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

2024-09-25

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通用8篇)

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 篇1

对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从2007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业保险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4(5)-0077-04

一、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经营情况

20世纪80年代,西部12省(市)区先后开办农业保险,但高赔付率使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持续收缩。直到2007年,随着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和政府推动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保险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明显增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领域逐步拓宽,保险主体日益多元,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各项试点稳步推进。

(一)保费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西部12省(市)区农业保险共实现保费收入111.8亿元,是2007年的5.23倍,年均增速达到60.38%。其中,总量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内蒙古、四川和新疆,保费收入分别达到27.84亿元、27.35亿元和26.3亿元,且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三、四位。

(二)保险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截至2013年末,中央财政支持的险种有15种,主要包括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水稻保险等等。各省(市)区结合本地又推出100多种特色农业保险。如:新疆的薰衣草、留兰香、红花、苜蓿种植保险;宁夏的压砂西瓜保险;云南的青稞、甘蔗保险;广西的芒果、竹子保险等等。其中,部分险种覆盖面达90%以上,如新疆棉花的承保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98.7%,宁夏奶牛的承保数量占总养殖数量的95.5%。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各级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财政补贴力度逐年增加。《农业保险条例》出台后,各级政府更是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全方位地保障农业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其中,新疆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最多。2013年,新疆农业保险分别获得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补贴13.12亿元和3.56亿元。

(四)保险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末,西部12省(市)区农业保险累计为2318.37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698.69亿元,支付赔款60.83亿元,受益农户217.32万户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同时,农业保险覆盖区域逐渐扩大。其中,新疆农业保险实现全疆地州全覆盖,陕西农业保险经营区域也已覆盖到了全省所有市和县区。

(五)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各地政府与保监部门大力推进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以县乡保险机构为主,政府‘三农’保险服务办公室为辅,行政村保险协保为补充”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例如,截至2013年末,陕西省已设立县乡保险分支机构177个,负责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和防灾防损等工作;已建立三农保险服务办公室1136个,负责指导、协调和宣传“三农”保险工作;已聘请农村协保员1.1万人,协助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基层服务。

二、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首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缺乏风险与保险意识,需要基层干部进行宣传引导;其次,农村地域辽阔、农户分散,农业保险的展业承保、防灾防损、定损理赔等环节都离不开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与协助;同时,基层干部更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经营状况及风险损失情况,有利于配合保险公司防范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再次,开展农业保险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如防灾减灾、民政救济)、保险公司以及投保农户之间的关系。然而,部分地区对农业保险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有的地区农业保险发文较晚,发文时当地农作物已过了种植期,不仅导致大部分业务均为倒签单业务,而且导致各项农业保险工作不能完全按照农时完成。调查发现,凡是政府给予足够重视的地区,农业保险工作进展顺利;凡是政府不关心、不重视的地区,农业保险工作普遍进展缓慢。

(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不够。一是中央财政补贴方式不利于欠发达地区。按照财政部制定的农业保险补贴办法,中央实行“敞口”补贴,中央财政在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进行配套补贴,且中央财政补贴比例高于地方财政补贴比例。以陕西省和内蒙古为例,在2012年两省区农业总产值相近的情况下,由于财政收入差距较大,陕西省和内蒙古省级财政补贴分别是8000万元和7.5亿元,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分别是1.05亿元和7.5亿元。二是部分县区财政配套比较困难。由于部分县区财政困难或未将农业保险补贴纳入当年预算等原因,无法配套资金,尤其是试点项目多、试点面积大或头数多的县区配套资金已成为其严重的财政负担,导致补贴资金难以到位。例如,甘肃省的农业大县大多自身财力有限,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某财险公司2012年开办政策性马铃薯保险的32个县区中尚有16个县区,涉及1264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未能到位;2013年开办政策性马铃薯保险的51个县区中,仅有3个县区的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到账。

(三)农业保险保障作用有待加强。一是农业保险保障标准低,涵盖不了生产成本。以四川粮食作物保险为例,近年来随着种子、化肥等价格的上涨,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普遍达到500元左右,而保险金额基本不变,仅为300元左右,增速远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保障水平不能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在生猪保险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四川保监局实地调研中,当被问及“农业保险哪方面最需要改进时”,75%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保障程度需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而提高”。二是保险产品未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向上游深入,和农业生产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产业链条,而保险公司的服务重点仍局限在种、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环节,没有通过整合保险产品,有效对接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从而限制了保险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保障作用。三是部分地区农业保险覆盖面仍然偏低。近年来,虽然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且相当一部分地区是贫困地区,农业保险覆盖面仍然存在偏低的问题。如青海省地处偏远,全省46个县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5个,省级贫困县10个。目前,共有6个县未开展农业保险。2013年种植业的参保面积仅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6%;具有藏区特色的牦牛、藏系羊保险仅在一个县开展试点,牦牛、藏系羊参保数仅占全省存栏数的7.5%和4.2%;小麦的参保面积也仅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7%。

(四)农民投保积极性普遍不高。农民投保积极性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民收入偏低。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整体偏低,这大大影响了农民投保意愿。例如,2013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791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的27.13%。在住房、医疗、升学等各方面压力下,有限的收入使农户难以支付维持基本生活以外的保险费,限制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二是部分地区农民承担比例偏高。以小麦、玉米、棉花保险为例,陕西省农户自担25%,而内蒙古农户自缴保费比例不超过10%。三是农民参保意识薄弱。多年的农耕文化使农民养成了“靠天吃饭”的经营思想,大多数农户缺乏风险补偿意识,以及因宣传上的不深入、不细致,使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不足,宁愿抱存侥幸心理,祈望风调雨顺保收成,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政府在帮助保险公司赚钱。

(五)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积极性受挫。由于农业经营具有分散性特点,保险公司保费收取和灾害鉴定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加之,农业灾害的频发性特点,导致保险公司赔付率相对较高。过重的经营成本压力和过高的赔付率,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经营效益,从而降低了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还有,由于保险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在承保和理赔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据广西崇左市人保财险的工作人员反映,在开展能繁母猪保险业务过程中,全市没有一户母猪养殖专业户参保,参保的全部是散户,无论在防疫方面还是出险方面,散户的风险都较难控制;尤其是在两县交界处的村屯,发生母猪病死时,常常会发生受灾户重复索赔的情况。因此,保险公司承保时对散户都特别谨慎,一般不轻易接受投保。保险公司积极性受挫的最终结果就是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不足,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农户的需要。例如,广西共有34家保险经营主体,但目前仅有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和北部湾财险3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仅占保险经营主体的8.82%。同时,有限的经营主体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在微利经营状态下,保险公司缺乏创新产品、改善服务的内在动力,网点覆盖面狭窄、服务意识差,广大农户的保险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六)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不到位。调查发现,西部12省(市)区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大都是保险公司自担风险,或通过提取大灾风险准备金、商业再保险等形式,部分地区还有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例如,宁夏关于养殖业保险实行当年保费5倍封顶的赔付办法:全区养殖业保险赔款在当年保费2倍以内的,由人保财险全部承担;全区养殖业保险赔款在当年保费2倍―3倍以内的,由人保财险与政府按1?U1比例承担;全区养殖业保险赔款在当年保费3倍―5倍以内的,由人保财险与政府按1?U2比例承担。虽然,各地保险公司都有一定的风险分散机制,但都未建立起完善的巨灾风险分散制度。这不仅降低了保险公司防范巨灾风险的能力,而且增加了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财务负担。例如,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金[2008]26号)中规定:“经办机构应按补贴险种当年保费收入的25%的比例计提巨灾风险责任准备金,逐年滚存。”但由于该比例较高,造成各公司经营压力较大,各保险总公司实际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的标准各异,且部分地区风险准备金的使用受到制约。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业务风险全部由承保的保险公司承担,地方政府不承担风险。承保的保险公司根据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20%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然而,巨灾风险准备金的使用却由自治区分公司根据各盟市受灾情况及理赔情况统一调度,盟市保险公司无权动用巨灾风险准备金。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机制,确保农业保险稳定发展。一是健全农业保险组织领导机制,大力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建议西部12省(市)区全面建立以分管农业的省长(市长)、主席任组长的省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或组织协调机构,将农业保险发展情况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将责任落实到区县、落实到乡镇。二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长效机制。首先,建议中央财政补贴政策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适度提高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减轻地方政府和农民负担;其次,建议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常规项目,明确每年财政预算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比例。同时,鉴于近年来县级财政补贴资金配套困难且不能及时拨付的现状,逐步取消县级财政资金配套要求。三是逐步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一方面,设立巨灾风险基金。可根据政府的财力,由各级政府、农业保险经营机构、龙头企业共同出资,也可以从每年的专项基金如粮食风险基金中抽取一定比例等,设立农业巨灾风险专项基金。另一方面,构建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承接机制。建议由中央政府组建政策性的全国农业再保险公司(也可以由目前的中国再保险公司扩大这部分业务),还可以通过在国际保险市场上安排进一步的再保险保障,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分散风险、分摊损失。

(二)多措并举,加强农业保险保障作用。一是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标准。建议保险公司根据物价上涨水平,适度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标准,以更加接近农业生产实际成本,提高农民投保积极性。二是针对有些地区种植业或养殖业保险试点面积小或数量少,覆盖面过低的情况,建议加大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试点面积和试点地区。二是继续加大政策争取力度。例如,苹果属于陕西省特色农业,陕西省应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力争将苹果保险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补贴范围之内,减轻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和农民缴费压力。三是积极开办新险种,全面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如开办服务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同时,努力将其一并列入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计划。

(三)加强宣传,增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保险机构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保险知识宣传,让农业保险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了解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晓参加农业保险的程序、理赔方式及理赔金额等,使农民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投保积极性。同时,政府机构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农民提高收入。例如,通过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增加其经济作物的产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收入,从而提高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能力。

(四)加大支持,提高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一是加大财政补贴。建议政府提供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和再保险费补贴,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从而激励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二是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建议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制订更多的税收减免和税率优惠措施,如减免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所得税,以降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三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对农业保险发展要予以更大的行政支持,包括对农民进行保险宣传和引导、协调各方关系、协助保险公司进行展业承保、防灾防损、定损理赔等等,为农业保险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蔡丽华.浅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J].青海金融,2013,(4):47-50。

[2]丁少群,王信.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技术障碍与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保险研究,2011,(6):35-38。

[3]化安庆.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面临困难与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1,(4):26-29。

[4]聂峰.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救助问题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4):102-106。

[5]张长利.构建我国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体系的思考[J].上海保险,2009,(6):20-23。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BAO Qiong

(Xi’ 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 Since carrying out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2007, agricultural insurance of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and has been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al econom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perations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Keywords: western region;agricultural insurance

责任编辑、校对:苗文龙

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农业,保险,区域

一、我国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的原因

一是农业保险就是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和初加工过程中, 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保险保障制度。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者以支付保险费为代价把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由于灾害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制度安排。农业保险, 在实践中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农业保险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广义农业保险则除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之外, 还包括从事广义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及其家属的人身保险和农场上的其他物质财产的保险。笔者把农业保险限定为狭义农业保险。

二是农业保险的特点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保险的性质所决定的, 具有区域性。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来实现的。农业生产的原料是自然资源, 农业生产把自然资源进行加工, 生产出农、林, 牧、副, 渔各种产品。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地域差异, 各地的农业生物组合、农业生产活动组合也各有特色, 农业生产本身的区域性, 决定了农业保险区域性的特点。农业保险具有季节性。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长状况, 严格受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所制约。在不同的季节, 由于光、热、水的供应在量上的变化, 农作物在质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区别。在不同的季节, 要完成不同的生产任务。所以, 农业生产本身表现出强烈的季节性。农业保险具有周期性。农业保险是以自然灾害的或然率为依据, 进行风险分散的经济活动。所以, 经营的风险机率与自然灾害的规律具有一致性。因为自然灾害与灾害同时发生, 虽然人为因素可以减少灾害的损失, 但完全避免损失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农业保险的经营风险的发生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决定了农业保险在宏观经营上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农业保险标的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农业保险包括对有生命的动植物的保险。而动植物生产的农业保险的分散性和多样性, 增加了农业保险的复杂性。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农业的不同生物种, 其生物学特性不同, 需要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农业保险理赔的集中性。农业生产大多是在露天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 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世界范围内, 农业至今还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这是因为农业的自然风险不但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 而且自然风险本身具有不对称性和区域性特征。

三是农业保险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身就带有区域性。农业保险起源于18世纪德国农户互助的合作组织。德国从18世纪开始就有农村互保协会承保农作物雹灾保险, 后来股份保险公司也加入了农作物雹灾保险的行列。18世纪末、19世纪初, 法国的农作物雹灾保险也发展起来。19世纪德国、法国、瑞典、瑞士、美国也出现了小型相互或合作保险组织举办的牲畜保险。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成功举办对于农业和经济发展有广泛意义的一切险 (或综合险) 农作物保险。20世纪初在美国和加拿大就有商业性保险公司尝试开办农作物保险一切险, 但他们的尝试均遭惨败, 甚至破产。

二、我国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代农业保险始于1982年。中国人保从1982年开始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到2002年, 该项业务共收取保费73亿元, 保险金额1365亿元, 赔款支出64亿元;中华联合从1986年开始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到2002年, 农业保险业务共收取保费15亿元, 保险金额311亿元, 赔付11亿元。两家公司的总体简单赔付率分别为87%和73%, 加上其他费用, 基本都处于不盈利的状态。而且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项目种类只是简单的种养两业, 保险品种、经验、人才都比较匮乏。

2004年, 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复江苏、四川、新疆开展以省级财政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从此正式开始了农业保险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以保障为目的的“政策性”阶段;2007年, 中央财政10亿元资金投入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等六个中央财政给以专项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省份, 从此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得到了更高层面的认定, 我国的农业保险将在更大范围内迎来以“政策性”为主的发展阶段。

黑龙江垦区农业保险先后经历了种植业风雹基金、农业风险互助和农业互助保险试验三个阶段。黑龙江垦区开展相互性质的农业风险互助十余年, 对农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一是平抑了自然风险, 广大投保农户灾后能及时得到补偿, 迅速恢复再生产能力, 保护和发展了生产力, 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加快了垦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增雨防雹的防控区域覆盖了70%的农牧场, 累计减损增效12亿元。三是巩固了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风险互助体系集百家钱救一户灾, 把临时救灾补贴的行政行为变成保险补偿的经济契约行为, 解除了职工后顾之忧。四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先后开办了奶、肉牛风险互助和经济作物风险互助, 保护了农户的积极性, 农业保险成为有效的政策调节工具和引导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模式是成功的, 它具有经营机制灵活、成本低、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财政的支持作用。

三、我国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的思考

(一) 国家应当在各省尽快建立区域性农业保险公司

由于我国农民收入低和保险意识差, 因此, 由政府成立专业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是比较切合我国实际的。政府支付一切经营管理费用, 采取强制保险, 并享有免税待遇。除了专门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 还应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合作社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突破单一格局, 向多元化发展。对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的农业保险业务提供优惠政策, 如税收减免、费率补贴和亏损弥补等, 缓和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目标与农业保险效益低的矛盾。

(二) 国家应尽早出台《农业保险法》

《农业保险法》应明确规定政策性保险的政策性和非商业性特征、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经营原则及组织形式等;规范农业保险的资金筹集方式、资金管理原则、政府支持方式等, 并用存款比例、负债比例、流动性比例等经济指标调控其运行;《农业保险法》中还应对政府行为予以约束, 对政府的作用和农民的参与方式进行规范, 避免由于地方政府的随意性或财政困难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三) 国家应成立农业再保险公司

国家应建立巨灾准备金制度, 以提高国家风险控制能力;农业保险公司起步晚、基础设施薄弱, 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鉴于农业保险事关国计民生,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给予信贷优惠, 提供低息、无息、贴息贷款。国家应从粮食调入省份收缴一部分财政费用, 作为农业保险基金, 保证粮食主产区农业的稳步发展。通过再保险机制, 最大限度地分散农业风险。也可允许其他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再保险业务, 超额赔付部分由政府负担, 减少原保险经营者的风险。农业保险是政策性保险, 很多国家对农业保险都实行补贴制度, 一般补贴率都在40%以上,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补贴高达70%以上。因此, 建议国家给予财政上的特殊支持, 用这笔资金建立农业再保险公司, 使农业保险区域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四) 国家对农业保险要免税

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种养两业以外的农业保险公司的营业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等全部实行先征后返政策, 返还税金部分全额计入保险公司大灾准备金, 实行专户管理, 专款专用, 用于反哺农业, 保护农民利益, 提高农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

(五) 各省区域性农业保险公司要为乡村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充分保障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带来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农业保险 发展历史 现状分析 保险立法

我国历史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比较重。然而我国又是世界范围内遭受自然灾害最多、造成灾害损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研究如何转移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保险是指种植行业、养殖行业在生产、抚育、成长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公司通过保险的形式,将保费进行集中,在事故发生后,补偿给受损单位或个人,以防生产链的断裂造成连锁损失,使得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我国的农业保险始于1950年,曾一度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逐渐开始恢复。自1982年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各地的分公司开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试办,1986年,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开始开展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多种保险形式纷纷出现,掀起了各地的农业保险的热潮。之后,由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稳定,农业保险呈现萎缩的趋势。21世纪以来,中央也逐渐开始重视起“三农”问题,使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近30年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困境中蹒跚前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险种的不断丰富,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保险收入的大幅增长等。2009年7月20日,时任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仅2009年上半年,农业保险承保各类农作物3.5亿亩,参保农户6152万户次,承担种植业、养殖业风险责任金额1436.5亿元,累计赔付34.1亿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还处于地下水平,发展也是极不稳定的,承保范围相对而言较小,市场份额也不大,险种同市场需求也是不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如此现状,引人深思。我们知道,农业生产的巨大风险,较高的保险赔偿率以及较高的赔偿率必然导致农业保险的保费高于农民的心理预期,使得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不愿意购买保险,因此我国的农业保险一直俳徊于日益萎缩的怪圈,农业保险的发展幅度和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调查发现,我国农业保险法律缺失,农业保险法几近空白,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只有《农业法》对农业保险有所涉及,其中第16条清楚地界定了“农业保险应按政策性保险来实施,国家鼓励和支持建立互助合作性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但对业务的建立和开展方式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农民参保意识淡薄、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等因素,导致农业保险在我國推行发展缓慢。

我国要想使农业保险得以健康发展,使其在减轻农业灾害损失、保持农村稳定等作用得以发挥,应让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措施用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此外,国家应注重农业保险的立法问题,用明文法律形式来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以及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应履行的职能,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宣传,加强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民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提高其投保积极性。考虑到农业本身的特殊性质,农业保险的开展方式不能等同于一些常规保险,应当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与风险分担方式,还应加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和风险防范。农业是一种产业部门,但也是典型的公共部门,需要有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共同来分散、转移和分担风险的系统来作保障。政府要鼓励农业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与农业保险。我国还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对近几年的农业保险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因地制宜的建设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同时,国家还可以对农业保险给予金融及再保险的支持,农业保险的保险人因巨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通过再保险方式进行摊回。

我国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只有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水平、自然灾害特点,来制定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政策,才能满足当地最广大农民的需求,才能使农业保险不断发展壮大。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也一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琴英.我国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2]黄英君.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与创新[J].保险研究,2009;2

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 篇4

徐 乃 生

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扶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仅2009年就投入1.64亿元项目资金用于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共建成设施蔬菜、林木花卉、优质稻麦等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及各类高效现代农业园区15余万亩、扶持了25个农业龙头企业和3个农业合作社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但根据调查目前也还存在投资总额相对较少、扶持层次不高、产业规模不大等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农业开发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扶持高效农业发展,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就宿迁市而言,2008年以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全市共建设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林木花卉基地等30多万亩,形成了沭阳花木产业区、泗洪西南岗经济林果区,黄河故道高效农业产业带、新宿沭路沿

线设施农业产业带、环洪泽湖优质稻米产业带等“两区三带”格局。

二是扶持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拉动了农业向产业化经营发展。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坚持扶大扶强的原则基础上,对沭阳花木大世界、泗洪苏北粮油、宿豫罐头食品等6个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连续扶持,做大了企业规模、增强了企业实力、打响了企业品牌、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其中投入1290万元扶持的“宿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新增蔬菜生产加工能力1.2万吨,带动全市绿色蔬菜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其蔬菜罐头出口已占全国的20%,成为全省罐头食品加工企业的龙头老大。

通过龙头带动沭阳高效花木产业,宿城、宿豫城郊特色农业,泗阳蔬菜、食用菌产业,泗洪经济林果、优质稻米、水产养殖产业都得到进一步升级和壮大。

三是注重扶持农业园区建设,带动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展示农业综合开发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农业开发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选项立项时,对农业园区予以优先立项,重点扶持,并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切实抓好农业园区的实施规划。近两年仅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就扶持建设了沭阳吴集设施蔬菜园区、泗阳三庄、王集设施蔬菜园区、宿城双庄鲜切花基地、宿豫曹集高效农业示范园、泗洪大、小红山等一批农业园区,在园区

内初步形成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雏形,提升农业开发形象。

二、农业开发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业开发在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资金不足。一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大。尽管近几年农业开发用于高效农业的财政投入逐年提高,但与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党中央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投入总额显得相对较少。二是农村信贷困难。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独家经营,加之农民信用制度和担保制度尚未建立,贷款程序复杂,额度有限,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筹集资金非常困难。三是“三资”投入较少。虽然我市在引进“三资”投入农业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目前投入规模农业的项目仅有48个,投资总额仅有11.05亿元。

(二)扶持的主导产业档次不够高、规模不够大。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设施农业基地虽然总数不少,但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档次较低等问题,且多呈零星分布,主要道路两侧上档次、带动能力强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规模不够大、亮点不多。从宿迁来看,目前除沭阳苗木花卉产业、“一环两带”食用菌和湖滨新城开发区鲜切花产业外,其他产业的核心区规模都不够大。

(三)外向型农业发展速度较慢、经营层次不高。目前宿迁市外向型农业企业仅有57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只有17家,具有自营出口业绩的企业只有百事美特、宿迁

罐头食品、青帝花卉、日昌升花卉、楠憬水产和市外贸公司等8家,没有一家企业年自营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农业开发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基础。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农村集中区建设规划结合起来,把国土部门的万顷良田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灌区改造及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农业部门的标准化良田建设项目等整合起来。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扶持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结合起来,选准农业发展重点,连续扶持,把本地优势农业主导产业扶大扶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坚持走产业化开发道路,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化经营和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要对符合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大小,分别采取贴息、补贴、投资参股、借给有偿资金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龙头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对本地农民的示范带作用,促进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千家万户农民加入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致富,从总体上提高农业开发的实用效益。要按照扶优、扶大、扶

强的原则,对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连续扶持,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打响企业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 篇5

一、精确农业的定义

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简记PA)是大约十年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土壤学者倡导下开始探索的环境保全型农业的通称。作为基于信息高科技的集约化农业,精确农业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计算机技术、通讯及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实现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状况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通过诊断和决策,制定实施计划,并在GPS与GIS集成系统支持下进行田间作业的精细管理。根据ASAE的定义,PA就是针对田间不同的局部地块(或称小区)的土壤、地理等条件,通过适当的方法在适当的位置投入适量的物质(如种子、农药、化肥等)而实施的一种田间管理方式,其目的就是同时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全的持续发展。实际上,关于精确农业,人们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规范化定义,但相关的技术名词已有不少,如空间变动作物生产(Spatial—Variable Crop Production)、基于GPS的作物管理(GPS—Based Crop Management)、处方笺管理(Prescription Management)、基于小区的农业(Site—Specific Agriculture)和精确农作(Precision Farming)等等。虽然术语不同,但所指技术思想大体是一样的,直到1996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召开的第三届PA国际会议上,精确农业(PA)才被统一起来。至于PA和PF两个技术名词,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PA的意义更广,指的是更大范围内农业的信息化集成管理,涉及到耕种、养殖和加工等领域的产业系统;而PF一般是指田间作物生产的精细管理,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讲,PA与PF可认为是一致的,美国人称PA,而欧洲人喜欢称PF。

二、PA的产生背景

PA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包括农业在内的全球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即来自环境保全的压力。人们越来越注意到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而引起的硝酸氮(NO3—N)对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为此,欧美各国都相继出台了有关农药、化肥施用量的限制法规,一时间,无农药栽培、有机栽培成为时尚,但是这种栽培依靠过去的技术体系,并不能增收,因此不适用于大规模农业.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将大田分成若干小区以精耕细作,同时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维持土壤水肥力、提高生产力的新型农作业技术体系即被提出了,这就是PA。

三、PA的技术要素

不同于以往均一性的田间管理,PA的本质是对田间作物生产的非均匀的变动管理(Variable Management),针对大田内不同小区采用变率(Variable Rate)技术实施物质的变量投入,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物质消耗,发挥资源的最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这种变量管理的技术思想主要基于农田内小区作物生长环境和产量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1)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土壤质量等)和产量的空间差异性(Spatial Variability);2)田间小区年间产量的时间差异性(Temporal Variability);3)预测和实际产量的差异(Predictive Variability)。因此,差异性的测量和描述是实施PA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田间小区土壤水肥力、作物生长、产量、杂草、病虫害等特性的差异性测量以及空间分布图的作成,为此需要的技术有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确定田间的确切位置;遥感(RS),用于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情况的信息;土壤采样装置(Soil sampling devices),用于获取土壤有关数据;产量监控器(Yield Monitors),用于收获产量的动态计测等等。在差异性描述的基础上,PA要对田内各小区实施物质投入的变率控制(Variable—rate control),需要的技术除了GPS外,还有自动化农业机械,如自动施肥机、洒药机、除草机等,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组织和分析空间数据,为决策管理提供信息。最后,PA的技术还需要能够管理差异性与变动性的决策支持系统(DSS),包括模型库(如作物生长模拟、投入产出分析等模型)、数据库、方法库以及知识库,为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持续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四、PA的发展

PA作为一种基于知识的农作业技术体系,是知识经济在农业中的最好体现,也是农业创新体系的主要

组成部分,对于实现“高产、高效、优质、持续”的农业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为此,欧美各国及日本都在跟踪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与研究。作为PA的发源地、美国国家研究院1997年已建议将PF的研究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欧洲各国也相继开始了PA的研究与实践。日本政府还专门启动了“21世纪农业机械紧急开发课题”的研究,也将PA的相关技术研究列入计划”。从理论上看,有关PA的研究论文与专题报告数量在日益增多,而且规模较大的相关学术会议每年都举行多次。在原国际土壤学会会长明尼苏达大学教授H.H.Cheng的倡导下,1990年召开了首届PA国际会议,会议代表150名;第二届PA国际会议于1993年召开,代表约三百名;而1996年第三届的会议代表多达600名。代表人数成倍增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各国对PA研究的关注。1998年6月在MinneaPolice召开了第四届PA国际会议。从技术方面来讲,用于PA的相关装置及自动化农业机械开发速度之快、上市周期之短令人惊叹,在相关学术会议举行的同时都有许多公司展出新的PA产品。齐藤亘列举了1998年6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农林地理空间信息学术会议上展示的PA装置,如非接触性土壤传感器、联合收割机的割幅传感器等等。从实践来看,PA从中试至普及也在迅速扩大。1994年美国PA的作业面积达到100万英亩,而1998年则猛增到2000—2500万英亩,已有5%的农家实际引入了PA技术。预计2005年5000万公顷的玉米带可实现PA普及50%,而甜菜的普及覆盖率近期就可能达到50%。

五、对我国PA的几点思考

与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日本相比,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无论是从农业机械化水平、土地利用率、集约化程度及综合生产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况旦中国的农业也同样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多投多收、农药和化肥施用量过高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负荷越来越高。因此,发展同时追求生产力提高和环境负荷减少的持续农业在中国也势在必行,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精确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持续农业技术体系也必将推动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正在大力提倡和努力开展有关中国PA的研究,以期推进PA的研究进程,中国农业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教授为带头人的“精细农作研究中心”,我们期望中国的农业借着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会有长足的发展。针对日本PA的研究动态,我们拟对我国PA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关于PA在我国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农业机械水平还不高,所以离完全实现与普及PA还有很大距离。但因为PA的本质是非均一的变动管理,所以象日本一样,我国的农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实现PA生产方式。比如考虑到当前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可按下列四个阶段推进。1)PA的基础是有关信息的积累,所以一开始最好购置产量监控器,可以是低档的,结合人工作成的产量图来描述空间差异性。2)当农户熟悉了产量监控技术之后,可引进DGPS、土壤采样装置等等。3)农户可以安装微机、土壤测试装置,以实现机械自动化。4)引进VRA技术及相关的PA技术,逐步完全实现PA生产方式。实现PA的上述四个阶段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范例,真正的可行性还需要科学地分析与论证,这里还牵扯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从政府官员到农户对PA的认识问题,因为PA的实现是产、学、官、民统一认识、协作攻关的任务,因此如何提高人们对PA的认识是一个关键。

2.关于我国PA的研究展开

由于PA是基于知识的系统,是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所以有关PA的研究是很艰苦的,成果的取得和实现应用是需要时间的。

(1)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PA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跟踪国际PA发展的前沿与趋势,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要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可组团去发达国家对PA考察,缩短我国PA与欧美国家的距离。

(2)在基础研究方面要成立更多的专门研究机构,力争得到政府社会的资助,尽快探讨我国PA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战略,相关学术团体也要将PA的学术交流纳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要加快PA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队伍建设。

(3)在技术研究方面要在国家政府及企业的资助下,通过招标、立项,用最短的时间开发出有效的高性能的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在“硬件”开发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软件”的研制与构建。

(4)在普及推广研究方面要尽快建立稳定的示范区和有关试验基地。考虑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与非平衡性,现阶段全面实现PA生产方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PA的实现在技术方面需要较大的投资,所以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PA的巨大效益。为此PA的实现要从长计议,要先在有条件的地区搞示范和试验研究,比如试验区可选择东北产粮区和西北产棉区。当然,由于示范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经营风险与价格风险,所以从经济产益的角度,政府也应给予适当的政策保险与补偿等。

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 篇6

近年来,金融违法犯罪尤其是职务犯罪案件频发,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成为金融系统和检察机关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围绕预防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问题谈些认识和思考。

一、当前农发行职务犯罪的特点

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现阶段,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之职,业务政策性突出,相对其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职务犯罪案件总体较少,以我市农发行为例,成立七年来,未发生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但是,作为银行,农发行系统与其它金融机构职务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仍不容忽视,并具有较强的行业性职务犯罪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居高不下。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员工每天直接面对着金钱的考验。近两年资料统计,农发行系统的贪污、挪用、贿赂案件占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47%,其中贪污案占涉案金额的0.9%、挪用案件占涉案金额的10.2%、贿赂案件占涉案金额的0.3%。这三类案件都是以获取钱财为目的,反映出职务犯罪案犯掠夺钱财的贪婪性。

2、从犯罪人员来看,单位负责人与基层操作岗位人员比较多,特别是信贷财会一线人员。如1999年统计资料表明,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带“长”字的领导干部占涉案人员的59.67%,信贷财会人员犯罪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3%,其中:信贷岗位占案件总数的28%、会计出纳岗位案件占总数的13%。单位负责人及信贷财会人员身处重要岗位,手中掌握着一定的财务、信贷、人事权力,具有利用职务进行违法违纪的客观条件。

3、从犯罪方式来看,内外勾结和合伙作案增多,导致串窝案发生。职务犯罪的作案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一人一案一罪的情况转向以联手犯科、狼狈为奸的团伙特点,主要表现为内部人员与开户企业人员串通勾结和内部员工合伙作案贪污、骗贷现象,导致一些串窝案的发生。

4、从涉案金额来看,金额巨大,性质恶劣。作案者抱着“我拿青春赌明天,富贵险中求”的心态,不惜以身试法,作案金额数十万、上百万案件不少,造成资金大量流失和被侵吞,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金融业是从事和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行业,容易诱发与金钱相关的职务犯罪。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与其他职务犯罪一样,都是利用职务便利而获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分析其产生原因,案犯想犯罪、能犯罪、敢犯罪,主要是受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员工队伍素质、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力等因素影响。

1、受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贪婪欲望膨胀,个人主观有犯罪意向。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价值目标。但随之而来异化的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不切实际的消费观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同样侵蚀和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如湖南省涟源市农发行出纳员黄振鹏贪污22万元,犯案时年仅25岁,个人生活放纵,花钱大手大脚,向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2、被不法分子拉拢腐蚀,放弃原则,走向犯罪道路。由于金融行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的经济环境使金融业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矛盾焦点,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资金,千方百计拉拢腐蚀金融干部职工。而在金融队伍中,有的本身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就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与社会上消极腐败思想一拍即合,同流合污。如青海省农发行海西州分行营业部记帐员张汉杰挪用公款20万元给他人经商一案就是一例。张汉杰平时在社会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哥们义气严重,当社会不法分子提出“你是银行的,帮助我搞点贷款”时,张开始还感到为难,但在“到时不会亏待你”的利益诱惑下,挪用公款。

3、信贷财会岗位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导致一线职务犯罪案增多。为适应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需要,基层农发行信贷管理工作实行信贷员包所管库责任制,信贷人员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对其个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信贷人员在收购旺季每日必须深入基层所库核打码单,收购淡季每隔3至5天到收储企业进行一次信贷检查,而且一般情况都是单个独立地开展工作,行使信贷监督权。他们自身素质如何,不仅对信贷管理质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农发行整体形象关系极大。应该说,基层行信贷人员中绝大多数思想觉悟较高,能严格要求自己,但也有少数人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对一些违规情况视而不见,有的甚至接受企业吃请,收受企业礼物,导致信贷资金流失。如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农发行信贷员王忠科、杨永样与企业会计勾结,以“购粮贷款”名义申请贷款20万元后挪用。

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思考 篇7

一、国内几种农业保险实践概况

(一) 上海农业保险实践

1. 改革的概况

2004年, 经保监会批准, 上海农业保险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筹建了我国第一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安信) , 公司采取“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经营模式。其模式主要特点:

(1) 政府补贴

市、区 (县) 两级财政对投保符合上海农业发展导向的种、养两业保险的农户实行保险补贴, 目前已对水稻、生猪、奶牛等9大类农业险种实施了不同保费补贴制。

(2) 以险养险

安信保险公司的业务分为农业保险和其他商业保险两块, 其中种养两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占公司全部保险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60%。公司经营财产保险和责任保险、农村居民短期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等, 其他业务按商业化运作, 通过经营建房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学生平安保险、政府公务车保险等优良险种的盈利来弥补种养两业保险的亏损, 实现“以险养险”。

2. 取得的成效

安信公司成立后, 在扩大保险保险范围, 开拓新领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保费收入连年递增、2006年种养两业保费收入9480万元, 农险覆盖比率从15%增加到30%左右, 承保金额由23亿元增加到40亿元, 占上海市农业生产总值的16%左右, 一些险种达到较高的覆盖面, 承保家禽疫病保险的覆盖面已达100%, 奶牛疫病保险的覆盖面达90%, 生猪疫病保险的覆盖面达70%。由于亏损少且没有历史包袱, 安信也成为了是目前运行最好的农险公司。

(二) 黑龙江垦区阳光相互制农业保险实践

1. 改革概况

2005年1月11日, 黑龙江垦区在14年农业风险互助的基础上, 成立了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 这是我国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互助共济, 风险共担”, 是农业互助制保险的原则和宗旨。其模式运作的特点:

(1) 相互保险制的组织形式

相互保险公司是一种有别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适用于道德风险较高的领域。相互保险公司没有股东, 投保人可以根据章程成为法人的会员, 向公司交纳保险费, 出险时公司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赔付, 从事相互保险活动。这就意味着, 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统一体。

(2) 实行公司统一经营为主导, 保险社互助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保险社是由参加农业保险的投保人组成的基层保险组织, 负责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并向公司办理分保业务;公司统一经营种、养业分保业务和防灾减灾业务。

(3) 政府补贴

在投保过程中, 实行保费“三方承担”。即农户承担65%、农垦总局和农场分别代表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承担35%, 保险社自留保费50%, 向公司分保50%, 赔付由公司和保险社分保比例承担。

(4) 建立了初步的风险分担机制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行大灾准备金制度, 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大灾准备金, 用于平抑大灾风险, 其使用基准以农场保险协会为单位, 当综合赔付率超过120%时, 其超过的部分动用大灾准备金弥补;二是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利用各项技术, 预防或减轻灾害损失、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2. 改革成效

阳光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的建立, 使临时救灾的政府行为变成了保险补偿的经济契约行为, 淡化了农户长期养成的受灾后等政府补贴、救济的观念, 增强了农户在市场经济中自我防范和分散风险的意识, 保障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截至2005年7月底, 阳光相互保险共在黑龙江垦区内承保耕地2250万亩, 基本覆盖全垦区。公司2005年7月一个月保费收入为2258.28万元, 8月份为1.12亿元, 全年预计保费收入2亿多元, 是全国承保农作物面积最大的保险公司。

(三) 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实践

1. 改革的概况

2004年12月30日吉林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吉林长春成立。安华农保的模式既是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 又为政府代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其主要特点是:

(1) 定位体现“一制四性”的特点

“一制”就是按照中国保监会要求和现代化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进行建设的股份制保险企业, 四性就是安华公司体现商业性、综合性、商业性和代办政策性业务。为此, 安华公司为农民提供的是“一揽子”综合风险保障, 为政府代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并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

(2) 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安华公司在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中, 积极尝试“公司+农户+保险”, “农村合作组织+农户+保险”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使保险公司不需要直接面对众多的农户, 而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统一参加保险, 可降低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高度调动了地方政府、农户、保险公司和涉农企业的积极性。

2. 改革的成效

2006年, 吉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年保费收入达3074万元, 重点开办了玉米、水稻、烟叶、草莓种植保险和肉鸡、生猪、奶牛、肉牛、梅花鹿养殖保险等10多个品种。在减轻农民损失, 稳定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 浙江农业保险试点

1. 改革概况

2006年3月1日“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正式成立, 标志着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正式启动, 共保体秉承“市场运作, 政府兜底”的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

(1) 以商业保险运作模式实行联合共保

浙江省的联合共保没有成立专门的保险公司, 而是以中国人保浙江分公司为首席承保人,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财安保险公司、天安保险公司等9家商业性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为共保人, 根据政府授权, 以商业保险运作模式, 实行“单独建账、独立核算、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 实施对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结算、风险准备金提存等。

(2) 共保体和政府按约定比例承担赔付责任

根据浙江保监局《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共保体试点实施方案》规定, “共保体”将根据浙江巨灾风险状况和商业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 通过调整赔付方式实行有限责任赔付。当全省当年核定赔偿金额不超过所收农业保险保费的5倍时, 按核定的赔款赔付;当保险赔款超过所收保费5倍时, 则按比例赔付, 由此实现最高承担农业保险保费5倍的赔付责任。财政扶持方式:赔款总额超过保费2-3倍的部分, “共保体”和政府将按1:1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3倍以上则以1:2比例分担。

(3) 政府财政支持

浙江省政府财政对农户参加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目录的投保给予不低于35%的保费补贴, 原则上多保多补, 不保不补。共保体与政府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 以保持经营的连续性。

2. 政策效果

浙江省的共保模式实施以后, 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在转移风险, 分担农民生产损失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根据来自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的消息显示, 截至2007年6月30日, 浙江省共有13976户农户参保, 投保金额达到9.9397亿元, 保费收入2164万元, 已完成大户基数的33%。其中2007年上半年共有988户农户出险, 已赔付390万元, 简单赔付率为18%。从2008年起, 浙江省把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全省有农业生产的86个县 (市、区) , 基本实现全省全覆盖, 使全省所有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户都能享受到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四个试点模式的借鉴和启示

四个农业保险试点的农业保险改革各有特色, 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对于我区当前情况而言, 都不是直接选择的现成模式。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对保险试点的分析和比较, 总结其成功经验并借鉴, 可以为我区制定农业保险政策提供很好的启示。

1.政府支持是农业保险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对几个保险改革试点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各地在推进农业保险改革的过程中, 都非常重视政府财政的支持。不管是成立专业的保险公司, 还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保险产品, 或者采取互保的形式, 政府都给予对制定了相应的财政支持计划, 对符合条件的保险险中进行补贴, 并且在补贴的过程中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了不同的补贴种类, 实行差别补贴率, 以推动农户投保、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切, 充分说明了政府财政支持对于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作用。

2.采取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农业保险制度式是农业保险改革成功的关键

分析四个农业保险改革的试点, 发现每个试点所采取的农业保险改革都各不相同, 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上海安信所采取的模式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依托于上海农业保险整体的发展态势比其他农村地区要好, 因而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 农业整体水平也较高, 此外上海经济发达, 政府有较为足够的财力扶持和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黑龙江垦区的互保制也是在多年摸索的基础上依托其垦区的特色采取的模式, 其改革主要在垦区内进行, 所以整个规模较小。而吉林是国家的重点商品粮基地,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吉林选择了集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和代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于一身的安华农保公司这一试点方案。浙江共保模式的选择则是充分考虑了在试验工程中, 保险公司担心经营亏损、农户希望降低费率、政府需要控制兜底责任的三方利益平衡, 突出了“政策性”和有限风险与责任分层的特点。可以说, 每个改革试点都有其成功之处, 也有尚待完善的地方, 但是改革成功与否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农业保险制度。

3.农业保险创新是农业保险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分析比较四个试点, 可以发现各地的农业保险改革有相似之处, 却又不尽相同。这就充分体现了各地在尊重农业保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对农业保险的创新, 这些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政府扶持力度和险种的创新上, 更主要体现在制度创新上。从而出现了四个改革试点四种不同的农业保险改革模式。这既充分说明了制度的正确性对于农业保险改革的重要性, 也说明了创新在农业保险改革中的作用。它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加快我区农业保险改革的对策建议

2006年10月份柳江县甘蔗火灾保险的开始试行, 揭开了我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的序幕。两年来, 从火灾保险到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 再到种植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的开展, 我区农业保险的改革覆盖面从险种到地区在不断扩大, 也取得一定的成效。据来自保监会的资料显示, 2008年1-2月, 广西农业保险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 保费规模首次破亿, 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4亿元, 同比增长93倍, 为2007年全年总保费的4.18倍, 创开办以来最好水平。其中政策性保险成为推动农业保险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我区的农业保险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 因此, 借鉴目前我国几个保险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区自身的条件, 明确农业保险改革的思路, 成为了当前农业保险改革的关键。

1.实行互助合作保险社经营为主, 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为辅的农业保险运行模式

如何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农业保险运行模式, 既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传统, 也要考虑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当地的保险需求。我区是一个农业大省, 总体经济在全国而言处于中下水平。2007年我区农林牧渔总产值1264.58亿元, 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4.37%, 而我区农业人口众多, 2007年我区农业人口总数占全区人口总数的66.38%, 此外我区2007年的财政收入为703.88亿元, 仅为上海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农业发展态势和政府财政实力下, 采取上海安信等模式并不适合我区的现实情况, 对于整个农业水平还较为落后, 农业人口众多的区情而言, 建议形成以基层互助合作保险社为主导, 辅之以政策性支持的商业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的农业保险运行模式。互助合作保险社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基层组织, 能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 也能很好地解决保险需求的高度分散性, 降低交易成本, 其互助合作的特点, 也适合我区农业当前的发展情况。在建立基层互助合作保险社的同时, 也通过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的措施估计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和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2.制订政府扶持的相关政策

目前各个保险试验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我国农业保险相关法律的欠缺。因此对于农业保险的范围, 保险组织机构, 赔偿计算等都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作为地方而言, 在尚无统一的全国性法律法规的情况下, 广西可先行制定关于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 对农业保险的性质地位、经营目的、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条款的制定以及对农业保险的监管做出规定。特别是在当前的改革形势下, 对于改革中影响重大的各县市财政的保费补贴比例问题、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产品的补贴比例问题, 巨灾风险的政府补贴问题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3.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

在已有的农业保险改革过程中, 对于财政支持农业保险方面已取得了共识, 却忽视了对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风险分担问题。基本上所有的农业保险改革试点都存在巨灾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因此, 应在农业保险改革过程中, 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这种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包括:一是政府财政支持下农业巨灾再保险体系;二是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基金;三是充分利用国内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力量, 分散巨灾风险。

4.重视与农业金融改革及其他改革的协调发展

农业保险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 在农业保险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与农村金融的其他改革相结合, 以保证改革效果。如将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政策改革相结合, 指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投保农业风险的农户给予优先贷款和优惠利率, 在协助农户更便利地获得小额信贷支持的同时也保证金融机构资金的安全性;或将农业保险与其他支农惠农政策 (如良种补贴、民政救济等) 相结合, 相互协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孟春.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9.

[2]韩司南.政策性农业保险调研报告---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6) .

对文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8

文县属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湿润区的一部分,东南部高温多雨,西北部干旱,境内平均气温在14.9℃以上,年降雨量450~800mm左右。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气候多样,国土面积4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76万亩,占4.28%;林地441.7万亩,占58.96%;草地120.21万亩占16.05%;水域9.27万亩,占1.24%;其它145.5万亩,占19.47%。近年来,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发展,根据全县资源配置,制定了“东南茶叶、西北药材、半山干果、川坝蔬菜、库区水产”的产业布局。2011年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和贡献率分别为412元和38.8%。截至2012年2月全县特色农业产业面积累计达到79.4万亩,基本实现了各产业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水产养殖网箱达到1237口,规模养殖场达到87个;建成大鲵养殖场7个,养殖大鲵1.2万尾;完成了代元纹党加工厂GMP、鲟鱼、金鳟鱼、红鳟鱼等无公害产品认证和629亩有机茶叶认证,中寨牌纹党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发展“多千田”3.5万亩,建成5000亩以上连片旱作农业示范区4个;建成了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刘家坪乡优质核桃、丹堡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农业农村示范点。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宜粮则粮、宜草则草的措施,发展草畜产业,呈现出了“钱粮双增”的良好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内自然条件差异大;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面积大,处在半山干旱区和高山阴湿区,有面积,无产量;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农产品贸易市场不完善,产品流通不畅。

三、对策与建议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特色产业开发的路子

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蔬菜、花椒、中药材、核桃、草畜等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在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好四大产业(经济林果、蔬菜、中药材和养殖),建好七大基地(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茶叶基地、花椒、核桃、水产养殖、油橄榄)。

2.调整和优化畜牧、水产养殖结构

要把草食畜牧作为我县的重要产业来培养,扩大优良种畜的引进和繁殖规模,建设基础畜牧良种繁殖基地,鼓励和支持农民、私营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殖良种,解决文县良种畜,尤其仔猪缺口大、外运价格高的问题。水产养殖业要抓住文县可开发面积广的水域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引进人才进行饲料的配方和加工。

3.走标准化路子

文县已有629亩被国家认定为有机茶园,3.93万亩茶园被认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尚德为中心的白水江沿岸1.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获省级认定。在以上被认定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新观念,突破自我,转变方式,集约经营,使文县成为农产品的“绿色宝地”,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家水平接轨。

4.培养龙头企业

要想法设法招商引资,多渠道项目上建立一批加工、包装、精选、营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要对现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将产业链向着市场拉长,向着农民拉近。在技术服务上结成“支部+协会+农户”的路子,在产、加、销上结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通过政府促销、公司联销、广告引销、协会帮销、农户自销,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5.加快小城镇及中心集镇、集贸市场的建设

我们要把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繁荣小城镇经济,增加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6.项目引导与财力支持

项目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拓宽弄明增收渠道的突破口,积极争取一批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结构,增加地方财力和农民收入的项目,建设一批能够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项目,争取上一个项目,兴一个产业,带一方经济。

7.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按市场、按企业的需求,对不同工种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意见的决定》.

[2]文县2011年统计年报.

上一篇:2020外贸业务员个人工作计划_业务员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高中生格言座右铭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