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2024-09-15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精选12篇)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1

分析发展态势是决策时正确审时度势的基本要求,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影响决策的正确判断至关重要。2000—201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状态增长盛况空前;速度加快形成历史上快速发展成长期;质的改善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成效显著成为农机化发展成果辉煌、贡献巨大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仍亟待解决。

13年,农机化发展盛况空前

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0年5.23亿千瓦增加到2012年10.26亿千瓦,12年增加5.03亿千瓦,接近翻一番,年均增加近4200万千瓦。尤其近10年来,总量增长连续跨上6亿千瓦、7亿千瓦、8亿千瓦、9亿千瓦、10亿千瓦五大台阶,2012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2000—2003年年均增加约2900万千瓦,2004—2012年年均增加约4680万千瓦,近9年可谓盛况空前。

农业机械原值从2000年2828.1亿元增加到2012年7805.6亿元,2012年为2000年的2.76倍,12年增加近5000亿元。其间,2000—2003年年均增加约180亿元,2004—2012年年均增加约494亿元。尤其2009—2012年这4年年增量从627.9亿元到691亿元,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从2000年3413万人增加到2012年5354万人,12年增加1941万人,年均增加160多万人。农村中会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机器装备的新型农民数量大增,总量空前。

农机户从2000年2714.7万个增加到2012年4192.3万个,12年增加了1477.6万个,年均增加120多万个。显示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户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农机户作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不断发展壮大。

农业机械购置总投入从2000年190.57亿元增加到2012年856.96亿元,2012年为2000年的4.5倍,翻了两番多。不断加大投入形成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从2000年到2012年,机耕面积从6200万公顷增加到1.1亿公顷,机耕水平从47.7%提高到74%;机械种植面积从4000万公顷增加到7680万公顷,机械种植水平从26%提高到47.4%;机收面积从2645万公顷增加到7117万公顷,机收水平从18%提高到44.4%。农业生产中机械化作业方式日益增加,传统作业方式日渐减少。

在2000—2012年间,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机工业出现了互促共进的发展局面。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突破了三大关,2005年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2009年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达3300多亿元,成为全球农机制造第一大国。

快速发展最显着的标志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及玉米机收水平、水稻机插秧水平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0年32.3%提高到2012年57.2%,12年提高24.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幅度大于2个百分点。尤其2006—2010年连续5年提高幅度都在3个百分点以上,形成我国农机化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农机化发展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2007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2.5%,超过了40%。二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50%,达52.3%。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力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转变为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

在这一时期,努力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主攻方向,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的两个环节玉米机收和水稻机械种植都取得了突破性快速发展。全国玉米机收水平从2000年1.7%快速提高到2012年42.5%,12年提高了40.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尤其近几年,出现提高幅度高达8个百分点以上的发展速度,真是前所未有。

12年间,全国水稻机种水平从2000年5.1%提高到2012年31.7%,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近两年的提高幅度都在5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机插秧发展很快,2012年机插秧面积已达892万公顷,是2000年的10倍。机插秧面积占水稻机械种植面积的比重从2000年60.5%提高到2012年93%,机插秧已形成机械种植的主流方式,正在迅速推广。与此相应,水稻插秧机从2000年4.45万台增加到2012年51.3万台,年均增加3.9万台。尤其近4年年增加量都在6万台以上,2012年年增加量为8.6万台。

拖拉机总量从2000年1373.7万台增加到2012年2282.5万台,增加了900多万台。其构成发生了大中型拖拉机比重上升,小型拖拉机比重下降的巨大变化。2000—2012年,大中型拖拉机从97万台增加到485.2万台,占拖拉机总量的比重从7.1%上升到21.3%,其中36.8千瓦以上的拖拉机由44.35万台增加到131.8万台,翻了1.5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58.8千瓦以上的大马力拖拉机近年来发展较快,近二年年增量都在8.5万台以上,2012年占大中型拖拉机的比重已达10.5%;小型拖拉机数量虽从2000年1276.74万台增加到2012年1797.23万台,但占拖拉机总量的比重已从92.9%下降到78.7%,2012年还出现总量比上年减少近18万台的情况。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从2000年139万套增加到2012年763.5万套,2012年为2000年的5.46倍,机具配套比从1∶1.44提高到1∶1.57;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从2000年1797.8万套增加到2012年3080.6万套,增加了1282.8万套,机具配套比从1∶1.42提高到1∶1.71。

联合收获机总量从2000年24.1万台增加到2012年127.9万台,增加了100多万台,年均增加8.6万台,近5年年增量都在11万台以上,2012年增加量达16.5万台。在此期间,联合收获机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稻麦联合收获机由23.75万台增加到104.55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由0.36万台增加到23.33万台,构成比稻麦联合收获机由98.5%下降到81.8%,玉米联合收获机由1.5%上升到18.2%。三大粮食作物机收作业从小麦向水稻、玉米迅速扩展。

农业装备结构、功能改善使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柴油消耗量由2000年149.7公斤降低到2012年64.5公斤,减少了57%(85.2公斤),取得了明显的节能降耗效果。

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结构改善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减少而乡村农机从业人员逐年增多。2000—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3.6亿人减少到2.58亿人,而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又称农机手)从3413万人增加到5354万人。这一增一减,使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9.5%提高到20.8%,提高了11.3个百分点。

质的改善还表现为农机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经营规模、经营能力和专业化程度都有较大提高。截至2012年,在16.7万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占20.6%,拥有农机原值20万~50万元的服务组织已占28.9%,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已占14.5%;在4192.3万个农机户中,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已占12.4%,拥有农机原值20万~50万元的农机户已有40.9万个,占0.98%,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已有5.4万个,占0.13%。

农机化作业主攻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开拓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小麦达93.21%、玉米达74.95%、水稻达68.82%。薄弱环节玉米机收、水稻机械种植近年来已在加快发展。

在主攻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农业机械化正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农、林、牧、渔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延伸,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协同推进,为实现“四化”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支撑。在区域发展方面,农业机械化正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全面推进,从陆地到水域及天空全面发展。相应的农机技术装备也因势利导地得到发展。

2000—201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32.3%提高到57.2%,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从4146元/人提高到20322元/人;粮食总产量从46217.5万吨增加到58957.5万吨,近6年总产量都在5亿吨以上,出现了有史以来九连增的奇迹;人均粮食从364.7公斤增加到435.4公斤,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增加到7917元,实现九连快,翻了1.75番,城乡收入比出现了从拉大到缩小的转机;在此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1亿多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了近1.5亿人;城镇化率从36.2%提高到52.6%,乡村人口从80837万人减少到64222万人,城镇人口从45906万人增加到71182万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生产总值从1.2万亿美元增加到8.26万亿美元,人均GDP从不到1000美元增加到6100美元,固本强基,加强现代农业基础,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不”问题仍亟待解决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集中表现为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农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领域发展不平衡。北方旱作区与南方水田区,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7.2%,黑龙江、新疆、天津三省、市、区达80%以上,黑龙江省已达89%,但还有9个省、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40%以下;领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种植业与养殖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等。差距大,意味着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很大。

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与薄弱环节机械化严重滞后不协调,称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环节;保粮食安全,主攻粮食生产机械化与促农民增收,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机械化还不够协调;农机化的劳力替代作用发挥与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还不够协调;农机装备迅速增加与农机新人培育要求还不够协调;农机装备供给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还不够协调;农机与农艺融合还不够协调;增大农机投入需求与资金困难、投入不足不协调;科学发展要求与体制机制障碍不协调等。这八个方面的不协调现象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农机化发展需求迫切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含技术、装备供给、资金投入供给、人才供给、制度供给等不足),要在发展中靠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来解决。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中,要主攻薄弱环节,解决好不协调问题,加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努力的方向。

不可持续主要表现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资源紧缺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农机化发展克服资源环境制约严峻挑战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解决好不可持续问题,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机战线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新时期继续前进的努力方向。

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正处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级阶段,是农机化发展快速成长期。又处于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环境空前好。

一是法治环境空前好。国家立法,依法促进。2004年,国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立法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大。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已形成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4—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从7000万元逐年增加到215亿元。力度加大,范围拓宽,标准提高,机制改善,前所未有。

三是国家实力显着增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显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演变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初期,都需要用农业的积累来哺育工业和城镇发展,政策上对农业往往是多取少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相当实力后,就会反哺农业。借鉴国际经验,低收入国家一般不具备反哺能力,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才开始具备反哺能力,收入越高,反哺能力越大。我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反哺转折期。政策上逐步对农业实施由过去多取少予向多予少取放活转变的支农强农惠农系列政策,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并对农业进行补贴,补贴力度逐年加大。

四是我国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四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四化”同步推进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新时期工农联盟更加巩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五是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形势越来越好。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福祉,使广大人民受益,深受人民拥护、欢迎。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效卓著,举世公认。

发展前景展望

新时期农机化发展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快速成长与转型升级交融,在加快发展时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在“四化”同步推进中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大力支持农用工业发展,积极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工业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装备支持;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购买更多的农机装备,繁荣农机市场,还可以转移更多的劳动力到二、三产业从业,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三是新时期按照“保供给安全,促农民增收”相统一的新要求,统筹兼顾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增产增收型农业机械化。四是要加大克服资源、环境制约的力度,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是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特征。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作了高度概括,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就是大家常以为据的“六用”。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新时期不仅要重视量的增长,更要注重结构改善和功能提高。随着农机化由生产全程化向全面化推进,随着对节能降耗的要求日益提高,农机品种必然向多样化、高质化发展,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市场的竞争态势也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由低水平价格竞争向高水平差异化竞争发展。新时期应当注意,在农机总量增长中,既有新增量,又有报废更新量,也就是换代升级量,而且这个量已不容小视,相当可观。

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已联合发文开始在11个省市进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衔接进行试点探索,此工作已正式启动。今后农机年报废更新量是一个不小的数量,值得业界关注。因此,在农机企业群雄林立,国内国际农机企业都抢滩中国农机市场的今天,在农机化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企业要拿出自己的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做出贡献,研究开发市场时,不能眼睛只朝上,只关注政府行为,还要上下兼顾,深入研究农民的实际需要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在新时期要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辐射功能;加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试验,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装备的应用和推广;大力推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新时期要加大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的力度;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装备与运行模式的研发与应用;加强机具配备的成套性、协调性、先进性和经济性;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加大培育新型农机化经营实体的力度,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提高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解决好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鼓励和支持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良性互动发展。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新时期要在造就建设现代农业人才队伍上下更大功夫。要按照人才强农、服务发展、人才优先的要求,以提升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符合发展要求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机化人才队伍,为实现农机化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2

首先,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应更加重视对高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与信息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液压技术以及现代微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融合,同时应该向着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了;其次,当前我国应继续研发和生产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特点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农业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农艺制度等现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从而发展出与之更加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最后,应逐步提高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农业装备产品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体系,提高农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舒适性,进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员的作业条件,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将是我国社会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发展高效节约农业的最重要措施。

(1)应用农业传感器技术。要想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首先我们必须能够实时的监测农业装备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改善,其次就是要能够准确的评价农产品的生物学的活动和性状,所以应用农业专用的传感器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现阶段,农业传感器的应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采用谷物湿度传感器谷物的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采用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测量粮食烘干和储存过程中的实时温度等等。

(2)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小型化、微型化的芯片的出现也为农机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比如说在农机装备上安装电子监控装置,这样农民就可以实时的掌握装备的.工作状态,出现故障时可以即使的进行调整,提高作业的质量。我国电子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农业装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灰尘、潮湿以及噪音等不利的环境,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农用机器人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实例,农用机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高新技术,农业的作业对象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对农用机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也将越来越完善。

(4)建立更加精确的农业体系。这一内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及时的获取农作物的产品并掌握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而制定出经济上有效并且技术上可行的改善措施,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控,主要的支持技术有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等。在我国工业上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所以,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新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要想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策略,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也应体现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这一特色,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必将向着更高的水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耿端阳.浅谈农机发展的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动化[J].中国农机化,.

[3]杨敏丽.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

[4]张学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之精确农业[J].农机化研究,.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53-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起步晚,技术可能也不如发达国家先进,但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的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十五”期间我国农机固定净资产达到3530亿元,其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的保有量实现了快速增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40%,同时重要的农业机械和重要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了推广和使用。早在2011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的水平就达到了50%以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农业机械化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总结出这样几点问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化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化,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的发展需求;产品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农机化财政投入还需加强;农机应用率较低。

下面将主要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谈一谈未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仅供读者朋友参考。

2 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2.1 建立完善的农机化发展体制

第一,政府通过补贴对农村农业机械设备购买给予补贴,增加农民对机械化设备的购买需求;第二,合理定位农机化发展方向,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种植农作物一部分是供给自己使用,但更多是用来变成经济作物,因此一定要合理定位农机化发展方向,提高农民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强利用率。

2.2 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地方经济

不管是多么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必须结合当地的种植环境和气候展开农作物的种植,要做到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区域经济,将机械化水平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 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农机化作业水平提高了,那么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也需要不断提高,实现农机化与农艺化全面进步,这是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准备,也是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有力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水平。

2.4 提高农业相关人员的机械化操作水平

先进的机器设备,需要进行管理和维护,如果农村地区只是机械的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先进的机械设备,不提高相关人员的机械化操作水平,那么同样也会阻碍我国农机化发展进程,因此一定要提高农业相关人员机械化操作水平。

以上分别从建立完善的农机化发展体制;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相关人员的机械化操作水平几大方面介绍了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可能还不够全面,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要想保证经济快速稳定的向前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认清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同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的予以改善和彻底解决,不断地健全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机制,提高农业相关人员的机械化操作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04).

[2] 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机化研究,2010(02):245-248.

[3] 卢秉福,胡志超,张祖立.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7,35(32):10558-10560.

[4] 李琳,郭长明,黄鹤,胡跃坤,刘斌.农机推广工作之我见[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0(06).

[5] 张传宁.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与创新推广工作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0(0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特点,未来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和稳定直接关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稳定。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加快, 大规模劳动力涌入城市, 传统农业的劳动力水平严重下降 (大多数为妇女和老人) , 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将是大势所趋, 传统的小规模包产到户正逐渐被大规模农场化经营趋势所取代。农机作业比人工劳力在时间、成本上的优势更加突出。农业机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实践证明, 发展农业机械化, 有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有利于提高劳动产出率, 有利于农业的增产增收[1]。在一定程度上,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标志, 有利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机械化的发展必将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为我国的现代化实现打下基础。然而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机行业取得了极大成就, 但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的农机产业仍处劣势, 现状不容乐观。我们需要针对我国目前农机行业的特点或者是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未来农业机械化行业的发展趋势。

1 新中国成立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和所得成就

1.1 1949~1978 年的起步阶段

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机械化。中央明确地提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及指导方针。国家成立农技站, 并大力投资形成了遍布乡村的农机体系。我国的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 并出现了以洛阳一拖为首的大型农机厂, 为农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1.2 1978~1995 年的停滞阶段

国家改革开放, 正式施行土地包产到户, 国家对农机的研发生产投入急剧减少, 优惠政策逐步取消, 农机发展进入迟滞阶段。后来随着国家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农机, 农民成为经营农机具的主体。农机产业进行了大幅调整, 重点生产适合小规模使用的机具, 且机具配套失调。

1.3 1995~2003 年的市场阶段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 农村在农忙季节性劳动力不足。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 解决了小规模土地生产与农机大规模作业的矛盾, 大型农机尤其是联合收割机又恢复了新的活力, 同时又带动了农机服务产业的发展。我国小麦的机收水平有54%一跃到88%。

1.4 2004年以来的促进阶段

2004 年我国正式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明确提出加快我国农机发展, 购机补贴制度更是在市场的角度拉动农业机械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农机发展进入新的春天。目前我国能生产播种机等十四大类三千多种产品, 成为世界农业装配大国。目前我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50%。

2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虽然建国以来, 我国实现了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的跨度, 并且2012 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迈上10 亿千瓦台阶, 大型机械达到470 万台, 涵盖农林牧渔方面, 但由于历史观念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 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的科技进步, 农机化生产仍面临许多问题[2]。

2.1 总体农机化水平低

虽然在目前, 全国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达50%, 但在三大粮食作物中, 只有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对于水稻插秧, 玉米收获等困难环节大多数地区仍在用人力。像油菜, 马铃薯等作物, 因为机械化水平不高, 经济效益不高,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农机化程度高的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 如东北, 我国大部分为山地丘陵地区, 由于无合适机械, 目前机械化水平很低, 很多梯田只能依靠人力, 大大制约农业发展。

2.2 农业装备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 从我国目前农机装配结构来看, 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的比例为1:1.5, 低于发达国家, 动力机械使用效率低。而且大多数农民在使用购机补贴时选择动力机械, 并在生活中充当交通工具。受生产方式影响, 100 马力以上拖拉机很少。从产品上来看, 大多数为耕整地机械, 主要作物收割机械, 联合大型耕种机械很少。除此之外, 在特色农产品方面, 如水果等, 现阶段没有可靠地农机具, 有些如养殖业, 出现机具空白。

2.3 科研水平有限

我国农机行业缺乏大型的创新型企业, 技术水平低。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过小, 没有相应的技术研发人员和能力, 靠仿制机械为生。高端产品零件主要靠进口。农机因为其对象, 利润低, 自主创新企业遭到仿制企业低价挤压, 创新积极性下降。

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3.1 增加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部门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 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为机械化连片作业创造条件, 为大型机械进田服务。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农机创新力度[3]。并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我们需要组织相关团队开发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形的农业装备, 实现全面机械化。同时, 对于水果等农机技术薄弱环节, 我们可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再实时改进。

3.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农业机械的作业对象是作物, 我们必须掌握作物的状况, 才能设计出有效的农机具农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也可依赖于农艺, 共同促进发展。

3.3 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

随着当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传感器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农机的功能已不仅仅是为了节省人畜力。农业机器人可以依靠丰富的传感器准确分析作物的生长状况, 并依此做出相应的反应, 增多施肥量, 减少水量等, 使用智能化机械人可以实现精准农业, 提高农产品产量, 甚至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完全替代劳力。信息化则是指智能农业机械可以将作物生长状况保存对比,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 可以联网通过专家诊断系统实时诊断原因并采取措施, 这是农机的新出路。

3.4 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

目前在农民小规模种地的情况下, 农机很难做大, 而大型机械效率高, 平均亩成本低的特点无法体现。我们要鼓励农民合作经营, 并且产出大马力, 联合作业机械[4]。

3.5 农机必须环保节能

节能型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将会得到较快发展节能是当今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农业机械化加强节能技术设计顺应了当今经济发展之要求[5]。

4 结束语

作为当代农机一线工作者, 我们在思考我国农机问题的时候, 也应该想着怎么去做。我们首先要精通专业课程, 学好自动控制理论, 学好电子技术, 为将来农机的信息化, 自动化打下基础。同时我们应看到, 祖国需要农机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立足自我,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成为合格人才, 为祖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桃林.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农业机械化[J].现代企业, 2009, (4) :4-5.

[2]关振, 王成忠.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态势[J].北京农业, 2013, (36) :223.

[3]程志华.基层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1) :19.

[4]杨敏丽.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农机化, 2008, (1) :12-16.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5

我国传统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年份,农民往往会遭受巨大损失。引进机械化设备后,农民可以加快农业生产的进程,避开气候恶劣的时期,从而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1]。机械化设备具有标准化的特点,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播种质量相差巨大的弊端,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2促进农业科技的普及

机械化设备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农业科技的进步往往体现在农业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上,只有不断普及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够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科技的进步中获益,才能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2.1财政资金投入少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主要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导致的。我国农业覆盖范围广,农民人数众多,有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的地区较多,这就导致有限的资源被分散,财政资金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另外,我国财政资金的监督体系尚未完善,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财政资金去向不明,财政资源浪费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2]。政府必须提升对农业财政资金的重视程度,只有重视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及流向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得财政资金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大不相同。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的资源较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及土壤等自然条件相比西部更适合农业发展,这就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远远高于西部。西部地区由于自身区位条件的限制,机械化尚未普及。这样的农业发展格局长期存在,直接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土地被过度开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保障,而西部地区的土地开发程度远远不如东南沿海地区,这又造成西部地区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3.1完善我国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监督体系

我国应当完善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体系,应当组织专项小组,对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在对各个项目进行审查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各个项目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评估,在调用资金的时候,应当先满足较为重要的项目的资金需求[3]。在资金去向规划完成后,政府应当组织专业人员监督资金的.实际流向,保证资金被高效使用。

3.2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不足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随着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不断改进,各种机械设备操作的复杂程度相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实操经验少,这使得他们无法完全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文化水平的人才并引导他们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政府还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以借鉴外国先进的农业经验,并对外国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我国国情,最终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3.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政策

我国国土广阔,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及农业区位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提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政策。国家应当组织专项研究小组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后,国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农业政策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4]。另外,为了普及农业机械化,国家还应当组织专项小组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行调查,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国家应当利用农业器械的相关政策给予农民优惠。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尽力为农民谋方便谋福利。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在专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关注外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从外国的农业发展经验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祚青,李鹏.健全完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提质提速发展———关于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机,(2):1-4.

[2]流苏.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10周年为新起点———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J].中国农机监理,2014(11):1.

[3]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张宝文副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农机专业会议上的讲话[J].贵州农机化,(1):3-10.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46-1

1农业机械化现状

1.1农业机械化的功能和作用

农业是一个国家稳定的根基,21世纪粮食安全问题依旧存在,稳定的粮食供给对国家安全稳定至关重要。随着土地面积的减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并且能减轻农民劳动负担。传统的手工农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技术革命带来的机械化将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现代化农业利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用机械装配代替手工劳动,扩大生产规模,改善农业生产状况。科技的发展,导致了新技术的产生,进而产生新的农业机械。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又能促进农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进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科技的发展。机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技术提高的体现,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人工劳作方式,进一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我国的农业机械,从传统的农业机械,例如收割机向经济作物机械、牧草机械等发展,产业不仅涉及传统的水稻、麦子,也涉及蔬菜、水果。随着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各种农业机械销量急剧增长,这些都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做出很大的贡献。

1.2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机械的起点低,技术落后。虽然我国农业机械的品种超过3500种,但是仍旧缺乏核心计划和部件,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依靠进口。高科技产品发展不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农业机械产业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农业机械技术简单,科研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智能机械等高端产品的发展严重滞后。例如大型拖拉机依旧依靠于进口,这些都为国家的粮食安排带来风险,也制约了国内农业的发展。机械化水平不高又是一个问题,目前在山区依旧存在着人畜劳作,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间接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农业机械化不仅关系着农业生产效率,也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更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2.1技术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国农业机械创新不足、新产品研发和推广支持不足。智能化等高科技产品的发展问题尤为突出,缺乏核心技术,重要部件依靠进口。

1.2.2科技投入不足 企业生产产品单一,产品效益低,由于企业规模多偏小,企业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多而小,缺少集中的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

1.2.3行业恶性竞争 企业无序竞争,却未能合作研发。部分地区,由于地区保护政策,本该淘汰的小企业依旧存在,这严重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1.2.4缺乏统一的标准 标准化一直是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农业机械行业的标准目前仍不完善,很多标准仍在制定中。

2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1加大农机先进制造技术的投入

国家应重视农业机械的科技研发,将技术研发列入国家规划中,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企业、市场的资源,保证机械研发、推广的顺利进行。国家应支持建设一些机械科研基地,一些高校也应设立相应研究所。只有保证资金和人力的稳定投入,才能保证新技术的研发稳定,才能满足农业对机械技术的需求。在投入上,要关注农业、农民的实际需求,要注重高科技产品的科研攻关,要力求打破国外垄断,为农业科技做贡献。

2.2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标准是农业机械发展的保证,我国农业机械面临的制度落后的困境。随着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些地区性的标准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的需求。我国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制度、行业标准,要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行业法律法规。要以制度指导行业发展,要尽快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以适应国际需求。

2.3走生态农业道路

农业机械的发展要符合于生态农业的要求,要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企业和落后的农业机械设备。机械化必须服务于生态农业,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不危害自然环境的稳定。

2.4建立培养人才队伍

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注意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科技好手,努力培养专业人才,注重科技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農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3 结 语

农业的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农业机械投入,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保证,因此,必须要重视。我国农业机械面临着技术落后、品种单一、产能低下的困境,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完善规章制度,走生态农业道路,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国舫,汪懋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03-213.

[2]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咨询研究项目组[M].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21-569.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应对措施分析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速, 而对比全社会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滞后。在现代化农业中农业机械化是其重要内容, 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 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解放劳动力、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 而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重要手段, 是先进的农艺技术实施的载体。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在机械化的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2 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

2.1 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8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只有100余台, 而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等大农业机械基本没有,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足1%;经过50年来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增长了上万倍, 截至2009年底, 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2亿千瓦, 每平方公里耕地平均拥有农机动力86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300万台, 动力达8186万千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目前我国部分省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 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0%以上, 有的已超过60%;农业机械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约为15%, 按影响力排序, 排在水利、化肥、良种之后, 列第四位。

2.2 农机产品向多样化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对传统农业机械产品需求开始大幅度降低, 而对经济作物机械、林业机械及牧草机械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农业部优势农产品战略公布之后, 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 特别是优势农产品加工机械需求量急剧增长;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 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增长。

2.3 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建国初期的农机行业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农业机械, 主要农业机械依靠进口, 新中国成了之后,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包括动力机械、耕作机械、林业机械、运输机械、饲料机械、收获机械、水力机械、场上作业机械和农机零配件制造等行业的农机工业体系, 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农用运输车、水泵等各种农机产品, 不但能够基本满足国内需要, 而且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出口国外。

2.4 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业的规模小, 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 也没有必要, 因此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非常重要。例如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机收小麦的措施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1个多月, 大大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

3 制约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3.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随着我国政府对“三农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且不平衡, 城镇化发展进程不快,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目前, 农村经济整体水平发展不高, 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的局面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以小麦联合收割机为例:一方面该机械一次性投入较大, 农民投资购买有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秋季时间性要求不是太高, 人均种植面积又不是太多, 而机收小麦的收费标准不算太低, 为节省开支, 农民能人工收获就尽量人工收获。

3.2 土地经营规模因素

我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数量非常少, 且逐年减少, 加之大部分土地资源质量不高, 土地沙化与退化现象严重, 适合耕种的土地就更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数据表明, 2007年我国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并且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政策是农户家庭联产经营, 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土地过于零碎, 现代化的机械耕作方式很难推广, 因而导致小农经营的原始耕作方式仍在继续, 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3.3 农机化资金投入因素

从我国各省市地区来看, 农村经济及人均收入普通存在着市富县穷的特点, 农民是农机化的投入主体, 但存在着投入和收入严重不成比例。以浙江省2008年为例, 人均农民收入为5600元, 以一个家庭四人口来算, 年纯收入为2.3万元, 现在的农业机械由于技术的更新, 制造工艺的改进, 价格也较高, 一台联合收割机的市场价格在十五万元左右, 需要一个农户7年左右的家庭积累才能购置, 我国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金额与农机总投入存在着比例不协调的现象。

3.4 经济技术因素

就目前而言, 一方面,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机科研的经费投入不足, 造成了农机科研工作落后、科研设备及仪器老化、技术储备不足, 已不适应农业科技革命需要;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农机装备的结构不合理、大中型拖拉机数量较少、农机具品种少及使用寿命短, 不适应农产品稳定增长的需要。总之我国新型配套机具的研究、开发及推广与需求脱节, 跟不上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

4 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4.1 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

(1) 我国政府应实行积极、持续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不断完善补贴办法和补贴机制, 扩大补贴范围和补贴规模, 巩固补贴成效, 提高补贴效益, 以补贴引导农业机械化发展。

(2) 各级政府应分期分批对农民机手开展农机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机大户, 提高农机管理、服务能力。

(3) 采取财政贴息方式, 支持各金融机构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开辟农业机械化发展融资渠道。

4.2 增强农机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应把对农机科研投入列入计划, 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市场多渠道为辅的农机科研、开发、试验及推广的投资体制, 加强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 保持科研开发投入的持续性建立超前性的产品技术储备, 为农机行业中小型企业不断提供新技术。根据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及农民需求, 研究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材料, 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积极支持引进、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 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

4.3 建设农机化专业人才队伍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强, 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势必会对农机化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所以要以强化技术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为切入点, 抓好农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农机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农机技工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 促进各地区农机化服务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4.4 完善依法治机的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制定与完善有关扶持农业机械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迫在眉睫, 尤其是在加入WTO后, 我国农业开始与世界接轨, 对农业机械的使用者来说, 将需要能够在更大范围选择所需要的农机具。我国要围绕《农机化促进法》政策的落实, 加强配套法规建设和地方法规的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尽快制订和出台《农机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农机管理条例》、《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农机维修管理办法》等一系类的法规、规范性文件和相应的实施细则。

4.5 始终不渝地开展市场秩序监管

我国各相关机构应支持不断公布、推广农业机械产品目录, 实施推广鉴定、质量监督抽查、质量认证、质量跟踪调查等措施, 扶优限劣, 提高收获机械质量水平, 促使收获机械市场的健康发展。健全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投诉监督机制, 加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售后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深入开展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机械产品的活动, 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

5 总结

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机械化在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标志, 而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载体。要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必须克服目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解放各种制约因素, 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江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 2005, (3) .

[2]王忠民.谈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几种做法[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4, (4) .

浅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轻便化,电气化,组合化,半机械化

1 原因分析

首先,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却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大部分地区都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有近70%的耕地是以梯田的形式分布在丘陵、山地和高原地带。这种耕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分散度大、不平度高和交通极为不方便。如果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实行农业机械化,那么目前正被广泛提倡的大型农业机械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地区显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其次,我国农村的生产经营形式是采用以个体小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大部分耕地被划分成一个一个“小方格”,这对于农户而言也很难做到农作物种植在地域上的集中化以及播种、管理和收获在时间上的统一。面对这种情况,那些作业场地大、操作不灵便的大型农业机械也是很难在这些地方有市场的。

再者,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以外出打工形式分流到工厂或工地,使得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且受教育程度水平较低,农村呈现出劳动人口多但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因而,农村不能再继续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业生产,而需要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对于这部分特殊的劳动力来说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解决农业生产的强度大的老问题;另一方面,却又带来了对这些机械搬运不方便和要求操作维护人员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新问题。这也使得我国农业机械在广大农村地区需要走向轻便化的原因之一。

2 实施路线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走农业机械轻便化道路是农业机械最有市场潜力和前景的选择之一。为了达到轻便化的目的,结合现代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电子电气化。

电子电气技术用于农业机械装备上的技术创新,其优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电子监视、控制、诊断和无线通信等高科技电子技术,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技术性能,扩大了农业机械运用的范围;(2)通过电子电气设备的精确控制与执行,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以控制芯片CPU为主的控制器等在农业机械上的利用,使得机械化农业生产在节约化肥、农药、水资源、燃料消耗、降低作业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改善,实现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的农机作业效果;(3)针对各种农业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利用计算机编程等技术能达到对农业机械作业的精确操作,并及时获取过程信息,使农业机械操作能精确执行过程控制指令;(4)一般来说,电控系统相对于纯机械控制系统具有友好的人机操作界面,操作简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和条件,使得对机械的各种操作更加方便明了和安全可靠;(5)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复杂的机械操作部件,从而减少农业机械的体积和质量,提高机械运用的灵活性,使农业机械更能适应于多山地区运输的要求;(6)电子电气技术特别是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总线传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还会使一些农业装置具有智能化的特征,使系统各控制单元之间可相互通信,能够促进支持基于信息化的“精细农业”的研究与开发。

2.2 组合化所谓组合,就是农业机械部件应尽可能多地被其他

农用机械设备来采用,通过不同功能的农用工具之间的组合来实现整体作业功能。比如,通过一台柴油机与其他配套农具的具体组合后,可以实现多种用途的功能操作,即组合脱粒机、拖拉机、播种机、抽水机和喷雾车等。现在,我国也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农机具组合方面展开了研究与生产,并深受广大农户的喜爱。不过就目前看来,要实现组合化农业机械,首先应解决农机设备的标准化和通用性的问题,如采用标准化的连接接口。

2.3 适当采用半手工和半机械设备。

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所呈现出来的缺点:体积大,质量大,灵活度不高,尽管机械已经做得非常的轻型化了,但对于一般的联合播种机而言也至少有100~200kg,对土壤结构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如导致土地内部被坑实、土壤饱和导水率降低等;二是农业机械的动力来源主要是以燃烧柴油为主(这种农业方式被称之为“石油农业”),其所排放出来的尾气和废气会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造成一定的污染;三是不能做到智能、及时地识别同块土地不同部分的土壤实际情况(如哪些部分肥沃,哪些地方阳光不足等),因此不能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实时地调整施肥和播种密度等。

以上这些缺点对于传统的手工农业来说就不存在,因此在适当的条件下采用传统的工具与方法,利用现代的手段和技术,做到对传统农业的理性“回归”,也会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3 结束语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手段取代传统的生产工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生产者的需求。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当前急需发展机械化之际,应该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发展轻型和方便的农业机械,以满足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要求,让我国广大农村农户能买得起、用得起,愿意使用自己所设计制造的农业机械。

参考文献

[1]耿端阳,张敏中,罗辉,等.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4,35(4):208-210.

[2]姚宝刚.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1):79-82.

[3]汪小勤,蔡安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环境分析[J].农业机械,2006(11):34-35.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9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 目前, 我国农机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的时候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应当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措施, 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 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明确表明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

我国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期间落实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中央财政、省级财政部门投入专项资金, 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农民种地不但不收提留还给以补贴, 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农业得到发展, 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作为农业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力、资金发生了较大变化, 对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心的问题, 而农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农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所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 比如,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及允许农民自行购买经营农业机械等政策。自从政策出台后, 我国农业机械的销售总量迅速上升。而且, 农机装备的总量和种类也一直不断增加, 因此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对于我们河南是小麦主产区, 目前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3) 由于农村的生产规模比较小, 组织管理不方便, 不可能每家每户都购买农业机械, 但是购买的机械如果只在本区域使用, 就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 因为一年中播种和收获的时间非常短。由此, 农民朋友探索出了跨区域作业的服务模式。比如, 我们河南省内, 南方作物成熟比较早, 北方比较晚, 那么在进行收割的时候就从南方的信阳开始, 随着时间推移, 到达北方安阳作业结束的时候, 基本上河南省内的作物已经收割和播种结束。这样就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率, 增加了农机经营者的收入。

(4) 随着农机服务市场化的发展, 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不断的扩大, 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发展, 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比如, 水稻插秧机、食用菌生产机械、薯类收获机、药材挖掘机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类等。这些农业机械的运用, 大大节约了劳动力, 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促进了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发展, 为实现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5) 随着现代化机械技术的发展, 为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开发和制造, 农机科研机构专门成立了从农机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善体系。重点还是粮食经济作物方面的技术装备的完善, 对于其它优势经济作物也积极开发。目前我过生产的农业机械类产品种类繁多, 对于河南省内的农机产品, 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共有12大类、38小类、104个品目。包括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对于我国总的农机产品种类目前有3000多种, 这些种类繁多的产品满足了农民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 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于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和壮大,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的发展。

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农业综合能力, 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农机产品种类和技术还有待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今后农业机械化继续发展小麦、水稻生产产品, 目前小麦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在机械化的基础上, 还要开发产品, 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 着重在提高粮食品质, 为此要在粮食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基础上, 要注重产品后期的烘干、精深度加工等机械设备,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于技术不够完善的设备, 要积极开发研制, 像玉米收割机, 有些只能把玉米棒收下来, 有些只能收剥过皮的, 近两年的才能收玉米粒。应该在前两种不完善的基础上研发一种产品直接收玉米粒。这样可以节约资源。

(2) 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的机械, 为外向型农业服务。比如, 对于蔬菜产业的发展, 像移栽机具、土壤消毒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都将会较快的发展。畜牧业的机械发展, 利用粉碎机把秸秆打碎作物牲畜的饲料;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设备有:挤奶机、贮奶罐、冷藏罐等比较先进的机械。畜牧业方面的机械产品也将有很大的发展,

(3) 中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 要积极倡导走节约型、绿色化的道路。保护环境也要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大力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械设备。要注重农业机械的再利用, 因此, 环保的农业机械技术应大力增加。农业机械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 这将是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大力发展的一个方向, 这样农业机械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4) 随着市场的需要, 目前我们缺乏的是大规模的实用性很强的机械, 像小型机械非常多。但是, 随着人们生产要求的提高, 那些小型设备以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 对于那些不利于生产的设备要坚决淘汰。大家需要的是实用性更强、科技含量更高、操作更方便的机械。这些要求将会促进农业机械更好的发展。

3 结论

农业机械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研发制造更先进的农业机械将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这样使我们的农产品生产的更好, 相信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位置。近年来, 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 农民的确感受到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与收益。本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少辉.浅谈我国农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J].电子制作, 2013, 08

[2]封刚;叶永刚.初探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0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不利因素,现状,策略

我国是农业大国, 在科技水平很高的今天, 传统农业生产的各种步骤已经几乎可以全部用机械代替人力, 机械化的农业比较传统的人力农业, 有了太多这样那样的好处, 因为大家从小都被普及实现四个现代化, 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自动机械化, 我国虽然也在朝着农业机械化前进, 但存在的问题依旧很多, 要想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就需要合理的分析这些问题。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业机械化发展造成对人力劳动力的需求降低, 因为机械取代了人力, 而且生产效率也比人力更高, 导致劳动力过剩、农民对机械化的需求不高。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不高, 农民对于土地的投资也就相对较少, 而产出收益又由市场决定, 导致许多农民的产出是供大于求, 收益增长越加缓慢, 而农业机械化又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 这也导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较为缓慢。

我国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很多农民并不了解机械化的农业, 对于农业机械不会使用或者使用时出现各种问题, 更不用说维护和保养, 这就导致农业机械的寿命大大降低, 这样不但造成了各种浪费, 也会造成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不信任, 对于推广农业机械化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我国实施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样虽然在当时对农民有很大的积极性, 但在现在, 由于土地过于零散、规模狭小, 这也导致农民对于农机产品的购买欲望不够强烈, 而农业机械作为一种劳动工具, 要想发挥它最大的工作效率, 就需要对大片的土地进行劳作, 在这种情况下将土地集中利用才是农业机械化的最好选择。

我国的农业机械在装备结构上有一定的问题, 大中型的农业机械数量较少, 小型的农业机械较多;农业机械的配套设备不齐全, 适用于渔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的机械相对较少,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机械相对与产前和产中也较少。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时候强调的是价格、实用性和简单操作, 而目前的农业机械在这3个方面很难达到统一, 这也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综合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稳步提高, 农机装备总量增长, 装备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经济作物和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对传统农业机械产品的需求在逐渐降低, 对于经济作物机械、果蔬机械以及渔业、畜牧业机械特别是优势产品的农业机械的需求也逐步提升。农机作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作业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集整地、播种、收获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机械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增加。

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

培养专业人才, 农机人员是直接面对农民的人, 是一个中间服务机构, 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应该加强对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 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和技术培训, 注重对农机人员的培训,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型农业机械的需求。

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创新, 多种多样的地理形势, 各种各样的农业产品, 对于农业机械的需求也各有不同, 这就需要科技人员通过对各种情况的实际了解来创新、改进各种农业机械, 使得农业机械更好为中国农业服务。

建立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组织, 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都是小农经营, 成立农业机械互助合作组织, 集中农业机械, 实行合作购置, 这样减少了农民对于农业机械的投入成本, 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 也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缺乏的问题, 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可以集中发展土地经营, 合理规划土地, 适应农业机械作业。

规划建设农业生产专业片区, 政府和农民可以集体协商, 集中田地成片种植相同的农作物, 这样既增加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 也减少了收获之后的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因为政府可以按需种植, 对优势的农产品进行大量的种植, 这样对农民的收入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对于各种农业基础建设进行扶持, 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配套的不仅是农业机械和劳动力, 还需要各种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相配套, 我国的农村土地还存在道路纵横, 堰塘密布或者灌溉设施不合理等等问题, 这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非常不利, 国家应该对于这些基础建设增加投入, 鼓励农民进行有效的水利基础建设。

3 小结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是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虽然现如今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也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让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简论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我国农机业发生了变化,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农业机械装备业已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开发、生产体系和比较完整的推广示范体系,农机产品进出口增长趋势明显,我国农机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1.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现状

1.1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效益稳步增长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发展农业机械化非常不经济。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业机械跨区收获小麦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了农机经营效益。目前,农业机械跨区作业领域正由机械收获小麦向机械收获水稻、玉米和机械耕地、机械播种、机械插秧等项目拓展。与此同时,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农机协会、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以跨区作业为晶牌和关键农时季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1.2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制开发的扶持力度很大,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和关键技术日趋成熟,油菜、牧草、甘蔗收获机械技术的创新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一批节能、增效、环保的农机化重点技术得到大面积普及推广。此外,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油菜、甘蔗、牧草生产等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农机化技术已被农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

2.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存在的问题

国内农机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主要是还不能适应全部的市场需求,如品种数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市场急需的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水稻、玉米等作物种植、收获机械,牧草机械,农产品深加工装备等供给不足,还要依赖从国外引进。国内农机业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农业装备开发的难度大;二是农业装备制造行业的利润低;三是月前的大部分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研发能力很差;四是行业管理水平有待于改进。但大多数农机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等状况。农业机器作业期短、功能单一,农业装备技术水平含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这也是我国农机行业的现状。

3.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

国内农机业的发展趋势对农机企业而言,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若要满足市场需求、吸引用户,走高品位、低价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开发出热点农业机械,从而抓住市场的制高点。因此,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必须要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装备制造业潮流的道路。

3.1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力争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讲,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发展节能型拖拉机,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提高,用户对节能产品的要求更加迫切。从市场可以看出,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机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一要求将直接主导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将重点发展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产品,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3.2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国外农机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在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场上数量和价格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我国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農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基础。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将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实现农机系统内按钮操作。同时,应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就可以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等技术指标和使用状态,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出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拖拉机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贴),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拖拉机产品的有机结合。

3.3产、学、研、推、管相结合

要想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12

关键词:精确农业,智能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

0 引言

精确农业也被称为精细农业,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微观管理系统,基于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与支持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与传统农业不同,精确农业的特征是根据实时测定的作物实际需求来确定对作物的变量投入。其目的就是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通过科学的投入来提高产量,从而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

农业机械化是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而且农业机械化也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进步,也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1]。精确农业的实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没有智能农业机械的支持,无法推进精确农业的发展,精确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智能农业机械的进步,所以智能农业机械的研发与精确农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1 精确农业和智能农业机械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其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工业原料和充足的食品。不可否认,我国是农业大国,5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同时,我国又是耕地严重不足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排名世界第126位。另外,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因此发展精确农业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2]。

相对于传统农业,精确农业有诸多优点:一是节约水资源,省工省时,优质高产;二是合理播种和施用化肥,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农作物的营养物质得到合理利用,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据测算,采用精确农业技术可以节省农药和化肥30%以上,降低作物生产成本20%以上。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增加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3],非常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精确农业由10个系统组成[4],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监测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从精确农业的实施过程来看,精确农业可分为4个部分:首先是田间的信息获取,包括土壤的湿度和所需化肥种类、作物的成熟度、健康状态等;其次是信息管理与分析,管理获取的田间信息,并对其进行智能分析;三是决策分析,根据专家系统对分析结果进行决策分析;四是决策的实施,根据决策做出相应回应。虽然这4个部分大多以分离的技术形式存在,但它们的发展都围绕着智能农业机械这个载体,因为决策的实施是靠智能农业机械来完成的,所以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精确农业体系中至关重要[5]。

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广泛引入微电子技术,使得农业机械装备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新时期。到了80年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与电子信息的结合不再局限于一体化,而是逐步走向智能化和集成化。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应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使得这些农业机械易于通信,而且有了智能化特征,为精确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精确农业也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发展[5]。可以说,在精确的农业背景下农业机械发展新趋势就是智能化。

2 国外智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的智能农业机械技术已趋于成熟,大多复杂的农业机械装备都配备了智能化的控制装置和电子监视系统,变量农业机械在农业上的应用已比较普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高度智能化的农业机械领域已被发达国家占领。精确农业的应用和普及,使得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精确农业已经形成了一种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产业,已经被广泛承认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6]。

美国是精确农业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精确农业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智能农业机械技术发达。大型农业机械上安装有GPS接收器和数据处理器,并配有显示器,机械手臂安装有各类传感器。当农业机械工作时,操作室内的显示器会显示GIS事先收集的信息数据,如土壤湿度、氮磷钾含量、前季度单位产量和当年单产指标等,同时还会根据GPS重叠显示坐标图。数据处理器根据作物模型和专家系统计算结果,自动下达指令,进行相应的作业,如灌溉、施药以及施肥等。

美国东伦敦综合技术学院成功研制了一种激光拖拉机[7]。该拖拉机利用激光计算机导航,误差不会超过25cm,而且可根据GIS,RS和录入的数据获取土壤的信息以及其它有用信息,准确地计算出最佳作业方案。一个人就可以操作多台激光拖拉机,节约成本50%,提高产量20%。另外,美国一家公司成功研制出一台超声波挖土机,其利用超声波喷气流破碎土壤,然后用真空装置将土吸走,而且挖土机能够避免挖坏管道和电缆。

法国农业可利用面积约3 0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55%[8],农业非常发达,是欧洲地区农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在法国,将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安装在收获机的各个功能部位,就能利用GPS和GIS测定收获机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获取收获平均值、瞬时收获量、瞬时湿度、局部收获面积、作物种类以及总收获量等,并且实时显示于驾驶室内的显示器,自动生成产量分布图[9]。该产量分布图对农场主制定下季度的种植计划相当重要,需要根据它确定化肥、农药及灌溉等计划。法国的“谷神2号”(Geres2)、德国格拉斯公司的“CEBIS”和美国的约翰迪尔公司的“绿色卫星”(GREENSTAR)生产率测定系统已经普遍应用于法国的收获机[9]。

在法国,自动喷洒装置与电子化拖拉机组合成的联合机将逐渐代替植保机械和肥料撒播机械,这为精确农业—变量投入创造了条件。基于GIS和GPS的变量自动喷雾机和变量离心撒播机已经投入广泛生产与实际应用。其中,法国自行研发的“AMASAT”肥料撒播变量控制系统已经大量应用于各类型的肥料播撒机上[10]。

3 我国智能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精确农业的思想在我国已经为科技界和社会广为接受,并在实践上有一些应用[11]。在农作物产量估算、相关资源规划以及农业监测等方面,广泛应用了遥感技术。一些地区率先对精确农业进行试验,并配套开发了相应的应用系统。吉林省结合其省农业信息网开发了“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上检索系统里的地理信息,并进行空间分析与预测,还可获得决策支持等服务。北京密云县用GIS技术建立了县级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采集信息、信息发布、数据处理和存储等,为广大农业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辽宁省用GIS在辽河平原进行了农业生态管理的应用研究[12]。

农业机械化是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必然推动精确农业的发展[1]。1978年,我国的机耕、机播、机收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1%,9%和2%,到2011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4.5%。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政府和科研人员也加强了推广和研发力度(如秸秆处理、精量播种、化肥深施和旱作节水等)。我国农业工作者积极开展精确农业的研究,在精确农业技术的实施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对精确农业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我国地域复杂。各地的经济情况、自然条件、文化背景以及农业机械基础差异很大,决定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必然是艰辛的。

2)自主经营的生产模式。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且田块小而分散,不利于精确农业的发展。

3)积极性低。精确农业一次性投入大,而且短时间内收益小,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低。虽然政府已对农业机械进行补贴,但是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机械价格仍然比较高。

4)农业机械服务市场不完善。智能化农业机械需要高素质的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而目前我国正缺少这样的人才。

5)盲目引进。有的地区在没有前期经验和技术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无法正常作业,最后造成机器闲置,资源浪费。

6)缺少核心技术。相对于国外的智能化农业机械,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还很落后,特别是核心技术。由于发达国家对外进行技术封锁,因此很难得到其技术帮助。

长期以来,农业装备产业得到了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把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列为优先发展项目[13]。2012年7月10日,“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把多功能农业装备作为创新的重点,“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与装备”项目对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提升农业机械工业创新能力起到非常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

4 对策

4.1 精确农业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发展,会有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从事农业的人数会越来越少。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发展精确农业的契机,应该抓住机遇,化不利为有利。为此,精确农业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14]:

1)土地规模化。当前,我国土地实行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户均耕地不足0.5hm2,而且田块分割严重,极不便于大型机械进行作业,更不利于实行计算机田间管理。

2)农业机械精确化。精确平衡施肥、精确播种、精确灌溉是精确农业的基本特征,而精确农业机械是载体。因此,农业机械配备的精确化是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3)农业机械智能化。农业机械智能化与自动化是发展方向,以微处理器、单片机、计算机与光电子为基础的农用智能仪器和传感器将武装农业机械。

4)管理信息化。精确农业以“3S”技术为信息基础,这就要求未来机械化农业生产管理实现信息化,先进的信息控制技术将应用于农业生产。

5)服务体系化。完成精确农业的全过程需要从高新技术到计算机信息网,再到农机具、传感器、田间作业等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和不同作用的服务组织体系,需要加强农机科研、生产、供销、推广、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协调。

4.2 智能农业机械机发展思路

参考发达国家精确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结合精确农业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笔者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农业机械发展思路:

1)不要盲目模仿,注意结合本国国情。美国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发达与其高端的科学技术支持密切相关。美国以农场为专业化生产单位,共有220多万个农场,平均每个农场169.13hm2,而且美国大多是平原,非常适合精确化农业的生产方式。我国应针对自己的国情,走出适合的精确农业之路,可以从点到面,先在沿海发达地区做精确农业的试验,取得成功后再推广开来。

2)加强学习和交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推进智能农业机械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技术的同时,要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15];注重培养智能农业机械人才,并设法留住人才;努力研发核心技术,争取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同时也要提高农业机械服务人员的素质,农业机械服务是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强有力的后方支援。

3)解放思想,普及农业机械。精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农业机械,而智能农业机械的应用起始于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农业机械代表了农业先进生产力,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应该树立新型的农业生产和管理理念,为精确农业的普及打好基础。

4)政策的制定与引导。农业机械主要是面向广大农民,而农民收入有限,负担不起昂贵的农业机械装备。同时,这也降低了企业的积极性,不愿意在研发上投入。为此,应该加大补贴力度,包括农业机械企业和购机补贴,鼓励企业优化和研发新的农业机械装备。只有农业机械发展起来了,智能化农业机械才有发展的基础。同时,继续大力支持“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与装备”等重大项目,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为关键性技术、前沿科技设立专项资金。

5)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和核心,因此必须加大促进智能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与先进科技的深度融合。

5 结束语

上一篇:三条红线下一篇:检察文化建设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