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生的数学教学(共11篇)
初中新生的数学教学 篇1
中小学接轨期, 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两个阶段似乎存在明显断层。他们的那种天真、好动心理被成熟和害羞心理所掩盖, 那种激情被企图掩饰所替代, 甚至郁郁不振。如何“煽动”这种隐藏的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 教者捕捉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 发挥临场机智, 把握契机, 及时进行教学调节,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是调节由小学向初中过渡的那种不稳定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以声感人, 以情动人, “煽动”艺术最直接的手段。
1.必要的感情投资。缩短距离, 克服障碍, 增进了解, 建立感情, 形成融洽友好、和谐信任的气氛, 可以增进师生间教学活动的配合。因为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觉得老师高深莫测, 产生畏惧心理, 所以教师在平时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感情投资。在生活、学习上用温和亲切、甜美的语言, 以真挚细腻的感情打动学生。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 用富有人情味、入情入理的亲切交谈去敞开心扉、吐露真情;用夸奖式、鼓励式给学生以希望。这些“煽动艺术”的运用, 要恰到好处, 既不能只及毛皮, 又不能吹捧, 夸大其辞, 更不能培养他们的依赖性, 否则会适得其反。
2.优先效应。在课前准备中, 用新异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能使人的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美国著名的演说家洛克伍德·桑佩说:“在整个讲话过程中, 做到轻松巧妙与听者交流思想……关键是讲话的开始用字和表达。”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还不太明确, 课前准备又不充分, 对课文又不太感兴趣, 此时还沉浸在课间十分钟的欢乐之中, 并且继续编织着课间的游戏。因此, 有经验的教师是十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导语, 采用灵活多样的开讲方法, 从上课的最初几句话起, 就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使学生感到前方“仿佛若有光”, 生发出一种探奇觅胜的求知欲望, 主动地开启思维, 情绪高涨地参与教学过程。
导语必须感情充沛, 以情取胜, 尤其是对于感情色彩浓郁的诗文, 更应该注满感情的潮水, 以情传情, 拨动学生的心弦。切忌感情平淡, 或肤浅做作。
这种“煽动”艺术的运用, 意在让学生进入你所营造的氛围中去, 从而让学生进入某种境界, 忘了自己, 全身心地投入, 最终必会取得良好效果。
3.巧妙的情绪调整。听累了, 一次次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 必会有松驰的时候, 有些同学, 耐性好, 能坚持一会儿, 有些同学却显得疲惫, 因为进入初中后, 知识明显加深, 逻辑思维更强, 于是就会出现“开小车”现象。思绪如风一样飘向遥远的世界, 把老师、课堂当成梦游的天堂。如何处理这样的“疲软”现象呢?巧妙地运用煽动艺术, 比如说抑扬顿挫的声调, 发自内心参与同学达成心灵沟通的感慨;一个激发同学兴趣的问题, 都能调整此时同学们的神经, 从而把学生从遥远的世界拉回来。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声“煽动”可以诱发学生的潜意识。
1.表情煽动。教室里闹得很, 我一步步踏上讲台, 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 刚从小学过来的学生还带着稚嫩的心, 经受不了沉重的心理压抑, 把老师的批评, 当作是灾难, 心理活动复杂多变, 我没有说话。我来回与一双双恐惧、猜测、幸灾乐祸的各种复杂的眼神相交, 我充满自信与信任的一笑, 一点没有责怪他们, 一堂课下来, 当场测试效果很好。如果不是当场一笑, 亦或是大发雷霆, 亦或是满脸怒气, 但不便发火, 让学生提心吊胆, 一堂课同样会过去, 其效果怎样便可想而知。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 不善于表情的人, 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的表情既要保持亲切、自然的常态, 又要具有善变性,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煽动学生兴趣。“人类的无声语言, 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往往同一种姿态可以发出几种不同的信号, 这是有声语言所不能比拟的。” (《奥妙人体语言》)
2.动作煽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站起来, 脸色惨白,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 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段文字中, 人物话语很少, 但他那眼神、表情、动作和手势所产生的感染力、穿透力远远超过了暴风骤雨、激昂慷慨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或为教材中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所感动, 或为诠释某一方面的道理、原理等, 情之所至, 理宜昭然, 都会做出一些形象化的直观的动作可姿态, 如表现自信、自豪时, 教师则昂首挺胸;表谦虚、恭敬时, 则身体微向前倾;表现赞赏、钦佩时, 则伸出拇指;表现决心、愤怒时、警告时, 则举起拳头……这些动作或手势, 化抽象为具体, 随着教师完成的过程, 那些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 但却在揣摩老师的接轨期的学生自能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 而且是一个演讲家, 一个表演艺术家, 教师应具备充沛的感情, 进入课堂就应该忘掉自我, 运用各种手段煽动学生的激情, 调节好接轨期学生心理、生理变化过程, 使棒更有效地接受新知识, 领悟新的人生道理, 为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新生的数学教学 篇2
各位好,初中将要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兴奋。
我叫***,我是个**岁的男孩。为什么叫男孩呢,因为我的心还是很弱小的,没有经过岁月的磨练。
要向大家自我介绍,其实我也很为难。因为我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自己。在别人严重我可能永远是快乐的,乐观的。可是我的内心深处却经常为一些事伤心,焦虑,烦恼,甚至死心!我认为正式因为有痛苦才会有快乐,人生好比两杯酒,一杯苦酒,一杯甜酒。只是看你先喝哪一杯。
人生可以分为七个阶段吧,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成年、中年、老年。我们处于青年,是塑造我们人生价值关和目标的时候,我们以后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主要的决定因素都会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发生,所以我很期待以后的初中生活。
初中新生的数学教学 篇3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做好起始阶段的引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初中新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一)培养预习习惯
具体方法是预习前出示预习题,预习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预习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预习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预习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三)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四)培养小结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农村初中新生的养成教育初探 篇4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只是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习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要遵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原则,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在七年级阶段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在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中, 注意掌握原则, 探索新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针对关键时期, 从一点一滴的日常行为习惯抓起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 具有很强的惯性, 像转动的车轮一样, 要短时间内改变是很难的。天真无邪、对班级中的不良倾向直言不讳, 性子野、自制力差、习惯差等是初中农村新生的行为表现, 七年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对学生进行明礼诚信, 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等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严格要求七年级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课精心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塘二中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 让学生牢记中学生行为规范及我校对学生的行为要求, 学校政教处在新学年的第二周进行检查, 班主任是否落实, 效果如何, 每学年结束时进行总结, 对成果显著的班级和个人实行奖励等, 让教育落到实处;班规制定要求全班学生参与, 细化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措施及奖惩方案等, 让新生更直观地认识中学生的行为规范, 如我校七1班的班规规定:上课说活、搞小动作等违纪的同学, 要当一天“老师”管理课堂纪律, 体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主人翁精神;班主任还通过黑板报、小抄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活动, 其实就是质的飞跃, 量的积累, 良好的行为规范习惯就是建立在平平常常的教育活动中。
2 强化训练实效, 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抓起
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 规范的日常行为习惯不可能自发而成, 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农村初中新生养成教育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 若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辅助。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 “撤点合并”的教育资源整合已实施多年, 我校招生范围的农村小学从17间减到4间, “一校一习惯”局面得到明显的改善, 七年级新生的行为规范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了, 但是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陌生的, 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 我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来指引新生的良好行为规范习惯养成。我校通过组织校会、级会等集会不断对新生进行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通过在教学楼、宿舍楼挂宣传牌营造校园氛围;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 “青年节”举行学雷锋活动, 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 “国庆节”进行爱国教育;以班级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 活跃校园文化, 比如“养成文明规范行为, 做二中小主人”文艺演出,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专题讲座, 开展了“我是小发明家”科技活动, “走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我眼中的校规”演讲比赛, “我成长, 我快乐”绘画比赛;还有广播操比赛, 体艺术节活动;学校要求班主任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明察暗访严格控制学生不良行为的滋生, 要求学生相互监督“一帮一”共同进步, 通过“文明班级评比”、“你追我赶争第一”活动增强养成教育的兴趣;学校通过校园网先后播放过《交通安全》、《健康教育》、《自我保护》、《东方小故事》、《中华传统美德》等专题片, 并开展相关讨论、点评;2005年, 我校成立了“中学生小记者站”为行为规范教育开辟了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小记者们在辅导员的引导下, 聚焦校园中的先进人物, 好人好事, 树立起校园中的各种榜样。
良好的习惯不是靠一天两天, 说养成就能养成的东西, 对于课外注重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我们既有阶段性, 又有侧重面, 即在某个阶段主要解决什么不良行为或形成什么良好习惯, 我们都有一个侧重。容易纠正的不良行为, 或能很快养成良好习惯的行为, 如:遇到老师同学问好;对于一些较难改正, 顽固性的坏行为, 或短时间较难形成良好习惯的行为, 如:固执、倔强等一些本性的行为等, 其目的是一个——实现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学生行为规范是一个反复抓, 抓反复的过程。近年来, 我校新生都来自于教育薄弱的农村小学, 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认知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努力发挥班会课的阵地作用, 采取系统教育和阶段强化双管齐下, 经常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训练。一方面, 分层次细化行为规范教育要点, 将一学年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段, 划分为“在学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庭中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三大块, 每一块又分为:日常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体锻卫生和劳动习惯三方面, 确立了具体主题班会课, 根据不同要求, 循序渐进, 形成了分层要求的系统目标, 在班会中有序地、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训练。另一方面, 根据实际情况, 针对整体行为规范薄弱环节, 确定阶段要点加以强化训练。如学校新添了花草树木, 就强化进行爱护花草树木教育训练;开学初强化课堂、课间等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开始在校就餐, 就强化进行用餐文明和节俭教育;学年中段, 当新生开始熟悉校规, 对自己要求放松时, 强化学校常规行为规范的教育训练等等, 这样有针对性、持之以恒的教育训练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3 事半功倍效果, 从构建“家校”德育网络抓起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农村初中新生对中学的学习、生活习惯的不适应, 建立“家校”德育网络, 有利于家校教育产生合力,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开展针对性教育;有利于家长走出家教误区, 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 提高教育效果;便于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 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 我们成立新塘二中家长委员会, 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会议, 及时交流, 出谋献策, 结合实际共同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每学期举行一次初一级家长会, 探讨新生的养成教育成效;要求七年级每一位班主任每年对班的每一位学生进行不少于1次的家访, 加强与家长沟通等。构建“家校”德育网络, 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 就能达成一个共识, 目标一致, 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 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农村初中新生的养成教育培养, 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到知行合一, 又能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 还是学成之后走上社会, 已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 都让他们获益匪浅, 成功的几率当然也是相当高, 我们必须重视养成教育。
摘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 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本文对农村初中新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进行针对性、实效性的探究, 我们从大处着眼, 从细微入手,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经过持之以恒的强化训练, 加强家校联系, 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习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新生,养成教育,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王艳芳.引领宽容发展——谈如何抓好初一学生的养成教育[J].考试周刊, 2010, (03)
[2]徐景荣.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成效[J].吉林教育, 2010, (09)
[3]蒋军利.浅谈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05)
[4]杨俊仙.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创新学校德育工作[J].宁夏教育科研, 2006, (01)
[5]杨东升.抓行为规范促养成教育[J].教育革新, 2007, (02)
初中新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5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 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
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時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厚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 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初中新生的数学教学 篇6
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原因
在农村中学, 七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不管成绩怎么样, 只要能坚持把初中三年熬到头, 参加中考, 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任务, 就会让他们及格, 让他们毕业, 成绩好坏都无所谓。另外, 由于实行义务教育, 小学时成绩不管好坏, 一律都升入初中。少数学生到了初中, 虽然想学习, 也认真过、努力过, 但因为基础太差, 成绩提高不明显, 久而久之, 就失去了信心, 破罐子破摔。
(二) 出现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
首先是教育教学体制、方式的原因。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发现90%以上的教师仍然热衷于填鸭式、满堂灌这种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考核标准, 迫使教师们搞题海战。本来进入初中后, 课程就增加了, 再经这样折腾, 致使一部分学生力不从心, 学习跟不上, 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和兴趣。
其次是教学手段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配套的,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需要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我们农村多数中学都没有普及运用电视、VCD、幻灯机等先进的设备, 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了。完成教学任务, 多数是采用最原始的教学工具——小黑板、粉笔等。可想而知,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多浓?
最后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教的学生比小学多、课时多, 工作量很大, 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时间少。有的学生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
(三) 出现语文基础差的原因
一是部分小学只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忽视文化知识的教学, 不论成绩好坏, 都能直升初中, 造成目前的学习现状。二是农村的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水平都不高, 很难辅导自己的孩子;同样, 在农村, 学生接触的人大多数知识水平不高, 他们课堂上得不到的内容, 在社会中也不容易学到。三是由于教学条件差等种种原因, 语文教师大多逼迫学生死记硬背, 而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致使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差。
(四) 出现语文知识层次脱节的原因
现在, 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有一种过细过繁的倾向, 不分主次轻重,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着眼基础知识的掌握、语文素养的提高。由于课程的增加、课时紧, 教师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 课堂容量大, 许多基础性知识只能一带而过, 有的甚至要让学生自学掌握。再加上教师的课外辅导少, 造成了语文知识层次脱节, 以致学生入初中后对语文学习普遍感到不适应。
(五) 出现学习方法不科学的原因
由于中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不同, 教师教学时所用的方法也不同, 所以学生的学习的方法也不同。学生在刚入初中后调整学习方法又需一段时间。小学到初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时期, 当他们遇到问题时, 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处理。初中语文教师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教学研究而轻学法研究, 导致七年级新生不能尽快地掌握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从而出现效率差的学习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 给学生分析落后的原因:落后是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 因而没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没有适应高科技迅速发展的能力, 当然就要落后。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父母挣钱养家糊口的艰辛等方面给学生分析。只要教师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就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态度端正了, 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难形成。
(二)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加强双边情感交流, 以情动情是激发兴趣的秘诀。对刚刚跨入七年级的新生,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 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其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引发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其次, 笔者发现,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学《看云识天气》时可让教室迁至田野;学《春》时可进行朗读比赛;讲授《乡愁》时, 先放几遍这首抒情诗的朗读录音, 让学生通过音乐去体味诗的优美。再如, 讲授《美猴王》之前, 放一段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 学生的兴趣肯定会大增。
(三) 打好基础, 做好知识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 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 学习基础很有可能成为语文学习的瓶颈。在接新班前, 作为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初中部分的要求外, 还要领会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把初中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与小学进行比较, 明确中小学两个阶段的差异和联系。
七年级教学开始, 教师不要急于上新课, 应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加以诊断, 摸清学生是否达到或接近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发现未达到或接近要求, 可采用集中授课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对旧知识加以补充完善, 使初中新生能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慢脚步, 降低学习难度, 在教法上应适当保留一些小学高年级的教法, 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 恰当地进行铺垫, 以减缓坡度,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含量, 增大理解记忆的比重, 在教法上完成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
只有这样, 才能消除认知坡度, 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逃避, 顺利过渡到初中的语文学习中去。
(四)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有, 而无定法。首先要教给学生适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怎样学习古文、怎样阅读现代文等。其次要注重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教给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题材要教给不同的方法, 并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最后, 要循序渐进, 注意掌握学习方法的阶段性, 因为七年级的学习方法和八九年级是迥然不同的。
初中新生的数学教学 篇7
一、农村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农村初中新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语文学科水平和城市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农村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没有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不会通过唤醒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有就是由于义务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语文过于随意,在小学时语文基础较差,在新环境中不适应新的学习模式,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随之自暴自弃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 )农 村初 中新 生 缺乏 语文学 习 的 兴趣 。
不管是学习还是玩乐, 都需要兴趣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如果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造成农村中学初中新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普遍低于城市的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农 村 初 中教学设 施 跟 不 上 教 育 改革的 步 伐
现在教育改革,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学生通过教育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内容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需要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而现在农村大多数中学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普及,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黑板上写画。没有图文视频,只是枯燥的文字,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传统 的语 文 教学方 式
学校和教师的传统观念依旧没有转变,在上初中后,刚入学的学生对课程的突然增加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再加上现在一些教师仍旧采取填鸭式的教学,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轮番对学生实施题海战术。当前评价学生的能力还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初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老师又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疏导,容易在课程上顾此失彼,造成语文学习成绩不理想,丧失对其学习的兴趣和决心。
(二 )没有 打 下 好 的语文 基础 。
一方面,农村家长大多数人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在学习上辅导孩子。学生周围的人群同他们的父母一样文化素质也不高,学生在课外没有知识丰富的人引导学习,这样使得学生无法将课堂上的疑惑拿到社会上解决。另一方面,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小学只求完成国家硬性规定性任务,而不重视小学阶段的文化教育任务, 因为成绩的优劣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初中阶段的教育, 这就导致学生在升入初中后语文学习吃力。由于农村教师观念老化及教学设施不足等原因, 学生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作为掌握语文内容的唯一手段,因此,并没有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基础不牢。
(三 )优 生 流 失 严重 ,基础 较 差 的学 生 过 多 。
由于市城优秀的教师较多,又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因此, 很多农村父母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市城中学就读,许多优秀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被送到市城中学,而学习成绩不理想、纪律较差的学生,被父母视为没有前途的学生则留在村中学。这就造成农村中学新生中优生少,甚至是没有,后进生过多的现象,这给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 )学 生 缺 少 合理 的 初 中语文学 习 方法 。
初中学校会根据初中生的思考和行为习惯实行同小学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推行不一样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需要一些时间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教师忽视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没有给予及时引导,只是重视教学传授而忽视学习能力培养,使得新生不能很快适应学习方法的改变,直接导致学习成效降低。
(五 )有些 学 生 学 习 心 态 扭曲 。
在农村中学, 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硬性规定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样学生只要读完三年,都可以及格毕业,这样造成他们无所谓的态度,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在初中努力过,成绩没有明显提高,长此以往,就丧失学习的信心,也就颓废到底。
三、针对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现状提出相应策略
(一 )培养 学 生 学 习 兴趣 ,提 高学 习成 效 。
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给予适当鼓励,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就如孔圣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于学习才会学有所得。
好的课堂内容设计能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如在教授《本命年的回想》时可以让学生讲讲过年时的趣事;讲《冰心诗四首》时让学生举行朗读比赛,讲《郑人买鞋》和《刻舟求剑》时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其实,每一课都有每一课的趣味,只要用心备课,思考,组织,就是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也能把每一节语文课都上出趣味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 )巩固 学 生 基础知识 ,引 导 学 生 循序 渐 进 。
七年级语文教学的初始, 要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后根据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程度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在知识程度上有所欠缺,刚开始的教学要放慢速度,简化教学内容,温习已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补足之前的学习偏差,打好基础,同时逐步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从硬记的学习模式走向理解性记忆模式, 这样学生消除对未知的恐惧,才能更好地学习。
(三 )朗 读 教学 法 的 运 用 。
我校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差生”过多,有的学生就连简单的字都不会读,造句,写文章那就是“天大的难事”。因为缺少了领头羊,不懂学、不肯学的学生过多,在这种学情下,如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法则是不切合实际的。为此,根据学生学情,在初中新生教学中,我更多的是采取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多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采取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及老师范读等,让学生把字读准,把词读懂,把句读顺,把意读出。有时还刻意安排某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前预习下一课并叫他到办公室教会他读某一自然段,下一次上课时,让他起来读。他流利的读书声、标准的发音给同学们带来惊喜, 也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给这一位同学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也带来了自信,带来了学习语文的冲动,同时,给其他同学带来了“我也要读”的强烈愿望。
(四 )培养 学 生 正 确 的学 习 态 度
教师除了要鼓励学生学习外, 还要利用身边的例子和农村落后的事实教育学生, 并向学生分析父母撑起一个家的艰难等,打温情牌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习惯会有很大改观,学习态度也会端正。
初中新生如何写好作文 篇8
一、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作文要在阅读中吸取养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一) 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 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 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的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 并做好读书笔记, 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及时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第二是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 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 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 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说话就能出口成章, 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 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 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 或者胡编甚至抄袭,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没有营养。 (三) 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 或立意不深刻, 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 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 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 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 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 格言警句等。总之, 作文要加强积累, 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 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 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创设情境, 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 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 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 就要多观察, 学会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 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 锻炼成第二天性, 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 是很有作用, 很了不起的功夫。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 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 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立意要正确。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 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 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 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 立意要专一“作文之事, 贵于专一, 专则生巧, 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 主旨不能分散。 (三) 立意要新颖。文章最忌随人后, 人云亦云, 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 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 避开他人所常写, 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 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 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 站在时代的高度, 避“俗”求“异”, 多角度、多侧面思考, 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 发人之所未发, 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美的彩虹。 (四) 立意要深刻。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 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 立意要巧妙。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 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 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 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 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 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 即立意要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角度虽小, 却能小中见大, 平中见奇。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 尤其是初一新生, 我们老师要引导他们长期积累, 循序渐进, 激发学生兴趣, 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初一学生因刚从小学到初中, 初中作文比小学作文就更上一个台阶, 学生普遍对写作兴味索然, 视作文为畏途, 作文时常常冥思苦想, 落笔千斤, 写出的作文还是空洞无物,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本文试图探索如何解决初中新生怕写作文、如何写好作文的对策。
初中新生作文写作指导四步曲 篇9
一、给学生一根拐杖——仿写
仿写不是照抄, 我们有些老师认为仿写就是放任学生, 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没有感受到美, 没有体验到美, 我们怎么能把握美并把美表达出来呢我把仿写分为几个阶段:首先老师为学生找到一些“美文”, 在课堂上朗读, 让学生感受什么样的文章是美的, 感受什么样的文笔是流畅的, 怎么样才能刻画好人物的性格、情绪, 什么是烘托, 什么是制造悬念, 怎么样才能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其次要求学生自己找到这样的“美文”, 自己领会美的所在, 体验美的意境, 把美表达出来。可以从一句到一段, 再到全篇。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我认为只要老师引导的好, 学生才能对作文写作产生兴趣, 只要有了兴趣什么都好办了。
二、给学生一双眼睛——观察
作家艾芜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 , 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 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 观察生活, 一是要看, 二是要听。
首先, 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 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 才能 写出人物的个性, 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其次, 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 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 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 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 一丝微笑, 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 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 印象就越清晰, 理解就更深刻, 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最后, 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 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 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 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三、给学生一个场景——片断
写整篇作文固然重要, 但费时较多。因此, 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 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 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 二者交叉进行,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 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要围绕一个中心写, 因为是片断, 内容要集中, 不能漫无边际地写。要真实, 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不能脱离生活, 编造离奇的故事。要具体, 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 不能空洞无物。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 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大多数学生认为, 写小片断自己确定中心, 自己选材, 费时不多, 自由灵活, 能提高观察能力, 有话可说, 又为写大作文积累了材料, 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四、给学生一支笔——修改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让学生明白只有读, 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也可以录音, 然后放录音, 听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题的地方, 用笔划出来。这种方法简单、易做, 学生更乐于接受。
浅谈初中新生的入学教育 篇10
一、学规则,明确学生本份
《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校规”,对中学生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待人接物、学习纪律、生活情趣等方面提出了统一的要求。这些“规则”,既是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也是整个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条文解释要清楚具体,让学生全面领会它们的实质,明确合格中学生的具体要求。
二、表决心,争做合格中学生
通过“守則”“规范”“校规”的学习,学生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紧接着就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专题演讲—“做合格中学生”。演讲结果,要评出一、二、三等奖,未获奖的学生,老师要尽量找出他们“演讲”的闪光点予以口头表扬,并将演讲稿存入学生个人档案。让他们享受展示自我的喜悦,以打造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
三、定班规.言行有准则
一个班虽是由几十位不同特点的学生组成,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就必须要有适合这个整体的统一规范——班规。由于班规是要全班同学共同遵守,因此,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规范”“守则”“校规”为依据,全班同学民主议定。学生是制定班规的主人,在执行班规的过程中,就会显得轻松而愉快。
四、拟细则,量化自我言行
班规制定之后,为了有效地落实执行,同学们再以班规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在“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块的切实可行的自我量化细则,每条细则给予适当的分值,满分为一百分。学生每天对照细则进行自我评定,并把评分写在日记本中。每周的班会,我再参照科任老师、班级同学、家长及社会反馈的信息进行一次补充评分(一般是尊重学生的自我评定)。学年总评结果要存入学生个人档案之中。这样,我就可以“寓管于不管”之中,师生关系也处得和谐。学生自律的习惯一经养成,不仅初中时受益,而且对他们的一生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建班子,竞选干部
班级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他们与同学朝夕相处,彼此沟通得更多,了解得更深,对班级情况的把握也更细、更全面。为了班级工作开展得更和谐,更顺利,班干部就必须通过竞选产生。
在竞选之前,我们将班干部的设置、各自的任务公之于众,然后让同学们以“假如我是××”为题演讲,来展示自我能力。大家再根据他们的施政纲领的优劣进行表决。班干部选出来之后,将他们分散在各个组里,由他们组织自己所在组的同学竞选出德育组长和学习组长。在整个竞选过程中,要尊重同学们的意见,班主任只起引导和协调作用。这样产生的班子既有战斗力,又有感召力。
六、定目标。设计活动方案
在学校工作计划的指导下,班主任和同学们共同讨论设计班级活动方案后,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以“方案”为指导,分别写出各自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方案”和“计划”都悬挂在教室里,让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协助班主任和干部们实施,群策群力,搞好班级建设。
初中新生的数学教学 篇11
七年级学生初入中学, 身份突变, 环境突变:陌生的师生人际关系、陡然增大的知识难度、与小学大相径庭的教学方式、家长社会急于施予的成人感、青春期成长发育带来的身心变化……诸多压力让他们感到焦虑恐慌, 甚至形成孤僻、自卑、厌学等负面心理。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组织问卷调查、自创情景剧、手绘压力图、观察讨论压力图差异等自主活动来了解自身压力;通过现场压力游戏、请心理老师解疑等自主活动来认识压力的实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个性展示、组间互动等自主活动来寻找缓解压力的方法。
2、通过畅谈感悟、分享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把本课所学延伸到以后的生活学习中, 用本课的学习方法解决各种现实压力, 积极面对初中生活。
【活动构想】
1、体验活动:
情景表演+主题辩论+压力调查+手绘压力图+游戏体验+合作研讨+主持人采访+个人展示+小组展示+交流分享=10个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真实体验与感悟活动。
2、资源运用:
(1) 形式资源——借鉴凤凰卫视王牌节目《一虎一席谈》, 采用脱口秀的方式由班长全程组织活动;
(2) 文本资源——心理学问卷调查表、心理压力图、心理学概念来自本校心理老师;
(3) 人文资源——与会专家、家长、班主任及心理老师等。
3、课前准备:
(1) 学生成立问卷调查小组, 进行压力来源调查;
(2) 学生成立情景剧小组, 进行剧本原创编排。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什么是舒适地带?
一、情景剧导入, 讨论七年级压力的来源
情景剧浓缩七年级学生一天的生活, 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里有来自社会、父母、老师、同学各方面的压力。情景剧真实再现了学生的生活现状, 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由剧中人物联想到自己。
(实录节选) 主持人开场白:“1题1席谈, 有话大家谈!本期我们将要讨论一个什么话题?先请大家欣赏一段情景剧。”
主持人: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请问你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想?
学生1:我看到了小溪因为压力痛苦而木讷的表情。
学生2:我看到了中国家长固有的思想观念——成绩说明一切, 这种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out了!
学生3:我看到组长对她的歧视, 这让她很孤独。
学生4:我看到老师对她的鼓励其实已经成为了压力。
二、手绘舒适地带图, 理解心理学概念
课前做过一个“你是大巨人还是小矮人”的压力评估调查 (见附录) , 课上把表中数据在一张“极地图”中标出, 再连成图形, 即为“舒适地带图”。经过观察对比, 学生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了解自己抗压能力的大小及需要扩充的地方。
(实录节选) 主持人:“大家的发言可以总结为一个关健词:压力。我们不妨了解一下自己身上有哪些压力, 哪些压力大, 哪些压力小。之前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 请同学们把调查表中的数据标在这张极地图的相应位置, 再连成图形。”
主持人:任选出两幅图, 我们发现一个面积大, 一个面积小,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1:说明每个人的抗压能力不同。
学生2:圈小表示抗压能力小, 圈大表示抗压能力大。
心理老师:这个图形在心理学中叫做舒适地带图, 舒适地带指人们的环境、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适应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时, 我们觉得很舒服、很安全。如果压力超出这个范围我们觉得很吃力、不安, 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它代表我们的抗压能力, 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
第二环节:为什么每人的舒适地带不一样?
一分钟压力游戏
似为游戏, 实为透视一个人意志力强弱的心理学压力实验, 学生在无意中表现出个人对待压力的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从实验数据中学生能够明白人的抗压能力与个人意志有关, 意志越强, 他的舒适地带也就越大。
(实录节选) 主持人:“我们做一个简单游戏——一分钟蹲起运动, 动作要标准规范并在心里计数, 如果实在不愿意坚持下去, 可以放弃。”
主持人:请问你做到多少时感觉累了?
采访学生1:我做到20个时就开始觉得累了。
主持人:如果没有停下来, 估计还可以做几个?
学生1:7、8个吧。
采访学生2:做到20个时我也觉得累了, 但是没有停下来, 我想挑战自己, 所以我坚持做到了40个。
主持人:这个游戏其实是一分钟压力实验。当你不觉得累时说明你处于舒适地带, 当你开始觉得累就说明你处于舒适地带的边缘, 如果怕累不再坚持了, 那么你的舒适地带只会这么小, 如果坚持下去, 舒适地带就会被扩充, 可见舒适地带的大小完全由自己的意志决定, 这也就决定了我们每人的舒适地带大小不一了。
第三环节:怎样扩充我的舒适地带?
一、分组研讨
各组依据组内成员的舒适地带图, 选出本组内一个最需要扩充的舒适地带 (即最需要提升的能力) , 进行合作商讨, 寻找扩充的办法。
二、展示成果、互动分享
各小组轮流、个性展示讨论成果, 并与他组同学进行互动, 他组同学质疑或补充。以下是各小组选出并进行商讨的六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集中反应七年级学生身上最沉重的压力。
(实录节选) 展示小组组长:我们组讨论的是, 当父母询问我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有关事情时, 我感到很苦恼, 以下三点是我们找到的方法。
组员1:一是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 因为沟通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
组员2:将心比心, 换位思考, 理解父母的苦心, 多反省自己。
组员3:利用书信、QQ、留言板的方式, 增强和父母的日常交流, 抽空举行诉苦会, 名为诉苦, 实则向对方敞开心扉。
互动1:可以通过第三方比如自己的亲人、朋友, 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 让他们转达。
互动2、还可以用婉转的方法, 在一个本子上写着大大的三个字“日记本”, 把它拿到客厅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 爸爸妈妈肯定禁不起好奇心, 一打开本子就了解了我们的心事。
第四环节:我将怎样面对以后的生活压力?
一、畅谈本课所得
通过前面一系列体验活动, 学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 对压力的概念有了科学理解, 尤其了解了自己的抗压能力, 并确信这种能力完全可以自我提升。再与他人进行交流, 深化认知, 强化个人的成长力量。
(实录节选) 主持人:“面对压力和挑战, 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 勇敢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地带, 提高抗压能力和适应力。相信大家在这节课收获很多, 让我们分享一下。”
学生1:我了解了自己哪些地方比其他同学薄弱, 并知道怎么去扩充它。
学生2:我不会再恐惧压力, 因为它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
学生3:我知道了如何与父母沟通, 我要尝试着用同学们今天教给我的办法。
家长1:今天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换位思考, 这是你们的呼声, 也是对家长的要求。
家长2:微软用补丁纠错, 你们用科学、用心理学纠错和引导生活, 会少走弯路。
二、班主任总结
(实录节选) 感谢这节班会为我们引入心理学概念:舒适地带, 它带领我们找到了缓解生活压力的方法, 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知识引导我们生活, 我们会更快乐、更从容。压力对于每个人来说不仅是生活的必然, 更是必需, 所以这节班会的意义将会延伸到我们更远的生活中。中学生是年龄和压力不匹配的一代人, 但是今天这节完全由你们自己设计、主持、体验的班会, 展示出了直面压力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把自己锻造成为心理大巨人!
【活动反思】
将心理学概念引入班会, 以学生自我组织、对话反思、活动感悟的形式贯穿全程, 引导学生自我剖析、分析成因、积极行动, 健全学生心理品质, 完善学生人格建设, 是我力图将科学与理性介入德育, 从另一个角度提升德育效能的一种尝试。我们常说,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理”应不止人生经验、成长阅历, 更应为科学理念。本节主题班会以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为核心, 旨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尊自信、坚韧顽强的心理品质, 提升学生人格中的“正能量”。
让学生“晓”理同样不可灌注, 必须由实践寻得。班会充分遵循自主性、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原则, 设计了十个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而又能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自我获得内化的成长力量, 做到知行合一, 这远比认知的作用更为深刻和持久。
【初中新生的数学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新生学数学07-26
初中新生的欢迎词10-10
初中新生活的杂谈11-16
给初中新生的一封信10-07
对初中新生的励志寄语 初中新学期励志名言08-29
小升初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05-26
初中新生军训后的心得体会06-26
初中新生军训方案08-29
初中新生班级管理浅析05-09
三都初中致七年级新生的一封信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