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2024-06-28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共9篇)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要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感情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领悟作者的情感。关键词 语言训练 情感 朗读 想象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是一门情感内容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能够有感情地参与,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入情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音准了才能为演奏或歌唱奠定好的基础,教学开场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上。”(于漪语)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是影响学生情绪、确定教学氛围的基调。利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能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师:“同学

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板书:燕子),你喜欢燕子吗?”生:“喜欢。”师:“咱们班有人用‘燕’字做名字的吗?女同学有两位,男同学没有。其实“燕”字并非女同学专利,古今有不少男性用“燕”字做名字,可见人们都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从人名入手导入新课,形式新颖别致,使学生在学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对燕子也增添了喜爱之情。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不但向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在作品之中,而且还向我们诠释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在“水”第二课时教学时,我扣住了开篇就定下基调的这句话“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向学生提问:“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缺水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缺水的苦再次印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时我提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样把这种缺水的苦具体地表达出来的。”这样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使学生在受到感触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探求的动力和激情。

二、悟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解,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

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美好的个性。“感人心者莫大于情。”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学生也就真正进入了课文情境中去,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学生情感的产生要依靠语言,因此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同时借助音乐、图画等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丰碑”一课第七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动作、神态、衣着等内容,可指名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看插图,然后自读课文,边读边发挥想象,脑中再现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反复品读,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体会丰碑的伟大。选读句子,表达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增强语言的领悟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美插图,插图是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激发、引导、丰富学生情感的凭借。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虎门销烟”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训练的。首先,让学生按图索文,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认真地朗读,读出感情来。然后进一步指导观察,让学生看到的画面活起来。根据画面想象林则徐的动作、神态、语气及内心活动,展开描述。描述后请学生来扮演林则徐进行表演。这样增添了课堂情趣,也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林则徐身后的士兵笔直站立、神情严肃、手握长矛的场景,体会当时场面的庄严。对图中另一个主要内容——“工人把缴来的鸦片中投入池中”,依上述观察方法,把“抛”想“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遥远的场景,丰富了想象,发展了思维,同时也激发了热爱祖国、抵御外辱的情感。

三、抒情

抒情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也是学生感情的高潮,此刻,学生有极强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或进行吟诵,或进行表演。

“在教学中抒发学生的感情,首要问题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张志公语)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教材编委会在中年级以上各册的《编写意见》中强调:“进行阅读训练,突出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语感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联想和想象,它依赖于直觉思维,善于构成语言所描述的具体形象。要在吟诵中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第七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千言万语,万般情感,凝成了两句话。对此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深情。“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这句话我分3个层次指导朗读,第一个分句1个小组读;第二个分句2个小组读;第三个分

句5个小组读,人数逐渐增加,层层推进,使得邓小平爷爷的高大形象越来越清晰。

“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管家的讨好、子明的不解、公仪休的正气,从中体会到公仪休是一个清正廉洁、遵守国家法纪的好官。再分小组排练独幕小话剧,评出最佳小组。请最佳小组的成员带上道具化妆表演。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很逼真。

四、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情感的发展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甚至是这种体验与认识的延伸,由爱一种事物扩展到爱一切美的事物。

“蒲公英”一文讲的是蒲公英的种子们对太阳公公的嘱咐采取的态度不同,其命运也截然不同,告诫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在学生领悟这个道理后我问学生:“父亲或母亲经常嘱咐你什么?你是怎样对待的?其结果如何?”然后以“——的嘱咐”为题,进行一次小练笔,进一步加深对该课主旨的理解。在“水”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充分感悟到家乡缺水之苦后,出示了母亲所说的那句话:“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至今为止唯一将“渴”说成是“饿”的话,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个“饿”字的理解。通过讨论让学生体验到这是一种特殊境况下的特殊的体验,只有在严重缺水的地方,人们才会有这种“饿”的感受。这时我作了最后总结:缺水之苦让家乡的人产生了对水的特殊体验。同学们,我们今天拥有很多很多水,让我们珍惜这一切。学生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达的情感相通。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朗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要在感情的共鸣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2

关键词: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心智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要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 使学生在心智发展的同时, 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目前我们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 内容贴近现代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 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不只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标, 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健康的情感,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他们日后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添加内容, 增加趣味

我经常在课上用英语添加一些有趣的内容, 如儿歌、笑话、脑筋急转弯、小故事等, 不仅活跃了气氛, 增加了词汇量, 锻炼了口语和听力, 还增强了学生们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我曾用下面的一个猜谜游戏导入新课:When I was young, I was very fat.I felt unhappy.What did my parents encourage me to do?Can you guess?这个游戏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积极动脑, 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学生编排, 勇于创新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该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发展的空间,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信任, 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积极性的爱护和尊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时可以让学生编排, 改写教材内容, 培养他们活学活用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编写课文。如在教7B unit2 Integrated skills时, 两个学生根据书31页中的poster设计出下面的对话:S1: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zoo is?S2:It is in 137 Xizhimenwai Dajie, Xicheng District.S1:Do they have to pay to get in?S2:Yes.S1:What’s the price?S2:For students, it is 5 yuan each, for adults, it is 10 yuan.S1:Which day do you plan to go?S2:Any day next week, because it is open every day.在这种模拟的情景交际活动中,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也在学习与他人的交往。这种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 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还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要学”, “爱学”。

三、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

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们才能活学活用, 才能感兴趣。比如讲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中如何在地震中逃生时, 我的问题是:When the earthquake comes, we should try our best (not) to do sth…, 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给出了丰富的表达:S1: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stay in the corner and protect our head.S2: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hide under the desk.S3:We should try our best not to run wildly.S4: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calm down.S5: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run to the street.通过这堂课,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地震认识的了解, 还扩充了词汇量, 加强了听和说的锻炼。我也在复习过程中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 有现实情境和实际教育意义的练习, 循序渐进夯实学生英语基础。通过这些练习, 学生获得了积极的, 丰富的情感体验,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教材, 拓宽视野

有的内容可以以背景知识为主, 课本知识为辅, 既增加了词汇量, 丰富了知识, 也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奥运会的“You and me”, 世界杯的“畅爽开怀”, 世博会的“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歌都是英文版的, 教师可以先与同学们分享然后可以根据这些主题歌的歌词, 让学生试着把王菲的“传奇”翻译成英文版, 这样也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心理动力, 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立志内容感悟情感体验

学习英语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 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迸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比如我在教授9B unit4 Main task时, 利用书中Mother Teresa的动人的事迹和优秀的人物品质,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引导, 让他们去感悟人生, 让学生知道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坚持学习, 要学习这些名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总之, 《英语课程标准》在情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挖掘教学素材中的精神内涵和语言文化之美, 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化与情感的美, 使得情感教学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历练他们的学习意志,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取得英语学习成功的同时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促进他们情感智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庆福, 英语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英语》第10期[1]宋庆福, 英语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英语》第10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3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必要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也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争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情意培养的指导倾向,以至于使我们语文教材中那些富有激情、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学生看来却是一堆抽象的文字符号,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失败。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识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教师丰富的情感投入,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做到“披文以入情”、“缘情而悟文”。也只有情贯始终,师生才有可能领略文艺作品的魅力,文艺作品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比较理想。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方法。

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

1.重视导语的作用,努力为学生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设计导语就是创设语言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并为之动情。如教学《我儿子一家》,我引用托尔斯泰的话作导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的家庭幸福吗?今天,我们就到一个幸福的家里去做客,看看这个幸福之家的家庭成员是怎样和谐相处的。”这样的导语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文内容自然不难理解。再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我先介绍周总理的生平事迹,接着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述“十里长街送总理”场面,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内容情感写法就不难把握了。

2.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有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还有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思想……这些语言文字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略其中所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自己积极的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

3.借助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为之动情。

鉴赏美需要想象,创造美也离不开想象。而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只有让学生在想象中倾注情感,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如教读马志远的小令《秋思》,读过课文之后,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联想和想象中的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同学们情不自禁对诗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同情。

4.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使之感染学生。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能感染学生。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还要时刻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决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5.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无味,最终苍白无力。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作文训练课上,教师应寻找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促使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当然,作文训练课上培养学生情感的题材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体味文章、感悟人生吧,这样会带来语文教学的生机勃勃的春天。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 篇4

刘大志

在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一书中,首先介绍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特色和课堂风格。薛法根老师的语文课堂最显著的特色是扎实丰富的语言训练和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方面非常独到。

一、语言训练

在薛法根老师《螳螂捕蝉》的课堂上,总结起来语言训练有三个内容:一是综合性的语言实践训练。主要是通过多项语言训练目标整合成了一个整体。从第一个训练内容到最后的训练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由浅入深,让学生的语言训练逐步提高。首先听写四组词语,然后教师讲故事,故事中有意识地用上了学生听写的词语,学生听后,复述老师所讲的故事,再让学生表演故事。这系列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紧紧围绕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而精心设计的。听写词语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学生所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时的记忆能力。老师示范讲述故事,让学生边听故事边记忆,训练学生记忆能力,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复述故事,一方面训练学生发言的心理素质,另方面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薛老师在课堂上还注重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如提问“故事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非常透彻。二是创造性语言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薛老师在要求学生复述时,通过有效的鼓励和赞扬,让学生以老师和同学们的复述为起点,加上自己的内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创造性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原文,学生创造出很多用词精彩、句子优美的精彩。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三是生活性语言的训练。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薛法根老师创设生活情景,表演儿子和爸爸的对话,薛法根演儿子,让学生当爸爸,表演中“儿子”抛出一个又一个的刁难的问题,让“爸爸”进行耐心解释,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生活性语言训练。四是情感性语言训练。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对学生的情感性训练做得相当出色。薛老师让学生品读天鹅破冰三个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利用下落的冲力,就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进行剖析讨论,让学生用心体会语言的精致和微妙,学生感悟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的精妙,并获得了语言智慧的滋养,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学生的情感性语言训练得到了提升,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二、情感体验

薛法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很熟练,读出感情,在读中进行情感体验,在情感体验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学生感情达到高潮时,让学生练习说话,训练语言。薛法根老师从不满足于学生在学中得“意”,他还让学生得“言”,而且是得到活的语言,在情感体验中渗透语言训练,发挥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能,以求得语言训练与感情熏陶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5

三井子镇职业中学

王凤玲

刘青权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它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这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明确这一点。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为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服务,通过课堂音乐教学的艺术熏陶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有效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挖掘情感要素,加强情感体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目标方向正确。

二、以情感要素为突破口,进行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课程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音乐本身就是情感的体现。无论是声乐作品或器乐作品,都是通过音响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可见,音乐在本质上是需要体验的,只有对音乐作品有了真切的感受,才能对其有正确的理解,进而达到创新性的学习。

三、挖掘情感因素,加强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音乐教育是人的情感的教育,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牢记这个原则。

1、以导激趣,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伊始,教师要选用恰当有效的方法,真实诚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为他们所设定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产生初步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以下环节的进行奠定基础。如在教授七年级音乐教材中《摇篮曲》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了他们曾在小学学过的舒伯特的《摇篮曲》,同学们一下感受到了它的特点:安静、详和、幸福,头脑中形成一幅母亲抚慰婴儿入睡的图画。然后我又将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进行播放,请他们谈听后的体会。这种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将学作品的情绪特点,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初步的情感体验,只是对作品的肤浅认识和理解,要想让学生完全理解、正确表达作品,则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还以教学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为例,第一遍录音使学生产生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我找学生在播放第二遍录音时,声情并茂地朗诵歌词(有的班级我亲自朗诵),并请同学们参与思考:(1)配以朗诵词的旋律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在你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音乐画面?(3)能谈谈你听完范唱后的感受吗?(4)请用你体会到的情绪哼唱歌曲。通过这环环相扣的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足以使他们体会到母亲对孩子温情脉脉的关注和无微不至的呵护。带着对歌词的理解和对音乐旋律的深刻体会,我让同学们投入地学唱这首歌曲,顺理成章地,同学们知道了它的演唱要求:温柔地、徐缓地、深情地,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3、提升情感体验,实现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

如果说激发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火;深入体会,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窗;那么升华情感体验,则会引导学生步入创新学习的殿堂。

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表达相应的情感的能力,因而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所以我将《摇篮曲》最后一环节设计如下:

(1)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歌曲吗?

(2)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予了我们细心的呵护和爱抚,面对这份厚爱,请倾诉一下你的内心感受。

这个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唱一首歌、写一段话、画一幅画、自编手语动作或一支舞蹈来完成,无论是什么方式,都表达了同学们的感恩情愫,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实现了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

谈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 篇6

本文主要探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及教学的一般规律来带领学生欣赏音乐,并且很好的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去体验。使他们明白,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让学生能真正的听懂音乐,达到音乐鉴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审美实际上有三个过程:创作,表演,欣赏。作曲家将一个作品创作出来,经过演奏家的表演,最后给观众来欣赏。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而鉴赏则是在欣赏的情感体验中再次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音乐欣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主观色彩,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

1.遵循学生欣赏心理的一般规律

当最初接触一个作品时,往往是先用耳朵去听,去感受音符和旋律带来的,他们能够理解的信息,然后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发生碰撞,运用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情感来诠释这个作品。例如在欣赏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他们对作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作品的演奏速度和音阶的快速跑动而做出评价,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作品情感的内在含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这首钢琴练习曲左手从上“飞流而下”的快速音阶跑动和右手强有力的柱式和弦分别代表着什么,即使了解到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却无法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生碰撞。此时,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就要非常的细致,从钢琴演奏法到作曲家赋予作品的战斗激情和胜利期望。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便完全上升了一个层次。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

音乐作品有很多种形式,但它们都是由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复调等基本语言要素组成。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深入人心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音乐教育具有这样强的审美教育功能,当然与音乐语言自身美的特殊行分不开的。就拿旋律来说,作为音乐的灵魂,是表现音乐情感形象的关键,对他的体验也非常的重要。不同的旋律所表现出的音乐情感会截然不同,他的变化会引起情绪上的很大的变化:旋律的走向不一样所表达的情绪就不一样,如旋律平稳则一般心情较平静,旋律上行则一般情绪高涨、激动;旋律的起伏不一样也会使生理和心理产生变化,情感体验也不一样。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旋律练习,感受各种各样的旋律风格体会他们所带来的变化,并理解他们是如何来表现音乐,以便更好的理解音乐。3.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实际情况

每个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程度和音乐知识的积累都是不同的。有的对音乐非常喜欢是个乐迷,;有的对音乐的爱好仅仅停留在哼唱几句流行歌曲的水平上。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非常的注意这点。实际上通俗音乐中也不乏有好的优秀的作品。无论是通俗还是高雅,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有教育意义的就是好的值得推广的,关键是怎么样摆脱浅显的通俗音乐的理解方式,进入更高境界的欣赏。因此,教师应该首先增加学生欣赏的信心和好奇心。教师可适当地找一些与流行元素相融合的音乐表现形作为铺垫。例如在欣赏到歌剧艺术时,找到一些非常有名的咏叹调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著名歌唱家所演唱的视频,让学生们在欣赏到大师的风采之余徜徉在美妙的音乐海洋中。又例如:引用电影《第五元素》中那段外星人所演唱的咏叹调,使学生在惊叹之余了解到音乐的魅力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1、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

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摘抄一段北京八十中学,高一年级六班学生——宋雪,在一年音乐欣赏课结束后所写下的个人体会:“ 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但说实话,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时那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心灵上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慰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提起音乐,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触,但实在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我将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这是一名普通高中生发自内心的话语,个人的情感与音乐相融合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可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获得

那么如何使学生很好的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方式: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或者多找一些作品的现场演奏版和MV等等,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来了解作品。在欣赏的同时,老师适当的讲解一些音乐常识,例如不同乐器的表现力和特点、音乐的表情术语的运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风格等。

2).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记得一次公开课,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其中《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是重点内容。在教师简单地对

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内容进行讲解后,开始欣赏作品。教室中一片“静寂”,只有音乐在师生的心中翻滚、跳跃。此时学生的主观性被调动,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自身的表现紧密结合,听觉,视觉,感觉,知觉全部被打通,学生们听得热血沸腾。在欣赏过后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对鬼子恶劣行径的痛斥;对妇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保卫家园的迫切希望与必胜的信心……

3).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例如帕瓦罗蒂与流行歌手共唱的《我的太阳》、《饮酒歌》等。

小型的音乐欣赏会更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自娱自乐,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同学们欣赏水平和品味在不断的提高。台上尽情的表现,台下真情相伴反响强烈,情感投入越多,兴趣就越浓厚。学生的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差异所以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与之相适应,相信会在某一时刻与他们相碰撞并爆出火花。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7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体验,学生

一、声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声乐教育也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枯燥乏味的声乐教学的课堂上, 使用情感体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当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 朝着成为全方面发展型人才的方向不断前行。情感体验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 对于老师来说也有一定好处, 可以让老师总结教育经验, 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 学生也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做到体验与学习共存。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灵感可能会超出平时的想象, 老师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能。

(二) 音乐被视为世界通用语言, 它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等级。贝多芬曾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与所学的音乐产生共鸣, 也就是所谓的不谋而合, 这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 可以得到锻炼内心的机会, 实现内心情感的满足, 用音乐来熏陶心灵、净化心灵。声乐教学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 教育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内心情感。有的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 通过演唱的方式可能会比语言表达来得更直接, 内容上也会表现得更丰富, 通过所演唱的音乐来判断一个人的情感可能会更加显而易见, 是一种贯彻内心的表达方式。

二、促进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策略

(一) 培养师生感情,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好似“润物细无声”。作为老师, 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文明做人的重任,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加强班级内的文明建设。老师们的整体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理性和道德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这就需要以身作则, 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学术知识来感染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有利于老师开展教育工作, 也有利于学生吸收所学知识。因此, 在教育的过程中, 不但要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还要搞好师生关系。

(二) 深入作品,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有句话说的好:“要想在别人的心里撒播阳光, 首先自己的心里必须阳光明媚。”教育者在开展教育的同时, 首先要保证自身的良好素质, 以身作则, 将自身情感投入到音乐中, 从而带动学生的情绪,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内心与音乐的共鸣。

(三)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当代社会, 科技不断进步, 技术不断创新, 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进步, 多媒体等的应用也被应用到教学当中, 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的应用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引用多媒体技术,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 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同时也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的一些技术, 将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有新的体验。在讲关于景色的文章或是课题时, 要抓住四季的变化特点, 如春天的盎然、生机勃勃, 还有蓝天、白云;夏天, 万物都苏醒, 鸟儿的鸣叫、蓝天、白云;秋天, 枫叶落地, 金灿灿, 同时又是收获的季节;冬天, 银装素裹, 白雪皑皑。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上课, 学生的情绪就会被带动, 更加真实地体会和感受自然的魅力。同时, 我们可以将音乐、视频等带入课堂,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 这样也会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提升, 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四) 营造学习氛围, 提高声乐课堂的情感体验。学习氛围对学生也很重要, 轻松和谐的氛围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那么如果一个声乐老师要活跃课堂气氛, 该怎么办呢?首先, 老师要依照学生们的兴趣来制定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设置更多的活动, 锻炼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学生自己也要提出一些问题, 师生可以一起讨论, 开发脑力, 拓展思维;此外, 老师还可以开展小组比赛形式的课堂活动, 在竞争环境中刺激学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有开心的心情, 从而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深的记忆, 产生情感体验。

三、结语

总之, 情感体验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的升华、实践的体验。笔者希望此文能够为同行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乔爱玲.谈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情感[J].人民音乐, 2003, (9) :56-57.

[2]杨春晖.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音乐天地, 2005, (4) :53-55.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体验 篇8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一、挖掘文本内涵,开展生本对话,在品读鉴赏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一座宝藏,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教师在赏析文章时,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在品读感悟文章中,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文情感。

苏教版必修一的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教会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地坛、常春藤叶、海伦·凯勒“眼”中的世界、劳伦斯笔下的自然景象……这些都是面对生命的思考。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只有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才能培养对自己、对人生负责的意识。在赏析《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笔者着重让学生体会史铁生思想转变的过程。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对作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作者消沉颓废,日日进入地坛。但地坛里的生机和活力,以及母亲无声的关爱给了作者生的希望,继而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和方式。

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遭遇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但她没有气馁,而是付出百倍的努力,去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我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的初识阶段患过几天盲聋症,这将是一种幸福。能有这种体会的人,她对生命的渴望想必是强烈的。在研读文本时,笔者让学生感受作者那种对光明的渴望和期盼之情,学生只有感受到这种渴望和期盼,才能更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能培养自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创设课堂情境,注重学生体验,在语文活动中提升学生亲人的感激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

在学习苏教版《我的五样》这篇文章时,笔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笔者让三个同学到黑板前,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位子上,拿出自己的笔,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五个人。学生选好以后,笔者开始设置情境:有一天,你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乘船出海游玩,不幸遇船体破裂,船只下沉,为了减轻船体重量,必须有一个人跳下去。设置好情境后,笔者开始发出第一道指令:请选择第一个跳下去的人。

同学们从嬉闹中停止下来,在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做出了自己不同的选择。笔者继续设置情境:海水继续渗入,必须再跳下去一个人。当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教室里已经非常安静了。笔者发出最后一道指令:船体下沉,只能留一个人,请再划去一个。这个时候,很多同学眉头紧锁,犹豫不决。

表现最突出的是站在黑板前的一个女生,她手里拿着粉笔,在父亲和母亲的两个称谓之间来回移动。可以看出,她在做痛苦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脑袋上慢慢地渗出了汗珠。让笔者没想到的是,这个女生竟然在前面哭了。最终,在父母之间,她没有划去任何一个。

事后,笔者让学生谈谈这次活动的体验,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平时和亲人生活在一起,觉得他们关心自己、爱护自己都是自然的事情。通过这次活动,更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有的同学说,我要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亲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后悔。

三、设置作文训练,激发学生情感,在写作思考中强化学生对故土的留恋之情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教材中,编者也相应地安排了一些作文训练项目,如果能恰当地加以运用,必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设置这样一个作文训练: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是一次回忆故土和亲人的作文训练,学生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回忆性散文。笔者记得训练这次作文的时候,学生正处于高一年级,那是一个初中和高中转换的年级,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家,融入到高中的集体生活中。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生活环境,开学时同学们很有新鲜感。但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他们开始想念以前的亲朋好友和家里的父母,年龄小的同学还偷偷地抹眼泪。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训练了这篇作文。笔者引导学生把回忆集中在自己熟悉的人物上。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陷入沉思,并开始构思文章,很多学生很流畅地完成了作文。对学生上交的作文,笔者仔细地进行了阅读、批改,很多学生的表述很让笔者感动。有的同学说,我想念我家后面的那条小河了,我以前在那里游泳、捕鱼,那里有我快乐的童年。有的同学说,我想念我家屋前的那棵大树,想念和伙伴在一起嬉戏的时光,还有的学生说,我想我妈了,很久没有吃我妈做的荷包蛋了……

中国人对家、家庭、根有强烈的认同感,不管身在何处,让自己魂牵梦萦的还是生养自己的那一方热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故土的留恋之情,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写成的,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有其独特的感受和体会,闪烁着作者的真知灼见,甚至有的文章是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写成的。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意义和情感价值,充分发挥文本的育人功能,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情感丰富的大写的人。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9

高泠 张新宇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几何图形是点、线、面等抽象的集合形构成的图案纹样,在园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园林设计要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去经营山石、湖路、花树、建筑等点、线、面在平面上的位置,立体中的构成,空间内的组合,使它们在虚实气势上达到平衡,在疏密大小上恰当好处,使观赏者得到美的体验。关键词:园林设计,几何图形,设计心理,情感体验 1 几何图形的含义及来源

几何图形是运用点、线、面的排列组合而构成具有形式美感的图案形式,属于抽象图案的范畴。几何形图形的来源有两种:一是有现实中动物等具像物逐渐演变、简化而成的几何形图案,如我国半坡陶器上的鱼纹,就是尚处在石器时代人类对自然事物的提炼。二是受了编织和纺织的影响。历经阶段包括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并逐步走向成熟。2 设计心理学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体验。体验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是当作情绪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提出并研究的,体验与人们的常识非常接近,并且对于个体都是刻骨铭心的,尤其是情绪或体验是促进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体验是非常复杂的,对于同一个事件,有人体验到兴奋,有人体验到担忧,也有人体验到无动于衷①。

设计具有情感性,但它有别于纯艺术的绘画的情感,它主要诉诸大众内在的心理感应。审美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待事物的情绪分为两个层次:内在的心理感应和外在的心理感应。内在的心理感应具有公共性。在这个层次上,大众对待同一事物的感受基本上是一致的,大部分人可以非常确切地将事物所具有不同情感意义辨别出来。因为设计具有情感性,所以我们在园林设计需要培养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和无节制的,它需要将一种个性情感充分表现在共性情感上面,从而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① 3 几何图形在园林设计中的情感体验

色彩能够表现情感,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例如,红色有热烈、刺激、兴奋、火辣、灼热等感觉;黑色有阴沉、沉重、冷漠、恐怖、恐惧、痛苦等感觉。几何图形状也有类似的表现情感的功能,例如,圆形有光滑、滚动、活泼、跳跃、美妙等感觉;方形有正直、整齐、平衡、实在、真诚的感觉;三角形有尖锐、锋芒毕露、发散、方向、痛苦等感觉。

几何图形在造型艺术中,任何形式的形都是由点、线、面的运动、变化组合而成的。点、线、面的区分取决于一定视野或它们的相互对比关系,习惯于直观性的判断。点,以其位置为主;线,则以线的形态、长度和方向为主;而面,则以其形态及面积为主。在造型艺术中,它们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园林艺术中的树石、亭塔、条凳、汀步、石矶等有一定位置的均可以视为点,有相对长度和方向的园路、长廊、围墙、栏杆、溪流、驳岸、曲桥等等均为线。那么湖面、广场、草坪、树木、建筑群等有一定面积的形自然是面了。面与点和线共同构成合理的具有现代艺术感的园林整体,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3.1 点的情感体验

点,在几何学中仅表示位置,不具备面积大小和方向,而在形态构成中,点作为造型要素之一则可大可小,它的面积没有绝对的数值限制。康定斯基认为:“几何学上的点是沉默与发言的最高而且惟一的结合。”点的移动或排列,具有时间性、方向性、进深感,还可成为具有节奏或韵律的线,点的集合可组成面,在线的两端、线的折曲点、交叉点、等分点等处,都能感到点的存在。点具有构成重点、焦点的作用和聚积的特性。

点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利用使之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点由于位置、大小等原因,给人造成某种倾向性的情感。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点之变化无穷,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例如:点在中心,有静的安定感,注目性高;点在下方,且左右空间对称,安定感强;点在左下方,有向左下方移动感,动感强等等。大小不同或者相同的几个点的构成也会给人有三角形、方形、距离远近等感觉。

(1)点的聚积性及其焦点特性

② 点具有高度聚积的特性,且很容易形成视觉的焦点和中心。群山绿丛中的一座空亭,朱红柱琉璃瓦,格外醒目。苏东坡《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然”就是此意。园林建筑中的塔、楼、阁等都具有高耸的造型,它们通常被安置在最显眼的位置上。如山崖绝顶、广场中心、路的尽端或转弯处,杭州的六和塔、苏州的虎丘塔、镇江的吞江楼,都以高耸入云为特征,既是极重要的观赏点,同时又是名胜之地的中心和主景。一个点构成了核心,成为游人视线的焦点。

(2)点的排列组合及其秩序美

点的运动、点的分散与密集,可以构成线和面。五线谱上的音符,疏密相间,高低起伏,排列有序,作为视觉去欣赏,也具有明显的节奏韵律感。在园林中将点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同样会构成有规律有节奏的造型,表示出特定的意义和意境。排列整齐间隔相等的行道树,将人们所期望的秩序井然的心态统一起来了,这是一种秩序美。形状颜色各异的卵石小径里的石块犹如乐谱里的音符,欢快翩翩,穿插在各度空间之中,好似一首优美的乐曲,将游人引入诗一般的境界。当游人一步步跳过水面的汀步时,又似在弹奏一首清脆悦耳的钢琴曲。这里的行道树、卵石块、汀步等,就是特定的“点”。他们的排列组合产生了节奏和韵律,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美的情感体验。3.2 线的情感体验

线,是点移动之轨迹,点与点之间的联结,面的交界交叉及边沿都能看到或暗示着线。在几何学里,线无粗细,但在造型设计中,线同样具有粗细宽窄和长度,长度是线的主要特征,只要点移动量的值远远大于点,即可称其为线。线分直线、曲线,还有具有节奏韵律的线,整齐有序的线。线跟点一样有着丰富的形式和情感(图1《线条情绪表象练习》)。

园林设计中常用线性有:水平横线、竖直直线、斜直线、C曲线、S曲线、涡线,不同的线姿赋予了线不同的性格,例如垂直线代表尊严、永恒、权力、给人以岿然不动、严肃、上升、端庄的感觉;水平线表示大海的平静,常常给人以平衡、稳定、静止感;斜线有动势、不安定感,意味着危险、运动、崩溃,无法控制的感情和运动;放射线使人联想到光芒,给人以扩张、舒展的感觉;圆形的 ③

③ 和隆起的曲线象征着大海的波涛,象征着优雅、成长和丰产;折线介入动静之间;粗线有强壮、坚实感;细线有纤弱之感;左上抛物线有流动的速度感;左下的圆周弧线饱满完美;自由曲线彰显奔放个性等。在园林设计中,线的表现最充分也最丰富,线的应用决定着园林的“生命”。

(1)直线

直线在造型活动中常以三种形式出现,即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直线在园林设计中常用于规则式园林、道路绿化带及自由式园林的局部。城市园林中的绿化带以水平直线的形式分布于全城,直线在这里联系和统一着全城的“点”和“面”,使街道市容美观整洁、不但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同时在组织交通,保证 交通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人们有一种秩序感和安全感。垂直线给人以庄重、严肃、坚固、挺拔向上的感觉,园林艺术中,常用垂直线的有序排列造成节奏、律动美,或加强垂直线以取得形体的挺拔有力、高大庄重的艺术效果。斜线动感较强,具有奔放、上升等特性,运用不当也会有不安定和散漫之感,园林中的雕塑造型常常用到斜线,另外也常用于打破呆板沉闷而形成变化,达到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意境。

(2)曲线

水纹是曲线,花朵是曲线,人体是曲线······规则曲线具有古典的特征,任意曲线具有浪漫、现代、自由地特征。曲线在园林设计中运用最广泛,园林中的桥、廊、墙,以及驳岸、建筑、花坛等,处处都有曲线的存在。我们常说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峰回路转,廊引人随”等,这些惬意的感受,均来源于空间与时间的有机溶合,而这些又都是“曲线”奇妙的魅力所造成的。曲线具有动感,给人以轻松、含蓄、优雅、流畅、华丽等美的启示。

“山无曲折而不致灵,室无高下而不致精”“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都说明了“曲线”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利用线的流动感,可以让人为造景,更加充满生命,靠近自然。设计时要在线条的起、承、转、合中表现出线的气韵、线的旋律、线的动态等,要顺其自然曲折有度,灵活应用,才能引人入胜,览景生情。3.3 面的情感体验

面是线的封闭状态,不同形状的线,可以构成不同性质的面。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点的扩大,线的宽度增加等也会产生面。在面的情感表现中,几何形的面具有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体验;自然形的面给人以厚实,更为生动的体验;有机形的面给人以柔和、自然、抽象的体验;偶然形的面给人以自由、活泼、富有哲理的体验。面由于体积大,形式变换多,较之点、线更能体现出情感特性(图2面的情感体验)。

(1)几何形平面

几何形平面分对称规则型和不对称型两种,主要应用于规则式园林。对称规则型平面,大都应用于纪念性质的园林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南京中山陵广场等,由于直线形的组合造成一种肃穆、秩序、宽广的庄严气氛,使人油然地升起一股敬慕感和肃穆感,实现了广场的政治功能与集散功能。(2)自由曲线形平面

与几何曲线一样,自由曲线平面在园林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自由曲线形平面,自由、流畅、优雅、浪漫,园林中波光粼粼的水面、翠绿如茵的草坪、茂密的树林、传统或现代风格的建筑群,在园林布局设计中,都是面。

水面是“自由曲线”的池岸闭合而成,池岸随势随形,水面或动或静,波光粼粼,勾勒出曲折窈窕的水面轮廓,形成园林中开朗明净的空间,周围山石垂柳倒映成趣,一叶扁舟穿行于拱桥的倒影之中。

园林中的草坪,是园林中重要的一“面”,如同一床博大的绿色地毯,它使游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游人可在此野餐、打球、散步、日光浴,同时,在草地上可以尽情地欣赏风光。

园林中成片的树林,也是园林设计中特殊的面。在园林设计方面成片的树林又与草坪、水面或建筑等形成受光与背光的明暗对比,垂直与水平的方向对比,绿色与补色的色彩对比。不仅丰富了园林景观,还增加了园林“古木参天”“草木掩篱”之野趣及“崇山茂林”之幽境。4 结论

几何图案来源于自然形象,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美的理解不断加深,对几何图案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中国的园林要有所突破、创新,就应该结合现代设计心理学,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体验,去经营山石、湖路、花树、建 ④

④ 筑等点、线、面在平面上的位置,立体中的构成,空间内的组合,使他们在虚实气势上达到平衡,在疏密大小上恰到好处,真正意义上的为观赏者、使用者“造园”。当然,丰富的古典园林宝库,有取之不尽的传统精华,这是我们的根基。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冲击着我们的思潮,因此,园林艺术不仅应在传统的“根”上雕琢,还应随着时代的进步,绽出新枝,发出新芽,结出新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读梦圆飞天有感下一篇:中材风电叶片实习总结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