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利益推进中俄区域合作加快发展(精选2篇)
以共同利益推进中俄区域合作加快发展 篇1
一、共同利益是中俄合作的重要基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体现了两国对共同利益的不懈追求,双方战略和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贸合作质量和规模稳步提升。正是出于对和平与发展这一共同利益的深刻认识,中俄顺利地解决了东部边界问题,通过最终确定中俄永久边界,为两国关系的成熟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中俄长期睦邻友好关系的确立,以及上海合作组织体系的积极作用,使我国从东北到西北的漫长边界安全稳固,成为我国应对周边复杂安全形势的可靠后方,并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构成有力的制衡。与此同时,中俄在两国东部地区的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双方共同的利益诉求。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在各自国内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资源能源重要产区,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雄厚的战略资源作为保障,俄罗斯的发展亦需要大量出口能源保证其资金和外汇供应,而双方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蕴含巨大潜力。然而,由于两国比邻地区的经济水平、基础施设状况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地区在整个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快发展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已经成为两国的共识,并先后制定了中长期振兴区域经济的政府规划。
共同利益推动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中俄两国政府于2009年签署的《中俄合作规划纲要》,充分反映了两国在发展区域经济方面的共同利益诉求。通过《规划纲要》的实施,将有力推进中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和俄罗斯《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规划》的落实。
《中俄合作规划纲要》提出了中俄区域合作的八个主要领域,以及在两国境内开发和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八个主要领域中,中俄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项目,涉及了中俄东部边界几乎全部重要口岸,是进一步扩大中俄合作的物质基础和通道保障。中俄地区运输合作项目,将打造一条由内蒙古东部经黑龙江省至海的对俄陆海联运和江海联运大通道,通过沿边开放带建设,大大激活周边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促进东北亚核心区域的经济腾飞。关于中俄合作园区项目,将采取保税区、出口贸易加工区、境外原材料加工区等方式,实现中俄贸易的利益最大化,为未来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准备条件。其他围绕劳务、旅游、人文、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将使中俄合作领域更加宽广,合作内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俄合作规划纲要》夯实了中俄利益共同体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两国关系由政治互信、睦邻友好向经济领域务实合作的积极拓展,充分体现了两国毗邻地区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进区域合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俄合作规划纲要》签署并实施两年多来,从项目启动及进展程度看,中方要比俄方快,所取得的成效也比较明显。黑龙江省沿边地区铁路和公路网建设经过三年决战,已经初具规模;一些重点项目完成设计、投资到位,逐步进入试生产阶段。黑龙江省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实施的“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规划中,哈牡绥东对俄出口贸易加工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等与《中俄合作规划纲要》项目相对接,已经开始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接近8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全年贸易额达到189.86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占全国对俄贸易额的23.7%左右,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49%,同样创造了历史新高。随着2012年中俄“旅游年”的开展,以及两国人文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中俄双方的共同利益将成为推动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动力。
二、利益诉求差异对中俄区域合作的制约
在当代世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与之相对应的军事实力的增强,乃是区域和平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可以说,政治关系往往是以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经济关系的变化也可上升为政治层面,或者导致地缘政治的变化。从当前的周边形势来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着重发展双边关系至关重要。中国与周边最大邻国俄罗斯的国家关系,应该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得到稳步提升和深化,在这里,中俄区域合作的水平和成效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应该指出,由于中俄双方不同层面长期存在的利益诉求差异,致使《中俄合作规划纲要》等合作项目的进展仍然存在某些制约性因素,加之来自于不同方面的风险,使得一些项目在立项和投资等方面出现困难,这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的。
(一)中俄双方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对扩大区域合作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目标选择上的不对称,影响《中俄合作规划纲要》项目的落实。从中方来看,上层更多地着眼于两国战略协作关系的深化和完善,谋求在世界格局大动荡、大调整中,形成强有力的支配力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着眼于长久的合作与发展;从地方来看,则更多地考虑区域经济加快发展,通过对俄贸易使地方的生产总值得到快速提升,使边境地区面貌有突飞猛进的改变,实现兴边富民目标,强调合作效益和口岸效应在短期内有明显的体现。从俄方来看,上层更多地考虑本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和政治影响,在经济上则须通过出口能源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而地方和相关部门由于在能源资源出口过程中,既得不到更多利益而又耗费和破坏了本地区的资源,因此表现消极。这是近些年俄方对一些重要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消极拖延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理清和协调双方中央与地方利益、国家与民众利益的共同点,使中俄双方的利益尽量汇合,是未来两国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并取得成就的紧迫任务。
(二)“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成为制约中俄合作的思想障碍。尽管俄领导人多次指出,远东开发离不开中国,在资金、技术和劳动力方面需要中国的支持与合作,但是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市场。部分俄罗斯人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颇感不安,加之人口稠密的中国(仅黑龙江省现人口已达到3700多万)与只有600多万人口的俄罗斯远东相邻,更造成了一种压力和恐慌。有的学者认为,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和天然气是对俄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和掠取,散布“中国对远东进行静悄悄的人口和经济扩张,将远东变成中国的原料附庸”等言论,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必将引起中国对俄远东领土和资源的要求,呼吁联邦政府对中国的发展保持警惕。应该说,个别政治家以及地方领导人和学者所散布的言论,可能是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或是要求俄政府加大军事预算或增加对边疆地区的投资,或是对中国的崛起怀有戒心,但是这些思维确实影响了地方政府决策和普通群众的心态。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重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迟缓,投资乏力,开工困难,劳务合作也受到严重影响。与此相关,由于对外贸易受到制约,又降低了通过外汇收入积累地方资金的速度与规模,使得俄方境内《规划纲要》项目多数处于立项迟滞、投资不足的状态。
(三)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下,特别是中俄两国都处于改革与转型的复杂时期,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的经济行为,并不能确保其利益的最大化。尽管俄罗斯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降低进出口关税,简化通关程序,对于中俄两国贸易都是积极因素。但是,对于双方企业来说,由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所导致的风险依然存在,成为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制约性因素。中国在境外园区建设、林业合作、农业合作、投资合作,以及劳务输出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是导致中方企业在扩大生产和贸易规模过程中遇到投融资困难,以及效益不确定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风险:
一是俄方政策变动存在风险。多年来,俄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经济比重,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维护本国商品市场占有率,仍时常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给中方在俄独资或合资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二是国际汇率波动存在风险。尽管目前中俄本币结算已经开始运行,但是其浮动汇率是以美元为基准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汇率与许多经济体货币汇率的波动较大,也进一步加大了中俄跨国经营企业的外汇经营、交易、折算等风险。
三是俄方治安环境存在风险。近年来,俄罗斯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不容乐观,中国客商和务工人员人身和财产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这对于中国企业参与俄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与农业开发具有一定风险,这也是影响俄罗斯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
四是生态环保要求存在风险。中俄双方对于界江界河及毗邻地区的生态保护都有较高要求,同时,俄方对于跨境园区以及森林采伐、矿产开发、农业开发等项目,有可能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或土地的过分使用已表现出关切,并对扩大开发能源资源、扩大租种俄土地持谨慎态度,因此对上述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估应该引起重视。
五是俄方部门管理存在风险。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一直是俄罗斯体制机制的痼疾。2000年普京任总统后,很快实行了总统全权代表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领导。但是某些经济管理机构为追求部门利益或腐败严重,对已经纳入规划的项目审批拖延塞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合作项目的开工和资金的运转。
六是中方企业管理存在风险。从以往中俄经贸合作的经验中,中方企业的内部体制、治理结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文化水准、纪律要求、法制意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可能造成企业面对风险和危机时表现失当,或者由于内部员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导致企业收入减少甚至经营活动遭受损失。
上述困难和风险的存在,对于中俄区域合作的扩大和各类项目的落实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由于俄方项目进展缓慢,致使中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在通关环境、交通运输等方面有可能出现无法对接问题。而克服这些风险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通过建构利益共同体,化解矛盾,求同存异,推进两国区域合作的有效开展。
三、以互利共赢理念推进中俄区域全方位合作
中国政府在2011年9月6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指出:“中国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同各国各地区建立并发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构建利益共同体,是中俄区域合作的推动机制和目标选择。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为扩大中俄区域合作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由于俄罗斯市场将加快面向世界开放又对中俄合作带来新挑战,因此我们要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理念推进中俄区域合作,主要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第一,强调中俄共同利益,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中俄区域合作的共同利益,就是加快发展区域经济,通过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形成亚太地区强有力的国际力量,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这是构建中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和原则。我们要通过双方互办“旅游年”等方式,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在各级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普通百姓中更加广泛地宣传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原则和目标,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此消除某些俄罗斯人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克服“中国威胁论”对发展两国区域合作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在设计自己的规划和战略过程中,既要对俄为实现远东地区的发展和振兴迫切需要外国投资和外国劳动力有充分的认识,考虑对方的发展目标、迫切需求、战略规划、合作意向和合作心态,既了解国家层面的合作意向,也要充分考虑地方合作的重点目标;既要清楚政府的发展需求,也要考虑普通百姓的实际经济需要和复杂纠结的心态。要本着相互尊重、增进互信、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原则,使双方更多地着眼于事关长远的发展大计,为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打下基础。
第二,加强利益诉求协调,完善各方会商机制。从中俄双方来看,目前还都缺少落实区域合作项目的专门职能机构。建立这一机构更有利于将中央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利益相互衔接,解决落实《规划纲要》等项目中可能出现的相互掣肘问题。通过几年来《规划纲要》启动的情况来看,在中俄双方计划管理、工商税务、海关商检、环保监测等部门形成常态的协调会商机制,把双方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予以体现,把合作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并予以解决,是区域合作能够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先易后难推进落实,凸显现有合作成效。在落实《中俄合作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合作项目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并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及时调整或充实项目规划。对地理条件优越、基础设施较好、交通运输便利的重点沿边口岸给予特殊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集中精力将这些口岸城市做大做强,将起到巨大的拉动和示范效应,促使俄方尽快启动对接项目,这将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促进中俄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合作。通过加快中俄保税区、出口贸易加工区等创新型园区建设,把历史形成的单纯的口岸过货通道和消费型城市,变成具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外向型经济占重要地位的新型口岸城市。
第四,建立健全法制法规,大力提高工作效率。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中俄贸易无疑是一个积极因素。俄罗斯不仅要降低进出口税额,对一些外贸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还将为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加快解决长期困扰俄罗斯的贸易不规范、法制不健全、人为因素干扰、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使中俄合作有序健康发展。同时,我们应该增强风险意识,认真研究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将中俄合作纳入符合国际规范的市场经济轨道。应该加强中俄双方各级政府、立法机构、执法部门、仲裁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应对机制,切实解决好中俄经贸的法律问题,有效规避风险,促进中俄全方位合作健康发展。
第五,拓宽多方融资渠道,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在中俄区域合作中,资金投入一直是掣肘中俄双方大项目落实的重要因素。在俄西伯利亚与远东开发中,这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棘手难题。随着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俄边境口岸金融机构应该迅速提高服务中俄贸易的能力。一些对外银行应在条件允许时升格,提高审批权限和放贷效率,进一步加大对中俄边境贸易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巩固中俄贸易本币结算、国际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传统业务优势同时,应积极扩展贸易融资等新业务,加大对口岸基础设施、园区建设、旅游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应该继续加强与俄金融机构的关系,面对俄加入世贸组织后多国金融机构进入远东地区的可能,加快推动在俄西伯利亚和远东重要城市设立中国银行分行,以此推进对俄贸易升级。
第六,加快陆海、江海联运,构建立体运输网络。加紧落实东北亚区域陆海联运通道项目,推动中俄物流合作的快速发展。2011年12月召开的中日韩俄东北亚陆海联运合作论坛和政府磋商会议认为,以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港口为出海口,以铁路、公路或多式联运为主要集疏运方式,构建以中国东北、俄远东出海运输大通道为基础,并与日本海海上运输网络无缝连接、覆盖中日韩俄的陆海联运网络,对于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应该加快这一多国运输网络项目的落实,使中俄物流合作达到新水平,从而拉动中俄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
目前,俄罗斯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再次竞选成功的俄总统普京,将继续把富民强国、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作为其首要任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务实、更有影响、更具活力的新时期。以建构利益共同体为动力,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结合起来,不断寻找中俄合作的机遇,扩大双方合作的领域,通过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东部开发的有机对接,必将实现中俄比邻地区的繁荣发展。
以共同利益推进中俄区域合作加快发展 篇2
一、中俄地区合作项目分析
(一) 合作项目提出的背景
2009年9月, 中俄两国政府共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2009—2018年) 》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中主要涉及中俄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中俄地区运输合作、中俄科技园区合作项目、中俄地区旅游合作、中俄地区人文合作、中俄地区环保合作和重点合作项目等内容。其中, 以市场为导向的地区合作重点项目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必将带动中俄地区间合作, 促进中俄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 合作项目及其分布情况
1.地区分布
《规划纲要》中共提出了205个中俄地区合作重点项目, 其中跨中俄双边的有3个。在俄罗斯境内的有91个, 分布在俄罗斯东部的11个行政地区, 其中, 俄罗斯境内总体规划项目2项, 外贝加尔边疆区8项, 伊尔库斯克州9项, 阿穆尔州12项, 犹太自治州7项,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12项, 布里亚特共和国9项, 滨海边疆区5项, 萨哈林州7项, 马加丹州6项, 勘察加州10项, 楚科奇自治州4项。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项目共有111个,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21项, 黑龙江省33项, 吉林省37项, 辽宁省20项。
2.产业分布
从产业的分布情况看, 俄罗斯境内项目主要集中在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采及加工业、原木开采及加工业和建筑建材业 (包括工业园区的建设) , 这几个行业占在俄所有项目的比重达73.7%, 其余项目分布在农业、食品加工业、电力行业、旅游业等。在中国东北境内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化工行业、装备制造业、建筑及建材行业、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采及加工业, 这几个行业所占比重达81.0%, 其余项目分布在农业、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家电、汽车等行业, 如图1和图2所示。
3.项目合理性分析
从宏观看, 中俄提出合作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中俄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从现实情况看俄政府显然并没有做好项目实施的准备, 再加上俄政府决策层对东部开发战略的调整, 使得项目批准两年来进展缓慢。
从微观看, 很多项目的提出并没有考虑到市场的供需要求。以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黑龙江、辽宁三省承接的多晶硅项目为例, 三省承接的多晶硅项目预计年产量共1.5万吨, 而2011年我国作为世界上多晶硅最大的消费国, 需求量仅为13.4万吨, 总产能与需求量基本持平, 如果这些项目产能得以实现, 将大大超过我国的需求量, 造成产能过剩。
二、项目合作对中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各自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在205个重点合作项目中, 中俄双方的各自优势都得以体现, 如中方的资金和产业优势, 俄方的资源禀赋优势。
俄罗斯东部地区幅员辽阔, 资源丰富, 在俄罗斯境内的合作项目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优势, 项目也主要集中在木材、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加工上, 并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电力和机电产业, 这些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中国的投资将成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中国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 以装备制造业和化工业为支柱的产业群比较完善, 劳动者素质高, 要素价格低, 重化工业基础好, 因此中国东北境内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这几个行业。
通过上述的优势互补, 可以带动各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动, 降低要素的流动成本, 增强中俄区域间的经济融合, 促使双方产业合理分工, 提高生产效率, 加快中俄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以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和服务业较为落后, 而重工业中又以采掘业、原材料初加工的制造业为主, 在中俄地区合作项目中, 俄罗斯承接的合作项目不仅仅是木材、石油、煤炭和其他金属、非金属原材料的开采和初加工, 还涉及原材料的深加工、家电和食品等轻工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 这对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东北地区, 虽然在改革开放和东北振兴等一系列战略政策扶持下, 产业结构正在逐渐趋于优化, 但相较于沿海发达省份, 产业发展仍以重工业为主, 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在《规划纲要》中, 中国东北地区承接的合作项目更多地偏向于产品深加工、生物医疗、高新技术和其他服务产业, 这无疑也将加速推进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合作项目所涉及的产业与各地区资源结构相适应, 发挥了区域的要素禀赋优势, 这样就形成了合理的产业结构, 同时, 原材料的深加工提高了中俄区域的工业化水平, 促进了产业结构高度化, 从而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产业贡献率和拉动率, 有利于该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三) 延伸产业链条
首先, 从中俄各自区域产业来看, 俄罗斯东部地区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然后出口, 而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支柱, 且工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以加工产品为主。合作项目的提出, 增强了中俄双边产业的前后向联系, 延长了产业链条。例如, 俄罗斯东部地区承接了20多个木材加工项目, 在林区采伐原木后并不直接出口, 而是进行深加工, 再出口制成品。中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均承接了高科技产品项目。
其次, 从中俄毗邻区域整体来看, 俄方境内的项目主要以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主, 而中方主要涉及装备制造业和化工行业, 各自的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且比较短, 通过双边合作可以大大延伸该区域整体的产业链条, 便于垂直分工, 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四) 对接中俄区域发展战略
2003年, 中国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致力于实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振兴和现代化, 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等。
2007年, 俄罗斯正式提出东部大开发战略, 以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 逐步实现国家生产力分布的分散化和均衡化, 进而实现俄罗斯国家的全面复兴。东部大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燃料动力综合体、改进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工程技术基础设施、发展社会领域 (包括住宅建设以及改造卫生、文化和体育等项目) 、发展水利和环保事业、保障邮政和电信业的稳定发展等。
可以看出, 在双方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而中俄地区合作项目很好地切合了双边的区域发展战略, 使俄罗斯东部开发与我国东北振兴相结合, 实现产业有效对接, 共同推动双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趋势展望
(一) 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现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 通过合作项目的实施和发展, 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相关产业优化升级, 如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开采, 中国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化工业, 提高这些支柱产业的关联作用, 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进而形成新型的主导产业。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俄罗斯东部以能源和原材料深加工、电力、交通运输以及中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 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
中俄项目合作将极大地促进双方资源和技术互补、高新技术发展、专业人才共享、经济效益共赢, 最终形成产业集聚。
中俄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 将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 合作项目通过资源、劳动力、科技的交流带动所在地区和企业围绕着这些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最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把相互关联的产品生产按照一定规模聚集到该区域, 从而产生市场的外部性、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外部效益, 最终在中俄毗邻区域形成以原材料开采及加工业、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和石化化工业为依托的产业集聚。
(三) 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
项目合作将推动中俄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加快合理流动, 市场开放度不断增大, 区域产业集聚在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的作用下将会进一步加强, 其他地区的劳动力和资金也会向这一地区转移, 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最终形成联动效应, 以该地区为中心向东北亚区域辐射, 确立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这一合作区域在东北亚的主导地位, 形成东北亚地区新的增长极。当然, 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将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刁秀华.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进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196-224.
[2]安琥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66-219.
[3]豆健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179-210.
[4]于小琴.俄方对《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反应[J].俄罗斯学刊, 2011 (6) .
【以共同利益推进中俄区域合作加快发展】推荐阅读:
共同利益05-24
利益共同点09-11
构建企业利益共同体05-11
区域利益关系06-26
合作利益09-05
共同合作08-02
校企共同合作08-16
合作学习共同建构06-29
家园合作--共同成长01-22
人民时评:在利益平衡中推进个税改革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