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中职语文教学法

2024-07-11

新生代中职语文教学法(精选6篇)

新生代中职语文教学法 篇1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中职护校的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调查分析中职护校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给中职护校学生的语文学习及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校,新生,语文学习

1 问题的提出

中职护校的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 未来的职业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也就是说护士这个职业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而这些都离不开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为了更好地开展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 对我校2011级“3+2”护理专业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以我校2011级“3+2”护理专业新生作为调查对象, 共12个班级, 353名新生, 其中, 男生21人, 女生332人。

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实名制方式进行, 调查前采用统一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 问卷填好后当场回收。发放调查问卷353份, 收回有效问卷347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8.3%。

2.3 统计方法

将调查结果输入电脑, 并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对中职护校新生语文学习的相关调查分析 (见图1~3)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经过初中的学习, 中职护校新生中, 对语文学习没兴趣、不喜欢、没信心的新生相对来说占少数, 分别为3% (10/347) 、2% (7/347) 和10% (36/347) ;处于一般状态的新生超过半数, 分别为52% (180/347) 、66% (230/347) 和54% (188/347) ;部分新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约为45% (157/347) ;有24% (85/347) 的新生对学好语文有信心。综合以上数据分析, 中职护校新生大多数对语文这门学科不反感, 只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没有被激发出来。

3.2 对中职护校新生语文学习基础的调查分析 (见表1)

调查显示, 新生语文学习最薄弱的地方是文学常识、文化知识, 薄弱的原因我们可以在新生对“你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积累如何?”问题的选项中看出, 平时能主动积累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的新生仅占4%。中职护校新生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的匮乏和平时的积累不够息息相关, 他们最需注意的就是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的积累。

新生学习的最大困难是文言文, 这是学生学习语文时存在的普遍问题。其次是写作、现代文阅读和古诗词, 虽然在调查“你语文学习的强项是什么?”时,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两项分别占37%和20%,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强, 只不过与其他选项比较, 这两项更容易理解, 而具体掌握得如何, 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发现。总体来看, 中职护校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3.3 对中职护校新生语文学习态度的调查分析 (见图4~6)

图4显示, 只有23%的新生愿意学习并继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大多数学生处于一般, 可以学习的状态, 说明中职新生对语文自主学习的态度较差。

图5显示, 能清楚地意识到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这一点的新生仅占30%, 63%的新生认为它仅对有些学科产生影响, 说明中职护校新生并没有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图6显示, 新生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大多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 能和教师产生互动, 并勤于思考的新生很少, 还有19%的新生经常在课堂上走神, 说明在仅有的课堂时间内, 新生学习效果不理想。

3.4 对中职护校新生语文学习方法的调查分析 (见表2)

中职护校新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以听课为主, 看资料为辅, 能够自己做练习并思考的新生仅占16%。同时, 在制订学习计划及实施过程中, 88%的新生有计划, 但能完全落实的仅为6%, 这说明新生缺乏恒心。能在课后复习语文1小时或1小时以上的新生仅为5%, 基本不复习的占31%, 这说明新生的惰性较强。在调查中可以看出, 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在影响着新生, 大多数新生喜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学习, 约占88%。经常使用工具书查找生字的新生仅占26%。

4 结语

(1)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 可以将中职护校新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新生对语文课并不反感, 且对语文学习有兴趣; (2) 新生的文化常识较缺乏, 文言文的学习最困难, 缺少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基础较差; (3) 新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低, 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差; (4) 新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针对以上问题, 有以下几点建议:激发新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职阶段就要紧紧围绕兴趣来讲语文, 从兴趣入手, 使新生热爱语文、热爱学习。充分利用好课前5分钟, 结合当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 通过讲故事、读报纸、谈影视作品、分析社会现象等形式, 激发新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习,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教师可在授课时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使用多媒体为新生播放经典影视作品。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 首先让新生观看87版《红楼梦》, 这一版本大多数新生没看过, 内容、语言上最接近原著, 对新生吸引力较强, 看完之后再讲解课文, 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会提高。同时, 教师要引导新生阅读四大名著, 增加课外知识, 激发新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调动新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3) 引导新生注重文化知识的日常积累。新生最头疼的是文言文学习, 而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我们必须学好它。要想学好它, 离不开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 多读、多听、多翻译是唯一的办法。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把文言文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比如我们在引导新生注重文化知识的日常积累时, 可以通过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劝学篇》来强调。《劝学篇》里有这样一段话:“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意思是说:积累泥土成为高山, 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积累水流成为深渊, 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通过这种方法让新生记住荀子的话, 日积月累, 努力学习。

(4) 注重培养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它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语文学习也要培养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要求新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更重要的是要经常引导新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要常向新生介绍好的读物, 并定期举办交流讨论会, 让新生养成习惯, 激发其兴趣, 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

新生代中职语文教学法 篇2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尚丽华

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努力从以下这两方面提高自己,力争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其一是创设诱人的情境;其二是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一)创设诱人的情境。

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更为重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中职语文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却日益下降,本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中职语文情趣教学浅析 篇3

关键词:情趣化教学;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即时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83-1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就如同导演拍戏,教师如同导演,学生如同演员,教学情境就如同戏中的背景、环境、道具等。课堂上教学情境设置的好,学生才能“入戏”,教学情境设置的越合理,才越能引起学生共鸣。教学情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讲《项脊轩志》内容时,笔者把“情”定为解剖文本的切入点,即把握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作者情感的生化与自己家道中落、半生凄苦是息息相关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走进课堂,笔者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归有光的故居现在成为了旅游胜地,在故居处项脊轩的墙壁上贴有五卷长画,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结合长画内容和课外知识介绍归有光悲情凄苦的半生。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五幅画面:(一)归有光图;(二)家道中落图(三)八岁丧母图;(四)五次乡试不第图;(五)妻妾离世、子女夭亡图。这样设置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走进作者,融入课堂,而且还让学生情感得到体验,角色换位意识得到强化,和谐的教学氛围得到营造。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

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普遍缺乏耐性,常用的讲授、提问、演示等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引起学生长久的注意。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将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持久保持有意注意。

笔者在处理《祝福》一文教学设计时,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在挖掘文本主题时学生依旧保持持久的有意注意。为此,我把文章设计成侦探小说中的推理断案。课文以死者是谁、死亡时间、死亡线索、死者档案、死亡原因、结案陈词六个问题为基点,并辅以多媒体影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带着六个问题,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整理研判,总结定论。学生把自己定位为一位“审判官”,驱动力和成就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课堂上采用模拟表演和教授应用文时的创设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学习轻松有趣,让课堂氛围生机活泼。

三、创新教学内容,体验文本情趣

现在很多的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陷入这样的误区,纠缠课本中的“偏,难,怪”,就参考书讲课文,不敢突破参考书这个框框,还有就课本讲课本,课堂内容单一。所以,语文教学内容要创新,要发散,要扩展,要质疑。当然,创新不等于歪曲,不等于牵强附会,不等于无中生有。

在研习古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笔者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知、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但从这篇文章看,你认为孔子是一位高明的老师吗?学生的回答让我颇受震撼,他认为孔子的做法显然不够好,由于没有老师的指点,子路、冉有、公西华一定会感到遗憾、失望甚至是迷茫。从子路的言行看,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展现自己的才能。子路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然而子路的一腔热情换来的却是孔子的哂笑和不置可否。这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内心很长时间忐忑不安。这样创新教学内容,是对课本内容的延伸,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不但使课堂内容新颖有趣,充满活力,更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思考,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创新即时评价,享受成就乐趣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传统的课堂即时评价存在惯性化、简单化、随意化特点,起不到课堂评价应有的效果。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在讲《师说》这篇文章时,讲到“唐宋八大家”的时候,有位学生突然问道:“老师,唐宋两代做高官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文豪?”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其中一位学生的结论是:唐代选拔官员主要有四条标准,即道德要高尚,文章要写的好,容貌要端正,话要说的流畅,而北宋又沿袭唐制。所以取士制度把那些才貌俱佳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成就了他们高官、文豪的双重身份。这个学生成绩其实并不好,但爱看课外书。笔者给学生的即时评价是:问题回答切中肯綮,理由充分,当然这也与你喜爱课外阅读、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我想只要你不断去阅读、积累、思考、质疑,也一定会变得丰富、睿智。此后,我明显感觉到学生比以前用功了,还要我给他提出建议等,可谓小评价大功效。即时评价使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

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篇4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质其实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提出至今,它作为一种有显著成效的新潮教学模式而被很多职业教育专家认可。

行动导向教学法包含了很多教学技术,例如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头脑风暴法,等等。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作为导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地、有目的性地开展学习并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今后的职业活动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二、中职中技语文教学现状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语文教学成效方面仍旧不尽如人意。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上学到的仅仅只是皮毛,而且只有少部分同学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大部分同学在学习语文时仍旧比较被动,他们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

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和学生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职中技语文教师存在的教学问题分析

1.陈旧的教学模式

我国自教育改革后一直推行新理念、新教学法,可是在中职中技院校里还是有很多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师。

这些教师虽然响应了国家教育部、人社部的号召,但并没有真正进行实质性的教学转变,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很难再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再者,由于就读于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们成绩较为不理想,因此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语文本身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和感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枯燥的教学方法,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和感悟强塞给学生,学生便会学得味同嚼蜡,无法提起语文学习情趣。

2.语文教学重点过于应试化

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语文教学大纲不同于普通高中,它除了更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

部分教师始终以传授知识点为主要的讲课方法,只关注学生所学知识点是否系统、是否严密,考试能否写出严谨的答案,而忽略了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有关技能。

(二)中职中技学生所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

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中职中技学生还是缺乏主动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他们通常是因为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才学习语文,而且中职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甚少。

据网上的数据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内心过于浮躁,并不太喜欢阅读课外作品,他们的阅读量很少且知识面很窄,缺失必要的文学素养,然而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多阅读,在优秀的文章里找到感悟,提高语言能力、写作水平,等等。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上的应用对策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同于往常的教学方法。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以教师单向主导向学生授课,而是由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下面将分别举例,让教师更好地理解如何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课上。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分析教学内容,充分体会教学人物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比如在中职语文课堂上,会有很多故事情节性比较强的小说需要学生学习,角色扮演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例如重新编排剧本,分角色朗读,在课堂上演出,等等。

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提高社会能力。

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别扮演课文里人物的角色:玛蒂尔德、玛蒂尔德的丈夫、路瓦裁夫人和珠宝店的老板,让同学们进行课上表演。

通过这个短剧表演,无论是出演的同学们还是观看的同学们都会对文章人物的`性格变化一目了然,学生能够很直观地感受文章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即玛蒂尔德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导致自身虚荣心过于膨胀,害人害己。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章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学习项目,因此项目教学法也被称为模块教学法。

这个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教学活动的核心为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成一个项目实现技能与理论的整合,提高整体素养。

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应给学生确定任务书,即让学生明了各自的学习任务。

首先,先给学生们分好小组,并分组安排任务,通过资源渠道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完成任务。

以某一组的任务为例,该组主要是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当第四组确定分工之后,学生们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同学会在文章寻找相关词句,有的记录,最后修改并汇总了祥林嫂遭受残酷压迫的惨痛经历。

为了交出最佳优化方案,学生们为了不因为自己拖小组后退而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

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仅培养他们阅读文章的能力,还锻炼他们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方面的社会能力。

(三)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主要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个话题,并给一定的时间如十分钟,然后由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在别人发言时应保持安静。

在短短时间里学生的头脑里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想法,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能力。

以学习“写作”为例:当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建议书”的实用写作时,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1.将学生均衡地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进行分工,并做好讨论的记录准备。

2.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讨论话题”,然后画一个圆圈。

当讨论好的小组可以上台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比如本组想到的某一个人、某一首歌词、某一幅画甚至是由“这个话题”引出的小故事,等等。

3.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内容找出有关联的地方,然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重新调整思维,并依循教师给出的格式要求进行写作。

采用头脑风暴法,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尽可能不要太长,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来的思维才是最具有活力的。

(四)课文引导教学法

课文引导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但这些问题是用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较为适用于自读课文学习。

例如在学习《登高》时,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独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阅读课文,找出生词并予以解释。

2.根据手头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反复朗读诗歌并思考几个问题:首联颔联与颈联尾联的描述重点分别是什么?首联和颔联分别有哪些意象,营造的画面如何,表达的情绪情感如何?诗人所悲为何?仅仅只是悲秋吗?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完成这些任务,就会明确自己阅读文章的意义和应该如何进行阅读和理解。

(五)模拟教学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使用的模拟教学法是模拟情境进行教学,即针对一个课题,安排学生模拟关于那个课题的任何小品、短剧等,让学生学会在该情境中如何运用语言技巧,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浅析中职语文诗歌教学 篇5

【关键词】中职;诗歌教学;品味诗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职语文的教材中,诗歌一直是重头戏。但是学生们似乎并不买账,比起诗歌,他们更加喜欢读比较通俗易懂的小说和散文。诗歌对于他们来说比较生涩难懂。但是我们教师都明确的是诗歌的确是无法替代的文化宝藏。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这些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诗的魅力。在这里,我想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一、在朗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多数诗歌都是押韵的,读来朗朗上口,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因此,在平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多朗诵经典名篇,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而且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会。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约便是指这个了。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朗诵能力,学会用声音表达诗歌的情感。例如我们平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晨读,让每一个学生挑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开始诵读。当然我们要开始着手去做一件事的话,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每个学生都应该将晨读坚持下去才会看到效果。当然,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的同时,也要注意诵读方式的变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不一样的诗歌课堂,感受不同风格的诗歌的美。

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先在课堂配乐示范诵读了一遍,并且用PPT放映康桥的美景,让学生享受一场视听盛宴、陶醉其中。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我在读的时候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初步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之后,我又播放了这首诗网上流传的四川话版本,并请同学模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一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课堂变得轻松自由。随后我引导他们认真感悟:虽然四川话版的比较搞笑,但的确读的人也将诗歌的抑扬表达到位了。学生们纷纷表示同意。随后我让他们自己试着体会诵读,并进行适时的技巧的指导,让他们朗读时带上自己的思考。

二、引导学生在诗歌中融入自己的思考

前面说到反复诵读的效果,一直坚持才会有效。但是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仅仅是嘴巴在动,却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的话,恐怕读再多遍也只是一知半解。我们意义中的感悟诗歌不仅仅指的是我们从表层读到的东西,而是要用心去和作者交流,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一个没有故事的作家是写不出能够引起共鸣的诗歌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能教会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篇诗歌的思想感情而是鉴赏诗歌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蒹葭》这首学生们都会背上两句的诗歌时,我希望大家不再停留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表层上,而是借这首诗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并对生活有所思考。《蒹葭》出于《诗经》中的国风,表达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对于中职生来说,爱情是一个既敏感而又有所渴望的话题。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先请班里的几位男生和我们谈谈他们的初恋,这带动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交流之后我再请学生们再次领会这首诗并带着自己的情感,有很多学生表示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真的让人动容。在他们融合自己的思考之后,对于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三、诗歌情境的引入

很多学生认为诗歌生涩难懂是因为他们无法想象到那个诗歌的情境。毕竟我们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思想等都不同,很难感悟到诗人诗中的那份情感。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将学生引入到那个情境中,让学生主动体会。情境教育在整个教育中都占有着不小的地位。每一位教师都要好好思考如何去创建一个合适的情境,如何让学生走进这个情境。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学道具。例如在教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里面描写着这样的画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画面读来温暖满面,让人心生向往。于是我先询问了几位学生,关于他们的理想未来,带领大家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中。但是我们都知道,海子诗中的明天对于他来说永远不可能来到了,学生随着我的引导逐渐感受到了海子对未来矛盾的

期冀。

四、结语

诗歌教学对于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诗歌教学能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文学素养的增强,更加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正确地诵读并在诵读中加入思考、在诵读中领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要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创设的情境首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心理,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够走进诗歌。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更加完善中职诗歌教学,真正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玉雁.时间与环境对写作的影响[J].写作,2006(4).

中职语文模块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 模块教学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以单元为编排体系,但每个单元还没有完全围绕一个主题,这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甚至进行有益的补充,科学地构建教学模块。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模块是由各自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内容组成,最终也要通过几部分内容的分别实施来达到模块的统一目的。

1.考虑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同,首先要确定的是模块的整体目标,相对抽象。之后,则要进一步具体化为模块内每一组成部分的教学目标。

2.考虑教学时间的分配。在模块背景下,教学时间是以模块为单位统一安排的。如中职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有七篇课文,一篇读书方法指导,一次习作训练,一次口语训练,一次综合学习活动,计安排13课时左右。那么,是不是把这些课时平均划分到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来灵活机动地分配教学时间,这就是模块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能够给予教师更大的自主弹性空间。

3.考虑所需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本模块主要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可能通过哪些活动来实现;哪一部分内容适合教师精讲,哪一部分内容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哪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现场调查,哪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探究等等。

4.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以主题来组织内容模块,为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即同一模块下的各部分内容可以互相支持、互为资源。但是,现行教材还需统整,因为多数单元仍侧重于知识体系,备课时要突破单元,将教学内容按主题重新组合。中职语文教材中写秋景的课文有《滕王阁序》《虎丘记》《故都的秋》《秋声赋》等,把这些作品组织在一起,开展以“秋天”为主题的活动。主题的内容还可以扩展,既要联系过去学过的内容,更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现实生活。

二、教学实施要体现综合性

模块教学是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教学。所谓综合性,即教学方式要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优化,教学也不能固定一种模式,而要根据内容特点开展多样的活动,自觉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模块教学的综合性,为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如果教学不能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则不能很好地实现整体设计的意图。如设计“秋天”主题单元的教学,可以围绕秋天这一季节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或观察花草树木,或观察周围环境、天气的变化,或观察人的服饰、生活习惯的变化等等。以这些活动的过程作平台,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借机欣赏几篇吟咏秋景的古诗、散文,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落叶”“落花”作画。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自然的变化、生命的轮回,也感受到四季的美景和创造的喜悦。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自然成了积累的过程,不仅积累了对生活的感悟,也积累了优美的诗句,积累了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阅读文章中形象和抽象的思维。而且,这样的积累不是脱离实践的枯燥干瘪的机械记忆,而是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和富有活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时空得以扩展,也使课内外一体化可能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三、作业布置要适当体现综合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是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参与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途径。通过作业,最终使静态的,可能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现实的课程,成为学生掌握和体验的课程。因此,布置什么类型作业,学生在作业中可能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作业等问题,也是教学活动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模块内容的整合性以及相对较长的时间分配,使其有可能布置更多样化的作业。可以在“短作业”的基础上,布置用时较长、内容较为复杂多元且必须通过或动手、或实验、或调查等方式才能完成的““长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将静态的书本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用学术生活的理性来提升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与理解,以日常生活的鲜活与丰富来滋养学术生活,使学生参与构建一种自觉的、积极的、提升的、高尚的教学生活。与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配套的《学习指导用书》安排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并非必须在课文学习内容之后进行,而常常需要在学习前或结合内容的学习同时展开,而且不必须都在课内进行,可以扩展到课外由学生自己进行。通过这样的“长作业”,将模块不同组成部分的内容最终在学生的活动中得以整合,同时也通过学生的活动,拓展了模块单元的内容空间,也为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提供了条件。

上一篇:作文教学点滴谈下一篇:企业诚信缺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