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赵丽蓉
〔内容摘要〕近年,我市各县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就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 建议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市委政研室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农业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总体要求后,全市立足实际,加大各方面的工作力度,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六枝特区以优质稻、优质油菜籽、茶叶等产业为重点;盘县以马铃署、核桃、折耳根等产业为重点;水城县以烤烟、生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为重点;钟山区则抓住发展城郊农业,形成了蔬菜、奶牛等主导产业。一批专业化较强的乡镇和专业村应运而生,如六枝特区郎岱镇已建成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六枝特区岩脚镇的罗家寨村已建成养鸡专业村,水城县的发那村已建成万亩蔬菜基地,钟山区的大河镇已发展成为成郊蔬菜种植和养殖大镇。
(二)各种协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协会作为民间的中介组织,成为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一种好形式,具有政府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2个,其中:盘县71个,六枝特区72个(60个专业协会、12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钟山区45个,水城县34个。盘江的折耳根协会结合“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迅速,到2008年,已建成面积达600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折耳根集散地。六枝特区岩脚镇的冬瓜协会,面向云南昆明、曲靖、和省内市场,促进了该地冬瓜产品有组织外销。盘县四格乡上坡村的马铃署协会面向省内外市场,促进了该地马铃署产品有组织的销售,使马铃署的销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钟山区的大河蔬菜协会、场坝的个体鲜肉协会等,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基地建设有了一定规模。如六枝特区的制种基地、优质稻基地、蔬菜基地、油菜
籽基地、茶叶基地,盘县的肉牛养殖、核桃基地、马铃署基地、折耳根基地,水城县的生姜基地、蔬菜基地、茶叶基地,钟山区的蔬菜基地、奶牛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建设,体现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重点,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了名牌战略。2008年,盘县的“碧云剑”茶获得了“六盘水市知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和第三届贵州农产品展销会“名优特产品”称号。水城县的红心猕猴桃在省内外已有较大知名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黔宏”牌红心猕猴桃在奥运会推荐果品评比会中被评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品牌价值已初显成效。
(四)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如省级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已形成了“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该公司在省外还有3000多亩的制种基地。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实行生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民营科技企业,公司的产品“山明”姜茶被省科技厅列为星火科技项目计划,并荣获出口产品资格证书,还连续二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其产品“山明”姜茶和“老姜汤”在市场已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及品牌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不能承担“龙头”作用。其原因一是实力较为薄弱,带动能力不强。二是“龙头”与基地两张“皮”,“产”与“加”脱节,没有基地,不顾及农民的利益,“龙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管理粗放。
(二)基地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尚未搭起框架。农户生产经营仍以传统的小农式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多大改变,经营方式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无市场竞争能力。二是产品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没有市场竞争力;三是龙头企业或经纪人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仅限于预购数量和价格,对农户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不能为逐鹿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规程。
(三)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一是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农技站一般有20人左右,但懂技术、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只有7至8人,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更缺乏。二是农技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抓本职工作,致使试验、示范全程脱节。三是协调服务不到位。我市的农村各类协会操作不是很规范,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
(四)基础设施投资欠帐较多。如“一山一河”地区乡镇村组的道路、通讯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至今尚未明显改善,水利设施老化落后,无法满足种果、种菜及其他产业的布局。在资金安排上存在重点不突出、谁跑得多就给谁,照顾情绪、撒胡椒面的现象,以致同类项目在多个地方实施,投放资金零星分散,形不成规模。
(五)农产品加工率低。全市39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上存在加工整体比重小,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大部分都处在初级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三、对策建议
(一)扶持龙头企业,延长特色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运作,生态化的标准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对一批有前途而现阶段步履维艰的企业,要逐个诊断,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对那些“投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的企业,要组织有关专家分析研究,能救活的尽量救活,救不活的要及时清理各项投入,把资金(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扶持龙头企业,一定要用“产业化”的思路操作,抓住基地建设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结,实现农民增收;要搞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二)以规模化、专业化为方向,抓好市场建设。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组,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市建成一大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大市场,形成大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宏观的市场概念是国内外市场,一方面要抓好大宗的、有质量和品种品牌的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采取以资金、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广泛吸收各方资金,建设具备规模,突出专业,形成群众的大市场。加大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对外招商引资步伐,积极扶持、培育两三个大型农副产品聚散批发市场,争取使我市真正成为贵州西部地区物资流通中心。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农民购销公司、运销专业村、专业户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其桥梁作用,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交给协会去办。大力推行“公司十基地十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与企业联结起来。对还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基地,要积极引导成立协会,规范运作,促进农民增收。二要着力于培养一支科技推广型、市场服务型和信息传递型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及时为农民提供到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政府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把对农民的科技境况和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落实到位。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利用网上销售窗口及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名优农产品。四要积极发挥好能人经济带动作用。
(四)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一是用好专项资金,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和信贷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项目的产业化经营。二是用活社会资金。通过股份合作,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农业开发。用活盘活农业资产,用资源换资金。三是争取上级的支持。用好的项目争取资金。四是引进外地资金。关键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库。五是资金使用严格落实“捆绑用、重点投、追踪补”方针,杜绝“感情投资”、撒胡椒面,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深化改革,完善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解决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辐射力不强的问题,推行订单农业,制定“保护价”,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互利互惠、共荣共衰”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和科技创新力度,解决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的问题。推进良种产业工程,抓好名、优、特和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全面推行良种良法。三是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投身到产业化经营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和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使科技进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情况及成效
自2008年以来,柞水县政府把创办农业产业园,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能人创办、领导真抓、部门实帮、技术服务、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开拓市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立在全县规划建设三大农业产业园区,同时着力培育了一批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广泛吸纳具有市场眼光的能人大户向园区聚集落户,建立了以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能人大户、中介组织和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的园区发展新机制。目前,以汇生源、金台、杏坪等三大农业园区为重点的6个不同层次类型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催生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8个,注册“汇生源”、“老作坊”“秦舍”“泽龙”等知名商标品牌8个,全县园区建设总投资近2亿元,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使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汇生源农业综合示范园成效显著
汇生源农业产业园是以下梁镇的沙坪、新合、金盆等村为核心区,以乾佑河流域为辐射区,并以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主导的农业综合示范园。该公司创建于2006年7月,先后投资1.5亿元,现已建成农产品科技示范区、高山绿色蔬菜种植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区、饲料加工生产区、物流配送销售区等6大生产经营功能区,园区发展设施蔬菜基地104亩,建成占地80亩的万头生猪繁育基地,猪舍面积达到30 000平方米,已出栏160多头,现存栏2 600余头,有年产4 000吨豆制品和年产3 000吨的山野菜食品加工流水生产线2条,建成年产50 000吨的饲料加工厂和年产30 000吨的有机肥加工厂。目前绿色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均已批量生产,并上市销售。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基本形成。该产业园先后被省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明星企业”,中国投资协会领导、原省长袁纯清、副省长洪峰、姚引良、市委书记魏增军、市长杨冠军等省市领导经常到公司园区检查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几年来,“汇生源”免费培训园区农民45批2 600多人,并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聘请3名教授和技术员常年驻园传授栽培技术,使园区职工和基地农民技术素质明显提高,保证了园区产品的质量。他们生产的大棚菜9个品种达到了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标准,已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认证。生产的豆腐干、手撕肉、山野菜等系列产品已获国家产品质量安全QS认证,成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产品。同时,积极培育市场,抓好市场销售的网络体系建设。分别与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大中型超市建立了经营合作关系;辐射带动全县的下梁、九间房、丰北河等5个乡镇18个村2 436户发展订单种植蔬菜1 400多亩,亩均收入达到2 500元以上,带动200多户百头以上的规模发展生猪养殖。在园区建设中,公司共安置退伍军人、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就业69人,安置3 000多农民就业和从事相关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作用增强
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位于马家台乡金台村杨家湾,并以该乡的金台和金狮村为核心区,以柞水北线其他乡镇为辐射区,该园区始建于2008年8月,占地270亩,计划投资1 600万元,在该园区落户的龙头企业2个,分别是柞水卉丰农林公司和明月生态养殖公司,设施蔬菜生产大户1个,水产养殖大户1个,主要经营设施蔬菜、花卉种植、生态养猪、水产养殖等种养产业。目前,已完成前期投资650万元,建成集中连片花卉大棚102个,设施蔬菜大棚6个,引进良种猪200头,饲养量达到600头,水产养殖达4 000平方米。园内花卉种植、生态种猪厂、设施蔬菜、水产养殖四家企业大户已建成试产运营。园区企业大户每年安置闲散劳力110人,创收71.5万元,该产业园于2009年7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金台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建成后,不仅带动了本乡6个村的黄羊养殖、土鸡散养、环保养猪和中药材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相邻乡镇瓦房口农业产业园发展和曹坪镇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瓦房口乡瓦房村农民樊兴国利用多年在外打工的积蓄,投资500万元,在街垣村兴建百亩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目前栽植的黄瓜、辣椒、番茄等蔬菜已上市销售,收入可观。此外,该乡还建成能繁母猪养殖基地一个,饲养能繁母猪570多头;建成养兔场2个,养鸡场2个;发展猪苓205万平方米、天麻1.2万平方米,种植烤烟250亩。据专家预计,这些项目可望年底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增收人均2.2万元。曹坪镇中坪村由村主任李龙林领头,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营入股的形式,通过返祖农民土地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00亩,同时吸纳本地能人投资100万创办渔业公司,已建成占地30亩水面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并试种莲菜5亩。据了解,九间房、丰北河等周边乡镇的种养产业集群也正在积极筹划中,有望下半年得以实施。
(三)杏坪农业产业园区起步良好
该园区位于柞水县的杏坪镇杏坪村,并以杏坪和凤凰镇为核心区,以社川河流域为辐射区。园区始建于2009年,规划占地350亩,园区内涉及的建设项目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肉鸡养殖基地、设施蔬菜基地、皮纸生产作坊等。计划建标准鸡舍40个,蔬菜大棚100个,烤烟育苗大棚10个,皮纸加工作坊300个,实现总投资达1 280万元。为使园区建设有序快速推进,杏坪镇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成立了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管理办公室,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截至目前,入园企业和农户达9户,修建标准鸡舍15个9 000平方米,温室育苗大棚5个2 500平方米,累计投资达360余万元,现已投产运营。
二、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柞水县农业产业园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各乡镇村组和企业大户自行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统一要求、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园区建设功能和产业类型,达不到高点起步、高标建设、高效运转的园区建设总体要求;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因资金问题无法上马,特别是需要配套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因无投资渠道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三是配套服务滞后,各乡镇涉农部门对园区的服务跟不上,同时支持农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少,建设环境欠佳,导致园区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四是园区建设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企业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五是园区企业运行机制不活,经营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在产业项目选择上不够准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与当地主导产业相结合,导致高投低产,经营困难,效益不高;六是部分园区建设科技含量不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程度低,园区内部缺乏科技人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没有很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扶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尚未出台。市县尚未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此前,虽然部分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针对本地园区发展也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园区建设上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共同推动园区的发展;二是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就农业产业园总体建设上,省市暂无专项投资,加之本县财力困难,企业自身投资能力又较弱,社会融资渠道不畅、机制尚未建立等原因,从而使园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三是人才断档,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表现为技术力量单薄,无专业人才。由于涉农部门在乡镇服务机构尚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人才断档现象,加之现有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问题,企业又对人才引进缺乏认识,因而导致对园区服务跟不上;四是对产品品牌效应认识不足,销售网络尚未建立。表现为企业的对产品品牌效应认识不够、意识不强,不注重品牌销售,同时对市场分析预测研究不够,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营销网络尚未建立;五是园区建设的监督管理还不到位。关于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监督管理目前尚无专门管理机构,园区企业缺乏正面引导和日常的监督检查。六是园区建设土地供应不足。从客观上讲,全县土地资源较少,土地质量不高,但租地费用很高(每亩高达800-1000元),园区产业发展在规模上没有优势,也只能在做优、做精、做强上狠下功夫。同时,全县农民收入较低,先行富裕起来的农户不多,培育寻找一个既有经济基础又善经营管理的企业业主和生产大户较难,加之招商引资的环境和力度欠缺等都是影响农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建议
关于农业产业园建设各地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无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应紧密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和专业组织为依托,通过2-3年的努力,把全县三大农业园区建成集种、养、加、销一体化,集社会、生态、经济三效并举,能指导和带动全县整体发展的创业园、示范园、观光园,成为农民就业创业的新载体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基地,实现企业、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建议县上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成立如“农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常设专职管理机构,统筹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有关事宜,研究扶持政策、督促规划落实、对年度目标进行考核。承担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的乡镇和村组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组建一套班子具体包抓协调示范园区建设,负责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建设。
(二)加强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紧密结合的切入点,是新形势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各自工作职能,把农业产业园建设纳入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议事议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全力支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一是金融部门要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尽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建议借鉴我省平利县关于产业园担保借贷的经验,将企业厂房、设备等纳入抵押担保范围,对下岗职工和农村青年从事产业开发优先扶持一定数量的小额信贷资金;二是县水务局要选派技术人员入驻园区,负责农田排灌和河堤修复加固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确保水利灌溉设施及时配套到位,提高抗洪排涝防御能力。并对园区内的土地进行加工改造和修复整理,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三是电力部门要解决园区企业的生产用电和电价过高的问题。具体要按照服务三农、特事特办的原则,负责及时接通园区需要配套的动力电和照明电,并做到只收取材料费,免收施工费和其他费用,电价收费要与农户照明用电同等价格;四是县农业部门要在技术力量上给予支持,根据需要按排专业技术人员入驻园区,为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五是交通和住建部门要负责园区内生产道路和交通桥梁规划、设计、建造和园区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工作;六是工商、质检部门要进入园区,主动上门服务,在产品商标注册、质量检测等环节上敞开绿灯,全力为农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七是国土部门要提供用地支持,简化农业园区用地审批手续,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园的生产建设用地。并对规划为园区的土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控制措施;八是发改、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要把农业产业园列入重点扶持项目区和支农资金整合示范区,并在其他方面简化程序,尽量降低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园区企业负担。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园建设涉及的项目类型多,尤其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一次性投入资金大,财政应无偿予以配套。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800-1 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关乡镇也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园区高标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引进配备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以及推广标准化生产等,县级各相关部门在科学制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具体补贴办法的同时,要积极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用足用好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整合各类资金,发挥部门优势,在项目、资金等方面都要向园区集中,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机制,为园区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共同推进园区建设进程。
(四)实施项目倾斜
今后,凡是国家、省、市的农业投资项目,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信息化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推广等项目,优先安排在农业产业园实施。通过积极引导和重点倾斜,实现重大项目进园、科技成果进园、科技人才进园,促进农业产业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
农业产业园内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生产性和经营性项目以社会投资为主。各乡镇要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吸引本地能人回乡创业和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进驻农业产业园,创办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使企业、专业大户成为农业产业园的经营主体,增强农业产业园的生命力。并积极做好当地群众思想工作,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支持全民创业和企业建设,树立农民群众在园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做到凝聚民心,发挥民智,聚集民力,为该园区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利的建设条件和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六)强化技术保障
园区建设要引进示范种植、养殖、生态、环保有机结合的循环利用组装配套新技术和其他相关产业高新技术,普及应用林果、蔬菜、花卉、畜禽、山区淡水养鱼、食用菌等绿色无害化先进技术和节本增效节能减排配套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强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同时,要不断强化技术服务。加强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市场销售服务,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在园区建设和生产技术服务上要以专门的科研院所和县乡业务对口技术单位为依托,日常生产管理要根据产业类型高薪聘请技术人员,县乡涉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企业农户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前景预测和产品营销,不断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七)出台优惠政策
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企业发展具有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为了进一步优化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环境,系统明确支持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建议县委、县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拟定并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市场准入、用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扶持规定,以便在实施操作中统一标准,有规可循。另一方面,建议树立规划先行意识,把加强科学规划,作为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进一步完善规划,引领园区科学发展。
(八)创新发展机制
农业产业园建设要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着眼科学发展,在落实产业上寻突破,在质量效益上求成效,变过去散、小、少的传统生产为板块开发、集约化生产。具体应采取返租农民土地的形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专业组织、寻找能人大户来带头领头创办。园区企业要把转变内部经营机制作为企业生存的一项长期措施来抓,运用“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种植-沼气-养殖”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使园区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并创新营销机制,实施品牌战略,以强有力的优势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摘要:近年来,柞水县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支撑,以标准化生产为目标,坚持“板块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全县建立了以金台农业科技示范园、汇生源农业综合示范园和杏坪农业产业示范园为重点的三大农业园区,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尤其是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3
一、祁阳县业余体校发展现状
目前,该县业余体校的发展令人担忧。从训练形式看,该县业余训练工作多数只制订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规划。训练形式主要以“走训”为主,这种训练形式主要缺点是学习、训练不集中,运动员不仅要面对学校的高压学习,而且要适应业余体校的强化训练,学习与训练无法有效结合起来。从教练员队伍情况看,该县业余体校教练员队伍力量不足且呈老龄化趋势,全县业余体校教练员只有6人,其中40岁以上4人,其余2人已50岁以上。从训练项目看,该县优势项目呈逐年萎缩的趋势。跆拳道、游泳、田径等项目一直是该县传统优势项目,曾在省、市赫赫有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尤其田径项目曾是全省的“重点班”,在2006年的省“十运会”上荣获3枚金牌,而去年的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中,该县只获得一块银牌。从训练场地建设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普遍滞后。目前,全县能开展田径训练的场馆只有陶铸体育馆,它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少,仅能基本满足田径训练,其他训练项目根本无法开展。而建于祁阳二中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自建成后一直搁置,现只用来出租搞经营性体育项目,没有较好发挥体育训练的作用。
二、对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机制不全。“体教结合”训练模式难以落实到位,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由体育部门来承担,大多数学校没有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难以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只注重学校成绩,对体育训练重视不够,抓而不实,抓而不紧。受编制限制,广大农村包括乡镇一级政府没有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如祁阳县体育局从1999年后编制控制在20人左右,至今既不能增加编制人数,又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进入,无法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和优秀师资,直接影响了新项目的开展、训练和教学成绩的提高。
(二)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业余体校训练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祁阳县财政支出相当紧张,对业余体校训练和比赛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每年财政只安排5万元。由于资金问题,县级体校训练器材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现有的训练条件需要,特别是有些乡镇连正常训练的场地都无法保证,参赛经费就更不用说了。同时,由于经费严重不足,业余体校难以应付日常开支,导致办学条件差,教职工待遇较低,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师资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祁阳县体校退役的人员占大部分,他们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文化水平低,训练的理论知识和科学训练意识欠缺,思想教育工作不能适应青少年特点要求,先进的训练手段少,大部分运用“师傅”传授的老办法、老套套,缺乏创新,从而导致训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老年教练由于身体状况较差,又接近退休年龄,训练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另外,担任训练任务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再加上还承担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和其他课程教学,难以腾出时间开展系统化训练,致使体育训练训而不严、训而不管。
(四)招生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越来越高,大多数不愿让孩子进行长期枯燥的体育训练,怕影响孩子学习和今后升学。从客观上讲,体校学生训练或多或少对文化学习有影响。因此,一些家长对孩子在小学阶段搞体育非常支持,但一进入初中,都不愿意孩子继续进行训练,使一些有潜力的运动员流失。同时,不少学校受传统“重文轻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学生文化学习,对体育训练不太支持,无法形成支持、关心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
三、加快县级业余体校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认识,调整办学思路。随着形势变化,县级业余体校要正视现实,坚决摒弃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个人或局部经济利益的现象。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和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律。特别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充分认识体校面临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自觉调整办学目标,变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单一渠道为输送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社会体育骨干和提高社会体育水平的“三位一体”,使学生全面发展、多项选择、发挥特长,既保证学生的成长、成才,又促进地方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配合,推行“体教结合”。业务体校必须处理好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体教结合”。首先,教育部门要抓好业余体校教学的管理和改革,加大体校文化教学教研改革力度。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结合体校学生实际,适当增删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探索适合体校生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真学、真懂。其次,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教师队伍和教练队伍的管理。加强教师与教练的工作沟通,把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成绩分别纳入对教师和教练的业绩考核,激励他们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同时,灵活设置训练项目,使学生凭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项目,既传授学生健身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既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又培养社会体育骨干和提高社会体育水平。
(三)完善网络,健全育才机制。业余体校必须正确面对生源减少的问题,充分发挥普通中、小学体育人才摇篮的作用,建立和健全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推荐工作奖励机制,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体育人才。变坐等少数体育爱好者上门求学拜师为教练下乡选才,理顺选才荐才的渠道,及时挖掘和选拔优秀体育人才,形成科学、系统的业余训练网络,建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条龙”的业余体育训练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另外,业余体校应根据全县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科学设置训练项目,整合体育资源,真正把学有专长、富有经验的教练员队伍组建起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时更新必要的训练设备与器材,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与建设,建立有利于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四)创新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一是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政府要将业余体校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努力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拨款、单位投入、社会筹集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体系。二是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完善县级竞技体育考核评估体系,体育部门应将所属的业余体校的开展训练情况、参加年度竞赛情况、传统项目学校及体育特色学校开展体育训练及参赛情况、业余体校教练员参加培训学习情况均纳入考核内容,定期和不定期对体校的训练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三是切实加强交流,提高办学水平。业余体校应克服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主动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活动,通过横向竞争,取长补短,提高竞技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体育活动,通过自我表演,增强学生参与训练活动的积极性。四是提高教练员的自身素质。作为县级体校的专职教练,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坚持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还要增强创新意识,增强教研能力,结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对象,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业余训练方式方法既能适应学生体能特点,又乐于被学生接受。
六盘水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4
陈 霖 左 娟
〔内容摘要〕 作者通过调研,总结了2008年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在实施我市“菜篮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市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关 键 词〕 蔬菜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果树蔬菜站钟山区大河镇农业服务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市蔬菜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受生产规模小,较分散,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充分发挥我市地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商品蔬菜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摸清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状况,我们对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8年,全市总人口301.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8.5万人,农牧渔业产值457558.4万元,种植业产值242617万元,蔬菜总产值49417.4万元,耕地面积216.5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366.6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727元(同比增加390元),农民人均种植蔬菜纯收入387.33元(同比增加39元)。2009年,预计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蔬菜总产值5.07亿元,农民人均种植蔬菜纯收入845元。
二、蔬菜种植业发展情况
(一)全市蔬菜生产和销售情况
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33.45万亩,产量48.784万吨,产值5.8亿元,销售量29.72万吨,成交额2.37亿元,与2007年相比,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近9万亩,产量增加10万吨,产值增加1.4亿元,销售量增加7万吨,成交额增加1亿元。2009年,预计蔬菜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45.352万吨,产值5.07亿元,销售量36.12万吨,成交额3.07亿元。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有: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等14类40余种蔬菜。
(二)蔬菜设施发展情况
2008年,全市已安装镀锌管及钢架结构大棚1430个,438.8亩,竹木结构大棚1719个,约586亩,小拱棚9405个,约141亩,喷滴灌棚室55个,15亩。棚室育苗株数4700万株,产值470万元。2009年,安装镀锌管及钢架结构大棚1470个,449.82亩,竹木结构大棚1903个,约674亩,小拱棚10405个,约156亩,喷滴灌棚室55个,15亩。棚室育苗株数5100万株,产值510万元。
(三)蔬菜采后处理和加工情况
我市现有盘县玉祥油脂有限公司、六盘水益康食品有限公司和钟山区魏老妈辣椒厂3个蔬菜生产加工企业,产品主要以辣椒为原料生产销售辣椒食品。2008年,3家企业共生产辣椒食品290吨,销售产品290吨,产销率为100%,形成销售额464万元情况。企业消耗
新鲜辣椒原料1000吨。吸纳技术人员20人,管理人员12人,常年用工量38人,用工日数320日。
(四)蔬菜产业发展新品种引进情况
2008-2009年,在蔬菜新品种引进方面,全市引进水生蔬菜新品种21个,试验示范60余亩,商品茭瓜示范面积500亩,68户。引进以色列系列,金罗汉系列,长江系列等多系列的西红柿和辣椒优良杂交品种。在夏秋反季节蔬菜高效栽培和周年模式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方面,每年示范2500余亩,种植模式有“西瓜-速生蔬菜-马铃薯”和“甘蓝-西红柿”两种模式等。复种面积3305亩,平均亩产3497公斤,总产1155.76万公斤,亩产值5201元,总产值1718.93万元,投入产出比1:2.51。其中夏秋反季节西红柿、速生蔬菜完成面积2510亩,亩产量2811公斤,总产量705.56万公斤,亩产值4657.5元,总产值1169.03万元,投入产出比1:2.27。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高度重视,齐心协力促进基地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市蔬菜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为大力推进我市商品蔬菜规模化进程,决定以建设六枝郎岱市级10000亩蔬菜基地、水城县蟠龙法那5000亩蔬菜基地作为突破口,加强六枝平寨镇、大用镇等地,盘县西冲镇、红果镇、鸡场乡等地,水城县发耳乡、滥坝镇等,钟山区大河镇等二线蔬菜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大其他乡镇特色蔬菜的开发,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全面发展,实现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专门召开蔬菜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蔬菜生产,细化了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同县、区(特区)政府签订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目标责任状,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和办法。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随时关注和重视蔬菜基地建设,多次深入基地督促检查指导。市及县农业部门和六枝郎岱镇、水城县蟠龙乡都将蔬菜基地建设作为考核的重要目标任务,组建了工作班子,抽派了技术人员,明确了工作责任,制定了工作措施和考核奖励办法,将蔬菜发展规划到田块,充分发动群众,培训技术和物资供应,确保了基地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
为加快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市政府2007年12月制定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商品蔬菜基地建设的意见》等相关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特区)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六盘水市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及县、区(特区)农业局,负责指导全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技术服务等职责。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蔬菜产业领导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乡(镇)长亲自挂帅,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蔬菜产业办具体抓落实的措施。
(三)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引进蔬菜种植大户,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基地建设中,在市及县、区(特区)相关领导和涉农部门的领导专家多次调研后,提出了把六枝郎岱建成市级万亩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水城县蟠龙乡建成5000亩无公害蔬菜
生产基地,并责成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组织规划和组织实施。积极引进蔬菜种植大户,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作用。2009年全市共有蔬菜专业合经济组织17个,人数1050人,生产(采购)大白菜、番茄等蔬菜23173吨,销售量21075吨,销售额2132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六盘水中心城区、各县(区)中心城区和乡镇农贸市场,以及贵阳、昆明、重庆、广州和广西等外地市场。
(四)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到位,提高了蔬菜种植户的种菜技术水平
蔬菜生产是一项技术含量高、需要进行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在技术服务方面,市及县、区(特区)农业局技术人员做到蔬菜栽培技术课堂讲座,播放光学影视资料,深入田间地头作现场培训、技术咨询和发放资料等工作,指导农户严格按要求生产,逐步引导农户专业化,规范化种植;调动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蔬菜生产的技术指导,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种菜缺乏技术的难题,提高菜农种菜的积极性,为蔬菜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制定优惠的财政资金扶持政策,扩大农村信用社小额资金信贷投放力度,为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为加快商品蔬菜基地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8年至2010年三年内每年安排扶持资金9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安排450万元,县、区(特区)配套450万元,按每亩200元给予补助给予扶持。六枝郎岱镇还对基地蔬菜种植户按每发展每亩商品蔬菜给予1000元小额贷款扶持,2008年已发放小额贷款326.5万元。
(六)制定相关奖惩政策,鼓励公职人员参与蔬菜种植
对参与种植蔬菜的公职人员,政府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扶持,给予一定的贴息贷款,帮助他们发展蔬菜生产。公职人员包村包技术的,完成任务的根据实际面积数和种植标准化程度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任务不给于奖励;对技术指导人员工作到位、指导效果较好的也给予一定奖励。
(七)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实行土地规模化统一流转,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进一步抓好蔬菜基地的发展,提高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尤其是蔬菜种植大户的积极性,市及县(特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蔬菜种植重点乡镇积极探索,引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民摒弃“恋地”情结和小农意识,本着“合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农户原来地块和面积,实行土地规模化统一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
(八)做好商品蔬菜生产基地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
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的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蔬菜产品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走出六盘水,就必须做好蔬菜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才能在大中城市站住脚,并被市场认可。据2007年11月26日贵州农业厅发布的《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目录》资料记载,目前我市已通过“贵州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认证的无公害商品蔬菜产品产地有:盘县响水镇鲁楚蔬菜协会750亩蔬菜产地;水城县蟠龙乡、阿戛乡、米箩乡计7村共5600亩黄瓜、茄果类产地和7200亩蔬菜产地;六枝特区大用镇5村1200亩蔬菜产地。六枝郎岱市级万亩基地、牛场辣椒的无公害产地认定认证已经申报,正在办理过程中。
(九)加强市场信息平台的建设,及时掌握和发布蔬菜市场供求信息
在蔬菜栽培品种选择和产品供求关系上,市及县(特区、区)农业部门和各蔬菜种植重点乡镇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明确专人负责蔬菜品种选择和商品菜供求信息的搜集和发布,随时掌握市场信息动态,指导农户生产和销售,为蔬菜生产和销售提供服务。
四、存在的问题
1、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范围内的基础配套设施滞后,特别是交通设施(机耕道)、水利设施,产地批发市场和低温贮藏保鲜库等建设未完善。
2、农民种植粮食习惯还未完全转变过来,普遍缺乏蔬菜种植技术,商品质量意识淡薄,重视产量忽略质量,缺乏标准化生产组织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等体系,制约了蔬菜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不完善,产地批发销售成交量较小,进入的大型中介组织和运营公司少,未形成配套的“运销型”机制,外销难度大,缺乏对全市蔬菜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4、商品蔬菜基地融资困难,蔬菜生产周转资金投入较大,农户获得贷款较困难。
5、市场信息网络闭塞,获取的信息滞后于市场变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民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市场行情,生产盲目性大,存在着产品规模小,数量少、质量差、价格低和产销脱节等现象,极大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
6、龙头企业建设环节薄弱,缺乏“龙头”带动作用。商品蔬菜的产品精加工和包装销售严重滞后,产品档次品位低,市场销售渠道狭小,严重制约了蔬菜产品效益的转化增值。
五、建议
1、各级政府部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和整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扶贫等项目资金,加快商品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蔬菜基地种植农户的培训力度,提高种植农户的科技素质和积极性。培训工作中做到:一是加强蔬菜栽培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优势,采取办培训班、专家讲座、典型报告、现场指导、农民相互传授和交流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二是加强科技交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引进外地先进的技术、土专家、种植大户、管理人才、优良品种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组织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到先进地区观摩考察;三是抓好生产示范点展示工作。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城镇居民“菜篮子”正常供给,促进蔬菜种植农户增产增收。
3、加强农业科技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一批名、优、特蔬菜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增加花色品种,推广特色种植。以当地资源优势为前提,以提质增值为目标,积极注重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加快品种筛选和更新,形成主导产品,突出价格优势,延长供应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完善蔬菜品种的种植结构,增加品种的多样性。
4、制定优惠金融政策,加大财政、信贷资金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解决农民生产资金缺乏的困难。同时加大对蔬菜协会和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5、加强网络建设,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政府部门应当把乡镇和农村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有序进入市场。开发区域内信息资源,及时反应全市商品蔬菜供求状况,引导农户根据市场信息做好生产规划,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增加农民种植优质商品蔬菜的积极性,为蔬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提高我市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5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竭力帮助农民增收,是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深入我县小章镇部分村组、企业和群众户,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查看、走访座谈等多种途径,就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有关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目前现状
小章镇辖15个行政村,有4737户20023口人,全镇共有耕地4.1万亩(坡耕地1.23万亩),其中水果面积1.16万亩,农作物面积2.7万亩。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588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5元。据目前情况看,该镇在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粮食作物面积偏大。全镇4.1万亩耕地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2.7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5%以上。二是经济作物规模太小。除水果以外,全镇仍以小麦、油菜、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种植为主,蔬菜、烤烟、西甜瓜等经济作物面积不足2000亩,仅占农作物面积的7.4%。三是支柱产业明显单一。全镇以水果生产为主,面积达到1.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8.3%,加之水果品种太少,贮藏量很小,缺乏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畜牧业发展相对缓慢。2004年,全镇大家畜存栏3020头只(牛940头、猪1180头、羊900只),户均仅0.64头只,畜牧业收入占全镇生产总值的8.1%。五是乡镇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全镇仅有4家中小型砖厂和翻砂厂,年税金收入不足1万元,尚未形成较大规模,不能充分发挥乡镇企业辐射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二、成因分析
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探讨,笔者认为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大部分群众总是习惯种植什么就一味发展什么,甚至即使亏了本,也硬着头皮干,没有真正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很难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还有一些群众习惯于依赖政府扶持,因而出现了“少扶小发展,不扶不发展”的错误观念。
二是市场信息方面:因受地理条件、交通环境、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对决定产品命运的市场信息了解甚少,生产上盲目跟风种植,或经过“考察”之后“押宝”种植,这种生产的盲目性与市场的多变性缺乏有效对接,因而使他们在市场搏击中屡屡受挫。
三是气候因素方面:小章镇地形复杂,立地条件很差,全镇坡耕地面积达1.2万多亩,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农业镇,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全镇有11个村的坡台地,坐东北、向西南,是发展温室栽培的最佳环境,但却由于这些地方水源严重不足,干旱时群众生活用水都难以保证,因而发展温室栽培困难。
四是生产资金方面:目前,虽然一些农民已经认识到“围着市场转、瞅着市场干”,只有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可是,发展太小不能形成一定规模,发展要大就必然遇到资金难题,特别是面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特色农业,巨额投资使他们望而却步,望“农”兴叹。近年来,虽然金融机构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方便了农民贷款,但是贷款直接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及种养业发展的寥寥无几,可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举步维艰,甚至对其失去信心。
五是农技推广方面:目前,仍有一些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难以接受或不能接受,从而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说,该镇香花村村民徐永鹏,几年前投资1.5万余元,建成了新型猪舍,并从外地购回优良品种猪12头,但因对其新的养猪技术掌握甚少,致使一夜之间猪死圈空,损失惨重。同时,由于体制问题,县、乡农技人员或包村抓中心工作,或包门市销售农资,真正能够静下来钻研业务,并下乡为农民答疑解惑的寥若晨星,即使有时间下乡入户指导生产,也往往因知识老化、技术落后而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三、建议对策
为了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全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小章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强化工作措施,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全镇树立“一个典型”,突出“两个重点”,推广“三项技术”,抓好“四个调整”,建成“两个企业”,努力推动镇域经济健康发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树立“一个典型”,就是以职业技术学院胡家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典型,示范推广“粮、果、牧、林、副”为一体的生态型农业。突出“两个重点”,就是以路村、西堡等村的沟、梁、峁、坡综合治理为重点,建成以柿子为主的干杂果基地1.1万亩,以刺槐、侧柏为主的用材林、防护林7000亩;以赵家沟撂荒地、沟坡地治理为重点,发展人工种草1000亩,辐射带动种草6300亩,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丰富的草资源。推广“三项技术”,一是推广卧龙村生态家园一条街经验,发展沼气池和小拱棚养猪,辐射带动上郭村、小章、南乙方等8个村发展沼气示范户1000户;二是推广卧龙、胡家峪等村的家庭养猪、养兔典型经验,辐射带动发展舍施养猪、养兔,使全镇猪、兔饲养量分别达到5000头和10万只;三是推广塑料大棚栽培干杂果、西甜瓜、草莓、春芽苜蓿技术,辐射带动哈家店、香花、南乙方、小章等村发展舍施栽培。抓好“四个调整”,一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全镇西甜瓜、南瓜、圣女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二是调整果业生产内部结构,在精细化管理和名优新品种更新上找准突破口,新建名优品种果园6000亩,逐步淘汰老化果园,不断提高果业生产水平。三是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逐步走“以草养畜、以畜促果、以果增收”的果牧结合的生态型农业;四是调整以生产为主的农业格局,注重发展“新、优、精”特色农业经济,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路子。建成“两个企业”,即建成以苹果产销一体化为主的龙头企业和以生猪屠宰、销售为主的加工企业,不断带动全镇果业和畜牧业交叉配套发展。为了确保上述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小章镇务必竭力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创新意识。采取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不失时机地做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发动工作,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大力开展农技干部帮典型、帮先进和领导干部“一对一”结对子扶持为主要内容的“两帮一扶持”活动,切实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种养业。按照“三定三查”(定时限、定项目、定任务和平时督查、半年抽查、年终全面检查)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市场搞调查,选准项目抓经济。
二是把握市场信息。着力建好“三个阵地”,切实帮助群众及时掌握有关市场信息。首先,建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培训阵地,定期举办信息传递座谈会,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业致富信息。其次,建好镇农机站科技咨询阵地,坚持为其订阅涉农报刊和杂志,并确定农技人员长期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同时,建好村党支部科技活动阵地,坚持通过村广播室和黑板报为农民传递市场需求、农资价格以及致富经验等。
三是发展特色经济。突出“新”、“优”、“精”,“新”,就是用新技术、新成果、新途径抢占市场,“优”就是用优惠价格、优良产品、优质服务赢得广大消费者,“精”就是生产出与众不同的精细产品,以此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按照这一原则要求,结合各村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因素,着眼舍施栽培、舍施养殖、生态农业和名特新优品种广以及农副产品贮藏、加工等,大力推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特色经济,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
四是抓好资金扶持。一是向农业、农发、扶贫等有关部门申请立项,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倾斜。二是和基层营业所、信用社联系,采取以物抵押、以产品抵押等方式贷款,支持群众发展短、平、快项目。三是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启动发展适宜产业,并以此带动闲散资金相继投入,逐步形成“滚动发展、共同富裕”的良性格局。
五是搞好科技服务。充分发挥杨陵职业技术学院小章试验站的优势,建成以试验站为龙头,小章农机站、兽医站为主体,各村技术服务队为基础的镇、村两级技术服务网络。积极争取县涉农部门支持,尽快建成镇农技服务中心,并通过市场信息传播、技术咨询培训、农资定点配送、科技有偿承包等有效方式,解决农技人员待遇,落实技术推广责任,开展全程跟踪服务,真正为全镇农业结构调整打开技术服务的绿灯。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6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三农”思想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持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3家、合作社191家、家庭农场249家,土地流转18.16万亩,红薯、食用菌、文冠果、丝棉木、蜜桃、肉羊养殖、种鸡养殖等产业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小麦、棉花等传统产业开始向种植大户集中。
(一)红薯产业。以沐泽农业科技公司、卫强薯业公司、御薯食品公司为龙头企业,形成了红薯育苗、种植、销售、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1)育苗。卫强农业公司发展66个育苗大棚、他人代育30个大棚,培育商薯19、龙薯9号、烟薯25、普薯32、济薯26等5项优质品种,年育苗3000万株,从外地调入薯苗1000万株,供苗面积1万亩以上。沐泽公司发展育苗大棚30个,温室大棚2个,以贡薯系列、蜜薯系列,商薯19和龙薯9号为主要品种,年育苗2000万株以上,供苗面积5000亩以上。(2)种植。卫强公司与河北农科院合作,在兰庄村共建450亩的红薯种植示范基地;沐泽公司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慧谷农业科技公司,建立500亩的高端红薯示范种植基地。通过育苗和示范种植带动我县种植优质红薯1.6万亩,年产鲜薯5万余吨,产值1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3)销售。卫强公司向红薯种植大户供苗,并负责联系销售,产品销往石家庄、唐山、保定美食林、信誉楼等超市。沐泽公司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将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福建等地。(4)加工。御薯食品公司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年可产油炸薯条750万斤、产值4000万元以上、利润375万元。目前日产薯条1万斤,因企业知名度低、利润空间小,没有实现满负荷生产。
(二)食用菌产业。以民康菌业公司为龙头,带动香城固镇马兰村、东张庄一带发展食用菌种植,与上下游县级龙头企业2家、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6家结成聚食用菌种植、生产、收购、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联合体,达到资源共享、利益联结、抱团发展、实现共赢的目标。2018年,产业联合体实现产值3.47亿元,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575万元。(1)民康菌业“工厂化”生产。民康菌业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注册“为民康”商标,获得两项专利、一项科学技术成果,被农业部审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建设2500平方米菌包生产线厂房和50个标准化食用菌种植厂房,实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年产杏鲍菇、姬菇、秀珍菇、平菇等各类食用菌1800吨,产品远销晋、冀、鲁、豫、内蒙、陕西、北京等地,实现销售收入4300万元、净利润250万元。(2)辐射带动农户增收。采取“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香城固镇建立原料供应基地,推广食用菌种植。一方面,在建设东张庄玉米芯加工基地和庄头村棉秆粉加工基地,年加工玉米芯8000余吨、棉秆粉9000余吨,带动4300余户农户增收,人均增收2000元;另一方面,带动马兰、东张庄、付东3个村200余户农民种植平菇和姬菇,建成平菇基地2个,姬菇基地1个,民康菌业公司实行订单式收购,户均增收4000余元。
(三)蜜桃产业。以河北卓泰农业科技公司和森红农业科技集团为龙头,发展蜜桃产业。(1)河北卓泰农业科技公司依托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发展油桃大棚种植360亩,年产油桃180万斤。这些油桃上市早、口感好、储存期长,每市斤价格4-6元,产值1000万元以上,利润相当可观。同时,公司还发展育苗大棚100亩。(2)森红农业科技集团在礼村种植毛桃2200亩18.5万株。今年森红集团产毛桃440万公斤,今年毛桃价格较低,每市斤仅1元左右,大部分在国庆档期上市,因外地加工企业停工销路受阻,加之油桃货价期短,不易储存,导致一部分滞销烂掉,造成较大损失。因此,该公司迫切需要增上果品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解决毛桃滞销问题。
(四)文冠果产业。以河北润升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梁二庄镇建成北方最大的文冠果生产加工基地,建成1100亩文冠科技园,发展文冠果种植1.5万亩,同步延伸产业链条,研发文冠果茶、文冠果油等系列产品,实现批量生产。2017年,我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文冠果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基地”,成功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申报“邱县文冠果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布“东方智慧树 邱县文冠果”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占地2万亩的文冠小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2018年我县被列入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创建单位,梁二庄镇成功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发展势头强劲。
(五)丝棉木产业。河北齐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邱城镇农业园区发展苗木种植3100亩,其中丝棉木1600亩,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丝棉木育苗基地。此外该公司还种植皂角、朴树、黄连木、北栾、白蜡、七叶树、车梁木共1500亩。2018年以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300万元。今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800亩,已完成征地。
(六)肉羊养殖加工产业。以河北康远清真食品公司、奥贝斯食品为龙头,形成了聚养殖、屠宰、分割、进出口为一体的产业链条。(1)养殖情况:拥有规模化养殖场2家。河北牧乐公司是康远公司的子公司,占地204亩,建设养殖棚82个,每棚容纳肉羊1000只以上,满栏可容纳肉羊10万只,以棚为单位租赁给农户从事肉羊养殖。目前入驻养殖户80多户,肉羊存栏约6万只,年出栏肉羊24万只以上,产值4.8亿元。马中广养殖场占地15亩,建设养殖棚20个,每棚容纳肉羊300—400只以上,满栏容纳肉羊8000只。入驻养殖户8户,存栏6000多只,年出栏2万只,产值4000万元以上。在肉羊养殖产业带动下,陈村乡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0元,远高于全县人均纯收入。(2)肉羊加工情况。拥有肉羊屠宰加工企业2家。康远清真食品公司是中央储备冻肉清真牛羊肉代储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艾克拜尔”品牌被确定为河北省名牌产品和河北省著名商标。企业通过进口澳大利亚等地牛羊肉,经过切割分装后,再出口中东地区,年加工牛羊肉3.7万吨。奥贝斯食品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保定唐县购进肉羊进行屠宰加工,年屠宰加工肉羊30万只,销售收入1.5亿元。
(七)其他产业情况。除上述六大产业外,我县的种鸡养殖产业、粮食种植大户发展也相当不错。(1)种鸡养殖产业。以邯郸市鑫冠禽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70-80户从事种鸡养殖,年出栏青年鸡1500—2000万只,每只青年鸡平常年份卖12.5—13元,利润1.5—2元;今年卖到18元,利润达到7元;年实现产值2.7亿元以上,利润达到亿元以上。其中,鑫冠禽业公司年出栏150-200万只,产值2500万元,利润千万元以上。最难得的是该公司管理科学,实现了鸡粪不落地,直接上车送往涵发有机肥公司进行处理,实现了环保洁净生产,这是我县蛋鸡养殖场转型的一个方向。(2)传统种植业。马兰村种粮大户武殿臣流转土地420亩,种植小麦和玉米,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极大节约了农业管理成本和劳动力资源。年产优质小麦42万斤、玉米50.4万斤,产值98万元,利润21万元。
二、制约发展的短板和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和座谈,在肯定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加工滞后,与产业化发展需求不适应。从农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县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农产品加工业没有跟上来,现有的加工企业只是简单的初加工,规模很小,科技含量底,市场竞争力弱,与特色种植、养殖业规模不匹配,没有形成上下游供需关系和链条式发展。森红集团正是因为果品深加工项目没有跟上,才导致目前经营被动的局面。
(二)设施农业效益比较客观,但投资较大,群众介入困难。以卓泰公司为例,一个油桃大棚需要60多万元,群众想介入经营,考虑到投资成本往往望而却步,导致一些效益非常可观的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形成不了规模效应。
(三)农产品品牌多而不响,许多优质农产品没有卖出高价。尽管近年来我县品牌战略取得一些成效,23家农业企业注册商标25个,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个、区域公用品牌2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2家、“无公害产品认证”4家,邱县蜂蜜红薯叫响全国,登陆国内高端市场。但大多数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知度不高,还有许多产品因为没有自身品牌,无法进行线上销售,优质产品没有卖出较高的价格。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受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制约。一方面,农业经营大户普遍受资金制约,扩大生产经营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现存劳动力依赖于留守妇女、老人等,老龄化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自身收入水平提升。
三、工作建议
通过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判,谋划确定“1323”目标:一个规划引领、三项全县重点培树辐射发展产业、二项特色亮点产业打造、三项重点推进工程。
一、坚持规划引领,明确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依托我县传统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委托国家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编制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发展潜力较大的食用菌、红薯、蜜桃等优势产业,稳步发展文冠果、丝棉木等特色产业,鼓励传统产业种植大户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壮大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实现产业兴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二、扶持食用菌、红薯、水果三项优势发展产业。要鼓励企业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合作对接,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和改良新品种,示范带动我县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与现代农业无缝隙对接途径,利用农广校、职中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满足农业用工需求。要鼓励企业增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要帮助企业做强农业品牌,逐步占领国内中高端市场,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三、稳步发展文冠果、丝棉木两项特色亮点产业,把亮点做优做强。我县文冠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一张名片。下一步,建议润升农业科技公司在研发神经酸、高吸附性活性炭等产品和扩大文冠果深加工规模上下功夫。同时加大“东方智慧树 邱县文冠果”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力度,帮助润升公司找销路开拓市场。丝棉木产业经过近两年的发展,齐晖公司已经打开了销量,并实现了回本盈利的目标。下一步,应当鼓励齐晖公司稳步扩大种植规模,确保文冠果、丝棉木这两张“邱县名片”持续擦亮。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7
关键词:保定市,蔬菜,产业,问题,对策
保定市是河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目前蔬菜种植总面积22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05万亩,总产近900万吨,年产值近90亿元,已成为种植业中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是保定市蔬菜生产发展最快的阶段,尤其是设施蔬菜高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全市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207.45万亩、平均亩产3 457公斤、总产量717.2万吨,2015年全市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223.31万亩、平均亩产3 981公斤、总产量889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加15.86万亩、524公斤/亩、171.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7.6%、15.1%、23.9%。本文根据对保定市蔬菜主产区的实地调查,总结归纳了当前保定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为保定市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1.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保定市蔬菜发展指导规划(2010—2015)》,确定了“稳步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型设施蔬菜比重,努力开拓京津及外埠市场”的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提出了“一线、三区、十大蔬菜基地”的重点发展区域,每个县抓一个500~1 000亩的成方连片蔬菜标准园。目前,全市建成环京津的涿州、定兴和涞水3个省级蔬菜示范县,累计建成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基地18个,省级蔬菜标准园9个。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23.3万亩,总产889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16.2万亩,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市种植业的支柱产业。
2. 区域特色更加突出。
全市形成了定兴、涞水环北京的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满城、顺平设施为主的草莓生产基地;清苑、容城设施西瓜、甜瓜生产基地;徐水、望都无公害西红柿基地;清苑拱棚蔬菜基地;蠡县、高阳、清苑麻山药基地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3. 设施蔬菜发展迅速。
2015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0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45.6万亩,塑料大棚27.8万亩,中小塑料拱棚31.6万亩。设施蔬菜占蔬菜总面积的52.8%,产量占总产的58.7%,产值占总产值的68.3%,设施蔬菜已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4. 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定兴县连续三年实施了省级蔬菜示范县建设项目;涞水县实施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蔬菜基地县建设项目;保定市共有17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公司)实施了农业部蔬菜标准化创建(含3个食用菌园区)项目,23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公司)实施了省现代蔬菜产业园建设(含5个食用菌园区)项目。防虫网、粘虫板、性诱剂、杀虫灯、丽蚜小蜂等生态防控技术在规模园区基本普及。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基本实现全覆盖,蔬菜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等方面取得跨越式进展。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种植规模分散。
蔬菜总体规模较大,但集中度不够,成方连片种植面积小,种植品种多、单体规模小,区域性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较少,规模效益不够,市场话语权较弱,物联网及水肥一体化推广投资大,支持力度小,限制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2. 设施生产能力低。
设施面积所占比重偏小,特别是高档日光温室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5%左右。新建设施土地利用率低,早期温室建造标准低、设施结构不合理,抗灾防灾能力弱,操作空间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升级改造支持力度不够。
3. 支持产业创新不够。
当前,从事蔬菜生产的人员中以50岁以上老人和妇女偏多,青壮年比例偏低,菜农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弱。设施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栽培基质化、管理网联化等新技术开发支持力度低、推广普及程度低,吸引知识青年从事蔬菜产业的力度不够。
4. 产业化程度不高。
种植多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为主,农民参与合作经营的热情不高,全市仅有200余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产业链条不完整,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存在依靠引进外地技术员、施工队、经纪人和配套物资来发展本地蔬菜产业情况。
5. 品牌效益偏低。
蔬菜生产加工出口规模企业少,具有品牌的知名实力企业更少。传统的知名地域蔬菜产品不少,但区域性拳头产品和真正能打入京津现代化高端市场的知名品牌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蔬菜产业壮大发展和农民的种植效益。
三、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把做大做强设施蔬菜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产业来抓,充分发挥保定地缘优势,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制定一套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持续政策措施,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建设,统筹使用农业、水利、财政、金融、电力的扶持资金,形成以农民、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良性投资结构,破解发展难题。
2. 促进集中规模化发展。
建设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按照“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筛选确定1—2个指导品种,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单一种类向集群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争创单品生产规模大县,提高单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 培育地域知名品牌。
深入挖掘传统优势特色品种,整合现有品牌,根据本地区域种植特色,每个县市主打1—2个品牌,解决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拳头品牌市场优势的问题;选择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特色鲜明的主导产品,通过集中扩大规模、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打造国内外叫得响的保定名牌产品;帮助企业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实现由无(无公害)到绿(绿色)到有(有机)的升级换代。
4. 推动高端设施升级改造。
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300万亩高端设施的机遇,以蔬菜产业为主的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万平米以上的高端智能温室,市级和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0亩以上连栋智能温室。同时,规范适宜推广的普通节能日光温室建设标准,设施结构向大跨度、大体量方向转变,方便机械化操作,提高棚室保温、防灾效能,培植本土设施建造专家技术队伍。
5. 推广智能自动化控制。
在蔬菜集中产区稳步推广物联网控制技术,实施设施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的自动检测预警和保湿被卷放、通风口开闭和遮阳网收放的机械化操作。推广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定时、按需浇水施肥。加大小型专用农机具引进示范推广力度,提高菜农农机装备水平,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6. 延伸蔬菜产业链条。
全面实施市场升级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批发市场、规范整合产地批发市场,提高市场档次;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高京津市场占有率;采取“走出去”战略,注重对外销区市场的开拓,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
参考文献
[1]刘妍,宗义湘,闫凤岐,等.河北省蔬菜产业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研究[J].长江蔬菜,2015,(17):4-8.
[2]齐皓天,高群.当前蔬菜产业补贴政策措施、问题与对策[J].中国蔬菜,2015,(6):1-6.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增收效益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engyang thinking
Deng Bu-xun
(Pengyang Water bureauPengyangNingxia756500)
【Abstract】Facility is a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with facilities for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anchor of Pengyang, but how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has been initially explored Pengyang a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acilities.
【Key words】Agricultural facilities;Development model;Revenue growth
随着设施农业在全区的不断推广,并现已成为彭阳县经济发展的支撑点,设施农业作为一项避灾农业、农民增收农业。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设施农业,更好地为 “三农”服务,彭阳县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建设设施农业的道路。
1. 基本情况
彭阳县属于宁夏南部山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全县总面积2528Km,总人口25.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11万人,耕地面积6.69万hm2,人均耕地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属贫苦县之列。
彭阳县是宁夏玉米、辣椒和蘑菇等种植特色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农业技术普及程度扩大、农民自主经营能力提高,设施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以辣椒地膜覆盖为主的设施栽培,取得了良好效益,一部分有能力、懂技术的农民还搞起了蔬菜、瓜果的反季节栽培,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目前全县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2万亩,地膜覆盖面积30多亩,其中地膜玉米26.2万亩,辣椒3.5万亩。设施农业主要集中于辣椒产业,其拱棚面积1.6万亩,占设施农业的72.73%,其它地膜覆盖面积约0.6万亩;蔬菜种植大小拱棚栽培面积约0.4万亩,占设施农业的18.18%,栽培反季节蔬菜及瓜果面积约1.1万亩,占设施农业的50%。设施栽培延长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期,延长了农产品供应期,还提高了部分作物产品品质,从而提高了土地产值,更增加了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好的农业技术措施,可以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
2. 彭阳县设施农业的几种建设模式
设施农业就是通过利用透光保温材料创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延长作物生育时间的一种栽培技术措施。目前,彭阳县设施农业中应用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2.1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就是利用塑料薄膜覆盖于已种植作物的土地表面,从而提高地温、延长作物生产期的一种技术措施。近年来,因玉米和辣椒等作物生产效益的提高,使地膜覆盖面积迅速扩大。目前彭阳县玉米地膜覆盖面积已达到26.2万亩,辣椒3.5万亩,分别占全县地膜覆盖面积的87.3%和设施农业面积的72.73%。此外,一些药材旱育秧和树木育苗也广泛使用地膜覆盖;部分区域发展的西红柿等蔬菜也使用地膜覆盖栽培。
2.2简易拱棚。简易拱棚是一项投资较少的设施栽培措施。它是利用细的竹竿作为支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作为保护种植手段,拱棚一般高度低于1米,畦面宽度窄于3米。由于投资少,施工简便,现在在早春种植蔬菜的乡镇被广泛采用。
2.3设施大棚。设施大棚是一项较复杂的设施栽培手段,是简易拱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塑料薄膜为保温透光材料。其支架要求牢固,能够连续使用,且能够在透光材料上加盖保温材料,使棚内达到一定温度,使作物可以安全越冬。彭阳县采用钢架为主骨架,竹竿为次骨架,其上覆盖透光材料并加盖保温材料,其尺寸为长30~50米、宽7米、后高2米,前高0.2米。目前全县设施大棚种植的主要作物有辣椒、西瓜、油桃、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和瓜果,面积达3.5万亩,且多为反季节农作物。
3. 设施种植投资与效益
从彭阳县设施农业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设施农业的增收效益是显著的,一般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可以达到10~25%,每亩可以增收100~300元。特别在经济作物上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而在粮食作物上增收效果低一些。地膜覆盖发展与不覆盖地膜的辣椒无论是单体重量还是品质,都有显著提高,农民获得的收益也很显著。利用大棚生产蔬菜和瓜果,是双重技术的生产,农民既要懂得作物生产技术还要懂得如何管理大棚,不仅如此,农民还要适应市场对农产品要求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大棚条件下管理农作物,还要掌握授粉、整技、蔬花蔬果、控制温度、土壤水分、空气温度等复杂的技术。这就使得没有一定技术素质的农民将束手无策,影响设施农业效益的发挥。
4. 农业开发投资与设施农业
最近十年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对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加大投资,使得彭阳县大面积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农田道路硬化、沟渠疏通、水源工程改善,农业开发投资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走路难、灌溉难、排涝难问题。同时,开发资金还安排了一定比例的科技推广和示范,主要目的是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良种。
在建设初期,彭阳县根据国家农业开发投资政策,也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设施大棚建设,为设施大棚地区提供水源工程、交通建设和技术培训,为设施农业发展搞好配套,从而促进其发展。近年的开发投资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安排项目区的资金使用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既保证了国家开发投资的严格而合理的使用,也使得设施农业效益显著提高,从而进一点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5. 设施农业建设的经验教训
设施农业是一项农业增产增效生产技术,其在彭阳县的农业生产应用推广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5.1不能強行推广。设施农业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农业措施,需要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设施大棚种植,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和技术指导。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设施栽培就要缓行。绝对不能搞行政命令,强行推广。前几年,我县有关乡镇一度由乡(镇)、村出资建设大棚,结果农民没有相应的生产技术,对市场信息也缺乏了解,大棚建好了,大部分没有发挥作用,有的只是用了一年就废弃了,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
5.2不能盲目攀比。发展设施农业的目的是增产增效,能够达到效果就行,不一定要多高级的大棚。要根据资金情况, 尽量发挥人力和当地农业资源的作用,能用土墙的用土墙,能用空心砖的就用空心砖,不宜投资昂贵的连栋大棚。
5.3不能政府包办。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凡是政府一手包办的大棚,几乎全得赔钱。大棚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关键环节是生产者自身,所以政府也不能给农民建设大棚。你建好大棚,没有人愿意管理,农民没有积极性,建大棚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5.4不能一窝蜂。发展设施农业千万不能走一窝蜂之路。大家都搞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的路也就到头了。前些年,国内都一起发展大棚油桃,结果几年之内,大棚油桃成灾,价格猛跌,农民不得不拆棚砍树。但是,如果政府在此之前能够帮助各地沟通信息、规划和指导种植,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5.5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投资不是关键问题,而关键是农民自身的认识程度和积极性。农民始终是设施农业的主体,政府要引导农民将发展设施农业变成农民自己的行动,若直接投资发展设施农业。会给农民造成依赖思想,最后会发展成有人建而无人管的被动局面。政府还应在项目区多做些配套设施,如修路、打井、配套灌区等,给农民多方面提供方便。
设施农业既然是一项好的技术措施,投资效益高,政府在重点帮助农民搞好项目区的交通、水源建设的同时,还应在适当的情况下建立市场,引导投资商扩建贮藏设施和加工生产线,帮助农民搞好气象、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化验土壤、指导施肥,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对于个别有积极性发展设施农业却缺乏资金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援助,如低息、贴息贷款等,既保证其建设发展,也要让其对投资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文章编号]1619-2737(2012)09-14-217
[作者简介] 邓步迅(1970.11-),男,学历:宁夏大学农田水利本科,职称:水利工程师,长期从事农田水利工作。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综述05-27
关于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12-06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10-23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调查与思考07-29
六盘水市房地产业发展历程08-28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11-01
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09-25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09-21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情况汇报08-10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思考论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