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

2024-05-16

初中美术欣赏(通用12篇)

初中美术欣赏 篇1

初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产生了阻碍。强化美术欣赏教学, 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从理论上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进行研究, 希望能对实际教学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和问题分析

(一)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初中美术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重要课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强化欣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内涵以及意蕴的认识的加强。在美术教学课堂上, 通过欣赏教学的优化发展, 能有效拓展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通过欣赏教学的优化和强化, 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 对学生审美标准的建立也比较有利。只有注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 才能有效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二)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初中的美术欣赏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首先表现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上。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对欣赏教学的认识不足, 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不够重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就很难提升欣赏教学的水平。其次, 没有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在对一些艺术价值比较高的作品进行欣赏时, 没有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因此不能让学生对作品的美感以及内涵进行充分的自我展示, 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 老师对欣赏教学课程的认识不够充分, 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没有得以明确化上, 最终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最后, 在初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调, 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在教学中, 老师要重视这些问题, 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应对, 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

为能优化初中美术欣赏教学, 需要注重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的紧密结合, 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学生在欣赏课上的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笔者结合实际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进行了探究, 认为通过对这些策略的实施, 能有效提升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

第一, 老师要全面认识欣赏教学, 欣赏教学的目标要明确。以往的美术教学中, 老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要的位置, 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需要老师能对美术欣赏教学有充分全面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总之, 老师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观念, 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欣赏教学效果的良好呈现, 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 在具体的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要和时代发展相契合。传统教学中老师掌握着美术教学的内容的决定权,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这就需要将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结合, 要和时代发展的特征相结合, 这样学生才能对作品产生共鸣。只有谨慎选择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欣赏能力, 才能有助于学生在欣赏课程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第三, 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和老师自身专业化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要求老师一定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即具备扎实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功底, 因此需要注重对老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将丰富的美术知识广泛地传授给学生, 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作品欣赏水平。

第四, 在欣赏课程的教学中, 还要注重对新技术的应用, 对新技术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如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为学生创建动态化的学习环境, 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培养非常有利。

例如, 对《蒙娜丽莎》这一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 就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作者的相关背景, 如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能有清晰的了解。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具体的作品进行理解, 并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结语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强化欣赏教学, 是促进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 只有从以上方面着手,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进行了探究,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对初中的美术教学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对初中美术教学模式的优化, 能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在美术教学中加强欣赏教学,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本文主要就初中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加以详细分析, 然后结合实际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详细探究, 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 对美术教学的水平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丁亚文.巧用目标对比完善欣赏课堂[J].北方音乐, 2016 (07) .

[2]马昭向.浅谈中职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14) .

[3]唐波.欣赏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现状分析[J].新课程 (中学) , 2015 (11) .

[4]赵广军.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4 (08) .

初中美术欣赏 篇2

内容提要:

美术欣赏课是中学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分析、讨论、评述、理解与鉴赏美术作品以及审美对象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和作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发展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尤其是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从中学美育的性质和要求出发,针对中学美育的教学现状,从多元化的角度对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做出探索,力图为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找出新的思路和合适的教学途径。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中学美术课,已列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它还能够发挥出德育、智育难以发挥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奠基性教育,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的延续性教育,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校输送人才打下一个初步良好的基础,而审美素质正逐渐成为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美育尽管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应以美术教育为主。作为“艺术教育”学科之一的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的也是最佳的途径。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欣赏、爱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除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与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200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将美术课中的欣赏课教学定义为必学的“艺术欣赏课”,是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特殊而积极的一步。初中美术课正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在整个初中阶段保证了美育的连贯性和向高层次发展。

初中美术课是艺术学科,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手到”、“眼到”、“心到”、“口到”。从大纲的教学性质、内容、目的、要求出发,初中美术课在教材编写、课时设置、成绩考察等方面都体现了其教学是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美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欣赏课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美术素养的教育。突出美术教学特长的优势,发挥欣赏课对中学生的审美教育主渠道作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①

初中美术欣赏课主要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与感悟能力。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要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② 本文从实践出发,以多元化的角度,探索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以求在初中阶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一、情境式教学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为了深化主题,突出欣赏作品鲜明的时代、民族个性特征,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影视等方式创设背景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情境式教学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除了在视觉上的优势外,它还将听觉艺术(音乐)融入到美术欣赏中来,使美术与音乐、影像、文字、语言等完美地结合,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例如我们在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的纤夫》时(初中美术第三册第一课),教师备课时将油画《伏尔加河的纤夫》配上《伏尔加船夫曲》,制成课件存储在电脑中。在欣赏时,《伏尔加船夫曲》音乐与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的纤夫》融为一体,这样使学生很快进入审美心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会纤夫们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最终使学生们为纤夫坚韧顽强、勇敢不懈的拼搏而感动,为画家高超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叹服,使美术欣赏课达到让学生触景生情的效果。又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初中美术第二册第一课),同学们的耳边同时响起那凝重、高古的《高山流水》、《鱼舟唱晚》、《二泉映月》„„等等经典民乐时,怎能不唤起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畅想;怎能不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慕;怎能不会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此种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审美的同时,充分加深对作品的体会,使欣赏更现实、更立体、更生动。这样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达到的。

二、本土资源教学

教育学生热爱家乡,让其了解家乡美术,将大量的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吸纳和渗透到美术教学内容之中,将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引入课堂。由于乡土美术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地理知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内容,因而要让学生通过欣赏教学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培养其民族美术的认同感。如在教学中,像传统手工艺品、古建筑、民间美术章节都涵盖了大量的乡土美术内容。教师可结合地方特色组织教学。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如讲中国优秀工艺美术品欣赏这一课时(初中美术第四册),带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馆内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彩陶、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学们留意这些工艺品的名称、出土时间和出产年代,分析工艺品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还有像节令习俗、民间文化活动,民间吉祥图案的题材,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筑遗迹、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等,都是很好的推介内容。如讲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时(初中美术第四册),把学生带到(灵山县)佛子乡的大芦村参观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增强审美的体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本土资源的教学不仅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乡土美术教育的发展,容易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

三、互动式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要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就需要教师去搭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把握方向,给以引导,师生在共同参与、平等切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当然,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和设计等。

互动式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它作为一种深受同学喜爱的课堂组织形式,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对中国古陶瓷的欣赏(初中美术第四册的第九课),教师出示器皿,先让同学眼观、手摸,亲自体会陶瓷的肌理、质感,然后让其品评。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初中美术第二册的第一课),教师可结合自己演示,学生简单临摹,给他们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画面上的形式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画面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写意与象征。以视觉为主,加上听觉、触觉、嗅觉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而完整的挖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欣赏外国雕塑的教学中(初中美术第五册的第九课),教师还可以邀请同学给全班示范罗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等可行的形体展示,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中体会到了欣赏乐趣,增强了作品感悟能力。

四、讨论式教学

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不同作品的比较和作品的评论。欣赏课的讨论式教学是在培养学生视觉能力的同时,侧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挖掘。让学生有赏而感,有感而讲,强调学生读与说的能力。“读”是作品的视觉表述,引导学生用眼睛分析作品;“说”是讲出视觉表述。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画面描述能力的培养,还要教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欣赏理解,重视对作品评价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导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痛苦的表情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曾有文章介绍美国人为中国学生上的一堂课③,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师问一位学生为什么喜欢一幅《罗马武士》的浮雕照片时,学生回答说:“照片上的武士很象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我感到亲切,所以我喜欢这幅作品。”这位美国教师便带头鼓掌说:“你爱你们的国家,真了不起!”就这么简短的评价,实质是表扬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真了不起”,就让学生倍受鼓舞。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和鼓励者,随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要通过渲染和营造一种气氛来感染学生。

讨论式教学的构建,将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能成为现实。提高的将是包括思维、鉴赏、创造在内的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比较式教学

利用比较式教学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会从宏观上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因为美术作品的比较,能产生雄辩的说服力,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可以把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相关题材的作品,不同画派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民族、国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空下艺术作品各具魅力的特点。例如让学生欣赏用多媒体技术改变画面布局后的齐白石作品《荷花蝌蚪图》,并与原作比较,让学生理解作品构图对表现内容(意境)的作用,再和以表现荷花、水景为主要内容的莫奈的油画作品《荷花》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赏析齐白石的另外一幅作品《却教蜂蝶为花忙》,并作欣赏评述。从而完成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由感受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具体欣赏教学。比较式教学有利于把学生长久积累的表面感性认识,上升为清晰的理性认识,从而多角度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六、综合性教学

美术欣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综合性教学是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它大致可包括三个方面:㈠美术课与其他学科:如历史、政治、文学、哲学、地理、宗教、甚至外语和古汉语之间互相沟通、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比如古代中国画“诗书画印”相融合的民族特色,如窗口一样能折射出作品本身涉及的丰富内涵。反过来,通过对作品外延的综合知识的介绍,又会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立体的认识氛围。㈡美术学科自身各领域(或门类)之间的综合。如绘画与设计结合,设计与鉴赏结合,或主题性的美术表现,可以有综合材料,综合资源整合运用。㈢课堂教学与课外美术活动综合策划。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欣赏建筑艺术时,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美术教育的理论和体系是随着教改发展不断变革的。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也在积极地探索之中,有多种选择,有很强的实验性。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现阶段中考、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中学美育的目的,使中学美育与教育的发展进步相适应,并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应有的作用。

小结: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法“微观” 篇3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方法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授奖仪式的即兴演讲中,钱学森先生专门提到他的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蒋英,他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当时我想这可能是钱学森先生一种谦虚的说法。后来,看到了一篇钱学森先生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谈话后发现,原来自小他父亲既让他学理科,同时又送他去学绘画和音乐。艺术的教育对他后来的科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看到这篇文章后,笔者认为,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教师的我们肩负的责任更为重要,在美术教学中我应该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艺术养份,实现美术素养的提升呢?

当前的初中美术教材按照美术课程标准被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这四个学习领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往往在“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时,学生的对这一类型的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好。美术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知识的积累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基于这样的现实因素,笔者开始尝试用一些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实验。

一、兴趣先导,以趣促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要强于其它学科,如果不及时因势利导,往往会让我们错失良机。那么如何能够激发学生欣赏课的兴趣点呢?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梵高的作品时,提到了《向日葵》这幅作品在1978年伦敦拍卖会上以大约59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尖叫,绘画的经济价值或许是学生的一个较为集中的兴趣点,笔者不断地在各班进行尝试,发现这就是学生的集中兴趣点。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先从作品的经济价值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但仅仅从经济价值上去教学会背离欣赏课教学的目标,这时我会向学生们提出一个思考:绘画作品为什么会有较高的价格?学生们会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会出现“画家的出场费高”、“画家的材料很高级”等等答案。当然这些答案是很不准确的,自然由此我就会去引导他们挖掘作品经济价值背后的故事。如:画家的生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作品对于后来绘画的影响等。当然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不足以提供他们研究的,我会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供他们参考。学生就在我的设计中一步步地走进来,产生更多的思考,进而真正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和对绘画作品的见解。

二、多媒体教学,科技促学

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是不足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所以笔者在课前会准备大量的资料,并制作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用现代技术支撑课堂教学。在课前笔者发现书本上的作品图片的清晰度不够,特别是西方绘画作品的色彩还有偏差,身处农村的中学当然没有条件让学生去展览馆实地欣赏,所以笔者在课前在网上找一些尽量接近原画色彩的图片供学生们欣赏评析。如在印象主义画派教学中,教科书中莫奈的作品色彩就和原画有一些差别,笔者在设计教学课件时会添加一些网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况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知道一个画家并不是几幅作品,如果每一幅都欣赏过去耗时太长,如何能让学生多一些地欣赏作品成为一个难题。“要是能让我们上网去看作品该多好啊。”学生间的一个对话让我找到了一个方法,笔者把美术欣赏课搬进计算机教室,让他们自己点击网站找作品,方法是找到了,可是新问题又出现了,有些学生他不按照你的想法去找,如果这样放任型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笔者和同组教师一起商量,在课前设置以画家名字命名的学习小组,再将学生进行分组,下达研究任务,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去自主研究画家的作品,当堂课进行交流并进行适当奖罚,小组间你追我赶,杜绝了网络欣赏课的闲散现象,提高了网络欣赏课的课堂效率。

三、多种举措,德育促学

当然在课堂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欣赏技能的传授,教师还要让学生懂得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着积极的精神意义,应充分利用作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如在进行达芬奇作品赏析时,用他学画时画鸡蛋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持之以恒便能有所收获。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用作品让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用故事、用作品进行德育的渗透,笔者还注重课后延伸,“欣赏·评述”单元结束后,笔者让学生以本单元介绍的画家或作品进行评述,评述中设置了三个维度:一是对画家或作品的见解,旨在培养学生对画家或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二是画家或作品对于画派的影响,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背景;三是对画家或作品中的精神探索,让学生懂得作品的更深的教育内涵。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我们只有在欣赏课教学中采取适合的、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当然,我们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引导学生发掘每件美术作品中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认真聚焦,仔细探究并做深刻分析,才可能使得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出自我创造、主动想象的能动性,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的现实作用。

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探讨 篇4

一、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践行现状

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独立性与创新性方面至关重要。美术欣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结合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 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过程,美术欣赏具有个体性特征,不同审美个体具有相对不同的审美理解力,因人而异。目前美术欣赏教学在培养不同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美术欣赏课教学进程的拦路虎。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自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 受应试教育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逐渐降低,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文化课成绩上,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极低。二是教师不善于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以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水平。其中最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推动美术欣赏教学发展才是正道。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 )加强教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

受传统应试教育“唯考试独尊”的影响,很多初中美术教师不仅不注重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与开展,反而抱着“给文化课留出额外学习时间”, 希望学生考上优质高中的悲悯心态,适时让出美术欣赏课,长此以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提高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美术欣赏教学实施对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美、提高艺术鉴赏力与综合审美素养等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只有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才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 )营造温馨活跃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氛围呆板、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因此,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很有必要。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言行举止影响与感染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面带微笑为学生上课,用自己的热情驱散学生心灵的雾霾,帮学生跨越美术学习中的鸿沟,实现师生心理共融,使学生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对话。通过此方式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兴趣,激发学生美术欣赏动机。二是教师通过多样化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如范画欣赏、投影运用、故事讲解、音乐配置等方式教学效果明显, 可营造温馨和谐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三 )丰富美术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丰富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促使美术欣赏教学高效化尤为重要。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用多样性教学方式感染与激励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如多媒体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故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鉴赏和实践鉴赏法等。在《古代山水画》欣赏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通过故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教学法加强学生对欣赏重、难点的理解与认识,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经典的古代山水画,通过实践鉴赏法鼓励学生对其进行临摹式鉴赏, 从而不断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构建初中美术欣赏有效性课堂。

(四 )美术欣赏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要求教师这样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欣赏经典、优秀美术作品时,学生不仅要对该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家情况进行了解,还要静静欣赏与领悟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通过实践欣赏实现与艺术家的情感交流。例如,在对波提切利的作品《春》的实践欣赏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作品欣赏空间,学生通过静静欣赏这幅作品,在与波提切利的心灵碰撞中,归纳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寓意,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二是引入讨论赏析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激励学生通过将审美感受分享给他人, 并与之讨论的方式提升自身审美鉴赏力,从而提高美术欣赏效率。

多媒体运用于初中美术欣赏课 篇5

―――泰兴济川中学

徐正

摘要:在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日趋重要。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采用电脑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有利于创设优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收集信息,拓宽视野;有利于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关键词:多媒体 欣赏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在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审美教育日趋重要。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好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持不欢迎的态度。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则可以使美术欣赏课变得津津有味。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心得。

一、有利于创设优美的情境,激发兴趣。

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同时图、文、声、像并茂,对学生多种感官起综合刺激作用。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优美的学习氛围,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苏少版 13 册《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原始森林气氛的教学情境,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原始大森林,那里快乐地生长着品种各异、姿态不一的植物;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那里嬉戏玩耍„„我看见: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眼珠子睁得圆圆的 , 嘴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 他们学习的兴趣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再如苏少版 14 册《让画动起来》,在第一课时我运用欣赏课的形式来讲授。课上运用多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直接导入课题,屏幕上出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在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小朋友好,我是樱桃小丸子,我是百变小樱,我是铁臂阿童木,我是史奴比„„欢迎同学们进入我们的世界。一下子就营造了欢乐的气氛,学生看见了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很兴奋,情绪高涨,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动画人物的简短而有趣的自我介绍,随着那优美的音乐,便陶醉于其中,主体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二、有利于收集信息,拓宽视野。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收集大量的图片,收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好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不欢迎。

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CD — ROM),当你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再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比如:苏少版 15 册《打开的喜悦》这一课中,我先从教材本身入手,认真分析、钻研教材,根据专题欣赏的具体内容,先去查寻、搜集与卡片相关的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并上网浏览、查找有用的东西,进行下载与汇总。接着,我再将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围绕专题欣赏的主题思想和教学目的、任务,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及重点和难点,组织成较完整的系统,制作成专题欣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形成一个虚拟的互联网站,供学生上网点击。让学生欣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学生自由点击选择,畅游卡片的世界,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如什么是卡片,卡片的类型,卡片的由来,如何制作一张卡片 , 卡片的艺术特点„„),在真切的学习中,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获得了体验,培养了情感,三、有利于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如思维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讲授苏少版 14 册《夸张有趣的脸》的欣赏。要求学生了解漫画与动漫艺术特点、夸张与变形。让学生理解漫画的漫化过程,及由真实的人物艺术处理为漫画人物的过程。为此,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先收集一些学生和我的照片,然后在 Adobe PhotoShop 下通过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把照片(真实人物)向漫画变化的过程用— 20 张形象略有变化的图片表现出来,按教学的要求排序并制作一个片头,再任 PhotoImpact Aibum 下播放。漫画的表现的手法之一是夸张,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我的容貌,他们很快找出了老师头发长卷、眼大鼻高的特点。接着,我开始在屏幕上演示,把真实的形象逐步向漫画过渡,配放动画片一样。学生们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当他们看见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夸张变形的脸蛋,忍不住哈哈大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教学的目标在非常愉悦的气氛中得以实现。相反,在同年级的另一个班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整个课堂比较缺乏生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差。

四、有利于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

《美术课程标准》告訴我们:美术欣赏最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也可以将三种方式综合在一块。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我就结合苏少版 14 册《让画动起来》,谈谈这方面的实践感受。

(一)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由于网络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为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增强感悟体验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让画动起来》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动画浪漫特色的教学情境,我运用多媒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直接导入课题,屏幕上出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在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小朋友好,我是樱桃小丸子,我是百变小樱,我是铁臂阿童木,我是史奴比„„欢迎同学们进入我们的世界。此时我进行引导:“看到这些动画形象后,你们想了解什么呢?”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有的说:“我想知道动画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有的说:“我想了解动画片的艺术特点。”有的说:“我想知道动画片可以分成几个类型。”有的说:“我想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片和它的创造者。”有的说:“我想知道著名的动画制作大师。”„„接着,我鼓励学生带着自己和他人所提的、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参与收集信息,利用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查阅相关的网页,下载有关信息资料,产生欣赏的兴趣。课上借助视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自由地点击和选择,畅游动画世界 , 陶醉于其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背景出发,充分利用网络,使学生都溶合进角色之中,人人都在真切地感悟体验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探求方法,培养情感。

(二)网络环境下的探索学习根据 Hiebert 等提出的“要以问题驱动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的原则: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然后再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中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结构。《让画动起来》一课中,在学生已经提出了他们所要了解的问题后,我便引导学生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如:动画片的主要类型,动画片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应具备哪些特点)。学生根据课程学习需要,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自愿组合在一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去完成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互相交流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中基于个性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而教师在这过程中是以一个引导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的。

三、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只是主题学习和情景的设计者,是网络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获取信息、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而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选择的地位,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组织确立的合作学习。

《让画动起来》一课中,教师不再是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地演讲或对学生提问,而是根据课前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运用采集、筛选、整理后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中,协调好了教与学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注重增强师生情感交往。在师生反馈交流的基础上,让每个小组同学互相协作,对本组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可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通过图片文字下载制成)的方式,教师将每一组的总结在大屏幕上展示,并让本组的学生介绍、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此时,教师与学生共享创作喜悦,展示了小组合作的作品,更直接、亲切、融洽地相互交往与沟通。透过互动教学方式,协调了师生关系及其相互的作用,产生了教与学的良好效果。

在这一节欣赏、评述课内,学生不仅自主学到了知识,了解到动画片的迷人之处,而且通过其他学生的讲述,获取了自己原来不懂的知识。为了能够体现美术课的特点,学生在利用电脑制成图文并茂的总结时,培养了他们的版面设计能力及协作能力。美术欣赏、评述课,将了解知识(探索、发现)与巩固知识(交流、反馈)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利用多媒体快速展示所获得的新知。

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欣赏课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一节好的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内容丰富的,应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好的欣赏课同时也是引人入胜的,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校增设了美术欣赏教学这一内容,实践教学中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了,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如意的地方,以下将对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欣赏内容和学生年龄不符

很多美术老师认为欣赏教学理应让学生欣赏高雅的作品,难度越大的作品越具有欣赏价值。这种教学标准对学生来说很难,如果选用的作品和学生的当前学习能力和年龄与较大的差距,学生在欣赏中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无法自主理解欣赏内容,在学习中找不到如破口,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下降,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欣赏教学本事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能盲目教学。但是当前欣赏教学中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重点,即使欣赏的再多也没有效果。在欣赏课中学到《中国玉器》,欣赏玉器是个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欣赏后并没有理解本课的内容,当老师提出知识点后,学生回答不上来,因此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事先上网对有名气的玉器进行了解,比较分析,学生会受益匪浅。

(三)欣赏重点不突出

教学重点不突出是当前欣赏教学主要表现之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涉及到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年代等,在教学中老师将所有的内容都系统的介绍一遍,教学重点不明确,学生对每块知识都有大致的了解,每方面都略懂一些,但是仅了解大概内容,导致学生对整体知识的认识不明确,自身学习能力止步不前。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

受传统应试教育“唯考试独尊”的影响,很多初中美术教师不仅不注重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与开展,反而抱着“给文化课留出额外学习时间”,希望学生考上优质高中的悲悯心态,适时让出美术欣赏课,长此以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提高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美术欣赏教学实施对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美、提高艺术鉴赏力与综合审美素养等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只有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才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活动离不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了达到理想的欣赏教学的效果,老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欣赏教材,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欣赏课中学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学生容易看出作品中人物的职业、生活状况,感受到沉重、压抑的气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收集伏尔加河的相关图片,收集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帮助下对本课内容有更充分的了解。此类教学方法比单一书本教学效果好的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随之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三)美术欣赏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求教师这样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欣赏经典、优秀美术作品时,学生不仅要对该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家情况进行了解,还要静静欣赏与领悟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通过实践欣赏实现与艺术家的情感交流。例如,在对波提切利的作品《春》的实践欣赏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作品欣赏空间,学生通过静静欣赏这幅作品,在与波提切利的心灵碰撞中,归纳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寓意,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二是引入讨论赏析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激励学生通过将审美感受分享给他人,并与之讨论的方式提升自身审美鉴赏力,从而提高美术欣赏效率。

(四)比较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了精彩的引入,那么设计的教学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时,要让生活在现代电视、电脑游戏的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应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容易被接受。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国民歌,并让他们对两首歌曲的风格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喜爱流行的英文歌曲,并以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这样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优秀传统和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为什么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洗,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创设一种渐入式的心理引导,以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铺平道路。

(五)营造温馨活跃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氛围呆板、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因此,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很有必要。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言行举止影响与感染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面带微笑为学生上课,用自己的热情驱散学生心灵的雾霾,帮学生跨越美术学习中的鸿沟,实现师生心理共融,使学生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对话。通过此方式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兴趣,激发学生美术欣赏动机。二是教师通过多样化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如范画欣赏、投影运用、故事讲解、音乐配置等方式教学效果明显,可营造温馨和谐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六)提高审美感知,绘出精彩大千世界

事实证明,一切美的根源都来自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课堂上,我经常引导学生欣赏,尤其是能够体现勤劳而朴素的生活之美的艺术作品。如赏析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这不仅让学生领略到写实主义的艺术表现魅力,而且明白作品中的“父亲”,其实就是我们的衣食创造者,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才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加之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两相对比,对于作品的内涵自然就不讲自明了。

总之,初中欣赏教学实践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准备符合学生欣赏力的作品,控制内容的难度,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伟伟.中外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比对[D].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浅析 篇7

审美的过程就是人的精神运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完成对美的观察, 并对美的事物进行体验与感受。初中美术教师要引导和完善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的认识, 这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要指导学生擦亮眼睛, 发现初中美术课的优异之处,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去发现美, 并完成对于美的审视, 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 提高自己的品味, 让自己对美的认识不断升华。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对美的审视, 让学生获得发现美的眼睛

从其本质上来说, 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是以视觉为主的, 它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是通过视觉的方式被欣赏者所感受, 再经由欣赏者的视觉引发心理感受, 二者共同作用, 以一种独特的欣赏途径来完成对作品的掌握。 因此, 学生都需要多加锻炼, 养成一双慧眼, 对美术作品进行审视, 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

美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都是多种多样的。《思想者 》中, 我们能看到雕塑用手臂支撑着头部, 它紧张的肌肉以及咬着手指、皱着眉头的动作与神态都能表现出他当时的心绪的波动以及由思考为他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痛苦。这一雕塑极富生命力, 能够让人透过固定的物体看到强劲的肌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 这是一种形态上的美。 汉代的《伏虎》石雕, 它是从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墓葬中发现的, 人为的加工较少, 大多是通过石料的自然形态来表现石雕那种雄壮的气势, 这是一种自然的美, 是材料本身所存在的美。 在凡·高的经典作品《星月夜》与《向日葵》中, 我们可以通过画家的笔触感受到他奔放的性格, 那绚烂的色彩将作家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超脱凡俗的表现形式融入了画家狂热的情感, 令欣赏者望之动容, 久久不能走出画家的意境, 带来无穷无尽的回味。 这就是色彩的美, 画家利用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使色彩浮动起来, 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变化, 犹如节奏和韵律一般散发着自身的美。

由此可见, 在欣赏课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审视美的能力, 为学生实现创造美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美

初中生有着很强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想象和比较, 分析创作者所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内涵, 让他们在不断的分析和比较中学会欣赏, 学会去品味作品之美。以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作品 《寒江独钓图》为例, 看到这幅作品, 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了柳宗元先生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在这幅作品中, 我们只能看到一叶扁舟和淡淡的水波, 一位老人在茫茫的江心独坐, 抛下鱼线, 静静等待鱼儿上钩。 图画中有很多的空白之处, 画家为什么要特意留白呢? 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欣赏者会将空白看做什么呢?有人会将其看做江水, 有人看做天空, 也有人看做是天水相接、天水一色的壮阔景象。 通过画家的渲染, 这大片的空白使整幅作品的氛围变得萧条起来, 让“寒”与“独”得到了更好的彰显, 突出了当时的意境。 学生只要由此展开想象, 就能够体会到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再如, 亨利摩尔所创作的雕塑《斜卧像》,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高贵典雅的女性形象。但是雕塑与真人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首先, 她的头部是高昂的, 眼睛的糟心看似简单, 但也是经过了精心雕琢而成。眼睛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 也为整个石雕奠定了精神基调。

看到雕像就让人联想到了大自然中高耸的山川与深深的峡谷, 它不仅是母性形象的象征, 也是自然的象征, 透过雕像我们能够看到创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最为神奇的是, 当人们看到她, 无论会产生怎样的想象, 都能从这种与真人不太相同的体形中感受到快乐。这种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它所能为人带来的艺术品位与思想韵味也是悠长而深远的。 此外, 她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能使学生加深对美的认知程度。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 使学生对美的感受得到升华

美术作品不仅存在于艺术殿堂和博物馆中, 也存在于你、我、他的身边, 美术渗透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我们要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 让学生学以致用, 来创造美。我们可以通过《卧室一角》《别墅内景》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水平。 同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校园环境设计有什么特点, 并提出新的设计想法和思路。 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布置卧室或书房, 并将其拍下来等下节课与全班学生一起品味、探讨。 创造是学习的升华, 有了创造才会有质的飞跃。 以《现代服饰艺术》的学习为例,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服饰的基本知识和服饰艺术美的主要原则, 注重对材料、色彩的运用。 同时, 我们也可以由学生推荐班里着装比较大方、得体、雅观的学生上台展示, 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境界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开发潜能, 提高创造能力。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欣赏教学 篇8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1. 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 讲解、说明。

2. 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 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 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像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 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 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 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 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 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 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 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 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 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 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 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其中内容浩如烟海,而且跨越古今中外,因此以前的美术欣赏课,需要大量的挂图、幻灯片和画图纸多资料,还有言不尽意的感觉。因而欣赏课一直被任课老师认为不好教,学生也乏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当你欣赏经典名作时,某个画家的代表性及其生平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 不但可以将某件作品逐个观赏,还可有选择地将一些作品观摩或打印出来。学生虽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当你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欣赏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成内部构造,而且可以作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另一种显示方式是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观者仿佛如临其境,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 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如此欣赏过程, 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必须更好地运用多媒体,以求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四、尊重学生的观点,充分释放审美情感

常言道: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 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由于学生经验、认识能力不同,有些看法也许是十分幼稚、肤浅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真实的,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教师可以作一些提示或补充,但绝不能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累积,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的真正内涵。对于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教师更应注意对其发表的意见进行鼓励,尽管有些认识不十分贴切,但要使学生感到具有充分的探索空间、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审美的探究中,思维得到自由的驰骋,审美的情感得以充分的释放,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这样才能使学生个体的独立价值得以施展,个人禀赋在允许的范围内得以发展。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刍议 篇9

一、挖掘美术作品中的历史文化

中学美术教材共有四个学习领域, 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每个学习领域都有丰富的美术作品, 涵盖油画、素描、版画、雕塑、国画、设计等。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 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和感悟美术文化。美术作品不是独立的, 都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美术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美术作品的人文和历史社会背景, 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如欣赏大卫的《马拉之死》时, 笔者给予学生较充足的时间认真欣赏作品, 简单描述欣赏后的心理感受, 并相互交流, 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在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感受后, 笔者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美术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 再次分析作品。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 他们把马拉的死与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 对反革命分子暗杀的卑鄙手段不屑和憎恨, 对革命者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情感交融和思维碰撞中加深了审美体验、加深了审美理解、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完善学生的审美理念

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只停留在画面的“像”与“不像”, 认为画得“像”的就是好作品, 画得“不像”的就是不好的。如《外国肖像画欣赏》一课, 学生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惊叹不已, 但是在欣赏凡·高的《自画像》, 毕加索的《阿尔及尔的女人》时不能接受, 他们不明白凡·高为什么是印象派, 毕加索的绘画怎么体现立体主义。学生对于中国画也有相同的认识, 比如, 在欣赏八大山人的画时, 总觉得怪怪的, 鸟画得呆呆的;欣赏金农的画时, 不明白张大千为什么那么喜欢, 等等。教师要慢慢引导, 可以从画面传达的信息入手, 对构图、色彩、形状等形式美逐一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感受画家通过画表现的思想感情, 再补充一些画家的创作背景。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的欣赏分析, 学生发现画的好坏不是由表面的“像”与“不像”作为标准的, 不同艺术作品反映不同艺术家的思想理念, 艺术史上的观念是并存的。这样思考, 学生学会感受艺术, 自觉关心艺术反映了什么, 开阔了视野, 不再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教师要用人类艺术精品、生活的美和自然的美, 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美的规律, 完善学生的审美理念, 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三、作品常对比, 学生易理解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起引导作用。美术欣赏课由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成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总结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 如何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加深对美术作品的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对比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对比教学法是通过时间、空间上有关的知识进行 比较的教学、练习, 寻找知识异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历史的画卷———外国历史画、宗教画赏析》一课时, 讲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时, 笔者将达·芬奇和丁托莱托创作的作品对比, 提问:同样都是《最后的晚餐》, 两位大师在画面处理上有什么不同?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按捺不住, 交头接耳, 讨论回答: 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 以对称的形式构图, 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 给人一种平静稳定的视觉感。但是在平静中人物的动态是由静至动变化的。丁托莱托的画, 透视点偏向一边, 长方形的桌子向左消失, 使画面产生了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 人物前俯后仰, 画面上方飞动的小天使, 更强化了画面动荡不安的视觉效果。通过对比欣赏, 学生很快认识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和所达到的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最后总结中指出:丁托莱托的《最后的晚餐》表现得较直白, 达·芬奇的作品剧情性更强、更有节奏感等。一个主题, 通过对比, 学生能自主寻找答案, 既训练了观察能力, 又调动了积极性。

总之, 中学美术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欣赏教学, 通过欣赏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增强学生的绘画技能, 完善人格。

摘要:在素质教育进程中, 美术教育被推到教育前沿。美术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教育, 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目标, 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智力、性格与意志统于一身。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不但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 还要注重在有限的课时里不断引导和熏陶学生, 提高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浅论 篇10

一、教师要了解初中美术欣赏课的特点

初中美术欣赏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美育, 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陶冶高尚情操, 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进行探索,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初中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课内容, 以知识为基础, 以欣赏为核心, 充分体现了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审美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教材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 逐步丰富欣赏内容, 逐渐加深欣赏难度, 这对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美术观念的建立,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的教态应亲切自然, 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 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 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 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同时学生也会从老师的这种愉快表情中受到鼓舞, 激发起爱老师, 爱这门学科的相应情感, 所以, 在学生面前, 老师应永远是亲切自然的。特别是对待差一点的学生, 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 一个期望的眼神, 一句幽默的话, 一个暗示的动作, 有时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爱护和关怀, 从而使学生能自觉改正缺点, 避免产生师生间的对立情绪。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促进师生在认识与情感方面的沟通, 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 师生共同创造出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美的教育。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 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 而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 相互沟通的过程,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和付出, 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师应重视导课艺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一节课, 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 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 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 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导入的设计和使用, 十分讲究导入的艺术性。因此在教学准备时, 就要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的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 追求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对美术欣赏课而言, 也不例外。教师要想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 除按照新课标要求, 钻研教材教法, 认真备课以外, 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方法。一节课能否成功, 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一种好的导入法, 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扣住学生的心弦, 就像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 引人入胜无疑。精心设计的导入法还可以快速地使学生进入求知欲的兴奋状态, 到达一种愉快而美妙的氛围之中。新课导入虽然是上好每门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但对于美术课尤为重要。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 把欣赏课当做一次有趣的探险或一场美丽的盛宴。而对兴趣不高的学生, 一个好的导课方式更为重要。例如通过看一段影片、欣赏一段音乐、观摩一次创作过程、与艺术家对话等, 都会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冲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后教师再用语言, 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情境中去, 学生才能陶醉其中, 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为达到以上所述导入教学效果, 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以下几种导课方式:一是语言导入法, 具体可采用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法导入、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创设语言情境的氛围导入、音乐激情导入、谜语激趣导入等。二是直观导入法, 具体可分为课堂演示导入、以实践操作的方式导入、利用电教手段和多媒体导入、运用实物导入等。

四、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美术是视觉艺术, 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 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 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 使教学媒体多样化, 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参与感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例如, 我在《墨与彩的韵味》一课课件中插入了大量的经典水墨画作品;为拓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 深化作品的主题, 又精心挑选适当的音乐作背景, 做到视听结合, 情景交融, 因势利导, 引发学生思考。再如, 作品赏析时, 我播放了《渔舟唱晚》, 温婉柔美、流畅多变的音乐营造出了一种氛围, 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 欣赏作品时, 同学们特别喜欢吴冠中的《天堂小鸟》这幅作品, 我问一位同学, 你为什么喜欢这幅作品, 他说:“我喜欢小鸟, 今年的冬天特别漫长, 我盼望着小鸟很快能从南方飞回来。”还有的同学回答:“这幅作品墨与色的表现无拘无束, 随意点染, 非常自由。”同学们对其他作品的分析也都非常精彩, 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练习时, 每个学生都很投入, 不拘成法, 大胆地表现自己的作品,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节美术欣赏课, 通过作品分析, 教师演示, 师生互动作画的过程,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美术欣赏, 学生感知到一花一草都有情, 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热爱生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 创造力。

总之,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 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 不深不入,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 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 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手段, 让学生在欣赏课中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摘要: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美术教师在加强自身美学修养的基础上, 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手段, 让学生在欣赏课中有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探微 篇11

大部分初中学生在最初上美术欣赏课时,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一般都比较浅显。在他们看来,一幅画的好与不好就是画得“像或不像”,但很多在他们眼中“不像不美”的作品却是教师介绍的名画。慢慢地,他们便会渐渐发现艺术品并非是以“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标准,于是,他们便会开始关心艺术究竟是什么。因此,首先,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多介绍不同理念的艺术品,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其次,在介绍艺术作品时,应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家的生平,由此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蕴含的意义。

例如,(1)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当展示出这幅作品时,学生都发出了赞叹,很显然,因为他们觉得这幅画画得像,这在他们心中就是一幅“好画”。但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学生知道这是“好画”,还要教会他们“为什么是好画”。首先,要告诉他们这是一幅超级写实主义作品,因此,画得像是当然的了。其次,给学生介绍主人公的农民身份以及作者的创作机缘。最后,让学生体会作品刻画的中国农民典型形象。(2)毕加索的艺术作品欣赏。毕加索的艺术作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一般对于他们来讲这些作品都是“不太像”这一类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给学生分析毕加索作品的背景以及特点:利用抽象画的剧烈变形、夸张等手法来表现内心的痛苦和内心复杂的感情。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书本上的内容是死的,但世界却是变换的,初中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很喜欢新鲜奇特的事物,而利用多媒体这种手段对于他们来说便是新鲜的,同时从多媒体上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例如,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叫《当名画变成3D版,你能看到更多》,视频讲的是利用3D技术把一些名画制作成立体效果,名画里的内容就变得很丰富奇特,如,可以看到蒙娜丽莎的侧脸。这个视频中有《蒙娜丽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及《福利·贝热尔的吧台》等名画。这种视频搞笑但不低俗,也非常有创意。在课堂上播放的话,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很容易地让学生记住这些名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寓教于乐,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结合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忘我”的审美境界

优秀的艺术作品背后往往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意念等精神内涵,教师应配合学生积极地调动自身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激起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共鸣。美术欣赏一般只是视觉上的冲击,常常会使一些学生对艺术作品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时候能够同时给予学生听觉上或其他感觉上的冲击就能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1)欣赏罗立中的油画《父亲》。在欣赏这幅作品时,可以把歌曲《父亲》作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音乐声中,教师慢慢地进行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进入情境。慢慢地,一个苍老、劳累、贫穷、勤劳、善良、朴实的典型中国农民形象便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他们也会想起自己辛劳的父母,激起情感的共鸣。(2)欣赏中国水墨画。欣赏这类作品时,教师可以以古筝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眼中看的是中国画,耳中听的是中国音乐,学生仿佛进入了画中的世界,这样便能够很好地感受水墨画的韵味。

四、鼓励创新,自己动手

艺术并不只是艺术家的,美术欣赏教学虽然主要是让学生欣赏作品,体会作品内涵,但有时候也应该让学生动动手,自己临摹、创作、设计等,这些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新的感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有太多的权威性显露,而应鼓励审美个性,肯定学生自己对作品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样,学生便能充分发挥想像力,能很好地实现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课程的设立,是为了起到“育人”的作用,我们应不断地追寻探索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素质和能力而努力。

试论初中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 篇12

一、妙讲内容,增强情感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适当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如理论知识教授、艺术画面分析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运用,尽量做到简明扼要、层次分明、概念明确。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运用不同教学语言,如对初一与初二的同学,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形象化、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并注意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有机整合,而不是运用太过专业、太过哲理化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性。进入初三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有所提高,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逐步增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如适当讲解作品的背景等,亦或将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加以融合,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如欣赏《开国大典》时,由于年代、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作品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联系历史知识来讲解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体会作品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二、引导观察,提高鉴赏水平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主要的教学环节即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美术作品。在美术欣赏时,其形式通常可分为如下两种:其一,专题欣赏。如“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欣赏”、“中国山水画欣赏”等。一般而言,专题欣赏的教学方式为技能训练前范画欣赏,让学生有学习典范,从而促进学生艺术语言水平的提高。同时,在主题欣赏教学过程中,师生课前应准备好充足的资料,让学生能够有备而“赏”,从而拉近艺术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课堂欣赏奠定基础。同时,在学生欣赏过程中,教师还需提出几个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认真观察与欣赏美术作品。其次,参观画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还需延伸至课外。而参观画展,则是带领学生走入校外的有效途径,可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绘画实物,观察各种各样的绘画风格、美术流派,从而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同时,在观看画展过程中,教师可现场向学生介绍与分析美术作品,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实现欣赏效果。

三、启发思考,感悟艺术特色

在学生鉴赏艺术作品时,需要教师展开思维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出一定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使其积极思考,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知识、自己所观察到的信息,从而有自己的独特体会,提高鉴赏能力。例如,学习《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时,教师可提出思考问题:什么是肖像画?让学生浏览书本,再回答问题。接着出示两幅美术作品:《托尔斯泰像》(列宾)、《1808年5月3日夜间的枪声》(戈雅)。提问:这是肖像画吗?并说明原因。然后让学生欣赏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作品《少女肖像》,引导思考:从这幅作品中,你们可以体会到人物有哪些特点?可以读出怎样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通过明暗与色彩运用,勾勒出少女美丽的容貌,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少女矜持的神态以及不凡的气质;其头饰华贵,发型时髦,加之手中的书本、笔等,都反映出少女是上流社会身份)。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古罗马时期肖像画的特点:写实且神情生动。然后教师再展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让学生小组讨论对这一美术作品的体会,找出其艺术特点(由构图、明暗、背景等角度进行鉴赏)。这样,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不同,所反映的主题也不同,使其认识到艺术作品也是文化载体,是历史的永恒记录。

四、各抒己见,升华欣赏教学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使其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学生可相互启发,碰撞思维,增强认识。同时,学生还能更好地理解原先难以明白的问题,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看法相对比,然后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由美术欣赏本身看,即观看者与对象的对话过程。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评述、议论、看画等活动方式进行综合欣赏,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所以,在初中美术欣赏作品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欣赏典型的、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对艺术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找出美术创作规律,把握艺术内涵,以及其体现的艺术精神,从而让学生学会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课堂所教的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真正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上一篇:财政投入保障下一篇:文化馆建设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