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

2024-08-12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精选12篇)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 篇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 对保健、休闲的需求不断增加, 使得温泉旅游近几年开始在国内逐渐兴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全国各地的温泉旅游项目得到大力开发, 但开发的效果褒贬不一。

国内学者的关注度随之上升, 对温泉旅游开发的研究相继出现。如王华、吴立翰 (2005) 对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黄向、徐文雄 (2005) 对国内外温泉旅游过去、现在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并对中国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展望。

(二) 研究意义

笔者希望通过对温泉旅游的研究, 能够梳理温泉旅游的发展脉络, 对温泉旅游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为中国在温泉旅游方面的发展提出切实的有效的发展建议。

二、中国温泉旅游的现状

(一) 中国温泉旅游市场分析

中国的温泉市场需求以休闲度假、商务公关和健康养身为主, 从市场数据判断, 温泉旅游者更希望能够获得独特和私密的温泉池, 注重整体舒适性、独特性及文化性。

温泉旅游者中, 男女比例为69:31, 且主要集中在公务员、公司和企业高级管理者, 到温泉消费的主要目的依次为休闲度假、商务公关和健康养生。温泉旅游者比较喜欢室外温泉池, 占到温泉消费者的53%, 其次是室内小型温泉池、别墅温泉和中药泉, 说明消费者比较注重温泉的独特性和私密性。多次沐浴温泉的旅游者所占比重比较大, 大部分是采取自驾车的方式, 停留天数多为1天, 年均温泉旅游次数集中在3—5次。消费者对温泉环境、水的清洁程度和水中矿物质非常看重, 认为这三项是影响温泉舒适度的重要因素;此外对设施设备的高档和完备性、温泉文化也有较高要求。

(二) 中国温泉旅游现状

中国温泉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需求逐年增长。中国温泉旅游从2008年的1 257万人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2 099万人, 旅游收入也从321.1亿元增长至770.7亿元, 旅游人次将近翻了一番, 旅游收益增长了一倍以上。

虽然中国温泉旅游的人数和收入快速增加, 但是目前国内的温泉度假产品仍以度假村式点状开发为主, 亟须提升。如南京市的汤山温泉、广东省的从化温泉等, 其名声与客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但产品开发的模式单一成为温泉旅游发展的瓶颈, 在功能、服务链条上都缺乏创新与延伸。

多数的温泉旅游地区房地产开发严重侵占用地, 影响休闲度假旅游的氛围。温泉除了能够吸引酒店、度假村之外, 也加速了当地的房地产开发, 住宅小区质量良莠不齐, 当地居民的居住与温泉旅游度假相关的功能形成冲突, 破坏了当地的旅游度假氛围。

三、世界温泉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案例

(一) 温泉度假是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热点”

温泉度假的内涵是指:以感受温泉沐浴文化为目的, 将原先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 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 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达到养生和休闲效果的时尚体验度假旅游。温泉度假的开发将带来大量直接、间接的就业机会, 拉动当地消费, 其蕴含着极高的商业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佳的投资潜力。

在世界流行的以水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三大主题 (温泉、海水和冰雪) 中, 温泉旅游不仅是最大的内陆休闲度假主题, 也是最古老的旅游方式。温泉的发展已不再限于温泉本身, 已向一种文化、一种健康方式和一种生活时尚方向衍生。国际温泉疗养协会 (ISPA) 行业调查研究显示, 温泉旅游业将以每四年翻一番的速度向前发展, 温泉旅游将会成为休闲度假市场的“热点”。

(二) 小体量、个性化、私密性开发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提升, 其对旅游产品的精致度, 对旅游空间的私密性, 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定制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国际上有的温泉在空间布局上更加注重独立私密, 在服务设施上更加注重将大众与高端相结合, 并能够结合本土文化营造特色文化氛围。这一类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由日本箱根温泉为代表。

日本箱根温泉乡箱根町距离东京约80公里, 总面积92.82平方公里, 位于神奈川县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的中央位置。历史文化悠久, 是日本著名的温泉之乡、疗养胜地, 共有温泉336处, 有著名的“箱根七汤”。空间布局上, 围绕“箱根七汤”形成组团式布局, 每个组团相对独立, 包含旅馆、温泉、博物馆等设施, 通过空中缆车、登山巴士、观光船等多样化的游览方式相连。服务设施设置上, 不仅有传统日式、传统西式及现代酒店, 还有民宿及青年旅馆。箱根非常注重游客对特色本土化的文化体验, 通过神社、木雕、风吕石、各类文化公建等设施和建筑营造出本土文化氛围。

(三) 丰富休闲运动, 全面升级温泉体验

除了单一的泡温泉、观光休闲等静止的活动外, 温泉旅游的游客也在以温泉为核心向更多元的方向升级延伸。因而, 应依托温泉所在地的周边地形, 提供休闲运动活动场所, 结合温泉所在地的本土文化, 打造节事活动, 以此延伸温泉旅游的活动, 拓展温泉度假区的范围, 升级游客的温泉体验。这一类的温泉开发模式以美国的萨拉托加为代表。

萨拉托加位于美国东部, 纽约州东南部, 总面积9.3平方公里。其旅游起源于1642年, 是美国最古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1962年成为州立温泉度假地。组织有多样化的运动形式, 如高尔夫 (冠军赛) 、登山、马球、极限运动, 季节性体育运动等。当地也经常举办丰富的节事活动, 如体育文化节、美食及美酒节、帽子节、艺术节等。

(四) 多种温泉疗养体验+奢华的度假氛围

温泉除了休闲放松的功能之外, 其养生的功能得到了更深的挖掘, 温泉疗养的旅游形式正迎合现代社会高消费人群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因此由养生文化与温泉文化相结合而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温泉疗养产品也成为了温泉旅游的一大亮点, 针对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消费者, 疗养的环境也通过精致的建筑、设施营造出奢华的度假氛围。这一类的温泉开发模式以法国的维希为代表。

维希位于法国中南部的阿列省, 总面积5.89平方公里, 距离巴黎4.5hr车程。以水疗和度假而闻名世界, 著名的温泉镇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 也是法国主要体育赛事及赛马场所。维希温泉提供150多种温泉疗养休闲方式, 曾获得国际十大最佳温泉SPA奖。其拥有欧洲主要的美容养生健身及休闲中心, 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服务链条和多样化的度假体验。维希的文化内涵丰富, 建筑装饰突显当地传统铁艺、欧式城镇肌理完好。

四、温泉旅游开发的发展策略

(一) 注重主题式文化体验

温泉旅游应当以温泉为核心, 确立鲜明的主题定位, 整合温泉文化、养生文化以及本土历史文化等地缘文化资源, 对温泉旅游的文化做出升华, 形成具有创意的、全新的、迎合现代生活的温泉旅游度假文化, 通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休闲街区、文化公园、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设施等现代休闲度假文化载体, 阐释全新温泉文化。

(二) 营造纯粹型度假氛围

温泉旅游的空间载体应当拥有区别于城市的空间肌理, 勇当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与景观资源塑造独特的度假区空间肌理。通过规划、用地置换、政策支撑实现旅游区域内的去房地产化。通过周边山水的景观雕琢打造以及生态旅游项目的设计, 建设与生态相结合的温泉旅游度假区, 营造纯粹的度假氛围。

(三) 打造多元化功能集合

国内的温泉旅游形式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泡汤活动上, 缺乏与现代人生活理念的结合, 缺乏与国际温泉开发趋势的接轨, 应当引入健康疗养的理念, 深度复合式开发, 打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体系, 将温泉与观光、运动、文化艺术、乡村体验、节事活动相结合。

(四) 形成个性化服务链条

温泉旅游应当结合游客的需求, 提供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服务链条, 通过消费街区、购物中心、俱乐部、酒店、餐厅的等多种产业实现游客的旅游需求全方位得到满足, 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并针对不同客群, 提供个性化活动设计, 增加高附加值的个性服务, 如高端酒店、休闲运动、定制疗养等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华, 吴立瀚.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 :109-112.

[2]唐少霞, 赵志忠, 谢跟踪, 等.海南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6) :84-88.

[3]连彬, 张杰.温泉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探析——以重庆温泉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79-81.

[4]王冠贤, 保继刚.温泉旅游地特性及空间竞争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6) .

[5]向云波.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6.

[6]周玲强, 祝勤玫.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经济论坛, 2010, (11) :160-161.

[7]金丽, 刘隽.远郊温泉地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8]巨鹏.资源管理视角的温泉旅游地开发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11, (7) :166-168.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 篇2

一、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一)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入世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国外农产品强有力的竞争,我国农业生产在内容结构上、空间布局上将进行大幅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需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完善投资和管理机制,健全服务体糸,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新形势下,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发挥区域特点,集中优势产业,全力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增效的发展方针,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从“自然式”向“设施式”推进,从“散户型”向“庭院式”过渡,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进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如何更有效的管理项目设施?解决这些问题十分迫切应需要。我们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应从全市整体规划出发,划分农业产业格局,确定主导产业,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糸、生产技术服务体糸、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糸等,提供专业化服务,科学引导项目区向专业化生产基地发展。目前农业综合开发的机构职能、人员力量、投资方式还不适应农业综合开发的需要,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1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总量不足。十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重点投向了生产条件较好的农业主产区,建成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生产基地。但从全市的农业基础设施看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县相对较少,国家立项的土地治理项目县只有3个,水土保持项目县也只有4个,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青川、朝天两县区既不是水保项目县,也不是土地治理项目县。全市仍有80‰以上的中低产田土需要改造,国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全市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财政资金只有2000万元,离项目需求有很大缺口。因而,今后的农业综合开发任务还十分艰巨。

1.投入机制尚需完善。一是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标准较低,项目区以面积定投资标准、定规模,以规模平辅各类项目建设内容,难于灵活配置、优化配置资源,项目建设的标准还不高,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较低。二是区域开发还缺乏长期、稳定、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整体规划。目前项目按年编报规划,前期工作量较大,资金到位较迟,而且容易由于人为因素造成项目地点、建设内容的变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主导产业的建设。三是农业综合开发需要减轻负担,轻装上阵。经过十多年的开发,特别是老项目区,由于早期的有偿资金比重较大,资金偿还负担较重,目前虽然改为全部无偿投入,但对以前的有偿资金给予豁免。

3、服务体糸尚需进一步完善。我市在产业结构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形成了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专业化生产基地。但由于缺乏整体统一的市场营销体糸、科技推广体糸、生产技术服务体糸,优势特色产业对市场反映慢,技术含量不高,难以做大做强,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档次不高,不能连续适应市场各个时期,各个阶层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制约了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二、业综合开发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进入第三阶段以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然而,这一目标思路仅是对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的基本把握,农业综合开发应在投资方向、投资方式上有所创新,拓展内涵,提出发展的新思路。

(一)拓宽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键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改善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同时还应注入构筑市场平台、增加科技含量的新内涵,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广义化,既包括农田、水利、道路、林木、农机的“硬”件设施,又包含市场开拓、产品认证、科技引人、信息保障的“软”设施。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应拓展为:农业综合开发要在保

证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产品总量基本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筑市场平台,增加科技含量,实施区域开发,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生态示范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二)调整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方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方向应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在搞好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突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注重农业综合开发与产业产经营的结合,强化龙头带动和市场运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

从投资内容来看,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向构筑市场平台延伸,建立质量标准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糸,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体糸、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这是支持我国农业参与世界竞争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支撑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从投资管理方式上看,农业综合开发应借鉴世行项目和其他项目的管理经验,建立与市场对接的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管理办法,以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方式

1、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应从项目建设向产业建设转变,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建设生产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销加产、贸工农之间的有机衔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优做亮特色产业。以往的土地治理项目,强调集中连片,注重工程

实效,科技配套不足和连续性较差,结构调整、科技应用、深度加工涉及较少。这种开发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时期农业发展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为此,农业综合开发应从项目建设转移到产业建设上来,围绕具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来总体规化,统一布局,把土地治理、生态项目、科技示范、农业产业化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内在的“综合”功能,大幅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2、按基地建设要求,扩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内容。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内容要由以传统粮棉油为主向区域优势产业延伸,把改造中低产田的基础设施转变为优质高效农业与龙头企业配套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建成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市政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体。农业综合开发应改变项目规划、项目建设、基地建设的程式,确立在市场调研、优势分析基础上,先制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再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计划、建设的新程式。依法开发,避免“领导工程”,换一个书记、县长搞一片的现象,确保项目建设服从、服务于基地建设的需要。在项目建设内容上,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基地建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导基地,农民增收的先行基地。

3、加大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综合开发应加大科技投入比重,根据区域实际,大力推广应用以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为目标的节本增效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的农产品品质的新

品种、新技术;以扩大增值为目标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 篇3

关键词:旅游;新农村;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12—02

一、引言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条件的村作为试点,根据试点村的区位特点、经济条件、文化特色、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对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村落,实行旅游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旅游资源的分层次开发,带动新农村建设。结合造福工程建设,实行合村并点、移民迁建等办法引导农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对具有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村,实行保护修建整理的办法,把历史古迹、自然景观、生态特色和村庄融为一体,体现文化特色,着力培育真正具有示范价值的典型。基于上述原则,可以确定了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模式——农家旅馆式住宅小区。福建常太镇溪南村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虎崛山和省级旅游景点——九鲤湖,在这些地方建设农家旅馆式住宅小区,既为旅客提供具有农居特色的休闲场所,也给农民带来第三产业收入。

众所周知,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关注。新西兰、爱尔兰、法国等国家注重发挥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亚、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截止目前,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截止到2007年底,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达451家,遍布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而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加速发展,为了避免盲目性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就必须发挥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这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灵魂所在。

二、原因分析

福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必须发挥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因为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云南省腾沖县和顺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第一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拉动了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良性发展。2005年全镇实现总收入2100万元,比发展旅游前的2000年增长147%。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发挥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增加旅游者,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着力打造“五朵金花”,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农村的土地流转、农宅出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321元,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发挥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可以随着城市游客的进入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江西省婺源县李坑村发展乡村旅游5年多以来,呈现出村风好、民心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可以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特色。保持乡村旅游产品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杜绝“变异迎合性”的基本保证。丽水乡村旅游开发必须立足在原有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重在用乡土文化和自然特色,以优秀创意设计出“他无我有,他有我新,他新我精”的乡村旅游产品。从“土”字上出发,从“新”字上下工夫,在乡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溶进传统的民风民俗。如乡村旅游住宿等建筑要与农村整体氛围和谐统一,不论经济条件如何改善,都不得将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拆迁而整修成洋房,不主张建非本地风格、非本地取材的建筑。乡村旅游饮食以农村家常便饭等原汁原味的农家食物为佳;娱乐方面以各种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舞龙、鱼灯、唢呐吹奏、地方曲艺表演及畲族山歌对唱等为主,并尽量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不要加入KTV等现代化项目等。此外,避免旅游产品雷同,“千村一面”现象,要以丽水多样化的乡土文化为核心,挖掘畲乡文化、香菇文化、红色文化、田鱼文化、廊桥文化、民居建筑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摄影文化等丽水特色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力争“一村一品”,形成能代表本地特色的拳头产品和主导产品。

可见,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于如何发挥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从而着重对吸引游客的重要生态因素进行建设,即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社区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旅游产业因素(生态住宿、生态餐饮、生态购物、生态交通等设施与服务)与游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纯净度、优美度;对人文生态环境的“乡土味”、“地方性”、“民族性”;对农业生产系统的生态性和食品卫生的安全性越来越高的要求相适应,以提高市场旅游的生态品质,同时也可以加快福建省的新农村建设。

三、政策措施

实现福建省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确保游客的“上帝”地位。由于部分游客和农户环保意识薄弱,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大威胁。如果在旅游开发建设中不注重环境保护,乡村旅游根本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也根本无法进行新农村建设。如果将一个工厂的污染视为点源污染,那么对乡村旅游而言,则是范围更大的面源污染,因而要尽快制订乡村旅游标准,强化从当地政府、社区到农户的环保意识,从上到下都形成环保理念。乡村旅游的开发标准中,尤其要注重非城市型旅游服务标准的制订。由于投资力度和经营主体水平上的差异,有的农家乐仅一户院落,有的则达上百亩,提供的服务也是千差万别,将繁多的农家乐、民俗宾馆加以归类,统一标准,将有利于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化步伐。适合于乡村旅游的酒店标准,与城市内的星级酒店标准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这样更加有利于游客在享受乡村特色旅游的同时,权益得到保护。

乡村旅游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游客进行的,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相对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这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反差。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将有效引导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节奏转向市场化服务接待,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完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以游客为中心,以标准化方式解决技术路径,应告诉广大的农户,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分析未来乡村旅游的商业价值,大致分为三种模式:度假田园,引入国外城郊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土地租赁经营模式,开发分时度假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商务田园,在依山傍水的环境里,建造突出田园风尚的高档商务设施,在良田美景、湖光山色的环境中建造田园风格的商务会议中心;文化田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将地方特有的主题文化内涵赋予农业田园景观之中,打造特色文化田园,进而吸引文化品位较高的文化艺术创作者来此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和生态休闲体验。这些乡村旅游的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会满足不同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需求。

因而,乡村旅游标准中也应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层次划分田园环境等级区。生态观赏区主要针对大众观光市场,通过生态套养,使大片农田形成有机生态产业链,既丰富农业景观,拉长旅游时间,也丰富了郊野田园的活动内容;生态体验区针对生态体验市场,通过生态农业科考等旅游产品,开展生态农业科考项目,开发生态实验田、纪念性果园等景区;休闲度假区主要针对主题休闲市场,建造适合自驾车游客的汽车营地,开展汽车营地自助旅游项目,开发野营、登山、生态烧烤、篝火晚会、露天水幕电影、拓展训练等生态休闲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对现场旅游的需求。并再次基础上,实现福建省新农村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四、结论

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与旅游开发,尤其是乡村旅游的开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大范围的粗多精少、小区域的雷同单一,亟需完善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提升。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范与标准,加强对农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协调,引导农民和村社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新农村建设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破坏。

参考文献:

[1]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3]程称,朱生东.旅游市场营销[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俐俐,杨莹.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困境与发展思路 篇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一道,正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增强而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将旅游和体育结合起来的体育旅游产业可谓朝阳产业,在我国新一轮的经济结构改革中能够扮演更加突出的角色。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间风景各异,人们的体育运动选择也随着地域、年龄、经济收入等而产生差异,但是探究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改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构建休闲社会,从而实现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目标。

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体育旅游产业定位模糊

由于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其产业定位存在介乎于旅游与体育之间的模糊现象,造成其发展长期处于这两种较为成熟产业的阴影下,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究其缘由,体育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和持久化的经济效应首当其冲。从产业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体育旅游只有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体育旅游依托于体育和旅游的结合但是又非二者的简单的结合,其目标是在二者的结合中实现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体育旅游产业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产品属性,以当前较为流行的滑雪、漂流、登山、户外拓展等体育旅游产品为例,明确定位其开展水平与层次,为游客提供符合其心理预期的服务,以此来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独立化。

(二)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单一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存在着模式单一、结构混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盲目开发、缺乏创新,未能充分结合地区优势,造成同地区或相近地区存在形式和内容近乎相同的体育旅游产品,降低了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以黑龙江省为例,丰富的冰雪资源给其开展以冰雪项目为主体的体育旅游提供了资源便利,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和开发商投入以滑雪为主体的体育旅游项目,同年就开发了15座滑雪场,而由于建设周期短、档次普遍较低等,目前15座滑雪场大都处于淘汰边缘。

(三)体育旅游规划环节混乱

相较于国外体育旅游产业所走过的近百年时间以及在此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实践经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规划环节就普遍存在规划混乱、内容雷同等问题,加剧了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困境。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体育旅游的规划需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当前各省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常规旅游产品仍然居于主体地位,体育旅游产品从规划环节就缺乏足够重视,诸如滑雪、漂流、拓展、登山等体育旅游产品近年来正在不断兴起,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升体育旅游规划的效率。

此外,在体育旅游产品的销售与游客的购买环节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境,销售模式需要进一步打破常规、加强创新,购买渠道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游客购买效率,充分根据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价格。国内游客的体育旅游产品购买力不强也现实存在,其旅游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三、创新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体育旅游产业定位

创新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首先就需要明确体育旅游产业的定位,强调其作为一种综合了体育与旅游两种产业的新兴增强产业的独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认识,提升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视,明晰体育产业的定位,并且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升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力度,从根本上保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二)加强体育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水平,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培养一批具备体育旅游专业素质,了解体育运动规律、熟悉旅游产业开发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探索进一步加强体育旅游专业教育,在各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内开设相关的体育旅游方向课程,培养学生体育旅游知识技能。

(三)改革产业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并重点鼓励第三部门进入体育旅游产业,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第三部门是独立于政府与企业的以公益为目的的机构,将其引入体育旅游市场能够提升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专业性,增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部活力,从而有效缓解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公共部门的角度来改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体育旅游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 篇5

关键词:城市;休闲旅游;发展态势

城市休闲旅游的内涵和特点(一)城市休闲旅游的内涵休闲旅游关注旅游者从旅途中获得的精神感受,主要指旅游者通过度假、娱乐等活动来提升自我知识水平、保持身心健康等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由于休闲旅游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满足了旅游者在释放精神压力、参与娱乐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需求,逐渐成为当前旅游市场一种主流的发展趋势,备受学界和产业界的重视。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在旅游活动中通常具有客源地、目的地和集散地的作用,而且也是一些旅游资源和产品、旅游基础设施的所在地。城市休闲旅游,即以城市为基础,依靠城市的特有资源和优势来发展休闲旅游,是旅游业展的趋势。

(二)城市休闲旅游的特点

一是休闲。这是休闲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本质区别。旅游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不能够使身体得到放松,提高身体素质,还使平日紧张的精神得到解压,获得心理的享受。旅游者不仅重视旅游的结果,更重在旅游过程中的收获和体悟。二是提素质。休闲旅游还可以让旅游者在旅游中体验不同的文化,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沟通中,开阔视野,获得知识方面的拓宽。另外,休闲旅游能够引导人们在和人文自然资源的接触中,获得心灵上的解放提升思想层次,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素质。

三是具有可持续性。旅游者在休闲旅游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应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传统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保持旅游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休闲旅游也提倡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的必要性

分析(一)实现社会和谐目标的需要休闲旅游是旅游发展的趋势,其不仅要求在休闲旅游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这符合社会和谐目标的要求。休闲旅游的价值取向便是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获得身心的双重放松,使主观需求与客观环境相协调,这与传统的观光旅游相比,在思想层次方面有了提升。休闲旅游活动中要关注休闲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休闲旅游中的旅游者不是孤立的个体,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其与活动组织者、旅伴、当地居民等主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关联。

因此,旅游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同样会面临各种人际关系,对于这些关系的处理,能够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产生影响。

休闲本身便是人自身要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产物,是休闲旅游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为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创造了条件。由此,人在休闲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地状况的关注不再居主导位置,更关注自身在精神层面的收获。

(二)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在客观条件即闲B~B-,]-问增多及可自由支配收入增长等逐渐成熟之后,休闲旅游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为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带动其迅速壮大。在趋势的影响下,人们的旅游倾向也从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转移到休闲旅游。因此,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应健全完善休闲旅游相关基础设施。

(三)形成经济新增长极的需要

休闲旅游中的旅游者因为抱着休闲的目的进行旅游活动,所以如果对一个目的地城市具有浓厚的兴趣的话,就会具有持续的热情。这样,旅游者往往会在旅游地停留并进行持续的消费。休闲旅游的带动性较强,其发展能够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并且还能对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具有辐射作用。因此,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其需要重视休闲旅游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应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中心,将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休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

问题(一)市场定位不明确我国休闲旅游的开发实践较晚,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投资和有序的规划,限制了休闲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休闲与度假旅游市场供给对于其目标顾客的购买能力方面而言,显得相对过剩。休闲旅游大部分将一些高端的消费群体作为El标顾客,而忽视了中低消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很好的统筹资源配置,使真正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得不到满足。

市场定位不明确,城市休闲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便会受阻。

(二)旅游功能定位单一

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追求的并不是某一方面的满足,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的价值诉求,在基本的释放精神和身体的压力之外,更希望获得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升,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城市休闲旅游在其旅游功能定位方面需要能够综合考虑休闲旅游者的多样需求。然而,现实的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中,很多休闲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在思想认识方面不成熟,对休闲旅游的整体发展缺乏相应的规划,旅游产品形式不仅单一而且开发层次较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强,而且后续的拉动效应较弱。(三)产品质量有侍提升我国休闲旅游市场在市场定位和旅游功能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了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整体质量水平不高,比如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缺乏新意,往往一个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效应,模仿者众多,很多城市没有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旅游产品注重娱乐性,在旅游产品内涵的提升方面欠缺,没有走出传统观光旅游的套路,对于休闲旅游者的新的消费需求缺乏深入的挖掘,在参与性和体验性方面缺乏新意。

我国城市休闲旅游发展态势

分析(一)客源市场大众化和多元化人们由于对休闲生活的误解,在很长~段时间里认为外出旅游等休闲活动是奢侈浪费的表现,只是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收八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当然,如果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话,再谈旅游消费,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然而,现在的情势已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们自身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而且在社会整体服务系统不断健全、旅游市场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满足自身精神需求、丰富闲暇生活的要求变得相对迫切。因此,人们现在对休闲旅游有了全新的认识,将其作为业余生活的~部分随着大多数人的认同,休闲旅游的大众化倾向日益明显。另外,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休闲旅游也逐渐热衷,并成为其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逐渐多元化。

(二)国内旅游将成主流

人们进行休闲旅游,主要的目的是度假、休闲,但是由于受到假期及消费能力等限制,休闲旅游者不会像传统的观光旅游一样把精力和时间放在途中的景观欣赏上,而是会选择不仅具有优美的景观,而且配套服务设施健全的旅游地,以保证旅游的整体质量。我国的旅游市场开发是面向世界的,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传统对于外国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整体来看,外国游客在我国旅游市场客源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在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我国人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高涨,推动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且在休闲旅游逐渐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下,国内旅游将成为我国休闲旅游的主流。

(三)家庭旅游是主耍形式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当前也成为我国休闲旅游的主要形式。在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之后,人们对增进家庭成员关系和谐,提高家庭精神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而旅游作为一项休闲活动,已被很多家庭列为每年的活动计划。

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增多,人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并将休闲作为孩子增长见识、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寒暑假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休闲旅游活动增多。同时,家庭成员问由于个人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家庭旅游需要集中考虑整体的需求,以实现家庭放松休闲的需求,因此,在旅游地的选择方面,一般会选择国内旅游,既不会使家庭成员在体力上有过多耗费,也能保证旅游的质量。

(四)目的地多为城市郊区和周边城市由上述休闲旅游发展态势可以知道,人们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多为城市郊区和周边城市。对于大多数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旅游的旅游者来说,他们一般会选择乘坐火车、汽车或者自驾汽车就能够到达的旅游地。这些旅游地一般是在经济发达、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较高、生活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周边,其交通较为便利,自然环境和风光优美,旅游者出行较为便捷,比如一些城市周边的休闲度假区和城郊的农家乐等。这些旅游地的客源一般较为稳定且消费水平较高,是休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休闲旅游

深度开发路径(一)准确定位客源市场休闲旅游开发过程中,拓宽国际客源是必然趋势,但是也要看到,国内游客对我国休闲旅游产业具有的拉动作用。因此,应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休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针对性的定位,因为不同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内容及其形式的要求都不同。而且在家庭消费成主要形式的形势下,要对家庭旅游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优化产品结构

我国休闲旅游产品在设计上不需要盲目追求高端消费,而是要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以中档为主,同时,兼顾一部分高端和低端旅游者的需求。同时,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开发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层次和年龄段旅游者的产品,不仅要有以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的休闲旅游产品,也要不断开发和完善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等休闲产品。

(三)实施品牌化经营

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应坚持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提升,这样才能形成显著的产业特点,并在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能够为走向国际,参与国际旅游产业竞争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休闲旅游经营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

加强区域问旅游合作可以将相关区域内的资源和设施做到共享,优化配置资源,在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同时,实现多方共赢。因此,区域间要认清各自的资源区位优势和劣势,与相应的区域进行联合,制定共同发展的规划策略,推进区域休闲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

(五)重视环境保护

休闲旅游的发展需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支持,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如果在休闲旅游发展中不重视保护环境,将阻碍其良性发展,也会使其失去发展的基础。因此,休闲旅游在发展中要和城市的相关发展规划相联系,在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特色产品的同时,也要协调同其他各方的关系,做到不盲目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 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经济;互动;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B

一、红色旅游简介及其发展情况

红色旅游,由于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日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红色旅游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是: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目前,红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特别是2005年国家旅游局将该年定为“红色旅游年”大大推动了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2004年至今年上半年,红色旅游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状态。2004年,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为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26%。2006年上半年,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发展势头良好,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平均增长19.28%,旅游收入同比平均增长22.53%。红色旅游不仅给当地景区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带动当地建筑、商贸、交通、通讯、加工业和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红色旅游与其它旅游产品(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彩色民族文化旅游、古代文物遗迹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进行了深度整合开发,形成了叠加的吸引力和整体优势,提高了出游率,满足了游客多方面的需求,使得红色旅游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红色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综观历史,旅游业是一个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国家中必定要出现高速增长的产业,它在GDP中所占份额近年来一直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目前全国已有24 个省(区、市)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优势产业。而红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业中的一支新秀,近几年来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如红色旅游开展较好的江西省,2004年其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 350万人次,红色旅游的总收入达77亿元,分别占江西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32.7%和31.9%。 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整个旅游业的兴旺,而且还促进了老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红色旅游辐射的综合效应也已日益凸显。红色旅游激活了江西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江西省农业和种植业逐步演变为外向型经济产业。如2003年以来,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成为井冈山市的最大产业,2004年红色旅游业对当地财政的贡献率已超过35%。赣南的水果曾是“养在闺中人不识”,红色旅游兴起后,当地人真正认识到了赣南水果的市场价值,他们改良品种,发展绿色食品,如今赣南的脐橙、蜜桔、柚子等水果已远销海内外。

其它一些省市的红色旅游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如湖南省凭借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包装红色产品,促进景区景点所在地经济发展,使当地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其中仅韶山伟人故里游一项,2004年度接待旅游人数171万人次,直接收入508万元,直接就业人数1 80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23 000人,产生综合经济效益8 500万元。同时随着红色旅游景区一大批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整体形象大为提升。

综上所述,红色旅游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旅游作为“增长极”推动了当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最早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具有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规模经济效益,凝聚经济效果四大作用。“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涓流效应”,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各种创新活动和部分资金、劳动开始向四周地区扩散和输出,带动非“增长极”地区共同发展。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有意识地发展和培育“增长极”。而作为“增长极”的产业则必须具有生产规模大,有很强的增长推动力并且与其他产业有广泛的关联等特点。这样当作为“增长极”的关键产业开始增长时,该产业所在区域的其他产业也开始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步渗透,最终波及整个地区。

此外,“增长极”将在两个方向作用于周围地区。一是“极化过程”,即增长极以其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优越条件将周围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潜力吸引过来,如矿产资源、原材料、劳动力、投资、地方工业或企业;二是扩散过程,即增长极对周围地区投资及其他经济技术支援,形成附属企业或子公司,为周围地区初级产品提供市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等。而在“增长极”发展演化的中后期,以“渗漏”(扩散)作用为主,在这阶段,给予多于吸取,区域发展水平将趋于均衡。

目前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产业,既是自身增长极的形成过程,又是逐步开始发挥增长极作用的过程。虽然红色旅游一开始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其客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在时间上也受到革命纪念日和政治活动的影响,但随着红色旅游由事业接待型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旅游产业型的转变,红色旅游作为地区(主要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带动当地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的均衡增长。红色旅游作为增长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1)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2)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效应。

红色旅游“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1)人力资源聚集迅速,这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2)主导产业迅速形成,红色旅游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效应、乘数效应和竞争优势,呈现出发展快、竞争力强的特点。因此,对于那些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密集成片的地区,可以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主打产品。而那些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零星、单一的地区,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其它旅游资源开展红色生态旅游、红色农业休闲游、红色地质旅游、红色民俗旅游等复合型旅游形态,深化旅游产业链,满足游客的多重需求,从而使旅游这个主导产业能得以持续发展;(3)资金迅速聚集,旅游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同时也处于产业链的未端,因此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会拉动整个产业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迅速围绕该产业聚集,形成资金集聚效应,投资的增长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本身的发展。

(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红色旅游的繁荣兴旺

伴随着红色旅游而繁荣的地方经济为更好地开展红色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对红色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了基础设施情况,方便了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

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大多数红色旅游区的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此外因为缺少资金的来源,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的远期发展。

在开展红色旅游以后,受其影响,旅游已经成为了该地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该地区必然会吸引大量财力人力的注入,由此带来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形成“一业兴而百业旺”的良好局面。伴随着相关设施的完善,旅游区条件的改善,它对旅游者的吸引度也就越大。从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旅游带动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2.加大了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实现了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热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旅游市场急速扩张,旅游人数大量增加。与这个有着巨大产出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对文物资源的投入不足。每年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与实际需求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缺额。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文物单位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而在对文物的开发上采取“涸泽而渔”的方式。这种开发方式严重地损害了文物的价值和生命,如曲阜发生的“水洗三孔”事件和武当山遇真宫被完全烧毁事件,对文物价值造成了不可恢复的损害。

因为红色旅游近几年刚刚兴起,所以在这之前,旅游对文物的损害在红色旅游资源上表现尤为明显。但随着红色旅游的兴旺这种情况肯定将有所改变。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增长会给自身的发展提供足够支持,从而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因为经费的问题损坏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实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谐发展,做到在充分保护的条件下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保护。

3.扩大了红色旅游的产业链,赋予了红色旅游长久的生命力

因为红色旅游教育和学习性的色彩比较浓厚,所以对普通群众的吸引性没有一般旅游项目那么大。一些著名的红色旅游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与其他旅游景点相距很远,而且较少有相应的纪念品可买,令旅游者难以尽兴。所以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区的受众是有一定局限的。

红色旅游要想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应该要千方百计扩展产业链,延长旅游者的游览时间,增加其消费内容和金额,而这一切都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后盾。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其他旅游项目为辅,具备完整的吃、住、玩、游、购、娱这六大要素的旅游产业链,并以此来扩大自己的潜在顾客群。红色旅游只有多元化经营,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保证自身生命力的持久性。

总之,红色旅游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红色旅游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红色旅游产业与文物保护开发互动发展的研究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然而,旅游活动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又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处理好旅游产业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所以文物成为旅游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这种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构成旅游业的灵魂。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基于如此现实,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1.文物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化经济价值,对发展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有着巨大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既然文物古迹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3.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探索文物保护与旅游事业发展的新模式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应坚持的原则。关于文物保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模式问题,清华大学的程子建,钟笑寒在《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化:不完全合同理论》中提出:旅游价值越大的文物反而越不适宜由企业经营,而适宜由事业单位经营,由于旅游开发会对文物有损坏,因此,越是容易在开发中破坏的文物旅游景点越适于事业单位经营,在国家的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该继续对文物脆弱但开发价值高的文物景点采取事业体制。而对于损害程度低价值不高的文物景点,引入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旅游企业从事开发和经营。事业单位经营和产业化改革倡导的企业经营各有其利弊。事业单位经营的问题是激励不足,而企业化的问题是,在盈利项目上激励过度,而在公益项目上激励不足。这样,应当针对文物资源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旅游景点文物保护单位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开发。

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Z].

[2] 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J].商业经济.2006(3).

[3] 陈永志.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5(5).

[4] 梁峰.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策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5] 李广春.红色旅游发展需求及其增长[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1).

[6] 杨荣彬.红色旅游中革命纪念馆发展模式探讨[J].南方文物,2005(4).

旅游开发与风景园林的和谐发展 篇7

关键词:旅游开发,风景园林,策略

1 前言

我国是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大国, 风景园林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风景园林与旅游开发有着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 风景园林作为结合自然与文化的旅游资源, 能够为旅游开发提供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 旅游开发凭借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运营可以更好地为风景园林提供建设动力。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旅游文化消费产生了更大的需求。在此背景下, 我国风景园林的新建、修复、开发等工作蓬勃开展, 风景园林的保护逐渐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关注。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大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给风景园林的旅游开发带来压力, 另一方面人们文化修养不足, 在园林审美方面存在缺位, 因此我国风景园林的旅游开发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2 风景园林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风景园林在我国有着悠远的历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苑囿发展到古代帝王田猎游赏时的帝王园林, 发展至明清时期蔚为大观, 北方以北京为中心形成了气象恢宏的皇家园林, 其中圆明园、颐和园等杰出代表, 南方以苏杭为中心形成了具有浓郁文人雅趣的私家园林, 其中苏州园林 (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留园) 是其代表, 除了人工建园之外, 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也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为主的风景园林, 比如杭州西湖风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无论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还是自然风景区都吸引了无数热爱自然和文化的游人畅游其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进行旅游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风景园林旅游开发进入了新的阶段。

园林与旅游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因素, 二者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 风景园林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是推动风景园林和旅游开发实现“共赢”的重要支点。当前, 我国风景园林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景园林难以满足旅游开发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方面大量城市园林和城市绿地只注重自然美和视觉美, 忽视文化内涵建设, 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对风景园林建设维修保护的力度欠缺, 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政府支持不力的现状, 此外各地风景园林自身存在重复、攀比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造成游人视觉疲劳, 影响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此, 为了更好地推动旅游开发, 风景园林建设保护工作必须迈上新台阶, 实现新跨越, 风景园林对于旅游开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旅游开发提供审美对象和旅游目的地等方面, 因此必须加强风景园林建设。

与此相对的是, 旅游开发为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但是同时也会给风景园林的保护带来一定难度。一方面, 风景园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旅游开发, 风景园林能为当地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提高人们对于风景园林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另一方面, 大规模的旅游开发, 使风景园林特别是自然风景园林原有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 尤为严重的是过度的商业开发可能造成风景园林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的损失, 使风景园林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给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3 风景园林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策略

充分认识风景园林与旅游开发的相互关系,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风景园林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关系是二者发展的必由之路。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 促进风景园林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必须要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上来, 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加强风景园林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可持续开发, 促进二者的和谐共赢。

3.1 大力开展生态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是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是风景园林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旅游就是要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关系, 通过因地制宜的手段增强风景园林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力度, 促进旅游开发对生态园林发展影响力的提升。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在风景园林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中要始终绷紧环境保护的弦, 坚持环境保护是生态旅游的生命线,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解决日益突出的人与环境的矛盾问题, 实现旅游开发与风景园林的真正生态化。

3.2 突出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

归根结底, 人们对于风景园林旅游的需要是一种精神文化的需要, 因此必须要重视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作为融汇着我国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风景园林, 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是深深植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的, 在当代社会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将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风景园林的文化挖掘出来。以我国著名的苏州园林为例, 作为我国私家园林的典范, 苏州园林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文人气质吸引着无数的游人,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突出这一特点, 发掘园林的文化底蕴并结合时代特征向游人呈现, 从而促进旅游开发与风景园林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万娟.风景园林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 2013 (02) :70-101.

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关系的研究 篇8

关键词:旅游开发,社区,可持续发展

当前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起,尤其是一些风景区,更是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并且“旅游促进发展”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结论,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我国各地也把旅游业作为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先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特别是在我国,大多数旅游点是在远离城市的郊区,而我国的农村建设相对落后,如何依托旅游业建设旅游区及其周边地区,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在研究者们探索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社区逐渐成为其关注对象。

社区(Community)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其概念社会学家有多种定义。根据国内外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解释和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可以认为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关于旅游开发对社区的影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大量的案例研究和分析表明,旅游业确实给社区带来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社区的发展。具体来看,旅游开发对社区利益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 经济影响

1.1 积极影响

1.1.1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

旅游开发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游客流,游客数量增加,对当地服务、物品的需求量加大,旅游消费增多,餐饮、住宿、商品销售随之发展起来,当地的收入增加,自然带动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

1.1.2 实现旅游扶贫

由于旅游发展具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旅游业被视为扶贫的有效手段。

1.1.3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知名度,增强招商引资能力

旅游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发展旅游无疑会促进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1.2 消极影响

1.2.1 社区不稳定性增加

旅游业的发展会给社区带来很多好处,但有的地方对旅游过分依赖,这样不利于社区经济稳定。

1.2.2 社区居民生存压力增大

外来投资者对景区进行开发,随之而来许多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而当地社区居民由于知识、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等。此外,外来投资者掌握经营权,在进行利益分配时社区获益有限。

2 社会文化影响

2.1 积极影响

2.1.1 促进文化交流

旅游开发将旅游者带到目的地,旅游者在体验当地社会民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将自己民族、社会的文化带到目的地,通过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接触,社区居民可以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2.1.2 促进地方文化和古建筑的保护

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过去不被当地人重视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的手工艺品因为市场需求的扩大得到发展。

2.2 消极影响

2.2.1 占用生活空间,影响日常生活

随着旅游开发的进行,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整个社区几乎成为一个建筑施工工地;随着旅游项目接近完成,许多社区居民原来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景区,给其生活带来不便;随着景区的开放,大量的旅游者开始涌入,原本宽敞的生活空间变得狭小拥挤,甚至有的当地居民必须迁离自己住所,所有这些都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2.2 破坏社区文化

文化产品过度的开发,导致文化的商品化,失去其原有的内涵与意义。此外,旅游者带来的外界信息,还会使社区居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会导致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不满,价值观可能会发生扭曲,甚至导致犯罪现象增多,出现社会问题。

3 环境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提高了社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旅游开发重视环境保护、文化设施建设等,旅游开发在本质上与保护环境具有内在一致性。

3.1.2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旅游开发的进行可以使许多原本没有利用价值或难以利用的土地,成为价值较高的旅游用地,使土地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3.2 消极影响

3.2.1 破坏社区环境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尤其是企业投资的情况下,由于开发商投资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只顾取得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此外,由于规划不当等,也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3.2.2 占用社区资源

旅游开发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的,必然会涉及到该地域范围内土地等资源的占用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社区,该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农耕与旅游之间的用地冲突等。

关于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业的态度,也有大量的研究对其做出了分析。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活动的影响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对旅游开发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作用。社区居民关注的焦点是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社区居民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因为他们生活和工作在旅游开发地,为旅游者提供当地资源,直接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旅游开发是对社区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展现,居民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其日常劳作等本身就是这些资源的一部分,旅游开发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生存环境的变化。在旅游开发给社区居民带来好处的同时,社区居民也是旅游开发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的最终承担者,因此,他们有权利要求给予合理的补偿,有权利参与旅游开发活动,有权利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作为旅游开发活动的利益相关者,社区居民支持旅游开发的进行,一方面希望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获得合理的工作报酬,增加收入,获得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环境,使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还希望通过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尽量减少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当地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区特点,使本地的传统文化得以保持和发展,从而保证本地的旅游吸引力以及本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只有在旅游开发中处理好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使二者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实际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因承担过多的外部成本而对旅游发展产生抵触情绪、相关群体由于不同的利益取向产生矛盾冲突等,极大地阻碍了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者、规划师、开发商对社区利益有足够的认识,在发展旅游之前,制定旅游规划之时,将社区利益考虑进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的正面影响,使旅游发展为旅游地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更多正面的社会效益,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钟永德.旅游景区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马鸿杰,张育南.社区参与:开发商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旅游学刊,1992(3):18-20.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 篇9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 北依秦岭, 南屏巴山, 整个汉水横贯其中, 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同时这里也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它带来了“中华聚宝盆”、“金瓯玉盆”、“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汉中市名胜古迹众多, 全市现有旅游景点110多处, 其中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物保护圈1处,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 省级森林公园5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 名优土特产190多种。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亦被誉为“汉家发祥地”、“两汉三国文化圣地”。近年来, 随着政府“十二五”规划的引导和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 汉中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秦巴天府, 水韵汉中”的旅游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中国最美油菜花海”的评选活动更是提升了汉中在全国的知名度, 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

二汉中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资源开发程度低, 品质不高, 缺少名牌产品

汉中市拥有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武侯祠 (墓) 、张骞墓、张良庙等数量众多的两汉三国文化遗产。此外还有以褒斜栈道、倘骆道为主的“栈道文化”遗产, 以南湖、红寺湖、南沙河等为代表的山水风景独具魅力。汉中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尤以国宝大熊猫和朱鹮为代表。汉中少数民族众多, 民族风情浓郁, 独特的饮食文化、民居建筑、羌族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目前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 品质不高, 缺少名牌产品。以著名的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坛和饮马池古汉台为例, 古汉台现为汉中市博物馆, 馆藏众多文物精品, 以及栈道模型陈列室和石门石刻展室。但目前仍停留在单纯的陈列参观阶段。拜将坛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地方, 拜将台现在站在高台上会发现是一个棋盘广场, 整个景区外面的围墙却是栏杆式的, 许多游客到了景区门口在景区的外围转一圈却不进去, 因为通过围墙就把景区里面一览无余, 客人反映景区里面太单调, 所以游客的逗留时间很短。关于饮马池目前却没有开发, 使这一资源没有发挥它的价值。

2. 汉中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

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良好的旅游形象能够有效提升游客的满意度、重游度以及推荐度, 因此, 提升旅游形象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闻名于世, 它展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特色, 不仅包括独具个性的城市空间布局、风格各异的路网结构、体现传统文化和地方风格的建筑群体, 而且还包括具有地域文化与传统特色的物质空间环境, 还有以这一物质形态为基础向人们表达的文化内涵与信息。但在当前文化趋同的大背景下, 汉中的城市建设也难免走入雷同的误区, 没有结合汉中独有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进行准确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导致了汉中的城市旅游形象没有个性, 没有特色, 没有吸引力, 没有生命力。

3. 城市和景区基础设施差, 不利于吸引游客

城市环境面貌是诸多物化和非物化因素的综合外在表现。城市建设必须充分体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 追求功能与景观统一,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果统一。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后发现, 汉中在城市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如城市中心广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 不管是市民还是游客来都市中心游玩时, 都会碰到许多问题, 如主要街区公共卫生间太少而且位置偏僻, 游乐设施几乎没有。此外, 景区方面的基础设施也不太理想, 游客反映停车难、住宿难、旅游服务质量不规范等, 许多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抱怨汉中旅游的种种问题。这些都导致旅游者对汉中的旅游形象都大打折扣, 游客的旅游期望和实际旅游体验差距太大, 严重地影响到游客的满意程度, 游客的重游率很低, 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吸引力较差。

4. 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汉中的旅游业发展较晚, 景区旅游收入渠道单一, 这导致了许多景区、景点为了生存, 在收入来源上过分依赖门票收入。毫无疑问, 目前, 景区门票是构成景区旅游消费成本的主体部分, 但中国景区高昂的价格已经成为旅游经济效益增长的瓶颈因素。笔者调研后发现, 汉中几乎所有的景区门票价格偏高, 而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太理想, 管理比较混乱, 经验不足, 维护意识不强。比如汉中的石门水利风景区, 大坝附近的水里面经常都有附近山上的枯枝烂叶和一些生活垃圾, 景区却没有及时清理, 游客抱怨在所难免。景区外远近闻名的鲜鱼一条街使得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但景区及经营户显然对内部的环境卫生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褒河水面上厚厚的枯枝落叶和石门水坝周围年久失修的栏杆, 以及鱼庄直接排入河中的垃圾污水, 都直接反映出景区注重开发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弊病。

三对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 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 打造名牌产品

从总体上看, 汉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加之地处秦巴山地的内陆地域劣势, 使得其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全国乃至陕西的其他地区。资金的匮乏使得汉中无力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 以至于形成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形式单一、档次低下、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时资金的缺乏使得众多的旅游资源“待字闺中”, 而原有的旅游产品则大多老化单一。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 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旅游专门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汉中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为汉中旅游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要尽可能谋求多元化的融资格局, 多方筹措资金, 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此外, 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的用人政策,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机遇, 提升旅游资源开发的水平, 打造名牌产品, 促进汉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 提出符合汉中历史和特点的宣传口号和策略, 找准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区形象是对外展示风采的平台, 旅游地往往通过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 (DIS) 向旅游者传达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因此, 旅游区形象定位从根本上而言是确定本地区旅游特色基调的过程, 旅游区形象的定位实际上包括了旅游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是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外在表现。因此, 需要充分考虑汉中的各种内外环境,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确定汉中市旅游业的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确定汉中市的旅游功能定位。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对汉中的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 使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特质鲜明, 以现有的和后续开发的旅游产品来支撑其旅游功能, 实现其旅游发展目标。目前汉中城市旅游形象口号是“秦巴天府, 水韵汉中”“金瓯玉盆”等。这些都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而且要推陈出新, 如“寻祖汉家之源, 纵情山水汉中”“寻找朱鹮最后的一块净土”, “汉山汉水, 汉人汉家”“天之汉, 地之中”更是在对外吸引旅游者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加强城市的环境建设, 提高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旅游的效用高低不仅取决于“游、娱”等主要旅游要素, 还包括“食、住、行、购”等其他要素的配合, 在少数地方, 甚至“食、购、行”能成为对游客的主要吸引物之一, 如德国的高速公路, 在设计中要求密切结合所穿过地区的地形, 通过设计显示出自然风貌和现有城镇的最佳景色。因此, 城市包括基础与服务设施的配套是增加游客的旅游效用, 提升旅游价值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 汉中市应精心建设城市的硬件环境, 景区 (点) 、标志性建筑物、特色街区、重要节点、广场、花园等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中的历史性、文化性元素, 应保持或恢复其原貌和特质, 新建建筑和景观也应注入文化内涵, 突出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 以此提高城市硬件设施的文化品位。此外, 要重视汉中的城市文明建设, 提升市民的社会责任感, 以21世纪的新形象作为汉中的文化主体意识特征, 塑造良好的城市精神。以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和热情文明的城市精神来吸引游客, 不断提升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

4. 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机制

由于汉中市相对封闭, 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消费方式陈旧, 对旅游业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型, 尚停留在粗放的管理模式阶段。具体表现在:注重宏观指导、缺乏深度开发;注重旅游效益、缺乏资源整合;注重开发建设、缺乏形象包装。旅游局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管理模式相对僵化, 景区自我管理缺乏活力。明确旅游产业主题, 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景区、政府、人民群众等许多方面, 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政府的一项职责。汉中市目前许多旅游景区 (点) 仍处在文化、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多重管辖之下, 往往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发展目标不明。笔者认为, 各级领导乃至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应进一步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树立大旅游的新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机制, 从制度层面解决前述问题。景区管理机构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学习借鉴成功景区的管理经验, 不断提高景区自身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彦清、尹继武、熊小军等.汉中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24~27

[2]申有顺、申莹洁.以史为根以文为魂以绿为韵以人为本构建独具地域特色的名城景观[J].城市, 2008 (11) :71

[3]王旭东、李全润.改善城市环境面貌的思考[J].城市, 2008 (11) :79~81

[4]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19

[5]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 (张文译)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77~79

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 篇10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它发源于清乾隆以后的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成长兴盛于安庆地区,至今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安庆黄梅戏用安庆地方方言念唱,以其清丽淳朴的演唱特色、雅俗共赏的表演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着观众。《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一批经典剧目享誉海内外,近些年来,《红楼梦》《徽州女人》《六尺巷》等精品佳作更是迭出不穷,黄梅戏与黄山被称为“安徽两黄”,已成为安徽最具标志性的文化艺术品牌。

作为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基地,安庆市有2个市团,安庆市所辖一市七县均有剧团,活跃在安庆地区的民间黄梅戏班社有200多家,另外安庆市还拥有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社科学术理论期刊黄梅戏艺术、黄梅戏艺术中心与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听正宗黄梅戏最佳之地的安庆黄梅戏会馆和吴越茶馆等。黄梅戏除了传统的舞台表演之外,还有电视剧、光盘、专业书籍等,近些年来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生产体系,并成功举办了五届黄梅戏艺术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特别是影视等多媒体的增强和传播,黄梅戏的需求不断减少,在传承与发展中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问题。一是戏曲演出活动不足,市场难开拓;二是专业演员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三是黄梅戏院校学生就业难、演职人员待遇低导致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四是资金短缺,基础设备落后,研究经费不足。另外民间戏班大多数规模小、设备简单,演出质量不高,主要在逢年过节时在农村活跃[1]。

导致黄梅戏市场萎缩、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认为主要因素是黄梅戏市场化不足,从而制约其发展与传承,并导致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等一系列的问题,如图1所示。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风靡大江南北,也曾走出国门,传向国外,影响十分深远。然而目前黄梅戏同大多数的地方戏曲一样,市场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无论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角度,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高度,加大安庆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的扶持力度,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在自主式和兼容式两种途径下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两黄”的精品名片,黄梅戏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前景,政府的保护政策以及资金投入固然有利于黄梅戏的发展,但想要黄梅戏艺术事业能够真正的独立强大并获得良性发展,则更需要黄梅戏加快市场化的步伐,加强与旅游的结合,凭借自身资源与优势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市场。通过对黄梅戏进行旅游开发,可以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市场,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并长期保持活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艺术,同时,还能打造安庆特色旅游品牌,带动安庆旅游市场的发展。

2 安庆黄梅戏的自主式发展

2.1 黄梅戏演出队伍的发展和完善

作为推进黄梅戏艺术发展的主力军,安庆市黄梅戏剧团的任务不仅是出演优秀剧目,更重要的是创作出精品剧目,好的剧目可以给剧种带来勃勃生机,而剧种往往借助于好的剧目发展繁荣起来。传统的经典剧目不能保证黄梅戏永久不衰,且很多故事已和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不相适应,为了进一步发展黄梅戏,必须深入基层群众,发掘新主题,了解大众的切实需求并结合安庆市拥有的丰富题材创作出新的经典。经典剧目是在数以百计实践和不断修改和完善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成果[2],因此要有长远目光保证新剧目的演出次数,耐心打造经典。除了打造精品剧目外,黄梅戏剧院还担当着人才尤其是“角”的培养、流派的创造、戏曲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发展黄梅戏艺术等重担。

黄梅戏作为地方戏曲,其发展是离不开对剧种的本体特征的熟悉与把握的,县级剧团和民间班社因其特有环境,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观众的需求,它们的存在有利于校正黄梅戏的发展方向,也能够更清晰地昭示了黄梅戏的的通俗性特征[3]。另一方面,现农村里的娱乐方式仍然很单一,再加上黄梅戏诞生成长于农村的田间地头,与农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所以黄梅戏在农村市场应该是大有可为的,县级剧团和民间班社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农村、基层的演出中去,打开农村市场。

2.2 黄梅戏教育与人才培养

传承和发展黄梅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当前黄梅戏人才流失、青黄不接的事实已严重阻碍了黄梅戏前进的脚步。黄梅戏教育是其艺术传承、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当前安庆市黄梅戏教育主要有以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为代表的黄梅戏专业教育、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和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代表的提升综合素质的特长教育[4]。这些学校院系为黄梅戏艺术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黄梅戏市场不景气、师资力量匮乏以及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使得大量优秀人才流失。

为了尽快解决人才断档问题,更多地增加黄梅戏艺术后备军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首先,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剧团为学子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反过来,学校也为剧团培养接班人。其次,学校应经常聘请黄梅戏艺术大师来校授课,帮助新一代的青年演员接过传承发展黄梅戏的接力棒。再次,应注重对其他艺术的学习。黄梅戏应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取了现代元素,在借鉴其他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地创新,不断为黄梅戏艺术注入新鲜血液。最后,应注重各方面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出优秀的黄梅戏表演人才,更要培养黄梅戏剧本创作、戏曲导演、舞美指导、配乐等各方面的人才,这样更有利于黄梅戏艺术的全面协调发展。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存在“团带班”和拜师收徒等教育形式,这两种教育形式主要存在于剧团、民间班社之中,虽然有其相应的问题,但不失为黄梅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有利于黄梅戏大师精湛技艺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新一代“角”的培养[5]。

2.3 积极创造黄梅戏的“多看效应”

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黄梅戏作为一个较年轻的剧种,其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在社会飞速发展下,戏曲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巨变,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黄梅戏不断淡出人们视线范围,而当一种文化只被一小部分人熟知和需要的时候,它就离衰弱消亡不远了。因此,黄梅戏不能坐以待毙,应勇敢地走出去,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黄梅戏艺术。

首先,继续黄梅戏艺术节、七仙女等活动的举办。自1992年黄梅戏艺术节创办以来,在推进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创新、树立城市品牌、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类似的节庆活动不仅能带动巨大的客流,带来经济价值,更能通过此途径培养更多的观众和忠实的戏迷。其次,黄梅戏艺术进高校。不论是市县级黄梅戏剧院还是黄梅戏学校都应该注重青年观众的培养,应时常走进省内省外高校的校园进行公演。另外还可以在各学校开设黄梅戏选修课,使得喜爱黄梅戏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不熟悉黄梅戏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地方文化了解的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最后,应加强与影视传媒的结合,实现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影视传媒的结合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到黄梅戏并培养和成就了大批黄梅戏新人。

3 安庆黄梅戏的兼容式旅游开发

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早期基础层次的观光旅游正逐渐被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所取代,发展文化旅游成为许多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虽然黄梅戏作为全国五大戏曲之一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相比京剧、昆曲,黄梅戏的优势并不是很突出,很难成为主要吸引物吸引游客,应走整合之路,与其他旅游吸引物相互补充促进,共同发展。今年作为“中华文化游”主题年,黄梅戏作为安庆市乃至安徽省的一张响亮名片,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3.1 黄梅戏兼容式旅游开发的合理性分析

从黄梅戏自身价值和特色来看,黄梅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吸引物,存在的依据在于它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黄梅戏由民间歌舞萌生,紧扣大众审美情趣,流播于乡野,发祥于城镇,她活泼生动的艺术风貌,具有鲜明的乡野文化特征[6]。黄梅戏多以劳动人民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为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故事,向人们展示淳朴的自然美,像一杯清茶给观众以高度美的感受,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黄梅戏以抒情见长,其唱腔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与其他戏曲相比没有太大的语言障碍,各地的人们大多能听懂,因而黄梅戏受欢迎程度和普及广度也是首屈一指的。

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来看,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的安庆市,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称,同时还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现安庆市郊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龙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巨石山、灵山石树、鲍冲湖风景区等等。安庆市管辖县市还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柱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花亭湖、“海上蓬莱”之美誉的浮山、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江绝岛小孤山、佛教名山司空山等等。此外,安庆还是七仙女的故乡,乐府双壁之一《孔雀东南飞》的发生地,众多文人艺术家的家乡。

虽然安庆市的景点很多,但是大多数景点的吸引力不是很强,有些景点的旅游剩余时间较多,且大多数景点属于静态的自然观光型,缺乏一些文化性的旅游活动,黄梅戏与它们的结合无疑是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举措,在丰富当地旅游活动的同时获得自身的传承和发展。

3.2 安庆黄梅戏兼容式旅游开发

目前黄梅戏旅游开发形式比较单一,黄梅戏演出机构应充分利用旅游市场,与相关单位组织签订合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逐步实现黄梅戏真正融入旅游,使欣赏和学唱黄梅戏成为安庆甚至是安徽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清新自然又纯朴的黄梅戏,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快餐文化和肤浅浮躁的流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涤,在愉悦心情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加强黄梅戏与旅游的结合不仅仅是发展安庆旅游的需要,更是传承与发展黄梅戏的迫切要求。以下分别介绍黄梅戏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三个方面的结合。

3.2.1 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对精神消费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返璞归真”的需求日益高涨,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品种应运而生,几年来,以农家乐和民俗游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在各地方兴未艾。乡村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价值和服务,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离开了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必将缺乏生机与活力[7]。

黄梅戏被称作是“乡野吹来的风”,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民间生活,如《天仙配》、《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打豆腐》等戏曲,具有浓厚的乡野气息。黄梅戏经过近200年的传承与发展而不衰,作者认为很重要一个因素是黄梅戏的学唱在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已经日常化,这支生长于乡野的一朵奇葩不应该无视“娘家人”的翘首期盼,登上艺术大雅殿堂的专业演出剧团应该常回家看看,回到最初被创作和传播的家园,指导当地剧团的同时还能够激发灵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剧目,另一方面,黄梅戏与乡村旅游融合为当地黄梅戏的演出团体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展自己的平台,同时也解决了地方剧团经费不足等问题。总而言之,加强黄梅戏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不失为发展与传承黄梅戏的有效途经之一。

目前,安庆市的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不断扩大,优秀旅游乡镇以及星级农家乐逐年增加,安庆市政府和领导还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还给予创建成功的单位一定奖励。安庆市在建的为期三年的项目“龙山凤水旅游文化产业园”,其目标之一便是打造黄梅戏与文化旅游之圣地,如果按此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黄梅戏与安庆乡村旅游的兼容式开发将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黄梅戏发展与传承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同时还丰富了安庆市乡村旅游活动。

3.2.2 与休闲度假旅游的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宠儿,休闲度假旅游是以游憩、娱乐、度假、休养为主要目的,直接关注人的内在感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标志,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8]。黄梅戏与休闲度假旅游的合作不仅会强化休闲度假区的文化主题,打造旅游特色,而且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力和市场。

黄梅戏最初是为了丰富人们贫乏的业余文化生活,达到“自娱娱人”的目的。选择休闲度假旅游的游客主要是追求轻松、闲逸、清新、乐趣,如诚实率真的《打猪草》;热爱生活、夫妻和睦的《闹花灯》,机智、幽默的《春香闹学》等剧目,小生、花旦的表演,或狡黯诡诈,或憨态可掬,或口舌无忌或娇情态意,都令人赏心悦目。这些剧目体现出一种健康、平实、豁达的美学情调,包涵着对生活的审美判断,引发对现实生活的共鸣,使我们获得审美的快感和满足,在畅快淋漓的笑声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好[9]。安庆市的巨石山、大龙山、鲍冲湖等风景区均设有休闲度假区,2010年被评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名县”的潜山县也将会有更多的休闲度假区,这些都可以作为黄梅戏的兼容合作对象。

3.2.3 与观光旅游的结合

旅游者总是希望通过旅游能够领略到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以及风土人情等,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纳入旅游线路无疑是安庆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当黄梅戏在大自然的天然舞台上唱起,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更能实地欣赏到清新优美的黄梅戏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自然与人文的互补。作为新版《天仙配》的主要拍摄地,天柱山风景区完全可以实现剧情的再现,其实黄梅戏中的很多剧目都适合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上演,而且在青山绿水的背景下,黄梅戏更显得优美和清新,同时还为旅游景点增添一道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

在体验经济消费时代,游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而是渴望在差异化的体验和活动中获得难忘的、意义不同的独特回忆。黄梅戏不仅可以扩大舞台,还可以在方式上寻求突破,比如改变传统的表演欣赏的方式,与广大的戏迷游客同台演出,与游客互动表演,就算是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句台词,都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回忆,以上所阐述的兼容式开发相比会馆茶楼类型的演出更容易使黄梅戏走进观众,观众也更容易接受黄梅戏。

3.3 保障措施

1997年安徽省就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并且在2001年又以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繁荣黄梅戏艺术的若干意见”,将黄梅戏视为安徽的文化品牌,作为带动全省文化发展的龙头。安徽省各级领导对发展黄梅戏的重视,黄梅戏的发展机遇也是空前的。然而,黄梅戏这些年的发展却远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原因之一就是后续的保障工作没有做好,从而使得一些有建设性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为了保障黄梅戏兼容式旅游开发模式的成功与长久,作者提出了一下几点保障措施:一是剧本的不断创新。安庆黄梅戏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乡间小剧种摇身变成大家喜闻乐见的五大戏曲之一,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黄梅戏前辈坚持不懈的努力,优秀剧目的不断创作。作为“黄梅戏之乡”的安庆有着丰富的题材,如《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剧目就是典型的例子。二是到位的宣传。宣传的渠道千百种,但是漫天撒网只会徒增成本,不仅仅要加强力度,更要有针对性的宣传,站在游客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需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些细小的问题也不应该忽视,比如说印有多国文字的宣传册,纪念品的个性设计等。三是演出质量的保证。态度决定一切,作为黄梅戏演员,才华技巧熟练程度是决定其演出质量的一个因素,但是饱满的激情与坚定的信心也一样能够感染每位观众,能让欣赏者体会到大家的努力,而不是机械化地完成工作。四是政府的支持。黄梅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两黄”的精品名片,安徽省和安庆市政府应该为黄梅戏的兼容式开发扫除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提供相关的优惠和发展政策,增加资金的投入,积极发挥安庆历史文化名城和安徽省众多旅游资源的优势,打造一批安庆乃至安徽特色的黄梅戏旅游产品。

4 结语

剧团是黄梅戏发展的主力军,实践是黄梅戏发展的指导老师,市场是黄梅戏发展的舞台。黄梅戏的兼容式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提高黄梅戏的知名度,还有利于剧本的创作和黄梅戏的发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实现“听者得其所,艺者愈精深”。通过兼融式开发,对黄梅戏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而增加,黄梅戏有了更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平台,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找回自己,发展和充实自己,更好地挖掘和培养后备军。新人能够得到相应的锻炼、现有工作人员能够获得相应的岗位,生活有了保障,从而解决了黄梅戏院校学生就业难以及演职人员待遇等问题。随着市场的扩大,黄梅戏演出场次和收入也会随之增多,资金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供应,从而缓解设备更新不足、研究经费短缺等资金问题。黄梅戏与安庆旅游的结合是个互利合作共赢的举措,黄梅戏与安庆旅游资源的兼容式开发不仅促进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也让黄梅戏成为了安庆文化旅游最具特色的形象代言,黄梅戏在丰富安庆市旅游活动的同时,还提高了各旅游景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打造安庆市的特色旅游。

黄梅戏艺术不仅是安庆人的骄傲,更是安徽人的骄傲,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不应该在快餐文化的“侵蚀”下被人遗忘,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前人留下的精神粮食,更有必要利用和开发这一宝贵精神的财富,为更广大的人民带去更多的欢乐、谋取更多的福利,与此同时,黄梅戏也能在开发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传承,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赵晓和.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调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3.

[2]王夔.黄梅戏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艺术论丛,2006(00):326-328.

[3]刘金祥.戏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路径[J].剧作家,2010(3):122-123.

[4]张铮.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职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以黄梅戏教育为例[J].黄梅戏艺术,2010(3):47-48.

[5]杜长胜,张文振.当代戏曲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论纲[J].戏曲艺术,2009(2):4-5.

[6]江霞.浅论黄梅戏的文化特征[J].大舞台,2010(6):86.

[7]李光梓.旅游文化视野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J].中外企业家,2010(14):37-38.

[8]汤颖松,魏莉.休闲度假旅游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8(6).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 篇11

1.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把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产业化及生态建设,作为项目区建设的重点。2006年以来,完成土地治理项目累计投资3760万元,先后完成了花桥、金紫、沙井、凤凰、水清、金沙等项目区工程建设任务,全县改造中低产田3066.67hm2,修建水库、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456处。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区土壤得到了改良,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小流域得到治理,保障了粮食安全和产业化发展,农民收入大大增加,脱贫步伐明显加快。真正做到农田建设标准化、农业种植规模化,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项目实施后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发展农业优势项目,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城步县是老、少、边、穷地区,系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程度较严重,但有良好的资源优势,针对这一发展形势,坚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时,城步县根据自己温差不大、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切实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结合起来;二是把机耕道整修与乡村道路的“通畅工程”结合起来;三是把水土保护林建设与绿化乡村结合起来;四是把农田灌溉项目与农村饮水工程结合起来;五是把优化环境与建沼气池、改房、改圈、改厕结合起来。并且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立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注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注重发挥区域优势,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在项目上给予重点扶助,在技术上实施普及推广,同时巩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使农业项目区“筋强骨壮”,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多,农民收入增加的来源渠道不断扩大。

3.投资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开发性的特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要通过统筹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支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开展防洪治水、治理水土流失,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城步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城步苗族自治县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在西岩镇、儒林镇等10个乡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投入资金完成改造中低产田4853hm2,改善旱涝面积1107hm2,新增灌溉面积1280hm2,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80hm2,年节约水量360m3,做到对开发投入,建设内容、管理措施、开发效益均达到综合开发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投资能源生态项目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优劣,对城步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生态劣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是目前摆在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近些年来,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通过土地治理项目、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项目、“长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进行综合治理,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步农业综合开发注重农村能源生态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采取以奖代投方式,大力开发以“奶牛—沼气—蔬菜”,“奶牛—沼气—果园”,“家禽、家畜、人粪尿—沼气—稻田”为模式的项目建设,全县项目区建成沼气池1580口。仅此一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全县农村人均年受益160 元。能源生态项目的建设不仅净化了庭院,美化了村庄,实现了村容整洁,而且扩大了农民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城步县始终把此项工作融合到各个项目建设之中,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方面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切实加强了节水灌溉、旱作农业、配方施肥、良种繁育、无公害种养、主导产业等项目的建设。以创新科技推广资源优势产业为突破口,为改造农业鼓励购置农业机械设备,在农民购置农机设备时予以适当补助,支持项目区农民购置农机设备110台(套)。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请种植专家、养殖专家集中授课,电视播放技术专题讲座,发放相应的技术资料,组织部分农民代表实地参观学习、组织年轻农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等,增加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由此切实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养殖的技能。

二、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农业综合开发

1.拓展开发领域,充实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的综合开发仅限于此就远远不够了,要力争做到“三个有机结合”:一是把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二是把农村的土地整理项目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三是把农业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文化、培育农民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2.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投入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自己的财政投入不多,靠的是上级财政的投入。城步县的农业综合开发是在“脱贫”过程中的农业综合开发,其本身的财政投入无疑就十分有限,仅靠国家的财政投入也就远远不够,必须调动地方、企业、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商业性开发、股份制合作开发等不同投资、融资方式,扩大草山、竹木、药材、旅游等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nlc202309030335

3.构筑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平台,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保障农民生活宽裕不仅是农业综合开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又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城步县农业综合开发要以改善农业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抓住促进种粮农民增收的奶业、菜业、竹木业、药业等主导产业作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增值化加工,标识化销售,网络化流通,促进农业产业协调、持续发展,从而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

4.发展农业新技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已经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农业生产、加工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要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加大科技投入要围绕项目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进行,着重解决科技进步中的关键和薄弱环节,重点推广优良品种以及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种养技术等。在种植项目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大力推广:一是在海拔800m以上的高山区以推广种植优质西红柿为主;二是在海拔500~800m的山区以推广种植优质红茄为主;三是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区及开阔地带以推广种植优质杂交水稻为主。在养殖项目上,以推广奶牛养殖为主。在加工项目上,主要搞好奶制品加工和竹、木制品加工。在产业项目的建设上以推广适应城步县资源优势的项目为主。

5.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人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群众的权利,确保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害;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性的要求,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为形成良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产业化项目必须是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项目,做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农民利益统筹兼顾。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引导和发挥农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人翁作用,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效率,也将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的民主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湖南省城步县扶贫办、县农业综合开发办)

责任编辑:袁中良

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 篇12

关键词:冬季体育,旅游资源,健康,优势

冬季体育旅游主要是指以冬季的大自然风光以为主要的特色, 以冬季相应的冰雪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 一般这种旅游方式对于场地是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的, 主要是冰场和滑雪场, 无论是纯自然的, 还是人工的, 都在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当今,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冬季体育旅游, 并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规划。同时, 冬季体育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形势也呈现日渐上升的趋势。

1 冬季体育旅游的特点

关于体育旅游的定义, 在理论界学者们一直有着不同的探讨, 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根据现代体育学的基本原理, 对于冬季体育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 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旅游者在冬季在特定的旅游场所中, 所作的各种身体锻炼、精神娱乐、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文化方面的交流等形式的活动与体育旅游企业、旅游地点之间的关系的总和。从冬季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中, 可以引申出其具有的基本的特征,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健康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主要是体现在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 不仅包括身体方面的健康, 还包括精神方面的健康。但是, 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运动不足、营养不均衡、吸烟饮酒过度、精神压力过大等方面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以及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开始威胁到人们。这种现状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的心理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因此, 人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寻找一种或者几种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的体育运动方式。其中, 冬季体育运动, 在人们的这种观念的驱动下, 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运动时尚和健康时尚。

1.2 观赏性和刺激性

冬季体育运动, 无论是滑冰、滑雪都是国际体育赛场上的比赛项目之一, 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 由于冬季体育运动, 对于场地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无论是银白色的滑雪场地, 还是透明可见的滑冰场地, 首先要求从视觉效果上刺激观赏者及旅游爱好的视觉感受, 使其具有更为独特的观赏性, 吸引这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到其中。另外, 冬季体育运动还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主要是由于冰雪项目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比较高, 动作的难度也比较大, 对于比赛者和参与者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也都相对较高, 因此, 比赛场上的竞争场面会相当激烈。也就是说, 冬季体育运动从高难度的动作、激烈的竞争等方面给比赛者甚至观赏者带来一定的刺激感, 冬季体育运动的刺激性也是其吸引众多人参与和观看的重要原因。

2 冬季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

从我国冬季体育的发展现状而言, 大多数都是企业承包一定的场地, 进行相应的建设及设备的购进, 此后便开始对外营业。由于受到季节和场地的影响, 一般这样的企业的规模都不是很大, 资金也不是很充裕, 在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冬季体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 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在产业的管理方面也还处于探索阶段, 该产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是至今仍然困扰着旅游管理者与经营者的问题, 由此造成在滑雪场建设上重复投资现象严重, 整个行业利润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 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虽然, 相关部门已经对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改革, 但是改革还不够彻底, 主要存在本体产业滞后、中介产业缺位等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与冬季体育旅游产业以及冬季的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相比, 冬季体育竞赛表演行业的发展速度还是显得比较缓慢的, 而且与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步伐。另外, 由于冬季旅游中介产业的缺位, 不仅使得冬季体育的本体产业的发展不够快速, 与其他产业相比, 效益也是相对较低的, 而且也影响到了外围产业规模的扩展, 以及效能的提升。

2.3 资金匮乏, 客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展, 对于场地、设备、工具等方面都有比较特殊的要求, 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的投入, 仅凭借相关政府部门的拨款, 或者企业的单纯的资金投入, 是很难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体制。另外, 由于冬季体育旅游的特殊要求, 一般适宜开展该项旅游的都是北方的城市, 对于那些生活在南方城市的人们来说,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可能不会特意到北方的城市来进行冬季体育旅游, 各地对近程客源市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 冬季体育旅游的客源比较窄, 客源结构也不够合理。

3 我国当前冬季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和发展的趋势

3.1 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

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能仅仅单独开发其本身的资源, 更要与一些人文旅游资源相互结合。例如将一些民间文化风俗以及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中, 提升体育旅游项目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让更多的旅游者通过观赏, 对体育旅游项目产生兴趣, 并积极参与到这些体育旅游活动之中, 体验其中的乐趣, 了解一些民俗风情, 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

3.2 大胆构思, 勇于创新

冬季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业, 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比较快, 但是长此以往, 要保持足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来满足旅游者观赏性和参与性等各方面的需求, 就必须对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具体项目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 要以“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变”为基本的原则, 要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地迎合旅游者新、奇、异的需求, 这样才能使得在项目设计等方面保持一定的新颖性。

3.3 发挥地域特色优势

要开发我国体育旅游产业, 就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的实际水平以及自身的投资能力, 并且要将冬季体育旅游产业与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地狱特色相结合,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形, 形成独具特色的冬季体育旅游产业。另外, 还要是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导, 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本为条件, 以效益为核心, 开发综合性的冬季体育旅游产业, 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形成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冬季体育旅游产业。

3.4 加强体育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不仅仅要注重经济效益, 更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重要的方式就是对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积极保护体育旅游环境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实际开发中, 要以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加强体育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注重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倡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 促进体育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发展冬季旅游产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加大冬季体育旅游对外开放的力度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 受到体育国际化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顺应体育国际化的趋势下, 按照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 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 加大冬季体育旅游的对外开放的力度。

4.2 加强组织领导, 整体协调, 防止重复建设

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要在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和大力指导下, 相关企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 针对市场的发展形式及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共同做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发展规划, 主要包括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形式, 参与到国内外的各种公司或者个人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 以及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旅游产品的购置、建立相关的俱乐部的管理体制等方面。

4.3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在冬季体育率哟产业的发展方面, 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 主要包括交通设施、旅游设备、邮政电讯设施、接待设施等, 还要注重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的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用一流的服务吸引一流的游客的服务宗旨, 争取让每一位旅游者满意, 为提高旅游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奠定基础。

5 结语

总之, 冬季体育旅游是我国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并且凭借其优势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地区和部门要有效抓住这一契机, 加强冬季体育旅游的发展,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华, 才力伟.冰雪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冰雪运动, 2006 (05) .

上一篇:加强策略下一篇:龙江银行竞争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