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

2024-07-12

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共7篇)

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 篇1

摘要: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学生美的健康心理, 完善其品性人格, 孕育美感和启迪智慧, 使学生具备积极良好的心态, 从而更好地投身于自身建设, 成为高素质的有为青年。

关键词:美术欣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学方式

以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具有积极心理的人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 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 也能应付自如, 从而获得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走向幸福。可见, 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 各科教师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和积极品质, 而美术课中的美术欣赏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难以取代的优势。

一、美术欣赏的意义

美术欣赏是通过审美熏陶逐渐达到内心的审美状态, 促进身心健康和人格提升,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使其在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最终提高人的生存价值, 实现与体验美好的人生。因此, 经常性的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品性。

1. 发展学生美的健康心理

审美的生存是一种完美的人生状态, 审美熏陶有利于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并促发其积极向上的潜能和美的健康心理, 培养高尚情操等, 使其良好的心理状态得以保持, 人格得到完善。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诠释, 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比如徐悲鸿完成《风雨鸡鸣》《愚公移山》之时, 正值祖国处于生死危难之际, 先生以强烈的爱国情怀融入画面, 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决心。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作品, 了解创作背景和意义与画家展开心灵对话, 获得心灵感悟。特别是欣赏其《奔马》, 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推动力量, 终而使学生在认知、情性、社会等心理上获得和谐发展。

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不同的知识学养、人生经验和心境对作品欣赏的感受也不同, 如作品的黑白、空间、色彩、节奏、意境等能帮助人获得美感享受, 同时开阔视野, 开启思维。有些优秀的美术作品, 由于其内涵的不确定性, 能够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以发挥, 从而开发其创造力, 而创造力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必备。所以说, 美术欣赏能够孕育美感、启迪智慧。

3. 促进学生人格提升

艺术作品表达的意味、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及视觉效果, 能给予学生灵魂上的感动和启迪, 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 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积极的心理品质得到发展, 最终促进了欣赏者人格境界的提升。

在欣赏张大千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泼墨泼彩《长江万里图》时, 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再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 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大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 亘古不灭, 人类则如山间行旅, 只是短暂过客。警醒学生抓住现在, 以免光阴虚度。此类作品易唤起学生对于优美、崇高、苍凉等感受, 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对作品所表达的意味产生深刻觉醒和强烈共鸣, 从而接受道德感化, 精神气质受到熏陶, 情感状态和行为得以改善, 进而提升其人格。

二、美术欣赏的教学方式

为更好发挥美术欣赏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课前应做好充分地准备, 通过和其他学科的相联系和融合, 丰富教学手段, 以加强教学效果;设置美的课堂情境,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接受美的熏陶和人格感化, 提高审美素养, 使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得以体现和保持。

1. 学生的自主性欣赏

欣赏美术作品往往讲究最初感受即第一印象, 这是获得美感享受的基础。由于个体知识和经验的限制, 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的美的成分难免是有限的, 对作品中深含的意蕴无法理解和捉摸。因此, 应于课前引导学生通过书籍和网络对一个时期或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 使学生减少对欣赏对象的陌生感, 进而产生深入欣赏的兴趣。一般来说, 教师课堂上展示作品后, 不应立即讲解, 而以启发提问的方式, 让学生先欣赏作品, 请他们讨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针对欣赏对象提出问题, 再引导学生欣赏画面。

譬如, 中国色彩浓丽的重彩山水画体现了盛唐的气韵和威严, 那么水墨点滴流淌的是否是江南的细雨如丝和文人情怀、还是离人泪?再如欣赏油画, 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色, 题材的来源, 作品想要表达什么, 意义何在?作品颜色是暖色调, 还是以冷色调为主?整幅画让人感觉是欢快的, 还是伤感的?作品是如田园牧歌, 还是波澜壮阔如史诗一样的篇章?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 进而积极参与到美的讨论中来, 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得以热烈展开,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所以, 应极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激发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开发其创造力。

2. 让音乐走进美术课堂

音乐的灵魂就是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 能调动人的情绪反应, 它的心理疏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美术欣赏课中, 我们可以一边听着古筝弹奏的《春江花月夜》, 一边欣赏黄公望、唐寅的笔墨丹青;可以一边听着肖邦的《革命》, 一边品味莫奈、凡高的流光溢彩, 让学生们在美妙或静谧如天籁的旋律中感受大师的作品。经典的乐章无形地牵引着学生的思绪进入画境, 感受画中的精神和深层意味及笔触的节奏和整个画面的旋律, 以触动每个人灵魂上的那根弦, 使他们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提高对绘画作品的审美体验, 从而沉浸于深度地审美愉悦。

3.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于美术课堂

使用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 有利于美术作品的展示, 可以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 把音乐和美术、电影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表现和深化主题, 能充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和创造力。特别是优秀的视频中声情并茂的解说更增加了美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 可以穿插短片《达·芬奇密码》和剪辑的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因为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 所以使学生在欣赏短片中回味无穷, 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在欣赏美的愉悦中拓宽了知识面, 激发了想象力, 精神状态得以舒缓, 身心得以和谐发展。

4. 在学生心中树起榜样

美术欣赏中, 教师的讲解可以由作品到人, 对画家的人格和命运进行剖析。如通过对徐悲鸿、凡高等大画家作品风格和人生经历的讲述, “他们的生命历程都不算长, 他们的艺术生命却都延续至今。其人已去, 其艺犹存。其艺既存, 其人已回。去矣回兮, 心通天际!”。激励学生抓住现在, 明确学习的意义, 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有了理想和目标, 学生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逐渐形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良好氛围。

美术欣赏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或许并不那么容易很快呈现明显的效果, 正如“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教师应通过成立和美术有关的社团, 课内外呼应, 积极开设讲座和辅导, 作品常利用橱窗展示, 并举办书画竞赛等, 为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美化校园, 增添学校的人文氛围作出应尽之责。对于教师本身, 这也应属于积极的品质, 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吧!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1994年

[2]、刘晓林《艺坛双子:徐悲鸿与凡高》

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 篇2

学会欣赏美术作品——了解欣赏美术作品

1、直观描叙主体视觉形象;

2、分析解释形式美感特点;

3、情感表达对作品的判断。(喜欢程序、价值评价)

学会欣赏经典美术作品

1、对作品造型的直观描述

2、对作品形式特点的分析

3、对作品内容意义的解释

4、对作品价值的判断评价

学会运用美术语汇

1、描叙——形状、质感、空间、形体……

2、分析——节奏、均衡、动势、对比……

3、解释——内容、题材、感觉、象征意义……

4、判断——视觉传达、观念、风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

具体做法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的体味。4、对于欣赏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分三步走。课前做好准备、课堂生动有趣、课后发挥想象。

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根据初中生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集与欣赏作品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作品的距离。授课时以历史时间顺序为主线,以各画派为支线,针对作品的分析,我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在具体介绍作品时教师还可参插一些作者的生平趣事或作品创作时的小故事,但是内容不能太多。

课后我开展一些趣味性的作业.教学中我们只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掌握适当的教学方法,由死到活,由分到全体,循序渐进,能正确把握方向,初中的美术欣赏课就一定能上好。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欣赏课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一节好的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内容丰富的,应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好的欣赏课同时也是引人入胜的,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校增设了美术欣赏教学这一内容,实践教学中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了,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如意的地方,以下将对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欣赏内容和学生年龄不符

很多美术老师认为欣赏教学理应让学生欣赏高雅的作品,难度越大的作品越具有欣赏价值。这种教学标准对学生来说很难,如果选用的作品和学生的当前学习能力和年龄与较大的差距,学生在欣赏中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无法自主理解欣赏内容,在学习中找不到如破口,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下降,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欣赏教学本事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能盲目教学。但是当前欣赏教学中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重点,即使欣赏的再多也没有效果。在欣赏课中学到《中国玉器》,欣赏玉器是个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欣赏后并没有理解本课的内容,当老师提出知识点后,学生回答不上来,因此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事先上网对有名气的玉器进行了解,比较分析,学生会受益匪浅。

(三)欣赏重点不突出

教学重点不突出是当前欣赏教学主要表现之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会涉及到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年代等,在教学中老师将所有的内容都系统的介绍一遍,教学重点不明确,学生对每块知识都有大致的了解,每方面都略懂一些,但是仅了解大概内容,导致学生对整体知识的认识不明确,自身学习能力止步不前。

二、提高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

受传统应试教育“唯考试独尊”的影响,很多初中美术教师不仅不注重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与开展,反而抱着“给文化课留出额外学习时间”,希望学生考上优质高中的悲悯心态,适时让出美术欣赏课,长此以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提高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美术欣赏教学实施对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美、提高艺术鉴赏力与综合审美素养等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应该意识到,只有提高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质量,才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活动离不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了达到理想的欣赏教学的效果,老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欣赏教材,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欣赏课中学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学生容易看出作品中人物的职业、生活状况,感受到沉重、压抑的气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收集伏尔加河的相关图片,收集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帮助下对本课内容有更充分的了解。此类教学方法比单一书本教学效果好的多,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随之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三)美术欣赏教学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求教师这样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实践性赏析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欣赏经典、优秀美术作品时,学生不仅要对该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家情况进行了解,还要静静欣赏与领悟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通过实践欣赏实现与艺术家的情感交流。例如,在对波提切利的作品《春》的实践欣赏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作品欣赏空间,学生通过静静欣赏这幅作品,在与波提切利的心灵碰撞中,归纳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寓意,提升学生学习信心。二是引入讨论赏析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激励学生通过将审美感受分享给他人,并与之讨论的方式提升自身审美鉴赏力,从而提高美术欣赏效率。

(四)比较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了精彩的引入,那么设计的教学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时,要让生活在现代电视、电脑游戏的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应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容易被接受。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国民歌,并让他们对两首歌曲的风格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喜爱流行的英文歌曲,并以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这样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优秀传统和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为什么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洗,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创设一种渐入式的心理引导,以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铺平道路。

(五)营造温馨活跃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氛围呆板、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因此,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很有必要。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言行举止影响与感染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面带微笑为学生上课,用自己的热情驱散学生心灵的雾霾,帮学生跨越美术学习中的鸿沟,实现师生心理共融,使学生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交流对话。通过此方式提高学生美术欣赏兴趣,激发学生美术欣赏动机。二是教师通过多样化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如范画欣赏、投影运用、故事讲解、音乐配置等方式教学效果明显,可营造温馨和谐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氛围。

(六)提高审美感知,绘出精彩大千世界

事实证明,一切美的根源都来自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课堂上,我经常引导学生欣赏,尤其是能够体现勤劳而朴素的生活之美的艺术作品。如赏析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这不仅让学生领略到写实主义的艺术表现魅力,而且明白作品中的“父亲”,其实就是我们的衣食创造者,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才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加之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两相对比,对于作品的内涵自然就不讲自明了。

总之,初中欣赏教学实践是当前美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准备符合学生欣赏力的作品,控制内容的难度,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伟伟.中外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比对[D].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之浅见 篇4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注意问题

1. 课堂教学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过程, 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 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即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 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 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全身心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教学情境要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教学情境要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 恰当地组织素材, 创设的情境要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高度一致, 围绕情境所提出的问题, 恰当选择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3.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要灵活多样

课本中或教参书中会提供一些情境例子,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经历, 不加思考地照搬照用。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及学习水平的不同, 所创设的情境内容也应灵活变通, 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 也可以是学生所熟悉的物体, 呈现给学生的情境应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 以适应学生思考与学习。

4. 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

在一节课中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可能不只有一个,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等加以适当取舍, 而不能“拿来主义”, 甚至是围绕一个问题创设多个情境, 结果是情境过多过滥冲淡了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要适量, 不可贪多求全,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途径和方法

1. 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

艺术来源于生活, 通过创设情境, 将学生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对美的形式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教学中, 无论是欣赏一件美术作品, 还是用造型表现一个场景或主题, 往往都要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可以把比较抽象的美术概念如构图、色调适当变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课题, 学生会觉得美术知识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中, 处处都有美术, 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例如, 讲解色彩知识, 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原色、间色、复色;什么是色彩的三要素;什么是色彩的冷暖, 这样教学, 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如果教师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如“相同样式的箱子,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深色的重?”“喜庆的场合, 人们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合适?”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会感到美术知识存在的价值, 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采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

直观性物品在各学科教学中都需运用, 但美术运用得更为广泛, 它包括范画、图片、模型、投影演示等其他辅助教具。这些直观性教具的运用, 将会使一些抽象又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简单化。在美术教学中, 有许多问题, 如用语言表达显得十分复杂, 但通过直观展示反映十分简单与清晰。例如在将素描五大调子时, 运用一只白色石膏球和一个聚光灯教具, 石膏球在聚光灯的照射下会呈现出明显的五个调子, 这样分析, 既形象又直观。而过程示范也是在美术技能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 美术教学中有许多难以表述的东西, 通过形象示范便能直观地解决问题。例如, 中国画教学, 毛笔和宣纸性能的掌握, 需要教师反复示范, 学生通过反复实践训练才能领悟其法。如果没有示范, 任凭老师精讲, 学生就很难了解笔、墨在宣纸上的微妙变化。

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手段于一体, 能够对真实情境进行再现和模拟, 打破条件的限制, 学生获得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丰富的资源展示和多角度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 教学《和平鸽》一课,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很少见过和平鸽, 教师将和平鸽的资料和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认识和平鸽的形象。通过教师栩栩如生的讲述, 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学生产生对生活的关爱之情, 加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于美术教学, 能使教学重点突出, 易突破难点, 信息量增大, 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 省时高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 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 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

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 就是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 运用教材中作品内容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或作者的短小故事增添美术作品欣赏的趣味性, 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例如, 在欣赏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 画家徐悲鸿先生的写意作品时, 通过简要介绍徐悲鸿先生在十分贫困的境况下坚持学画, 成名之后创办中央美术学院, 还把卖画所得捐献祖国救济难民的感人经历, 激发学生对画家的崇敬之情,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摘要:创设美术课堂教学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要灵活多样。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 篇5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一些思索

初中美术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从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欣赏理念;充分理解美术作品,找准欣赏切入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思索。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欣赏角度主动参与

由于欣赏课的特点,导致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并不重视,欣赏美术作品不知从何入手。一般认为:美术欣赏就是看看一些美术作品,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一、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欣赏理念,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前提

欣赏一件美术作品,不单纯的用眼去看,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联想和理解,能够找到自己渴望的和尚未达到的精神境界,这时我们就会受到震撼,就会从美术欣赏中得到启迪,这样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中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自身审美经验不够,艺术修养的不足,独自欣赏一些作品时很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上、观念上给予帮助和提高。例如在欣赏著名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雕塑作品《公牛头》,整件作品是一件破自行车的车座和车把组合。学生觉得就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没什么新鲜的,更谈不上美。当教师向学生介绍画家的生平和西班牙人民对公牛的情感。看似生活中常见的的材料成为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雕塑。实际上就是一种新的艺术,不用什么技巧,只用神奇的一笔便赋予生命。有了这些知识补充,学生才能够真正认识到《公牛头》的艺术价值。

二、教师要充分理解美术作品,找到欣赏的切入点

教师光备好课是不够的,对搜集到的欣赏作品一定要选好题材内容,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切入点。有的侧重于造型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点。例如我在讲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荷花蝌

蚪图》时,首先请学生介绍一些齐白石的生平故事和作画风格,使学生对齐白石的作画风格有所了解。《荷花蝌蚪图》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欣赏课教学的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欣赏课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兴趣。上课时,我先出示欣赏作品,不立即讲解,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出的题,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避免提出一些表面的、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讲解。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形式才能由以往的教师唱独角戏变为师生共同参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研习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特点和内涵,它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提升魅力。但是,当下我们的初中美术欣赏课尚待丰满和完善,由于我们的局限性和客观因素的制约,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要想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倾向,然后参照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课堂流程,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到最终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完成知识到能力到修养的迁移。笔者参照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展开探索与研习。

一、立足专业高度,解析美术语言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美术作品需要通过线条和色彩来满足欣赏者的视觉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立足专业高度,从作品的线条、色彩、明暗、结构、肌理等专业角度展开剖析和赏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情感来解读作品的艺术内涵。课堂上,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中有限的美术图片欣赏,几张小小的图片传递的美术信息可能无法从多角度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因此,笔者建议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补充和完善教材没有涉及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便于让学生能有一个更大的欣赏视角,如此展开艺术欣赏,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欣赏能力。

另外,笔者认为,欣赏不仅需要引导,还需要环境。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在闹市中和在优雅的展室中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愉悦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欣赏环境,以便于让学生能以淡雅的心境来品味作品,解读美术语言。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美术作品展览馆,当然,如果为了方便,我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将我们无法见到的经典作品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展开欣赏,这样我们还可以将精彩重点部分给学生放大局部,让学生仔细观摩创作者的笔触,体味色彩韵理等。比如,凡·高的经典作品《向日葵》,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逼真地将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线条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欣赏体验,鼓励自主探究

新课改要求我们更新理念,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照本宣科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换之以充分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新型课堂模式。可以说学生能主动探究和积极参与是美术课欣赏成功开展的前提。调动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关键是其自身的主动,尤其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如果学生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喜欢美术,去欣赏作品,那么欣赏课的效果就难以保证。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需要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发自内心的主观欣赏才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获得深刻的美学专业意识的体验。欣赏应该是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活动,重在品、赏,不在于讲解多少,需要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具体在欣赏教学中可以应用下列方法:(1)给学生一个欣赏的准备时间,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预热过程,特别是与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对于理解和欣赏作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让学生有备而“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欣赏的层次,学生对欣赏课产生强烈的、直接的兴趣。(2)“读”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种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措施,同样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需要学生认真读,这个读是欣赏的前提,没有对作品的细致品读,便没有欣赏的结果。欣赏中让学生仔细地“读画”,给一定时间读画,之后请学生讨论,抒发个人对作品的见解和感受。(3)类似于阅读提纲一样,给学生提出几个重点观察和欣赏的题目,提示学生欣赏的重点,给予一定层面的点拨。指导学生从色彩、线条、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方面去欣赏和品读。如果需要,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交流,生生互动的欣赏课,效果更佳。

三、丰富欣赏内容,转换欣赏角度

教师备课也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只有了解学生美术知识的认知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一个人的美术欣赏水平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和提高的,需要积累,广泛接触各种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初二学生的美术欣赏课内容主要是水彩画、雕塑、建筑、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等的艺术欣赏。比如,雕塑欣赏,指导学生理解中国雕塑历史和西方雕塑艺术风格与流派,然后讲解雕塑是一种实体艺术,讲解艺术家对雕塑语言的掌握和创新,体会那种棱角艺术的美感。如,吕德《马赛曲》、罗丹的雕塑,这是最为著名的雕塑作品。进一步体会亨利、摩尔、布德库西的雕塑创新。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的经验总结。总之,美术欣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用经验、记忆、感知和理念等隐性素养来对艺术作品进行专业解读和思想萃取,并以此来让学生获取美术知识,进行审美享受,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客观地说,美术欣赏从根本上有别于欣赏风景,需要欣赏者站在专业的角度,从多角度进行欣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完成初中美术欣赏课对一线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欣赏课探究 篇7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和角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实施者。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主动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课的主角,自己甘当配角。放手让学生观察,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创造才华也才能发挥出来。

二、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

1.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民主、自由、轻松的氛围。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处于无拘无束的愉悦状态,当所欣赏的画境与学生有了瓜葛或发生联系时,学生自然会被名画名作所吸引。创设真实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堂,身临其境,由境生情。创设情境时,可以来一段音乐,播放一段视屏或展示几张图片,或设置一两个悬念:“假如你是画家,如果你要创作“十里蛙声”的绘画作品,你会选画些什么物品或景物?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当学生产生兴趣时,亮出齐白石的应景之作,学生不得不由衷地赞叹画家的聪明才智。继而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虾”便水到渠成了。

2. 激发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的兴趣,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善于发现美,表现美,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二是在课堂上利用演示范画,用“美”打动学生。如在课堂上教师示范实物写生。让学生亲眼看到老师的作画过程,包括执笔、用笔方法,线条、色彩的运用,颜料的调配,一目了然。加上简明扼要的讲解,学生便能把老师的作画步骤、方法都记在脑海里;三是鼓励学生勤动手,多接触体验,多练习尝试,在自我体验中创造美,并提高绘画水平。

3. 要从培养问题意识做起。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作品时,学生会被奔放有力的线条,绚丽多姿的色彩,情境交融的优美意境所感染、陶醉。此时,教师适时发问:这幅好看吗?你看到了一些什么?你最喜欢它哪里?它好在哪里?画家用了什么手法创作的?……学生的话匣子会被打开,他们会有许多心里话要表达出来,课堂气氛就会很快活跃起来。因此,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其次要善于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天真、幼稚或远离教学内容,教师应因势诱导,在课堂随机生成。

上一篇:外周静脉化疗下一篇:火电锅炉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