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策略

2024-07-18

情感体验策略(精选12篇)

情感体验策略 篇1

我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是一种情感体验。那么, 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基于阅读文本, 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孕育文本情感

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动力。教学实践表明,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 通过引入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孕育文本学习的情感。例:一位教师公开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 利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导入文本, 让学生听歌激情。“上课前, 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谁知道这是什么歌?你喜欢里面哪一位好汉?什么样的人才叫好汉?” (生自由回答) 师:“我觉得能够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说出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风采的人一样是好汉。所以我宣布刚才回答问题的男同学, 老师送你们一个称号———‘须眉’, 刚才回答问题的女同学, 老师也送给你们一个称号———‘巾帼’。”再如, 教学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课文, 如《三亚落日》、《瀑布》, 还可通过展示大量图片, 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瀑布雄伟气势和落日壮美景色的基础上学习新课文。

二、品词析句, 指导诵读, 读出文本情感

优秀的语文课堂充满着情趣与智慧, 而这样的情趣与智慧又必定源自于教者对文本语言的敏锐捕捉与灵活运用。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司其神。”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文质兼美, 词语精炼, 可以说融“景美、境远、情深”为一体。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者应加强学生朗读, 通过运用正确的语调, 抑扬顿挫的节奏, 快慢合适的速度, 读出文本情感, 感知朗读的规律和技巧。

(1) 以读悟情。例:教学《草原》一文, 可针对文本的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 有情读文。如, 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的愉快”一句时, 可着力指导学生从两方面训练朗读: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在重音方面, 可突出程度副词“更”、“那么”、“总”。

(2) 以情促读。例:教学《祖国, 我终于回来了》一文, 指导结尾句: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 现在终于回来了!”时, 教者没有直接地提出具体的朗读技巧, 而是让学生在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自由把握。生1:“这句话激荡着钱学森当时无比激动和幸福之情, 因此我觉得应该激昂一点”;生2:“这句话应读得深沉些, 因为其中更多地浓缩了钱学森回国时的艰辛”;生3:“我还要补充一点, 这句话里面还蕴含着钱学森对众多国际友人和正义人士的感激之情, 因此还应读得深情些”。……针对诸多学生对文本朗读的多元理解, 教者都作了肯定与评价。

三、巧设问题, 层层追问, 深入体验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的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应作“变化”与“平衡”的统一。如果教学情境变化过快, 就会把教学过程搞得支离破碎。应在平衡的系统之下, 通过层层追问, 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情感活动。

例:一位特级教师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 纵观全文, 着重从三大板块方面进行教学: (1) 走进祖父的内心; (2) 倾吐作者的心声; (3) 体会形神的契合, 巧设贯穿全文, 富有针对性的层次性追问, 以此引领学生充分读文悟情, 并最终尝试归纳抒情性散文的阅读策略。

第一层追问:抓住文句“祖父大笑起来, 笑得够了”追问:当辛辛苦苦耕种的谷穗, 被作者割掉之后, 祖父为什么一点不生气, 反而大笑呢?从中体会到这对祖孙俩之间怎样的感情呢? (祖父的慈爱、关系的亲密以及祖父那一颗孩子般的童心)

第二层追问:学完全文。追问:时光如流, 多年后萧红已长大成人, 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颠沛流离, 再次回想起唯一关爱自己的祖父, 以及度过快乐童年的园子, 写下了《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那么萧红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作者的心声:对童年的眷恋、对祖父的感激与怀念)

第三层追问:在此基础上, 继续发问:“对于作者这样的心声, 萧红并没有直接在文章中写出来, 而是间接地蕴藏在哪里呢?你能从中找出来吗?” (此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节, 从字里行间品悟深情:眷恋、感激与怀念)

本节课中, 教者通过三个层次的追问学习, 最后总结归纳出“抒情类散文”的阅读策略要诀:深入关注文本的字里行间, 抓住文章的细节与景物描写, 读懂其中“流淌出的情感”。

四、注重练笔, 强化表达, 促进情感体悟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的学习, 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遣词造句、内容叙述、感情表达等方面的方法。“随文练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语言实践形式, 是一项需要学生对文本内容作深度阅读后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说, 它是一把促进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文本情感的钥匙。如一位教师教学课文《大瀑布的葬礼》时, 在文本的结尾处设计了系列“拓展延伸性”的练笔: (1) 如果你就是菲格雷特总统, 你又会怎么说呢? (2) 如果你是一位大瀑布的游客, 你还想对哪些人说些什么呢?如此拓展练笔, 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充满真情的习作, 更让我们看到的是其丰富的想象力。这其中更有学生“心灵颤动”、情感体悟火花的闪现。

参考文献

田小斌.让阅读成为美妙的心灵享受[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10) .

情感体验策略 篇2

“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著名未来学者托夫勒。

目前国内旅游正从休闲旅游向体验旅游过渡。所谓的体验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获得的旅游收获与旅游享受,是一种无形的体验,是现代旅游者的终极目标。

从本质上而言,体验旅游其实是一种情感体验游。

游客是什么?游客是“理性的卫道士”,但同时又是“情感的俘虏”,理性营销可能让游客将景区列在出游菜单之列,但真正激发游客出游决策的永远是情感。尽管不少理论家将这个时代定义为“情感匮乏时代”,但在这个时代里创造财富的正是情感。情感正在创造财富,情感正在创造品牌,情感正在创造一切、、、在这个情感营销时代真正的行业翘楚不是在资产排行榜上,而是在游客的心中,情感营销将会成为这个时代最有效和最持久的营销战略。

只有了解了旅游这个本质及方向,旅游目的地才能真正在旅游营销中无往不利。

情感营销时代,景区要摒弃原来的游、赏等常规的观景、赏景项目与产品,创造“魅力产品”,营造“情感品牌”,进行“友好营销”,也就是所谓的情感营销。

做好情感营销,旅游目的地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以旅客情感为主诉求,注重产品情感属性开发

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和消费同步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情感营销在旅游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面的情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提升游客满意度,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有利于培养游客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形象。而旅游产品本身无思想和情感,如何以情动人,发挥情感的影响力、心灵的感召力,使游客在购买产品、消费产品过程中,得到正面的情感满足并形成情感共鸣?所以,从旅游产品的心理需求角度出发,进行深层次的产品设计,也就是产品概念的设计-----对潜在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的迎合和挖掘,以旅游者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为基础去设计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旅游产品,重视产品所体现的品位、形象、情感和情调的塑造,营造出符合目标游客需要的求新、求异、求知等心理属性,提供情感体验舞台,将潜在的需求转化为实在的消费行为。

第二,激发游客潜在情感,充分体现互动性与游客参与性。

旅游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旅游是游客与景区、产品的互动。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性中很多需求往往被压制,旅游对游客而言是一次寻求释放的过程和体验。旅游目的地可以利用他们这种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编剧”角色的作用,引导旅游者主动参与旅游活动,尽情表演,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角。开心农场为什么能如此受欢迎?因为他们给网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体验,给他们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所以即使是种菜、偷菜这种简单的体验,也会令网友有跃跃欲试的激动。目前北京郊区的一些生态农场就将网络开心农场搬到线下,从而使游客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大大提高了游客复游率。

第三,挖掘旅游产品美的魅力,迎合游客的审美情趣。

体验旅游是观光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强调以人们感受外界事物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为主要体验渠道,而这五种感官的综合体验总离不开“美”的基础,按照美的规

本文由sun02.com 太阳城 提供,转载请注明

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配以美的主题,提供美的服务,添加美的魅力,以迎合游客的审美情趣,引发游客购买兴趣并增加产品附加值,使游客在旅游中获得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体验。

&#;&#;旅游体验就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体验活动,它是在一个特定旅游地游览参观所形成的,它带有浓厚的旅游者个人情感色彩。这就让旅游企业很难把握住游客的需求,很难用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服务质量的高低,在这种情况下,尊重游客的情感,为他们提供人情化、个性化的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现实环境中,情感营销时代,针对景区来说就要真正的摒弃原来的游、赏等常规的观景、赏景项目与产品,大胆创造“魅力产品”和有足够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从而营造“情感品牌”、打响这个情感式品牌,进行“友好营销”,也就是所谓的情感营销。景区品牌的树立及影响力,将会更贴近旅游者内心深处,把握住旅游者的需求,尊重旅游者的情感世界,以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让景区在旅游者内心扎根。

情感体验策略 篇3

关键词 情感体验 思品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思品课是一门以情感体验型为主的教学活动,很多时候,老师并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关注他们现有生活实际,存在着流于形式,有空洞说情之嫌、刻意追求,非自然流露之情、即使体现,少持久性之策等弊端。针对课堂不实、不真、不深的现状,笔者承担县级科研课题《思品教学五、六年级学生消极发言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经过三年来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认为以下几个措施有利于加强品德课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

1 要摒弃空洞说教,实实在在搞活动

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他想要知道的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自身的经验相链接,才能使他们从自身经验的直观性、本真性中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才能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找寻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1.1 目标设定实

落实教学目标,既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又是归结点。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我们在制订目标时,应充分考虑编者的编写意图、教材和学生实际,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好体验活动。

1.2 活动类型实

加强情感体验为的就是更好地实现课堂目标,那么我们设计时,首先要保证的是设计的情感体验活动类型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否则,一切活动的设计等于是架空的,毫无效益的。很多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故事、情景模拟、游戏、讨论、动手实践,但是,哪一个类型能实实在在为目标服务呢?所以我们在选择活动类型及手段时,要深思熟虑。

在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实实在在的活动类型进行体验,使体验活动确确实实服务于目标,那么课堂的体验活动才会走向有效。

1.3 活动过程实

課堂是学生的,应该把课堂实实在在地还给学生,只有开发了学生这片更广阔的土地,才会有更好的收获。那么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追求形式的花哨、虚假的热闹,而是真正要拨动孩子情感的心弦,全员体验,全身心参与,才能够保障实实在在的亲历体验。

2 要追求自然流露,真真切切激情感

2.1 师生互动求真

现在好多公开课,老师说老师的,学生说学生的,或者老师课前铺设过多,有点作秀之感。其实,我们学生很多的语言是需要我们倾听、引导的,所以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中,老师要善于用自己的耳细细听,用巧妙的语言和灵活的方法巧妙引导,让课堂时时闪现光芒,这样的体验才会最真!

2.2 启迪情感求真

一个动情的故事也许就能一下子打开孩子的心门,于是情感的火花在课堂四溅,思想的星光随之闪烁。在五上《请你相信我》一课中,本人从目标出发,设计了“甜蜜的回忆——我信任的人”和“苦涩的回忆——曾经的伤害”两个板块,可是在屡次的试教过程中,总发觉这两个环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当学生还沉浸在“甜蜜的回忆”时,老师的一个导语并不能够带领学生进入“伤痛的回忆”,这里就需要老师寻找一个“启情点”——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随着忧郁的音乐随之响起,画面的播放,以及老师用忧伤的语调低低地讲起了一对曾经非常要好的朋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那是县实验小学与我校“手拉手活动”中,一对好朋友朝夕相处,我校留守子女小方看到县城女孩小乐的多功能铅笔盒,爱不释手,于是小乐答应,当她生日来临时,邮寄一个更漂亮的送给小方。可是当生日来临,小方却迟迟未见那只梦寐以求的铅笔盒,久久期盼……

虽然这里不能用极其渲染的笔墨倾诉这个故事,但是当时的课堂上,有的孩子的眼眶已经湿润了,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每一个同学陷入了沉思,稍许,他们带着哀伤的情绪诉起了失信的往事,有的孩子已垂下头去,有的同学流下伤心的泪滴。

在老师真真切切的激情过程中,学生不自然地感受到情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了自身的价值判断,从而收到实效。

2.3 体验手段觅真

当然,只有符合年龄特征的体验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共鸣。前不久,一位老师上品德与生活课《你帮我 我帮你》一课时,深情地讲述了一个成年人患白血病,众人伸出关爱的双手支援之事。结果老师精心准备的故事未能使孩子产生共鸣,课堂出现冷场。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老师的身上,选择的故事严重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

假如我们稍作改动,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游戏、实践活动,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从认识一个健康活泼的学生开始,逐渐转变话锋,进而道出这位患白血病的孩子遭受了病魔困扰的事实,唤起孩子们的同情心,谈谈心中的感受,此时响起欢乐的音乐,展示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奔走捐款的情景,效果肯定截然不同。

生活是一本最丰厚、最难懂的书,也是最富有启示的书,我们的凭空说教既然难以打动学生,那么就请我们的老师在学生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寻觅我们情感体验的素材,这样更能引发孩子们的共鸣,促进对活动的体验。

3 要防止浮光掠影,层层深入拨心弦

3.1 环节安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课堂各个环节需要层层递进,在梯度的安排上,前一个环节的设计必须紧紧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这既是知识的铺垫,也是情感、能力的铺垫;而后一个环节又是前一个环节的提升,层层推进,各环节如同剥笋一般,外层没剥,不剥内衣。

例如,《你是我的好朋友》在体验活动的安排上是这样逻辑上升的:说说朋友间的趣事,感受有朋友真好;教师深情讲述了阮恒为朋友献血的动人故事,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深化了对友谊的认识,进而惊喜地使同学们发现友谊就在他们的身边;最后通过游戏活动悟到了朋友相处的真谛。这几个环节动静结合,层层递进,学生的体验逐步走向深入。

3.2 学生认识螺旋上升

当然,只有层层深入的课才会促进学生的认识螺旋上升。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适时当引导,学生的思维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因此加强课上的逐步引导,十分重要。老师敏锐地抓住了前一环节中学生提及的矛盾冲突最大的失信之事,让孩子们共同设身处地地为失信者想一想,究竟为何失约,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既帮助同学出了主意,又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总结出三条守信的策略,这对同学们来说,绝对是一次极大的促进!

3.3 充分挖掘教育因素,触摸到孩子心灵

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既要重视课前、课后情感体验的延伸,又要抓住课上每一个教学资源,通过一步步深入的引导,触摸到孩子的心灵。

老师紧紧把握契机,步步挖掘,触摸到孩子的内心,充分暴露了当时的想法,体验进一步加强!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孩子才会有所体验;有了体验,才会有所感悟;有了感悟才会内化,孩子才会有收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情感体验策略 篇4

语文新课程认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往往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求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 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有时间能够亲近自然, 走进社会, 丰富他们的生活, 增长他们的见识。解放他们的心灵, 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体验, 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降低写作的门槛, 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这表明了写作要重内容, 而不只是在字词句上雕琢。要言之有物, 写出真情实感, 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 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

二、基于情感体验式的作文教学法

1.抛砖引玉式

抛砖引玉式作文教学方法, 就是指通过语文教材及文学名著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写作热情, 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才能达到文思如泉涌的目的。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因此语文教材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主阵地与重要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 认真钻研语文教材, 进行加工再创造, 在一些课文中挖掘出作家的优秀品格与深刻的思想情感, 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比如在讲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课前播放歌曲《懂你》, 渲染气氛给课文定下一个基调, 接着用多媒体出示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我之所有, 我之所能, 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成功的时候, 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然后引导学生跟随作者思考感受母爱和审视生命的意义, 老师讲解文章, 最后引用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最后老师总结说:同学们我们都有母亲, 母爱贯穿着我们的一生, 可是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中忽视了这种爱, 此时此刻, 你难道不想说说“母爱”。并在这个环节重放《懂你》这首歌曲, 许多学生已经深有同感, 若有所思, 学生的内心体验也被唤醒,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讲述学生体会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这两种感情, 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起到了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情感的作用。教师这是就可以趁机要求学生以“感悟母爱”或“重读父母”为题进行写作, 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意识地去体会父母的艰辛, 进而激发起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言要做到春潮带雨、声情并茂, 才能让学生动情动容, 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2.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国自古就有“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 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广阔天地。学生只有“心怀天下, 放眼世界”, “乐天下之乐而乐, 忧天下之忧而忧”,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襟怀, 作文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瓶颈就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 缺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 因此造成了作文无事可写, 无情可叙的空白区, 要解决这一作文教学难题, 应从根本入手, 从开阔学生视野与知识面作为切入点。

首先, 要增强学生的社会批判意识, 高中学生作为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储备人才, 即将成为社会建设栋梁之才, 必须在面对社会与生活时具备有批判意识, 缺乏社会批判意识的学生, 就缺乏个性与创新能力, 具备批判意识并不是说一味的痛恨社会与埋怨社会, 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与使命感,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洞察能力, 例如在作文教学伊始,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报道2010年6月在湖北省委办事处发生的“打错门”事件, 以及前段时间重庆打黑事件, 这些社会热点现象是激发学生作文创作的极好素材, 有的同学将这社会黑暗现象用反讽的手法写出, 题目是《新时代的贪官是这样炼成的———某贪官自述》, 通过阅读新闻报刊, 洞悉社会热点问题, 同时利用创新式的手法来进行写作,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批判能力。

其次, 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新课程中要求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 具备本真状态情感的个性作文不仅有自己的爱和同情, 而且有内心的忧郁、苦闷和对丑恶的憎恶与鞭笞, 对自我的反省与对社会的反思, 这样才能反映出21世纪少年应有的气质魄力和敏锐触角, 这样才会使他们对既有的写作传统漠视个人情感的倾向进行勇敢的挑战, 学生作文才不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文章, 也不是那种四平八稳、套话连篇、缺少个性生命体验、引不起任何触动的文章。这才是个性化的作文, 在这些个性作文中, 你不会找到中庸与平静、虚假的轻盈和婉约, 当然更找不到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因此, 在平时的知识积累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与身边小事,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使作文文思如泉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中作文教学只有让学生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 才有利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也有利于引导作文教学立足于生活、重视对真情实感的表达, 否则脱离生活与真实的情感体验, 作文题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作文教学中, 只有让主体 (学生) 对客体 (生活) 有了切身的情感体验, 才会有所思有所感, 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本文主要探讨实践情感体验式作文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群育.生活作文的一种尝试[D]首都师范大学, 2006年.

论道德情感体验 篇5

论道德情感体验

个体道德发生如何可能,始终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道德要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在于它自身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它不单纯是认识的结果,而是情感体验所致.根据体验的类型划分,道德情感体验属于价值体验范畴,其中介环节包括实践、经验、理解、移情等,它的具体体验形式有情境-直觉体验、角色-想象体验、理论-思维体验、信念-自由体验等4种.要完善和丰富个体道德,就必须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作 者:李建华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刊 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9(1)分类号:B82-054关键词:道德情感 体验 理解 移情 信念

情感体验策略 篇6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 儿童 情感体验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艺术教育需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活动越来越被幼儿教师们所重视,不少幼儿园以艺术教育来开发幼儿智力、激发他们自信、陶冶他们情操及锻炼他们意志。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幼儿音乐教学中儿童情感体验具有现实意义。

一、幼儿音乐教学中儿童情感体验的必行性

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幼儿也不例外,而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引动、强化和激励的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它不仅饱含了创作者在创作时的丰富情感,当表演者在诊释作品的时同时还饱含了表演者的自我情感,所以在幼儿音乐教学中,需要让孩子们在音乐获得情感共鸣,并能够通过表现获得自我体验。

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得幼儿园教学活动一直对儿童的自我情感体验较为忽视,幼儿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目前幼儿园中的音乐教学方式多数还是延续以往的师唱生和,且长时间使用同一种音乐活动方式让孩子们对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倦,更谈不上情感体验了。当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时,幼儿若只是盲目跟从教师的节拍唱歌、跳舞等等,这样的表现是缺乏情感的,这以《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指导要求也是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需要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直接、亲身体验、感知,有效的激发出他们的情感共鸣,提高幼儿欣赏能力并获得音乐表现技能,进而通过情感体验来加强幼儿学习能力。

二、幼兒音乐教学中儿童情感体验现状

笔者通过对几所幼儿园观察及访谈发现,目前音乐教学中儿童情感体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能够让幼儿自主、自由的发挥创作;虽然相关部门对音乐教学教材教法中都进行了相应革新,但是实践表明目前的音乐教学依然是孩子围绕着老师转模式。很多教师根本不放心儿童,认为他们不懂音乐而帮孩子们越姐代危,什么都替代孩子去体验与判断,不加以科学的引导.导致孩子不能够亲自体会与感受,在学习上仅仅机械模仿而不能够充分欣赏音乐,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2.过于注重教学计划。对于每个幼儿园的教师,在每个开学之初教师们都会根据相关内容来制定教学计划,比如:一周教一首歌,两节课学习一个舞蹈,但是事实上常有意外出现,如孩子基础太差、接受能力低,不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为了按期完成教学计划,便匆匆赶教学进度。导致孩子不能够享受、理解音乐,无暇走进音乐的世界,更不能够达到情感体验目标。

3.优秀的幼儿音乐作品较少,传授内容较单一;目前的幼儿音乐作品还是延续传统的一些儿童音乐作品,孩子们唱的更多的反而是流行通俗音乐;加之音乐教学形式单一,大都还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全班简单律动、合唱等,这些虽然能够让孩子得到动手参与,却不能真正的获得情感共鸣。

三、加强幼儿音乐教学中儿童情感体验的措施

幼儿音乐教学能够体现儿童情感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幼儿音乐能力。但是从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加强幼儿音乐教学中儿童情感体验。

1.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幼儿兴趣,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幼儿音乐教学不仅仅让幼儿学习音乐知识及技能,尤为重要是通过激发孩子的情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让孩子在音乐的世界里面获得无限的创造力。

例如在音乐游戏《小猫敲门》中,教师让小朋友们自己先想想小猫和小老鼠的各自特征,然后让大家自己扮演猫和老鼠的角色,自己想象出各种各样的表情来论释着小朋友自己心中的故事,教师只需要作为观察者在旁边适当加以引导,让孩子们尽情的玩耍。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唱着歌曲,通过自己的角色扮演,获得了最真实的音乐体验。

2.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进度的制定不能简单量化的标准来制定,比如一个学期学多少首歌曲,欣赏多少乐曲等等,这些过于量化的标准会误导教师过于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进度,只看到学生会不会唱,而且忽视了孩子们在音乐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教师不仅看到幼儿“会不会”唱歌,更要关注幼儿“懂不懂”歌曲里面的情感,当碰到幼儿在音乐教学中,还只是单纯会模仿老师,并不是自己积极的体验时,教师在教学进度上可以灵活安排,放慢教学脚步,创设相关音乐游戏,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

3.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

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教材,能够从情感上让幼儿产生出共鸣,这种教材需要艺术性、教育性以及趣味性有机结合。

在选择上要尽可能从歌词到音乐,从结构到风格及体裁到形势都要与幼儿生活相似,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学习音乐进而感知音乐的艺术美,感受到美的存在,还能够通过作品感受到音乐内在的情感和内涵,甚至看作是是个娓娓道来的童话故事。比如:“拉拉勾”这个歌曲具有一定生活故事情节,内容生动,也是符合小朋友生活常态,教师在教授之时,可以让幼儿实施情境表演,甚至可以编排一个小小的儿童剧,让表演使幼儿领悟歌曲内容,通过表演理解歌词,学会演唱;并在表演中让孩子们能够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4.设置出宽松和谐教学环境

教师不但要依据幼儿情感的发展目标进行考虑,还要尽量关注与满足幼儿通过音乐活动产生出情感共鸣,比如受到教师和其他小朋友的认可、关注及赞扬;通过尝试多种新鲜经验来展示自身才华,降低害怕失败、遭拒及受冷落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出宽松和谐教学环境,在音乐教学多表扬、鼓励幼儿,留意他们的一举一动,孩子们的每个动作、每个声音,教师都看他们一眼,或点点头,或会心笑意等,这些动作虽然看似普遍,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极大的鼓舞,会极大增加他们自信心。笔者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这种做法十分有效,特别是针对一些幼儿胆子小特点,教师则以表扬鼓励为主,尽可能让他们参与到每个表演中,哪怕仅仅就是一棵树、一朵花的小角色,慢慢的鼓励孩子敢于表现自我,并加以鼓励,以加强孩子自信心。建立这种宽松的教学环境以增近教师与幼儿间的亲情感情,让幼儿接受教师进而从中体会到情感教育,进而增强幼儿音乐活动的能力。

5.音乐教师本身要具有丰富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具备极强感染力,通过个人情感表露来熏陶幼儿,让他们为之感动,因此教师的自身情感素质,体现出整个情感教育的水平。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使他们能从各种活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的满足l3],要充满热情,积极带动幼儿,这样才能实现以情来带动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笔者曾经观察一位幼儿教师的音乐欣赏“动物狂欢节”课,一般来说幼儿的音乐欣赏课通常效果不是很好,然而这节课气氛活泼,小朋友们都乐于参与,甚至课后还能哼唱简短的主旋律。这些都得益于教师的巧心设计。比如教师首先做笨拙的大象走路姿势,让小班的小朋友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小朋友们一上课就被教师夸张的姿势吸引,纷纷来猜,当看到孩子们都来参与了,教师这时放出大象的主题音乐,让孩子们听着音乐做着动作,慢慢的“驴”“乌龟”“袋鼠”等等小动物的主旋律都被教师分段播出,教师带领着小朋友夸张的做着这些小动物的动作,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被教师引导着积极的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的快乐情绪,教学效果斐然,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教师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具有渲染功能,能够让孩子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本身就要从表演中展示出音乐的内涵,才能孩子们从幼儿歌中体会到丰富情感体现。

总之,幼儿音乐教学要将音乐通过各种形式渗透进幼儿内心深处,影响他们内心情感。通过一些有效措施来引导情感表达及情感体验逐步变得深刻、细腻及丰富,进而推动幼儿的身心发展,实现音乐教学中儿童情感体验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王琦.情感体验一一音乐教学的核心[J].甘肃教育,2006}06}.

凸现情感体验落实情感目标 篇7

“情者文之经”, 情感因素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课文的情感优势, 通过“体验学习”,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使学生产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对形象的深刻感受和对语文方法技能的切实领会, 从而使语文学科情感目标有效落实。在教学中, 我们要设法通过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 让学生读出文章中的情味、情趣和情调, 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让浓郁的情感充盈学生心田,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一、创设情境, 诱发情感体验

美学家王朝文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 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同理, 要想让学生动情, 让学生感兴趣, 我们教学时就必须关注学生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感觉器官受到声、形、境的影响, 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方面, 可以适当利用实物、实景来设置实境。例如教学《春》, 我们可以在田野上采些花草, 放在教室里, 营造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皇帝的新装》, 可以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课本剧的排演, 课堂教学则通过表演拉开帷幕。既讨论作品内容, 又评论学生表演, 感情融注于动态表演之中, 升华于课堂讨论之时, 这样学生体会作品思想情感的课堂学习目标便能有效达成。另一方面, 广播、电影、录像、投影、录音, 声情并茂, 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 诱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是非常有效的视听手段。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通过它们设置一个个虚境, 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 比枯燥无味的机械讲解, 更能吸引学生, 更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他们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 做一个热爱真、善、美的人。

二、品词析句, 深化情感体验

语言的情和义, 密切相关, 不解语义, 我们就难以理解其中的情。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带领学生品词析句, 体会作者的情思、情愫和情怀, 从而加强情感体验。如教《枣核》一课, 我紧紧抓住“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 怎么年纪越大, 思乡越切。”这两句话引导学生体会美籍华人朋友的内心情感。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弄清楚了“缺点什么”和“没出息”的意思后, 我予以追问:“美籍华人朋友究竟缺的是什么呢?”“美籍华人朋友真的是没出息吗?”这一追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海外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 他们把怀念家乡这种崇高的民族感情说成是“没出息”, 正反映了他们无法弥补心头的缺憾, 思乡心切。短短两句, 炎黄赤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结合词句进行情感教学, 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体会了作品的真情实感。

另外, 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要注意回归整体, 这是一种理性的综合过程, 把学生在局部阅读时的感觉和体验加以整合, 能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如教《最后一课》这篇课文, 学生阅读后知道了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 也明白了变化的具体内容, 但仅仅认识这些现象是很不够的, 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探究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经过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就接受了韩麦尔先生 (亦即课文整体) 爱国思想的教育、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国行为的影响。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和书面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中“情语”的理解展示出来, 从而让学生切实达成课堂的情感目标, 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朗读感悟, 升华情感体验

“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可以一步步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悟作者的情趣, 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朗读课文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例如, 《沁园春·雪》洋溢着豪迈, 洋溢着壮美;而《小石潭记》则在字里行间, 隐含着作者的苦闷与孤独;《春》全篇生机盎然, 格调高昂;《背影》文风平实、朴素,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父子之情。同时, 朗读课文的时候, 要注意情感的运用。具体说来, 就是语调要抑扬顿挫。喜悦之处可以声如洪钟, 愤怒之时可以铿锵有力。语速要适当控制, 快慢适宜。语气要有鲜明的色彩。兴奋喜悦时应气满声高, 焦急不安时要气短声促, 冷淡时要气少声平, 疑虑时要气细声粘, 忧愁烦躁时要气沉声缓, 温文尔雅时要气徐声柔。

情感体验策略 篇8

一、创设情境, 引导情感投入

创设情境, 就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情境的创设, 最基本的是创设良好的课堂聆听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一个良好的环境,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激发他们进行想象,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在现代教育手段中, 多媒体的运用更能结合音乐作品, 发挥出很好的情景功效。特别是在欣赏音乐形象明显的组曲、交响音诗、音画等作品中, 更是可以大展身手的。如:在鉴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水中的倒影》时, 在放音乐的同时, 播放动漫画面:平静的水面, 忽然, 微风吹起, 飘落下一片树叶, “碰”到水中, 泛起微波, 在阳光的照耀下, 波光鳞次栉比, ……这样, 让学生的视听结合, 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上课时, 教师还可以鼓动学生积极跟随着音乐的节拍及旋律的起伏, 做出自然的肢体活动, 有时闭目聆听, 有时安然感受。让优美的旋律自然流淌到他们的心底。在他们的笑脸上浮现出的是投入, 是满足。可见, 他们已经开始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了。另外, 教师的语言, 体态的表演, 都是可以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响应的想象, 有时甚至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 提高音乐鉴赏的效率。

二、着手意境, 引出情感共鸣

审美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 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 情感的共鸣, 使情操得到陶冶。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教学, 都可以从意境着手, 以情感为切入口。这也符合音乐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学生非常欢迎的民族器乐曲, 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曲乐的引子由古筝模仿的几声远处钟楼的钟声, 轻飘而来, 原来已是夕阳西下, 月上东山。紧接着音乐的固定性音型演奏的出现, 给人以夜深人静的美景。花影尝叠, 微风轻拂水面, 泛起的阵阵涟漪, ……水云深际, 渔歌晚唱, 矣乃归舟, 万籁寂静……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 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 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 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 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 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 心醉其情”由此产生情感的共鸣。只有引起了学生的音乐的情感共鸣, 才能使音乐真正的走进他们的心灵。

三、鼓励创造, 引起情感的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在于老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 引起感情升华。

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在学生理解音乐内涵, 引起了情感共鸣之后,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者为作品创编伴奏等进行再创造, 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 在自己创造的二度创造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中延伸情感, 达到创造美。例如:在让学欣赏交响幻想曲《卡玛琳斯卡亚》 (格林卡曲) 时, 先让学生唱熟主旋律《送嫁歌》《卡玛林斯卡亚》。然后, 请学生听好音乐的节拍, 旋律的起伏, 音量的强弱, 然后用双手进行指挥家作品, 聆听音乐。这不仅使他们更好地体验了音乐, 而且, 也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了音乐的内涵。

音乐创新的实质是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创造新实践, 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 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可以用肢体律动、绘画等再现音乐;也可以给乐曲伴奏, 或者简单的线条画来表达音乐的旋律和结构特点等。这些都可以在课堂的讨论的环节去进行的。

情感体验策略 篇9

关键词: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心智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要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 使学生在心智发展的同时, 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目前我们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 内容贴近现代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 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不只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标, 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健康的情感,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他们日后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添加内容, 增加趣味

我经常在课上用英语添加一些有趣的内容, 如儿歌、笑话、脑筋急转弯、小故事等, 不仅活跃了气氛, 增加了词汇量, 锻炼了口语和听力, 还增强了学生们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我曾用下面的一个猜谜游戏导入新课:When I was young, I was very fat.I felt unhappy.What did my parents encourage me to do?Can you guess?这个游戏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积极动脑, 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学生编排, 勇于创新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该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发展的空间,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信任, 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积极性的爱护和尊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时可以让学生编排, 改写教材内容, 培养他们活学活用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编写课文。如在教7B unit2 Integrated skills时, 两个学生根据书31页中的poster设计出下面的对话:S1: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zoo is?S2:It is in 137 Xizhimenwai Dajie, Xicheng District.S1:Do they have to pay to get in?S2:Yes.S1:What’s the price?S2:For students, it is 5 yuan each, for adults, it is 10 yuan.S1:Which day do you plan to go?S2:Any day next week, because it is open every day.在这种模拟的情景交际活动中,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也在学习与他人的交往。这种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 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还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要学”, “爱学”。

三、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

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们才能活学活用, 才能感兴趣。比如讲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中如何在地震中逃生时, 我的问题是:When the earthquake comes, we should try our best (not) to do sth…, 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给出了丰富的表达:S1: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stay in the corner and protect our head.S2: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hide under the desk.S3:We should try our best not to run wildly.S4: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calm down.S5: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run to the street.通过这堂课,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地震认识的了解, 还扩充了词汇量, 加强了听和说的锻炼。我也在复习过程中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 有现实情境和实际教育意义的练习, 循序渐进夯实学生英语基础。通过这些练习, 学生获得了积极的, 丰富的情感体验,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教材, 拓宽视野

有的内容可以以背景知识为主, 课本知识为辅, 既增加了词汇量, 丰富了知识, 也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奥运会的“You and me”, 世界杯的“畅爽开怀”, 世博会的“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歌都是英文版的, 教师可以先与同学们分享然后可以根据这些主题歌的歌词, 让学生试着把王菲的“传奇”翻译成英文版, 这样也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心理动力, 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立志内容感悟情感体验

学习英语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 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迸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比如我在教授9B unit4 Main task时, 利用书中Mother Teresa的动人的事迹和优秀的人物品质,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引导, 让他们去感悟人生, 让学生知道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坚持学习, 要学习这些名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总之, 《英语课程标准》在情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挖掘教学素材中的精神内涵和语言文化之美, 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化与情感的美, 使得情感教学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历练他们的学习意志,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取得英语学习成功的同时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促进他们情感智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庆福, 英语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英语》第10期[1]宋庆福, 英语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英语》第10期

体验情感 净化灵魂 篇10

一、美美的文,浓浓的情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对文和情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则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从刘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文章都是作家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而成的产物,是作家心的自然流露、情的自然宣泄。选进语文课本中的篇目,尽管专家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文中渗透了浓浓的情,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读者受到情感的熏陶。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仅凭常见的几种体裁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记叙文中,作家对记人文章中的人,对叙事文章中涉及到的人和事,对写景文章中的景和物,无不充满褒贬,无不充满爱憎。议论文中鲜明的观点、用词的毫不含糊、界限分明,无不显示了作者的强烈的正义感,对光明、美好的执着追求,对丑恶、阴暗的无情鞭打。说明文中用词的恰到好处、数字的精确选用、形象化的描绘,无不显示出作者对科学知识的深钻细研,无不体现了作者治学的勤奋严谨。其余的文学体裁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没有一篇不渗透作者的浓浓情感。有的是作者直接表露出来,有的是作者笔下的字里行间或通过笔下的人物表现出来,真可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文美情浓,其情跨越时空,牵涉古往今来,跨越神州海外,为我们师生体验情感提供了广阔的天空。

二、体验情感,角度多多

教师要想让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感就应该立足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从文中体验出来的情感,不代表学生体验到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应该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独自去体验文中浓浓的情。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点拨。

1. 体会恰到好处的词语。

汉语表义丰富,同一个意思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文章的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地选词来表义,显示了其特定的情感。如唐朝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诗人由初始的“推”而最后确定为“敲”,是经过了内心阵痛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时,要让学生感受文中词语的妙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划掉这两个词,然后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这两个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这类词语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都有,教师要善于点拨和引导。

2. 体会匠心独运的句。

汉语的句子从用途来看,有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不同的句式之间是可以变换的,但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有时,词语之间的顺序进行调换就可以成为另一表义重点的句式,其流露的作者的情感也会发生升华。

此外,学生还可以从和谐匀称的段落排列、作者的生活经历、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等角度去体验文章蕴含的情感。我们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感体验中,判断人和事的是非曲直,领略山川景物的秀美,品味日月星辰的璀璨,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是非观、美丑感,陶冶学生自己的情操,净化学生自己的灵魂。

三、体验情感,形式种种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教师要想让学生体验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所选用的形式不必千篇一律。只有变换不同的形式,当学生寻求到与自己的口味相吻合的形式时,情感体验才会更投入,才会显得更真切,其体会出来的情感才会显得更深沉,从而与“缀文者”发生感情的共鸣。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自由想象、讨论这种形式。这种形式适合于那些性格开朗、思维敏捷、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他们在想象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讨论中和其他同学的思想发生猛烈的碰撞。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就会变成两种思想。”我们还可以选用角色表演、学生双方辩论等形式,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不同,形式不同,体验到的情感才真实、深沉。

情感体验策略 篇11

咀嚼语言——“品情”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鉴赏,感悟字里行间蕴涵的人文美、内涵美,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入品味课文表达的情感。

如《迎接绿色》一课第一段中:“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作者用这样短短的一句话作为开头很有特点,其内涵深刻,是值得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感悟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比较“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和“其实只是株野生的丝瓜”,比较“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和“这是一株丝瓜,野生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这一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经过教师的引导,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而且使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把握得更准了,对作者的情感体会得更深了。

创设情境——“激情”

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只有借助多种途径,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

媒体介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媒体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深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学习《草原》一课时,教师在课上出示草原的图片,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故事引入。《神奇的鸟岛》一课中鸟岛怎样神奇是学习课文的重点。其中,领会岛上鸟的团结、勇敢、充满灵性是体会鸟岛神奇的关键。课文中作者对鸟类团结作战、奋勇抗敌的场面描写得出神入化。通过想象、朗读、讨论等形式,学生已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一个鸟儿独立作战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印象。

引导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

拓展阅读——“煽情”

教师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有效地进行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外资料的拓展。《梅花魂》是一篇感情色彩浓厚的文章,读过的人都不禁为之动容。其中,介绍梅花品格的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如文天祥、江姐等。这些人物的感人故事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从而体会到文中“外祖父”深深的爱国情。

相关作品的拓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与延伸是新课程理念下许多教师都在探索的。在拓展中,我们要注意拓展的内容与所学课文需紧密联系、形成整体。

揣摩写法——“共情”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透过写法看思想,透过形式看内容,这才是学习写法的真正意义所在。

把握选材上的特点。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把握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是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梅花魂》这篇课文中作者讲述了幼时的五件事,这五件事之间是有关联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种关联,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独具匠心。

体会作者安排材料时的用心,可以为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创造条件。在教学《小狗儿与大画家》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两件事。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不难发现,第二个故事更能表现小狗与大画家之间深厚的患难之情。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去读全篇,学生的感悟就会进一步升华。

读写结合——“抒情”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语言的表达中流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及对人物的评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忽视情感体验的教育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一切可以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提升其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情感体验与作文教学 篇12

一.要感人, 先感动自己

要写出感人的文字, 首要的是先感动自己。试想, 一篇自己都没有感觉的文章, 能够让别人读出来感动吗?恐怕是只会倒了别人的胃口, 让人望而却步罢了。要做到感动自己, 其一是积累“动情点”。所谓“动情点”, 指事件中能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积累“动情点”,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留意自己身边发生的, 能触动自己灵感的, 也许在别人眼里根本就可以视而不见的事。要留住那极其短暂的情感的火花, 要及时记录下感人的事例、自己细微的感受和动情的氛围等。这些积累, 就是可以让文思喷涌不竭的源头活水。

二.要感人, 应尽显人性美

所谓“人性美”指天赋的人的求真、向善、爱美、进取、乐观的本性, 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 人的品格的淳朴高尚,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等。我们不要把“人性美”看得多么神秘和奥妙, 因为生活中处处事事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如孩子的天真纯洁、乐学向上、助人为乐、喜爱动物、好奇探索等, 无不彰显着人性的美。美好的生活, 美丽的自然, 美妙的前景……我们就生活在“人性美”的环境中, 所以, 作文凸显“人性美”, 本来就是一件很随心的事

三.细节描写现真情

即对人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刻画, 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我的伯父》中的一段细节描写:“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 一个蹲着, 一个半跪着, 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 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伯父的细致、热心。“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 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四.第二人称吐真情

找准一个合适的激情倾诉对象, 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 以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如, 高考作文《我竟然是个“贼”?》就是以父亲为倾诉对象, 写的情真意切:

……我翻看着桌子上的日记本, 忽然发现有一页似被抹过, 我开始怀疑是你偷看我的秘密, 于是我对你大声吆喝。你无话可说, 你的背又开始弯驼, 当我哈哈大喜庆贺找到“真凶”时, 弟弟却说是自己翻过。我无言, 你无语, 失去的诚信成为了一道隔阂。而我却深知, 这不是你的错, 是我这个“贼”的本色。

今天我有被你送进了考场, 你依旧说:“儿子, 我相信你!”而这次我诚实地说:“我会尽力的。”于是我在这个“牢里”写下了一篇自白书, 一封检讨, 一章忏悔录。我只想找回失去的诚信, 去弥补我的过错, 我不想再是一个贼, 永远不想。……

作者以自责的方式, 对父亲倾诉, 找到了很好的情感宣泄之口, 表达了深深的懊悔之情。大量“你”“我”的出现, 使情感的交流更直接、更容易、更感人。

五.关注社会叙真情

符合时代要求还需要关注社会, 关注国家大事。只有把自己投身到大环境中, 才能陶冶好自己的情操, 开阔胸怀。有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 才会使自己达到君子心怀坦荡荡的精神境界。高考作文《奥运冠军访谈录》, 通过“访谈”的形式让奥运冠军李婷、孙甜甜、刘翔现身说法, 情真意切。

六.观点鲜明表真情

首先, 观点要正确, 必须是健康、积极的, 要能教育人、鼓舞人, 启迪人, 于人于己都有所裨益;其次, 对提出的观点要旗帜鲜明地肯定或否定, 不能是非不明, 含糊其辞。如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谭嗣同》内容观点鲜明:一百年前, 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 谭嗣同永远在时间里轮回, 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上一篇:十六次院校会议下一篇:留守儿童呼唤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