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2024-08-22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精选10篇)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篇1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2013年05月13日 11:23 来源:《新财经》2013年第1期 作者:唐敏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步伐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指标因素之一。

关键词:防范风险,财政补贴,立法工作,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但伴随着目前我国的农业风险损失逐年增大,我国的农业保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遵循“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协同推进、市场运作”与“保成本、低费率、广覆盖”的原则下,逐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不断增加承保品种,应用风险分析工具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探索与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涉农保险试点,顺应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全面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加快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

农业在我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脆弱的农业需要农业保险的强有力保障和持续不断支持,但由于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保险公司开在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也很难进行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着人才匮乏、资源短缺等问题。

1.我国农业保险险种过于单调,传统的农业保险险种,如蔬菜保险、麦场火灾保险、塑料大鹏保险等,由于赔付率高、风险高等因素造成部分农业保险市场亏损,发展程度较低。

2.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意识欠弱,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农业在农业方面的参保意识不高,使得我国农业保险在农村的推广工作受到困难阻碍。

二、通过政府调控,完善农业保险的立法工作

我国在农业保险扶持方面,由于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这为农业保险的实践带来了众多困难,令我国政府无法确定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作用和地位,导致农险的投保面难以明确或有效落实。

1.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制订与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对商业性农业保险进行政策扶持,进一步在政策方面鼓励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积极探索推广,从而为多渠道、多险种的农业保险销售进行法律方面的保障。

2.在制度层面,对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等政策,强力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状况,全面分析我国的保险市场需求,针对不同性质的农业保险活动,逐步建立合理的农业保险补偿体制,加以区别管理。保险公司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在销售适宜不同地区的创新型险种的过程中,要做到诚实守信,全面解释。

4.要理清商业性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界限,准确把握农业保险的未来发展方向,对农业保险市场立法工作进行前瞻性地开展与设计。

三、国家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防范分散农业风险

由于我国农业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各个地区发展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地方政府为依托,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在农业保险政策上,一些地反采取代垫保费、代扣补贴的不合理政策,使得农户投保意愿消极低迷。这要求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必须在以后的发展中,全面注意一下几点建议。

1.各级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在农业保险的险种研发、销售服务与监督运营中分工协作,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全面对农业保险进行宣传。

2.财政补贴上,应公平给予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业保险进行资金补贴和支持,将现有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险种的补贴区域尽可能地扩大至全国,部分农业险可以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商业保险公司要依法公平地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协议。

四、未来在政府扶持下,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使之纳入政府目标中

未来,在加快推动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上,还要合理加大对农业保险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科学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保险面临着严峻的发展现状,由于我国农业保险的运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发展农业保险的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安全的保障,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积极的动力。我国需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勇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21世纪的农业保险发展道路。这要求在未来的农业保险发展中我国要注重吸收以往不好的经验,对以下几点建议进行借鉴,加以改善:

1.我国政府与保险公司必须培养大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尽可能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保险专业性教育与培养。

2.满足农村农业保险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研发新型农业保险险种,对传统农业保险险种长期亏损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吸取教训,加以改良,适应时代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2016年中国农业保险专项调查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2]中国保险报。2011.11.09.[3]付洪芬。特色农业如何廊对市场风险。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2)。

[4]普惠金融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政策。会计论坛。2011(10):1.[5]李林,王健,汪丽萍。农业保险的消费满意度研究。农村社会保障。2010(1)。

[6]庹国柱,朱俊生。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制度的比较与选择。保险。2010(9)。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篇2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目前, 国际上把存款保险制度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两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 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 但在银行倒闭时, 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我国目前属于隐性存款制度, 但随着市场利率化的改革进一步推进,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银行业内部竞争会更加激烈, 而小银行的倒闭或将成为一种常态。所以为保护储户利益, 为向中小银行提供法制的基础和环境, 同时也为向整个银行业的发展提供关键制度与法规的保障,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二、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主要包括的内容

“强制保险”、“有限赔付”和“风险差别费率机制”是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重要方面, 也是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通行做法。我国的存款保险定位于“风险最小化型”, 具备必要的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职责。

强制保险:存款保险覆盖大中小银行等所有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强制性有利于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避免逆向选择和风险。

风险差别费率机制:以低费率起步, 保费不会对正常经营构成额外负担。国有大银行保费较低, 其次是股份制银行。风险差别费率避免了单一费率体制下低风险机构对高风险机构的补贴, 更有利于高风险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行为, 也更容易为受保金融机构所接受。

有限赔付:赔付限额可能覆盖99%以上账户。全额保险会增加经济负担, 也弱化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对风险机构应有的市场约束, 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对上市银行的影响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将对上市银行产生正反两面的影响。

(一) 负面影响主要有业绩影响与存款迁移

1.存款保险制度使银行业当期净利润下降大约3%。2013年末银行业存款总额107万亿, 若以国际上较低的保险费率0.05%作为我国平均保险费率, 2013年银行业需缴纳存款保险费535亿元, 这将使银行业净利润增速下降近3个百分点。在整个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 3个百分点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2.对各家上市银行业绩负面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其中对交行、农行、平安、华夏、北京的净利润负面影响相对极大, 超过3%, 对其对民生的负面银行最小, 只有2.48%。当然这种测算方法没有考虑到存款结构、差别化的存款保险费率费这些因素。

3.将降低银行N IM。同时, 商业银行业务与收入结构会受到较大冲击, 存款成本上升导致短期存贷款利差缩窄, 净息差下降, 净息差下降则必然导致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 特别是目前国内银行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0%以上。这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推出银行业绩构成负面影响最主要原因。

4.存款迁移:存款可能从中小型银行向大行迁移。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 使中小型银行存款的安全度有所提高, 但由于实行的是有限赔付, 因此存款人在选择开户银行时, 仍然会考虑大型银行流动性强、存款相对安全的特点。而且, 大型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占比较高, 关键还在于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络为储户带来的便捷性。因此, 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 存款人将储蓄存款从大型银行大量转移的可能性较小, 但是存款从中小型银行向大型银行迁移的可能性较大。

(二) 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1.有利于提高金融创新能力。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项目逐步开放, 公众多元化理财需求日趋旺盛, 各家银行也竞相推出本外币理财产品, 已经形成较激烈的市场竞争。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 公众高于保险限额的存款将得不到保护, 其风险的加大必然促使其投资理财需求更加旺盛, 这将进一步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等诸多环节努力提高水平, 广泛深入开展跨部门合作, 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2.分流银行存款流向实体经济。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退出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储蓄存款投资收益更高的银行理财、信托、PE、私募基金等直接融资渠道, 盘活存量资金, 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3.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发生。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引入退出机制, 这意味着银行可以进入破产程序。无疑会给一直热衷于靠垄断利差赚取暴利的银行敲响了警钟。过去银行业大肆信贷扩张, 而在风险控制方面无所顾忌, 不良贷款由国家承担。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 则意味着将来银行在贷款时会更加谨慎, 不会再偏向于虚拟经济中存在泡沫的领域, 或金融杠杆也不会拉得过长, 这样可以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发生, 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

4.有助于解决中小银行融资难的问题。目前银行信贷增长很快, 但中小企业却依然嗷嗷待哺。要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大力发展与中小企业“门当户对”的中小银行, 而发展中小银行就需要有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如果没有这个制度做保障, 中小银行就很难发展起来, 与大型国有银行之间就会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

四、存款保险制度未来的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初具模型, 但是他还有许多不足, 未来还有许多要做的事情。

第一, 要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设。一方面, 应抓紧制定和出台《存款保险法》。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 明确银行破产的清算原则、债务的偿还办法以及存款的保护范围, 做到依法办事, 防止当事人之间相互推诿。另一方面, 也要在时机成熟时促进《公司法》和《破产法》的完善, 使其在金融机构破产方面更具针对性。

第二, 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许多银行的会计和审计信息严重失真, 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 涉及内控信息的披露就更加有限。因此, 将来除非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商业秘密, 一律实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 严厉打击造假信息责任人。

第三, 要切实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本质上讲, 如果银行缺乏明晰的产权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 任何形式的存款保险制度都很难杜绝银行风险和危机。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一种存款保障制度, 目前国外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比较健全的存款保险制度。该制度的发展可以提高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金融创新能力, 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多好处。本文主要介绍了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篇3

摘 要 一个行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的发展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经历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各种行业的发展成熟之后,现在,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行业也正面临着变革的挑战。

国内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转向寿险为主的格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财产保险的市场潜力挖掘不够,寿险公司的利差损较严重,因此,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保险市场状况及其走势,对规范我国保险市场、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保险市场 发展现状 趋势

一、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比照欧美市场的发展经验,我国保险市场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行业大体上要经历从单纯追求保费收入规模、到追求实际利润、再到实现个性化服务的三个阶段。从当前保险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来看,我国保险市场在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以后,目前整体上正处于过渡转型关键时期:

(一)我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我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險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我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二)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三)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

(四)我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我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毛凤鳞角。这都表明了当前我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二、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趋势

(一)巨大的保险市场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财产保险业务相应会增长。在未来的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上,至少存在四大潜力: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在机动车辆保险方面,一则随着入世和交通的改善,个人购车相应增加,机动车辆损失保险的业务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二则随着机动车辆第三者强制责任险的实施,也将增加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业务。在企财险方面,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产权制度的明晰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将增加企业财产保险的需求。在家财险方面,随着福利制度的改革,个人购房将增加,其保险业务将会增加。随着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尤其是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将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当然,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个人购房的增加、个人购车的增加,保证保险业务的规模也会增加,当然,这取决于经济发展状况;随着中国西部的大开发,建筑工程保险和安装工程保险也将得到较快发展。

(二)寿险快速增长。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规模的增大、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中国寿险业将继续快速增长,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据瑞士再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库博预测,从2003年到2012年的十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年增长率将超过10%。其中,他预测中国寿险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2%,而非寿险业务则在9.6%左右。其中,随着保险投资的放松,投资型保险产品,如万能寿险、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将更具市场潜力。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农业保险;合作保险;财政补贴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保险意识薄弱。大部分地区、大部分农民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参不参加农业保险无所谓,甚至在设有农业保险公司的地区,仍有一些农民没有保险意识,在农保还没有涉足的地区就更不必说。在一些以农业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只有当灾害事故发生并遭受巨额损失后,一些农户才意识到保险的必要性,投保人的淡薄意识必然阻碍农业保险的整体发展。

2.逆选择问题在农业保险中普遍存在。在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是普遍存在的,农业保险也不例外。由于农民的保险意识不是很强,而且农业险也非强制险,所以投保的覆盖率就不可能达到100%,这样就很容易发生逆选择的问题。据保险公司人员介绍,农业养殖险比种植险的逆选择的风险更大,导致农险理赔的难度和成本要比其他险种高出许多。如此一来,让一些即使开设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也望而却步,不愿再继续经营下去。

3.保险公司没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虽然1996年,我国保险公司实行了商业化运作,但对农业保险却并没完全市场化。根据各省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保险业实行商业化改革以来,农业险的平均年赔付率达到80%左右,而70%赔付率是保险业界公认的盈利临界点,农业险的赔付率远远高于临界点,做得多就亏的多。如果保险公司按照保险行业的大数 规律 和其他的相关规律,赔付率高就意味着保险费率定的不合理,保险费收入过少,保险费率定的过低,要想改善经营状况,保险公司就必须要提高保险费率。在政府没有补贴的情况下,过高的保险费支付对于农民来说根本承担不起,而按照农民的投保能力去承保,保险公司自己又赔不起,这样必然导致农业保险走入日渐萎缩的“怪圈”。

4.缺少专业的 法律 支持和政府的财政补贴。1995年通过实行、2002年修订的现行保险法实际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主要是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农业保险中很大一部分是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大相径庭,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业保险会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无法可依,农业保险中的许多情况多存在着法律真空,政府在农业保险中主导地位不明确,即使政府积极参与推动,也缺乏法律依据;而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也缺乏法律保护和约束。另外,由于农业风险面广量大,一旦风险发生,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保险公司基本无力承担。而我国现有的几家农业保险公司也都是在政府的财政大力支持下才成立起来的,因为没有专业的农险法律保护和规范,所以政府在这个方面的补贴也没有明确规定,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农业保险也只享受免交营业税的优惠,许多商业化的保险公司都不愿开设农业保险。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政府支撑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前提。具体可把政府支持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适用于一般商业保险的《保险法》并不适合农业保险,而《农业法》中也只是略有涉及,所以必须加快对农业保险立法,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同时要明确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经营方式、机构设置、农民参与形式、再保险机制、监督管理机构等,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参与农业保险各方的利益关系,引导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对于农业保险,国家可借鉴与银行业发展类似的道路,建立政策性的由国家控股的农业保险公司和农业再保险公司,农民参保方式上可参照一些地方成功的农险经验,如可自愿投保,但不投保的享受不到政府相关的农业优惠政策等,这样可减少农民逆选择的问题。

第二,对农民参保费进行直接补助。保险补贴是绿色补贴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扶持农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世界上一些农业险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如法国、美国等,都采用这种形式,美国补贴保费的53%,加拿大补贴保费的50%,日本补贴保费的40%——80%。我国在国家财政尚不宽裕的情况下,可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补贴。由于有财政补贴,农险保费率降低了,不仅可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还不断的扩大农险险种。同时对农业保险业务实施税收减免,在免去营业税、减免所得税,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篇5

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预算管理,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我国预算外资金形成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而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并一再膨胀,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近年来随着“收入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实行,逐步缩小了资金规模,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仍是财政管理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历史发展

我国预算外资金由来已久,解放伊始就存在。1958年,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财权大幅度下放,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了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从此,预算外资金就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块,即由地方财政部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国营企业管理的三个部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以往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预算外资金的项目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针对预算外资金的膨胀,1993年国家财政部对预算外资金作了一次大的调整,国有企业折旧基金和税后留用资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 2012级 经管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力01班 张从明 2012082234 管理,因而,预算外资金口径及其范围缩小了。1996年,中央开始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治理整顿,将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收费)纳入预算,并将地方财政按规定收取的各项费、附加纳入预算,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1997年底,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计委、审计署、监察部和纠风办联合发布了《关于第一批取消的各种基金(附加、收费)项目的通知》,首批取消了217项预算外资金项目。由此可见,预算外资金范围界定的变化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分不开的。

预算外资金虽然对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预算外资金项目繁多、数额巨大、管理不规范和监督不力等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问题,它扩大了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苦乐不均,冲击收入分配,脱离财政监管,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双膨胀,其消极作用显而易见。2007年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2006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其中,预算外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财政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预算外资金(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罚没收入)大幅度增加,目前有大约3000—4000亿元,成为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对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预算外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上不断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部门弄虚作假,大量隐瞒财政收入;一些部门和单位擅自设立基金(包括各种专项资金及附加)、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随意扩大基金征收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预算外资金收 2012级 经管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力01班 张从明 2012082234 支混乱,滥发钱物、挥霍浪费、投机牟利、搞计划外投资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甚至私设“小金库”或贪污私分。

由于预算外资金规模巨大,又游离于财政预算之外,容易被随意支配和滥用,不仅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等歪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加剧了消费基金和固定资产投资膨胀。

按照现行预算法的规定,财政超收收入的使用可以由政府自行决定,全国人大可以对超收收入的使用提出要求,但不具有强制性。因此,不少地方的预算外收入如何使用,常常是地方的领导人说了算。由于来得容易、用着方便、缺乏监管,致使本来应用于调节收入分配、解决民生问题的预算外资金,成了谁都想吃一口的“唐僧肉”,背离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和初衷。

二、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未来趋势

(一)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正确认识

由于观念、体制以及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预算外资金管理一直以来是财政会计工作中的难点,预算外资金的迅速增长,给本地区的财政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比如预算外资金的迅速膨胀加剧了财政困难,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扰乱了财政分配秩序;预算外资金使用比例较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乱收滥支不利于转换政府职能等。由于这些原因,有些人主张立刻取消预算外资金,根据国家预算的统一性原则,建立统一的财政预算,统一掌握财政资金。但是我认为在目前的财政预算体制下,还不可以马上取消预算外资金,而是应该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地位,并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当前财政会计工作 2012级 经管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力01班 张从明 2012082234 中的问题,继而循序渐进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并最终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1、预算外资金作为对现行财政体制的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预算外资金的快速增长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不能通过简单的取消就能解决问题。预算外资金的快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其实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财权和事权的不统一。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央放权让利,地方权限得到了扩大,在下放财权的同时,却没有下放相应的事权,造成财权和事权相脱节。预算外资金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特有范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家财政预算将走向规范化、统一化,预算外资金最终必将萎缩甚至消亡。而如果在当前急于取消预算外资金,由于利益驱动,原预算外资金的拥有主体还将以新的办法、新的名目取得预算外收入。

2、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好方法。对于预算外资金膨胀的问题,比较务实的做法是,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为目标,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控制规模,健全管理,加强监督;而从长远看,则要科学地划分财政收入,合理地划分财政支出范围,实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消除预算外资金存在的制度原因,从而逐步取消财政资金的“双轨制”,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

(二)、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加速膨胀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单位、监督机构和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原因。正确认识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 2012级 经管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力01班 张从明 2012082234 的问题,有助于切合实际,找到妥善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办法。总的来说,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1、单位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性质认识不清。长期以来,在预算外资金问题上,由于性质不明、概念不清,制度不全,从而产生了三种错误观念。第一种观念认为预算外资金是单位自行组织、自行提取的、所有权理应属单位;第二种观念认为,既然预算外资金是单位组织的收入,那么政府无权调控,更不能上缴财政预算外专户;第三种观念认为,预算外资金是单位的自有资金,因此,可不受财政、财务制度的约束,可以任意地自由支配使用。在这些错误的观念引导下,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容易出现违规现象。

2、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财政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以后,用款单位怎样使用、用到什么地方都不得而知。事实上有的单位常常以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为名申请拨款,但实际上多用于人头经费,事业发展无从谈起,资金使用效益十分低下。这种监督管理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可以从近几年审计查处的一些单位擅自扩大行政开支范围、乱发津贴、私费公付等问题中得到印证。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资金支出向个人倾斜,使部门间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的问题。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效率。2012级 经管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力01班 张从明 2012082234

3、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尽管近几年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的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形成资金体外循环。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但其具体征管模式是,由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对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必要的财政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解缴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

4、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根据财政部《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目前,一些地方迫于强大的财政压力,不得不要求预算部门自行解决一些财政支出,因此一些主管部门就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收取管理费。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基建,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一些国家收 2012级 经管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力01班 张从明 2012082234 费命令取消,但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的单位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国家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三)、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对策

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在财政会计工作中,应该围绕财政综合预算的总体目标,在各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管。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其实,从理论上讲,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力的重要组成分,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从形式来看,预算外资金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价值的转移,是凭借政府的职权参与国民收入和再分配所取得的资金,如果没有国家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可能取得预算外收入。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必须把预算外资金所有权、调控权、管理权分别归还于国家、政府、财政。

2、加强票据管理,从源头上把关。要完善票据管理模式,使用新的票据管理软件,通过控制、管理、电脑缴销和银行联网的方式进行票据管理,把票据管理与资金管理科学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验旧换新,票款同行”,进一步规范预算外资金征管行为,有效地防止收入不进专户和截留,隐瞒收入等现象。但目前财政预算外专户还没有使用票据管理软件,并且只有一个人操作,对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缺乏力度。

3、积极借助科技手段以及高效、智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改 2012级 经管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力01班 张从明 2012082234 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首先是堵塞收入方面的漏洞,做到应收尽收。由于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使财政专户发挥“准国库”的功能,而且通过银行代收,还构建了财政部门与执收单位间高效的收费票据领购、核销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了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4、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各级财政首先要将国家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不折不扣地全部纳入预管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其次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必须自下而上地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单位的财务收支计划和财政的综合预算;预算外收入要全部纳入专户管理,相应支出由财政统筹安排,要逐步改变按照收入比例提取经费的作法,要按照部门预算的统一要求核定经费支出,实行“预算制”,进而促进执收执罚部门依法行政。

5、强化综合预算管理,逐步推行“阳光工程”。严格预算管理,认真编制综合收支预算,统筹考虑预算内外收支,将预算内外资金捆绑一起,支出按定额统筹安排,作为预算内资金的补充,以弥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不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支出,应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在条件成熟情况下,逐步推行“阳光工程”,统一各部门、单位奖金、福利发放标准,做到透明化。2012级 经管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人力01班 张从明 2012082234

6、建立健全财政法制体系。近年来尽管我国出台了大量的财政法规,但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而言仍处滞后状态,加之财政法规层次较低,财政法律、法规之间,以及同其他法律之间在涉及财政经费投入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冲突和矛盾,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

7、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预算外资金管理效率。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单位原有权力、利益调整,而且涉及单位性质、经费供给以及内部减员等现实问题。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篇6

这两年来,在***、李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对保险行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让人兴奋的政策措施。不管是保险从业者,还是保险购买者,都能感受到保险业优惠措施带来的便利!对于保险从业者来说,这更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国家大力支持保险业发展

1、国家层面,支持保险业发展

保险业的人都不会忘记,2014年7月,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相关意见》。这份意见出台后,各地方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保险业的发展,自此迈入了新篇章。保险人,也深受其益。国家的支持,让我们看到保险业发展更美好的未来!也让保险人更有动力。

2、签署法律,铺平发展道路

8月,习近平主席签署了修改《保险法》的主席令。一直以来,《保险法》就是一份特殊的法律。通过《保险法》,给予了投保人特殊的权利。《保险法》修订之后,给予投保人的权益进一步增加了。“犹豫期加长、理赔更便利„„”新《保险法》让人对保险更放心了!

3、出访国外,为保险业谋发展

这几次,习主席出访国外时,都带了保险业的相关人士,这体现了对保险业的重视。一般来说,领导人出访带哪个行业的人士,说明接下来一段时间,国家要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进行重点的部署。

4、“十三五”规划,保险成重点

在最新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之后,我们惊喜的发现,保险已经成为国家接下来一段时间,将要发展的重点行业。保险,也在这份规划中,多次被提及。想必也会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得到更多的优惠。

截止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700万人从事保险业。为什么这么多人加入保险业

1、新国十条出台,国家对保险日渐重视,政策越来越好。

2、民众对风险认识越来越深刻,保险意识增强,投保需求增加。

3、居民财富增加,但资本市场动荡,投资理财缺乏安全途径。

4、保险业不断创新发展,产品与服务越来越人性化。

5、国家取消代资考及持证要求,保险行业准入条件放宽。

6、保险业是朝阳行业,前景非常好,不用担心失业。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咨询平台

网址:http:///

7、做保险是利国、利人、利己,行善积德。

8、做保险收入无上限、时间自由有弹性。

9、积累人脉、广交朋友、生活充实、快乐。

10、打造团队、建好管道,收入源源不断!来保险公司创业

正是最好机遇

保险服务业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新“国十条”设定了到2020年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即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目标明确,前景可观。

相关部委与保监会共同出台了12项运用商业保险加强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文件。33个省(市)出台了促进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文件。保险服务业不仅真正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也深入到地方社会经济中,服务百姓已渐入人心。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篇7

【摘要】量子通信具有超强安全性、超大信道容量、超高通信速率、超高隐蔽性等特点,其发展历经30余年,在理论上日益成熟,技术方案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了实用化,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量子通信技术;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Trend of Quantu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Fu Lu,Li Chun-zhi,Liu Wei

(Force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DalianLiaoning116100)

【Abstract】The quantum communi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 security, large channel capacity, super high communication speed and ultrahigh concealment. After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has matured theoretically, and the technical scheme has gradually moved 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practical. Quantu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also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Key words】Quantu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Development status;Future trend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纠缠效应改变量子态,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它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研究领域。量子通信具有超强安全性、超大信道容量、超高通信速率、超高隐蔽性等特点,其发展历经30余年,在理论上日益成熟,技术方案已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了实用化,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1. 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1)中国的量子通信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从95年到2000年是学习研究阶段,95年首次实现了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在2000年完成了单模光纤1.1Km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2001年到2005年中国经历了量子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阶段,先后实现了50Km和125Km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2006年到2010年进入了初步尝试阶段,分别实现了100Km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和16Km的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先后在芜湖建成芜湖量子政务网和在合肥建成世界首个光量子电话网络 。2010年至今进入了大规模应用阶段。

(2) 2010年,在合肥建成首个城域量子通信实验示范网。具有46个节点的量子通信网覆盖合肥市主城区,使用光纤约1700公里,通过6个接入交换和集控站,连接40组“量子电话”用户和16组“量子视频”用户。主要用户为对信息安全要求较高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医疗机构、军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等。

(3)2011年,研发出兼容经典激光通信的“星地量子通信系统”,实现了星地之间同时进行量子通信和经典激光通信。

(4)2012年,在北京建成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该验证网实现了高保密性视频语音通信、实时文字交互和高速数据文件传输等应用。

(5)2014年,济南量子通信网实验网正式投入使用。包括三个集控站,56个用户节点。

(6)2016年,建立世界首条量子信息保密干线京沪干线。总长2000余公里,从北京出发,经过济南、合肥,到达上海,利用这一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京沪两地的金融、政务等机构能进行保密通信,实现了城际量子通信。

(7)2016年8月,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为建立全球的光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我国计划到2020年实现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建成联接亚洲与欧洲的洲际量子通信网,到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目前,我国在量子密钥分发的实用化方面已跻身世界前列。最近几年,新技术突破不断涌现,自主研发的量子路由器、量子程控交换机及终端设备已能满足实用化要求。

2. 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的未来趋势

量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在民用方面,已在部分城市建立了量子通信网;但是在军用方面,进入工程普及还需要3~5年时间。但从量子通信具备的优势来看,丝毫不能阻挡量子通信在未来军事上的大量应用。

(1)一是用于建立远程通信网。由于单光子在现在的硅光纤和陆上自由空间中的传输距离受到了限制,使量子通信的距离目前只有百余公里,无法实现全球范围意义上的量子通信。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纠缠交换和纯化技术的结合,做成量子中继器,突破光纤和陆上自由空间链路通信距离短的限制,延伸量子通信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量子通信。

(2)二是用于建立深海军事通信。岸潜通信,一直是困扰军事通信的一大难题。目前使用的甚长波通信系统,勉强能够达到与水下百米左右的潜艇的通信,但其系统非常庞大,仅天线就长达50千米以上,抗毁性差,通信效率极低,30分钟只能通几个字符,量子通信不同于传统的“波”通信,量子通信因其与传输媒介无关,不受海水影响,在同等条件下,获得可靠通信所需的信噪比比光、电等传统通信手段低30~40分贝左右,利用量子通信可以开发出有效的水下军事通信手段,为远洋深海安全通信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3)三是建立超光速、大容量军事信息网。军事信息网需要大容量、高速率传输及按需共享能力。而量子通信就具有超大信道容量、超高通信速率和信息高效率的特点。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研究突破和日趋成熟,可以利用量子隐形传态建立满足军事特殊需求的超光速量子通信网络。利用量子通信网络实现大容量、高速率信息传输与处理及按需共享,满足指挥与控制系统对信息综合分析及辅助决策的需求,满足信息作战的需要。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篇8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

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保险险种减少,发展滞后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四)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五)农民投保意识不高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失去了保险的意义,触犯了国家法律。

(六)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

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国,由于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导致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一方面供给主体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三、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以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农业保险意识,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二)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额风险。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未来发展趋势 篇9

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初创于20世纪90年的初期,规范于90年代末期,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从无到有,经历了初创到规范、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历程。在经历了从无序到法制化建设,走到从封闭先行到开放式为主的历程之后,我国基金也的发行在规范化的路程上逐渐进入规模与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的通道,基金的发行规模与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从启碇开航到破浪前行,并非一帆风顺,这中间出现了不少批评和争论。譬如,“基金的定位不明确”、“基金的功能没有发挥”等等。当然,在这些批评与争论中,既有不少合理的成份和有益的建议,也有人们对于“新事物”的不同理解甚至误解。但就基金业的总体发展而言,诚如证券市场的老前辈、金融专家刘鸿儒所说的那样,自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来,基金业的实践开启了一条在中国有序发展的道路。

发展趋势有以下三点:

1.基金业将长期保持稳定增长趋势。证券投资基金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拓展了投资渠道,对于资金有限,投资经营不足的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难以做到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能力。

2.股票型基金的占比将有所下降,股票在所有基金展品中的配比也有所下降。一方面,市场中投资工具慢慢丰富,不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债等等。也增加了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过大的金融的投资范围。另一方面。为了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收益率的组合,各种创新基金产品纷纷问世,这些基金的快速发展相对减少了股票型基金占全部基金的比重

3.随着公募、私募基金对人才竞争的白热化进程进一步加剧,公募基金业的股权激励问题将有望得到根本的解决。建立良好的互相制约的公司治理制度,保证基金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基金业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激励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基金业将和私募基金保持均衡稳定、互相促进的积极健康常态

根据资料:统计局日前公布了5月份宏观数据,其中PPI同比上涨7.1%,CPI同比上涨3.1%,出口同比增长48.5%。在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影响下,5月新增信贷略降,但是房地产投资加快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维持高位。在调控影响下,居民户贷款新增额度比上月均出现小幅回落,预计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体现,未来居民户新增贷款仍将继续回落。无论是物价涨幅的可控性,还是生产和投资增速的相对放缓,都是对于前期普遍担忧的过热最好诠释。现在看来,尽管局部泡沫似在酝酿,但现在还不是担忧整体过热的时候,过热是一种伪过热。

出口增速接近50%,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取得如此高的增速并不是发达国家需求增强能够解释的。下半年,经济环比下滑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如此高的出口增速料也难以为继。PPI方面,在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持续下降的五月,PPI的涨幅的确让市场有些意外。CPI在预期之内,没有超过3.2%的容忍值。

浅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篇10

关键词:转型期;体育需求;体育供给;成因;小康社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81-03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Formation, Future Tend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LI Feng-xiang,WANG Xiu-xia, LIU Wei

(P.E. Institut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ibo 25504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questionnair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formation, future tend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are research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in future well-being societ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Chinese sports demand is influenced by Chinese social economy. The level of sports consuming is ascending, but it is still low and imbalanced. There is not enough general quantity of sports supply. The main body of market is not mature. There is the lack of marke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and sports management tal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being society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The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of sports demand will gradually be set up. At last, th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future 20 year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sports demand; sports supply; causes of formation; well-being society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1、2003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等各类经济学书籍在互联网上,下载了相关文献资料200余篇,专著40余部。

1.2 问卷调查法

选择了上海、沈阳、西安、郑州、成都、长沙、厦门、吉林、兰州、广州、福州等11个城市各发放问卷300份,共发放3 300份。其中上海、吉林、郑州、成都、兰州、广州、福州7城市,发访问卷2 100,回收1 869份,回收率89%,有效问卷1 682份,有效率90.2%。问卷可靠性系数达到0.88。

1.3 比较分析法

对1996年、1999年、2003、2004年上海、吉林、郑州、成都、福州、兰州、广州7个城市居民的家庭月总收入、家庭体育消费等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了解转型期我国城市居民随GDP增长,体育消费的变化情况。

1.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特征2.1.1 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发展不均衡,且消费水平不高,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限 2004年上海、吉林、郑州、福州、成都、兰州、广州7城市家庭体育消费平均为682.63元,比1996年增加375.89元,8年间总增长率为122.54%,年均增长率为15.32%;从表1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图1),家庭体育消费增长水平随家庭月总收入、个人收入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大大小于收入水平的增长幅度(图2)。

而且,各城市间的体育消费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海、广州等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消费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表2、表3)。然而,从1996-2004年家庭收入与体育消费增长百分比比较来看,上海、广州、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体育消费的增长率要远远小于收入的增长率(表4),而以吉林、兰州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城市的体育消费增长比要高于收入增长,经济发达地区体育消费的弹性系数要明显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说明欠发达地区体育消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调查结果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及《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3]有关数据比较计算所得。

然而,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比例还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转型期有效体育需求不足,决定了以体育消费为基础的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有限的,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2.1.2 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的层次性明显

从居民的体育消费层次、年龄特征和职业特征看, 消费层次可划分为4类,即微体育消费类(全家体育消费额100元以下);弱体育消费类(全家年体育消费额为101~200);强体育消费类(全家年体育消费额为201~600元);高体育消费类(全家年体育消费额为601元以上)。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呈两头低(人数少),中间高(人数多)的态势,这种态势符合转型期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和事物发展的逻辑。不同类型居民体育消费需求及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年龄对体育消费需求有显著影响:21~45岁年龄组居民平均体育消费额最多,60岁以上年龄组居民平均体育消费额最少;职业对体育消费额有显著影响(表6):离退休和农民体育消费额最少,与其它所有职业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教科文、服务人员的体育消费额居中,管理人员的体育消费额最高,与其它职业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表明,转型期我国之所以体育消费呈每年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高收入一族的拉动引起,而低收入者对体育消费的增长贡献不大。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体育需求主体的角色位置决定其消费需求的不同。

2) 收入差距决定了消费水平的层次性。

此外,地区间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造成了体育消费畸形发展。郑杭生(2002)[7]在《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中指出,198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比为1.15:1:0.88;到1995年扩大到1.42:1:0.97。2000年东部城镇收入最高的省份是西部最低省份的2.45倍。农民收入东、西部最高与最低的收入差为4.67倍。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低收入人口在西部地区集聚,造成体育消费幅射、扩散能力差,体育消费市场的相对狭小,西部地区开拓体育消费市场所需的各种资源、资本、人才源源不断地向东部地区注入,体育市场体系难以形成,市场配置体育资源的作用十分有限,导致体育消费水平东、西部失衡。

2.1.3 体育观赏消费需求的兴起是转型期体育需求发展的重要特征

我国“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起步于1980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万宝路网球精英大赛”,之后,随着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广大群众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日渐火爆。“作为‘观赏型’体育消费之主体的体育观众,在这里买到了平等、欢乐、时尚、朋友、感动、交流、荣誉感、成就感等社会心理的各种不同需求的满足”[8],从而形成了观众进行观赏消费的复杂动因,预示着一种新的大众体育文化的形成。

2.1.4 以彩票为龙头的博弈性消费需求已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彩票把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有机的结合起来,短期内可以筹集到大笔体育经费。体育彩票经营管理一系列相关环节包括彩票的设计、印刷、宣传、发行、销售、管理等,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3 转型期我国体育供给特征

2.3.1 供给市场主体不成熟

供给市场主体主要指体育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市场主体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小、组织形式不规范、经营方式落后、生产和经营的商品数量和品种单一、营销手段和方式陈旧、市场反应速度慢以及创造需求的能力弱等方面。目前我国体育供给市场一味追求高利润,很少考虑收入层次的差别,供给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一方面某些体育消费需求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某些消费品的供大于求。与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相适应的比较廉价的健身消费项目,如羽毛球、篮球、游泳等,社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

2.3.2 体育供给总量不足

我国自1997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的宏观背景对体育市场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不仅是对体育需求,更重要的是体育市场投资减少了。以体育场馆为例,调查表明,从1996年以来,一直存在数量不足,现有设施利用率低、开放率低的问题。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90多万个体育场馆,开放和半开放的只占总数的41%[9]

2.3.3 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高等体育经营人才匮乏

体育市场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式条条管理按照原有体制有强化的趋势,部门分割、地区保护问题严重;二是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行业监督、预警、评价、统计、考核体系和行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系统;三是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是在用地、融资、税收、赞助、建立新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四是一些准行政单位用行政手段分割和垄断项目市场,项目市场的壁垒过高、进入的成本过大。

另外,我国体育经营者、管理人员及体育中介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市场发展的“瓶颈”。由于市场是最典型的体育商务活动,体育管理、经营及中介人员作为观众和市场联系的纽带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目前懂经营、懂法律、会管理的体育相关人才无论在“质”和“量”上都还不能同国外某些国家相比。

2.4 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特征成因分析

2.4.1 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的社会经济环境

2.4.1.1 转型期我国GDP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体育需求与供给发展的根本前提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着体育需求与供给乃至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经济转型以来,中国体育市场有了长足发展,无不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着巨大的关系。

2.4.1.2 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的我国经济条件决定了体育需求的发展有限

从发展阶段上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化。因此,尽管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对个别城市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作用比较明显(如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但就全国来讲,在现阶段通过体育消费来明显或比较明显地刺激消费需求、刺激就业的作用不会太大。用第三产业,包括体育消费、服务消费来解决我们目前需求不足的问题,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2.4.1.3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居民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

孙凤(2002)[10]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对中国城镇居民的不确定感受及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测度,得出的结论是转型期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改革的帕累托性质,使得制度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消费者支出有显著的负效应,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消费支出中并不占主导地位的体育消费需求。转型期我国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开工不足,甚至亏损增加,下岗失业者增多,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滞后,人们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消费者为了应付将来的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边际体育消费倾向下降,形成紧缩效应。这意味着,我国的有效体育需求的发展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受到限制。

2.4.2 影响我国体育消费需求与供给变动的诸因素

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体育需求的因素进行R型因子分析,获得了五类影响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因子,分别命名为:经济类因子、保障类因子、供给类因子、环境因子和社会心理因子。

3 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3.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有助于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的发展

小康社会的实现将在经济、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全面保障体育需求与供给的增长。新世纪我国体育区别于20世纪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体育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生力量,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为这一新生力量增添了活力。

3.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使我国逐渐形成特有的体育需求文化体系

新世纪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是:体育消费需求逐步上升;消费的目的是现代人对幸福、健康、长寿的追求;消费的要求是有选择地消费、和谐地消费,是包括物质、精神、服务全面的消费。这种选择性、和谐性、全面性的体育消费,实质是向“科学文化型”的体育消费转化的过程。这种“科学文化型”的体育消费,将随着我国20世纪末“两大目标”的实现以及“申奥”成功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而逐步形成我国特有的体育消费文化体系,体育需求将越来越成为时尚。体育消费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体育消费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3.3 实物、观赏、参与娱乐消费日益旺盛 ,消费需求的层次性更加突出

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成为推动我国全民体育需求与供给发展的重要动力,将使我国形成全民体育的新格局。第一,实物型体育消费如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等需求将继续增长。第二,观赏型体育消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势头。第三,参与健身娱乐消费出现大众化、普及化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部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体育劳务和服务项目正方兴未艾,特别是一些健身娱乐场所和健美锻炼、咨询、辅导等有偿服务形式的不断涌现,必将极大地提高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兴趣。

3.4 发展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的对策 1)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2) 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3) 增强居民消费意识,积极培育消费主体。4) 完善体育服务体系。5) 合理制定体育消费品的价格。6) 充分借鉴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调整我国体育经济政策。7) 推进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 隋路.试论面向社会经济转型的体育经济政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5.5:8-9.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2.

[3] 孔文清.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

[4] 左从现,方新普.试论体育需求和体育供给[J].体育科学,2000,20(6):19-21.

[5] 胡鞍钢.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86,169.

[6] 于振峰,等.北京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1):9-10.

[7] 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7.

[8] 李明.对“观赏型”体育消费的初步理论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14(3):20-23.

[9] 顾静.我国六成体育馆闲置[N].竟报,2005-7-15.

上一篇:2023年银行员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事业单位会计典型会计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