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

2024-07-27

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精选12篇)

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 篇1

我国地大物博, 自然景观丰富, 近些年来为了加大旅游业的发展, 众多地区将当地的自然风光改造成了景观供游人参观。但是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时刻牢记旅游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生存以及发展。虽然我国在近几年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效益, 但是在人们潜意识中始终存在一个错误的观点, 那就是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如果不改变这种错误的观点, 就会在极大程度上造成我国旅游资源的过度开采, 反而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 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尝到了旅游效益带来的甜头, 就不顾生态环境的利益, 一味的开发新的旅游环境, 造成当地的生态利益一再受到破坏, 将经济作为第一指标后, 其他利益就置若罔闻, 造成一种不伦不类的现象。环境保护一再被忽视的后果就是谋求经济效益舍弃环境效益, 最终导致当地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著名景区游船遍布江面上, 景观的美感不再, 有些游人的素质不高, 将垃圾随处乱扔, 原本清澈的水面变成了污臭的水沟, 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森林景观附近兴建了众多工厂, 这些工厂的排污设备不合格, 造成森林资源受到污染, 原本的绿色世界不再了, 还有对树木胡乱采伐的现象, 以至于周围水源的水位逐年下降, 面临枯竭的状况。上述一系列情况只是冰山的一角, 还有更多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 严重影响到旅游价值。

1.2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的素质不高是造成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直接因素。近些年来, 新闻报道中时常会出现某某游客在某景区随意刻画等不文明现象的报道, 究其原因, 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情况不够重视造成的, 等到问题真正积压到了爆发的境地, 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根本上说, 旅游者在游览景观的过程中潜意识里不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 完全忽视了景区内的警告牌标志, 随意进入草坪内践踏, 到处可见垃圾的身影, 垃圾桶反倒成了一种摆设, 随处乱吐痰, 采摘花草早已屡见不鲜, 虽然加大了监管力度, 但是作用仍然是微乎其微。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改掉这一恶习, 导致环境资源的大面积破坏。

1.3 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一些景观并没有设置旅游人数, 导致一到大型节假日就出现景区内人数超负荷的情况, 而景区内又没有配置与游客人数相当的公共设施, 因此造成了环境污染。当游人数量超出景区的承载量时, 环境破坏的程度就会变得更加严重。比如某处喀斯特地貌的景观, 在某一时间段的游人如织, 人数一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就增多, 造成空气中的温度与适度增加, 引起景区内的环境发生变化, 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溶洞内融化, 遇到干燥的空气进入, 又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由此造成景区的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我国的许多景区, 这都不是罕见现象, 超负荷的人流最终会导致景观的寿命缩短, 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发展。

1.4 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当前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相关部门在前期缺少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没有进行详细的评估便急于开发资源, 导致景区的建设并不能与当地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最终会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有些地区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古迹, 而盲目改造, 使之变得不伦不类, 具有悠久历史的估计反倒被现代化的巨擘所取代, 违反了发展规律。究其原因, 都是开发者过于贪求经济利益导致的, 只注重不断地开发, 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最终带来的后果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2 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 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做到有法必依。

2.2 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树立“防胜于治, 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 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 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规划时,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 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 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3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体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 管理部门,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 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 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2.4 研究环境容量, 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 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 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 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结束语

总之, 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 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 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 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汤春琳, 唐.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20) .

[2]李淑萍.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成才之路, 2009 (18) .

[3]黄娜.加强旅游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3 (2) .

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 篇2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应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作 者:艾治国  作者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刊 名:商业经济 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Y 年,卷(期): “”(7) 分类号:F590 关键词:旅游环境   旅游业   发展  

保护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篇3

关键词:高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27-02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2)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3)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4)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

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旅游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

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坚持边开发边保护,加强旅游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能力;在旅游开发中,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特别应注意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点,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

3、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确保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应保证当地居民获得一定份额的旅游收入,以调动他们保护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积极性;保证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运转和维护,促进旅游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不影响其保护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在实验区适度发展旅游业来积累资金,促进核心区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4、中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实践

论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 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资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正快速发展起来,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休息时外出旅游放松身心,随着外出旅游人员和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增多,逐渐显现出旅游对环境的巨大影响。

一、当前旅游与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问题

(一)重建设轻规划

对于旅游景点的开发,不少地方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旦发现某个地方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就没有规划的盲目上马,毁坏森林造“美景”、破坏山景建酒店。不仅严重破坏原有的旅游环境,从长远角度看更是严重消耗了旅游的潜在资源,建成与原始风景相违背的“另类产品“,降低了景点的品位。

(二)重使用轻维护

不少经营单位为了提高效益,只注重使用,在维护方面投入经费有限,缺乏相应的措施办法,导致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车辆拥堵,甚至有的人文景点和名胜古迹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直接影响景点的美观。

(三)重效益轻发展

由于经营单位大部分是以赢利为目的,在景点的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注重景点长远发展,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没有考虑到游客过多,景点难以承受可能会缩短其使用寿命,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四)重生态轻人文

部分景点对游客观光后的生态环境维护工作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忽视了对景点工作人员和周边百姓的人文环境维护,出现景点工作人员态度差,对游客不解答、无笑脸、甩脸色;周边百姓为了利益欺诈游客,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影响景点的整体环境和美感,降低景点在广大游客心中的地位。

二、旅游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还不深入人心

由于旅游者素质高低各不同,许多外出旅游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出现很多破坏旅游环境的行为;此外,国内不少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位于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当这些地区成为旅游热点后,部分原居住百姓为提高自身收入,就以破坏生态或捕杀动物为手段,向旅游者提供纪念品,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在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双重影响下,加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

近几年,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逐步重视起来,但是在针对旅游环境这个特殊领域还没有制定相应的保护条文。由于没有法律的制约从而导致不少管理单位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不重视,对于一些破坏景区的行动缺乏有效的行政处罚的依据;没有制度的约束也导致游客在景区游玩时不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景区所造成的影响。

(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处理还不到位

虽然旅游管理部门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并不断的强调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旅游企业的经营者来说,要想处理好长远发展与快速见效两者之间的矛盾难度很大。不少地区在景区选择、开发、使用上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没有考虑长远发展的必要性;只想着在当政期间出效益、出政绩,没有充分考虑为后代子孙留好财富和资源。

(四)景区承载力与游客数量严重失调

受到游客数量上升及假期相对集中的影响,景区出现短时间内游客聚集的现象,大大超过了景区的承受能力,导致景区短时间内环境破坏与自我调节的失衡。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景区游客超负荷问题从理论上和管理上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受到旅游者广泛关注的热点景区,在旅游旺季长时期处于人山人海,加速了景区环境的恶化。

(五)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投入还不到位

长期以来,因为置重心于经济发展,各级用于环保的专项经费相对较少,该收的环保费不能做到及时收缴、发放和使用,导致环保工作无法按规定和需求展开,使环境长期处于无人监管和治理的状态。即使部分有环保机构的单位,也因没有合理、齐全、配套的环保设施,难以对于旅游区内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经常性、有效性的追踪和分析,发现的问题也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对旅游区环境进行全方面、合理性、有针对性的环境整治就更加无从谈起。

三、解决旅游与环境保护矛盾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全社会文明旅游环境观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应该做到相辅相成。因此,全社会应该重视旅游环境的保护问题,国家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做了环境保护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作为景区管理部门要通过大量的温馨提示来引导游客注重保护景区环境,通过各种渠道来树立全民的旅游环境观。

(二)强化有效执法,有力保护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

保护旅游景区环境仅仅通过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且有力的行政执法手段做为后盾,各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各类法规和制度,对破坏环境和违反相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通过严格的行政手段有力保护景区的环境。

(三)抓好长远建设,确保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旅游的长远发展,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协调一致,景区开发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发展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开发时必须进行详实环境评估,立足于旅游景区的长远利益和发展,以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不能为了赶进度、快上马,就把环境评估作为幌子、走过场。政府在倡导地方特色的旅游业的同时,要把科学发展落实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筹划和实践中,长景区的长远发展作为检验旅游业发展成绩的重要指标,摒弃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做法。

(四)推广生态旅游模型,倡导绿色环保旅游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 篇5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温,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旅游资源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保护了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如果旅游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就能有力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促进并带动其他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从而激发人类尽自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同时,环境污染对旅游资源的危害巨大,破坏了珍贵的旅游资源。工业废气污染产生酸雨,致使大片原始森林枯死。也使一些古文物、古建筑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受到难以挽回的破坏。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两者是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给人类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也是环境保护的目的之一。旅游资源只有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使其发挥功能和效益。

二、在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地方特色。各地旅游资源都有其不可复制的个性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亮点”之处。开发旅游资源必须让属于自己独有的美景或者风俗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

2、开发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不破坏自然景观,不破坏原来环境的格调,让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和自然风景协调发展,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不能因建设现代文明而毁掉了古老文明。

3、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旅游业被虽然称为“无烟工业”,但同样会产生污染。现代旅游业中,景区内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这些都是旅游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保护环境。

4.注意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旅游资源要以“滚动开发、循序渐进的模式”,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防止“杀鸡取卵”只顾经济效益而滥加开发,以致破坏自然环境。

(三)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有效降低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目前,绝大部分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限制,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而管理者对此又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致使游人严重超过景区的生态负荷,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旅游承载力(即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理论应用的迫切性十分突出。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的门票价格拉开一定的差距,适当调整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景区内游客流量居高不下的状况,起到控制景区内的游客流量、降低景区的生态环境负荷的作用。

2、近年来,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现代旅游业中排放的生活污水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所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成了居民的投诉热点。所以在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而且,在很多时候更应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只要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将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结合起来,将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结合起来,注重协调发展,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就可以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较,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其核心是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要以科学性、环保性为前提。发展生态旅游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试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篇6

关键词:旅游;环境;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作为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如果旅游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优美,就能有力地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赏景,促进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能够让人们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种种美好感受,从而激发人类尽自己所能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愿望。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通常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环境系统。它由包括各种自然物质、能量和外部空间等生物生存条件组合成的自然环境和经过人类活动改造过的人工环境共同构成。”例如花园城市新加坡,本土除了海滩和阳光,几乎再没有什么自然旅游资源了。但新加坡人建造了十分清洁安静的环境,特别注意环境保护和绿化,并建有动物园、植物园、圣淘沙岛等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得到惊人的发展,每年入境的国际旅游者人数几乎是本国人口(260万)的2倍,创汇近50亿新元,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资源只有经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才能使其发挥功能和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我国当前旅游环境的现状

1、旅游活动全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旅游者在游览景区活动的过程中无意或者故意的损坏性行为直接导致旅游环境的破坏,尤其是知名度较高、名声在外的热门景点,旅游旺季时,短时期内涌入大量人群,国内许多的景点景区,这种超容量超负荷运转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景区内植被受到不可恢复性的破坏,野生动物受到了永久性的伤害,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缩短了其寿命,大大的降低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

2、工业生产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带来的一系列污染严重破坏了之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景区的影响是最为持久的。在我国,由于工业化水平非常落后,工业生产技术含量低,“三废”的污染造成了很多以旅游业著称的城市总体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二十世纪初,江苏省太湖就爆发了一场蓝藻诱发的生态灾难,让无锡市民哄抢纯净水饮用。除了太湖,还有滇池、巢湖、淮河、海河等,都是因为工业生产对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3、制度不完善和管理不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管理不健全。我国关于在环境保护上虽然在立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制定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地方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但却没有一套集完整性、系统性、专门性的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加之长期以来,旅游景区没有权威的环境保护机构,一个旅游景区往往分属不同的几个部门主管,形成了旅游部门、环保部门、住建部门多头领导,互相扯皮,各自为政的现象,对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延续和开展非常的不利于。

4、环保经费严重不足。一直以来我国财政拨给的环保业务费用和环保专项经费严重短缺,非常多按规定需要交纳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实如时如数的加以征收,再加上过去环境污染治理太多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的的专项没有资金保证,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导致了恶性循环。

三、加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1、端正旅游开发和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 当前的正确指导思想应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纠正“有资源就开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风景吃风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可观的阶段性成果。”之类的错误或片面性提法,真正把开发和建设的思想统一到与社会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上来。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林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意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规定保护区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

2、坚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做法。 这是一条前人曾走过的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巨大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的错误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旅游开发必须在规划中充分论证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或者是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3、控制旺季景区的游客量。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旅游环境的保护必须立法,因为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才能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否则,被破坏之后再想到保护,为时晚矣。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对其内容,特别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

5、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游人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我们的游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不文明习惯改变之日,就是我国旅游环境改善之时,对此,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要配之以严格的处罚规定,对于不文明行为,罚而不严,等于不罚,必须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全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在治理和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重视对青少年的环境道德教育。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認识到自己在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自觉地维护风景名胜区的良好环境。应呼吁广大游客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美好的景观之中也留下自己美好的身影。

参考文献

[1] 李兆国.浅谈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J].当代生态农业.2010(Z2).

[2] 吴海棠.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11(10).

[3] 刘涛.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3).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7

一、优美的环境是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价值的前提

大自然是美丽的, 无论是巍峨的山川, 还是秀美的田园风光, 或是海滨的浪花朵朵, 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 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 享受之余津津乐道, 也可使人们身体上得到锻炼, 心理上得到愉悦, 乃至心灵上得到震撼。“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我国的海南三亚是全国旅游收入占全市总产值最高的城市,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仅三亚这座城市就具有20个“中国旅游之最”。因此, 优美的环境是所有旅游者所向往和追求的。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生活环境与所受教育背景的不同, 有一部分旅游者对人文旅游资源格外关注。他们更钟情于古色古香, 文物古迹, 对人文景致特别感兴趣。这种知识的获得与原本的文物建筑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增添了这一部分旅游者的旅游兴趣。

但是, 大自然的美, 往往都是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近几年, 似乎所有的事物与“绿色”两字连在一起, 就是好的, 健康的, 积极向上的。诸如“绿色蔬菜”“绿色猪肉”“绿色家园”“绿色食品”等一系列的绿色标识, 铺天盖地地抢占了市场。原因很简单, 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 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 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 而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 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 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 享受自然美的机会, 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对身体有益的, 是健康时尚的行为。因此, 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 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 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 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 只有环境美, 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 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 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景区、景点, 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更丰富的旅游资源, 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是持续优美环境的有利保证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 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景点的同时, 开辟新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 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 要用好法律武器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 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 以确保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按照我国《森林法》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的林木属于特种用途林, 国家予以特殊的保护。在特殊用途林内, 不仅不许任意砍伐, 而且不准砍柴和放牧。确需进行更新, 抚育性采伐的, 须经地方主管部门批准。因此, 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 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 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 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 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 为人类的休养生息, 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 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 做到防患于未然, 以避免及减少灾害的发生。如近两年来, 全球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而且比率明显高于前几年。“512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智利大地震”今年的“巴基斯坦特大洪水”“吉林第二松花江的特大洪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等等, 一组组血淋淋的场景, 让我们心灵振撼, 至今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久久无法平静, 而且直接造成了旅游收入直线下滑。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旅游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8.74亿元。为什么我们要一次次的抢救, 一次次的寻找。我们为什么不能避免它, 或者是降低它的危害呢?这些都是人们破坏自然环境所造成的, 是我们人类可以防止和避免的。

再次, 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 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位于浙江省北部的天目山麓旅游景区, 由于景区对生活污水处理不重视, 各景区经营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净化处理直排溪河, 景区生态环境渐渐被破坏。近年来, 临安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一直致力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模式的探索及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如今临安八百里养生园景区已回归至“真山、真水、真空气”特色的生态旅游环境。所以, 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 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 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 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 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旅游者观赏到我国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景致, 持续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我们必须把环境保护提到日程上来, 特别是对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严重性的旅游者来说, 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 就显得更为重要。

1. 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开发与利用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 必须是风光秀丽, 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 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 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对旅游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 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如风景名胜区应当根据规划, 提供能满足旅游接待量的旅游设施, 使旅游者能安全、方便地进出;风景名胜区应当按照规划确定的游览接待容量, 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 不得无限制地超量接待游览者, 因为风景名胜区的各个旅游景点, 都有各自的一定限量。旅游点内外的交通设施、服务网点以及其他旅游设施条件, 也都有一定的限量;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的各项旅游设施建设, 都应当与景观相协调。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 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休养、疗养机

浅谈手风琴的演奏技巧

石木子 (辽宁省葫芦岛市文联辽宁葫芦岛125000)

摘要:手风琴是一门演奏艺术, 对于专门从事手风琴演奏的人来说, 还有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本文将结合键盘和风箱及乐曲音头音尾的处理这几方面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技巧;触键;风箱;音头;音尾

1829年一个威尼斯的乐器制造商制造并命名了真正意义上的手风琴 (accordion) , 至今, 不过百余年历史。作为一件外来乐器, 他在中国的历史就更短了。在50年代, 随着专业手风琴教育机构的创建, 手风琴这件乐器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它进行学习与研究, 并经常举行各种演出、比赛等交流活动, 在有些国家还设置了专门的教学研究机构, 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水平, 加强重视科学研究。现笔者将结合自身演奏经验, 对其演奏技巧进行浅析。

一、触键的重要性

手风琴由三个部分组成——键盘, 风箱和左手的低音贝司。左手具有独立的排列结构和指法差别, 由于他同时具备三种技术内涵和技术系列, 所以是一件很难去掌握的乐器。要想使之奏出优美的旋律, 首先要有正确的坐姿, 演奏时要把琴身放在腿上, 自然而然地将重量转化到脚下。所以正确坐姿的状态下人们并不会感到有太多载重的感觉, 接下来是演奏, 即手指下键, 打开风门, 风箱产生压力, 导致簧片振动发音, 这样给人的第一认识是听到的声音来源于风箱, 触键的力量常常被认为手指只要按下去就可以了, 不需任何的力度表现, 但实际上, 触键时手指仍应要有一定合适的力度, 并处于放松的状态。因为长时间连续使用某些肌群, 会过早地诱发肌肉疲劳、僵硬甚至痉挛的发生, 从而影响音色的质量和对乐曲整体意境的诠释。触键动作尽管需要很多关节和肌肉的配合才能完成, 但触键中真正重要的是按键一刹那间指尖对琴键作用力的性质。在这几个毫米的空间、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内, 手指用力的大小、按键的深浅、下键和起键速度的快慢, 才是演奏者通过触键控制声音的基本方法。

二、风箱方面的训练

在手风琴的演奏中, 风箱的运用是关键, 是核心部分, 是手风琴乐器的心脏, 只有对风箱有了深刻的认识, 才能对音乐的内容进行更深刻的诠释, 在风箱的运用上, 如同弦乐演奏者对弓法的运用一样, 要严谨、细致、合理。那么, 我们要如何自如地运用风箱呢?在演奏中应注意要以自然, 舒展的演奏状态为主, 不要把乐器作为一种机器, 而要把它作为身体的一部分, 注意它应有的呼吸节奏, 顺着风箱的自然下垂方向合理地控制风箱。在手风琴演奏中左手的难度更大是因为左手不仅担任贝司的演奏, 还担任着推拉风箱的任务, 因此, 初学者首先要练习风箱的拉开和推压及控制。拉开:在操作风箱时, 最初的动作是将它外拉伸展成扇形, 使其上部分几乎是由它自己的重量来打开的, 而且用左手顶着皮带, 使风箱尽可能地拉成近似直线。前臂不应该支撑左手键盘的内侧板, 但可以轻而稳固地靠着它。向外拉时还要注意

构。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点景点上, 除必须的附属设施外, 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 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提高游客环保意识, 进行宣传教育

风景名胜区应当充分利用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特点, 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和文化娱乐活动, 宣传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 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风景名胜区的居民和游览者, 应当爱小臂用力肘部不抬起, 运行方向略向左下方。推压:在推压风箱向内时, 以自然形状推回, 用力均匀, 音量均衡。要尽可能不使用倒扇形风箱, 因为在倒扇型风箱的使用过程中, 左臂需要克服地球引力并且是悬在半空中的, 再加上乐器自身的重量, 会使风箱在平稳的控制过程中付出许多不必要的力量也会使演奏者在体力上消耗过多。风箱的切换是演奏中至关重要的。在换风箱时, 一定要注意风箱在切换时要有“意识”。这一点关系到风箱是否能保持平稳, 音乐的连接是否顺畅, 快速的跑音是否被遗漏。在切换风箱时, 除了要有意识外, 还要讲究风箱在转换当中力量的合理分配, 为使声音保持平稳、均匀, 风箱要在不同的位置运用不同的力量, 同时做合理的调整。在对风箱的训练中, 还有抖风箱、顿风箱、震风箱等非常重要的技巧, 它们可以表现出手指所做不到的效果, 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扩宽技术范围。当然, 无论哪种技巧, 都要做到手臂放松, 因为只有自然、放松、通畅才有可能找到声音与力量结合的准确点, 而且状态也会是贯通而松弛的。无论是哪种技巧, 都不是孤立的, 都需要服从音乐的内容需要, 这种能力的提高来源于艺术的修养, 演奏者对音乐的感受越深, 风箱的控制也就越加细致。

三、关于音头、音尾的处理

从开始学琴, 就应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有“始”有“终”, 一位优秀的手风琴演奏者, 要重视乐曲音头和音尾的处理, 乐曲开始时, 要给人以饱满严谨的感觉, 乐曲结束时, 要给人以完满终止的归属。开始弹奏时不要在左、右手已开始按键才启动风箱, 这样发出来的声音肯定不精神、不透明、不坚实, 因为手风琴的簧片振动很敏感, 按键后再启动风箱, 声音是由虚渐实, 没有圆润感。也不要在按键后才想起乐句开始的音符是f力度而突然加强风箱力度, 这样更糟糕, 听起来, 会给人一种浮躁感。正确方法应是:左、右手的触键与风箱的起动 (无论是开还是关) 都应在同一个力点下, 这样, 发出的声音才有活力, 才有“神”。整首乐曲要结束时, 正是乐曲感情完美的诠释点, 或是对前段乐曲旋律的变奏演绎, 或是表现整首乐曲高潮的迸发, 要弹奏的不急不躁, 不要因为到了结尾就草草收场, 要扎实地弹奏每一个音符, 给人以意犹未尽, 绵延留长之感。

总之, 演奏是一种高度集中、创造性极强的劳动, 是一种集记忆力、想象力、反映力、听辩力、感受力于一身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运动, 我们应尽力把每一个乐句, 甚至每一个音符都修饰成为有血有肉, 精致完美的艺术品, 进而造就出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 真正用我们的音乐去拨动每一颗心弦, 这就是演奏者一生所追求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凌.《音乐杂谈》.北京出版社

[2]姜杰.《姜杰手风琴演奏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吴守智.《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概述》.《手风琴园地》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8

1. 增强忧患意识, 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胡锦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 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 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 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 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 要立足长远, 克服短期行为, 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 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等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 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 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 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 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2. 健全法制、法规, 保护治理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的开发, 必须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 增加相关补充规定。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 以政府为主导,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形成共同参与, 相互合作的保障体系, 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3. 做好科学规划, 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 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 这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 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 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 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切切实实搞好环评。不能为了上项目, 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 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 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践中, 成为检验当地旅游业成绩得失的主要指标。

4. 加强管理和监督, 积极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 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 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 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 所以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 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 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 更要加强监督。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 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 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管理者自身要坚持带头遵守, 同时, 要不断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应遵守的规范, 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

5. 加强宣传与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的自觉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进行考察时, 都是把有没有保护措施, 有没有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放在首位。应加强开展全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 加强科普工作, 加强对游客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旅游, 其内涵博大精深, 上包括天文, 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 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 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 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个旅游者, 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 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 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 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 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6. 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 篇9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 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 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 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 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 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 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 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 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 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 缩小城乡差别, 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 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 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 (2009~2015年) (征求意见稿) , 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 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

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 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 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 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 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 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 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 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 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 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 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 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 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 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 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 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 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 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 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 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 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 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 有效地被保护起来, 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 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 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 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

(3) 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 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 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 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 (村) 镇应运而生, 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 “外面的进不来, 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 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 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 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 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 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 美化家园, 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 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 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 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 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 甚至外语和电脑, 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 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 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 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 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 养成卫生习惯, 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生活积极性提高, 乐观热情, 热爱家园, 在旅游乡村, 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 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 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 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 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 特别是农家乐旅游, 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 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 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 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 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 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 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 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如果不突出, 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 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 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 非常冷清。

(三) 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 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 极易短视, 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 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 缺乏科学管理、监控, 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 (1) 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 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 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 对环境产生负影响, 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 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 (2) 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 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 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 (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 , 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 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 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 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 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 (3) 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 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 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 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 生活资源压力大, 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 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 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 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 追求高档次、大投入, 或南辕北辙, 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 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 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 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 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 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 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 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 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 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 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 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 要求规划先行, 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 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 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 突出环境效益, 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 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 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 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 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 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 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 支持节能节水减排, 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 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 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 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 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 (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 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 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 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因此, 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 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 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 不乱排乱放废弃物, 节约用水、节约能源, 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 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 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 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 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 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 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 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 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 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 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 游客应该提高意识, 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2]蒙睿.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7.

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 篇10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反过来,旅游业的改革发展,对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有重要意义。2014 年8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国内外学者对如何实现旅游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国外研究起步较早,涵盖的领域广泛,具体包括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承载力测算、旅游生态足迹的评估、旅游经济发展对目的地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旅游生态保护等[1]。国内有关旅游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宋进喜(2002)[2]以西安市为例,探讨旅游经济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王辉和姜斌(2006)[3]以大连市为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崔峰(2008)[4]对上海市2000—2006 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发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中度到良好的协调发展类,这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还不相称。

一、研究模型的运用

系统发展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一般用耦合度来描述。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本文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5],将旅游经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通过各自的要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旅游生态系统耦合度。

比对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耦合程度的大小,将上饶市生态环境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分为4 大类10 个亚类,具体如下:(1)高度协调:优质耦合协调类(0.85~1);良好耦合协调类(0.75~0.85);中级耦合协调类(0.7~0.75)。(2)基本协调:初级耦合协调类(0.6~0.69);勉强调和协调类(0.5~0.59)。(3)过渡类型:濒临失调衰退类(0.4~0.49);轻度失调衰退类(0.3~0.39)。(4)失调衰退:中度失调衰退类(0.2~0.29);严重失调衰退类(0.1~0.19);极度失调衰退类(0~0.09)。

二、上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权重的计算

本文选取了14 个有针对性的指标(其中旅游经济指标4个、生态环境10 个,见下页表1)以此来进行上饶市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的测算。本文选取2001—2012 年上饶市的指标数据。本文数据来源于2002—2013 年《江西省统计年鉴》、上饶市2001—2012 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饶市2001—2012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旅游局的官方网站。

为避免主观赋权所带来的偏差性,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6]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见下页表1)。

(二)耦合协调测算结果

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带入具体数据,得到上饶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协调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耦合协调度的类型判别,结果(见下页表2)。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一)上饶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

通过上页表2 的计算结果和下图的走势图可以看出,上饶市在2001—2012 这十二年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从2001 年的0.005 上升到2012 年的0.484。但值得注意的是,上饶旅游经济发展在这一时间区间内出现了一次衰退,即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从2002 年的0.008 跌至2003 年的0.002,究其原因是2003 年国内的“非典”事件对旅游经济和整个旅游产业造成了较为明显的破坏和抑制作用。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上饶旅游经济从2009 年开始有了较大的飞跃,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25%左右。这与上饶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成就不无关系。2008 年7 月,三清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江西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2012 年9 月,三清山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自2007 年起,婺源县开始组建婺源旅游集团,并在央视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从生态环境方面来看,上饶市这十二年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相对保持平稳的状态,生态环境没有较大破坏但也没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2009 年底,随着国家战略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功批复,上饶从2009 年开始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近两年的生态环境水平又有所下降,反映出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背景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嬗变与博弈比较突出,显然如何让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良好的耦合协调水平还有一个相对长的过程。

从耦合度(C)来分析,可以看到上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度经历了从低水平(0.332)耦合到高水平耦合(0.881)的过程,耦合度水平自2005 年起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之后的八年间上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保持在0.8 以上,这反映出上饶市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越来越紧密。

(二)上饶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

从上页表2 数据反映出,上饶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协调等级由失调衰退向基本协调转变,表明上饶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的耦合关系强烈,生态环境改善与旅游经济增长形成良好共振效应。

结论

以往有案例实证的结果通常是反映出目的地城市前期旅游经济发展先滞后、生态环境先良好,中后期阶段旅游经济发展提速、生态环境却恶化的常规结果,而以上饶市这一典型区域做实证研究发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可以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态势,两个子系统可以相互共振,促进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来自协同理论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恰恰提供这样一个重要的定量研究工具。上饶市旅游经济发展有与其他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的共性,有存在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随着江西旅游强省建设和上饶旅游强市的建设的推进,未来上饶市旅游产品应该在继续保持原真性和生态型的基础上,由观光型旅游模式向休闲度假型旅游模式转变,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未来上饶市旅游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倪绍祥.我国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62.

[2]宋进喜,王伯铎,李怀恩.西安市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及环境整治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683-686.

[3]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1):84-87.

[4]崔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64-69.

[5]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92-93.

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 篇11

[关键词]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1—0047—05

1、引言

水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旅游业是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引起了水体污染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末旅游环境研究兴起以来,水环境管理问题成为旅游环境研究的重点领域与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覃新萍等对深圳华侨城的给水系统和雨、污水系统进行了设计;督明明提出青狮潭水库向漓江有偿旅游供水的水权理论;陶卓民和芮晔提出旅游景区清洁生产有利水资源管理,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王群对国外旅游地水供需矛盾以及旅游水环境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旅游区水环境研究已从单一的水生态与承载力向水供需和水环境管理迈进。山岳型旅游地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旅游开发方式,水量和水质问题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未来水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山岳型旅游地的水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学者对山岳型旅游地的管理体制、客流特性、生态环境、生命周期、空间竞争、居民态度等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的研究甚少。本文以牯牛降风景区、普陀山风景区、黄山风景区3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山岳型旅游地为案例,对水环境管理现状、水环境管理驱动力和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模式,以期为山岳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借鉴。

2、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比较

2.1区域特征比较

牯牛降、普陀山、黄山3处案例地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共性在于三者都属于山岳型旅游地,且旅游地区内均提供食宿等服务设施,有着不同程度的水需求;区别在于发展阶段、管理模式、地理环境等方面。在发展阶段上,三者分别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初期、发展期、成熟期等典型的发展阶段;在旅游地经营方式上,三者分别采用租赁经营、国有企业、股份公司3种经营方式。因此,本文选取的案例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便于进行比较研究。

2.2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比较

2.2.1水环境管理现状比较

(1)牯牛降风景区(观音堂核心景区)

牯牛降风景区(观音堂核心景区)正处于旅游发展初期,属生态旅游示范点,黄山市牯牛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于2002年整体租赁经营,租期为50年,实行自负盈亏,景区内建设与管理均由其负责,现有床位200张左右,需水量较少。景区降雨量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毫米,地下水资源为17×104立方米,山上溪水常年不断,景区在山下建一拦水坝,输往各用水处。据实地访谈调查,景区内宾馆和餐厅及各用水处均没有装水表,不需交水费,管理者和经营者也没有制定节水管理政策,员工更没有节水意识。建有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后即排放到下游,无水质监测与监督,无中水回收利用系统,所有用水均为源泉水。

(2)普陀山风景区

普陀山风景区已进入旅游发展期,属海滨海岛型风景区,景区由普陀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独资企业)经营,普陀山管理局管理景区。景区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对风景区排污、排气、生态、净化、固体废弃物自净处理等工作逐一进行自查和整改。由于地处海滨,淡水资源缺乏,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9毫米,岛上共修建大小水库5个,蓄水量不到90×104立方米,蓄水量少,加之山上人口密度大,用水十分紧张,每年旅游旺季和干旱季节用水更为困难,属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地区,可饮用的淡水水源不足,抗旱能力差。水费约8元/吨,大大增加了宾馆和招待所的经营成本,宾馆和招待所虽制定了节水管理政策,但尚未采取任何节水技术措施和对游客进行节水意识教育等。舟山市政府为扶持普陀山旅游发展,于1993年投资938万元,铺设由本岛芦东水库至普陀山三甲堂水库的输水管道,每年由芦东水库向普陀山输送150×104立方米淡水,大大缓解岛上淡水短缺问题。2005年,舟山市政府铺设第二条跨海输水管道,实行“一备一用”,以确保普陀山的供水需求。由于盐水淡化成本太高,尚未建立盐水淡化厂。

(3)黄山风景区

黄山风景区年平均降雨量2376毫米,降雨非常丰富,总体上不存在资源性缺水,但降雨量分配不均,丰枯水期差异较大,由于蓄水设施有限,工程性缺水影响降雨的储存和利用。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水生态系统压力逐渐增大。景区修建水库,设立水厂,根据丰枯水期提供不同的供水量。由于山上供水成本高,水价高山景区10元/吨,低山景区7.5元/吨,加之排污费,综合水价约达13元/吨。据实地调查,宾馆普遍感到水费对宾馆的开支造成巨大的压力,并100%地制定了节水管理政策,要求员工和管理人员节水;15.38%的宾馆在水龙头上安装限速流量器或采用感应水龙头,46.15%的宾馆采用节水马桶或在马桶水箱内安装冲水限制器或用瓶子等装些石子放在水箱内,15.38%的宾馆(狮林大酒店和西海饭店等)在客房浴室或职工浴室、洗衣房等安装脚踏板,42.85%的宾馆在公共水龙头上安装锁,无钥匙人员不可以打开水龙头;玉屏楼宾馆采取了中水回用系统,回用率约为90%。此外,由于昂贵的水价及有限的供水,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节水意识水平也相对提高。71.43%的宾馆采用贴告示牌或培训等对员工进行节水意识教育;57.14%的宾馆对浪费水的员工进行经济惩罚或其他惩罚措施;50%的宾馆采用在客房内贴节水告示牌等形式对游客进行节水意识教育。

2.2.2管理驱动力及其方法比较

各风景区由于旅游发展阶段、管理主体、水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外界控制、道德规范、经济约束等驱动力和水环境管理方法(政策管理、技术管理和意识管理)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1)牯牛降景区

牯牛降景区(观音堂核心景区)由于属私人租赁经营,水源充足,旅游开发初期游客量也相对较小,

景区仍处于开发初期,问题尚未显露,无外部限制因素,也不存在经济限制和道德节水意识因素。因此,景区没有进行政策、技术、意识等任何管理措施,水环境管理处于无序状态。若长此以往,景区水环境问题将显现,并逐步趋于严重。因此,政策、技术和意识管理都亟待加强。

(2)普陀山风景区

普陀山风景区由于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加上管理部门的限制,景区制定了相对较为完善的管理政策。昂贵的水价也推动景区进行政策管理,但由于属国有企业经营,各经营企业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技术措施节水,尚缺乏有效的措施落实政策;技术管理相对落后,节水器具采用较少;企业和员工节水意识较差,虽然都了解节水的重要性和节水管理政策,但节水没有奖励,不节水也没有惩罚。道德也没有构成主要的驱动因素来推动景区的意识管理。未来在继续加强政策管理前提下,应重点加强技术和意识管理。

(3)黄山风景区

从各景区比较来看,黄山风景区目前水环境管理状况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措施可以为其他景区借鉴。黄山风景区已进入成熟期,政策推动力相对减弱,由于是股份公司经营,景区虽然没有制定严格的节水政策,但星级较高的宾馆自身制定了相对较为具体的节水政策,只是实施力度有待加强。目前政策和技术管理已基本定型,水环境管理最大的驱动力是昂贵的水价,政策控制和经济限制二者相结合,提高了景区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节水道德意识,推动景区加强意识管理。但景区管理机构中缺乏针对性的部门全面有效管理全山的水量、水质问题;景区政策中对污水排放和供水分配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尚未制定严格有效的政策来提高游客及各单位的节水意识,各单位的节水措施基本上依赖于本单位的政策,全山不具有统一性;昂贵的水价及有限的供水,促使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节水意识水平有所提高,但若排除当地的水价和缺水等客观条件,道德和节水意识并不构成水需求管理的驱动力。未来在巩固政策、技术管理的同时,应着重加强意识管理。

从以上各景区分析可知,水环境管理的驱动因素主要为外部控制、经济限制和道德意识。外部限制主要包括区域自然条件的干旱和内在水的缺乏程度,景区以及政府或其他旅游、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限制。经济限制主要是水价,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等。道德意识主要是旅游地经营者和管理者所具有的节水意识,以及其经商和管理方法中所具有的环境敏感度。三种驱动力的不同作用力导致景区在政策管理、技术管理和意识管理等水环境管理方法上存在差异。总体上,当地自然条件缺水是影响水环境管理最直接的因素,而经济限制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强烈道德感可以在其他驱动力缺乏的情况下,促进各种管理措施的实施,但在其他驱动因素缺乏的情况下,道德并不构成重要的驱动力。在目前水环境问题没有达到完全危机时,需要政策驱动力来推动水需求管理的有效实施。

3、山岳型旅游地水环境管理模式构建

国外学者提出的旅游地水环境管理对策主要有管理政策、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和教育措施等。管理政策上,为了保证水供需长期平衡,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水环境管理被众多国家和学者首肯。国外目前较多国家将以上4种措施相结合,实行水环境一体化管理。当外界控制、道德规范、经济限制三个驱动力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时,水环境管理实施最有效;反之,实施效果则最差。

山岳型旅游地游客量与服务设施的增加,一方面加大了景区的水供需矛盾,另一方面,过多的废水排放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许多山岳景区已实行“区内游、区外住”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大多山岳由于地形陡峭、游览路线长或度假旅游的开发等因素,不适合进行当天往返的路线设计,水环境一体化管理提上日程。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未来山岳景区理想的水环境管理模式应是随着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以道德影响为主,外部控制和经济限制影响为辅,形成意识管理、政策管理和技术管理三者齐头并进。政府是实施旅游水环境管理的主导力量。水环境管理需要各区域各部门的共同合作,只有政府牵头,发挥其引导和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他相关主体保护旅游水环境。如纳米比亚制定新的水法案和旅游法案,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岛颁布了水文计划等,使保护旅游水环境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律行动,效果明显。经济手段是保护旅游水环境最直接的手段。国外研究的实践证明,在公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增加排污费和水费可以直接刺激人们节约用水,这为政府和实业界保护旅游水环境提供了一个重要方法。道德教育是保护旅游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经济手段不具有长远性和全面有效性,只有加强节水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污染和水量短缺问题。

景区的区域特征与生命周期所处阶段不同,水环境整合的具体措施也不同。各风景区可依据一体化管理模式,寻找相应的侧重点进行水环境管理。例如,在政策上,今后黄山风景区仍应加强政策管理,从总体上制定风景区的水管理政策,做到全山各宾馆和招待所用水及污水处理统一管理,增强企业的外界压力;普陀山风景区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与舟山市水务局协调统一,制定全景区的供水、节水政策,并将政策形成制度化;牯牛降风景区目前应在开发初期制定严格的水环境管理政策,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技术上,黄山应继续加强各单位节水设备的改造,全部采用节水型马桶和生态厕所;普陀山风景区和牯牛降风景区均未采用节水器具,应着手改造现有设备,普陀山可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适时建立盐水淡化厂。在经济调控上,黄山和普陀山风景区均制定了较高的水价,今后还可制定超标用水超标收费等经济措施;牯牛降景区应及时制定科学的水价体系,以保证旅游和水源的良性发展;此外,还可引用国外的生态税进行经济补偿。在教育引导上,各风景区都应加强游客、员工的节水教育与培训,采用多种宣传和激励手段,提高管理者、员工和旅游者的节水意识。

4、结论与讨论

(1)山岳景区未来理想的水环境管理模式应是以道德影响为主,外部控制和经济限制影响为辅,形成意识管理、政策管理和技术管理三者齐头并进。政府是实施旅游水环境管理的主导力量。经济手段是保护旅游水环境最直接的手段。道德教育是保护旅游与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2)根据山岳型风景区水环境管理一体化模式,结合不同阶段旅游发展特征,实行供水、用水、排水、节水一体化管理,并从宏观战略和具体措施两方面促使水环境管理向着理想化发展。从以上分析可知,不同生命周期、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区域特征,景区水环境管理问题不同,管理方法与重点也不同。处于开发初期的旅游地应全面加强政策、技术和意识管理;发展期的旅游地应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大力推行技术管理和意识管理;成熟型旅游地在政策管理和技术管理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水环境管理的最主要任务是加强政策的落实,重点推行意识管理。

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 篇12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乌鲁木齐

协调发展评价是研究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重大课题, 也是测度旅游经济健康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当前研究热点集中在指标选择、评价方法、模型构建及计算过程等方面。余凤鸣等通过构造相关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对2001—2010年西安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 发现经济与环境已达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1];宁小莉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研究模型, 对包头市2001—2005年的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评价[2];黄友均等利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对安徽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 得出安徽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由初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向中级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转变[3];石惠春等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兰州市旅游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 并利用R/S分析法预测了旅游经济与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4]。作为新疆最大的旅游集散地, 在西部大开发及向西开放战略推动下, 乌鲁木齐市正逐步发展为中亚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费市场, 旅游业有望成为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但作为典型的干旱区城市, 乌鲁木齐市又面临着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有限等发展瓶颈。如何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来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发展品质、实现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研究区概况

2012年乌鲁木齐市接待国内外游客 (含“一日游”) 1747.87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了19.7%, 其中, 接待国外游客36.56万人次, 下降了7.6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69.88亿元, 增长了21.28%。其中, 国际旅游收入12.98亿元, 下降了2.2%。自2007年以来, 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旅游国际人次及外汇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乌鲁木齐市交通便利, 有兰新铁路、南疆铁路和乌—喀、乌—伊等主要公路干线, 有利于旅游的良好发展。同时, 乌鲁木齐市作为全疆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和物资集散地, 旅游业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都很明显, 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对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持续增长,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渐提高, 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受自然环境、地形结构及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限制, 加之乌鲁木齐又是我国水土资源最紧缺、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乌—昌一体化和“引额济乌”跨流域引水工程虽暂时缓解了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但作为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 乌鲁木齐又是一个以能源、原材料厂、冶金、化工、电力等重化工业为主的资源经济型城市, 能耗和物耗高、污染排放重, 城市环境质量难以根本改善, 与旅游经济发展对优质环境的需要相背离。

2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2.1 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综合效益计算模型[5,6,7,8]

设正数x1, x2, …, xm为描述旅游经济特征的m个指标, 设正数y1, y2, …, yn为描述城市环境的n个指标, 则分别建立函数:

式 (1) 和式 (2) 分别为旅游经济综合效益函数与城市环境综合效益函数;αi、bj为指标权重;xj′、yj′为各指标标准化值, 计算方法为:

式中, λ为相应于指标xi的规划值、对比标准值、期望值或理想值[9]。考虑到规划值难以获取, 本文取最理想值作为评价标准。yj′的取值类似, 即正向指标取最大值, 负向指标选取最小值。

2.2 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度计算模型

协调度计算公式[10]:

式中, C为协调度 (协调系数) , k为调节系数。式 (3) 反映在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综合效益或发展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即f (x) 与g (y) 之和一定], 为了使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复合效益或发展水平[即f (x) 与g (y) 之积]最大, 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效益或发展水平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当0≤C≤1时, 协调度C越大, 说明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越协调, 反之则越不协调。据此给出协调度等级划分见表1。

2.3 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发展协调度计算模型[11,12,13]

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度 (或协调发展系数) 的计算模型为:

式中, D为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度;T为旅游经济效益与城市环境效益 (或发展水平) 的综合评价指数, 它反映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的整体效益或水平;α、β为权数, 文中都取0.5。

2.4 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类型

按照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 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可以将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5种类型并划定其等级标准, 然后根据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数f (x) 与g (y) 的对比关系, 将上述5种类型细分为15种基本型 (表2) [14]。

3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根据尽可能收集到的公开统计资料, 遵循整体对应、比例适当、重点突出、井然有序、数据可获性与可比性等原则, 在参考相关文献基础上, 筛选出与经济影响较大的因素指标, 如国际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国内外旅游人次增长率、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等9个指标来反应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选取污水日处理能力、绿化覆盖面积、生活垃圾清运量、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烟 (粉) 尘排放量等9个指标反应乌鲁木齐市环境发展状况。

3.2 数据来源

乌鲁木齐市城市环境数据来源于2013年《乌鲁木齐统计年鉴》, 经济指标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乌鲁木齐政府统计公报。

3.3 评价步骤及方法

首先根据式 (1) 计算出乌鲁木齐市的f (x) 和g (y) , 然后分别按式 (3) 、式 (4) 和式 (5) 计算出协调度C与协调发展度D。本文式 (1) 中ai、bj的确定采用熵值赋权法。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 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 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

4 评价结果及分析

利用乌鲁木齐市2007—2012年的经济与环境数据计算f (x) 、g (y) , 得到城市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度, 见表4。

由计算值发现:2007—2012年间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总体呈上升态势 (图1) 。但旅游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2009年受“七·五事件”影响使旅游经济下滑到最低点, 而城市环境质量一直平稳向好的方向发展。期间, 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综合效益的T值呈现稳定上升趋势, 尤其2011年后旅游经济摆脱了“七·五事件”的影响, 开始呈现出综合效益快速增长态势。

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度C值处于不平稳状态, 主要是旅游经济对目的地社会环境极其敏感。近年新疆严峻的社会稳定形势已深刻影响到旅游经济及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尽管政府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 使两者趋于良好协调, 但旅游经济的下行不平稳走势仍较明显。

乌鲁木齐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度D呈稳定上升趋势, 2011年达到最高水平后, 城市环境质量开始滞后于旅游经济发展, 说明旅游经济进入到相对快速发展阶段, 与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趋于同步, 但城市环境改善没有跟上发展步伐。

上一篇:环境审计下一篇:改造方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