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2024-10-20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共12篇)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1

摘要:情感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教师要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研究学生的兴趣,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提升其情商, 为他们今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情感体验,课堂教学,心智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要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情感, 使学生在心智发展的同时, 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目前我们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 内容贴近现代生活, 富有时代气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 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不只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标, 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健康的情感,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他们日后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添加内容, 增加趣味

我经常在课上用英语添加一些有趣的内容, 如儿歌、笑话、脑筋急转弯、小故事等, 不仅活跃了气氛, 增加了词汇量, 锻炼了口语和听力, 还增强了学生们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我曾用下面的一个猜谜游戏导入新课:When I was young, I was very fat.I felt unhappy.What did my parents encourage me to do?Can you guess?这个游戏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积极动脑, 回答问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学生编排, 勇于创新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该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发展的空间,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信任, 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积极性的爱护和尊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时可以让学生编排, 改写教材内容, 培养他们活学活用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编写课文。如在教7B unit2 Integrated skills时, 两个学生根据书31页中的poster设计出下面的对话:S1: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zoo is?S2:It is in 137 Xizhimenwai Dajie, Xicheng District.S1:Do they have to pay to get in?S2:Yes.S1:What’s the price?S2:For students, it is 5 yuan each, for adults, it is 10 yuan.S1:Which day do you plan to go?S2:Any day next week, because it is open every day.在这种模拟的情景交际活动中,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也在学习与他人的交往。这种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 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还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要学”, “爱学”。

三、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

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们才能活学活用, 才能感兴趣。比如讲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中如何在地震中逃生时, 我的问题是:When the earthquake comes, we should try our best (not) to do sth…, 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给出了丰富的表达:S1: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stay in the corner and protect our head.S2: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hide under the desk.S3:We should try our best not to run wildly.S4: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calm down.S5: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run to the street.通过这堂课,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地震认识的了解, 还扩充了词汇量, 加强了听和说的锻炼。我也在复习过程中布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 有现实情境和实际教育意义的练习, 循序渐进夯实学生英语基础。通过这些练习, 学生获得了积极的, 丰富的情感体验,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教材, 拓宽视野

有的内容可以以背景知识为主, 课本知识为辅, 既增加了词汇量, 丰富了知识, 也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奥运会的“You and me”, 世界杯的“畅爽开怀”, 世博会的“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歌都是英文版的, 教师可以先与同学们分享然后可以根据这些主题歌的歌词, 让学生试着把王菲的“传奇”翻译成英文版, 这样也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心理动力, 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立志内容感悟情感体验

学习英语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不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 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迸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比如我在教授9B unit4 Main task时, 利用书中Mother Teresa的动人的事迹和优秀的人物品质,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引导, 让他们去感悟人生, 让学生知道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坚持学习, 要学习这些名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总之, 《英语课程标准》在情感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挖掘教学素材中的精神内涵和语言文化之美, 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化与情感的美, 使得情感教学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历练他们的学习意志,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取得英语学习成功的同时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促进他们情感智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庆福, 英语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英语》第10期[1]宋庆福, 英语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英语》第10期

[2]古祥生情感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实现《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第11期[2]古祥生情感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实现《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第11期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2

摘要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有感情共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领悟作者的情感。关键词 语言训练 情感 朗读 想象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是一门情感内容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能够有感情地参与,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入情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音准了才能为演奏或歌唱奠定好的基础,教学开场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上。”(于漪语)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基本的工具。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是影响学生情绪、确定教学氛围的基调。利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能起学生情感的涟漪。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师:“同学

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板书:燕子),你喜欢燕子吗?”生:“喜欢。”师:“咱们班有人用‘燕’字做名字的吗?女同学有两位,男同学没有。其实“燕”字并非女同学专利,古今有不少男性用“燕”字做名字,可见人们都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从人名入手导入新课,形式新颖别致,使学生在学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对燕子也增添了喜爱之情。

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不但向我们明确地指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在作品之中,而且还向我们诠释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在“水”第二课时教学时,我扣住了开篇就定下基调的这句话“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向学生提问:“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缺水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缺水的苦再次印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时我提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样把这种缺水的苦具体地表达出来的。”这样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充分挖掘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使学生在受到感触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探求的动力和激情。

二、悟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语言情境的理解,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语文

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美好的个性。“感人心者莫大于情。”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产生而产生,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借助联想和想象,让感知的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学生也就真正进入了课文情境中去,情感得到激发,并由此升华。学生情感的产生要依靠语言,因此要以读为主,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同时借助音乐、图画等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情感。

“丰碑”一课第七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动作、神态、衣着等内容,可指名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看插图,然后自读课文,边读边发挥想象,脑中再现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反复品读,抓住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体会丰碑的伟大。选读句子,表达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增强语言的领悟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美插图,插图是帮助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激发、引导、丰富学生情感的凭借。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虎门销烟”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训练的。首先,让学生按图索文,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认真地朗读,读出感情来。然后进一步指导观察,让学生看到的画面活起来。根据画面想象林则徐的动作、神态、语气及内心活动,展开描述。描述后请学生来扮演林则徐进行表演。这样增添了课堂情趣,也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林则徐身后的士兵笔直站立、神情严肃、手握长矛的场景,体会当时场面的庄严。对图中另一个主要内容——“工人把缴来的鸦片中投入池中”,依上述观察方法,把“抛”想“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遥远的场景,丰富了想象,发展了思维,同时也激发了热爱祖国、抵御外辱的情感。

三、抒情

抒情课堂教学的一个高潮,也是学生感情的高潮,此刻,学生有极强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或进行吟诵,或进行表演。

“在教学中抒发学生的感情,首要问题是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张志公语)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教材编委会在中年级以上各册的《编写意见》中强调:“进行阅读训练,突出语言积累和语感训练。”语感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联想和想象,它依赖于直觉思维,善于构成语言所描述的具体形象。要在吟诵中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第七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千言万语,万般情感,凝成了两句话。对此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深情。“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这句话我分3个层次指导朗读,第一个分句1个小组读;第二个分句2个小组读;第三个分

句5个小组读,人数逐渐增加,层层推进,使得邓小平爷爷的高大形象越来越清晰。

“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管家的讨好、子明的不解、公仪休的正气,从中体会到公仪休是一个清正廉洁、遵守国家法纪的好官。再分小组排练独幕小话剧,评出最佳小组。请最佳小组的成员带上道具化妆表演。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很逼真。

四、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情感的发展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甚至是这种体验与认识的延伸,由爱一种事物扩展到爱一切美的事物。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3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必要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也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争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情意培养的指导倾向,以至于使我们语文教材中那些富有激情、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学生看来却是一堆抽象的文字符号,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失败。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充分认识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这些恰好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培养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教师丰富的情感投入,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做到“披文以入情”、“缘情而悟文”。也只有情贯始终,师生才有可能领略文艺作品的魅力,文艺作品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比较理想。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方法。

语文教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

1.重视导语的作用,努力为学生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设计导语就是创设语言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并为之动情。如教学《我儿子一家》,我引用托尔斯泰的话作导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的家庭幸福吗?今天,我们就到一个幸福的家里去做客,看看这个幸福之家的家庭成员是怎样和谐相处的。”这样的导语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文内容自然不难理解。再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我先介绍周总理的生平事迹,接着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述“十里长街送总理”场面,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文章的内容情感写法就不难把握了。

2.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有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还有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思想……这些语言文字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略其中所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自己积极的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

3.借助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为之动情。

鉴赏美需要想象,创造美也离不开想象。而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只有让学生在想象中倾注情感,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如教读马志远的小令《秋思》,读过课文之后,通过联想,读者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枝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透出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联想和想象中的事物构成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寄托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同学们情不自禁对诗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同情。

4.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使之感染学生。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能感染学生。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还要时刻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决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

5.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无味,最终苍白无力。因此,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作文训练课上,教师应寻找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促使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当然,作文训练课上培养学生情感的题材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总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体味文章、感悟人生吧,这样会带来语文教学的生机勃勃的春天。

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4

第一, 借助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以及文字标题的讲解,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以上诸项, 简、繁、详、略, 要视课题具体情况而定,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不能求全, 以免喧宾为主。诸如, 欣赏中国古典音乐, 就应和当时的审美思想结合起来, 如介绍“和”“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清静无为”等思想。欣赏外国音乐如贝多芬的作品, 就应介绍贝多芬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用音乐发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的理想等。只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实现“情”的深刻体验。

第二, 借助“情”的导入, 产生对“境”的联想与想象, 产生一种“角色的体验”, 或叫“设身处地”的体验, 从而达到对“情”的进一步深化。如欣赏《二泉映月》, 我要求学生的角色是“你就是饱尝心酸、悲愤满怀的阿炳, 要用阿炳的眼去观察社会人生, 用阿炳的头脑思索, 用阿炳的手去演奏。这一过程伴以《二泉映月》录音, 并要求欣赏过程中对印子、高潮、结尾部分仔细体会。

问:引子如何理解?

答:象讲故事的开始, “从前……”

问:高潮部分呢?

答:痛苦, 悲愤和呐喊!

问:结尾呢?

答: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通过角色体验, 经过联想与想象, 加深了对“境”的认识, 在课堂上有明显效果。

第三, 通过对“境”的联想与想象, 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经验, 加深对作品的感受能力, 深化对“情”的体验。比如欣赏《思乡曲》, 我这样要求学生:欣赏前先让他们列举思乡诗作, 介绍思乡情味, 同时强调啊思乡意义的不同。思乡不只是想家, 这里的“乡”是祖国, 是一种观念。这种思乡的情结, 是一种少小离家老大不能回, 想回却回不得的那种柔肠百转, 魂牵梦荤的情愫。呈示部小提琴如娓娓的倾诉, 中部如激动的话语, 又如追忆起童年时光。再现部如一缕轻风、一轮明月, 尾部如一片白云渐渐地向家乡的方向飘去。欣赏之后, 要求在呈示部按规定字数填词, 有位同学填的是:故乡啊, 在远方望眼欲穿百转柔肠。白发老娘眼望穿, 夜夜梦里唤儿郎。还有一位同学填的词为“望明月, 思故乡, 远山渺渺, 海水茫茫。但愿同望十五月, 共盼团圆话情长。”由此可以看出, 这部音乐作品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尽管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有差别, 有一定主观性, 但我们应精良引导学生去创造, 这样不但联系了所学相关知识, 还能使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去理解音乐。所谓音乐的“耳朵”, 是指能从音乐中感知美、发现美的音乐听觉能力。

第四, 情感体验是综合的, 是与历史、社会、人生、艺术、哲学密不可分的任何音乐作品无不带有时代的印记, 无不出自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感受和知识。因此, 理解一首音乐作品, 也就是对一个时代的某些方面的理解。如《流水》, 如果单讲以什么手法表现流水等等, 非但不好理解, 而且也是望文生义。《流水》恰恰表现的事流水所向无阻的精神境界, 是一种“智者乐水”的思想意识的表现, 是对流水的象外之意的追求。这与当时人们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 就集中表现了弹琴者的思想境界。弹琴被认为可以“感心志, 发幽情”, 可使人进入与道为一的思想境界。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欣赏中忽略传统艺术思想中重神似不重形似这样一种审美思想。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5

【内容提要】 音乐是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音乐作品的欣赏不能脱离它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音乐欣赏是复杂的综合过程,要上好音乐欣赏课,需要任课教师在多方面作出艰苦的努力。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

音乐形式

艺术特色

审美能力

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人们通过听觉的感受,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部形态,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音乐由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刺激而产生,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意志情感又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在音乐中,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音乐以其形态、样式的整体对应于社会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质、阶级意识的显现,因而能把人类对音乐的反应导人意志行为和社会情感的轨道,并最终导入人格、情操的范畴。

音乐把复杂、高深的社会理性凝聚于其中,呈现出的是明显、灵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就给人以教育。对于智力的开发、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种良好素质的塑造,都具有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每一个能够感知音响的人来说,音乐的教育与认识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来实现的。因此,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欣赏、音乐名作分析等教学内容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为音乐教学的其它内容所取代。

音乐欣赏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作家或作品内容的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从两方面人手,一是音乐作品(客观对象),二是欣赏者的感受(主观对象)。作为一个音乐欣赏课教师,则起着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作用。以下就怎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简述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客观对象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音乐形式是通过特定的内容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综合旋律、和声、曲式等表现手段构成的。其表现手段分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性表现手段。基本表现手段包括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音色、音强等等,它们在音乐中综合起来发挥作用如:节奏是善于异常有力地直接感染欣赏者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重要作用是在于能给曲调以鲜明的性格,给音乐以生命和活力。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将音高、节奏、节拍、音色、音强、调式等手段统一起来,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通常,旋律上行表现情绪的高涨,并伴随着渐强,下行则反之;音程较小、音符较长的旋律表现平静的情绪;反之则使人感到活跃、动荡。这些基本表现手段使音乐有血有肉,而整体表现手段(即合于一定逻辑结构的曲式)则是骨架,它根据内容的不同要求和发展,将各种基本表现手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音乐艺术的整体形式。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形式,作曲家要将作品的思想表现出来,必须通过音乐形式来表达。形式来源于内容,内容寓于形式之中;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形式。并且形式越完美、适当,内容的表现就越深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如: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采用了对比、发展和统一的原则为基础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通过引子描写俄罗斯人民国难临头,祈求上帝以及骑兵迎敌,到呈示部中两军交战、俄罗斯士兵思念家乡和乐观的情绪,引出展开部战斗的高潮和再现部俄国军队取得最后胜利;最后结束部采用引子的曲调,将情绪、速度变化后,表达万众欢腾的喜庆场面,既达到结构上的对应统一,又向人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1812年俄罗斯人民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的历史事件。再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通过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基本结构,分别将楼台会——抗婚——化蝶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突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主题及其戏剧性的发展。由此可见,掌握音乐的形式,对了解作品题材及作曲家的构思,获得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整体印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就要求一个音乐欣赏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还应具备系统、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地理解作品,从而在音乐欣赏课上更生动地向学生讲解一部作品。

音乐作品的内容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有产生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这都是对作品产生极大影响的客观条件。而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主要因素,又是同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事件;不同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各个地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外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社会形态。作曲家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发他对时代生活的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时代风云密切相交,作品中鲜明地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产生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这一作品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获取胜利的思想。而柴可夫斯基则生活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他的《第六交响曲》表达了当时俄国中下层知识分子彷徨、苦闷的精神状态。如果作为音乐欣赏的教师,对上述这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就很难于真正理解一部作用的感情内涵以及它的社会意义。再如聂耳受抗日救国情感所激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都是受时代气息的感染而创作的。由此,我们可得出另一个结论:即作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前面提到的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还应该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

要能更为深刻地体验音乐内涵,对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等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作曲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艺术背景;他所受的音乐教育、继承的音乐传统;他的艺术思想、美学观点与创作方法;他本人的创作特征等,都是直接影响音乐作品的客观所在。如:贝多芬的早期、中期与晚期的人生体验与作品的情感内涵就有所不同。由于生活经历的影响,造成他倔强、顽强不屈的性格,但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从他的被称为描写英雄生活的九部交响曲中可看出,早期的粗犷限于十八世纪古曲风格,成熟的贝多芬则受十九世纪解放趋势的影响,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很多启发,他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内心的痛苦、失败及对命运的全部复杂感情用音乐语言倾吐出来。而门德尔松则不同。他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受过正统的音乐、文化教育,幸运使他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于其它浪漫主义艺术家。同那些艺术家所特有的奔放的激情相反,他习惯控制情感,用严格匀称的形式表达他安详的思想,如:《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曲等。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道路,使作曲家的作品中的内涵意蕴迥然不同。而只有对作曲家的时代和生活了解越透彻,对他的音乐内涵的体验就会越深刻。

要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音乐风格的把握是重要的保证。音乐作品的风格是通过该作品所独具的音乐语言形式和体裁,以及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风格是不相同的,如:中世纪教会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保护者,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音乐方面,宗教音乐占统治地位,音乐情绪平稳,安祥、和谐,织体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而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促使新兴市民阶层掀起以人文主义思潮为主,反对以教会“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运动。表现在音乐中,就是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织体以复调为主,世俗音乐迅速发展。这表明,音乐风格是受时代制约的。那么在同一时代音乐风格又与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有紧密联系的。如同一时期的肖邦和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受本国民族风格影响。肖邦优美明快的马祖卡舞曲,强健膘悍的波洛涅兹舞曲,体现着波兰的民族风格。而李斯特则吸收匈牙利的特色,创作出气度恢弘、音响华丽、带有交响性的风格。可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对作品的题材、内涵、意境和神韵的体味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者的感受,正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师通过讲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与其相关的主、客观因素,给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共性的欣赏环境及欣赏心理,这样才能将学生引人正确的欣赏轨道。在此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更接近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

欣赏者作为音响感受的主观对象,他们对音乐必然产生的想象与联想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同的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水平和修养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加深欣赏者对音响印象的同时,正确启发和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现实生活具体形象的不足,如: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大峡谷》,其中第三乐章借用了驴子的嘶叫声、喘气声、脚步声、土人村笛、溪水声等,生动形象地描写驮游客进人大峡谷时所见到听到的情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不同想象,想象出音乐所表现的情节,以达到同作曲者感情的共鸣。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6

一、引导读写结合,体验记事传意的爱国之情

爱国之情,这是众多诗文表达的永恒情感。例如《虎门硝烟》这篇课文,选取清代林则徐“虎门硝烟”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题材,记叙了林则徐不畏强暴,不怕威胁,毅然决然地收缴洋人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的伟大壮举。展读课文,林则徐从容登台,命令硝烟,老百姓欢呼雀跃,拍手称快,洋溢着爱国的正义之气,勃发着动人的磅礴情怀,学生自能分明地体验出来。

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写出阅读本文的体会,也可以结合时政教育,启发学生认识远离毒品的必要性,在爱国之情的热潮中获得珍惜自我生命的教育。

二、引导深入探究,体验人事相生的崇敬之情

通常而言,人和事密切相关,事与情不可分离。因此,写人记事的作品,往往寄寓了深切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既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又获得思想上的理性认识。

例如《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记叙了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比较完善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带领徒弟外出察访药材,深入山林,在古寺借宿,又连夜借助月光记录察访所得,表现了李时珍不辞劳苦,认真负责的可贵精神,读来感人至深。课文的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发人深思的情意,怎样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呢?

一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古寺谈“苦”,体验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而心甘情愿地吃苦的可贵精神;二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古寺记访,体验李时珍抓住时机,不辞劳苦,认真负责,求实进取的可贵精神;三是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蕴涵在文中的对李时珍的钦佩之意。李时珍为什么能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甘愿吃苦,一丝不苟?关键就在于他那一颗“修好《本草》为人民”的金子般的心!这样的为人,这样的品质,还不值得我们崇敬吗?至此,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会贯通,结为一体,对李时珍的崇敬之情定会溢于言表,自然地生发出向李时珍学习,学习他不怕吃苦、认真负责、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三、引导细品再现,体验记写美景的赞美之情

我们伟大祖国的奇山大川星罗棋布,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自然风物令人心驰神往。因此,教材中不乏记写,诸如桂林山水、黄山美景、泰山巍峨、西湖娟秀……尽呈眼前,美不胜收,怎不让人产生对祖国山河的景仰热爱之情?譬如《九寨沟》一文,就给我们展现了四川北部山区保存了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色,读来真有奇幻无比、优美迷人之感。在具体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感知这一自然景观生发热爱之情呢?可以细品两个重点——一是品九寨沟的自然景色,二是品九寨沟的珍稀动物。

九寨沟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透过文字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细细品味那“插入云霄,银光闪闪的雪峰”;那“犹如颗颗宝石,清澈见底,色彩纷呈的湖泊”;那“遍布河谷山坡的原始森林”;那“五彩缤纷,眩人眼目的彩池”;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的飞瀑”……这些景物构成了联绵不断的巨幅长卷,在学生眼前,脑海中次第呈现,多么神奇美妙,多么令人流连难舍呀!又有谁能不感叹九寨沟真美,祖国的山川风物真美呢?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了!

九寨沟何止是景色优美如画?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养育着世界少见的珍稀动物——体态粗壮,机灵活泼的金丝猴;善于奔跑,疏忽出没的羚羊;憨态可掬,逗人喜爱的大熊猫;以及行动敏捷,饶有趣味的小熊猫……看到这些描写,学生细细品味,心底里一定会涌动着不胜向往、渴求一见的期待,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自不待言了。在品读完课文之后,播放一段《九寨沟》风光,让学生恍如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把文字、想象与实景相融合、相交汇,学生深入境中,情由境生,自我体验必然更为真切,进而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的殷殷情意。

四、引导透过表象,体验叙事状物的寄托之情

如果说,记事传意的爱国之情、人事相生的崇敬之情、优美景色的热爱之情还不难循文察情、获得体验的话,那么,作者叙事状物,有时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中,却又含而不露,这就需要我们流连其中,反复体味了。

例如,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优美散文《落花生》,被多家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入其中。这篇状物叙事的散文通过叙写种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议花生,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的情意寄寓其中,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深入体验——作者简要叙写“种”和“收”,侧重在后面的“议”:花生的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花生埋在地里,难为人知,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高挂枝头,红艳耀眼,招人喜爱。两相比较,花生的特点突显出来: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我们做人呢?文章由此及彼,引申开去,得出了关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花生?实质上是借助花生来寄托感情,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质。确实,许地山一辈子摈弃浮华,崇尚质朴,这种思想感情寄寓在花生这一普通物品之中,我们指导阅读该文,如果只是浅尝辄止,那就难能求得真谛了。所以,必须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并且联系许地山的为人,体验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从而牢记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要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7

一、情感体验的美学观

美术既是视觉艺术, 又是表现感情的艺术。美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 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以, 艺术教育的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 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 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美术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识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 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 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造型艺术来说, 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二、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1. 重视情感培养的美术教育, 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的教育, 是有利于学生素质“内在性”特征“内化”的教育。人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美术教育的形象性、直观性最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需要, 最容易使学生获取情感体验, 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富有情感的美术教育也是一种德育手段, 它能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先天的不足, 去谋求自身最大可能的发展, 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2. 重视情感培养的美术教育, 是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性”特征的教育。

在美术教育中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 能使学生增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地观察和体验, 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 获取学习的乐趣, 增强学习的动机;学生的积极参与, 能提高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美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积极观察、想象、表现,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动手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 美术教育重视学生情感培养, 是尊重学生素质“差异性”特征的教育。

人的素质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的个性差异上, 还表现在后天的发展差异上, 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具有相同心理倾向的学生在表现相同主题和相同内容的作品时, 在形象、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不尽相同。教育要以人为本, 注重人的情感培养,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事物、认识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 因人施教是前提, 承认差异, 让学生在感受中体验快乐, 便于学生的真情流露,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 美术教育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人才, 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美术教育所创造的良好艺术氛围, 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冲动, 陶冶情操, 有利于学生认知过程和智力的发展, 增强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三、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手段

1. 在美术表现中获得心理感知。

美术表现是学生使用各种形式材料, 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表达自已的情感和体验的, 美术作品是个人情感与客观事物的介质反映。写生、临摹都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和体验, 所采用的夸张或写实都是与学生个人的心理倾向和表现欲有关, 而学生的表现欲受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程度、技能水平、心理需要和环境氛围的制约和影响。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对人的认知具有能动作用, 它具有鲜明的心理指向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点燃审美激情, 激发表现欲, 培养表现能力, 就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需要, 充分发挥情商的能动作用, 帮助学生正确地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

2. 在美术欣赏中陶冶情感。

欣赏是学生对作品的能动性反映, 并从中获取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过程中, 感情丰富的人对欣赏作品的感受面比较宽, 感情细腻的人对欣赏作品的理解也比较深刻。美术课中审美教育的基础是让学生用眼睛去感觉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 然后通过审美知觉、联想、诱发特定的情感, 由此起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就教师而言,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不但能获得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 同时还能获得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诸如历史的、民族的、艺术的、哲学的等综合知识。

3. 在生活交流中培养情感。

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验相结合, 不仅增加了美术教学的丰富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还使学生增加了生活经验, 获得了情感体验。如在封面设计的教学中, 让学生为自己的日记本起个书名, 从里到外设计一套封面, 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童年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通过美术教学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交流中获得情感交流和体验, 而这种情感的交流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 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

在相互合作中体验人际关系, 培养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便于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获得适当的角色地位, 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共同探究、解决学习和操作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理解, 学会关心, 尊重他人劳动, 共同分享集体成果。

5. 在多种评价中认识自己。

以往的评价是学生作业教师打分,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改变评分方法,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教师评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全班展评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也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听到多方评价的声音, 方便学生在交流中更加了解自己, 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摘要:传统的美术教育, 教师注重传授绘画知识技能,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要改革美术教育, 美术教学应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应有机地渗透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 强调情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美术教育,情感体验,审美意识,美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杨琪.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许自强.美学基础[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4]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8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体验,学生

一、声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声乐教育也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枯燥乏味的声乐教学的课堂上, 使用情感体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当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 朝着成为全方面发展型人才的方向不断前行。情感体验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言, 对于老师来说也有一定好处, 可以让老师总结教育经验, 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 学生也可以做到感同身受, 做到体验与学习共存。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灵感可能会超出平时的想象, 老师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潜能。

(二) 音乐被视为世界通用语言, 它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等级。贝多芬曾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与所学的音乐产生共鸣, 也就是所谓的不谋而合, 这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 可以得到锻炼内心的机会, 实现内心情感的满足, 用音乐来熏陶心灵、净化心灵。声乐教学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 教育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内心情感。有的学生可能不善于表达, 通过演唱的方式可能会比语言表达来得更直接, 内容上也会表现得更丰富, 通过所演唱的音乐来判断一个人的情感可能会更加显而易见, 是一种贯彻内心的表达方式。

二、促进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策略

(一) 培养师生感情,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好似“润物细无声”。作为老师, 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文明做人的重任,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加强班级内的文明建设。老师们的整体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理性和道德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这就需要以身作则, 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学术知识来感染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有利于老师开展教育工作, 也有利于学生吸收所学知识。因此, 在教育的过程中, 不但要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还要搞好师生关系。

(二) 深入作品,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有句话说的好:“要想在别人的心里撒播阳光, 首先自己的心里必须阳光明媚。”教育者在开展教育的同时, 首先要保证自身的良好素质, 以身作则, 将自身情感投入到音乐中, 从而带动学生的情绪,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内心与音乐的共鸣。

(三)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当代社会, 科技不断进步, 技术不断创新, 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进步, 多媒体等的应用也被应用到教学当中, 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的应用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引用多媒体技术,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 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同时也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的一些技术, 将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有新的体验。在讲关于景色的文章或是课题时, 要抓住四季的变化特点, 如春天的盎然、生机勃勃, 还有蓝天、白云;夏天, 万物都苏醒, 鸟儿的鸣叫、蓝天、白云;秋天, 枫叶落地, 金灿灿, 同时又是收获的季节;冬天, 银装素裹, 白雪皑皑。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上课, 学生的情绪就会被带动, 更加真实地体会和感受自然的魅力。同时, 我们可以将音乐、视频等带入课堂,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 这样也会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提升, 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四) 营造学习氛围, 提高声乐课堂的情感体验。学习氛围对学生也很重要, 轻松和谐的氛围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那么如果一个声乐老师要活跃课堂气氛, 该怎么办呢?首先, 老师要依照学生们的兴趣来制定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设置更多的活动, 锻炼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学生自己也要提出一些问题, 师生可以一起讨论, 开发脑力, 拓展思维;此外, 老师还可以开展小组比赛形式的课堂活动, 在竞争环境中刺激学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有开心的心情, 从而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深的记忆, 产生情感体验。

三、结语

总之, 情感体验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的升华、实践的体验。笔者希望此文能够为同行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乔爱玲.谈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情感[J].人民音乐, 2003, (9) :56-57.

[2]杨春晖.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现[J].音乐天地, 2005, (4) :53-55.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9

针对如上理念,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美, 利用形象, 使教学触及到儿童的情感世界, 让儿童的情感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 进而在情感的体验中,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何拨动学生情感的弦, 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应有的发展呢?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一、挖掘教材, 诱发情感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 既是教育之“材”, 又为课时之“本”, 大部分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语言形式, 都是适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经典范文。这些范文本身就具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如果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 上课时努力抓住课文的精彩部分, 用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的语言, 讲深讲透, 使教材的感人魅力得到充分发挥, 让学生在课文的意境中徜徉, 用心灵去感受, 那么学生就能体验到文中蕴含的情感。譬如, 学生在读《趵突泉》、《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等课文时, 就会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在读《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等课文时, 会感受到英雄人物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及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在读《小木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赠汪伦》等课文时也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作者及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激发自己的情感, 与文中人物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表情朗读, 唤起情感

朗读, 既有利于理解, 也有利于感情的体会与体验。即先由教师或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对于感情比较强烈的文学作品, 表情朗读, 或放录音, 再由教师从情感、语气、语调等朗读技巧上指导学生反复地表情朗读, 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 使作品蕴含的感情显露出来。这样, 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领会作者的感情, 受到感染, 得到启发, 产生共鸣。如教学<五彩池>这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时,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的表情朗读,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表达“我”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第二段的“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时, 引导学生把“漫山遍野”、“大大小小”读得特别突出, 感受五彩池的神奇。

三、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 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 设法带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 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 陶冶情操,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 先由教师配乐范读, 并配以幻灯片演示, 使学生既形象又真实地看到了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的大年夜里无依无靠, 瑟瑟发抖地蜷缩在街头的悲惨生活, 完全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我们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理解, 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 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 受到感染, 产生情绪活动,

四、放飞想象, 释放情感

教育心理学认为:想像和联想是主体感悟、体验课文的重要手段。如教学《月光曲》一文。这篇文章叙述了贝多芬同情盲姑娘, 被其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 于是即兴为她弹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对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盲姑娘的想像来完成的, 贝多芬感情的变化也正是寓于其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 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 我采取了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 一边静思、想像。“同学们, 你看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小组交流空前激烈,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老师, 我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 钻破了轻纱。”“老师, 我看到了月亮钻进了云层, 听到了大海上风吼浪涌。”“老师, 我看到了小女孩哭了, 她也看见了月亮。”“我看出了贝多芬太激动了。”……学生的发言精彩极了, 他们好像置身于莱茵河边的小镇上, 亲耳聆听贝多芬弹琴, 亲身感受到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这些丰富的内蕴, 若不展开想像与联想是无法领悟到的。

五、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情感, 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 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 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 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 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让学生发挥想象, 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 升华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让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语文教学与自然生活的联系, 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六、交流分享, 体验情感

对情感体验的交流分享, 从第一学段起课标就有明确的要求。情绪如芳香, 可以互相熏陶;情感如色彩, 可以相互感染。学生在情感交流中, 可以互相启发, 互相感染, 加深体验。此外, 老师必须参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并适时引导。随着学段的提高, 老师或以读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读了这篇课文, 老师被…感动了”, 并把自己的感动描述出来;或以作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老师就是作者, 写这篇文章前, 我被…感动了”, 并把自己的感动和写作前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还可以编者的身份参与交流:“老师就是编者, 为什么把这篇课文编入教材, 我受到了哪些感动?”把理由和自己的感动说出来。老师倾诉自己的情感体验, 可以引发学生倾诉自己的情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10

我们知道, 对人生的认识不能仅依靠经验和理性, 而只能是体验, 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挖掘出来。在这节课中, 教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文本, 如:“如果你是巴迪的父亲 (或母亲) , 你会怎样对巴迪说?”“请你们想一想, 如果巴迪因为父亲说‘糟糕’就放弃了写作, 他可能成为著名的作家吗?”等等。此时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主人翁的感情变动而变动。由此我深深感到: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是一种体验。从根本上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 是生命的全部展开;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文本的旁观者, 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 从而达到“我在课文中, 课文也在我中”的最高境界。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 我们就应该以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教师一个慈爱的眼神, 一次轻轻的抚摸, 一句真诚的赞美, 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必须真正地领悟教材, 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 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 用我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 妙语连珠的讲解, 别开生面的提问, 精辟警策的点拨, 机智幽默的旁逸, 开合自如的迁移, 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 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切地体会文本的情感。只有这样, 才能在课堂中荡起情的涟漪, 激起智的火花, 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和谐共振, 唤醒情愫, 开启心智。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 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 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挖掘出来。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只有挖掘课文, 把情感点化出来,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他们领会到《麻雀》那伟大的母爱和美好的同情心, 《别饿坏了那匹马》善意的谎言背后包含的关心与爱护,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那种对土地、对大自然的挚爱与深情。其次是要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第三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主体情感体验的培养, 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

机械专业教学课改中的情感体验 篇11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改;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大力提倡自主学习,使得教学不只是告诉,更多的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究、感悟。通过机械专业课堂这个平台,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生活中机械专业,去体验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去体验机械专业独特的魅力。

一、体验生活

机械专业是一门来源于工业,又运用到机械加工工业去的学科。对于刚刚接触到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机械加工经验不丰富,使得课本中一些知识不能与实际机械加工中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更解决不了机械加工中的其他问题。所以有必要在学习某一知识点之前让他们去体验一下机械生活中的与之相连的机械专业,从而生成丰富的经验。

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学生学习用“千分卡”测量零部件之前,我们设计了一节体验活动:教同学们通过肉眼去观察一零部件。在此之前,绝大部分学生总认为通过肉眼看到零部件大小差不多。当学生们进入实验室后拿起不同精度“千分卡”测量时:刚才观察一零部件的大小就有了很大的误差,就像在初中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去观察近处、远处的物体时形成不同的现象:远处的物体(特别远)看到了倒立、缩小的像;近处的物体(特别近)看到的是正立的放大的像;比较近的物体看到了倒立的放大的像。虽然他们还不知道一些机械加工具体原理,但他们至少知道不同距离的物体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对数控加工中心一些原理的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认识生活中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的问题提供帮助。

经过机械加工实践可以识别机械加工的零部件,也就是说,通过机械加工实践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机械专业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完全成为机械专业课堂的主体。老师现在已经再仅仅地单方面对知识进行传授,最主要的是用那些机械加工的零部件为他们做好机械加工开始前的体验准备,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机械加工的零部件实践的冲动,积极地投入机械加工的零部件过程中,并主动地探索机械加工的零部件的规律。体验式实践可以使学生感到一些新意、新观念,这样促进学生对机械加工认识理解。

高一学生学生刚刚接触到交流电之前,对电的认识男同学稍微有一点,而女同学在点的认识上就有点欠缺。为此,我们设计了《电学的初步认识》体验课,给学生电池、电线、灯泡、开关等日常生活中的元件,让学生去感知电学的初步知识。学生首先摸索各种器件,进行组合让小灯泡亮起来,对电学产生了最初的兴趣。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将两个灯泡进行组合,让他们连接出不同的方式,在没有讲解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之前能够认识到用电器之间有着不同连接方式。紧接着再让学生用若干个开关去控制不同的灯泡,接而了解了不同位置的开关对用电器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后面的数控加工教学中相关电的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体验情感

学生一开始怕学机械专业,一方面是智力原因,另一方面是还缺少对机械加工学习的兴趣。当他们对机械加工有了兴趣,就能够自觉去努力学习。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培养机械加工的情感,促进他们人生价值高水平的形成。在职业高中机械专业教学中,不管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还是进行机械加工理想教育,都必须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

机械专业教学在实行新课改后,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动手、观察方面能力和经验积累都提出新的要求,这让很多同学在学习机械专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色色困难。所以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他们产生胆怯和丧失机械加工实践的信心。

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对于一些平时不怎么动手的学生来说,在有些实验中表现得束手无策,还有些抽象的实验中更是无能为力。例如在复习“天平的使用”:左右托盘,对是左边托盘放物体还是右托盘放砝码?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是这样处理的: 去测量一个已知质量的物体,怎样放置物体和砝码才能使得测量结果准确?学生通过尝试以后知道了:“物左码右”这样的规律。再比如说,复习初中“磁场的分布”的教学设计中,有些同学对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要认识它的强弱、方向,显然有些困难。那我们可以通过小铁屑来认识它的强弱、用小磁针认识它的方向,进而用假想的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通过这样实验操作课,学生能够认识到测量工具使用的科学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体验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慧是在说明我们对学习者要有高度的信任和教育内在的本质价值。追求知识和对知识的思辨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我们的教育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的人,老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生主体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进行激励、鼓舞和操作方法的辅导,让学习者的追求知识欲望和思辨的本性得到自然释放,那么我们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一定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学”就会达到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他们就会主动地独立地去探索知识。另外,那种灌输式传统教育,只能让学生没有思辨和批判的机会,也就是说不能让学生追求知识和对知识的思辨的本性得到发展。

机械专业教师善于比喻是其语言艺术的特高境界,生动、新颖、恰当的比喻对学生理解机械专业知识最有帮助,会让学生感觉到机械专业通俗易懂,不那么生硬。职业高中机械专业中类比法是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老师教学一些抽象的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用学生能够看得到而且与概念内容中类似的东西让他们对照学习。就像我们教学电流和电压时用水流和水压在水管中情形进行类比一样。课堂上的互动会使得学生感觉到班级大家庭的和谐和融洽。和谐美是科学的魅力所在,教师要永远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找出知识内在美,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去体验机械专业知识机械专业学习的快乐。

我们要使学生在学习机械专业的体验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让我们共同去体验!

【参考文献】

[1]祁生洋.《谈未知教学法的“三变”策略》《教师》. 2013年33期

【作者简介】

孙莉霞,1987年生于江苏如皋,大学本科,助理讲师,参与过南通市课题研究,已发表过省级以上论文,主要从事机械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

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12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因此, 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 情感体验是第一位的。对音乐感知与理解尚处于低级阶段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所以小学音乐教学只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产生情感共振, 才能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一、创设情境氛围, 激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情激情, 点燃孩子们对音乐的情感火种, 带领他们细致入微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境, 使其内心与音乐产生共鸣, 对音乐动心乃至动情, 并很快地进入音乐角色中去。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 更应以一个参与者的形象出现,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实现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以教师的丰富情感与完美人格去感染、塑造学生。情感效应的主导方面在教师, 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要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 教师首先应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只有教师先动了情, 才能感染给学生,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情感, 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去实现。如在授课前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听音乐拍手或做律动, 走到学生中和他们一同拍起来、跳起来, 把自己融入学生中。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在这活跃的气氛中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殿堂,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听一段音乐, 谈感受、谈联想。教师亲切、随和的教态创设了一种愉悦、合作的学习氛围, 而学生在一种积极情感的驱使下, 很快投入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情感的心理需求, 这为后一环节的教学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深化音响感知, 丰富学生情感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 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前提, 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在音乐教学中, 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 都应遵循听觉艺术和感知规律, 注重以音乐为本, 从音响出发, 以听为中心, 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如在教学歌曲《小巴郎, 童年的太阳》时,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音响效果。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在每次听赏前, 分别提出了聆听要求,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听会了歌曲。同时, 在音乐的渲染中, 学生的听辨能力得到提高, 对音乐的敏感性会进一步得到增强。“音乐内涵的多义, 情感的丰富, 意向的飘浮不定, 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 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 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 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 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 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 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 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

三、通过联想升华, 强化学生情感

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 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欣赏者的想象越丰富, 就对音乐作品的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体验就越清晰, 感受到的情感、形象与意境也越鲜明。

比如, 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那欢快、明朗、优美的旋律能够激发起人们对春天的想象: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溪流等, 人们陶醉在音响与美妙的想象之中;贝多芬的《田园》, 使人们在欣赏溪边景色时常常想到司空图的名句:“碧桃满树, 风日水滨, 柳荫路曲, 流莺比邻。”因此, 丰富的情感和无尽的想象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审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四、鼓励音乐创造, 深化情感体验

音乐课中的即兴创造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活动, 它以即兴为导入, 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生活等结合起来, 将歌唱、演奏、表演、身体活动等结合起来, 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性。在活动中, 教师应特别重视活动本身, 提示自己的理解, 并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如《小雨沙沙》是一首活泼的儿歌, 教师启发学生创设一个怡静优美的自然环境, 让学生参与即兴创造。几个学生扮演小雨, 几个学生双手手腕相靠, 掌心相对, 托在下巴外, 作种子发芽状, 构成一副美丽的画卷, 在音乐伴奏下, “小雨”和“种子”翩翩起舞, 在欢乐的气氛下, 种子出芽的成长情况。在音乐中愉悦孩子的心情, 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不仅感受了美, 更表现了美。通过歌曲的学习、体验以及对音乐要素的细致分析,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与生活, 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所给的音乐内容进行即兴创造, 则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己有体验, 学生的表演亦是紧扣音乐情绪。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有意识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 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音乐实践, 在符合音乐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上一篇:政治课素质教育下一篇:黄山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