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旅游开发

2024-07-11

客家围屋旅游开发(精选4篇)

客家围屋旅游开发 篇1

1 概述

围屋, 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承重墙又是防卫围墙。大门门额上大多有某某围的题名, 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之属, 故有是称。

围屋是赣、粤、闽边区客家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 它集家、祠、堡于一体, 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 是客家人在赣南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

2 主要建筑特征

2.1 群体聚居性

客家人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 从中原经过多次迁徙到此一地, 人地生疏, 势单力薄, 为加强力量, 他们多以宗族为单元聚居, 少则三五家, 多则十几家甚至数十家, 建成适合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居住的大型建筑物。

2.2 向心有序的空间特色

客家围屋独特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它奇特的外观造型, 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在内部空间的构成中, 创造了一种满足特定精神要求的小天地。

2.2.1 中轴对称、层次丰富、秩序井然。

除了少数特例之外, 无一不是中轴对称。内部厅堂的布局、卧房的配置、楼梯的分布、边门的开设都是严格的对称, 给人一种平衡稳定的感觉。

2.2.2 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强烈向心。

空间的内向性持别突出, 其外围土墙厚实, 一二层对外都不开窗, 三层以上也只开小洞, 极其封闭。而内部则是敞亮的回廓、向内院开敞的门厅和祖堂, 环周的卧房朝向内院, 主要从内院采光。通常整座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 内外隔绝, 形成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独立天地, 保护了内部生活的安全, 围屋的空间特色不仅表现出内向性, 而且呈现出强烈的向心性。

2.2.3 平等连续、完整统一、主次分明。

内部居住空间最突出的特点是呈线状组合, 围绕厅堂布局, 反映了各家家族内部的平等关系。

2.3 安全防御功能的突出表现。

具备防御功能是围屋第一位的要求, 防卫性构成了围屋最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3.1 构堡筑垒。

围屋外墙厚一般为1m左右 (燕翼围厚达1.5m) , 高二至三层, 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碉堡。为了消灭死角, 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一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一排排扎目的枪眼炮孔。

2.3.2 精构重门。

首先门墙特别加厚, 门框皆用整石制成, 厚实的板门上包钉铁皮。板门后大多设有一道闸门, 闸门之后还有一重便门, 真可谓水泄不通。为防火攻, 门顶上还备有水漏。除少数大围外, 一般只设一孔门。

2.3.3 设计夹墙御敌。

围屋顶层是做备用房, 一般不堆放杂物, 并取外墙内侧2/3的墙体, 作环形墙走廊, 使整个顶楼间贯通一气, 以利战时调兵遣将, 方便作战。2.3.4囤粮掘井。水和粮草是防卫者必备的物质条件。因此, 围屋内均掘有水井。许多围屋还专门存放粮草的储藏间。

2.4 敬祖重教的建筑内涵

2.4.1 祖堂———客家人敬祖思想的建筑表现。

祖堂总是处于住宅建筑中轴线上居中位置, 其空间相对高大。堂后卫屏风, 屏前置供桌, 这里是敬长祭祖供奉祖宗牌位的圣地, 又是宅内喜庆宴聚的公共活动场所。2.4.2学堂———客家人重教意识的典型展示, 客家人重教的优秀传统, 在客家围屋居民建筑中有所体现, 比如在大的楼里面内设学堂就是一个明显的特征。2.4.3楹联———客家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 首先, 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除了楼门之外, 楼内祖堂更是楹联最集中的地方, 各户房门也都张贴联对, 楹联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 它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用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2.5 讲究装饰及附属建筑。

木雕、砖雕、彩画艺术在祠堂内被广泛运用。附属建筑, 如前后围墙、石铺花台、砂灰作栋、外加门楼、附设天井。同时聚居地后面种有一片茂密的树木或竹林 (俗称风围树) , 既可防沙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和崩塌、滑坡, 又可调节小气候和纳凉。

3 围屋的建造程序

客家人在土楼的建造中把夯土技术提高到无与伦比的水平, 创造了夯土建筑的奇迹。下面仅就客家土楼建造的工序以及施工中民间的做法与经验作简单介绍。一般要经过选址定位、开地基、打石脚、行墙、献架、出水、内外装修这7道工序:

3.1 选址定位。

选址在客家传统民居中显得尤其重要, 屋主每建新房时, 关于房屋的位置、朝向等问题都要请风水先生来定夺。传统的风水术虽不免夹杂迷信的色彩、但仔细分析仍可发现其科学的一面。它注重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使村落、住宅与环境相协调。因此风水先生实际上起着今天规划师的作用。比如利用山坡地建造, 前低后高, 座北朝南, 适应南方冬冷夏热, 降雨丰富的气候特点。这种建筑具有便于采光、通风、冬暖夏凉, 且利于排水排污等优点。屋前有池塘, 可积水灌溉、防火;屋后有大片的围树, 可防坡防险, 调节小气候。

即便是现在, 客家人盖新房依旧要关注房屋位置的高低、朝向和通风等问题。

3.2 开地基。依据基础设计的宽度画好基槽的灰线, 这就是“放线”。

放线之后就开始挖槽, 当地称“开地基”, 土楼的基槽根据当地的土质情况, 一般控至老土, 深约0.6~2m不等。楼基宽度与墙脚的厚度基本相同, 有的略为放宽一些。

墙脚, 当地称为“打石脚”。墙基多用大块河卵石垒砌, 并用小卵石填塞缝隙。墙脚多用河卵石或块石干砌、内外两面用泥灰勾缝。各地区土楼的墙脚高度不一, 通常高0.6~1m, 有洪水的地区要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

3.4 行墙。墙脚砌好后, 接着支模板夯筑土墙, 俗称“行墙”, 模板用杉木板制成。

夯土的工具主要是“春杵”, 是用质地坚硬的木材加工而成的。同时备有硬木制成的“拍板”以拍实夯好的土墙侧面, 木制“补板”以填补墙面小孔洞及修整墙面。

一版土墙通常分三层夯筑, 期间还夹有杉木枝作为“墙筋”, 以加强土墙整体性。同时上下层还必须交错夯筑, 不能出现通缝以确保墙身的整体性。

3.5 献架。

每夯好一层楼高的土墙, 要在墙顶上控好搁置楼层木龙骨的凹槽、然后由木工竖木柱架木梁。这一道工序称为“献架”。以楼层木楼板的外侧支撑在土墙上、内侧则由木接支承。

3.6 出水。大型的土楼通常一年只能建一层, 三四年后, 即建好顶层墙体后再盖瓦顶, 当地称“出水”。

3.7 内外装修。

土楼封顶之后内外装修工作大致又要用一年时间。内装修包括铺楼板、装门窗隔扇、安走廊栏杆、架楼梯、装饰祖堂等。外装修包括开窗洞、粉刷窗边框、安木窗、大门、装饰入口、制楼匠、门联、修台基、石阶等。通常建一座大土楼要花四五年时间, 规模再大的甚至要十几年。

4 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总趋势中, 建筑领域由某种风格、某种流派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显然围屋模式已经不合时宜, 但是围屋建筑的空间特点以及建造技术仍有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摘要:介绍了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及建造技术, 为今后建筑领域乡土化、多元化提供借鉴和学习之处。

关键词: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特征,建造技术

参考文献

[1]李蕾.客家民居及其防御性空间特色[J].中国房产, 2003.

[2]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M].1995.

[3]林皎皎.浅析客家聚居建筑的空间布局[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7 (4) :88-90

客家围屋旅游开发 篇2

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

客家围屋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罗佳舒,你们可以叫我小罗。很荣幸当今天的导游 ,我们现在乘坐的旅行车是去河源观赏 赣 南客家民居,今天的“ 客家民 包含和谅解。

好的,到了赣南客家民居,希望大家下车时,不要拥挤,让老人和小朋友先下。

让我来介绍一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 也叫围龙屋。它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普通围龙屋占8 亩、10 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客家围屋的创新性数字化表现 篇3

客家围屋大多远离城镇, 深藏于山区, 人们探访客家风情, 往往不惜翻山越岭。利用数字化手法将围屋美化再现, 面向新媒体传播环境, 以新形式展现围屋特有的艺术形式美, 特别是对地域客家民居景观的推介, 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1、客家围屋景观形态的美化表现

形式多样的客家围屋大致可分为:闽西的方形、圆形土楼, 赣南的口字、国字形土围子, 粤北的四角楼、碉楼, 粤东梅州的围龙屋、杠楼、圆围、半月围、八角围、多角围屋和方、圆土楼, 粤中惠阳、深圳的城堡式围楼和围村等10余种类型。[]随着客家的迁徙, 有的客家围屋还与当地的原居民居风格融合, 形成了更多形式的建筑形态, 但不管形式如何变化, 客家围屋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构建特点, 就是依山傍水、外墙高筑, 这是客家围屋最典型的形态美感, 是数字化再现关键点。

对景观的数字化表现,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有多种形式, 主要有高品质的影视动画形式, 或虚拟互动漫游形式。影视动画形式一般采用三维动画制作为主, 利用三维动画软件将围屋“建造”出来, 结合实拍影像素材, 以相对写实的手法制作影片, 表现围屋的形态美。虚拟互动漫游形式是一种虚拟仿真设计, 通过软件制作可供观赏者操控的、类似游戏的景观场景, 实现对客家围屋的自由漫游观赏。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 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 有共同的关键点, 那就是需要完善前期设定, 包括对客家围屋形态美的凝练以及表现要素 (对象) 的造型设计, 这是客家围屋景观形态表现影片或交互程序品质的首要保障。另外在制作上, 这两种方式都需要运用三维动画软件制作围屋的数字模型, 制作过程中技术运用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也决定着成品的质量。

以影视动画形式表现赣南客家围屋为例, 首先在前期设定上, 在最具代表性的龙南关西围为基础, 综合表现赣南围屋以方型为主, 外整内散、前塘后山, 设计一个具有代表意思的客家围屋小村落。根据要着重表现的围屋形态, 绘制分镜头, 用于指导后期的三维制作的镜头设计。在围屋数字模型的制作中, 需要注意模型页数控制, 根据分镜安排, 做到特定镜头模型精细制作, 大景别模型用低模制作。三维部分制作完成后, 还需运用影视后期软件进行影片合成, 对色彩、音响加以完善。图1为客家围屋景观形态的美化表现的实践案例过程例图, 运用MAYA软件制作完成。

2、客家围屋构建思想的再现应用

客家作为特殊的民系, 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上, 有个重要的“关键词”——迁徙, 在这个过程中, 客家人除了要跟自然环境作斗争, 还要面对动荡时期的山匪或原居地种族的冲突。在特定环境下, 客家围屋的构造皆将防御性放在了首位。主居住区四周以高墙垒筑, 墙下深埋近10米的铁木棍梅花桩, 墙上端布设枪炮洞眼, 可形成交叉火力网, 甚至附加筑建哨亭炮楼。除了外墙, 在大门设计上进行加厚处理, 门上配套设计漏水洞防火攻, 门下门坎石板深埋5、6米防掘洞。许多客家围屋在防御上武装到了牙齿, 俨然一座巨型碉堡, 除防御以外, 客家围屋往往还设计了应对极端条件下的生存保障功能。一般围屋内设有若干水井, 保障生活用水, 同时储备充足的粮食防围困。据传言有些围屋还用红薯粉等五谷杂粮砌墙, 在万不得已的时候, 可以“墙”充饥。这些高明的设计, 可让围屋内的人长时间不出围, 最长可达半年之久。客家围屋在构建上还有许多独到之处, 例如在地理风水、房屋布局等方面, 这些有意思的构建思想, 是文化传承中的宝贵资源, 在今天可应用于许多领域。

立足数字技术, 将客家围屋构建思想加以再现应用, 一方面可别样传播客家文化, 另一方面可丰富相应的文化创作。在这方面, 我们以围屋构建思想中的防御设计为源, 创作性应用于游戏设计, 即以围屋为原型设计游戏场景, 按围屋的防御思路设计游戏关卡, 规划制作一款独具风格的STG或RTS游戏。图2是客家围屋构建思想的再现应用有关围屋的游戏场景单体设计图样, 运用MAYA软件制作。

3、客家围屋文化形态的衍生传播

客家民系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物化载体。围屋文化应该有一个较宽泛的范畴, 最显著的体现在于围屋的建筑艺术上, 特别是建筑装饰艺术。客家围屋的建筑艺术让人惊叹, 大部分围屋中都有精美的木雕、石刻、绘画以及对联词句等, 无不洋溢着浓郁的艺术韵味。例如赣南的关西围, 正厅前一对石狮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大门框有八卦中乾、坤两卦的圆柱形石雕, 厅内大柱下的石墩刻有各式的图案。厅堂偏院以及厢房都镶龙、虎、麒麟、凤凰等动物雕花木, 造型生动, 雕刻精巧。客家围屋文化内含深厚、形式丰富, 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源泉。

衍生设计是指立足于某主体文化产品, 扩充性多形式开展的设计, 本文所提的衍生传播指的是以衍生设计的方式, 丰富客家围屋文化的传播。以上文所提围屋建筑装饰艺术为例, 可以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纹样或造型为素材, 数字化再创作, 规划完成具有特定文化意味的新媒体产品, 并将其推广传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以新的形式宣传客家文化, 还可能在传播中创造新价值。

我们正处于信息高效传播的新媒体时代, 数字化艺术表现手段众多, 客家围屋借助数字化表现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宣传, 客家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相结合, 也可以促进客家艺术创作的繁荣, 加大两方面的研究, 有益于客家文化传播, 有益于数字化表现技法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崇岳.客家围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6.01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篇4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上一篇:国际课程下一篇:数控车工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