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2024-12-06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精选12篇)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1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春回大地, 春耕备耕在即, 我们将目光再次聚焦现代种业发展。 近年来, 我国连续出台促进民族种业发展的文件, 不断增强新品种开发能力, 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 我国注册资本1 亿元以上的种子企业达200 多家, 在国内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有9 家, 新三板挂牌种业企业21 家, 总市值超过1 000 亿元。

然而, 国内种企自主研发能力弱, 品种多、杂、乱, 企业多、小、散, 难出大品种等问题依然突出。在国际种业巨头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之时, 我国种业企业如何变大变强? 如何才能从小作坊走向大工厂?

仍难比肩国际巨头

自2000 年《种子法》实施以来, 我国的种业市场全面放开, 涌现出一批有品牌号召力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2015 年, 前50 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达13 亿元, 国产新品种在竞争中得到迅速成长, 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 玉米自主选育品种占85%以上, 京科968、隆平206 等国产玉米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遏制了国外品种快速增长的势头, 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我国种业发展尽管取得巨大成就,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 “最大的差距在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方面”, 农资行业首席研究员杨益军说, “我国种业研发投入仅占收入的2%左右, 而很多国际种业巨头的占比达10%左右。 ”

我国传统育种模式是“课题组”选育、“小作坊”生产, 存在选育规模小、低水平重复、育种效率低等问题。“大多数公司没有品种权, 只是代繁或者经销, 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差”, 杨益军认为。作为市场主体的国内种子企业创新实力不足, 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 他们面对分工精细的跨国种企, 就好比小作坊博弈大工厂, 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

“除此之外, 国内种子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也是竞争力不强的原因之一”, 杨益军说。 虽然目前全国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加快, 相比2010 年种企数量已减少一半, 仅剩4 400 多家, 但前50 强企业市场份额只有35%。 而美国仅先锋、孟山都等6 家企业就已经占到80%以上的种子市场份额, 年销售额可达几十亿美元。 “由于体制问题, 我国种业推广严重依赖经销商和终端, 产业链的价值还有待开发, ‘育繁推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推进”, 杨益军说。

权益改革激发活力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种业的科技人才、 研发资源、先进技术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尽管已成为市场的主体和推广的主体, 但多数还没有成为研发的主体, 拥有众多管理、资金和市场资源优势, 却难有好的品种。

近年来, 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发种子企业育种创新的举措。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 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按照新政策, 科技人员可在种企兼职取酬, 科技单位的成果可到种企入股参与分红。

“深入推进种业权益改革, 其根本在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 用产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是很大的突破, 有利于种子企业吸引人才。

自2014 年开始, 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三部委在4 家中央科研单位实施了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 核心是科研人员个人可从科研成果中获得直接回报, 而且比例不低于40%。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4 家试点单位之一, 他们出台了详细方案来落实推进改革, 并且在具体权益比例上按照资金来源分类, 更具公平性。 比如, 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取得的成果, 个人所占比例是50%;而由个人出资取得的成果, 个人占比可高达70%。 同时明确规定, 科研人员享有的知识产权相关权益, 不因工作单位和岗位变动而丧失。

“种业权益比例改革从根本上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也引导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更接地气”,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告诉记者。 据农业部统计, 4 家试点单位已梳理出635 项种业科研成果, 将391 项成果确权到科技人员, 其中共有17项科研成果进行了确权交易, 交易额达7 737 万元。2015 年, 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化改革试点单位新成果增长1 倍多, 申请新品种保护数量超过2 000 件, 较“十二五”年均增长30%。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要坚持问题导向, 破除阻碍种业发展的‘藩篱’, 着力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 加快培育生产急需的突破性新品种”,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育繁推一体化”要加速

“种业的发展必然要依托一批 ‘育繁推一体化’大型企业”,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李立秋说。所谓“育繁推一体化”, 就是指企业要有研发品种的能力、有生产品种的能力、有向市场推广销售的能力。 “种业没有一批达到这个水平的企业是不完整的, 就像在一个工业体系里面, 只有商店, 却没有生产工厂, 没有科研单位”, 李立秋说。

要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一则科研要下企业, 二来国家要统筹。种业权益制度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育种, 为种子企业吸引了大批人才。政策层面, 国家也在加大力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农业部通过种子工程等项目, 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育种创新基地。 新 《种子法》为“育繁推一体化”打开了新通道, 减少了审定的作物品种, 由过去审定的28 种减少到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大豆5 种, 取消对企业注册资本的要求, 并完全放开符合农业部规定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相应作物品种自行试验。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 2015 年, 我国种企自行试验品种1 300 多个, 有10 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审, 新品种申请保护量更是突破2 000 件, 位居世界第二。

“‘育繁推一体化’ 会成为种子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立秋说。实现种业强国目标, 要构建以大型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为龙头、 以专业化种子企业为支撑、以服务型种子企业为配套的企业集群。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2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乡统筹是个新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突出地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经济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使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形成了“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低于非农部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这种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隐藏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和“三农”问题逐步恶化的危机,而且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全面繁荣和稳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依靠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从当前社会来看,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指针,在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中,统筹城乡位居其首。城乡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个重点,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必须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应致力于逐步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从当前看,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以我们富阳市高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薄弱环节: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桥是富阳市的经济强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在全国2万多个乡镇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从局部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我镇经济主要集中于320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位于老新义的杜墓片、千家片、双浒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二)、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够明显。高桥镇通过建立工业功能区,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扶

持开发农业,效益农业格局初显;通过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讲,三大产业调整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工业区整合步伐不快,产出效率不高,外向度低;效益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不突出;三产比重过低,商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开展教育创强、东海明珠、全民健身、有线网三级改造等工程,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与城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力量比较单薄;农村卫生院普遍设备落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有距离。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实施康庄大道工程,高桦线、高泰线向西、北纵深推进,村级主干道基本得到硬化;通过电网改造,使农村实现了同电同价;通过实施“百千工程”,使农村面貌不断改观。但同城镇相比,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村庄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山区农村公路等级低,公交网络不完善,“出行难”依然存在;水、气等基础设施的辐射力不够强,无法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反弹琵琶,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制度,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农民增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就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根据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以及城乡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高桥而言,必须按照“东延、南联、西扩、北接”的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一街二路八点”工程,加快集镇周边八个村的规划编制,全力打造“八星拱月”格局。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培植城镇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生态村”、“文明村”建设,开展村庄布局调整,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3

创新品种审定机制袁加大品种示范推广力度袁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

农作物种子是农业科技重要的载体,是种业发展的核心和命脉,是提升种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基础保障。为选育出好的新品种,我省从强化管理措施入手,不断改进完善试验审定办法,加强试验网络建设,提升优良品种的选育审定能力,做到科学设定标准、认真执行工作程序、公平公正审定品种。目前我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质品率达到80%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3%,自育品种本省占有率达45%以上。一是完善试验管理办法。根据《种子法》和《吉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了《吉林省主要农作物试验管理办法》、《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并逐步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品种参试条件、申请程序及要求等。近年来,我省每年参试品种一般在1200份左右,最多年份达1400多份,每年参试单位达到260多家。二是健全和完善试验标准。根据农业生产和试验实际情况,制定《品种试验审定标准》,每年都在对一些重要指标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使品种评价指标日趋完善,更加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求。自1984年《吉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颁布至今,我省共审定玉米、水稻、大豆品种1446个,为农业生产源源不断提供了优良品种。三是加强试验网络建设。依据我省的气候特点、生态区划和生产实际,对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每年在涵盖各生态类型区的全省9个市(州)38个县(市、区)近100家承试单位,开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区域试验,试验达到400多组。我省已构建了覆盖全省各生态类型区的试验网络,拥有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综合能力较强、较为稳定的试验技术队伍。四是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实现“六统一”。即:统一编码和种子包衣、统一DNA指纹检测、统一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统一田间鉴评、统一收获测产、统一品质检测,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规范性。五是创新新品种推广方式。通过新品种展示示范,筛选适区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引导农民正确选择优良品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优良新品种推广。2014年,省市县三级种子管理机构新品种展示示范点63个,展示名优品种272个,面积达到1197亩。科研单位及种子企业新品种展示示范点183个,展示名优品种452个,面积达到6000多亩。六是建立审定品种退出机制。对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种性严重退化、未按要求提供标准样品、审定年限已超过8年并失去使用价值的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强制退出种子市场。近几年,全省共退出主要农作物品种9批次,退出品种780个,占审定品种数量的52.3%。七是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根据国家的品种审定标准,制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实施方案,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开辟了品种审定绿色通道。

创新种业发展扶持机制袁加快种业体制改革和重组袁促进种业做大做强

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精神,我省采取了一系列的强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我省种业做大做强。一是设立种业发展基金,扶持种业发展。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5000万元的种业基金,加大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投入。2014年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正式列入省级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率先研究利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建行、基金公司按照比例扩大资金规模,通过市场化运作,以股权或债权投资形式,建立吉林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将资金滚动使用,支持、促进种业发展壮大。二是实行事企脱勾,推进种子科研体制改革。通过积极为企业争取有利政策条件,推进相关科研单位与企业陆续剥离,人员将得到有效安置,企业保持应有后劲。同时限定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有效期限,到2015年底将完成所有科研单位与所办种子企业分离工作。三是建立科研人员流动培养引进机制。支持从事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鼓励种子企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培养建立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科研拔尖和管理精英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配偶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特殊优待,保障研发经费,为高端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四是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调动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对满足种业发展的固定资产购置、基地建设、品种研发和种子收储等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简化贷款手续,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真正解决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五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种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大型工商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资本,增强实力,扩大经营。扶持发展潜力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上市融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促其加速发展、迅速壮大。目前,全省注册3000万元以上种子企业已达76家,注册亿元以上企业4家,进入全国50强信誉骨干企业有2家。全省种子企业资产总额达101亿元,年销售额达40多亿元。我省种子企业2014年种子销售总量2.82亿斤,其中:杂交玉米种子销售总量2.22亿斤,占全部销售总额的78.77%;常规水稻种子销售总量3794万斤,占全部销售总额的13.48%;大豆种子销售总量714万斤,占全部销售总额的2.54%。endprint

创新种子生产机制袁推进种子生产标准化袁供种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种子生产是保障供种数量和质量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种子生产机制也发生新变化,已不单单局限在本地区域由企业自己制种生产,而是多种形式生产,特别是玉米杂交种生产主要是以跨区域委托式基地化生产。一是科学规划制种布局。根据区域生态条件和农作物制种特点,按照“优势区域、企业主体、规模建设、提升能力”的原则,分作物、分区域科学规划农作物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二是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积极引导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长期租用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长期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三是发展外阜种子生产基地。遵从企业的意愿,根据市场需求,支持制种企业在新疆、甘肃等地建立长期稳定良种繁育基地,已建设杂交玉米制种生产基地25万亩,充分利用我国西部地区光热等有利环境条件,提高良种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打造省内种子生产优势基地。我省洮南市种子生产基地已被农业部正式确立为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年产种子超过2500万斤。五是加强海南南繁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加强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全省有15家具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在海南建立育种基地,大大地缩短了杂交种子繁育周期,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六是建立并实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重点做好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种子储备,同时增加短生育期的杂粮杂豆种子储备数量,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种业生产能力、贮备能力、供给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是种子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建立省内和省外长期稳定的种子基地面积达40万亩,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3亿多斤,保证了农业生产用种需要。二是贮备能力得到提升。完善种子储备调控机制,年储备种子240万公斤,落实种子贮备经费340万元,提升了农业救灾备荒种子供应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保证了用种安全。三是供给能力较大提升。目前我省种子企业不仅可以为省内提供良种,还可以为省外供种1亿斤以上。

创新质量管理机制袁加大种子质量监管能力袁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我省始终把种子质量视作种子监管工作的底线,不断创新监管措施,着力提升质量监控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种子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全程监管,确保农业生产用上放心的种子。一是健全种子监督检验网络。加强省级种子检测中心建设,加快市、县两级种子检测分中心的建设。目前已建成以省(部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为龙头、市县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省级)为主体的全省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年均检测种子样品量达15000余份,代表种子数量1.5亿斤,有效提升检测水平和效率。二是实行种子全程质量监管机制。建立种子田间、收获、加工、贮藏、经营等每个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机制。在种子生长季节,开展种子田苗期、花期质量检验。组织对种子田苗期去杂去劣、花期去雄、隔离区设置等进行检查,坚决报废不合格种子田。在种子上市前,开展冬季入库种子质量企业检查。组织对种子企业加工的种子进行抽样检测,对发现问题种子不得出库销售。在春季种子上市销售时,开展市场种子质量全面抽样检测。通过种子质量全程监管,使假劣种子无处藏身,保证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三是开展种子质量海南种植鉴定。对重点企业、重点品种、种点区域的种子进行抽样,到海南进行种植鉴定,对质量不合格种子进行召回,坚决杜绝劣质种子下地。近两年,省内种子田抽检覆盖面达到90%,报废不合格种子田150多亩,其中停止生产110亩。共扦取样品达4万余份,室内鉴定样品3.8万余份,海南种植鉴定样品1600余份,种子入库检验达到100%,市场抽检覆盖率达到85%以上,检测出不合格种子40批次,召回不合格种子200多万斤。

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加大打击侵权套牌等违法行为力度,种子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4

1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1.1 运城种业发展现状。

运城市位于山西南部,秦晋豫三省交界,黄河三角洲地带,农业生态条件优越,是山西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大市,也是一个农作物用种大市。“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市种业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政企分设,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坚持走“育繁推一体化”道路,农作物种业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市注册种子企业39家,其中注册资本3 000万以上企业1家,500万以上企业7家,100万以上企业31家;设有市县两级种子管理站14个,人员221人;拥有各类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技术人员208人;建有国家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1个,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1个,初步形成了以1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公司为龙头,5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优势种子企业为补充的种业格局。农作物种业从行政许可、品种试验、质量监管到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运城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创新,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研育种力量分散,科技创新能力差;二是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繁育、加工、仓储、检验等基础设施薄弱;三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手段乏力,展示示范工作规模小、效果差;四是各级种子管理机构装备和技术手段落后,工作经费落实难,难以满足品种管理、质量检测、市场监管、信息服务的需要,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谋划和推进我市现代种业发展,从根本上提升我市种业竞争力。

2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2.1 组建大型种业集团。

到“十二五”末,全市要组建一个具有国际贸易资质,资源配置合理,能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转基因育种、两杂育种,注册资本上亿元,面向国内外的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

2.2 提升现有优势企业规模。

到“十二五”末,新增二三个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主,注册资本3 000万元,重点服务本区域农业生产的大型种子企业。

2.3 建设标准化良繁基地。

到“十二五”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小麦、棉花常规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23.5万亩,玉米种子生产基地4.0万亩,各类瓜菜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在夏县、闻喜、绛县等前山沿、丘陵地带建立春播玉米亲本繁殖和杂交种子生产基地4.0万亩,年产种子1 200万公斤;在万荣、盐湖、闻喜、绛县等台塬、丘陵地区建立旱地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2.0万亩,年产种子1 800万公斤;在永济、盐湖、稷山、新绛等涑水河、汾河盆地建立水地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0.0万亩,年产种子3 500万公斤;在永济、临猗、万荣等建立棉花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年产种子150万公斤;在临猗、芮城、永济等沿黄地区建立各类瓜菜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年产种子60万公斤。

2.4 提高良种选育推广能力。

到“十二五”末,培育3~5个适宜我市农业生态特点的农作物新品种;着力推广一批农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达85%以上。

3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3.1 加大自主创新,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新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3.2 坚持扶优扶强,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按照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尤其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3.3 完善管理机构,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

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各级各部门要落实好县级种子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办公设备和经费,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和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创新观念,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由管种子向管种业转变,由单纯管理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转变,由环节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为现代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4 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向种子生产优势区域集中。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种子繁育基地村,全面提升种子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

4 加快推进运城现代种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领导组,协调农委、财政、发改、科技、教育、水利、国土、银行、税务、工商、质监、环保等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推进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照国家及省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编制运城市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明确今后5~10年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

4.2 加大对企业科研育种的投入。

加大对小麦、玉米、棉花新品种选育的投入,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列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相关的政策待遇。农业产业化资金、扶贫资金、技改资金、科技支农资金要优先向“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的科研育种工作。

4.3 加强种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原资金渠道不变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农作物种业资金和项目,加强育种研究、品种试验,种子检验、加工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科研育种中心、质量控制中心、繁育基地及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仓储、运输等设备购置,提升种子企业良种生产加工能力。重点支持种子管理机构进行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新品种区域试验、种子信息服务、新品种展示示范与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四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种子管理服务手段。

4.4 落实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批发和零售种子免征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种子生产的项目所得按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工商、质监、卫生、国土、税务等各有关部门对种子企业收取的行政性费用一律按最低标准执行。

4.5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保护。

实行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制度,建立小麦原种、生产用种,玉米亲本繁殖、杂交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区,不得随意改变种子生产基地保护区的用地性质。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种子生产基地土地流转,加强对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扶持,鼓励种子企业兴办和领办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提高种子企业联结制种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4.6 加大种子管理工作经费支持和管理能力建设。

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篇5

加快农机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召开后,孝南区农机局迅速召开局系统全体十部大会,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制定得力措施,明确了奋斗目标:新增各类机具1 000台(套),同比增长53%;争取国家和省级购机补贴资金600万元,同比增加93%;农机总动力增加到30.8万kw,同比增长3%;完成机械耕整、机械插栽、机械收割分别达到2.73万hm2、1.33万hm2、2.13万hm2,同比分别增长4%、50%、23%;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同比增长2%.

作 者:杨中秋 作者单位:孝感市孝南区农机局刊 名:湖北农机化英文刊名:HUBEI NONGJIHUA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6

在农业部近日召开的种业发展座谈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出台种业发展规划。目前,农业部已完成《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编制和论证工作。《规划》发布后,各省(区、市)也要按照《规划》的总体布局和要求,做好本地区的种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二是争取出台配套文件。农业部将加强沟通协调,力争在种子储备、种子生产保险、制种大县奖励、良种繁育补贴、强化经费保障、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更多的政策。各地也要积极探索,主动争取,先行先试,力争有所突破。三是强化能力建设。重点是提升“三个能力”:提升种子生产能力,加大种子工程、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项目的实施力度,在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区域,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改造升级一批现代化的种子生产加工中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的建设,扶持大型“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一批生物技术实验室和育种基地。提升种业管理能力,强化基层种子管理机构的体系建设,重点提高其种子检验和品种试验能力;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统一的种子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品种审定和保护、生产经营许可、案件查处的信息共享。四是做大做强我国骨干种子企业。要加大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研发投入,鼓励优势种业科研单位与优势种子企业进行紧密合作,促进商业化育种人才和资源向种子企业流动,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大幅度提高种子市场准入门槛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促进我国骨干种子企业做大做强。五是创新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发展现代种业的难点在于推动科研教学单位与商业化育种分离,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分离,使科研单位专心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要逐步交给种子企业,由企业按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目标,按照现代育种模式开展品种选育,从而提高品种选育水平和效率。

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按照国务院要求,农业部牵头,会同17个部委成立了“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协调组”;2011年6月份,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正式成立;8月份,农业部颁布了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开展了种子执法年活动,集中退出了一批不适宜种植的品种,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打击了一批套牌侵权、制售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

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达546个

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6年来,共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546个,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稳步提升,抽检合格率比创建前提高3到5个百分点,创建工作呈现出以点带面、辐射促进的良好局面。

近日召开的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座谈会强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已经成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定位上,示范县当前重点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长远看主要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功能上,以示范为主,紧密结合“三园两场”建设和“三品一标”品牌化发展。在重点上,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逐步扩大至整个食用农产品。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统筹规划与分工落实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生产经营主体带动相结合,核心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农业部要求,下一步推进标准化示范县创建,要重点抓好标准集成转化、标准化技术培训、投入品规范使用、生产档案记录和“三品一标”公共品牌培育等方面工作。国家层面重点制定农兽药残留等安全标准和主要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省一级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县级要将标准集成转化为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生产日历、挂图、明白纸(卡)等。各级农业部门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标准化技术培训,并在生产的关键环节组织农户现场观摩,进行技术指导。示范县创建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实行高毒农兽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建立农资经营备案和销售台账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间隔期规定。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建立生产记录的指导和检查。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切实加大对“三品一标”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品牌信誉、优质优价等方面的优势,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品牌化的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增强农作物种业竞争力, 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现就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形势

(一) 农作物种业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 推广了超级杂交水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突破性优良品种;良种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全部实现商品化供种, 主要农作物种子实行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培育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实行政企分开, 市场监管得到加强。良种的培育和应用, 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 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生物技术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 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科研与生产脱节, 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 创新能力不强;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 育种资源和人才不足, 竞争力不强;供种保障政策不健全, 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较低;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 监管不到位, 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 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二、总体要求

(三)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完善法律法规, 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加大政策扶持, 增加农作物种业投入, 强化市场监管, 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四) 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国际合作, 鼓励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农作物种业物质装备制造技术,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 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流动, 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模式。

———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引导, 对优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对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增强其创新能力。

(五) 发展目标。

到2020年, 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 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体系, 显著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 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重点任务

(六) 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

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制, 重点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以及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推进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 为种子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 加大对生物育种产业的扶持力度。

(七) 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

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 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 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八) 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

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 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 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积极推进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为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引导和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 力争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基本实现“事企脱钩”。

(九) 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在企业注册资金、固定资产、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企业布局。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尤其是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十)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 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 实行严格保护。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与用地保护。鼓励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十一) 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在现有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基础上, 建立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体系。国家重点储备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及其亲本, 保障杂交种子供应和平抑市场价格;省级重点储备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种子, 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种子储备任务通过招投标方式落实, 国家重点支持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要主动参与投标。

(十二) 严格品种审定和保护。进一步规范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保护测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和品种跨区引种行为, 统一鉴定标准, 提高品种审定条件, 统筹国家级和省级品种审定, 加快不适宜种植品种退出。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强化品种权执法, 加强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

(十三)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 依法纠正和查处骗取审批、违法审批等行为。全面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执法, 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 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 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 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对进出境种子的检验检疫。

(十四) 加强农作物种业国际合作交流。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开拓国外市场。鼓励外资企业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优势种质资源, 规范外资在我国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和贸易等行为, 做好外资并购境内种子企业安全审查工作。

四、政策措施

(十五) 制定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编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 明确今后10年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调整和优化农作物种业资源配置方式, 在原资金渠道不变的前提下, 统筹农作物种业财政和基建项目,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作物种业, 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十六) 加大对企业育种投入。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 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中央财政增加“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投入, 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 并购优势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 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

(十七) 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 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 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

(十八) 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改进现有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 修改和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 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方面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 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十九) 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研发,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企业所在地政府要参照有关政策解决进入企业科研人员的户籍问题。

(二十) 实施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所得, 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 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十一) 完善种子生产收储政策。建立政府支持、种子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 对符合条件的农作物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使用, 将制种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完善种子收储政策, 鼓励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种子收储的信贷支持, 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种子储备给予补助。

五、保障措施

(二十二) 完善法律法规。适时修订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和规章, 健全并改进品种测试、品种审定、品种保护和品种退出制度, 完善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 提高违法行为处罚标准, 制定育种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科研人员行为准则。

(二十三) 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 明确负责种子管理的机构, 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 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和装备精良的种子管理队伍。地方政府要将属于公共服务范围的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二十四)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服务, 组织开展企业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企业行为, 开展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8

一年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将农作物种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高度,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和部署。在8号文件发布一周年之际,我们邀请大家来,畅谈种业发展形势,交流经验,研究下一步工作措施。刚才,大家谈得都很好,很受启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对国务院《意见》重要意义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种业是农业的先导产业,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去年国务院出台的8号文件是一个历史性文件,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是一个历史性会议,在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8号文件顺应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三化”同步的历史新阶段,在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加剧、异常气候和病虫灾害频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等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现代农业任务艰巨。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求种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培育高产稳产、高抗广适、适合机械化的突破性大品种,迫切需要保障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安全,迫切需要以现代技术武装种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只有种业强,才能农业强。

第二,8号文件顺应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部署。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种业作为农业科技应用最集中的产业,是农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和战略高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科教兴农,良种先行。明确指出要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共享;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

第三,8号文件顺应了现代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意见》在总结国内外种业发展规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明确了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首次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首次明确了种业科研分工;强调公益性科研单位重点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要求与商业化育种分离,与所办的种子企业脱钩。这体现了深化种业改革的内在要求,也完全符合现代种业发展的方向。

第四,8号文件顺应了种业国际竞争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种业正在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必须积极主动应对国际竞争,打一场有准备的“硬仗”。要加快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尽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打造一批现代种业集团,切实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建设现代种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意见》的出台,不仅对发展我国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变世界种业格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初步形成

一年来,有关部委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细化、实化配套政策措施,地方党委政府以及业界积极响应,23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落实意见,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显著。

第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和多数地方财政设立了种业发展基金或专项资金,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免征所得税等政策。发展改革、科技等部门在自主创新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支持企业生物育种能力建设和产业化。金融机构加大对种业的信贷支持。农业部颁布了新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准入门槛;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种业管理力度显著加强。

第二,机制创新取得进展。各地积极推动科企合作,促进商业化育种资源向企业转移,探索商业化育种新机制。辽宁、安徽等地出台了配套政策,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停薪留职、保留身份、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农业部通过创新项目管理、品种管理、品种权转让等机制,促进科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第三,企业信心显著增强。在《意见》引导和政策扶持下,种子企业科技投入明显加大,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基地建设明显加强。中国种子集团、大北农集团、隆平高科、德农种业、荃银种业等龙头企业每年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开展商业化育种和生物技术研发,着力优化企业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前不久,我到北京一家种子企业调研,看到企业的干劲很足,对未来的发展站位高、想得远,在育种研发、生物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令人振奋,看到了中国种业的希望。

第四,市场环境逐步优化。农业部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国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退出了一批不适宜种植的品种,清理了一批不合格企业,查处了一批违法案件,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为种业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五,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国内各主流媒体对种业高度关注,主动宣传报道,各界对推进种业发展形成广泛共识,社会反响强烈,为种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为种子企业发展提供了大舞台。

总体看,推进种业发展的“大气候”初步形成,种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但还要看到,发展现代种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要进一步深化对种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认识,相关政策要配套到位;创新资源要继续向企业转移,切实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种子基地要加快建设,确保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种子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加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科学务实高效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继续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有30多项,有些已经明确,但大多数还在研究制定中,许多地方的实施意见还有待细化实化,要抓紧推动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争取尽快出台。要加大对科研单位基础研究、企业商业化育种、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体系的投入,推动制种保险、种子储备等政策落实。

第二,扎实推进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8号文件讲得很明确,公益性科研单位重点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逐步转向企业。这个改革方向不能动摇,首先要统一认识,坚定推进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两分离”,以此推动科研单位加强基础性研究、企业加强商业化研发“两加强”。通过项目引导、品种管理、成果评价和转化等方面创新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研发“两合作”,鼓励商业化科研资源和人才向企业流动,强化产学研结合。

第三,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种子企业是种业的主体,只有做强企业才能做强种业。政府搭平台,干事靠企业。要通过实施种业发展基金、生物育种、行业科技等项目,推进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尽快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行为,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加快企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优秀企业家的培养。企业要有志气、有信心,要有争当世界种业前十强、甚至前五强的勇气和魄力。

第四,加快推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特别是抓紧研究制定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会同发展改革委尽快启动相关项目基地建设,加快提升种子生产设施化水平,逐步实现种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

第五,进一步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要加强品种管理,健全部省两级审定协调机制,统筹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加大品种退出力度。继续组织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专项行动,加强部门协调,前移监管关口、下沉管理重心、实行打扶结合等工作机制,加大种子打假力度,确保生产用种质量。加强种子信息调度和市场监测,搞好供种余缺调剂,保证生产供种安全。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9

1 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000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与2006年国办40号文件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出台, 我市下辖的原有10家种子公司已全部与种子管理站脱离或注销, 农业种子种苗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为我市农村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 当前我市种业还存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全市种业代理商有100多家, 其中仅有市农科所抓住改革的大机遇, 成立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福建科力种业公司, 每年向市场供应杂交稻种子250万千克左右, 成为福建省最具潜力和影响力的种子企业之一。特别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 加快现代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是提升我市现代农业水平的必然要求, 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切实增强种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拓创新, 全力推进这项工作。

2 加快推进闽北种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 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 为我市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如通过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农作物种业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的联络, 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提升我市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 要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 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2.2 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通过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 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 实行严格保护, 如加强我市建阳、浦城等优势种子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用地保护。鼓励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2.3 支持种子企业做优做强

通过优化我市种业资源配置,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 并支持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上市融资 (如福建科力种业) , 推进种业名优名牌认证制度建设。适应国家种子企业市场准入的新要求, 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种子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 支持和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2.4 加强农作物种业间合作交流

积极支持国内外优势种子企业开拓种业市场, 鼓励优势企业引进先进育种技术和优势种质资源, 并规范从事种质资源搜集、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经营等行为, 协调做好企业的强强并购联营等种子企业安全审查工作, 并加强育种创新、品种引进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

2.5 强化种子市场监督管理

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 依法纠正和查处骗取审批、违法审批等行为。全面推进市、县级农业综合执法, 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 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 严厉打击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 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6 完善种子储备调控制度

在现有省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基础上, 建立市、县二级种子储备体系。主要有杂交水稻种子及其亲本等农作物种子, 保障杂交种子供应和平抑市场价格;重点储备短生育期和大宗作物种子, 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种子储备任务可通过招投标方式落实, 重点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主动参与投标。

3 加快推进闽北种业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要健全种子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种子管理机构, 加强种子质量检验、新品种试验和信息服务网络三大技术体系建设, 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 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确保各级农业部门及其种子管理机构有效履行职责。

农业部门应积极会同财政、银行、税务、质检等单位研究解决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起制订我市种业发展的规划和方案。

3.2 要加大对企业育种投入

市、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支持种子企业开展品种研发、繁育推广、市场网络、品牌培育、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对外交流, 加快推动种业建设。同时, 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种子种苗业的发展。择优支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 使之做强做大。

3.3 要实施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10

1 提高对加快畜牧业发展的认识

加快畜牧业发展, 努力建设畜牧业大县, 是我县实现富民强县战略目标的重大决策, 也是我县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现实选择。畜牧业在我县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且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畜牧业生产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是农村致富好途径。发展畜牧业可以促进粮食和秸秆转化增值, 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同时还可以带动食品加工业、饲料工业、毛纺和皮革加工业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因此, 加快发展畜牧业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力推进, 强化领导

首先要加大领导力度, 实行目标管理。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由县长为组长, 分管副书记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 有关部门为成员的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 领导指挥全县畜牧业发展。。同时把畜牧业列为各级党政组织的年度经济发展岗位目标管理, 把目标任务逐级分解, 签定责任状, 明确考核内容, 制定考核实施办法和奖惩标准。再者要实行目标管理, 把畜牧业做为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 建立奖惩机制, 实施重奖重罚, 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使任务尽快落实分解, 落实到实处。其次要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为适应畜牧业发展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过去工作方式、方法和作风, 变行政领导为协调服务, 变计划约束为典型引路。一方面要按市场规律调解指导生产, 正确驾驭市场, 适应价值规律, 总结经验教训, 捕捉发展机遇, 科学组织生产, 扎实抓好工作;另一方面要突出抓好典型, 大力培植畜牧专业村、专业大户, 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 推动畜牧业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方向发展。

3 优化畜牧业结构, 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充分运用“注重效益、发挥优势、适度规模、调改结合、点面并重”的科学发展观, 结合我县实际, 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制定本地区优势畜产品产业带规划, 按照优先发展山羊产业, 稳定发展生猪, 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的思路, 把我县畜牧业调优调强。培育一批具有地区优势带动强的畜禽产业, 促进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施加工带动战略, 将畜禽产品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逐步改变我县畜禽产品初级化、原料化的状况。

4 扶优扶强龙头企业, 发展标准化畜牧业

“龙头”企业是分散经营的农民与市场进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因此, 要集中力量扶持好龙头企业。要通过整合利用资源, 吸纳民间资本, 扶持本地畜牧养殖加工企业发展, 大力培植发展一批本地养殖加工企业。通过龙头带动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经济效益, 有力的促进本地畜牧业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同时也能缓解养殖风险, 因此, 应加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 在项目、税收、基地建设以及贷款贴息等方面应予重点倾斜。

5 加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科技培训和资金投入, 配备先进的检验监测设备, 各乡镇兽医站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检验, 强化对饲养、流通、屠宰等环节的防疫检疫监督, 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 开展畜禽产品卫生质量监督和检测, 将畜禽产品卫生质量纳入法制化, 标准化的管理轨道, 确保畜禽产品卫生安全, 加大科技培训与资金投入, 实行省培训县、县培训乡镇, 乡镇培训村的三级培训渠道。采用短期培训、岗位培训、更新知识结构, 充实新的养殖技术, 争取从事畜牧业工作的人员每年都有知识更新, 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与科技, 便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6 加强动物疫病防制体系建设

近年来, 动物疫病频繁发生, 动物疫病防制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不仅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更严重的是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动物疫病对社会的极端危害性, 确保社会稳定、人心安定。首先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 进一步稳定机构、稳定队伍、稳定体系, 保证这支队伍能拉得出、打得响。再者全县疫病防制工作要严格按照“外堵内防”的总体方针, 落实外堵内防的具体关键措施, 搞好畜禽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同时, 整顿规范动物保健品市场, 积极开展药物残留监控和检测工作, 促进“放心肉”工作内容的延伸。要将畜禽产品卫生质量纳入法制化、标准化管理轨道, 确保畜牧业稳定发展、畜禽产品卫生安全。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11

1.1初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绿色产业较快发展。全市绿色食品种植达到面积1.05万亩,已获省级名牌产品、吉林市名牌产品、绿色食品标识、省级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与金沙粮贸合作,共建了1500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畜牧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引进宝信稚牛、金牛饲料、清江食品和金城食品等龙头企业,带动了肉牛、肉鸡、生猪等养殖业的较快发展,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强劲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引进、改造龙头企业,在全市形成了较齐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5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吉林市龙头企业11户;特色产业发展态势强劲。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了甜玉米、食用菌、中药材、林蛙等特色产业,全市特色产业产值14.3亿元。

1.2农业标准化建设和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把提高农业标准化建设和科技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加快建立覆盖农业生产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制定并实施了从用种、施肥、播种、整地、管理、收获到加工、营销一系列的标准化规程,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了80%。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先进适用技术。桦甸市玉米超高产攻关实现了山区、半山区雨养条件下平均亩单产突破826公斤;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

1.3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巩固加强 近年来,桦甸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根基。目前,全市已建立农机作业合作经济组织240个、农机大户110户,农机总动力达到216091千瓦。

1.4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桦甸市还积极抓好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近年来,桦甸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以改革为动力,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激活各种发展要素,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0个,有2万余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37%。其中密山绿莹高丽米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十面旗帜之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层次还比较低 传统产业仍占据农业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所占比例较低。缺乏规模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致使农业生产呈粗放低效运行。小城镇建设、民营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不快,二、三产业不发达,整体实力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迟缓,导致农村经济不够活跃。

2.2支柱产业项目不多,项目结构不够优化桦甸市农业支柱产业项目发展不平衡,缺少大企业带动,项目种类比较单一,基础性项目较多,财源型项目较少,特别是一些乡镇甚至没有项目;种养型项目多,深加工型生产项目少,特别是对全市农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少。同时,由于经济、信息、技术、交通、地理等因素制约,项目分布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还在拉大。

2.3农业发展深度和广度不够,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快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的小农生产,受传统农业经营方式束缚,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还停留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小农业”圈子内,不能适应农业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全市规模经营面积仅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1%,规模经营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缺乏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土地流转步伐不大,到目前为止,全市流转总面积仅占农田土地的0.4%。农产品加工滞后,缺乏精深细加工,产品基本上以“原”字号卖出,价格低,不能赚到作为农产品大头的高附加值。即使农产品丰收时,农产品往往出现销售难,形成丰产年价格低,丰产不丰收现象,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2.4村集体收入不平衡,村级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由于各种自然和历史原因,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个别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村级工业数量少、规模小,对集体经济贡献不大,村级“造血功能”仍然较弱,收入稳定性差。整体实力不强,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目前,全市村均债务达28.6万元,一些村集体“无钱办事”、“无力办事”,已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制约因素。

2.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民素质仍然偏低由于桦甸市属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对农业科技虽然比较重视,但投入相对不足,农民生产仍然沿袭传统模式,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科技贡献率不高,自产自销多,商品效益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大部分农民素质仍然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少开拓创新的本领,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與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比较淡化,一些不良文明和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3.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3.1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公司、大户为载体,整合现有资源,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布局,突出抓好优质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水平。要在政策优惠、技术信息提供、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做大做强畜牧龙头企业,发展畜产品加工,实行集中管理规模饲养,加快饲料的生产、供应,加快畜禽防疫体系建设。同时,坚持内转外移两条腿走路,积极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

3.2加快农产品市场开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要采取外引内联、农工贸联手和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等方式,集中力量培育壮大和引进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食品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突破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销售等薄弱环节,推进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把农产品营销市场网络建设同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一起统筹谋划、统筹安排、统筹运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流通的矛盾,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共同致富。

3.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关键。必须着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着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积极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对农技推广项目探索实行招投标制度,鼓励各类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与此同时,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3.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促进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标准化的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提高对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预警的水平。加强林业特色产业基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业污染源治理,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深入实施富民兴林工程,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沿江沿河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以道路、通讯、饮水和绿化美化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3.5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制定和完善农业产业导向、农业经营体制、农业资源保护、增加农业劳动者收入、保障农业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到高效生态农业,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发展农业信息、科技、保险、信贷等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发展农用工业和高效、实用、价廉的农业设施装备,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在稳定土地权属,稳定承包关系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投入,推进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突出引导、服务,完善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及时收集和发布信息,逐步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搭建规范的流转平台。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加大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调处力度。

3.6积极建立推进机制,大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必须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城郊和交通要道的村屯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要道经济,积极搞好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招商引资等项目建设。农业乡镇的村屯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条件的村可依托自己独有的资源优势发展村办企业。要强化招商引资,形成市乡村上下一体连动对资金、政策、项目的争取机制,全方位招商引资,整合村级资源,打造发展平台,有效解决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资金短缺、技术创新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构筑壮大集体经济的新优势。要进一步完善帮促机制。建立帮促工作班子,整合资源要素,形成一支队伍,统筹一块基金,实施一批项目,建立单项考核,加大帮村扶户力度,认真落实关于发展留用地的有关政策,切实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进一步建立完善村级重大事务的议事、決策、监督制度,提升民主管理水平。

3.7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篇12

1发展现代林业在推进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 土地面积广阔, 全市森林总面积46.4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11.07%, 现有宜林地面积9.79万hm2, 是发展生态林业的主战场,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发展现代林业, 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绿化美化环境, 建设生态张掖,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1发展现代林业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 张掖对耕地的利用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 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节水灌溉走在了全省前列, 现代林业建设步入了健康、稳步、快速发展轨道。2010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1.7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575元, 其中:来自林业部分的达到456元。玉米制种、果蔬产业、畜牧养殖占到了农业总产值86.9%以上, 粮食生产除了解决119.9万人口的吃饭问题外, 张掖玉米制种基地为全国之首, 6.19万hm2玉米制种基地, 年产良种4.1亿kg, 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面积、产量的25%和40%, 成为张掖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对沿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 只有通过发展现代生态林业, 充分利用沿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等非耕地资源, 才能不断拓展农村生产发展的空间。

1.2发展现代林业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近年来张掖市大力开发湿地资源和发展现代设施林业产业。目前张掖市已发展现代设施葡萄基地396.93hm2, 平均每标准棚收入1.8万元, 初步形成了甘州区前进村、临泽县银先、红沟村等现代设施葡萄专业合作社及示范基地,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尤其是退耕还林、湿地旅游、观光农业、花卉制种, 发展“农家乐园”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3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 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的重要举措

绿化宜林荒山 (地) 、防沙治沙造林、营造农田林网、开发湿地资源, 增加村镇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经济, 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 倡导林业产业、弘扬生态文明, 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 创造环境优美, 生活富裕, 工作舒适的条件, 构建和谐家园, 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村貌整洁。张掖市通过发展现代林业, 实施生态立区战略, 大力发展生态小康示范村工程建设, 不仅实现了村镇绿化、美化、硬化、亮化, 而且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投资环境,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发展现代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潜力和不足

张掖市林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林业产值逐年递增, 2010年林业总产值达到11.7亿元, 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林业的多功能还未开发利用起来, 尤其是林业的综合效益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张掖市的林地资源潜力、湿地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和劳动力资源潜力紧密结合并充分挖掘利用起来, 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张掖市的林业生态状况, 还可以创造较大的财富, 有效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

3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举措

今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年。如何加快现代林业发展, 充分挖掘林业的巨大潜力, 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国家林业局提出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以兴林富民为宗旨, 着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 实施工程带动, 深化体制改革, 强化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管理, 转变增长方式, 大力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不断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 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3.1加大现代林业的宣传力度

今后的林业建设, 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 切实把发展现代林业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日程, 加大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现代林业建设的认识, 强化绿化、美化意识。通过宣传, 使全社会都投入到建设现代林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来, 真正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2全面推进林业改革, 活化机制

加快现代林业发展, 必须在林业体制改革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一是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体制。二是调整林业内部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以经济林为主的现代设施林业。三是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改革, 明晰产权制度。四是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建立责、权、利统一的管理体制。总之。要尽快推进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林权制度改革, 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明确、利益保障、严格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真正形成广大林农务林、有林、有责、有利的格局。

3.3强化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依靠科技创新, 是发展现代林业, 提高综合功能的有效途径,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大力推广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 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落实优惠政策, 吸引专家、学者对张掖市现代林业发展出谋划策和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三是加大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重点推广设施栽培、高效节水、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栽培、无公害生产、绿色、有机产品开发、有害生物防治等高新技术。四是要推行科技人员分片蹲点进行科技承包, 实行“三定一奖”制度,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职能作用。五是强化科技服务、培训力度, 开展科技下乡服务、现场培训, 发挥林业科技带头人和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 切实提高林农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及科技在林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3.4着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林业产业是一项周期性较长的公益性事业, 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取决于政策扶持力度的大小。一是不失时机地捕捉建设工程项目,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 以工程项目带动林业发展。二是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 把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优先安排。三是积极争取林业专项贴息贷款, 对个体私营业主发放小额贷款。四是落实惠林政策, 坚持“谁开发、谁治理、谁管护、谁收益”的原则, 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开发林业建设。五是继续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关后续产业政策,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确保退耕还林农户继续得到实惠。六是继续加大张掖湿地、城市湿地、滨河新区建设力度。

3.5大力发展林业支柱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是现代林业的两大任务。林业产业是张掖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只有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 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林业生态体系的发展, 要树立以生态促进产业, 以产业扩大就业, 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以农民增收拉动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重点支持发展现代林业、设施果业, 有农村特色, 有市场潜力, 农民参与度高, 农村受益面大的林果产业, 培养“一县一主导产业, 一乡一龙头企业”, 走龙头企业带基地, 基地带农户之路, 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活动, 增加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经济收入。

3.6 注重解决“三林”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而建设现代林业, 更要解决好“三林”问题。要把以林业、林农、林地为主要内容的“三林”问题,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来抓, 特别要加强国有林区、农村小康示范村绿化、美化、硬化、亮化

上一篇:水泥熟料生产线下一篇:仿真光纤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