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2024-11-11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共12篇)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篇1

宗锦耀司长最近指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强调要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同时也再次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机械化,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这对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质量提升、结构改善的关键阶段。当前, 农业机械化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购机用机需求持续旺盛、工业支撑更加有力、关键技术基本成熟、发展机制日趋完善, 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形势有利、机遇难得。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 我国农机化总体水平仍不高, 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和作业环节发展很不平衡, 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能力不强、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认真实施农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调整优化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组织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为重点,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落实完善政策, 培育发展主体, 促进技术创新, 建设人才队伍, 强化公共服务, 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 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篇2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加以落实,农业机械化装备及作业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到201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57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24200万元,拖拉机保有量达676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221台,小麦收割机426台,玉米收割机377台,机引配套农机具7393(件);配套比达1:3.5,机耕机播水平均达100%,小麦机收水平达95%以上,全市农机作业综合水平达73%以上。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1.14亿元,纯收入达到0.5亿元。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时期农机化生产先进集体,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在一连串荣誉面前,少数领导同志误认为永济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机部门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就连一些农机工作者也为自己今后干什么?如何干?而一筹莫展。面对如此形势,我市农机化到底还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已成为我们农机工作者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本人结合全局农机工作调研活动月,深入基层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决定》同时提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既对我们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纵观50多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是解决粮棉生产的耕作、排灌、播种、植保、收获、运输六大环节农民劳动强度过大的问题。而随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现有的农机装备已不能满足种田大户的需求。他们迫切需要的是农业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城东街道平壕村种田大户尚金生说:他承包的460亩粮田虽然基本实现机械化了,但仍要为每年夏秋两季晒粮而发愁。因为几十万斤粮食晒不干,粮站不会收,花70元/天、人,且管吃、管烟,还找不到人,仅今年小麦晒干就花费近万元。如果碰到连续阴雨,肯定是丰产不丰收。因此,他迫切希望政府扶持发展5-6吨的谷物烘干机,为种田大户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丰产丰收。而王朔村李安稳仅承包50多亩,如果将机具全部配套齐全,则要投资50多万元,既不划算,又承担不起。因此,他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农机服务组织为其提供优质、方便的农机作业一条龙服务。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基本形成了

城西蔬菜生产产业带、于乡洗马大棚西瓜生产产业带、于乡北梯蒲州文学葡萄生产产业带,蒲州黄河滩水产养殖产业带,黄河滩芦笋生产产业带。这些特色产业,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土地产出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农民艰辛劳作的结果。据了解城西西姚温村开过年后进入蔬菜种摘期,几十名50-60岁的男女劳力仍汗流浃背地采摘西红柿。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种蔬菜是赚钱,就是用工多,人太苦,年轻人怕苦嫌累不愿干,只好找老头老太。为解决用工矛盾,去年,他们争取上级支持,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大棚卷帘机。今年他们计划再争取农机部门支持购置微耕机进行大棚耕作、起垄、作畦。下一步,还将购置了蔬菜育苗机械或蔬菜移栽机械,以实现蔬菜生产的机械化,将设施蔬菜种植推向高效农业发展快车道,据了解我市已发展设施蔬菜1.3万亩,仅此一项年可增加农民收入5000余万元。葡萄种植大户孙国兵告诉我们:现在种植葡萄都靠人工,尤其是葡萄移栽、修剪、中耕,劳动强度大,花50元/天还找不到人。如果有这方面的机械来替代,不仅可以节约其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进而提高苗木成活率。特种水产养殖场卫场长说:这几年农机部门推广的池塘增养机、饲料投铒机,对水产养殖发挥了增产节本作用。但听说有一种渔塘微孔增养设备,比增养机使用效果更好,希望农机部门及早引进推广。

.(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为其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走集约、节约之路。城东种田大户尚金生去年近460亩小麦全部实行精少量播种,较传统播种节约种子4600多斤。如果全市50万亩小麦全部实行精少量播种,可节省种子250万公斤,相当于为农民节约生产成本千万元。城西街道农业农机副主任廉和平反映,前多年,秸杆禁烧,年年喊,但禁而不止,一到农忙,旅游路两边到处都是烟雾弥漫,关键是秸杆没有出路。现在农机部门利用7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秸杆还田机,实施秸秆还田,效果很好。今年超人奶业有限公司购置了秸杆捡拾打捆机,对那些不愿实施秸杆还田的农户,实行捡拾打捆,集中堆放喂养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目前农技部门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技术,也迫切需要先进的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在农业机械发展方面,现有农机具老化严重,能耗高,性能差,也不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要求。一台使用15年的拖拉机与一台使用5年的拖拉机相比,每年多消耗柴油200千克左右。目前,全市大约有使用15年以上的大中小型拖拉机共计2000多台,10年以上的联合收割机130台,每年多消耗柴油200多吨,约占全市2011农机用油的5%。

二、以建设农机强市为目标,理清农机化工作新思路

当前,我市已形成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设农机化强市的良好的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机械化生产方式普遍赢得农民群众青睐,已成为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国家、省财政逐年增加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标准,又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在此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立足我市实际,理清农机化发展新思路。

(一)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及设施农业装备工程。以确保粮食生产

安全为重点,加快农机作业由小麦、玉米生产的主要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引导农民发展种子精选、包衣机械、粮食烘干、加工、仓储机械,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顺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加快实施农机化发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运销业全面发展的战略转移,加快引进、试验、示范适应蔬菜生产特点的耕整、起垄、作畦机具,解决菜地耕整、平田、起垄等工序的机械化作业难题,逐步发展蔬菜保鲜、育苗、移栽、喷(滴)灌等机械。稳步发展渔塘增养、饲料投饵、鲜活农产品运输等机械,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高效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实施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民群众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要发挥并保护好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农民买得起、用得好。因此,在以培养农村农机人才和典型为手段,借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实施农机化新技术推广普及,一方面,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让农民充分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三)实施农机装备调优工程。加强对农机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引导农民优先发展7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的旋耕机、深松机、秸秆粉碎机、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免耕播种机、小麦玉米两用联合收割机等。同时,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加快现有老旧机具的更新和淘汰,鼓励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种、节药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高效植保、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环保型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农机服务组织创新工程。一是深化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改革。按照“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的原则,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及农机监理等公益性职能,把农机供应、农机维修、农机跨区作业等推向市场。对从事公益性职能的人员,定职责、定目标、定报酬、定考核,激发他们为农服务热情。二是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创新。积极引导并鼓励农民机手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机具联合起来,成立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开展耕作、种植、植保、收获一条龙服务,形成农机服务的规模效应。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因势利导,规范合作组织经营服务及内部管理行为,提高农机服务质量和合作效益。三是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鼓励农机研发生产企业加强产、学、研、推结合,利用国内国际农机化技术资源,促进农机化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抢抓机遇,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

当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的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中型农业机具给予一定补贴”,将农民购置农

机补贴项目上升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重要的惠农支农政策。2012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我们要抢抓当前机遇,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切实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市镇村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将农机化发展主要目标列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把农机化装备及作业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硬性指标,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流转等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农机部门要主动介入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协助搞好农业产业化园区配套农机具发展规划,及时引进优质、高效的农业机械投入新农村建设,以实际行动赢得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二)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机化投入。多年的实践证明,财政投入具有“四两拔千斤”的导向作用,能有效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的一号文件都明确对购买农机的农民实行财政补贴。因此,财政部门要把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作为今后支农投入的重点之一,逐年增加财政预算,按照农业生产急需、农民生活急用、机具性能较优的原则,科学确定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和标准。就我市而言,今后财政对农机购置的补贴,应重点向以下几个方面倾斜:一是加大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补贴力度,研究制定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精少量播种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等补贴政策,提高大中型拖拉机与其配套农机具比例,推进农机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二是加大设施农业、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业配套机具补贴力度,引导农民发展大棚卷帘机、耕整机、喷(滴)灌机械、蔬菜干鲜果仓储保鲜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鲜活农产品运输机械等,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提供现代装备支撑。三是加大环保节约型农机补贴力度,建立农机更新报废补偿制度,引导农民淘汰更新老旧农机具;研究制定节药、节水、节肥等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尤其是要着力提高大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水平的植保机械;研究制定涑水河河道清淤、千万只肉鸡饲养工程畜禽粪便处理、玉米、棉花秸秆综合利用等机械化补贴政策,提高农村废弃物利用水平,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三)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创新。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坚持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引导农民机手通过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机股份合作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多方争取省市农机部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的建立,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开展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及教育培训等。要与有关部门联系,争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注册登记,依法取得法人资格时,免收注册登记费用;国土部门对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建造机库、维修车间等所需用地,按临时农业用地审批使用;税务机关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免征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从事农机作业及技术服务中的营业税、所得税;金融机构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简化贷款手续,增加贷款投入。农机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的指导与服务,及时提供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律咨询,协助其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尤其是帮助解决跨区作业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其发展壮大,努力将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培养成农机服务产业和农机化发展的主力军。

(四)完善农机法治化管理机制。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销售市场管理、农机维修网点管理及农机报废更新管理。农机部门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建立健全农机质量保障制度和农机安全监督制度,加大农机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农机打假治劣专项整治活动,逐步将农机化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五)加大农机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加快农机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农机化科技下乡活动,定期组织有关经销商开展新型农业机械巡回展览活动,结合农时季节特点,组织开展新型农业机械现场演示,让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亲身感受农机化在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篇3

我县是一个74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全县总面积2257km2,辖15个乡镇,16个农业社,耕地面积2.27万hm2,其中水田1.8万hm2,旱地0.47万hm2。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发展农业机械化极为重要。

一、农机装备状况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内涵,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和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组织化程度,确保了全县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76609千瓦(其中:柴油机204013千瓦,汽油机58418千瓦,电动机108682千瓦,其他5496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台,小型拖拉机923台,多功能拖拉机2006台,耕整机18910台,配套机具1858台(套),插秧机4台,机动喷雾(喷粉)机391台,农用水泵17159台,喷灌机械93套,联合收割机54台,(其中自走式54台,半喂入式12台),机动脱粒机41591台,饲料草加工机械4254台,粮食加工机械1026台,农用载重汽车668台,机动运输船41艘,农用运输车378台,推土机64台,装载机27台,挖掘机47台,开沟机18台,微型水力发电组108套,柴油发电机组259套。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26.5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2.25%。水稻机耕面积28141hm2,水稻机械收割面积3845hm2,水稻机械插秧面积207hm2,动力机械脱粒面积28371hm2,机械加工粮食184078t,加工油料9764t。

二、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制约因素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农机化事业得到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县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一些不符合适应科学发展、产业建设的问题及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不利条件,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前全县农机装备、配套结构与农牧业生产领域需求及合理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作业水平低,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

(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从目前现有机械看已有25%处于报废状态,年久失修不能使用;35%中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大修才能参加农田作业;40%为完好技术状态,多数属于近几年购买机械。

(3)购机补贴的机具范围窄,机具选型不能完全满足我县一些山地田块的要求,购机补贴的机具品牌不多,难以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如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经济、适用的小型农机具的品种单一,适应性不强,制约了部分农民的购买愿望。

(4)农机市场监管还不到位,农机新技术推广不适应市场化新形势发展,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机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农机安全形势严峻,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障碍、经济障碍和体制障碍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技术障碍。从作物环节看中耕植保与收获机械少。二是经济障碍。传统农业的人力要素投入过大,生产方式落后,导致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低,经济实力弱,农民购买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三是体制障碍。土地流转不充分,地块分割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农民经营农机的组织化程度低。

三、实践科学发展觀,有效解决农机化发展中的不足的措施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实现发展农机化,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我建议以下几点: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努力实现以下七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要从过去违背农机化发展的内在客观经济规律的思想认识和做法转变到依靠政策法律、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方向上来;二是要从过去对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和扶持发展的重点不太明确转变到全力以赴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经营组织这个重点上来;三是要使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到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质量、数量、结构、效益并重发展的轨道上来,使农机装备结构更加合理,效益更加突出;四是要把农机化在整个大农业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转变到“服务大农业、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率”这个重要的位置上来;五是要把农机部门的工作思路、步骤转变到紧跟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农业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道路上来;六是要把农机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推广型”为主转变到现在的“市场监管型”为主;七是要把农机新技术推广从过去的“自我主导型”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主动服务”为主。

2.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体制机制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仅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而且是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拉动内需,维护社会稳定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不再是农机部门一家的职责,它和财政、发改委、纪检监察、机电行办、农业、水利、畜牧、林业、农产品加工等多家部门紧密相联。能否落实好这项政策,事关重大。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结合自治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部署,科学制定购置补贴方案。同时,成立由党委、政府及多家单位组成的县级农机购置补贴领导小组,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和群众的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3.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工作

要紧紧围绕各级人民政府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部署,根据我县农业发展的紧急需求,积极建立农机推广示范试验基地,依托农机购置补贴、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技兴农等重大项目,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发挥网络信息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农机化信息网络和电子政务建设,好地为基层、为农民机手及农机服务组织、为企业提供技术、经济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提高农机科技服务能力。

4.大力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全力扶植农机大户和农业机械经营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大力推进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发展。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培育壮大农机经纪人队伍,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

5.进一步加快农机工业发展

加强对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行业管理,引导农机工业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农机企业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农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农机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发展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急需的配套机械。建立重点农机产品准入制度,做大、做强一批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农机工业龙头企业,使农机企业和广大农机户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6.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

坚持把培养高素质队伍作为服务“三农”的基本保证,立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从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入手,积极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单位创建,进一步增强创新和服务能力。

如何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 篇4

1.调整农机装备结构。

目前, 要在以小型农机具为主体情况下使多种机型整体推进。对农业生产短缺、农民急需的农业机械, 要加大开发、引进和推广的力度, 在试验、示范成功的前提下, 引导和发展各作业环节的主要机型, 逐步实现大、中、小型农机具结合、主机与农具配套;以进口机械为先导、国产机械为主体, 各种作业机型均衡发展;在继续发展种植业机械化基础上, 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水利、林业等机械化, 引导养殖户进行规模化养殖, 在规模化基础上加快实现畜牧机械化步伐。

2.加强农机科教工作。

当前, 农机科技教育工作的重点:一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 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 以及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 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要通过农机鉴定、推广, 引导农民选购、使用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 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做好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程, 全面提高农机系统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

3.拓宽农机化的服务面。

拓宽农机化的服务面, 延伸农机化的服务链, 由农业生产作业向高信息服务、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种子处理和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延伸, 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机械化水平, 并要因地制宜, 发展区域特色的农机化技术, 走特色农机化道路, 为农机化开辟新领域, 为农民开辟新的财源。

4.扩大农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渠道,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习和跟踪国外先进农机化技术和管理经验, 引进我国急需的农机化技术和机具, 进行试验推广, 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进程。

5.搞好农机监督管理,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积极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理、产品质量检验、鉴定和认证管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障, 使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强化农机质量监督管理, 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 净化农机市场, 保护农民利益, 促进企业增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意识。

6.搞好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篇5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农业机械化历来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纵观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都有其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农机化发展形势,把握发展规律,是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前,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因素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依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显示,我国进入了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新阶段。在人类漫长的农业文明中,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综观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各国虽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一般都是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后20~30年,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小康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改造传统农业最主要的手段。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依靠农业机械作为载体和桥梁。例如实施土壤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免耕播种、秸秆破碎还田等农业节本增效新技术,是人畜力所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农机动力才能得以实施。新型的农业机械,也催生了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需要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也需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增强“藏粮于地”的能力。由于农业机械不仅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能够做到定时、定量、定位完成精确作业,从而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据专家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例如在东北地区推广的玉米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与人工作业相比可节种20~30%,节水15%,增产20~30%。中原小麦主产区由于推广了小麦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大大加快了“三夏”生产进度,避免阴雨天气造成的损失,实现了“龙口夺粮”。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是基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首先,从劳动力结构看,在我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大约有2亿多转移到乡镇企业、进城务工和从事多种经营,这部分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在减少,总体素质在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要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就必然要求机械化的劳动替代。其次,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三夏”、“三秋”季节性劳动力严重不足,如果不能提高机械化水平,要求提高农业复种指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目前,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三夏”“三秋”等农忙季节,也不得不赶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相当高。在这些农忙季节,农民工每次返乡需要20到30天,按照每个农民工平均月务工收入600元计算,加上往返路费和自身消费,平均每次1000元左右的成本。第三,从劳动者的观念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伴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和作业成本的降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改善生产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农民观念的变化,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源动力。

二、我国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济要求、技术条件、市场主体、运行机制和体制环境来看,当前,我们面临着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农机作业成本下降和农机服务收入增加,使得使用农机、购买农机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马克思说:“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按照这一经济原理,一旦农机作业价格低于人力作业价格,农机比人工在经济上、时效上、质量上更合算的时候,农业生产就具备了普遍采用农机作业的经济前提。近几年来,由于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促使农机作业收费价格下降,一些关键农机化技术(如水稻机插秧及配套育秧技术、联合收获技术等)获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

机作业成本,许多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已经低于雇工价格,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积极性高涨。浙江省农村雇人工收割水稻需要两个工,工费将近100元,还不算招待费。而请联合收割机收割一般每亩50元左右,不到半小时就完成,可降低农户生产成本一半以上。随着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支付农机作业费用的能力增强,以致近年来农忙季节屡屡出现农民在路上竞争揽雇农机的现象。另一方面,购买农机的农户,通过跨区作业大幅度增加了农机作业量,提高了利用率,缩短了投资回收期,已成为当前农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从1996年开始,农机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的跨区机收小麦作业,联合收割机作业时间由原来的几天延长到一个月以上,小麦机收成本也从40-50元下降到30元左右。1995年至2004年的10年间,全国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从7.5万台激增至41万台,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20%的高速度。社会经济的进步,达到了农业使用机器的临界点,阻碍农业机械化的经济“闸门”已被冲开。

二是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与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大范围普及推广的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国家加强了对新式农机的科研投入。我国农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一些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从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看,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水稻生产机械化育秧、插秧、收获等“瓶颈”环节的机械及技术等已取得突破,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正在加紧攻关、熟化,油菜、花生、马铃薯、牧草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已在生产中试验应用。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粮食产后烘干等新型农机化技术的示范进一步扩大。随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主产区主导品种的种植结构大体形成,耕作制度趋于稳定,农机化生产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这为农机具的研制、推广、普及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是农机大户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农机化的活跃市场主体。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机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2004年包括农机户在内的全国各类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的达到3214万个,农机从业人员达到3836万人。农机大户、股份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以及农机作业经纪人等新型农机服务实体迅速发展壮大,并具备一定的规模,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正在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全国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日益兴旺,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村为基点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基层农机服务网络,各类农机流通、维修网点比较健全,区域性农机作业市场开始形成和逐步扩大。2004年全国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2437亿元,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四是农机化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在发展农

业机械化的实践中,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特别是农村改革以来,如何解决土地分散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挠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大难题。多年来,农机服务形式不断创新,从有机户互助代耕作业,发展到联户合作经营、集团承包和跨区作业,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机跨区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机服务模式,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机手的拥护,显示了勃勃生机。这种社会化、市场化的农业机械化运作模式,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在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下,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了机具的重复购置,解决了“有机户有机没活干、无机户有活没机干”的矛盾,做到了“买不起、用得起”,闯出了一条千家万户小规模农业实现机械化的新路子。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从北方到南方、从小麦到水稻、玉米、大豆、从收获到耕种、施肥、植保、农田水利建设等其他作业项目,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是我国农机化科研、生产、推广、鉴定、培训、管理体系日趋完备,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体制保障。建国以来,从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拉机站开始,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和行政推动力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和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机化科研、生产、推广、鉴定、培训、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全国现有地市级农机管理机构349个,县级农机管理机构2749个,乡镇农机管理机构3.4万多个。地市以上农机试验鉴定机构49个,农机科研开发机构119个;县以上农机技术推广机构2439个,农机安全监理机构2955个,农机教育培训机构2181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据2003年统计,我国农机制造企业8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1469家,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约3000多个农业机械品种,除特大型、尖端技术产品之外,我国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业机械已经基本自给,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2004年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主要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发出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上升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重要的惠农支农政策,这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开辟了国家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新渠道,意义十分重大。中央财政2004年安排了购机补贴专项资金7000万

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4.1亿元,引导农民投入购机资金20多亿元,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空前高涨。二是2004年6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专门法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总结了我国55年来的农业机械化经验和教训,特别是25年来改革的重要成果,首次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中的法律地位,阐明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措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

当前,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关心农民、扶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在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扶持必将进一步加强。最近,中央已决定在2005年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范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资金,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这将为农机化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如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篇6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38-1

1 梅河口市农机化现状

梅河口市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区的过渡地带。全市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0万亩,旱田面积90万亩,盛产水稻、玉米和大豆,粮食产量达10亿斤。是国家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县。全市绝大部分耕地比较平缓,适宜机耕作业。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近年来,全市农民购置先进农机的热情持续高涨。截至2013年12月,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了40.6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了1.97万台。农机户发展到1.5万户,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联户已发展到181户。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发展到115个,从业人员292人。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0.5%,比2012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水旱田耕、种、收三大环节作业水平分别达到了99.1%、69.4%、33.4%。

2 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2.1 土地规模经营进展迟缓

落实“大包干”以来,耕地全部分到各家各户,呈现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状态。由于户均耕地非常有限,地块零散不规则,与农业机械化要求大规模作业之间存在矛盾,特别在东北部山区乡(镇),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

2.2 多数农民缺乏购置能力

种粮投资持续增加,收益提升缓慢,农民的收入去掉各种花销所剩无几。虽然国家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相当多的农民萌发了购买农机的愿望,但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2.3作业服务“效益低显”

据调查了解,梅河口市农村存在着农业机械家庭自用多,外出作业少等问题。众多农户购置的农机都是自家使用,每年闲置的时间长达半年以上,例如,农户购置的“小手扶”、“八马力”只是春耕打垄时才用,平时都在闲置。四轮拖拉机也只是春天运点农资,秋天收割时才使用,造成了资金、机械的浪费。

2.4 人才队伍出现断层

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然而。由于受体制、编制等因素的制约,现在,基层农机服务队伍出现了年龄老化,素质提升缓慢,梯队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才“断层”,不仅影响了管理和服务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2.5农机推广经费不足

先进农机具的推广是农机部门的一项公益性职能,所提供的是无偿性服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可作为农机推广部门的基层站所,却由于多重原因,陷入经费短缺的境地。“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搞推广需要资金,没有资金,也就没有能力去开展各种农机具推广活动。

3 对策措施

3.1 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措施

县、乡政府要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规,落实中央多个“一号文件”关于发展农机化事业的政策措施。同时,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实行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金融部门信贷扶持,政府贴息补助等扶助机制,帮助更多的农户购置新型农机装备。

3.2 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县乡政府、农机部门要通过会议、电视、广播、印发宣传单等方式,加强“国补”政策宣传,做到农户皆知。要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操作程序,不折不扣执行补贴政策,实行公开公示,增强工作透明度,切实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

3.3 加强人才队伍和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乡(镇)农机工作站是农机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新装备、新技术宣传推广、维修服务、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力量,它的良性发展直接影响到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针对当前基层农机工作站人才短缺的问题,要破除体制编制壁垒,积极引进高素质农机专业人才,充实到乡(镇)农机服务一线。在未来的事业单位改革中,要优先保证乡(镇)农机工作站人员的编制,同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确保新招录、引进的高校毕业生留得住。

3.4 发展农机合作服务组织

近年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解决了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其作用正日益凸显。以梅河口市为例,全市已培育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70个,拥有各类农机具3479台(套),作业面积达到25.85万亩,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总额达到了314.96万元,农业机械已成为农民耕种的主要力量。鉴于农机合作社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扶持措施,搞好技术业务培训,搞好内部管理,使农机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3.5 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

要借鉴外地经验,探索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支持农机推广部门开展农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基金来源可以采取财政支持、社会捐款和有关企业赞助。就目前梅河口市而言,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每年筹资应不低于600万元。

4 结语

发展农机化事业意义深远,前景广阔,堪称“朝阳事业”,只要变革观念改革创新,持续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补”政策,强化管理和服务,就一定会迎来农机化发展的春天。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篇7

1.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使农业成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产业。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构成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 以高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为农业经营扩大, 农产品品质提高, 形成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化物质基础的巨大作用, 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农业的进步。

1.2 农业机械化促进和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

随着舒兰市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收入的提高, 加快了舒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力、农民产业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提高的过程中, 致使农村土地逐渐向农业专业户和合作社集中, 逐步形成规模经营形式, 农业机械化作用得到了发挥, 用很少的人力生产出保障社会需求丰富多样的农产品, 使城镇经济更加繁荣, 农民收入得到了增长, 购买农业机械能力也得到提高, 农机化水平得以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高新技术更能得到发挥和应用, 从而加快了舒兰市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

2 舒兰市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舒兰市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

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 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06年的41.9万k W增加到74.09万k W, 增加32.19万k W, 增长76.8%。拖拉机保有量由2006年的18650台增加到37529台, 翻了一番。水稻插秧机599台, 水稻收割机423台, 玉米收获机76台, 均打破了2006年以来零的记录。上述数据表明, 舒兰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 为全市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农民购买、使用农机具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中央购机补贴的惠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2006年舒兰市农机补贴为50万元, 农民自筹120万元, 购置大型拖拉机11台, 水稻插秧机50台, 水稻收割机9台, 玉米收获机械2台, 其他机具20台 (套) 。2010年舒兰市农民购机补贴为1300万元。调查显示, 国家对农民购机补贴在逐年增加, 调动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 增强了购机实力, 有条件购置高效能农机具, 进一步促进舒兰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适应现代农业结构调整, 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舒兰市农机作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在传统粮食作物发展的基础上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一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到了示范应用和推广,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2 舒兰市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农机作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大型农机具保有量少, 农机配套偏低, 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东部山区和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比较缓慢, 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械严重不足, 舒兰市山区和半山区及丘陵和偏坡地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等问题, 从而影响了水稻栽植、收获和旱田收获机械化的水平。

投入不足, 政府补贴资金不能满足当前农机化发展的需要。2006年农民购机补贴为50万元, 到2007年农民购机补贴为200万元, 2010年农民购机补贴为1300万元。虽然, 舒兰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增加, 对农机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国家和省补贴资金投入的总量有限, 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限量的发展办法, 放慢了购机的步伐, 制约了舒兰市农机化发展的速度。

产、学、研、推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相互发展形成合力不够。由于产、学、研、推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和合力, 资源浪费严重, 自主开发和技术推新能力薄弱, 农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步伐不快。农机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散, 仿制产品多, 自己创新少, 产品趋同化严重,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产品少, 农民迫切需要的先进实用农机具还很缺乏。

3 对舒兰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3.1 建立农业机械化服务保障体系

建立以农机部门为指导, 以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为主体, 以农机协会为纽带, 遵循“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原则, 建立一套以大、中、小型农机具为主的完整服务体系。来解决舒兰市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不合理, 农机作业发展不平衡, 农机装备率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3.2 建立以新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机械化科技保障体系

加强舒兰市农机专业教育资源的整合, 普及农机操作、使用、维修知识与技能。引进高素质人才, 注重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加强农机推广工作, 把国内外适合舒兰市作业特点的农机具推广给农民, 充分发挥各级农机推广机构,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科技水平。

3.3 舒兰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达到节能环保要求

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发展中, 节能环保是必须遵照执行的法规和国策。在能源高度紧张、国际油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如果农机节能工作跟不上, 那么农业机械化不仅在新的领域难以发展, 就是现有粮食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也将因高能耗增加成本难以为继。所以, 农机节能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建议舒兰市实行农机报废更新机制, 加快老旧机型的更新换代;农机推广部门加快推进农机节能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加大对农机手的培训力度, 提高农机手的节能意识;加强农机流通和修配管理。

摘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它不仅是全国农业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舒兰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强力发动机 篇8

理清农机和农艺的关系

以中央政府——国务院而非其办公厅的名义, 专题发表意见而非批转下属报告, 对广义农业机械化涉及之广泛, 论述之全面, 启盼之殷切, 而又篇幅之浩大, 可以说是自放弃“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目标以来,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前所未有的举动。《意见》文件对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战略方针进行了深刻阐释, 制定了优厚政策措施, 进行了具体工作部署。这是组织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机械化的动员令, 这是给农业机械化领域下达的任务书, 更是全国农业机械化开拓进取的“尚方宝剑”。

《意见》文件在指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之后, 提出6条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6条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对农业机械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5条和加强组织领导2条。可以将之简称为“国务院22条意见”。

《意见》指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就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战略措施和重要保证。针对这一关键时期, 《意见》特别对农机与农艺的关系进行了清新的诠释, 理清了农机与农艺界长期以来认识不一、甚至争论不休的这一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对两者关系的科学判断, 是我们首次见到国务院文件就这一问题的表态性意见。这是《意见》文件一个突出的闪光点。

协调农机和农艺发展

在“指导思想”中, 《意见》提出4个“着力”, 其中第二个就是“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可见农机、农艺的协调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艺主要是现代农业技术, 也包括新的耕作方式在内。农机本身是工业技术, 它在农业上的运用, 则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涉及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关系。所以, 农机、农艺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协调, 就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中, 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提出农机、农艺协调发展, 既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更是现今农业领域的当务之急。因此, 促进农机、农艺的协调就成为支撑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在“基本原则”中, 《意见》提出“以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这就把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到“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地位。可以设想, 没有农机农艺的科学结合, 农业现代化、农机化的前进将受到严重阻滞。60年来, 农机农艺各自的孤军奋进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之一。

3个要点促进农机农艺发展

《意见》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中, 对农机农艺结合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在提出的6项任务中, 第一项是“加快重点地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二项即是“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 主要有3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要求“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 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 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众所周知, 我国农机农艺研究机构分立已有60年之久。不能说“老死不相往来”, 但始终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协作攻关机制。这可能是我国农机化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次国务院提出建立这种机制, 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特别是提出“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 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这把争论多年的“谁适应谁”的伪命题彻底打破了。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 一个科研新品种归根结底要靠机械化生产手段得以实施, 才能使之变成现实农业生产力, 才能实现科研育种的最终目的和效益。以机械适应性作为育种和栽培模式重要指标, 并不是农机“傲慢”, 实在是因为机械技术天生的弱点和时代局限性, 难于完全适应灵活的手工运作模式。现代机械采棉机和插秧机就是2个典型的案例。它们完全打破了手工采棉、手工插秧的旧有生产程序, 把手工的往复运作, 变作机器最容易实现的旋转运作, 实现了生产手段的飞跃。我国搞插秧机最早, 但是完全模仿手工劳动的大苗拔秧、洗秧、分秧和插秧, 最终走进死胡同。现代盘育秧, 满足了机械旋转插秧, 使插秧机械化产生了质的提升。相信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的推广, 将极大地加速我国农业的机械化进程。

第二个要点是要求“统筹规划, 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 针对重点农作物建立农业机械化实验室, 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工作”。在“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的“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中, 《意见》还提出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要, 提高农机的适用性”。这里提出农机科研对现代农艺的适应性原则。它要求农机科研要按照现代农业的需要, 以重点农作物为中心, 解决农业生产中急需攻克的难题。针对重点农作物建立农业机械化实验室, 可以集中主要科研力量, 对某一作物从种植到管理到收获机械, 进行“打包”式攻关。实现各环节机械化的齐头并进, 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该作物的全程机械化问题。这可以大大降低生产该作物的整个社会成本。目前, 我国农业机械化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一个作物种植机械化在技术上解决了, 而收获机械化在技术上却没有解决, 或者相反。这正是我国水稻和玉米生产机械化面临的现实问题。农村只能按照机械化水平最低即需要手工劳动最多的环节, 安排或保留农业劳动力。这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和农民致富, 直接影响城市化和国家工业化进程。这实际上是一笔难以计算的巨大的社会成本。所以, 《意见》提出, 农机研发要充分考虑农业需要, 提高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对农业的适用性。农机科研与农业生产两张皮, 各干各的, 有的“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农机科研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 农业科研适应当前机械技术的水平, 两相协调、互相融合, 才能促进农业的技术进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但是, 在当前机械技术难以达到要求的情况下, 某农业项目要机械化生产, 就要强调将农艺的机械适应性作为重要指标。这应该成为处理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

第三个要点是要求“加强农机与水、肥、种和药等因素协调作用的机理研究, 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和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 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 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这里提出了农业生产诸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只有各生产要素协调, 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实行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最终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农业追求目标。农机与水、肥、种、药, 包括土壤、作物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农机与这些要素的科学合理作用, 产生农业的最佳效果。农机肩负着这些要素实施的重任, 而耕作方式应该在满足增产和增效的双重前提下, 尽可能地为农机作业提供优厚条件, 以尽可能地降低农业成本。因此, 农业的家庭经营还应遵循科学的农业标准, 以利于农业的机械化。如果一大块土地上, 不同农户种植着不同品种, 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 生长期和收获期不一致, 就难以统一实施相同的农业技术和管理, 更难于在同一时期收获。这就很难经济地实施机械化, 即使局部使用机械作业, 其成本也难以降低。所以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不仅是农机与农艺两个部门间, 而且是农机、农艺部门与农民间的问题;不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问题, 还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问题。

结语

加快永平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 篇9

农机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加强农机的推广和运用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在现代化农业背景下的一个必然趋势, 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必须要加强农业技术以及农业机械的推广, 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农业机械, 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永平县农业生产过程中也积极加强了对农业机械的推广, 使得农业机械开始逐渐普及。但是由于传统的生产理念根深蒂固,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农机推广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对农业机械的普及有很大影响, 对此要对这些问题加快解决, 以提高农机推广的效率和质量。

2永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以及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

2.1永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

截至2015年底, 永平全县具有总计为109318kW的农业机械总动力, 包括拖拉机 (大中型) 1544台, 手扶式拖拉机16台, 微耕机2728台, 配套农机具398部;联合收割机8台, 水稻插秧机17台;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2488台, 农用排灌机械530台, 农用运输车293辆, 该县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43%。

2.2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机推广的体制不够健全。农机的宣传推广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在永平县的农业发展过程中, 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推广, 逐渐被农业部门当做一项重要日程,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依旧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管理体制比较陈旧, 对推广人员的管理不到位, 对各种农机的推广工作的安排不够合理等, 这些都会导致农机在进行推广时遇到一定的阻碍。同时, 当前的农机推广队伍并不稳定, 经常出现变动, 对农机的推广工作而言是一种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2) 当地农民的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 必须要对农民进行教育, 使得农民能够掌握更多农机使用技巧。但是当前农民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在永平县的农村劳动力中, 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 留下的村民整体的文化水平不高, 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都缺乏科学生产的基本知识, 没有特长, 对各种新技术和新机械的接受比较缓慢, 即使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也不能尽快掌握各种知识, 因此对农机的推广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3)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较少。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政府的支持有关, 政府对农机推广的支持是农机推广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在实际农业工作中, 政府部门对农机推广工作所持有的态度还不够积极, 由于很多农民认为农机价格较高, 而且政府对农机推广的资金投入较少, 所以导致很多农民不会购买农业机械, 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产生了阻碍。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探讨

3.1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 是促进永平县农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要加强农业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 在内部加强各种政策的宣传和推广, 从而促进相应的管理部门加强各种政策的运用, 促进农机推广工作不断发展。其次, 要加强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 由于技术人员是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主要力量, 因此要加强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视程度, 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加强对农技推广以及农机推广的重视, 进而促进当地的农业机械生产目标不断完成。

3.2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农业培训

农民对农机持有的态度以及接受度是影响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 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使得农民能够加强对农机生产的认识, 能够学会转变思想, 在日常生产中加强对农机的使用。首先, 要建立农机培训队伍。农机培训必须要有技术员的指导, 技术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会影响到农民对农机的掌握能力。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要加强培训队伍的壮大, 做好对技术员的培训, 使得技术员自身能够掌握更多新型农机的使用方法, 能够具有更强的责任心, 形成一个精良的农机培训队伍, 能够对农民进行科学、合理、高效地培训。其次, 技术员应该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农民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 当前很多农民的操作基础比较薄弱, 是导致农机推广受到阻碍的原因。农机培训模式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科技教育的方式进行, 应该要结合农民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农机的态度, 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 使得农民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基础知识都能有所了解, 同时加强农民对农机培训以及农机推广的认识。一方面, 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 使得农民能够对农业机械以及各种新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能够意识到使用农机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 定期给他们宣讲各种新技术, 并且指导他们对各种技术进行实践,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3加快农机推广体系的完善

在农机推广过程中, 加快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 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 从而建立农机推广的相应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不断完善农机推广过程中的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对农机推广的各种投入。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资金投入是保证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资金准备过程中, 应该要扩大资金的来源, 从多方面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资金的筹集, 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比如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机推广的投入, 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农机优惠政策的制定, 给予百姓更多的补贴, 使得百姓能够负担各种农业机械的费用, 从而才能为农机的推广以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另外, 农业部门、政府等都应该要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机推广过程中的各种物资和人力需求, 永平县农业部门也应该应该要积极加强农机推广项目的建设, 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 对农机的推广提供更多的保障。

4结语

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国家加强了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视程度, 加强了农业机械的推广, 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升, 而且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比如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等, 以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汪懋华, 李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山东农机化, 2010 (9) .

[2]嵇巍然, 王文力, 杨锐.对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6 (10) .

[3]张永田.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 2005 (15) .

加快徐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篇10

1徐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经过农机部门的长期努力, 我国农机化事业已有较为完善的体系和一定的发展基础。近年来,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 徐州市农业机械化事业获得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至2013年底, 该市农机总动力达627万k W。农业机械总量快速增长, 拥有联合收割机2.12万台 (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4 000余台) , 拖拉机26万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1万台) , 运5B型农用飞机4架。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高:机耕水平达99%, 粮食作物 (小麦、水稻、玉米) 机播水平达88%, 粮食作物机收水平达96%。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5%, 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到86%。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拥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 477个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708个) , 农机户16.3万户 (其中农机服务专业户9 896户) 。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承担了全市约80%的农机作业量, 为农民节本增收10多亿元。

2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技术的物化成果和实施载体,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农机化突破了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 能够满足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建国以来, 我国农业机械化获得了的快速发展, 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把广大农民从繁重辛苦的农业劳作中解放出来, 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2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靠科技进步。大面积推广应用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免耕播种、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抗旱排涝、大规模植保、抢收抢种、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生产活动, 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实现农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3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业机械化能够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 节约种子、水、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的投入,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能够解放农村劳动力,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业机械化, 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与小型农机、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粮食作物生产机械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配备比例不合理, 不能适应农机化全面发展的需要。

(2) 发展不平衡。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 但设施农业的生产机械化水平很低。

(3) 乡镇农机推广、管理力量薄弱。目前乡镇一级没有专门的农机管理机构, 只有1~2名农机管理人员, 而且大多都是兼职农机员。个别乡镇领导对农机工作也不是很重视, 影响了基层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

(4) 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有待加强。

(5) 农民收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6)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对农机化的扶持力度不够。

4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4.1 完善农机化政策扶持体系

一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增加补贴资金总量, 不断扩大补贴范围。二要完善农机作业补贴政策, 加大秸秆还田等机械化作业的补贴力度, 提高补贴标准, 调动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三要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 积极扶持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四要做好农机信贷和农机保险工作, 认真执行农机作业服务免税政策和农业机械燃油补贴政策,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免费实地检验财政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项扶持政策, 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4.2 提升农机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构建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农机化发展联动机制, 组织农机、农艺专家协同攻关, 重点攻克农机化发展中的“瓶颈”技术问题。积极实施农业机械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围绕农机化发展重点, 加强农机科技创新, 加快新机具新技术成果转化。

4.3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 推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智能化、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机, 积极推广农机节能减排技术, 加快绿色低碳农业机械发展步伐。

4.4 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科技与人才“兴机”战略, 加强农机培训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农机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强化农机管理、科技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4.5 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机合作社开展农田托管式服务, 提升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通过流转土地, 推动农机大户创办家庭农场, 开展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实现农机规模化作业、农业规模化生产。

4.6 扎实推进“平安农机”建设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状;发展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31

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但现阶段受我国国情的限制,只有部分农村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多数地区仍旧在用传统的耕作方法,这对农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进行农业机械创新迫在眉睫。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点

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较为缓慢,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是农民对其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随着国家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被农民应用到日常的劳作之中,代替了传统的农业机械成为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耕地的使用进行了严格限制,这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之一,拥有小面积耕地的种植户在种植时会优先选择使用农业机械[1]。

2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1土地限制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存在人均占地面积少的问题,伴随着近几年土地质量下降的趋势,沙漠化现象越发严重,这就导致部分农民的耕地面积开始减少。除此之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基础设施正在被国家大量建设,部分设施会对农民的耕地进行占用,这也是导致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

2.2投入不足

我国大部分农村存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虽然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陆续出台了诸多的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农民人数众多,所以政策无法达到对所有农民进行覆盖,这就导致了农民在收入以及支出方面难以达到平衡,很多农民不具备对农业机械进行购买的能力,降低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2]。

3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3.1实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发展现代农业最有效的措施是将发展和合作相结合,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国内的市场上,更应该关注国外市场,通过对发达国家相关技术进行引进和学习,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与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进行合作也是提高我国现代农业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例如现阶段我国对集约型农业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深度有所欠缺,从发达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可以使工作人员明确的认识到自身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从而促进对农业技术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另外,我国自身所具备的先进农业机械也应当遵循“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其他国家进行输出的方式,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3.2提升农业机械的智能化

现阶段,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肥料的大量浪费,这也表现出了现代农业存在对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因此对农业机械进行智能化处理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的精细程度,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发展精细化农业,提升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是基础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劳动所需的成本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使现代农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对农业机械进行研发时,应当着重机械产品的质量,并且对农业控制系统进行完善,达到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步骤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使工作人员能够以最直观的形式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分析[3]。

3.3支持公益事业

农业机械产品的出现、发展、推广以及使用均与公益事业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制造时应当以公益性为基础,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促进相关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达到使现代农业以农业机械发展的现状为基础,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公益事业进行支持的方式,设立相关的科研项目,最终达到对我国农业的机械技术和核心原理进行创新的目的。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发展和创新一直属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对农业机械进行深入研究,促进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

3.4对技术进行发展和完善

对相关的税收制度进行完善可以通过税收调节,达到促进相关企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大投入的目的。除此之外,对农业机械技术进行推广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现阶段面临着耕地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因此,如何运用有限的耕地对农业的产量进行提高就成了相关人员共同面临的首要课题,农业机械化正是依托于此种背景而产生的,可以说农业机械化的高度实施可以在节约劳动力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达到促进农业大力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邱新伟,王俊发,李亚芹,魏天路,葛宜元,庄腾飞,杨海.浅析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5(03):

4-6.

[3]朱鸿雁.认清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制定相应解决措施[J]. 中国农业信息,2013(09):171.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篇12

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介绍,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连年大幅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结构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77亿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达440万台;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之快前所未有,201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个百分点,增幅相当于前35年的总和;农机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我国跃居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有效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有力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引领了耕作制度改良,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和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八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宗锦耀指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跨入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新时代,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加快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的新时期,农机科技创新步入了农业机械化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相融合的新阶段,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更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全国农机化系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科学发展。

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叶兴庆阐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进入中期阶段的观点,深入剖析了农业机械化面临的历史机遇;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院士围绕当前中国发展“转型、创新与发展”的主题,讲解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阐明了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从作物品种、生产技术体系及农业机械的研制等方面,全面描述了目前在各领域农机农艺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创新;中国农业大学白人朴教授提出了目前农机化领域科技创新的目标、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在总结农机化发展成就、分析与国外差距后,凝炼了农机院发展的思路与出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刘宪从法规政策、技术、方法层面,深化了对开展“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的思考;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李俊结合我国及世界当前农业生产技术实际,以农垦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为实例,介绍了农机在农业科技中的重要作用;福田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桂民站在企业角度,分析了中国农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中国农机产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关于科技创新支持方面的建议。

此间还举行了农业部农机推广(监理)总站建站30周年纪念画册《跨越发展30年》的首发仪式。

上一篇:诗歌欣赏的小窍门下一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