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

2024-10-13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共10篇)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 篇1

所谓粮油产业化,可以定义为:围绕粮油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其中,经济利益是各方主体追求的共同目标。在相互合作参与过程中,各方结成了较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这是粮油产业化最为本质的东西。因此,粮油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经合组织、农户等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才能建立、巩固和发展。下面结合我市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利条件

(一)交通运输区位优势。眉山市区北距**6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50公里,南距乐山65公里;境内的成昆铁路、国道213线、省道103线和106线、成乐高速公路形成一横四纵的交通网络。仅粮食部门就拥有铁路专用线223米,有效长度192米;散粮中转设施接收能力720吨/小时;发放能力680吨/小时。商品运输方便、通畅、快捷,完全能保障粮油及其产品的进出需要。

(二)粮油原料充足。眉山是粮食主产区,我市粮食年均总产量约160万吨左右,其中:稻谷92万吨、小麦28万吨、玉米18万吨,薯类19万吨;油菜籽7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市粮食年均总产量仍约为160万吨。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年均总产量约为135万吨。具备为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和以粮食或杂粮为主的粮食转化企业提供原料的能力。

(三)有初具规模的粮油加工业。2006年末,全市有计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44家,其中大米加工业28家、小麦粉加工业5家、挂面生产企业8家、食用植物油加工业3家。其中具备一定规模的粮油加工企业35家。一是大米加工业,日处理原料100吨以下的企业24家(粮食部门有2家列入),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企业3家、日处理400吨的企业1家;二是小麦粉加工,日处理100吨以下的企业1家、日处理原料100-200吨企业2家,日处理原料250吨的企业2家,三是食用植物油企业2家,均为日处理原料100-200吨的企业。从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加工能力看日可以处理稻谷1000吨左右,年处理稻谷25万吨左右;日处理小麦500吨左右,年处理小麦12.5万吨左右;日处理油菜籽250吨左右,年处理油菜籽6.25万吨左右。仅从粮油加工能力看基本能满足我市粮油产品的加工。这些粮油加工企业,是我市发展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四)丰富的粮食购销网点。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市粮食部门仓房设施遍布全市广大农村,粮食部门有一支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和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前沿阵地。能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收购、销售和储存服务。

二、不利条件

(一)粮油加工业实力不强,精深加工差,无核心竞争力。2006年实际生产大米84866吨,折加工稻谷12万吨;生产小麦粉50136吨,折加工小麦8.4万吨;生产菜籽油2200吨,折加工油菜籽约7000吨。但所加工的大米、小麦粉、菜籽油基本都属于初级产品,基本无精深加工,大量产品无品牌价值,没有形成拳头产品,无核心竞争力。其加工的原料来源,大部分属企业自主购进,大都没有和农民签订购销合同,没有实现“订单收购”,更没有实现“二次返利”、“二次结算”,因而,我市农户没有得到粮油加工环节的利润,这些加工企业对我市粮油的生产也没有起到带动作用,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

(二)龙头企业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农民没有从中得到实惠。2006年末省局核批我市粮食龙头企业5家,分别是**昌大米业有限公司、**城关省粮食储备库丹阳精米厂、**眉山星星米业有限公司、**仁寿碧海粮业有限公司和**科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5家龙头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6万吨(大米、小麦粉),2006年实际生产大米、小麦粉近5.4万吨,仅占设计生产能力的34%。部分龙头企业同农民签订了粮食“订单合同”,但基本都属于松散型的合同,合同履约率不高,农民基本是按市场价自由出卖自产的粮食。油菜籽全市没有实现“订单收购”,属市场自由买卖。由于粮油加工业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益,单纯的粮食初级加工使企业不能获取多少利润(有的企业仅仅只能赚取加工费),有的出现亏损。据调查个别企业已准备转行,而不再涉足粮食加工。我市的广大农民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和必要的服务载体,生产技术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增产增收缓慢。

(三)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认识还不高。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分散经营,成本高而效率低,对市场变化反映迟钝。要改变农业落后面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能够使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对接,在市场的引导下科学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能

够有机调动各生产要素的潜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抛荒,农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能够让农民获取规模效益并分享到加工、销售领域的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奠定农村繁荣稳定的基础。而粮油产业化在农业产业化中占有绝对的权重,决定了粮油产业化在“三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搞好粮油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只有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才能有正确的方法和措施,才能真正迈开产业化经营的步伐,才能逐步实现我市的粮油产业化经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营造粮油产业化的环境。1998年以来,我省粮食部门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以粮食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内容的“川粮优化工程”,对全省及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起到一定推动的作用,但总体讲收效不大。因此,个人认为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尚属于发展初期,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粮油产业化在它的初始阶段,需要人们给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为她的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推行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职能不是去干预“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发挥服务职能,在规划、指导、扶持、管理上多做工作。

规划,主要是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立足本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规划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使各地有一个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地方优势,发展“名、优、特”产品,避免重复雷同。

指导,主要是传递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指导和协调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帮助改进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扶持,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给予扶持推动。主要应从增加信贷和减轻税赋上给予扶持。尤其应增加对市场前景好,内部结构合理的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

管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粮油产化经营的规范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应制订一些不同类型的粮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示范章程和合同文本,帮助粮油产业化经营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明确内部各方面的责权利。这样也可以减少权益纠纷,有利于纠纷的仲裁,从而促进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二)整合资源,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平台。要实现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业,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平台是关键。要实现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应整合现有的粮油加工业资源,通过企业改组、改制、联合等多种方式实现粮油加工业向规模化、精细化的现代企业转变。其次要注重延伸产业链,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注重粮油精加工,创造品牌价值的同时,应花大力气发展粮油深加工和粮食转化企业,开发营养健康的粮油食品,延长产业链。我市既是粮食主产区,又是红薯主产地,应大力发展马铃薯、红薯在内的食品加工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一批既有粮油初级加工又有粮油精深加工和粮油转化企业的企业集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市粮油产业化创建基础平台。

(三)加快粮食部门职能转变,舞起粮油产业化的龙头。97年从乐山划出成立眉山市后,仅有的几家国有粮油工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都相继转让或倒闭。近年来,由于粮食部门改革滞后,职能转换步子缓慢,与当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多元化的形势不相适应,大批职工下岗,企业处于歇业半歇业状态,基础设施大量闲置,技术、人才浪费严重。当前,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绝大部分国有资产属粮食部门管理和使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权对这些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置,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企业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企业并购、产权转让、股权置换等方式,提高存量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要鼓励国有粮食企业与民营和个体企业产权的相互参与,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发展多元化的混合所以制经济,实现股份联合。要在全市粮食系统开展打一场“整合资源、盘活资产、转变职能”的攻坚战的活动,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大胆创新,大胆尝试。我们应以非常之策、非常之为、非常之力,尽快将粮食部门的企业改造或创建成为粮油产业化的“排头兵”,千方百计舞起粮油产业化的“龙头”,重振粮食企业雄风,使其与农民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体,服务农业生产,带动农户闯市场,在服务农业中壮大自己,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粮油产业化经营机制。粮油产业化必须坚持市场化,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一是在确立主导产业上要面向市场,粮油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其联系市场与农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敏锐观察市场动向,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在市场的引导下,准确及时地带动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创办和改造“龙头”企业要引入市场机制,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必须建立和完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不能重蹈旧体制的覆辙。三是粮油产业化经营应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模式。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中,构建公司企业和参与农户认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始终是粮油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合理的尺度是各环节参与 主体都得到产业投入的平均利润率,粮油产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体现着龙头企业与参与 农户之间不同程度的共同利益关系。参与农户分享到一部分加工、销售利润,是以公司与农户相互需要为基础的共同利益必然。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利润是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创造的,不能看成龙头企业独家的利润,因而“风险应当共担,利益应当共享”,这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的相互关系,正确理解和把握粮油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四是农户投入到“龙头”企业的土地、房产、农机、劳务、资金等都要折股分红。五是龙头企业要成立有农户代表参加的董事会、监事会,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公司章程,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粮油产业化经营,虽不是发展粮食经济壮大粮食企业的唯一途径,但它确不失为是转变粮食工作职能,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开创粮食工作新局面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的一条好路子。粮油产业化的目标在于引导农民群众走集约经营道路,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粮油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民群众,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切实保障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要按照示范、引导、启发、教育的工作方针,坚持典型引路,逐步推进。只要我们把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周密组织、正确引导、精细工作、大胆创新,坚定不移地带领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就一定能实现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的新突破,实现我市粮油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 篇2

1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发达的地区, 农民把握不住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 生产经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以下脱节问题:一是农副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多数农副产品品种单一, 质量不高, 加工层次低, 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二是经营方式与市场发展脱节。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三是农民与市场脱节。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农民市场信息相对闭塞, 经营门路不广, 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跟不上市场的及时需求与变化, 往往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四是社会服务与市场脱节。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手段单一, 服务滞后, 缺乏产前和产后的有效服务, 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的综合要求。

2 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益处

(1)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克服农户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农民对市场缺乏预见性, 应变能力差, 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农民尚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 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 形不成批量生产, 很难进入市场大流通, 而实行农业产业化, 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 从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 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生产, 可实行规模经营, 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产业联合, 组合生产, 可以扩大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延长产业链, 一个龙头可以带动一批基地和千家万户进入市场, 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避免农民有较大的经济损失[2]。

(3) 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动城乡优势互补, 拓宽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缩小城乡差别。同时, 城区企业与农村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可以加快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4) 实施农业产业化, 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销售, 实现农副产品多次转化增值, 是解决农业自身效益低下的现实选择。

3 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1) 实施科学规化。要根据当地实际,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把分散的区域经济组成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 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品和产业, 使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 壮大集体经济, 培育产业化支撑点。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实力的集体经济, 产业化实施的条件是要有组织网络、经营场所、管理人员、生产资金、物资设施等。要积极培育集体经济新增长点,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工作, 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生产之中, 以此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 注重规模发展,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要着重抓好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和出口加工, 在市场建设上, 要积极培育当地农副产品市场, 改善市场设施, 扩展市场规模, 增加服务功能。同时, 积极开拓外地市场, 组建集体、联合体、个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远销队伍, 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 全方位开拓市场[3]。在国际市场方面,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业务, 不断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开发新的出口产品, 扩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壮大龙头企业经济实力。

在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方面, 要根据产业布局, 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 兴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龙头企业, 引导一些不景气的企业, 调整生产经营结构, 转向农产品加工;对一些规模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兼并, 组成企业集团, 增强整体带动能力[4]。要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 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三资”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建设, 形成龙头企业“上连国外市场, 下连千家万户, 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4) 健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 农业产业化发展不适应市场需要主要表现在缺乏信息引导, 缺乏科技带动, 缺乏中间组织。要改变这种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 理顺双方需求关系, 必须按照“组建一个龙头, 带动一个产业, 建立一个体系, 服务一个专业”的思路, 着重抓好服务组织专业化, 服务组织配套化, 建立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规模化服务体系。

摘要:阐述了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提出了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旭金.对加快推进武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云南农业, 2010 (2) :45.

[2]尚龙江.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 2010 (2) :40-41.

[3]陈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 2010 (1) :22-23.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 篇3

一、加大资金投入,是搞好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有力保障

农牧业产业化是一个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的大产业,没有充够的运作资金作保障,是难以发展起来的,为此,赤峰市广泛开辟资金投入渠道,采取国家补、银行贷、企业投、群众筹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2002年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资金2亿多元,用于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全市用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信贷资金达亿多元,草原兴发、塞飞亚集团,健元鹿业集团等实力较强的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投入资金达近8亿元。同时,赤峰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机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调整树种结构,扩大桑蚕、山萄萄等高效经济林栽植面积,有效地缓解了农牧业产业在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紧扣重点项目工程,实行专项推进

抓住重点项目,实行专项推进是行之有效的良好工作办法,去年以来,赤峰市紧紧围绕“6421”工程,对涉及面较广,市场前景看好,对农牧民致富和全市经济发展能起到极大拉动作用的品种如肉牛、肉羊、肉鸡、肉兔、肉鸭、桑蚕、无公害蔬菜、烟叶、林草、优质杂粮杂豆十个重点产业、采取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敬业精神,实行专项推进。同时采取了如建立责任制,落实到人;改变工作方法;对先进、重大贡献进行奖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赤峰人民投身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大业的洪流中。

三、开拓联动发展,整体配套新思路

农牧业产业化涉及面广,不仅涉及到种养业、而且关联到加工业、延伸到流通领域,必须进行整体配套措施联动发展。对此,赤峰市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的农牧业产业化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认真剖析赤峰市农牧业优势和劣势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实施“6421”工程,即花大力气抓好肉禽、肉兔、肉牛、肉羊、生猪、无公害蔬菜、毛绒、玉米深加工、林草三大主导产业,烟叶、桑蚕、甜菜、优质杂粮杂豆回厂优势产业及20个龙头企业和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创建了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专项规划,市旗县各级政府从各地实际出发,本着扬长避短原则,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并制定了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规划,为推进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立足本地,扩大对外开放联合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牢固树立开放意识,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引进联合上。一方面,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依托,引进资金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002年,赤峰市林西县与北京锦绣大地公司达成协议,引进资金2000万元,建设肉牛育肥场屠宰厂,现已到位资金500万元;红山区从北京引进资金建立起奥特曼塔獭兔公司;松山区从日本引进资金建起了尹斯乐肉牛公司、阿鲁科尔沁旗与韩国客商达成了建立红干椒加工厂协议,从辽宁引进3500万元收购了以加工麻黄草为主的天山制藥厂。另一方面,以土地资源为依托,为外地企业或公司建立基地。去年一年,赤峰市订单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蔬菜基地,安国的药材基地、山东的红干椒基地、笤帚苗基地和马铃薯基地。

五、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

据统计,截止到2002年末,赤峰市从事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农牧户已达20.3万户,占全市农牧户总数的22.6%,这在全区各盟市中也属于名列前茅。全市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各类龙头企业达到42户;种养业小区达到800多处;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达到1300多个,经纪人队伍发展到3.5万人。2002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以上,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利收入达320.6元,占农牧民收入的17.2%,新增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32.7%。可以肯定地说,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初见成效,使当地农牧民开始受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赤峰市经济增长的亮点和热点,以及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通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极为有效地促进了赤峰市社会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同时加快了该市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 篇4

我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也是油脂油料进口大国。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食用油对外依存度高。中国作为油脂油料世界最大需求国,却无法掌控其定价权。美国、澳大利亚等油料出口大国油料价格的涨跌,都会对国内粮油产业带来较大影响。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水稻产量约占世界的1/3,占国内粮食产量的2/5.但是我国米糠炼油的利用率仅为5%~10%,大部分被用作禽畜饲料。理论上讲,我国每年产生1500万吨米糠,可生产230万吨稻米油,这相当于我国1亿多亩土地所产大豆的含油量,这是在不与粮食争地的情况下,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的有效途径之一。

稻米油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大健康食用油之一。稻米油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有效还原稻米精华,对对抗国人普遍存在的亚健康问题有一定作用。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 篇5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为此,应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现笔者结合襄汾实际,就粮食产业化经营与发展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襄汾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现状

襄汾县位于临汾盆地南部,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土地肥沃,盛产小麦,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近年来,该县按照“确保面积、稳定总产、提升质量、突出效益”的思路,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进步,对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情况来看,该县粮食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实际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粮食生产缺乏规模优势。襄汾县小麦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60万亩左右,正常年景下总产可达1.5亿公斤,但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上缺乏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协调机构和运作机制,缺乏根本性的制度保障,生产、加工、销售等坏节各自为战,生产环节尤甚,全县13个乡镇绝大部分是一家 1

一户的小农生产,种粮大户比较缺乏。虽然种子品种日益丰富,但因为价格的差异和个人喜好因素影响,在选种时五花八门,插花现象较为突出,粮食生产没有达到“一村一品”规模种植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粮食的分类收购、加工和销售,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二是组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粗放。襄汾县的粮食经营企业主要由三大块组成: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小规模的私有粮食加工企业、个体粮食经营户以及分散于各乡镇村户的众多粮贩。襄汾县每年可向社会提供商品小麦0.5万公斤左右,以上三类粮食经营企业共分收购这块蛋糕,这些经营主体互不联系,各自为政,多数采取的是收原粮卖原粮的简单原始的经营方式,这样乱而散的经营群体,制约着粮食产业化的发展。

三是龙头企业较少,加工能力薄弱。目前襄汾县粮食行业中,虽然有数十家加工企业,但省级龙头企业寥若晨星,也仅局限于小麦、玉米的加工生产,其他企业多数只具备初级加工水平,实力弱、加工生产能力低,即使是粮食加工骨干企业也只是以小型设备为主,加工能力有限,满负荷运转状态下日加工能力也超不过50吨,而且加工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绝大部分为普粉和精粉,缺乏市场竞争力,辐射面窄,这种“单、少、弱、小、低”的状况,缺乏对粮食产业化的带动力。

二、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1、以订单粮食为切入点,夯实粮食产业化基础。订单收购是粮食产业化的基石,同时也是粮食产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粮食部门应把粮食订单收购作为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公司+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探索通过“二次结算”、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建立粮食订单收购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粮食订单收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不断完善订单收购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利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规范完善订单收购合同,明确订单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提高粮食订单收购合同履约率。

2、以培养龙头企业为立足点,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起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纽带作用,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的核心,也是粮食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针对襄汾县粮食企业小且散的局面,应当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作用,以省级龙头企业—泽宇粮食购销公司为骨干,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立足点,从而带动粮食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结合粮食企业布局结构调整,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采取内涵改造、低成本扩张等办法,重点培育一批粮食加工和购销龙头企业。二是支持龙头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充分发挥粮食加工

企业在设备、技术、产品、市场方面的优势和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容、资金、网点方面的优势,实现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的联合,优势互补,不断把粮食企业做大做强。

3、以粮食精深加工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粮食的精深工可以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培育粮食的产业链,提高粮食的竞争力,实行粮食产业的增收。这就要求必须在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上下功夫,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产品,实施“实业兴粮”工程,使粮食加工成为粮农和企业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创造品牌,通过美化包装,优化质量和媒体的宣传引导,使企业的产品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让消费者全面客观了解企业的优质产品,提升品牌的整体形象,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

4、以推进“放心粮油工程”为支撑点,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主动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求为己任,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向纵深发展。通过自筹资金、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本、争取银行信贷等方式,多渠道筹措“放心粮油工程”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解决好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搞好“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同时,实行优质服务促动,千方百计创新经营,引导消费,扩大市场份额,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连接城乡消费两个市场的优势,以拓展“放心粮油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粮食购销业务,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

发展粮食经济。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 篇6

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蓬莱市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大力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开展蓬莱市省级示范基地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本次调查统计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市重点文化产业品牌,被确定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蓬莱阁旅游景区、被确定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运用统计的方法对两家示范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查找问题,思考对策,为加快蓬莱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化人才队伍调查概况

本次调研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文化产业领域工作,并在本职工作岗位作出贡献的人。统计调查显示,截止目前,蓬莱阁旅游景区各类管理人才合计440人。其中按学历分: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调查合计数的1%,本科学历占30%,大专学历占29%,中专学历占40%。按专业技术职务分:初级99人,中级51人,副高4人。按年龄分:35岁以下70人,36-40岁58人,41-45岁138人,46-50岁92人,51-55岁56人,55岁以上18人。按人才专业分:演艺娱乐业1人,广播影视业1人,文化旅游业1人,艺术品业3人,其他4人。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各类管理人才合计233人。其中按学历分: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调查合计数的10%,本科学历占10%,大专学历占80%。按专业技术职务分:初级15人,中级20人。按年龄

分:35岁以下10人,36-40岁15人,41-45岁30人,46-50岁13人。按人才专业分:演艺娱乐业10人,广播影视业10人,文化旅游业50人,艺术品业20人。这种现象表明,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目前处于成长期,人才有一个逐步集聚的过程;依照行业发展特点,旅游业所需人才更多是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学历与能力不一定成正比。

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随着旅游景区服务半径的不断扩大,景区管理职责的增多,使得人才严重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员工年龄结构老化、学习层次不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现状与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高中初比例严重失调,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极大的阻力,已经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三.人才需求情况。

1.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人才。

2.知识性人才。需求一批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学历水平的人才,带动单位人员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3.复合型和全能型人才。需要一些专业水平高、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和全能型人才,能够多方位、多岗位的胜任各项工作。

四.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1.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不断探索各类人才选拔任用的新形式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严格遵循德才兼备、求实务实的选拔原则和公正、客观、择优的选拔方针。着力构建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逐步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人才选拔的工作力度,从一线岗位选拔培养业务骨干,形成老中青人才梯次配备的局面。

2、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范围

将业务骨干纳入专业技术人员推荐的范围,严格按照“专业技术岗位确定原则”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试)申报标准”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申报选拔。

3、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作用,规范和完善各类人才奖项评选标准和办法,实现有效奖励和有序奖励;强化精神鼓励,大力表彰和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人才,继续完善人才表彰制度,定期开展评选表彰活动,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4、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坚持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绩效目标为核心,健全评价标准、细化考核指标,积极应用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等考核评价办法,从岗位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实际业绩、综合素质等维度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

5、创新人才培训机制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 篇7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SWOT分析,行业专业化经营

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行业专业化经营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某个或少数几个行业的专有知识, 以形成行业专长并对其进行悉心培育, 最终在这些行业的审计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它是会计师事务所基于对行业知识和行业审计专长的高度重视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战略, 国际大所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这一理念, 但国内所还鲜有尝试。

随着我国会计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国内会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监管层政策的推动下, 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兼并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成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首选。人们无形中将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化与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画上了等号, 然而随着审计失败事件的频频发生, 人们不得不对原有的观念进行修正, 重新审视审计质量问题。从银广夏案和蓝田案, 我们会发现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行业知识, 并对客户公司中存在的异常情况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银广夏对萃取技术进行无限的夸大, 蓝田股份对水产品的数量随意计量, 会计师事务所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最终导致了审计失败。这些公司都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殊性, 为利润操纵提供了便利, 却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巨大的审计风险。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 培育行业专长进而走行业专业化之路对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至关重要。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生存的行业环境及SWOT分析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经典巨著《竞争战略》中, 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五力模型, 指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者的议价能力、行业内部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状况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战略的核心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以此模型分析, 可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真实的生存状况:国际所已由原来潜在的进入者发展成实际的竞争对手, 税务师事务所、专业管理咨询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重叠已对会计师事务所构成很大的替代威胁, 处于买方状态的审计市场让客户对价格具有很大程度的决断权, 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供应者——注册会计师因其发展机遇良多而具有很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国际大所占据高端市场而国内所在中低端市场以低价进行着惨烈地拼杀。

SWOT分析是一种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 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 (St r engt hs) 、劣势 (Weaknesses) 、竞争市场上的机会 (Oppor t uni t i es) 和威胁 (Thr eat s) , 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运用SWOT分析法, 能发现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具有的优势和机会以及面临的劣势和威胁, 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合理有效的竞争战略。

(一) 优势 (Strenghs)

1. 会计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 全国执业注册会计师的人数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都在不断增加, 充分反映了我国会计市场专业服务的旺盛需求。

2. 政府的适度参与促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受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 我国民间比较认可政府在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权威作用, 利用政府的权力引导企业接受和认可注册会计师审计, 具有直接的效果。

3. 先入为主, 收费低廉, 已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加入世贸组织前, 我国会计市场对外国会计公司是不开放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几十年的发展, 与客户间已逐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并且收费相对低廉, 这就使得客户的转换成本较高, 提高了外国会计公司的进入壁垒。

(二) 劣势 (Weaknesses)

1. 人才流失严重。

高素质的人才是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市场竞争最重要的资源。但因为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 使注册会计师收入低、压力大、缺乏成就感, 而外国会计公司以高薪来大量招兵买马, 同时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也是注册会计师的归宿。

2. 数量多、规模小、业务单一, 低水平的竞争激烈。

数量众多的事务所、普遍偏小的规模, 这种现状使其无法承接较大的项目, 并且它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法定报表审计业务, 只能在狭窄的市场中靠低价惨烈竞争。

3. 执业环境不好。

客户管理当局为了个人利益置其会计责任于不顾, 不惜粉饰财务报告以美化其业绩。同时, 地方政府也会因为一些所谓的考核指标授意企业做假, 并将这种压力传递给会计师事务所。这种情况下就不可避免地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在种种压力下有可能丧失其独立性, 为迎合市场的不当需求, 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

(三) 机会 (Opportunities)

1. 会计市场的全面开放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提供了机会。

我国会计市场对外全面放开, 使外国会计公司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国。同时, 根据世贸规则的规定, 国外市场不能对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设置壁垒, 这就为我国一些优秀的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机会。

2. 中小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发展机遇。

国际“四大”在中国占据的是高端市场, 客户多是重量级的企业, 以提供海外上市业务为主。目前, 尚无暇顾及很有发展前景的一些中小企业,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就要在这一细分市场上有所作为, 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计做的服务, 与中小企业一起发展。

(四) 威胁 (Threats)

1. 崇洋心理造成客户的流失。

目前会计市场上存在着崇洋心理, 客户认为成为外国会计公司的客户是身份的象征, 社会公众也认为只有外国会计公司出具的报告才更可信。许多中小企业客户虽然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一起成长, 但这些客户在发展成行业领先者并具有一定的实力后, 大多会选择投入以“四大”为代表的外国会计公司的怀抱。

2. 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的广泛运用加大了审计风险。

近年来, 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陈出新, 企业在经营中也大量运用, 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判断的难度。

三、会计师事务所采用行业专业化经营战略的综合分析

通过对行业的考察分析会发现,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要远远大于优势和机会, 如果我们要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必须选择制定合理有效的竞争战略, 并加以实施, 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会计师事务所要生存和发展, 行业专业化经营不失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的明智选择。下面从动因、积极意义、成功前提以及可能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进行分析, 让会计师事务所对选择此战略持有正确的态度。

(一)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的动因

市场竞争的加剧, 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主观上需要尽早确立恰当的发展战略, 行业专业化经营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 不失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在客观上, 新审计准则的颁布, 更要求事务所具备较精通的行业背景知识, 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客户公司所处行业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进行了解, 并对客户公司的经营环境和风险进行合理、到位的评估。每家会计师事务所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都是有限的, 会计师事务所如果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势必会增加人工成本 (事务所的主要成本项目就是人工成本) 。并且, 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会计师事务所在多个行业中都能取得最优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在能够带来最佳经济效益的行业当中。

(二)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的积极意义

行业专业化经营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的有效补充, 是审计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理性反应, 它可以促进审计市场的有序竞争, 优化审计市场的资源配置, 使审计资源向有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倾斜, 从而提高整个市场的审计质量。行业专业化经营策略的选择, 可以使会计师事务所扩大市场份额, 稳定专用性人力资本, 获得审计收费溢价和行业审计的规模效益, 最终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

(三)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的成功前提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行业专业化经营, 必须有较大的规模和充足的客户资源, 以保证对行业客户有进行主动取舍的能力。只有拥有如此条件, 会计师事务所在行业专业化经营中才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不会因为一个客户的舍弃而捉襟见肘, 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保证行业专业化经营策略的强力推进。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行业专业化经营, 必须有事务所领导的坚定信念和员工的积极参与。行业专业化经营策略的执行, 最忌讳优柔寡断的工作作风, 遇到客户数量一时萎缩的困难, 也要有一往直前的信心。会计师事务所任何一项政策的落实, 单靠领导的英明决断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员工的切实参与。会计师事务所是典型的人合公司而不是资合公司, 其人力资本较之于其他类型公司显得更为重要。行业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行业审计专长的培育, 都要具体体现在每一位员工的身上。在开展行业专业化经营的过程中, 就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兴趣爱好, 由其自主选择专注行业的方向, 而不是单方面武断地分配, 努力将其兴趣爱好转换为日常的工作。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行业专业化经营, 必须措施得当。首先, 要结合现有的客户资源确定目标行业市场。其次, 对应聚焦行业再造事务所内部组织架构。再者, 调整人才结构, 引进聚焦行业的专业人才。最后, 专门设立行业信息部, 负责收集聚焦行业的信息, 建立行业信息数据库, 强力支持各个业务部门。

(四) 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业化经营可能的负面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选择行业专业化经营的策略, 虽然能够使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市场细分在特定行业取得竞争优势, 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对此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清醒的认识。随着行业专业化程度的增强, 如同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风险可能会加大, 所以专业化程度不能畸高, 最好能够选择有一定互补性的行业。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 (陈小悦译) , 华夏出版社, 1998年。

[2]胡继荣、钟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战略发展环境探析》, 《会计之友》, 2006年第9期 (下) 。

[3]财政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006年。

[4]夏立军:《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市场研究评述》,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年第7期。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 篇8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是要把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使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加工、流通、增值,从而解决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销路的问题,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分的大市场的有机对接,增强农业经济的生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稳定发展农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是当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重点。

一、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由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产品全面短缺的局面已得到很大改变,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逐步显露出来,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矛盾。目前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低水平结构过剩,这是产量增加、消费制约、国际市场冲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也有着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因素。几十年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经营模式束缚了广大农民的手脚,在“十年浩劫”期间甚至把多种经营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些改变,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农民种什么只能按照政府的安排去落实,而且也只负责农产品生产,而后面的加工与销售则是二三产业的范畴,部分农产品的收购加工由政府统一组织,造成农民与市场的严重脱凶。这

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模式客观上助长了农民的依赖性,削弱了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领导也只停留在催收、催种和催管上,工作的重心是提高产量,保障供给,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和引导,也没有在品质改进、深度加工和市场营销上做好文章。与此同时,我们农村基层干部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也相当淡薄。

(二)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散使农产品形不成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劳动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土地承包权的分散状态。农户承包的土地需要分成好几块,各家各户的种植品种、方式各不相同,给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现代化作业带来很大难度。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有很大差异,难于形成合力进行农业设施建设。乡镇企业虽然为部分劳动力提供了生产服务场所,但没有从分配上分离出去,因而乡镇企业的职工是亦工亦农,人均承包土地一直停留在1亩左右,土地经营分散状况尤为突出。

(三)农民科技素质较低,使农产品生产局限于低水平、小规模。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看,决定产业化进程快慢的,往往并不是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而是劳动者即人的素质。就目前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来说,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把发家致富的门路大多寄托在二三产业上,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更差,只能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对大规模的农业土地经营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既缺知识又缺资金,导致了目前

农副产品生产处于低水平饱和状态,难于形成各有特色的可以占领市场的优质品牌,造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普遍较差。

(四)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的组织发展缓慢,使农民与市场严重脱节。由于目前农产品市场处于相对低水平饱和状态,广大农民消费水平的制约,农立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可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风险较大,造成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发展比较困难,农民与市场缺乏桥梁与纽带,更难于形成多环节的利益共同体。即使有一部分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同农民存在一定联系,但也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生命力比较脆弱。许多农民把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寄托在政府部门的包揽上,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大多数乡镇企业没有能面向农村和农民,没有把大量农产品的开发、加工及推向国内外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违背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初衷。

(五)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跟不上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步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许多农业服务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许多涉农部门难于适应,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内容跟不上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辅导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农技、农资、供销、农机及农经等乡镇为农服务部门还停留在农业生产的产中服务上,而对产前市场信息引导和产后加工销售的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农业经济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也是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的一大障碍。

二、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

不难看出,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沿有一定的难度,也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从农村当前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看,农业产业化将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所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我们应该做好而且必须做好的首要工作。针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遇到的许多问题,结合我们启东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一些对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全面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首先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在思维方法和工作思路上突破束缚,正确定位。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解放、四个转变,五个提高”,即:解放思想要从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的成功经验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小农经济,小生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调整工作思路要从行政推动向行政引导,农民参与转变,从单纯注重产量向主要注重质量转变,从注重完成计划任务向注重适应市场需求转变;从注重研究生产向注重研究效益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向真正转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率,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水平上来。

(二)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寻求科技上的“靠山”。没有现代农业科技作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只能是低水平的传统意义上的副业生产而已。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是品种、质量,价格以及季节差的竞争,而支撑这种竞争的是科技。因此,在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

程中应十分重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一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协作。与各级农科教部门经常接触,共同探讨,将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二是积极引进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农民特别是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经常邀请一些高科技人才实地进行指导,同时也应注重吸收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队伍中来。三是积极组建专业生产技术协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贸工农、产加销各个环节,加强专业技术协作是加快发展,优化组织,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建立各种专业化、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农民合作流通组织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能真正在市场经济和在环境下运转起来。

(三)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经纪人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是农民与市场的桥梁纽带,是能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今后农业工作的重点。通过扶持和引导,进一步提高他们驾驭大市场的能力,通过他们逐步把农副产品和广大农民的经营意识全面引向市场,大力扶持他们兴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抗风浪能力。特别是对一些原有初级生产规模较大,但在后道加工和经营上存在某些缺陷的农副业项目,要进一步动脑筋、跑市场,寻找出路,扩大规模,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的一条龙。当然我们也要进一步寻找新产品、新项目,培育农业生产新的增长点,增强农业经济的生命力,使我们的农业经济能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下去,全面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注重实用技术培训,增强科技兴农意识。要把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种养户代表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着子来抓,充分发挥起他们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先导作用,同时在实用技术培训中,把狠抓科技教育,发展科技兴农提高科技种养水平,作为优化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措施来抓。首先利用农民学校等教育阵地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其次依托农业科研院校,加强科技教育。聘请农业专家教授现场指导、田头会诊,联系实际开展适用性强的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工厂化优质育苗等技术讲座。

(五)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涉农部门要迅速转变职能,主动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包括科学和市场信息在内的全方位服务,特别是原来传统农业上农民无需要面对的市场信息和法律保障等内容。改变过去“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原来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水平已不适应产业化农业的需要,我们的各级涉农部门必须面对挑战,自我加压,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适应新一轮农业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为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化提供坚强的后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道路、电力、环境建设关系到农业投资环境的好坏,是农业的基础性工程。由于几十年来传统农业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广大农民对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还相当欠缺,所以我们必须尽快着手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向广大农民讲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

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农民自觉地投入农业基础建设的行列,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同时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必变原来那种落后的农业基础现状,为现在和将业农业经济的大跨度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调优农业现有结构,发展市场农业,才能从根上改变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品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关键要依靠科技。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立足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尤其要加大蔬菜、畜禽、水产、花卉品种的引进力度。要围绕品种更新要求,普及省工、节本、高效的栽培技术,农副产品保鲜技术等。启东市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仅一江之隔,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土壤肥沃,广大农民素有精耕细作习惯,要充分发挥资源、区域、传统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利用地理优势,依托大上海,开发大市场;利用沿海滩涂养殖优势,建设开发“海上启东”;利用现有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拓展市场;利用本地区土壤肥沃、精耕细作优势,不断开发种养业品种。另外,搞农业结构调整,抓市场经济,更需要各级领导优化服务。在市场农业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培训一大批立志献身农业、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服务于市场农业的技术骨干,营造一个想市场农业所想,急市场农业所急,奋勇争先的氛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当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过程,还会不断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有我们在工作中逐步分析和解

决。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踏实工作,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再思考 篇9

1 提升带动能力,确定发展前景

在一定意义上看,农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相当于找到了市场,因龙头企业对各个分散农户农产品的大量收购,给广大农户带来了一定的市场活动,龙头企业在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方面拥有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具有一定的带动能力,因为目前龙头企业内部体系还是不很完善,我们需着手培养健全的内部体系,加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防御意识的提高,提高企业的实力,为了开阔发展前景,龙头企业可以带领农民开发具有特色的培育产业,建立精深的加工企业,加速农产品工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加强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使其在农业经济中独自站稳脚跟,并引领农民开发国外市场,改变原来只停留于国内市场的局面,实现农民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 加强合作意识,完善利益机制

由于国内个体企业及私有企业比较多,且分散不集中,合作意识不强,当地龙头企业将会在各个个体户与小企业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首要目的是要加大龙头企业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体系,提高科学技术能力,建立独有的实验中心,使农业产业化拥有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链,但龙头企业面对那么多分散经营的农户,因此会给农产品质量及培养农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带来一定的困难,农头企业应该提出相关改善措施,把广大农户集中到一起,对他们进行同一的农产品培育技术的培训,提高个体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使实现一体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水平。无论是小型的农户个体还是大型的企业,他们最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自身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政府也可以建立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重视对农户技术的培养,并完善农村农业物流市场体系,解决农户在对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保证其利益不受损并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3 提高规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把握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出口市场的建设,不断扩大市场的规模建设,适当增加各项有利的服务功能,努力积极开拓外地及国外市场,帮助农民寻找更多且比较畅销的销售渠道,慢慢打开国内大门,疏通国际市场渠道。加速对农产品生产结构的完善,不断开发新的发展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相应的加工生产,大力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开发及发展,使出口产品渠道的结构得到完善,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销售机制,对一些小型的企业实现兼并,形成大型的集团,不断增大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逐渐壮大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为了更好的管理公司,可以不断强化集体化经济的能力,对公司产业化实施有条件的有组织的网络、经营场所、管理者、生产加工资金、相关设备设施等。加快集体经济点的增长,并加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可以适当的实行股份制管理工作,把社会中比较散乱及闲置的资金充分投进到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及加工当中去,努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度。

结束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在一定程度是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散乱农户的力量能集中一起,促进农户的生产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并实现专业化及集体化的生产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促进农民对农作物培养技能的提升,确保农产品产量能得到提高且品质过关等。

参考文献

[1]董俊.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27):67-67.

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思考 篇10

关键词:产业化,农业,项目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根据一个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布局, 实行专业化经营, 从种植到粗加工到深加工的各个产业链的契约联结, 将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和适销对路的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从而带动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专业化, 规模化经营和农民致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通过介绍在农业发展道路上走在前面的成都市为例, 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做进一步探索。

1. 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成都市辖10区4市6县, 丘陵地区占全市土地面积27.6%, 山区占全市土地面积32.3%, 近年来, 成都市农业在“特色”和“优势”方面做了不少探索, 其中重点培育和发展了生猪、家禽、蔬菜、优质稻、特色水果、花卉、奶业、“双低”油菜等几大优势产业, 农业结构日益优化, 产业化基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 产业化进程日益加快。根据成都市农委的统计, 截止2007年6月底, 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到752家, 比上年增加111家, 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580家, 比上年增加92家。今年1-6月,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4.6亿元, 净利润12.5亿元, 上缴税金3.4亿元, 出口创汇1.7亿美元。

但是数字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

1)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平均分配土地经营权为前提, 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弊端显露, 主要表现在:规模程度低, 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差;交易小、较分散、难于组织, 抗风险能力差;小生产方式与现代开放的大市场格格不入。一方面阻碍了市场化进程, 另一方面比较利益的诱惑导致农民兼业化、副业化, 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2) 农业产业化存在产前、产中、产后相脱节的问题, 没有形成合理优化的结构;市场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的整体体系不完善, 相对于成都市农业的大市场来说, 这些还是远远不足的;虽然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但没有完全发挥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辐射作用。

3) 由于产业化的结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 往往缺乏评估总结就盲目进行下一个产业化项目, 这样不仅不能总结经验教训, 而且对下一个产业化项目没有指导借鉴意义。另外, 产业化项目的结果对环境有无破坏作用, 有没有违背客观的规律都需要时间来考证。

2. 产业化项目管理的实践建议

1) 在产业化项目启动阶段:

任何一个项目的启动都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对象的选择和识别、可行性论证和团队的组建。一个新的产业化项目被挖掘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包括此行业的发展背景、突出问题、战略地位、建立此项目的意义。接着就是项目地区的战略布局, 包括区位条件、建设内容 (科教基地、示范基地、产业集群、流通体系、监管体系、会展平台等等) 、建设步骤、运作模式研究和保障措施是否到位等等。创新团队的组建意义尤为重大, 团队的创新能力、团结与否以及带头人的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在成都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考虑温江、龙泉、双流等地情况。

2) 在产业化项目的计划、实施和控制阶段:

在严格遵守计划、实施和控制的理论要求外还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造:

(1) 土地规模化改造。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最重要的是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明晰产权, 在规模、平等与效益的均衡点上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 形成有利于促进土地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经营, 以及使土地的经营与农民的就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机制。

(2) 生产专业化改造。建立农业示范区, 依据国家农村政策, 建立合理的机制, 大力发展农业, 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带动、示范和辐射功能。应依托当地优势,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所属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根据成都山、丘、坝俱全特点, 充分利用海拔的垂直变化所形成的生物多样性和种植模式多样性的优势, 因地、因势发展特色农产品。依托农业科技优势,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及文明素质, 为示范区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3) 服务社会化改造。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 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 经济市场化改造。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 统购统销的市场经营模式, 建立一个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信息流通、透明度高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另外, 培育新的市场主体, 打破某个或某些在农产品流通中垄断的企业, 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

3) 在产业化项目的收尾阶段:

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和后期追踪服务, 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 在进行下一个同类或同地区项目时吸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 对产业化项目长期的追踪服务可以挖掘新的经济亮点, 实现产业化项目的完善, 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以成都市“五朵金花”为例, 其模式不仅实现了农民就地城镇化, 而且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比如农家乐的兴旺, 乡村旅游的发展, 农民土特产的销售等等。并且为其他类似地区或类似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黄善明.成都市农业产业布局的障碍及优化思路[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2) .

上一篇:八(下)第五单元复习下一篇:区交通局保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