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2024-05-26

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共8篇)

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加快江西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推进江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编制江西省“十一五”物流规划提供资料,省交通运输协会在省政协经科委的支持和帮助下,组成联合调查组对11个设区市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江西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总战略,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迅速发展的经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江西具有的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良好区位优势,推动了全省现代物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组成的较完备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体系。2006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2424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1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770公里),内河通航总里程5716公里,机场数量达到5个。此外,在共用通信网的规模、技术、服务水平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互联网在物流业得到逐步运用,物流信息化明显加快。

(二)物流企业迅速发展,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底止,全省在省、市两级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共有2000多户,据对其中79户企业问卷调查显示,近年来,这些物流企业年实现营业额、利税均以35%以上的速度增长,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同时,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在增强,服务水平在提高,代表着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开始涌现,如江西邮政物流、江西远洋、中铁集装箱南昌分公司等。其中,江西邮政物流于2006年入选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三)物流需求日益扩大,货物运输量增长明显。江西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多种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2006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运输量达到3.5亿吨,其中铁路完成5329万吨、公路完成26894万吨、水路完成350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

7.4%、10.9%、7.5%和2%;货物周转量935.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1%;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比上年增长4%,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0.3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72%。2006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四)一些制造企业开始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积极探索加强物流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部分大型企业如江西铜业公司近年来将企业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统一整合,实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提高了仓库的利用率,加快了营业资金的周转率。一些中小企业如新余华腾地毯公司还把物流业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出来,实行业务外包或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将原材料的入库、车间与车间之间的盘驳,半成品、产品的运输、仓储全部包给专业物流公司,摆脱了繁杂的运输、仓储等事务,能够集中精力,抓住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参与市场竞争。

二、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我省现代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与先进国家和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物流成本偏高。由于体制等因素,各种物流资源分散于不同的部门和企业,造成了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物流设施社会服务水平不高。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物流管理和运作上习惯自成体系,自我服务,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发展缓慢。

(二)物流企业“多、小、弱、散”现象突出,服务水平低。当前,我省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设备落后,实力弱,信用度不高,大型的有实力的、拥有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网络的物流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寥寥无几。多数企业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低,只能提供运输和仓储等基本的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方面难以开展服务,遇有大单业务,不敢接,做不好

(三)物流基础设施还不能适应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善,但总量仍然不足,且分布与新的工业化产业布局不完全适应,同时在规模、质量、功能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又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既有设施投资效益不高,债务及人员负担较重,部门和行业分割导致了设施之间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物流设施系统功能不强,能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多功能、大型化的物流园区建设滞后。

(四)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专业的物流人才。多数物流企业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特别是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

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紧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体制障碍。多年来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根除。充分竞争的物流市场还没有形成,物流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二是政策障碍。税收、土地、收费等一些政策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认识不到位,领导重视不够,整个社会现代物流意识较淡薄。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认真研究发展现代物流业问题,领导分工不明确,多数市、县没有明确牵头单位,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物流业基本上处于自然发展状态。

三、加快推进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建议

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前景看好,各级政府应切实将其作为新的增长源加以重点培育,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其加快发展。同时,我们也感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其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现代物流不仅涉及到众多的政府部门和众多的企业,同时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等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发展现代物流无论是启动物流需求还是营造物流环境,都应该达到全社会的共识。从政府的角度说,要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流通日益社会化、专业化,物流已不再是生产、流通的派生部门和辅助手段,而是相对独立大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部门。牢固树立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企业来说,要充分认识到优化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新利润源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观念,增强现代物流理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政府推动和舆论宣传,使全省上下真正创新理念,形成共识,将政府的宏观指导变为部门和企业的自觉行为,努力形成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度良好机制和氛围。

(二)加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全社会的服务行业,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需要统一规划,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分部门组织实施,使物流行业各个部门协调发展。建议一是抓紧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省有关部门正在开展江西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已完成,希望能够尽早出台。各设区市和相关部门也要在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和城镇体系规划,尽快编制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现代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现代物流业的指导作用。二是强化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目前,省里已成立了由发改委牵头,经贸、铁路、交通、民航、工商、信息产业、交协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协调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为提高效率,建议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议各设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使现代物流链条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形成有机的系统。

(三)改善物流设施布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一些地方出现了“物流热”的现象,商业、交通、物资、邮政、外贸等部门及市、县政府都在上项目、抢市场,造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议一是要采取措施,推动工业、商业、运输、货代、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现有物流设施的整合,完善设施功能,提高使用效率。二是根据我省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在物流总体规划指导下,分步制定我省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优先整合已有的存量资源,减少土地占用,防止“一哄而上”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做到有的放矢地建设必要的物流基地。依据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等条件,建议重点建设南昌、九江、赣州、鹰潭等区域性物流集聚中心,以加快这些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并带动省内其他结点城市物流业的发展。三是依托产业基地、商品主销区或集散地,努力发展特色鲜明、辐射力强、服务功能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有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并通过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商贸物流业发展。四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特别是个体私营业主和外资企业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支持条件具备的地方设立海关或海关办事处,减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六是在加快九江保税区和南昌出口加工区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

(四)整合各种运输方式,构筑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具有良好的基础,五种运输方式齐全,但在同种运输方式内部和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大多缺乏协调,造成物流作业效率低、成本高,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议一是对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进行一次资源普查,并对资源利用的可开发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在科学分工、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合并、撤销、转移等各种形式的整合。二是畅通四大物流通道。

1、畅通铁路物流大通道。推进海铁联运,公铁联运,加快发展“五定班列”、行包专列、集装箱专列、货运专列,配合国家铁路规划建设,继续完善全省铁路网络,提高铁路技术等级。

2、畅通公路物流大通道。以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全省公路网通达深度,提升公路网等级,完善公路网结构,构建快速公路运输网络。

3、畅通水运物流大通道。发展长江和鄱阳湖航运,加快形成以九江为龙头、以鄱阳湖水系航道为脉络的干支直达、江海联运的水运网络。力争建设九江转港物流区及80万标箱集装箱

码头,加快建设南昌主枢纽港及吉安、樟树等重要港口。

4、畅通航空物流大通道。扩建昌北国际机场,增加货运航班,努力开辟国际航空货运,使南昌成为连接国内各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航线的航运物流基地。九江、景德镇、赣州等支线机场要努力发展国内航空货运,开辟快件、鲜活等高速运输航线。三是加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联合与合作,发展多式联运,发挥最大效益。充分发挥铁路运输长距离、大运量和公路运输门到门,快捷、方便的优势,通过市场调节,尽量将大宗散货交给铁路运输,公路主要负责集装箱的运输,提高运输效益。加强港口集疏运通道和主要运输干线的衔接,扩大集疏运通道的运输能力。

(五)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区域物流强势主体

我省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多、小、散、乱的问题,与现代物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大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建议一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对原有的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推动其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二是清理和完善有关物流的行政法规,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物流服务规模,成为大型物流集团公司或成为业界领先企业。三是积极引进或嫁接国际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或连锁商业,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合资合作等形式推动本地物流企业发展创新。四是大力扶持江西邮政物流、江西远洋公司、江西长运物流公司和九江中海集装箱运输公司、中铁集装箱南昌公司等一批现有的大型物流企业发展,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服务功能,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五是开展省级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工作,确定一批重点综合型物流企业和专业型物流企业,在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全省做大做强3—5个10亿元以上且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创建或引进3—5个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物流品牌,在龙头物流企业的带动下,全面推进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六)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

现代信息技术使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实现交流和共享,从而达到对各种物流资源要素和功能进行协调整合的目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物流现代化。建议一是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引导物流企业积极利用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并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进行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二是加快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和扶持为辅”的运行机制,鼓励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参与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共建共享。三是推进与物流相关的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化进程,建立完善的运输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货车的空驶率。四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实现电子化物流。五是重视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

(七)加大物流人才培育力度,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根本,要通过不同方式和渠道,大力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建议一是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充分发挥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优势,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物流系统的产学研联动发展。三是积极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加速我省现代物流技术更新和管理创新。

(八)充分发挥各级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

针对当前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更有效地与政府职能形成互补,建议:

1、各设区市适时组建物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联系政府管理部门与物流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2、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吸收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入会,以充分体现行业协会的代表性。

3、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职能,使其在制定和推广物流行业标准、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整合资源、开展调研及加强学术理论研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支持协会依法开展各项活动,搞好行业协调、自律和规范,为政府决策、企业运作和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5、各级财政对协会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利于其正常开展工作,推动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

(九)积极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遵循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规律,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分割,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二是加快企业物流运作制度改革,对国有集体及控股企业试行大宗货物运输招投标制度,扩大社会物流需求。要抓紧制定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运输管理办法和仓储管理办法。三是积极调整和废除过时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透明公开的物流市场准入制度和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政策体系。建议省政府尽快制定全省统一的物流行业管理法规,以规范物流市场的发展方向。四是加大对物流市场的整治和监管,避免物流市场的无序竞争,保障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五是尽快出台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物流园区建设,建议政府给予相应的税收、土地等政策扶持。同时,建议省、市财政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列入省、市重点扶持的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及配套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其启动阶段适当给予补贴、贴息贷款或低息贷款。

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2

一、淮南市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淮南市的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来衡量, 尚处在起步发展初期, 与周边的合肥、蚌埠等物流业较发达城市相比, 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

(一) 淮南市的物流设施初具规模, 但发展仍不平衡

淮南市物流系统的两个重要因素:线路和结点发展不平衡。我们比较重视线路问题, 即建设纵横交错的交通系统, 但却忽视现代物流中, 具有较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物流结点的建设, 物流基地的建设虽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但货运站 (场) 建设十分滞后, 全市没有几个像样的货运站 (场) , 真正意义上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物流园区不多, 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淮南市的交通运输系统已初步形

成海陆空一体、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淮南是产煤大市, 铁路运输网络发达, 京九铁路、京沪铁路贯穿淮南, 每天停靠淮南火车站的客货车近百辆, 都有相应的停靠时间;淮南公路路况良好, 京福、合徐等高速公路穿过淮南, 现已形成以洞山东路等干道为核心的公路交通网络。

2、运输基础设施不足, 技术装备落后,

主要还是二十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国有企业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的仓库站场;另外, 各种运输车辆中物流基础设备陈旧落后, 各种运输车辆中以普通货车为主, 集装箱车辆、厢式货车和各种专用车辆所占比重较小。

3、各类仓库中普通平房库数量多, 立

体仓库 (自动化立体仓库仅淮南矿业集团物流大市场一台, 远远不能满足物流市场发展需求) 、高层货架仓库和各种专用仓库等数量极少;全市没有一个能提供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综合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 没有从物流系统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和建设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等结点。

(二) 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相关支持政策力度不够

对于搞好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体制现状仍然存在, 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

(三) 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用互联网的物流服务企业比重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物流信息系统日益成为我市物流发展的“瓶颈”。缺少网络化服务, 造成物流线路难以贯通和顺畅衔接, 各种现代物流方式难以有效运作, 影响了物流系统的优化。

(四) 现代物流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业是国内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国内开设物流专业的大学很少, 因此现代物流人才在我国属稀缺资源。当前淮南市现代物流业专业人才较为短缺, 高层次人才更是稀少, 能通晓现代物流知识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凤毛麟角。在物流业发展越来越趋于信息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今天, 这样的人才结构显然难以支撑物流业的提升发展, 引进和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迫在眉睫。

二、淮南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搞好淮南的物流结点———仓储基础设施的规划, 在全市范围内通盘考虑, 统筹安排, 整体布局

1、加快新区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如新区物流园区等。规划重点建设中或已经建成的淮南市山南新区商贸物流城、淮矿物流园区、曹庵工业物流园区、国润物流园区、连岗港口物流中心、淮南鑫海物流园、淮南医药物流园、淮南景运粮食产业园等一系列新区物流园建成对促进淮南物流园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 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淮南市山南新区商贸物流城未来建设专业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区、商品展示与交易区、货物联运区、生活配套区、高科技产业区和电厂商务平台, 构筑淮南商业物流中心。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主要针对淮南农产品、工业产品的固定物流需求进行分流服务, 预计园区建成后, 年实现利税3500万元以上。

(2) 淮南煤矿百亿物流园区的物流大市场, 从蹒跚学步到今天的展翅高飞, 已有两个年头, 经过两年的发展, 该市场集众多现代物流元素于一身, 保障了淮南矿业集团第一轮大发展的物资需要, 并成为淮南市第三方物流公司成长和发展的一个缩影。自建成以来, 淮矿物流大市场外拓市场谋发展, 内提素质保供应, 充分彰显集团整体优势, 构建新型物流管理体系, 打造出具有淮南煤矿特色的、皖西北最大的现代化物流园区。目前, 大市场已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煤炭企业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物流园区, 并逐步发展成为皖西北最大的生产资料物流基地。为此, 该市场被列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单位, 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选并授牌为“全国物流园区 (基地、中心) 协作联盟”成员单位, 并入选全国物流园区协作联盟50强。

2、加快物流中心的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型物流中心, 如钢材物流中心, 医药物流中心等。

(1) 2009年9月26日上午, 淮矿物流机械电器产品市场正式开业。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家企业以及市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观了淮矿物流机械电器产品市场。该市场隶属淮矿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占地450平方米, 下设起重工具、机械产品、电器仪表、五金工具、办公自动化五个区域, 定位于营销知名品牌产品, 与厂家签订代理协议, 面向皖西北地区的大中型企业, 并逐步拓展出连锁经营的新模式, 以价格优势服务区域市场, 整合物流资源, 以淮南供销一体化的原型分别向阜阳、亳州、六安等地进行辐射并形成经营连锁之势, 充分体现出现代物流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 该市场还与国内外知名品牌飞利浦灯具、南孚电池、金霸王电池、SKF轴承、白湖阀门、3M电气胶带、公牛电器、正泰电器、日丰管材、建支管件、TCL电话、上海焊接材料等签订了代理协议, 代理价格比现行价格降幅达15%至20%。

(2) 淮南医药物流园。众所周知, 淮南医药产业发展历史悠久, 是安徽省医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目前, 淮南市医药产品销售已辐射到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福建等地。因此, 通过建设医药物流园, 整合企业资源, 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的方式, 建立面向省内外的物畅其流、快捷及时、网络健全、经济合理的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淮南市医药产品在省内外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发挥物流园的“药品传递”作用和“蓄水池”的调节作用, 正适得其时, 为此必须分三步走:第一步, 2008年上半年初步建成物流园。当年实现物流配送额8亿元-10亿元, 带动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第二步, 2010年建成现代化大型仓储设施, 实现物流配送额30亿元, 带动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第三步, 2015年全市药品生产企业的产成品和医药商业企业的药品全部进入医药物流园, 力争实现物流配送额100亿元, 带动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 一个落户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型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智能化、花园式, 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和辐射力的新型医药物流园将呼之欲出。

3、加快传统物流园区的改造。通过加

快建设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中心。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建设物流基地, 引进主要从事生物医药运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设立专用仓储设施,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对物流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 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对已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 建立服务专线机制。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健全政、银、企三方合作协调机制,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协助民营企业开展业务人员技能培训。确保民营企业发展新项目的用地需求, 将其用地统一纳入全市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建立亏损倒闭企业的返税机制及民营企业社会保障基金。对重点物流园区改造主要是在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煤化工基地和山南新区工业物流园区改造, 要加大力度。另外, 要加强对外考察学习和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园区干部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配套积极的激励手段, 鼓励优秀干部向园区流动, 提高整个物流园区的管理水平。

(二) 抓紧制定符合淮南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运输业发展规划

在公路方面, 2009年以来, 新增各类道路货物运输业户458户, 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160%。新增道路普通货物运输车辆2701台, 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118%。2010年, 道路货物运输市场发展趋势仍未减缓, 1-10月份以来新增各类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532户, 普通货物运输车辆2293台, 新增车辆类型以小型箱式货车、罐式车辆、自卸、甩挂为主, 车型结构进一步朝向节能、高效、环保方向发展。同时, 在基础建设上, 淮南市一批大型连接外界道路建设工程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合淮阜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阜阳至淮南段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建设, 淮南至合肥段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这一高速的建成, 对充分发挥淮南区位和资源优势, 优化淮南区域经济布局,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同时, 合淮阜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 结束了淮南省省辖市之间高速公路没有双向六车道的历史, 结束了淮南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蚌埠至淮南高速公路是安徽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是安徽省骨架公路网规划中的重要路段;项目起于凤阳县刘府镇正南, 经凤阳、淮南, 终于淮南市田家区庵曹庵镇, 与合淮阜高速公路相接。

在港口建设方面, 淮南紧靠淮河, 港口自然条件优越, 2009年6月15日, 省人民政府经研究并征求交通部意见后, 以皖政秘[2008]52号文批准了《淮南港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中将淮南港分为六大港区, 即:凤台港区、毛集港区、潘集港区、八公山港区、田家庵港区和大通港区。规划的各港区功能各异, 分别是凤台港区为煤炭出口主港区, 兼有件杂货、化学危险品和黄砂, 同时积极推动矿港联动, 努力把凤台港区建成集港口、仓储和市场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区;毛集港区以煤炭出口为主;潘集港区以煤炭出口为主, 积极发展化学危险品, 兼顾件杂货及黄砂, 形成综合性港区;八公山为煤炭专用港区, 兼有少量的黄砂泊位;田家庵港区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 新建集装箱码头泊位;大通港区经改建后为散货和件杂货港区。总体规划年限为20年, 基准年为2005年, 特征年为2010年、2020年、2025年, 其中2025年规划全港通过能力3367万吨和18500TEU (标准箱, 以长20英尺的集装箱为标准) 、规划泊位93个, 占用岸线8290米, 占用陆域229.57万平方米。

在铁路建设方面, 淮南有铁路4条, 其中干线两条, 分别是淮南线、阜淮线;市内支线两条, 分别是淮田线、淮张线。还有铁路专用线40余条。淮南境内铁路线总长度达431公里, 铁路线上镶嵌着淮南站、淮南西站、大通站、潘集站、凤台站等大大小小共16个火车站。淮南煤炭储量丰富, 质量优良, 开采条件好, 重点煤矿集中, 已被国家正式列入中国13个亿吨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并率先获得批准建设。在不太长的时间内, 淮南矿业集团生产规模将达到1亿吨,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模将达到5000万吨, 大批量的淮南煤炭要通过铁路外运。铁道部已把淮南列入重点建设的中煤运基地十大铁路运输通道之一。为确保中部地区能源城市煤炭运输的安全通畅和多拉快跑, 破解长期以来运能低下“瓶颈”难题。淮南线淮南至合肥段电气化改造施工已于2010年1月26日开工, 预计2011年4月竣工。改造完成后, 淮南线将能满足电力机车和动车组的运营要求, 使皖北地区与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经济圈直接连通, 并与京沪铁路、宁西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铁路以及合宁、合武、合蚌、合福等铁路客运专线相衔接, 形成安徽地区与长三角经济区、东南沿海地区最快捷的铁路运输通道。在站场建设方面, 除了进一步完善原有火车站的相关功能和设施外, 在建设中的淮南东站是合蚌客运专线与京福高速铁路在淮南市境内所设的客运站, 合蚌客运专线与淮南东站建成之后, 淮南市民将便捷地通过京沪高铁, 沪汉蓉高铁通达全国各地。预计淮南东站将在2011年底建成通车, 并与蚌埠南站中的京沪高铁接轨, 而淮南市下一步也准备利用淮南东站附近的有利地形与高速铁路位置, 规划打造滨湖新区。在高速铁路的客运站的建设上, 淮南市将进行现代化的设计, 站前广场进行超前设计;朝阳东路拓宽并延伸直通高铁客运站;高塘湖边规划设计景观大道。滨湖新区的建设将有力地带动淮南农场和淮南市商贸、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

在航空方面, 正在建设中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规划建成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近期设计到2015年, 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540万人次和7.6万吨;远期到2035年, 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2300万人次和40万吨。淮南到合肥的4E机场只要40分钟, 它的建成将对提升淮南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交通地位, 更好地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 加强与兄弟省市区的横向经济联系与合作,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必将产生有力的推动。

(三) 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 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外部环境

在最近公布的“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 形成以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为龙头更加合理的物流产业布局, 发挥城市交通和淮河干支流优势, 完善基础设施, 创新联运方式, 开展区域合作, 构建立体、快捷、安全的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形成“两横两纵”高速公路网和“双环三联十五射”主干线, 推进淮河两座水运码头规划建设, 充分利用淮河黄金水道, 加快三千万吨淮南港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与淮河干线各港口特别是蚌埠港之间的合作。按照服务高效化、物流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 加强综合运输物流体系建设, 加速融入长三角物流圈。积极培育物流市场, 构建以大型市场为中心, 以区域性市场为重点, 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重点发展诸如夏集大米市场、鑫海农产品批发市场、永安商贸城、新长江商贸城等一批粮食市场、鲜活农产品市场、重要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大力推进功能创新、交易方式现代化和辐射力强的市场建设。鼓励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多式联运、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流通业。打造重点物流园区。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 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降低物流成本, 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支撑作用。发展壮大一批龙头骨干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 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 通过业态创新和技术物流企业, 引导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壮大, 形成一批资本充足, 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仓储类、运输类和综合类大型。

(四) 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化建设

建立一个共享的物流EDI信息网络中心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物流链上货物运输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流通领域企业、海关、检疫、税务、银行等单位和部门都可以连接起来, 实现物流企业之间, 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 加强各种物流功能和物流形式的联系, 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实现物流控制电子化。据了解, 2005年到2007年, 淮南交通信息化建设规划“建立三网一库”, 以建设大型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网、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及客货运输信息系统为基础, 初步形成交通运输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运作体系, 促进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淮南市交通系统将逐步形成包括公众网、铁路、水路和民航等所有交通互联互通信息平台, 以信息化推进交通现代化。

(五) 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鼓励淮南市大专院校、各类职业学校、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培训, 加快培养现代运输管理、现代仓储管理、国际货代实务和中介服务人才,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整体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引进, 大力引进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 政府应在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研究经费、个人所得税、住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3

一、泉港港口物流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泉港区港口按主要功能划分为肖厝作业区、鲤鱼尾作业区,肖厝作业区主要承担集装箱及煤炭、铁矿石、粮食等散杂货物运输,可建泊位19个,综合通过能力5935万吨;鲤鱼尾作业区主要承担原油、成品油、化学品运输,可建泊位38个,综合通过能力5080万吨。港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792.04公顷。十二五期间,港口吞吐量累计完成1.75亿吨,完成海关关税534.7亿元、占泉州关区90%。目前,全区已建成千吨级以上泊位1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9个(富源码头、肖厝作业区5-10#泊位等9个泊位正在建设),港口年吞吐量4124万吨,建成进港铁路1条,成为适合各种货物特别是能源物资运输的综合性港口。全区共有水路运输企业3家,水路运输服务企业14家,拥有海运船舶19艘39224总吨/46435.2载重吨。

二、泉港港口物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泉港港口物流经济发展虽然存在诸多的机遇,并且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等,但是对照宁波、大连港等国内先进港口城市的发展速度,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成为福建港口物流体系最具发展潜力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港口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由于港区规划、行政隶属、资金困难等原因,目前泉港区进港铁路、公路等级低、数量少,码头设施不尽完备,港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港口后方陆域腹地面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仓储、物流的纵深发展。

2.港口运输规模体量较小。受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及港口发展的影响,泉港区的码头与省内其他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同时,受洋屿片区液体化工库容规模较小和本地化工产品较为单一的限制,液体化工产品双向流动至今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港口的发展受到限制。

3.港口物流资源整合程度较低。部分码头泊位为业主自用码头,专业性较强,利用率不高,无法提供公共服务。港口集疏运体系还够不完善,海、陆、空、铁多式联运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少,不能提供高效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大多数进出口物流业务被福州、厦门等地的物流企业或货代公司承接,货源流失严重。

三、促进泉港港口物流经济发展的建议

当前泉港正处在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着力破解港口物流经济发展瓶颈,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的港口优势、潜力和后劲。

1.进一步明晰功能定位。(1)根据发展实际,将泉港区肖厝港区定位为集液体化工品、散货、集装箱于一体,涵盖原油、成品油、化工品、散货、粮油、煤炭、集装箱等专业化、多功能码头群,着力建设成为湄洲湾港主要枢纽港区、福建省石化产品重要物流基地。(2)将肖厝港区作为大陆首批对台直航点,发挥与台湾直航优势,形成集燃料油、成品油、塑胶、塑料、纺织等石化产品批发、零售、仓储为一体的大型集散交易地,为两岸石化行业提供化学产品交易、仓储、物流等综合性服务,成为两岸物流主通道、主枢纽。

2.进一步推进港口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水平提高,是港口物流经济的基础和前提。(1)要以建成大宗散货转运中心、深水集装箱中心为目标,重点推进肖厝港区肖厝作业区、鲤鱼尾作业区建设,以船舶大型化、专业化要求为目标,新建深水码头,建设具有大宗商品储运、加工和中转能力的特大型深水泊位。(2)要抓住当前福建自贸区战略,“一路一带”建设机遇,向上申请建设保税港区,集聚一批保税物流配送中心,优化物流空间布局,整合规划港口资源,推动肖厝港区成为湄洲湾南岸主枢纽港。完善港口安全、环保和应急保障体系,要加快建设主航道,改善航道锚地设施,推进港口装卸搬运设备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

3.进一步推进智慧型港口建设。建设智慧型港口是提升港口能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势所趋。(1)建设港口物流信息平台,重点推进无线港口(4G)项目和港务物流信息平台项目等信息化建设工程,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和规范化管理的配套支持,提供单一窗口、资料一次输入全程使用和全程查询,实现贸易管理、货物通关、国际运输等环节的无纸化目标,降低贸易成本。(2)建设物流航运中心公共信息平台,完善电子口岸和航运服务平台,建设覆盖福建全省、东接台湾、西连中西部内陆、辐射周边地区的“关港贸”一体的公共信息平台,切实提升港口物流经济信息化水平。

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4

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新兴的复合型生产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1617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湘发〔2007〕9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明确发展目标

1.“十一五”发展目标。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使全省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并完善一批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重点建设1—2个年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物流园区,培育10个年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大型物流企业,抓好20个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大型工商企业物流改造试点。第三方物流在全部物流业务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工商企业物流成本逐步下降,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 1 — 的比例在2005年18.9%的基础上下降2-3个百分点。

二、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2.放宽注册登记条件。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设置物流企业设立登记的前置条件。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以及采取募集设立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注册资本出资,可以自成立之日起2年内分期到位,属于投资公司的可以在5年内分期到位;但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物流企业拥有3个以上控股子公司,母公司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和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可以办理冠“湖南”、“湖南省”字样的企业集团登记。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权属证明或产权所属单位出具的同意使用该场所的证明,均可视为物流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的证明。经营物流业务的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可持总部出具的批准文件,直接到所在地工商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免于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

取消经营国内铁路货运代理和联运代理的行政性审批,加强对货运代理经营资质和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取消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加强后续监督和

管理;民航货运销售代理的审批,按民航货运代理管理办法执行;危险品等特种货物的运输代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放宽经营范围。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经营的行业、— 2 —

项目外,物流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确定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予以核准。特许行业由行业主管部门按规定及时办理专项许可。

4.放宽投资领域。凡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物流服务领域,均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均向民间资本开放。

三、改善经营环境

5.规范收费管理。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和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严禁对物流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评比。涉及现代物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收费标准,应向社会公示;物流企业的仓储作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工业企业同等标准收取。

6.规范市场秩序。努力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允许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物流服务业务。规范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欺行霸市、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维护物流市场秩序,为物流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7.方便城区配送。对经认定的重点物流企业城区配送车辆,各地公安交警部门要制定便于其市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8.简化项目审批。对不使用政府资金建设的物流项目,实行 — 3 —

核准制和备案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物流企业集团在申报核准项目时,可按项目单独申报核准,也可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批准后,项目不再另行申报核准,只需办理备案手续。企业自筹投资建设5000万元以上的现代物流项目报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四、培育物流市场

9.培育市场需求。积极鼓励工商企业分离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对剥离物流业务,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工商企业,符合条件的,报请有关部门审批后,可享受原国家经贸委等8部委《印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文件中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农副产品及食品、医药、出版、石化、服装、烟草等行业深化流通改革,增加物流配送的服务需求;支持专业市场交易方式与功能创新,扩大专业市场的物流需求;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拓展物流服务需求;引导广大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挖掘消费者物流需求。

10.壮大物流企业。要按照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加快培育和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各种形式进入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企 — 4 —

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变,壮大一批物流企业;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运输、仓储、配送、货代、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重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物流企业。

五、加快对外开放

11.加大招商力度。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扩大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鼓励国外物流企业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到省内设立物流企业;鼓励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参与省内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或经营;积极鼓励和引进省外知名物流企业到省内设立分支机构;推出一批大型物流项目,纳入全省招商计划。

12.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优势的物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境外市场,并在金融、保险、外汇、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物流企业到省外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物流经营网络。

13.提高通关效率。加快推进 “大通关”工作进程,加快湖南电子口岸建设。简化通关程序,优化通关作业流程,完善快速通关改革,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的信息联网,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验放”的通关新模式,提高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

六、实行税收优惠

14.实行税收扶持。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分包 — 5 —

给其他企业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物流企业在省内设立的跨区域分支机构,凡在总部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账簿,并与总部计算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的企业,经省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其企业所得税由总部统一缴纳。物流企业按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从事港口、码头建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报省国税局批准,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15.鼓励技术创新。允许物流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进口税收政策的物流企业进口的设

备、仪器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物流企业技改项目所需国产设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经审批同意后可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16.支持新办企业。新办的独立核算的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和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 — 6 —

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承接国际物流外包的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自获利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免征期满后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3年。

七、给予用地扶持

17.优先安排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物流项目用地,纳入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物流项目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内优先安排。重点保证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物流园区建设用地。18.提高土地利用率。物流建设项目要合理利用土地,用地规模要达到定额指标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经依法批准设立的物流园区,其建设所需用地,应依法办理有关用地及建设手续,并由省、市(州)级人民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确保对园区建设用地的集中供应。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帮助园区制订科学的用地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

19.采取优惠措施。省重点物流项目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规定范围的,可依法以行政划拨方式提供;此外,应当依法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提供。如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确有困难的,在政策允许的缴纳期限内,可在出让协议中明确以分期付款方式支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利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并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与物流企业入股、联营,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物流企业以自有土地使用权为条件,通过引进资金和设备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在依法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后,可 — 7 —

将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物流企业经批准以原划拨土地自行改造,未涉及用途改变、产权变更、转让或出租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

八、加大投入力度

20.发挥财政引导资金作用。省财政预算每年从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引导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用于省重点物流企业和重点物流项目贷款贴息,以及物流公益(用)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基础性工作、工商企业物流改造示范性项目。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在预算内安排相应的资金,比照省做法扶持本地现代物流业发展。

21.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推荐有发展潜力的重点物流项目列入中央国债贴息资金的项目计划。省直有关部门各项与物流业有关的引导资金,每年要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部分担保资金

用于扶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加强银行、企业间的沟通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增加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九、提高技术水平

22.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建设“数字湖南”为契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构筑全省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发应用企业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信息资源 — 8 — 的传输、交互和共享。支持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信息化水平。

23.提高标准化水平。制定全省物流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的物流技术标准,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各类物流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推广应用条形码技术,形成与全国及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推动物流领域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信息交换技术,提高物流技术和设备设施的标准化水平。

24.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对省重点物流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可列入省科技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

十、培养引进人才。

25.加快现代物流业人才培养。积极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开展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现代物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制定并推行物流职业资格证制度,规范对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主体的管理。

26.积极引进优秀物流人才。采取户口迁徙自由、来去自由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物流人才来湘工作,对引进的物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享受省引进人才政策规定的相关待遇。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

27.加强协调配合。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28.加强统筹规划。省经委和有关部门要科学编制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搞好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合理布局重大物流项目。重点选择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条件较为成熟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功能强的综合物流园区,积极引导物流企业进园经营,不断提高物流组织化水平。各地要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5

文章标题: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中共沾益县委 沾益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2007年4月1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及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沾益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判断和坚持“六用三提

高”的要求,根据县委三届四次全会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目标,结合沾益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十化”对发展沾益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县委三届四次全会以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是沾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沾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沾益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来,沾益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全面推进“三村四

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沾益仍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综合实力不强,发展沾益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二是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危机感,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做到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不放松,坚持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设施化、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协会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全县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总体思路是: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切实加大农业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体系,狠抓农业“十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十一·五”末,全县推进农业“十化”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亿公斤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全面实施“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力争畜牧业产值达10亿元。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占农业产业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

──全县80%的农业生

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6

2013年,四川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粮食生产“七连增”、农民增收“七连快”,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省正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农村改革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迫切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农民快速增收。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闯新路,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家庭承包长久不变的前提下,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落实好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主题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线,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扶贫攻坚,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村面貌不断有新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有新提高,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强化粮食保障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总量平衡,保障口粮基本自给。积极探索农产品(8.94, 0.26, 3.00%)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继续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和丰产示范工程建设。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全程建设节粮减损设施。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收储。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继续抓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和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千亿、百亿优势特色产业。继续抓好产业、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和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扎实抓好“菜篮子”工程。扶持发展草食动物和水产养殖,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万亩林亿元钱”立体高效示范区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力扶持民族地区优势农牧业产业发展。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项目法人负责制和科技报告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导多元金融、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农作物、畜禽育种攻关,加强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孵化,加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重大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育种创新体系,实施“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国家级制种基地。推广“政府购买品种、企业集中繁育、项目配套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完善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农业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支持发展农用航空事业。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菜)市场建设试点。建设农产品产地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冷链物流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扩大农产品直销规模。创建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推动名优新特农产品全企入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民入网工程。

(五)严格农产品质量监管。落实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测体系和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和水产健康养殖等标准化创建。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加强区域公共品牌服务,推进四川品牌农业和农产品培育。加强农产品风险监测预警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县创建。

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归并整合涉农资金,逐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新增农业补贴向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抓好粮食直补政策调整试点。加大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支持市、县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农业结余资金和超期限结转资金由同级预算统筹,限时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经费纳入县(市、区)财政预算,省、市(州)财政对财力薄弱县(市、区)予以补助。

(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拓展服务“三农”的领域。规范引导农村银行机构与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的同业协作。增强农村信用社和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功能,保持农村信用合作机构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稳步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依托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开展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加大特色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鼓励探索开展肉牛、羊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研究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具体办法。

(八)促进农业开放合作。建立吸引全国大型企业集团、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入川合作发展机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支持企业建立出口备案基地,争取自营出口。支持“川”字号农产品跨省出国展示展销、拓展农产品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从事农业开发、生产经营,建立境外农业园区。

三、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九)积极推进农村产权确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县为单位统筹农村各类产权“多权同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尽可能确权确地,也可以确权确股,工作中遇到的矛盾问题由农民群众自主协商解决。2014年全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55个省级试点县(市、区)全面完成,60个重点县(市、区)全域开展,其余县(市、区)全面启动。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十)加快建立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建立县(市、区)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等产权流转平台,乡镇设流转服务站,村设流转信息员。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搭建区域中心交易平台,联网运行、网上交易。建立县(市、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明确乡镇政府相关机构承担纠纷调解工作,加强产权纠纷调解制度建设,鼓励发展产权评估、抵押担保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量价分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

(十一)积极推进用地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2014年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挂钩试点机制,优化项目区设置和节余指标的使用。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耕保基金制度。

(十二)探索农民财产权实现形式。深入推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盘活农户各类产权,通过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担保等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争取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启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探索建立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组织。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十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家庭工业。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参与财政项目申报和实施。加快制定实施细则,推动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力度,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加强认定管理,强化政策扶持。

(十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探索建立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严禁农用地非农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对流转土地给予奖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

(十五)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

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扶持发展壮大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防汛抗旱专业队、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

(十六)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开展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创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生力军。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五、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十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灌排工程运行财政补贴。创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运行管护机制,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落实和完善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加快灌区续建配套,推进“全域灌溉”“节水灌溉”和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路网建设。健全农村公路管养机制。2014年基本建成亭子口等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开工8处中型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面130万亩,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农机产业园区建设。

(十八)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的循环农业。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推进秸秆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十九)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测,建立农业治地治水监测评价机制。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支持高效低残留农药和肥料使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推广使用有机肥、高标准农膜,进行残膜回收试点。

(二十)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启动草原合理利用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支持饲草料基地的品种改良、水利建设、鼠虫害和毒草防治。加强沙化石漠化土地封禁保护和水土保持。加强森林和草原防火,加快矿区植被恢复。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开展湿地生态补偿试点,提高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加快生态补偿费用兑现进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健全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补贴政策。严格用途管制,规范商品林地经营利用、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二十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地震灾区农业农村重建工作。完善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灾后减损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切实加强暴雨洪涝、地质灾害防治,抓好预防和提前避让。强化有害生物预警控制和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六、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

(二十二)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特色产业发展、新村聚居点建设、综合体建设、旧村落改造和传统村庄院落民居保护,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先行、因地制宜、农民主体,整体推进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保护耕地,保持乡土气息,传承农耕文化。加快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建设。以垃圾和污水治理为重点,健全农村环保设施。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指标,完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考核机制,落实好财政奖补政策。

(二十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成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进行合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系统。扩大大病保险试点。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整合农村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开展“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试点,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抓好农村文化示范县、乡、村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补助试点。

(二十四)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定持有居住证农民工同等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办法。把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参加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农业转移就业人口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和经办服务。继续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探索财政转移支付、用地指标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七、完善扶贫攻坚机制

(二十五)推进扶贫攻坚行动。认真落实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加大财政扶贫和行业扶贫投入,继续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实施“六到农家”行动。扎实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加强片区外扶贫开发,以县为主体落实好扶贫政策。2014年减贫120万人,其中“四大片区”减贫60万人。

(二十六)创新扶贫攻坚机制。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互促进,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做好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工作,完善贫困农户信息系统,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贫困县工作考核以减贫、农民增收、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为主要指标。改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机制,完善金融支持扶贫攻坚机制。

(二十七)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对口援藏的作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攻坚。全面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坚持干部驻村帮扶,把驻村入户扶贫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渠道。搭建信息平台,探索管理机制,规范社会扶贫,广泛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活动。

八、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二十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运用好农民增收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考核结果,完善投入激励考评机制。2014年促进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强化统筹协调职能。(二十九)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党建工作。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7

一、漯河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 成效

漯河市历史上是个商城, 交通发达, 素有“水旱码头”之称, 有着丰厚的商业文化底蕴。近些年来, 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漯河市建设成为开放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 全市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物流规模迅速扩大, 全市一些企业已开始关注发展物流业, 并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 成立了专门的不同形式的物流服务企业, 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商业、物资储运企业经过重组改造, 利用原有仓储设施建设商品物流配送中心, 向用户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第二种是交通运输企业和货运代理 (含联运、集装箱) 企业通过扩大业务经营范围, 开展门到门运输, 进而转向为用户提供部分物流服务;第三种是工业生产企业自身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或实体, 自己全部承担其原材料和产品的后勤保障服务;第四种是少数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 面向社会提供公用型物流服务。此外还出现了连锁商业代理配送、快件运输和专递服务等。据调查, 全市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已有6家, 具体是双汇集团物流投资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2000万元, 其中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 双汇商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 个人投资300万元, 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 、漯河凯利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11300万元, 公司成立于1992年) 、漯河市豫南口岸物流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2000万元, 全部为个人投资, 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 、双汇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汇通商业连锁公司、南街村集团与北徐集团合资成立的漯河宏利贸易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1000万元, 其中:南街村集团出资900万元, 北徐集团出资100万元, 公司成立于2003年1月) , 由于其中4家企业成立时间较晚, 经营业务尚未形成规模。还有一些非国有经济组织涉足物流, 诸如小胖量贩连锁公司、漯河大地货运配送有限公司等。但其规模小、水平低, 企业经济效益较低。

总体上看, 漯河市发展物流业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一是有双汇、银鸽、南街村、凯利农实业集团等大企业作依托, 有扩大连锁经营的实力。如河南漯河凯利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3.3亿多元, 主导产品有脱水蔬菜等10多种,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3979万元, 利润980万元。在郑州设立的凯利农万货超市连锁店, 是全省规模最大的连锁店, 现有资产1.6亿元, 职工400多人, 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60人。今年计划在28个子公司的所在地逐步设立连锁店, 在6个国家设立境外办事处, 发展30多个代理商等。二是地理位置优越, 有着发达的互补性陆路交通网和运力资源。漯河市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铁路、公路、水路交相互补, 历史上曾是中原地区主要的商埠水旱码头。改革开放以来, 中原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形成了等级公路与铁路、航空立体交织的交通新格局。京广铁路与107国道南北穿市区而过;洛界公路与漯宝铁路、漯阜铁路横贯东西;漯 (河) 宝 (丰) 铁路西连焦枝, 漯阜 (阳) 铁路横贯豫东可直达上海;漯舞铁路与特钢基地舞钢市相连;漯河市距由高速公路直接相连的新郑机场只有100公里;已获国家重点支持的豫南陆运口岸物流中心距市区不足10公里;已建成的京珠、漯周和漯平高速公路, 形成了漯河高速公路的“十字架”, 构成了漯河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高速公路、航空多重交通网络。随着“公路建设年”活动的不断深入, 漯河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公路网密度 (每百平方公里土地中公路的长度) 已达到14公里。与此相关的物流设施也呈现出迅速增长态势。据调查, 目前, 全市各种营运车辆的数量已达8000多辆, 其中, 货车数量为5400多辆, 运力资源较为充足。三是数十年来, 漯河市建设了许多仓库, 相应成立了不少储运公司, 并配置了很多装卸设备和搬运设备。四是漯河市成立有郑州海关漯河办事处和漯河陆运口岸办公室, 并负责豫南五市的进出口贸易。以上这些优势和条件都为进一步发展漯河市物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 思想认识有偏差。

据调查, 漯河市一些部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生产, 轻流通、轻物流的片面认识。由于认识不到位, 因此就缺乏发展物流产业的紧迫感。从国内的大中型城市看, 多数城市已把发展现代物流业列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放在与高新技术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省内的一些城市发展物流的形势也咄咄逼人, 而漯河市相比之下发展力度明显滞后。

2. 管理体制有障碍。

漯河市物流业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老的一套管理模式, 从事物流的企业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同一性质的物流活动却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分头管理。以货运和仓储业为例, 分别由交通、经贸、物资、外贸、供销社等部门管理, 这种多头管理的弊端降低了物流运作效率, 极大地妨碍了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据调查, 漯河市于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郑州海关漯河办事处, 并成立了漯河市陆运口岸办公室, 但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 (特别是漯河铁路部门出于自身利益) , 使漯河市陆运口岸建设以及所承担的豫南五市进出口贸易业务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每年财政少收入近千万元。

3. 物流基础设施仍较落后。

主要表现在:漯河市现有物流设施总量不足, 总体规模偏小;物流企业设备拥有量较少, 技术结构偏低, 配置在仓储行业中的搬运机械和装卸设备, 不仅数量明显不足, 而且多数设备的标准化程度低, 技术性能差, 作业能力小, 设备老化, 远不能适应货运量快速增长的需要。原一机部仓库所用的行吊等设备多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制造的, 至今仍在超期服役。另据统计, 在漯河市公路运输业中, 各种专用运输车辆仅占运输车辆总数的3%, 远远不能满足物流业发展需要;从事物流的企业缺少必要的综合物流设备, 如公共储运仓库, 大型配送中心等。又据了解, 1999年市交通部门计划建设漯河市货运站, 并征用了100亩土地, 内有铁路专用线, 因各种原因未能建成。总的来看, 物流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

4. 经营模式亟待改进。

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方式的影响, 不少企业仍然按照“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来组织生产和流通, 加大了自营物流成本。据调查, 漯河市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建立了汽车车队、拥有仓库、机械化装卸设备, 双汇集团、原磷肥厂等企业还建有铁路专用线。一些企业的仓库的利用率极低, 甚至长期闲置。市商业储运公司和市生产资料公司的仓库就是这种情况。另外, 在调查中还发现, 在漯河市工业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活动中, 物流量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自己提供和供应商提供的, 由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 提供的物流总量所占比例远远低于1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践证明, 在分工和协作关系业已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 企业自营物流是一种非经济的物流形式, 以这种形式去从事物流活动, 不仅有碍于物流整体效益和效率的提高, 而且也极不利于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5. 专业人才缺乏。

发展物流业和其他产业一样, 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是关键。由于我国长期轻流通, 轻物流, 因而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致使物流专业人才 (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极其缺乏。据调查, 漯河市从事物流业的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 人员的知识结构多为营销专业, 对物流方面的知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此外, 漯河市还存在企业连锁经营规模小, 骨干企业少;连锁经营机制不完善, 企业规范化程度低等问题, 这也都影响到漯河市物流业的发展。

二、对策思考

发展物流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漯河市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切实转变观念, 将现代物流作为漯河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物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将现代物流业列为政府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将企业的物流能力定位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市政府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 商务、交通、城建等部门参加的物流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 (可设在市政府办公室) , 领导协调全市的物流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原国家经贸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 结合漯河实际, 制定出漯河市发展物流业规划, 并研究确定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的相关标准, 制定商业分级设置规范和商业零售业态规范以及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工作, 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上下关心物流、支持物流、理解物流、参与物流的浓厚氛围。

(二) 明确工作重点, 分步推进物流现代化建设。

在坚持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 科学决策, 协调发展原则的前提下, 根据漯河市经济发展水平, 实行分层次重点推进。当前, 第一步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围绕“大众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以超市、专卖店为发展重点, 以生鲜食品和居民生活用品为主力商品, 进一步扩大连锁经营的范围和领域, 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多行业延伸和发展。双汇、汇通、南街村集团、凯利农实业集团等骨干龙头企业, 在城市发展连锁经营的同时, 积极向郊区、农村及省外拓展;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 通过输出无形资产、品牌商誉、管理经验与技术等, 发展特许经营, 扩大企业规模。众多中小企业, 通过批发主导型或零售主导型的自由连锁, 实现联合采购, 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使漯河市连锁业态多样化、区域布局合理化、企业发展规模化。第二步要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要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加快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整个城市的建设规划, 实行预留地制度;加强大型物流基地的规划管理, 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 投资分散, 重复建设,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积极推进肉类、食品、蔬菜果品、混凝土、钢材剪切加工等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化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要大力规范改造城区勤俭街、光明路、丁湾、双龙建材等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 用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提升市区传统的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 淘汰低层次市场, 提高市场档次与水平。第三步积极推行电子商务。探索实践竞价拍卖、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手段, 提高交易方式的现代水平。

(三) 政府部门要为实现物流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漯河市物流业发展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 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改进管理、搞好服务, 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政策引导, 主要是制定促进发展、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为从事现代物流服务的企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用发展的观点和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 主要是调整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 努力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重点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竞争的垄断行为, 维护供需双方特别是用户一方的正当权益。搞好服务, 有关部门要从规划建设、技术改造、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工商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以支持, 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搞好协调服务。要千方百计争取漯河市从事物流的企业、连锁经营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国债贴息项目。要按照省政府豫政办[2003]1号文件精神, 工商、卫生、环保、质监、消防等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 提高工作效率, 缩短审批时间, 切实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 大力发展骨干龙头企业, 促使企业发展规模化, 使企业在现代物流的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样, 在现代物流的发展中, 企业理应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主体。发展现代物流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推动, 但不能采用行政手段, 而应主要通过市场规律来运作, 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需求者, 必须增强现代物流的意识, 认识到物流与企业的整体工作紧密相关。搞好企业物流, 对企业不仅不会多花钱、增加支出, 反而会节省经费、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专业物流等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 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用户满意为目标, 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物流服务的方式、范围、品种、对象可以多种多样, 不能强求一个模式。企业之间既是一种竞争关系, 更是一种合作关系, 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是现代物流的“结果”。要实施大集团战略, 通过兼并、联合、合资、股份制改造等资本运作方式, 重点培育一批大型连锁集团, 走跳跃发展的路子。在继续抓好双汇、汇通等企业的同时, 当前要抓住我市设立郑州海关漯河办事处及省政府批准成立漯河豫南口岸物流园区的有利时机, 重点扶持河南漯河凯利农实业集团公司、漯河豫南口岸物流有限公司这两个企业参与漯河市物流业的发展, 尽快提升漯河市物流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园区建设与淞江新区开发同步规划、同步进行。通过2—5年的努力, 把漯河市建设成以漯河为中心的区域物流格局, 以豫南五市“城市群”这一整体参与到全省乃至全国物流系统中去, 形成纵贯南北的物流大通道。豫南口岸物流园区可设置海关、卫检、动植物检疫检验机构, 完善各种功能。要以河南漯河凯利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 成立农业产业化物流园区。市委市政府要对这两个企业给予特殊优惠政策, 促其快速健康发展。

(五) 采取多种形式, 重视和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18-03

一、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

(一)关于现代化

关于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各国学者都有不同见解。赖肖尔认为“现代化是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进行着的重要变化”;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各个领域变化的多方面进程”等[1]。

我国学者梁桂全和郁方等人认为:“现代化是通过知识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促使人类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过程,直接表现为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进步性历史变迁。”[2]

虽然,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学界还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但从不同的理解中不难看出现代化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现代化具有时代性和动态性等一般特性,现代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二)关于我国现代化

预计到21世纪末,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是本世纪我国要完成的一个世纪目标。我国现在所讲的这个现代化目标并不是历来就有的,而是凝聚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才得以丰富、发展最终形成的。

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64年12月,在三届人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上,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第一代领导人分两步走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当时实现的小康水平还只是少部分人的小康,并没有完成全面小康;第三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经历了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功进入第三步目标的实现关键期,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进步,我们的党在制定目标时也越来越贴近现实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保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样近期目标的提出是为实现能在2050年前后即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远景目标作最坚实的准备,更是为在21世纪末能够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必要保证。

(三)关于农业现代化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学界也有诸多不同的理解,笔者比较赞同的理解是:农业现代化首先是一个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其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其落后的农业生产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以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各种手段的总称;从根本上说,农业现代化既是一种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一种为加快这一转变所采取的种种对策措施的总和[3]。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若干难题

(一)劳动力生产水平较低

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是劳动生产率[4]。有数据显示,中国以近50%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而所提供的GDP却只占全国GDP的10%,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5%以下[5]。这样的数字说明我国的农业生产率仍然是较低的。

(二)农业发展结构单一

农业发展结构单一问题的得出主要基于我国近些年来主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出口贸易情况产生较大变化。总的来说,2001年至今,我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均处于增长状态,但进口增幅显著超过出口增幅。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由2003年的顺差25亿美元变为逆差46.4亿美元,此后连续7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6]。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除水稻外,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现在基本都需要靠进口实现供给了。

(三)农民生活质量普遍低下且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

农民的生活质量低下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等方面。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放弃务农进城务工的现象就是他们对农村现实情况的不满所作出的最直接反应。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权力,进入城市可以享受到不止在公共设施、教育、医疗等一系列保障体系上更及时有效的服务,还能同城市里的人们平等的分享各类较之农村更为优化的资源。青壮年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将缺少新鲜血液注入的土地都留给了已经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辈们,随着这些父辈年龄的日益增长劳动力的水平自然下降,这也是造成上述问题较主要的原因之一。

(四)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数据显示,1978年—1998年,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为30%,而2000年—2005年这个比例下降至10%—15%[7]。知名大学和一流大学对农村学生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并且即使农村学生考上了这些大学,也鲜有毕业后会自愿回到家乡支援家乡建设的人存在,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大多会为改变命运而选择留在更发达的城市里继续生活。

(五)水资源的紧缺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制约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水资源的紧缺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生存和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平均年降水量的不足和区域降水的不均衡性,局部地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过度以及由于不注意保护和监管导致的大量水源地遭到污染等都促发了当前局面的发生发展。同时,由于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不足,生态环境也日益遭到了破坏并开始制约农业的发展,如气候反常、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农业发展造成影响。

三、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若干难题的路径探析

(一)以加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重点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真正提高不是仅仅依靠某一单方面的努力就能最终实现的,这可以说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是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间关系达到真正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后的必然结果。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在我国人口总数上又是占绝对优势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升注定是个漫长持久的过程,但我们一定要有信心能够顺利通过这个过程并出色的完成它,这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为主要方法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速农业劳动力从粗放型的单一形式向集约型的非农产业转化的步伐,即在稳定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需求收入弹性更大的农畜产品饲养、加工,果树育种和种植以及有机蔬菜培育研究等项目的发展比重,目的是在丰富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另外,探索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加强农业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以力求解决生产与市场间存在的矛盾,从根本上平衡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以达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为出发点进行不断探索。

(三)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提升农民素质和生活水平为根本宗旨

近些年来,从2006年农业税的正式取消到2014年最新户籍制度改革中取消城乡户籍差别政策的施行来看,政府部门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的脚步从未停止,政府始终在坚持不懈的发挥着自身的主导地位。总的来说,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就体现在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这两方面内容上。

1.教育资源上。政府应继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阶段的资金支持,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注意提升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水平和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加大相应鼓励政策的倾斜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村学生在学业有成后能够主动回到家乡支援家乡建设,更希望有更多怀揣理想信念的城市学生能够来到农村进行支教以保证农村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有力提升。只有拥有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和源源不断的优秀教师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民的素质才有可能实现显著提高。

2.医疗卫生条件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是制约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障碍。继续加大对地方医疗事业的财政支出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多建立一批有资质保证的地市级医院,同时出台更多利好政策鼓励和引导各个层级的医学毕业生能够主动回到自己的家乡或是去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市级医院来贡献自己的所学。另外,还要继续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近几年我国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才刚刚建立起来,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进行改善和提升。使农民真正做到“求医有门”和“有钱求医”是政府在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上现存问题时需要着力达到的目标所在。

3.人居环境改善及基础设施建设上。良好的人居环境和配套的基础设施能使农村留住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来从事农业生产,这就是所谓的人安居才能乐业。近些年来,国家并没有停止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也在一定时间段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显然这些成效与农民们日益增长的对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需求还并不完全适应,这方面的真正改善也是我国最终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的重要一环。

(四)以深化生态农业发展意识,缓解由水资源等环境、资源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目标

着眼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近景目标和促进日后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终极目标,党的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报告中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在原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新加入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内容,这一新内容的加入对我们现在面临严峻的生态和环境形势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形势下,谁掌握最优的环境和最富足的资源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五)以科技力量全力推进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动力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科技主导命运的特殊时期,依托科技的力量往往可能获得超乎人类预期的结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利用好科技这把利剑,让它能够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最大作用。将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把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种植方法及时的传递给农民,培养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以保证我国的农业和农民在这个处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能够时刻占领高地,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和免于被时代提前淘汰和抛弃。

总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是光明的,相信通过亿万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在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及其他各方面的现代化之后不久我们就能迎来祖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真正跨入世界最发达国家行列那一天的真正到来。

参考文献:

〔1〕〔2〕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5.

〔3〕〔4〕〔5〕〔7〕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和路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0,16,52,54.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247.

上一篇:淘宝运营:4个小方法,留住老客户!下一篇:三年级全册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