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通用8篇)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篇1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的趣味性较强,学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可以体会到知识的魅力。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为例,阐述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希望以此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现阶段存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认同感不强等问题,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为解决此问题,需要革新教学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高教学质量。可见,研究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间接体验,主要指角色体验。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将自己带入到角色中进行学习,通过间接体验,体会知识内容,感受知识的魅力。第二种,反思体验。通过反思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心理感受、情感体验,强化体验效果,促进学生进行正确的认识,有效进行反馈总结,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直接体验。直接体验主要指学生亲自去做,通过亲身参与,从中获得感悟与感知,产生深刻的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创设体验情境,可以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融入其中,积极参与,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十分必要,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结合古代趣味故事,创设趣味传统文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包含大量知识内容,部分知识枯燥难懂,学生很难准确记忆。为解决此问题,可以结合古代趣味故事进行教学,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保证教学质量。95后学生大多活泼外向,学习能力较强,但是缺乏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几人一组,进行节日习俗与节日文化的模拟,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感受。利用体验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感受,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因此,利用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十分必要,这样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体验式教学,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根据课程大纲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感悟知识,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需要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为学生模拟较为真实的体验环境,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传统文化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的意境进行想象体验,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3.相互沟通交流,使体验内化。体验学习离不开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总结思考,提升学习质量。相互沟通交流,使体验内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鼓励学生体验并表达,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鼓励学生内化总结,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思考、总结、梳理,深入了解知识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加强沟通,促进学生实践参与等措施,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杰永旎.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2]单晓薇.以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秦东礼乐文化与文化自信研究”(项目编号:17SKYM26)。
作者简介:王静(1974―),女,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沟通与技巧等课程。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篇2
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建构富有生机的课堂教学。”这就是体验式教学的指导思想。体验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表现为对教学主体———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尊重,非常适合古诗教学。教材所选古诗,皆文辞精美,意蕴隽永,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而传统教学方式难以使学生进入作品的美妙境界。只有让学生沉浸到诗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涵泳,学生才能真正受到作品的熏陶。大卫·库伯在他的《体验式学习》一书中指出: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多维的过程,从具体的体验到观察和反思,形成新的审美情境,在新情境中实现新概念的升华。古诗教学正是如此,需要结合作品立体地运用多种体验教学方式,方能省时高效。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以几方面阐述古诗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1 音乐渲染,诵读体验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曾国藩在《家训》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指我们在读古人作品之时应尽力还原出诗人原有的情感状态,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审美情感。《荀子·乐论》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乐对人的感染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音乐和古诗是文艺完美的组合,在优美的旋律中易使人从中体验到诗歌的魅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被后世誉称为“孤篇横绝”,有极高的艺术性。教学中采用音乐和诵读结合的方式会产生特殊的效果:让学生边听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边体验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的组合,那优雅静谧令人陶醉的旋律极大地调动着学生的思维及想象,这种感受是单纯地朗诵难以相比的。体验诗中月光的绚丽多彩,“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浩瀚壮观,“空里流霜不觉飞”的空灵神韵,“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深沉绵邈。在听读体验中,学生对诗歌的体会都是在自我的直接感受中展开的,这种诵读是在音乐渲染下动情的诵读,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作品的美感,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不同的诗歌情感互异,听读体验也各不相同。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对高尚情操的赞颂,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有对腐朽事物的怒斥。诵读时语调要富于变化,要体现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所选音乐的基调也要突出作品主题,或慷慨激昂,或流畅婉转。王维的诗《山居秋暝》是“诗中有画”的典范,学生在音乐和诵读中可体验到诗中明月照松林的宁静,体验到“竹喧”和“莲动”的喧闹,体验到翠竹清泉的悦目色彩,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清新宁静的富有生机的图景,只有在这样优美的体验中才能将学生引入本诗的意境,而杜甫的《登高》则抒发了诗人天涯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诵读时语气应当低沉并渗透出悲凉,音乐最好选择二胡《二泉映月》,学生听后才能受到感染而进入诗的意境。
2 运用想象,情境体验
体味诗歌,司空图主张要以“精心体味”把握作品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严羽认为要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入神”境界,只有运用想象来充分体验,方能达到以上境界。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古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无限的情趣意味只有通过学生想象才能充分地被体验,想象伴随着感情会使读者领悟到诗的意境。假如在古诗学习中没有想象这一过程,那么无论多么优美的诗句也只有符号的抽象意义。
在想象中体验就是在学生感知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进行想象。王维《山居秋暝》中间两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中既有视觉意象又有听觉意象,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有远景又有近景,有自然美又有生活美。那么怎样把这些内容串连成一个整体呢?只有靠想象。激发想象能使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性地拓展画面内容。在想象过程中要求学生合理地在画面中想象出村庄、炊烟、花草、飞鸟等物象,自然地构成心中最理想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感受诗的意境。《登鹳鹊楼》这首最平常的古诗,也可以通过想象引导学生体验诗的美妙境界:一轮红日在远山渐渐落下,彩霞满天;波涛汹涌的黄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在金光中向大海奔腾流去,展现出祖国壮丽的江山,令人神往。
好的作品往往是含蓄的、意犹未尽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读者只有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形成自己真切的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想象,就是对作品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拓展,对学生自身的情感进行丰富的延伸。
3 回归生活,实践体验
杜威认为:“儿童在生活中使经验的数量不断扩充和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也就受到圆满的教育了。”叶圣陶说:“课堂里学,生活里用”,就是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生活,通过个人体验把情感和生活交融起来,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法。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这种生活教育理论可使古诗教学真正活起来。生活体验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生活中那些和诗意接近的、相近的甚至相反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深刻领会其内涵,体会其情味,把体验拓展开来,从而得到一个人最大的审美限度。学习“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教师要把生活中见过的、电影图片中见过的那些有关水、天和白帆的情景从学生脑海中调动出来,才会使学生体验到站在堤岸上远望白帆在辽阔的水面上远逝的情景,再引导学生把离别之情融入画面,使学生自然感受到那无际的天水之间浓浓的惜别之情。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表面上看平平无奇,实际上其内含的意境却深远而高妙:气势豪放,情寓景中,景为情动,以美景寄忧思,以壮阔衬落寞,抒发的是豪放的意境、无奈的情怀。学生理解此含义是有难度的,教师此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就格外重要了,调动的重点一方面是夕阳黄昏的壮美,另一方面是最宝贵、最珍爱的东西将失去时无比痛惜的体验,这样学生对此诗句就便于理解了。由此看来,文学和生活是一体的。
4 把握情感,主体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在体验中首先必须是自我的融入与感悟,体验总是根植于主体的内心世界,主体是精神世界的主宰者,任何一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适应自己的特点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获得不同的见解。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就是强化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和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把握,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诗意,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掘。古诗留给我们十分广阔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发掘,欣赏没有定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力获得更深层、更独特的感受,多鼓励、多表扬学生有自己的欣赏角度。
《登鹳鹊楼》这首诗如果没有学生主体体验的过程就很难掌握其深层含义。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本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这是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在此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看出本诗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而感受到其深含的哲理,即由“站得高,看得远”的境界,进而领悟到对生活境界的追求要往高处看,而崇高的境界是永无止境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追求之中。这个过程教师只能引导,而学生自悟则是主要的,学生学会自悟之后甚至能发掘出本诗更深层的含义。《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寻觅到其巨大的艺术魅力。
从诗的表层意思看,它描述的是作者登高的凄凉感慨,而它实际上展现的是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体验,展现的是个人、历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意义。教师要学生自己去发掘意境,这不仅有利于学习的巩固性,还有利于开创性,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思想发展有广阔的空间,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学习古诗是科学有效的方法,是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充分感知美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真正理解诗歌,通过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反馈出来,感悟意境,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和新学.主体性教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模式 三峡民俗 课程 运用
体验即在实践中通过亲身感受或经历来感知周围的事物。体验式教学模式始创于上世纪的英国,最初为训练群体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后来逐步应用到教学环境中,则表现为:以“学生体验” 为核心,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促成学生亲临其间,互动交流,逐步产生认知,触发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峡民俗文化》课程是三峡区域旅游专业的核心课,具有很强的地区特色和实践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综合文化素养,为学习《导游业务》、《模拟导游》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在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授课占相当大的比重,教学活动基本以教师理论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作为一门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课,单一的授课方式显然阻碍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发展,身处风光绮丽的三峡山水,本专业学生却只能隔岸观景,望梅止渴。故而,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三峡民俗文化》课程来说,不啻为一项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一、《三峡民俗文化》课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1.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思考教学模式,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师生更和谐的对话,师生作为自由自主的个体共同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生学,重理论、轻能力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位,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调动学生潜能,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进入学习状态。
3.实现双基地教学模式的结合,真正达到教、学、做一体化。校内模拟仿真导游实训室和校外宜昌市十八大景区旅游资源优势的互补,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师生在教学情境中互相合作,把握三峡民间文化,学生在学中做,教师在教中学,以此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
二、《三峡民俗文化》课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1.课堂多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并驾齐驱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要有助于发挥学习团队的力量帮助多数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根据《三峡民俗文化》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情境体验法
在多媒体教室,师生通过借助观看视频或图片或光盘等媒介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三峡地区婚丧习俗时,土家“哭嫁”和“跳丧”最能体现三峡区域特色,但学生无法真实感受,如果播放一段“哭嫁”或“跳丧”的图像资料,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解三峡“栈道”时,借助投影设备,将栈道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功能进行展示,学生就能体会到三峡栈道“天梯津隶,开辟奇功”的丰功伟绩。虽然教学资料不能替代全部教学内容,但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为教学目标的实现牵线搭桥。
(2)角色扮演体验法
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不但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切身体验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例如: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丰硕,仅国家级以上就有16项之多,如果教师一一列举,学生只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每节课抽出10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项目进行解说,学生不仅锻炼口语能力,而且记忆深刻。
(3)案例分析体验法
案例分析体验法是教师就某一问题,为学生提供背景情况,并给出多种选择,没有唯一答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在讲三峡水利资源文化时,不少同学发现长江流域多数水利枢纽工程都建在长江上游,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建水电站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讨论中逐渐得出结论:既要有丰富的水利资源,还要有巨大的水位差,同时,地形等其他条件也不容忽视,由此而分析三峡大坝的选址背景,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在不断思考总结中找到答案。
2.模拟仿真实训教学模式锦上添花
仿真模拟实训教学模式就是将有关专业实践操作业务引入校内实验室,通过仿真模拟软件模拟企业实际业务中的典型业务作为实践内容,在实验室网络化环境下完成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仿真模拟实训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相对真实的业务训练。这一阶段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教学活动地点由多媒体教室延伸到仿真模拟实训室,为学生创造更真实的教学氛围。教师通过课堂的模拟情境体验,培养学生讲解的综合运用能力,模拟情境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营造真实的专业实践操作情境和积极的语言表达环境。例如:三峡大坝的讲解历来被学生认为是难点,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真实的环境体验和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如果教学环境转移到模拟仿真实训室,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三峡工程的宏伟壮观在环幕三维的动感画面中一览无余,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三峡大坝坝高、蓄水量、总库容、总装机容量等生涩的专业术语会一一转换为直观的视觉效果进入学生脑海,教学交流活动渐入佳境。
3.景区景点实景教学身临其境
景区实景教学模式即通过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将合作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操作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合作企业实地参与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正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三峡地区历来以山水文化见长,巴楚文化彰显其间,名人文化、军事文化、现代工程文化等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三峡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仅宜昌市就拥有各类旅游资源747处,对外开放重点景区49处,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24处,其中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0处,3A级景区13处,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品众多,学生徜徉在三峡的奇山异水之间,三峡大坝、车溪、三游洞、快乐谷、桃花源、柴埠溪、清江画廊等景区犹如一幅幅风光绮丽的神奇画卷映入眼帘,不断拓宽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三峡民俗文化》课程实现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实现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无法适应旅游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这就要求:(1)旅游专业必须创造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以保证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2)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与时俱进,采用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来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既使自己的主导地位得到发挥,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2.模拟仿真实训室的建设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其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目前,本专业已建成导游模模拟仿真实训室,并重点开发了国家级5A景区三峡大坝和4A景区三峡人家的教学软件,为模拟仿真教学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
3.景区实景教学的可实施性
实景教学模式在真实性和参与性方面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宜昌市旅游主管部门推行的旅游景区年卡为景区实景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一年只需付出100元办理一张宜昌旅游景区年卡,就可以游览宜昌市18大景区。教师通过一定的舆论宣传,带动学生参与,便能实现景区实景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它以特有的亲身体验方式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教学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与《三峡民俗文化》课程的结合,让学生从体验三峡民俗到理解三峡民俗,到感悟三峡民俗,直至讲解三峡民俗,实现文化课教学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
[2] 乐国友.《采用仿真模拟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和技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0
[3] 汪清蓉.《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6.12
[4] 贾衍菊.《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作者简介: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摘要:?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制约着学生阅读情感与个性的形成。而且,传统的一味讲解的分析式教学模式使文本内容变得抽象且笼统,学生的感性体验严重缺失,精神成长与个性发展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运用
体验式教学法,即以学生为体验主体,教师为体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亲历体验活动与反思来获得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技能。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情感和态度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和真切感悟,从而获得较为鲜明的阅读感受与阅读体验,进而实现学生心理感受、情感体验与认知感悟等心理活动的和谐统一。那么,该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和方法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呢?对此问题谈几点个人意见与感触。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概述
伽达默尔说过,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的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在教学中,“体验”则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身的领会、感悟和理解,获得直接体验,并在间接经验的配合下,最终达到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发展。从心理学来看,体验是个体通过直觉、理解、感知、联想、想象等,为事物营造一定的情境和情感,并赋予事物以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体验”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营造的情境,将自己与主人公角色对换、融合,是自己融入到文本情境中,进而以自己的理解获得情感和价值观。体验式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文本中的事物或事件,来唤醒学生真实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是体验式阅读的核心价值。
二、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的重要性
体验式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决定了体验式阅读的重要地位,其能够让学生进行对往事的联想和对文本情节的合理想象。在小学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儿童文学文本的选择十分关键,其浅显易懂的特点也符合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发展需求。体验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点,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良好路径。此外,体验还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归宿,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使他们从文本中学习和认知活动,进而唤醒情感体验,丰富和完善他们的心理结构。由此可见,体验式的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小学体验式的阅读教学的内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体验式阅读是指在阅读文本所营造出的情境中,以学生主体体验过程为中心,并在教师引导和师生情感互动、交流、共享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构建文本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验式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的意义是生成的,带有体验的烙印,体验的主体性决定了文本意义的个性化,同时体验的情感性也营造了文本意义的情境性。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特征
(一)感悟的独特性。
学生不同的生活阅历、性格爱好、审美经验等个性因素会影响他们在阅读中的理解水平,因此感悟具有个体独特性。
(二)情感的审美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作者倾注身心和情感,给读者以审美愉悦。阅读文本所具有的情感的审美性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美的境界中,完美的个性,同时在这种审美满足中获得正确的认知。
(三)对话的多重性。
由于教师基于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于是教师关于文本的理解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关于作品是否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是否适应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就出现了作者与编者的对话和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由于阅读活动大多在班级进行,学生之间的讨论会激发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因此也产生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四、品味阅读文本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意义
文本语言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的媒介和载体,作者的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的表述来流露的。学生若想阅读文本,就必须立足语言,品味语言,从而深入理解作者所塑造出的形象中所凝结的感情与字里行间中渗透出的情怀,进而深刻体验和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细细品味与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语言的描述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达到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和感悟作者思想情感的目的。
五、组织对话深化体验,协商平价升华体验
组织对话是实现体验式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体验。组织对话不仅包括学生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组织对话有助于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体验状态,还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体验阅读的方法,并且教师自身也应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个体体验表达。教师要创建民主的对话氛围,支持学生个性表达,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此外,教师在组织对话中,还要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的设置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验动机和探索欲望,通过对话引发学生反思体验过程,启发学生反思体验。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在关键点上,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地方,而且问题还要有逻辑性、层次性和环环相扣,问题的难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这是教学评价的实质。因此,在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选择协商评价的方法,对体验式阅读过程进行评价。在协商评价时,需树立分类分层评价的思想,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热情,更能提高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品情感的水平以及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如此,体验式阅读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也能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桂妮.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之策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33(4):35-40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篇5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09年05期
【原文出处】《历史教学问题》(沪)2009年1期第102~104页 【作者简介】王利红,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历史是属于过去还是属于现在?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何把属于过去的历史与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内在的整体,从而使个体在历史的整体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和智慧,提升个体和人类整体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应该首先询问和思索的问题。
一、历史与现实
尼采在《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中认为,我们需要历史学,但我们需要它,不是为了舒适地离开生活和行动,而正是为了生活和行动。只是就历史学服务于生活而言,我们才愿意服务于它。尼采引用歌德的话,认为凡是仅仅教诲人们,不增进或者直接振奋人们行动的东西,都是令人厌恶的。因此,尼采认为历史学对于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增进或直接振奋我们的行动。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眷恋过去,而是由此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过去唯有在不削弱、加强当代和未来的时候才具有一种价值。[2](pp.10-12,p.134)
尼采的观点和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观点不谋而合。克罗齐宣称,“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认为那些不与实际生活发生关系的历史都是死历史或编年史。我们应当把历史跟生活的关系看作一种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不是一种抽象意义的同一,而是一种综合意义的统一。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而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一种现在的兴趣的。例如,当我们面对无限的历史之全部特定的无限事物时,它只会使我们望而生畏,它对我们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可怜的有限才对我们有帮助,才是有定的、具体的,才是能被思想所掌握的,才能成为我们的存在基础和我们行动的起点。因此,面对无限的历史,我们所该做的,是在漫无边际的过去中,只聚精会神于与一个当代问题相适应和构成活生生的现在的积极历史,即当代史的某一点上。这样一来,由于与现在生活的接触,处于黑暗中的过去的历史就会复活,过去的就通过当代的而再变成当代的。[2](pp.2-3,37)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认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因此历史研究是地地道道与现实相关的。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它的研究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历史研究直接跨过现实生活,到它的背后去分析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哲学眼光。只有通过哲学研究性的眼光,才可以在浩如烟海的过去中唤醒与现实事物相关的既往,使它复苏;才可以在一片空旷暗黑的过去中,把该事物的既往照亮,并使它与现实连接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哲学眼光照亮的不是一切过去的事物——因为与现实联系日益久远,它们随着时间的逝去越来越远地退入黑暗之中。被照亮的仅仅是过去的事物中,那些在现实的此时此刻还没有消失的事物。而这些被唤醒及照亮的事物,对我们而言,就代表了整个过去,代表了在我们意识和精神中存在的过去。[3](p.3,p.9)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对过去与现在的论述与德罗伊森有类似之处。卡尔认为,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过去不是死气沉沉的过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旧活跃于现实生活中的过去。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历史学家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热爱过去,也不是使自己从过去中解脱出来,而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4](pp.109-110,p.163)
卡尔认为,历史的本质就在于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根据当前的问题看待过去。向历史学习从不仅仅是一种单向过程,根据过去研究现在同时也就意味着根据现在理解过去。历史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促进对这两者的进一步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对历史和现实的准确理解,历史对于现实的意义也才完整地凸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历史教学,就要求我们从自身的存在出发,通过对现实和自我生存的体验和反思,找到过去与现在联系的点,在心灵中重演过去的历史,把握过去与现在,使之联成一体。而不是把过去与现在机械地分割开来。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过去在今日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现在和过去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学误认为是一个一度存在而却僵化了的既往,这个人类的既往,与目前社会中活生生的行动、与个人的生存和忧患完全相离而不相关。[3](p.15)导致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教学,缺乏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难以触摸到历史发展的脉搏和温度。因此,为了从历史中获得激越地、迅猛地奔向未来的力量,为了更好地学习历史,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理解现在出发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
二、历史的整体性——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不仅对于现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未来同样如此。因为那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既往”(即过去),那个仍然存在于目前社会生活条件中的既往,那个既新鲜、又具有现实影响力的既往,不仅在现实中仍未完成,而且由此伸入到未来的领域之中。[3](p.15)
霍布斯鲍姆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了一个连续体。所有人类和所有社会都根源于过去——包括他们的家庭、部落、民族和其他关系群体,甚至个人记忆——所有人都在过去中确认自己的位置,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今天与过去大体相似。这样,基于学识、记忆和经验的人类绝大部分自觉行为,就构成了不断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巨大连续体。这使人们不禁要通过解读过去来试图预测未来。不仅公共政策,就是人类自觉的日常生活也要求对未来加以预测。[5](p.43)
人们永远不可能脱离过去来确认自己在现在和未来的位置,否则人类及其个体就如同浮萍。人们需要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看成一个整体。正如德罗伊森所说,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我们所有的只是倏忽即逝的一个个的片刻,以及过去留下的许许多多的陈迹。一个人如果与他身边事物在过去的发展没有关系,他也许会连精神也没有。直到有一天,他认识了那些过去的发展,他才变得有内容、有深度。为此,他所认识到的过去,对他而言不是装潢他的内心的饰物,他从那些过去的发展中所得到的,是他的力量、他的能、他的欲愿,他的目标以及他的希望。我们这个有时而尽的人,我们的精神——只有我们的精神,才有能力将深刻和永恒赋予刹那即逝的瞬间。我们人,能够借着这一刹那的瞬息,把我们生命最核心的部分,把我们的记忆及期望都投映到我们身后漆暗的既往之中,照亮过去与未来之路。虽然有时而穷的我们个人的心智,只存在于此时此地,而其存在又是如此的狭窄易逝,但它却既能回溯既往,充实一己的记忆,同时又自怀希望意志,向前迈进。我们的心智力、精神力量能在理念层面上,把未来和过去与现实结合起来,使自己类同于永恒。[3](序言pp.3-4,9-10)这就是历史的力量,它使你的灵魂有所归依,它使你的未来有所趋附,它同时通向你的过去与未来之路。
罗素在《怎样阅读和理解历史》一文中,谈到他个人在阅读历史书籍的感受时,用优美而富于哲理的语言论述了个体的短暂易逝与永恒的历史整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被他的从生到死的短暂时间所限制,那么他就会目光短浅,缺乏远见,这就不能不使他的希望和要求的范围变得狭隘。而一旦我们把自己与历史联系起来,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对历史的透视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肉体生命是限定在一小部分的时间和空间之内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却并不必受此限制。天文学对于扩大我们心灵的空间领域所做的事,就正是历史学对于增大它的时间领域所做的事。虽然我们个人的生活往往是令人沮丧的,有时候甚至于是痛苦得难以忍受。但是从历史的透视来看我们个人的生活,把它当做是全人类生命中一个无限小的片段,就可以使得无可避免的个人灾难不那么难于忍受了。尽管历史充满了盛衰浮沉,但是却存在有一种总的趋势,我们从中仍然可以感到某种满意。[6](pp.51-52)
历史所具有的这种普遍的功能,不仅使我们摆脱了有限的肉体生命的限制,加深我们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而且使我们获得思想和行动的广阔视野。因为“思想和感情被历史所扩大了的人,会希望着成为一个传递者;并且希望着尽可能地传递下来会被他的后人所判断为美好的东西。”[6](p.52)而在这一传递的过程中,个体的生命将获得永生。
三、体验历史
既然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由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的连续整体,个体的存在和历史的整体须臾不可分离。个体在历史的整体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而历史的整体也在时间的长河中,通过无数个体的持续存在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历史的过程,就不只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体验过去和向未来生长的过程。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学,从性质上讲,就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认识论性质的学科,而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具有本体论或生存论性质的学科。所以,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历史。因为只有体验历史,才能学习历史,才能在历史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和智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接受者、继承者和创造者。[7](pp.44-45)
加达默尔认为,连续性是历史的本质,因为历史不同于自然,它包含时间的要素,它是一个心灵不断在自身内增殖的过程。历史科学的最终结果是“对万物的同情、共知”,因为所有历史现象都是大全(或宇宙)生命的显现,所以,分有历史现象就是分有生命。这样一种对大全生命的理解性的渗透,事实上比起人类对某个内在宇宙的认识成就来说还有更多的意思。[8](pp.271-272)
历史意识具有开放性的逻辑结构,这意味着对于历史学家或任何一个学习历史的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达到这样一个要点,即“生命在思想着以及思想在生存着。”这样一来,体验历史就成为学习历史的最佳方式,虽然它具有其近乎宗教性的色彩,但它可以最有效的让我们接近历史,走进历史,就好像一个心灵潜入到另外一个心灵一样。因为理解或体验就是直接地分有生命,而无需通过任何概念思考的中介过程。
加达默尔认为,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更进一步说,其实历史并不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早在我们通过自我反思理解我们自己之前,我们就以某种明显的方式在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理解了我们自己。[8](p.274,p.357,p.387)
因此,体会前人以及重演前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塑造自身,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目的。历史学习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和生命的体验。德罗伊森把这种体会前人以及重演前人思想的历史教育称为通人教育,他认为这是发展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特质的一般性的基本训练。德罗伊森非常看重历史的教育作用。他认为通人教育这个概念,包含的不只是智性的事——能使人聪明,但不一定使人变得更好。通人教育是正如莱辛所说的:“人类致于至善的那条途径,实际上每个人都该步入而且走完它。”[3](p.99)不仅如此,历史教育的功能还在于,经由扩大人们自我认识的历史视野,进而提升行为能力,以及开启更多行动的机会。历史知识的功能在于启示受教育者,使他们在剖析过去经验时,把自己牵连进去并造成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使他们个别的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也就是说,学习者会产生一种看法,自己主观的自我,是整个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一个部分。[3](引论pp.22-23),是与家庭、民族、国家、人类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自觉到个人本身就是历史演变塑造而成的,从而对历史产生一种发自肺腑的牵连着无数情感的深切博大的爱。
德罗伊森的通人教育这个概念表明了历史是一个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富有动力的发展过程,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借着历史知识为媒介,展开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为了不断提升历史认识的深度及阔度,德罗伊森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正确的给青年人上历史课的方式,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应该尽量地让自己自由地在历史范围里驰骋,永久以新的方式授课,使史实能为推动人类历史活动的精神做见证。因为历史的教育价值表现在,它既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同时也满足高层次及最高层次的需求。[3](pp.99-101)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深厚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历史积淀,深邃而充满诗意的哲学眼光以及高妙的文学艺术修养,这样他才能以自己深刻的洞见、深厚的学养和人性的魅力,引领学生行走在历史的绚烂多姿、千变万化的道路之上,就像克罗齐所说的,“使语文学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
罗素曾经把历史学分为大型的历史学和小型的历史学,认为两者各有其价值,但价值不同。大型的历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怎样发展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小型的历史学则使我们认识有趣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推进我们有关人性的知识。从一开始,对这两者的学习就应该同时并进。[6](p.12)
罗素是伟大的。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枯骨,历史云烟所覆盖的人类过往的一切,都曾生活并继续生活在现实的生机勃勃的土壤之上。史学中教学的成分,是与它理解世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在综合性的观察之下,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关怀之下,历史中经历过的各个阶段的意义才得以显现;每一个时代所追求的目标才得以明晰。教学性表达方式表达的不是个别的思想,是把整体性呈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个别的思想又总是与整体相涉,而且是其中不可分的一部分。而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我存在以后,以及我们直觉地感受到我们处于一个关系紧密的整体之中以后,我们才算能行为,能生活。[6](p.128)历史的整体性的存在中,其实从来都充满着生命的呼吸和相互往来、应对。对我们来说,从一己之存在出发,去体验、去感知,去从有限的生命中生发出无限的人生况味,才是学习历史的最佳境界。正如罗素所说,历史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学问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历史不应也不该只为历史学家所知。它属于每一个生存于世之人。
学习历史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永远保持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持续不衰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宇宙万物和生命的存在以及它们对于人类自身以及每一个人类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胸怀和眼光,就永远也体会不到历史的内在精神、思想和人性魅力。虽然德罗伊森说过,“能洞见人类命运真正整体性的只有神性。”但为什么我们不去试一试呢,也许不经意间,通过心灵的体验,我们就能触摸到神的衣襟,倾听到历史的弦外之音。
我欣赏并赞同德罗伊森的话:历史知识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自我的确立。历史知识并不是“光与真理”,但却是对“光与真理”的追求、赞美及宣导。这,应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篇6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概念
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这充分说明只有参与体验,才能学会。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积极为学生搭建体验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生物的乐趣。
“体验”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不仅要用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观看,用耳朵聆听,用嘴巴诉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中学生物课堂上的体验式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作用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实践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学生主动的实践与体验,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中进行学习。
2.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
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把课堂教学由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知识为主体;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场所;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
3.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
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爱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欣赏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感受,包容缺点,分享喜悦。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主动克服困难,奋发进取。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一)、激活相关经验,让学生在联想中体验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联想进行体验。
学生只有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原先积累的知识,形成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才有可能印进自己的头脑。如:在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八年级下册)一节中“基因和染色体”的内容时,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学生曾经在七年级上册接触过一些,因此在讲解前,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知识。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联想,回忆起细胞核内染色体含有蛋白质和DNA,以及DNA是遗传物质等内容。教师再引导学生猜想,既然DNA是遗传物质,基因应该在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学生通过对学过知识的联想体验,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的现象和经验发生联想进行体验。
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生活经验往往蕴含着科学的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把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知识在日常生活表现出的生物现象中作联想性投射,通过体验由此及彼,解释现象,获得新知。
如:在学习“眼与视觉”时,为了说明人的瞳孔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能调节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联想体验——我们看电影刚进电影院时,会感到一片漆黑,可是过一会就会感到渐渐亮起来。电影结束走出电影院时又感到阳光分外眩目,眼睛不由自主地要闭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立刻对这一生活的经验发生联想,在想像体验的过程中对这一现象表示深有同感,然后通过观察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图片,推理得出结论:人的瞳孔调节原理与猫的相同,在明亮环境中,瞳孔缩小,以防止过多的光线进入眼内,从而保护眼球内部结构;在黑暗环境中,瞳孔放大,以增加进入眼内的光线,使我们能看清暗处的物体。由于体验来自于平凡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感,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因此,通过此途径获得的新知识将深刻而持久。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2 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提出探究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如: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时,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物体要想在天空中飞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个问题与物理有很大的关系,而学生初二刚开设物理课,因此兴趣颇浓,踊跃发言,归纳出三点:①要克服地球的引力;②要克服空气的阻力;③要有动力。教师趁热打铁,鸟类能在空中飞行也应具备这三个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完成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呢?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开始了分组活动,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并制定出探究的计划。
2.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对游戏情境的体验中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初
一、初二的学生依然保存着童趣,他们不喜欢死气沉沉的学习,渴望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创设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以愉悦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体验中获取新知识。如:“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用彩色的吹塑纸作为背景,模拟动物生存的环境;用彩色的小纸片代表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学生则作为“捕食者”,“猎物”是小纸片。学生津津有味地投入到游戏中,发现与背景色颜色相近的小纸片“幸存者”最多,从而体验到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设计动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去体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动手活动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观察、触摸乃至操作活的生物体,与面对模型、标本、挂图甚至观看录像片相比,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丰富、鲜明而深刻得多。动手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亲自动手的观察、实验、制作、探究等活动,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制作好一片临时装片,自己操作显微镜在视野中清晰地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结构、旋转前进的草履虫时;经过一段时间悉心地照 料,培养的小麦种子萌发了,扦插的植物成活时,其喜悦之情是难以自禁的。学生这种对动手活动本身的兴趣又会迁移到有关知识上来,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1.小制作活动。如:在学习完细胞的结构后,开展一个模拟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透明塑料小盒、清洁小型的保鲜袋、线、果脯等材料,教师提供琼脂和水煮成溶胶状并保温。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制作方案,利用塑料小盒做细胞壁,塑料袋做细胞膜,琼脂做细胞质,果脯做细胞核,注入水的塑料袋做液泡,绿色的果脯(青梅、橄榄)或绿色糖块做叶绿体,每个人都饶有兴趣地进行操作,成功地制作出了动、植物细胞模型。对于制作过程中符合卫生、清洁要求的,去掉细胞壁、细胞膜便可以食用了。学生在制作与品尝的体验过程中,加深了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体会到细胞是立体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2.探究活动。如:在认识鸟卵卵壳和的结构特点时,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1)利用提供的器材(纸托、木板、重物,如砖等)设计实验,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能力。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学生直观地体验到卵壳确实能承受一定的重力,对卵的内部结构起保护作用。(2)利用提供的材料(新鲜鸡蛋、空的注射器、针头、装有温水的烧杯)设计实验,验证卵壳上气孔的存在。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学生发现了两种验证的方法:①利用注射器向鸡蛋内注入空气,使蛋内气压增大,蛋清透过气孔冒出;②把鸡蛋放在温水中,蛋壳上会出现气泡。学生对两个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体验一方面能使学生达成知识性目标,卵壳上气孔可以透气,确保了卵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另一方面使学生达成了能力与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与人合作的能力。
3.观察活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内容中,对于鸟卵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设计5个连续的观察活动:(1)观察小烧杯中用醋酸溶解掉了蛋壳的卵,推测卵壳膜的作用;(2)打开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思考气室、卵黄、卵白、系带的功能。在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鸟卵适应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买来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吗?”、“如何辨别受精的鸡蛋与未受精的鸡蛋?”、“受精的鸡蛋究竟是怎样孵出小鸡的?”教师继续提供 4 实验观察(3)用照蛋器照出受精的鸡蛋,让学生观察。通过体验,学生直观地发现受精的鸡蛋胚盘明显增大;(4)观察“活珠子”,即发育14天的鸡蛋,认同受精的鸡卵是“活”的;(5)提供从网上下载的关于鸡卵21天胚胎发育的图文资料,学生了解了鸡卵的发育全过程,并体验到生命的奇妙。
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统一,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参考文献:
[1] 毕克勤《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体验教学》,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2] 张丽红《生物学教学中的体验教学.中小学电教》,2008(3)[3]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3年11期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篇7
1、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方面
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中, 主要是教育方法, 或者说教育过程, 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 即“说”、“唱”、“弹”, “说”是教师先简要的对作品进行讲解;“唱”是教师带领着学生对作品的旋律部分进行轻声的吟唱;“弹”是指教师的示范弹奏。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 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不能把教学看做是教师的个人舞台。首先是“说”, 语言是一门艺术, 如果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诱导性和鼓励性, 那么学生接受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些。例如对于莫扎特《幻想曲》的讲解, 这首作品表现着作者对情感渴望, 和害怕失去的忐忑, 情绪比较复杂。学生没有过这样的情感经历, 就需要教师用语言来描述, 让学生产生移情体验,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最接近于作者创作时候的心态, 才能更好的诠释作品。如果教师仅仅是告诉学生这里要轻弹, 那里要连贯, 学生即使能勉强做到, 也只是表面的强弱变化, 没有任何情感色彩而言。其次是“唱”, 之所以先对作品进行哼唱, 是要借助于哼唱对作品进行更好的情感体验, 为我们的演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实问题是老师的带领往往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性, 老师一不领着唱, 学生也不知所措, 实际上是老师越俎代庖, 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了学生。体验式教学, 需要教师带着学生一起, 在唱的时候就要把情感唱出来, 在唱的过程中与学生不断地进行表情和手势上的交流, 学生学会了唱, 也就找到了通向正确演奏的方向。在其它的日常练习中, 也要注意加强学生的体验, 不能只是就技术而技术, 要和具体的音乐想象联系在一起, 轻盈的琶音是什么音色效果, 震撼的和弦又是什么音色效果, 要知道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 它是为了表现音乐而存在的。让学生学会体验, 学生们就会逐渐的发现到, 原来弹琴时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钢琴教学中, 学生只是出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 教师怎样教, 学生便怎样学, 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尊重, 主动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是机械的接受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即使到了成年, 仍然不具备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的逐渐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是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体验和体会整个学习过程, 无论是遇到挫折也好, 还是收获了成功也好, 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通过自己体验和感悟得到了真知, 远比教师直接给予的深刻的多。教师从一个主导者逐渐转变为一个引领者和帮助者, 放手给学生, 不要再有现成的曲目、现成的说明、现成的示范, 而是尊重学生们自己的想法, 鼓励他们自主的体验学习, 避免应付差事、死弹硬弹的情况。
例如对于弹奏作品的选择, 以往的模式是, 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历程和教学经验, 以及对学生现有演奏水平的判断, 给学生量身选择作品。这本是一个无可厚非的过称, 教师也称得上是尽职尽责。但是有一个隐藏的问题却被忽视了, 那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取代了学生自身的思考, 尽管这种思考和判断十分准确, 十分适合学生, 但是却在无形之中又浪费了一次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的机会。笔者认为, 较好的方式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坦诚的交流, 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达机会, 我喜欢什么类型的作品, 我擅长演奏什么风格的作品, 我在技术上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学生们充分表达出心声之后, 教师再予以针对性的指导。确定好曲目之后, 学生按照和教师制定好的大致目标进行练习, 期间一些技术上难以掌握的地方, 一些对于作品的理解, 都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克服, 教师始终是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这是一个双面的过程, 一方面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常常给我们以惊喜;一方面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失败, 甚至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还是没有进展, 但是这确实一个人艺术学习, 甚至生存生活中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要有一种长远的眼光, 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3、教学评价上的变革
基础教育中,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即改变以往那种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标准的情形, 转而关注学生的多元性和动态发展性, 强调在过程中的收获。因为钢琴是一门表演的艺术, 需要有高质量的技术和技巧作为支撑, 许多钢琴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表现为回课的时候质量不高, 甚至连流畅的弹奏也不能做到。很多同学认为是紧张所致, 这期间固然有心理紧张的因素,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熟练程度不够, 对自己不自信, 对自己没有认同感, 自责心太重。尤其对待考试, 很难容忍自己的失败甚至只是一点错误。面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首先要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谁都愿意听到非常完美的演奏, 作为教师有这样急切的心情无可厚非, 但教师与常人不同的责任还在于人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他们的学习心理。把期望值放在一个学生可以达到的范围, 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目标的, 同时也要冷静地分析原因, 理性地看待失误甚至是失败。在教学用语上应多鼓励, 鼓励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的尝试, 让学生以较平和的心态看待结果, 他们的心理就比较容易松弛下来, 而当他们心理松弛时, 就能更专注于作品本身, 而且能减少一些因紧张造成的失误。教师的鼓励话语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将因此鼓起表现的勇气, 而不再觉得上课是一件痛苦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 鼓励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 肯定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在教师的鼓励和赞赏中, 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将从不自信、怀疑、逐步走向自信。在自信中乐于表现, 乐于学习。
4、师生之间关系的变革
传统教学中, 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个人成长关注不够, 多提倡教师的人格自律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忽视了教师作为“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状态, 教学相长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发展。尤其在音乐活动中, 在钢琴课上, 教师首先要对他所讲解的音乐作品产生深刻、积极的体验, 与音乐要表达的对象融合在一起, 他的教学才能是有情感的表达, 也就是说教师要以自己的体验, 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引导学生的体验。教师在体验中获得成长。在此基础上使体验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分享的过程, 交流彼此情感体验的过程,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不能因为教师教的地位和水平就为教只是单向的对学生的活动,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那里学习。在钢琴教学中, 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对作品的理解或许有不成熟的地方, 但要鼓励他们不要唯教师论, 哪怕是偶尔的火花闪现, 又怎么不是对教师的启发呢?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情感的表达过程, 钢琴课上, 师生在艺术交流过程中, 双方情感高度一致, 共处在兴奋激动的状态中, 教师自身的情感价值也得到了体现和满足, 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长此以往,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学会教学”, 学生要“学会学习”。在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中, 教师的教学, 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了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学习, 就是在合作文化的环境中, 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 发展合作精神, 激发道德勇气, 共享经验知识, 实现自我超越。
综上所述, 音乐是最具情感表现力的艺术, 在学习音乐、表达音乐的过程中, 没有参与和体验, 是不能感悟音乐、驾驭音乐的, 本文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 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希望广大同行都能够认识到钢琴教学中体验的重要意义, 也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 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摘要:所谓体验式教学, 是指通过观摩, 或者直接使教学活动再现, 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 感悟, 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在音乐教育中, 音乐的体验和表现是最重要的, 而技术只是为音乐表现服务的。本文从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 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钢琴教学
参考文献
[1]、代白生:《钢琴教学法》,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月武汉第1版。
[2]、陈朗秋:《高师钢琴教改的成功之路》,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基础会计 运用
何谓“体验式教学”?通过百度搜索可知,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基于“情景”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主要含有“情境创设”和“体验感悟”两层意义,教学中可以采用实景体验、案例体验、角色体验、仿真体验等方式。本文以《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为例,谈谈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一、实景体验式教学
实景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出发,设置场景或到真实环境,安排体验的内容,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亲历体验的一种教学。对于中职生而言,很多学生在接触会计知识之前,对于会计工作概念、会计工作性质、会计工作内容都不了解,会计是什么?会计主要做什么工作?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如何?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采用实景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把这些问题弄清。即通过实景体验,引领学生深入了解这些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使学生有针对性地主动参与基础会计学习中。比如,《基础会计》课程讲授之前,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会计工作运转的流程,让学生对财务核算情况有一定了解。同时通过身临其境参观企业财务部门时,让学生与会计从业人员沟通、交流,学生通过与他们的直接接触了解会计从业人员的日常事务、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等。通过这样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对会计工作有所了解,进而对学习会计基础知识产生兴趣,致力于会计基础知识学习。又如,可以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开设一定量的校外实训体验,在学期末安排一到两周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训条件和时间体验会计人员的真实生活,把学生由课堂直接带入社会生活,体悟会计工作的真谛。再如,在讲授《基础会计》中的财产清查方法时,我事先设计一张家庭财产清查表,表里列有现金、电器、存单、粮油、房间面积等清查项目,要求学生清查后填写好结果,并注明所采用的方法。上课时,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相互交流,显得兴趣盎然。我也选择一些学生填写的清查表,让几个学生说说是如何填写操作的。学生发言后,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并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较好地接受新课。
二、案例体验式教学
《基础会计》课程有很多基础理论知识点,这些基础理论知识都很抽象,中职生的基本理解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掌握教师传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如果教师始终采用灌输知识的方式,中职的实际应用能力则根本得不到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案例将抽象理论知识融入案例中,通过典型案例把枯燥知识生活化,把身边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计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讲解财产清查盘存制度时,可以设计案例如下:每个月底,你的父母要了解你一个月的花销,你如何计算你一个月的开支情况?身上还剩余多少钱?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我记账了,只要统计一下就知道共计花了多少,然后用上月余钱加上父母月初给的钱减去本月花销后就知道身上还剩余多少钱。有的说我只要数一数身上剩余的钱,然后用月余钱加上父母月初给的钱减去身上剩余的钱,就知道本月的花销了。老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说明学生用的这两种方法就是财产清查中的“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教师讲解归纳后再让学生发言说明对两种盘存制度的理解,如此既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又让学生表达了自己的体会,通过案例体验式教学起到了枯燥知识生活化的作用。又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通过一个业务题设计案例如下:A公司向B公司采购原材料,A公司是买方,B公司是卖方,将学生也分成两组,各自做A公司和B公司的分录,再将两个公司作出的分录对比,如存货的入账价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入账价值对比、买卖双方对折扣的对比、运费的对比、增值税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对比、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对比。这样,学生做一道业务题,既可全面了解内容,又可理解对应科目的概念,学会交易双方的分录处理。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市场,了解市场上不同的企业:买方、卖方、银行各自的角色,自己选择企业的类型、表演谈判、签订合同、成交各个环节,其中再加上真实的发票、银行票据的传递,这样学生就可以形象了解这四个科目,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由此可见,通过案例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练兵场。
三、角色体验式教学
角色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创设特定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不同岗位进行体验,产生不同角色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讲解支票的填制方法时,可设计下列活动,三个学生上台分别扮演A企业的出纳、B企业的出纳、银行的职员。A、B企业之间发生业务往来,款项通过银行转账,需要填写转账支票,银行职员审核发现支票填写上的一系列错误,要求扮演的学生讲清原因,帮助纠正,最后通过一系列交易,他们手中都有了各自的相关凭证。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解决了教材中不易解决的问题,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都有了提高。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在学完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核算后,使用同笔经济业务,让学生扮演供销双方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处理。又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当我在讲“会计主体”前提条件时,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一个扮演会计,另一个扮演私营业主,设计业主一次出去采购原材料,拿来一些“发票”,会计立即予以报销;另一次自己出去旅游度假,也拿来一些“发票”,但会计断然拒绝办理报销。通过轻松诙谐的角色表演,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所学内容即会计主体所界定的空间范围,能区分企业经营活动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等之间的界限。
四、仿真体验式教学
仿真体验式教学是在学校会计综合实训室中进行,以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及产生和形成这些经济业务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间的传递程序等作为模拟仿真对象,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演练,从而使学生对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获得直观、全面系统的认识的一种室内实践方法。会计仿真体验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在一个模拟仿真实际的工作环境(所接触到设备、工作实践氛围、流程都与今后实际工作岗位十分相似的环境)中,在一定理论与方法指导下,使学生融入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的教学活动过程。其基本涵义有三点:一是会计模拟仿真体验是在一定会计原理和方法指导下,把会计实际工作机制引入会计实践教学过程,它强调的是仿真性;二是会计模拟仿真体验是在模拟仿真会计工作环境(会计综合实训室)进行会计技能的演练过程,它强调的是实践性;三是会计仿真体验是按从事会计岗位工作所需掌握的能力,学生通过体验把会计书本知识内化为会计实际工作能力,它强调的是职业性。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开展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的体验,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的体验,会计账簿开设和登记的体验,结账和错账更正的体验,会计报表编制的体验,等等。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在教学顺序及时间安排上,可先进行单项仿真体验,并穿插在整个会计教学全过程,单项仿真体验可以与理论教学相交叉进行,按教学进度教完一章,就利用与本章内容有关核算资料编写仿真体验材料进行。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情景体验的“设计者”和“表现者”,教师不再是“主讲”,而变成了“导演”,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要带领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参加活动,学生从“体验”活动中把会计知识内化为会计职业综合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法模式下师生之间单纯的授受关系,进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陈占葵,刘和平.对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谈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24(5):79-81.
[2]孙建华.《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研究[J].财会月刊,2011(12).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的运用08-25
体验式教学在零售学中的实践与思考05-15
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在大学音乐中的应用分析07-06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07-24
情感体验式教学09-15
体验式作文教学09-28
体验式教学语文05-11
运用体验教学的体会08-04
体验式教学法律基础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