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

2024-10-24

小学美术欣赏(通用12篇)

小学美术欣赏 篇1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在欣赏活动中,仅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所以,美术欣赏必须经历视觉接受,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

一、故事讲解法

宗白华说:“美感的动机,起于同感。我们读一首诗,如不能设身处地,直感那诗中的境界,则不能了解那首诗的美。我们看一幅画,而不能神游其中,如历其境,则不能了解这幅画的美。”

如:在欣赏古希腊科林斯柱时,我不仅让学生欣赏柱式的造型、纹样、材质等,还在学生欣赏过程中,讲解柱式的由来:科林斯是一个希腊的小姑娘,九岁时因病死去,被葬在一块墓地里。时间一长,墓地里的草和花朵长高了。可是因为墓碑座的原因,花草都被压弯了腰。一位建筑师看到了花草突然产生了灵感,设计出被压弯了的花草柱式,使原有的柱式多了几分华丽的装饰,把建筑装扮得更漂亮。为了纪念早逝的小姑娘,这个柱式就被命名为科林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柱式,经过教师的讲解再来欣赏,学生即使不能够完全看懂这个富有人情味的设计,但一定能葆有一份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造型对比法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并不知道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但从作品造型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如:在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学生对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格尔尼卡》很难接受,我便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没有先介绍作品的背景,而是出示了一幅西班牙画家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并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看懂了什么?”一名学生回答:“有一些人被枪决。”“那么最吸引你注意力的是画面的哪一部分?”“那个穿白衬衫、高举双手就要被处决的人。”“那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你见过这种姿势吗?”“见过,一个人张大嘴巴发出惊叫,惊恐万状地张开双臂。”“你能模仿一下吗?”(学生模仿)“是啊,一个手无寸铁的无辜人就要被枪杀,脸上怎能不充满愤怒和恐惧?在我们欣赏的这幅画中有这样表情和姿势吗?”

三、文化观照法

艺术作品中总是不同程度地映射出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底子,作为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走到作品的背后,去了解这些作品“后面的东西”,对作品进行深度赏析。

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引领学生从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的热闹、欢乐、喜庆的画面中去思考:“为什么年画中总是表现百子戏春、金玉满堂、花开富贵等内容?”“中国老百姓希望多子多福、希望富贵长寿。”“是啊,中国老百姓饱受战争、贫穷的痛苦,谁不希望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便把这种愿望画在年画里,希望能借着新年的喜庆为他们带来好运。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最普遍、最本质的愿望。也就是这些年画后面的东西。”也许,只有这种文化观照式的欣赏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

美术欣赏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它熔铸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绝非一蹴而就。唯有如此,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才不会落空,才会慢慢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融入学生习得的技能中,成为学生的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生活的方式。

小学美术欣赏 篇2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为学生对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和发展概况有初步认识。了解印象派及后期的风景画、静物画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和评述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作品欣赏活动中感受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领悟与感悟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所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创造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自主建构分析作品的系统认识。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了解如何表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美,自然风光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与情感世界的关系。

②认识17世界荷兰风景画、静物画技艺的娴熟已达到可以乱真地步,在西文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地位是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的重要阶段。教学难点:

①如何让学生领会常态的自然风光和日常静物与画家们的风景画、静物画之间的区别,提高对风景画、静物画所表现的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感受能力。②如何引导学生对分析美术作品有初步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图片、制作课件、艺术家生平学生准备:在网上搜集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组讨论:

1、上学期的第一课学习内容是什么?

2、赏析了哪些美术作品?作者是谁?

3、这些美术作品的美在哪里?

4、当初看了美术作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的什么?

二、小组汇报(略)

三、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上学期赏析的外国风景画、静物画属现实主义绘画,所描绘的是我们身边的自然风光,是在现真实,有整齐、整洁之美,看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之感,画法细腻,形象逼真,有照片的效果。面本学期的第一课我们继续赏析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二),另一种选择……

四、学习新课:另一种选择

1、播放课件

2、赏析印象派作品(讨论)

①画家选择了什么? ②这时画家追求什么? ③他们所画的作品是真实的吗? ④我们如何理解《日出·印象》的真实? ⑤画家为何选择在船上画睡莲? ⑥小结:

印象画派所选择是表现真实,追求的是某一时刻的光色效果,强调室外写生,讲究笔触。

3、点彩派作品赏析讨论(播放课件)①点彩派和印象派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点彩派和印象派有什么相同之处? ③点彩派和印象派在效果上的什么不同? ④小结:

点彩派在表现效果上强调工整,技法上采取的是“点”它和印象派要比都上追求光色效果,强调环境色的作用。

4、后印象派作品赏析讨论(略)

5、立体派作品赏析讨论:

①立体派和前面的各画派相比,它的特点是什么? ②从两幅范画来看你能看出什么? ③树叶的形象能看出来吗? ④立体画派追求的是什么效果?

四、课堂小结:

1、分组讨论:

①外国风景画、静物画发展过程中什么?请你描述一下。②从外国风景画、静物画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什么?举例说明。

2、分组阐述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刍议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 习惯 特征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 篇4

一、小学生的美术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

美术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通过观察、感觉和想象等获得审美体验的情感活动。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下面,笔者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分析一下小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其一,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自身的生活常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判断,对那些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为自己的范本。反之,他们很难认同陌生的绘画内容。如,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及高楼大厦等司空见惯,他们往往难以感受到表现农村低矮的房子、田间地头的劳作等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其二,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凭自己的第一印象来看待作品,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随意性较大。其在观察作品时,或许只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仔细琢磨、用心推敲。其三,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于注重整体而忽视细节。如,低年级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忽视了其中手帕的存在,变成了单纯地看花纹。中、高年级学生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如,四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工艺作品中的刺绣时,很多学生会把刺绣作品当做绘画来看待。其四,强烈的色彩刺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画中蓝蓝的天、红红的花及黄澄澄的果实,这些色彩鲜明的事物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喜悦。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学生的面前,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低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生活周边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虽然某些表达不符合常理,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外,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喜爱。中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一些优秀美术作品,以培养学生热爱美术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欣赏一些贴近生活、能使其理解和接受的中国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

1. 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和组织形式之一,它是指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如,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一课中,教材提供了十幅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图片。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最后,形象生动地讲述中国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在专题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也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 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是指在绘画和工艺课中穿插进行的欣赏。如,在绘画教学中,出示范画,教师合理地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欣赏。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可出示一些范画,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素描知识。

3. 现场欣赏。

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欣赏的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欣赏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拜访画家、工艺美术家及雕塑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来说,现场欣赏的内容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综合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二、课题界定、理论假设

(一)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假设

1、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 „„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

2、莎士比亚在《风月通鉴》中曾经写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金泊。

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教师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并以情感为主导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欣赏其内涵。

2、通过研究,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孩子提升美术欣赏能力

3、通过研究,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灵活运用教材,善于结合实际培养、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四、研究的对象、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青田县山口镇中心小学一到六年级实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美术课堂教学及美术兴趣活动课为载体进行研究。

(二)研究过程

1、前期尝试阶段:2014.9-2014.10(1)组建课题成员(2)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3)收集资料、学习理论(4)撰写课题申请报告(5)尝试研究

2、具体实施阶段:2014.11-2015.06(1)撰写开题报告,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合作。(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调整实施方案

3、总结成果阶段:2015.07-2015.09(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资料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现场观赏法、案例分析法等开展研究。

五、研究内容

1、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新的教学理念,对相关资料进行调查、整和与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提倡要注意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开发学生智力。

3、课堂教学整体优化,重视多媒体等等不同教学方式的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

4、在直观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探索,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同,增强学生对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视。

5、美术第二课堂的确立。如:美术兴趣小组的建立;校园文化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家庭美术学习氛围的创造;

六、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反思。

我们所提出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研究中虽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但也有必须努力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一)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同时也忽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有时会埋没了部分学生个体的创造思想。

(二)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会忽略作品的背景及创作的社会生活。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 “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

(三)如何将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及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还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过一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其效果的显著,特别是对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视觉语言,受到了学校各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学生方面

1、逐步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小学生自身要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为什么审美,努力把这些基本的审美知识弄清楚了,才能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在平常多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比如说音乐、舞蹈、歌剧等等,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只有积累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才能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欣赏课在教学时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联想,补充了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运用提高美术欣赏评价的能力。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通常的美术欣赏可缺少切身的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因而在校园宣传窗开辟美术欣赏专栏,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组织学生观看画展和有关美术方面的录象等等。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性到艺术性的欣赏评价的能力。

美术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3、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我们的学生由于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的想象思维和绘画水平也各不相同。课后,我会尽可能多地去接触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画画习惯,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当我发现有个学生的造型能力比较弱时,我不会对他的作品,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他的学习负担,更会让他因此厌恶绘画。所以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我让他在一段时间内只要完成事物的基本形状便可。除此之外,我还会再找一些简单易学的图片资料,让他欣赏、临摹。这样他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绘画领域也能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那片天空。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再对他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造型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我不仅要耐心进行个别指导,尽可能多地鼓励他们,还要提供一些适合他的图片资料,拓宽他们的思维。

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我也注重增强学生绘画的灵活性。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画大,或适当的画一些弯曲幅度特别大的线条。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也能将学过的知识用起来,这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

4、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美术语言以及美术界的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多样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自我提升鉴赏能力打下基础。美术鉴赏活动是对美术作品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美术作品本身通过外在的现象、色彩等画面因素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作用于人的可感因素共同传达着丰富的信息。美术作品所包含的信息层次异常丰富且有一定深度,鉴赏者因个人阅历、文化层次、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鉴赏者主观上的好恶、艺术上所持观点及与原作者创作时想法的差异也影响着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及鉴赏者的差异性要求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重在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灌输。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学生的一些观念,培养他们勇于开口、敢说真话的良好品格及敢于向权威提出疑问的精神。并且结合每个人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美术作品作初步的评价,老师所要做的是继续丰富充实他们的经验世界,并且给他们一个衡量艺术的天平。在我们创造的这个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他们自我感觉到了对美术作品也有自己的鉴赏能力,这为深层次的鉴赏做好铺垫。

(二)教师方面

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的重要环节。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并且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尝试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上好小学的美术欣赏课。

1、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美术欣赏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几乎涵盖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是科学等学科;而且欣赏课可以欣赏的作品种类繁多,如国画、油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园林等。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教师必须博览广学。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平时就注重广泛收集查阅资料,对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性、作者的生平、主要事迹等都要进行认真的提取、融于作品介绍之中,在此基础上,若能在教学时选择一些适当的音乐来烘托课堂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将更能使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欣赏课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引言所带出的艺术魅力既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是使学生对美术欣赏产生兴趣的办法之一。“万事开头难”,一堂出彩的美术欣赏课,首先就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地吸引到所要欣赏的作品上来。在此,就必须要求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句开场白上进行仔细推敲,既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与所要欣赏的作品联系起来。所以,美术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美术及美术教学能力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同时也必须精心准备教案,并且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积极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在此,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以及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国美术作品时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进入状态:这节课,我们将有一个机会去了解我国的稀世珍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以及规模宏大、被世界称为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另外我们还将欣赏到著名的云冈石窟大佛。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欣赏、分析,去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去认识祖国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这样启发,使学生对新课和教师要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可以增强学生们求知的愿望。

3、改变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优化欣赏课的办法之一。通常的欣赏课,全靠教师讲解,教学方法呆板,效果并不佳。现在,教师可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采取一系列的新教学措施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例如:让课堂与平时相结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也就是让学生在业余课后自行搜集美术资料;可以这样来操作:让学生任选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要求学生加上自己对这幅画的简单评语或是自己的理解,内容和形式可以不限。这样既能教会学生学会自己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对美术欣赏产生一定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一举两得。另外在学生为美术作品写评语时,必然会使学生的审美与评价相结合,这样可一通过评价美术作品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脑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教师的给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参考文献:

1、《美术学科课程标准》

2、《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吴春林

3、《多媒体扩展美术课堂》 白丹

4、《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5、《新课程改革中的思维方式突破》 郝德永

西安教育网

6、《对视觉图像传达背景下的美术课程教学思考》

李力加

八、研究体会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6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7

一、充分认识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美术欣赏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因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首先, 欣赏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不会欣赏美, 那么更难创造美。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具体而言,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的前提。所以, 小学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 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而美术欣赏中包括对美的创造, 离开了欣赏, 就无法实现创造。因此,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审美欣赏的过程, 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让学生在学会欣赏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

二、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

1.利用挂图、多媒体等激发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 并把一些资料通过挂图、幻灯片、录像带等展示给学生,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这样, 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听、看、说、动中,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在此过程中, 教师是一位引导者, 帮助学生解决美术欣赏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使学生进入作品意境,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要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欣赏水平的欣赏内容, 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与理解作品, 激发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为此, 教师首先要在课前收集、挑选、分类整理作品, 可以让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其次, 教师还可以挑选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 学生就会对欣赏的作品产生亲切感, 从而产生欣赏的兴趣。

3.在美术欣赏课中,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阐述理论, 学生被动地接受, 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 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疑问, 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搜集相关的欣赏资料, 巧妙运用资料分析中预测到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产生疑问,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判断失误时, 学生心中会产生疑问, 并非常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美术欣赏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味地讲, 就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鉴赏。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 教师转变观念,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组织课堂教学。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预习, 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在欣赏作品时,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时间, 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作品的感觉,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 从色调、思想等方面理解作品。必要时,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欣赏、评价作品, 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具体而言, 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好的作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术佳作的艺术美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乐于去理解和鉴赏这些佳作。因此, 教师要准备好欣赏作品, 在欣赏课上充分展现其艺术美, 并创设情境, 把学生引入审美情境中。其次,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说、大胆评, 自由表达。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 让学生看、听、读、议、说、写, 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次, 重过程、轻结果, 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在欣赏课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就要重视学生体验、感受、欣赏的过程, 而不是欣赏的结果。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等有限, 如果我们过于重视学生欣赏的结果, 就会限制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自由, 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 我们要在每一位学生发表见解时认真倾听, 并鼓励他们, 用肯定的语言加以总结,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创设情境, 使学生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语言描述、设置情景等手段, 营造一种艺术氛围, 使学生自觉地摆脱外界干扰, 进入审美状态,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充分发挥想象力, 欣赏作品, 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最终提高美术欣赏水平。

摘要: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技能, 并能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审美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和价值,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 篇8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美术专题欣赏·评述课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自己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下面我就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针对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策略浅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美术作品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许多时候教师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而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经常会选择一些“高、大、上”的名作。让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与他们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也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选择这样的美术作品, 学生不会对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提上来了。

二、欣赏真作,激发兴趣,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欣赏·评述”课离不开欣赏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教师课前准备时会搜集大量图片资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供学生欣赏。可是无论老师搜集的图片多逼真,制作的课件多精美, 还是无法引起学生太大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近距离地观察欣赏真实的美术作品, 就会对这些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时,我在课前把几幅同事创作的国画作品及油画作品摆到教室里,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小型的美术馆,学生课前对这些作品进行观察欣赏,动手摸一摸国画作品与油画作品的不同质感。上课初,我又示范画了一幅水墨花鸟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又请学生在“美术馆”里找一找还有哪些作品是中国画,比较这些作品的不同之处。由于作品就摆在眼前,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与观察,对中国画的材料、分类及装裱形式便轻松掌握了。油画作品欣赏更是如此,油画对于多数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但由于课前学生已经近距离地观察了油画作品,对油画的材料及创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接下来的教学也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学生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艺术魅力。

三、缩小距离,让学生主动理解

由于时代、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必然与被欣赏的作品产生一定的距离,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力争缩小这种距离,让学生主动理解。比如,在欣赏《三毛流浪记———禁止赤膊违者究办》这幅漫画作品时,我让学生谈谈感受。起初学生都觉得三毛很调皮,也很聪明,也有学生说三毛不穿衣服出门,这样不文明,由此可见,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只局限在画面内容上。于是,我以此引出了三毛的生活背景,播放了一段关于三毛生活经历的视频,当听到视频中的歌曲“我不要把我搂在怀里的妈,我不要把我叫做宝贝的妈,我不要唱着歌哄我入睡的妈”时,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接着再让学生欣赏《禁止赤膊违者究办》这幅漫画作品,学生的理解深刻了许多,学生这时感受到的是““三毛”的无奈,发现了“三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漫画还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贫苦,了解了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创作这幅漫画作品的讽刺目的。我想,学生这样主动理解作品要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述,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和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是新课标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提出的两个评价要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欣赏过程,还要让学生多说,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学生交流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异同,教师再结合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他作品时,就能从这些方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学生在评述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用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述;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用口述或写作的方法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美术欣赏课如何做好“五动” 篇9

一、动眼观察

科学家研究表明, 在人获取的信息时, 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观察所得的。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 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地观察,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地观察。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 让学生动眼观察, 从美术作品上猎取信息。如在欣赏“非洲雕刻”一课时, 学生可以借教师提示的问题仔细观察。首先, 提示学生观察作品的内容, 例如从“非洲雕刻”作品中看到的是什么内容?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其次, 让学生从雕刻作品的材质、线条、色彩等有目的地观察, 如“非洲雕刻”中生动的雕刻作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色彩是怎样的?人物造型有什么特点?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学生对作品内容的仔细观察,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动口描述

让学生动口描述, 是让学生在动眼观察后, 将作品中直接看到的东西进行直接陈述。在这一阶段暂不需要考虑其含义或进行价值判断, 只需要概括地说出主题或叙事内容、指出显而易见的形象等。如“非洲雕刻”中木雕《一家人》的赏析, 教师可以这样提示学生描述:

师: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妈妈怀里抱着一个小孩。

师:还有哪些事物?

生:羊安静地待在主人的身边……

生: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个和睦的家庭, 感觉很温馨。

又如欣赏《公主像》时, 教师提示:

师:这个雕刻作品里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个美丽的公主, 她的帽子很漂亮, 头上还有珍珠, 脖子上还戴着很大的项链。

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提问, 对作品的观察就更仔细, 描述也更详尽了, 这对下一步诠释作品本身内容和作者意图有极大帮助。

三、动脑诠释

动脑诠释是学生在动眼观察、动口描述的基础上, 运用想象力诠释所见形象, 其主观的诠释须依据眼见的客观事实。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先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 然后将各种现象综合起来, 成为整体的感性的经验, 从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 探究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通过作品想表达什么思想?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形式来表现的?

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念, 一是从内容上去探究;二是从形式角度去探究。如《公主像》表现的是一个神情安逸的公主, 从她脸上光滑细腻的肌肤和华贵的打扮上来看, 她的生活环境很优越。作为一位公主, 她的生活如此优越、神情如此平静, 可以看出她的国家很和平、很富足。从艺术形式角度看, 公主的五官运用了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刻画, 眼睛很大、嘴唇很厚、鼻子也很大。这样的造型在非洲人眼里是最美的。这类大写意的手法, 不求外形的逼真, 不重细节的刻画, 从局部看, 显得十分随意简单;从整体看, 却透露出一种活泼的内在生命。非洲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双手, 使真实的事物完全变形, 形成了与原来形态结构大不相同的雕刻形象, 表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新颖的构思。

四、动心体验

动心体验是对作品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 是一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仅凭教师口头传授, 而没有亲自参与和体验, 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由于个人的感官能力、经验及喜恶性向都有差异, 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将会带有主观性, 这是很自然的事, 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所感相同, 应让学生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非洲雕刻”一课中, 要求学生抓住非洲雕刻线条简洁、造型夸张变形、节奏感强等特点, 运用泥塑雕刻的方法尝试创作一个非洲人像, 通过“捏制面形→捏制五官→连接点缀”三个步骤的亲身体验, 加深对非洲雕刻的造型、线条、节奏感等方面的理解与掌握。这样,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动心体验, 加深了学生发现、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的能力, 有助学生进一步对作品做出判断和鉴别。

五、动情甄别

动情甄别是要求学生判断作品的价值, 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甄别作品的优劣得失。由于学生的经验、认识能力有限, 做出的评价也许很肤浅或不全面, 但只要是认真的, 是真实的体验, 教师都应予尊重和认可。

如“非洲雕刻”中, 有的学生说喜欢公主华丽的装饰, 有的喜欢夸张的造型, 有的则喜欢简洁概括的线条……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教师在这一阶段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心得, 这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学会沟通。此外, 教师在最后阶段做综合讲评总结也是欣赏教学的重要环节。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篇10

一、备好欣赏课方法

在传统欣赏课备课中, 很多老师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而高效的课堂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堂课里都有自主学习, 自主思考, 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机会,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想无论课程如何进行改革, 备好每一节课对实现一个高效率的课堂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通过备课去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 备教材, 钻研教材, 读懂教材, 把握教材知识点, 明确重难点。

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后应该钻研教材, 读懂教材中的每一幅作品, 包括书上的一些提示文字, 布置的一些作业等等, 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以此来指导自己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期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把握重难点, 这对实现高效课堂至关重要。

2. 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收集资料应该从这几方面考虑: (1) 艺术家所生活的时代; (2) 艺术家的生平经历; (3) 艺术家的思想如代表作和创作作品的一些过程以及他的艺术风格等必须有深入的了解; (4) 艺术家在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3. 备学生, 备课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 分析学生这节课想学到什么。

二、提高美术欣赏课的策略

1. 注重备课的题材和内容。

在美术欣赏课上, 教学主体是小学生, 所以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他们进行, 任何脱离“小学生”这个实际情况的教学活动都不合理。为了更好的上好美术欣赏课, 教师不光要备好课, 写好教案, 同时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 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 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 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 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

2. 开展有效的课前自学活动。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的潜能。美术欣赏课和其它课程一样, 任何时候都有谨记学生才是主体, 不能一味的细致频繁的去讲、去教, 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其中, 去欣赏、体会、思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所以, 在课前可以给学生制定一张先学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进行资料的查找, 事前对第二天要欣赏的作品进行了解,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能力, 在了解作品的过程中自然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认识, 那么在课堂上就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不会对作品作者一无所知, 只能听教师的讲解。这对于课堂上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课前学生对作品有个初步的感觉印象;课中我们可以从材质、线条、色彩等方面引导他们去思考、体会,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 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3. 带着问题欣赏, 培养学生创造力。

欣赏前, 教师可以先围绕作品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如你以前见过这样的作品吗?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什么?你知道作品的时代背景吗?等。以《飞天》这课为例, 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飞天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飞天的壁画一定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作品是在哪发现的?有谁对飞天有所了解, 能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飞天, 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形象, 必定会有些同学对此有所了解, 在同学的介绍教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会得到启发并延伸出其他的问题, 整个课堂氛围被带动起来, 学生们的思维也越发活跃, 这样的欣赏是对学生们有帮助的欣赏, 加强了审美能力, 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4.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进行有效教学。

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 越是贴近生活的也越容易引起共鸣。 (1) 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 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教学情境。如上《设计标志》一课时, 如果只是讲做标志的意义、方法, 会使学生对这课的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而在导入时创设一个设计校园的标志时, 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作业时穿插欣赏。指导作业时穿插欣赏内容, 可帮助学生通过比较, 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技法, 及时认识欣赏作品中美的因素, 并指导自己的作业实践。 (3) 结束时加入总结欣赏。当课快要结束时, 通常都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 这时安排欣赏内容, 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优缺点, 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 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 为下一课的学习作辅垫。

浅议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11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從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欣赏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篇12

1 注重课前准备工作

1.1 学生的课前预习(预习策略)

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这是其一;第二,让学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明确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预习的策略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的状态,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多些自信。所以教师要常常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他们去查找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这是非常重要的。看,是欣赏的第一步,没有看就没有欣赏;查找资料,是欣赏活动的第二步,不查不行。

1.2 教师的精心备课(备课策略)

课堂需要教师的掌控能力,但同样需要有效的预设。因此,备课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机械过程,而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所以,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反复认识、全面领悟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

2 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学习活动

《课标》强调了欣赏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在欣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学习活动:(1)网络为我们迅速、及时提供有效信息,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弄清作品的历史背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教师利用课件多出示画家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在对比之中总结,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有说得不准确的地方,感觉不敏锐的地方,甚至也许有理解上的错误,这都没关系,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完善起来。(3)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努力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欣赏课上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方法

3.1 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景

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导入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交流与探索。其优点在于共同参与性强,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是:运用了视觉分析和与学生对话的方法。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再让学生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画家的艺术处理方式。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图片以及相应文字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后再汇报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参加讨论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去尝试分析,并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如教学欣赏课《向日葵》一课,教师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向日葵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向日葵花的海洋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向日葵,为后面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做好铺垫。然后出示梵高的名作《向日葵》,让学生和动画片段的向日葵进行对照,要求学生叙述所看到、感受到、联想到的。学生对被欣赏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宝贵的,它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而且学生对于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教师尽量少讲解,给学生充分的发挥余地。接着,教师采取与学生共同分析的方法,交流课前收集的图片以及相应文字资料。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加讨论并引导,有侧重地对作品的体裁、题材、构图、造型、色彩、风格等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通过教师的引导,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叙述了他们看到、感受到、联想到的,教师再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慧眼”,学生沉浸在这个多彩的课堂中。

3.2 运用学习中的“发现问题策略”

“发现问题策略”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探究”为核心,以“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应用创新”为中心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视频或自制的画册,学生探究—发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反思总结,教师为学生设计许多的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让学生从欣赏开始的感性层面渐渐进入到理性的层面,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类比、分析、讨论掌握知识,并让他们进行语言和动作上的表达。这样就能做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目的性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从心理学上讲,通过提出问题,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的解决又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发现问题策略”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应用创新。如教学“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教师利用课件采用虚拟手法邀请学生登上天安门,踏上万里长城,走进祖国的著名建筑,感受它们的辉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建筑艺术?学生探究,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归纳小结。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任务:“几位同学都说得非常好。咱们认识了祖国北方的许多名建筑。其实我们所生活的南方也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也有许多著名的建筑。我们一起来欣赏人间仙境——《水乡周庄》。在欣赏水乡周庄的建筑时,不能只从单一的建筑物出发,因为这里的建筑都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为此在没有走进水乡周庄前,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有关水乡周庄的视频,请大家欣赏。”教师播放《水乡周庄》的视频短片,最后定格于《水乡周庄》的一张图片上后,请学生结合大屏幕上的这张图片及刚才欣赏水乡周庄的视频的感受,相互合作,交流,探讨,总结一下水乡周庄的建筑特点(生探讨交流,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发挥集体智慧,既促进了个人与群体间的更好合作,又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交往、友谊。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应用结构化教学策略

结构化教学法,也称系统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欣赏课中围绕教材师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其策略一般为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生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体,最后由教师总结或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其优点在于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优点在于通过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成一个知识结构的形式,给了学生一个知识的结构,这样做既学习了新知识,又起到了复习、巩固、提高的作用。如教学《中国民间美术欣赏》一课,教师尽可能把自己搜集的一些民间美术的素材拿出来,花上一些心思好好布置了一下教室,譬如周围墙上挂上一些年画、剪纸、皮影等民间美术题材的装饰画并配以中国结、版印门帘等实物,讲台和课桌铺上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大花工等民间土布,装粉笔的纸盒子换成青花瓷的罐子,教师尽可能把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经典最具特色的部分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或图片或实物)。教师抛出主题后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民间美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寻找答案,有效地促进学生欣赏评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们爱上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瑰宝之一的民间美术,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和传播,并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积极担当起弘扬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任。

4 结语

美术作品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语言,不懂美术语言就无法欣赏美术作品。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领悟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就要靠美术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加以引导,就要靠美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为此,美术教师要通过多种实践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真正引导学生进入美术鉴赏这个艺术殿堂的大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上一篇: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下一篇:虚拟展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