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美术教学浅见论文

2024-09-29

农村美术教学浅见论文(精选12篇)

农村美术教学浅见论文 篇1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 课程上得好与坏, 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由于农村的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留守儿童多。因此, 我们更应该重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增强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呵护与关怀。那么, 如何增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 丰富知识, 投入教改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 与城市教师相比, 多少有一些知识或观念的局限性。因此, 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吸取新知识, 研究新问题, 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致力于本学科的教研改革, 并且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努力用知识的充实、观念的更新、经验的丰富来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持续提高。老师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将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教学预案中, 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如此才能解决课堂上突如其来的“生成”, 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撞击的火花, 使“预设”与“生成”与时俱进。教师素养的不断提高必然会令教师在农村小学课堂上也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 做到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 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让农村孩子的思维像野花一样蓬勃而自然地生长。

二、热爱留守儿童, 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与学生亲切交流, 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 自己想做家务, 可是父母 (或婆婆爷爷) 不允许;有的学生看到别的同学有自行车, 有手机, 自己也想要, 叫父母买, 父母不买就赖家里不上学, 非得让父母买给他才肯来学校。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就要适时引导学生怎样去看这样子的问题。尤其是留守学生, 我们要针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扮演代理家长的角色, 辅导学业、疏导心理、沟通情感、矫正行为, 成为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过程中的保护人。我们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甚至搞类似结对帮扶的活动, 对他们多谈心、与班主任交换意见, 与他们的父母通电话, 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我们还要对思想不稳定、学习不安心的“留守儿童”实行定人帮助。同时, 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社会活动, 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 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再就是发挥班集体的帮助作用, 让他们在温暖的集体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我们如果切实第这样去关心学生, 他们一定会因喜欢老师儿努力学习思品与社会, 从而增强我们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三、以活动引路, 提高学习的开心指数

我们知道, 形式多样的课堂是最开心的。经调查, 有88.2%的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 农村学生对活动的要求更强烈。无疑, 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能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所以活动化、生活化教学, 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 我们需要使之不断更新。例如, 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幸运52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 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 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院坝、工厂等, 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 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 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 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学校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 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 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等等。这样, 使学生会感觉到上思品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同时, 教学活动不只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递, 还要注重两个生命体之间情感的对话。我们老师要是一个热血动物, 有着一份热情, 一份爱心, 一份同情心, 能不能为屈原抱屈, 为窦娥鸣冤, 为杜十娘不平。这样以此来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情感丰富的老师, 才能真正从心灵上去感染学生, 熏陶学生。

四、要多方法、多角度地开展课堂教育

由于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很有限,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采用的是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 这种方式在农村的社会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里, 我们可以吸收一些城市学校老师的教学经验, 比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 即兴演讲模式。

让学生在讲台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然后再展开讨论。如在课堂上学习时, 把他们带到欢乐的教学气氛当中。比如在上课时先做一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 然后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与挫折, 自己有何远大理想, 如何去实现等等。

2. 讨论交流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 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思考交流机会, 把教学贯穿于情理之中, 通过讨论, 让学生悟出道理。

3. 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使学生向生活“取样”, 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以上几种模式, 实际上在活动形式中已经提到, 也可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经验不止这些, 需要我们不断总结, 不断研究, 不断交流。

农村美术教学浅见论文 篇2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古今中外的大师圣贤们对音乐教育都十分重视,大教育家孔子把音乐列为“六艺”第二,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音乐对一个人的成长该有多重要!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对于他们每个人品质的形成、感情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在农村,由于小学音乐专业师资匮乏、设施条件较差,音乐课仍受冷落,致使音乐教育不能在农村小学顺利开展。每当看到那些有天赋、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一个个“流失”,灵性休眠时,我特别惋惜。在农村让音乐这门必修课真正实施好,甚为艰难。我作为一个多年在农村兼职带音乐课的教师,对此深有体会,并深感忧虑。经过多年实践、思索,我在音乐教学中摸索出一些粗浅经验,以期与教育同仁切磋探讨。

一、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致力于培养学生兴趣。

(一)教师精心选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003年后,农村中小学普遍配有一套远程教育设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设备把孩子们喜欢的优秀儿童歌曲、校园民谣、优秀儿童MTV从网上下载下来,再用大屏幕电视机放给孩子们看、听。比如,当我在大屏幕上播放动画版《西游记》尾曲:“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小跑仨徒弟„„”时,那优美的旋律和节奏顿时把孩子们吸引了,几十双眼睛齐刷刷望着屏幕,兴奋地跟着唱起来„„听完还想再听。同样,当你播放《小白船》MTV时,孩子们不用你组织,音乐响起,他们的小嘴自然就动起来,甚至还跟着MTV中的小歌星学着露出神态、做出动作,真是可爱极了。在这种声像同步的音视频感染下,孩子们产生了极大兴趣!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提到“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跟老师的关系融洽了,他自然就听你的教导了,所以,让孩子产生对你所教课程的兴趣至关重要。为了让孩子们产生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利用多媒体设备,合作表演卡拉OK,从而展示自我,肯定自我。总之,孩子们得有兴趣,才会进一步接受你的教学,而且,这种利用多媒体设备上课的方式本身融入了“模仿”、“体验”“合作”等等《音乐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过程与方法。

(二)学生也可以自己提供感兴趣的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有的学生可能对多媒体电教设备上课很感兴趣,从而给老师提出教学内容建议,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提供了一些CD、VCD等资料。这些情况表明孩子们也在学着欣赏音乐了,他们有兴趣了,这很可贵。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们鉴别、筛选那些高雅动听、健康向上的音乐或音视频内容。教师的这个鉴别过程往往被学生认同,会潜移默化的渐渐形成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今年刚开学,我们二年级几位学生就请我叫他们《马兰谣》这支歌。这支歌我了解,前不久曾在中央电视台作为优秀儿童DV展播过,内容相当好,充满童真童趣,于是我欣然答应了孩子们。我利用千千静听播放软件在大屏幕上按节奏快慢显示全屏幕歌词:“青山一排排呀,油菜花遍地开,骑着那牛儿慢慢走,夕阳头上戴„„”当这支歌优美的旋律在电教室响起时,孩子们陶醉在音乐中,他们眼前仿佛看到了歌曲中的景象。这就是艺术,这就是美!半节课时间,孩子们已能配乐自唱了。

在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设备上音乐课时,须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甄别、选用一定要严把关,并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随意选用教学资源,要在不悖所带年级《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致力于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二、针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我所带的低年级音乐课程内容,我把一学期的音乐课分成了四大部分:唱歌,唱游。编舞,欣赏,不同的教学内容,我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一)唱歌课要动员全体参与,形式活泼多样。

唱歌课要尽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进入积极学习状态。比如在教唱《中秋节》这支歌时,除了传统的一句句教唱,还加入了分组比赛,分组轮唱,领唱、齐唱,两个声部二重唱的一些练习。孩子们越长越有劲,兴趣就都提起来了。特别是比赛的环节深受孩子们喜欢,有分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择优比赛。大家的荣誉感特别强,都积极争第一。这样,全体同学都愿意参与,教学效果明显。

(二)唱游课课上安排适当游戏活动,有利于组织教学。由于低年级学生不能完全控制自己,而唱游课相对涣散一些,课中有必要加强组织教学。当课堂不容易控制时,就做一些集中注集力的游戏如“这是我的鼻子,这是我的耳朵”,“找朋友”,“唐老伯有个小农场”。大部分是以乐曲中的内容来做游戏。

(三)把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

爱唱爱跳是孩子们的特性,特别是女孩子对跳舞有着执着的爱好。音乐课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内容,每次教到适合编舞的歌曲时教师尽可能让孩子们过过自己编舞的瘾。教孩子们根据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配上一些简单的动作是很容易的。一旦孩子们领会了教师的意思后,往往会大量的,别出心裁的为歌曲编舞了。例如,我教学《哇哈哈》时,几个小同学说不想全照书上提示编舞蹈,向我提意见说想自己加动作进去,我欣然答应。依旧给他们分成几个组到外面去商量,练习。大家表演的各有特色,出乎我意料。看来,不要束缚孩子,孩子们的创造力一旦被激发出来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成果丰硕。

(四)欣赏课一定要落实,内容要灵活。

许多农村带音乐课的教师几乎都感到音乐欣赏无法落实。一方面根本不容易找到音乐教科书上让准备的视听欣赏材料;另一方面,会认为教唱歌是主要的、是正道。其实出现这两种情况就会导致音乐欣赏课架空。前者是客观条件不足,其实在今天信息时代困难可以克服;后者是教师主观上的偏见,这种错误看法必须纠正。因为“感受与鉴赏”明确写入了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之分学段内容标准,所以,音乐教师主观上要重视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欣赏课内容可以灵活些,比如低年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认真听听、感受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并用多种方式模仿这些声音,还可以播放一些配乐故事如《龟兔赛跑》、《小红帽》等,让学生从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背景音乐所烘托的气氛是什么样的?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此外,也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由他们自己推荐、老师甄别选择后的优秀音乐作品供同学们欣赏。

三、因地制宜,让音乐融入生活。

因为农村音乐方面的设施条件较差,也影响了农村的音乐教育。但音乐教师应正视现实,不应埋怨,应巧妙利用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让美妙圣洁的音乐融入社会生活,走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感到——啊!音乐就在我们身边,音乐如此美好!例如,农村的庙会会有台戏表演,教师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庙会看戏,然后讲解戏曲艺术,欣赏各段并请会唱的同学表演;或让他们说出看到的乐器,学习中华民族器乐知识,学生的兴趣很高。这样在美好的回忆中学习了更多的音乐知识。

农村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之浅见 篇3

一、教育理念要彻底改变,莫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和方法带进了新课堂

学科本位的观念仍然很浓厚,尤其是对科学探究的意识、认识和实施还没做到真正到位,还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忙碌,多数情况下还是老观念加老方法,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很多时候认为学生进行探究费时费力,学不了多少知识,将无法应对考试。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全是“三维”评价,也基本上还是停留在重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用分数来评价衡量,这都是陈旧的观念指挥着我们的行为。仔细想想这种观念其实是将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方法、自我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技巧排除在学生的知识范畴之外,同时也是没有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探究式学习虽然耗费时间和精力,但能够使学生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能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

趣,丰富学生科学研究思想方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的。

二、莫把内容和难度不合适宜地加以补充

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存储器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仍在影响我们的教学行为。可以说这也是形势所迫,毕竟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级考试,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和相对滞后也是造成这一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以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学习的好坏,也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好坏评价教师的教育教育学能力的高低以及作为评先晋级的条件等,这都无形之中影响着教师,基本上是为考为教,而非从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

三、对受条件、器材等课程资源限制的部分内容感到无所适从,采取放弃的不当处理方法,没有努力想方设法改变方式或变换角度来实现

图书、电脑、网络等课程资源也还相当贫乏,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受到极大限制,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十分突出;对于农村中学,很多活动是无法开展的,比如社会调查、咨询、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都很难实施,不动手不动脑就构建不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和情境,很难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应用和深化。再如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绝大多数学校不具备这个条件,但我们可以利用电脑附带的声音录音的小程序让学生真实感受一下,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

四、把课前准备当作负担,嫌麻烦,教学准备不充分,课堂效率不高

新教材的每一节课都有实验,要上好一节课不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器材方面需要教师准备的东西确实太多了,由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应付的面多,教学负担过重,用于钻研教材、集体研讨、找器材和改装仪器的准备时间严重不足,教师仓促上阵,课堂表面热闹实则生涩,对学生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激发都落不到实处,低效课甚至无效课比较普遍。

五、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上成实验验证课

主要表现在对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素还不十分清楚,各个环节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几乎被书本所左右被教师所代替。对大多数探究活动来说,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往往比得到结果更重要更有意义,但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地得出结论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活动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加之仪器设备的精度不一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探究活动的认识、态度存在差异,结果可能是五花八门,为了得到一个较统一的“理想”的结论,往往就忽视了激发学生思维的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和深化理解知识的交流评估这一环节,把探究变成了实验。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我们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适当拓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这对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大有

好处的。

六、教师的角色没有真正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浅见 篇4

在当地, 这样的留守儿童很多, 这些正处在好动时期的孩子, 自控能力差, 由于缺少父母的严格教育, 久而久之, 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特点, 他们遇事缺乏自信, 不善与人交流, 自律能力差, 普遍表现为学习观念淡薄, 学习成绩滑坡, 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的班主任, 我认为, 要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 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四心”, 关爱留守学生

社会、家庭、学校要多关爱留守学生, 教师对留守儿童“高看一眼”。 留守学生需要爱, 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 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即要对他们有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

1.要有爱心: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颗爱心, 爱每一个留守学生, 因为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 更需关爱。 作为班主任, 我提倡做留守学生的“半个家长”, 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 担负起一部分家长的职责, 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当这些学生得不到家庭的亲情与温暖时, 学生会渴望在学校得到教师的呵护和同学的关爱, 因此要求老师多与他们面对面地沟通, 多给他们一点爱心, 用自己宽广的胸怀接纳他们, 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子女, 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

2.要有耐心: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与学生打交道特别是问题学生, 比的就是耐心, 要沉得住气, 始终以心平气和的心态与他们交谈, 以一颗火热的心感化他们, 相信“阳光总在风雨之后”。 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 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 家庭教育本来对孩子有直接、 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 无形中助长了自私、 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的, 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说服教育, 用反复的、诚恳的、耐心的方式消除他们的不良习气, 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赏识自己。

3.要细心:苏霍姆林斯基说: “ 尽可能地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位教师要有母亲般的爱心: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 更要注意学生的生活。 既要观察他们的每一个反常举动, 更要留心他们的每一句不适宜的话语。 一位教师要有明察秋毫的判断力, 要勤说 (说道理) , 勤问 (问情况) , 勤思 (思方法) , 勤访 (访原因) 。 细心驶得万年船。 只要我们细心做工作, 一些意外就可以避免, 一个不经意的关怀、谅解、宽容也许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4.要有恒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对学生的教育本应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努力, 而留守学生缺少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的力量也非常薄弱, 所以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 需要我们有打持久战的耐力, 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我国著名文学家夏丏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 就是情, 就是爱, 教师没有了情爱, 就成了无水之池, 任你四方形也罢, 圆形也罢, 总逃脱不了一个空虚。”做好留守学生的工作, 是一个艰辛而又曲折的探索过程, 只要我们对学生有满腔的情爱, 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留守学生, 也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天空。

二、多引导留守学生与父母书信、电话、视频, 适时沟通

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尤其是全面掌握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适时引导留守学生以信件或短信, 甚至视频等方式和父母交流沟通, 反映自己的学习几个方面的表现等情况, 并要求父母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 有一位同学陈悦, 其父母均在北京打工, 我帮助她经常与父母经常通过书信、视频的沟通, 这位同学在心理上感觉其父母就在身边, 之后在学习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三、要求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班主任多要求家长或监护人关心孩子, 使其能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爱。 平时, 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成长情况,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临时管护人要真正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四、多与管护人交流

在实际工作中, 常常有一些孩子的爷爷奶奶找到学校, 反映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 不做作业, 管不住, 让老师在学校多管管, 这些同学往往由于其爷爷奶奶忙于农事或与孩子很少交流, 不知孩子之所想和所需, 因此, 教师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与管护人交流, 从而使老师、管护人相互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 有效解决问题, 建立有的放矢的双向教育, 从而使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

总之, 我认为不要放弃,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每一棵草都有泛绿的时候。用爱宽容他们, 呵护他们, 赋予他们怒放的生命, 我相信野百合也有美丽的春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批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一种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学生, 这些正处在好动时期的孩子, 自控能力差, 由于缺少父母的严格教育, 久而久之, 形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他们遇事缺乏自信, 不善与人交流, 自律能力差, 普遍表现出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成绩滑坡等特点, 所以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为不得不大力解决的问题。作者提出要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应该立足“四心” (爱心、耐心、细心、恒心) ;引导留守学生与父母书信、电话、视频, 适时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多与管护人交流。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群.关爱“五失”农村留守学生[J].精神文明导刊, 2008 (1) .

[2]谢志强, 潘嘉.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留守儿童[J].精神文明导刊, 2008 (1) .

[3]管曙光.扎实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程[J].精神文明导刊, 2008 (2) .

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之浅见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农村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中摸索、总结出以下四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农村小学生畏怕作文,作文能力差,往往与其缺乏作文的兴趣有大的关系。如何诱发学生习作的欲望,激发其写作兴趣呢?

1、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确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这样学生创作的激情出来了,他们创作的火花被点燃了,把习作看成是抒发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方式,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

2、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趁热打铁。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教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乐于表达。

二、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

注意语言积累与生活积累的根基。生活积累如土壤,语言积累似根基。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根基,语文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作文才能开花结果。

1、留心观察生活,提高认识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涌,文西来。这就需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一定素材,才能写出好文章。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使他们心动的东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我经常是这样做的:指定人物和某一事物或某个环境让学生观察,描写,最好是学生较为熟知的,先让他们专心细致地观察,然后认真描写,写完后共同评议指导。还可指定某种心理状态,例如高兴、悲伤、深思、怀念、讨厌等。有时还要走出班级或校园或搜集大量的图书资料去详细完整地了解某些事物,回来后展开积极讨论相互补充认识,然后开始写作,写完后交流评议,老师指导。这样,学生文思定会如泉水般涌,笔底纸间定会流动鲜活而富于情趣的文字,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2、多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农村学生见少识窄,拥有的图书不多。但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语文课本里的课文都是些名著佳作和词句优美的文章。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

2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因此,我每上完一课,就让学生把新学到的优美词句摘下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其次,注重课外阅读,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式阅读,帮助提供书籍、刊物。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定期进行读书笔记的查阅,并作出评比,以此促进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日积月累,长期以往,学生的知识丰富了,思维开阔了、独到了、深邃了,写起作文来肯定得心应手且充满个性。

三、“以身作则”写作文,渗透写作技巧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人游泳?我认为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习作实践,教师写“下水文”,做到与学生同写。然后通过教师亲自“下水”示范,给学生提供参照,然后启发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自己领悟范文的写作特点,最后由老师强化点拨,归纳要领。这个过程,无疑是一次融合理解、分析、表达等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从中获得的写作心得不再是空洞抽象的条文,而是具体、深刻、鲜活的印记。作文指导有了这样的感性范例、理性规则,写什么和怎么写就有了参考和凭借,从而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学生易于动笔。

四、教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提高写作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我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因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修改方法,如修改符号的使用,修改步骤:标点符号、用词造句、段落详略、3主题思想等。在作文草稿完成以后就开始自己修改或互相交换修改,对个别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醒或当面修改批点。必须明确,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其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当做作文训练的必要环节。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确立在学习过程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农村美术教学浅见论文 篇6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现状 方法与措施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足、经济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素质和意识观念较低、学生学习条件和习惯较差、教师稳定性不足、课堂教学资源匮乏、学校管理较弱等现象。可这些都是先天因素,我们不能一味的停留在这些因素之中。作为语文教师应因新课程教材为本,以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目标,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课前要充分准备

1.1重视教学目标的渗透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们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我们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备课时,要钻研课程标准、通读并掌握教材、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等,制定出单元课时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及课件,避免课堂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程目标真正逐步落实,从而有效的为优质课堂导航。

1.2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备课中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备课时一定要总观教材,思考课文与单元的关系,单元练习与课文之间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农村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主动学习的习惯较差,获得知识的渠道较少。所以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多提前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学习的资料,让学生从多角度去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借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前做好多媒体课件创设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3注重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结构化,就要对教学时间、情境创设、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科学化的总体设计和规划,使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深刻感受学习经历,体验紧凑而快乐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我们只有细致、认真地设计这一环节,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绽放光彩。

二、联系实际,巧用教学方法,注重课堂实效

2.1在实践中创新

随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面对不断快速更新、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新成果,我们农村教师应寻求出自己教法:在实践中创新,使之赋有自身的特色。农村小语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热爱教育事业,了解熟悉教材、学生。但他们中间学历深的人不多,因此在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的“朴实”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指导上,教出扎实的成果。

2.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农村学生现有知识较少,教师必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在课堂上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比如: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发言有问题和看法时,应让大家各抒己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回答有创造性时,学生可以自由为该生鼓掌喝彩。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可以说 “你再想一想”,“谁来帮帮他”,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允许改正,并允许慢慢思考思考。老师评价学生答问时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增强表现欲,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三、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3.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语言、感悟内容和体验情感的重要手段。农村语文教师应适时利用电教手段,将文本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同学们身临其境后才能感悟、体味和体验,才能和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要注意启发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不要模仿范例读书。教师要把学生引领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或角色中去,启发学生体会角色当时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对学生进行感情的渲染和激发,以情促读。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出做适当的点评,适时地鼓励,促进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的转变。

3.2.教学中要强调“精讲”。农村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讲到位,培养学生“思”的能力。有时学生会发表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但我们不要轻易否定,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才表露了他们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3.3.重视“写”。农村孩子学前教育不足,家长对孩子的写字教育不够重视,学校设立的写字课也流于形式,写字姿势也各种各样:有的歪头伏桌,有的耸肩斜纸,有的胸贴桌沿,还有的跷脚踏肘。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汉字,养成书写认真、规范的习惯,指导学生写好字。最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字进行评议和展示,积极表扬,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

四、巩固课堂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发现,很多老师课讲完后布置作业没有思考,不考虑个体差异。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之间差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家做作业需要家长的辅导,农村家长的教育水平有限,有时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因此,要做到作业在课内完成,这样能纠正教师讲与学生消化慢的矛盾,更有利于学生的及时理解、掌握和巩固。

总之,农村教育比较薄弱,教师一定要下大力气,本着朴实、真实、扎实的态度,切实从农村实际出发,任重道远,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把握好新教材的要求,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对象,优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绽放出独特的美。

参考文献:

[1]孙采平,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探,教育革新[J],2011年第01期

[2]王海锋,常态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时代(教师)[J],2011年第04期

对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浅见 篇7

1 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

近年, 农村“三资”管理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 在各基层乡镇扎实开展, 2014年8月下旬,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牵头, 组织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领导对该项工作进行了检查, 肯定了工作效果, 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据调查, 目前, 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矛盾有因国家、厂矿企业等建设征地而引起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集体之间的纷争;因承包耕地和非家庭承包的其他土地资源而发生的纠纷;村民因土地流转而导致的纠纷;个别人不履行合法手续, 票据不规范, 挪用集体资金, 无偿使用集体资源, 财务公开不及时不细致等, 因此,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创新管理机制也愈发重要。

2 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健全的管理台账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不完善, 不规范, 具体表现在村级资源性资产的分布、类别、四址、地力等级等记载不规范, 不全面, 导致农村“三资”管理基数不清, 引发后期管理上的麻烦。

2.2 农村财务不透明

农村财务现存的普遍问题是因缺乏民主监督机制, 导致财务管理不全面, 财务不透明。有的村集体的大额资金支出没有相关的会议记录或者公开说明, 少数人独断专行;有的村集体非生产性支出多、挪动村集体资金办私事、用公款请送单位或部门领导、乱支滥补;有些村集体村主要领导不带头执行财经制度, 坐收坐支多。此外, 由于财务明细不公开, 有的村民没有认识到村财务明细公开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民主意识薄弱, 加上村财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内容等方面的不规范, 使得村民缺乏获取信息的渠道, 导致村民对本村的额财务状况一知半解, 没办法对村财务支出进行监督。

2.3 集体资金管理缺位, 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

资金管理不规范, 使得村干部在向村民收取的各种款项出据手续不及时, 存在某些村干部私吞公款、坐支现金现象, 给农村集体资金安全带来不少的安全隐患。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 如村集体资产经营收益, 被某些人员私自保管, 长期不登记入账;村集体资产收益用其他费用冲抵承包款、租金等;或者资产的收益使用没有详尽的使用规划, 存在超前消费现象, 村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4 合同管理不规范

合同管理不规范, 使得产权不清晰, 权责不明确。主要表现在签订的合同不规范, 合同要素不齐全、条款不明晰, 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对签订的合同后期不按照要求履行权利和义务, 合同的变更随意性较大, 等等。某些村干部违规发包, 暗箱操作, 不按照民主程序, 甚至在对集体资产处置时, 擅自变更集体决定, 违规发包集体资源, 私自延长合同的承包期。

3 农村“三资”管理问题的原因

3.1 管理工作不到位

农村“三资”管理是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的重要管理职能。这项工作具体到乡镇就是财政所和农经站承担实施任务。但由于上级各项目标考核任务重, 中心工作多, 耗费人力、物力多等原因, 出现专业人员外调频繁, 使得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专业人员数量不足, 人力、物力、财力相对缺乏, 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工作, 监督力量严重不足。

3.2 监督不力

第一, 群众监督的乏力。由于农村政务宣传工作不到位, 广大村民集体观念、民主意识观念薄弱, 或部分村民忙于生计, 没有闲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村集体工作的监督管理, 使得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多流于形式。第二, 村干部内部监督不力, 没有明确地监督机制。村理财监督审计公章被少数村支部书记保管, 村民理财监督名存实亡, 无法对“三资”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第三, 农村财政人员的业务培训不足, 导致财务人员对业务技术水平、财经法律法规不熟悉;对基层人员的思想政治和廉洁自律教育工作不到位, 导致基层工作人员思想上的懈怠, 最终出现对村集体资金管理不规范。第四, “三资”管理没有纳入县、乡两级政府的目标考核, 出现人力、物力和管理脱节。

4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

4.1 严格考核机制

把农村“三资”管理纳入县、乡两级目标考核。加强领导组织建设, 明确县、乡、村各级的工作职责、任务、考核指标、奖惩措施。强化宣传, 层层签订责任状, 营造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浓厚氛围, 推动农村“三资”管理健康持续发展。

4.2 建立村务公开制度, 实现“阳光”政务

村集体每年必须将“一事一议”工程建设、债权债务、民生工程项目发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纳入村务公开范畴, 把群众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详细公开,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务要在村的宣传公告栏公告, 公开的内容和格式要严格参照村务公开项目的相关要求, 且村务公开的信息保存时间至少60 d, 以方便村民查询、监督。

4.3 建立严格的民主管理、审计监督制度

一是成立村务、财务监督小组, 建立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制度, 大力推行农村“三资”民主监督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三资”审计制度及监督渠道, 乡、镇政府组织要进行定期审计、专项审计并及时公布审计结果。做到乡镇牵头, 村民代表参与, 上下联动, 注重效果。

4.4 严格执行农村“三资”监管制度

由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采取“台账式”管理办法进行有效管理, 对村级资产资源登记造册, 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各村台账一式两份, 村委会和“三资”服务中心各一份, 每年组织一次盘点, 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4.5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队伍建设

县、区主管部门加大对乡镇、村“三资”管理服务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力度, 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组织“三资”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思想教育,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和良好的政治素养, 确保其切实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最终达到依法依规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目的。

4.6 建立健全强农村“三资”管理监督体系

严格健全监督体系, 严肃纪律, 查处农村“三资”违纪案件。乡镇以纪委为龙头, 以“三资”管理中心为依托, 严格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 重点查处以权谋私、挪用、侵吞、私分涉农的各项补贴的行为及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处置、管理过程中各种违纪行为。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 教育农村基层干部要自觉遵纪守法, 洁身自好, 清政廉明, 切实做好农村“三资”的管理, 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树立村干部的廉洁形象和工作威信,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5 结语

农村电网信息化管理之浅见 篇8

1农村电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信息化水平与基础设施的关系犹如鱼和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后者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前者提升的空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生产生活要求越来越迫切,家庭式小作坊的兴起,工厂的入驻,使得用户对用电的需求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资源紧张时期“雪中送炭”式的用电服务需求早已被“锦上添花”般的优质服务需求所替代,电压质量、供电可靠率等成为用户衡量供电水平的重要因素,单相综合变压器未扩容、供电半径过大、综合变压器容量不够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现有的供电网络还不足以满足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升的需求。

1.2基础资料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管理的媒介在于各类系统、平台的应用,通过各类平台监测供用电水平,为现场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实际的工作中,从平台上线到完成基础资料录入是一个很短的过程,供电企业往往通过集中力量高速完成一个系统基础数据录入,再逐步完善数据的准确性,由此基础资料录入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而完善数据的过程中却少了紧迫感,数据的“有与对”有本末倒置之嫌。其他各类平台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在上级公司高度重视下,通过一次又一次整改数据的统一下发,逐渐得以完善,但农村地区在数据准确性核查上过于依赖上级公司下发整改数据,忽视自身的核查,被动地完成数据完善工作,极易出现遗漏问题。

1.3农村电网信息化平台应用水平不高

信息化发展水平主要依托各类平台的应用为现场管理提供可行性的数据支撑,平台的应用水平直接决定了电网管理水平的高低。以江苏盐城农电业务所为例,PMS,GIS,办公系统大多集中在一位年轻骨干身上,其他现场人员对系统重要性、功能性的认识不足,无法充分保证现场与系统的一致性。营销系统中一人使用多口令走过场式的流程流转屡见不鲜,移动终端现场使用更是形式大于意义,这些都导致其未能发挥实际作用。

2农村电网信息化发展应对之策

2.1调整人员结构,明确人员定位与岗位责任

信息化的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依赖于对人的管理。目前供电所专业化分工不明显,班组分工有形无神,随着供电所用电管理的改革,借助智能化手段,原上门抄表已基本转变为远程抄读,电子系统管理薄弱,抄表班的功能逐渐弱化,班组构成并未适时调整,“四员”和班组长的岗位、职能重复,部分管理人员官本位思想严重,管理水平不高,给供电所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供电所应借着信息化改革的契机,适时调整人员结构,逐渐形成新背景、新情况下齿轮式的岗位结构模式,利用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发挥人员优化配置的正面作用。同时,明确人员定位、确定岗位责任,完善责任考核机制,使每个员工都能在本岗位找到自己的定位,调动工作积极性。

2.2加强思想教育,强化业务培训

近几年,供电所的管理媒介正经历着破茧重生的改变,信息化管理的优势逐渐显现,但农村地区人员构成仍然是信息化推进的一道难迈的坎,信息化管理在农村地区推广的过程中,供电所一直处于被动接受、主动变通的状态。例如,移动终端的使用,原本应与现场工作配合,在终端上完成的流程流转、信息录入,部分农村地区一直停留在做表面功夫、应付指标检查的状态。由此,思想意识的转变、业务水平的提升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迫切要求对信息化应用各个环节人员加强培训,促进软硬件水平同时提升。

2.3加强过程管控,确保政令畅通

供电所作为电网管理的末端,组织管理传递到供电所时,执行过程中易出现“曲线”执行的现象,在当下以指标为导向的管理中“结果动人、过程扭曲”成为农村地区电力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保障信息化管理在农村地区的全面推广,供电所的管理应在各类平台的应用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细化指标管理,加大平台监测力度,合理确定指标内容,全面加强农村电力信息化管理的全过程管控,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政令畅通,保证政令执行过程准确、结果合理。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供电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类平台应用的基础,只有完善的供电网络才能给信息化管理带来更大的提升空间。在农村管理逐步迈入信息化进程后,基础设施建设逐渐依赖信息化系统完善供电网络布局,供电企业也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新增扩容农村综合变压器不计其数。在外协单位施工的大背景下,农村业务所扮演角色多是确定方案、中间检查、竣工验收等功能,拟定供电网络设计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步,如何谋划供电网络布局,合理确定供电网络设计方案成为重中之重。合理借助现有信息化平台的各类功能,可以为拟定供电网络设计方案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结合现场勘察工作,将供电网络布局视作一项长远的、可持续的规划去逐步实现。

2.5着重信息化平台建设,做好基础资料完善工作

强化农村排灌用电安全管理之浅见 篇9

1 影响农村排灌用电安全的制约因素

影响农村排灌用电安全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安全用电意识淡薄。由于农民普遍缺乏相应的电气安全知识, 安全用电意识淡薄, 在购买用电设备时往往以“便宜”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购买使用“假冒”与“伪劣”的产品, 给安全带来了隐患。二是私拉乱接现象严重。每到农忙时期, 农村排灌用电增多, 有些客户采取的是就近挂钩搭火用电方式, 私拉乱接现象严重。三是农村自有产权设备隐患多。部分没有改造的农村排灌专用线路大多是多年前群众集资架设的, 年久失修, 存在着线路老化、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四是线路架设标准低。大多农村排灌电力线路为了节省投资, 降低线路架设标准, 给安全带来了隐患。五是电力设施破坏与盗窃严重。由于农村排灌设施缺少专人看管, 给一些不法之徒带来了盗窃电力设施的机会, 从而影响正常的供电。

2 强化农村排灌用电安全管理的措施

2.1 做好“宣”字文章, 在增强安全用电意识上下功夫

不少农民对安全用电的危险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 思想上麻痹, 行为上盲目, 是造成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为此, 供电企业要加大安全用电知识宣传力度, 增强农民安全用电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一是要制定宣传方案, 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派发宣传单、张贴海报、出动宣传车、播放安全用电宣传影片等多种途径, 大力宣传安全用电常识、触电事故防范措施、触电急救常识、电力法律法规和电力设施保护等知识。二是要在村组建立安全用电协管组织, 协助开展好安全用电宣传教育工作, 在人员密集和主要地点开辟安全用电宣传专栏, 张贴宣传标语, 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解说日常用电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三是在农村排灌用电高峰期, 供电所要组织服务队深入到田间地头, 现场“手把手”教农民如何安全使用电气设备, 帮助农民解决用电过程中的疑问和难题。

2.2 做好“管”字文章, 在消除电力设施隐患上下功夫

供电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 做好线路管理、业扩报装、用电服务等工作, 开展好季节性用电普查, 建立相应的季节性用电档案。一是要方便农村季节性排灌用电申请报装, 要专门制定相应临时用电管理制度, 建立“快速通道”, 简化用电申请审批程序, 将农村临时性用电审批权下放到基层供电所, 优化用电报装流程, 缩短审批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加强临时用电管理, 提高农民安全用电意识, 严格履行临时用电手续办理, 签订临时供用电安全协议, 明确双方供用电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告知客户临时用电过程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提高其安全用电意识。三是要明确产权关系, 严格按照产权分界点进行抄表、收费、服务管理, 对属于村集体、个体等的排灌设备, 要主动上门服务, 为其排忧解难。四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电所专业化管理, 认真落实管理责任, 防止出现管理真空, 严格落实农村用电营业抄、核、收分离制度, 切实杜绝包村管理行为。

2.3 做好“查”字文章, 在强化用电管理上下功夫

供电企业要根据“三高”季节的情况, 做好安全用电的“配套工作”, 确保用电安全。一是供电所要定期开展“特巡”工作, 对农村排灌线路设备“把脉问诊”, 及时掌握线路设备运行状态, 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提高供电可靠性。二是在农田排灌前期, 要组织专人对农村排灌线路设备进行“拉网式”巡查, 全面排查安全隐患, 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 确保排灌用电安全。三是要加强对配电设备、线路巡视, 发现违章用电及时制止, 对无表用电和窃电行为严厉查处。四是要加大对供电服务和行风建设的稽查力度, 要对抗旱保电期间的服务行为定期进行全面检查, 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 对投诉举报的违规行为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调查处理。五是要加强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管理和检测, 农忙季节最好派专人“一对一”服务, 确保农忙季节农民的用电安全。

2.4 做好“联”字文章, 在保障电网健康运行上下功夫

素描教学浅见 篇10

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 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 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 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 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 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 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 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 表现物象的真实, 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

二、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应重视的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 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玻要求轮廓准确, 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 比例准确, 要点鲜明, 形象明了, 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整体——局部——整体, 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 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 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

三、应本着“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 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 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 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 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 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 便于深入理解, 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 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 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 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 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 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四、在教学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善始善终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 新鲜感强, 观察力也比较敏锐,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 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 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 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 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 而应认真对待, 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 一定要找出原因, 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

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 反复分析研究, 反复比较, 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 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 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 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 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 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 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

五、在素描训练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这里所讲的“表现”是说:在素描训练时, 应当要求学生用对物象深入的形容和新的发现来不断地激起表现的愿望, 激起类似创作的激情。

学生进行素描训练, 不仅是描摹现象, 而且是艺术地再现。所画的那部分不仅是物象的一部分, 也是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要看这部分是否画对了, 而且还要看它是否有表现力。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 讲究黑、白、灰, 讲究概括, 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 要力求形神兼备, 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 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要通过表现使素描基本功成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由于同一班的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比较大, 要求他们做到风格多样是不可能的。所以, 教师不要要求学生的风格必须和自己一样, 而应正确地引导、培养那些个性不同的学生, 要跟他们共同探讨适合于他们自身的表现方法以及发展的方向。同时, 也要提醒他们, 在基础未打好时, 就过分地热衷于“个性”会给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偏食的坏习惯, 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阳、王利空:《素描教学刍议》[J].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2006[1]王世阳、王利空:《素描教学刍议》[J].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2006

农村美术教学浅见论文 篇11

1 课堂活动要富有意义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英语就是死记硬背”、“满堂灌”,故而造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不良恶果。中学基础教育必须摆脱应试教育,转变“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教育家认为,优秀的学生不仅是成绩合格、全面,更重要的是有个性。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这特殊的思维活动中主动思考,严格要求自己,并经历种种诸如困惑、焦虑、喜悦、激动等情感的变化,获取知识和经验,提高思维能力、发展兴趣爱好,从而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科学的态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才会富有意义。

2 活动创意不盲目、有目的

2.1 明确分清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英语教学活动应体现主体与客体的一致。这里的主体指学生,客体指活动内容。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基础、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态度情感,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尽可能使主客体协调一致。明显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活动,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主客体的实际情况,精心考虑活动内容与形式,寻找到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从而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 提高活动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教学活动应体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是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实践的具体行为。课堂活动教学要求在语言活动的同时,人的五官、四肢都参与活动。要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你动他不动、或动而无效的情形。要鼓励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成为发展学生智力、情感的纽带,成为学生增进了解、显露能力、展示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2.3 处理好课堂活动的阶段性与综合性

英语教学活动应体现阶段性与综合性的结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将阶段性内容与综合性内容结合起来。要根据每个单元的语言项目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活动,以确保规定内容的完成。活动不能脱离所学的内容,但也不必局限于新授的内容,而应前后联系、新旧结合,采用螺旋式或循环式的方法,做到既有利于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与扩展, 又有利于已学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高。活动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运用,先语言活动后交际活动。随着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增强,活动的难度可逐步加大,其综合性和复杂程度可逐渐提高,使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发展。

3 活动的分类及设计的注意点

3.1 英语课堂教学的分类

英语课堂活动包括语法活动、词汇活动、拼写活动、听能活动、言语活动、读写活动等等。但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活动类型大体可分为三大类:(1)呈现活动,即呈现新的语言内容的活动;(2)练习活动,指新语言项目 呈现后所进行的旨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活动;(3)交际活动,指运用所学语言交流信息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

一般说来,活动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Purpose,即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2)Skills, 指活动所侧重训练的听说读写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能 力;(3)Level,指活动的难度,即该活动适合何种水平层次的学生;(4)Materials,指活动中要使用的文字、图片、实物和各种相关的资料和教具。(5)Procedure,指活动的先后程序和具体内容; (6)Number of Players,即活动中的人数控制和分组安排(7)Variation, 指活动组织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已设计好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和调整。

3.2 设计创意课堂活动的注意点

幼儿钢琴教学浅见 篇12

一、深入了解幼儿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给幼儿进行钢琴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钢琴教学技能技巧和有关音乐知识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各项特点, 深入把握幼儿钢琴教育的特殊之处。因为孩子们所具有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其往往十分好动, 和成人比较起来, 其学习知识的随意性变得更加强、缺少坚持不懈的精神。然而, 幼儿们的好奇心非常强, 极为喜爱新事物, 愿意接受各类新的信息。一位优秀的幼儿钢琴教育者一定要全面了解所教的孩子, 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学习钢琴的积极兴趣。同时, 孩子们具备了个体的差异性, 教师也要积极了解每位孩子不一样的性格以及钢琴学习的能力, 进而才能挖掘与培养幼儿们的钢琴学习积极性。如今, 一些钢琴教师以及家长使用强制性办法来逼迫幼儿学钢琴, 而且不注重培养其兴趣。长此以往, 弹琴在孩子们的心中就会愈来愈枯燥乏味, 甚至形成反感情绪, 自然难以学好。

二、选用恰当的教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选用合适的教材, 这是落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材选用是不是合理, 必然会对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在幼儿钢琴教材的选择中, 应当以循序渐进为基础, 侧重于音乐内容的多元化与灵活性, 从而符合幼儿们的实际心理特点。假如教师一味地教授练习曲以及具有较高技巧的曲子, 就会让学习者快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所以, 精心选用更加系统化而且附有插图与标题的钢琴启蒙教材, 从而能够让学习者们在相当短的时间之中学到大量内容, 而且还始终处于愉快而又活泼的想象之中。最好能够选用配有大量生动而有趣的插图以及CD的教材, 这样一来, 教师即可依据插图来讲解钢琴作品的内容, 并且讲一些孩子们喜欢听的小故事, 从而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应用科学规范的钢琴练习方法

一是明确钢琴练习的时间。在钢琴练习的时间上, 要依据各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具体情况来明确练琴时间的长短。年龄愈小的孩子, 其注意力集中之时间也会愈短。例如, 四至五周岁的幼儿, 其一次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只有十分钟左右, 少的甚至仅仅只有四、五分钟。因此, 家长应当依据自己孩子的注意力来确定学琴的时间。假如孩子一次注意力能够达到10分钟, 即可让其连续练习10分钟, 其后在稍事休息之后再练习10分钟。二是明确钢琴练习的目的。部分家长喜欢为子女规定练习的次数。例如今天一定要把某首曲子弹奏15遍, 导致孩子为了早点完成任务而盲目追求练习的数量, 而至于练习根本没有什么成效。笔者觉得, 每天应当规定练习的进度。例如, 在拿到某首新曲之后, 第一天要求其练左手, 第二天要求其练右手, 第三天先复习单手其后再合手练习, 第四天先练习整首乐曲再找中间练得不熟之处进行重点训练, 第五天加强乐曲的流畅性。如此循序渐进, 才能将每首曲子演奏好。

四、使用趣味性的钢琴教学语言

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非常强。依据其该特点, 钢琴教师可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特点鲜明的语言来指导幼儿实施钢琴演奏训练, 让其能够掌握合理的弹奏方式。同时, 趣味性语言对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比如, 在教授1个四分音符等于2个八分音符同时等于4个十六分音符这一关系之时, 钢琴教师可将四分音符比喻为西瓜, 从中间切开, 该四分音符就成为了两份各半个西瓜, 这就意味着半个西瓜等于八分音符, 由此, 小朋友们只要知道了1个西瓜对半切开是2半个西瓜, 那就也能理解1个四分音符等于2个八分音符的道理。同样, 也以西瓜进行比喻, 将半个西瓜从其中间加以切开, 就可推导出1个四分音符等于2个八分音符等于4个十六分音符, 从而让原本复杂的换算关系变得通俗而易懂, 能够让初学钢琴者很快地掌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无论家长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让孩子学习钢琴, 钢琴教师均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以及恒心, 依据幼儿们的实际特点来实施有针对性的钢琴教学。虽然并非每名学琴的孩子均能成为专业演奏家, 但是必须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钢琴教育教学活动, 让幼儿们的内心充满阳光, 增强学好本领的自信心, 为其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钢琴是一项专业化的技能, 特别是幼儿钢琴教学更是有着极为特殊之处。对于幼儿钢琴教师来说, 一定要深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 科学应用儿童化的教学语言, 尽可能地运用鼓励的方式来培养儿童们学习钢琴的强烈兴趣, 从而开展好钢琴启蒙教学。本文从深入了解幼儿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选用恰当的教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应用科学规范的钢琴练习方法、使用趣味性的钢琴教学语言等四个方面对幼儿钢琴教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幼儿,钢琴,教学

参考文献

[1]毕瀚文.关于幼儿钢琴教育方法的改革的探讨[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2 (10) .

[2]王麒宇.论钢琴对幼儿教学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8) .

上一篇:心理分析论文下一篇: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