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生学数学

2024-07-26

初中新生学数学(共5篇)

初中新生学数学 篇1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比较突出: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知识内容剧增。不少学生反映, 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 觉得离生活很远, 似乎很“玄”。另一方面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确实, 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 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并且在原有基础上知识内容剧增, 加上数学语言的抽象化, 对学生思维能力各方面提出了新的高要求。

二、高中生不良的学习状态

1. 学习习惯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 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 套用的“模子”没有了, 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 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 白天无精打采, 或是上课根本不听, 自己另搞一套, 结果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3. 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很感兴趣, 好高骛远, 重“量”轻“质”, 陷入题海。

三、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 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 有良好的学习兴趣。

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 时间安排合理。课前自学, 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和好奇心。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 满足感官的兴奋性, 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及时复习。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 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 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 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 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 如角的概念、直角坐标系的产生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2.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 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 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 同学们要知道,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3. 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 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 平时注意观察, 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特别是, 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 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 比如对习题的解答时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 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 都有利于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学数学的几个建议

记数学笔记, 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 教师为备战高考而加的课外知识。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 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与同学建立好关系, 争做“小老师”, 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争做数学课外题, 加大自学力度。反复巩固, 消灭前学后忘。

摘要: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 进入高中阶段, 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高一学生来说, 如何学好数学, 做到对数学每一道题随机应变的解答出来, 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数学能力,转变

初中新生学数学 篇2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有的同学认为,数学不像英语、史地,要背单词、背年代、背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和推理。我说你只讲对了一半。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试想一下,小学的加、减、乘、除运算要不是背熟了“乘法九九表”,你能顺利地进行运算吗?尽管你理解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但你在做9*9时用九个9去相加得出81就太不合算了。而用“九九八十一”得出就方便多了。同样,是运用大家熟记的法则做出来的。同时,数学中还有大量的规定需要记忆,比如规定(a≠0)等等。因此,我觉得数学更像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被判错,罚下。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整式乘法三个公式”,我看在座的有的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三个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三个公式,特别是初二即将学的因式分解,其中相当重要的三个因式分解公式就是由这三个乘法公式推出来的,二者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

二、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

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

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枣-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3、“对应”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将对应公式的左边,对应a,y对应b,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原式的结果即。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初

二、初三我们还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我去佛山一中开家长会时,一中校长的一番话使我感触良多。他说:我是教物理的,学生物理学得好,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当然,校长是谦虚的,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能不能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你都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你。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或与结论有关的、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北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当然,题目做得多也有若干好处:一是“熟能生巧”,加快速度,节省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时显得很重要;一是利用做题来巩固、记忆所学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形成良性循环。

谈初中新生的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新生;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47-01

一、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一般地说学生会安静地听完第一堂课,然后对你掂斤估量,觉得你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工作经验如何,并且与心中的楷模——自己的小学老师作比较。学生在这一比较中,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适应你,还是以消极、挑剔的态度来对付你,影响着他们学习兴趣的增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初一的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我没有安排新课内容,主要介绍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知识。首先板书“+”、“—”、“×”、“÷”、“=”五个小学数学常用的符号,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学生都能纷纷说出其意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学生说不出来。我就向他们介绍了常用数学符号的由来。“+”: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也是魏德美所创,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首先使用,乘是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所以将“+”号斜了过来。“÷”: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所创,意思是表示分界,所以用一横线把两个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用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符号来表示等值最为恰当;接着,我还给学生讲了“数学家巧解实际问题的传奇故事”,举例告诉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到高精尖的卫星运动轨道无不存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介绍了数学中的7种高效思维方法等;最后我动手随意而迅速地剪出五角星,提问学生你能画一个圆刚好经过一个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吗?你能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吗?我又通过简单作图画出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还提问学生:你能画一条直线把等腰梯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有几种分法?同学们迅速地说出了几种回答,我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认真学好数学,它会告诉你们比这多得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可以比老师画的更快,做的更好。这节课涉及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且又都很感兴趣的,因此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向望和极大的热情。课后通过了解学生,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对我产生了深深的认同、信服和接纳。

二、进度适当,精讲多练,稳扎稳打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初一学生兴趣和毅志力特点,我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有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做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三、分层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乡村初一学生知识水平起点低,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大,大面积的学困生对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感到无从入手,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讲解和实施合作学习,并在练习的设计上适当分层。在课堂教学中对全班学生根据学习基础和座位特点进行了分组,小组内的互助帮扶合作学习,同班学生互相交流,同时结合本校教學教研组“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要求,我则加大了“优帮差”的比重。指导个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本组学习实际,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收集、了解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解决的办法,加强小组内优生对“学困生” 的指导帮扶,学习检查,“兵教兵”互助合作,为“学困生”请教问题,追求进步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和环境保障,优生在教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把握和灵活应用水平,同时为了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得懂,学得到,我对课堂练习作了适当分组,让学生在解答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内化、掌握、巩固数学知识。在作业上设计有启发性,综合性的思考题,组织数学兴趣小组,通过多种渠道使学有余力的优生发挥潜力,得到更大提高。对于学困型学生,教师耐心辅导,抓双基过关。这样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顾虑,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新生学数学 篇4

一 目前大学新生对高等数学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好多大学新生都有“上大学了, 为什么还要学数学?”或是“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的想法, 这些不成熟的想法直接导致了对高等数学学习的麻痹思想。实际上, 大学里面的大多数专业不仅仅本专科阶段要学数学, 而且有的专业到了硕博士阶段还要继续学习数学。高等数学是很多工科类专业的必修理论课, 它对学生的重要性, 不仅体现在后续专业课程, 更重要的是即使学生毕业以后, 对从事建筑事业、工程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仍然会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各种科学技术成果层出不穷,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数学方法。因此, 对于当代大学生, 必须学好高等数学, 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高等数学不仅仅是现代数学的基础, 除此之外, 它还能在其他专业领域完成很多现实的任务。以我们现在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的计算机为例, 离开了数学方法和原理, 计算机的很多功能将无法实现, 因为计算机的本质是只能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其他的运算和功能设计都要转化为加法运算, 高等数学就是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还有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吴方法”, 就是由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提出的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 它在解决电路设计问题、机器人模拟运行轨迹、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还包含曲面拼接等高科技问题, 享誉海内外。

恩格斯认为, 任何一门科学, 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之后, 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数学之所以很多时候被人称为“智慧的体操”, 主要体现在通过不断的学习, 既能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有显著提高, 又能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还能在思维方面得到锻炼。

二 要尽快适应高等数学的学习模式, 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习好高等数学必须具备一种精神,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 学习要有契而不舍的精神。高等数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本身难度就很大, 大多数情况是老师讲完之后,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心领神会的地步, 比如极限的定义、导数的定义、积分的换元法等内容, 就需要每个同学不断琢磨, 加强训练, 善于比较, 才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方法, 才能慢慢掌握它。

第一, 养成“学思习”的高等数学学习模式。学包含学和问, 即向教师、向同学、向自己学和问。在养成了“学中问”“问中学”的习惯后, 才能慢慢理解消化学习过的概念和理论。思就是在老师讲过之后, 把学习的内容经过自己大脑的深加工, 达到融会贯通, 全面理解的目的。华罗庚提出的抓住要点、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使书本从厚到薄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对我们有相当好的借鉴作用。

习, 就是复习。主要是通过做习题来实现的。主要指的是基础性练习, 大多在老师讲完课之后进行的, 并且这些习题的难度不是很大, 主要考察大家学习的效果。

第二, 循序渐进, 狠抓基础。很多课程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重要的往往都是基础内容, 基础内容理解的不透彻, 会导致在学习后续知识的时候将非常吃力。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这种特点显得更加明显, 甚至有些概念和内容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比如在学习微积分的整个过程中, 极限概念从始至终无处不在。所以要求大家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 不要因为没有灵巧的计算方法就放松警惕, 忽视了对重要概念、基础内容的理解, 从而影响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 分类归纳, 由厚到薄。记忆的主要方法是理解性记忆, 把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 养成在应用中记的习惯。学习高等数学的归类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按内容总结, 一是按方法总结。在归类的过程中, 有些内容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比如很多中间结果是由基础内容衍生出来的, 而且这些结果的使用率很多时候又比较高, 所以掌握了这些中间结果, 在解决相应问题的时候就会倍感轻松。

第四, 课余时间认真读一本参考书。参考书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每个学生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 选择一本合适的参考书。通过对参考书的阅读, 不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 学习注意效率。高等数学的学习从来没有平坦大道。要理解数学方法, 掌握数学理论, 复习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要经常性的复习。只有不断的复习, 才能加深理解, 达到熟能生巧。古人说的所谓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就是指学习要经过反复多次, 才能理解和掌握。

三 把握学习高等数学的六个关键环节, 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 预习。上课前进行预习是听好课的重要前提。但是, 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忽视这个关键的环节。究其原因, 有些是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 经过调查, 更多的情况是好多学生不知预习什么。其实, 预习主要是阅读老师上课要讲到的定义、定理, 知道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自己的难点, 在听讲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目的的理解。在大学学习过程中, 一定养成预习的习惯, 只有这样, 自己的自学能力才会达到慢慢的提高。

第二, 听课。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 老师的讲课速度比较快, 所以应保持充沛的精力, 浓厚的兴趣。一旦在听讲的过程中, 碰到了不能理解的内容, 切忌在一个问题上耽误太多的时间, 老师是不会因为你一个学生的不理解而停止讲课的。所以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在笔记或是教材上相应的位置做好记号, 以便课后解决。

第三, 记笔记。在听讲的过程中, 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就是做好笔记。因为老师讲的内容不完全是书上的, 尤其是在讲课过程中, 老师讲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也要注意, 不能一味的记笔记而忽视了课堂的听讲。所以要求记笔记的时候, 语言要精练, 速度要快, 善于运用数学上的一些符号进行标记。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 课后一定要经常看笔记, 要不然, 记的笔记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第四, 复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复习最好在当天进行。复习时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虎复习, 草草翻阅书和笔记, 没有钻进去, 收获不大;另一种是读深读透, 深入钻进去。复习的要求一般有两点, 一是“钻进去, 找问题”, 只有经过自己大脑的深加工, 才能找出问题, 否则学习还是停留在书面上了。二是“钻出来, 理头绪”, 虽然把各部分掌握了, 但复习并没结束, 还要通过分析综合对比, 把教材合起来时知识脉络清晰明了。

第五, 做作业。好多同学认为做作业是个负担, 其实是自己的观念没有改过来。对于作业我们要这样理解:做作业是自己向高数主动出击的重要手段, 也是检验自己对听课、复习收获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课堂以听为主而无暇思考而言, 课后作业则是对自己听懂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的一个检验, 也是对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训练。还有一点需要注意, 就是作业完成后, 一定要坚持“回头看”, 就是看一下自己是怎么把题解决的, 能不能进行归类, 从而达到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六, 答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点, 应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 切勿“拖欠”。若越拖越多, 则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 还要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数学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 学生应通过高等数学很好地体验这些思维方式, 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还要思考该门课程延伸的作用。学习高等数学不能仅仅只要求自己学习数学知识, 仅仅停留在会做题的层面上, 还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要有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 通过不断的建立数学模型, 来实践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自己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所谓数学意识, 指的是使用数学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 当你面临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的相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当你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时, 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实用价值, 为此贯穿的数学思维将起到直接或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树立数学观念并提高对数学的悟性。所谓建立数学模型的意识是指遇到实际问题时, 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建立该问题对应的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 , 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 解决原有的实际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将遇到很多这样的应用例子, 请认真总结这些例子, 归纳提升为通用方法, 学习其它课程时有意去思考能否用这些方法处理本学科的问题。

相信大学新生通过上面的分析, 再不断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将会使自己很快融入到大学的学习模式中。

参考文献

[1]黄光荣.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与问题解决[J].大学数学, 2004, 20 (2) :17-20.

[2]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 (第六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初中数学高效学习之我见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直观教学板图教学;开放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应积极加强自身的学习修养,让自己掌握和形成具有一定思想特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那么,数学学法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具体该如何实施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激发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常常是在教学实践活动的问题情境中激发起来的。例如:在初一几何《多边形对角线》一节教学中,学生们问我:“老师,我们学的这一节到底有什么用,用在哪?”我笑了笑,说道:“你们一定参加过宴席吧!比如,在一次Party中,10个互不相识的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见面时相互握手问好,可你们有谁知道他们共握了多少次手?”对这么生活化问题,学生们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经过一番思考争论,惊呼道:“老师,他们握手的次数正好是十边形的对角线条数加上边数的和,我可以画图说明……”,类似以上的教学实例很多,这里不多举。只想证明一点,就是有了兴趣,同学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那些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问题。

第二,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想要学好初中数学首先要过的是心理关。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刚刚进入初一的同学经常会感到刻苦努力学习了一阵,收效甚微,便垂头丧气,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或者由于一次考试的失败,丧失了对数学的信心。这些都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弊端,学数学要有决心,信心,更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学习不能着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循序渐进,不要指望一夜之间什么都学会了。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把死要面子的顾虑彻底去除。其实无论知识难易,只有学会了,弄懂了,才是最大的面子!即使进步慢一点,只要坚持不懈,你就一定能在数学学习道路上获得成功!

第三,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说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意志是学好数学的关键,那么,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学习习惯是在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内容很多,如善于思考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及时订正作业、认真书写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同学们在长期的学习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培养的。因此,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的培养:(1)要培养良好的课堂内外学习习惯。数学课堂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核心。一堂课的内容是否有掌握理解,就取决于课前的预习是否到位,课堂上听课和课后的复习巩固做得怎样。因此要培养自身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其次,要培养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再次,要培养良好课后学习的习惯。(2)要培养大胆地提出问题的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做到想问、敢问、好问、会问。要积极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去,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3)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的数学学习中,信息量不断加大,特别是应用题等题型。因此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勿容小视。对于一道题,应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才能认识全貌,才易于理解、记忆和运用。

第四,要讲究学习方法。不要把一些公式、定理死记硬背,要靠分析、理解,理解了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特别要重视课堂上学习新知识或者分析练习的时候,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要积极思考,做到当堂的知识要当堂掌握。

1.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例如: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创设时空,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要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二要注意促进学生合作习惯的养成。这样不仅可以学的轻松,提高效率,而且会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喜悦感。比如你可以利用星期时间,将我们学习的函数的知识制作在一张大表格中,对比着进行理解和记忆。在解题时注意函数表达式与图形结合使用,必定会收到好得多的效果。

第五,积极展示是高效学习数学的关键。高效课堂追求生命的狂欢,就主要体现在展示的环节上。展示还不仅仅是一种课堂文化。对于新课改而言,从课堂到课程,从小组到班级再到学校管理的层面,持续不断的动力将来自三种文化的打造,一是自主文化,二是展示文化,三是反思文化。因此,“自主、展示、反馈”也不仅仅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更是一种管理观念的转变,它将促使学校最终转变过去控制观念下的行政管理方式,通过三种文化的打造形成一种体现人本思想的育人生态。在这三种文化当中,放大展示是让学校教育走向人本高度的关键。

综上所述,学习方法的改变是一个自我约束、螺旋式上升的系统过程。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学习方法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数学学习。数学并不难,只要大家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勤于思考,努力钻研,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人文教学下一篇:小学美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