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学科

2024-07-26

小学美术学科(精选12篇)

小学美术学科 篇1

在学校, 艺术教育的主要领域肯定是音乐和美术, 这两个领域也是引导学生审美观形成的重要途径。二者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互相照应, 相辅相成的。将二者结合起来, 实施综合教学, 符合二者的学科规律,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更加利于学生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对小学阶段音乐、美术学科的综合教学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实施小学音乐和美术综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音乐和美术之间的综合离不开二者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音乐和美术与其他学科间也同样如此。这种综合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式方面的综合, 而是内在的动机价值和教学效果价值一致的综合。其价值在两个方面, 一是二者审美教育的价值, 二是二者人文学科的价值。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 就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 那我们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天性, 结合教学实际因材施教, 以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此理解的基础上, 我认为过早给小学生划分学科, 并以贯穿知识和技术为主线索的教学模式, 是不科学的, 因为无论从小学生的身心方面还是从生理角度来看, 这样做都忽略了综合性特点。相反, 如果我们采取综合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课堂上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 这样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天性与特点, 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内在学习动机, 更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 增强学生审美感受,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

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目的都不尽相同, 音乐和美术是艺术类学科,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情感, 增强学生审美感受。这些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不是外界可以直接附加的, 而是一个自身不断内化与感受的过程, 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施音乐与美术学科的综合教学, 打破学科界限, 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 这样带给学生的是多方面的感受, 更加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审美感受, 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和谐发展。

(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往的教学主要是教授学生学科的专业技能, 而新课改后的教学是以综合教学为主, 它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二者的有机渗透与完美结合, 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 这样自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更加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开阔、见闻的增长, 更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让学生学会全面思考问题

在小学的音乐和美术教学课堂上, 教学内容大都是基础性的, 综合的教学的改革, 就会让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灵活多样。在这样的教学的模式下, 更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审美价值的交汇和人文内涵的交融。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以综合的眼光来审视音乐与美术学科, 自然也可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式, 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

二、实施小学音乐和美术学科综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关注学生心理, 体现趣味性

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其技能, 注定是枯燥无味的, 而且还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以音乐课上歌唱教学为例, 想学会唱歌要先学会识谱, 之后就是要记忆歌词、练习, 不断重复练习。如何能够让我们的课堂训练取得更高的实效, 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造合适的情景,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者设计的活动中来。这个活动的关键因素是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趣味性特点。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为了避免这种枯燥的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以具体的形象思维教育为主。在现实的教学中, 音乐和美术的课堂中可以互相借鉴穿插各自的有利于教学的因素, 这样会让音乐和美术的授课效率大大提高。以《飞来的花瓣》的欣赏教学为例, 让学生感受美妙音乐中的情感,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提耳聆听的同时手也动起来, 用手中的画笔把音乐的画面呈现出来, 边学习音乐, 边制作花瓣一样的信件或明信片, 表达对教师的无比热爱、真挚谢意。反之, 在美术的绘画课教学课程上, 我们播放相应的音乐作为环境音乐, 也可以把五线谱充分利用到五彩缤纷的绘画中。

(二)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加强体验性

体验式的教学是当前最为广泛接受的教学方式, 却很少把它作为一种常规的普遍式教学形态提出来。从音乐和美术课程的教学本质来说, 二者都是一种体验性较强的学科。因为其体验的直觉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运用动画结合音乐来强化学生的体验。在音乐和美术的艺术教学课上, 应该注重音乐和美术的互相融合, 提高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动画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入情入境。如《小企鹅》一课, 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动物世界》中小企鹅的影视片断, 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 更能在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造成的刺激, 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小企鹅、冰川、风雪奇景。这样利于学生的记忆, 更能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而直观的表象。如此这般, 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不仅收获了体验美和感受美的享受, 还提高了动手创造能力。

第二, 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自主地体验。体验是多方面的,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对音乐的感受以图形、图表、图画、线条、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收获美的享受、表达美、创造美。也可以在特定的音乐背景下展开美术学习与创作, 用音乐形式来辅助美术表达, 用美术形式来增强音乐体验。这样可以带给学生全方位的直观感受, 更加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更加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 音乐与美术学科是相通的, 教师要重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音乐与美术学科结合起来, 实施综合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更为直观而深刻的感受, 更加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才能带领学生畅游艺术殿堂, 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小学美术学科 篇2

小学美术学科工作总结

美术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我们学校对美术课以及相关活动非常重视,一年来组织学生参加了很多的活动,取得了很多奖项和很好的成绩。我校现有五位专职的美术教师,我们团结一心,群策群力,想尽办法将我校美术教学。课外活动,美术少年宫办的有声有色。在一年一度的**市学生艺术节中有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 其余为三等奖;在交通安全绘画展中,取得三个一等奖,六个二等奖,九个三等奖,五十多个优秀奖的好成绩,并受到交警一队的表扬和肯定,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在电视台举办的“家装万能侠卡通形象设计大赛”中,同学们设计的作品多幅入围。我们每学年举办一次大型美术绘画展览。如上一学期的“校园文化月书画展”,有数百幅书画作品参与展出,在学生中参与面很广;本学期的“**·**美术少年宫交通安全主题绘画展”,展出了七十多幅同学们精心创作的美术作品,水平之高令老师,同学惊讶。每年三月份的校园文化月已成为学生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大舞台,绘画

手工 书法 小制作 电脑绘画 电脑报 手抄报 现场书画等同学们积极踊跃报名参加,有上千的人次获奖,这也是对我校美术教育的一次检验与延伸。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公开课教学,课后评议等环节来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品,提出问题,实践研究,解决问题,总结吸取,这是我们教研的主线,每一学期围绕一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来展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上一学期的美术教学模式的制定,本学期美术绘画作业的评价办法等都具有很实用的操作性。

接下来我就一年来美术学科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好的经验做法作一简单介绍。我校严格按照课标安排课时,一至四年级每周两节美术课,五六年级每周一点五节课,每位美术教师一周十八节课,都为合格学历的专业美术教师。每周四上午前两节课教研,有美术音乐教师组成的艺术教研组,教研主要就课题内容和教师讲课评课展开。我校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简单归纳为:一看二试三讲四练五评,也就是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自主练习辅导—讲解小结拓展等环节。其中在美术四个不同课型中又略有不同,在这就不多叙述。重点讲一下我们本学期的研究成果。本学期课题是课堂教学的子课题,美术绘画作业的评价办法。前提是结合我校本学期的小组围坐组织教学模式。

美术作业评价的具体操作,一学期利用专门的两节美术课时,学生每完成一课进行课堂小结,完成三课时由教师组织,组长负责,全体参与,同学评价。也就是我常和同学们说的,如何画你做主,画的好坏同学们说了算。

作业采用等级制,分为a加,a,b,c四等。a以上为合格等级,bc为不合格等级。全班共分十二个小组,每组六人,组长为一号,其余依次为二三四五六号。首先进行第一环节“组内我最优”,老师给出适当时间,组长组织,成员表决,推选出组内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其等级为a加;展示环节后会有同学自己的画也很不错,这就是下一环节“你行我也行”,认为自己的画和刚才同学的画比较也很优秀的可将美术本交到科代表手中,教师筛选通过,然后由各组相同号码的同学举手表决,必要时老师也可算一票,过半数同意即为a加,未通过为a。

两轮展示后已有近半数同学有了相应的等级,其余的绘画在组内由组员表决出相应的等级,最高位a,亦可为b,c。然后由组长统一打上等级和日期。不合格档的画下去要接着完成或重画,完成后由教师亲自判并写上评语。

通过本学期的实践,优点是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也欣赏到其他同学的优秀作业,得到一次学画改画的机会。被同学认可的绘画。小作者更有信心画出更好的画,促进其有更大的突破。缺点是会占用本已紧张的课时,教师组织必须有序,同学要认真,严肃,积极参与其中。

二 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本学期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暑期的局长动员,学校的精心组织安排,教师的积极参与实践和教研室的团体赛讲,我校本次课改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具体到美术学科,每位美术教师都精心组织一节公开课教学,校长,马老师听了每位老师的课。前一节讲后一节评,每位教师都会提出宝贵的建议,交流好的经验,使每位授课教师都讲有所获,讲有所悟,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是: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美术教师的进修,培训,学习上的支持;市教研室要成立由专业美术教研员,优秀美术教师组成的市级美术教研机构,把教研,活动搞起来,这样才能和兄弟地市缩小差距;每学期举办一次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如教师技能赛,教师写生活动,教师书画展,课堂教学交流,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等,切实激活教师活力,提高专业能力。

三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继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学科 篇3

什么叫美术?美术就是美的艺术,美不等于画画,但画画也是美术。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追求人文性和情感。美术教育是帮助学生自然生成美好天性的最佳方式,也是自然形成生命质量、健全人格的最好途径之一。人是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不可能天生就具有艺术的欣赏和接受能力,常言道:“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人,都是有缺陷。”美术教育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情境体验、启迪感悟等途径实现“健全人格”的教育,使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学会艺术化地生活,进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一、正确理解美术教育

1.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发展现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通过各种艺术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亲身感受艺术魅力,不断丰富审美体验,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爱因斯坦的美学修养非常突出,他的“广义相对论”揭示了宇宙的和谐美,比如时间和空间、物质于运动的关系、中子星成双绕轴转动等,世人把广义相对论看做“伟大的艺术品”。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实践表明,美术教育具有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健心的功能,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激情、直觉、意志等智力因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感知、体验、想象能力,有利于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2.美术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艺术最重要的途径和最有效的载体。从新石器时代至今,中华文明就传承在了艺术的宝库中。无论是响彻世界的敦煌文化还是创造奇迹的长城文明,它们都熔铸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最持久的因素。通过美术教育,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薪火不断、世代相传,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3.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在于领导和帮助学生点亮人生、润泽生命。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美术主要用形象表达思想,以丰富情感和培育想象为基本特征。它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升华心灵境界,激活学生爱美、审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智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美术教育并不是为了选拔几个美术苗子,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不能像买卖一样当场兑现,立竿见影,既看不到,又摸不着。

二、引入语文元素,凸显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来表述美术与文学艺术的相得益彰再好不过。如诗如画用来形容山水的美,彰显了美术与语文元素的相互促进和融合之美。语文是文字的传承,美术是造型视觉艺术,将语言文字的诗情画意融入到美术的流畅线条中,能彰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实施诗歌配画、日记和作文配画,或者将美术的点、线、形、色彩、明暗与空间等视觉艺术,以优美的文字语言进行表述,显示出艺术的美。如版面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语文中的艺术字体、文字搭配等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小组学习模式,展开黑板报或电子版小报的设计,使得小报布局合理、颜色协调、搭配得当。在美术学习中融入语文艺术,彰显文字中的图案美,激发学生创新思考。

三、引入音乐元素,凸显节奏韵律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音乐相对流动,是时间艺术,美术相对静止,是空间艺术。美术与音乐的整合符合动静搭配原理,将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与思维创造的音乐艺术,以可视化的美术艺术呈现出来。同时,美术教学可以借助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如“听音乐画音乐”这一小节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美术与音乐结合起来,在感悟音乐的同时,自由想象,画出学生心中所想,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音乐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以不同的线条、色彩搭配、画面设置彰显音乐和美术的艺术魅力。又如引入“彼得与狼”音乐艺术,引导学生在音乐故事中畅想,发散思维,深入学习美术知识。以音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将音乐思维中的意境以可视化的美术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四、引入数学元素,凸显立体思维

美术不是一门单方面的艺术,它不能独立存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美术艺术的作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缺乏对数学三视图、立体图形知识的学习,美术学习就会受到阻碍。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凸显学生立体思维,体现数学学科特色,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为美术学习增加动力。如“拼拼搭搭”知识的学习,结合数学中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与立体图形知识,分析点线面组合的规律,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拼搭出画面生动的组合。又如“纸柱造型”知识的学习,结合数学中的立体图形知识,运用裁剪、卷压、折叠、黏贴等方法,打造出纸雕艺术。纸雕是一种运用卷曲、立面、立折、立柱、立体,将平面纸立体化的技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结合生活用品与建筑,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

五、引入科学元素,凸显无限奥秘

科学课程是自然、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没有将每个学科进行细分,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生物发展与自然环境。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结合起来,深入了解花鸟鱼虫的习性、特点与生活环境,探索自然的瞬息万变与灵活多样。结合眼观、耳听、手摸,进行比较分析,将这些知识与美术艺术融合起来,增加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了解,更好地运用到艺术学习中。如“自然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分析下雨、打雷、刮风、下雪时的自然现象,或者展现火山、瀑布、夕阳等景象,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小学美术学习过程中。又如“春天的色彩”相关知识,也涉及科学中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自然中感悟和体验,将其表现在美术作品中,以此强化学生艺术体验,提升艺术素养。

浅议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综合教学 篇4

一、小学音乐、美术综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音乐、美术学科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 但这种综合绝不是形式上的凑合, 而应该是动机与效果一致的价值综合。其价值不仅体现了这两门学科审美教育的价值, 而且也体现了音乐、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学科价值。几者的有机融合, 使音乐、美术学科更具有育人的强大动力。

1、培养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信念。对于小学生而言, 活泼好动是天性,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据此特点因势利导, 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 我认为, 过份强调“分科”, 并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线进行传授, 忽略了综合性特点, 无论从儿童心理还是生理角度来看都是不科学的。相反, 以学科综合为抓手, 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 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增强审美感受,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如果说小学其它普通文化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社会、自然界的认识问题的话, 那么美术、音乐学科的使命则在于引发学生体验审美情感, 而人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不可以由教师来传授的。只有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 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因此, 学科综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

3、拓宽知识面, 开阔文化视野,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综合教学改变了以学科技能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一大特点就是, 将音乐、美术学科置于大文化背景下来教学, 扩大了学科教学的信息量,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4、培养辩证思维方式, 养成全面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小学音乐、美术的学习, 就其内容而言是基础性的。综合教学促使学科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丰富的人文内涵交融中, 很多哲学的思想显现了出来, 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蕴含其中, 因此, 综合教学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 养成了他们全面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综合教学的策略

(一) 关注学生心理, 体现趣味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技能的学习是枯燥的, 但必然是持久的。就如唱歌为主的课堂教学, 从识谱至学唱歌词, 要经过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为了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我们必须设法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创设情境, 设计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特征的、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非常关键。以往的音乐课很多老师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 学生学习枯燥无味。而小学生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 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赏教学《飞来的花瓣》时, 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的同时, 启发学生制作花瓣一样的信件或明信片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真挚谢意, 孩子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 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 一时间, 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 美术课、朗诵课等。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情景中, 度过了愉快的时刻, 最后全班轻轻的哼唱起这首旋律, 他们说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又例如:在绘画艺术中, 我们用色彩描绘五彩斑斓的视觉画面。在音乐中, 我通过有趣的色彩游戏让学生领略音乐色彩的艺术魅力, 变单调的乐理知识为有趣的活动。在教学认识音符时, 我制作了彩色音条:do用 (红色) re用 (橘色) mi用 (黄色) fa用 (淡绿色) sol用 (蓝色) la用 (紫色) si用 (紫红色) , 利用这些不同高低、颜色的色块, 注上唱名组成卡片, 进行听辨音高的活动, 在视听结合中训练学生的听觉, 感受不同音色。

(二)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加强体验性

体验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经被广泛接收, 但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提出, 似乎不多。从艺术的本质来说, 音乐、美术学科应是一种体验性学科。由于体验的直觉性特点, 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1) 教师教学设计注重音乐、美术元素的有机结合, 加强学生学习体验性。运用动画或图画导入音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唱歌曲《小企鹅》时, 播放电视片《动物世界》中小企鹅的片断, 给学生全新的视听享受,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 沉浸在南极的小企鹅顶风雪、踏冰川的意境中。让学生在愉悦的动画中不仅仅体验美、感受美, 还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 达到音乐教育乃至素质教育之目的。 (2) 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 让学生把感受用图形、符号、线条、色彩、文字等表现出来,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美术课中已学过线条一课, 在教学音乐欣赏课时, 我让学生自由地用线条描绘音乐, 结果欣喜地发现学生在听到《百鸟朝凤》中交替出现不同乐器的音乐时画出了平行而交替出现的波浪线, 从学生的表现中教师可以清楚、迅速地掌握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程度, 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三) 强调资源开发和艺术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 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

由于小学的音乐、美术课时不多,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融合教学法的实施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 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课外、校外艺术活动以及整个社会文化大环境。如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播放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作品, 优美的歌曲配上美妙生动的画面, 或者声情并茂的诗歌、散文一定能把学生带入美好的艺术境界。学校的一些大型文艺演出也是艺术融合教育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在校园里布置一些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 让学生动手、动脑排几个小小的节目, 给一个表演展示的舞台, 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锻炼学生的能力。

小学美术学科工作总结 篇5

1、在集体调研中认真落实“四个精致”

集体调研是我们教研员与学校直接接触的重要途径,在美术学科的调研中,我将与教师认真落实“四个精致”的具体要求。在有条件的学校,我们要积极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并做好指导。在课堂精致方面,我们在抓实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电教手段在课堂上的使用。我们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并要求教师灵活地安排课堂上的一至两个练习。作业的讲评要做好课上总评和课下精评。

2、抓实教研工作室建设

面对全区的美术教研工作,教研员亲历亲为固然重要,但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教研组织模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教研工作室是教研员的重要助手,在实现小学美术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的过程中,必然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本学期,我们有参加市优课评比的任务,教研工作室的紧密配合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做好教研工作室的听课、评课工作。通过活动,使上课教师得到锻炼。同时,听课教师也会从中受益。

3、做好区内的观摩课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将选取骨干的年轻教师上课,务必做到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使做课教师得到真正锻炼。我们要做到每节课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教师先自己上课——教研工作室评课——全区观摩课。年轻教师经过这样的锤炼,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4、大力加强美术教师的美术素养

我区美术教师有三分之二是非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的美术素养的水平还比较低,这就大大阻碍了他们美术教学能力的提高。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美术表现力是艰巨却又不能回避的事。这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开展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在培训中,活动以片区划分,专业与非专业教师同时集中的方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示范作用。基本功培训除了美术基本功培训之外,还包括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培养。

5、根据市里规范书写的要求,在集体调研过程中,我们将加强这方面的检查和指导。

我们将在本学期期末把教师的美术教案全部收上来,并从中优选10%送交市教研室参加评比。

6、我们将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之余撰写论文,提高研究教学的热情,培养教研能力。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探究 篇6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必然性

学生的知识和见闻毕竟有限,尤其是小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多,很少有接触各种事物的机会。以往上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提前搜集大量的幻灯片、图片及作品信息等,课堂上还要大量的口头讲解,而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现在,通过与信息技术整合,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大为改观。教师只要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输入欣赏课名作的作品名,该作品的作者生平介绍及其代表作等便会瞬间呈现。这样一来,学生虽然身在课堂,却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与作品、作者零距离接触了。

大自然的各种气象景观,如打雷、闪电、下雪、下雨等,虽然这些场景会随季节变换,并在人们身边交替呈现,可现在的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在大人的保护下如同温室的花朵,天气好时都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活动,就更别说恶劣的天气里出去近距离观察天象了。当讲解与这些自然景观相关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发挥信息技术整合课的优势了。通过网络搜索自然景观照片、音效、录像,从多角度立体呈现,让学生深入细致观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例如一年级《下雨了》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网络科普资料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认识雨,通过图片中静止的雨有多少种样子,比如毛毛雨、细雨、暴雨、雷雨来分辨雨);(通过视频短片中下雨的时候人、植物、动物、建筑、街道等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说说下雨天的感受,用手中的绘画工具表现出自己在雨天观察到的景象,可以是一棵小草,或一只小动物被雨水打湿的样子,也可以是下雨时身边的景色、池塘里一圈圈的涟漪等,用自己语言来表现雨)。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课来让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细致观察,找到共鸣,激发创作兴趣,让他们真正认识雨、欣赏雨,学会感受美、表现美。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可行性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欣赏和创作两类,由于美术学习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特点,创作活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创作课讲求创新与大胆表现,但有时却由于所带绘画工具有限而影响了创意的表现;或在尽情表达时一笔失误,想回到之前已无法做到,重新画过又没有了刚才如火花般的创作激情,这时就凸显了传统绘画工具的弊端。

怎样弥补这一弊端?请把目光投向电脑绘画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有观点认为电脑绘画的图形线条表现形式过于机械单一,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创意自由表达;相对学生而言过于繁琐复杂的软件操作选项,以及鼠标的操作代替了用笔的技能,使之与实物纸张创作不能很好相互结合,手绘技能得不到锻炼等,导致传统美术技法的弱化。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借助先进但又操作简单的绘画软件如painter。Painter是数码素描与绘画工具的终极选择,是一款极其优秀的仿自然绘画软件,拥有全面逼真的仿自然画笔。水彩、油画、水墨画这些普通软件根本无法表现的笔触在它这里就能尽情挥洒。操作方式也不同于其他大部分软件,即使低年级学生也非常受用。绘画时只要外接一块手写板(由一块连接电脑的白板和一支单独的操作笔组成),操作笔在白板上绘画的手感与平时的画笔和画本基本一样,其中多种笔刷选项提供了重新定义样式、墨水流量、压感以及纸张的穿透能力,较其他绘图软件简单许多,并且尽可能保留了传统绘画的技法,学生的纸张手绘功底能得到很好发挥与提高,色彩调配时也不用担心自己的颜料没有带齐,还能避免使用真实工具时带来的污渍或一笔画错全盘否决的弊端,大大增强了学生创作的自信,

计算机绘画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在新课标《美术》教材的内容中,有些很适合上信息技术整合课,有些甚至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还能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美术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具有离开课堂也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时刻保持创新精神。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余附属学校)

小学美术学科 篇7

一、小学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要发展儿童的什么? 叶圣陶提出“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这一观念, 认为教授国文宜为学童特设情境, 引起儿童的需要而拥有学习动机, 而后教授国文。 教授国文应以开发学童心灵为目的, 这样才能使之学习国文有如游泳于趣味之海, 遨游于快乐的心灵世界。

1.如何发展儿童的心灵学科

小学语文与美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教材文中有图, 图中有文, 图文并茂, 可以说是学科之间最密切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美术学科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术教育, 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

2.语文教育必须基于情感

现代科技发达,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是更方便沟通了, 语文教学中应基于感情, 而不是专讲课文内, 课内外结合师生情感激发是关键, 学习语文不就是语言表达吗? 没有情感的教授, 何来表达? 表达出的恐怕不过是言语而非真正的情感表达。这对学生的整个人生教育来说无意义。 教是为了不教, 授予情感激发, 学生不学自通, 这才是教学意义所在。

二、语文与美术融合教学的意义

1.语文教育美术教学的相得益彰

就教育教学而言, 不论哪一个学科的教学, 它们都应当是同一种广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 永远不应当是孤立存在的有限的封闭的系统。 语文与美术有天然的广泛联系, 更应该紧密结合起来, 使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 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 没有美育的教学, 是不完全的教育。 “大语文”观念告诉我们, 生活处处有语文。 新闻、广告、标语、乡村俚语及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事, 处处可以当做作文教学中审美的源泉。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自然之美, 社会之美, 艺术之美。

2.国文运用于绘画活动激发情感

在我校美术课外兴趣活动中要求学生按照节日主题画出有新意的手抄报。 节日主题中, 教师给出图文参考提示, 引起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创作。 美术活动显示, 学生美术天赋是不可估量的, 图文给了学生很大启示, 手抄报不限创作形式也给他们很大发挥空间。 手抄报除了有大量文字设计外, 还有拼贴、剪彩等, 内容丰富, 还有大量精美图片相配, 关键是这些都是孩子们亲手制作、亲笔创作的, 充满童趣, 形式多样。

3.基于情感教育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纵观各学各类的教学家、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教育理念丰富多样, 是教师很好的教育法, 是值得我们研读学习的榜样。 殊不知能真正将其中一两点运用于自己的教学的很少?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情感。

情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核心, 这颗心决定了这位教师的教育。 有多少教育情感也是能体现出来的。 或许我还年轻, 研读的名家作品还不够多, 对其了解感悟也不是很透彻, 但在简单研读后, 叶圣陶的书中, 没有太多个人情感专著充实书中的理论或依据, 但怎么能有这么多教育实践、教育心得? 最初我的梦是教师的梦。 其实能配得上老师这一称谓的恐怕只有老师的情感是能判定的。 一位无心教学的老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要是有, 恐怕大抵也是这学生的秉承天赋。

古人重视并懂得礼义廉耻, 常说“孔融让梨”等故事, 这些真的能在当今的教育中取得想要的教学效果吗? 答案是不确定的, 但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对学生教育是必然有效的。 或许同为老师的我们也要反驳说, 一直在兢兢业业地教书教育, 何来没情感之说。 我就要说, 我们真的把教育情感用到地方了吗? 还是只是在单纯地热爱教学? 把情感用于教学、用于学生、用于教本、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解读课本并学习知识, 学以致用, 让学生拥有个性思想、自主的学习理念。 很多时候学校的教学限制, 班级制的局限, 我们很难平衡教学过程, 对于有的孩子说:“老师我能画不是今天题目中的吗? ”我一定会说:“可以。 ”你可以尽情抒发情感在画面上, 我将用一切所能来引导并给予你启示。 这正应了“教是为了不教”把情感用到教育实处, 教育才显得活灵活现, 不是刻板的, 不是拘束的。

三、国文对美育的启示

1.美育注重情感的启发教育尤为重要

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效果如何, 不仅受美术学科冷暖特征的影响, 而且与师生在教学时的感情投入程度有关。 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灌输, 而是靠心灵感受, 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时, 可以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调节功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现在提倡的民主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精神权利, 给学生心理自由、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教育, 师生之间应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 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 得到指导和建议。 然而, 在与学生情感沟通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策略, 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 因人而异, 让学生也能动情。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并非教书, 而是教育学生。

2.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对美育的启示

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激发学生语言的组织及情感的表达, 这对美育是妙不可言的情景交融, 美育离不开语言环境的渲染, 使得美育有血有肉, 有场景感, 有更深意义。

往往品德与美育不相离。 美育往往伴随品德。 良好品德的培养依然离不开国文, 但归根结底的教育都是出于情感, 情感可以说是教育的关键, 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是最应当维护的甚至用以生命激发的。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的研究已涵盖了很多方面, 而对其语文教学思想中所渗透出来的美育思想研究, 却凤毛麟角, 但仍然是可感知到的。 在对其美育初探中, 总结出以下叶圣陶对美育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1) 加强美读:体悟文情, 传情达意; (2) 培养想象:化符号为旨趣, 恃观象而体味; (3) 训练语感:揣摩语言的语境意义, 不作文字的特征分析。 叶圣陶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这是语文学习的新领域, 有机结合美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小学美术学科 篇8

一、“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设置的用意是什么?

“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置设立是基于对传统美术教育基础的了解之上,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体系中的一次革新。“综合·探索”领域是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弥补单科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并积极有效的统整各项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置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分科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是线性知识。特别是传统美术教育,对以后不是从事美术行业的人来而言,基本没有任何实质作用。跨学科教学横向的统整各学科知识并形成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有利于个体形成系统、综合的运用自身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是个体终身受用的。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表明了美术学科的跨学科范围及要求。基础美术教育要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形成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首先,从美术学科自身的调度来看,“综合·探索”领域是美术学科课程综合化的体现。美术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展,加强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掌握美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学会横向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其次,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综合·探索”领域是能有效提高人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联系其他学科,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人生感悟,使学生获得美术学科及其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能联系生活,掌握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再则,从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综合·探索”领域非常符合对未来社会创造型人才所须素养培养。该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在学习活动中体现综合性、探究性,并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育原则是什么?

“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美术教师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实施教学活动前,应了解并寻求最适合教学方式,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上要满足以下条件:其一,是开放性。教育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持学生的个性化特质,有利于创作力和创新力的发展。“综合·探索”学习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学评价时要保持多元化,允许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创作及表现。其二,是愉悦性。寓教于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这也要求教师利用学科特点的同时结合不同学龄学生的需求特点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三,是综合性。“综合·探索”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综合各学科知识,不是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要围绕某一主题,系统的联系各学科知识,形成网状学习思维模式。通过系统的运用综合知识,完整全面的认识社会。其四,是实践性。“综合·探索”领域的设立是以提高学生联系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教学。在该领域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及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才能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其五,是学科性。“综合·探索”作为美术学科的学习领域之一,必须保持在美术活动中的学科特点。要从美术学科的视野去看待教学,只有立足于美术学科本位的美术活动,才符合美术课程目标。

为完成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是,就要根据不同学段来制定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制定需要教师在满足以上条件并从学习活动的方式和行动来制定。根据不同学龄而制定的阶段目标,能有效指导不同阶段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以达到课程的总目标。“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有拓展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三大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课程的特征。另外,为更好的体现“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与生活中的关系,我们可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密切的结合学校特色及活动。如学校校庆、校运会、艺术节、班级装饰与布置等等。让学生的创意落地成为实物,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兴趣。

三、“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问题是什么?

有效的教学实践,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第一,如何“综合”?第二,如何结合“社会”?

首先,与注重“双基”能力培养传统美术教育的对教师要求而言,“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设立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并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不仅考虑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同时也要考虑对象的不同。这是对美术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要求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不断的深入探索及学科扩展。

其次,不可否认,当前对教学质量的衡量很多都还停留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上。同时也不否认考试是目前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筛选人才的方法。所以,也导致很多教师更乐意于将尽力放在考级、升学等“更快更有效”的美术教育上,忽视了“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重要性。认为考级、升学所涉及的美术知识才是符合社会需求的。更可悲的是,一些老师自身也明白为了学而学的应试美术教育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的一种压制,但却迫于教学评估所需要的教学成果而“明知故犯”。这一现象是值得偶们思考的,在美术教学中,对个体的创造性和发展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教育观念和体制。我们并没有否定应试教育的意思,但是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采取一个有效的方式弥补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呢?这值得广大教育实践者们深入的思考。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基础美术跨学科教育的重要体现,兼容性是该学习领域的特点之一。在学科发展中,跨学科教育具有先进性。以美术学科为主体交汇贯通多学科的知识,构建多元的学习架构,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创造精神的培养。也是对老师创新教学一种刺激。

摘要:“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表明了美术学科的跨学科范围及要求。基础美术教育要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形成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美术学科为主体交汇贯通多学科的知识,构建多元的学习架构,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创造精神的培养。也是对老师创新教学一种刺激。

关键词:美术,跨学科,教育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美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万丽君.“构建21世纪的创造力”--2006年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介绍(一).中国美术教育.2008.第二期

[3]李芳.怎样上好综合探索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美术学科 篇9

一、美术理论学科的发展历程

美学从哲学当中独立出的标志是18世纪德国鲍姆家敦出版的《美学》一书, 而《美学与一般艺术学》这本书的出版, 则标志着一般艺术学从美学当中独立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术学作为艺术学当中的子系统, 在我国出现此概念的时间较晚, 在20世纪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美术知识系统。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美术理论, 主要所指的是书画与理论, 并没有构建理论系统, 也没有科学一说, 我国古代具有理论形态上的美术理论, 但不是纯粹的形而上思辨体系, 是将论、史、评作为一个理论整体的, 更是与创作实践相联系的解释体系。到上世纪二十年代, 在蔡元培与鲁迅等思想家推动之下, 西方的现代思潮逐渐传入我国, 我国的美术理论出现了活跃性, 并从古典形态转向现代形态。不过最初的美术学概念仍着眼在美术史上,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了美术史系, 但基本沿用的依旧是历史学学科的规范, 由于没有学科建制, 研究人员大部分分散在各高校的艺术系与哲学系中, 艺术理论作为纯粹的思辨形态, 通常进入美学系统或者哲学学科中, 一般造型的技艺理论或者本体形态的阐释理论, 通常以课程方式出现于专门艺术学院当中。到1987年之后, 在艺术研究院与美术院校当中, 设立了关于美术史论的学科名称, 从此, 美术理论才真正进入学科建设中。在1922年之后, 美术理论与美术史成为美术学中正式的研究方向, 对美术学可中的本体研究与独立性进行了强调, 这表明了美术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二、美术理论学科的作用

美术理论学科主要包含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创作等内容, 美学和人生价值问题是相关联的, 通过美学课程设置, 能够让学生更为了解形态、本质与类型等问题, 还能提高美的认识、感悟与鉴赏力等, 美术批评一般是建立在美术欣赏的前提下, 依据一定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理论分析与价值判断。美术理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是美术理论是种学术形态, 其研究对象与特征直接决定了美术理论是无法忽视非逻辑思维方式的, 在思维过程中, 逻辑及非逻辑方法会呈现浑然一体的有机状态, 彼此间经常是在不同研究方法中呈现主次差异的。

二是美术理论作为美术理性认识, 是一种认识中的高级形式与高级阶段, 凭借抽象思维将事物本质与内部联系进行有效把握, 其理性认识是以间接性、抽象性与普遍性作为特征的, 并以事物规律与本质作为内容, 通过逻辑的方法而完成的, 通常逻辑方法是一种研究判断、概念、推理与相互联系规则规律, 辅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的真理方法。这种逻辑思维形式一般是抽象的思维, 感性直观与抽象是相对立的, 所有科学概念或者范畴均是抽象结果, 它与感性直观尽管是存在区别的, 但又是感性的直观发展, 在感性直观基础上, 对客观对象进行间接反映, 美术理论所提供的对象本质认识, 是无法直接用感性直观达到的, 美术理论也是一个创造思维的过程, 只有在思维抽象力下, 方能揭示与把握客观对象里的本质。

三是抽象思维是种基本思维类型, 应用概念、推理与判断等形式, 能有效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过程, 通过美术理论中的逻辑方法, 能有效获取认识成果, 逻辑作为一门推理形式下的研究对象科学, 不仅能够研究个别正确的推理形式, 还能研究各类正确的推理形式关系, 以提出正确推理方式下的系统理论。

三、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

美术理论作为一门研究美术活动与现象规律的学科, 涉及着美术知识系统的完整性, 将美术现象感受及体察经验有效转化为理智形式, 并将其整理为首尾相连贯的合理系统, 这样才能成为一种美术理论知识。目前的美术理论能够给予整体描述, 不过比较模糊。美术理论要成为成熟的学科, 需要具有明确研究对象, 可靠的学术规范, 并有相应的美术教学实体, 如美术理论教材。

我国的美术理论在学科建设中, 教学实体是存在的, 但没有完善的教材规范, 研究领域也比较涣散, 没有进入正规的学科建设道路, 从近二十年的美术理论研究方向来看, 学科外轮廓并不清楚, 有关美术理论学科的清晰界限与学术底线也并不清楚, 要解决此问题, 需要实施系统性的处理, 将目前各类知识给予系统化的处理, 以寻找各知识系统之间的互相链接点, 并对链接状况进行处理, 分析知识的基本属性与导向, 这样才能在学科图表中, 有效显示内在和外在之间的各类关系。

美术理论学科研究的对象要比历史学更为复杂, 不过美术理论学科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把复杂问题进行有序化处理, 系统学科能构建自身研究的基点, 并确立基本的范畴, 使其形成系列学科的概念。我国历史上的美术理论大多是个个知识点, 无自身额学科归宿, 也没有系统性, 缺乏系统网络接纳的知识, 要追求系统的知识, 并不一定是唯科学主义, 其科学包含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也会涉及人文学科, 而美术理论则归属人文学科, 其研究的重点为人格尊严与人的情感, 并实现人类个体性、精神性与审美价值观等, 这是有关美术现象整体的价值评述, 不过美术理论不仅涉及人和对象物, 也涉及人、对象物和社会间的关系, 这就需要统计、观察和逻辑推理, 进而涉及科学, 以及观察和理论间的关系问题。

我国古代有关美术理论, 大多只限于品评赏鉴, 以及在某价值预制基础上的理论评判。很多状况下, 理论要比观察早, 不过有时是相互交替的, 需要先发现再评价的。总结性评价是对现象给予定性定位, 以构成科学的知识点, 并能出现转移。美术理论知识系统主要包含应用理论、基本理论和交叉学科等板块, 理论研究作为学科的基点, 在原理论下, 对美术本质特征与概念进行解释。

四、美术理论的学科建设

随着美术理论学科的不断发展, 美术理论获得了很大进步, 目前, 西方所流行的美术文化研究, 并不在于学科界限的划定, 而是在于跨学科知识领域的探索, 以打破原学科的狭隘话语与封闭性, 促进研究者转换自身角色, 从传统技术知识分子走出, 让理论研究者能批判介入与社会相关的政治问题。对于我国而言, 其文化研究知识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文人品性相接近, 也即是政治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职业核心课程 (奥尔夫教法课) 建设初探

周滢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将奥尔夫教法课引入高职音乐表演专业课程, 作为社会音乐方向的核心课程, 以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奥尔夫教法课;课程建设

本文系2012-2013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音乐表演专业 (社会音乐方向) 职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编号:

一、高职音表专业开设奥尔夫教法课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调整职业教育现有的专业结构, 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开发与设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核心课程, 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 成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我系的2010年教学试点改革中, 根据湖北地区的人才需求, 将音乐表演专业分成了六个职业方向, 其中社会音乐方向对应的职业岗位为:学前教育、艺术培训、琴行、基层企事业工会、团委等, 从事与音乐培训、策划、推广等相关的岗位工作。为了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同时也是针对十二五期间湖北幼教缺口较大的现状进行尝试, 我系特地新增了学前教育相关课程 (强调艺术教育) , 力争在幼儿教育岗位有一定的竞争力, 并将《奥尔夫教法课》定为该方向的核心课程。

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始人是德国当代著名音乐家, 教育家卡尔·奥尔夫, 不仅是针对儿童的适用于开端的教育方法, 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自从上世纪80年代由上海音乐学院廖乃雄先生传入我国, 经过几十年的传播, 如今不仅是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不断发展, 已经扩展到高等学校学生, 成年人、老年人及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等领域了。

学术清洁与人文关怀。不过对于现代西方与中国而言, 学术诸方面均存在悖逆发展的倾向, 如本质论与非本质论的倾向、人文化与科学化的倾向、以及系统与非系统间的倾向。要构建系统的美术理论学科, 我国需要构建专门知识领域, 对研究对象与范型进行研究, 这是现代学科建设基本的任务。与一般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相比, 中国人文学科方面的建设力度不够, 特别是艺术学科方面, 其规范明显不足。在美术理论研究方面, 著述最多的理论研究在交叉学科方面, 并不在美术基本理论方面, 很多论文也仅是活跃在边缘性研究方面, 这已成为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状态, 我国基本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与我国学术界的整体气候是相关的, 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 美学研究的热潮逐渐退去, 而文化研究的热情不断上涨, 有关本质论哲学性的思考遇到否定, 而非本质论文化上的诘问却不断出现。目前, 我国的美术理论学科正处在范型飘浮的状态, 并处在僵化状态, 并不适应对象与阐释对象了, 更不能提供对象在本真方式显现, 因此, 加强范型研究, 要比文化研究更加迫切, 实施建设性研究, 也比文化批判与理论颠覆更加重要, 要真正研究美术理论学科的意义, 需要先构建美术理论学科范型, 然后, 进一步讨论文化研究。

结语

对于想在实用美术方面有所收获, 或者说想成为艺术大家,

在湖北省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湖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规范学前教育保教工作, 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面向全体幼儿, 关注个体差异, 坚持科学保教方法,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结合, 寓教于乐……”这些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都是与奥尔夫强调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奥尔夫认为“音乐应该顺应儿童本性, 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 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原本性”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而音乐只是他的一种手段, 通过各种音乐游戏来提高被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即除了音乐素质外, 还包括教学生处理人际关系, 培养团队意识, 合作精神, 求同存异, 尊重他人, 敢于表达自己等, 这些对于我国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的独生子女教育现状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现代主义教育是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 “课程、学生”并没受到关注, 而在奥尔夫教学课堂的主体为学生, 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强调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来感受音乐, 获得知识, 最自然地表达情感;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音乐活动, 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这种集舞蹈, 音乐, 乐器, 戏剧表演, 语言为一体的创作为受教育者获得了全面, 丰富的审美体验, 同时也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发现自我, 培养专注力以及合作精神, 获得健全的人格。

二、奥尔夫教法课实施对象的情况分析

1. 我系奥尔夫教法课开设时间是在大学二年级, 为期一年,

36个课时, 是所有社会音乐方向学生的必修课 (对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是选修课) 。这些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普遍不高, 学习缺乏主动性, 学习兴趣也不大, 很多学生只重视专业技能课, 对于理论方面的辅助课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不太放在心上。

2. 在对奥尔夫教法课不太了解的情况下, 有的学生会认为奥

尔夫是小儿科的东西, 简单之极不值得一学。同时也会认为将来自己并不会从事与幼教相关的工作, 没必要学这门课程。

3. 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很强, 他们有想

美术理论均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国的美术理论学科概念并不是很清楚, 而且学科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学术理论范型的构建, 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加强美术理论方面的探索, 让美术理论形成科学系统的学科概念与学科建设, 从而有效指导我国美术学科的发展, 促进美术领域稳定持续的发展。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包含着美术理论与美术实践两方面的内容, 从思维科学角度看, 美术理论与美术实践具有不同的思维形式, 但彼此间又存在交叉互补的关系, 美术理论作为一门新学科, 在我国起步较晚, 为完善美术理论这门系统学科, 需要科学分析其学科概念, 并加强学科建设, 本文就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与学科建设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美术理论,学科概念,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犀.高校美术理论教学理念探究[J].文艺生活, 2012 (12)

[2]贡泽慧.论高校美术理论教学的现实意义[J].美与时代, 2012 (8)

[3]王伶羽.美术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浅谈对于美术理论教学中的启示[J].时代教育, 2011 (12)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篇10

一、美术与历史的关系

美术史也是历史, 只不过她记录历史的方式是绘画雕塑。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 美术是记录历史场面的重要方法。不管文字描写得多么美妙生动, 还是需要绘画这种直观的艺术, 能给后人亲临现场的感受。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能看见原始壁画中狩猎的场景, 古希腊恢弘的战争画面, 以及各色历史人物的瞬间。这些美术作品, 承载了历史意义, 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原始壁画, 狩猎时代的血腥, 现代人的作品, 无论如何也难以模仿;但是到了农耕文明, 画面就变得平和稳定起来;工业文明之后又开始了新的变化, 因为时代改变了。

二、美术与科学的关系

美术与科学看起来没什么联系, 美术是感性的体验, 而科学是严谨的理性。但是, 纯粹的感性是不可能构成美术的, 美术仍然需要研究它的内在规律和法则。所以, 感性是美术创作过程中精神层面的要求, 在技法方面却是理性的。15世纪西方的画家开始把几何学引入绘画中, 并逐步完善, 成为美术理论中重要的学科———透视学。列昂纳多·达·芬奇概括出五种要素, 并且提出了一个空气透视的概念。到18世纪, 法国工程师率先完成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法, 这便是线性透视。

在牛顿研究光谱的时候, 艺术家也在研究光, 但他们是在研究光的阴影明暗和色彩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开始注重明暗变化, 光影效果使绘画有了更强的立体效果, 而之前中世纪的画家以平涂为主。所以,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更加朴实和逼真, 更贴近人民的生活。

科学研究完善了美术理论, 诞生了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 创作了流芳百世的美术作品, 同时也成就了伟大的美术科学。

美术除了影响到传统的建筑和园林以外, 工业设计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环。古典的设计华丽繁琐, 已经不能适应大机器的生产, 简约概括的现代设计正好符合工业时代的要求。它改变了古典审美, 更加追求外形简单、诚实、直接、外形符合目的, 不再追求附加的装饰, 突破了对古典风格的模仿, 减少了装饰性, 更强调了可用性。这种设计理念被概括为功能主义, 也就是功能用途和本质至上。

现代工业设计不仅影响了工业制成品, 也影响到建筑园林等传统项目上, 我们现在的学校、医院、图书馆、工厂等建筑都是依据功能主义来设计的。

三、美术与人文的关系

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思想, 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性的意识抬头恰恰是在宗教绘画中体现出来的, 第一次让神有了人性, 耶稣也会痛苦, 圣母充满了慈爱;圣子有了婴孩的外表, 不再是中世纪30岁男人的模样, 甚至上帝形象也出现在西斯廷的天顶。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普通人难以理解深刻的哲学思想, 但是却能记住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人格化的神, 对普通人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对神人格化其实就是对人的人格化, 人不必再模仿麻木无情的圣母和圣子, 从而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人文精神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 文艺复兴处在欧洲生产力发展的最初阶段, 尚需承接古希腊的衣钵。作品的题材必须是《圣经》中的圣人, 歌颂耶稣才是正途;一般画像中的人物也不是普通人, 都是帝王将相, 非富即贵。到了大航海时代, 欧洲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让美术作品的主人翁变成了普通人。尼德兰的画家便以普通人为题材, 事实上是画家的雇主变成了普通人。商人、手艺人、海员都能出现在高贵的油画布上。不再仅仅歌颂上帝、耶稣和圣徒, 转而赞美普通人, 整个社会都习以为常, 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进步。在人性上更是深层次的觉醒。

人性的意识更加强烈, 但是宗教势力和封建阶级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于是在启蒙运动的倡导下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而这场席卷欧洲的革命运动, 尤以法国大革命最为悲壮。德拉克罗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作出《自由引导人民》的。自由主义思想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在视觉上给人民极大的冲击力。他的影响力不亚于思想家犀利的文字, 精彩的演讲。而且画作是历史的定格, 成为一种标志, 此后, 自由女神的形象变成为法国人追求自由平等的象征, 并且传播到全世界。

摘要:美术与其他学科都有普遍联系, 本文讨论了与历史、科学、人文之间的联系。美术不仅记录了历史, 也记录了自身的发展;工业设计成就了大机器生产;美术作品为人文精神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美术鉴赏,西画,历史,科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01.

[2]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1.

[3]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2005-01

写作与美术学科的教学整合 篇11

点燃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万事趣为先”。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较好完成写作教学任务的根本条件和保证。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意识,认真细致地摸清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激起学生表达的兴趣与欲望。

例如:在一年级学年段,美术学科教学中有一课教授“叶贴画”。学生们在美术老师的启发、指导下,于课内外采集了各种各样、颜色不一、大小迥异、形状独特的植物叶片。然后,他们联系生活中各种事物,尽情地发挥想象,用这一片片落叶贴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迥然不同、充满童趣的画作。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美术课一结束,就互相炫耀,到处展示自己的杰作。于是,笔者顺势在教室内开辟了“叶贴画”作品园地,郑重其事地把每一幅作品张贴出来。随后,在语文课上,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完成“叶贴画”的感受、体会。学生们个个兴趣十足,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枯叶的采集”“画面设计的灵感”“叶贴画中的点晴之笔”“作品创作的遗憾之处”等,学生们娓娓道来。

“和妈妈搜遍小区花坛角落,找枯叶”“看着鱼缸的小龟,突发灵感”“焦急等待树叶风干”……一幅幅画作背后都有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来自生活的小故事,令大家耳目一新。而同学们的故事,也让人深受启发。整节课上,学生们表达之流畅,内容之丰富,情绪之高涨,远远超乎笔者的预期和想象。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是欲罢不能,不愿下课。于是,笔者连忙适时提出想法:“课后把你自己的创作体会写下来,老师把它贴在你的作品之后,可好?”大家众口一词地说:“好!”并欣然接下这一写作任务。第二天,每位学生都上交了一份创作感言,内容真实,充满生活情趣。课余,师生们互相品析,互相夸赞。同伴和老师们的肯定、夸赞,让每一位学生收获了莫大的成功的体验,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美术创作和语文写作的兴趣。

可见,在日常教学中,生动得当的方法,真诚得体的赞扬,贴近学生的命题,是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要素所在。语文教师若能牢牢地把握住美术学科教学中,学生们的这些表达意愿和表达兴趣,那他们“咬着笔杆,苦思冥想”“对着簿本,一筹莫展”,私下抱怨“讨厌作文”的现象就少有发生了。

拓宽了学生写作素材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然而,现如今普遍的“1+1=2”的简单家庭结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模式化生活,使现在的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而过于优厚的生活条件,家长们的包办代替,更使学生们细心观察和真切体验的能力逐步减弱或缺失。难怪一线教师喋喋抱怨:学生写出的文章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这些足见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必定会觉着无话可说,无物可写,作文教学当然会缺乏生机。

其实,生活中的片刻瞬间,各学科课堂间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很好素材。而美术学科教学,自然也可以成为丰富学生作文素材,拓宽学生作文空间,提高写作教学实效的一个有效载体。

学期初,我们仔细研究本年级学生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然后与美术教师商榷,把该学科中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学生们喜好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作文教学中来,启发、引导学生将美术课中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感、所言等作为自己笔下的作文素材,使美术课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之一,使学生作文有物可言,有感可发,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实践中,“蛋壳彩绘”“制作不倒翁”“陶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内容,不但为学生作文创设了良好的情境,而且开掘了学生写作的源头。在“蛋壳彩绘”这一课教学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回忆整个过程,让他们谈谈“彩蛋绘制”前后印象最深。有些学生印象深刻的是课前准备空蛋壳时发生的事。比如:敲蛋壳用力不当,先后浪费了好几个鸡蛋,弄得满桌、满地是蛋液,手忙脚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蛋壳内的蛋液洗干净;由于保护措施不当,美术课前,不慎将蛋壳损坏,懊悔不已。有些学生描绘的是课上老师教授并示范绘制彩蛋的经过;有些同学讲述的是自己绘制彩蛋的心得。而在认真倾听了学生们的感受之后,笔者说:“大家说得真好!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你们当时的体验,也能理解你们当时的心情。其实如果大家把所说的这点点滴滴、桩桩件件写下来,就是一篇篇佳作啦!”就这样,鼓励学生实话实说,选择自己绘彩蛋前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如实地写出来。这么多的素材,因为都来自学生的真情实感,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所以充实了学生们写作的内容,他们不再为“写什么”犯愁了。而自己的亲身体验,加上老师、同学的点评、指正,又丰富了学生写作的语言,大家也不必为“怎么写”犯难了。

一位诗人说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像一条小溪,从生活的大山里流出来的。是啊,多姿多彩的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美术课堂,就是生活的大山里的一条支流,它使学生的生活更具色彩,它能使学生的写作素材如泉喷涌。将写作和美术学科整合,将使学生写作成为有米之炊;真人、真事、真话、真情,就能成就学生的一篇篇佳作。

增强了作文指导的针对性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青年时期曾拜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学习写作。有一次,他们两人在街上散步。福楼拜看见迎面来了一辆牛车,便叫莫泊桑以牛车为题材,写出7篇各不相同的散文来。正是在福楼拜如此严格的要求和悉心的指导下,莫泊桑才学会了用心观察生活,具体生动地描绘生活,最后凭借《莫泊桑拜师》一文,一举成名。莫泊桑的成名离不开福楼拜的指导;同样,学生的写作也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倾心指导和有效点拨。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们由于不甚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真切感受学生生活中的真切体验,不能及时地捕捉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因此时常会感觉无从入手指导学生习作,或者是感觉对学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写作和美术教学整合的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师如果能随学生一起,深入、参与到美术课堂,可以增强教师作文指导的针对性,从而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例如:一次,笔者随学生们一起上了一节美术“陶艺”课。这是学生初次接触陶艺。课上,笔者聆听了美术教师的指导,了解了运用陶泥制作陶艺作品的方法。课后,笔者马上梳理思路,整理资料,然后趁热打铁,及时进行习作指导。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用一句话表达完自己上陶艺课的最大感受后,笔者顺势引导学生用几句话说说陶艺课上印象最深刻的事。最后,笔者提示学生:我们可以选取课上、课后的某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来写一写,但要抓住细节,具体、准确地描述下来;也可以把整个活动叙述下来,但要有详有略;写的时候,可长可短,但表达要清楚,一定要有感而发。虽然学生经历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由于个人感受不同,教师指导有针对性,全班41位学生交出了41篇不同风格的作文。大家选材角度不同,运用语言不同,叙述的方法不同。但是,每一篇习作都表达清楚,叙述流畅,内容新鲜,感情真挚,极富生活气息。

结束语

写作和美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开拓了学生的作文天地,给学生带来了有浓厚兴趣和深刻体验的作文素材,为教师的作文教学指导提供可贵的资料。写作与美术学科融为一体,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绘画技能、动手能力等不断提升,开创了作文教学的新境界,为作文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这真是一个无穷的宝藏,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和研究。

小学美术学科 篇12

一、“诗情画意”———美术欣赏与语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学习的一门学科, 学生一般对这门学科方面的知识掌握较深入, 美术中有些知识就可以和这门学科联系起来。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一体, 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发现, 在语文课本中经常有诗配画作品出现, 可见其中的相通之处。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构建出的文化底蕴和意境, 让人不禁联想到“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的诗意。中国画向来追求意境之美, 对“意境”一词, 让学生从美术作品中体会, 对接触作品极少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但一些文章也讲究意境的表现。因此, 可以由某篇文章对意境的表现入手, 再联系传统国画作品中对意境的描绘, 让学生对比来理解, 我想这样学生会容易理解一些。

再如,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它们的风格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在讲解这两个艺术流派的风格特点时, 完全可以和中国古代的诗人杜甫、李白的诗联系起来。学生对这两个人的诗从小读到大, , 风格肯定了解一些, 这样一联系, 自然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的作品风格有了一定的理解, 这时教师再加以指点, 学生接受起来就快一些。

二、视觉与听觉的共鸣———美术欣赏与音乐学科

至于音乐和美术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音乐营造一种与所欣赏的作品一致的氛围, 通过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来更好地理解所欣赏的美术作品。

高中美术欣赏, 并非让学生通过欣赏成为艺术家、批评家, 而是通过作品的情境, 让欣赏者融入画中, 与作品进行对话, 产生共鸣, 从而使精神得到调节, 情感得到陶冶, 最终使自身的情感得以升华。对于美术欣赏课而言, 要使学生在课业有限时间内达成这一目的, 催化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人们都说“音乐是流动的画面, 画面是静止的音符”。如果在美术课上, 加入与绘画制作内容相配的音乐, 可以让学生更好体会画面所体现的意境和思想。例如, 在欣赏山水画时, 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曲目, 清新而古朴的音色, 抑扬顿挫中所蕴含的山水情结, 分明是对自然圆满的阐释, 使画面与心灵融为一体, 共频共颤, 在优美的旋律中领悟到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找到了联想创作的坐标与基点。把音乐引入美术欣赏课中, 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把山水画有关的内容融于画面之中, 再通过想象加深对画面的理解, 从而不再感到国画山水的生涩难懂。不仅中国的山水画, 其它很多作品都可引入音乐。在欣赏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纤夫》时, 可以配放一曲《如歌的行板》,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在听过这首曲子后深受感动, 泪珠挂满了两颊, 他说这部作品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而《伏尔加河纤夫》这幅画, 正是描绘了同样社会背景下的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音乐的震撼力加上画面的感染力, 学生们就会被深深打动, 可以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

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如同一篇好的文章, 一首好的乐曲, 使人感慨, 催人奋进。若把学生的欣赏课诱导到上述的情境, 学生也就产生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了。

三、追根溯源, 意图呈现———美术欣赏与历史学科

在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从历朝历代的著名作品开始欣赏的, 这就注定了在分析作品的时候, 必定要牵扯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人文风情。例如, 朱耷的作品, 造型夸张, 形象怪异, 其笔下的鱼、鸟常作“白眼向人”状, 表情奇特。作者为什么画成这样呢? 如果仅仅靠观看作品, 学生很难理解。在向学生讲解朱耷的作品时就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讲授, 这样, 学生对他的作品特点和他的创作意图就容易更深入的理解。对于一些历史画以及和历史事件有关题材的美术作品就更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关系密切, 在欣赏这类作品的时候常常就会讲到当时的作画背景还有画家个人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再现了秦代“士勇兵利, 车坚马良”的强盛局面; 《清明上河图》表现了北宋末年商业繁荣的景象; 《步辇图》向我们呈现了1300年前汉藏民族间亲密交往的事件; 《开国大典》再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盛大的庆典场面……在讲述这些作品时, 要想让学生深入理解, 都应注意对历史背景的简单介绍, 或对当时的一些情况的影片、视频的播放, 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作品从艺术上采用的一些手法、形式进行介绍, 让学生从艺术表现上对作品加以了解。所以, 美术欣赏同历史学科也是分不开的。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把美术知识与相关学科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丰富了美术的表现形式, 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 开拓学生的美术视野, 同时也使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摘要: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发现, 美术与人文科学和娣妹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术欣赏课教学要想让学生乐于学, 学得好, 学得会, 需要其它学科的知识支持, 要从其它学科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就美术与语文、音乐、历史学科的联系性做了阐释,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上一篇:初中新生学数学下一篇:自主性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