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式教学(精选12篇)
情感体验式教学 篇1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本身就应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特级教师李吉林也就说过:“教学倘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教学是一块情感的沃土,在认知与情感因素交织而成的教学活动中, 只有重视学生数学情感和态度发展,才能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学习,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式教学正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需要,获得“经验”,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不仅更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也能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同步发展。
一、在丰富的情境中感知,催生情感
新课改下,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也能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催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实现认知和情感上的共同发展。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包场一些单位为背景图,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各大厦在十字路口的位置,如本市人民东路与华昌路十字路口的新鸿基大厦,引导学生尝试性地发现并说出东南、西南、 东北、西北这四个方向。同时以一个方向为例,以演示、讨论等学习方式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在接下来的环节,笔者再以指南针与练习中的方向板这两样学具,以“我不会迷路” 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方向感。
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方向感不强、推理思维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学会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激发了良好的学习情感。
二、在知识的探究中体验,激活情感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仅靠教师的传授与灌输“被动”学来的知识往往导致“前学后忘”。相反,通过亲历探究过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获得的知识,更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中对数学知识形成鲜明的表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教学中,考虑到本地区的小孩家里都有积木, 笔者在课上以学生熟悉的积木为教具,用积木蘸了印泥在纸上印一下,在白纸上印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在玩中认图形、找图形,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或是用纸折、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在学生说出“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来认识图形的区别。学生发现: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如果将正方形的纸对折就会变成长方形,两条边叠在一起,能变成二个三角形,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拼、剪、比、画等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在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 想象能力,积累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互动与反思中交流,深化情感
缺少互动、交流与反思的教学,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口若悬河, 底下依然一片沉寂,学生兴趣全无、昏昏欲睡。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优化“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反思,让学生的学习在反思性的教与反思性的学的互动中成为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从而唤醒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化学习情感。
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行驶,请问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通过一座长为1800米的大桥?
将此题适当变化:一列长约700米的火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800米的大桥,需要几分钟?
部分学生受上题的影响,不假思索地回答:“1.8分钟”。对此,笔者先不做评判,而是让学生在小组间做演示操作,将课桌当大桥,用圆珠笔的笔套当汽车,用铅笔当火车,模拟汽车和火车分别过桥的情景。通过操作、交流与反思,学生发现: 在解答普通的行程问题中,我们从不考虑人或者汽车等的自身长度的,但在解答火车行程问题时,一列火车有几百米长,不能忽略不计,即路程应为:S= 桥长 + 车长=700+1800=2500米,因此答案应为: 2.5分钟。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知道数学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形成多思考、多变通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化“死知识”为“活能力”。
“行动是获取真知的唯一途径。”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教师应融情感、探究、交往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合作的过程中、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操作中获得“经验”,亲自体验求知的快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情感体验式教学 篇2
体验式教学中的问
——对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设计的探索
摘要:体验式的课堂通过体验与体验后的分享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自我成长。本文就体验式教学的分享中问题的设置的三个阶段,结合了课堂的实例,进行了探索。关键词:体验 引导 问题 分享
一、体验式教学的定义与问题设计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进程中有意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创造真实的或者模拟的情境或机会,使教学内容得以还原或再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亲身经历中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该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学生是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和旁观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领悟和体会。[1]由体验式教学的定义可以得知,体验式教学重视活动体验,活动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情景体验,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等等。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来达到改变认知,领悟成长的目的。
在体验式的教学课堂中,体验虽然很重要,但是升华体验,化感受为认知与行为的改变才是体验式课堂的最终目的。升华的关键,便是体验活动之后的分享,而这里的分享,笔者定义为学生对于体验的思考的交流,是一种情感交流,也是一种经验交流。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除了自我了解还需要透过同班之间的彼此模仿学习,分享和回馈,体验活动后的分享能让青少年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从他人的成长历程中找到共鸣与自我成长的契机。分享主要是通过围绕主题活动,安排并设计问题来引发。问题来源于体验,同时又可以让体验得到升华。因此,体验式活动后的问题设计,既反应了活动设计者对于活动设置目的的表达,同时,还体现了活动设计者对于体验式教学中主题活动设计的理解。下面,笔者将通过一些课堂实例来谈谈体验式教学分享中问题的设计。
二、问题的设计
在体验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再是传授者与接受者,而是引导者与主动学习者。因此,教师在面对体验活动之后问题设计,不能过于的直白或者直接通过活动来教育学生,需要根据主题互动和学生的体验一步步的铺设,最终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思考,达到认知的领悟和行为的改变。笔者认为,体验活动后的问题设计,可以分“顺,透,化”三个阶段来探讨。
(一)顺。顺着活动进行问题设计,着重关注学生对于体验活动的感受以及自己在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参与过体验式活动的人,一定有一种很深刻的体验,那就是活动结束后,特别希望能与他人交流自己在活动中遇到的有趣、难过、开心等各种让自己有强烈情绪的事情。这时的交流多数是比较浅层的,集中于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看到的行为,自己的表现和情绪等。因此,第一阶段的问题设计,必须给予参与者或者观察者一个发表内心体验和寻求同盟与共鸣的机会。有了第一阶段的分享,同时找到了与自己相似的同盟,参与者能更好的打开心扉,放下内心防线,进入更深层的思考与分享。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唠叨的父母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唠叨妈 妈不能理解女儿夜归的情景体验,部分同学参与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其他同学观察。在第一阶段的问题设计时,首先让参与者分享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自己的做法与心情,然后再让旁观者分享他们看到的认为印象深刻的部分。这样一个浅层的分享,顺应了活动的主题,同时也打开了话题,让学生从活动做法与情绪体验开始,打开了话题,进入下一个阶段——“透”,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透。透过活动发现自身优势和自身可发展之处,通过上一阶段的分享,引导学生由外向内的转换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第一阶段的焦点在于“我所看到的,我所感受到的”,那么第二阶段的焦点则需透过参与者看到的,感受到的来指导自我认识。以一个如何面对与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为例,在这个活动中,两名参与者要在绑着脚的情况下,分别在黑板的两端完成一幅老师指定的画,画得漂亮的为赢。活动的目的,引导同学们认识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通过第一阶段的分享后,这一阶段的问题可以如下设置:(1)作为参与者,你认为自己为赢得比赛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2)作为参与者,请想一想,假设活动重来一次,自己会不会有不同的做法,为什么?(3)作为旁观者,你看到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不好的是什么,为什么?(4)作为旁观者,如果由你来挑战任务,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设计,让参与者和旁观者去反思自己的优势,以及反思自己对于竞争与合作的认识。透过活动的初步分享来更深层次的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可以做出的改变和成长。因为第二阶段已经把第一阶段的浅层分享带入到了更深刻的自我反思,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反思融入现实生活。
(三)化。化感想为行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任何体验活动的设计,最终目的是能用之以指导现实生活,改善参与者学习与生活的身心环境。因此,最后一阶段是整个分享的升华,也是重点,前面两个阶段的分享都是为了最后一个阶段作铺垫。仍然以如何面对以及处理朋友之间矛盾的主题活动——竞争与合作为例,在这个阶段中,分享的目的在于引导参与者和旁观者都能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分享来指导现实中的行为。问题可以如下设置:(1)问所有人,通过刚才的体验以及分享,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你面对竞争与合作的态度是怎么样的?(2)你说一说你的态度对于你与同学之间的相处有什么影响吗?(3)通过本堂课之后,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你做得好的有哪些?如果现在让你来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吗?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通过笔者的实践总结得出,第三阶段的问题分享,更适合小组讨论,小组总结,再进行全班或者大组别的分享,这样有利于一些值得学习的做法,想法,反思得到分享,交流,也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在分享中得到认可与进步。
三、总结
问题的设置只是好的分享的一个前提,教师对安排好的问题的提出方式,以及对于学生分享的回应同样影响着学生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这考验着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因为,很多时候,分享的问题并不是写在纸上来让学生看,而是通过教师来提问。因此,不但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观察力,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的提出。也由此可以得出,问题的设置阶段性是不变的,但是问题的提出却可以根据教师在观察中看到的情况而改变,以更贴合学生的实际。
体验式的教学,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观察力,引导分享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对主体目标的把控能力。在这些能力上,笔者也属于一个成长中的体验者,要本着一颗积极,投入的心,方能与引导的对象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情感体验式教学法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情感体验;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对初中生物教学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为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和学习方法错误等,所以为了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生物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简述生物情感体验式教学
情感体验式教学是改善初中生物教学困境,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实现。情感是指某个人在进行一项特定的活动,或者在相关的事件里情绪受到影响,所获得的感受。影响人的情感的因素,包括自身和环境因素。让学生在生物教学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环境进行改变,营造需要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实现。教学情境,可以分为真实的情境、想象的情境和蕴含的情境3种。真实的情境,通过人体周围存在的人和事物,给人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想象中的情境,是指人在潜意识中对事物或者人的感受进行想象,所引起的情感变化;蕴含的情境,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进行思考,通过这些人或者事物中包含的某种意义,引起情感变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营造特定的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生物教学的效果。
二、情感体验式生物教学的应用
1.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明确教学目的,正确的理解生物教学的内容,充分掌握生物理论和技能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营造相关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教学目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生物教学情况,结合不同方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应用,实现情感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情感体验教学水平等。
2.组织生物教学活动
因为生物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学科,所以大部分的知识都比较枯涩难懂,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善教学思想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的组织和培养”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去植物园进行参观,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组织特征,探讨不同植物的培养方法。在平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围绕这一课题组织辩论赛,或者举办板报等。通过这些生物教学中不同的活动,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应用、掌握和巩固,才能实现学生生物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和生物教学效果的实现。
3.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初中生物教学中,因为生物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观点和理论存在疑问,不利于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可以通过生物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实现生物知识的全面掌握。例如,在讲解生物细胞知识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洋葱表皮的切割实验,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洋葱表皮的细胞。学生在亲自实验和观察之后,会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牢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三、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才能适应新课改下我国教学发展对生物教学的要求,实现生物教学的效果。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水平,促进新课改下生物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进明.积极实施情感教育 提高学生生物素养[J].新课程学习,2011,18(05):136-136
浅析情感体验式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4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初中英语阅读教材不单单是知识与语言的平台与媒介,同时也是承载着情感、文化的载体。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掌握英语知识、进行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经历英语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所掌握的知识文化背景,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将已学的英语知识与其他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在阅读训练中加以应用,最大程度地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想法呈现出来,从而全方位地理解和掌握全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将学生的情感与知识相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其实际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情感体验式教学实践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师在课堂上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教师与学生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多用爱关注学生,多使用关怀、关爱的语言,避免使用直接的批评性评价用语,转而用赞许的目光、欣赏的语气与表扬的态度来向学生传递赞同和鼓励。教师要关心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积极主动地挖掘学生的优势与特点。例如教学牛津译林版英语八上Fun with English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每个人的星座分别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搜集星座的特点以及跨文化的背景来加深对星座的认识。学生在阐述的时候,教师认真倾听,并且围绕着“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tar sign?”这一主题来进行互动与沟通,从而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
2. 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深化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面对形象鲜明的对象,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建立情境时,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使用相关道具与平台来展示课堂所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在目前的情境中开展学习。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情境中的知识点。例如教学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上Unit 7 Shop-ping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教学情境与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展示情境。如可以让每位学生带一件可以在超市中购买到的商品,然后在讲台上将各种商品摆放成超市货架的样子,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自由挑选。一位学生扮演顾客,另一位学生扮演收银员。然后在阅读完课文后,学生们分析各自角色的真实情景,进而开始角色扮演,升华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的最后部分,教师可以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3. 归纳总结与升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第一时间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如何将感性认识升转化为理性认识,是情感体验转化为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角色扮演后,找出对话中的固定句型,再进行其他情境的造句,从而归纳总结出知识点,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情感体验,能够主动激发学生自身所隐藏的语言认知需求,为英语知识的累积和语言技能的转化提供有效的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透彻挖掘教材的内涵,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对阅读作品有更加准确的理解。
摘要:情感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正确、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综合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感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将其灵活应用十分有必要。本文主要分析情感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体验式教学 篇5
五井初中 赵奎菊
“压强”概念是“压强与浮力”教学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这部分知识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又是后面学习大气压强、浮力和高中学习气体的性质的基础,所以应该让学生充分掌握。
先说一下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课堂实施的操作要点是: 首先是学生活动:
1、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
2、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
3、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让学生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且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不同作用效果的原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压力作用效果的含义。并让学生感受到了,那些因素会影响到压力作用效果,为后面的猜想做好了铺垫。其次是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已有感知,老师让学生大胆猜想影响的因素。并且围绕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对于实验器材的选择,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可以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选择器材的过程中,增加了学习乐趣与创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实验器材,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实验前提示学生这些注意事项
1、通过观察什么来比较力的作用效果?
2、在受力面积相同时,怎样改变压力的大小?
3、在压力相同时,怎样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 最后是分析结论与评估环节:
情感体验式教学 篇6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教师团队;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4-0055-02
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作为学校的一线管理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与普通高中学校的班主任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欠佳,给学校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如何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让更多的学科教师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现实急需解决的难题。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从2012年开始试行“教师团队参与班级管理”,教师团队成员以“班主任、副班主任、下班老师、下班行政”四种身份投入班级工作——班主任是团队的核心,负责组织团队教师开展各项工作;下班行政由学校领导担任,附加督导职责;所有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参与班级管理,共同对班级学生负责。笔者所带物联网132班有幸成为第一批试点班,借助学校全员育人这股东风,本班管理团队教师认真研讨,共建了“情感+互动+体验”式班级管理模式。
一、角色“定位”,满足学生不同情感需求
班级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如果只有要求严格、不苟言笑的家长,孩子很难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家长关爱满满却不提要求,孩子也难以进步。所以,团队教师在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有必要以丰富个性的多样化角色满足学生不同的情感需求,进而营造出宽严相济、温暖和睦的班级氛围[1]。当然,情感角色定位要讲究科学,大体原则应该是:结合教师自身优势;考虑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满足班级阶段发展需求。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团队老师通过沟通、协调,重新定义了各自的角色担当(具体如下表所示)。
四位团队教师在班级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成为班级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一方面,团队教师适度地分担了一些日常工作,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让班主任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团队教师在参与班级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与孩子们积极互动,情感角色得到进一步认可。学生们有了与团队教师主动交流的意愿,甚至选择了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做知心朋友,对于老师的意见和思想教育,孩子们也更乐意接受和采纳。
二、师生“互动”,构建班级主流价值观
“一个班级的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一个好的班级,必然有一种内在精神力量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团队教师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也竭尽所能,引导班级形成正面主流价值观(具体如下表所示)。
为了促进班级主流价值观的内化,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团队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不轻易否定他们的创意,注重营造温馨和谐的交流氛围。团队教师还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健康的社会活动,引导孩子把正确的价值观融入校外生活,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三、成功“体验”,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新班组建第二个月,班级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地完成以下活动: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棋赛、多元智能测试、性格测试、宿舍美化等等。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团队教师对班上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电子游戏、篮球、电影感兴趣;10人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5人热衷于画画;7人喜欢唱歌;另有6人在性格测试和多元智能测试中均测出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基于此,师生共同组建了班级社团小组(具体如下表所示)。
组建工作完成后,科学规划社团的发展是重要任务。职校的孩子普遍自信心不足,因此团队教师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作为班级社团发展的第一步。老师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孩子们搭建平台。例如,副班主任谢老师组织同学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报》的排版工作;班主任带领微电影小组的同学们开展“做文明中职生”的手机微拍活动;创意领袖社团的同学则被班主任赋予重任——组织合唱比赛、运动会、艺术节等文艺活动。以上活动操作容易,参与面广,开展初期只要积极参加均可得到老师的肯定,孩子们热情高涨,自信心得以不断提升。
随着社团工作步入正轨,指导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到了社团管理层的领导力提升上,毕竟“把社团还给孩子们自己”才是团队教师们的最终目标。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总结与反思,每次社团活动后老师们还会组织简短而隆重的交流会。还通过邀请专业老师指导、联合社工指导、校外自学、校内分享等多种形式提高孩子们的组织、策划能力。
在近半年的活动体验中,孩子们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体会到了久违的成功感。如:微电影社团的作品《烟》《出彩中职生》获校微电影评比一等奖;篮球社团的陈建明同学成功入选校队,张镇星等同学参加镇里的村际篮球赛表现出色;美音社团的庞博、朱嘉欣参加校园歌手大赛和镇青少年歌手比赛获得优秀奖,王海民同学成为班级文化建设骨干,在他和班上美术能手们的努力下,我班在校班级文化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创意领袖社的陈仲文同学成功竞选为校纪律部部长并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当地义工小讲师;邓炜禧同学因专业技能过硬被学校作为留校对象重点培养。最后,在团队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班级里大部分孩子成长迅速,“积极自信”“健康阳光”“力争上游”成了物联网132班孩子们引以为豪的形象代言词,即使个别难管的孩子也在正气十足的班级氛围下取得了明显进步。
情感是相通的,互动是相融的,体验是共同的,团队教师们在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体会到了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成功感,实现了自身育人能力的提升[2]。四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学校也在教师绩效与评优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和激励。目前,学校呈现出一派“班级管理齐参与、学生进步我成长”的大好景象。
参考文献:
[1]林少英.让学生“个性”在算法多样化中得到飞扬[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106-107.
[2]马长泽.教师团队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4):91.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佛山 528315)
责任编辑 王清平
情感体验式教学 篇7
那何为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创设一个生活场景, 通过问题或活动的设置, 让学生主动参与, 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 去认识、发现知识, 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扩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先行后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贯彻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精神, 在政治课教学中, 我尝试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授法, 而采取体验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升华情感、增长知识、感悟人生。为此,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告别“一言堂”, 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 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 老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 结果是老师口干舌燥很累, 学生却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很烦, 只能机械地记忆知识, 缺乏思考、理解知识的空间, 更谈不上情感升华和人生感悟, 达不到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
新一轮教改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 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 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一) 教师要尊重学生
作为政治课教师, 不应该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 更应该尊重矛盾的特殊性, 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 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因此,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 要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尤其是允许反驳与争议。
(二)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增加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以教师为主导, 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 也可以是生生互动。例如老师可以提出几个有争议的观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 甚至提起来不着边际, 这时老师不要喝斥、批评, 要正确引导, 继续鼓励, 使课堂气氛保持井然有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由五个环节组成, 即创设情景——融入情景——启发联想——超越情景——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的情绪状态, 感染学生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 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 让情绪上升为情感, 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 创设故事情境, 激情引趣
在讲“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 我给学生讲了“傻子吃盐”和“愚人吃饼”的故事,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听得津津有味, 在哄堂大笑中明白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要坚持适度原则。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要分清善恶美丑, 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多做善事,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可见,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 设置问题情境, 燃起智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 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 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题时,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民是怎样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主要职能有哪些?人大代表的地位及权利义务有哪些呢?假如你是人大代表, 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结合教材及老师收集的图文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 从而自主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三) 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 震撼心灵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容量大, 适当运用可以很好地设置教学情境, 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提高教学实效。例如, 在讲“顺境与逆境是人生的两种境界”时, 我与学生一起观看了海伦·凯勒、桑兰的视频资料, 欣赏了歌曲《真心英雄》《爱拼才会赢》, 很多同学还随着歌曲一起唱了起来。学生情绪激昂, 纷纷举手发言, 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要正视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 尤其要在逆境中磨炼人生意志, 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因而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语言教学中的体验式情感教育 篇8
一、体验式情感教育及其特点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1],因此体验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一环。体验式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组织各类教育资源,通过情境设计充分唤醒、激励、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兴趣等情感要素,以促进学生认知过程和人格的构建,并带给学生愉悦学习体验的过程。体验式情感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环境相关性
环境相关性是指体验式情感教育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的情感依赖于对现实环境的认知,同一定的外界刺激相联系,真正的情感不能脱离对现实环境的体验而独立产生,感觉、心情与情绪等情感因素受到环境的影响。情感的情境性特征决定情感教育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来唤醒、激发、巩固学生的情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学习是通过交流会话、有效协作来实现知识意义构建的情境体验,强调通过情感教育构建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通过提升学习情境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育环境为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提供了场所和空间,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味、思考教育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塑造丰富的情感空间。学生、教师、教材、现实的教学环境和虚拟的情感环境等教学要素共同构成语言教学生态系统,通过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轻松愉悦的语言教学环境,实现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的传递、沟通、交流和反馈,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2.愉悦体验性
愉悦体验性是指情感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新颖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愉悦、快乐的教育体验。库伯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精心设计的体验[2]。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带来新奇、兴奋、愉悦的教学体验,消除学生因已习得的固有知识和教学内容相似所造成的“知识审美疲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体验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时,就会越发乐于接受教学过程。反之,则会对教学过程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体验式情感教育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成功体验平台,让每个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有机会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从而增强学习自信。
3.知情交融性
人的情感源于认知,反过来又影响认知行为。认知和情感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影响教学成效。知情交融性就是在重视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Carl Rogers(1983)将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领域,认为情感和认知相互交融,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3]。
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实施体验式情感教育不是否定认知因素,而是在教学中做到认知、情感并重,形成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互促并茂的教学新格局[4]。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情绪、感受等情感因素使其融入到与现实世界相似的认知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认知体验感。另一方面,将知识传授通过精心设计融入到情感交流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共鸣。
4.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是指体验式情感教育突出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差异性。情感作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内心体验,强调体验的主体是学生,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感受、体验、回味、意义建构等过程内化为情感能力。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真实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5]。培养学生对语言教学的情感认同,通过教学传递情感信息和培养情感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内容选择、情境设计和过程组织,满足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需要,使教与学以情感为纽带有机地结合起来。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观点,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在情感认知、教学情境、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二、语言教学情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重视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新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趋势要求教师能积极认识和处理学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掘情感资源潜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目前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语言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情感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统一的情感教育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情感需求
当前国内英语课堂的情感教育往往局限于“语言习得”的功能性目的需求,在情感教育过程中仅根据认知能力而非根据情感能力进行需求层次划分,忽视了学生情感需求在年龄特征和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
2.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缺乏学生情感体验情境和成功体验平台的设计
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往往以课堂上的思想动员、表扬鼓励为主,大多教师认为苦口婆心的多说教、和蔼可亲的多交流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而很少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平台,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发现自身的亮点和优点,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学习语言的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强。
3.语言教学中情感教育缺乏系统性
一方面,情感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和语言教育政策、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堂组织形式等环境密切相关,而当前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往往仅局限在课堂环境层面,环境育人的功效还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顺应教育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手段的动态变化,没能建立适应教学需求变化实现持续创新的长效情感教育机制和标准。这就难免出现有些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片面地追求情感教育,而使得认知活动流于形式造成语言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
三、语言教学中的体验式情感教育策略
语言教学是语言交际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其情感教育重在体验。教师应在把握学生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的积极情感因素,设计语言交际和情感交流体验情境,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新鲜感和体验感,才能有效地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1.把握学生的差异化情感需求
只有充分挖掘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才能有效地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语言水平、性格喜好、认知习惯、学习目标的不同使学生对语言教学的情感需求不尽相同。动机、态度、个性及焦虑等各种情感因素对不同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学生个体的情感需求也会随着语言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的提高而动态变化。教师既要动态把握学生在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教学情境和课外锻炼机会等方面的语言教学情感需求,又要关注学生态度、动机、个性、喜好和理想等情感培育需求。既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应用需求,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需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年龄特征、语言水平、性格喜好等因素,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动态地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情感能力培养方案设计,努力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降低消极情感影响。
2.挖掘教材的积极情感因素
教材是语言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情感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通过教材内容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对教材进行情感维度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更系统地认识教学中的情感现象,挖掘教学中的情感资源,以优化教学[4]。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优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情感化、幽默化、愉悦化、新颖化。心理学证明,对教育内容的筛选要保持在让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尺度上,教师在筛选教学内容时要去除学生觉得厌烦、冗余的内容,保留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知识[6]。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富有感染性、体验性的显性情感内容,又要善于提炼加工教材的隐性情感内容,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情境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积极情感体验。
3.设计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体验情境
人的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被激活并被灵活运用。加强情感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7]。任务化、故事化、生活化、问题化、思辨化、愉悦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教师应以趣味性、新颖性、实用性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设计和构建有实际交际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未来可能的交际情境中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获得全新的教学体验。通过体验控制学生个性、喜好、兴趣和情绪等情感变量,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形成热爱语言学习、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实现语言梦想和自我价值的综合学习动机。通过体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保护学生语言学习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言知识的自信心,树立终身学习、勇于竞争、持续进步的语言学习信念。
4.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体验
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体验,降低语言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语言教学中应用语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对语言交际场景进行仿真和模拟成为可能,语言学习情境越真实、越生动、越形象,学生建构的语言知识就越可靠,更容易形成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此外,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快餐化的趋势。教师应顺势而为,运用博客、论坛、QQ群、微信圈等社交网络进行语言知识传播,建立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平台和情感交流渠道。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渠道拓展语言学习视野,将课堂情感教学向更广的语言学习领域延伸,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5.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体验式情感教育重在用心、用爱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情感为纽带构建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爱是语言教学中情感交流的驱动力,如果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教师如沐春风般的爱,体味到师生之间充满爱的心灵接触,就会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愿意和教师进行情感互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渠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教师爱的感染力会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将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课堂学习中,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则可以利用这种关系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体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3]Rogers,C.Freedomtolearnforthe80’s[M].Columbus:Merrill,1983.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唐金玲.初中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郭月琴,魏学宝.浅谈语言教学中的愉快教育[J].教育探索,2012(6).
情感体验式教学 篇9
下面以《地球在哭泣》为例谈谈“思品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 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环节:课前调查体验—激趣导入—小组交流体验—情境激发体验—实践体验。
模式环节一:课前调查体验
课前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感知,我教《地球在哭泣》的课前调查体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根据身边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自由分组, 两周时间开展课前调查。 下面是我给学生的课前调查水污染的提示:
1.请拍下身边最能体现水污染的照片 ;
2.访问家长 ,了解家长小时候的水污染情况 ;
3.通过调查访问 ,找到我市 (省 、国 )最有轰动效应的一个水污染方面的实例;
4.搜集水污染问题之严重的数据资料 (本市 、或者全国或者全球);
5.了解水污染的危害 ;
6.尝试找到水污染的原因 。
孩子们,在课前调查活动中,就了解到了环境问题之大, 危害之严重,奠定了情感基础。
模式环节二:激趣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
如在导入《哭泣的地球》时,我设计了“好书推荐”活动,出其不意地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年几岁了?
生:12岁。
师:12岁是读书的最佳时机,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好杂志。 这家杂志在全世界最有权威,影响力最大,它每年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一位年度新闻人物,可以判定,评选出的这个人是本年度在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人物。 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人曾经被评选为新闻人物。
生:毛泽东,奥巴马。
师:我们来看看1988年时代周刊评选的新闻人物是谁?(板书地球)
师:请大家一起喊出他的名字
生:地球。
师:看到这一结果,你想说什么?
生:我感到奇怪,地球不属于我们人类,为什么却被《TIME》 评为年度新闻人物?
师:到底是问什么? 是不是特想知道,别着急,答案就在课堂中,既然这颗星球如此引人注目,我们先一起走近这颗美丽的行球,欣赏美丽星球的视频。
师:刚才观看视频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高兴,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太美好了。
师:此时此刻地球母亲就站在我们的面前,慈祥地望着我们,和蔼可亲地看着我们,你最想对我们的地球母亲说些什么?
生:感谢你,地球母亲。
师:是啊,我们的地球母亲曾经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富有,那样的慷慨。 她无私地把一切都奉献给了我们……但是就在今天,就在我们无休止地向地球母亲索取的今天,就在我们肆无忌惮地挥霍着地球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时, 我们却无情地伤害到了母亲那颗赤诚的心,母亲正在凄惨地哭泣。 地球母亲为什么哭泣呢?
我精心设计的质疑激趣导课环节, 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模式环节三:小组交流体验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 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展示活动,体验生活,感悟道德,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老师提前两周已经请学生参考教材, 结合身边的环境问题,调查访问,收集资料,了解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环境污染,让学生深入了解了身边的环境问题,真切体验到了身边环境问题的危害之大, 自然而然产生了对人类未来的担忧、恐惧,激发了学生对人类破坏环境的羞愧与谴责的情感,内化为引导保护地球的行为。
模式环节四:情境激发内心体验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体验, 其目的在于期望他们将体验提升为感悟,这样才会有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情感的沟通。
在教学地球在“哭泣”的这一环节,教师播放《哭泣的地球》视频,触目惊心的画面,心惊肉跳的数字,再加上老师动情的语言、悲伤的语调,强烈地激发了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心灵打开了,接着我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地球母亲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泪如雨下地表达着自己的愧疚、难过与伤心。
模式环节五:实践体验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 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 我们应该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 让教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践行,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师:现在地球上的每个成员都在为保护地球而努力着,那么我们课后能为地球母亲做些什么呢?
1.以后自己骑车子来上学,不让爸爸开车送,减少大气污染。
2.夏天到了 ,尽量少开空调 ,保护大气层的臭氧层 。
3.我不再撕纸了 ,本子两面用 ,节约用纸就是爱惜树木 。
4.淘完米的水洗菜 ,洗完菜的水冲厕所 。
5.为了节省能源 ,以后上下楼争取不坐电梯 。
6.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 一次性杯子 , 看到垃圾捡起来 , 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要制止。
7.让妈妈多做些布袋,以后再去超市,不再使用塑料垃圾袋。
课后布置给学生一个实践作业:“利用双休日, 做一名环保小卫士,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做一些事情。 ”
情感体验式教学 篇10
一、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当前普高政治课教学忽视学生的烦恼情感。很多执教普高政治课的教师受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目标的压力影响, 课堂即便进行课改但又逐步出现注重结果和成绩而淡化学习过程的情况,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情感体验。加之校方评价往往也忽略对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技能提高的过程评价, 使得很多课堂教学设计失去了结合学生学情、调动学习兴趣的过程设计。所以, 高中政治课需要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设计一些“创意细节”去唤醒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
2.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倡导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有一条指出:政治课教学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故当前普高政治教学不是强调教师怎样去教, 而是强调学生怎样去学。
3.开拓学生政治视野的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实践角度看, 情感体验式教学是建立在正确学生观的基础上, 充分强调学生特别是全班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政治视野, 这是高中政治课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敢于放手交给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会让学生在认识、参与、感悟、思考、联系、运用的过程中, 达到情感的感悟、思想的升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程序
情感体验式教学多运用于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启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基本教学程序归纳为“三层五步”式过程。
三层:第一层为教师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要突出教研组或备课组的集体性, 进行集体备课;第二层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准备阶段, 学生围绕学案进行自主预习, 涉及活动的按要求做好参与安排与准备;第三层为课堂参与、情感体验与总结阶段。
五步:1.教师集体分析教材和学生情况, 精选案例, 集体分析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并做好相关调整, 选择与教材内容一致的、学生感兴趣或有参与感悟基础的典型生活实例作为设计教学案例和情景活动的素材;2.集体讨论课堂与探究活动方案, 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情景剧、辩论会、探究讨论等;3.集体设计教学方案和课件, 教师分工每人承担一课或一单元, 着手设计教学方案和课件, 教学方案与课件要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避免出现大面积内容的重复, 设计的活动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的参与度, 尽量要求小组合作或讨论完成, 在此基础上备课组进行集体讨论与修改, 确定最终版本;4.课堂参与的开展与情感体验的过程, 是情感体验式教学的中心环节, 通过教师设计的“创意细节”, 学生课堂参与显得有的放矢、有章可循;5.教师引导总结,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热情高、投入多, 容易迷失知识层面的东西。重视情感体验式教学正是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服务的, 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需要教师在学生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及时点拨迷津, 引导学生回归书本, 实现知识学习与运用相结合。
三、情感体验式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1.情感体验式教学遵循了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重视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建议, 拓宽了学生的政治学习空间, 进一步满足了他们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2.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政治知识和素养, 在新情境中生成探究的欲望, 更新知识。
3.有利于学生运用更多的理解建立知识网络。在这个知识框架中, 学生对每一个片断、每一个场景都曾有过更多的情感体验和理解, 也更容易记住, 从而利于系统学习和训练。
4.改变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式教学中学生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 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问题, 运用情感体验进行有序的探究学习, 配以使用多媒体, 将“知、情、意、行”等进行有序整合。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之中, 学生充满活力, 在情感上也喜爱上政治课, 为真正掌握政治知识与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体验式教学 篇11
关键词:体验;教学;自主
体验式教学就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设置的具体情境,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具体化,学生自主整合教材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辅之教师的引导,将课程中“难繁偏旧”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知识点的牢记与巩固。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
一、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数学
活泼好动,缺乏毅力是初中学生的天性,这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很大阻力,于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成了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教师传授的最佳效果。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单一、呆板,不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专注力,因此应对这一问题,要求教师设置有趣情境,鼓励学生参与,使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兴趣盎然。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时,可以充分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平行线的含义,如学校门口的两条公路,学校一排排的教学楼等,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讨论还有哪些实际生活的事物是相交线,哪些可以看作是平行线。再如,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一课,可以让学生将一张大的报纸对折后观察报纸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先提出可以折多少次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发现没折几次就很难再继续,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引出学习乘方的知识。再让学生思考:一个拉面馆师傅将一根粗粗的面条,两端捏合再拉伸,如此反复,问拉伸5次会出现多少根面条?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最终达到学习数学、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划分小组,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数学
初中数学相比小学数学的学习,在难度上更进一个层次,因此,可能因为数学的晦涩难懂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继续探索钻研的好奇心。而分组合作,集合了集体的力量,使每一位同学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汇聚在一起产生综合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课堂的有利互动和知识的全面提升。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变式教学,通过变条件、变背景等使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不同结论。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可以分组讨论,设置不同问题,如两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会怎么样?两个角和夹边对应相等会怎样?以及还有什么不同情况等。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将不同情况下的三角形画出来,通过比较分析,在交流中得出小组结论,最终由老师予以讲解,对做法、结论正确的小组予以奖励,这样便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精神。
三、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初中数学学习在开发大脑思维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亲身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帮助学生借助各种鲜活的模型来证明数学的严谨。因此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余角和补角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张,以一个直角的顶点为顶点随意对折并裁剪下来,那么形成的两个角即互为余角。然后再让学生以纸张一边上的任意一点为顶点,随意折叠裁剪,产生两个以边上的一点为顶点的角,这两个角的和即为裁剪前的纸张的一边,即180°,因此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动手实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同时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四、回归现实,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数学
传统教学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不能达到使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应用的积累,科学化、规范化的数学教学最终用来指导实践。因此我们要回到现实,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仍以七年级上册“余角和补角”的学习为例,当我们生活中要测量一个倾斜的大坝时,由于条件限制,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到大坝的倾斜角,于是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它的补角来实现计算出大坝的倾斜角。这样显然减少了测量难度,简单的应用使学生回归了生活,将数学所学应用到实践中,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初中教师教学的目的,并以此为方向,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让初中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参考文献:
万云鹏.数学体验式教学的探索[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12).
情感体验式教学 篇12
所谓“移情”, 就是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 也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到外在事物上, 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 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事物是美的。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李普斯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 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①一般的统觉移情, 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 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 ②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 使自然对象拟人化, 如风在咆哮。③氛围移情, 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 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
德国的伏尔凯特认为, 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 因此笔者认为, “移情”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对发展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二、在小学美术创新思维中的运用研究
(一) “经验移情”的运用研究
根据移情上述理论, 笔者把“经验移情”定义为: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置到外在事物去的情感活动。 即学生把没有生命情感的表现对象当做人看待, 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情感和某些外形特征。
每个人都具有经验移情的能力, 尤其是儿童, 在他们的游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抱起摔倒的玩具娃娃哄着:“不哭、不哭, 哪里摔痛了? ”因为她们就这样被哄过;小男孩们则经常把玩具当做有血有肉的同伴, 念念有词地替自己和玩具们表达各种想法与感受……这些行为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身上极为常见, 儿童这种“经验移情”的天性对于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怎样的作用? 以下笔者将以研究的案例证实。
案例一:在教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太阳、月亮你们好》时, 笔者让所有学生闭上眼睛, 静静地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讲太阳、月亮的童话故事 (自编) :“……夏天到了, 太阳想到海滩去避暑, 一出门, 好热呀! 还是赶紧带上全套的防暑工具吧, 阳伞、太阳帽、墨镜、防晒霜, 再带上几瓶矿泉水……瞧, 他都把自己打扮成什么模样了! ” (此时, 大多数学生露出淡淡的微笑, 他们一定是在头脑中勾画出了一个个诙谐有趣的太阳娃娃) “太阳听着音乐、哼着小曲儿出发了, 他会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旅途中会看到哪些美景? ……突然他听到呜呜的哭声, 原来是月亮妹妹中暑了, 身上烫烫的, 嘴唇干裂, 半靠在一块石头上, 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太阳会怎么做呢? ”在这段语言的描述中, 笔者有意留出很多让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孩子们会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展开各种想象。
“月亮身体康复了, 她和太阳成了好朋友, 他们会怎样庆祝呢? ”孩子们有了许许多多的想法:“一起下棋”、“月亮请太阳到自己家看电视、吃东西”、“一起去公园里玩”……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 我们看到儿童的“经验移情”在促进创新思维、创造新颖的太阳和月亮的形象中的作用, 尤其是在想象太阳、月亮成为好朋友后的情景, 这完全就是他们的生活场景的呈现。 所有这些丰富的想象都是在“经验移情”的作用下产生的, “经验移情”激活了儿童的创新思维, 从而促使他们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的。
(二) “统觉移情”的运用研究
“审美活动通过想象力在情感领域实现替代性的满足”①。不只审美创作需要想象力 (创新思维) 实现“情感的形式化”, 在审美欣赏中同样需要通过它实现“形式的情感性”②替代, 因为在审美欣赏过程中有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用心感悟。
以下笔者便以一组案例阐述“统觉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实施及效果。 这里的“统觉移情”大致为李普斯划分的“一般的统觉移情”类别, 即“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 如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
案例二:第六册《曲曲直直》涉及线条的情感。 在 (1) 班, 笔者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曲与直, 他们找的都是平淡的东西, 如铅笔、橡皮……说不出感情来。 突然有个孩子说柳条, 笔者很激动:“柳条在春风的吹动下显得……”引导了半天, 学生说不出所以然, 只能自己美美地描述微风中柳条的轻柔与欢快, 然后告诉学生线条是有感情的, 再让学生找, 结果依然失望。
在 (2) 班, 笔者配合图片朗诵了一首拟人小诗, 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文, 思考:“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书中概括出的情感吗? 还有哪些情感书中没有概括出? ”果然第一个学生就说得很棒:“大海的波浪是曲线, 好像向我招手, 很热情。 ”有学生补充:“很亲切、很活泼。 ”笔者把这些词都写到黑板上, 因为这是孩子读懂线条后悟出的有生命的词汇。 接着有学生说到春天小溪流淌的轨迹, 虽然描述不精炼, 但他那诗意的情感和想象是谁都能感觉到的。 “是呀, 整个世界充满生机, 此时的小溪就好像……”有学生插嘴:“在唱歌, 在跳舞……”笔者追问:“回想一下你特别开心的时候会怎样。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欢快的状态下肢体和运动轨迹中竟有那么多的曲线。
学生放松后, 笔者立正, 问表现此时的自己用什么线, 学生说直线。 “老师这样站着给你什么感觉? ”“严肃。 ”“高大。 ”“有力。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 此时学生在理解线条了。 班长杨晓玲说“我发现直线给人安全感”, 并以坐方凳和圆球给人的不同感觉加以说明, 笔者适时板书“流动感”和“安全感”。
案例分析: 教育家斯皮策说:“有效学习的发生取决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及现有学习情境提供的诱因。 ”以往的学习体验主要包括“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 显然在本课的学习中, 以往的情感体验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笔者充分利用情感化的小诗作为诱因, 把教材中的图文和学生以往的情感经验紧密融合起来, 使之产生“统觉移情”效应, 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 学生眼中的线条就不再是枯燥的, 而是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在这里“统觉移情”效应是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感受线条魅力的认知心理基础, 没有这样的基础准备, 本课的学习就不能深入。
三、实践后的反思
“移情说”相对忽视客观现实性, 在借鉴这一理论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把客观现实和人的主观情感相结合。 例如在《太阳、月亮》一课的移情想象中, 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把太阳、月亮完全画成人的模样, 它们只是具有人的某些特征, 被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 但它们依然要保持自身的一些特征, 如太阳的光芒, 月牙的形状等, 否则学生画出的太阳和月亮的想象画就完全成了平常的儿童人物画了。
注释
11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
【情感体验式教学】推荐阅读:
情感体验下声乐教学08-13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10-20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05-13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08-28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06-11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06-28
情感体验策略07-18
情感体验设计05-10
关注情感体验10-31
歌唱的情感体验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