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2024-10-25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共8篇)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篇1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2.2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2.2.1政府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之一,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以解决农业生产者资金不足的难题。

2.2.2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者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维修”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3 还要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3.1农业生产者的参与职责。农业生产者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业循环经济能否发展,关键在于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愿意清洁生产,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政府各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使他们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者宣传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行为能落到实处。

3.2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公众的自觉行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广大公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定期发布有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信息,使广大公众享有知情权,通过参与,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使公众能把环境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篇2

一、民勤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

作为农业大县, 节水农业效益可观, 水资源短缺瓶颈难以突破。在实际工作中, 对已出现的问题,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克服片面性,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把注重节水和开辟水源结合。这是民勤缺水的根源所决定的, 任何事物都存在它的有限性, 节水农业发展也是一样。否则, 到一定时段, 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其反面。

由于强调节水, 必须推行关井压田, 在市场经济规律不健全的情况下, 面对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恶果以及农资价值疯涨等原因, 农民增收难的情况依然突出。对此, 人均土地播种量应须慎重考量, 既不能滥耕滥种, 又须保证农民稳定增收, 齐奔小康之路。

农民为了富裕, 手中有钱, 腰兜鼓起, 对种粮食已经看得很淡。因此, 对“食为天”、“民生本”的问题, 各级领导还须从指导思想上, 给以科学认识和引导, 不能为了GDP而轻视粮食安全。对温棚种植中出现的虫害严重, 及人体健康产生的负面效应, 应给予足够重视。既要消灭虫害, 又须保证食品安全, 决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以人体健康为代价去追求经济效益。

由于粮经种植结构比例的大调整, 牧草显然出现了短缺情况。牧户买草, 偷牧情况相应发生。又致使牧草、林牧矛盾突出。为了充分发挥造林治沙对节水农业的作用, 应大力推广林草间作技术, 通过科学规划和发展, 使羊群饲草得到充分保障;使林、灌、草挡风阻沙也更有显效。

二、民勤发展节水农业的措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不仅是农业的命脉, 也是人类生存的命脉。因此, 民勤作为一个农业县, 再加上干旱、少雨、缺水的严酷自然条件, 走发展节水农业之路, 势在必行。民勤县委、县政府正是从民勤的这一根本实际出发, 遵从温家宝总理的“节水模范县”的动员令, 采取各种措施, 带领全县人民走节水农业之路。

㈠关井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石羊河水资源未能公平合理分配, 致使民勤开展了大挖地下水运动, 当时被省、市看作民勤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加以宣扬。机井数量最多时, 达万眼之上。实际上, 正是由于这场大挖地下水的群众运动, 造成了后来的竭泽而渔, 使民勤走到了“第二个罗布泊”的边缘。

自从省、市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以来, 民勤县委、县政府下大决心, 关闭机井。至“十一五”末, 全县累计关闭机井3018眼, 累计削减地下水开采量4.28亿m3。

㈡压田改革开放初期, 出现了开荒热, 一些地方林木被滥伐, 植被横遭踩踏, 柴湾夷为平地。据土地局调查, 全县播种面积最多时有8万hm2。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实施以来, 民勤县下大决心压田。至2011年, 全县压减配水耕地面积3.0万hm2, 全县用水总量由2006年的7.44亿m3下降到2011年的3.51亿m3。

㈢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压减高耗水作物。从去年种植情况看, 高耗水的粮食作物只达1.31万hm2, 人均0.113 hm2;经济作物3.382万hm2, 其中低耗水的棉花达1.282万hm2, 葵花达0.715万hm2, 药材0.1万hm2, 苜蓿0.3万hm2, 共计2.122万hm2, 占经济作物面积的63%。

㈣推行水权水市场建设实践证明, 节好水, 首先要管好水。民勤县委、县政府逐步摸索, 从2011年以来, 先后出台了《民勤县水权水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开展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规范创新年活动的意见》、《民勤2012年水资源分配方案》等文件。从水管理组织建设, 水管理权限划分, 水交易权审批, 不同地区用水标准规范, 不同地区, 不同行业, 不同用途水价记核等方面均作了明确规定。

为了全力抓好管水、用水、节水工作, 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 水务、物价、发改、审计、监察、农牧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由水务局具体担负职责。各乡镇及各灌区成立由乡镇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水管单位及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为成员的水权交易监管小组。从组织环节保证管水、用水、节水各项政策顺利实施。

同时, 还制定了明确责任, 严格考核、群众举报、明察暗访, 奖优罚劣, 邀请省、市相关专家论证指导, 广泛吸纳专业人士意见建议等一系列落实措施和办法。从而使与节水农业发展紧密相系的水权水市场建设, 管水、用水、节水措施, 真正变成广大干部群众行动, 走出一条符合民勤实际的节水农业之路。

三、民勤发展节水农业的实践

促温棚、滴灌设施建设发展。民勤日照时间长, 昼夜温差大, 蒸发量高。因此, 促进设施农业建设, 既发挥了日照和温度的优势, 又避免了水蒸发的劣势。近年来, 全县上下采取打通思想, 帮扶资金, 技术指导, 示范带动等措施, 大力促进建温棚, 膜下滴灌, 垄膜沟灌, 垄作沟灌等节水方法。

日光温室建设, 通过三雷镇下雷村万亩循环农业园区, 薛百乡张麻村日光温室标准化栽培示范园, 三雷镇中陶村金光高效科技示范园区等;垄膜沟灌, 通过蔡旗乡金家庄村, 重兴乡红旗村、昌宁乡安宁村, 东坝镇裕民村, 收成乡兴圣村等千亩核心示范区;膜下滴灌通过夹河乡中坪村, 红沙梁乡高来旺村膜下滴灌千亩核心示范区的典型示范作用, 从而推动了全县环河、昌宁、西坝、东坝、泉山、湖区万亩垄膜沟灌、膜下滴灌节水农业全面发展。2011年, 全县共完成农田节水技术推广2.573万hm2, 实现总增产1085.84万kg, 总增效4251.5万元, 实现总节水4101.7万m3, 总节约水电费0.375万元。

开展新技术运用及万亩高产创建活动。民勤县紧抓农业生产科技第一链, 在节水条件下创新农业效益。全县已开展的有小麦万亩高产创建, 棉花万亩高产创建, 玉米万亩高产创建, 测土配方施肥, 食葵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等。事实说明:技术节水潜力可观, 种植效益明显提升。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篇3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的最新变化,并就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做了进一步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加工贸易;发展变化;对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它充分发挥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最新变化

1.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1)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使得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投资转移的重要机遇。2008年4月16日,商务部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决定,为实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在中西部重点承接地的集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指导。

(2)国内产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转移。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从其整体布局出发,必然不断把产业投向商务成本最低、出口便利的国家。2007年以来面对两税合一、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合同法实施等一系列政策变化,外资纷纷撤离。从珠三角撤资的不少外资并没有流向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而是流向了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加工贸易直接流向国外将造成国内东西部产业内循环的“断链”。

2.加工贸易政策变化

近几年,我国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问题比较突出,并且还出现了通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以及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因此,我国政府针对对外贸易采取了一些更加严厉的政策。

(1)出口退税政策调整。2007年6月19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2)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政策调整。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新增共计1853个十位海关商品编码,还对加工贸易监管要求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二、我国加工贸易变化的影响因素

1.法律法规日渐完善

为了更有效的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和发挥监管作用,我国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其中,新《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企业的用工成本大约提高了8%。这是致使许多中小型“三来一补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出现产业波动的直接原因。

2.运营成本持续上升

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上升,导致许多外资企业难以维生;环境成本上升,东部的环境承载力趋于饱和,加上群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这也成为外资企业迁走或撤资的原因之一。

3.优惠政策不断减少

从2007年,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制定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等,使优惠政策不断减少。

三、未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

1.促进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变

目前,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80%,民营企业仅占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这反映了国内企业目前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因此,下一阶段加工贸易发展的重点,应是使加工贸易的主体逐步从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向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主转变。

2.加快加工贸易的转移步伐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趋势下,东部的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东部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因而东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改善投资环境。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差,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仍然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为吸引外商投资提供一个良性的硬环境。

(2)加强政策引导。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更大,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也更多,只有采取相应对策,解决加工贸易发展的系列问题,才能顺利完成产业的转移。

3.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1)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为促进我国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链条中不断向高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环节提升,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扶持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推动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制定和实施对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完整的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体系,尽快改变加工制造业普遍的技术落后局面。

(2)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在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3)建设相关配套产业。若失去了廉价劳动力这个优势,我国将不再对这些跨国企业有吸引力。因此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建设加工贸易的相关配套产业,能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提高加工企业的本地采购率,进一步带动基础产业的发展,增长产业链条,促使其向上下游深入发展,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篇4

二、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是增强应对入世能力的根本途径 但是,着眼于品质问题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就不同。比如,粮食播种面积还是16.5亿亩,不增加也不减少。但在这16.5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上,每一寸土地都可以调整品种,淘汰市场不适销的低劣品种,更换上受市场欢迎的优良品种,这样的调整就不受数量的限制,而整个农业的效益却大不一样了。不仅种植业要进行这样的调整,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等也必须进行这样的调整。在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农业的结构调整必须从追求产品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产品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才是应对入世后新局面的根本途径。也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变,才能在提高整个农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三、关于现阶段的农民收入 加入世贸组织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人群所产生的 影响 是很不一样的。当前必须考虑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入世之后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民就业和收入会受到影响。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状况总体上很不理想,一些传统农区的纯农户还出现了持续的收入负增长。入世后这个局面会更严峻。但是,我认为,还是必须理性地 分析 现阶段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两大方面: 总的感觉是,农业在应对入世后挑战的问题上,不能只看到农产品或农业这个产业可能受到的影响,更要看到农民在就业、收入方面可能受到的影响,否则内地尤其是粮棉主产区的农民就可能受到很大的压力。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篇5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促进我国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农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分散且素质较低等特点,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技术开展的商务活动,能够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户为基础,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社等中间组织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将农业等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三者环节联结为一个有机的产业系统,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是企业化。

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既发挥迂回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被称为“直接经济”、“零距离经济”。电子商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依赖的24小时无间隔的商业运作等,因此能够有效地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的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准确性差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减少乃至消除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农户和企业及时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和农户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智能、快捷。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处理订单、安排生产、分配资源,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信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电子商务疏通了信息的传输,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又拓宽了信息的传输范围,便于买卖双方联系,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费用。

3.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农业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限制,依赖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农业企业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跨地

区乃至跨国的网络销售,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4.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在农业电子商务中采用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能并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合作社出现,而是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而由其统一组织销售,交易的一方是农民群体,另一方是企业,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质检、分级,采取明码标价,保证了流通规模化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

5.方便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业电子商务将使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农户了解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不断推向深入。

二、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自1994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以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入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建立了部分农业综合数据库,并研制开发了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三分之一。农业部还利用网络协议、信息通讯、数据库及查询等技术,建成了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及处理和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及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超过3000家。我国大陆涉农网站已有6千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十名以内。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还处于人才缺乏、体系不健全的状况。虽然一般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都有网站,但网站提供信息的时效性差,针对性不强,发布的内容以生产信息、实用科技信息居多,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偏少,缺乏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监测和预警预报等。

2.发展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不发达,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网络成本较高导致农民很少上网,是限制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高于农村,城镇网民的上网时间长于农村网民。2006年,在全国13700万网民中,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仅0.4%,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而且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真正能上网的农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受自然条件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农用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农产品生产区域和生产者相对分散;而且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耐久存,品类繁多而品质评价的主观因素较强,标准化程度较低,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着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流通现代化。

(3)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长,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之间严重割裂,交易链及其通路较为复杂且透明度不高,交易信息的对称性较差;单个农户、小规模农业组织搜集、捕捉、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这些缺陷也不利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开展。

(4)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的惯性极大,对新知识、新技术存在着“不知用途,不知用法、不知谁用”的现象,“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导致农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严重阻碍着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5)农业发展中的实际操作技术人员缺乏,科研人员大多都集中在学府。在美国,把农业的推广下到每个大学的农业学院,大学教授三分之一时间从事教学,三分之一时间从事科研、三分之一时间从事推广工作。而在中国大多数教授只是局限于教学和科研。

(6)农业网站存在着以农业商务内容为主的纯农业网站较少、利用率较低的现象,较多农业网站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多数网站的设计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农业网站的地区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网站并不多。这些都导致网站不能因地制宜地为更多地区的农民提供全面的、周到的、符合实际需要的服务。

(7)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我国地区的差异性,还需要积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大量的相关数据。但是,国内数据积累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使得建立大型实用数据库进行储存、分析和利用变得十分困难。尽管有些单位建立数据库,但多数的网站都设有内、外两个部分网络,使数据库中有价值的信息大多不能共享。

(8)缺乏宏观指导性的农业信息,未能形成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使电子商务给农业的产、供、销带来的益处不多。各类农业网站直观反映的农业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

三、发展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对策

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支持、农用物资的购买或农产品的定货、销售、运输、加工、广告促销及付款等等,无不伴随着信息的流动,信息实际上是整个农业大市场体系的纽带。为加速电子商务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现代农业大市场有效运作,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电话等多种通讯手段,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各级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引导和培训农民使用各类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2.建设高质量的农业电子商务的平台。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多元化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的资源、市场、生产、政策法规、实用科技、人才、减灾防灾等信息;同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网上交易的平台,支持B2B、B2C、C2C等多种交易模式,降低企业和农户从事电子商务的资金门槛,培育、扶持农业电子商务企业。

3.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应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库资源的拥有量和开发利用水平。同时,应在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各具特色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交换的及时通畅,共享信息资源。

4.尽快解决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产品难以标准化一直是制约着农产品流通的瓶颈,也是实现农业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应加快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标准化工作,制订标准和规范,实现各类产品标准化,并提供相应标准描述,使农业电子商务得到顺利的开展。

5.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逐步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农作物种子、家禽畜种的培育、繁殖、加工、销售及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等一系列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电子商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完整的产业链。

6.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要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农业品要联系起来,需要在农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系统以及为农业供应链服务的农业物流系统;还要利用现有的配送企业,充分发挥分工的优势,实现客户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品种、农业物资的及时配送。

7.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应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篇6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民安身立命的保障。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的完善程度直接关乎到农业生产的成熟程度,而且直接关乎到广大农民的生活起居,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可持续性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水利;可持续性发展;农业

一、前言

所谓的农村水利就是在农村,通过修建各种水利设施,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不断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进而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由此可见,水利工程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国以来,我国陆陆续续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便利条件,也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无论在防洪还是灌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为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然后,尽管如此,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水利工程设施存在太多的问题,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目前很多农村的土地还没有基本的灌溉设施,即使有的也普遍老化了,根本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的需要。而且近几年国家对农业水利工程的投入不够,造成很多水利设施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和维护,老化现象非常普遍。致使很多农村地区依然靠天吃饭,面对洪涝灾害无能为力,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曾经走访调研过一个村庄,干旱时期,只有一点剩余的水流经这两个村,大部分农田依靠农民自挖的水井进行提灌。遇到久旱,井内每天只有一点点黄泥水,只够供农民作饮用水。下大雨后,由于村内池塘淤积严重,蓄水量减少,加上排渍困难,多余的雨水经常造成渍水淹田现象。近些年,由于水土自然流失以及农民将猪粪、垃圾、稻草等倒入塘内,日积月累,造成危害。长城乡共有557口池塘,几乎全部被污染,而且淤积严重。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农村水利工程的对农村生产的重要性。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毋庸讳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战略产业。农业生产关乎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

占据重要比重,而农村水利是直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是粮食生产的保证,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每一次经济的波动都和农业生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兴建大型水利设施,就会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不仅工程本身会拉动相应的产业发展,而且建成后的水利设施更是对经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

2、实现农村稳定的保障

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战,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处于频发阶段。尤其在广大农村,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多地方的农业靠天吃饭,致使很多农民收入偏低,贫富差距拉大,每天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这些现实问题对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重要阻碍。为此,我们只有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格局,为农村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保障,增加农民收入,仓廪实而知礼节,避免农村社会的不稳定。而且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农村带来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的农村饮水都成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的身心健康,而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为很多农民解决饮水问题,给农民安心生成的预期,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人口众多,粮食是安身立命之本。尽管从最近几年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摆脱了以前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粮食产品日益丰富,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粮食问题是存在周期性变化的,随着人口的增多,到2030年中国人口会超过16亿大关,粮食需求每年也将近7亿吨,这对我国农业生产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目前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在不断增加,一旦国际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将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实质性的破坏。为此为了将我国的粮食安全真正控制在自己手里,我们必须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三、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正如上文所述,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关乎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粮食安全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农村水利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我们讲的水利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农村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以及资源。这里的可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农村水利建设必须高瞻远瞩,满足未来农村生产的需要,没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农村水利建设必须以满足农业需求以及人们生活需要为宗旨,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二是我们倡导的水利工程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不能牺牲我们后代子孙的利益,不能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而是全面的、满足生态、环境、资源全面的需求。三是农村水利可持续性发展不是单一的工程,是个系统的工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包括农村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的治理、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等等。

2、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大力发展水利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利科技是完善农村水利工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把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科技力量为解决农业生产用水与农民生活用水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已初步形成了水利技术引进与储备的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水利技术引进途径,完善了水利科技的应用与实施。但仍存在不少与我国农业水利建设改革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今后我们要提高认识,重视水利科技,积极学习引进推广先进的水利技术,例如甘肃省推出的“修梯田、建水窖、铺地膜、调结构”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当地水资源不足的现状,这种旱作农业适用技术将当地的降雨利用率提高30%多,农村亩产提高将近60%,农民收入增长40%左右。再例如新疆地区推广的膜下滴灌技术,水稻膜下滴灌技术是依据膜下滴灌的技术原理,通过采取优良品种培育与应用、滴灌节水技术、覆膜旱作、丰产栽培、全程机械化等技术集成,达到水稻节水、优质、丰产的目标。农田水稻全部采用新的种植方法栽培,包括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机械化直播技术和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膜下滴灌旱植水稻新技术,彻底打破了“水稻水作”的传统,每亩节水可达上千立方米,比传统水稻种植方式节水65%以上。同时,还减少了育秧、插秧等多个水田栽培管理环节,较传统水田每亩节约育秧、插秧费用200元左右。加上机械化直播技术和无线远程控制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力投入和劳动强度,对节能减排和防止地下水污染都有重要意义。(2)加强农民对水利设施建设的参与

农村水利工程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一项旨在为农村、农业、农民造福的民生工程,而且我国水利农村大多比较分散,水利工程又多以小型工程为主,星罗棋布,没有办法大规模的统一的进行管理和建设,如果能发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积极献计献策将会极大的提升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特别是小农水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大多工程在农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与农民利益最直接、最密切,群众参与度高,深受农民欢迎。一是创造条件,让农民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对于村级水利工程建设,要征求农民的意见,由全体村民共同协商民主表决,可以投票来决定,在农民投票选择的基础上,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涉及到几个村、镇的水利工程,更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协调矛盾,找出适合的方案。因为农民是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对于水利工程修建的种类和位置最有发言权,农民参与决策可以避免形象工程的产生和浪费现象的出现。二是广发发动农民参与到工程建设施工中去。农村税费改革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后,全国农田水利投入下滑明显。初步统计,近几年来农田水利农民投工比上世纪90年代下降了近七成,相当于年减少710亿元的投入。往年搞农田水利建设机械多、劳力少。但机械毕竟不能代替人力,像铺模板、轧钢筋等细活还得靠人工完成,但由于多数青壮年农民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妇女,所以好多项目都难以如期完工,最少的延期两个多月,多的则要拖上半年。08年金融危机以降,很多农民工从大都市返乡,一是没有收入来源生活陷入困境,二是对农民稳定造成一定隐患。如果政府能取新机制、新办法,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让他们就地实现就业,也解决了农田水利缺劳难题。(3)完善农村水利管理体制

再好的水利工程没有完备的管理,其效用将大打折扣。国务院1号文件明确规定,国家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取社会、农民参与水利建设。另外要加快推进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调动社会投资水利的积极性。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然而,我国水利工程欠债过多,单单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必须转换思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再采取大一统的、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灵活的转换管理体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区别对

待。例如对于很多小型的水利工程,可以让农民自行完成,农村有很多合作组织还有一些农业协会,可以发挥他们的力量对农民进行引导和帮助,按照自己建设、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收益的原则进行建设,政府根据工程的规模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针对一些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可以采取公司制的管理模式,吸纳农村一些大型养殖场、乡村企业、大型种植场等不同主体,明确各方经济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按照投资多少享有一定的收益和利润分成,还可以积极吸纳农村参与,建设成的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给农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为企业、养殖场等提供经营用水,富裕的水可以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调剂余缺。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事业于一体,将会很好的解决农村水利工程投资制约的问题。

4、加强水利设施的建后管理

水利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加强建后的管理和维护,一是合理制定水价,农业水利可持续性发展要求以节约能源为前提,要鼓励农村节水节流、高效用水,就要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让价格规律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对于节约用水的农户要给予奖励,充分提高其节水的积极性。对于水价要充分考虑的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能为了节水过高的提高标准,给农民带来不少的负担;也不能制定过低的水价,起不到价格调剂的作用,造成水资源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价格制定要合理,还要实行信息公开的公式制度,对“水价、水量、水费”进行公示,不搞暗箱操作,减少水费收取的中间环节,遏制中间环节乱加价、乱收费和水费的截留、挪用现象,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在工程管理、水费征收中的作用,政府要定期的合作组织进行沟通,了解水利工程运行中的一些基本情况,确保水利工程运转正常,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和处理。二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和方法,细化和完善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法规,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在农村水利工程运行使用过程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杜绝一些不合理的经营手段。同时加强水政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逐步使供给过程阳光化,对供给的内容、资金使用情况、进程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篇7

1 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 基础设施薄弱

落后的农业基础设备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 很多设备已经老化不能运行, 再加上单一的生产模式, 给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近年来, 我国在农业生产设施上的投入并不算少, 甚至是越来越多, 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却仍受到阻碍, 解决不了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1.2 技术水平低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兴国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就现在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来看, 现阶段的农业科学技术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水平的推广不受重视、科技培训网偏瘫、新的科技成果到不了农民的手中、知识老旧等等都是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的表现。

1.3 农民素质相对较低

农民是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因此农民的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这些农民大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知识能力有限, 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 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限, 而且还不愿接受新的科技知识, 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素质无疑成为科学技术推广发展的阻碍。

1.4 现行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1978 年推行以来, 逐渐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主角。包产到户, 调动了农民们的积极性, 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土地分散在农民手中,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就无法满足, 农产品的结构面临相对单一的局面, 同时也使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 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难以流转, 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些建议

2.1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过分分散, 政府应该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务支出的主要项目。除了改善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 大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外, 政府还应该优化调整财务支出的结构, 使得财务支出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科学技术的开发、使用和推广等方面资金的投入, 逐步建立起一个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的支持体系。

2.2 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将科学技术放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 提高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首先, 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大财政在科学技术推广这一方面的支出, 同时要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在开展科学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深入田间了解具体的农产品品种以及它的生长条件。实现新的科学研究以后, 应该让科研人员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 帮助农民了解新的科研成果, 并在联系和交流中实现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中的推广。其次, 要重视科研体制的改革, 转变传统的以简单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模式, 将深加工产品作为农产品加工的重点, 将科研的重点转向降低生产成本方面,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农业的科学发展。最后, 农技所的科研投入也应该有所加大, 培养一些技术水平过硬的科研人员, 深入到田地中去指导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2.3 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我国发展农业经济需要积极的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把自然环境与农业经济有效结合的措施, 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科学转型的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发展农业经济, 就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农业经济转型的突破口来抓, 要坚持集约开发, 资源保护, 污染防治以及循环利用的原则, 同时需要投入减量以及生产清洁并举, 加快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 我们需要大力的推动农村清洁工程的示范建设工作, 进而推进农村环境的治理, 最终改善农村人的居住环境。探讨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体系的建设与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机制体系等问题, 需要不断的开展与实现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交流与创新。

2.4 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民的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科学技术推广的一个很大的阻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对发展农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该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农民展开科学技术的培训, 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 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种方式的农民技能培训系统。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加大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和新技能推广, 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力度。

2.5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的资源利用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具有重大影响, 土地使用权的利用对于升值土地资源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实现土地的流转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保持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土地的出租、转让和转包, 实现土地的流转、优化配置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政策, 让土地的流转有律可循, 规范土地流转的程序和手续, 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从整体格局来看, 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依旧受到农业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水平、农民的素质以及现有土地制度的限制, 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岩.中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之研究[J].大众文艺, 2011 (13) .

[2]郝鹏飞, 刘冬蕾.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经济导刊, 2011 (07) .

[3]王亚山.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 2010 (08) .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篇8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意义;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的消耗大、利用率低,农业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壤与肥料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基础,是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的根本。但目前,土壤和肥料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土壤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土壤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土壤具有营养库、养分转化和循环、雨水涵养、生物支撑、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等重要作用。统计资料表明: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自土壤。从一定程度上讲,土壤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人类宝贵的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全面地、持续地和协调地供给植物以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的能力,是衡量土壤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壤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1.2 肥料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能增加农作物产量。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基础,肥料则是土壤养分的主要物质来源。因此,肥料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在提高单产方面,化肥对增产的贡献额为40%~60%;合理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如可提高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其他营养物质含量,提高棉花衣分、绒长等;合理施肥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含量持续增加,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等;合理施肥能减轻农业灾害,如合理施肥使作物茎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等抗逆能力大大提高。在未来农业中,肥料在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我国有限的耕地和众多的人口的农业发展现状,施用化肥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土壤肥料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科学施肥和过度施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的施肥,比如说氮磷,从而导致地表水产生富营养化的现象。没有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有铬、氟等有毒元素的化肥,很容易造成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金属片、玻璃碎片、塑料薄膜等很容易破坏土壤原来的结构,从而降低土壤的肥力。

2.2 土壤养分缺失,土壤的质量下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增加产量,人们开始大量的使用化肥,且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耕地的质量不断的下降。而且,人们逐渐忽略了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养分缺失。主要表现为土壤的基础肥力下降,土壤的物理状况下降,缓冲能力下降,土壤的各种各样的污染剧增。调查显示,我国有55%的耕地是缺磷的,55%~65%的耕地是缺钾的,这都成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2.3 化学肥料与有机肥的施肥比例不均衡

在施肥比例不均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氮磷钾的施肥比例不均匀。钾肥的施肥比例相对于氮磷的施肥比例来说是比较低的。单质化肥、低浓度化肥的施用比例高,高浓度的化肥施用比例小。过多的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施用的比例较小,这也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3 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保护法

当前土地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导致耕地保护工作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进一步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明确耕地资源保护立法的价值,调整耕地保护法律关系,是保护耕地应用的重要措施。此外,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和破坏耕地,强化耕地利用管理,并建立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区,加强耕地资源的研究等都是解决目前土壤有效利用问题的有效措施。

3.2 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与研究工作,提升土壤肥力

对土壤肥料的有效应用的准确监测,可以实现对土壤肥料应用情况的准确把握。土壤肥料的有效监测手段有国家肥料效益试验网络等,该网络能实时地掌握土壤内部氮钾磷的分布状况和对作物增产所产生的作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共享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

3.3 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料,提升土壤的肥力

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用微生物化肥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微生物化肥包括:氮肥: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内部的氮素与作物氮素营养,比如根瘤菌、固氮菌、固氮蓝藻等。有机磷细菌肥、综合性菌肥:它可以分解土壤有机物质,提升土壤的肥力。钾细菌、无机磷细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矿物质。抗生素:可以防治植物病害,刺激植物的生长。菌根菌肥料:可以增加作物根吸收营养的能力。其中,菌肥在播种时一般作为种肥来使用,固氮菌肥和有机肥料可以混合使用,一般不和杀虫农药混合使用。

3.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轻土壤的压力

农业废弃物的利用既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减轻土壤的压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利用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转化有机肥料产业化关键技术、作物秸秆作为设施基质原料关键技术、作物秸秆生产秸秆板材关键技术、作物秸秆作为猪饲料原料关键技术,研制复式混合高温发酵菌剂,使得作物秸秆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高效的发酵,变成有机肥,提升土壤的肥力。

上一篇:2023年圣诞节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下一篇:培训后期研训作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