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2024-08-08

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共9篇)

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1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客家人在千百年艰苦奋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磨练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即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先生2008年在龙岩举行的《客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讲座中指出:“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中华文化中的异数。”因此,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教育的价值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而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应该是从幼儿生活出发选择教育内容,而不是从文本和概念出发的①。而一个人在幼年、童年时期所受的乡土教育,会对他的人格形成、价值判断、情感模式及思维特点产生极人的影响②。我国从2001年9月起开始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客家文化是客家地区物质、精神的文化结晶,因此在客家地区幼儿教育中充分利用客家文化对幼儿进行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客家地区幼儿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激发幼儿对国家、家乡、文化的热爱,还有利于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幼儿教育中运用客家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1、突出文化特色原则。千百年来,客家人保留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诸如勤俭耐劳精神、崇文重教精神、念祖思亲精神等,在幼儿教育中要坚持在熟悉、掌握客家文化特色的同时,启迪其美德,使这些文化精神之内化为幼儿的个性特征。

2、方向性原则。任何个体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其成长的环境,幼儿时期又是人的发展的启蒙阶段、关键时期,为此,在幼儿教育中要选取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东西作为教育内容,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3、发展性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在运用客家文化进行教育教学时一切行为都要着眼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既不能让幼儿负担过重,也不能一点难度都没有,要在幼儿能力尚处于形成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内引导其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是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游戏性原则。对幼儿来说,游戏既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适宜的学习方式,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听、看、做去亲身体验,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观察的兴趣、创新意识和能力。客家经常玩的游戏有捉木、跳飞机、跳绳、丢沙包、、踢鸡毛球、五子棋等,这些游戏操作起来简单易行,往往不受场地和时间的局限,但是功能却是全方位的,首先这些游戏都是体育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其次既然是游戏就有一定的游戏规则,这可以使幼儿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再次,客家民间游戏大多是群体性活动,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三、客家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方法

1、欣赏感受法。教师在运用客家文化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包括图片、实物、录像等)和开展有针对性地活动(包括参观、实践、游戲等),引导幼儿欣赏、观察、体验客家文化,并鼓励幼儿运用绘画、歌唱等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这有利于激发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如带幼儿参观客家民俗博物馆、欣赏客家民间艺术活动等都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

2、家园共育法。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它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客家具有崇文尚教的文化传统,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在客家民间流传着“唔读书,白目珠(睁眼瞎)”,“秀才不怕衫破,就怕肚里无货”,“农家不离猪,教子不离书”,“生子唔读书,不如养头猪”,“嫁夫要嫁读书郎,斯斯文文进学堂”,“目不识丁,枉费一生”等劝读重教的谚语。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强化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例如可以请家长为幼儿讲述客家的神话传说、唱童谣、和幼儿一起参加民间游戏、节日活动等,使幼儿从多方面、多渠道地感受和理解客家文化。

3、经验总结法。所谓经验总结法就是在实施客家文化教育过程中,各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就存实施过程中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进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些有效可行的教育方法和实施途径,以便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并作为今后工作中的参考。

总之,幼儿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利用地方悠久历史的文化教育资源。客家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大量优秀的教育内容,客家地区幼儿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客家文化这一教育资源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何桂香、幼儿园游戏课程:区域游戏活动评价策略[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5:48-93、②唐群、论客家童谣与幼儿乡土教育[J]、农业考古,2011:383-385、

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2

江西境内的方言主要是由赣本地话和客家方言组成。江西的民歌主要是客家方言唱的客家音乐。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包为主, 流行到全省大部分地区, 并和闽、粤客家地区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可以说江西客家民歌体现了整个客家民系民歌的精华。

客家语言千差万别, 主要是因为先民来自北方广大地域, 加上一部分经往他处再行南迁组成闽南客家, 广州客家, 台湾客家, 不断的迁徙﹑杂居, 受多方面因素的渗透融合。客家方言同我国南方各地是“五里不同声, 十里不同风”也就是说各个地方的音调都不同。就拿最普通的“什么”一词为例, 有什么、甚格、嘛格、知格、底格、些什等。客家话是北方古汉语结合本地原住民土语又吸收了周边民系的各种方言, 因素演化而成的。经过语言学家的比较, 客家话与赣语最为接近。

二、客家方言在音乐中的运用

客家方言在民歌的运用中, 主要是语气词。在音乐做衬腔、拖腔。这是由于客家民歌的产生是由于赣南地区客家百姓在山野间即兴形成的民歌。它包含着江西客家人的内心世界, 也是对生活经历的真实感受, 也是他们生活含辛茹苦、创家立业的见证。, 在这块贫瘠的红土地上孕育了这样题材广泛、形式自由、风格简朴的山歌音乐。山歌音乐中的方言, 主要是吆喝﹑感叹﹑吼叫等引起注意的语气词。主要的口头禅就是“哎呀嘞”。“哎呀嘞”三个字的是语气助词, 不同的语气音调表示不同的意思, 有的激动豪放、有的温柔婉转、有的深沉、有的惊叹, 而且一首歌当中反复的唱这句词语“哎呀嘞”这种句的反复重叠, 体现了赣南民间语言的反复美。给人想象, 通过反复, 使歌词的主题、形象、意境等方面得到渲染、强调, 是的步步深、步步高和步步新。如《打着山歌过横排》的第一句“哎呀嘞”, 音符mi-mi-do-re–mi, 旋律是在小字二组上构成, 音域比较高亢,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 表示激动豪放。旋律是二度加三度的来回反复。音高组织方式是2+4的近距离的徘徊, 来衬托语气。重复了三个mi, 也就是语气词“哎”, 这是打招呼的提示。mi-mido-re–mi这五个音符是全曲的引子, 又是全曲的一个音乐动机, 采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此曲就是五声音阶徵调式结构, 多用do-re–mi这种主干音构成, 之后旋律上受客家方言声调的影响, 一字一音, 大多用颤音和滑音, 这就符合了客家语调的特征。

还有一首《盼望红军回家中》用语气词“哎呀嘞呃”做开头, 也是表示它以高音开场。其后就是紧缩成一字一音, 也是表示非常高兴的语气词语。之后里面出现了“就来”“你又几晓得捱”“噢嗬嗬”都是赣南地曲的口头禅, 在乐曲中也是占很大的作用。第五小节的“就来”, la-re纯四度的上行是为了强调后面的“回家”, 也是中国曲式中的“起承转合”中的“起”之后的第六小节的“喂”和“哎呀嘞呃”是re-la纯四度下行, 代表着“转”又接着是“同志哥”表示着“合”。语气词都表示着歌曲中的“起承转合”丰富了歌曲的曲调。表现了客家山歌的高亢又忧郁的特点。语气词“同志格”, 并使用前使用了前倚音来修饰, 词曲结合贴切, “同志格”也变现了赣南人民对红军的亲切的称呼。使听者感到亲切, 又提示一段山歌的结束。

三、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

赣南客家山歌有一般山歌的风格特点, 节奏比较自由, 音调高扬, 声音绵长。又具有自己的个性。赣南、闽西这片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术语丘陵, 生活比较艰苦, 语言有兼北方话和南方口音和当地土话的要素。演唱风格较为委婉相比, 起伏不大, 但与江南民歌的秀丽委婉相比又没那么甜美。反应在旋律上, 是音区较高, 音域相对窄点, 旋律级近较多, 跳音较少, 大跳就更少。节奏自由, 节拍多样, 一首山歌中会出现混合节拍。而根据演唱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又会在同一首上中有些变化, 不是那么固定, 而且比较灵活运用, 甚至即兴编曲的情况都有。所以造就了客家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特点。归纳起来, 主要有一下三种特点:

1. 大本嗓真声演唱的特点

客家人喜欢用一种大声响气的大本嗓来讲话, 甚至吊几个高腔唱几句山歌, 一来个给自己壮胆子, 惊吓野兽, 二来也能呼唤在另个地方耕作的对方得到照应。比如兴国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

2. 假声或真假声吟唱的特点

这种假声唱法, 从歌唱方法上是降主要是指气息震动声带边缘发出的声音。典型的是江西的“哭嫁歌”又唱又哭又诉, 运用真假声吟唱发别具一格, 声声字字充满情谊。

3. 高腔山歌假唱真唱的特点

客家人生活在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大自然环境中, 为了把声音传到远处, 就必须提高腔调, 在高声区假声又不够洪亮, 于是练就了一种假声真唱的本领。主要是男歌手演唱较多。因为男人在山间农作, 高唱一声, 给家人报平安。像江西上犹的高山腔《高山滴水高飘飘》。声音不失阳刚之气反而更高亢和明亮, 昂扬激越。

所以客家山歌是各家话基础上产生的民歌, 演唱时多注意内心情感的自我抒发。女声演唱分细嗓和本嗓, 细嗓要细致、自然、宁静;本嗓要激情、泼辣、声音透亮, 对用于对歌。男生有高腔和本嗓两种, 高腔要粗犷、激越, 穿透力强;本嗓润腔较平、拖腔短, 下滑时略带有忧伤, 这个跟客家人的坎坷经历有关。

赣南客家山歌是主要就是与这些带有赣南语言特色的方言衬词来代表江西红色音乐和客家音乐。开端以“哎呀嘞”营造气氛, 结束以“同志格、心肝格”, 增加亲切感, 中间有“里个”“介子个”“哎呀”来做铺垫, 彰显了客家语言的特色。

我们通过了解客家语言的特色在客家民歌中的重要作用, 来宣传江西红色音乐特色, 使江西客家音乐文化推广, 如《十送红军》《映山红》《红军照我去战斗》等等。这些方言在音乐中, 表现了江西人民积极向上, 爱党、拥党的精神面貌。这些方言在新的音乐创作如新红歌《哎呀嘞》《那一片红》彰显了江西特有的生活特色和红色文化艺术内涵, 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河源;客家文化;幼儿教育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发特色教育资源,构建园本课程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趋向。乡土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为幼儿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客家古邑”的河源,客家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综合交错,慢慢地,许多人就淡忘了河源客家文化,淡忘了客家人的优良传统。为了弘扬和发展河源客家文化,让客家山歌、客家童谣及客家人的优良传统、风俗代代相传,如何将河源客家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中,便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最近两年,我园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结合本园实际,开展“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开发乡土课程,既弥补了目前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又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发现家乡的美丽,了解家乡的客家文化,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之情,而且能使幼儿从小萌发学好本领、长大建设家乡作贡献的愿望。下面就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谈谈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通过创设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为了发挥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环境,营造出传统的文化氛围。

例如,在幼儿园外墙上喷绘各种蕴含教育意义、体现河源客家文化的图案,挂上一幅幅体现客家风情的艺术品,如河源客家古屋、河源客家女、恐龙等。在幼儿园的走廊、各个活动室内外,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谣,以此营造出浓厚的客家传统文化氛围,使幼儿如置身在客家文化的大家庭里,耳濡目染,深受感染熏陶。

二、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

纲要要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所以,要把丰富多彩的客家乡土文化真正融入幼儿教育中,就必须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可通过采访、参观,从幼儿的视觉、教育价值方面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并根据各年龄段制订目标。

例如,在小班,可选择朗朗上口、趣味性强的童谣和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等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学习,教育幼儿要讲文明、讲礼貌、有爱心、孝心,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掌握游戏的一些动作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在中班,可让幼儿了解扬名海外的“客家酿豆腐”“东江盐焗鸡”“客家酿猪红”“客家菜卷”等。而在大班,可让幼儿认识客家山歌的特点,感受其唱腔、曲调和风格,初步学习节奏明快、简洁易学的客家山歌等。

三、将活动内容跟主题探究有机整合

纲要中提到:“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以本土资源内容为载体,将河源客家文化渗透到主题探究活动中。河源客家文化丰富多彩,为了切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各级各班可以根据本班特点选择适合本班孩子探究兴趣的主题探究活动。

例如,大二班老师通过孩子们对形式多样、五颜六色的客家衣服产生的浓厚兴趣,生成了主题探究活动《衣服》。整个主题探究活动从欣赏客家服饰开始,层层拓展,到幼儿了解衣服的演变过程和生产加工过程,学会染布、设计衣服、设计未来的衣服、动手量衣、裁剪、走模特秀等,既培养了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识,感受服装的美,又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树立了从小学科學、用科学的志向。

再如,小一班老师通过孩子们对“河源客家美食”中的五指香鸡、东江盐焗鸡、白切鸡等客家菜肴中的主材料“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生成了探究主题《鸡》。利用儿歌、故事、歌曲、绘画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小鸡出壳、制作彩蛋、离群的小鸡、各种各样的鸡、鸡蛋真好玩等活动,与孩子们一起了解了鸡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了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如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知道了如何用多种方法区分蛋的生熟。培养了孩子们认真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等方面的习惯,发展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学会了用绘画、折纸、手工制作等方法表现小动物的特征,激发了幼儿愿意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

四、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活动形式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为了让河源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结合教育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1.将客家文化渗透到一日活动之中

在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开展客家文化课程,是一种随机的、潜移默化的、在真实现场展开的活动形式,通过挖掘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在其中体验发现、探究客家文化,感知客家文化的学习快乐。在时间上,为确保乡土课程的开展,我们紧扣纲要的目标,将乡土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例如,每天早上,老师们用客家方言和幼儿问好,并带幼儿一起玩客家游戏如跳绳、打石子、跳格子等,利用早午饭后和幼儿玩手指游戏和朗读客家童谣。为了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河源的客家历史文化,我们带幼儿参观了恐龙博物馆、客家文化风情馆、鳄鱼湖等,还请了剧团的客家山歌老师来园教老师和幼儿学唱山歌,并在幼儿园一楼创设了一个“每日之星”的舞台,让幼儿轮流在每天下午家长接人的时间段在舞台上大胆地展示自己会念的童谣或山歌,不仅巩固了幼儿对童谣、山歌的掌握,而且激发了幼儿学习客家童谣、山歌的兴趣和表演的欲望。每天,幼儿们充满天真、甜美的声音里朗读或演唱出来的客家童谣和客家山歌美妙地回荡在幼儿园里,让家长们听着、看着,形成了我园的一大特色。这样将乡土课程灵活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

2.结合节日开展活动,感受客家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

例如,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为了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幼儿园开展了庆“三八”河源客家美食节活动。活动首先通过老师与幼儿一起探讨河源客家美食,让幼儿与家人共同参与制作美食。然后活动当天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将幼儿与父母一起制作的美食带进幼儿园,与大家共享。通过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了知识,而且幼儿与妈妈在愉悦、轻松的活动氛围中加深了母子之间的情感,充分感受了集体活动的乐趣和节日的快乐。

再如,为了庆祝中秋佳节、迎接国庆节的到来,让幼儿感受客家人过中秋的文化习俗,我园开展了“庆中秋·迎国庆”亲子灯谜会暨月饼品尝会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客家传统中秋节的认识,了解了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体验了过中秋节的快乐。

实践证明,通过两年半来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幼儿得到了客家文化的熏陶,将爱我河源、爱我家乡的情感植根于幼儿心灵。我们将充分利用课题的研究成果,力争把成果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材和资料,为幼儿园本土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同时着力打造幼儿园本土特色课程,努力创建具有现代化教育水平的客家古邑品牌园。

参考文献:

[1]彭琦凡.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J].学前教育研究,2009(05).

[2]金倩.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9(02).

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4

【关键词】 游戏、幼儿教育、游戏主体

【摘要】 游戏是每个人非常熟悉的一种娱乐活动,通俗说法叫做“玩”,所谓“玩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幼儿游戏的现状做系统的分析了解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游戏。

1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作者:费凌云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让孩子走走跑跑的体育游戏也不仅仅是锻炼孩子的筋骨,让孩子唱唱跳跳的音乐游戏也不仅仅是进行艺术的熏陶。这些活动性的游戏,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活泼、勇敢、坚毅和关心集体的个性品质,而且有助于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从而促使智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增强,从而避免因感觉统合失调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写字等精细运动不协调等学习困难。

1.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

游戏是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保障。身体健康的幼儿比身体不健康的、营养不良的儿童更喜欢游戏。游戏使幼儿身体各器官得到活动和锻炼。大肌肉运动:追、跑、跳、攀爬、推拉的游戏,小肌肉运动:拼图、搭建、绘画的游戏,都能促进幼儿骨骼和关节的灵活和协调。幼儿在各式各样的游戏中变得结实、健康,在遇到外界环境刺激时,变得反应迅速而敏捷;在快乐的游戏中形成各种技能,增强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为幼儿身体的正常发展提供了许多动作练习和运动的机会,增强了儿童的体质。

2.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通过游戏及玩具材料,可直接和间接地获得日常生活环境中有关各种事物的知识,促进幼儿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游戏中的假扮和象征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技能;积木游戏是培养幼儿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游戏中对物品的假象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相互接触、积极交流,语言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2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重复练习的机会,幼儿通过游戏来获得各种技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3.游戏能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总是愉悦的,幼儿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当幼儿全身心投入游戏时,会感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体验着成就感和自豪感。游戏中,幼儿有时也会有消极情绪,当因愿望和需求受阻而产生消极情绪时,幼儿会在游戏中学会控制和削弱这种情绪,从而保障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言行,体验成人的情感,初步形成理解、1《西北职教》2008 10期《学前教育学》刘晓东、卢乐珍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365页 18—21行

同情、尊重的良好情感。

4.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在游戏集体中幼儿需要互相适应,服从游戏规则,掌握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交能力。特别是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幼儿体验所扮演角色的身份和情感,使幼儿逐渐学会理解他人,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掌握社交的态度和礼貌,获得人际交流的技巧,加深同伴间的友谊。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合群的性格,可以提高幼儿交往技能,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还锻炼了幼儿顽强的意志。

游戏能增进幼儿间的交往,幼儿能和同伴互相合作,并且能用语言和同伴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请求,我班有一个年纪较小的幼儿,平时不太爱说话,也不跟老师交流,但是我发现在游戏的时候他就可以和不熟悉的同伴成为合作伙伴,并且能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

二、教育活动中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游戏可以说是儿童的工作,其意义与价值是颇为广泛的。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也越来越重视游戏的重要性,也在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然而由于我们对游戏的研究不够深,对幼儿年龄的特点的分析不够广泛,我们的游戏活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忽略了游戏自身的价值

教师总是过多关注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特别是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幼儿游戏的纯粹性。有64%的教师认为,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获得经验的乐趣。3 因此,教师们在提供游戏类型时,主要考虑的是游戏的教育作用、较多地提供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完成教学任务。或是提供类型单一的积塑、建构、拼图等结构游戏,安排最少的就是幼儿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游戏活动的类容和形式都是由教师统一安排,什么时候玩什么游戏,用什么玩具材料都由不得幼儿做主;在阻止游戏时,教师大多重点指导幼儿的智力、品德常规等。例如:教育他们不争抢玩具、不乱扔玩具、不大声吵闹,学会谦让、合作、分享等。教师把自己认为好的、应该做的交给幼儿,不好的立即制止。教师总是急于给幼儿现成的答案,而忽略了游戏中幼儿自己的探索,不能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游戏对他们的额价值,是幼儿积极主动的游戏活动变成消极被动的适应教师的活动。例如,发现幼儿在游戏中搭的城堡歪歪扭扭时,总是不厌其烦的跟他讲道理,要怎样怎样搭才会结实,然后让他改正,使得幼儿失去一次探索发现的机会。

2.忽略了儿童的主体地位

游戏的开展并非是根据幼儿自身的兴趣,去自由的在游戏中满足愿望愿望、获得发展,为了让幼儿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不少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为幼儿提供现成的玩具材料上,例如,角色游戏中,为幼儿提供酷似真实物品的自制玩具:用海绵和布缝制的包子、饺子、馄饨等;用空的原装食品包装袋塞满报纸并封口而成的方便面、饼干等等,这些现成而美观的“食品”,儿童只能被动地摆弄,游戏的制动性和自主性被剥夺了。教师为儿童准备的玩具材料并没很好的体现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各自的特点。在游戏中,教师犹豫缺乏对幼儿经验水平的了解,只能人为地去指导、帮助或教幼儿游戏,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结果教师往往感觉太累、太麻烦,而幼儿却觉得没了兴趣,这严重违背了幼儿游戏的特点。其实儿童需要的是对游戏过程的体验,而非教师追3 参照《幼儿教师游戏观研究》 毛曙阳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求的游戏结果。

3.缺乏正确的观察指导

教师在知道游戏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因此,游戏往往缺乏计划性,教师缺乏对游戏指导的目的意识,不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从而不能给幼儿的游戏行为给予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教师对幼儿观察的时间少,参与游戏的时间也少,反而是直接指导的时间太多。教师们大多对游戏有较强的干预意识,总是关注游戏的结果,而缺乏足够的耐心让幼儿在游戏中尝试、探索、发现。尤其是组织幼儿自发游戏时,除了提供和多种材料、场地和时间外,教师像个旁观者,而不能对游戏中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这正是因为,教师没有观察幼儿的游戏,而不能对幼儿的游戏做出正确判断。

三、充分发挥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作用

1.做幼儿游戏的伙伴和支持者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什么时候玩什么游戏、怎样玩、和谁玩、在哪里玩等问题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决定,这样才能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需求。真正做到尊重儿童游戏的愿望和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才是科学的儿童观。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作为幼儿的伙伴与幼儿一起游戏,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幼儿游戏,对每个幼儿的的经验水平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

2.和幼儿一起准备游戏材料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需要什么物品和材料,只有幼儿最清楚。因此,教师应与幼儿一起准备游戏材料,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从家中带来,也可以共同收集废旧物品,根据需要自制,这样不仅能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还有现成玩具所没有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总之,教师应该以儿童的需要为前提,让幼儿讨论游戏中需要什么,可以用什么东西来替代制作等问题。

3.和幼儿一起讲讲玩过的游戏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玩过的游戏好不好,幼儿最有发言权。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一些闪光点,通过对游戏的点评,将幼儿游戏中有创造力的行为加以肯定,以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教师应调动偶尔的积极性,让他们讲讲自己当天玩过的游戏,自己玩得是否开心,遇到什么问题等等。

四、结束语

幼儿通过游戏获得生活经验、社会情感和各种生存技能,只有充分研读幼儿,深入分析环境,让幼儿向后游戏过程,在体验中做出与自己能力相符合的活动,才能保证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完成。

【参考文献】

1.戴自俺、龚思雪主编:《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刘晶波:《师友互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晓东:《解放儿童》,新华出版社。

5.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5

陈先林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月峰瑶族乡中心学校

湖南

郴州

423023)

摘 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和目标。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深筑学生真情实感的导流渠,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捕捉教学内容中的“情眼”,结合课文中的情和理做好教学设计,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的学习中来,在真切自然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关键词:情感 情感教育 课堂 学生 语文教学 设计

每一个语文教育者上好一堂语文课,最重要的莫过于达到二个方面的要求,即一方面要促进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自由发展, 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良好发展。语文认知与情感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对于语文教育而言,情感教育不仅仅是手段,更为重要的价值是目标。

语文情感教育以情感为灵魂,以体验为本体,以言语实践为媒介,这是其重要特性。语文教育是情感的天地,无论是在教科书中,还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必须坚持情感教学。情感教育须在课堂上饱含热情和激情,深筑学生真情实感的导流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中就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而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教师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语文教育教学建立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之上应该是理所当 1 然的,没有情感的熏陶与融合,沟通是无法进行的。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要充满激情地引导,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做好学生情感的导流渠,学生的真情实感出来了,自然学生心理必然处在兴奋状态,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教师在课堂准备上,一定要按照教材要求有目的地把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设计,结合思想品德、审美创新等对学生进行教育。1.1设计情感性教学导语,以情动人。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导语设计中首先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情感性导入语,要求讲课者“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夫·托尔斯泰语)如于漪老师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课堂上哀思如潮,学生难以自控。这就是因为她“自己的教案就是用泪水写出来的”。设计情感性导入语的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脉搏,然后再依此设计出与作者感情一致的导入语。在实际导入课文时,教师还需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及面部表情等感染因素,要把文章中的感情充分得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打开学生的心门。但这一点往往被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许多语文教师的教案,甚至是所谓优秀教案里根本见不到导语设计这一项。这恐怕不单是疏忽所致,而是由于其本身教学观念的残缺。有经验的老师则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甚至是为设计好导入语而费尽心思。当然,在语文课堂上,只有一个富有深情的导语设计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方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1.2运用饱满的情感性语言,以情营造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教师的语言是比投影仪、录像机、电脑等硬件更重要的软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成为语文教学中超越时代具有永恒价值的应用软件。

当然,无论是导语设计还是语言艺术,教师的倾情投入既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深切感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深钻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教师自己首先要能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则辞难发。纵然言于声也非出于心,不是伪饰,就是矫情。正如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所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 情感教育运用在教学中必须以“理”为根基,要善于捕捉教学内容的“情眼”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到作品中所固有的“情感韵味”,捕捉到教学内容的“情眼”,在学生与作品之间进行心 灵接触创造条件,让情感教学为学生与作品中的“情眼”穿针引线,才能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1结合文风和文体来设计教学程序促进“文、情”并茂

一堂课里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必须相统一。一堂课效果如何教学程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抓住文章的特性和“情眼”来“生情”,情生则文章韵味生。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还是分析都应该一切以文本情感为中心。

从文章风格而言: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与《荷塘月色》在情感上所表达的基调有区别,一个是通过文中的“情眼”体现对梅雨潭绿忘情的眷恋,一个是通过文中的“情眼”体现在月夜里那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教师朗诵时就不能基于一样的感情基调。前者需要轻快而深情的朗读,后者只能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朗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只能是单个的朗读,而决不能像朗读《风景谈》或《土地》那样一个组或是整个班的齐声朗读。

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因而教学中教师在紧紧抓住都是语言艺术这个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诗歌教学主要是多读,适当引导学生抓住“情眼”体会分析其意境与韵味;散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点,也要强调多读;小说教学主要是立足于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与鉴赏。因而它们从课堂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原因是它们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不一。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必须立足于教材的风格与文体特征,抓住文中的“情眼”,才能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2.2吃透教材,以情感激发促学生乐学还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

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通过组织教学,铸造课堂中的“情眼”,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 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的情感也必然是消极沉沦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那样学生的情感有时才会来得更加真切自然,学生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或激发才会更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做好了精心设计,乐从教来,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而语文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能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李秀伟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赵福祺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于漪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6

【摘要】国家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一个民族璀璨的文化和极其丰厚的底蕴往往就能决定这个国家是否是一个大国。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经典名著流芳千古。其中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结晶,而国学教育就是要把精华和结晶播种在每个国民心中。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如何有效地将国学教育运用在语文教学是具有必要性的。在不久的未来,国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可以显现出来。本文对国学教育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国学教育 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72-01

随着有关国学教育的综艺节目,像《汉字听写大赛》《汉语桥》《成语大赛》不断地播出,国学教育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其中九年义务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国民素质的普遍教育,应加大力度进行教学中国学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弘扬继承中华文化,使学生认识到理解到国学魅力所在。”国学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而这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就是需要国学教育的传承,发展和延续。小学时期是理解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基础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尤为重要。?男「?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文化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能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的渊源。进而更好的对民族瑰宝的传承,激发对国学的学习热情。

一、什么是国学教育

顾名思义,国学教育就是有关国家文化、历史知识等的教学,它兴起于二十世纪,并于八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随着近年来文化的积极弘扬,百姓对国学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兴趣,这从各地区国学班的全面建立中就可见一斑。追溯我国国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知道有关国学的这一概念起源于西学东渐时期,当时国学还没有被科学定义,各家学说也是纷争不断。简单一些来说,就是在小学人生观的启蒙阶段,更好地向小学生传授国学文化,以促进优秀的爱国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通过正确的国学教育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使他们渐渐形成优秀的良好品格。

二、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上述的简单概括,我们能够理解国学的内涵以及学习国学对小学生文化底蕴提升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朗诵经典,国学教育必须走出局限,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利用文言文教学

其实,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不难发现国学蕴含于很多课程之中,特别是文言文更是与国学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融入关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学之美、艺术之美。同时,在文言文与国学的融合教学中,还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例如,在学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的内容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构建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利用故事开展教学

在国学教育中,借助积极向上的小故事实施授课,不仅可以将小学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够让教材讲解变得更有内涵,加深学生对国学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小草与大树》的时候,就恶意将三姐妹学习的故事引申到古人勤奋学习的例子中,给学生讲解《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让学生对古人的励志故事有一个认识,并鼓励他们效仿和学习。

(三)利用国学文化快乐识字

识字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地基打不牢就无法建立高楼,学生识字能力不过关,也就无法保证接下来的顺利学习。对此,教师可以将国学教育与识字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甲骨文讲起,告诉学生汉字是如何简化的以及其中的小故事。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带动起来,对于汉字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识字教学也可以从会意字、形声字的意义着手。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看”字的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上面是“手”,下面是“目”,这也就是代表用手放在眼睛上看,这样学生将很容易理解这个字。

三、结束语

当前国学教育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它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全面素质和良好品德的树立都有积极地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原来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喜爱。对此,我国国学教育必须立足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国学与小学语文做到有机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实现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论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篇7

关键词:茶文化,音乐教育

茶艺是一种关注茶道全过程和各方面相协调的艺术创作活动。从茶室的环境设计、茶具的选择、茶叶的挑选、茶道表演等方方面面, 都要求使表演的动作、音乐和茶具与整体的环境相搭配。因此, 茶艺对有关的创作者、设计者和表演者有着较高的艺术审美、创作要求, 以及整体的文化素养。茶道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 其中所包含的精神韵味, 是人们在日常普通生活中所无法体会和理解的, 也是无法通过具体的语言向人们进行解释和传达的。而通过学习和欣赏音乐, 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对美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 提高人们的艺术想象力, 进而开阔我们的视野, 加深对抽象艺术的理解能力。由于音乐教育对人们艺术的熏陶和培养, 使人们对于茶艺的欣赏能够超越对茶叶、茶具、泡茶技术等具体方面的限制, 进一步加深对茶艺的理解和体会。因此, 我们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茶艺的过程中, 不仅要加强对茶艺有关知识和泡茶技能的学习, 更加要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 提升自身的艺术感受力, 从而能够更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茶道境界。

1 茶文化与音乐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 从神农氏时代开始, 在唐朝得到了发展, 唐朝的陆羽就对茶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在宋代饮茶更是得到推崇, 明清之时在民间也开始普及, 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古老的组成部分, 与我国的音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我国大量的古代诗词进行研究就能发现, 茶和音乐自古以来就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例如, 唐代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 这首诗中不仅提到了盛茶柜, 还提到了乐器琵琶, 可见是饮茶与琵琶声相唱和的。再比如吴文英《望江南·茶》中的“瓷碗试新汤。笙歌断, 情与絮悠扬”, 我们也能够看到作者在写茶的同时, 还加入了对笙的描写。从中我们能够发现, 饮茶和音乐从来就是不分彼此的, 以至于人们在提及茶时, 总是会发出“茶宜净室, 宜古曲”的感叹。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就提出了二十来个适合于饮茶的环境和事宜, 例如, 在清净幽远的古寺, 在清雅的竹林, 在欣赏琴曲时, 在观摩名家字画时等等, 不一而足。

我国音乐起源也同样非常久远, 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炎黄时期。根据古老的民间传说, 我们能够知道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乐器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被人们制作和使用了, 先民在音乐上早就有了很高的造诣。例如, 据说古琴就是伏羲氏制作的, 炎帝则会编制乐曲, 黄帝则会弹奏古琴, 上古时期的首领们通过使用音乐来教化地区的人民。茶叶的发现与利用, 也同样是开始于这一时期, 《茶经》就提到我国将茶作为饮品就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 两者同样古老的历史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历史条件。音乐与茶的融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相融合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最开始的阶段, 音乐主要是饮茶的背景, 人们在饮茶的同时佐以音乐, 提升人们的精神享受, 更好的品味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普及, 与音乐的融合更加的紧密, 逐渐出现了更高形式的采茶歌和采茶戏。不仅古代有着诸多的采茶名曲, 到了现代, 人们也根据时代的发展创作出了许多的现代茶歌, 例如, 现代的茶歌《挑担茶叶上北京》就被人们广泛传唱和熟悉, 可以说是现代音乐与茶文化的一次全新碰撞和融合, 给音乐和茶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不仅如此, 人们在进行茶艺表演时, 针对茶艺中的不同动作可以巧妙的配合不同的音乐, 借用音乐的形式, 让普通的茶艺动作焕发出无限的美感。

2 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2.1 在信息传达的方式上

音乐作为一种以声音为载体的艺术表达方式, 能够不受地域、文化、语言差异等方面的影响而被广大的人群所接受, 音乐可以说是超越国界的艺术。音乐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去, 广大的听众通常也能够理解声音中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世界名曲中发现。例如,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不仅能够被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人们所理解, 在我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人们也同样能从中获得感官的享受。我国的《梁祝》虽然讲述的是我国的传统爱情悲剧故事, 却同样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共鸣。

茶文化在信息传达的方式上, 可以说和音乐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茶文化讲究给饮茶者带来精神享受, 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的艺术, 通过茶叶的色、香、味带给人们不同的精神体验, 利用茶来进行交流, 也同样超越了语言、地域、信仰等方面的限制, 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所接受。由于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多样的茶道艺术, 茶艺早已走出国门为各国所接受, 不仅如此, 许多国家还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了本国特有的茶道文化, 使茶文化风靡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喜好, 在茶叶的选择上、茶具的选择上和泡茶技艺上都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例如, 在英国, 尽管最早开始饮茶是受我国的影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饮茶已经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甚至成为了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 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 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茶文化。

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发现音乐和茶艺在向人们传达信息上有着相同的属性, 都能够打破地域、民族、信仰的限制, 直达人们的内心, 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由于音乐和茶文化在理解上能够进行迁移, 因此, 在学习的方法上也能够相互借鉴, 在提高音乐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对茶文化的理解能力。

2.2 韵律内在的共性

音乐是讲究时间韵律的艺术, 声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利用各种技巧和表达方式有机的组合成各种乐曲。音乐表演中的声音是有着其内在的规律的, 符合人类感官的要求, 因而能够使人们在时间的流动中自然的体会到精神上的愉悦。同样的, 茶艺表演也有着其内在的韵律, 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优美动作, 完成整个的茶艺表演, 人们在整个过程中接受艺术的熏陶。由于音乐和茶艺在韵律上有着内在的共性, 我们可以通过对音乐韵律的学习而更好的感知到茶艺表演内在的韵律美。

2.3 精神层面的共性

音乐和茶文化都强调带给人们精神层面的享受。精神享受是人们在主观上的体验, 所以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人们在音乐的欣赏上会产生不同的讲解, 同样的, 在欣赏茶艺表演时, 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茶艺表演会因为环境、茶具和茶艺师等方面的不同, 而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体验。由于音乐和茶艺对追求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 因此将音乐和茶艺相结合能够更大程度的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升华。

3 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上的实施

3.1 音乐欣赏

由于音乐和茶艺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通之处, 因此, 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助于人们学会欣赏茶艺表演中表达出来的独特美感。在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上, 我们应当以一些名家的经典作品为主。当然, 我们在音乐欣赏的作品选择上还是应当以中国的音乐为主, 像是中国古典名曲、民歌、戏曲等, 尤其应当注意对采茶戏曲的学习。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尽量的弱化一些不必要的音乐专业知识, 而尽可能的拓展学生对音乐的想象, 通过音乐的欣赏,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而促进学生能够更快的从茶艺表演的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

3.2 学唱民歌

民歌是我国音乐世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民歌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进行的艺术创造, 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智慧, 它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由于民歌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相贴近, 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接受和理解。在茶文化的长期发展中, 人们也创作了大量的茶歌。学生可以在学唱茶歌的过程中, 更好的理解茶文化, 借助音乐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例如, 宋祖英所演唱的《古丈茶歌》就是一首极为经典的茶歌。古丈是盛产茶叶的地方, 当地的茶农在采茶的过程中往往会即兴创作, 利用唱茶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的结合茶歌的背景向学生讲解茶知识, 更好的促进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

3.3 音乐实践

音乐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应用。音乐欣赏和学唱民歌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前两步, 为音乐实践打下基础。音乐实践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学生在音乐的实践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以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使学生能够突破原有的水平, 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 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所感受到的体验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茶艺表演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而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

4 结束语

音乐和茶文化相融合有着悠久的历史, 音乐和茶文化能够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音乐与茶文化相融合, 使人们能够获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推动人们精神层面的洗礼和升华。因此, 我们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加强音乐在茶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使音乐和茶文化能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一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 2010 (7) .

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 灯具设计 重组 现代审美 继承

古往今来,灯具承载着光明与希望,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我国灯具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便以材质多样、造型精美著称。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更新,其种类更加繁多,设计更加新颖,许多精美绝伦而且实用、环保的灯具流淌在历史长河中,叙述着当时的审美内涵,为中国文化史抹上浓重一笔。

1 我国灯具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工业社会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灯具目前面临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设计上缺乏创新。很多灯具款式随波逐流,盲从模仿西方设计而日益被同质化。

(2)不重视人机工程学在灯具设计中的运用。有些设计存在忽视主体功能而刻意求形式的情况,甚至于形式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追求“形式美”而不考虑怎样符合人机工程学,忽略产品是为人服务的宗旨。

(3)对可持续的生存方式理解不够深刻。大多数设计师还停留在维持现状,没有意识到去规划未来的生活方式。对低碳环保只是做到口头阐述,并没有真正成为灯具设计的指导思想。

(4)忽视民族的特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不够。对继承和拿来的界定不清晰,在处理传统设计时没有清晰认识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与变化,没有真正去解决如何扩展及改变传统形态极简或极繁的问题。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是我们当前灯具设计最应该反思及解决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意境和精神,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积养、品行和操守。只有彰显时代特色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元素的灯具设计才符合中国灯具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并散发独特的魅力。

2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灯具设计初探

2.1孔子的“中庸之道”在灯具设计中的运用

“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又能实现不同的共生并存,甚至互相促进的和谐统一。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也正是灯具设计的第一条指导思想。

对于产品而言,市场才是决定灯具生命的中枢神经。太高档的毕竟能承受价位的人少,太低档的又很难满足大众审美要求及颜面,那么综合二者优势的中档灯具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多数人青睐的产品,即谓中。同时设计要面向人的日常生活,解决大众使用灯具时的具体问题,即谓庸。如护眼灯、可调方向及光线的台灯、楼道感应灯等。

灯具的功能相对单一,故形态创新是灯具产品设计常驻市场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要片面的追求“形式追随功能”,也不要过分的强调夸张的形态而忽视安全等其它因素,孔子主张“文质兼备”,即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运用“中庸之道”思想来指导灯具设计即要求达到功能与形态、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审美、结构与技术、整体与局部、材料与色彩等多种因素及相互间的一种平衡与恰到好处。

2.2“天人合一”论对灯具设计的指导作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是互相影响与作用的和谐统一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灯具设计的终极追求,是灯具设计总的发展方向。

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环保,长信宫灯可称得上是最早的环保灯。首先可拆卸的设计不仅利于清洁,也方便损坏时的部分替换。其次可移动的灯罩设计可防风,又可以调节光线强弱和方向。最值得一提的是烟灰可以随着烟道进入灯体,防止向外弥漫,同时可储存水来溶解烟灰。这种早期的生态意识正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如今面临全球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的现状来说,灯具设计不单是只满足照明及审美需求,还要注重促进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当前时代特征。必须把人类当做大自然循环中的环节,本着“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坚持人性化设计,以自然为本,将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融入进灯具设计中,从而促进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并且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天人合一”思想在灯具设计中可沿着几个方向进行扩展。(1)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的生态性及延续性,采用一些环保、可回收以及循环利用的材料去制作灯具;(2)使用节能环保的绿色照明,防止光污染;(3)重视灯具的可拆卸性、可替换性和重组性;(4)充分利用灯具与其包装材料间的融合进行设计,从而更加减少材料的浪费。天人合一论对于我们更好的构建美好地球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真正的能引导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灯具形态设计

形态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灯具风格,人们往往通过不同形态所传递出的信息内容来进行衡量判断。要想在形态各异的灯具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灯具设计中,从而展现出具有特殊魅力的中国风格灯具。

3.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指的是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以及一切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的并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中国传统元素中所蕴含的精彩数不胜数,随着时代的变迁演绎成特定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如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玉雕、漆器、禅宗、传统纹样、瓷器、国画、飞天、刺绣、檐等等。这些元素很好的传达了中华民族特色,毋庸置疑是最能向世界展现国家性格的视觉符号,经过提取后,应首当其冲的运用在中国灯具形态设计中。

nlc202309022153

3.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灯具形态中的运用

如何在灯具形态设计中既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满足消费者文化诉求的同时又能准确把握大众审美的时代特征?这是设计师必须要深思的实质问题。

任何一个传统元素代表的都不仅仅是它自身,而是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存在着。运用前必须将其解构,全面了解该元素形成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及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涵义。目前很多设计师已经着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灯具形态设计当中,但如果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流行符号镶嵌到设计中,必然会导致设计的空洞与贫乏,无法传达真正的中国文化意识。只有吃透本质才能将它真正的神韵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从而展现出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特征。找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与合理性并适度的把握其二者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设计必须要考虑现代社会人类的客观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要遵循现代产品的设计法则。可以对以往达不到的工艺或材料进行新一轮的设想与尝试,赋予新的生命。也可以将现代设计形态与传统元素交叉使用,形成鲜明的对比,渲染出时空交错的奇异感。

在设计时也可以运用一些特别的方法;(1)大小转换法,即采用小的传统元素用在大型灯具上,大的传统元素用在小型灯具上的设计方法,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产品转移法,即可以用一种传统产品或器件的形态通过提炼演变,运用在现代灯具形态上。比方说古时的容器形态与现代灯具形态的合理结合。(3)新旧组合法,即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新技术与新材料重新组合,赋予其既新颖又独特的形式。(4)结构纹样法,用传统纹样来完成灯具角度或位置上变化的结构表现处理,这样既可达到功能上的需要,又可以完整的表达灯具设计的中国风格。(5)光影互补法,灯具因为其自身发光的特性,除了单纯考虑造型本身外,也可以兼顾光影及其与灯体间的整体关系,这样又增加了设计中的创新点。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认知程度有限,要想立足于国际市场,不仅要符合大众理解范畴,并且要考虑其他民族与国家的禁忌。例如,龙对于中国人来说蕴含着吉祥,但对于西方某些国家人来说却是一种邪恶的化身。那么当与龙相关的灯具形态出现在国际市场时,必定无法引起所有人的理解与共鸣。设计师应从新角度去探索和挖掘,用现代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取、重组及变形,完成对其的继承与创新。

图1所示的吊灯形态上采用了方与圆的结合。通过中国古代重要礼器“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的内圆外方造型的玉琮演变而得(如图2)。灯体塑造象征岿然不动大地的方形为主体形态,象征天的圆形围绕四周,传达一种中国古人所认定的天圆地方论,灯体内的光线既象征天地之间的贯穿。同时稳定不变的方形灯体与透出变幻万千光线的圆形也传递出方圆并用、刚柔并济的处事哲学。灯体几个面上的圆都采用古代器物上最常见的镂空方式经过细红绳围合而成来透出光线,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

圆的四周围绕着与福谐音,象征福气与幸福的蝙蝠纹变形(如图3),由于吊灯往往置于空间最高处,故蝙蝠纹的使用预示着幸福会像蝙蝠一样自天而降,集吉祥和谐于一体,体现天地间万物和谐的艺术之美。灯体每个面上的圆都位于最中心,蝙蝠纹都很齐整的排列于圆周围,以求达到端庄稳重的效果,体现中国传统之“中庸之道”。

色彩上整体采用中国传统漆器最有代表性的黑红,这种颜色搭配也是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的。中国人自古崇尚黑色,“天玄地黄”观念中的“玄”即青黑色,认为黑色为天的颜色,是众色之母,其本身就代表很高的地位。红色是五色之首,在古人的原始色彩感知中,它既是尊贵者的象征,又是血液与生命的象征,同时对于中国人又象征着吉祥喜庆。黑色与红色的搭配将各自张扬与低调、冲动与内敛的性格协调起来,使其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整个吊灯色调含蓄、沉着、和谐统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同时从现代色彩学分析,黑红也是一种理想的搭配。红色波长最长、纯度最高,黑色波长最短、纯度消失,故黑与红是对比鲜明的颜色。这大大加强了吊灯的可视性和自明性。

“天人合一”思想主张顺应天时、遵循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发展,为了在中式设计中强调吊灯的时代感,造型以直线直角为主,流露出一种现代硬朗气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整体效果既传达出古香古色的历史感又不失时尚。

4 结语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元素两方面的内涵及其在灯具设计中运用的阐述得出,“中庸之道”与“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灯具的设计之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元素提取、解构以及重组创新的完整过程,合理的为灯具形态深深的烙上中国印,提高了中国灯具的辨识度,对树立民族形象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其拥有内外兼修的品质。可采用产品转移法、大小转换法、新旧组合法、光影互补法、结构纹样化法等一些设计法对灯具进行中国风设计,对打造属于中国并能被国际认可的具有民族神韵的灯具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9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张紫琼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幼儿园英语教学已越来越被社会、家庭、父母所重视,而针对母语为汉语的幼儿这一特殊的接受教育群体来说,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要接受一门新的语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课堂中应有言语的不断再现,让幼儿能牢固记忆其发音和相关的意思;其次,幼儿所处的年龄段其最大特点就是注意力极易分散,课堂上需要老师不断提醒。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最被幼儿接纳的活动之一,也会在幼儿园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把游戏运用于教学活动,能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学应尽量让幼儿把学习语言活动作为一种游戏,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以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形式参与活动,使他们在动身体、动手、动口的活动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关键词: 游戏 幼儿特点 英语教学 运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英语已成为“地球人”必备的交流工具,也成为现代人自我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幼儿园英语教学已越来越被社会、家庭、父母所重视,幼儿从小学好英语,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已成为大家的广泛共识。幼儿教育强调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各个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母语为汉语的幼儿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接受教育群体,有着其年龄特有的特点,比如好动,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要接受一门新的语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与其他教学截然不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按一般教学规律进行生硬的灌输,让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那这样的教学不会取得成功,幼儿也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对英语感到厌烦,甚至于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符号技能,发展想象力,理解人的行为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把游戏运用于教学活动,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接受外来语,满足其求知欲。

一、游戏在幼儿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游戏,集自由性、趣味性和假想性于一体,颇受幼儿的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游戏成为英语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种必然。幼儿是在游戏中成长,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其价值不应该满足快乐上,而应该在满足快乐的同时也获得发展,幼儿通过游戏增长知识和经验,通过游戏获得各方面的发展。语言研究学家表面,3—6岁的儿童具有模仿力强、敢于开口等特点,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的语言的发音,可以说幼儿在学习外语上有较好的天赋。因此,将游戏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穿插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起到“润滑剂”作用。它能调动幼儿多种器官参与,让幼儿在看看、听听、闻闻、摸摸、想想、玩玩、写写的过程中学英语。这样,既能避免幼儿年龄上的弱点,又能让幼儿开开心心地学到英语知识,幼儿在教育过程中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2.游戏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影响,幼儿的学习更是凭兴趣的,他们对喜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而对不喜欢的东西常常置之不理。在英语教学中,与其他科目一样,以游戏为主线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英语教学是最适合幼儿的,可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可以寓教于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新《纲要》也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因此,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应以游戏为主线。其特点是:幼儿主动参与,趣味性强,有充分的交往和活动的机会,这正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产生极大的参与兴趣,在积极的游戏中学习英语。

3.游戏有助于创设情景、寓教于乐,促进幼儿英语学习

兴趣与实践相结合,是幼儿学习英语的基石。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情景,增强趣味性,让幼儿参与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游戏的运用可以为幼儿创造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幼儿园生活,使幼儿能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水平。同时,把英语教学贯穿于游戏中,寓教于乐,可促进幼儿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把学过的单词、短语编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巩固,对课本上的英语游戏进行改编。如歌曲《London Bridge》的游戏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在幼儿掌握这个游戏后,就可以加大单词量,分成蔬菜类和水果类;交通工具类和日常用品类,这样既扩大了复习范围,又解决了游戏的单一性。对一些常用的日常短语,让幼儿扮演角色进行复习,如到家做客、上学、逛公园等形式,这样既复习了短语,又培养了幼儿大胆表演的能力,4、游戏有助于随机教育,拓展知识,满足幼儿好奇心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的好奇心是没有止境的,随机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幼儿的提问,我总是尽量给他们一个圆满的答复。他们常常会指着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问是什么?用英语怎么说?这时,老师告诉他后,他会自觉、主动地听,并牢牢记住。用非正规教育,有效的使用游戏可使幼儿在自然状态和自我求知的趋动下,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

二、英语教学中游戏设计与运用的原则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幼儿园孩子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它能调节大脑,活跃神经,缓解疲劳,消除紧张,提高效率,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游戏设计与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性。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幼儿由于自身年龄小,没有安全意识,教师在设计游戏时,首先考虑安全因素,如幼儿是否会碰撞、摔跤,教育幼儿应注意安全。

2.英语性。现在的幼儿园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英语掌握不足或担心幼儿无法理解而在组织游戏时采用汉语。研究表明,幼儿学习语言遵循“听——说——读”的顺序。他们语言发展是从学习听话和说话,特别是从听话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游戏中应尽可能使用英语,让幼儿在其中获得充分的练习听英语的机会,然后再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英语配以动作、表情等体态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简明性。由于幼儿理解力水平较低,加之对英语的掌握较少,所以当游戏规则过于复杂时,可能会导致幼儿不能理解游戏规则,进而不能正确掌握游戏,无法进行游戏。所以教师在解说游戏规则时,要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英语。或者也可以边说边用动作示范,使幼儿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明白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在讲turn around 的时候,教师可以边说边转,相信幼儿很快就能理解turn around的意思。

4.适宜性。一是要根据数学内容选取适宜的游戏。二是游戏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游戏有多种类型,若游戏选取不恰当,则可能事倍功半,虽然游戏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未达到教学目标;如果环节太多,难度太大,势必会降低幼儿的积极性,也会导致一部分幼儿因难度过大而无法参与。如“拼图游戏”只适合用于学习一些物体名词,而不适合于儿歌、歌曲、动词的学习;在教幼儿学完颜色之后,教师可以做一个六面不同颜色的骰子,请小朋友玩掷骰子的游戏,并说出相应颜色的单词。

5.公平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注意那些对英语掌握较好、学习水平高的那些幼儿,他们参加游戏获得表扬的机会可能比其他幼儿多几倍;而那些性格内向,语言能力较差的幼儿则往往被教师所忽视,造成参与游戏的机会不公平。长此以往,将加剧两极分化,使被冷落的幼儿习惯于当观众,失去学习的热情与信心。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要多关注那些性格内向,语言能力较差的幼儿,多给他们的机会,及时鼓励,使其共同进步。

三、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和开展

(一)游戏的种类及几种游戏的简要说明

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结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内容,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有体育游戏:抓小鱼;益智游戏:摸箱、奇妙的口袋、九宫格、传话比赛、猜猜我是谁;角色表演游戏:光临麦当劳;音乐游戏等。这些游戏既可单独运用于教学中,也可相互包容。

1.英语角色表演游戏

现代幼儿学习英语一般只停留在听与说上。而英语口语有时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翻来覆去地念肯定会让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利用游戏教学会让幼儿在学习中玩,玩中学,使他们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例如:在教幼儿用“Good morning”(早上好)这句话时,可先教会幼儿发音,并让他们了解这话的意思之后,组织几名幼儿,创设一个能用上“Good morning”的环境,然后表演给其他的幼儿看。幼儿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很快就能掌握“Good morning”这句简单地英语口语。幼儿对角色表演游戏十分感兴趣,通过动口、动手体验成功,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2.英语智力游戏

英语智力游戏包括感知游戏,听力游戏,记忆游戏,猜谜游戏及计算机游戏等,以新颖、有趣的形式深深吸引着幼儿。它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功而建立自信和产生依靠的情绪,从而更增添学英语的兴趣。例如:在开展《水果》这个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各种水果为道具,开一个水果店。准备各种水果(orange, apple, banana, pear„),然后报一样,让幼儿拿一样,接着问“What’s missing?”让幼儿用英语说出什么东西不见了。此外,可以尝试在幼儿园英语智力游戏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幼儿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的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幼儿从中感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英语音乐游戏

喜欢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因此,把音乐和英语活动融合起来,借助歌曲和节奏作为英语的载体,就能使幼儿在唱唱、念念、动作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从而培养对英语活动的兴趣。如:“one, two, three”: one, two, three, be quiet, four, five, six, sit down please.节奏单一,明快,幼儿很快便可掌握内容;此外,在民间流传的民谣、儿歌、顺口溜也是英语音乐游戏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琅琅上口的民谣、鲜明的节奏和游戏中的生活情趣深受幼儿的欢迎。

4.Follow me游戏

孩子们都比较喜欢模仿老师的每一句语言和每一个动作。这个游戏就是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师怎么说,幼儿就跟着怎么做;老师做什么动作,幼儿也跟着作相同的动作。例如:学习走(walk)、跑(run)、站(stand)、坐(sit)等动词,就可利用这个游戏Follow me walk ,stop Follow me jump, stop Follow me eat, stop Follow me stand up Follow me sit down 教师边说边做,幼儿也边说边做,或教师只做不发音,拿着卡片,幼儿自己发音就能跟上。而且还可以教师拿卡片让一个幼儿做小老师看着卡片带着小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趣味性强,易于参与,每一个孩子都能较容易的、开心的融入该游戏。

5.猜一猜游戏

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幼儿来猜某样东西。能猜的东西很多,如数字、颜色、物品等等。比如,对于中班已经学习了句型的幼儿,教师可先出示几句幼儿易于理解的句子:It is red.(出示一张红色的纸)It is cake.(出示一块饼干)It is sweet.(一个小朋友吃到甜东西露出的满意表情)What is this?让小朋友来猜,并用英语回答:“It is apple.”如果幼儿猜对了,再附上两张叶子,一个柄,图上就真的就出现了一只苹果。如果不对就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这个游戏充分利用了学龄前孩子的好奇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小朋友们都很乐于做这样的游戏,而在做游戏的同时就掌握了要求掌握的内容。

6.竞赛式游戏

就是在活动中,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的竞赛。像看谁说的多,看谁反应快等等。如在桌子上摆出几样物品,老师用英语说出其中一两个物品的名称,请两个孩子来比赛,看谁最先找出相应的物品;或老师出示一张小动物卡片,看那一组小朋友先说出英语名称,就给这一组贴一颗小红星,比比到最后,哪一组的小红星最多,即为优胜组。这个游戏充分利用了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能使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英语教学中游戏设计与运用的注意事项

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可把枯燥的语言学习过程变得愉快、轻松,可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快乐教育”。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游戏应贯穿于幼儿学习的全过程,要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抓住各个有趣的、生动的环节,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促使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处于最佳的状态。

首先,在在新授课阶段,由于教学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陌生,但陌生就会使孩子产生好奇心。那么,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就可以采用一些倾听性比较强、有助于依靠好奇心而记忆的游戏。比如:闪卡、翻卡。就是利用幼儿对内容的好奇,当教师第一次闪卡出示时,就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其次,在上复习课阶段,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生动的游戏,使活动气氛活跃、热烈一些,形式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动作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等都可以运用其中。总之,就是使幼儿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复习《Two Little Blackbirds》这一儿歌,可以把孩子的名字改编到儿歌中和幼儿一起创编儿歌。

再次,对于已学过的需巩固的内容,也可以分散到英语活动区,让幼儿在教师的协助或启发下自己主动地一边游戏一边练习,达到强化的目的。比如:英语飞行棋或角色游戏都可以促进幼儿记忆,提高幼儿兴趣。

同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的游戏应是有所侧重的。对于3岁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游戏时应注意其直观性、形象性和重复性。对于5岁的幼儿应采用一些具有挑战性、操作性的游戏。

总之,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和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游戏给予快乐,由内在动机引发,是相对自由的。只有巧妙的运用游戏才能更好的吸引幼儿,摆脱重复操练的枯燥和乏味,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幼儿园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以游戏为主线,尽所能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及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觉得上英语课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只需做做游戏,就能轻松学英语。只有打下这样良好的兴趣基础,幼儿才会产生想说、敢说、愿意说、喜欢说的积极愿望,为他们今后不仅是学习英语,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学习都产生美好的憧憬。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中在读证明模版下一篇:化工厂开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