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2024-07-26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共12篇)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篇1

长期以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特别是像我们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 一般都处在学校的“边缘地带”。工作差不多是学校一线教师中最忙乱的, 而地位也差不多是最低的, 于是,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 转行者有之、消沉者有之。

面对以上情况, 笔者觉得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现状, 必须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给自己一个定位

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目前是不太可能有所改善的, 即使我们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没有用, 由于没有列入中考, 其他老师去外地学习的时候就没有我们的份。以前认为可以培养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事业的发展目标, 可学校根本不把这当回事, 让人感到茫然, 不知道方向在哪里。

我以为,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如果你已经看清楚这一点, 还要继续做下去的话, 就应该给自己一个定位。首先, 我所教的学生, 即使再怎么不愿意学或者贪玩, 我总会尽心尽力让他们多学点东西, 这样他们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 也不至于怨你什么都没有教过他。其次, 不要和其他所谓的“主课”争时间, 你没有必要布置更多的作业让学生做, 或者占用学生更多的时间。你要知道, 如果你能将自己这科与其他科联系起来, 为其他科服务是再好不过的了, 说不定在上示范课的时候, 还真可以获个奖。第三, 当然是对自己的要求了, 那就是学习, 不管将来想不想再做这行, 你都得学习。你选择做教师, 其实就是选择了学习。信息课是动手的课, 不实践、不学习很难上好课。如果你打算将来不再做信息技术教师, 那就更要学习了, 学习好资本, 才能“远走高飞”, 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二、技术课程进中、高考无望, 信息技术教师出路在哪

对于这个问题, 曾经有人这样认为: (1) “如果你希望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像语、数、英一样‘风光’的话, 20年内请尽早死了这条心!” (2) “如果你希望教信息技术可以教出个高考状元的话, 请尽早购买福利彩票!”

所以, 不管信息技术教师的出路在哪, 有无出路, 做老师时就要对得起你的学生、你的学校, 别让你的学生认为你只是电脑室看门人, 将来别问心有愧!

三、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获得个人成就感

我们经常会听到信息技术老师这样说, 教信息技术课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不考试, 学生又不愿意听, 老师上自己的课, 学生做自己的事, 互不干扰, 真没意思。作为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近9年的我, 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谈谈我的一点不成文的心得。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产生个人成就感, 从而爱上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

下面, 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获得个人成就感。

1. 做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引路人

不少聪明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干等着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干预, 也没有整天巴望着信息技术快些进入高考的行列, 而是从自身做起, 借着“新课改”的东风, 努力挖掘本学科的自身优势, 在提升自己价值的同时, 也获得了成就感。

2. 给学生当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指导老师

研究性学习现在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各所学校都积极开设各种研究性专题的课程。我们不难发现, 不少课程都会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譬如: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要使用到数据统计软件, 视频信息的处理涉及视频编辑软件, 研究性学习网站涉及网页制作工具, 就算简单的研究性论文的排版也会涉及文本编辑软件,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而这些, 仅仅通过每周1个课时的信息技术课是根本解决不了全部的问题的。

所以, 很多研究性学习小组会很乐意信息技术教师的参与, 小组中指导教师、组员通力合作, 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 为研究性任务的完成而努力。由此,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价值得到了提升。

总之, 只有教师自己有了正确的定位, 有了教学的高度热情, 才能真正从信息技术教学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同时学生也要有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我想, 只有这两者同时满足了, 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摘要:针对目前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转行教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 学生只是对“计算机”感兴趣, 而不是对教材感兴趣及上机操作秩序混乱等现象, 本文就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成就感,定位

参考文献

[1]刘璇.培养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J].中小学电教, 2002 (4) .

[2]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 .

[3]陈至立.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0-11-07.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篇2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的涌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在一次次教学中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呢,又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呢?

[关键词] 教学反思、信息素养、教学方法、走进生活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是教改深入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本人也已经教了10多年的信息技术,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在进行一些教学的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将一些经典的东西进行沉淀,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教育教学中缺少反思,就会永远无法推陈出新。

现将本人教学中的一些所思、所做、所得与各位探讨,共勉!

一、寓游戏中自觉学习。

中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进而掌握新技能。众所周知,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

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在教学中我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在直观教学中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我在给七年级同学介绍键盘时,我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

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教好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上网查找,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美化数码照片》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体会、讨论、尝试,ACDsee、Photoshop CS、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这几款图形处理软件,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我通过实例进行总结,ACDsee多用于组织和管理图片,Photoshop CS功能强大,但不易掌握、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简单实用,且易于掌握。

四、注意分层教学,更要激发其兴趣,给他们创造进步的机会。

学生间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对待所有的学生,更不能用同一个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要尊重他们的爱好,更要相信他们的能力,适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初一年级学生打字时,有的同学以前没接触过电脑,觉得打字游戏很好玩,很感兴趣,情绪很高,而有的同学已经对打字掌握得较好了,他们不喜欢玩这些,我就教他们在局域网内利用飞秋软件聊天,这是他们新接触的,比较感兴趣。尽管他们做的事情不同,水平也不一样,但最终都达到了提高打字能力的目的。有四个班级,在毕业时建立自己的QQ班群,既达到了学习之目的,又丰富了学生们的感情,我清楚的记得九(3)班的群名还是学生们请我起得的,那就是永远的九(3)。

五、让知识走进生活,使理论简单化和生活化。

在教学中,把深奥,晦涩难懂的知识简单化,生活化,更能激发其兴趣,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如在讲计算机组成时,我把主机箱打开,让学生观看,讲到CPU、内存和硬盘,学生们就有点困惑了,这时,我作了个比喻,电脑比作一个工厂,CPU就像是生产车间(数据处理中心),而内存就像是这生产车间边上的材料库(数据库),可以快速将生产车间需要的材料(数据)送到。而硬盘就可以是工厂的大厂库,东西都放在那,用的时候把东西转到内存或者直接到车间CPU,但是效率速度不如内存我把内存比作生产的车间。在学习电子相册时,我抓拍了学生们的照片,用美图秀秀做场景,配之以音乐,再用绘声绘影给渲然出来,学生们兴高采烈之余,学到了知识,联络了感

情,使知识走进了生活。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就要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经常反思,不断总结,使自己在实践和反思中发展。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钟启泉

2、《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文

3、《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李艺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浅谈 篇3

一、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直观教学法

例如: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计算机的“内脏”,我就打开机箱让CPU、主板、内存、等“内脏”连同鼠标、键盘、软盘、显示器、光驱,打印机等等,件件呈现在他们眼前,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摸一摸这些“零件”和设备,帮助他们揭开计算机神秘的面纱,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弊病。

(二)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了做完共同的作业,还可以再做一些额外的、难度大些的题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基础好的学生无所事事,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越学越差进而对信息技术失去兴趣现象。教师先要充分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获得进步。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将任务的要求明示于学生,学生在接受到任务后先要分析、分解任务,并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简单地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分为提出任务—分析认为—分解任务—完成任务四个步骤。

二、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

受课时量的限制,信息教师不可能把每一章节的内容细细讲解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因此需要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

(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关键。

(二)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信息技术课可以通过恰当的探究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如在讲“电子邮箱的申请”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任务:通过因特网申请一个电子邮箱,并给教师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参考教材中的操作自己探索,遇到问题时发邮件向教师请教。并通过邮件交流在网络面前,要有健康的心态,要学会自觉抵制网上一些不良的诱惑,不要沉迷于网上游戏,学会绿色上网,健康上网等。

三、注意课程内容的安排

(1)尽量少讲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像Windows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结构图、软硬件分类等),这些知识做成微课播放让学生直观了解即可。多安排一些计算机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怎样查看目录及文件、怎样进入目录等等。

(2)安排一些既能扩展学生知识面,学生又感兴趣的知识:计算机的维护与病毒、购买计算机的注意事项、计算机的功能、上网的作用等等。

(3)理论课上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提出在上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帮学生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答案,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很有效。这些内容在教学形式上尽量做到多样化:讲叙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从生活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方法,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将生活实践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应用中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比如说:黑板报的设计,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黑板报,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漂亮的黑板报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还需学会到网上去查找、下载图片等信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而且在遇到出黑板报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使信息技术教育日常化,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篇4

一、急需更新硬件设施设备

农村初中, 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根本无力投入资金更新、添置现代化的设备设施。学校现有的两台计算机教室, 一台是2005年江苏省校校通工程配套下发的50台浪潮电脑, 另一台是去年年底省下发的龙芯机, 2005年配置的浪潮电脑, 其配置是赛扬2.13G处理器, 256M内存, 40G硬盘, 在上面运行Office 2003软件、Photoshop CS (7.0) 以及Flash MX 2004时, 运行很吃力, 好长时间才能将软件启动起来。由于计算机的配置低, 运行速度较慢, 许多学生甚至认为, 学校的电脑还不如镇上网吧的档次高。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这就必然影响了教学效果。现在我们主要还靠这批机器进行教学, 加上机器高密度的使用 (只用这一台机房) , 六七年下来, 电脑报损的近二十台, 经常坏也就更不足为奇了, 更换硬件, 重装系统, 那是家常便饭, 按照电脑软硬件更新发展的规律 (摩尔定律) 的话, 这批电脑也是亟需更新换代的。

当作者在参加教研活动、培训时, 与其他学校的同行进行交谈时, 听到的也是同样的“心声”。由于机器超负荷的使用, 所以经常出问题, 需要软硬件的维护, 这也使得学校的领导很是头疼, 有的领导为了“开源节流”, 甚至让机器闲置不用, 只有上级提出要检查机房时, 才被带进那台刚刚清理过、打扫干干净净的机房, 让领导“好好检查”。虽然节省下了机器维修这部分的开支, 却白白的浪费了资源, 其实真的是得不偿失。

二、缺乏信息技术的骨干, 急需专业人才的充实

广大农村学校由于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因素, 在人才引进方面受到严重制约, 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作者对所在地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 除在城区或少数条件好一点的镇中学, 有一两个是大学本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外, 基本上都是中途转岗的本校教师, 他们经过短期培训或是在职函授的后学历毕业生, 其素质也便大打折扣了, 很难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对教育教学的软件开发、推广和利用上, 更是难有建树。在几次培训中, 作者曾对参加培训的同行询问过他们在学校以前是教过什么学科的, 同行们的回答让人始料未及, 教政治学科的、数学学科的、体育学科的、物理学科的都有, 就是没几个是教信息技术学科的。这样的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影响了对设备的维护和使用, 以及在教育教学中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更难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专业教师重视不够

一是认为该学科是非中考考试科目, 只是进行考查, 所以在当前一切向中考看齐、为中考让路的同时, 信息技术课也就不为某些领导、教师所重视。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学起来次要, 考起来不要。”这一理念客观上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再加上信息技术类的考试、比赛也相应较少, 因此信息技术老师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自然而然也干不出什么成绩, 在年终的绩效考核中也就“成绩”平平了, 无论是评优、评先还是晋升、晋级都不如其他老师, 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把信息技术教师当成“打杂工”, 整天忙于为学校打印纷繁复杂的资料, 成为了专业的打字员, 势必影响这部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并且也挤占了大量的有效时间, 无法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上进行深钻。记得在一次县里举办的教研活动中, 教研室的领导在会后评课上要求与会老师进行发言, 谈一谈各自在学校中的工作情况时, 很多老师都说自己和后勤人员没什么两样, 有的负责学校电铃的设置、线路的改造以及供水、供电, 说白了就是个“打杂工”;有的负责教师论文的打印、课件的制作、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毕业班学生的信息采集、统计、上报, 已成为实实在在的“教务员”, 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几个是真正的、纯粹的信息技术老师。大家的畅所欲言, 让教研室的领导也若有所思, 却欲言又止。

四、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 培训内容偏离教师的要求

在近几年暑期的培训中, 作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培训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时, 没有对现有教师的现有水平进行具体考查、分析, 造成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导致了有些学员感到“吃不消”, 有些学员又感觉“吃不饱”。而许多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如网络的组建、配置、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管理等问题, 又常常是一带而过, 没有真正地讲深入、讲透彻。并且培训时间太短, 十天的课竟然压缩到八天来讲, 还要有二天是中间休息, 把培训流于形式, 变成了走过场。

近几年暑期的“英特尔R未来教育”“校校通”工程培训, 以及近年的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听了徐州师范大学老师、教研室老师的讲解, 内容贴近工作、教学实际, 使人受益匪浅。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技术问题不是最主要的, 解决观念问题才是首要,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 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必须具备新课程理念、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于自身素质提高与教育教学的观念、与人合作共享知识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等。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把信息技术学科列为中小学的必修学科。作为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 我们究竟应怎样做, 才能更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学校现有的硬件设备, 真正做到对学生授之以“渔”?从而让农村中学出来的学生也不被时代所淘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征程中, 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康兵 篇5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1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1

三、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2

四、采取适合学生教学方法.....................................2

1、寓教于乐法..............................................2

2、演示训练法..............................................3

3、民主、和谐、合作法......................................3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

1、鼓励求异出新............................................5

2、通过联系实际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 3.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5 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如何更好地开展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水平,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三、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精神。

四、采用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

五、有效利用已有资源,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分组教学 合作精神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部分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通过五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搜集的资料,本人获得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如今,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但是,毕竟中学《信息技术》课时少,且目前学生因家庭、教育环境及个体的差异,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是摆在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先进的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相对较晚,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而只会对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和信息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因此,想提高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

三、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四、采取适合学生教学方法

由于中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到计算机,所以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那么如何能顺利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1、寓教于乐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 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对于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生大多不会打字,在教学时如果单纯的讲解键盘,练习指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我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我叫班上会打字的学生用正确的指法很快地打出一行字,许多没有打过字的学生不禁惊叹,如果我能打得那么快该多好啊!我赶紧鼓励学生说:“老师相信,你们经过努力一定会超过他的,有没有信心啊?” 学生齐声答到:“有!”接着我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打得最快”。我采用能及时反映学生打字速度的软件,学生打字速度的微少进步也能体现出来。学生打完一次后觉得不满意可再打,在竞争中,为更快地提高速度,学生主动地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演示训练法

演示训练法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等进行演示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步骤和方法。这种方法适用的教学内容:

1、Windows的基本操作如窗口的操作、文件夹的建立等;

2、新软件的学习等。这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主要是:(1)初一年级学生,由于初一年级没有接触信息课,学习方式上还处于对初中信息课的学习过渡适应阶段。所以第一学期采取“教师演示引领,学生跟进操作”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2)对于所学知识尚无前期认知的学生,由于这些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前期认知,因此,直观的演示操作更为切合这些同学的需要。如果班级中个别同学学习困难,还可进行小部分集中演示,采取更为直接的面对面教学。从而在老师的引领下,使学生在模仿操作中,逐渐克服对信息技术的陌生感,进而达到最终的举一反三后的自主创新学习。

3、民主、和谐、合作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与人合作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参与合作成为可能。再有,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 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而对于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

这种以合作为基础的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1)每个班(假设为50人)均匀划分为五个小组,每小组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可以根据教学组织意图灵活选择,基于自愿组合,学生间的沟通效率会更高些,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有利于复式分层教学等等。(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互权,组长的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组长是水平较高,接受速度快,热心帮助同学的人,而组长的产生主要依据是学生完成作品的速度与质量,组长任用是动态的。(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4)在课后要组长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和评分标准,对组员给予评价,并作记录,作为教师评价学习习近平时成绩的一个参考标准,在课堂上对一些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作为激励措施,教师要对组长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组长是信息部的小组成员,适当增加一些专门的课外辅导。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如今,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交互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大胆、自主、诚实、执著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 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教学:

1、鼓励求异出新

布置作业时不用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强调一份好的作品创意必须要新,不怕学生异想天开,存异才会有创新,例如在布置学生进行贺年卡设计时,对轮廓、内容等格式不作统一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从整体构思、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设计。不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看新不新,好不好。

2、通过联系实际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word单元综合训练时,选取制作电子小报进行演练。鼓励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或网络上寻找适当素材整合作品,内容不限,但主题要求积极、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并能灵活应用所学技能技巧。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主题,从而能进行乐此不疲的素材搜集,整理、应用和整合,切实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感悟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3.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初一语文教学,我校采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让学生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结束语

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篇6

【关键词】 农村初中信息 教学课堂 气氛条件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90-01

0

农村地区基础条件薄弱,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尤其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由于先进的设备和教学工具的缺乏,学生获取信息技术时,要借助课堂教学来补充。所以,提升课堂教学气氛便是提升教学质量最为可行的办法。

一、目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学生在开学初期对于信息技术课有着极大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是紧张学习后的一项放松,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玩电脑的一堂课,同时,在机房里面能够玩到游戏。当学生上了几节课以后,会发现在课堂上不能玩游戏,同时,还要完成会一些学习任务,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很多。因为,信息技术课的成绩不记入到学生期末成绩, 学生更加不会重视,会出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玩游戏、浏览网页、聊天等现象。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动态的课堂环境,灵活的开展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的灵动,不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整体实效性,计算机不仅能够用来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还能够方便生活,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二、调节教学课堂气氛的措施

(一)素材和例子来源于生活

信息技术课如果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学生一直也对这门课程的实用性有着质疑,农村学生因为对外界接触比较少,对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也很少,感觉很多知识的学习和他们的关系不大, 所以,教学的时候多举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尽量接受和喜欢学生喜欢的东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学生所喜欢的元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课堂学习气氛也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比如,学生喜欢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教师就可以在讲解word演示文档的图片插入时,应用游戏中的图片作为示例图片, 在这节课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参与度特别高,不但完成的教学目标,学生还主动的探究怎么样能够让图面呈现动态画面,教师可以简单的引导学生如果换用其他的工具图面就能够呈现这个效果,让学生自己在课下研究幻灯片功能的使用。把学生喜欢的元素融入到课堂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新的开展延伸学习。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初中而言,本身的信息技术条件就不是很完善,如果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就不能够得以提高。因此,对于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教学观念的更新势在必行,信息技术要以日常的教学活动为中心,在激活课堂气氛的基础上提升其娱乐性,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说在学习Excel这课进行数据统计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感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很枯燥,就是输入数据进行计算,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游戏环节学生会有不同的感觉。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做一些数字游戏,比如有1到5五个数字,让学生随便组合其中的任意数字,让学生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求这五个数字的叠加答案和平均数以及求和,学生都能够一一计算,然后,让学生计算1到10十个数字,最后让学生计算1到50五十个数字,这时学生就会感觉计算很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入Excel表格计算法。因为现在讲的知识点和游戏的关联非常大,所以,学生听的非常认真,并且在学习中发现Excel表格的强大功能,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家庭生活中哪些能够用到这种叠加现象,有的学生说村口的超市可以把货物的单价和数量都统一记录到表格中,这样就不用计算器计算,减少人工输入数字的误差, 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所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师生之间互动交流

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要以“为学生负责,对自己尊重”为原则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让课堂教学有质的飞越。因为,师生关系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意义重大,所以,教师要主动的和学生对话、交流以及情感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对有些教学策略的看法,这样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进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的目的。重视师生关系,能够有效的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开展教学

农村学生在本性上都很淳朴,所以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更加的贴近生活,贴近生活中的事件。教师也可以开展合理的师生教学交流会议,一堂课的学习情况,学生是最有发言权,学生可以说出哪个环节自己比较喜欢,哪个环节自己感觉对课堂没有太大的帮助。农村学生直率的性格很容易说出问题的关键,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提升教学效果。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调整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保持课堂良好氛围,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通过情境教学的渗透,为信息的推进做出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学层次也得以深化,使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 参 考 文 献 ]

[1]何继军.浅谈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现象的思考[J].科学教育, 2011(02).

[2]司清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软件导刊, 2013 (02).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篇7

1.1好奇

随着生理的发展, 初中生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所以当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的形式进入课堂的时候, 教师应多多引导, 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学生对知识点或技能操作的注意, 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

1.2好动

好动是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控制所有的计算机来解决学生乱动的问题, 也可以少讲解, 多留时间给学生, 把学生的好动性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并进行总结。

1.3好问

初中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 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因此, 教师应设置课堂提问时间, 对问题进行记录并做回答。这样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就在课堂问答中得到提高。

1.4好胜心理

好胜是初中生极其宝贵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一些似是而非、容易出错的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争论, 使他们在争论中满足自己的好胜心理。

初中生的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和好胜的心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如家庭环境、社会交往等。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些特征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条件分析

通过对山东岱岳区某农村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发现, 尽管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上都把信息技术纳入了课程计划, 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各有千秋。有的学校所有班级均开设信息技术课, 还有学校只有高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初中生的学习条件进行分析。

2.1学校方面

本次调查的这一农村初中共有22个班, 大概1310个学生, 学校有一个大的多媒体教室和两个机房, 机房共有90台机器, 总体来说, 平均每15个学生一台机器, 虽然这个数字看上去并不乐观, 但是足以保证每次上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能够一人一台。其中多媒体教室是教师上公开课、学校领导听课时使用的, 机房则是上信息技术课使用的。

2.2师资力量

很多学校专职任教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一位, 其他几位是兼职。在信息技术课程步入中小学课堂时, 学校还针对那些不懂信息技术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使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能够制作简单的PPT课件。

2.3学生自身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十分感兴趣, 因为多媒体教室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视听效果而信息技术课堂则将学生们带进了另外一个世界, 使他们对计算机有了新的认识, 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4政策方面

在山东, 从2007年开始信息技术就被列入高考的考核范围之内, 以高考基本能力的形式出现, 并占6—8分, 近几年有些地区也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了中考的范围。因

此在农村中学设计并实施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就理所当然了。

3运用良好的教学策略, 设计优秀信息技术课堂

3.1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和好胜的心理选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等为主的多维的、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教学内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驱动方式来驱动学生的学习。

信息技术本身与生活息息相关, 可以围绕生活所需的技能进行目标驱使,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种驱动教学方式可以称为“生活驱动”或“技能驱动”。在进行网页浏览、电子邮件收发、图片处理时可以采用此种驱动方式。

另外, 针对初中生爱玩、好奇心强的本能特点, 从一些娱乐活动、动画、脑筋急转弯等益智游戏入手来驱动学生的学习。例如, 在讲解文字输入时, 可以借助金山打字软件, 运用软件中的游戏使学生熟悉键盘。Windows中自带的蜘蛛纸牌、扫雷等游戏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使用鼠标。这种驱动教学方式可以称为“本能驱动”。

3.2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 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事实上, 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整齐划一的, 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可能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堂表现不太好而学习成绩不很好的学生表现可能很好。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呢?

这便需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 如备课、课堂讲解、实际操作、个别指导、课堂作业、评价等。作为教师, 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备课,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明白所讲的内容, 又要灵活处理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尤其是在上机操作中, 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另外课堂上的作业, 要应灵活设计,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3熟悉教材, 掌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强, 自己主宰学习。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握好新教材的课程标准。讲解完之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大胆地去做。布置课堂作业时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 使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当把教学生“学会”变为教学生“会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 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4适时进行课堂评价和教学反思, 总结教学经验以指导后续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 信息技术课堂中同样需要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可以制定学习定性评价表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教师还可以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一般说来应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 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 也就是说评价的最终结果还是要反馈至教学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 应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以学习者为评价的中心和主体, 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评价目的。

3.5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少不了资源的支撑,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资源的建设还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 最实际的就是要把教师的教案、教学心得、优秀的教学案例、某些软件的使用规则、学生的优秀作品等上传至学校局域网上, 供学生在课上或是课下按照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地学习。另外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将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链接到一起, 方便学生们的交流和学习。

4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断变化的信息知识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每一堂信息技术课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为培养信息时代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初中生信息技术学习特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6) .

[2]张燕飞.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J].教育信息化, 2004 (5) .

[3]刘锐.教育信息化精华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4]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4) .

[5]吴洪健, 倪男奇.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8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 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 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使他们乐学。

二、巧布任务,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 在一堂课的开始, 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 然后根据他们的实习结果, 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 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 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 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 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如我所愿, 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 对于我补充的内容, 他们也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三、示范展示, 让学生切实感受效果

示范展示法就是由教师展示具体计算机操作, 学生从教师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 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展示, 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 教师通过自己的坐姿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坐姿;操作键盘、鼠标的指法,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操作, 演示给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操作;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示范展示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方法, 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 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 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 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 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 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五、互助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互助学习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外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多用于课外活动, 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对于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 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 学有余力的学生, 经过适当培训, 和基础差的学生的“伙伴”结对, 进行学生间的互助教学。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 也可以延续到课外。

总之,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 营造创新环境, 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 一定要学好。

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的生存之道 篇9

关键词:调查,信息技术,课件演示,网络应用,情感交流

如今这个年代,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可是,农村中学里的教师和领导还是经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计算机在农村中学里到底有什么作用?”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是他们不了解信息技术吗?很显然,不是。我们的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学受了委屈,它的地位远远赶不上语、数、外,甚至赶不上生物和地理。在这里,我要为我们新兴的信息技术“申冤”。

一、信息技术教学重在应用

我们到底懂得多少信息技术?看看我们所见到的信息技术教材,整个就是软件操作的教程集合,基本上把常见的通用软件或者网络应用平台如何操作都给讲了个遍。可问题是各种软件与网络应用层出不穷,学生如何去面对?是依靠我们在课堂上讲,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如果是让学生去摸索,他们有这种能力吗?学习的效率高吗?如果是以我们目前的这种课程呈现和学习的方式,我会深表怀疑,我们的课程太注重一点点、一步步地学习操作了,很难说培养了多少迁移的能力。操作是有技术规则、规范的,掌握了这些规则、规范,就能够真正掌握软件的操作,无论遇到什么新软件(学生接受能力之内的),都可以很快上手,这才是学生获得迁移能力的基础。但对于这些操作的技术规则、规范,又有谁真正的关注到了,或者真正懂得?

二、信息技术需要“知已”

在计算机教学中,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对一个软件反复练习,学生可能对此软件掌握的很好,而对其他软件,甚至对一个新的知识点,如果教师不教,他们永远也不会。他们没有学到“与计算机对话的一种思维方式”,没有掌握“计算机的思想”。在农村中学里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人数也太少。在农村中学的教师中平常应用多媒体、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不过10%,在这种情况之下,信息技术设备或资源还有何用?农村中学管理松懈,信息技术设备或资源没有用在教育教学上。这样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怎能不因此而受委屈?

三、农村中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误区”

目前在一些农村中学中不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并没有起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自从有了网络以后,现在的观摩课、评优课等公开课中,执教者、听课者以及评委常常把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如果不使用信息技术,这节课就上不了档次,就跟不上形势,就不是创新。课件演示眼花缭乱,把讲授、点拨质疑的时间挤掉了,把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没有时间来思考,可想而知,学习的效果会怎样?可这些能怪罪于信息技术吗?信息技术本身是好的,但是有些教师们没有恰到好处地运用,反到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四、信息技术要紧跟时事,不断进步

计算机的应用是广泛的、多层次的,计算机的教学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专业计算机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有关教材,总结出适合初中生的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面,很多人一谈到信息技术教学,就认为是学习office、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其实,据权威专家分析,中国今后对IT人才的需求,只有少数人需要掌握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其余大多数人只需了解、操作计算机,只需凭借现有的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为各行各业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培养急需的人才。

五、信息技术教师要将不断学习的新知识恰当地应用到教学中去

农村中学在设备管理上既要确保设备设施满足教学,又要防止闲置不用。同时还必须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懂信息技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队伍,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虽然早有所闻,并不陌生,但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会用Flash或其他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对课件的理解也不很深刻,因而不会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去。为此,要因材因时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件,提高自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还应该适当增加其趣味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更广泛地利用。

六、将信息技术的特性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多特性。首先是创造性。其次是整合性。再次是合作性。

我坚信,在加强对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维护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只要我们的教学人员坚持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或工具,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信息技术设备及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不再闲置不用,我们的领导们就不会再有“计算机有什么用”的质疑,信息技术就不会再受委屈了。当然,它的作用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今后的几年,必将是我们信息技术大展身手的时机。信息技术的地位将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篇10

在我们承担的甘肃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中,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平台辅助化学学科的教学, 针对不同章节、不同教学内容整理、归纳了如下几种整合教学模式。

一、获得式

所谓获得式教学, 就是通过列举资料实例, 创设情境, 让学生了解概念含义, 形成正确概念, 并通过参与归纳和反思概念的过程, 提高分析概括和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导入情境, 明确目的

课前通过导言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学习的心理倾向。在学习概念前, 要向学生阐明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寻找某一本质属性来界定某一概念。要求所创设的多媒体情境贴近社会生活。

2. 列举事例, 进行归纳

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具备概念所有属性的例子和一些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概念属性的例子, 通过幻灯片一一播放, 让学生将相似的例子归纳为一类, 并找出这一类例子的共同属性。

3. 提出假设, 验证结论

鼓励学生对所归纳例子进行表述, 提出假设。要求各自然学习小组 (前后排4人) 讨论、思考、抢答, 列举例子, 检验假设。再次给出一些与本概念相关或不相关的事例, 请学生用假设进行验证。

4. 师生总结, 表述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在以上步骤中的分析思考和讨论结果进行概括, 然后给出概念的规范表述。

5. 应用概念, 巩固理解

此时可以列举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事例, 让学生用给出的概念进行分类和运用, 并根据概念再进行举例。最后请学生进行反思讨论概念的形成过程, 提高其思维能力。

在获得式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参与为情境的创设、事例的列举、学生讨论结果的展示以及学生交流、教师评价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适用于对具有明确属性概念的课题的讲授, 如溶液、酸碱盐等概念的学习。

二、探究式

化学规律的学习在于运用, 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可归纳为5个步骤: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设施创设情境, 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 讨论分析, 形成方案 (搜索适合的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取已知和未知条件,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分析讨论,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3. 方案共享, 筛选评价

各小组推举代表对已经共享到网络中的各组方案进行阐述, 师生共同评价, 淘汰不现实、不科学的方案, 选出可能性方案。

4. 辅助验证, 明示结果

在选出的可能方案中, 要求学生验证最佳方案, 教师参与指导与评价。

5. 总结反思, 讨论交流

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最佳方案, 要求学生反思该过程, 并继续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其他方案的探索和比较。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适用于化合价、化学方程式教学以及推断题、简答题的教学。

三、网站式

网站式教学的主要思路为教师针对某个研究性学习主题, 搭建一个辅助式的教学开放网站, 利用网络中的网络课件或其他资源完成对课本知识的学习, 结合网站主题内容, 在老师的帮助下, 小组协作, 查阅资料, 并以网页形式归纳上传至网站。学生学习完成研究性课题之日, 也就是该专题网站搭建完成之时。师生共同搭建的该主题性网站, 不仅使学生在边学边建中对主题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而且为以后的复习巩固准备了系统资料。

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确定学习专题→搭建网站框架→初步学习→资料收集与处理→网页制作→上传网页→网站建成→回顾学习。在此模式下, 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专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且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 如何处理资料, 要求学生会使用搜索引擎、资源库等, 并能进行简单的网页制作。对重要知识点进行专题网站教学, 初期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而且实施过程中会碰到诸多困难, 但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之后, 就会发现, 这样做的成果是斐然的, 效果是卓越的。专题网站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化学教学中的酸碱盐、化学实验、燃烧等知识点的教学。

四、层次式

化学实验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其中不乏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化学现象昙花一现, 学生很难真正观察和了解实验的现象与原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观察现象、了解原理方面不受各项因素的干扰, 有显著效果。而学生实验则会由于时间、实验仪器等因素, 导致有些实验成功, 有些失败, 有些能快速出现想要的现象, 有些姗姗来迟, 甚至还可能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现象, 教师不可能也无法做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实验过程, 此时运用计算机进行个别化实验教学则可解决以上问题。它要求教师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实验指导资源, 教师还能够随时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篇11

培养兴趣,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课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内容丰富有趣,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的空隙或完成教学任务后,也可以让学生玩一些游戏,但不要告诉他们玩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游戏的玩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激发进取心。也可以专门找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去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智力发展。

二、技能培养策略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应把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信息能力放在首位。教学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1、建立常规,为信息技术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避免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切实制定严格的信息技术课堂规范,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氛围,形成相应的监督、管理和督促机制。

2、教学有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教无定法,但教定要有法”。这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通用原则。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3、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技能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掌握了相关信息技术技能后,就要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技能实现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只讲授基本的知识点,然后推荐一些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到相应网站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三、自主管控策略

生活在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中很多学生自主管控能力薄弱,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精力,加之不少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现在有许多家长、教师谈网色变,禁止学生上网。一味的“堵”,不如正确的“疏”。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正确导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主管控能力,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目标刺激策略

教师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殊途同归,完成目标。如:教学综合性学习解说词,课本上解说词的范文,也没有解说词的写法。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写一篇介绍自己学校的解说词。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解说词的写法,观看具体某个解说词的视频,可以实地拍摄学校风景、建筑,可以调查采访学校领导,了解学校情况,再写成介绍自己学校的解说词,在课堂上边播放学校的图片或视频,边解说。网络上丰富的交流工具,如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使非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克服心里障碍,畅所欲言。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确定学习进程,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同学、老师甚至专家进行交流。

五、反馈激励策略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 篇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课程整合”的概念。在英 文中,“整合”一词表 述为“integration”,在汉语中本单词有多重含义,如融合、集成、综合等,但主要含义是“整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在教育教学领域被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步入课堂,以绝对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必然趋势。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众所周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精细加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除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呈现和传递知识的工具以外,更应该将信息技术作为激励情感和促进学生思维及交流的工具。

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教师 只是简单 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做是两者的混合,牵强附会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滥用信息技术。两者的整合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而一部分教师“故步自封”,在心理上排斥信息技术的使用,对课程整合的认识片面、不到位,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数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殊不知,资源的整合需要各位教师的配合,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学科教师提供专业方面的服务,二者的有效配合才可以使资源更加有效地利用,才可以为教学更好地服务。

2.重视程度不高。信息技术与学 科整合不 是通过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部分教师只有在优质课竞赛、公开课时想到整合,处心积虑动用各个方面的资源,打好整合这张牌,盲目运用多媒体课件博得了学生一笑,却远没有达到教学效果。不容置疑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 师年龄偏 高,这部分教 师没有接 触过电脑,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比较生疏,对教学软件的应用不是很熟练,甚至有的教师一点也不会,使得课程整合只停留在口头上。

3.整合效果不佳。有的教师在某 种形式上 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看似丰富多彩,课堂秩序反而杂乱无序,学生不去思考,只看热闹。一节课下来很热闹,但教师和学 生的收获并不多,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也没体现出来,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三、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

1.转变观念。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 养。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观念,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才更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

2.加大整合力度认识,注重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各个学校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加强教师对整合的认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学校要对 教师提出一个适度的要求,要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作为一个前提因素,注重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资源整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要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这是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过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幼儿剪纸活动下一篇:中医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