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美术

2024-07-22

农村初中美术(通用12篇)

农村初中美术 篇1

艺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影响力, 而且很可能会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巨大的升学压力和资源不充足的条件下, 很多农村的初中忽视了学生的音体美教育。其中音乐和美术的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由于资源的匮乏, 更加加剧了艺术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困难。这不仅让学生们失去了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 而且还很有可能会损失一些美术人才。

一、学习美术的意义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 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不仅仅体现在提高一个人的艺术水平方面, 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其它文化课程成绩的方面。从艺术角度讲, 美术课程的开设为相关爱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 而且他们之中很有可能会有些学生具有相当的天赋。如果忽视这些课程, 很可能会造成人才损失。从另一个方面讲, 学习好美术对于提高学生的其它文化课程的成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初中是一个学习非常紧张的时期, 这个时期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会定格。而这个时期的学生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式形成, 如果在这个阶段, 我们一味地让学生抓紧时间去学习文化课程, 而没有给他们放松发展兴趣爱好的机会, 这无疑给他们将来的学业发展不顺利埋下了伏笔。美术课堂中, 我们发现学生们是非常积极的, 较之于其它学科, 这是学生们反应最激烈的。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他们在美术学习中得到了乐趣, 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还有就是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方面。有些学生对建筑以及工程类工作有兴趣, 当他们高考结束, 报考大学的时候, 可能会发现很多相关专业很重视一个人的绘画水平, 甚至有些都会明确规定要具有基本的绘画能力。所以加强美术教学工作, 对学生未来的求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农村美术教育现状

农村教育因为资源和地域问题, 有着不同的情况。例如, 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 这就导致了相关课程的无法正常开设。很简单的例子, 水彩课程在农村就很难实施。它的教学工作不同于素描, 但是对素描有兴趣的学生却很少, 因为在他们眼里, 他们觉得素描不够绚丽。但是水彩教学就需要很多较贵的资料, 颜料以及宣纸都是比较贵的教学材料, 所以很多学校是不能够承担的。其次就是农村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周围的教育环境影响, 导致学生们对艺术类课程失去兴趣。我国的大部分农村都是不富裕的, 所以很多农村的学生从小就受到的教育就是走出农村。所以, 他们在这种压力下, 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他们所谓的读书, 其中并不包括艺术类课程, 因为这些课程对于他们将来报考大学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 农村大多数学生都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全身心地去投入到课本教材的学习中。其实, 他们有可能真的错了。[1,2,3,4]但是如果后来才发现这一短板, 就已经晚了。现在的高校都需要学生均衡发展, 如果学生只知道学习课本知识, 而没有一点艺术细胞, 那就成为了书呆子, 这样的人是很难为社会做贡献的。另一方面讲, 教育工作者不够负责任, 他们往往只重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 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 前些年在中考中不需要考试生物和地理等科目, 一些农村的学校就将这两门课程开设在初一, 而到了初二就停止了这些课程的工作, 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中考需要考试的科目中。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完全忽视了。

三、建议

农村的教学现状之所以形成,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善教育现状, 我们必须做更多的努力。例如, 通过政府部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这一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教育部门对初中教学课程进行突击检查, 这样很容易提高学校对美术等课程的重视水平。另一方面, 增强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很多教育工作者, 他们的思想相对陈旧, 很难接受新知识。在他们眼里, 美术是一门完全没有必要放到课堂上的课程, 所以完全没必要让学生们去接受。对于这些教师, 我们必须要提出严正的教育, 让他们意识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给他们举例说明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接受更高级教育过程中, 发现具有一项艺术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艺术可以帮助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提高自己的分量。而在学习和工作压力下, 我们的爱好还可以起到调节身心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之所以下降, 这跟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没有关系, 而影响最大的却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 我们应该从初中开始教育学生们不能够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一个人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一个人的优秀不仅仅体现在成绩方面, 更体现在他身心的健康水平和对团体的贡献程度。

美术是一种非常完美的艺术, 它帮助我们调节了情趣, 同时帮助我们提升了个人品味。它在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 给了我们精神食粮。重视美术教学, 为社会提供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学生,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尽的责任。初中学习美术虽然不算很早, 但是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我们不能够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贺亮.新课改形式下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12) .

[2]罗达瑛.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水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3) .

[3]成晓祥.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J].考试 (科研版) , 2007, (02) .

[4]宋蓓.浅谈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福建论坛, 2008, (12) .

农村初中美术 篇2

一、农村发展存在问题

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困难重重,绝大多数的偏远地区无专业美术教师,教学硬件更无从谈起,偏远的地方连彩色纸,卡纸,水粉颜料,浆糊都买不到。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学校才给准备必需品,学生才可以尽情享受美术课堂的乐趣。本来想动员家长支持学生,但是家长大都不乐意把更多的钱用在“非主课”上。美术课作为一种文化,依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有美术爱好的学生,他们对美术课的喜爱有时超过其他学科。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因地制宜地去挖黄土,自己做泥塑来替代陶塑,自己种葫芦以备雕刻使用。英国著名艺术家赫伯特里德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美术教学应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少年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的自然成长。大多数的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从心,个人的努力杯水车薪,然而工作还得继续做,我们要有信心去慢慢地改变这种现状。

1.改变观念,提高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认识

首先开好课、开足课,让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成立美术小组来带动其他的同学一起参与美术创作,像一起出黑板报,海报,宣传画等。这无形之中在改变着校园文化生活。美术可以提高整体观察力,让你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校对面有一个生意不错的`老板,专门做广告门市牌,海报等,镇里的多数设计都是他在做。他跟我说“我学过美术,就在第十一初级中学,那时我学了一年的素描,它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学会了整体观察,这对我的工作终生受用。”

2.营造氛围,感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0xx年以来,我们学校把美术设置为特色课程,我们学校的美术课成为第一个校本课,学校在教学楼二楼特设教师作品展,学生作品展。每年十月份艺术节之季,我们为剪纸爱好者举办个人作品展,书法作品展、绘画作品展。大家欣赏作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着自己的审美能力,慢慢地从内心去接受并喜欢它,自然就会动起手去创作了。还有更好的事是,自从有了特色班,学生辍学率明显减少了。因为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也曾经“误入歧途”,所以我倍加珍惜这些中下等的学生,我甚至试图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我告诉他们“只要你想来,我就愿意教,美术画室一直招兵买马,无期限。”这是我在画室门口的标语。看着初一的同学踊跃报名,初二的同学积极加入,初三的孩子欣喜到来的时候,我感到欣慰极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绘画的经历,并为之一直坚持,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3.调整心态,迎接挑战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只要美术教育对农村学生有所帮助就行,也许他们谁都成不了艺术家,但有一天回忆起初中的美术课起码是快乐的事就好。当没有创作材料的时候,我们一起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材料,如草编、泥土、葫芦、废纸壳、塑料瓶等。只要能利用上的材料,就是好素材。

二、结语

探讨农村初中美术有效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美术;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46-01

美术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美的培养也要靠美术来实现,所以要重视美术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农村很多学校不重视美术教学,或者不注重美术教学质量,致使美术课成了学生休闲的时间,很多课堂都是无效的教学。而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术学习指导,让他们形成对感受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来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性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针对农村初中的学生,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美术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来提高美术学习兴趣。如采用示范练习法和诱导学习法。用示范练习法正是适用了这种学科特点,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演示进行同步学习来掌握知识,形成美术技巧,学生能把知识转化成自身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点评,指出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点,做到讲解要有针对性,肯定成绩与纠正错误同时进行。讲解要运用集体讲解与个别讲解的方法,即针对全体学生,又针对个别特殊的学生。这样,对于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好办法。而运用诱导教学法,让他们真正理解知识点。学生的思维不尽相同,想象能力也不同,要想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教师就要按步骤对他们进行启发与诱导,让他们学会发现“美”。

二、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在农村,课上的师生互动是提高美术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节课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结合父母在地里劳动时的情景,感受劳动的光荣。这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要想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改造。改造的最好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中,空间的构成方式需要改变,即改变以往的“秧田型”桌椅摆放形式,成为“T”字型或马蹄形,甚至其他形式。这种空间构成,与“秧田型”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学生被安排成“面对面”形式就坐,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形式;二是学生活动的空间更大了,有利于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要很好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很多。第一,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我们难以改变现有的课桌椅摆放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空间结构可做微调,如前后桌同学可随时组成合作小组,在小组中,应有一名组长,组长应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合理地给每一位组员分配任务,不歧视任何一位同学,能处理意外情况。组长可以互换,以达到最佳的合作学习目标,让学生都得到锻炼。第二,组内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担任一定的职责。学生应按照分工和职责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合作有序、高效。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提高。组内的分工可在一个阶段后互换。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存在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因课程性质、学习内容的改变随意变化或随时中断。因为只有通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才能更加有效。那种在一个单元、一个课时的教学中,围绕重点、难点或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开展研究、讨论等交流活动,是短暂的合作学习方式,也能获得合作的成果,但不如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意义深远。第四,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小组讨论式、互动交流式、小组表演式、合作创作式、比赛评选式、师生互动学习式。如《卡通天地》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卡通明星,制作成了卡通明星的头饰,高兴地戴在头上,自由地组合成小组,开始了自己编导、自由表演、自己欣赏、自己评价的体验表演活动。学生从自己生活世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卡通人物编创出许多富有生活味的卡通故事剧。这样的教学,促进了学生创编、想象、表演、交流的综合能力。

浅析农村初中美术资源的有效利用 篇4

第一, 追求那份童真, 还学科以本真美。分析农村初中生的美术素养, 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初中的家长在学生非文化科目中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城镇, 几乎没有家长会关注自己孩子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更不用说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技能, 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在美术造型、表现方面还停留在比较童真稚拙的层面。面对这种现状, 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抱怨, 而更应该去想如何利用好这份“真”、这份“拙”, 然后结合我们的教学内容去合理地开发学生的这种童真, 将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现有美术基础相结合, 从而提升我们的教学价值。比如在苏少版八年级上的《泥土的味道》的教学中, 农村初中的孩子就有很丰富的玩泥巴的经历, 这一点是很多城里孩子没有的。在这一课导入中, 我们就可以激发学生儿时的回忆, 并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泥陶、泥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学习和制作泥陶的兴趣, 并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人的聪明和智慧, 从而形成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作业表现中, 学生亦玩亦学, 作品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 虽然表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学生最初想要达到的效果, 但这个过程中造型表现能力已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脑海中形成, 并开始萌芽。通过类似的教学, 我们不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标, 而且还让农村初中的孩子也同样感受到美术课程的学科魅力, 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第二, 挖掘那些乡情, 还学科以自然美。美术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学校内部的资源却是有限的, 特别是农村初中。而农村初中却有其特殊的地域特性, 有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 农村初中地处农村, 地域广阔, 资源丰富, 在很多资源方面可以填补城镇学校的资源空缺, 有些城镇需要的资源只有走进公园才能看到。比如苏少版《用心灵接触自然》的教学,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描绘的主题是以树木为主的自然风景。在农村, 我们就要充分挖掘这里面的自然风景, 可以适当地把对树木的描绘改为当地农村所特有的自然风景。比如笔者所在区域每年有个“金花节”, 这个金花节正值油菜花盛开的时候, 为了充分利用这份乡村特有的风景, 我们可以提前协调课程进度, 在金花盛开的时节施教本课。此时, 农村田野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十分壮观、分外美丽, 在城镇的学生无法欣赏到这种壮观, 更无法体验到置身其中的感觉。而在这一节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 站在阳台上, 遥望一望无际的金花世界。再带着孩子走进田野, 让学生处在金花的海洋之中, 不仅帮学生感受花的芬芳, 感受丰收的喜悦, 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油菜花的壮观。再结合学生的表现方法, 介绍更多的表现方法, 如油画、水粉、水墨等多种绘画工具和表现方法, 画种和工具的罗列,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绘画种类和自然风光的变化之美, 学习绘画风景, 可以让学生表现自然的美。

第三, 利用那种文化, 还学科以时代美。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关注文化与生活”,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实施, 让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美术文化在社会和生活中起到的作用, 人类通过美术文化来表达他们的祈愿。而时代在发展, 农村中很多习俗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比如春节文化, 在农村, 春节文化颇为丰富。就笔者所执教的农村初中, 就分成两片, 方言也有两种, 一种是通东话, 一种是沙里话, 这两种方言的百姓在春节所表现的祈福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我们在放寒假前, 就开始相关准备活动, 让学生以方言为界分成两组, 布置好春节期间需要准备的美术素材和参观的美术场景, 有条件的可以用相机把相关情境拍摄下来。比如春联、门神的美术图案的差异性, 各种门神所贴的位置, 配合相关的祈福。再比如大年初一的舞龙灯、跳财神, 激发学生不仅要去欣赏其中的动作, 还要关注每个参与舞龙灯人的衣服造型等, 关注其中的美术元素, 让学生走近舞龙灯的人群, 去咨询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和祈福。而在采集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发现那些风俗开始慢慢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新时代的气息, 让学生通过收集感受到美术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不仅传递着美好的祝福和愿望, 还渗透着美术的时代美, 让学生在时代交替更新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美术鉴赏和收集能力。

素质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要因为农村学校的不利因素而放弃或懈怠对农村学生的美术教学, 而应该开发可以开发的有利资源, 服务于我们课堂教学,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美术不仅仅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部分, 更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的一条重要途径。

摘要:由于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步伐也再次加快, 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项实施设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包括一度相对落后薄弱的农村中学。然而, 对于中学的美术教学而言, 我们不仅需要常规的硬件配备, 还需要针对学生现有基础和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 最大限度服务于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杨雪琴) 篇5

姓 名:杨雪琴 单 位:莲麓初中 联系电话:*** 教育类别:中学美术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莲麓初中杨雪琴

【摘 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美术教育相对于城市来说是滞后的,这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一线的美术教师为之付出努力,来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一些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新课改;教态

引言: “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对于这类问题,长期以来不乏理论上的探讨者。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对此就作过精辟的阐述。他从康德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根本特性是普遍性和超脱。从广义上讲,美术教育就是审美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美感教育和情操教育。这三个层面呈现出一种由低至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出整个美育功效。在新课改下,我国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一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挑战。

一、美术教育现状

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美育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美术教育是美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美的教育时,体验来自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真实情感的美的意味,从而导入纯洁、高尚、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学美术教育侧重于审美教育,即以美术欣赏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农村中学,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总认为美术课是偏门、副科。根据笔者调查昭通市的10 多所农村中学,总体分析,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近一半没有教材,开课率为86 %;三年级学生全部没有教材,开课率少于14 %。甚至有个别学校没有开设美术课,但课表日程上却排有美术课,学生也发了部分美术课本,一位老师透露说,为了应付上面的来检查。除此之外,多数学校的老师还随意占用每周仅有的一节美术课,特别是临近期末,出现争课抢课的尴尬局面。一位农村中学的教师叹息说:“美术课其实就是名存实亡。”

(一)教学投入相对匮乏

一方面,教学设备单一,美术教师除了手边仅有的教科书、彩色粉笔、单调的几个石膏模具外,没有更多的辅助教学设备、图片资料等。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教学不努力钻研,对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认识欠缺,对现行目标教学的要求了解不多,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效果令人担忧。

(二)随意安排教学内容,重技能轻美育

少数教师对每周的教学内容没有规范的计划,而是根据学校现有教学条件,或是自己准备的情况进行教学,随意安排教学内容。在师专美术教育实习中,也能看到,原任课教师让实习生自己决定上课内容,这在乡村美术教学中已是屡见不鲜了。对其整体教学内容分析发现,偏重技能训练的内容多,理论讲解和欣赏内容少,教学中为技艺而技艺,教育思想简单化,放松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生们不能从美术课中获得审美感知,总是把美术课与绘画等同起来,有时竟然出现学生问老师今天应该画什么的问题。

二、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

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 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 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三、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 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 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

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 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 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 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 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 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 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美术课要 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

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 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总之,审美教育,既不能空泛地讲述理论,也不能不讲理论地单纯让学生画画和操作,无理论的指导和凭直觉感受的操作练习,都只会使学生感到疲乏无味。应利用个案辅导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做到学以致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一条主线,并用这条主线将视似独立分散的各课题联系起来,组成一部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

[2] 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3] 田宝川.[M].《舍内设计的重点-再造空间》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3 [4] 陆广智《基础美学》

谈谈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感受 篇6

一、寓教于乐,注重“快乐式”教学

教育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在农村中学,学生们照样有背不完的课文和做不完的作业,而美术课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就是所谓的副科,如果不能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那么你的美术课也将成为学生的作业课。所以,美术课的愉快教学,要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必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学生。如果美术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与常人无异,何以证明美术对人内心感悟的作用,又怎能诱得学生渴望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美术教师言谈必须幽默睿智,举止必须大方得体,装束必须高雅和谐,面貌必须饱满热情,处事必须宽容豁达,时时处处体现美术教师的不同风采,尽显自己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老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都是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的力量源泉。

其次,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尽可能创设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和有农村特色的教学情景。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幽默风趣,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老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因素,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和认识规律,勇于创新,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从而使学生在这种长久而不间断的娱乐中受到艺术熏陶,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最终接受和青睐你的美术教学。如上雕塑课,农村学生不可能都有橡皮泥做雕塑练习,但是我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让他们再回到童年的玩泥巴时代,让学生自己到田野里挖泥、玩泥,然后我在课堂上采取儿时的“捏娃娃”游戏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造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让学生在快乐中吸取和掌握技能。

二、根据农村实际,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农村初中的学情、校情,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挖掘乡土艺术资源,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生活经验与实践的联系,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紧密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生活环境所积累的经验是学生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美术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又不了解,那么学生在进入新课程学习的开始阶段就会对所学内容感到茫然,也就更谈不上兴趣,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什么经验。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情,灵活运用好教材。

其次,要根据学校实际,适当调整教材。学校实际这里是指教师实施教学时所具备的硬件装备、资料和学生学习所需的工具教材,是制约实施教学手段和完成教学任务的瓶颈。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实施教学所具备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实际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更便于教学手段的实施,使美术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如绘画教学,形式上可以侧重线描和版画,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工具材料问题而给国画、木刻课题教学带来的困难,反而能使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能达到提高学生美的感受力、构图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和再造想象力的目的。

再次,要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充实教学内容。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控制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虽然我们没有博物院、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但农村的自然风貌、人文文化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民间工艺美术品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我们要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实教材。如利用本地传统的剪纸资源,组织学生观看民间农民画作品展,请民间艺术家来学校为学生作讲座,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思想、生活以及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把农民画艺术引进课堂。

农村初中美术 篇7

一、了解学生心理, 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 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 激发其热情。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 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 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 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 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如果这时教师大怒, 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 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 让学生从兴趣开始, 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 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 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 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 使学生乘胜进步。

二、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审美意识

学生眼中的世界, 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 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 只有随着年龄增长, 知识的积累, 技巧的提高, 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 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 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 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 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 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 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 渗透各学科, 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 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从兴趣入手, 提高创新能力

1. 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 形象生动, 鲜明直观, 在对学生进行美育, 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 有它特有的优势。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 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勇于创新, 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 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 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 是一种享受, 一种娱乐。

2. 课堂教学内容适中, 训练有层次

农村初中美术 篇8

一、转变美术教学观念, 改革评价方法

一是转变学校管理者的教学观念, 切实高度重视初中美术教学。只有学校高度重视, 才能够确保美术教学目标与任务落实到位, 确保美术教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有力的保障。只有转变教师的观念, 切实提高美术教师对美术教学认识, 才能够充分地认识到美术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样才能够提高美术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学好美术的实际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改革美术教学评价方式, 引导家长观念的转变, 从而才能够更加有力地支持美术教学。现在很多农村学校的家长都外出打工, 学生大多留守在家里, 他们将美术学科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 因此, 对于孩子的美术学习并不想对待语文、数学学习那样重视。因此, 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只有让家长充分地认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意义, 才能够更加有力地改变当前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并不乐观的现状。

二、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完善教学内容

一是从当前的美术教材来看, 城市与农村地区都是统一印制的教材, 这些内容主要是以城市地区为主, 而却与大多数农村学校不相适应。如果仅仅按照这些教材内容教学, 是与农村实际不相符合的。因此, 在广大农村地区, 有着十分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 只有利用得当, 都能够为初中美术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 教师应该将这些丰富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有效地吸纳和整合到美术课程中来。在农村地区, 很多民俗文化中就有十分宝贵的美术文化资源, 如剪纸、泥塑等内容, 都可以将其纳入美术校本课程中, 这样才能够促进当地美术资源的有效整合。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应该结合乡土自然资源, 将其有效地利用到作美术教学中来, 如花果、树叶与树根的组合画, 泥、沙、鹅卵石等, 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这些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再创作。

二是抓好美术培训。在美术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和点拨, 除了做好相关的美术理论传授外, 做好相关的示范、操作、评改等工作。同时, 对于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收集和展示, 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到自己的美术作品与别人美术作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同桌相互评价的方式, 促使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调整美术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中, 需要很多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在农村学校, 可以充分地应用农村地区所拥有的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风景写生。或是深入农村地区民居, 开展实地写生, 让学生参与到当地民俗文化节日活动, 这样可以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民俗文化资源。每个农村地区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 如奇特的民族活动、节日活动等, 只要加以充分地利用, 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的有效资源。三是开展各种活动, 调整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实效。如开展美术竞赛、游戏等活动, 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开展美术成果展示,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美术课教学主要在于学习技能和艺术运用。一是全期组织一次师生分类作品展示, 可由各班或年级为单位办展板、展示台、评等级, 然后把各班或年级优秀的作品挑选出来, 由美术教师牵头组织全校性成果展示活动。二是作品展示和总结、登记工作, 评选合适等级、优秀作品, 适当时候可以参加上级组织的科普比赛活动。三是全校美术教学工作总结会, 可选择各班优秀代表参加, 也可选择全校师生参加, 并提出下期工作设想。素质教育是长期不断更新、经常研究其思路的重要课题, 艺术教育发展也如此。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学校在初中美术中, 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 切实将美术教学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 要充分地了解农村地区美术资源的特点, 只有这样, 才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 真正盘活美术教学资源。作为美术教师, 应该切实转变美术教学观念, 改革评价方法,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完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调整美术教学内容, 开展美术成果展示, 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明华.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No.11203:73-76.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9

一、引人入胜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农村的美术教学,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正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引导他们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美术欣赏教学从三个方面入手———认识美、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能力。但我们不禁要问, 在农村欣赏美术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其实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而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达到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而让学生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二、美术作品欣赏教学课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

美术是视觉艺术,然而农村部分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往是模糊的,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 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再有一种现象, 就是误以丑为美。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生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要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巧妙地引导他们通过美术欣赏课,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真、善、 美。艺术本身是创造,从本质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 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农村美术欣赏与教学,从而促进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多年来,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目前,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素质上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使学生能够了解,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人生理想,从而也就使农村学生对于如何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奠定了基础。

三、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地展示内心想法,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直接影响他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动、自觉地学习,也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我们的美术教学应从有限的教材中寻求学生身边感兴趣的课外素材。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

四、从内在、外在去欣赏美术作品

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大致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进行欣赏。作品的外在指的是作品具体呈现给人的感官的一切性质,包括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作品的内在指的是作品传达的情感、认识、价值观等。以往我们更加注重对作品外在的赏析,而忽视了艺术的“教化”作用。欣赏课不是单纯的欣赏,而是让学生悟出道理,有所思考。所以,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把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展示出来,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让农村初中美术课堂充满乡土气息 篇10

一、开发乡土教学资源

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灵性, 几片树叶、几根作物秸秆、几棵野草、几块树皮、几颗小石子儿……都能赋予它们美术情趣, 引导学生利用它们创作剪贴画、纸版画、木版画、漆版画、盆景、根雕、石雕……材料易得, 既经济又实用。

老师可根据季节带着学生们到树林内、小河旁、田野里去收集创作材料, 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枝叶, 压平, 阴干备用。美术课上, 让学生用剪刀、胶水等工具, 根据自己的创作构思选用合适的枝叶进行修剪、组合, 粘贴成纸版画。黄豆、绿豆、红豆、树皮、树根、石子等, 都是绝好的美术创作材料, 在学生的手中它们都可以变成一幅幅漂亮的纸版画或布贴画。采集来的小石子可在木板上拼成各种图案, 上漆涂色, 就成了具有乡土特色的漆版画。学生把采集来的树根摆放好, 根据造型稍加雕刻就能赋予它们新的主题, 新的生命, 成为活灵活现的老者, 可爱淘气的孩子, 神态各异的动植物等。有些山石本身就很美, 再加雕琢就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的绘画能力、动手能力都提高了, 自信心也增强了。这样, 学生不但兴趣盎然, 作品也富有真情实感, 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 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

学生对各种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材料进行加工、构思与创作, 开拓了美术表现形式。乡土材料经过学生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 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同时, 还培养、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贴近农村生活实际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农具的制作、农产品的晾晒、作物秸秆的处置都富有美术情趣与教育价值。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尝试各种工具使用、材料和制作, 享受过程, 然后组织比赛, 让其获取成功的乐趣。课余让学生协助家长晾晒农产品, 整理作物秸秆等以美术形式展现出来, 比如, 玉米晾晒时的拼图、秸秆堆放形式展现出美的形态, 用照片的形式在课堂展示。让学生学习美术欣赏和评价的方法,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基本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化环境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

三、增加课堂地方特色

充分挖掘当地人文、自然资源, 增加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堂, 能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 表现生活, 赞美生活,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农村天地广阔, 山川秀美。夏天, 山清水秀, 花红柳绿;秋天, 瓜果飘香, 五谷丰登, ;冬天, 粉妆玉砌、银装素裹;春天, 百花争艳, 山林吐秀。这些都是天然的美术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 或欣赏、或速写、或水粉……感受大自然独特的美术韵味, 用美术的眼光去欣赏自然, 感悟自然, 热爱自然。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又增加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 还锻炼了学生捕捉美术素材、表达美术感悟的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美术兴趣 篇11

笔者从非官方数字了解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

经过笔者近10年的农村教学工作中了解,认为有如下因素。

一、家庭的误导因素

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了。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学校内部因素

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1.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应该给他们创作的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农村初中美术 篇12

一、缺乏兴趣的原因分析

目前, 农村中学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 美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差, 底子薄

学生在小学接触美术不多, 对这门学科不了解, 没有多少基础, 体会不到学习美术的乐趣, 也不喜欢学习美术。一旦进入中学, 由于相应的基础与重点没及时掌握, 会导致美术学习上的厌倦。学生当然会提不起学习兴趣。

2. 学生对美术学科在思想上不重视

如果思想上不重视美术学习, 在行为中也会不积极表现。比如美术课堂学习需要准备学习工具, 有些学生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而影响到学习, 还有些学生主观上不想学, 课前也就不准备, 在自己的意识上不重视美术学习, 从而没有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3. 学生重考试学科轻考查学科

农村家长只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好, 不支持孩子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美术方面, 大部分学生因为考试分数的压力, 无暇顾及美术学习。有时候可能因为成绩下降、作业太多等原因没有多余的课外时间培养自己的美术爱好, 即使自己喜欢, 可能会由于时间的限制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而无法持久坚持。

二、美术兴趣的培养与提高

1. 改变人们对美术课的错误认识

人们认为美术就是画画, 常称其为副课, 认为这对孩子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 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然而, 脑科学证明, 早期接触绘画作品, 能自己作画, 对右脑的刺激很明显。美术作为基础文化艺术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发大脑的右半球, 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 营造良好的学习美术的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被动地学习, 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作为一个美术教师, 要善于创设一个特定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在教学时不能简单的“黑板+粉笔”, 如有些欣赏课, 书上的图片不但有限而且比较小,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不能生硬机械地让学生照搬照画, 可以自己找些资料, 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等, 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动画、音乐刺激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 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

3. 多管齐下,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1) 作为基础教学, 素描既是思想也是方法

素描是思想方法, 是一种思维方式。克利说过: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要让学生具备艺术修养, 就得让学生进入艺术本身, 就要给学生一个诉说心里话的空间。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简笔画开始抓起,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简笔画、卡通画来体会学习的乐趣, 去了解美术的重要性, 改变以前的学习观念和态度以及家长的错误观点, 促进自身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学生素描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后, 可以引导学生往艺术层面发展, 不用单纯的临摹, 而是让学生去感知周围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 开启、发掘学生的天性, 发现学生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及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激发学生的灵感。

(2) 挖掘手工制作类活动的技能技巧, 培养合作精神

手工制作是一门动手、脑、眼相结合的艺术实践课程, 它正好弥补书本知识所不能满足学生之需要。可以利用农村特有的一些资源, 如作物秸秆、叶子等, 让学生去收集自己身边的物资, 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 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以及学生的行为实际, 确立一些简单有趣的手工制作主题,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一种娱乐。如:折纸飞机、手工编制艺术品、创意折纸等,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际操作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 让学生获得直观、真实的美感;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增强学生间互相学习、团结合作的意识。

(3) 范画与示范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需要教师的专业引领。比如学生在画某个事物有难度时, 就必须引导和示范。学生遇到的困难如得不到解决, 会影响其继续学习的动力, 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这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中是要引起重视的。往往学生不会画时, 会寄托于老师的帮助, 这时老师的笔下功夫又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希望。比如, 学生在素描静物的绘画上造型能力不是很强, 多次修改还是不够完整, 这时教师的示范和帮助会让学生深受鼓舞, 会把阻力化为动力, 在学习中找乐, 提高兴趣, 还会感觉到画每一幅习作都有新的表现方法, 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新课改的今天, 我们农村美术教师应从立足于学校实际, 从自身出发, 了解学生, 转变观念,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有的教学工具, 因地制宜,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培养他们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适合农村、适合本校实际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引领学生迈进神圣的美术殿堂。

摘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美术课,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四化”建设人才,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几年, 强化了全面素质教育, 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但是,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观念还是与以前一样没有改变多少, 认为可学可不学。大部分的家长也认为:学生成绩好比什么都强。可见, 在我国农村学校美术学科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和落实。

上一篇:入口关下一篇:坐标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