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2024-06-26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共12篇)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篇1

近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提出“到2020年, 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决定》指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 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决定》提出, 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一是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二是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投身职业教育, 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四是要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 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持力度, 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五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评估, 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 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选自中国政府网2014-06-23)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篇2

根据我校“学习贯彻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的要求,本人认真研读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现结合学习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习内容

《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二是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投身职业教育,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三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

四是要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

五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评估,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二、学习体会与收获

(一)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关系到大多数人就业生存的一种技能教育,也是提高全社会劳动水平的基础教育,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国家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我县政府投入巨资扩建职教中心,从规模和结构上提供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平台。十几年来,通过上下努力,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企业输送了一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为我县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不过,就我县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来看,现行职业教育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为此,我县职业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充分学习并领会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并结合我县实际,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切实加以落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提升职业教育品味,真正办好老百姓信得过的职业教育。

(二)教师素质必须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要想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是关键。学校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好坏,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这些特殊的工程师。但高职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双高”的文化修养和“双师”的素质。

所谓双高文化修养,即科学修养和人文修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着的一类教育,社会需要什么行业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有哪些变化,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各行各业知识与技术在不断更新,有的行业更新速度十分惊人。不仅需要高职教师掌握自己专业的新知识、前沿技术,而且还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高职教师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要善于学习,不断接受各行业的新情况,及时掌握新技术,勤奋地、持续不断地从各种渠道汲取和补充自己的一桶水,确保传授给学生的是足够的有营养的水。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能实地作战的人。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还要有娴熟的技能和必要的经验。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所以提出了双师的岗位资格,即高校系列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仅仅考取专业技术职称还是很不够的,高职教师必须有实践工作经验。

(三)一定要让学生好学、学好,成为全面的人才 高职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的精力集中于学习并且好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特别是对于年轻而尚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更加需要来自环境的压力。要从考试、考核、激励等各个环节入手改变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比如,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是衡量高职办学质量的一个方面,如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术革新或发明创造奖励证书。应大力提倡高职学生获得“双证书”,即毕业证和岗位资格证书,以起到促进学习提高质量的作用。用技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科学技术改变生活,与艺术一样有其独特魅力,特别是前沿知识及应用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人才仅仅有理论和实践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心理健康的人,否则可能是祸害社会而非造福人类的“人才”。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特别还要加强以下教育内容: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德育教育以及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时代意识。

三、工作建议

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任何教学都是“教”和“学”对立面的有机统一,老师教得再好,学生不学,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没有“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层面必须着力寻求“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统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传统的教书、教知识向教人、教学生转化。这样就得深入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认识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特点和接受规律,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这样才能够因材施教,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

二是做到爱岗敬业,加强自身师德修养。职业高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德育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三是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和各种专业培训,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此外,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我们应注重将理论及时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篇3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决定》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一是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二是要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投身职业教育,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要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五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评估,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微探 篇4

高等教育现代化标准是判定一国高等教育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尺度,这个尺度具有多样性和一致性。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标准的多样性

首先,高等教育现代化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而新的未来观认为:人类社会未来并不是一个既定不变的、等待人们去发现的存在,而是一个等待创造的并随着创造探索进程而又有所改变的“目的地”。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就决定了现代化标准的不确定性。其次,高等教育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密切相关,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为社会现代化培养现代化的人,同时社会的现代化又影响并制约着高等教育现代化。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不同,他们的社会现代化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表现在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标准上也会有差异性。再者,由于世界各国地理环境、文化底蕴、风俗习惯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不同,对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标准认同也会不同。这些充分说明了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标准由于受社会未来不确定性,社会现代化水平不同,各国习俗、不同文化底蕴的影响而具有多样性特征。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标准的一致性

一致性即事物共性、统一性。国家间高等教育现代化标准统一在何处?这应取决于当前各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内在共同属性:国家间高等教育基本功能作用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功能是否在社会充分发挥作为判定该国高等教育是否达到了现代化水平的尺度。即判定一国高等教育是否实现现代化,最终应以它能否创造出现代化的科技,培养出现代化高级人才,服务于现代化社会建设作为基本标准,这个基本标准具有一致性。高等教育现代化标准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并不对立,多样性是在一致性基础上的各自特色,二者统一于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二、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标准

(一)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

当代国外高等教育思想流派很多,美国高等教育理论家J.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就提出四种:理性主义、工具主义、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1]。这些高等教育思想对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高教结构、培养人才结构等方面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西方高教思想并非都是现代化的,它也有传统的和保守的成分。我们应借鉴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长处,吸收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髓,并结合我国特有国情和高教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化的高教思想就是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作指导,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的关系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对矛盾,使高等教育培养出具有创业、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也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离不开现代化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充实、完善更离不开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发明创造。高校教师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要把学科理论前沿知识和最新科学技术、实验方法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去。除了课程内容现代化外,课程的结构也要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就把改变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目标[2]。这个计划为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教学方法、手段现代化

现代化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向学生提供教和学的双向视频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自主建构科学信息知识,发挥独创意识。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3]。高等学校教师要结合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搞好课堂教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四)管理体制、方法、技术现代化

确立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要遵循高等教育系统内在发展的逻辑,要有利于高等教育系统结构的优化组合和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国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高校管理重心下移,使高校依法充分享有办学自主权。在高校内部也要采用学术权力占主导地位,行政为学术服务的管理机制。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就是采用现代管理学所提供的管理方法,使高等学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教学工作作出最大贡献。如人本管理思想和激励约束机制可提高学校行政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促使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可节约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可使国有资产保持增值、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服务于常规教学。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决策技术就是以应用数学和统计原理为技术理论基础,从众多为达到同一个高等教育目标而可以交换替代的行动方案中评选一个最优的方案的过程[4]。决策技术现代化可保证高等教育在适量资本投入时,使稀缺教育资源配置合理,产出效益最大,使高等教育培养出质量更优的现代化人才。

(五)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科学化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等人曾研究出高等学校存在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高校规模过大可导致学校信息传递速率慢,行政人员办事效率低,教育资源过渡使用;而学校规模太小,又会导致教育成本过高,教育资源闲置浪费。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就会导致过度教育,造成人才资源极大浪费。科学化的高等教育规模、结构才会产生较高规模的结构效益,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数量、层次比例适中,与现代化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级专业人才。

(六)学科综合化和产学研一体化

学科综合化,产学研一体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更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明显特征。学科综合化有利于科学知识的创造、科学技术发现;有利于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创造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产学研一体化是大学在新时期的三项主要职能,也是加强学科建设的三条主要途径,产学研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科水平提升[5]。高水平的学科是高校吸引优质生源和大师级人物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增加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主导地位的主要条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学科综合化和产学研一体化。

(七)教学质量最优化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校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开展。优秀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培养优秀的现代化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高等学校在国际化环境下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社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人,也更离不开具有优秀教学质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

上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标准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评判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程度不能仅仅以某一项指标为依据,要综合考虑七个指标是否都达到了现代化水准。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我国高教综合水平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目标,它会随着国际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而继续向前发展。

三、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条件

(一)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内容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法制保证[6]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高等教育法》所确定的政府与高校各自权利、职责范围及其关系,高等学校依法办学的主体地位等,对政府管理高教方式的转变,高校自主办学积极性的增强起到了促进作用。有了法律法规作依据,政府宏观调控高等教育的效率提高,对高等教育投入有了保证,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更合理,高等教育的效益就会增加,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就更优秀,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就更强大。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

创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要正确处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和高校内部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高校统得过多、包得过严、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方式,使高等学校在市场经济运行下充分享有依法办学的主体地位。政府只需通过教育立法、适度行政、高教拨款和高教评估等综合手段去调控高等教育系统朝着现代化目标运行。对高等学校而言,除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外,在高校内部还要正确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教师学术权力是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直接体现,具体内容也就是教师科研水平、成果和创新。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更影响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在高校内部提高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弱化行政权力的制约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三)加大政府对高教投入和市场融资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首先,政府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由于高等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完全推脱掉高教投资的责任。再看一下发达国家对高教经费投入情况。美国公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经费来源,政府财政拨款约为60%,学杂费约占30%,社会集资约为10%;日本高等教育中国家财政拨款约为65%,学杂费约为25%,社会集资约为10%;而西欧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基本上是政府支出,政府财政性拨款占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80%以上[7]。而我国对高教财政拨款以2000年为例,仅占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61.9%。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大对高教资金投入,从而保证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效产出。

其次,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市场支持环境。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功耗性,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投资是不能保证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而市场融资则成为高等教育吸纳资金的有利方式。关于市场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支持作用,马丁·特罗曾作过这样的描述:“美国高等院校好像在蛙池中的生物和市场营销企业家的行为,为获取机体所需要的原料而竞争,经过无数次无情选择,为适应环境生存而不断进化,为争夺市场而与其他生产者形成了一种寄生关系。”这说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美国及欧洲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观念正发生着转变,高等教育必须作出适应性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不能仅依靠政府有限的投入,而要依靠市场进行校企合作、服务收费、世界银行贷款等手段吸收所需资金。

(四)控制适度规模、调整结构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应是以较低的风险投入而产出效益较大的高等教育。学校的规模过小,不能充分和适当运用教学资源,产生单位学生成本偏高的不经济效果;而规模太大,又会衍生人际关系冷漠及行政僵化等不经济现象[8]。适度的高教规模则具有规模效益,它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和教学效果。合理的高教结构就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学历层次比例与社会产业部门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比例相协调,不同科类专业人才数量与就业市场所需数量相适应,不同办学形式、类型的高等学校协调发展。良好的高教结构能够实现较高的结构效益,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

(五)强化教学管理、改革和高教评估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手段

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主要是高教内涵发展的渐进过程。其根本也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发展壮大自己。而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高校评估正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高等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改革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手段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课程内容要能体现科学知识的前沿性并符合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调整方向。高等教育评估应以政府宏观指导为基础,实现社会中介组织评估,评估过程也要公开、透明,结果更要公平、公正、科学可信。这些措施都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增强高校竞争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六)产学研一体化、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现代化高等教育基本特点就是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开放合作则是提升高等教育信息知识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尖端人才的主要途径。在产学研一体化探索中,高校要努力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架构。一是大学要积极进行学术组织创新,在校内要形成多元、复合、并存、互补的学术组织系统;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保障,形成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的合作机制;四是明确企业今后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发展趋势,认真探索产学研长期合作良性互动机制[9]。对于企业来讲,要做好高校科技创新所需的雄厚资金、尖端仪器设备的保障工作等。校企合作长期的良性互动,有利于高校的科学知识创造、科学技术创新,也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黎军.网络学习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与学研产协调发展[J].煤炭高等教育,2004,(4).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闫金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靳希宾.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篇5

国发〔2014〕19号

5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并确定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决定》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 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结构规模更加合理。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 2 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

——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相关标准更加科学规范,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各地要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五)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七)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

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八)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三、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九)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

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 5 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十一)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

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十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十三)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联席会、董事 6 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十四)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

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六)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7(十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校长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政府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十八)提高信息化水平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十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二十)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一)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的,其捐赠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二十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在整合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地方人民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二十三)完善资助政策体系

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计划地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区、市)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二十四)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制定奖补政策,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合作。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10(二十五)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

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二十六)落实政府职责

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国务院相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十七)强化督导评估

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要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将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二十八)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用优秀成果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4年5月2日

2014年6月22日 国务院印发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 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 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决定》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 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 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 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篇6

新的一年,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家和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坚持“三改一抓一构建”和“六路并进”的职业教育工作思路,以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平台,以具有品牌效应的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上水平、上台阶,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加强品牌示范校和特色校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办一批好的学校、好的专业上。全省将高标准建设一批品牌示范校和特色校,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骨干和辐射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围绕品牌示范校和特色校要建设一批示范专业点和特色专业点,培育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增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重点在汽车、电子信息、电子商务、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能源、化工、现代农业、旅游、交通、现代物流等专业领域,启动建设具备教学、生产、培训和鉴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实训基地,特别要重点建设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二是要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根本之所在,也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产业、企业与市场对接的关键之所在。我们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省教育厅已经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设计和组合,成立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和农业、机械、医药等首批9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下一步的关键是发挥好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和企业的作用,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入。要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引校入厂、企业办学、校办企业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努力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政府奖励制度,表彰奖励校企合作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和学校。

三是要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按照国家的要求,结合河南实际,对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知识+技能”改革、中高职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等进行研究和推进。总的目标是:要适应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快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开放兼容、就业导向,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的想法是: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重点,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专业体系建设,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标准,加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要以“知识+技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中职、高职、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贯通,建立职普互通体系,构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桥”。

四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发展要靠一支合格的、优良的、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要以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通过系列制度设计,消除政策障碍,采取培养、培训、引进、聘用等办法,加快建设一支满足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启动职业教育教学名师评审工作,评审、认定一批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支持建成一批由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教育教学名师或行业企业专家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五是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新的教育增长点。要搭建职业教育城乡合作平台,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推动城市职业院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以结对子的方式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推动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形成城乡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巩固“职业教育强县(市)”创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创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努力提高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承载党和政府的希望,寄托着全省人民的期盼,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共同努力,保持斗志,奋发向上,就一定会克服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朝着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我相信,我们职业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初探 篇7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科技养殖,生态养殖

1 方山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方山县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畜牧业生产力水平和规模化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特别是价格体制的改革,畜牧业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如方山县畜牧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养殖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等,既影响了实用技术的应用,又给疫病防控带来困难,同时也影响着农村公共卫生;畜牧业龙头企业不强,且与当地生产场户产销衔接不紧,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低;政府支持保障体系不到位,抵御风险能力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巩固畜牧业发展基础,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加快建设发展现代畜牧业,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求。

2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对策

所谓现代畜牧业,就是指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足于当今世界先进的畜牧兽医科技,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产业。畜牧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从而使畜牧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生产组织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逐步发展为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运行质量和效益皆高的可持续发展强势产业。

2.1 加快规模养殖基地建设

1)以扶持养殖小区和大型养殖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步伐。把加快规模化发展与推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加快规模化发展与农民现时收入规模水平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规模化体系。引导农户扩大规模,形成专业化生产户;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建设养殖基地,增加养殖户收入;引导养殖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形成区域规模优势;引导大型规模养殖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增加收入。

2)抓好分类引导。围绕龙头企业,发挥农业大县粮食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猪禽等食粮型畜牧业,充分做大畜牧业总量;围绕肉牛肉羊优势产区这张品牌,发挥农业区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型畜牧业,做好特色产业;围绕市场需要,积极发展特种养殖畜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多手段、多途径,加快规模养殖发展。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养殖小区建设,重点扶持大型规模养殖场和多户联建小区建设;通过各类项目扶持养殖小区建设,鼓励养殖大户牵头,群众参与,集中联片,分散饲养,共同发展小区。

2.2 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近年来,伴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以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水平: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合作意识。让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经济组织,并在其中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对新成立的专业经济组织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鼓(下转第62页)

励畜牧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养殖协会。四是鼓励畜牧科技人员和技术推广单位领办、创办合作组织。五是加大培训力度,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健全机制落实措施

以奖代补,建立多渠道投入的激励机制,破解畜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

健全体系,建立技术服务机制,解决基层畜牧技术体系不健全、公益性技术没人推广、动物疫病没人防治的局面;建立技术工作的保障机制,加大科技人员的现场指导力度,加大科技人员示范推广力度,加大对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大畜牧兽医技术的咨询服务力度,努力提高畜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完善政策,建立环境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各类畜牧业发展主体的创业环境,为畜牧业发展创造“宽松、优惠、公正、优质”的发展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篇8

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推动蚕桑产业优化升级

依托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 加大政府扶持和部门技术指导, 积极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全市蚕桑专业合作社、蚕业家庭农场达到20余个, 培育年养蚕规模在20张以上的大户500余户。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带动示范作用, 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支撑, 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市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集中成片流转土地8000余亩,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和培肥, 建成便于机械化耕作和间套种植的“6215”规格标准化桑园。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先后建成了万亩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区5个。

2 创新经营机制, 增强蚕桑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建立基层技术服务体系, 以公司为龙头, 以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 以小蚕共育户为基础, 编织了一张覆盖乡镇、村社的蚕业技术服务网, 将技物配套服务延伸到养蚕农户。二是推行小蚕专业化共育, 由桑园、养蚕设施条件达标, 养蚕技术好的大户按技术标准养“商品小蚕”统一供给蚕农饲养。三是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供种、统防统治, 养蚕农户按照公司制定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栽桑养蚕。四是合理分配利益, 公司按照市场价格收购鲜茧, 加工成干茧或生丝, 从销售的利润中提取一定资金扶持基地建设, 给蚕农返利。涪城区天虹公司集中成片流转土地7000余亩建成桑园直接参与蚕茧生产, 根据农户实际劳动力等状况培育适度规模经营户, 形成新型的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和生产保障机制, 稳定产业基础, 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赢。

3 强化科技支撑, 提升蚕桑产品质量

加大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创新推广投入力度, 加快蚕桑产业设施装备更新换代。全市丝绸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轻简化、省力化蚕桑新设备, 获得发明专利8项。通过推广适合工厂化、规模养蚕的“钢架养蚕大棚”、“蚕体消毒喷粉机”、“移动蚕盒车”、“空中滑轨式多层可变蚕台”等新设施设备, 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全市养蚕单产、蚕茧质量、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涪城区推广的“秋华×平30”雄蚕新品种生产的高品位雄蚕丝作为2014年APEC峰会领导人服装原料, 吸引了世人目光, 并成为爱马仕等知名服装品牌的指定原料。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社分级负责、服务到户的蚕业技术服务体系, 开展蚕桑技术培训, 提高蚕农饲养技术水平。

4 加大扶持力度, 优化蚕桑产业布局

按照全市蚕桑产业的发展规划, 加大蚕桑产业项目资金争取力度, 促进产业向涪城、游仙、三台等优势区域发展。三年来, 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蚕桑产业获得国家、省、市、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 建成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基地5万亩, 带动了龙头企业、蚕桑业主、养蚕农户投资发展, 推动了全市现代蚕桑产业上档升级、提质增效。加大对蚕桑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项目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全市先后已有包括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游仙区茧丝绸有限公司、三台银泰丝绸有限公司等在内的蚕桑龙头企业12家。

5 提升产值效益, 助推农民增收

以优质蚕茧生产为主导, 深入推进蚕桑产品多元开发。涪城区生产的“桑之玉”桑枝食用菌、桑果干、桑果酱, “七彩之虹”蚕丝被、丝绸围巾、丝绸饰品等深受消费者欢迎。游仙区桑园鸡 (兔) , 桑粮、桑菜、桑草、桑药间作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江油市生产的“桑道”桑椹酒荣获12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产品金奖和“2022年冬奥会指定庆功用酒”。涪城区、游仙区成功开发“桑蚕鲜活蛹虫草”投放市场。全市生产桑枝食用菌2060t, 发展果桑5395亩, 桑园复合经营面积1.4万亩, 蚕桑综合产值达到3.42亿元。把握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机遇, 促进蚕桑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今年3月18日 (农历二月初十) “先蚕节”, 绵阳市人民政府在嫘祖故里盐亭县举办了华夏母亲嫘祖公祭, 吸引了3600余名海内外华人华侨代表参与, 展现了一场精彩的蚕丝文化盛宴。涪城区建成的“千鹤桑田·天虹园”, 开展养蚕制丝亲子体验、教学实习、蜀绣绣娘与蚕农技术培训等活动。今年桑果成熟期间, 游仙区玉河镇、三台县三元镇、梓潼县文昌镇、涪城区杨家镇、石洞乡等先后举办了果桑采摘节, 丰富了市民生活, 增加了蚕农收入。

6 今后工作

浅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篇9

1 大力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 生产之要, 生态之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就必须加快对西部开发, 同时保障东部地区的发展不受影响。国家在今后的20年间, 要加快水利建设解决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兴建水利工程, 是造福人类恩及子孙的事业, 也是增加资金流转减少资本危害, 还是增加解决国民就业机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更是补充、涵养下游水资源, 缓解东部主要华北用水难问题。在西部进行“截断雅雅水, 倒灌至南疆, 再造古楼兰, 恩泽万万千”。“古有愚公移山, 今有平安造海”再创一个人类奇迹。具体做法就是截断长江上游的雅砻江和藏南的雅鲁藏布江水通过青藏高原到达南疆的罗布泊;对上游的孔雀河、塔里木河水库进行减少库容放水, 加大罗布泊来水量。植林种草逐步回复罗布泊周边的生态环境, 达到可居住条件, 移民造田。在东部地区对大型水库进行堤坝加固减少库容。涵养下游地下水资源, 增加有效降雨和降雨量。在农业灌溉技术上,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在广大牧区稳步发展牧区水利, 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料基地。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快建立建设截雨工程, 减少城市绿化冲刷道路用地下水量。

2 在政策上保持现有的对农业的激励奖励、补贴机制

国家加大对良种繁育和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种养植基地和公司、产品的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土地合理流转机制, 增加农业种植土地面积。在加大对新品种保护的前提条件下, 对未审定新品种的推广中, 进行审定和推广同时进行, 或者先行进入市场。因为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制约了一些未通过审定而在生产中, 表现很好的新品种进入推广市场。同时, 还要加快建立现代金融、补贴、保险机制, 加大对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小额贷款, 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保障, 规避各种风险。加大对农业风险灾害的保险投入, 增加农业保险项目, 开展农村住房保险、小额保险、农机具保险、特种农畜产品病害保险。做到大灾之年农民少受或不受损失, 各种农业生产不受影响。

3 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在农业生产上育种方面, 积极地采用先进管理经营理念, 进行多种渠道育种, 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的品种;生产中因地制宜选择生产种植需要的品种, 应用现代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和技术;还要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 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具体如下:

3.1 农业育种技术

要根据实际生产要求, 进行引进、引种、太空育种、基因育种。根据现阶段的粮食生产的主要目标为:产量, 发展矮秆多子多实的品种;新奇特优。努力开发整合现有的自然资源, 引进开发国外的, 进行多方面的生产实验。三是保留以往的、自有的品种,

3.2 品种的选择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发展需要选择种植养殖具有特色的农业品种。如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及生态观光农业, 就可以选择一些在生态上性状表现好的名优新奇特产品, 即个体或果实大、小特别、姿态奇特、花叶及动物的色彩艳丽、产量高的。发展大规模种养殖农业生产, 就要选择产量高、稳产、质优、适应性广、抗病虫害、生长发育快的品种。

3.3 农业生产技术

积极发展旱作农业, 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就是要大力发展节水抗旱农业;要加大肥水管理, 合理进行密植。选择一些矮秆、紧促、抗倒伏的品种。如在玉米的生产上, 要根据玉米品种的生态学特征, 进行种植密度的调整, 平展型每667m2种植3000~3500株, 株距行距为;半紧凑型每667m2种植3500~4000株;紧凑型每667m2种植4000~5000株 (高产田5000~6000株, 最高不能超过12株/m2) 。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采取一药多防, 减少用药量。严格按照农药、兽药的安全间隔期进行施药。努力提高产品的品质,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农业生产投入

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合理使用农资产品。在现在的播种环节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肥量, 利用测土配方的结果购买使用肥料。不管下没下雨, 玉米播后立即浇水, 确保肥料不烧坏种子和幼苗。小麦还要进行镇压。根据药物的特性及生物的特征特性和标签标注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施肥浇水打药, 进行科学防治,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在玉米的生产中有的农户家的玉米在苗期比别人家的长得不好, 就怀疑说是种子、肥料的问题。根据调查其是使用除草剂不当造成的。对除草剂的使用, 要严格按照其使用说明进行。对封闭使用的不要在出苗期及以后使用;5叶前使用的不在5叶后使用。

4 建立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利用现有的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教育培训及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努力做到“项目进校园, 工程进学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 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做到实验连续作业, 数据长期保存。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农业技术人员。努力培养提高其责任意识, 为三农服务意识。同时还要建立农业工作人员保障机制, 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生活待遇, 使其自觉愿意为农业发展献身工作。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 改善其办公条件, 购进先进的设施设备。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 素质强的农业推广技术队伍。

5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要加大对留守农民的培训工作, 为现代农业培养大量的“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同时,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 深入田间、地头、棚室, 开展对农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宣传培训工作。

6 加快小城镇建设, 优化环境

县、乡两级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加快进行小城镇建设扶持政策, 继续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并村, 减少居住占地。对所拆房屋建筑交于合理补偿,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做好建筑垃圾处理和垃圾再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大加强环境治理、招商引资工作, 努力做到生态环境好、生产环境优, 项目进得来, 人才留得住。同时做好因失去土地而变成市民的就业工作, 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总之,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要依靠全社会各界力量, 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就让我们每一位从事有关农业生产, 技术研发、推广的工作人员携起手来, 落实科学发展观, 团结一心, 敬业拼搏, 创新思想, 与时俱进, 为我国的“三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为现代农业发展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陈文强.台湾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对河南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10 (02) :34-35.[1]陈文强.台湾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对河南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10 (02) :34-3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篇10

公司连续10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的称号,连续六年通过了ISO9001:2000版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获上海市“诚信在线企业”,2006年获得国家AAAA级物流企业,2007年被上海市评为“品牌企业、品牌服务”,并获得中国仓储协会颁发的“全国仓储行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2008年3月公司通过了国标《仓储服务质量要求》的评定。

1 以现代物流理念,精心打造全方物流公司

公司根据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特点,按照集团战略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突出主业更强的态势,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公司于2000年6月成立全方物流(子)公司。全方物流公司位于松江工业园区,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总投资7,800万元,高平台彩钢板仓库38,000平方米,仓库按照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建造,安装了自动喷淋及烟雾自动报警装置。全方物流公司是公司下属现代物流设施齐全,物流功能完善,信息化和市场化运作为一体的全新子公司。全方物流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33岁左右,大、中专以上学历占95%,是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全方物流公司的产业定位是以优越的硬件设施为基础,以高端品牌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物流供应链管理为目标,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对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咨询等环节进行一体化经营,为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全方物流公司以科学创新为思想指导,将管理制度的突破口选定在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信息技术的控制来提升企业管理的服务能级。根据物流供应链管理要求,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根据客户的状况和需求,决定服务方式和水平。

例如:为百事食品仓储服务,在既成库的利用率方面,结合自身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操作流程,压缩仓库网点面积,极大降低仓储营运成本,使既成库经营绩效得以大幅提升。

公司在精心打造全方物流公司,发展现代物流的进程中,深深的体会到:完善的功能,齐全的设施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基础;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诚信优质的服务是现代物流企业的生命;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物流企业的生命。

2 以物流供应链建设为中心,与客户建立物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公司在对物流市场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以物流供应链建设为中心,进行及时准确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调整,形成以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各类客户进行物流服务的同时,已基本形成了集物流方案设计、供应链管理、企业局域网、计算机信息化运作管理、ISO标准化操作、GPS全球定位系统监控和流通加工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方案。

公司2002年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百事食品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公司负责连接该公司的产、供、销的中间衔接、过渡,承接其运输业务、上海市区配送业务和出口商品短驳业务等。该公司产品品种二百多种,供货商、加盟店不计其数,而每家每次的要货品种一般都在十多种以上,根据该公司产业发展要求,公司为其设计第三方物流方案,制定运作流程,通过电脑信息为该公司食品的保鲜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生产线下来的成品直接接运进库管理,直至离开仓库配送到上海的每一家超市门店,实现了物流供应链服务。

公司时刻关注该公司的业务扩张,销售动向等变化,在日常操作中随时与该公司物流后勤部门保持沟通,第一时间获得客户信息反馈,从细节处将我们的服务做好做精。根据该公司流通加工的特点要求我们及时调整,开展加工、回收、处理废品方面的业务,拓展延伸服务内容,从而与客户逐渐形成唇齿相依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公司供应链建设得到完善和发展。

3 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公司与计算机软件公司共同研制、开发仓库管理系统、公路配载管理系统、RFID无线扫描系统,自动分配系统等软件系统,建立配送中心的ERP系统与客户互联网系统,通过RF管理系统对客户产品的条码以及货架编位条码进行认读录入,员工根据终端显示内容进行拣货操作,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及操作的准确率。

公司通过运用信息化管理,根据货物储存、配送的变化以及市场信息的反馈,强化了库存控制和货物跟踪,高效、准确、出色地为百事公司提供了一流的服务,使客户能在任何时段了解自己的货物在哪里,实行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货、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使订货、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物流作业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提升了物流配送的供应链管理水平。

公司为顺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又引进了OA办公系统,使日常的办公建立在一个数据共享,流程同步的综合性信息化平台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环节,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今年公司又投入百万元物流信息系统,通过MIS系统,将公司的物流信息系统、财务结算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整体水平。

4 以市场需求变化为机遇,创新第三方物流服务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作为物流企业而言,单靠传统的物流服务已经无法参与竞争,将难有一席之地。必须创新服务模式,公司为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在完善供应链和服务中,及时提出独家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三全”物流服务。

例如:公司在为“LG”的服务过程中,基本做到了对物流配送、储存、分拣、包装、信息传递等一条龙服务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物流运作实行全年无休工作制,全年无休作业即“全天候”的物流服务;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实行了一张货单,或一个电话一个电传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将货物安全、快捷、经济地送达收货人手中即“全过程”的物流服务,从而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客户,树立了一个服务的品牌。

由于我们公司全面实行“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质量方针,以“诚信、优质、便捷、高效”为服务宗旨,以“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发展目标,积极推行“三全服务”已经成功地为众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实施了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5 以物流个性化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公司在拓展新的延伸服务内容,增加物流附加有效收入的探索中,注重服务功能多元化。公司从广大的业务资源中,积极拓展运输服务内容,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服务项目越来越多,运输收入逐年稳步提升。

如:公司在为明芳汽配公司服务时,公司发挥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优势,为其提供全国的干线和支线运输、配送服务。由于该项业务产品包装比较特殊,装卸配载要求较高,配送点多、线长,配送时间节点要求及时,涉及全国八大城市。

公司在整个项目的拓展过程中,成立项目小组,进行市场调研。走访收货单位,听取客户的实际需求,考察运输线路,了解途中实地路况及货运车辆行驶的难易程度,各条路线所应走道路的选择,配送目的地集配货的现状细节等,我们走访了四座城市,实地考察行程达一万多公里,在详细掌握了北方线、西南线、南方线的实际情况,公司针对自身在操作中优劣条件,针对其个性化物流服务的特点,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在方案操作中,注意规避风险,努力降低成本,因而成功开拓了该汽配公司从上海走向全国各地的零担配送业务,为公司建立全国物流配送网络,拓展延伸服务打下了基础,提升了公司的服务能级。

6 以全国商储网络为纽带,拓展配送业务

公司在抓市场机遇,迎接市场挑战中,不断地汲取行业内的先进经验,积极完善服务功能,拓展配送业务,以满足各类客户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服务的需求。如公司在与上海小林日化公司服务中,不只局限于为客户提供简单的仓库储存与运输服务,还针对该公司产品的特殊性和其产品销量的季节性,如在热天会挥发得快,销量就多;反之,遇到天冷就挥发得慢,销量就小;而且诸多产品也有一定保质期,当产品过了保质期限或接近保质期时,该产品就要及时收回进行销毁。为此,我们主动为其制定方案,承揽了回收物流服务的项目,在仓库中专门辟出了一块场所为退货区域,让公司相关人员协助其进行清点和整理,做好报废处理准备,解决了客户的服务需求,使该公司业务得到了发(下转第14页)(上接第9页)展,扩大到上海周边地区。

随着经营发展的需要,在该公司的产品迅速从上海辐射到华东区域进而又向广州和北京发展之机,公司积极支持并以全国商业储运的网络为纽带,依靠广州商储和北京商储公司两家兄弟公司的两个网点为中转站,开展区域配送。具体就是通过广州商储公司将小林日化商品配送到广州市内、郊区及深圳、珠海、中山、汕头、惠州等地,通过北京商储公司将小林日化商品配送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以满足各地区的消费群体。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篇11

早在1983年,当我国改革开放刚起步时,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以历史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多年来,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题词所蕴含的深刻教育理念,已成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针。它不仅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而且是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一代新人。因此,教育要现代化,不仅需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思想中解脱出来,同时,也需要我们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三尺讲台解放出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一代新人。

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进行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和途径。同时,普及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而且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少年儿童抓起的具体体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中小学生抓起,从小就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对他们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启蒙教育,内容方法形式很多,普及实验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因为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实验教学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代新人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普及实验教学工作也越来越受到了中央及省市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1998年,国家教委印发了《“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学实验室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要求“九五”期间,全国应把基本实现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工作作为重要目标,并要求“1999~2000年全国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即第三片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九个省、自治区中要有85%左右的县(市、区)成为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各县的中小学实现实验教学普及”,“各地应把实验教学普及工作作为‘普九’验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普九’已验收完,但实验教学未普及的县要‘补课’。要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等步骤,促进普及。”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云南省于1998年启动“实验教学普及县”(以下简称“普实”)工作。截至2008年12月,云南省已有98个县(市、区)通过了“普实”验收,并有62个县通过了复查。“普实”工作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全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为巩固“两基”成果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普实”的中小学校从实验教育的建设、教学仪器、內部管理以及实验教学的开展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常规管理等工作,得到整体推进。但是,由于受陈旧观念以及教师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农村学校对普及实验教学重视不够,把实验教学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建了实验室,配备了实验仪器,却没有很好使用,有的甚至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背实验,背实验照样考高分”,对实验教学的错误认识成为深入开展实验教学的思想障碍。因此,必须进一步宣传普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搞好“建、配、管、用”,为普及实验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好实验室、配好教学仪器、进行规范管理、用出最佳效益(以下简称“建、配、管、用”)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其中,“建、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用好”出效益是目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只有“建好”、“配好”才能“管好”、“用好”;只有“管好”、“用好”,才能与时俱进,推动实验教学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998年以来,云南省通过实施实验教学普及县、远程信息技术教育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全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水平。“普实”县(市、区)和实施远程信息技术教育工程的中小学,统筹建设了一批初级中学实验综合楼和小学实验室,充实和配备了教学仪器和远程信息技术设备,建立健全了实验室、计算机室等专用教室的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的运行机制以及评估考核制度。软硬件建设确保了学校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正常开展,带动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协调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技术支撑和服务作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云南省普及实验教学工作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巩固、提高、发展的思想,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稳步推进普及实验教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作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思路。一是抓好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的正常配备,稳步推进普及实验教学工作。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学校实验室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二是巩固、提高与发展相结合,在稳步推进普及实验教学工作的同时,把“普实”纳入政府督导范围,向深化管理、提高效益、加强培训、重视教研和服务教学方面延伸。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作用,克服重配备,轻管理;重理论知识,轻实验能力;重考试成绩,轻素质教育等方面的错误倾向,促进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尊重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三是加强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指导,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利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机遇,加强了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装备和教师对运用远程教育手段的培训,使这些地区的学校也能享受到优质的现代教学资源。四是从云南省实际出发,实行“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推进普及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对尚未实现“普实”的工区,加强指导,积极做好“普实”工作;对已完成“普实”任务的县(市、区)继续做好“普实”的巩固、提高工作;对昆明、玉溪、大理、楚雄等条件较好的州(市)在整体实现“普实”的基础上,对先进地区和一些示范学校,按照“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加强现代化教学设备配备和技术指导,并引导部分学校使用计算机网络对教育技术装备和图书馆进行计算机管理。

三、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实验教学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普实”的实施,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普实”县的中小学从实验室建设、教学仪器配备到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的开展都得到了全面提高,学

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整体推进。但是,实验教师数量不足,素质较差,仍然是实验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是搞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保证实验教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搞好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要抓好组织、思想、业务等三方面的建设。一是组织建设。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配足配齐实验教师,开足课时,使中小学的理化生和自然(科学)课的开出率达到100%。同时,成立由分管领导、实验管理人员、有关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学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定期进行工作研究和情况交流,切实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二是思想建设。要让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明确实验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增强搞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负责地搞好实验教学工作。三是业务建设。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听讲座、开展现场教学等方式进行省、市、县等各级培训;另一方面,通過检查评比和举办各种竞赛活动,激励实验教师自觉地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改革活动中,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四、加速实验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我国中小学理科实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小学自然课(科学课)到中学理化生等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地位都得到明显强化,实验室建设、管理和设备的充实正在日益加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新修订的中学理化生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实验的比例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增加幅度更大,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教学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探索性增强,趣味性提高,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注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对于这种变革,教材编写、教法研究、教育技术装备等部门都在积极探索,以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篇12

1 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一些法令的颁布, 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推广, 农业发展被高度重视, 其成果也是相当可观的, 提高农业综合能力, 使农业结构不断完善, 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但其总体上还不够成熟, 仅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 仍然不能与国际上的现在农业相比。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争强农村发展活力, 我们必须继续努力, 使现代农业有更好的发展。

2 现代农业所出现的问题

2.1 污染问题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农资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很多的农业工作者对于用多少的问题并没有准确的把握, 经常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等。除此之外, 养殖业也存在污染问题, 农业工作者常常不能很好地处理养殖排污。还有一些废弃的农膜, 也是污染的重要来源。

2.2 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天敌, 据有关报道称,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它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我国的研究人员也对其进行了分析后发现, 自然灾害不仅阻碍了我国整体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性, 一旦发生, 会直接导致我国国民经济的无法正常运行,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 发生的频率高且涉及范围广, 如何建立有效的自然灾害保障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2.3 缺乏人才

现代农业虽然发展的越来越好, 但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 需要足够的人才, 特别是一些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现如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从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

2.4 农业投入力度不足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 但现阶段, 每个地区每年平均累计发展, 总会出现资金不足, 农业研究成果不高, 技术少, 资金利用率低这样的问题, 这会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创造力。

3 几点建议

3.1 鼓励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入现代农业发展的事业中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各方的努力及大力支持, 所以, 我们必须先要改善其所处的环境。目前, 如何推广现代农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筹集更多的资金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 为此, 我们应该采用积极鼓励的方法, 聚集更多的资金, 只要是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好处, 任何形式的经济体制我们都要对其进行帮助, 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除此之外, 采取相应的措施, 提高经济与现代农业之间的链接,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3.2 实现农业产业化

对农业区域进行合理布局, 使其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在以市场需要为方向, 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原则下, 选择主要产品重点发展, 这样可以完善经营体制, 使现代农业形成自己的发展轨道并沿着这条轨道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

3.3 提高科技水平, 进一步发展产品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少不了现代科技的帮助,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当前经济作物在整个种植比例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 将我们的特色农业做好,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所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它所产生的价值, 如何对其进行加工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而现代农业出现, 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问题, 通俗点说, 现代农业就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过程, 对农产品的加工很精细, 但目前我国的这种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应该不断地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

4 结语

现代农业的应用范围很广, 相比较传统农业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 它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继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同时也使产品更具有竞争性。然而现代农业并不单单是一种概念, 它是一种具体存在的事物, 在农业的发展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我国的现代农业仅仅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不断地完善并建立一整套机制, 然后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和使用, 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开辟一个很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卢良恕.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与新战略[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 .

[2]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J].农村能源, 2011 (1) .

上一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下一篇:口腔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