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情趣教学

2024-08-27

中职语文情趣教学(精选12篇)

中职语文情趣教学 篇1

前言

中职语文教学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摇篮,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文学修养教学是提高该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应从其学习特点、性格特征出发。情趣化教学理念以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为依托, 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情感需求。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 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情趣化教学策略, 希望与广大语文教师分享、探讨。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情趣化设计, 激发学生兴致

中职语文囊括散文、诗歌、文言文、小说等众多体裁的文学作品, 且多为历史较为悠久的大家成就, 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因此, 学生在学习以及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水平的障碍, 长期将使学生进入学习倦怠期, 失去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致, 教师可以情趣化教学理念为基础, 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现代化、人文化、生活化的设计,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的情趣化设计应首先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风格以及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 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其次, 应注意教学内容的可设计性, 不能违背作者原意, 以尊重作品本质为前提;另外, 教学内容的情趣化设计要符合现代化、生活化、趣味化要求, 使学生能在创新的教学内容中获取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收获。例如,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激情, 教师可首先以译文趣味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首先从熟悉的文体中获得文章的本质, 并对人物语言与行为进行深层讨论;当学生得到一定的结论后, 可再呈现古文, 此时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古文学习则更为简单。

二、设置以情趣化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情境, 提升课堂活跃度

教学的情境策略是中职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情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情景设置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到教学中去, 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指导下充分参与到学习实践中, 同时也达到了提升课堂活跃度的目的。情趣化的教学情境设置, 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景化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准确把握, 只有当情趣化情境与教学内容核心相符合时, 才能真正发挥情景教学法的优势;其次, 教师在情境设置过程中, 要注意提升所设情境的“情”与“趣”的水平,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获得快乐, 方能达到情趣化教学理念的实践目的;另外, 情境的设置应重在创新, 陈旧的教学案例始终无法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的效果。例如, 教师在进行《祝福》一课的教学时, 可使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小组通过自学文章进行情节选择, 由组员担任文中人物角色, 并在课堂上组织表演;表演完毕后, 由其他小组成员对情节的优劣、戏中人物性格特征、情节意欲说明的问题等进行讨论。通过情境设置, 可提高学生对文章学习的参与感。

三、建立情趣化自由学习平台,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趣化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状态以及学习状况, 是现代人文化性质较浓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以提高学生素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为目标。因此, 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贯彻这一理念以外, 还应为学生提供情趣化自由学习平台, 使学生将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得以表现与实践, 有助于促进其知识本质的内化过程;且自由学习平台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情趣化自由学习平台的创设既要为学生保留足够的空间进行自由讨论与分享, 同时也不能脱离一定的学习主题与教师引导, 其中的度需要教师把握得当, 避免学生进入散漫学习或者高度拘束的误区。例如, 在《背影》一文的教学后, 为了提高学生对作者与父亲温暖又沉重的爱的感受, 教师可反其道而行之, 开展“父亲的缺点”的情趣化自由讨论活动, 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活动中, 学生或出现对父亲缺点侃侃而谈的现象, 包括生活细节等;在交流结束后, 教师使每个学生对同组的任一一个同学的父亲进行复述和评价, 并对其缺点进行一定程度原因猜想。通过交流、分享以及评价, 有助于帮助学生自行理解父亲, 并从中对父亲的言语举动进行进一步思考。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情”与“趣”的体验, 便是情趣化活动的本质目的。

综上所述, 情趣化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情感体验与趣味学习目标, 是改进传统中职语文教学、促进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教师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 以情趣化教学理念为指导, 从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探索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才能真正达到“情”与“趣”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明霞.人文主义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13) :141.

中职语文情趣教学 篇2

优化课堂教学

曲周县第二中学

李秀芬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然而,由于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本应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单调、沉闷,降低了学习效果。针对现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情境导入,吸引学生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例如上《隆中对》时,由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引入课文所记叙的那令人赞叹不已的“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会面。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可由影视导入,如可先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动画片《刮目相看》,后教学《孙劝劝学》一文。总之,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材”设计。

二、课上设趣,调动激情

(一)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

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让学生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二)、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在阅读文本、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我以郁钧剑演唱《家和万事兴》的电视画面结束全文。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三)、把“演员”请上台——变被动为主动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虽有一定的力度,但不少教师仍停留在传统语文教育学轨道上,灌输教材中的思想,偏重于死记硬背,很少顾及学生自己的思想,更不上启发学生去怀疑或发展前人的某些观点、思想,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或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看客和听众,而无法也无机会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了不良课堂教学气氛。

我们的课堂不是教师一灌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不是只传授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这种课堂并非仅仅是三尺讲台,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大舞台,在这

个舞台上,教师只是台边导演,学生才是台上演员,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三、链接生活,引进“活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完《傅雷家书》后,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用心体会并说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父亲深沉的爱。学习《香菱学诗》后,我请学生谈谈香菱学诗对我们语文学习的启发,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了“要多读”、“要有选择地读”、“要刻苦地学”、“要大胆创作、敢于想象”、“要有名师指点”等借鉴意义。学习《孔乙己》后,我让学生假设推断:假如毒打孔乙己的丁举人生活在我们这个法制社会,能逍遥法外吗?假如孔乙己生活在我们这个和谐温馨的社会里,能凭自己的特长找到一份好工作吗?然后请学生模拟影视中开庭审理案件的方式,对“孔乙己被害”一案进行公开审理,让学生以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孔乙己推荐一份合适的工作。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进了生活这一活水,语文课堂必将呈现蓬勃生机。

四、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中职语文情趣教学 篇3

【关键词】多媒体 中职生 审美情趣 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54-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就阐明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能否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特别是对于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增强求知欲,进而对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媒体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将图片、声音或动态、立体以及全方位变化的视频效果等生动形象和逼真的境况模拟呈现出来,给人以视觉、听觉和情感等方面的刺激,极大地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启发,诱发联想,起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审美情趣的作用。下面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得出的一些认识。

一、视觉刺激

教育信息学研究表明,视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一大来源(比重达到83%)。语文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发挥视觉这一独有优势,融图片、动画、视频、色彩、大小变化等视觉效果于一炉,给予学生视觉刺激,提高教学效率。

(一)文字的呈现。文字本身是一种线性结构,其表现力有限而单一,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打破这种限制。语文课件文字较多,设计时要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为准绳,对文字的大小、色彩、动画效果等呈现方式进行精心设计。一是可以用字体、字号、色彩、动画、声音等技术手段把学习目标、要求、重点、难点、疑点等重要文字信息与其他文字信息区别开来,提醒并抓住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兴趣。二是对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如表现情感基调变化、人物形象呈现、事物变化特征等字词,可以通过字体的差异、字号的大小、文字的颜色、文字的动画效果等进行多方位精心设计,赋予文字不同的个性特征,增加学生的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大标题、重点内容、重点词、应该注意的地方等,可用不同的字体、比较大的字号、加粗、鲜艳的颜色、不同的符号等来突出。三是可以用图片、色彩、动画、声音等多种形式把与文字有关的信息呈现出来,使“死”的文字“活”起来,多方位刺激感官,吸引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多渠道的文字刺激,打破了平常文字单调沉闷的冷面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供了学习驱动力,开启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图片的选用。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易于被人接受的特点。好的符合课文内容要求的图片,能启发思维,引起联想。对于图片的选用,有四点需要注意:一是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要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消除疑点。三是要清晰优美、赏心悦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是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只显示“冰山一角”,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探究的空间。如授《胡同文化》《米洛斯的维纳斯》《神奇的极光》《中国石拱桥》《春江晚景》等课时,笔者先把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北京胡同、卢浮宫三宝、各种奇异壮观的极光、赵州桥外形图、江南风景画等资料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如睹实物的感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听觉刺激

教育信息学研究表明,听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二大来源(比重为11%)。因此,听觉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多媒体的音频系统能提供模拟自然的各种声音,可以充分发挥听觉在教学中的优势。如教授《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笔者搜集了自然界的一些鱼类、鸟类、禽类和兽类等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授《虞美人》和《明月几时有》时,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以这两首词作词的歌曲,然后让学生跟着唱几遍,这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记住了诗词,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审美情趣的激发。在教授《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笔者一边放哀乐,一边用低沉、悲痛的声音读出群众在上海街头为逝世的鲁迅送葬时的情景,哀伤的情调把学生领进了哀悼的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刘和珍等学生的遇难产生情感共鸣。

三、多感官刺激

动态的事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课件中可融入富有动态美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予学生多感官刺激,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一方面,色彩丰富、动静结合、生动逼真的画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动态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形成了多感官刺激,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审美情趣。如在教授《变色龙》《雷雨》《边城》等课文时,笔者提前组织学生先观看经过改编的同名影片,使学生受到视觉、听觉、动画等多种刺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较好地把握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为了突出《鸿门宴》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笔者把电视连续剧的相关片段用多媒体播放出来,使文字的表述获得了动感,增强了教学感染力,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后,学生反映:“古文拗口难懂,但看了视频片段后,脑子就形成了令人难忘的场面,人物形象也就栩栩如生地凸显于眼前了。”

四、情景诱导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境况下学习,可以更好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多媒体正是创设这种情景的最有效、最快捷的工具。一切从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形、声、色和动画等效果来创设与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情景,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欣赏笔者亲自拍摄的一些月色下千姿百态、娇艳欲滴的荷花图片,并响起了流水般极富韵味的古筝独奏曲《出水莲》……动感的美图、逼真的动画、动听的音频等情景的营造,把学生引领进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笔者抓住时机创设语境说:“贵港市的别名又叫荷城,同学们都很熟悉荷花,那大家喜欢我拍摄的这些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并说说你此时的感受。”随着笔者的提问,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平时没留意到,月色下的荷花竟是这么美!用一个词形容就叫‘阿娜多姿的荷花吧。”“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娇艳欲滴的荷花”……接着,笔者趁机引入到:“同学们看荷花的心情是愉悦的,作者看荷花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课文感情基调上来,引起了思考,激发了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了学有所得的快乐,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构建了综合能力。

五、问题创设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配合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情景,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惊奇”和思考的问题,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尽量使学生多思多想,融进情境之中。好的符合课件设计情景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设计《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教学课件时,笔者让学生观赏了包括维纳斯在内的卢浮宫三宝后,设置了一系列问题:你怎样看待断臂的残疾人?你认为这是一种美吗?为什么课本说维纳斯断臂是一种美?如果把断臂复原,你认为怎样?由于问题设计得精妙妥帖,加之多媒体课件的特有效果,把情、形、境、理融于一体,一旦提出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就立即被调动起来,产生了兴趣,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拓宽了想象,优化了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了美的氛围,使学生懂得理解美、欣赏美,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能顺应潮流,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利用好多媒体,中职语文教学就一定会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基一.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

[3]陆天池.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1999(3)

【作者简介】罗乃侃,男,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职语文教育教学。

中职语文情趣教学 篇4

关键词:情趣教学,中职,化学教学,设计,应用

情趣教学, 古来有之。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教育家就提出“乐以去忧”、“亲师信道”、“与心相适”和“喻导激趣”等情趣教学方法。经隋唐、宋元和明清教育学家不断演绎, 情趣教学法日臻完善。如今, 情趣教学被当代教育家和教育者大力推崇, 在我国各级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情趣教学被认为是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 犹如程颐在《二程集·遗书》中所说:“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 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 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 则己物尔”。情趣教学能改变目前依然普遍存在的“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写, 学生记”的现象, 倡导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强调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中职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普高教育, 根据我国现行教育政策,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 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 在中职化学教学活动中, 除了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等化学基础知识以外, 更侧重于技能素养方面: (1) 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树立环保和安全意识; (2) 指导学生科学观察、认识生产和生活中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 并能用化学语言记录和表述;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工作作风; (4)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5) 培养学生敬业和创新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操, 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实践教学在中职化学中的地位高于课堂理论教学, 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服务于实践教学, 而“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等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显然满足不了中职化学教学的要求, 而且会极大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 注重教学的情趣性,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 学生才能乐学, 学有所得, 学以致用, 从而达到中职化学的教学要求。

中职化学情趣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情趣教学的成功应用, 必须处理好学生和教师两个主、客体的关系, 要求教师富于情感, 充满对学生、对课程的热爱, 才能以情动人, 感染学生, 促使学生有情感地去学。柳宗元曾指出情趣教学观的两条标准:一是强调教师应该用“热爱生徒”的赤诚之心去感化学生;二是用艺术化的手段去实施情趣教学。据此, 笔者根据多年中职化学教学经验, 对情趣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设计及应用谈几点看法。

(一) 做好两个良好开端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天之计在于晨”, 教学活动中每门课的第一节课和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相当重要。走进一个陌生的班级, 教师诙谐幽默之语言, 夸张得体之动作, 满怀充沛之激情, 以及对学生的热情和对化学的热爱, 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亲近, “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对将学习的课程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 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能否协调一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课导入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每一节课的前几分钟至关重要。新课的导入方式常可采用以下方式的一种或者多种:问题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 讨论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导入素材的选取要巧妙, 是学生熟悉的, 或者平时想不到的, 甚至可以是异想天开的。素材时常更新, 才能打开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 集中注意力, 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 联系生活实际, 预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中, 问题的设置与课堂情境应相互交织。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 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 可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验和思考, 刺激、感动学生心灵,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增强学习成就感, 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

如在学习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内容时, 可以按照以下程序组织教学过程:首先, 采用图片和故事导入法:展示普通防盗网初装和使用几年后生锈的图片;从学生大多喜欢的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的角度讲述古代越王勾践剑的故事。其次, 提出如下问题:家里的防盗网或者厨房中的铁刀为何会生锈?我国出土的古代刀剑为何千年之后依然那么锋利?引导学生讨论, 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正确讲解金属腐蚀的一般原理和防护措施。接下来用期待和鼓励的语气提问:“同学们从生活中还能提出哪些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问题或现象?”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金属生锈的两面性”, 即生锈的好处和坏处。最后, 将“金属生锈的两面性”引申到人之性格的两面性。为使学生易于接受, 先从自己谈起, 再谈某些熟悉的学生, 用词和神情避免讥笑和讽刺, 让学生觉得在听人生的故事。

以上通过问题、故事、图片、讨论、归纳及其引申等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使学生知道了氧化或酸化等作用可以造成金属腐蚀, 其防护措施主要是阻断这些作用;知道了铸铁, 知道了不锈钢, 知道了合金, 知道了医疗器械、发动机等零部件、化工厂管道和设备为何要防腐, 知道了金属结构及其表面处理等防腐措施;同时还知道了木匠钉铁钉时为何常把铁钉含嘴里, 还知道了铝制品的生锈为何看不见、为何有好处。具体了解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哲理, 也明白了只要对事物的两面性善加利用和疏导, 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这样, 通过联系一系列生动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 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触发学生主动参与, 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在思考和趣味的环境下, 既掌握了知识和相关技能, 又培养了品格情操, 其效果比教师枯燥的大道理强上何止百倍。

(三) 巧借名人典故和巧设陷阱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青春期, 他们崇拜偶像, 喜欢听名人和科学家故事。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 利用名人故事和典故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特别是那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名人、科学家及其典故对他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例如, 在讲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 讲述1955年毛泽东与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关于质子、中子、质子组成的谈话, 毛泽东提出:“以哲学的观点来说,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 对立统一嘛!”这是一位政治家的哲学预言。事有凑巧, 就在同年晚些时候, 美国科学家塞格勒、恰勃林等人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具有62亿电子伏能量的质子轰击铜靶, 首先发现反质子;同时, 发现一种不带电、自旋相反的中子, 即反中子。

学生在听名人故事的过程中, 在为我国有如此伟大的伟人而骄傲的同时, 也自然地认识到了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 领悟到“一尺之锤,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之物质无限可分的道理。也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 给学生讲述一些著名化学家的故事, 讨论一些当今科学前沿问题和科学争论热点、以及尚未认识和解决的科学疑难, 比如, 水资源危机、水体污染、白色污染、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环保问题。使他们自然萌发“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内驱力, 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树雄心、立壮志,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树立为人类造福的情感。有了这些兴趣和动机,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学习效果则事半功倍。

俗话说, “失败为成功之母”。在授课过程中, 还可以恰当地设计一些“陷阱”, 有意识地让学生犯点小错误, 在这种氛围中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 就能切入学生思维点,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有裨益。“吃一堑, 长一智”, 学生对错误的原因会产生深刻的印象, 再碰到类似问题, 学生则会从多方面仔细观察和思考。下面是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某教授在演示台上放上一杯溶液, 然后用手指去尝, 甜丝丝的、十分愉悦的表情跃然脸上, 但大多学生在尝过之后露出的却是苦涩的鬼脸。原来这个教授伸进溶液的是食指, 而尝的是中指, 着实忽悠了学生一把。该教授就是利用巧设陷阱一法, 告诫学生要仔细观察事物。我们在讲授化学课程某些内容时, 若能巧妙地预设一些“陷阱”, 或者如相声大师巧设一些“包袱”, 往往会收到奇效。

(四) 有效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以其图、文、形、声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了课堂, 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全方面的刺激。在化学教学中, 多媒体的运用得当, 具有增强课堂直观性, 突出重点和难点, 增大课堂容量, 创设立体化教学空间, 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强化作用。

如在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时, 用NaOH+HCl=NaCl+H2O作为例子, 以以下的设计和制作思想显示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

四个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钠原子、氧原子、氢原子和氯原子, 分别用长度不等的短线表示化学键。通过Flash动画动态模拟NaOH、HCl两分子的碰撞、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等过程。提出“为何碰撞时NaOH中O-H键不断裂?”“生成物NaC和H2O分子间能不能发生碰撞, 碰撞后两分子能否发生逆向生成NaOH和HCl分子的反应?”接着列出各键的键能数据和相关的化学理论解释这些问题。学生从直观、生动的动画模拟中得到感官认知, 理性地认识到两分子必须发生碰撞和碰撞过程中必须有键断裂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这种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语言”, 加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和理论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与化学反应有关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活化能及其过渡态等概念 (大学化学课的内容) 也可制作简单的图形进行演示, 目的不求学生能掌握, 只求学生产生“大学的内容我们也知道”的满足心理, 对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会有一定的帮助。

(五) 搭建实践舞台

中等职业化学实践教学是中职化学教学基本要求之一, 根据我国现行中职教育的目的, 实践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不可或缺。在现行中等职业化学教材中,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基础实验和探究实验项目。教师应根据现有的条件增加或修改实验项目, 在利用有限的资源做好实物化学实验的同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与国内广大同仁交流, 搜取或自己制作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 对一些由于条件不足或者实际难于实现的化学实验内容进行虚拟化替代。甚至可以用比赛的形式组织和鼓励学生根据相关资料制作一些实验的多媒体模拟过程。

教师对学生加强实验指导和训练的同时, 在理论教学当中时刻也不能忘记用实践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让学生走进生活, 做实践的主角。例如, 讲二氧化碳性质时, 联系到当前世界普遍关注的温室问题, 提出低碳生活理念下如何开发燃料乙醇、降低汽车尾气等对空气的污染。讲解化学农药时, 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农药残留对人群的危害, 走进菜地或菜市场观察各类蔬菜可能化学残留问题, 从而树立绿色食品的理念。

只有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常常搭建实践舞台, 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和体验生活, 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领学生情感不断地参与,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才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促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学习和掌握走向未来社会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思维习惯。

(六) 全面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心态, 一个经常遭受挫折和失败的学生如果总是得到负面评价, 会极大挫伤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从而“破罐子破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教师只有设身处地地体会中职学生年龄、心理等实际情况, 对其表现给予恰当的肯定评价, 才能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态, 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动力。评价因人而异, 评价结果也不是都给高分。也许一个惬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 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暗地会下决心“我要更加努力”。除了教师的评价外,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 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的学习氛围, 达到优带差, 互相激励的目的。在所有评价结果中, 应尽量避免负面评价, 即使必须做出负面评价, 也必须注意方式和策略, 以修复学生的信心。

总之, 要想让学生入迷, 酷爱化学这门学科, 就必须重视情趣教学, 在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适时恰当地穿插运用以上手法, 激发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 把自己真正当成知识的主动获取者, 教与学的活动才能迸发旺盛的生命活力,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达到“乐之者, 则己物尔”的学习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柏勋.古代情趣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26 (6) :83-84.

[2]李霞, 段冉.情趣教学在大学英语互动课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 2009 (1中) :150.

[3]姚永和.化学情趣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J].科教文汇, 2007 (9下) :125-126, 138.

[4]王柏勋.语文情趣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研究, 2006 (9) :82-85, 96.

[5]崔恋.情趣教学.素质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J].山东教育, 2006 (7) :19-21.

[6]李怡华.数学课堂情趣教学尝试[J].教育科研论坛 (教师版) , 2005, 4 (11) :69-70.

中职语文情趣教学 篇5

关键词:二模;彝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14-01

“二类模式”简称“二模”是指少数民族地区以主体民族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本土民族语文课的中小学校。本文所针对的是彝族聚居地区以彝族语文为开设科目的凉山彝区中小学校。在凉山彝区的“二类模式”中小学校中,彝族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呈十分落后的状况。

1、教材编写更新较慢,教本内容远远不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教本内容严重与“九义”汉语文教材内容脱节;

3、师生通过教与学快捷掌握彝族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难度增加;

4、彝族语文教学的监管措施不到位,教学成果奖励层次习惯性地总是放于其他学科之尾,挫伤了教学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营造和树立教与学的情趣。

首先,彝族语文教师必须置身于具有刻苦研究习惯的学习型教师之列,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深谙“双语”教育理论,诚信语言的双向互补功能,懂得彝汉双语有着既对译又对解的特性。学生通过对“九义”汉语文对译过来的彝族语文课的学习应用,能够弥补他们在学习主体民族汉语文过程中的许多遗漏和使用中的不准确现象,从而提高其学习主体民族汉语文的学习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广学博知的“一条河”观念,学习中小学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和媒体以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和愉快教学,让全新的双语学习理念和教学模式去占领师生教和学的心脑世界,使师生逐渐消除在学习彝族语文中的偏见和错觉,让他们感受彝族语文学习能解决师生在学习汉语文课中存在的许多难题,同时感到自己汉语文知识水平的提升。

其次,要做好总结和比较,选用便捷、妥当的教法。根据彝族语文课有限的课时数和预定的教学目标看,“优生带队”是较好的一种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让优生带头学习引路,让中差学生借助课本和工具书纠正和修改优生和教师在引学中出现的差错,差生跟着优生和中等学生学会新知识的一种愉快教学方式。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层面不同的学生的情趣保持在一定的愉快氛围中,让优生有个“为人之师“的光荣感,让中差生在纠正优生和教师的错误中感到愉快和自豪,让中差生都跟着优生和教师不停地读写学练,完全避免了差生闲着“没事干”的弊端。

在”二模”彝族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有学生学习起点的错落不齐现象。在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学生中,经常会有才开始学习彝族语文或不能操持彝族话的“二模”学生,他们往往在课堂上由于“跟不上”而表现得坐立不安,这一现象如果长久得不到引导纠正,会使学生惧怕甚至于放弃学习彝族语文。“优生带队”的“引”“学”“纠”课堂教学是“二类模式”学校、班级起点不等学生学习彝族语文的较好教学方法。“优生带队”学习,还应当在课外学习活动中加以使用和体现。如在演讲比赛、朗诵、习作等活动中,都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参加,教师应让优生带领中差同学参加集体活动并取得个人和集体荣誉。他们各有所长,各施才智,汇成团队荣誉。这不仅使优中差学生都对彝族语文学科有了学习兴趣,还助长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平时,中差学生没有多少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又有许多东西没能很好地学习,心理上总是认为“欠了老师的帐”或者觉得老师看不起自己,见了老师就紧张、胆怯。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应注意保护好学生的“面子”。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成果表明:中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理是十分脆弱的,他们的内心往往很紧张,一心总想着回答不好老师的提问。加上“二类模式”学生多数来自山区彝区,本身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羞怯意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根据以上现象做到体贴学生,知道学生一时答不上的问题就不要抽问。绝不能在课堂上施以惩罚性、报复性提问,多问多数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余还要积极主动地给中差学生打招呼。聊天时切忌“三句不离本行”地谈学习谈成绩,尽量谈些能体现学生长处、亮点和的话题。让他们慢慢消除顾虑和羞怯,亲近老师,喜欢学习。

再次,“二类模式”中小学的彝族语文课时数仅次于“九义”汉语文课时数,处于次主课的课时地位。

教师应珍惜这样的机会,多宣传自己所从事的双语科学常识。让自己周围的师生们知道,让学生家长也领会到开设彝族语文课的好处和目标所在。使他们消除一切忧虑和误解,确信“二类模式”的彝汉双语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学习汉语文等主学科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既能懂得彝族语文和彝族文化,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主体民族汉语文知识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

初中语文情趣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趣化;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72-02

所谓情趣化教学,指的是在语文学习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相关的内容,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如果能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情趣化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还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喜欢学习语文。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开展情趣化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运用图画实施情趣化教学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主要靠的是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一味的抄写和背诵,缺乏应有的激情和乐趣,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而在情趣化教学下,可以将图画教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比方说,当学生在背诵课文感到疲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画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画的内容要与所背诵的课文相关联,以此来提高学生背诵的热情。例如,在背诵《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时,完全可以借助画画来提高学生背诵的效果。因为该诗主要是写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草稿纸上描绘钱塘湖春天的景色,当学生在画寺院的时候,就自然会记住“孤山寺北贾亭西”;在画云与湖水的时候,就自然会记住“水面初平云脚低”。等等如此在图画中,来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富有激情而充满活力。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情趣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这对于实施趣味化教学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降低学生语文学习的枯燥性,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比方说,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首先查询该课文作者的基本情况,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文章的环境因素,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查询作者陶渊明的生平简介,感知陶渊明的心里志向,以及该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所写的,有了前期的知识做铺垫,学生就会更深入地了解文章所要表达思想情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除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查询效果以外,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趣味化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比方说,在学习《花木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花木兰》的视频,加深学生对于花木兰的认识,通过视觉的冲击,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提高趣味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合作教学手段实施趣味化教学

一个人的学习效果总是有限的,合作化教学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下,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趣味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提高课堂学习的激情。因为一个人的学习总是枯燥和乏味的,只有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探究中,才富有学习的活力,还能收获同学之间学习的友谊,因此,合作学习是趣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父亲的背影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出来,然后,让每个学生去介绍自己的父亲,同时,将《背影》中的父亲进行相关的讨论:“背影中父亲为什么要爬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在讨论中,学生就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爱的情感,并且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会有效增强学生对《背影》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趣味化教学

语文教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提炼和升华理论内容,提高学习的效果,尤其是在背诵课文内容时,如果单纯地咬文嚼字、死记硬背,是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的,除了采取在视觉上引导学生以外,还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去丰富语文课堂,在生活中寻找激发学生兴趣的例子,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比方说,在学习《伤仲永》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文中所说的后天努力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搜集生活中通过后天努力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其中,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鲜明的例子,华罗庚在小的时候学习并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因此,用学生熟悉的华罗庚的例子,来反证伤仲永的例子,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了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情趣性,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其效果也是最好的,因为仅从语文课本中去学习和理解课文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学生身边的例子是活生生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会有效增添语文学习的情感性,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五、通过音乐手段实施趣味化教学

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学习的心情,激发学生的情趣,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的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比方说,在语文写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进行写作,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还有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听音乐,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放松,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不过有的学生认为听音乐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其实,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当学生学习疲倦时候,能够听一听音乐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音乐的感染下会使学生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通过音乐的手段来实施趣味化教学,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感觉困倦时候,音乐更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总之,情趣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情趣化手段的运用,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不断更新理念,改革方式,使情趣化教学作用能够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 陈远明.市美情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3(28):3.

[2] 陈幼梅.谈初中语文诗歌赏析阅读教学预设[J].科教导刊,2012(9):114-115.

[3] 赵明献.初中语文教学如何開展有效学习[J].祖国:建设版,2014(1):106.

[4] 杨光驰.谈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阅读与背诵[J].课外阅读:中下,2012(2):231.

构建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7

一、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二、教师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

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介绍“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有条件的可播放有关“神舟”5号升入太空的录像片断,提出问题,课文是怎样记录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让学生自读课文,因课文较长,应保证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并提出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怎样描写的,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可指名学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在自学课文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着重描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们为“神舟”5号航天飞船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送行的人中有“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气氛表达出来,体会人们为“神舟”5号航天飞船送行时的无比激动的心情,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来体会航天员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情

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

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五、课堂提问重评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不绝于耳,无论是答了几个问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教师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翘起大拇指,称之“真好”“真棒”;或者兴师动众,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教师死守事先写好的教案,当学生的回答进入“教案的套路”后,教师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是夸奖,又是板书。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的实施 篇8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发达的信息条件, 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1课《草船借箭》, 预习时, 教师可布置阅读《三国演义》;第12课《将相和》, 预习时, 教师可布置阅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第13课《景阳冈》, 预习时, 教师可布置阅读《水浒传》;第14课《猴王出世》, 预习时, 教师可布置阅读《西游记》。这样的阅读, 没有成本的增加, 而阅读的范围则无限。

看图说话、答题, 可谓老生常谈。运用知识可视化策略, 让教学丰满生动、饶有趣味。课前, 我都要收集大量精美的视觉素材制成课件, 以备学生观察、学习。在小学课文中以说明文、记叙文为主, 说明文需要具备直观认识的图片冲击视觉, 让学生的思维涌动, 之后发表所思所想;记叙文的不同之处是按时间顺序展示课文结构图, 学生看图复述, 要求声情并茂。

二、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学习《妈妈的账单》以后, 我要求学生对这篇文章熟读精思。因为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账单, 而是包含着教育技巧和爱的表达的账单, 有着妈妈的良苦用心, 相信对很多学生都有非常大的启示, 他们的妈妈并没有给他们开出类似的帐单。并且要求学生将心比心, 让他们说出心里话。我提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发生没发生过类似妈妈的帐单这样的故事?我们又是怎样处理这种事情的?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有没有拨动你的心弦?父母究竟给了我们多少的爱?在你们的爸爸妈妈中, 有多少是白头发的父母?”我看到了三分之一的学生举起手。我对学生说, 你们现在还是小学生, 居然这么多的学生父母累白了头, 等你们到了初中以后, 甚至大学毕业了以后, 你们的爸爸妈妈又有多少是白头发的?恐怕到那个时候黑发的爸爸妈妈都不多见吧?!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白发往往因为遗传, 但通常是由儿女遗传给父母。让我们以这句名言为主题, 借鉴《妈妈的账单》, 写一篇表达父母之爱的文章, 具体的题目自拟。

我看到很多学生的表情很郑重, 有的学生眼睛还湿润了, 我感觉到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作文交上来, 大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父母对他们的至爱, 通过稚嫩而真诚的文字, 我感到了“爱”对他们的深深地触动。

三、结合语境, 品味语词, 巩固学生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能够流传下来, 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 所以, 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性学习应该尤为重视对文本词语的品评体味, 教师注重体验品味能为学生理解知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效率, 同时, 语文知识的学习, 又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文本、把握作者意图、提升人生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阅读教学体验性学习既重视学生的主动体验品味, 又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具体来说, 品味语词, 可以结合具体语境, 帮助学生理解临时意义和词语的隐含意义。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找到文本的“空白”, 创造意境, 让学生主动地将文本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或补充情节上的空白, 意念上的省略, 或改组原文的内容, 或延续原文的情节, 或对原文的某些观点进行提炼升华, 从原文引出新的见解, 进而使学生的想象形象、生动、具体, 学生得到的体验也更深刻。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趣培养 篇9

一.抓住优美的景物描写不放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春夏秋冬, 风花雪月, 展现的是姿态各异的大千世界。古往今来, 人们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 吟咏着大自然的伟大, 创作了许多写景的名篇。纵观初中语文教材, 每个年级都有关于景物描写的精美文章。

针对教材中这些课文, 教师要善于着眼于作者描写的优美景物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这些课文往往一段 (句) 一物一景一画, 在反复朗读中, 细细品味, 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幅完美的有声有色的立体景观。如朱自清的《春》, 主体部分里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四段文字一段写一物, 各有特色, 一物成一画, 反复品读, 使人陶醉如痴。学生在优美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出一种美景, 美的境界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严格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对于精彩的段落或篇章更是要求做到一字不漏。在背诵中从作者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得到美的享受, 并铭记于心, 回荡于怀。第三, 拓展练习。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自然景象, 先仿写后创造,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注重人物的形象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新编教材中, 很多文章让人感觉到人物形象的高大美好。《散步》中一家三代互敬互爱、相互体谅是一种美, 《背影》里父爱子、子敬父是一种美, 《麦琪的礼物》小俩口的真心相爱是一种美,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是一种美, 《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是一种美,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嫉恶如仇、除暴安良是一种美,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样是一种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一种美……

教学中,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方面描写的语句, 乃至细节描写的地方, 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 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形象美。从而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活动中收到教育, 人格得到健全。如学习《散步》后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 知道在生活中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读到《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的细节描写不禁潸然泪下;学完《最后一课》能对文中人物的爱国情感肃然起敬……就说明利用教材是能对学生充分进行审美培养的。

三.品味精美的语言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 教师主要是以教材为媒体, 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信息的传递作用于学生。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以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 借助各种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名篇佳作。朗吉纳斯说:“一篇文章的思想和文词是相互依存的……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精美语言的品味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精美的语言主要表现在准确精当地使用词语和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上。教学中如果把握好文章语言的这两个方面, 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不仅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法上的特色,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春》中写小草有这么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嫰嫰地, 绿绿的”。一个“钻”字准确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嫰嫰”写出了小草的质感, “绿绿”写出了小草的色彩。文字虽没有图片、声音那样直观, 但它的表现力是非常强的, 还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美的享受。读着这样的语言文字, 口中有声, 眼中有景, 心中有情。何尚不是在享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呢?

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语文课文中很常见。如上述两例中, 除用词的精当外, 同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像比喻、排比、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运用的相当多,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并获得美的享受。

情趣课堂——语文教学的生命 篇10

一、热爱学生———情趣课堂的前提

热爱学生是构建情趣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 而认识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不是平等的, 没有和谐的、宽松的氛围, 别说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不会迸发出来, 就连书本上的知识他们也难以掌握好。

热爱学生, 从不歧视学困生做起。有些学生只是文化学习成绩不好, 怎么就说人家是“差生”呢?没有差别就谈不上教育。差别永远存在。差别只能缩小, 而不会消灭, 否则就没有辩证法。

热爱学生,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在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 了解每个人的不足之处;还要不吝啬表扬, 会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爱。

学生从老师这里感受到了爱, 同时老师也赢得了学生的爱, 自然就喜爱老师教的语文课。学生爱语文, 学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必然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课堂激情———情趣课堂的保证

一堂没有激情涌流的语文课, 注定是苍白乏力的, 是无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印迹的。语文课往往是靠激情获得力量, 课堂激情是构建情趣课堂的保证。于漪老师认为:“课堂激情”是直击学生心灵最好的“武器”。语文课堂上, “激情”更是“征服”学生的重要“法宝”, 它是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内涵。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书读到动情处, “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拗过去”, 情感如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田, 或许就在那时老先生在“我”的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魏巍的老师蔡芸芝“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学生觉得她是最美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 “连声音都发抖了”, 给学生以终生难忘的印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情趣课堂强调的是注重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当教师进入课文的某种情境, 加以阐发或迁移, 通过自己激荡的感情, 恰当的诱导, 就可以感染学生的情感, 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往往缺乏个性,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不敢把自己在备课中的情感冲动和情感体验告诉学生。常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文章作不投入情感的“鉴赏”, 对文章大意作冷漠地复述, 对文章的主题作冷漠地说明, 对文章的写作艺术作冷漠地介绍。这样的“冷漠”教学必然使本来无比丰富、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要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从何谈起呢?

特级教师钱梦龙讲授《最后一课》, 文章中韩麦尔先生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和小弗朗士痛悔的心情, 都明显地在学生心中激起共鸣。课就要结束了, 而钱梦龙却峰回路转, 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跟小说里的韩麦尔先生一样都是教本国语文的, 你们猜猜看, 我读完小说后, 会有怎样的感想?”学生们纷纷猜测, 而且都言之有理。最后钱梦龙肯定了一位学生的猜测与他的感想完全吻合。学生是这样说的:“我想您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因为您教的是我们祖国的语言, 它也像法语一样———最明白, 最准确。”于是钱梦龙赞美祖国语言是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之一, 汉字是信息时代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文字。从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中, 可以看出钱梦龙强烈的自豪感已使他们真正动了情。随后, 他又让学生谈了各自的感受, “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课, 在余韵悠悠中结束, 而学生们仍沉浸在一种“顿悟”的兴奋之中。

三、求变求新———情趣课堂的核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 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兴趣的前提是有趣味, 用趣味来引导才能激发兴趣。语文课堂的“趣”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求变求新上, 这是情趣课堂的核心。有人这样评价钱梦龙的教学:“他追求的是活而实的教学方法, 并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情趣。他因人因课设法, 术多也。”钱梦龙教学往往能够打破教学设计中的思维定势, 每教一文, 都潜心研究, 精心设计, 巧于构思, 灵活施教, 使教学过程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使平淡无奇的课文时时闪现出新意与巧思。这样, 既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 进而充满激情, 又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致与乐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为思想感情所创造的美和游戏的璀璨所照耀, 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教师应该大胆突破课堂教学的固有单一的模式, 锐志改革, 勇于实验, 创造并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诸如:猜谜语、读图片、做导游、朗读比赛、课堂辩论、即兴表演、自导自演情景剧、记者采访、法庭审判、招聘应聘、实物演示、音乐伴读、情境导入、激情范读等等, 学生就会在愉快欢乐的气氛里认知明理,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比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 选择了“法庭审判”的教学形式, 营造了课堂模拟法庭的教学氛围, 法官、律师、证人、被告、原告、陪审员等均由学生担当。“法庭”对文本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等人“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 一改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 学生的兴趣极浓, 有的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出各种“证据”, 强烈要求“法官”给他们定罪;有的学生也竭力收集“证据”为他们作无罪辩护。课堂上争辩声此起彼伏, 气氛十分热烈。这样的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情趣教学分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趣教学;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在小学的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生价值观进行培养和建立的启蒙课程。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采取口头教授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课堂的氛围过于沉闷和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保障。随着我国对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语文教学也在顺应社会的发展中面临变革,情趣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情趣教学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轻松,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材的知识内容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情趣化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情趣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贯彻到整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富有情趣性,给学生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留下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师还需要认真倾听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对语文课程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变革和调整,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平时的学习指导中,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以对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教材内容发表自身的看法和体会,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加强观念的沟通,互相学习,互相拓展思维,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增强。

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课程和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和补充。通过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提高学生之间的友谊、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让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为健康。学校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可以开办相关的兴趣小组和活动,让学生的自身兴趣得到培养,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与老红军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对于一些处在农村的小学,教师应该结合农村独特的地理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对于处在农村的小学院校,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亲近生活和自然,这也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独特优势,在这样一个便利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对生活和生产的知识和常识进行教授,让学生在切身的实践中快速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不断地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学生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评价制度的变革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加注重,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念,打破传统的应试评价制度,综合诸多元素对学生进行评价,保证学生成绩评定的公正性。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和家长更多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对学生的考试分数要求过于严格,这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不断增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挫败也让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调整,多注重学生的课外培养,将卷面考试在期末评价中的分数比例进行适当调整,融入更多的能力发展评价,提高教学评价体系的综合性和有效性,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的意见反馈,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等高新技术引入到教学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写作束缚,让学生能够大胆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保证作文的真实性。高科技教学辅助仪器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先进的仪器也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让教师的教学工作难度得到降低,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写作束缚的解脱,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情感进行表达,增加学生写作的自由度,避免由于格式和情感的要求,出现抄袭现象,保证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从而掌握学生的内心情感,有效地 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吴红娟.情趣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3).

[2]姚岚.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情趣”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3).

语文教学中的兴趣与情趣教学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引导,兴趣与情趣

春去秋来, 寒暑交替。随着岁月的年轮, 我们日渐成熟。曾经以为, 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尴尬的学科。如今在一天天、一年年地摸索中思考, 观念逐渐改变。语文课应该是有趣的, 它不仅具有学科的工具性, 更带有民族的人文性。语文老师可以让课堂充满活力, 生机盎然。

犹记多年前, 踏上三尺讲台, 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心激动不已, 感叹颇多。叹学生之不易, 整天泡在书山题海里, 过着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然而面对家长、老师、社会殷切的期望和同窗学友之间的激烈竞争, 很多学生都在抱怨负担重, 减负减负, 越减越多。学习科目多, 作业堆积如山, 学生能不累吗?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明显下降了。基本的学科知识不可不学, 枯燥乏味是肯定的。在前五年的教学中, 我发现了这个问题。老师带着期待希望每一位学生上课能专心听讲, 吃透所讲内容, 然而结果并非如人所愿。学生不仅上课厌烦、瞌睡、哈欠连天, 课外根本没有延伸学习。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兴趣、情趣问题。教师必须通过兴趣、情趣的吸引, 感化学生, 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向有限的45分钟要效率。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课内的激发引导,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以及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这样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起来也轻松, 何乐而不为?

那么, 如何兴趣、情趣教学?即激发学生情趣、兴趣, 老师盎然地教与学。主要是让教师有感情的教, 学生有感情地学。

教与学是双方面的, 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孤立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而唱独角戏, 搞满堂灌。还得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为学生的学而教, 一切为学生服务。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也是知识的开拓者。因此,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 没有老师的引导, 会盲目, 没有方向感。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尤其重要。

怎样通过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得轻松愉快?我认为这个不仅仅是方法技巧上的问题, 更是体现了教师的知识涵养。对语文老师来说, 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首先, 在教学内容方面。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 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所谓“言为心声”、“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 每一首诗歌, 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作家把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感悟用精炼的语言和完美的意象表达出来, 语文老师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融入现代时尚观点再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丰富饱满的热情传递给学生, 这样既营造了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 也感动、感染了学生的情绪, 从而达到一种感情和心理上的共鸣。这样的一节语文课是令人向往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入专研, 善于发现文本里掩藏其中的情感因素, 并且做好细致的分析。如同庄周化蝶, 又如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比如, 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就思考着如何在一节课内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特点, 尤其是他那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我们知道, 想象是一个很虚的词, 把握不好只会流于表面空洞乏味。所以, 在课前我找来两首诗歌, 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想象情景, 我选择的是王灏的《长干曲》和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一首》, 学生参与的兴趣很高, 积极配合, 效果很好。于是, 顺势引导他们去想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部分。我希望他们还原这个部分, 用散文化的语言。学生们跃跃欲试, 摩拳擦掌, 表现突出。整个课堂生动有活力, 充满情趣和兴趣, 师生之间和谐而融洽。所以, 一节课的目标和效果都达成了。而这个也正是我对自己的语文课的要求, 期望每个学生动起来, 期望看到学生们灵活的眼睛。

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课型选择适合的方法, 最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和思考的课题。这样的课题, 具有现实针对性, 可以研讨, 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加、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共同讨论的氛围中, 老师一定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老师不可高高在上, 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 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适时的鼓励;不可因为不同的见解而固执己见, 语气生硬, 讥笑学生,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和抵制的情绪。教师应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有亲切感、亲和力, 使学生敢于发言。教师授课的语调不能平铺直叙, 应该有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研讨性的学习中, 可以精心地设计问题, 做到一问多解。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言之有理就可以。

例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几个研讨性的题目。 (1) 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 (2) 刘兰芝起初为何没有答应嫁给太守儿子? (3) 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让学生读完课文之后, 思考、研讨这些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积极参与。提问也要讲究技巧。有时唯一的答案有多种提问方式, 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对于难点的问题, 教师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 方式单一;可以给出答题技巧, 做适当的指导, 循循善诱, 降低问题的难度, 不至于令学生摸不着边际。

另外老师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的想象, 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有些文章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如在学习《雷雨》时,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表演不同的片段,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戏剧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性格;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工具, 给学生形象化的感官效果。如教学录音磁带、多媒体、投影仪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 事先准备好媒体资料、音频视频文件, 在课前导入之后为学生播放《葬花词》和《枉凝眉》的音频, 让学生在凄美的画面中、在悠扬婉转的音调中, 感受到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如此营造了适当的氛围, 学生的心情也肯定是复杂而微妙的, 甚至想探索人物的命运;那么, 学生会主动地想阅读文本著作;在教学结束的最后, 播放《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剧情节片段, 帮助学生强化理解和拓展延伸对文本的学习和思考。

上一篇:检验仪器检修下一篇:排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