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024-07-08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共9篇)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1

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提纲)

1、论文研究概要

1.1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本论文研究方法及现状

1.2.1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2)实证分析法;

(3)调查法;

(4)案例分析法

1.2.2研究现状

1.3客家文化概述

1.3.1赣州市客家文化的基本情况(赣州客家文化的概念 类型 论证它是一种资源)

1.3.2客家文化资源的整体特征

1.4客家文化是可开发的旅游资源

1.4.1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1.4.2客家文化资源与旅游(论证客家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

1.5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分析

1.5.1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状况

属性

数量

质量

规模

特征 分布

1.5.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功能

1.5.3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1.5.4旅游资源的分类原则与依据

2、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2.1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

2.1.1开发现状分析

(1)现有的开发条件、(2)开发状况、(3)开发潜力

2.1.2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2 开发条件分析(层次分析法)

(1)市场需求系统

(2)目的地系统

(3)交通系统

(4)旅游支持保障系统

(5)旅游影响系统

(6)开发目的地系统

2.3开发目的与主题

2.3.1 开发主题

2.3.2 开发目的2.4 开发原则及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4.1 开发原则

2.4.2 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开发项目选择

3.1 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与程序

3.1.1 开发的基本内容:市区及八境台~体现客家文化特色的吃、购 龙南客家围屋与五龙客家风情园~住所特色通天岩石窟~客家文化在绿色景点的体现

赣县~娱乐与客家人生活展示

3.1.2开发的程序:近期 中期后期开发

3.1.3 开发的基本方法

4、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

4.1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效应

4.1.1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正面效应

4.1.2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效应

4.2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4.3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形式

4.4 保护措施,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2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宗教文化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第一批公布的18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名胜即占80处;第一、二批8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涉及宗教的有53个,占63%,各种寺庙道观、雕塑石窟等更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神州大地。据统计我国现有道观宫观10000处,佛教寺院50000处,伊斯兰清真寺3900处,许多宗教活动场所已成为宗教名胜古迹。

1.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由于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吸引因素缺乏研究,使得目前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大都停留在朝圣观光上,种类较为单一,开发利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出现了新的视觉污染和精神污染。另外,长期的的体制束缚,单一经济目的的开发,产生了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为此,充分认识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原则,合理开发和保护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越发重要。

2.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

宗教文化景观是具有特殊神秘气氛的文化景观,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气氛才能使信徒向往,旅游者蜂拥而至。保护这种景观气氛和外貌,才能保持其魅力,然而令人遗憾的现象不断出现。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因对宗教环境保护不当,使得宗教文化旅游地已经具有“现代化”气息了:寺庙里人头攒动,静谧的宗教场所声音吵杂,旅客丢弃的废弃物随处可见;景区内车水马龙,滑道、索道、卡丁车等现代游乐设施齐全,热闹程度与游乐场没有什么区别;宗教名胜区周围宾馆建筑拔地而起,灯红酒绿,井市喧器,吆喝之声此起彼伏,宗教场所宁静而又庄严肃穆的气氛完全被破坏;有的竟然将宗教古建筑改成星级宾馆。这种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开发,直接危害宗教文化持续发展。

二、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相对于其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其特殊性,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宗教的遗传物或正在从事宗教活动场所。但是,我们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保护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旅游活动与宗教活动的界限模糊

对于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势必涉及现实中宗教活动,一些宗教的信仰者甚至是抱着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而来旅游的。但是,旅游业所服务的对象,是全体民众,而非部分宗教信徒,即使就宗教信徒而论,也还有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分。多数前来宗教文化景点的旅客,不会都是该景点宗教的信徒,他们前来旅游,主要是为了观赏宗教的文化现象或者猎奇,并非是参加宗教的活动。因此,对于宗教文化旅游经典宣传、讲解,要掌握分寸,既要客观地介绍景点宗教方面的一些知识和内容,又切不可混同于宗教的宣教布道;在旅游活动的组织方面,既要尊重一些信教游客在宗教场所自发参与宗教活动的行为,又要防止有意组织、怂恿游客烧香拜佛、祈祷颂经现象的发生。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宗教名胜古迹区内得以进行。

2.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能并重

当前,人们过于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更加重要的保护工作。宗教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宗教建筑、宗教艺术都是国家珍贵的文物,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首先要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文物保护法规,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实现开发和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不仅要保护宗教文化的物化部分,还要保护好宗教文化场所特有的文化环境。开发应尊重宗教场所独特的宗教传统,保存宗教文化特有的气息和氛围,要充分考虑宗教文化的脆弱性和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

3. 旅游管理部门与宗教、文化等相关部门管理部门沟通与协调不当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不可避免地关系到宗教、文物、规划等相关部门,而现实中部门间往往缺乏沟通。开发者与管理者们应多做一些考察、论证等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征得相关管理部门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配合与支持。这是开发工作能够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组织保障。有的地方为了推动宗教旅游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在机构设置上,把旅游、宗教部门合并为宗教旅游局,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办法。

4. 部分人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宗教问题政策性强,比较复杂,所以一些人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怀有疑虑。这种态度不利于地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民族性、地域性都很鲜明的旅游资源,除丰富的物质性资源能吸引人之外,宗教信仰观念及信仰行为本身作为特定国家和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对游客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事实上,只要对宗教有正确认识,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性有正确认识,开发时能够贯彻宗教政策,遵守宗教法规,遵循正确的开发原则,那么这项工作完全可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三、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策略

1. 政府扶持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确立宗教资源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多数宗教旅游资源长期依赖于宗教团体和信徒的“香油钱”,勉强维持生计。即谈不上保护,更无力开发。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即具有公共消费性质的物品)的特征。从政府经济学出发,国家各级部门应该适当运用政府的财政来补充单个宗教旅游景点资金的不足,同时政府的扶持对我国宗教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具有突出的作用。今后要继续注重宗教团体和个人在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中的作用,又要适当的发挥政府在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2. 充分发掘宗教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的文化品味

宗教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深邃,开发时要注意文化内涵的发掘和选择,根据旅游产品的现实要求与价值取向,确定宗教开发的原则。现在已经将“回归自然”、“历史复归”定为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内涵。

当前对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多注重物化和仪式两个方面,忽视了宗教理念。然而,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具有长期性。宗教文化中的道德内容是宗教劝善惩恶的社会职能的表现,现在社会真正的危机是道德危机,人与自然的危机、人与社会的危机等方面,而宗教有捍卫人类道德并提升人类道德的作用。因此,在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时,要进一步挖掘宗教文化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个人道德建设的内容,在宗教旅游产品中适度增加有益的宗教理念,举行有关宗教学说的讲座,以提升旅客的精神修养,加深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满足旅游者修学考察需要。

3.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又要抓住时机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灵魂,特色越显著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挖掘和弘扬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也就成立开发的重点。开发前要认真研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宗教地位,使新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个性鲜明、特色突出。

客源较稳定是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一年四季都有信徒朝圣、普通游客观瞻。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接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通过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吸引宗教信徒和旅游者,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利用,丰富宗教旅游活动

我国大多数宗教圣地都在景色优美的名山或风景区,容易将宗教文化来旅游资源开发成圣地游、观光游,但单纯的朝圣观光游是很难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的,应从宗教文化的内涵入手,进行多类型多层次的开发。首先,推广养生保健游。不仅道教、汉地佛教有养生之道,藏传佛教穆斯林也有养生的好方法。一些藏传佛事中设有医学院,专门培养藏医人才。其次,开展宗教音乐,舞蹈游举行宗教仪式、纪念宗教节日时,演奏的宗教音乐、表演的宗教舞蹈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再次,举办宗教知识学习游。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一些宗教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5重视宗教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宗教行为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表现为许多物质实体,通过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吸收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还可提供斋饭;道教“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等。好的宗教文化旅游商品,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扩大宗教文化的影响这类商品不仅是旅游纪念品,还应是联系人们宗教情感的艺术品。吸取全国各宗教旅游地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的教训,开发时,要围绕不同宗教圣地的特色搞个性开发,精工细作,突出艺术性。

6提高导游业务水平,展示有关宗教文物,搞好环境卫生

宗教文化具有深厚的哲学理念与文化内涵。宗教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有一定宗教文化知识,能够解释宗教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传达相关的审美信息。由此,想要使宗教文化旅游长足发展,旅游部门和旅游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导游人才的培养,提高宗教文化旅游质量。

目前,我国各种宗教文字注解、说明较少,加之很多游客宗教知识缺乏。如能将文物适当展出,多一些解释说明,当然也可配一些电子语言系统补助说明,即可增加游览项目,游客激发游客的兴趣,提升该宗教圣地的形象。

伴随着宗教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卫生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应加强对宗教圣地的卫生设施的改善。

当今社会旅游业日益繁荣发展,作为宗教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应该把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通过宗教旅游观光,带动第三产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摘要:我国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已日益受到旅游开发者重视,成为旅游开发研究的重要主题。本文着眼于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特点和开发原则,再分析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所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宗教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开发利用宗教旅游资源等各种策略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保护;经济发展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相继得到开发,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在一些民族地区更是凭借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各个民族地区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态度持不同的态度,简要概括为以下三种常见的倾向:一是强调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生活水平;二是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过于强调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甚至不主张开发;三是主张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强调开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可以调控。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沉积深厚,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随着西部开发和中部战略的推进,为恩施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条件。

二、文献综述

(一)文化产业。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模式,曾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关注,如胡攀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2009)中分析指出:世界上主流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以韩国与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在国家层面上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确定“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再由国家组织、发动和协调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方社会力量;第二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发展模式,即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基础上,按照产业规律经营文化产业;第三种是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资源依托模式,即依托一定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①。

(二)文化保护。在国内学者中阮仪三较早的涉足了文化资源保护研究领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5)主要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内容与方法以及各国的保护制度等进行了论述②。张晓宇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11)明确指出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所依赖的资源具有特殊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旅游业开发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注重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以推动少數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③。

三、恩施民族文化旅游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恩施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交通改善,发展较为迅速。从表一旅游综合收入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恩施的一个重要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四、恩施民族文化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被过度商业开发。在引入旅游业后,恩施民居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出现了汉化和洋化现象,在市区尤为明显。另外土家族民俗本身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时令性,为了迎合旅客,将民俗文化开发成特色产品搬上了舞台,抛弃了文化自身的意义,将民族文化变的低级化和庸俗化。

(二)土家族民族价值观被侵蚀。少数民族价值观就好比少数民族文化的灵魂。随着商业化演变,恩施当地土家族居民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来客的商业文化和金钱利润的习染。在旅游者的强态势文化影响下,在土家族内沿袭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传统发生了变化。

(三)土家族文化资源破坏严重。许多土家族文化遗址、建筑物等长期曝露在外,缺乏相应的保护,磨损较为严重。地方政府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足,在文化区进行施工建设时,毁坏了民族文化遗址和建筑物。

五、恩施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

(一)政府应该起保护民族文化的主导作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是恩施地区旅游业的灵魂。通过健全有关制度条文,完善监督机制,并由政府引导和大力宣传,号召本地人都能投入到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来。

(二)保持土家族文化特色,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土家族民族文化特色是恩施与其他旅游地区的本质差别,也是在吸引游客的竞争优势,是实现恩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开发土家族民族文化时,应该持发展的眼光认识民族文化,透过表象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拒绝对民族文化的过度“包装”。

(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策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局部开发,限制游客”的旅游区开发模式。对不同的区域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实行分类管理,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注释

①胡攀.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比较[J]. 改革,2009,06:145-147.

②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③张晓宇.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 前沿,2011,09:118-120.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 篇4

[摘 要] 通过分析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以及民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破坏的三种形式,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开发和保护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由于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异常,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但是,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已走向消亡。本文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

一、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

1.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民俗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征,尤其是原始民俗旅游村,稍加投入改造就可以接待游客了。当地居民是民俗旅游资源的载体,所以许多居民可以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参与其中,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而对于山水、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增加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内涵,可以充实和丰富游览内容,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从而有效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增加旅游经济收益。

2.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都在发展变异,只是进程快慢而已。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使原本习以为常的民俗成为可以转换成财富的 “珍宝”,就可以促使人们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适当的旅游宣传,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是抵制民族同化的有效手段。同时我们可以用发展旅游的收入帮助其长久保持、恢复一些已失传的民俗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3.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增强旅游产品的生命力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层次的提高,外出旅游的目的已不再单纯是为了观光、猎奇,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文化品位、增长知识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的。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我国目前的旅游产品基本上都属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而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挖掘民俗文化,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可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新需求,以充实旅游者的精神生活内涵。

二、民俗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致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及民俗文化的变异。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民俗风情的同化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本地或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并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所取代的现象。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原因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生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情民俗得以保存下来。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地,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接待地人们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方式等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在逐渐汉化的同时,人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观也逐渐退化和遗失。

2.伪民俗和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开发旅游经济学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陈红玲,裴锐南业,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或企业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根本不属于当地的民俗,从而使民俗虚假化。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于功利主义的动机和短期行为意向,一些旅游目的地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突击性的旅游开发,造成民俗文化商业化。旅游地的文化成了商品,为了迎合旅游者,一切都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 使本来丰富多彩而健

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显得肤浅而苍白,失去了旅游地文化的风格和品位,致使民俗文化庸俗化。另外,不尊重民族的信仰、意愿,随意解说、展示他们的习俗,伤害了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

3.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互动的,双方都会受对方的影响而变化,但事实上,异地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大。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旅游者所带来的异地文化强烈冲击、影响着民俗旅游地的文化,并可能造成一些消极影响。表现为:旅游接待地居民传统的观念意识发生变化,经济状况、经济意识、社会关系、审美倾向等的改变,甚至滋生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事情。

三、民族文化的保护对策

1.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规划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礼俗习尚、民间歌舞等人文旅游资源,是确保旅游地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在规划中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状况、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等诸多条件的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有层次、有重点、分区进行配置,按步骤进行开发。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同时,在开发中要体现保护的原则。规划还应根据资源的配置情况,合理地划定资源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划一经批准通过就应严格遵守,不要随意变动。

2.正确认识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目前,旅游地居民以至一些开发商、管理者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甚至支离破碎,对其价值不了解,这是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破坏、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正确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中使这些独特的资源得到恰当的体现和弘扬, 才能调动人们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避免民俗的庸俗化。所以,我们要加强舆论宣传的作用,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另外,我们要把握好发展中的扬弃,在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适当吸收外族文化的精华。在消费方式上,要引导人们往符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的方面发展。在供给意识和行为上, 要引导旅游地居民立足于旅游地所具有的传统特色,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地的产品来反映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3.正确对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民俗的封闭性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独特的民俗风情被同化。发展必然会造成民族传统习俗的破坏,而传统习俗的破坏又使该地区失去一种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宝贵资源,失去一个文化的种类。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发展与民族民俗保护之间,尽量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和结合点,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采取相对封闭措施是一种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方法。如,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村”、“生态博物馆”,以保持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的村落的相对封闭性,延缓传统民俗的变异。

4.健全法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法规,设置与健全旅游市场检查队伍和保护管理机构,对旅游资源开发中破坏旅游地民俗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对有损旅游地形象的行为加以控制和制裁,加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能够有效保证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依法治旅是管理和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基本方略,在立法上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另外,政府可以有目的、定期的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民俗节庆、民俗表演等,组织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参加。通过亲身的参与,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气氛,增强他们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5

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

随着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和变迁问题日益突显.文章就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从保护的意义、对象、主体及动力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 者:马晓京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00刊 名: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年,卷(期):14(1)分类号:G05关键词:旅游业 民族 传统文化 保护 主体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6

‘ □ □ — 年 ― 月 ª¯µ²®¡¬¯¦¨µ¡º¨¯®§®¯²­¡¬µ®©¶¥²³©´¹ˆ®ÁÒŽ³ÃÇŽ‰ ­ÁÓŽ‘ □ □ —

收稿日期 š‘ □ □ – 2‗ □ 2‗ ™ Ž

基金项目 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ˆ™□ ‖ ‗ ‗ □ □ •‰ Ž3通讯联系人 Ž¥ÍÁÇКÃÈÁÎÐÇ ÃÕÆŽÅÄÕŽÃÎŽ 文章编号 š‗ □ □ □ 2‗ ‗ ™□ ˆ‘ □ □ — ‰ □ ‗ 2□ ‗ •— 2□ ‖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以平遥古城为例

陈峰云 ‗ Œ‘ Œ范玉仙 ‘ Œ朱文晶 ― Œ 李长安 ―

3ˆ‗ Ž华中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Œ武汉 ‖ ― □ □ — □ ›‘ Ž江西九江学院 旅游学院 Œ江西 九江 ― ― ‘ □ □ • ›

― Ž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Œ武汉 ‖ ― □ □ — ‖ ‰

摘 要 š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 题 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平遥古城 Œ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Œ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Ž以平遥古 城为例 Œ系统总结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Œ探析了这对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Œ提出 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Ž认为遗产保护和遗产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Ž旅游开发始终应 坚持/保护第一0的原则 Œ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Ž在正确认识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

中国国 情的前提下 Œ以旅游开发为手段 Œ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Œ才能使保护工作从消极保 护转化到积极保护的轨道上来 Ž

关键词 š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 ›旅游开发 ›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 š´µ™˜‖ 文献标识码 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 观吸引力 Œ成为当地优秀旅游资源 »‗ ´Ž

自从 ‗ ™˜— 年 中国首批/世界遗产0问世以来 Œ/遗产旅游0成为我 国旅游新的热点 Œ世界遗产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

客的青睐 » ‘ ´Ž

然而世界遗产地从旅游业中获得显著 经济效益的同时 Œ也引发了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 盾 »― ´Ž一方面 Œ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Œ进行 妥善保护使之得以世代相传!永续利用是现代人不 可回避的责任 › 另一方面 Œ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Œ世 界遗产面临着旅游超量接待!错位开发等严重威胁 Ž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 Œ在于正确处理好世界遗产保 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Œ找到一种较好的旅游管理模 式 Œ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和谐共处 Ž1

平遥古城旅游开发概况

平遥古 城 位 于 山 西 省 中 南 部 Œ距 太 原 市 约 ‗ □ □ ËÍŒ‗ ™™— 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 界文化遗产 » ‖ ´Ž

综合起来有以下突出的历史文化价 值 šˆ‗ ‰ 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 › ˆ‘ ‰ 明清时期 最繁荣的商业金融中心 › ˆ― ‰ 众多高品位历史文物 的荟萃之地 › ˆ‖ ‰ 最大的汉民族古民居建筑群 Ž平遥 古城的价值和特性决定了对这一遗产资源只能采

取预防性措施 Œ即实施严格的保护 Ž否则 Œ一旦遭到 破坏将无可弥补 Ž平遥古城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完整的历史 风貌 » •´Œ

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0这一名牌效应 Œ吸 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观光!考察 Œ使平遥古 城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城变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

旅游目的地 Œ旅游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Ž据统计 Œ平遥古城的旅游接待人数在 ‗ ™™– 年不足 ‗ □ 万人次 Œ到 ‘ □ □ ‘ 年增加到 ‗ •‖ 万人次 Ž旅游业正在成为平遥古城最重要的经济产业 Ž

在这一过程中 Œ古城遗产与旅游业相互依存 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良性互动关系 Ž一方面 Œ旅游业 的迅速兴起 Œ得益于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遗的 成功 Ž另一方面 Œ旅游业的发展 Œ又进一步加强和推 动了古城遗产的保护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Œ并且在古 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Ž因此 Œ/以旅游促 保护0应该成为平遥古城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思路 Ž2

古城在保护和旅游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及其原因 2Ž

1面临的主要问题 ‘ Ž‗ Ž‗ 古屋民居缺乏有效保护 古城的明清民居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Œ是构成古城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 Œ应该作为古城遗产完整性保护的重要方 面 Ž但是古城民居目前的保护状况却不尽人如意 Ž据统计 Œ平遥古城内现有古民居 ― — ™— 处 Œ其中有 重大价值的有 ‖ □ □ 余处 Œ但得到修缮开发的仅有 — □ 处 Œ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未得到有效的保 护 Œ自然也难以进行必要的旅游开发 Ž

‘ Ž‗ Ž‘ 游客接待出现周期性超载 大众旅游的发 展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带来严重问题 Ž游客在世界遗产地聚集 Œ必然制造生活垃圾!污染 环境 Œ同时还会磨损遗产文物 Œ甚至有素质较低的 游客故意对遗产进行损坏 Ž而且 Œ目前大多数世界 遗产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Œ把旅游发展的重点放在 吸引众多游客上 Œ而忽略了遗产本身的承载力 Œ特 别是在旅游旺季 Œ不少世界遗产地人满为患 Œ拥挤 不堪 Œ不仅使游客的旅游体验下降 Œ更重要的是 Œ给 遗产保护带来很大的难度 Ž

就平遥古城而言 Œ由于季节性和节假日的因素 影响 Œ游客流量出现不平衡 Œ虽在平时旅游人数未 达到饱和 Œ甚至旅游淡季游客偏少 Œ但在旅游旺季 Œ特别是两个黄金周期间 Œ进入古城的游客却大大超 过了最佳旅游容量 Œ为遗产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 力 Ž从表 ‗ 可以看出 Œ在 ‘ □ □ ‖ 年/十一0旅游黄金周 的 — 天中 Œ就有 • 天的旅游接待人数远远超过核定 的最大ˆ‗ Ž™™ 万□ 日‰ 和最佳ˆ‗ Ž‖ ™ 万□ 日‰ 日接待 量 Ž这种周期性的超载 Œ无疑已给古城遗产带来诸 多不利影响 Ž

表 ‗平遥古城 ‘ □ □ ‖ 年/十一0黄金周游客接待情况 ´ÁÂŽ‗ ¯ÃÒÏÂÅÓ‗ Œ‘ □ □ ‖ ŒÆÏÐÄ×ÅÅËÒÈÅÖÇÑÇÒÏÓ

ÒÅÃÅÉÖÅÉÎÔÈÅ°ÉÎǹÁÏÁÎÃÉÅÎÔÃÉÔÙ 时间 接待人次 □ 万人次 比上年同比

增长□ … 占核定最佳 日接待量□ …

占核定最大 日接待量□ …

‗ 日 □ Ž˜‘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日 ‗ Ž‘ ‗ ‖ ‖ ˜‗ – ‗

‘ Ž‗ Ž― 旅游经济效益较低 从纵向来看 Œ平遥古 城旅游业近几年发展迅速 Œ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 Ž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 Œ平遥古城旅游 发展水平不高 Œ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Œ与同是世界遗 产城市的丽江古城相比有很大差距 Ž据资料显示 Œ‘ □ □ ‖ 年丽江古城接待游客 ‘ ™□ 万人次 Œ旅游综合 收入达到 ‗ ˜亿元 Œ分别是同期平遥古城的 ‗ Ž™ 倍 和 ‗ ― Ž˜倍 Ž

‘ Ž‗ Ž‖ 古 城 搬 迁 走 入 误 区平遥 古 城 面 积 ‘ Ž‘ • ËÍ‘ Œ城内居住人口达 ‖ Ž• 万人 Œ而专家认为 的合理人口上限为 ‘ Ž‘ 万人 Œ人口压力过大是平遥 古城保护和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 Ž为了缓解这种矛 盾 Œ从 ‗ ™™– 年准备申报世界遗产起 Œ平遥政府就制 定了搬迁计划 Œ采取许多鼓励措施 Œ引导单位和居 民向新城搬迁 Œ计划到 ‘ □ □ – 年古城人口减半 Ž首先 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带头从古县衙里搬迁出城 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古城压力 Œ特别是缓解或避免了 上下班!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堵塞 Ž然而 Œ这种搬迁 没有使古城的总体人口减少 Ž因为在政策拉动人出 城的同时 Œ市场的手在拉动人进城 Ž一部分人为了 生活的方便在新城买房居住 Œ但并不把原先居住的 公房交到房产部门 Œ而是转租给外来商人或自己用 作铺面或开辟为家庭旅馆 Ž最后搬迁的结果是 Œ具 有城市机能的单位机构!代表城市活力!有经济实 力的年轻居民搬迁出城 Œ而以营利为目的的外地商 人搬入古城 Œ这种人口置换带来文化的变迁 Œ使古 城失去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Ž

‘ Ž‗ Ž• 商业化倾向严重 古城旅游业的兴起使传 统文化开始复兴 Œ优秀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得到现代 人的认可和发扬 Ž然而 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 步发展 Œ古城内商业化倾向严重 Ž许多居民都放弃 自己原来的职业 Œ开始经营旅游业及相关商业活 动 Œ有的城外农民弃农从商 Œ进城做起了小生意 Ž而 且外来商客也不断增多 Œ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商 客 Œ出售着大同小异!毫无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Œ他们 对古城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 Œ没有学习本土文 化的热情 Œ其外来文化侵蚀着古城的传统文化 Ž‘ Ž‗ Ž– 旅游管理比较混乱 这几年平遥古城不断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Œ在硬环境治理上有很大的突 破 Œ但在软环境治理上 Œ收效却不明显 Ž尤其是市场 方面 Œ缺乏有效控制 Œ旅游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Ž其主 要表现在 š一是/黑导0盛行 Ž当外来游客到达平遥 古城 Œ一进停车场就会有大批的人群冲过来 Œ神秘 地指点你逃票的 Œ招揽生意的 Œ有的甚至在进入古 城区必经的路口处阻拦车辆!要求带路 Œ让游客非 常反感 Ž二是骗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Œ对外地游客 乱要价 Œ甚至强买强卖 Œ严重地损坏了古城的旅游 形象 Ž

2Ž2产生的原因

‘ Ž‘ Ž‗ 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 世界遗产保 护与旅游开发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 Ž前者属于公共

事业 Œ公共投入 Œ公共受益 Œ而后者则是自负盈亏 Œ以营利为目的 Ž尽管实践中许多实例证明 Œ二者可 以协调发展 Œ但是勿庸讳言 Œ从旅游业产生起 Œ二者 的矛盾就一直是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突 出问题 »– ´Ž以古城墙外围的建设为例 Œ从保护的角 度看 Œ为了表现古城墙的整体风貌 Œ让人们从四面 八方看到古城 Œ必须对古城实行视域控制 Œ要求在 城墙外围保留一定的空旷区作为隔离带 Ž但目前的 实际情况是 Œ为了满足接待游客的需要 Œ不但没有 拆除原有的不合理建筑 Œ还在城墙外不远处建起了 一排两层的商铺 Œ显得突兀而不协调 Œ造成遗产的 开发性破坏 Ž

‘ Ž‘ Ž‘ 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 古城遗 产与古民居建筑的保护 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Œ但 是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地区 Œ财政非常 紧张 Œ

可用于遗产保护和维修的资金非常有限 Œ需 要发展旅游经济作为保护资金的补充 Ž与此同时 Œ地方政府最关心的是当地的经济发展 Œ因此当古城 的旅游经济潜力显现出来时 Œ平遥县甚至晋中市即 把它与拉动经济发展直接挂钩 Œ把古城旅游作为经 济发展的增长点 Ž甚至有的政府领导为追求政绩 Œ乱批项目!乱上项目 Œ不仅使当地遗产超载开发 Œ有 的甚至造成对古城遗产的严重损坏 Ž结果导致古城 商业化倾向严重!民居保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等问 题的产生 Ž

‘ Ž‘ Ž― 管理与经营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旅游经 济利益的驱动下 Œ世界遗产的管理目标也发生了变 化 Œ由实行传统的保护性的单一目标 Œ转变为保护 性与经营开发性的双重目标 Œ政府机构既承担管理 职能 Œ又从事企业经营活动 »— ´Ž一方面管理部门不 能严格!公正的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古城遗 产管理与经营 Œ造成政府部门与其他旅游企业的不平等竞争 Ž另一方面 Œ古城旅游经济效益不显著 Œ投 资渠道也不畅通 Ž有些项目 Œ政府无力开发 Œ但其他 企业!个人的投资却受到多方限制 Ž这种情况在古 城开发的初期还不明显 Œ当时 Œ政府财力不足 Œ推出 /谁投资谁受益0的政策 Œ聚集了大量民间投资 Ž但 是随着旅游经济的高涨 Œ政府看到了其中的丰厚利 润 Œ把经营牢牢掌握在手中 Œ不鼓励个人投资 Œ阻碍 了民间资本的投入 Œ古城开发和投资缺乏活力 Ž‘ Ž‘ Ž‖ 古民居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和维修而破败坍 塌 古民居产权不清晰 Œ致使有价值的古民居得不 到及时的保护和维修而破败坍塌 Œ极大的影响了古 城的整体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Ž‘ Ž‘ Ž• 缺乏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和 旅游 发 展 规 划 关 于平遥 古 城 的 保 护 Œ除 了 µ®¥³£¯做了严格规定外 Œ当地政府分别与 ‗ ™˜‘ 年!‗ ™™‖ 年!‗ ™™˜年 Œ先后编制或修订了5平遥古城 保护规划6Œ为古城的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 Ž‗ ™™˜年通过了5平遥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6Œ为平遥旅 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法规性的指导 Ž但是这 些规划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Œ甚至有 的基本上成为一纸空文被束之高阁 Ž随着遗产保护 和旅游业的发展 Œ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很多变化 Œ急 需对前有规划进行更新和修订 Œ而目前 Œ政府还未 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做出相应的反应 Ž

3解决思路

针对平遥古城目前存在的问题 Œ必须采取科学 的保护和管理方法 »˜´Œ实行有效的措施 Œ达到遗产 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一致 Œ实现二者应有的均 衡 Œ促进平遥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Ž

3Ž1切实坚持/保护第一0原则

/保护第一0是作为世界遗产的平遥古城旅游 业发展始终应坚持的原则 »™´Ž坚持这一原则 Œ既是 古城遗产特殊历史价值的客观要求 Œ也是旅游业持 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Ž

3Ž2管理体制创新

在理顺国家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Œ建立平遥古城的遗产管理体制 Ž建议提高古城遗产的行 政级别 Œ成立平遥古城管理局 Œ对古城进行直接管 理 Œ以提高管理水平Œ避免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Ž3Ž3经营体制创新

将古城遗产经营项目分为两类 š资源保护性项 目和盈利项目 Ž前者由古城遗产局实行统一经营 Œ不以盈利为目的 Œ其收入全部用于遗产维修经费 Œ确保古城遗产的妥善保护 › 后者引进竞争机制实行 特许经营 Œ有利于引进灵活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Œ提 高经营性项目的效率 Ž

3Ž4继续实行/新旧分离0的保护模式

/新旧分离0是平遥古城从上世纪 ˜□ 年代就开 始实行的保护模式 Œ并且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取得 了初步成效 Ž目前 Œ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Œ使古城的空间显得更加有限 Œ严重的限制了现代经 济的发展 Ž因此 Œ为了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 Œ平遥古城应继续坚持/新旧分离0的发展模 式 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Œ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Œ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的关系 Ž

4结论

从平遥古城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 Œ遗产旅

‗ –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ˆ自然科学版‰ 第 ‖ ‗ 卷

游和遗产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Ž作为世界 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始终应坚持/保护第一0的 原则 Œ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Ž在正确认识 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前提下 Œ以旅游开 发为手段 Œ彻底改善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 Œ提高当 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Œ才能使保护工作从 消极保护转化到积极保护的轨道上来 Ž

参考文献 š

»‗ ´阮仪三 Œ肖建莉 Ž寻求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ª´Ž城市规划 Œ‘ □ □ ― ˆ– ‰ š˜– 2™□ ›

»‘ ´徐嵩龄 Ž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 兼评/四权分离 与制衡0主张»ª´Ž旅游学刊 Œ‘ □ □ ― ˆ‖ ‰ š― □ 2― — ›

»― ´陶 伟 Ž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ª´Ž旅游学 刊 Œ‘ □ □ □ ˆ•‰ š― •2‖ ‗ ›

»‖ ´史忠新 Ž世界名城平遥览要»­´Ž内部资料 Œ‗ ™™˜›

»•´张 胜 Œ毛显强 Ž提升人文旅游价值的环境经济政策分析 □ 以平遥古城为例»ª´Ž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Œ‘ □ □ ― ˆ•‰ – – 2— □ › »– ½张 晓 Ž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Ž北京 š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Œ‘ □ □ ‗ ›

»— ½彭德成 Ž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Ž北京 š中国旅游出版 社 Œ‘ □ □ ― › »˜´谭传凤 Ž山水城市建设与都市旅游发展»ª´Ž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 š自然科学版 Œ‘ □ □ ― ˆ― ‰ š‖ ‘ ― 2‖ ‘ — ›

»™´黄耀志 Œ王 雨 村 Ž世 界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苏 州 古 城发 展 策 略 »ª´Ž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Œ‘ □ □ ― ˆ•‰ š— 2‗ ‘ ›

»‗ □ ´国家文物局法制处 Ž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Ž北京 š紫禁城出版社 Œ‗ ™™― Ž

A s t u d y o n t h e t o u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a l i n h e r i t a n c e i n t h e w o r l d ÏÎÔÈÅ°ÉÎÇÙÁÏÁÎÃÉÅÎÔÃÉÔÙÁÓÁÎÅØÁÍÐÌÅ £¨¥®¦ÅÎÆÙÕÎ‗ Œ‘ Œ¦¡®¹ÕØÇÁΑ Œº¨µ·ÅÎÊÇÎÆ― Œ¬©£ÈÁÎÆÁÎ― ˆ‗ Ž£ÏÐÐÅÆÅÏƲÅÑÏÕÓÃÅÑÁÎÄ¥ÎÖÇÓÏÎÍÅÎÒŒ¨ÕÁÔÈÏÎÆ¡ÆÓÇÃÕÐÒÕÓÁеÎÇÖÅÓÑÇÒÙŒ·ÕÈÁÎ‖ ― □ □ — □ › ‘ Ž£ÏÐÐÅÆÅÏÆ´ÏÕÓÇÑÍŒªÇÕÊÇÁÎƵÎÇÖÅÓÑÇÒÙŒªÇÕÊÇÁÎÆŒªÇÁÎÆØÇ― ― ‘ □ □ • ›

― Ž£ÏÐÐÅÆÅÏƧÅÏÑÃÇÅÎÃÅŒ£ÈÇÎÁµÎÇÖÅÓÑÇÒÙÏƧÅÏÑÃÇÅÎÃÅÑŒ·ÕÈÁÎ‖ ― □ □ — ‖ ‰

A bstract :´ÈÅÔÏÕÒÄÅÖÅÌÏÐÍÅÎÔÁÎÄÔÈÅÃÏÎÔÒÁÄÉÃÔÉÏÎÏÆÔÈÅÉÎÈÅÒÉÔÁÎÃÅÐÒÏÔÅÃÔÉÏÎÉÎÔÈÅ×ÏÒÌÄÁÒÅÔÈÅÃÏÒÅÐÒÏÂÌÅÍÓÔÈÁÔÔÈÅ×ÏÒÌÄÃÕÌÔÕÒÁÌÇÎÈÅÓÇÒÁÎÃÅÆÓÏÕÎÄÇΣÈÇÎÁÃÁÎËÅÅÐÏÎÁÄÅÖÅÐÏÐÍÅÎÒŽ¡ÑÒÈÅ°ÇÎÆÙÁÏÁÎÃÇÅÎÒÃÇÒÙÏÆÃÕÐÒÕÓÅÇÎÈÅÓÇÒÁÎÃÅÆÓÏÕÎÄÇÎÒÈÅ×ÏÓÐÄŒÇÒÈÁÑÇÒÑÏ×ÎÑÐÅÃÉÁÌÎÁÔÕÒÁÌÁÎÄÈÕÍÁÎÇÒÇÅÑÖÇÅ׎¡ÐÑÏŒÇÒÈÁÑÁÈÇÆÈÒÏÕÓÄÅÖÅÐÏÐ2ÍÅÎÒÖÁÐÕÅŽ´ÈÇÑÐÁÐÅÓÒÁËÅÑ°ÇÎÆÙÁÏÁÎÃÇÅÎÒÃÇÒÙÁÑÁÎÅØÁÍÐÐÅŒÑÕÍÕÐÓÙÓÔÅÍÁÔÉÃÁÌÌÙÔÈÅÍÁÉÎÐÒÏÂÌÅÍÂÅÔ×ÅÅÎÔÈÅÁÎÃÉÅÎÔÃÉÔÙÐÒÏÔÅÃÒÇÏÎÁÎÄÒÏÕÓÄÅÖÅÐÏÐÍÅÎÒŽ¤ÇÑÃÕÑÑÅÄÁÎÄÁÎÁÐÙÑÅÄÒÈÅÍÁÇÎÓÅÁÑÏÎÒÈÅÙÃÁÕÑÅÄŽ°ÕÒÆÏÓ×ÁÓÄÐÓÏÂÐÅÍ2ÑÏÐÖÇÎÆ×ÁÙÏÆÒÈÇÎËÉÎÇÁÎÄÔÈÅÃÏÕÎÔÅÓÍÅÁÑÕÓÅŽ´ÈÇÎËÇÎÆÒÈÅÁÎÒÇÎÏÍÙÏÆÇÎÈÅÓÇÒÁÎÃÅÒÏÕÓÁÎÄÇÎÈÅÓÇÒÁÎÃÅÄÅ2ÖÅÐÏÐÍÅÎÒÃÁÎÂÅÒÅÍÐÅÓÅÄŽ´ÈÅÒÏÕÓÄÅÖÅÐÏÐÍÅÎÒÑÈÏÕÐÄÇÎÑÇÑÒÒÈÅÐÓÇÎÃÇÐÐÅÏÆ/ÐÓÏÒÅÃ2ÒÇÏÎÇÑÒÈÅÆÇÓÑÒ0ÁÐ×ÁÙÑŒÁÎÄÂÕÇÐÄÕÐÒÈÅÐÓÏ

ÒÅÃÒÇÏÎÁÎÄÒÈÅÍÁÎÁÆÅÍÅÎÒÏÆÑÃÇÅÎÃÅÓÅÁ2ÑÏÎŽ¡ÒÓÇÆÈÒÕÎÄÅÓÑÒÁÎÄÇÎÇÔÈÅÓÐÅÃÉÁÌÏÆÔÈÅÉÎÈÅÒÉÔÁÎÃÅÒÅÓÏÕÒÃÅÓÁÎÄÔÈÅÐÒÅÍÉÓÅÏÆÔÈÅ£ÈÇÎÅÑÅÑÒÁÒÅÏÆÒÈÅÎÁÒÇÏÎÕÎÄÅÓŒ×ÇÒÈÒÏÕÓÄÅÖÅÐÏÐÍÅÎÒÆÏÓÍÅÁÎÑŒÍÁÒÅÓÇÁÐÁÎÄÃÕÐÒÕÓÅ×ÈÇÃÈÓÁÇÑÅÐÏÃÁÐÐÅÏÐÐÅÐÇÖÅÐÅÖÅÐŒÒÈÅÏÓÂÇÒÒÈÅÎÃÁÎÎÉÎÇÍÁËÅÏÕÒÐÒÏÔÅÃÔÉÏÎÓ×ÏÒËÃÏÎÖÅÒÔÔÏÐÒÏÔÅÃÔÁÃÔÉÖÅÌÙÆÒÏÍÒÈÅÎÅÆÁÒÇÖÅÐÓÏÒÅÃÒÇÏÎÃÏÍÅÑÕÐŽ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7

近年来石湖景区整体开发建设顺利开展, 完成了一批生态环境改善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历史遗迹修复项目。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进一步完善。

1.石湖总体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存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规划的问题, 条块分割现象明显。随着苏州城建日新月异的发展, 2001年版的石湖景区规划未将北面的横塘文化、京杭运河文化、新郭文化、湖东的蠡墅文化、湖西的七子山文化、湖南的旺山钱家坞等传统文化涵盖在内, 也未辐射至现代的国际教育园区文化、世茂、越溪商圈文化。

2.景区内现已开发的景点中,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休闲区等相对独立, 缺乏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的设计, 也很少体现出石湖传统文化元素、石湖名人精神元素。景区北大门、东大门地硬、线条硬, 草坪广场多, 树少绿荫少, 缺少温山软水的苏式文化特色。8月3日公布的石湖十八景题名比去年公布的更多了文化蕴含, 但“渔台闲钓”是否可换为“溪山渔隐”?出自沈周画作名, 可更增加市民游客的雅兴。“新郭市声”名稍显牵强, 希再斟酌。

3.区内公共基础配套设施, 包括食、住、行、游、娱乐等条件有待完善, 石湖景区扩大以后, 景点分散, 交通没跟上, 游览不方便等情况。石湖各景群之间、石湖周边村落老街、旺山农庄等缺乏快捷方便环保的公共交通的联系衔接。

4.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不足, 编纂过大量苏州山水著作或地方志书的王稼句、谢勤国认为, 石湖还有许多历史文化资源没得到很好挖掘和利用, 应通过进一步的论证和资源的整合、包装, 让这里不仅成为游客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更成为触摸苏州文脉———包括史前文明、吴越春秋、唐宋风雅、明清繁华和当代发展的绝佳去处。

5.友新高架、友新路东的高层建筑阻挡视线。如何避免出现杭州西湖的高楼逼湖场景?一位杭州市民曾说过:“上宝石山看景, 本该看到由低渐高、层次分明的城市景观, 如今却只剩下一片紧逼西湖的高高的水泥森林, 西湖俨然成了‘大盆景’。”

6.慢行系统有待完善。滨湖区电瓶车频次不高, 基本都要在四个入口处才会有位子。租自行车不能通租通还。晚间步行光线太暗, 不安全。

二、石湖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对策与建议

1.做好规划。首先在规划建设的同时要做好文化策划。我国现阶段制订的保护规划中, 往往偏重于文物古迹修复、观光旅游开发、空间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市政交通建设等方面的规划, 而忽视文化保护方面的规划。这点可以借鉴无锡建设蠡湖的经验, 为加强蠡湖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策划设计, 无锡为此专门成立了文化策划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一改以往建设工程完成后再搞文化工程的传统模式, 而是把规划设计与文化策划相结合, 建设工程与文化工程相互动。此外, 他们精心建设和布展蠡湖展示馆, 编纂五集《无锡蠡湖文化丛书》。

其次在规划中应整合石湖地区历史文化资源, 将湖北的横塘文化、京杭运河文化、新郭文化、湖东的蠡墅文化、湖西的七子山生态环保文化、旺山生态农庄文化涵盖在内, 还应辐射至现代的国际教育园区文化、世茂、越溪商圈文化等, 充分体现石湖文化圈的文化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创新性。以石湖文化为魂将其周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加强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之间的互动互补, 可形成合力, 进一步弘扬石湖文化。与石湖山水、景观相连的乡村城镇, 也成为旅游、生态、观光、养生、休闲、体验、寻根、创作以至影视拍摄的重要场所和载体。所有这些, 都为石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动力。

2.提升开发中的文化意识。生态旅游景区区别于一股的旅游景区的特色就是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 在规划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点。以便在以后的开发中能保持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坚持以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等资源的开发为主, 充分体现本地特色, 挖掘自然景观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 以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游览要求。在景点景观开发中应将文化注入景点内涵。例如蠡湖景区四大水域———金城湾、东蠡湖、西蠡湖和管社山东湖区, 依据不同文化个性提升景点内涵。金城湾是著名东林党人高攀龙庙堂遭贬后的隐居读书处, 这里修缮的文化景观“水居苑”和“高攀龙纪念馆”, 既与水景浑然一体, 又突出了文化风骨。

建议成立相应机构, 编制石湖地区的业态控制导则和文化发展导则, 并行使管理、监督、咨询的职能;定位、策划石湖品牌形象, 继而针对石湖文化定位举办传统文化节事、制作记录短片在地方电台等公共媒体播放以强化石湖的文化形象, 形成品牌效应;对石湖区域做出盈利性空间和公益性空间的划分, 形成受各项导则约束的盈利性空间和发挥文化展示、公共服务、教育普及、技艺传授等作用的公益性空间。

3.加强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当前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没有使市民充当重要角色。仅在规划前向一定范围内的居民、群众征求意见, 然后吸收其合理的意见作为规划决策的依据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因此还要强调市民在石湖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全方位参与, 从参与策划、参与规划、参与决策到参与实施、参与活动、参与监督。另外, 还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例如有些居民想体验时尚消费, 提议增加消费场所, 或将狭窄的马路拓宽。因此急需提高公众的认识, 改变其观念, 通过加强对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使游客和市民认识到对石湖的自然人文景观, 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保护的重要性, 促进科学的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形成。提倡公众参与规划就是进一步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生态意识的重要手段。在增强全民参与保护与开发后, 他们将成为石湖资源和环境的重要监督力量。

生活在石湖周围的除了社区居民还有大量国际教育园区的师生。石湖南有历史悠久的苏州工艺美院, 有拥有吴文化园的苏州职业大学, 石湖北有苏州科技学院等高层次研究型大学等, 是我市高等教育的重要集聚地。本地居民和外来师生都是保护石湖的主体。周边社区经常围绕石湖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石湖诗文, 范成大等名人文化研究与教学也已展开。他们在石湖的文化历史传承中宣传和弘扬着石湖文化精神。这也是石湖文化圈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工作的文化效益的体现。

4.做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苏州市政府斥重金打造石湖上方山生态园, 目标是要打造成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因此, 要确保目标的实现, 其基本途径就是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 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都与消耗能源和资源关系密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生态旅游的发展, 并不是要抑制旅游者的消费, 而是注重提倡生态保护的理念, 提倡合理消费, 自觉注重消费过程中的环保;在社会消费环节, 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 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 如低能耗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与此同时要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和生态工程的方法, 对废弃物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石湖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积极推进节能、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最大程度减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实现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子山垃圾填埋场、光大环保、福星污水处理厂是现成的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展示基地, 可以加以开发。上方山科普园中也应展示生态文化。

三、结论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苏州获取可持续性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石湖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体现了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城市生活品质。石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正确适度地开发石湖文化旅游资源, 既可吸引游客, 获得经济效益, 又可通过文化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 弘扬石湖文化, 并可使资源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 这样, 既保护了资源, 又达到了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目的。

摘要:当前, 石湖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总体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存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景区内现已开发的景点中缺乏传统文化因素, 区内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交通规划及慢行系统存在不足, 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不足等方面。石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石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正确适度地开发石湖文化旅游资源, 既可吸引游客, 获得经济效益, 又可通过文化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 弘扬石湖文化, 并可使资源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 这样, 既保护了资源, 又达到了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石湖,文化旅游,保护开发,问题,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石湖景区总体规划[S].2002 (1)

[2]戴代新.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误区及对策——以宜宾市僰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46-51+78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篇8

【关键词】旅游开发 民族文化 保护与传播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各地区旅游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地区的旅游收入占到了财政收入的很大部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加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在旅游开发进程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旅游开发产业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旅游开发进程中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只有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并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这个民族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活动广泛尊重,并得到良好的发展【1】。目前,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得到了保护与开发,只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尊重和认可,这个国家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充当优秀价值观的输出者,这个国家才能够成为世界舞台的主导者【2】。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和无人可及的辉煌历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我国公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日俱增。目前,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旅游是人们心情较为愉悦的时刻,旅行者的心态大多是娱乐和学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可以使游客在愉快的游玩中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旅游的过程可以使游客亲身感受到在书本中不能感受到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3】。因此,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弘扬的重要方式,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开发进程中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问题

(一)对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公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但是,一些旅游开发部门却对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认识不足,一些旅游开发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认为民族文化并不需要保护,以致于一些旅游开发工作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4】。一些旅游开发机构缺乏对工作人员必要的培训工作,没有将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对工作人员进行讲述,使得工作人员不懂得保护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还有的旅游开发部门虽然认识到了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但并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将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的责任落实到旅游开发的具体工作中,使得传播与保护民族文化的目的迟迟不能实现。

(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旅游开发机构面临着较强的竞争力。一些旅游开发机构为了迅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5】。一些旅游开发机构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将承载民族文化的自然风光进行改造,开辟出公路和栈道,在提高了旅游收益的同时,对民族文化造成了重大破坏,还有的旅游开发机构对饱含民族文化的地名进行修改,以迎合游客的需要,这种对民族文化缺乏尊重的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遏制,将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三)缺少科学的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手段

一些地区的旅游开发机构,虽然明白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掌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护传播民族文化的科学方法,例如,很多旅游开发机构仅仅组织当地原住民将地方曲艺对游客进行表演,并没有委派导游对游客进行讲解,使得游客只知道看热闹,并没有对民族文化中的深刻内涵进行理解【6】。还有的旅游开发机构,没有将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旅游景区的重要商品,使得游客购买了很多与民族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无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三、旅游开发进程中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重要性的认识

旅游开发部门的领导人要提高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视程度,定期组织旅游开发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切实了解到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旅游开发机构要制定科学的制度,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与开发程度进行量化,并将量化数据作为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指标。使每一位工作人员认识到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是自己工作的重要部分,与自己的切实利益密切相关,从而真正重视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工作。

(二)严格制定相关规定,保证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

我国文化部门要督促地方政府尽快制定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在规则中严格规定每一个旅游开发机构必须尽到的责任。文化部门要组织专门机构对每一个旅游开发部门进行监管,充分了解每一个旅游开发机构的具体工作行为。对能严格按照规定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机构,要进行必要的奖励,使其再接再厉,继续为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对那些为求经济效益,破坏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机构,要进行必要的承接,使其充分认识到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改进工作方法,保证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播。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即对旅游产生了较大的需求,也对弘扬传统文化有了更高的渴望。在旅游开发进程中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是提高我国公民文化素养的一条捷径。分析我国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的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维.J.格林伍德.《文化能用金钱来衡量吗? ———从热门类学的角度探讨旅游作为文化商品化问题》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2]爱德华.布鲁纳.《民族旅游: 一个族群,三种场景》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3]杨福泉.《东巴文化的命运及其与纳西族地區旅游发之关系》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4]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载《思想战线》2003.

[5] (美)瓦伦L史密斯主编.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篇9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览观赏对象。近几年来,改革开放的大潮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保护好优美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如何正确处理好旅游环境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开发与保护关系贯穿于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我是一名旅游工作着,试图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出一些观点,供商榷。

一、开发和保护的辩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因开发而带来的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行为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开发与保护这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红原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别是湿地草原、安多游牧文化独一无二。这些自然的、人文的旅游资源,就目前的客观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进行保护是上策。而有些旅游资源,还存在如何开发的争议,并涉及到开发后带来的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先予以保护而后开发。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例如,麦洼寺是川西北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的藏传宁玛派大寺,是外界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的窗口。只有通过合理开发,使之走向世界,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圣地,才能充分体现其保护的价值。随着

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们对的提高,人们对旅游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和复杂化,开发能反映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红原大草原就有这方面的旅游产品供游客挑选。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对旅游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还有就是旅游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以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人文旅游资源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地的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意味着保护。红原县申报了红原大草原AAA景区,制定了《红原县旅游经营管理办法》、《红原县牧家乐管理办法》,这些措施,就是对红原大草原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的第一道保护网。

(二)、保护和开发又是相互矛盾的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包括由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和非旅游开发而造成的破坏。虽然旅游资源的破坏并不仅仅是开发所造成的,还有其他社会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但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这与资源保护是背道而驰的。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红原大草原的标志性景点月亮湾就是一个例子。因为资金投入和技术限制,月亮湾观景台的植被、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那种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大量游客形成的喧哗,破坏了寺院庄严肃穆的氛围;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诸如“×××到此一游”的乱刻乱画更是对旅游资源的极大破坏。

再次,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因开发而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的影响。旅游开发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如卖淫、犯罪、赌博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资源所在地居民观念意识的变化,旅游地经济状况、经济意识、审美倾向、社会关系等的改变,民俗风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给旅游资源及其环境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

2、保守式的保护,妨碍了开发。因害怕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因片面地保护而没有对资源进行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红原大草原也面临这样的考验,周边县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共同性,迫使红原县在旅游开发上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总之,依笔者之见,在处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为了保护而不进行开发,或为开发而忽略保护。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资源开发。应坚持旅游开发尽量保护自然旅游资源的原有风貌,防止建设性破坏,新建项目必须符合《红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

二、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第一,提高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保护的认识。要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例如,要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一般地说,旅游者所消耗的能量和物质,产生的废物污染,比当地居民要多。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骤增的人流,且集中在旅游城市和景区,产生了对生态环境的一些要素,如大气、水、地表等污染。这种污染,不亚于工业的“有烟”污染。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存在的脏、乱、差就是一个佐证。就是对旅游资源来说,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景观退化、甚至产生物理化学变化。例如,我国许多旅游开发的溶洞,由于游客太多,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超过了景区或景点的自净能力,溶洞内原来洁白的钟乳石都变黑了。这些对旅游资源的污染损坏情况,比起治理工业“三废”代价更高。另外,认为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观念,也是有碍于保护生态的错误观念。旅游资源除人造景点、景观外,一般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只不过它的耗损一时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而已。自然风光破坏后,不复存在,人文资源破坏后,不可复得。虽说某些古建筑和文物可以复建或复制,但其文物价值已经丧失。例如,江西的滕王阁虽已复建,但已不是千年的古楼,没有文物价值了,不要让我们的蓬莱阁在重蹈覆辙。

因此,我们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地保护城市美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使之代代相传,永续利用,为人民造福。

第二、防重于治,开发旅游项目时,要认真进行环境效应评估。保护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关键在于把住旅游项目开发关,禁止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旅游项目的开发。这比造成污染后再来治理环境更为重要。“防”的主要措施,是认真开展旅游项目的环境效应评估。所谓环境效应评估,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对开发项目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生物和物理方面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开发项目对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各个方面造成的正负效应及其程度,并据以形成科学的评估结论,作为有关部门决策时的重要依据。通过环境效应评估,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轻微的项目,要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的项目,要禁止开发或实施。这样,从源头把住保护生态环境关,杜绝污染源的产生,以保证开发利用风景名胜的合理性,使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我们在旅游城市,就应多开发一些绿色工程和污染少的工业,要禁止兴办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的工业项目。在景区中心不要兴办工业。对不同性质的景区的旅游项目,要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向和规模,控制不同的人流总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即将开发的渤海大油田,从经济上来讲是不可非议的,但是在开发时将给我们城市的环境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却是不可不注意的。

第三,采取综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一是要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二是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环境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三是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已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

三、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条件,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草原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草原过牧、沙化,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可利用“水污染防治法”,保护江、河、湖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修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以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草原、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特别是要认真贯彻《红原县旅游发展规划》,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上一篇:刘义权同志个人事迹下一篇:社区爱国卫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