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通用12篇)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1
摘要:通过分析偏远山区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提出相关的创新发展农业机械思维, 开拓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农业机械,存在问题,创新,山区,新路子
0 引言
当前, 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已实施多年, 农民积极购买农业机械, 已经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种势头仍将对农业生产继续发挥促进作用。然而, 偏远的山区农业机械化由于长期机械品种单一、小型化、规模小等特点, 不可能与平原区域的乡镇相提并论, 山区农业机械化底子薄, 长期发展缓慢, 在支撑山区农业生产方面, 其技术基础是很脆弱的, 而未来山区经济也要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必将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利用现有农机管理职能和行业系统优势, 既能完成党和政府赋予的职责和任务, 又能使山区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 作为乡镇级的农机人员应该转变观念, 创新思维, 走出一条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
1 山区乡镇的自然情况
孟家岭镇位于吉林省梨树县东部半山区, 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东辽河西岸, 幅员面积143.2 km2, 9个行政村, 总人口1.8万人。南邻全省著名的二龙湖旅游区, 东临碧波荡漾的东辽河。孟家岭全镇社会总产值2.7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1.1亿元, 财政收入450万元, 粮食产量3万t。有丰富的山林资源, 山林覆盖率为60%, 有果园1000 hm2。
2 山区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制于山区偏僻的自然条件。山区偏远僻静, 远离城市, 各方面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限制, 山多地少, 地块面积小、分散, 制约了农机集约经营、连片作业, 也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孟家岭镇共有9个行政村, 分布在山间, 村民的耕地也不集中, 而且还分布在坡地、山地上, 平原地块的面积也很少, 安装大包干时遗留的传统, 每户人家不可能只分到平原承包地块, 还有坡地、山地, 而且是搭配分地, 所以造成农机作业特别是连片作业困难。另外, 就是同一平原地块, 由多家经营种植, 种植品种由各家说了算, 出现一块平地多家多样种植, 给农机播种等作业都带来影响, 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受地理条件限制, 山区在耕作习惯上仍然沿用传统耕作方式, 生产方式的落后, 使山区的农机耕作方式和技术很难升级, 导致出现了山区耕作土地板结、作物产量下降的趋势难以转变。主要原因是: (1) 山区土地面积少, 一家一户耕种的条块分割的土地不可能促使农户经营较大型的农机具, 而多是经营中型以下的拖拉机, 所以农田作业不是进行深松和深翻, 而只能先进行浅层灭茬整地作业, 这样多年就形成土壤的“犁底层”, 使作物难以穿透这层硬土层而使其根系下扎, 无法吸收水分, 作物产量不高; (2) 由于第一项原因, 粮食产量不高, 又促使农民要加大化肥投入, 以此来换取粮食的高产, 久而久之, 即形成了恶性循环, 致使每年每户农户的化肥投入费用居高不下, 使生产成本加大, 而粮食产量虽然上去了, 但总体收益却又有所下降, 出现农民高投入、高产出、低收效的结果, 得不偿失, 影响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使山区的农业机械化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3 山区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凭借以往农机管理的经验对待这一现象, 作为乡镇党和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的农机站, 应该转变观念, 更新工作思路, 以推广先进的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具为核心,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 以促进山区农业生产力为宗旨, 积极想办法, 创新思维, 勇敢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山区农业机械化道路。
(1) 引进中型以上动力的拖拉机和相应机具, 打破山区乡镇农机结构单一的格局, 并组织农民、农机手进行土壤深松作业试验, 在平原地块设立“样板田”, 用典型引路的办法, 逐步让农民看到和体会机械深松作业的效果, 以逐步改变土壤板结现象, 最终打破和消灭“犁底层”, 为粮食安全生产创造技术条件。
(2) 在山区乡镇引导农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承担连片作业和有计划地推进农机、农业集约经验, 方便推广各种先进农业、农机技术, 提高农机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发挥农机站集体和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 积极向农民宣传集约经营的优点, 说明土地连片与农机耕作的关系对未来农村发展的意义, 为农机化在山区乡镇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即先在平原土地面积较大的村进行土地连片作业的试点, 再逐步在全镇推广, 这样可以加快农机化同步发展。
(4) 加快山区乡镇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偏远山区农机维修网点少, 农机出现故障维修很不方便。应通过合理设置维修网点, 为那些经营农机时间短、缺乏经验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解决后顾之忧, 能够促进山区农机化健康发展。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今年以来,作为贫困山区的山东省泗水县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为泗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插上了翅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先发展农业机械化。那么,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如何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笔者通过十多年的农机推广工作经历,及对贫困山区所作的调查研究,下面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加快贫困山区农机化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边远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含量普遍较低,都是小型、轻便的农业作业机械。相对地讲,小型、轻便农业作业机械的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服役周期短,单位面积配套成本高等等,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不想办法、不采取措施,大中型、新型农用机械就无法进入山区。山区就不可能实现机械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边远贫困山区的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单一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等给农机化事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缺陷,根据贫困山区的本地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政府行为参与、加强农机组织自身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科研、推广、生产有机结合等几个方面入手,在贫困山区营造一个适应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新型的农机作业环境,进一步推进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加大政府行为的参与,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扶持机械化事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完全靠市场调节和农民自发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是在贫困山区,更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等决定了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小,使用效率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再加上优惠政策没到位,政府引导和参与少,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很缓慢。各级政府应把发展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纳入到日常议程上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完善农机法规,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加快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2、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网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技术培训等主要是靠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但农机部门,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机部门经费一般十分紧张,很少有到外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健立健全贫困山区基层农机服务站,落实提供推广服务经费,组织开展一些流动的现场会,进行产品介绍,示范表演和技术交流,对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武装和培训,进一步推动新机具、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进一步调动贫困山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工作服务热情和动力,以便推动山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不能得到正常发挥等都是与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差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贫困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路,田土改造(主要是小块改大块)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在山区营造一个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的条件。这样,子孙后代受益,也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机作业的完全系数和机动性,能充分发挥农机应有的效力,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贫困山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明确条款,关键是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
二、加强农机作业组织创新,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仅靠农民自发的力量和市场的导向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树立好的样板,以人为本,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在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组建以村支“两委”牵头的农机作业协会(或服务队),或者以农机户自愿组成的联合服务体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服务组织。这是新形式下贫困山区规避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的需要,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发挥农机效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农业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经营方式、品种差异等,再加上田地带的不连片,农户的土地纠纷等不利于机械的连片作业。所以,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期待土地的规模经营,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让大块田给种植能手集中管理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形成种植大户。这样有利于土地步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进农艺及技术的引进和利用,有利于优化配备农业机械和配置劳动力,可以推进农机化的进程,提高农机的作业效力,转移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三、拓展农机服务领域。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劳动力流转发生重大变化,农机服务领域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贫困山区的园林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发展速度很快,但这方面的机械投入和引进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工具的出现,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开发和拓展农机的服务领域。
四、加大培训力度。针对贫困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有关职能部门应利用自已的优势和特点,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市场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好包括农机操作、修理、安装、焊工、车工等多种适用技能的培训和引导,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五、加强信息综合和技术反馈工作。科研、推广、生产分属于不同的三个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沟通,三个部门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性差、责任心不强,受经济利益约束等。在科研方面存在着成果技术性差,适用性不强,转化率低,不配套等;在推广方面存在着无目的,无选择,推广的方向受政府及单位领导的偏好所左右,推广结果的好坏与其它单位无关;在生产方面存在着产品质量差,售后跟踪服务不到位等。三个部门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营,很难形成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相互之间各种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沟通,从而给农机具的开发,创新及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所以,政府应该充当一个很好的连接器,使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把最终的使用性能,适应性能,技术效果等综合信息反馈给科研单位,科研单位再进行综合开发,进行技术革新,指导生产部门开发新产品,新机具,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合格的新产品。把新型的合格产品再推向市场,形成如此的良性循环,不断研制和生产出适应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3
关键词:土地整治;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1 问题的提出与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机械化水平上,平原地区明显高于丘陵山区。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劣于平原地区,在农业机械应用条件上要差于平原地区,但随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适合于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全国农机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重点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及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发展”。
由于认识的问题,很多从事土地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不能科学地认识农业机械化,认为只有平原地区才能实现机械化,丘陵地区不能实行大型的农业机械作业而不能实行机械化。丘陵山区田块规模无法与平原地区相比,耕地的集中連片性也无法与平原地区相当,无法采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进行耕种,但只要机耕道路通达、田块平整,完全可以且已经实践着农业机械化。之前的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在考虑农业机械化时,更多地从平原地区来着手;现在随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丘陵山区进行土地工程设计时,也应更好地考虑从工程角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是一个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的国家,有相当部分的耕地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不能实现,则农业机械化整体无法实现。
现有的丘陵山区土地整治技术至少在以下方面与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不相适应。
1.1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与农业机械的适应性
目前在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方面,基本依据其与坡度角以及田坎高度的函数关系,较少考虑到农业机械耕作的需求。田面宽度偏窄,将不适合于农业机械操作;田面宽度过宽,不仅会增大土方量和用工量,增加建设成本,还会增加农业机械空转的比重,降低机械工作效率。如何确定水平梯田的田面宽度,使其与坡度、田坎高度保持在合适匹配关系的同时,又能适宜区域主要的农业机械耕作,值得土地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思考。
1.2 田间道路的平纵线型设计
为保证农业机械行车安全,田间道路平纵线型应有很好的控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对于田间道路的线型控制规定为“主要道路的纵坡不宜过大,丘陵山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这一规定过于粗略,首先对于田间道路的平面线型没有规定: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受地形地貌限制,田间道的布置不可能都是横平竖直,需要根据周边的地形地物来调整走向,必须考虑到农业机械在安全行驶速度下的转弯半径;另外,田间道都是单行车道,兼之建设标准低,维护能力有限,线型设计应充分考虑农业机械的爬坡能力和抗倾翻性能。
1.3 机械下田与田间转移设施
为保护田坎和沟渠不受破坏,在农业机械从田间道路下田处需设置下田坡道。而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随机抽样调查发现,70%的项目并无该项设施,土地开发项目则更少。进一步调查发现,相关设计人员认为,丘陵山区不方便实行机械耕作,而无需考虑梯田的下田坡道。
2 当前土地整治技术可改进的方面
中部低山丘陵缓坡区耕地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课题,课题编号201011016-06)课题组为了提升土地整治技术,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技术在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作用,针对以上不足,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并集成相关技术成果,较为系统提出了丘陵山区结合农业机械化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2.1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农机幅宽与转弯半径、作物种植行距和地形坡度。通过三个因素的匹配优化,可计算得出能够体现节约用地、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耕作的梯田参数。
2.1.1基于农机耕作参数计算田面宽度B1
农机作业掉头行驶所需要的最窄田面宽度为 ,式中:L为农机幅宽,R为农机转弯半径。假定项目区常用的农业机械有n种,第i种(i=1,2,3…n)农业机械对应的梯田宽度为bi,则梯田宽度B1必须大于或等于MAX[ ]。
2.1.2基于作物行距计算田面宽度B2
假定项目区常见的种植作物有m种,对应的种植行距分别为 。为了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则水平梯田田面宽度应当能满足不同种植作物的要求,所以梯田田面宽度B2应该大于或等于 数组的最小公倍数LCM [ ]。
2.1.3基于地形坡度的田面宽度B3
根据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田坎高度以及坡度角的函数关系,可以计算得到基于地形坡度的田面宽度B3。
课题组通过统计分析中部地区10种主要农作物以及5种农业机械,综合考虑B1、B2、B3,得到丘陵山区水平梯田宽度和坎高(表1)。具体到某个项目,可以根据以上计算过程,采取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和农业机械有关参数,进行更加准确的设计。
2.2 提水灌溉技术
丘陵山区的水源主要有水库、山塘、溪沟、坡面集蓄水、地下水。从实际利用情况来看,除坡面集蓄水外,其他水源位置较低,利用时均需要采用泵站提水。
在输水方式上,丘陵山区目前有两种,一种明渠输水,一种是管道输水。在灌水方式上,传统方式为结合排水沟修建灌排合一渠进行明渠灌溉。目前结合管道输水、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的灌水方式也较多。
在灌溉工程布局上,丘陵山区有以下几种:
(1)水源+灌溉合一渠(水源为地势较高的山塘、水库等);
(2)集雨池+灌溉合一渠(水源为坡面集蓄);
(3)集雨池+管道+移动软管(水源为坡面集蓄);
(4)泵站+蓄水池+灌溉合一渠(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5)泵站+蓄水池+管道+移动软管(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6)泵站+蓄水池+管道+喷微灌灌水器(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在以上的灌溉方式中,(5)和(6)实际为管道灌溉和喷微灌,和一般的管道灌溉和喷微灌相比,增加了蓄水池,这是由于丘陵山区田块地形高差大,在位置高处修建蓄水池。存蓄泵站提水,可尽量实现自压灌溉,节省能源。丘陵山区水源保障率低,固定水源设施少,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输水方式上,应优选采用管道输水。在灌水方式上,应发展喷灌、微灌,或者是移动软管灌溉。在灌溉工程布局中,应优先采用(6)或(5)的形式。
2.3 田间道路
课题组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参考《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 2194-2012,结合相关规范中对田间道路的规定,总结分析得到田间道路的建设要求。
2.3.1田间道平面线形控制
当道路平面走向改变或竖向改变坡度时,应在两相邻直线段之间设置圆弧形曲线,即圆曲线。圆曲线半径应不小于30m,特殊困难地段不小于15m。当圆曲线半径小于15m时,应设置适当超高和加宽过渡段。
超高、加宽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允许将超高、加宽过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线,但插入曲线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的一半。
越岭路线应尽量利用地形自然展线,避免设置回头曲线。如需设置,其圆曲线最小半径应为15m,特殊地段应为10m,超高横坡度应不大于6%,最大纵坡为5.5%。两相邻回头曲线间的直线距离应不小于60m。
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向相连接时,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数值的4倍为宜;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数值的1倍为宜。
田间道之间或与其他公路交叉连接的地方,一般采用平面交叉,交叉位置应选择在纵坡平缓、视距良好地段。平面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调整交叉角不宜小于45°。平面交叉转弯路面内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不小于15m。
2.3.2田间道纵向线性控制
一般情况下,最大纵坡为9%,最大合成纵坡为11%。
2.3.3错车道
依据道路通视条件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宜布置在视距良好、纵坡平缓以及地基稳定的地段,结合道路交叉口的情况,布置的间距200m~500m为宜。田间道尽头应设置末端掉头点。错车点和掉头点路面长度不应小于10m、宽度不应小于6m。
2.4 下田坡道技术
根据材质和构筑形式,下田坡道可分为斜坡构筑型和混凝土面板型,斜坡构筑型根据是否跨溝渠还可分为跨沟渠型和不跨沟渠型,混凝土面板型一般适合于跨越沟渠的下田坡道。下田坡道坎高宜控制在1.5m以内,宽度2.5~3.5m为宜,坡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应小于18%。
考虑到农业机械进出的方便,下田坡道宜设置在田角,尽量与田间道垂直设置,应避免与边沟或渠交叉,交叉时需埋设涵管。
浅析半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篇4
1 明城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明城镇位于吉林省中南部磐石市域内, 幅员262km2, 下辖18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62个自然屯, 耕地总面积5800hm2, 总人口4.6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1万人。近年来, 明城镇的农机化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最新统计, 2012年底我镇农机总动力约为46300k W, 机械化耕作、播种分别为75%、43%。虽然小型农机发展较快, 但大型农业机械的发展仍然缓慢,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半山区自然条件制约了大型农机的发展
明城镇耕地面积为5800hm2, 地理面貌是典型的半山区, 四周高山, 中间有玻璃河、小黄河两条水系冲击形成的平原, 平整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20%, 大部分耕地都是丘陵山地、坡地, 半山区地块小而分散, 农户又是分散经营, 本来不大的地块又人为的变小, 对发展大中型机械并不具备优势。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道路建设滞后, 加之农户对耕地的依赖, 许多农田道路都被耕种占用, 机具到达田间和作业都比平原地区困难, 严重影响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这样对推广大中型农业机械化作业带来了难度。
1.2 适用半山区作业的农业机械短缺
对山区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力度不够, 导致适应山区机械作业性能好的农机具偏少, 且品种单一, 现有小型农机品种单调, 机械性能和技术可靠性差, 主要表现在动力机械多, 配套农机具少;不同作业环节机具保有量差异大, 耕作机械多, 种植机械和收获机械少。不能满足山区特色农业生产的需要。
1.3 农民文化素质和人均收入低, 导致农机化意识淡薄
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观念成就, 认识落后, 对农机认识不够和接受不到位, 不熟悉新型的农业机械, 见不到适用的先进农机具推广演示, 对农机化作业技巧及相关操作技术的掌握比较困难。导致明城镇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机专业户严重缺失, 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注意的问题
2.1 发展农机化, 要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道路
农机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是实现农艺操作的工具。它首先必须满足农艺的要求并与农艺紧密结合, 才能发挥其作用。多年的农机化实践证明, 凡是得到推广使用的农机, 一定是符合当地机械作业的农艺要求的, 而且增产增收的效果是人力、畜力所不及的。大马力大型农机具可以有效实现农艺技术, 其性价比、综合效益大, 优于一般农机具, 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机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也是广大农机户增加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2.2 要落实施好农机购机补贴强农惠农政策
通过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 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空前高涨。根据明城镇农业生产实际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对提高粮食生产关键环节的大中型农机作业机具及我镇农业特色产业作业机具提高补贴比例。补贴资金要向重要作物的关键环节倾斜, 主要解决水稻、玉米作物机械化瓶颈问题。
2.3 发展农机化, 要树立典型、做榜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用行政命令来发展农机化是行不通的, 做出榜样, 积极引导农民走机械化道路, 建立农机化示范区, 让农民直观地看到规模经营农机效益, 促使农民走机械化道路。对于一家一户难以经营的大型农机具, 通过组建农机服务组织, 由服务组织代为农户代耕、代种、代收、代加工等来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在这方面明城镇联合村、石山村、五星村有了成功的经验。我们要推广和完善这种组织, 并加以规范和管理, 使之促进农业发展的需要。
2.4 半山区推广小型二机多用机型
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家每户土地有限而且分散, 且农村道路条件复杂多变, 适合小型机械行走。因此, 在半山区宜推广价格相对低廉、结构简单、轻便灵活、容易操作、功能多的小型机具。如手扶拖拉机配上犁、播种机、喷雾机等可完成不同的作业。
2.5 推广农机应在效益上做文章
农业进行结构调整, 让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是我们农业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我们农机推广也应在这方面努力探索, 如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效益农业上发挥作用, 又如我们半山区玉米收获机械的方面, 如何改进玉米机械收获, 引进价格低又好用的机械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2.6 开拓创新, 寻找延伸点
面前农业机械化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 其潜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抓住农业生产迫切需求和农民增收迫切需要的关键环节, 推广使用农用机械, 提高机械装备水平。重点建立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积极培养农机大户, 大力发展农机协会, 农机合作社等多种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破解小规模生产经营农户与机械化大生产对接的农机化发展难题。
3 结语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5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指以小型机械为主的小田块机械化。大力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是提高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可靠保证。近日,芮城县农机局对全县山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芮城县域概况及农机化发展现状
芮城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北依条山,南邻黄河。全县面积1178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狭长,一面阳坡,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川、滩、垣沟俱全。其中,河滩占19%,丘陵占39%,山区占42%,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全县共辖10个乡镇,115个村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占总人口80%;农村主要劳动力2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8万人,占到农村主要劳动力人口的35%。全县总耕地面积90万亩,农业主产小麦和玉米,小麦面积47万亩,玉米36万亩,是全省粮食主产区之一。
近几年,芮城县农机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机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山西省农机化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全县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强化农机科技宣传,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水平。截止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14300千瓦。拥有联合收割机533台,其中小麦联收机283台,玉米联收机250台。青饲料收获机112台,耕整机械18000台。小麦播种机3450台,其中小麦精少量播种机1820台,机动割晒机167台。2011年共完成机耕作业819000亩次,灌溉农田64500亩,机收小麦364500亩次。农机化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切实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增收节支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仅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一项就为全县农户增收节支800万元。
二、目前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态势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山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力大多数走出山沟,寻求致富之路,大量土地被闲置撂荒,这样就为山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商机。
以西陌镇为例,该镇共有农村人口2.2万人,2011年外出务工7000余人,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幼妇弱,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一部分种田能手和技术骨干适时抓住机遇,大量租用荒芜田块,租用面积呈连年递增态势。如该镇奉公高智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租用土地200亩,2010年租用500亩,2011年租用了1500亩。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耕种,使农业机械在丘陵山区的大面积推广和运用有了用武之地。
2、山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培育了农村新增长点。农民对农机化服务期望愈来愈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留守在村中的老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在粮食收割与耕作环节,这部分家庭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这样既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为农机经营者带来了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东垆乡许坡村农机大户胡天妮的发展历程为例,1993年,胡天妮购买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用来搞生产、跑运输,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2003年,胡天妮在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的现象后,他抓住机遇,抢占先机,连续购置农机具,组建农机合作社,租赁农村闲置土地4300亩,年实现利润195万元。
3、山区农机化为实现增收节支,优势明显。以风陵渡镇为例,风陵渡镇共有农村人口6.1万人,耕地12.3万亩,劳动力2.3万人,2011年外出务工者0.7万人,近3万亩田地待耕种或转让;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增收节支效益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收获玉米成本为150元/亩,机械化收割为60元/亩,生产成本降低了35%。由此可见,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低了劳动强度;二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机户及农民增收与节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三是农业机械化弥补和解决了因劳动力转移而使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实问题,促进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是种田能手抓住机遇,采取承包和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取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主流。
4、山区农机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随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日益增强,进一步拓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丘陵山区传统农业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经营朝着农副产品后期加工、种植业(如农业、蔬菜、水果、药材)、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的多样化方向发展,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期盼日渐提高,渴望能有更多的多样型机具适宜山区作业。
三、山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芮城96万亩土地,河滩面积仅占19%,而丘陵、山区占81%,有78.3万亩沟地、坡地和小块地,这是农机化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调查的情况看,山区农机化发展慢、发展难的主要原因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差,制约着农机化发展慢。丘陵山区坡地多,地块少,分散凌乱,高低不平,交通不便,大型农业机械派不上用场,有的地块小型机械也能进地,因此,农民只能手工操作,无心思在发展农机上下工夫。
二是基础设施差,制约着合作社发展难。由于山区基础设施薄弱,机耕道不配套,大马力、变性能复式机具进田作业和转场困难导致农机合作社发展困难。全县24个农机合作社中,仅有2家位于平原和丘陵山区交汇处,远远满足不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需求。
三是经济基础差,制约着农机购买力弱。山区严重缺水,十年九旱,靠天吃饭,雨水好时可种小麦、玉米两茬,天旱无雨时只能种小麦一茬庄稼,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收入偏低,因此对机具购买力不强,特别是对高性能的农机具只能“望机兴叹”。为减轻劳动强度,大多是每家农户重复购置低效益农业机械,极大浪费了社会资源。
四是农机效益差,影响着机手进山区作业积极性。山区地块小,布局分散,作业时间短,加大了转场困难和高油耗费用加大浪费;加之油然涨价快,山区农机用油没有国家补助;农民收入低,支付作业费用讨价还价,往往造成机手与农民的矛盾,因此许多机手提起到丘陵山区作业,怨言不少,积极性不高,既影响了山区机械化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机手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致使山区地力越来越差,农民收入增收困难,农业机械发展艰难。只有切实在山区农业机械化上下功夫、做文章,彻底打破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才能全面有效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
五是公益维修服务缺,驾驶人员素质低。丘陵山区农机的公益性维修服务网点和设施几乎为零,山区农机具的修理基本上在自家土办法解决,机手安全和技术状态极差,有的机手自买回农机具后,每年从未换过一次机油。农机驾驶人员知识欠缺,导致接受新机具、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加快农机更新换代的积极性不高。
四、发展目标及措施
1、在今后全县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芮城县农机局的工作力度要向山区倾斜,把主政方向放在山区,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山区,力争在“
十二、五”期间使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个新的提升。
2、积极引进、示范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农业机械,进一步加快推广力度,确保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持续快速稳定提高。至2012年底,计划在丘陵山区推广小型、微型联合收割机50台,年机收小麦面积2.5万亩,推广小型拖拉机和微型耕整机3000台,示范推广小麦播种机200台,机播小麦1万亩;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示范推广粮食烘干设备和玉米收割机以及铺膜机等先进农机具。
3、大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二是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三是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大力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播种技术。
4、树立农机经营示范户典型。农机科技示范户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农机科技示范户指那些拥有农机固定资产在15万元以上,带动至少3人从事农机生产、作业、经营的农机户。对农机科技示范户的扶持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各乡镇农机协会及各农机合作组织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在购机补贴、农机作业补贴、作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传递、贷款扶持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
五、加快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加大发展山区农机化的扶持力度,出台政策,增加补助,推进山区农机化快速发展。例如针对山区农民经济条件差、购买力不强的问题,可以加大补助比例,刺激农民购买力;针对山区农机作业耗油大、成本高的问题,可以给山区农机用油一定的补贴;针对合作社发展难,可以在扶持上给予较大的专款补贴。
2、进一步加大研制具有山区特色农业机械的力度。现在山区老年人居多,连手扶拖拉机都发动不起来,更不用驾驶了,因此农村急需轻型适用的农业机械。农机制造部门应深入山区调查研究,根据山区地理位置、农民需求,加快研制开发轻巧、便捷、耗油少、易操作的新型的具有山区特色农业机械,为山区农业机械化提供有力支撑。
3、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技术培训投入力度,建立山区农机手培训投入机制,使更多的山区农机手尽快掌握新机具、新技术、新农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以适应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6
因此,结合郑州市的实际情况,要全面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山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传统的丘陵山区开发建设思路,以发展休闲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丘陵山区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高标准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最终实现郑州市丘陵山区生态文明、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的目标。
独特优势:
郑州西部山区植被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植物、药用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山区内沟域纵横、光照充足,热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好,全市名、特、优新产品,大多集中在这里。目前郑州市山区的河阴旱地石榴、新密五指岭金银花、登封高山蔬菜(小仓娃系列)、始祖山薄皮核桃、五云山谷子等系列产品已初具品牌效应。
对策措施:
一是结合“136工程”,推动山区开发建设。丘陵山区建设的核心应是以休闲农业为主线,以旱地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为依托,结合在全市建成10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30个以上特色产业园、60个以上特色产业项目的“136工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无偿投入与有偿投入相结合,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利益相结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高标准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综合示范区。
二是有效开发利用山区农业资源。郑州市西部山区虽然一直受着干旱问题的制约,但是山区农业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奇特,历史人文遗址众多,自然风景和人文资源丰富,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有效的开发利用旱作区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挖掘、保护和传承丘陵山区农业文化,保护丘陵山区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丘陵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是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丘陵山区开发建设要在旱作区特色农作物生产区域布局和自然生态条件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引进、示范、展示旱地彩色红薯、小杂粮、小杂果、高山蔬菜、金银花等抗旱耐旱、优质高效的旱作特色作物,把山区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园的建设结合起来,突出打造集食、住、行、购、娱、游为一体的特色旱作生态农业精品园。
登封:依托八龙潭景区133.3万平方米的桃、李、杏、葡萄小杂果采摘体验休闲农业基地,大金店镇三王庄—三皇寨景区和九龙潭“摸摸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富有魅力的爱情体验游乐项目,集合10多家面积在3.3万~33.3万平方米的休闲农庄集群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新密:依托苟堂镇九里山休闲采摘、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平陌镇南部香山寺、白龙庙、天爷洞景区和尖山风景区,发展伏羲山休闲采摘、五指岭金银花种植、国公岭小杂粮试验示范,形成生态旅游、农家乐、特色种植于一体的山区经济发展综合示范区。
荥阳:以二郎庙环翠峪,邙岭区域和广武桃花峪为中心,发展千亩甜柿,千亩河阴石榴,旱地石榴,薄皮核桃,建设休闲采摘、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打造特色经济特色品牌。
新郑:以始祖山风景管理区和辛店镇、新村镇为中心,发展休闲采摘、小杂粮试验示范,和生态旅游、农家乐、特色种植。
二七:以樱桃沟为中心,发展樱桃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农家乐、特色种植。
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市、区县两级财政设立山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山区经济发展给予扶持。
二是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市政府有关部门投资项目和区县政府投向山区发展的资金,优先、集中扶持年度重点发展的项目,形成投资合力,确保重点发展区域快速启动、健康发展。
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完善山区丘陵规划体系,规范产权交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山区经济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山区资源要素配置的基础作用,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山区经济整体规划建设和具体项目开发,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山区经济发展建设机制。
四是完善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山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对已完成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的沟域,优先列入山区经济政策性资金扶持范围。
五是创新经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特色经济,支持农民依法通过资产入股、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鼓励同一发展区域内不同行政村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创新经营主体,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等作价入股,引入社会资本的合作开发模式。
(郑州市农委)
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浅谈 篇7
1 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就目前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来看, 主要表现有两方面。首先, 农业机械的利用率比较低。从目前调查的半山区农业机械使用报告数据来看, 山区的农业机械使用率非常的低, 只有39.62%, 这与农业机械使用率高达90%以上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即使是西北, 部分地区的农业机械率也达到了80%以上。从报告数据可以看出, 半山区的农业机械使用大都为简单的操作机械, 并不具备大面积生产的优势。其次, 农业机械的利用专业化水平严重不足。就半山区农业生产的走访调查发现, 一些的山区也在利用现代化机械进行农业生产, 但其操作的水平严重缺乏专业度, 这使农业生产不仅效率没有提高, 而存在着机械的使用风险, 面对这样的情况, 必须要进行专业的操作培训, 才能够实现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2]。
2 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受限制的原因
2.1 自然条件的限制
自然条件的限制是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就半山区的地理环境来看, 虽然半山区的山体起伏不是很大, 但要想让大型机械在半山区进行农业生产, 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危险。一方面, 半山区没有大型机械运行的道路条件, 容易发生前进受阻的现象;另一方面, 从事坡度作业, 大型机械设备的价值发挥会大打折扣。总而言之, 由于自然原因的限制, 所以大型的机械设备很难在半山区投入生产, 由于大型机械受环境限制, 而小型机械的研究开发又不足, 所以半山区的机械化水平较低。
2.2 机械意识的淡薄
机械意识的淡薄也是目前造成半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 有着“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思想倾向, 山区人民由于长期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信息较为落后, 所以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在进行现代化农业改造的时候,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山区人们没有机械化的思想观念, 所以在接受机械化方面表现的比较迟钝。由于思想意识上的偏差, 所以在机械设备的利用方面自然会存在问题, 而这些问题就阻碍了半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2.3 配套机械设备的开发不足
半山区农业机械化推广受限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相应的配套机械设备开发不足。目前, 农业机械大都是适合大型机械设备生产的平原地区, 而对于山区来讲, 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投入生产, 推进山区农业机械化需要小型的机械设备, 但是目前的市场中, 小型机械设备开发比较欠缺, 这就造成半山区机械化进程中的设备短缺。由于设备供给不到位, 所以机械化水平也就发展不起来。
3 推进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3.1 推进农机和农艺的统一发展
农机推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农业的生产进行服务, 而农机的生产也是农艺操作的主要工具, 所以在推进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时, 必须将农机和农艺进行完美的结合。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 在农机的选择上, 一定要选择符合当地农业要求的机械设备, 这样更有利于农艺操作的实现;其次, 根据当地特色进行农业机械类型的选择[3]。在半山区, 有的地区能够适应大型农业机械的工作, 但有的地区不行, 所以为了实现半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整体推进, 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性能高大马力农机设备和小型机械设备的适当应用, 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
3.2 强化半山区小机械的设计开发
半山区由于受到地貌地形的影响, 一方面是道路交通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是耕地集中度不高。所以, 一般情况下很难适应大型的机械设备。在无法适应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 为了推进机械化的生产, 就要针对半山区进行小型机械设备的设计开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由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 所以小型机械设备的设计开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小型机械设备进行设计开发时, 要注意两方面的因素:首先, 在机械的性能方面, 要做到精益求精, 因为机械性能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率, 实现半山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4];其次, 在机械的具体规模方面, 要进行不同标准的参考, 实现设备机械的多样化。
3.3 对半山区环境进行改造
对半山区的环境进行改造也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半山区的农业环境改造主要是进行地质地貌的改造, 一般的改造方法就是进行挖土造田, 利用梯田的形式发展农业生产。目前, 在我国很多地方已经建成了大面积的梯田, 且农业生产效益也不低, 进行梯田改造, 一方面是能够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率, 另一方面由于地形的改造, 更有利于机械化操作的进行。综合而言, 就是利用梯田改造的形式来推动机械化的发展。
3.4 强化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意识
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就必须要具备现代机械化的意识。山区由于长期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信息不畅, 所以机械化的概念不强, 年对这样的情况, 要积极地进行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宣传, 改变半山区农业生产人员对于机械化生产的态度, 从思想认知上重视机械化的发展, 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 结语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 而半山区农业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促进其发展, 就必须积极地推进农业化建设。另外, 要强化机械设备的操作等, 从多方位来打造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摘要:随着现代化农业的不断推进, 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已经成为了农业增收的必然选择。所以, 目前在我国各地, 都积极地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从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来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及西北一些农业区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 南方的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南方经济发展明显要优于北方, 但农业机械化水平却较低, 究其原因还是与地形地貌有关。从我国的地理地貌来分析,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以及西北的广大区域, 地势较为平坦, 大面积的耕地可以适应大型农业机械的操作, 所以推进农业机械化比较有优势, 但是南方地区由于山多, 所以耕地面积较小而且破碎较为严重, 大面积的机械生产受到限制。其实, 山地区域, 尤其是半山区域, 同样可以进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 就半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探讨, 旨在为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小型农机
参考文献
[1]卢志文.浅析半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J].农业与技术, 2013 (9) :50.
[2]熊国清.浅谈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5 (6) :6-7.
[3]缪国玺.浅谈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J].现代化农业, 2013 (3) :51-52.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8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㈠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山区多属贫困地区, 经济发展滞后,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水利、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条件差, 致使农业机械在村组和田间转移不方便, 有的根本无法行走。农民即使有购买农机的愿望, 又因交通不便、作业量小、投资回收慢而不得不放弃;要买农机也只能选择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 造成农机作业量小, 使用率低。
㈡土地分散经营, 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优势发挥山区田块面积小, 加之分散、高低不平, 影响了适合规模操作机械如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使用, 使农业机械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存在着高效农业机械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矛盾。同时, 土地分散经营使单户农民购置农机投入成本加大, 农机使用率不高, 影响了农机户的经营效益,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区农机结构优化调整和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发展。
㈢山区经济基础差农民人均收入低, 造成农机购买力不足。
㈣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由于山区地方财政困难, 农机推广项目的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农机干部待遇低, 积极性不高;缺乏必要的农机推广所需办公设施, 服务功能脆弱。
㈤农机服务体系线断网破乡镇农机站撤并、人员遣散, 资产平调, 使原乡镇农机站资产及人员严重流失, 各项农机管理服务工作难以开展。各乡镇政府在撤并农机站时只重视接收财产, 而对如何妥善解决站内管理人员及职工的待遇和后顾之忧采取消极态度, 已造成部份乡镇原农机站职工集体上访等不稳定因素。
二、山区农机化发展对策
㈠提高认识, 高度关注和重视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 缩小区域差别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山区农业机械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制定政策, 重点扶持。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正确引导, 强有力支持, 加快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㈡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因此, 应对山区的乡村公路、农田改造 (主要是小块改大块) 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 在山区营造一个适合农业机械作业的条件。提高农机作业的“量”和“质”, 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
㈢发展规模经营,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当前, 山区农业用地过于分散, 影响土地的规模效益, 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所以政府应从政策上进一步明确农用土地产权, 使农业用地尽可能集中而产生土地的规模效益。在此基础上, 结合山区特点,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指导农民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栽培, 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积极扩大林果、蔬菜、中药、杂粮等附加值较高的作物种植面积,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
㈣完善和调整山区购机补贴政策山区小型机械价值较低, 补贴额较少, 刨去办理购机过程中交通和食宿费用, 山区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 影响了购机积极性, 为此国家应提高山区小型机械的购置补贴比例。
㈤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网络山区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 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技术培训等主要是靠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但山区农机部门经费一般十分紧张, 很少有到外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为此, 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机工作, 健立健全山区基层农机服务站, 落实推广服务经费, 进一步调动山区农机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推动山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9
关键词:山区,农业机械化,创新思考
1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格局
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农业的机械化, 我国作为一个山地较多的国家, 丘陵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 约占2/3, 而山区的农业相对落后于平原地区, 农业经济有很大的潜力, 因此为解决我国的农业经济问题, 山区的机械化是十分必要的。长期以来, 丘陵山区的粮食及油料作物的产量受到多方面问题因素的制约, 低收入人群占很高的比例, 为总体山区人群的80%, 人均GDP不及平原的50%。其中, 主要原因就是机械化水平太低, 很多山区依然是传统的耕作模式, 以人力和畜力为主, 现代机械是极不平衡和极度匮乏的。相比之下, 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水平就明显比山区进步的多, 多数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已进入了中级阶段, 部分进入农业机械化的高级阶段, 而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 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潜力也是无限的。
“十一五”期间, 我国出台了多项促进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我国在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方面有了已经把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这些政策将为我国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山区与平原地区在地形、气候、经济及农作物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山区农业化的制约因素也就有很多, 下面列出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2.1 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
我国丘陵山区的比重较高, 山区的坡地比较多, 地块小并且分散, 因此导致山区的交通不便利, 经营的规模小, 使得用于农业的机械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这就给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及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受山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以及耕地面积少的影响, 套种的作物较多, 对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作用。
2.2 经济基础
山区的经济基础比平原的经济基础差, 人民的人均收入也相对较低, 因此导致的农民购买力也较低, 这就决定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机械的购买和使用程度较低。如果农民的收入较低较缓慢, 农民就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这就导致了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
2.3 农民素质
山区道路相对闭塞, 基础设施不完善, 条件艰苦, 导致了山区的教育相对落后, 农民的素质整体提高相对困难, 再加上现在打工经济的迅速发展, 青壮年男子多外出打工, 留守山区的是老人妇女儿童, 这些留守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偏低, 对山区的农业机械化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4 基础设施和机械装备
山区的基础设施比平原地区薄弱, 灌溉设施不完善, 地块小且作物套种导致了耕种及收割的机械下田作业和转移困难, 因此普通的平原地区的机械在山区并不适合, 而适合山区的机械少, 品种单一, 远远不能满足山区的需要, 这些也严重阻碍了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 建设和完善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体系
政府要鼓励生产制造商对适合山区的机械的生产, 放宽对其的政策。要鼓励山区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投入, 建设稳定连续的政府购机补贴政策, 增加总的投资量, 扩大补贴的范围, 要推进农机法则, 将国家有关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并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要大力发展山区的社会化服务, 提高山区支教教师的待遇, 提高山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3.2 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山区的地形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农田基本设施的建设的薄弱也是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要特别重视适宜于机械化生产的农田整治和场库棚的建设, 并把乡村的机耕道的发展建设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建设项目中, 使山区的农田条件和农业机械化作业环境得以有明显的改善。还要提高农机监理, 农机安全监管应急处置能力, 并提高执法能力, 改善装备的条件和完善技术手段, 推进农机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4 结语
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其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山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使用平原地区广泛使用的大型农用机械, 山区的收入低微造成了农民对农机的购买力的不足, 山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山区的种植制度与结构与平原地区相差很大以及山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等因素。为促进山区的农业机械化, 就要加强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山区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并鼓励山区农业机械科技的创新和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魏诗岗.加强山区农业机械使用的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9) .
[2]贺云库.谈半山区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工作[J].吉林农业C版, 2010, (8) .
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之我见 篇10
1 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 安徽省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 把山区农业机械作为重点来抓, 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安徽省农机部门统计, 目前, 全省山区农机总动力已达438×104k W, 山区等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77 个。茶叶机械保有量达18.28×104台, 占全省89.8%;农产品加工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25.16×104台, 占全省48.5%;保鲜储藏设备保有量达到2 061 台, 占全省74%;山区的果、茶、桑机械化水平达27.16%, 居较高水平。
山区农产品加工、竹木、茶叶、水果加工等过去主要靠手工劳作, 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采用机械以后, 大大改变了原有状况。例如, 一根长10 m的毛竹, 采用机械加工, 30 s即可做成8 根均匀整齐的竹条;再用毛竹加工成竹制品、竹牙签, 效益提高好几倍。
2 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1 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
围绕茶产业振兴工程, 与现代化园区建设相结合, 推广应用以名优茶加工为主要内容的茶园耕整地、施肥、植保、茶树修剪、茶叶采收和田间运输机械化、清洁化、连续化、节约型、环保型生产技术。在生产方式上向集成化、多能源利用发展, 在作业环节上向茶园治理、茶叶贮存保鲜发展。
山区建设完成1~3 个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区。通过实施该工程, 带动项目区及项目所在地区全面实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清洁化、集成化, 提升茶叶生产质量和效益。
2.2 优势特色农产品薄弱环节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
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 推广应用山核桃脱蒲、板栗剥苞、菊花烘干、蚕茧烘制、果园植保、毛竹初加工等山区特色农业急需的机械化生产、初加工技术。针对山核桃、板栗采摘、桑树修剪、竹园管理和毛竹初加工等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化薄弱环节, 促进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 加大新型适用机械和先进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通过实施该工程, 带动项目区及项目所在地区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提高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机械化水平。
2.3 设施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工程
重点发展节水灌溉 (滴灌、微喷机械化技术) 等先进设施和农业技术装备, 全面推广适宜山区的小型园艺机械、温室作业机械、蔬菜加工机械、保鲜冷藏设备等设施园艺机械。以设施园艺技术创新为重点, 优化设施装备结构, 完善配套技术, 强化生产标准。通过实施该项工程, 带动项目区及项目所在地区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 不断提升当地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生产效益。
2.4 山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程
通过实施该工程, 重点建设山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在核心地区配置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初加工的新型试验示范样机、检测仪器设备及教育、培训器材, 示范、推广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 探索总结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化技术路线, 推动当地逐步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作业、集约化生产, 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3 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项目, 加强建设和完善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的机耕道路、水渠网路、山塘沟坝等基础设施。整合资金, 加大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以工程项目投入为抓手, 以乡村集体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重点建设和完善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的机库棚和维修网点, 改善农机具的存放与保养维修条件。
3.2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
建立山区特色农业机械化技术指导专家组。加大对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品种、规模的调控与指导, 加快制定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机械作业规范和技术路线, 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健全山区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产学研协同攻关力度, 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为重点, 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轻便耐用、节能环保的中小型机械。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将山区具有通用性的先进适用的中小型农机具、大中型保鲜库和技术成熟的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成套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开展山区特色重点机具农机购置补贴普惠制试点工作;实行区域性差别补贴比例, 对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适当加大补贴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山区特色的农机购置补贴程序。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相结合, 探索创新山区老旧及高耗能农机的报废更新模式。开展山区作业补贴制度研究和试点工作。
3.4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结合“平安农机”创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 加强山区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山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 优先安排专项资金和试验示范项目, 加强山区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复合型”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山区农机安全使用监管, 开展好山区特色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工作。
3.5 培育新型服务主体
鼓励发展适合山区特色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结合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社企共建等活动。优先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农业开发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积极探索合作模式, 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根据山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 提高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机械购置补贴台数和比例。
4 结论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11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现代农业 增效增收
吉林省土地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36%,平原占36%,台地占28%。东部山区包括吉林市、通化市、白山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共22个县(市),耕地面积约占全省的35.6%,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37.8%。其中中药材、人参、食用菌、山野菜、黄烟等园艺特产的产值约占全省的72.5%。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惟一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试点省,多年以来一直以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为目标,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截止2009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050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1万台、排灌机械45万台、农用水泵47万台。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3%,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跨入全国前10名之列。然而,与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地区相比,东部山区的综合农机化水平至少低于25%。因此,如何提升吉林省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促进东部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制约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1.1地形复杂、产业不集中和农机具保有量低
1.1.1从土地构成上看由于东部山区坡耕地多、地块小而分散,且高低不平,从而影响了规模化生产的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复式播种机械、深耕整地机和大马力拖拉机等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使农业机械化在抢农时、抗灾害、降成本、保丰收上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存在高效农业机械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的矛盾。
1.1.2从产业布局上看东部山区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食用菌、中药材、人参、烟叶、杂粮等经济作物的栽培上,这就需要有与之配套的专业农机具。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机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和生产厂家一直都侧重于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大宗作物农业机械和重点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而忽视了适于山区的中小型、多样化的农机具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使适合于山区使用的农机具稀缺。
1.1.3从农机具保有量上看国家对农机化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平原地区和农业基础较好的地方,东部山区一直是农机化发展的盲点,对这些地区的农机化投入和关注甚少。即使出台的农机具购机补贴政策也主要是以补贴平原及大型农机具为主,对适应山区作业的小型机械和传统机械没有列入到补贴重点,这也是造成东部山区农机具的保有量较低,各项指标均滞后的主要原因。
1.2农民对农机化认识不足和农机系统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民甚至有些领导干部和农机技术人员,总觉得在山峦起伏重叠的丘陵山区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从而对农业机械发展认识不够和缺乏信心,使农机具得不到优化配置,并制约了农机化水平的提升。
东部山区的县、乡农机部门虽然承担着农机安全、市场监管、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机服务、抗灾救灾等多项工作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农机系统的支持力度不够,有的县甚至撤并了农机局,使各项工作开展乏力。部分乡镇没有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上下脱节、技术上断层,严重制约着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农机工作的全面开展,导致“购机难、用机难、维修难、用油难、赚钱难”等问题长期存在。
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含量普遍很低,农民接受新技术的渠道少,认识新技术、新机具的条件有限,从而制约了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2.提升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方法和策略
2.1以加快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为动力,提升农机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营造有利于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软环境
东部山区的农机系统必须要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监管力度,明确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质和工作职能,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的资金供给和人员配置,稳定县级农机推广服务队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规定,着力解决好乡镇农机监理和推广服务体系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各地动态,积极推进以规范内部管理、创新服务方法、健全考评激励机制为主的县域统筹协调的农机监理和推广运行机制,着力提高乡镇农机系统的活力和效能,促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并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综合能力培养,进一步推进技能培训,研究和建立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软环境。
2.2以深化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试点省为依托,提升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力度和水平
作为全国惟一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试点省,我们不仅争得了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扶持,而且在创建中也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为此我们更应当转变观念,尽快把成果转化到东部山区,只有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了,才真正符合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试点省的称号。
2.2.1结合东部山区的实际,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优势明显的乡镇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并通过示范园区建设,辐射和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机具装备不断增加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2.2在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应有选择地加快中、小、微型、轻便安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如:机械轮宽不超过1.2米;工作幅宽不超过0.8米;播种或插秧不超过6行的水田耕整机械、步行式插秧机等中小型农业机械。重点围绕中药材、食用菌、人参、林果、花卉、畜牧等特色经济产业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机型的示范推广和宣传。
2.2.3专业培训要针对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旨,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重点抓好农机化适用新技术的培训及普及运用。扩大“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成果和规模,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操作技能和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
2.3以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支点,弥补东部山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3.1应该通过网站和宣传画廊等方式,加强农机产品、作业、维修、培训、管理、政策等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搞好农机化宣传,促进农机企业与农民的信息互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农机产品、作业和维修市场,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营造舆论氛围。
2.3.2建立跨行业信息交流和互换机制,改变以往农机科研、推广、生产三部门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营,很难形成一体化的怪圈。可以先由农机推广服务部门牵头,先把农机具的使用性能、技术效果等综合信息反馈给科研单位,由科研单位进行综合研究、技术革新和开发。然后由生产部门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合格的新产品。最后再由技术推广部门把新型产品推向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研制和生产出适应东部山区作业的农业机械。
2.3.3鉴于东部山区地块小而散、作物品种多而杂的特点,有条件的县市要尝试培育农机服务经纪人和农机中介服务组织,引导他们本着作业区域明确、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稳定、作业收益合理的原则,把闲散的农机具合理利用起来,发挥农机具流转和服务的最大效能。
2.4以助推农机合作组织发展为手段,提升东部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2.4.1农机推广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助等手段壮大东部山区农机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通过项目建设助推农机合作组织向前发展,通过建设示范区和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机具,拓展农机合作组织生存空间,通过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来促进标准化建设和推进农机合作组织上层次。只有把农机合作组织的内在活力激发出来,农机推广部门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2.4.2以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合作组织也应当加强自身建设。要因势利导地选择发展方式,以避免盲目扩张;要合理进行农机资源配置,以避免农机具的闲置和浪费;要积极自我提升和苦练内功,以避免中途夭折;要针对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发展农业机械化,以避免劳而无功。从某种意义上讲,东部山区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成为农村中懂技术、会操作机器的新型农民和新型组织,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会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人畜+手工”的落后生产方式,成为东部山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力军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生力军。
2.5以促进机械化与产业化相结合为重点,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2.5.1要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从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按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产业化要求,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支撑。如配齐基础设施建设,选种、育苗、整地、种植、灌溉、植保、管理、收获、运输、分级、包装、储存、加工、检测等环节的农机装备;要因地制宜的做好优化组合和解决好有效供给问题,打基础、抓关键、重实效,真正做到中央要求的用现代化农机具装备农业的要求。
2.5.2要积极实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基础设施、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进步、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用培育新型农民助推农业的目标,以发挥特色优势,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农机具选择和推广要结合东部山区农机作业条件较差的特点,把轻便、安全作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基本要求,同时要与治山治水和生态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和使用节约型、环保型的农机具。
2.6以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与加快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为契机,提高农机具装备总量,夯实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出台了未来几年继续开展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优惠政策,这就为东部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历史机遇,东部山区应以此为契机,最大限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2.6.1要充分利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开发、推广适合东部山区特点的农业机械。除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的农机具补贴资金外,县级财政也应按本级财政收入情况,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以此提高农机装备的保有量和装备技术水平。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篇12
2007年, 垣曲县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0.88×104hm2、0.75×104hm2和0.69×104 hm2, 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0.5%、34.4%和32%。其中, 小麦机械化水平超过80%, 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相比之下, 山区农业生产依然是以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方式, 不仅劳动强度大, 且生产效率低下。随着近年来农机购置补贴的深入, 平川地区的农机装备水平呈跨越式增长, 而山区的农机装备水平则发展缓慢, 与平川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现阶段山区农民主要使用农机具为小四轮、手扶配套的旋耕机、半精量播种机、犁和少量割晒机, 加工机械主要是小型铡草机、玉米脱粒机。这些机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农业生产成本, 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2 山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 国家大力支持农机化发展, 不论是农机购置补贴还是农机作业补贴, 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但是各种优惠政策主要针对农业基础较好的平川区域, 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也主要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 而山区因地形复杂, 田块分散, 坡多路陡, 一直是农机化发展的难点, 现阶段没有得到高度重视, 使山区的农机化投入很少, 与平川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2.2 研发生产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对农机化事业的大力支持, 各级农机科研院所和农机生产厂家对研制、开发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给与了极大地热情, 各种新型农机具快速研制和完善, 特别是以玉米收获机为代表的收割机械和气吸式播种机为代表的播种机械等大中型机械, 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山区, 小型耕、播、收以及中耕管理机械的研制开发和试验示范的投入却十分有限。
2.3 农机服务体系的不足
一是调查研究不够。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山区农民的需求, 使研制和开发的机械种类不适宜山区农业生产;二是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有限, 加上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的缺乏, 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在山区进行试验和示范;三是基层服务体系人员老化, 知识落后, 人员流失严重, 导致培训工作不能深入开展, 特别是对新机具的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技术培训相对较弱, 致使农忙季节农机户不能有效实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 影响了农机具发挥最大效益。
2.4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山区经济发展滞后,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水利、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条件差, 农业机械在村组和田间转移不方便, 有的根本无法行走。农民即使有购买农机的愿望, 因交通不便、作业量小, 投资回收慢, 不得不放弃;或只能选择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 购买后也只能用于自家的农作生产, 不能用于开展社会化服务作业, 造成农机作业量小, 使用率低。
3 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3.1 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中小型适用农机具
山区机械化发展要通过试验示范, 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的需求, 逐步确定适合于山区机械化发展的主推机型, 选择制约山区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环节进行突破。结合垣曲县山区农业生产实践, 今后应在小颗粒谷物播种机、中耕管理机、谷物收获机以及小型扬场机、谷物脱粒机等机械项目上加强研发和试验示范工作。
3.2 创新农机推广模式扶持农机合作组织
根据山区地块小、作物品种多的特点, 大力扶持发展农机科技推广示范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对新引进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应优先在科技示范户和合作组织试验示范, 在试验考核的基础上再扩大推广范围。
3.3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重点扶持山区机械化发展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应把发展山区的农业机械化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仅要在项目资金、队伍更新稳定上给予大力支持, 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山区机械化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机制, 建立一个长期扶持农民购机的金融信贷支持体系。
摘要:对垣曲县山区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因地制宜、创新农机推广模式、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等3项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