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设计

2024-10-24

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精选8篇)

初中美术教学设计 篇1

初中美术《真情传递》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一、相关标准陈述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要求: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的组织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教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江西版教材七年级14,属于“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真情传递》是一堂设计课,学习如何制作贺卡。通过分析教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即了解贺卡的种类、形式;掌握贺卡的制作方法;通过自己制作的贺卡,增进与同学,父母,老师之间的情谊。学生通过本课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锻炼。更有助于以后学习设计制作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动手制作能力,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是掌握的一些制作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从欣赏贺卡,分析贺卡的艺术特色,亲自实践制作贺卡,使体验到学习美术所带来的快乐。

三、本课学习目标

1.学生学会贺卡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

2.利用卡纸及其他材料初步设计出有自己格调的贺卡。

3.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关爱身边的亲人朋友,懂得交流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评价活动方案

以定性为主量化为辅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与学习能力、收获与反思进评价性。

1.参与态度.学生参与活动的认真程度,以及是否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动脑、主动提出疑难点、认真查找资料、准时完成学习任务作为评价的依据。

2.合作精神。包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乐于与别人一起分享成果。

3.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进行评价。

4.通过师生共同点评,分别对每个人或每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表扬。

五、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 欣赏讨论探究 尝试创作表现

交流体验感悟

课堂小结

播放音乐《生日快乐》(板书课题)

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引起学生制作贺卡的兴趣。展示贺卡作品

1,贺卡的艺术特点

贺卡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生日等互相赠送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的气氛。贺卡多以热烈、欢快、优雅、温馨为基调;内容及外在形式高雅大方,庄重喜庆。

2,贺卡的结构样式

1)种类:生日卡、节日卡、谢师卡、友谊卡、公关卡等。2)结构形式:、立体结构、音响结构、光学结构等,形式有单页式、复页式等等。

3,贺卡的制作材料和方法 1)构思起稿,确定主题、内容。

2)设计形式、图案文字安排。3)选用材料,描绘,配色,制作。尝试创作表现

四人为一小组,让学生共同尝试、质疑,领悟完成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基本知识,平面、立体设计知识,设计制作一款送给同班同学的友谊卡。要求以小组的名誉共同创意制作,主题鲜明、内容、形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容情调健康,要具

有一定的格调追求。

教师总结 在音乐中激起情感,调动制作贺卡的兴趣。

欣赏贺卡,回答问题 学生欣赏讨论贺卡的艺术特点

学生出示课前收集好的贺卡、贺卡图片等资料,尝试探讨分类 学生探讨制作环保贺卡的工具材料与方法。讨论: 制作步骤。

四人为以小组,完成“生日快乐”贺卡的制作 学生作品展士

把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同学朋友

六、板书设计 真情传递

一、贺卡的内涵及艺术特点

二、贺卡的结构样式

三、贺卡的制作材料与方法

四、设计与制作步骤

1)构思起稿,确定主题、内容。2)设计形式、图案文字安排。

3)选用材料,描绘,配色,制作。

其4

教学反思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打破以前的课堂常规,放手学生,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和回答问题,并且动手制作出来漂亮的贺卡,学生切实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有了这个台阶,我会努力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初中美术教学设计 篇2

一、什么是乡土美术

“乡土”是属于本地区的民间美术, 是其他任何美术形式也替代不了的。就好比我们自家里的东西, 可能不值什么钱, 但对我们每日的生活来说非常有意义。乡土美术 (或称民间美术) 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其手工性、情感性唤起人们情感的认同, 其简洁明快、博大宽厚、热情淳朴、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为人们喜闻乐见。在美术乡土教材的编排上, 要充分利用、发挥乡土美术的独特作用, 继承、发扬乡土美术的优良传统。

二、乡土美术运用的现状

作为一个较长时间在农村工作的中学美术教师, 我感到当代的农村美术教学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和农村教学条件的差距, 主副课分化的严重性, 家长素质严重参差不齐等, 种种原因决定农村美术教学很难在当地得到发展和重视。根据笔者调查, 当地农村美术教学主要都以教课书为主, 很少利用周围现有的美术资源去进行教学, 并且有时还很难保证学生一星期一节的美术课, 可有可无。可以说, 在当地美术教学乡土教材的运用几乎为零, 乡土教材的运用严重的不足, 严重的滞后。

三、开发乡土美术教材的优势

台州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乡土美术资源及其丰富, 章安古郡、临海古城墙、温领古鱼港、仙居白塔古镇等文化遗存, 只要教师正确合理的运用这些资源, 再和当地的美术课本相结合, 就能使一节无关紧要的副课变成丰富多彩的一堂美术课。

四、开发乡土美术的途径

长期以来, 我始终将自己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及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融汇到平时的美术教学中, 使学生在中学美术学习阶段从民间美术和乡土教材中学到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艺术知识。《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 认识艺术的基础, 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 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 挖掘生活的美, 乡土文化的美”。怎样利用乡土文化这片活水来激活美术课堂教学, 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利用当地古建筑进行教学。

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市和周边农村的文化建筑、园林、民宅等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章安史称“章安郡”, 历史文化悠久, 建有明清时期的老街。有记载着1000多年前的故事;有神奇传说的金鳌山;在教学中。我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 然后做成幻灯片, 让学生欣赏, 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 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 还利用课余时间, 让学生自发到金鳌山、明清老街等地实地考察、写生, 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 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 还有的用手抚摸, 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 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 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 通过这样的活动, 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2. 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教学。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资源, 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 因地制宜进行利用、挖掘, 并把它实施课堂教学中, 对美术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挑战。但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利用好教材资源。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都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 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是教材的延伸和发展。总之, 只要我们勤于留心, 善于动脑, 合理地开发利用校内资源, 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校园环境有机有整合起来,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利用地域特点进行教学。

乡土美术的运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所以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 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素材, 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

家乡的服装业也比较兴旺, 自然废弃的布角料也就多了, 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 教学生用布角料进行布贴画的创作, 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当我把这些经济实用的原生态材料作为美术学具引进课堂时, 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调动了学生内在体验, 学生学得主动、愉快、生动活泼。

4. 利用家乡的传统节日资源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中, 可通过家乡的“过春节”、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节”等活动, 让学生目睹节日盛况, 感受节日氛围, 让学生对民间文化进行审美体验, 了解民风、民俗及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土家文化的艺术情感, 使学生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如何运用好乡土文化这片活水, 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 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摘要: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结合当地资源的优势,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又能深刻了解当地的美术资源, 使学生树立热爱故土、建设家园的美好信念。

关键词:美术教学,乡土美术资源,古建筑,地域特点,校内资源,传统节日资源

参考文献

[1]辜敏, 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

浅谈初中美术初中美术绘画教学 篇3

一、准备阶段:

1、学会观察。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中学生认识、理解、创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中学生绘画能力的关键。观察是引导中学生去“发现、挖掘美”,是绘画活动的基础。首先.要培养中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只有引起中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中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其次,学习观察的方法,提高中学生观察的能力。在中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教师如不作提示或启发,则中学生的观察往往是肤浅的、零乱的,教师可用语言组织和帮助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写生画《树》为例:带中学生去公园观察树,采用对比观察法,先引导中学生比较说出各种树的大致形状,如问:“松树远看像什么?冬青树像什么?”这样在比较中中学生很快注意到对象的主要特征;再启发中学生比较观察这两种树的高矮、颜色的不同等。还可以从远距离观察到近距离的观察、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使中学生在老师的充分引导下逐步学会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静到动的观察方法。

2、提高欣赏能力和水平。

在观察阶段的基础上,应引导中学生去理解、感受美的事物,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为绘画创作活动打下另一个基础。首先,要选择大量适合中学生欣赏的事物或作品,通过让中学生欣赏各种美术作品、音乐、语言及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等,引导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体验美的东西。其次,用对话法指导中学生欣赏作品。例如欣賞印象派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可引导中学生从内容、形式方面进行局部和整体的欣赏。教师不但要学会自己提问题,而且要教中学生提问题。如从内容方面提问:“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姿态?从画面上能看出这是一天的什么时间吗?”从形式方面提问:“画面上有哪些线条?看上去感觉怎么样?用了哪几种颜色?”教师用问题引导中学生思考,帮助中学生总结,可清理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

二、绘画创作阶段:

此阶段是中学生绘画技能练习和绘画表现相结合的阶段,是相辅而成的。要按发现美到理解、感受美到表现美的过程,也就是在观察、欣赏阶段的基础上,组织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绘画创作活动。

1、结合中学生生活经验,引导中学生进行绘画构思。

中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经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教师可充分引导中学生联想起以往的知识经验,指导他们确立创作形象,在脑子里构成一幅画,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画故事《龟兔赛跑》,教师先引导中学生熟悉故事的内容情节,再让他们边欣赏故事,边闭上眼睛想象一幅幅画。故事中形象鲜明、情节有趣,兔子和乌龟又是中学生日常学习中感知过的,他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展开思维活动、有的按照故事情节设想画面(如兔子睡觉、做梦,比赛场面等);有的着重按人物情绪想(如兔子不高兴的表情等)……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构思,使绘画内容和形象更为丰富。

2、绘画实践阶段。

让中学生把自己所构思的画面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一个绘画技能练习和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所想的不一定能完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以使中学生的练习和表现更进一步。

首先,不同能力的中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不断了解、观察中学生,起充分的指导作用,让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作画,成人不应强加绘画内容。例如画《活动人》,即请中学生根据人的动作表演而作画,整个活动没有教师的示范讲解,也没有统一的绘画技能要求,只是让中学生在直接观察感受后进行创作活动,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中学生提出不同的绘画要求。

其次,为中学生提供大量的绘画工具,让中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需求选择工具和材料。工具的变化,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刺激,可以激发中学生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除蜡笔、水彩笔外,还可以用棉签、竹签、纸团、树叶、粉笔、毛线等材料作为中学生的绘画工具,让中学生学习选择利用这些工具来绘画,不仅能提高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使中学生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更快,更能表现出中学生自己作品的特色来。例如在故事画《龟兔赛跑》中,我提供了各色挂历纸、水粉颜料、蜡笔、水彩笔、毛笔等,让中学生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选择工具进行作画,结果中学生有的选择水彩画,有的选择蜡笔画,还有的是剪贴画、水粉蜡笔画等,画法不一,内容却很丰富,各有特色。

再次,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法。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来看,在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的新颖性对中学生主体性的积极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采用了手指画、简笔画、写生画、意识画、印画等多种新颖教学手法,让中学生更有兴趣的参与活动。例如在一次手指画教学中,我带中学生到一块大沙地上用手指随意作画,中学生不受画纸的限制,可以无拘无束地画,提高了大胆作画的能力。在老师的“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画?怎样完成一幅很大的画”的启发下,中学生随手捡了枯树技、石块、小棒等废物几个人商量地开始画了,中学生的兴趣性明显增强了,并培养了互相合作精神。

三、评价作品阶段:

评价中学生的作品,我主要是从中学生自评和互评两方面着手的:

1、中学生自评。

就是让中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讲述自己的绘画内容和所表达的意思。教师要充分肯定中学生的作品和想法,只有当中学生的讲述遇到困难时,教师才可以适当指导。例如在《画音乐》讲评中,有的中学生用抽象的图案或冷暖色块、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一时难以表述,教师可引导他说:“你用的这种颜色是冷的还是暖的?感觉怎样?”“这些线条起伏真大,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好像谁在跳舞?”逐步让中学生学会讲述自己的感受。

2、中学生互评、欣赏。

初中美术教学论文 篇4

素描

王立平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一是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二是应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技法和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

我不主张在素描基础练习上,采用变形的手法,在打基础的阶段,“变形”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强调乃至合理的夸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

二、在素描基础教学上应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保证学生不脱离严格训练的轨道。

这两个环节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玻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

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是盯住一点而忽略了全局,目的是为了看清楚那个要画的局部,并不作全面考虑,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局部的细枝末节而看不到整体的情节气势。而作画时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不仅是为了认识物象,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物象。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完成一份素描作业时,要根据对物象的观察和感受,对习作的整体效果有一个设想,就像导演拿到剧本就应该在思想中形成这部戏或这部电影的整体“视像”一样。

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

整体--局部--整体,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提高的基矗

三、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

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四、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善始善终。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

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

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

五、在素描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这里所讲的“表现”是说:在素描训练时,应当要求学生用对物象深入的形容和新的发现来不断地激起表现的愿望,激起类似创作的激情。

初中美术教学目标 篇5

一、欣赏.评述

知识与技能:感受自然之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等基本信息,知道重要的画家和代表作,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美术兴趣,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造型.表现

知识与技能:观察、认识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强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三、设计.应用

知识与技能: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四、综合.探索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初中美术教学心得 篇6

天门市岳口镇岳口初级中学 伍淑蓉

【摘要】 《初中美术教学教学大纲》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 激发兴趣

一、明确目标,端正态度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不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初中阶段的美术不参与中考计分。在“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时期,美术课被当做“小科”看待,很多家长、学生甚至少数老师都认为可学可不学。导致学生把美术课当成休闲课、娱乐课,课堂上漫不经心,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课堂纪律不好,学生不想学,老师也不好授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七年级开学第一节课主要围绕“为什么要上美术课’’为主题,采用师生互动谈话式上课。学生谈谈理想职业,我举例说明美术与各种行业的联系。如:服装设计、发型设计建筑设计等等,包括厨师做菜都离不开美术:菜的造型、颜色的搭配等都需要美术知识;美术知识也是无形的资产。如:超市包装了的商品比同种没有包装的商品价格高很多,商品的包装设计属于美术范畴;美术中的手绘线条图像还是人类的第三语言,在语言和文字不通的地方,人们可以用手绘线条进行交流。可以说美术知识渗入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但要学美术,还要学好。在了解

了美术的重要性后,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

二、因材施教,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高有低,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上课做作业时,允许学生临摹作业,可以上不同的色彩。鼓励学生大胆动笔,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不要担心画不好。以娱乐的心态动手,但态度要端正认真。这样学生做出的作业都各具特色。在八年级手工课做小摆件这课时,有的学生要求做课本外的造型,我毫不迟疑就同意了。因为知道我指定学生做同样的作业虽然学生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低落,失去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会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一堂课下来,同学们都能愉快地完成作业尽管作业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美术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初中生有 中考的压力,其他文化学科课业都很重。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都喜欢上美术课,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并有收获。如:在上《装点我的居室》这课时,我充分利用美术的画面可视性来授课。上新课前,我让学生观看同一居室视频:一副墙面是空白,另一副有国画装点。显然有国画装点的居室学生都喜欢。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在教授新课时我选择合适的乐曲配乐播放国画名家作品,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学生能直观地了解画家的绘画风格和创作意图等。充分利用美术作品的可视性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国画的神韵。了解艺术家利用手中的画笔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走进自然,激发兴趣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大多局限在教室内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灵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都是一种禁锢。“艺术源于生活”。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用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感知美,并动手留住美。在学习取景构图这节内容时,我把学生带到风景优美的大堤上,学生可兴奋了。我利用实景,教学生怎么取景。在构图时怎样取舍内容。同时讲解绘画与拍照的区别,拍照不能取舍,绘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取舍内容,更能体现“艺术高于生活”。学生们听得认真。之后大家兴致勃勃地练习取景构图,做的作业比平时要生动形象。“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中学”应是新课程理念中小学生健康发展及健康成长的主题。“寓教于乐’’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保持更高达教学效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潜能。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教师只有认真备学生,备教材。紧跟时代步伐,多利用身边的新生资源,去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美术

初中美术教学方法初探 篇7

(1) 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深化, 是所学知识的表现、运用和实践。

(2) 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 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 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3) 为节省时间, 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 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 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 采用这种方法, 要求特别讲究:

(1) 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并且目的要求恰当, 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 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2) 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

(3) 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 肯定成绩纠正错误, 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 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四、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 不易控制, 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 运用谈话法应做到:

(1) 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 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要带有启发性, 并且难易得当, 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 还要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可能出现的麻烦情况要有充足的预计, 并为此还要准备好正确的答案。

(2) 对此法的运用要带有启发性, 所提问题要构成前后连贯, 层层深入、逐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 还应讲究谈话技巧, 要面向全体学生。

(3) 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应搞突然袭击, 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

(4)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 正确与否, 教师均应有明确的表示, 要鼓励他们敞开思路, 大胆发言, 错了也不宜过多批评。

五、参观法

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 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 应注意下列要求:

(1) 教师对参观的内容要有足够的了解, 对其参观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 并有明确的目的。

(2) 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规定, 切不可放任自流。

(3) 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 认真讨论, 结束时教师要认真总结。

上述教学方法具体怎么选择, 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 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灵活选择运用;还可依据课型, 有时仅用一种方法即可, 而有时两种甚至三种联用。

总之, 中学美术教学的特点决定了美术教学的原则, 其特点和原则又确立了符合美术教学规律的方法, 作为中学美术教师, 只有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 遵循中学美术教学的原则, 灵活机动地选择最佳之教学方法, 切实上好每一堂课, 方能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意境 兴趣 方法 手段

一、创设教学情景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二、和谐师生关系

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实物写生将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中抓住写生一词给学生讲解,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想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己的文具,徒手画自己的文具。让学生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出来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给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上升,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四、欣赏与技法相结合。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是教育界早已肯定的教学方向。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在自己作业时,尽量将画面美化,如中国画《鸟语花香》要掌握中国画的特性画出不错的中国画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课前我把这次中国画的教学分成几块:一、荷花。二、梅花。三、竹子。四、鸟。按照顺序每节课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临摹学习来学习中国画的技法。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七、引导学习方式和习惯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八、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九、合理开展评价

上一篇:销售员季度工作评优总结下一篇:喀什市第十九小学体卫艺术教育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