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共10篇)
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1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所写的角色达到情感共鸣;借助语言的表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达成共鸣;因势利导,适当拓展,发挥情感,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情操。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言文字 共鸣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汉代王粲的《柳赋》:“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人情感于旧物,心惆怅以增虑。”简言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联系。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情感。
现代教学论与传统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认为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发展,同时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也应得到发展。为此,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以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二是以热爱本学科学习、以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大纲所概括的那样:“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收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另一位资深行家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针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方式,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如下:
一、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文章中所写的角色达到情感共鸣,全面理解人物形象。
中职生由于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数靠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一碗清汤荞麦面》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用充满温情的笔法,塑造了在艰难生活中积极向上、相互扶持,最终走上幸福生活的母子三人的形象。文中讲述了遭受打击的母子三人,大年夜来到北海亭面馆,“头碰头”同吃一碗阳春面。以后他们又去过两次,每次都得到面馆老板的热情关照。经过十几年的不屈奋争,母子三人终于从逆境走向光明。当他们第四次来到北海高官禄面馆吃面的时候,两个儿子已长大成才。文中始终洋溢着脉脉的温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在教学中,我着重强调了文中几处细节的描写。如对母亲去要面的语言的体会:
“„„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 ” “„„唔„„一碗阳春面„„可以吗? ” “„„唔„„阳春面两碗„„可以吗? ” “唔„„三碗阳春面,可以吗? ”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注意到这四句话的不同,再让学生试着朗读这四句话,读出语气的不同,最后把四句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区别这四句话的标点符号的不同。学生连番的比较,就能得出结论:四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母亲当时的心理:省略号在这里表现声音的断断续续,说话支支唔唔。少一个省略号,就少了一回支支唔唔,也就少了一份难为情。另外,要面的数量第一次放在后面,更突出了难为情。在数量上,第三次比前两次增加了一碗,也就少了一份难为情。吞吞吐吐的语言将人物犹豫、歉疚的心态表现了出来:深夜光顾,三人只要一碗面,而且又是极其便宜的阳春面,给店家带来了“麻烦”。“母亲”的确为在大年夜三人合买一碗阳春面而难为情,但为了能让孩子感受到新年的气氛,能让孩子吃到一碗由面馆做出的热气腾 腾、香味可口的阳春面,她只好也必须硬着头皮“怯生生”地提出只买一碗阳春面的要求。“母亲”的勇气来自母爱的力量,母亲的歉疚表现了日本女性特有的温良谦恭。
类似的对话还有《荷花淀》中夫妻话别的对话描写,特别是主人公水生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细节的描写,都能反映出角色的感情变化。“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理解艺术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借助语言的表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达成共鸣。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它描绘的是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表露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是对年纪还小的中职生来说,这样的情感显得有些遥远。如何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先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美景图片,脱离现实的情景;再让学生以配乐朗读的方式去体会文中描写的美景;然后鉴赏文中的写景精彩的句子,进行仔细剖析,体会作者对自然观察的细致和深刻,感受作者丰富而细腻的心灵。最后结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部分句子,以及网络流传的“盒子”形象,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情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想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的情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因势利导,适当拓展,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情操。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语文课内向课外的适当延伸,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适当的拓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操。
中职生部分存在明显的个性不足与心理缺陷,他们中的一部分盲目追求时尚、随大流、是非判断错位、价值观偏颇,语文课有时候也要担负起思想教育的工作。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程资源,因势利导,适当拓展,进行情感教育,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
在讲解王蒙的《善良》一文时,我没有去关注文章本身的语言和文章论述结构,而是针对文章的一些句子展开拓展。我向学生介绍了“善良”要面对的“敌人”,战争中的人性善良,灾难中的善良,还有日常生活中的长久坚持的善良,分别用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进行说明,让学生体会善良的可贵和人们对善良的坚守。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丛飞的有关事迹,特别是讲到了那些接受过丛飞资助的人们的表现,让学生明白善良也会被利用和欺骗,也就理解了文章中的深刻内涵。课后让学生来写对善与恶的看法,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正像德国著名学者斯布郎格说的“教育就是唤醒”。情感教育,这一双语文教育中的“隐形翅膀”,足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绚丽多姿,展翅翱翔!
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2
1 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
1.1 确定文章感情基调
“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怀鲁迅》一文中开篇写道:“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句式的特殊性:作为一个倒装句,它所饱含的情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强调“晴天的霹雳”是为了表现作者在听到消息时内心的震惊与悲愤,而这正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教学时,只有把握了这点,才能理解下文里作者表现出的异常悲愤以及对国民党当局的强烈不满。
1.2 理顺文中情感的变化与层次
好的文章,情感往往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发展、有层次的。《荷塘月色》中,作者总的情感是哀愁的,但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心里颇不宁静”的哀愁→充分享受“荷香月色”的淡淡的喜悦→“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淡淡的哀愁,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作者当时内心的彷徨和痛苦,理解作者这样一个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
1.3 通过关键词句辨析情感差别
人的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文章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个性色彩浓烈,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会寄托不同的感情。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最能表现情感差异的语句,从而体悟作者情感。如在教学职高语文高教版第四册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笔者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宝黛初见时宝玉和黛玉不同的反应。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会发现宝玉是“笑”,黛玉是“惊”,在学生的发现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一“笑”一“惊”分别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什么特点?这样,通过抓关键的词,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宝玉的率直,黛玉寄人篱下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2 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
2.1 情感的正确把握是建立在对文章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
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感知过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时,教者要在讲解中,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理解课文的环境,以推动学生充分的认识课文,理解课文,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学职高语文高教版第二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查找与作者茨威格和文中要赞美的托尔斯泰有关的资料。上课时,先讲解托翁的生平、思想、著作,培养学生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之情,再抓住“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即托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瞻仰这位伟人墓地时的情感,从而体会到文中称托尔斯泰墓是“最宏伟、最感人”的墓的原因,理解作者对托尔斯泰高尚人格的赞美之情。
2.2 想象入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透过语言文字领略作者表述之情,即想象入情。此时,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感受文中的情感特点。如在教授职高语文高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天净沙·秋思》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最能体现诗意的画,通过绘画帮助学生领略了诗人内心“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之情。
2.3 激发感情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祝福》一文中祝福之夜鲁镇的热闹与祥林嫂的悲苦惨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抓住这一点能激发学生对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封建思想的痛恨。
当然,引领学生正确体情,仅以上几点是不够的,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
3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一个认知主体,但是这个认知主体是受到他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制约的。因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他必须对这个施教的对象有所在意。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的。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因此,为了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教学每篇课文,教师都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备课时,自己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使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活在自己的心上,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产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对于那些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则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想象出一幅幅真切、鲜明的画面,体会出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细致、深刻,语言之优美贴切,以及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真挚的思想感情,自己先受感染。把握了课文的感情内涵,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讲课时再现出来,力求达到声情并茂。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教者应首先让自己置身于课文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先感动自己,在饱有感情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整体地感受作者在文中传递的情绪,从而效地使作者、教者、学生、教材的情达到四情有机相融、和谐统一。同时,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促使情感教学的优化,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从流程角度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时金林.2001-01-06)
[2]《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处置策略试析》 (金传富。2000-11-17)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3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职语文教学大力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一方面能够鼓励老师与学生在互相尊重对方情感的基础上实施整个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从深层次上体现情感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新课改理念下的情感教育一改传统的教育理念,它更加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表达,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情感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还体现在通过情感教育,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相关的教育学者指出,情感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对待他们自己的情感观念,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进而改善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
(三)情感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新课程重点强调学生的地位,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可见改革后的课程体现了以人文本的思想。针对此种发展现状,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一)设置课堂导入,营造情感氛围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课堂导入,可以说课堂导入是成功课堂的突破口,也是营造情感氛围的关键环节。新课改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注重情感式教育,而课堂导入的设计要以情感为引线,将情感教育贯彻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强化课堂的心理场。以情感为课堂导入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沿着情感的轨道,走入课堂内容。语文老师在情感教育的课堂中,应设置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内容作为课堂导入,以情激情,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开展情感教育,以此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平与教学质量。
(二)强化朗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朗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朗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与理解,同时也是语文老师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学生的语文课本所选取的内容都比较丰富多样,感情色彩也比较浓厚,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在阅读文章时,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通过语言的流露将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从而使得整个朗读环节变得有声有色,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朗读课文《项链》时,语文老师应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去朗读文章,通过朗读,读出作者对马蒂尔德给予的同情感以及对他爱慕虚荣所表现的憎恶感,如此的朗读,可以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对年轻人进行合理性的教育。在讲解这篇文章时,语文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阅读文章,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更能够深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进而到达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
教学情境的设置,对于引导学生的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相当丰富,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丰富教学情境,像开展一些朗读赛、答辩赛以及演讲比赛等等。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科目的教学,其中的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心智活动比较强的环节,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助于顺着作者的感情脉络,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学习《致橡树》一课时,老师应首先让学生们明确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之后再让学生对作者创作的背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进而引导学生对青春与爱情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后,将情感教育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来抓,实践证明,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环节中,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且还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双赢的效果。
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4
谈情感因素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针对大多数中职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的状况,教师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探讨并总结调动情感因素的有效做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方银伴 作者单位:开平市机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开平,529381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2008“”(9)分类号:H3关键词:中职 英语教学 情感因素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作者] 陈华
[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溶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1)有表情地朗读----引导学生领受情感美。?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产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
初探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篇6
谭朝霞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以情感为基础的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一旦把老师当作了朋友,课堂上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就敢于独立思考,敢于交流思想,而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变化,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经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情感的投入显得特别重要。
一、师生情感的建立。
(一)首先老师必须热爱学生。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正在成长着的青少年更需要爱。为师者不可不爱学生,这种爱既体现出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又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为教师所拨动。学生对教师的爱心感受越深,对教师也就越加信任,对教师的教导越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爱就会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课堂上师生才能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用情感潮水将知识的浪花冲向学生思维的岸边,师生亲密无间才能提高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动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采取挖苦、训斥,恶语侮辱学生,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方法,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挫伤学生自尊心,师生情感水火不相 容,即使是课堂表面平静,可学生渴求知识的心却变得冷漠,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对完成教学任务造成障碍。
(二)以情感人,对学生要用真情浇灌,拥有一颗关爱的心。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的重要了。这里的“情”一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语文学科要充满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以饱满的精神,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欲望。二是教师要创造条件多接触学生。作为语文教师,仅靠每周的几节课和学生接触太少,很难达到了解学生、关切学生的目的。特别是对文科班的学生,由于他们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习惯不太好,就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要利用一切场合与学生打成一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急学生 之所急,想学生 之所想。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语文课的学习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我的启发颇大。一个小学生因学习成绩差,且特别调皮,被班主任长期安排在教室
第一排靠门的特殊位置上,该学生从此更加自卑和厌学,成绩也更差。后来换了一个教数学的班主任,这位老师与众不同,他对这个众人不屑一顾的小毛头特别关爱,每次上课总喜欢摸摸这个学生的头。这一摸对老师来说也许是不经意的,不过对该学生来讲带来却是极大的幸福和满足,呵护了该学生的自尊心,也激发了该学生的上进心。从此这个学生每天都盼望这位老师来上课,听课也极其认真,且逐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该学生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功成名就的他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无不深情怀念当年数学老师那温柔的手和欣赏的目光。因为那手,那目光带着对他的鼓励和赞赏,成为他找回自我的无穷力量,使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学习与成长,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这个教师把这顽童带进神秘的数学殿堂的法宝,不是他把数学课讲得多么完美,而是他不怀成见的给该学生的鼓励和用真情浇灌。
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一)如果说理科的教学,在课堂上主要偏于“说理”,那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动之以情则不容忽视,它是教学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通过“传情”而授知,说理,达意。语文教学的知、理,意都是寄寓在“情”字上的——情发于心。因此,要“传情”,教师就必须有情,而表情达意所需要的首要方式就是语言。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使用的主要的教学工具就是他自己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同数理化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是大不相同的。从语言的具体运用来说,“言为心声”,任何人说的话都反映他内心的某种情感。从文章学上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现行通用教材可以说涉及了过去和现在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说,师生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中,面对充满情感涟漪和波涛的教材,面对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不可能不产生情感体验。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听,说,读,写教学时,应该遵循语文教学“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入强烈的情感,并把它与语言、思维的教学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课本身的特点——“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是美的享受”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必须是一种随文体而变化的特殊的意境语言。这种意境语言的临场创造,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心理动态的主要表现。
这种语言,既不是教材语言的单纯重复,也不是脱离教材的另铸新造,它是统领教材之后的一种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会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剖析文艺作品时,就必须使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感染力强的语言;在分析理论文章时,就必须用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生动有力,旗帜鲜明的语言;在讲解其它一些知识小品时,就必须用生动活泼,凝练简明的语言。即使是提问,教师也要设计一种恰当的语言,才会使学生感到这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样,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在神游于教师用语言编织的理趣交融的境界中,在得到美的滋润的同时,不知不觉记住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产生创造性。
(二)当然,真正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与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共鸣,语言因素固然重要,而教师把握课文内容的基调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材是美的丰富矿藏,里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百态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深邃缜密的科学美,准确生动的语言美,高尚感人的行为美······,这些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意境,都需要我们去体验和挖掘。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他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和课文的情感基调“同步运动”,要想很好地完成预定计划,是根本不可能的。如当课文的基调是清新爽朗的时候,教师的讲授心情应该是愉悦欢快的!当课文的基调是哀怨悱恻时,教师的讲授心情就必须是沉郁凄凉。而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政论性强,或深沉,或激昂。因此教师的讲授心情也应该随之或严肃,或振奋。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教师的讲授心情就应该是平正的感受。教师的这些情绪,通过教材和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给学生,使之能深刻地理解课文。
教师的这种随课文内容变化的课堂心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自我实现欲的产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这种缘情而变的心态,就不可能叩开学生的心扉,让知识进入他们的头脑和思想里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心态不论怎样变化,都被一个字贯穿,那就是“情”。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调的运用也是情感投入的一种重要方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个因素。从心理学角度看,优美的语句伴随着
精美的语调,能给人以愉悦,轻松,悦耳的感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灵活多变,启发式的语调可以促使学生成为“作品的真正完成者”。只有进入这样的境界,启迪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有保证。
如学习《语言与文学》、《谈中国诗》、《琵琶行》之类的作品,如果 教学语调本身枯涩无情,或是虚腔假调,那么 教学效果,艺术鉴赏就无从说起,缺乏真情,有声语言即刻黯然失色。只有在语调中融注情感,以神至声,以情主调,才能使多种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
教学语调还应追求美感效应。如品味讲授《荷塘月色》一开腔语调就要造成一种特定旋律,把教师内心视觉,作品潜在的情愫转化为声音造型,使学生亲临其境,亲睹其果,亲染其情,从而领悟作品以淡雅,朦胧为特质的优美情调。
教学语调还应错落多变,如表达情感,“爱”应气徐声柔,“悲”应气沉声缓,“喜”应气满声高,“惧”应气提声凝,“急”应气短声促。语调这样因“情”而异,教师的情感才能真正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人情炼达即文章“,文章中的”人情“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中的“情”的构成,除了取决于教材的内容,教师缘情而发的言词之外,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自身修养也是“情”的一个因素。教师的内在情操,教师眼神的顾盼表情变化,手势的挥舞,声调的抑扬顿挫,更是“情动于衷,而形之于外”的风采,这种风采给学生以无形的濡染,使之终身得益。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一位高超的艺术家。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篇7
近年来,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不受重视。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 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这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 不合学生的胃口。而另一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分流生” (即未参加升学考试提前一学期就进入中职校) , 在初中已基本被“放弃”。他们中有不少人学习态度欠端正, 学习兴趣不浓厚, 自控能力较差, 学习基础较差, 成绩不理想。可见,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与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尚存在着一段不小的距离。
二、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实施情感体验的必要性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策呢?笔者觉得, 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发挥中职语文课程功能的最有效途径。情感体验,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去体会, 感“他”情而生“我”情。只有增进中职学生的情感体验, 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动机, 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中职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尤为突出:课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 反映了作者的情感轨迹;教师上课要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把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调动一切感官, 从教材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中把握作品的思想脉搏, 通过自身生活经历的印证, 在思想上、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中职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唤起学生的情感, 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才能让他们走进作品中, 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要注意发挥语文课自身的“情”味, 挖掘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 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三、情感体验在中职语文课程中的实施方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 对学生施加一系列的情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 又可以引起学生欢乐、愤怒、感动、同情等情感体验, 使课堂活起来, 并洋溢着“情”的氛围。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这些话都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当然,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会是立竿见影的, 它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爱心和耐心。笔者认为, 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实施。
1.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体验的培养和积累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心。语文课不仅要传送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职语文教师平时要多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并且要抓住当前中职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经常与学生交谈。交谈是一种心理闲聊的方式, 不仅可以调节气氛, 还可增进师生的情感,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交谈中, 教师可以讲自己的求学经历, 说自己对某事的态度, 还可以把最近或当天的政治、经济、文教等各方面的热点新闻告诉大家。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封闭管理, 通过这些方式, 可以让学生跟外面的社会连接起来, 引导学生参与发表议论, 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 交换自己的看法。同时, 教师又是一个信息提供者, 提供适量的背景信息让学生去发现, 去探索, 去求得共识;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 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让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人生, 从而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教师把自己的真情展现给学生, 就能以己之真心换取学生之真心,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从而更愿意袒露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 既可以使我们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把握学生的脉搏, 真正了解学生, 又有利于中职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和培养。
2. 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 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 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的, 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巧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创造和渲染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气氛, 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 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以唤起他们的想象, 入境生情。如教《乡愁》时, 笔者在精选的音乐中展示了一些大陆与台湾的图画资料, 阐述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利用这些元素, 创设了一种情与景、情与理相融的情景氛围, 从而奠定了课文讲读的情感基调, 并且扣击学生心扉, 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 使学生进入角色, 产生情感体验, 同时也为学生深刻地去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下基础。诗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织在一起, 而诗人对个人经历的倾诉, 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燃烧而变成撩人愁思,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 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乡愁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 具有以往乡愁诗歌不可比拟的深度。通过让学生感受诗人余光中对祖国大陆和人民的依恋之情, 学生自身也接受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 很多课文, 在讲授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情境创设,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祝福》一文时, 我们就可以在先叙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激起学生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探讨祥林嫂惨死的真正原因, 以明晓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又如, 在教《项链》时, 可以开展对玛蒂尔德“诚信”的大讨论;在教《项链》时, 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表演;在教《林黛玉与贾宝玉》时, 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小品等等。这些体验活动给学生的感受是全新的, 富有创造性的, 既可以让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乐趣和智慧, 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
由此可见,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应该始终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观点,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而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爱心, 还要有技巧地去丰富中职生的人生体验, 使中职生能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 深入作品的内涵, 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人文情怀, 并形成对人生的有益影响。
参考文献
[1]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想 (征求意见稿) .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中职生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正面临生源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意志力薄弱、自信心弱等问题。一般而言,中职生比同龄普高生提前3-5年步入社会。这既要求中职生除掌握专业技能,还要拥有正确的成熟的情感。中职生年龄大多为17-20岁,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1,渴望独立与依赖行为冲突;依赖行为的冲突。中职生渴望独立生活,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意识都很强。同时校园环境也也给与他们足够的个人独立与自由空间。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限制,中职生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2,理想与现状冲突。中职生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对于实现自我价值满怀憧憬,然而社会上对中职生的偏见,常常会使得他们的理想受挫,产生强烈的情感冲突。通过学校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得中职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丰富并健全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认识自己的正性情感。
二、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指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重视情感的作用。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情绪及信念,以情感为目标与手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情感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1,促进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发展。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情感教育发挥重要作用:2,情感是通向认知的桥梁。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思考与领悟、积累与整合、应用与拓展的能力;3,积极的情感态度可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能力;4,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个性。
三、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轻情”现象普遍存在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类基础学科,情感性突出。中职学校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赋予学生美好的心灵与高尚的情感,充实学生知识,使得学生的情感与灵魂升华。但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教学的认知目标,忽视了教学的情感目标。甚至有些教师不知道情感目标的设立问题。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缺少层次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只注重对情感对象的内容分析,忽视与个人生活相联系的情感内容,情感培养没有按学生年龄特点,有层次的连续进行,教育内容抽象且缺乏具体操作,导致情感教育变成促进技能发展的手段。情感目标通过智能训练实现,情感教育被当作培养学生能力的辅助工具。
(三)中职语文教材内容、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内容安排上,中职语文教材忽略了情感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渗透着作者的丰富情感。这些文章理应能触其情思,悦其耳目,动其心灵,发其智力。但在语文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以空话、套话、高调来扭曲学生活泼纯洁的情感世界,把空洞的思想道德教育当作语文情感教育来推行,压抑学生思想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情感变得冷漠无助、脱离现实。
四、通过诗词教学进行情感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在诗词的诵读中体验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叫做诵读教学法。诵读教学法通过诵读使学生认识诗词意象、领悟思想感情。在诗歌教学中,应发挥吟咏诵读的作用。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对诗歌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直觉思维,陶冶学生的性情。诵读教学法的主要方式包括:1,配乐朗诵中体验情感。配上旋律伴奏的语意表达可创造立体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沉醉在情感世界里,深刻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2,反复吟诵中体验情感。双重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讲读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深人理解文字的情与意;3,在对比诵读中体验情感。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人格的高下,襟怀的宽窄。对比诵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
(二)在诗词的意境欣赏中理解情感
意境指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审美想象空间。其表现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最典型的抒情性作品就是诗词。1,在意境想象中理解情感。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读意境优美的词要有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境想象不限于情景想象,过程想象也是重要一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丰富想象,准确地理解同人的人格及胸怀;2,意境联想中理解情感。理解意境需要想象。联想丰富才能准确把握作者脉搏,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词中的色、形、声、态等感官意象强化了学生的心理感受。
(三)在领悟意境后抒发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学生、教师以及教材,因此情感教育当中的主要因素与学生、教师以及教材有着密切联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包括对教学内容以及语文教师所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在课程实践中获得心灵、情感体验,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感魅力以及情感素质,表达与体验教材当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对初中学生流露的情感与态度。从教材方面来看,情感因素包括课文当中隐含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2.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情境,以营造情感教育氛围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所收录的课文均融入了作者的丰富情感,语段之间句句关情。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保证教师情感、作品情感以及学生情感能够实现有效融合。首先,教师应熟读作品,了解作品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并同时对作品情感进行领悟,以便可以将作者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授初中课文《孔乙己》时,语文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孔乙己本应该叫什么”从而创设出悬念情境,当产生悬念时,学生就会更积极地阅读小说,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对作品情感进行点拨,让学生带着情感因素鉴赏作品,从而顺利实施情感教育。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情感。应用多媒体真实再现教材中的精彩内容,让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刺激,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充分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信息,并深受启发。如此一来,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有趣。
2.2深入剖析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以改善情感教育效果
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认真备课,在备课时深入挖掘以及钻研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并深刻领悟文章中的客观思想因素。唐代的白居易认为感动人心的前提是唤起情感共鸣,而在现代情感教育中也可以借鉴古人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文当中的情感进行点化,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找出情感的共鸣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使自身情感体验得以增强。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篇章主要包含三种情感因素,即大自然情怀、爱国情怀以及生命的赞歌。例如在教授课文《春》以及《死海不死》等文章时,可以对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等情感因素进行挖掘;而在教授《枣核》以及《最后一课》等课文时,则可以对爱国情怀进行培养,以便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深入剖析文章中流露的父子亲情,教育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并学会关怀他人以及爱惜自己。总而言之,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剖析、挖掘,对于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重视。
2.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说”“、写”练习,以培养丰富情感
新课改下的“说”主要指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培养,使语言表达变得规范得体。说话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便让学生通过“说”来表达自身情感。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抽出五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演讲的主题则让学生自行选择,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即可;如果学生没有理出演讲思路,则可以提供选题范围,并指导学生选题。
三、小结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作者姓名:门书侠 学科:中学语文 职务:德育主任 职称:中学高级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初级中学 手机:*** 邮编:3017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新课程背景下,情感教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重视。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即语文课内教学和语文课外引导两方面。
下面本人就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所谓以情施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突出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就教学内容而言,以情施教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情感地讲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教师的责任是把教学中那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正如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我们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为教材中体现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正因为教师在备课时,把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备到深处,在教学中就能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理解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对学生启发引导也就越富有情感性,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也就越深。
二、激发学生内在感情,使其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
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通过诵读,理解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三、整体理解,领会课文内在思想,把握其寓含的深意 叶胜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无师自通的能力。为此,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琢磨,推敲,整体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把握写作的思路,品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抓住思想精华。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几幅优美的移动图画,把读者带入静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读者可在产生的丰富想象中分享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词人朝期闲适的情感和心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创造了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在这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想象中,学生可以深切理解一个亡国之君的幽囚生活愁苦滋味。
四、咬文嚼字,推敲关键词句,把握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咬文嚼字是阅读理解的硬功夫。所谓咬文嚼字就是对那些言简意明的关键词句作细细的品味,悟出其蕴涵的深意。在具体的语文教学
中,老师一般都会抓关键词句来分析,但只有把词句的分析与贯穿全文中的心理体验、深刻的寓意结合起来,挖掘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领悟课文的要旨。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教学中应抓住“特别听得刺耳”,要学生细细地“嚼”:“刺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刺耳”?又为什么“特别听得刺耳”?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经过思索,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深入推敲,学生懂了:“刺耳”是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特别听得刺耳”是特别听了不舒服、难受。同胞因愚昧被杀,因愚昧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造污蔑,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抓住刺耳“咬文嚼字,蕴涵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闪出的耀眼火花,将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五、理性总结,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期望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就需要对构成文章之美的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总结,总结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美的规律,并通过反复地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写出美的文章来。进一步理性总结很重要,不是干巴巴地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而是进一步地领悟作者的心理体现,使学生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摆脱其识别的直接性,进行深层的理性分析,知其所想、所喜、所哀、所乐的成因背景,使其识别、升华到一个难以磨灭的思维层次上。这是将审美能力转化为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中介。没有这个中介,这个能力的转化就只能在无意识中进行,其转化的速度要慢得多,程度要浅得多。所以,这是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选材,立意一般化的有效措施。
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设计了五个逐步深入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抓住蕴涵情意的词句,联系全文进行自读、思考、讨论,进行理性总结,从而理解课文。这五个思考题是这样的:1.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中,他是最给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既然藤野先生这么好,“我”为什么要离开他,离开仙台?直接原因是什么?3.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是否是一时冲动?有没有思想基础?4.作者要离开仙台,离开藤野先生了,文章是如何来表现深厚的师生情谊的?5.文章选取的材料既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又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我们思考一下,这两方面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尾又如何把两方面统一在一起?这样组织教学,破除了循着自然段逐一分析,面面俱到的常规,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又始终抓住了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抓住关键词句推敲,领悟作者的内心体验;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是因为他对“我”的希望和教诲是为了中国,而藤野先生的精神又激励“我”为中国的新生而斗争。作者对良师的崇敬和怀念总是与炙热的爱国主义激情交融在一起的。
以上本人从课内的情感教育的五个环节谈了具体的做法,但课内教学须同课外学习活动兼顾。因为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师课内的延伸。因此,语文课外的情感教育须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两方面。
一、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谢朓从层台累榭自然风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说的是由于被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连酒都不想喝了,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巨大的感染力。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强调了引导观察大自然,却相对地忽视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一讲到描写景物,就是描摹对象的形、声、色、态,似乎只要把这些东西复制下来,就必定会是好文章。其实远远不是这么回事。能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声、色、态固然很重要,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作家描写自然景物并不是纯客观的临摹,而总是包含着作家独特的感受。朱自清写《春》,说春天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红”字就很富于主观感受的色彩。春天来了,太阳就变得红起来了吗?冬天的太阳就不红了吗?因此,这个“红”不是单单写颜色,它还包含着作家在明媚的春光之中那种温暖热烈的感受。有
没有独特而富有新意的感觉,正是衡量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为了加深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我认为不仅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感受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而且要引导他们在观察感受的同时,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例如观察秋天的田野,要引导学生去领略丰收田野的美,并且要激发他们认识劳动的伟大,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产生愿为振兴家乡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激情。为了使他们的审美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我们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对象的审美特征,适当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由杨柳的不择环境随处能茁壮成长联想到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质,顽强的生命力;由松柏的常青可以联想到永恒无私的友谊;由滔滔的云海可以联想到人的宽广博大的胸襟……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通过它可以加深情体验,扩大体验范围,而情感的体验之所以必要,又是因为通过它,可以使学生更牢靠更深入地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从而表情达意时将更加流畅。
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
我们往往强调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要抓客观事物的特征,但是却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能够准确、客观地说明一个对象的特征,可以是一篇成功的说明文,但是绝不会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小说。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常会感叹,作文内容和题目,谋篇布局也不错,但是却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没有动人的情感和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什么?因为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仅仅是纯客观地,依样画葫芦似地把看见的人和事写下来。他们心目中并没有情感的波涛,没有美的感情。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不仅仅是静观默察,抓特征,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必须强调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因为这是作文最根本的源泉。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生活,首先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物中开掘深刻的情感丰富的主题,使立意富有时代气息,又有思想深度。当前就要引导学生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主旋律——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表达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才有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例如:有位学生在与奶奶共同生活中,总感到奶奶太小气了,很不满。一次学校号召学生捐款支援山区希望小学,她硬着头皮去向奶奶要钱,奶奶竟大方地给了她三十元。这位学生很激动,充分挖掘了这件小事蕴涵的意义,当夜写了一篇习作《我终于理解了奶奶了“小气”》写得情意真切,且有较高的境界。其次,还要具有鲜明的、渗透着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情感态度。以上谈了语文课外如何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直接去把握社会生活。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宽一些,还可以从间接角度引导学生去把握社会生活。诸如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影视评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情感。
【中职语文中的情感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情感陶冶法11-03
中职教育中的情感教育09-26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09-13
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18
中职语文模块教学05-25
中职语文情趣教学08-27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11-13
中职教学中的市场营销06-01
中职语文教学朗读教学06-01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