支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 更限制了企业创新转型, 造成了不能正常运转的企业不可能去考虑创新转型的局面。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目前在全社会反映资金规模大, 但在基层企业反映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影响到企业运转和生存, 具体表现为占用大、沉淀多、周转率低,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多边债务链。企业之间结算由承兑制改为收货付款制后, 各企业为降低自身资金占用, 都采取了延迟付款的作法, 致使企业之间资金周转延迟, 企业资金周转失速, 屡屡形成多边债务链, 且愈演愈烈, 伤及企业经营运转, 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稳增长合力。 2.存款准备金率居高。存款准备金率从1999年6%上升到2011年6月的21.5%, 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随后在调整中通过定向降准, 到2015年10月维持在19.5%的高位, 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仍高出9.5个百分点。 三、企业创新转型应采取的措施 为促进企业发展, 稳定经济增长, 实现企业创新转型需要, 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合同备付信用证制度。在企业经营中供需双方达成合同后, 买方以备付信用证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 由卖方收存, 在买方验收或第三方验收签字后提货, 备付信用证自动解付供货方, 以利提高资金周转速度。防止以合同欺诈和人为信用丧失造成货款拖欠, 造成资金沉淀。 2.加快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步伐。以增量资金激活沉淀资金, 支持实体经济加快运转, 减轻经济下行压力。 3.安排一定量的资金清理企业间拖欠的债务链。防止在去过剩产能中使一部分好企业被拖欠而陷入僵尸企业的行列, 进而引发较大规模的企业信用崩溃伤及金融体系, 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 只有将企业经营激活, 才能推进创新转型, 形成经济增长的力量。 4.对以专利为前提的创新转型产业化项目, 出台专项政策。切实降低信贷门槛, 降低贷款利率, 降低税收, 以高新技术产能代替技术落后的产能, 在运行中以创新实现转型。 5.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利用落后国家的资源, 提高对外援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 保障援助资金安全。 柞水县乡镇财政所始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属于司站级建制的法人单位,人事由县财政局、人社部门统一管理,财政业务实行“条块结合”方式,由县财政局、乡镇政府共同管理。其主要职能是依法组织乡镇财政收入,负责农业税收征收管理;编制乡镇财政收支预算,负责财政资金使用管理;贯彻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培植乡镇财源和发展产业,负责国有资产配置管理。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乡镇财政所在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柞水县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低速增长,县、乡两级财政极度困难。面对干部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和基层政权运转无法保障的问题,乡镇财政所充分运用职能,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大力开辟财源,组织财政收入,严格支出管理,强化资金监管,有效地克服了困难,支持经济向好发展。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县域经济的稳步增长,乡镇财政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加之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乡镇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也是越来越多。据统计,2011年全县乡镇财政资金总量已达到4亿多元,针对大资金量以及项目资金多元化的问题,财政局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以及省市制定的统一标准,对全县13个财政所实施了标准化建设。 二、深化乡镇体制改革后财政管理运行情况 2015年上半年,按照全市统一设置的改革方案,财政局将财政所整合到镇(办)办公室,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机构模式,主要任务承担党委、政府日常事务和镇办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在人员配置方面,方案中明确规定,财政所所长由党办主任兼任,在党政办公室内设置财政岗位,财政岗位人员由镇政府会商县编制、人社部门确定,县级相关部门不得干预。在财政体制方面,方案中明确要求,镇办机关及其所属单位个人部分经费由县上统一编列,维持现行集中统一发放方式不变;公用经费、专项经费预算由镇办管理,按照“量入为出”原则编列。 从调研情况看,在机构运行方面,改革一年来,全县9个镇办财政所,任命了4名所长。现任所长也都履行了法人责任,更换了业务账户印签。尽管他们对财政业务一知半解,没有达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但是,他们有信心、有决心去学习钻研业务知识,对财政财务工作进行了认真管理。在县、镇(办)财政业务承接方面,由于财政岗位之间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业务关系,这就导致凡是县财政局安排的业务工作,都必须经过党政主要领导或主任传达到财政岗位上,特别是有的需要几个岗位共同配合,经过研究分析后,再提取指标数据的棘手事情,往往落不实,严重地影响了全县的汇总上报和财政管理。在乡镇财政所职能发挥方面,预算管理几乎流于形式,全县9个镇办的年度财政预决算没有编制、没有向镇办人大报告、没有向社会公开;会计核算业务不及时,由于忙于包村、扶贫、维稳等中心任务,多数财政所的账套没有记到今年6月份,不符合会计工作“日清月结”的原则,会计凭证分散零乱,财务报表是空白;财政资金监管不到位,有5个党办因没有任命财政所所长,账户印鉴没有更换,法人责任“挂空”,资金安全有隐患;国有资产没人管理的问题严重,多数镇办领导对自己的“家底”说不清楚,如何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思路不明晰;镇办单位配合不力,农户信息得不到更新,涉家补贴兑现不及时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乡镇财政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县镇财政业务脱节断档 改革前,财政局作为全县财政工作主管部门,对镇(办)财政所具有工作领导权、人事管理权,日常的财政业务都是直接安排到财政所,由所长统筹业务人员及时办理,流程顺畅,效率很高。改革后,县财政局对镇办财政工作没有管理权限,对财政收支、资金监管、资产管理等核心业务没有考核机制,财政部门的公务文件和日常业务只有传达到党政公办室。有时因党政办工作人员对不财政业务不熟悉,出现传递信息错误,或者需要经多次沟通才能完成业务工作的衔接,出现了流转环节多、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甚至延误了工作。同时,由于党政办主要精力是处理和协调党政事务,对财政业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上手,更谈不上研究和管理。在调研中,有8名镇办领导对构改革后的财政运行模式很困惑,纠结这种模式不利于乡镇工作,财政业务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太广、精细程度高、岗位责任大,应该独立设置运行。 (二)镇办财政监督职能弱化 改革前财政所是独立的法人机构,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责,在做好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前提下,对镇村会计核算、专项资金的使用、惠农补贴的发放、国有资产的管理等工作,担负着直接的监督职能,对所辖区的预算单位具有财政监督权,有效地制止和预防了违规违纪问题。我们发现乡镇机构改革后,已配备的党政办人员专业不是财政或会计,达不到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要求,他们在安排协调财政工作中举步维艰,对内无法实施内控制度,对外没有建立监管机制;虽然在党政办公室保留了财政岗位,但是,它失去了团队力量和独立的财政监督主体,财政岗位上的干部更多的是服务于中心工作,财政业务成了“第二职业”,很多业务靠晚上加班来完成,财政管理与监督职能弱化到“零点”。 (三)镇办财政干部流失严重 改革前乡镇财政所岗位功能齐全,人员分工明确,是保障镇(办)政权运转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机构改革时将镇(办)财政所挂靠党政办公室,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财政所的主体地位摇动了,财政工作将向会计业务转移,淡化了财政岗位的人员配备,将县财政局多年积极争取招录的年轻干部调整到其他岗位。与此同时,很多业务骨干对做好乡镇财政事业失去了信心,也纷纷转任到其他岗位或借调其他部门,干部流失严重。 三、做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乡镇财政机构设置 古言训示:“财为政之本,执政必理财”。乡镇政府是我国宪法规定设置最基层的一级人民政府,依法应有财政管理权限。按照《预算法》规定“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要求,在乡镇人民政府的办事机构中,就应该有相对独立运行法人机构,作为乡镇人民政府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主体。同时,由于我国乡镇人民政府不是自治的政治体制,它的财政管理要接受国家财税法规和财经制度的约束,很多的财政资金也是由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供给的,因此,乡镇财政所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作为连结国家与农民、城市与农村、政府与其所属单位的重要纽带。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国家强农惠农等多项民生政策的落实,乡镇财政所在预算资金收支分配上、政府性债务控制上、国有资源资产配置上、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上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是势在必行。为了尽快改变现状,完善管理机制。可以考虑:一是按副科级别建制乡镇财政所,并且要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与其他办、站、所并行运转;对财政所的工作实行“条块结合”方式管理,县财政局对财政所建立业务工作考核机制,镇政府对财政所建立中心工作考核机制;财政所的人事管理权由镇办会商县财政局、人社局调配。二是如果继续坚持“镇办财政所合并到党政办公室”这种管理模式,就必须在党政办设1名副主任岗位(财政综合岗),并由党办副主任主管财政所日常事务开展,对其他财政岗位的人员和业务具有组织领导权限。 (二)财政岗位人员配备 针对镇办财政岗位严重缺员问题。一是各镇办要管控财政人员流失,尽快从全镇范围内的现有人员入手,选配一批能吃苦、肯学习,热爱财政事业的年轻人,充实到财政岗位,补足人员缺口,确保县乡财政业务上下承接,做到事事有人干,件件有落实。二是各镇办要给财政干部留足时间和精力,除党政中心工作以外,要减少外出活动,让他们集中精力把服务群众的事项办实、办细,把乡镇财政的信息数据规范、及时、准确地上报。三是要创新业务培训渠道,鼓励“新手”自学成才,同时要稳定干部队伍,财政岗位的人员调整和流动,须征求县财政局同意后报人社局批准。 (三)财政资金使用管理 为了给养殖户调整生产把握市场提供参考, 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2011年4月15~22日, 吉安市畜牧兽医局和部分县 (市、区) 畜牧兽医局组成 调研组对辖区内多个养殖场 (户) 、农贸市场、饲料 企业进行了调研, 提出了相关建议, 并对生猪后期 走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1 调查情况 调研采取进村入户与养殖户座谈的方式, 共调查了解65个规模养猪场、104户中小规模养猪户、18个农贸市场和4家饲料企业。 1.1 生猪生产情况 1.1.1 5个规模养殖场。 (见表1) 头 从表1可知, 规模养殖场能繁母猪存栏量仍保持稳中有升, 生猪出栏稳步增长, 没有受到2010年不利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1.1.2 8个中小规模养殖户情况。 (见表2) 头 从表2可知, 中小规模养殖户能繁母猪存栏量明显下降, 生猪出栏快速下滑, 受到了2010年不利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了较弱的抗风险能力。 从表1、2可得知, 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引导, 清洁生产力度的加强, 群众环保意识的增加,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户占养猪行业比重会逐渐提高, 但目前中小规模养殖户然仍是猪肉供应的主体, 生猪出栏存在一定的下降, 据初步统计1~3月份出栏量减少约4%, 但随着防控力度加大, 规模户母猪存栏会有所增长。 1.2 饲料生产和销售情况 1.2.1 饲料生产企业生产销售情况。 (见表3) t 从以上数据分析, 2011年第1季度饲料销量与2010年同期相比降11.7%, 与2010年第4季度相比降9.3%, 2010年到2011年饲料销售情况呈现下降的趋势, 说明生猪存栏数有一定下降。 1.2.2 饲料原料价格情况。 (见表4) 从以上数据分析, 2011年第1季度玉米价格与2010年同期相比上涨26.3%, 与2010年第4季度相比上涨4.3%。2011年第1季度豆粕价格与2010年同期相比上涨3.03%, 与2010年第4季度相比上涨1.49%。2010年到2011年玉米价格同期涨幅较大, 其他饲料原料稳中上涨, 直接导致养猪的成本增加。 1.3 生猪销售价格情况 元 仔猪价格:三元杂交仔猪以规模母猪养殖户饲养为主, 同比上涨87.9%, 环比上涨29.2%。肉猪价格:同比上涨61.2%, 环比上涨12.9%。猪肉产品价格:同比上涨47.1%, 环比上涨25%。种猪价格:同比上涨14.8%, 环比上涨6.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2011年畜产品虽然遭受到“健美猪”事件等不利因素影响, 并未对生猪消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猪肉成为提供人类蛋白质的主要营养来源。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数据统计分析, 造成2011年生猪市场一反常态, 呈现出生猪和猪肉价格强劲上扬, 生猪出栏供应趋紧的发展态势, 可能存在以下因素。 2.1 市场行情影响较大 2010年生猪销售市场低迷, 加之饲料价格持续走高, 劳动力成本增加, 一些养殖户特别是小规模养殖户、散养户, 资金少、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一遇到亏损就难以支撑, 导致亏损就卖母猪、不养猪。 2.2 生猪疫病防控难度加大 随着规模养猪户的增多, 养猪密度加大, 交易频繁, 部分种猪场疫病净化工作不到位, 带病种猪流入市场, 加大了生猪各种疫病的传入和暴发风险。2010年下半年部分猪场发生的疑似口蹄疫疫情、高致病猪蓝耳病疫情以及因气候因素发生的传染性胃肠炎导致了2010年的出栏生猪大幅度减少。政府采购疫苗的数量难以满足二次强化免疫的需求, 尤其是猪口蹄疫疫苗, 导致生猪生产面临的疫病暴发风险不断加大。特别是一些中小户, 技术力量不强, 防疫意识薄弱, 防控能力差, 导致生产成绩很不理想, 给生猪出栏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2.3 良种繁育体系滞后, 良种供种能力不强 根据调查, 当前生猪生产增幅降低, 母猪淘汰率较高, 一些地方出现补栏困难, 主要原因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良种母猪数量不足, 从外省、外市调入大量二元良种母猪和仔猪, 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科研院所等育种机构盲目追求生猪生产性能指标增长, 忽视了生猪抗病能力选育, 导致生猪成为一种易感动物, 给疫病防范增加了难度。 2.4 养猪成为高风险、高技术行业 近年来, 国家大力支持生猪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没有掌握母猪养殖技术的一些农户盲目上马, 遇到疫情和价格下跌就手无足措, 无以应对。致使母猪返情率高、产仔率和存活率低, 每头母猪实际生产水平比理论水平要低20%左右, 1头母猪年提供育肥猪14头左右, 达不到18头的标准。加之饲料价格和工人工资上涨, 工人难招聘, 增加养殖成本和风险, 导致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2.5 发展生猪生产仍受资金、土地等瓶颈约束 生猪生产由于许多人为因素, 养猪户想要扩大生产贷款仍有困难, 有的规模养殖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但栏舍等固定资产难以取得土地证和房屋产权证, 不能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致使企业流动资金短缺, 影响养殖规模的扩大。政府重工轻农, 养殖布局也很不合理, 大多位于村庄或公路附近, 很不利于防疫卫生要求。 3 几点建议 3.1 发展适度规模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 规模越小的养殖户抗风险能力越差, 主要原因是现在养猪准入门槛逐渐升高,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重较高, 清洁生产压力较大。同时, 适度规模养殖分布广, 能充分利用当地剩余的资源为农村提供新鲜便利的猪肉, 且产生的粪污少, 能很好地将其运用到当地种植业生产中去, 将生猪、沼气、种植业结合起来, 真正达到系统内能源、饲料、肥料良性利用循环。但适度规模养殖户因其基础设施相对简陋和养殖规模相对较小, 很少能得到国家的项目支持, 发展缓慢。希望上级部门在标准化项目投放上, 有针对性地考虑年存栏50~100头母猪, 年出栏1 000头左右肉猪的养殖场 (户) 。 3.2 加快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 加快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 能快速促进地区品种更新和提高商品猪质量, 减少疾病的传播, 是提高良种覆盖率的重要手段。建议取消生猪良种补贴大县制度, 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每个县建设1~2个生猪供精站。 3.3 加强疫病防控力度 这次生猪价格的快速上涨, 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2010年我国20多个省市发生猪高热病、高致病性蓝耳病、传染性胃肠炎, 造成配种成功率低、返情率高、母猪产仔低、存活率不高、出栏商品猪减少, 影响波及全国。当前重大疫病的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因此, 做好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很重要。要加强猪病的免疫工作。实现疫苗质量、注射质量、佩标建档、信息上传、效果评价“五个到位”, 确保“真苗、真打、真有效”。同时加强口蹄疫等疫苗的下拨数量, 尽量满足二次强化免疫的需求。要做好疫情监测和疫病净化工作。特别要加强对原种猪场和一级场净化。 4 2011年生猪生产发展及价格走势预测 4.1 生产发展预测 由于目前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 仔猪价格较高, 劳务成本将继续增长, 饲养成本增加。因此规模养猪户补栏积极性会比较理性, 对以外购仔猪为主的商品猪养殖户补栏有较大影响。但规模场后备母猪的增加, 以及当前效益用于增加养殖规模, 即使散养户饲养量减少, 但吉安市2011年的生猪生产将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增幅可达3%~5%。 4.2 价格走势预测 一、理念基础 当代学校管理机制的变革,源于多元参与管理理论的兴起。埃尔默尔认为,学校发展需要不断地改革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学校管理需要由单一层面的行政决策转变为分权和参与式的多元决策,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广泛层面吸取意见,使他们成为学校管理的主动参与者。[1]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理念基础。 1.民主观 学校管理中民主思想的倡导者约翰·杜威指出,美国民主应当解决的难题就是将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参与的精神扩大到在各行各业中工作和劳动的人们中去。杜威在《民主和教育》中认为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将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他强调,学校管理人员应当是通过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民主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教育民主化推动着学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 2.人本观 现代学校管理理论认为人的因素在组织的绩效中起着关键作用,认为人是组织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人的需要应该得到尊重,人的潜力应该得到提升。基于此,学校管理应是建立在一种学校成员广泛参与和开发其潜能的基础上,学校质量的提高应着眼于改进学校管理的内在过程,尤其是人的因素上。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学校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各种要素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转化为学校管理的实在力量;学校管理应满足人的需要,考虑到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在管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满足人的多样化需要。[2] 3.效能观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追求教育效能和教育质量的教育管理变革成为世界性潮流,全面质量管理等主题凸显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焦点,多元参与也就成为进行学校变革、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方面。人们开始思考,学校管理中谁有权决策、谁的决策更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切实利益等问题。“学校是决策的基本单位,因此应该给学校识别学生需要并对之做出反应的能力;那些对某主题了解最多的行动者应该有权对该主题做出决策;与学校系统有关的人有参与决策过程的权利和义务;那些受学校决策影响最深的人(教师、学生和家长)应该在学校事务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3] 二、基本做法 在对教育管理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吸收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民主管理的认识不断加深。学校由此提出了年级段调研制度,通过年级段调研,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全体教师关注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各个层面、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促进学校民主、高效、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各年级段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的落实,对年级段意见和建议进行多次反复讨论、调整、再调研,逐一答复,实实在在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具体做法:学校每学期确定两次年级段调研,由年级段长组织召开年级段全体教师会议,征集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在收集各年级段的意见和建议后,学校行政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各年级段的建议进行答复与落实。 1.时间安排 学校重视征求各年级段意见的时间安排。一般一学期年级段调研安排两次:一次安排在学期初,旨在通过广泛征求全体教师的合理化建议,问计于教师,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力求在新学期里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一次安排在期中,目的是要求各级段老师回顾半个学期来本级段工作的优点、学校富有实效的工作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承前启后,反思改进,促进下半学期更好地开展工作。各次调研活动时间一般这样安排:各年级段长做好本级段调研的宣传发动工作;各年级段长主持召集本段全体教师会议,征集教师意见与建议,整理成稿,上交学校;学校整理教师意见与建议,提出答复意见;校长代表学校进行答复;答复的具体落实。 2.内容设计 学校注重调研表的设计与建议方向的引导。开学初,为更好地做好本学期各项工作,学校请年级段长组织各级段老师围绕“学校行政、教学科研、德育、后勤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从不同线与科室的方方面面提出合理化建议。期中,主要是为了扬长避短,改进工作,所以主要从本级段工作的优点、学校富有实效工作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等三方面提意见或者建议。在实施年级段调研制度一两年后,调研内容从面上向点上延伸,不再面面俱到,而是进行专项专题调研,如教研组常规教研制度建设、校本作业开发、随堂听课、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学科竞赛辅导与第二课堂等专题调研,引导教师提建议从关注自身的状况向更多关注学校的发展转变。 3.建议吸收 学校重视年级段各位老师提的意见和建议,把它当做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载体。学校对教师建议的吸收过程一般经过以下程序:由学校校办室对各处级段建议进行汇总,形成年级段调研意见与建议汇总;校办室将年级段建议汇总表发至教学、德育、后勤等各线副校长,要求各线从学校发展层面深入思考,吸收合理建议,提出解决措施;学校各线副校长召开下属科室中层干部会议,讨论教师意见、建议与解决措施,形成初步答复意见;校长主持召开校级领导会议,将年级段提出的建议进行归总、梳理,对各线答复意见逐条研究,逐字逐句斟酌答复的内容,反复修改确定答复意见;校长代表学校行政,在学校民主发布会上宣读学校答复意见,并进行解释说明。 4.建议落实 意见建议的征集是前提,意见建议的落实是关键。学校为此制定规范的年级段建议落实细则,细则明确:责任落实,在反馈意见里明确注明哪一条属于哪条线负责,哪一条属于哪个科室落实,或者线与科室协同完成;时间落实,要求能完成的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经过调研分步分时间完成;操作落实,要求责任线与责任科室,对于难完成的建议进行调研,提出可操作的方法,逐条进行解决落实;再反馈,要求教师对学校答复意见与落实情况进行再讨论,提出年级段集体看法,学校进行再解答并及时调整,使相关工作更加有效地落实。 5.调研激励与展示交流 为激励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为学校积极献计献策,学校特设立“最佳建议奖”,对优秀的年级段进行必要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同时开展优秀建议的展示与交流,召开年级段工作调研“最佳建议奖”展示与交流活动,请获得“最佳建议奖”的年级段长上台介绍他们组织本级段教师提建议的过程与经验,为各年级段提供示范与借鉴。展示他们的优秀建议与提案,使他们的努力得到肯定,使其他教师受到启发,促进年级段调研工作可持续地开展。 三、实践意义 学校的建设要靠民主去推进,民主的建设要靠制度去规范。年级段调研制度这一来自学校基层的民主管理创新举措,对当今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1.推进学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学校民主的推进,意味着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同时也意味着校长权力的“削弱”。当今,一批学者型、睿智型、民主型校长自发地采取学校民主管理举措,可以有效改变校长负责制可能导致的校长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使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共同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这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学校民主乃至中国民主政治的美好前景,不但与国家依法治国、建设民主社会相符合,而且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 2.推动学校干群关系改善 年级段调研制度让教师与学校行政之间建立起一条对话、交流的渠道,为干群关系的紧张、对立设立了有效的防火墙。年级段调研让教师有了发挥主人翁作用的机会,一年四次的年级段调研,教师能充分就学校管理表达民意,发表意见,干群交流的机会、渠道多了,也畅通了。其时间与频率所产生作用超过了一年一次的教代会提案,所以说它是继学校教代会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政治建设在方式上的创新与尝试。 3.促进学校规范化与精细化管理 年级段调研中教师提出的建议每年超过一百多条,许多不合理、不规范的做法都陆续被细心的教师发现。从发现问题到完善制度、解决问题就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过程。随着每次建议的陆续解决,教师的建议趋势也朝着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专业的方向发展,许多管理者意想不到的细节,都被教师们提了出来,由此促进学校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4.丰富学校内涵与提升学校品质 年级段调研中由教师首先提出的许多建设性建议,由于学校的及时吸收、调研、完善,往往最后形成学校发展中的特色。如校本课程多样化、集体备课个性化、学校管理生命化等特色创建的提出与形成,德育中读书活动、校园之星评比、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从教师建议中萌芽,学校推动下发展,大家共同参与下成长,继而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成果众多的学校特色项目,极大丰富了学校发展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品质化水平。这些从教师中来的特色项目,能使大家倾注更大的热情,其发展前景将更加灿烂。 民主管理工作的优劣,既体现着教育管理者的思想、作风、法制观念、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性修养,同时关系着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学校的发展前景。我们将把学校首创并付诸实践的年级段调研制度,坚持不懈地推广、深化、完善、发展,使之成为学校教师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学校基层民主治理模式,有效地解决教育中的一些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进而为整个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校坚持将年级段调研作为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每学期确定两次年级段调研,由年级段长组织召开年级段全体教师会议,征集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在收集各年级段的意见和建议后,学校行政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各年级段的建议进行答复与落实。这一看似平淡的做法符合民主观、人本观、效能观等现代管理理论,对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校民主管理,年级段调研,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社,2002:1. [2]程振向.校本管理:必须准确定位的管理理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6-39. 关键词:高校设备采购;调研论证;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学设备投资力度的加大,仪器设备的采购数量增多,种类越来越复杂,单位价格越来越高。调研论证是高校设备采购环节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高校准确把握实际办学方向,防止办学失误以及有效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加强设备采购前期调研、论证的重要性 1.有利于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政府采购活动是高校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设备采购预算的编制是高校政府采购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做好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设备采购工作能否顺利运行,而且还会对学校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必须提前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制订准确而精细的年度财务预算,并根据财务预算情况编制一项完整、详细的年度采购实施计划。高校由于教学、科研的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的来源也与具体项目挂钩,所需要设备的种类随着高校专业方向以及课程调整而调整。 2.有利于确定设备采购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可以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谈判等方式及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政府采购方式能更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强高校资金支出管理,降低设备采购成本。 3.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应对政府采购预算申报及设备采购执行加大考核力度,制订出更加精细化的考核指标,然后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实施科学化评估。然而,针对高校二级学院随意申报采购计划的问题,相关管理部门无法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机制进行约束。因所申报设备采购计划的随意性,二级单位通常情况下会借助各种理由立即采购,这种现象不仅会对高校正常采购程序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工作进入非良性循环状态。 二、加强采购前期调研论证的措施 1.落实项目负责制,明确项目负责人相应的责任。目前,我校制订了专门的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实施办法,但实际执行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一是采购制度流于形式,在编制设备参数时仅根据市场现有的设备参数甚至在从未调研的情况下,粘贴、复制出一套设备指标、参数,造成后续采购方案不准确,甚至还有些参数不具备可行性,技术指标偏离严重等问题。二是设备采购调研工作往往较为随意,对整个二级院系现状和将来人才的需求统筹不够,不能选择适应的设备采购项目。三是可能出现私下与供应商直接联系确定设备产品的性能配置等情况,甚至出现了让供应商直接根据预算进行产品配置并报价。这些情况都使设备采购和管理工作变得困难,主要原因是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的力度较小,甚至让某些制度流于形式。 2.构建设备采购计划与预算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采购计划的制订必须要做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且所编制的预算方案必须要可信。实验室建设及学科发展要经过详细的调研,提升实验室建设及学科发展的科学性、可行性及长远的规划。对于因实际需求变化对设备采购计划做出调整的,必须严格审批程序,调整过大的应重新组织论证。 3.加强设备论证制度建设,创新调研论证的工作模式。设备采购的调研工作是论证的基础,以调研结果为基础的设备论证才有意义。调研形式可以多样化,采用各种灵活的调研方式。但是不论具体采用哪种调研方式,都要带着问题去调研,明确调研目标和调研内容,收集厂商的资产经营、其他用户产品使用及售后服务情况等,实事求是地分析,写出详细的设备调研报告。 4.强化设备验收与绩效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化的采购体系,准备工作提前到调研论证环节,并将后续的工作延迟到验收环节与资产评估环节,不断加强设备验收的相关管理工作,确保设备按立项报告实施并达到相应的建设水平。设备投入使用后要定期对设备利用率进行考核,针对使用率相对较低,且长时间闲置的设备实施公开机制,借助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应的倒逼机制,从根本上确保前期设备的调研工作可以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高校要做好设备采购的前期论证工作,不断探索采购前期的论证方式方法,进一步促进设备采购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设备仪器采购效率,保证采购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刚.市场调研实践给信息化教育装备招标采购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 一、数据调研 1. 调研方案。 为了掌握档案利用者对档案馆的了解程度和服务满意程度, 了解用户对档案馆的认识和需求, 了解档案馆目前提供的服务状况与利用者需求之间的差距, 我们采用问卷方式, 希望通过调查, 更好地了解利用者的心理, 以便更好地开展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我们此次发放问卷150份, 其对象主要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部分骨干教师, 回收140份, 回收率93.3%。从调查情况来看, 用户对这样的调查非常感兴趣, 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从结果来看, 用户填写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 2. 调研结果及分析。 问题一:您是否参加过档案馆的宣传活动?“没有”一项占46%;“很少几次”一项占40%;“经常参加”一项占14%。问题二:您第一次去档案馆利用档案时是怎样一种心理?“主要向工作人员现场咨询”一项占47%;“自身大体了解, 思路较清晰”一项占34%;“思路很清晰”一项占19%。从问题一、二上看, 用户在利用档案时有依赖心理。在档案利用者中, 超过半数的人员在利用档案之前对档案只是一知半解, 或者几乎不了解, 当他们利用档案时, 多数对自己所需的档案材料只是停留在模糊的概念认识上, 所以在检索利用档案的时候, 会认为档案工作人员是这一方面的专家或权威, 进而热衷于向工作人员咨询, 并对工作人员的解答深信不疑。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会对档案工作人员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问题三:您在利用档案前, 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的利用需求及所需档案材料?“不清楚”一项占24%;“不确定”一项占36%;“基本清楚”一项占26%;“很确信”一项占14%。问题四:您在利用档案前, 是否清楚检索利用档案的各项程序?“清楚”一项占41%;“不清楚”一项占59%。问题五:您在利用档案前, 是否清楚该档案已经解密开放?“清楚”一项占38%;“不清楚”一项占62%。问题三、四、五表明, 多数用户在利用档案时, 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疑虑, 例如不能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确切需求或不了解该档案是否已解密等。用户的这种心理, 可以称之为疑虑心理。究其原因, 乃是因为档案工作的重心长久以来都是“重藏轻用”, 档案的神秘色彩造成了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不了解, 档案意识较弱。带有这种心理的档案用户, 将会对档案及档案工作产生疑虑的态度, 也将影响用户对档案的利用率。 问题六:您在利用档案时, 最关心的是下列哪项?“求快”一项占32%;“求全”一项占42%;“求准”一项占26%。求快心理、求全心理和求准心理是档案用户在利用档案过程中所怀有的三种心理。问题六的数据显示了不同的用户在利用过程中所展现的不同侧重点。在实际生活中, 大多数省、市级档案馆都坐落在政府机关大院之中, 进出手续比较繁琐, 再加上很大一部分档案利用者都是在工作日请假外出, 在这一过程中人力、物力、时间等因素也不能不考虑, 因此利用者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带有求快的心理;同时档案在其收集整理过程中, 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卷装订,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部分相互关联的档案材料被分散保管在不同编号的案卷中, 或被保管在不同的档案馆中。而科研工作者这类用户, 所需的档案时间跨度较大, 需要比较全面系统、完整的档案信息, 因此在利用档案材料时怀有求全的心理, 档案越全面、越详细越好;再次档案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历史记录, 是反映当时当事的有效凭证, 是社会生活中的有力凭证, 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是档案众多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即需要利用档案充当凭证价值的用户在利用档案的时候都试图检索利用到最真实、最准确的档案信息。因此, 不同职业, 不同需求, 不同认知程度的利用者在利用过程中, 怀有不同的心理。 问题七:假设您需要的档案在异地, 您是否会跨区域前往该档案馆?“会前往”一项占57%;“不会前往”一项占43%。问题八:如果您工作时间和档案利用时间相冲突, 您是否愿意牺牲工作时间前往档案馆?“会前往”一项占38%;“不会”一项占62%。问题九:如果提供有偿在线或邮寄服务, 您可以接受的范围是哪项?“不接受”一项占2%;“小于等于50元/次”一项占72%;“50—100元/次”一项占25%;“大于100元/次”一项占1%。问题七、八、九说明:在实际利用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用时间、利用空间上的矛盾, 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越来越多的利用者已经开始关注电子类档案, 并逐步接受在线或邮寄服务。 问题十:您在利用档案过程中, 对档案馆的工作是否满意?“不满意”一项占16%;“一般”一项占43%;“基本满意”一项占36%;“很满意”一项占4%。问题十表明:利用者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满意状况。从数据上分析, 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基本上得到了利用者的肯定, 但不能否认, 还有一部人数据处于中间极不满意状态, 这说明档案工作人员仍需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服务。 二、分析影响档案利用者心理状态的因素 档案利用者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 不同的从业人员, 有不同利用目的的人员, 所持有的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 但用户为什么会持有这样一种或多种心理状态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1. 档案需求的清晰度。 档案需求是档案利用者利用档案的原动力, 是利用档案的目标所在。在利用档案的过程中, 利用者的需求清晰与否, 将直接影响着利用者的心理状态。比如:需求清晰准确的用户, 在其利用过程中求快、求准的心理将占据主导地位;相反需求不是很清晰的用户, 在利用过程中依赖心理和求准心理将占据主导地位, 即宁愿多花些时间来检索与本身所需求相关的档案材料。所以其需求的清晰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利用者的心理状态。 2.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可以说是影响用户心理状态的外部因素, 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用户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例如:在我国十年动乱中, 专业务、抓生产被视为走“白专道路”,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人们对经济档案、科技档案的利用心理就受到抑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广泛开展科技创新,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而激发了广大利用者对经济、科技档案的需求, 改变利用者的心理状态。外部环境的好与坏, 外部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劣也影响到利用者的心理状态。只有提供优越、舒适、自由、民主的外部利用环境, 档案利用率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3. 利用者本身的职业和兴趣。 不同的档案利用者, 因其自身的职业和兴趣因素, 往往表现为对本职工作和所喜爱、感兴趣的领域格外地敏感;个人因其职业和兴趣的不同, 对档案信息材料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也将怀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例如:科技编研人员对档案检索利用时, 往往侧重全面、系统的档案材料;技术人员由于从事的是前端技术工作, 所以利用档案时怀有求快求新的心理状态;凭证人员利用档案时往往怀有求准的心理等等。所以, 针对不同的职业和兴趣, 人们将怀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利用者本身的职业和兴趣也是影响用户利用心理的因素之一。 三、档案管理机构改良对策 为了提升档案利用率和档案管理部门服务水平, 档案管理者在了解了档案用户心理状态后, 可采取以下改良对策。 1. 加强宣传强度。 很多用户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不了解, 从一定程度上讲, 也是档案部门没有有效宣传自己的结果。因此档案部门要加强宣传自己的深度和广度, 开展各种宣传、展览活动, 定期公布所保管档案的目录, 与时俱进地利用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服务方式, 提供跨地域、跨时段的服务方式;宣传自身的建设、发展, 讲解检索工作的使用, 不定期地开展档案检索, 利用相关讲座邀请新老用户参加馆藏宣传活动, 举办利用心得交流会等。只有将自己推广出去了, 让广大的利用者都知道、了解其重要性后, 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2. 引进新技术, 开发新渠道。 在档案利用过程中, 求快和求全心理占据多数利用者的心态。传统的人工检索服务已经和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严重脱节, 面对目前利用者的求快心理状态, 改进检索工具和检索效率已势在必行;同时, 为了避免让利用者因一个主题资料而在多个档案馆之间奔波的现象反复发生, 各个档案馆之间应以用户为中心, 定期进行馆际之间的馆藏资源或馆藏目录交流互通, 或开发新的数据库, 提供网络在线跨区域、跨馆域的检索与利用, 充实网络数据库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有以用户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才能更好地吸引利用者的到来, 满足用户的需求。 3. 建立各种类型档案的检索导向机制。 所谓检索导向机制, 也称为检索指导机制, 即使用现代电子设备进行人工智能检索指导。该导向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模拟检索导向和实际检索。模拟检索导向即可以提供大厅检索导向, 即在档案馆大厅提供检索导向机器, 也可以在网站提供模拟检索导向专用页面。该模拟检索导向机制以本馆各种类型的馆藏档案及其全宗编号、类别编号等为数据基础, 建立模拟检索程序, 将检索步骤和检索帮助等信息集成到该程序中, 从而使用户进行仿真模拟检索。实际检索就是在用户掌握检索技术后所进行的实体检索。 摘要:本文通过对用户进行问卷调查, 对档案利用者在检索利用档案前、利用过程中和利用后的种种心理进行了解和统计, 分析了档案利用者产生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 提出了改良策略。 关键词:档案利用,利用心理,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宇晖.档案用户的特征和类型分析[J].兰台世界, 2005 (4) . [2]李玲华.浅析档案用户的心理需求[J].云南档案, 2000 (5) . 【调研思考】推荐阅读: 调研和思考12-11 公交服务水平调研思考06-03 人体摄影的调研思考08-07 大麻花产业发展调研思考09-14 行政处罚证明标准的调研思考11-14 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06-06 对青少年网络犯罪调研思考11-18 对财政人员管理联动机制的调研思考09-09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09-27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10-13撰写调研材料的体会与思考 篇4
混合交通现象调研思考 篇5
广西县域职业学校调研与思考 篇6
对经济转型稳增长的调研思考 篇7
乡镇财政管理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篇8
对当前生猪生产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篇9
年级段调研制度的成功探索与思考 篇10
调研思考 篇11
档案利用者心理现状调研与思考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