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实践(精选12篇)
中医教学实践 篇1
摘要: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为适应中医高等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我们探索出了“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拓展和深化, 也是医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培养医学思维、锻炼临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医学以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现在中医高等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人均临床见习、实习的病床数减少;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造成学生动手机会、与患者接触机会减少;就业考研冲击, 导致学生实习时间被占用,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等, 这些问题都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形势下, 为了更有效的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让中医生有机会实践中医, 感悟中医, 体会中医, 我们探索提出了“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 由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构成的完整体系。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结合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 又要结合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 才能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摸索、建立了“一个目标、二条主线、三个阶段”为特色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即以“培养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为主要目标, 以“培养中医临证思维、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线, 以“岗前培训、临证实践、综合考核”为三阶段, 在中医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进行探索, 以期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中医学生的需求, 保证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以培养“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 将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与强化临床实践能力相结合, 分三阶段开展, 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三段临床实践教学的安排, 明确了临床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同时以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与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为两条主线, 贯穿体系的始终, 既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方法, 又提高了学生临床动手操作能力, 对保持中医特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医学人才意义重大。实践中, 我们通过“四模块”岗前培训、实践教学内容重组、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来逐步探索、开展三阶段临床实践教学。
1. 加强“四模块”岗前培训, 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进入职业医疗生涯的一座桥梁, 而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是临床实习的基础, 只有打好这块基石, 实习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 我们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医疗法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四大模块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 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临床实习生活有了总体认识, 对学生熟悉医院环境、强化医疗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处方及病历书写质量、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四模块”岗前培训, 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进入良性有序的学习轨道, 并以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礼仪姿态服务于病人, 服务于临床, 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2. 整合院内资源, 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对医院临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和探索, 借助医院“名医、名师、名术、名药”的有利资源, 通过“学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等手段来培养学生, 使之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1) 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中医药要想成为社会公认、时代所需求的医疗手段, 就需要拥有大量熟谙经典, 勤修新知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而构建牢固的专业思想对继承中医学尤为重要, 我们建立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利用医院的有利资源培养学生, 使之对中医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 培养其中医临证思维能力, 为造就新一代名中医奠定基础。名医讲座:强化中医基础回归教学。结合科室小讲座及请省、市名医开展经典理论临证运用的讲座, 提升学生对经典的学习、临床运用的兴趣和能力。名师传承:借鉴中医师承教育优点, 完善学生临床导师制度, 强调“一对一”固定带教, 要求导师通过指导临床操作、修改实习病志、交流临床心得、讨论疑难问题、开展教学查房等方式, 提升学生中医文化的基本素质和中医临证思维方式的能力。名术疗法:组织学生学习医院中医特色突出的诊疗技术, 如“伏九”贴敷、中医烙法、眼针、中医外治法、小儿推拿等特色中医技术, 提高学生运用中医手段治疗疾病的本领。名药辨识:请中药师讲解中药材辨认方法, 组织学生到中药局参观学习, 帮助学生辨认临床经常使用的中药材, 掌握中药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煎服方法等知识。 (2)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采取讲座与实训、集中培训与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周讲座, 采用PBL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导向, 以病例为示范, 以问题为基础,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组织学生模拟临床接诊, 分组指导, 因人施教,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开展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教会学生辩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通过中医四诊及体格检查书写中西医结合病志, 不断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3. 测试考核相结合,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我们总结既往的经验对临床技能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践教学考核不能单纯从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水平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阶段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借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形式, 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水平测试主要检验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侧重于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 通过周测试, 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侧重临床实际应用能力的检验, 通过病例探讨、病例分析等形式考察其临证思维能力。阶段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阶段考核包括医院组织的周考核和出科考核, 达到每周一考、每科一考, 强化学习内容, 督促检查学习效果。综合考核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 借鉴“三站式”考试形式, 包括临床基本技能考核、临床知识答辩、病历书写三部分, 全面综合检验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通过近年来的“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希望继续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 能为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特色优势、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永娜, 李玛琳, 黎华丽.构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1) :19-21.
[2]张淑芬, 郭宏伟, 张浩.高等中医药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1) :41-43.
中医教学实践 篇2
2012年在校党委、中医系领导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中医实训平台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现总结如下,以利新的一年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努力做好中医实训平台各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一)实验室工作规范化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多次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室仪器管理规定,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系实验室特点讨论制定了中医实训室学生守则和学生实验安全守则,针对我系在实验过程中用电用火和使用动物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和应急措施,保证了实验的有序开展。
(二)仪器管理规范化
为使仪器管理更加有序,我们建立了仪器总账、分类账、低值易耗品账、仪器出借领用登记帐。实验仪器和添置的新设备及时分门别类入账,做到帐物相符、物卡相符、帐物卡相符。做到每期末清点仪器设备数目,检查仪器设备损坏程度并报设备处申请及时维修。
1、搞好实验室卫生
对实验室卫生分解到人,责任到人,做到每次实验课结
束就组织学生打扫卫生,并将实验仪器摆放回原位,在每周三下午学校停课但不组织集中学习的时候,各实验室老师自查卫生,将实验室卫生认真整理,做到实验室干净整洁,随时保证实验的开出。
2、做好实验室的档案收集和归档工作
本年度是我校升本的准备年,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在原来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本科院校实验室标准和系教务处设备处下达的指标认真归档,促进了教学工作连续性,同时也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实验教学与研究方面
(一)认真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为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期初订好科学的实验教学计划,编排好实验课程总表,备好实验器材。凡教学大纲与教材规定做的演示与分组实验,我们都想办法给学生开出。我们中医实验平台全年共承担了30多门的实验教学任务,涉及到中医专业、临床专业、护理专业、针灸骨伤专业、药学专业以及国际教育学院、成教学院和中专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实验的难易度进行调整,对中专学生我们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对于大专层次的学生我们尽量把实验向深一点层次引导,培养他们认真思考的习惯。本学年我们共开出实验学时近4000个,开出实验课题达30多个,涉及到30多门课,涉及班级200多个,实验开出率100%,每次实验都要先写出实验教案,然后提前一天准备好实验,实验过程认真组织,实验完毕后再写出简短的实验感受,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效果,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实验水平,实验完毕后仪器要进行全面检查后再放回原处,以便下次使用。
(二)做好毕业生的实训工作
在上半年期末我们为我系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严格的实习前训练,提高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缩短了实习的适应期,受到了毕业生的好评。
(三)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研究
每一周我们都要抽出一部分时间,组织实验教师到一起讨论一下以开展的和将开展实验,对需要改进的实验我们认真讨论。
1、做好做实实验耗材计划
开学初我们就根据设备处和教务处下达的实验教学任务制定详细的实验耗材计划,既保证了实验的正常开展,又为学校节省了资源。
2、做好实验动物的管理
对于实验动物,我们目前只用到小白鼠,不管实验完毕小白鼠是死是活,一律收进鼠筐内,让动物饲养人员带走,不能抛弃,最后我们还组织人员进行核对,以保证实验动物全部带走。另外在实验前还要认真地给学生讲解实验动物的捉拿方法,并多次反复演示以免被咬伤,并告知学生动物咬伤的处理程序,提醒被咬伤学生一定要到防疫部门打防疫针。
3、努力拓展实验实训项目
2012年我们在《中医外科学》实验项目的基础上新开除了1个项目:下肢血管通畅实验,加深了学生们对静脉炎的认识。
4、认真制定2012年实验实训室发展规划
在年初我们制定了中医实训平台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已纳入学校实验室发展规划并已付诸实施。新的实验设备实验模型陆续到位。
一、做好危险药品的管理
对实验过程用到的危险有毒药品均严格按照《危险药品管理规范》执行,对未用完的药品,根据情况进行合理处理或回收。对于中药标本馆的有毒药品采用专人管理,落实责任。在本期中,我实训平台未发生过危险有毒药品安全事故。
二、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素质
在2012年中医实训平台实验教师队伍素质大大提高,新分到1名博士和2名研究生,对我们实验的规范开出有很大作用。
五.继续做好中药标本馆的卫生和参观接待工作
我们中药标本馆全年共接待参观人员达200人之多,为
我校的宣传作出了贡献。
六、其它工作
积极配合装修单位对我们实验室装修。
七、存在的不足
1、实验室管理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在新的一年力争克服。
2、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较弱,在新的一年力争在实验室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
中医教学实践 篇3
【摘 要】 《中医外科学》教学存在着学时少、内容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与手段需创新等问题。要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医外科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135-02
《中医外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类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在中医学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的《中医外科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手段与方法更新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通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等措施,取得一定效果,总结如下。
1 加强对学习《中医外科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生学好中医外科学,首先要提高其对《中医外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外科疾病范围广、发病率高,如皮肤病、乳房疾病、肛肠疾病、男科疾病等在临床上均极为常见;中医在治疗这些专科疾病上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具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临床上许多疾病属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因此,在开始讲授中医外科概论时,笔者就结合各个专科介绍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学科内容产生兴趣、提高重视程度。其次,在讲到具体病种时,又结合临床案例,强调学会外科疾病诊治在临床上能解决哪些问题。例如在讲解药疹时,就强调药疹会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和健康,也易造成医患纠纷,临床用药都有发生药疹的可能,不论哪个科室均会发生。所以行医用药就必须要学会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处理药疹。讲授中再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 加强实践教学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临床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但理论内容常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开始接触时学生易对多种疾病混淆,一段时间后便会失去学习兴趣。再加之学时所限,理论教学普遍存在学时少、内容多、讲授不充分、教材内容落后于临床等[1],影响到教学效果。
为此,笔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等理念。通过采取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课间见习形式,加强形成性考核等措施,尽量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教学质量。从2005年开始,笔者便实行“早临床”课间见习制度并进行形成性考核。具体做法是:将以往的大组带教改为小组跟师门诊,从教学第3周便开始进入课间见习,4~6人分1个小组,轮流进行皮肤科、肛肠科、男科、乳腺病等门诊跟师,每次见习均填写考核表进行量化考核;跟师过程中,通过布置门诊病历书写、资料查阅、辨证分析及小论文书写等多种习作和训练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体现“做中学”。跟师次数及习作训练都分别记入平时成绩。
跟师带教过程中,笔者还注重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例如带教老师会让学生观察描述各种外科疾病的特点,讲解中医治疗方法及优势;跟师结束时,老师所就见疾病向学生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辨证思维。由于接触到了真实病例,亲眼看到了中医药的良好疗效及优势,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注意听理论讲授。通过10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中医外科学》带教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教学评价优良。
3 改进理论教学方法及手段
为解决理论教学枯燥、教材内容难理解的问题,笔者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水平。
31 启发式教学 理论讲授的“满堂灌”,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时间一长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即便是易采用直观图片教学的皮肤病,也由于许多疾病皮损类似,仅看图片教学效果也不理想[2-3]。而采用启发式教学则可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及参与性。老师可先提出一些问答题让学生自己来解答,以启发学生对疾病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授银屑病时,老师问“有亲朋好友或邻居向你询问是否属银屑病时,你该如何判断?”;你又如何回答“怎样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等,学生就会认真思考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与其它相似疾病的鉴别,中医常见证型及方药等,提高了学习兴趣。
32 直观教学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发于体表的疾病,肉眼可见,直观性强。在教学中应当大量使用临床案例及图片进行教学[4]。笔者平时注意在临床中收集真实病例及图片,并将典型案例及图片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病史及图片资料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做出诊断、处方用药等。在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不仅强化了理论知识,也在讨论中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协作学习能力。经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疾病的诊断、辨证方法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33 网络学习 课外自主学习中,笔者充分依托我院校园网《中医外科学》重点课程网络平台,先将授课录像、教案、大纲等放到网上,并分章节逐步建设、丰富网络内容。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及讲授进度,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课外学习。目前笔者已收集、整理了典型的临床案例图片200余张、视频10余个,涵盖了近60%的教材内容。网络学习的优点是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习自主性更强。
4 思考与展望
我院《中医外科学》教学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目前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随着西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学的特色却在逐渐减弱。中医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不牢,中医思维训练不够。有鉴于此,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四诊八纲分析临床问题的能力,在讲授西医诊断标准的同时,更应该指导学生进行中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等辨证,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要矫正学生从西医角度开始思考问题的习惯,加强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另外,目前教学最需解决的是“因材施教”问题。现在的培养模式过度“工厂化”,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非常欠缺。这既有学生多教师少的客观原因,也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及认识不够、对教学的投入不足等因素。
人才培养是一系统工程,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的关键。随着信息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改革还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将更多资源放在网络中共享,特别是将一些名家、名师的授课视频进行上网,以便学生共享高质量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眭道顺.提高中医皮肤病临床教学质量的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1,9(6):44-45.
[2]惠艳,张凤娥.浅谈中医外科学专业教学的体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0,12(4):380-381.
[3]唐玲,于益芝等.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外科学的兴趣[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3):33-34.
[4]徐伟祥,张凌凌.《中医外科学》PBL教学法实践与探索反思[J].甘肃中医,2009,22(11):52-53.
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心得 篇4
1 加强临床见习管理
根据中医内科学的特点, 以“早期导入临床, 后期强化技能”为主线, 采用“早临床、多临床、不断线、零接轨”的实践教学模式。我们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要求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 在中医内科学讲授期间, 留出1/10的课时作为临床见习时间, 了解临床中医内科就诊的基本流程、医患沟通技巧、应诊基本常识、中医“四诊”要点、方药运用观察、辨证施治过程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 实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习的零接轨。同时, 根据见习情况确定考核成绩, 参与中医内科学考试成绩的评定。
2 重视临床实习前的实训教学
中医内科学实训教学是我们为学生搭建起的由中医内科理论学习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间的桥梁, 此阶段安排在学生系统学习内科理论知识1年后、临床实习前, 共计24学时。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学校实训中心的临床模拟设备及条件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医院医疗环境, 学生在内科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 以实训教材和实训教学大纲为蓝本, 对临床最常用、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 通过对诊法、辨证论治、医疗文件书写、仪器诊断、急症救治等5部分内容的技能进行强化, 学生既巩固了已学的内科理论知识, 对中医内科临床建立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又锻炼了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为其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该阶段参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核方式建立了多站式实训考核方法, 实行实训合格、实习准入制度, 强化了该阶段在中医内科全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3 注重临床实习教学
学生经实训考核后, 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该阶段学生以分组转科的形式直接接触患者, 进一步印证前2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实行以带教教师临床科室为划分单位、内科教研室教师分科带教负责的制度, 保证传授知识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3.1 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使教学的组织领导、教师职责、教学工作、学生实习行为等有章可循, 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
3.2 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对临床教师的培训、考核和管理, 不断提高临床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临床教学水平。为了充分调动临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评选为优秀的带教教师在职称晋升、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3.3 强化毕业实习岗前培训
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 安排为期1周的临床基本操作训练和中医临诊技巧训练, 以强化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 并通过培训提高学生对病历书写与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培训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一份完整的住院病历, 纳入实习考核。学生进入临床科室后, 由教学秘书介绍科室情况, 如科室环境、床位情况、专业设置、科室设备使用操作要求等, 便于实习医师尽快对本科室有比较具体的了解。然后, 介绍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 要求实习医师认真遵照执行, 并提出相关实习要求和考核要求, 使学生明确实习任务和职责。
4 注重实习医师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4.1 病史采集技巧的培训
重点培训如何使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询问病史;如何判断病史的可靠性, 并从采集到的病史资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讲授如何在体格检查时采用适宜的手法技巧以获得患者的配合等。这样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4.2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带教过程中, 教师主要通过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组织规范的教学查房以及专题小讲座等方式培养实习医师严谨的临床思维。
病例讨论以学生为主体, 先将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给学生, 让他们预先查找资料、思考相关问题, 讨论时由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发表各自的见解, 带教教师进行引导、梳理、总结。也可选择疑难病例, 让实习医师独立完成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通过辅助检查、查阅资料, 提出诊断结果以及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 充分展示每位实习医师准备的内容, 再由各级医师进行点评、补充或修正。通过病例讨论, 能够培养学生的中、西医临床辨证思维, 很好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查房是临床实习教学的重要形式, 每周1次, 由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主持, 选择典型病种作为教学查房的病例。查房前教师应认真备课, 学生详细了解病例情况, 复习相关的基本知识。查房时首先由主管实习医师汇报病例, 总结特点, 完成体格检查;然后, 学生共同讨论诊断结果、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等, 教师适时进行点评, 指出不足之处, 并纠正示范;最后, 总结应当掌握的内容。通过教学查房, 使学生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认识更全面、更透彻[3]。
专题小讲座由各科根据情况每周举办1~2次, 由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主讲, 针对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诊疗常规、临床上易出错的问题等开展专题讲座, 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包括独立完成规范的体格检查、常规诊疗操作, 这是实习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4.3 发挥中医优势, 培养优秀中医人才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院名老中医的医德、医术, 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中医学人才, 我们利用医院设立“国医堂”的有利条件, 遴选一部分基础知识扎实、能力较强、素质较好的优秀医学生跟随名医出诊, 让医学生接触名老中医, 以名老中医深厚的医学功底、丰富而高超的诊治经验、高尚的人格魅力熏陶医学生, 为其成长为优秀的医学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和锻炼平台。
5 制订严格的出科考试制度
在一个科室实习结束前1~2天, 由教学秘书组织出科考试, 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病历书写、体格检查、诊疗操作、思维能力, 具体考核内容抽签决定。成绩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级。考核成绩及格者方可进入另外科室实习, 不及格者须在实习结束后继续实习, 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另外科室实习, 时间较长者延迟毕业。通过出科考核, 提高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助于促进实习医师认真完成本科室的临床实习, 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燕, 廖雅琪, 都宾宾, 等.中医实习医师临床实践能力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2) :1550.
[2]李卫平.加强毕业实习管理的有效实践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7 (3) :71.
中医教学实践 篇5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敬畏,懂得感恩。让学生敬畏自然,(以自然为朋友);敬畏规律,(按规律办事);敬畏生命,(以人为本);敬畏历史,(以史为鉴)„„感恩父母,(是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恩老师,(是老师培育我们成人);感恩时代,(是这个时代让我们有所作为);感恩党,感恩祖国„„
二、参赛对象
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所有班级学生。
三、比赛事项、演讲主题及内容
演讲主题:“敬畏·感恩”。演讲内容:围绕“敬畏·感恩”这一主题,结合国际国内和学生自己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宏扬传统美德,抨击丑恶现象,以求修身、立德。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在1500到2000字。演讲时间为5—8分钟。
2、比赛办法
本次演讲比赛分预赛、复赛和决赛三轮进行。
预赛由班级自行组织,时间、地点自定。预赛结束后,每个班级选拔1名优秀选手(所在寝室评委及统分员随行参加复赛、决赛),并填写《参赛选手推荐登记表》,同演讲稿一式两份及电子文档,于第九教学周复赛前一并交思政部办公室。(地点:图书馆二楼。电话:87118772。)
复赛、决赛由思政部负责。复赛时间为第九教学周周五下午,地点另行通知。决赛时间为第十教学周周五下午,地点另行通知。复赛分2组在相邻教室同时进行,每组前8名进入决赛。
3、奖项设置
本次演讲比赛设立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其他进决赛的同学将获优胜奖。
四、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1、演讲内容:40分。要求演讲内容紧扣主题,主题鲜明、深刻,格调积极向上,内容充实生动,富有真情实感。格调积极向上,内容充实生动,富有真情实感。
2、语言表达:30分。要求脱稿演讲,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语速适当,表达流畅,激情昂扬。讲究演讲技巧,动作恰当。
3、形象风度:20分。要求衣着整洁,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体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上下场致意,答谢。
4、综合印象:10分。由评委根据演讲选手的临场表现作出综合演讲素质的评价。
附:任课老师须知: 活动时间:在本学期第七周即国庆节后第一周由各班任课老师宣布,第十周即十一月的第一周完成。
活动流程:每个自然班(如计算机1、2班合班上课为2个自然班)以寝室为小组,写成一篇演讲稿(内容如上),由一名寝室成员代表全寝室在授课班级上进行演讲,每个班选出一名优胜者。每个寝室选派一名评委,组成评委团,根据评分标准给各位演讲者打分。每个寝室选派一名统分员,组成统分小组,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根据最后的平均得分,按每个自然班一个名额评选出优胜者,当场宣布,参加复赛。准备工作:
1、各班班委活动时在黑板上写上“实践杯”演讲比赛的字样。
2、各班班委活动时准备好照/录像设备,记录活动情况。
中医教学实践 篇6
[关键词] 综合性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中医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77-02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临床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目前综合性医学院校中中医临床实践教学尚存在诸多不足。本研究以58名综合性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了不同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方案的实际成果,旨在探讨其改善方向及措施,为今后的中医临床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学校2008级医学生58名,其中男31名,女27名,年龄20~22岁,本着学生自愿原则将学生分为参与改进型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观察组(32名)与参与常规临床实践活动的对照组(26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实行改进教学方案。包括:(1)临床实践教学实验室配备电子计算机及投影设备,采用DB2数据库及pureXML格式存储人体经络及经穴数据,运用图像、三维模型等方式实现直观化教学。(2)实验室配备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供实践使用,首次临床实践课由教师讲解模型用法及基础知识,实验室开放时间由学生自行使用。(3)教学活动类别主要包括中医检查、急症处理及中医护理技术等,由教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及示范,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实践活动中由教师指点操作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4)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规定考核内容由学生重点练习,考核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及笔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评分标准以操作时间及准确性为准,笔试则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准。(5)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制度,除少数贵重物品外,学生可随意使用设备及模型进行学习活动。
1.2.2?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临床实践活动。仅进行传统的临床见习活动,以病例观摩及讨论为主,穿插于理论课的讲授之间,不进行教学实验室活动。
1.3?成绩评价
实际操作能力考评包括经络、穴位识别、针灸操作、手法按摩等,所有学生的考评成绩均由同一考官给出,按照操作时间及准确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档。中医基础知识测验方面,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考卷作答并评分(由于本次教学活動为试验性教学,以上成绩均不记入学生档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法,检验水准设定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际操作能力考评
实际操作能力考评中,观察组共31人达到良好以上评价(96.88%,31/32),对照组共18人达到良好以上评价(69.23%,18/2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中医基础知识测验
本次测验满分100分,其中观察组平均得分为(85.5±9.2)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79.3±9.7)分,观察组中医基础知识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91 089,P<0.05)。
3?讨论
目前综合性医学院校中,中医教学仍处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虽然各大院校均安排了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但主要仍以见习模式为主,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较为有限,因此,医学生在毕业后往往不能立即进入高效率的工作状态,而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期,严重影响了高等中医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1]。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模式,其对于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案的解释均与西医体系存在较大不同,对于新生来说,许多中医理论较为晦涩难懂,甚至是不可索解的。中医诊断方式亦与西医有所不同,医师需要直接与患者接触,而不能仅仅通过病历及检测报告作出判断。因此,单纯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无法满足中医学教学的要求。相比之下,更为直观和具体的实验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往已有学者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指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操作的能力[2]。蒋筱等[3]的研究显示,中医基础实验教学是一种医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医学院成立了中医临床教学实验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但当前中医临床教学实验尚存在一些问题[5-8],主要包括现代化技术应用不足、师生重视程度较低、实验室规模及管理不理想、教学模式无法脱离课堂教学的套路、实验室开放时间短、考核制度不完善等。
笔者通过修改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方案,主要改善了以下内容:(1)充分利用投影仪、电子计算机、交互数据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内容。(2)增加考核内容,提升了师生关注度。(3)实验室增加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等,加强实验室教具配备,改善其实用性。(4)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增加小组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教师从课堂领导者向指导者的角色转变。(5)增加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时间,拓展实验室应用范围。(6)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本研究显示,经过改进的中医临床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知识水平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提示该教学模式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综上所述,我国中医临床实践教学尚存在诸多不足,作为中医教学人员,时刻紧跟时代步伐,用心观察改进教学模式及内容,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是提升整体中医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谢志伟,张慧婕,李玉琼,等.中医临床教学实验室的进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70.
[2] 何建成.实验教学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1998,17(3):52-53.
[3] 蒋筱,王远,黄健勇,等.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的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3):119-120.
[4] 金桂兰.构建中医临床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8,27(2):68-70.
[5] 刘杰书.对中医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4,23(5):9-11.
[6] 高秀娟,江春花,齐峰,等.中医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整合[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4):602-603.
[7] 顾星,赵上果,张乐平,等.中医针灸推拿实验教学的创新性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0):1078-1079.
[8] 李卫红,李澎涛,徐雅,等.中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8,27(4):35-37.
中医教学实践 篇7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种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传递中医信息。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摘要:近年来,EPS(专门用途英语)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领域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拟结合中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等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医英语ESP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中医学专业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医认证,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孙晓玲,侯建人.医学英语教学的评估理论和指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0-22.
[4]杨怀远.根据社会需求发展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48-49.
中医教学实践 篇8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的内在动力
大多数学生在接触和学习中医之初, 对中医学颇感陌生, 不仅知之甚少, 甚或一无所知, 而且还受到一些偏见的影响, 认为中医不过是问病开方子让病人喝汤药, 不化验、不用仪器检查, 是落后的、不科学的。当接触到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之后, 又觉得抽象难懂, 有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 使学生认识学科特点, 消除偏见, 树立学习信心。在教材绪论中, 针对学生的现实思想, 强调指出要接受中医学必须改变原有的狭隘理念。有些学生怀疑中医学的科学性, 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把西方科学的某些观念与方法 (偏重于分析还原, 着重形质实体) 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 而且以此标准简单判定是否科学, 显然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 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 研究人类生命活动过程及疾病防治的知识体系。经验积累加直觉领悟是其基本的认识方式。它偏重于综合整体、取象比类的方法, 讲究系统观, 着重系统功能的研究。中医学的特点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同时还要强调指出, 讨论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必须首先承认中医能治病这一基本事实。即使是对艾滋病、SARS等传染病, 中医药的治疗功效也获得了世界医学界的认可, 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其次,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畏难情绪, 笔者有意识地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中医理论的内容。比如, 讲阴阳五行学说, 在讲到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时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 可用取象比类的方法, 阴阳犹如夫妻, 夫为阳, 在外工作, 维持家庭的一切;妻为阴, 在内安排家庭的一切。这样一比喻, 阴阳的关系就非常清楚了。讲五行学说中五行之间的生克作用时, 可指出五行思想不仅表明宇宙统一于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 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的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 也被其他事物所克。任何事物本身都“生”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 所以世界上绝没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够凌驾于其他一切事物与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 谁想独霸天下必然狼狈不堪。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克”如果过了头, 就会引发反“克”, 直接的反克, 如用斧劈柴, 劈久了斧也会磨损。又如一味地恃强凌弱, 仗势欺人, 必然为众所不容。再如食物疗法中, 五行与五脏、五味相配, 百合色白, 入肺可以润肺祛肺燥, 熟地色黑, 入肾可以滋补肾阴祛浮火, 如此等等。这样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从实际出发, 抓住重点, 分清主次
我院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是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 供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药品营销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与本科教材相比, 虽然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有所精简, 但是主干内容仍然基本保留。就是说,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学生全部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重点, 分清主次, 运筹时间, 教给学生最重要、最实用的东西。如藏象学说是人们赖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与病理现象的重要理论, 实用性很强, 可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藏象学说虽然也是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的, 但主要立足于“有诸内必形诸于外” (即以象测脏, 由表及里) 的认识方法,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研究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这种观察分析结果必然超越人体解剖学的脏器范围, 形成独特的脏腑生理病理体系。藏象学说中的某脏某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个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二是五行相克、五脏相关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于藏象学说, 脏腑 (心肝脾肺肾) 配五行 (木火土金水) 这一抽象概念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后提炼出来的。
中医五行的实质是五脏相关。五行生克理论只有在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容。例如, 以对慢性肝炎 (木郁土虚型) 的治疗来说, 病位肝脾两脏尤以脾为主;病机脾气亏虚, 或脾气本虚, 或邪郁久伤脾气, 或肝郁日久横逆乘脾, 或患急性肝炎寒凉太过伤及中阳;症状:倦怠乏力, 食欲不振, 身肢困重, 恶心呕吐, 腹胀便溏, 胁痛不适或有头目眩晕;证属:脾虚肝郁, 治宜健脾补气, 扶土抑木, 可选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味煎服。至于《中医学基础》的法则部分则应以辨证为重点, 主要以“八纲”为主, 将脏腑辨证的主要相关内容掺合其中。其他较易掌握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启发思路, 重视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
方法是手段, 效果是目的。要提高教学效果, 保证教学质量, 必须讲究教学方法。笔者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提问启发。就是在讲清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设计一些能活跃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有关知识点深入理解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 为什么治疗风寒表虚证用调和营卫的方药?为什么补益肾虚要肾阴肾阳兼顾?等等。还有一些原则的问题, 如中医学讲的“阴阳对立”与一般哲学中讲的“对立”或“矛盾”有何差别?在如今的医院中普遍使用各种仪器、试剂检查疾病的情况下, 中医传统的“四诊”还有无价值?等等。对这些问题, 教师应采取有启有发或启而不发的方法, 或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出回答, 或教师自问自答, 还可以在提出问题后先不要求即刻回答, 待学生在课下酝酿讨论之后给出答案。
二是运用图表形象地说明问题。例如, 讲虚热与实热的区别, 实热是感受阳热之邪 (如风邪、热邪、火邪等) 或本身机能使病理性亢奋所致的症状。阳的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绝对亢盛, 则表现出“阳胜则热, 阳盛则阴病”的证候, 出现发热 (高热) 不恶寒、烦躁、口渴喜热饮、面红耳赤、痰黄稠、腹痛拒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大等一系列实热证的表现。虚热则由于体质较弱 (先天或后天不足) 或久病伤正, 导致阴液受损, 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而阴的缺少不足于有效地制约阳, 导致阳增多, 出现相对亢盛, 也稍有高于正常水平。因阴不足而生内热, 出现低热伴颧红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一系列虚热证候。上述情况可结合图1说明:
三是强调记背。学习《中医学基础》课, 有些知识是必须要求学生熟记背诵的。如主要的五行配属、五行生克关系、五脏的主要功能, 等等。记背这些知识便于以后在实践中应用并可逐步加深理解。此外, 记熟《中医学基础》的章节目录标题, 也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中医学的整体轮廓, 有利于抓住纲领, 统率全部内容, 承前启后。
摘要:高职高专中药、药学、药品营销专业的教学应从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中医学基础》课的学科特点, 消除偏见, 增强信心;教师要抓住重点, 分清主次, 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职,中医学基础,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彭勃, 梁华龙.关于中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思考[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 10 (5) .
[2]潘卫英.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愉快教学方式的探讨[J].医药产业资讯, 2006, 7 (3) .
[3]黄伟贞.中医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3, (S1) .
[4]张庆祥.中医学基础课程的优化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 2004, 6 (22) .
中医教学实践 篇9
关键词:中医药,教学团队,建设
我校中医药教学团队是伴随着学校专科教育的发展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支教学队伍, 其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即2003—2005年的“积极探索, 艰难前进”, 2006—2007年的“规范管理, 稳步发展”和2008—2009年的“探索改革, 喜见成效”。在该团队核心成员的直接组织和领导下, 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省内同行的认可, 在省内高校中拥有较高的声誉和一定的影响力。我校中医药教学团队属于临床教学部, 现设3个教研室 (中医基础教研室、中医临床教研室、针灸推拿教研室) , 4个实训室;直属附属医院的两个诊断室、两个针灸推拿室也供教学使用。该教学团队主要承担中西医结合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 以及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学课程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社会培训工作, 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等。
中医药教学团队提出了教学师承新理念, 建立了教学师承“传、帮、带”体系, 旨在进一步发挥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形成教师队伍的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 系统地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经验的交流共享,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历经8年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现总结如下。
1 培养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1 培养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该教学团队包括校本部的专业教师14人, 其中具有硕士学位者4人, 学士学位者4人;正高职称3人, 副高职称2人, 中级职称5人, 初级职称4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 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 5位教师具有双职称, 国内访问学者1人。此外, 还有来自临床一线、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11人。形成了一个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具备从事中医药课堂和临床教学、科研等所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
1.2 逐步提高专兼职教师素质
1.2.1 抓“双师型”教师培养, 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强调临床实践, 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坚持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学期空当或假期, 安排教师到医院或药厂实践、进修。同时抓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1.2.2 抓科研立项, 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近5年, 该教学团队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拥有市级课题9项, 校内立项课题2项;主、参编高职高专国家规划教材20余部, 与行业专家联合开发教材2部, 自编实验教参3部;申报省级精品课程1门, 校级精品课程1门。
1.2.3 抓名师建设,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学校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建设, 已培养和选拔3名专业带头人和3名骨干教师, 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 “555”人才第三层次2人。
1.2.4 抓岗位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坚持开展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基本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全员培训等。多方面、全员的岗位培训使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近年来, 教师教学质量测评优良率达到90%以上。
1.2.5 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对兼职教师进行规范化管理。利用兼职教师业余时间, 从职业道德、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案书写、作业批改、系 (部) 教学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 使兼职教师明确岗位职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各项义务, 逐步适应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2 院校密切合作, 专兼有效结合
院校分工协作, 实施教师培养方案。组建了学校专职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团队。学校专职教师和实习基地带教教师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 实践技能课程 (如顶岗实习) 以医药卫生单位兼职教师为主的机制。
2.1 校内专职教师教学
校内的专业学习是学生3年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基础能力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专职教师通过研修培训、临床实践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学科前沿技术及经验, 结合临床并以临床病例为载体设置学习情境, 由易到难, 贯穿于前4个学期的各门课程。每一个学习情境参照临床过程组织教学, 形成纵向过程完整, 横向能力递进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2.2 校内兼职教师教学
校内兼职教师是从医院、药厂聘请的适合教学岗位的技术骨干, 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 兼职教师在校内进行教学活动。其主要工作内容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 同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内兼职教师的教学活动是衔接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的关键环节, 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医院、药厂规范及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员工化教育, 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校外兼职教师教学
我校还聘任200多位临床专家、骨干担任学生轮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 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管理。在轮岗实习与顶岗实习中, 这种校企共管共育的指导与管理形式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师资的重要补充。
3 系统设计、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要贴近西部社区、农村卫生状况, 把改善学生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具有农村常见病防治及社区卫生保健实践能力作为改革目标。我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村、社区中西医结合卫生人才匮乏, 因此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村、社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医药卫生人才, 要求毕业生能用中西医相结合的诊疗方法防病治病。由此, 学校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合理的课程体系, 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点, 构建院校合作培养方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 分析并梳理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课程、临床见习、实训、顶岗实习、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管理7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3.1 改革课程体系, 注重整体优化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主干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以及每门课程的比重与序列, 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结构;强化人文素质课程, 精简、重组医学基础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 又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且与基层医药卫生单位实际需要接轨。对课程结构比例进行调整: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占15%, 综合素质与能力课程占15%~20%, 职业群基础与技能课程占20%~25%, 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占45%~50%, 其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65%。
3.2 校院密切联系, 合作开发课程
建立课程标准, 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 以素质为本位, 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 结合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自身特点, 突出技能教学, 构建课程标准与评价方案, 出台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办法 (试行) 》, 并在中医药主干课程中试行。在医药卫生行业专家参与的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 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合作开发课程, 使其符合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学校各专业课程设置尽量与医药卫生行业标准契合, 构建基于医药卫生岗位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重新序化课程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 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与工作岗位相结合, 构建“边工作边学习, 为工作而学习”的培养模式。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后, 到医药卫生单位顶岗实习40周, 在实际工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专业技能。
3.3 采用先进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
3.3.1 注重技能培养, 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一是实战式教学。在实验室、实训室具体操作中进行相关课程实战教学。二是实景式教学。将课堂搬到医院检查室、病房进行现场授课、见习、操练。三是模拟病人仿真实训。课堂与实训室、实验室、医院相结合, 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3.3.2 改革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校于2007年对学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调整了考核侧重点, 注重学生的技能评价, 加大平时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比例, 降低期中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例。毕业考试采取专业技能综合考核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4 教学团队分工协作, 实施人才共育
我校与省内外60余家医药卫生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校企深度合作的3个附属医院, 构建资源共享体系, 形成了教育培养合力。
4.1 校企合作,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根据岗位要求, 围绕岗位技能, 共商人才培养大计, 共同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合作育人体系, 制订以“校内实训、校企联合培训、校外顶岗实习模式”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 把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医药卫生单位, 按照岗位和工作需要,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对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改革,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最大限度地满足医药卫生单位的需要和开展“工学交替”的需要, 做到校企双赢。
4.2 注入活力, 建设省级精品课程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性质, 采用不同的课程建设方案, 进一步构建了专业课程建设层级结构: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整个专业课程建设,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2007年完成中西医结合专业校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的建设任务, 2008年完成省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学的建设工作 (甘教高[2007]48号文) 。
4.3 分工协作, 专兼教师共同实施培养方案
中医药教学团队分工协作, 形成校内专职教师教学、校内兼职教师教学、校外兼职教师教学三级育人结构, 使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在三级育人结构下科学发展, 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5 团队建设成果
中医药教学团队结构合理, 整体素质高, 教学手段多样,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理论—实训—实习”三者联动的教学模式。
5.1 形成稳定的院校合作、医教合作关系
该教学团队在长期的实践中, 形成了“院校合作办专业, 医教结合开课程, 前校后院育人才, 实习就业直通车”的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与改革与中医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 建立医教结合、合作办学实训基地。学校在与现有的1个直属附属医院, 3个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办学的基础上, 又与张掖市周边6县 (区) 的20家乡镇医院合作, 进行“一见一学, 学见结合”实训, 为学生进行临床顶岗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院校合作等形式, 做到专业改革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办专业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近年来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5.2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课程及教材
该教学团队重视教材建设, 为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教材2部, 配套的实训教材3部, 每部教材编写都邀请了行业专家参与。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主干课程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内科学及相应的实践实训大纲、CAI助学课件、技能操作录像、技能训练与实训学习指导、技能考核及评分标准。以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 开发1门融纸质课程、电子课程、网络课程为一体的立体化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中医内科学教学网络体系, 为教学提供双向服务功能, 成为全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共享资源库。
5.3 采用多种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
该模式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 使教与学紧密结合;以教材建设、多媒体技术应用为载体, 丰富了教学的信息量;以先进的实训中心、附属医院为实践教学基地, 利用病床多、病种多、病例多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阵机会,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实训—实习”教学体系, 使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5.3.1 注重传承与现代相结合
保持中医药传统特色, 体现现代研究成果, 结合现代诊疗手段,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如中医内科学的讲授内容除病症的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外, 还包括借助现代科技的相关检查的鉴别诊断。
5.3.2 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中医药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因此, 加强实训、实习带教、指导, 是中医药课程后期教学的主要特点。课程分理论教学与实训、临床实践教学3部分, 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思维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5.3.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加强网络辅助教学
在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注重结合临床来讲述及演示疾病的特征、现代诊疗技术的进展以及现代医学相关知识,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教学手段方面, 在注重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 利用录像、CAI课件以及网络课程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 进行优化组合,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悬念式、举例式等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他们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3.4坚持“四加强”一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教师言传身教, 注重教书育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是加强教学研究。坚持集体备课, 定期召开专门的教学会议,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生反映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推广。教师相互听课, 相互讨论,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使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法得到认同和推广。三是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 进行公开课教学活动, 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交叉听课、发放问卷调查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填写“教与学动态观测表”等形式动态监测教师教学效果。
5.4 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能力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教、学、做”一体化总原则下, 坚持“三个创新”, 即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考试与考核体系,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5年, 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建立学校与社会、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系统, 形成一个全新的“医教结合、顶岗实习”, 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校内、校外实训实习紧密结合,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院校合作等形式, 力争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习与岗位需要“零距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使学生成为适合医疗卫生保健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
5.5 学校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依托教学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 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 使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毕业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媒体等各方面的社会评价来看, 该教学团队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 进一步加强校院合作, 建立资源共享系统, 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注重技能培养,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近3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6%。
中医教学实践 篇10
1.1 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
在计算机实验课上.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上机实验时因不懂计算机操作而变得不知所措的现象。这说明, 学生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验之中。
1.2 学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键盘操作、系统维护、软件使用、硬件维修等。学生上机时间不足容易造成他们对基本操作不熟练, 影响他们以后计算机软件、硬件等方面的使用, 进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师教学组织形式简单
现在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分组循环方式, 即学生实验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这样, 就没有考虑实验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基础及其实际动手能力的差异, 没有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4 实验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灌输式教学多启发式教学少;早已安排好的程序式实验多,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少;实验报告纯粹罗列过程的多, 提出问题和分析实验结果的少。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学生很少自己动脑思考寻找原因, 而是依赖指导老师。[1]
2 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环节, 承担着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能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创新能力的知识领域。实验室应建立健全实验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书、实验课程表、实验项目管理等各种教学档案, 符合评估标准。实验教学内容上要适应学科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并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环节的每个实验均应有实验报告和批阅, 每科实验成绩均在该课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有相应的考核方法, 形式要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 均有成绩记载。学生与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课的重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学生应在开课前通过参观历届学生的实验成果和认真听学校举办的计算机讲座等方式, 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实验课的重要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的足够重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成立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带领学生参观附近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实际等。
2.2 编写有特色的教材, 改革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一, 改变教材内容, 按照基础类实验、综合类实验、设计类实验来安排教学内容。基础类实验包括计算机主机、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等内容。通过这些实验, 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技能, 使他们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对于综合类实验部分, 教师要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计算机编程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实验及其他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于设计类实验部分, 教师只需给出若干个设计课题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可, 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第二, 精简一些旧的实验内容, 合并那些内容相近的实验.避免重复, 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新的教学内容。第三, 鼓励高校教师自编教材。各个高校的计算机类型、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都不尽相同, 使用统一的教材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 各高校应在保证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 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具有各自特色的实验教材。
2.3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对不同类型的实验, 教师应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学生对基础部分实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编程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因此, 在学生做完基础部分实验以后, 教师应组织上机操作考试, 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对不合格者要督促其重做。计算机程序设计实验综合性较强, 难度较大, 对此, 教师可以把学生编成一个个小组, 采用集中讨论、分别编写的方式, 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确定所用计算机类型、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实验完成以后, 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和心得体会。对此, 教师不能给他们任何形式的提示或指导, 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程序设计类实验, 教师可采用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方案确定以后, 教师可根据任务量大小来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实验的各项工作, 并把所有的工作都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完成。[2]
2.4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摈弃黑板+粉笔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 采用“少讲多练”多媒体环境教学模式, 从学生的视觉入手, 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操作, 让他们能够很快接受。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变“学会”为“会学”,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实验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讲述实验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另外, 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5 采用课程作业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每个模块教学结束, 向学生布置一份作业设计, 如“Word图文单混排的作业设计”、“Excel应用作业设计”等, 在Visua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结束后, 学生要完成并提交一个应用程序系统设计的作业。学生提交的作业设计使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创意。我们体会到提交作业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舞台和创意的机会, 给学生创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 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支业务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实验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 要创造条件让教师经常参加有关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培训和学术研讨会, 使他们掌握新知识, 开阔教学视野, 及时了解计算机理论与实验课的发展趋势、动态。高校还要积极组织教师申报相关的科研项目, 以科研资金促进实验室建设, 用科研成果充实、改进实验内容, 使教师在科研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 结语
高校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 涉及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做好计算机实验教学。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推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涉及面广。因此高校只有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 才能把计算机实验中心建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实验基地, 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发善, 张万松.改革实验教学,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9) .
中医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脉象仪;中医诊断;实践教学;应用探析
中国分类号:R241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脉诊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我院先后新近十几台MM-3脉象仪仿生模拟手,它主要是乳胶管代替桡动脉,硅油代替血液,组成循环回路,通过模拟脉象装置能体会16种常见脉象,即浮、沉、迟、数、平、弦、滑、洪、等.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波行来反复训练,悉心体会,做到“心中明了,指下易辨”。
1.对过去传统脉诊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以往对脉诊实践教学主要采取:①讲解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②熟悉平脉的特征及常见病理性脉象的主要特征。③脉诊的定位、布指、以及运指的练习。④学生分组练习,进行相互体验反复进行脉诊训练。⑤教师和实训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学生手法。⑥书写实验报告。
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缺点是:①学生对脉象理论性的知识熟悉了,病理性的脉象比较少见,只能从文字上进行理解。②下指及运指把握力度不够好,诊脉不够熟练、手法生硬、而且同学相互之间练习不够严肃。③由于同学之间多为生理脉象,实践效果不明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进入实习阶段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诊断疾病。
2.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诊实践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脉象仪的使用对脉象四种属性及八种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
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有深浅、至数、节律、长短、粗细、流利度、硬度及强弱八方面的特征。脉象仪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对各个脉象认识和理解,而且更直接的体会典型脉象的指感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①深浅:浮取脉象搏动即为浅,沉取即为深,不浮不沉即为中。②至数:即脉搏的快慢。③节律:脉搏是否整齐。④长短:短即“首尾俱短,不足本位”长即“首尾端直,超过本位”。⑤粗细:对比不同个体的脉象,体会粗细不同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认识。⑥流利度:代表脉象是滑脉和涩脉,滑脉的流利感是“如珠走盘”,涩脉的“如轻刀刮竹”。⑦硬度:代表脉象是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
2.2 改进了传统的脉诊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过去我们只重视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忽视脉诊技能操作的练习,要想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需求,不仅要有扎实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在近几年我们对脉诊实践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掌握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强脉诊实践技能的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掌握诊脉的方法,实践教学也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脉象仪对病理性的脉象实践教学更为形象和全面化
脉象仪的作用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加强感性认识,脉诊中许多病理性的脉象必须通过脉象仪来加强感性的认知,它不仅扩大了学生对脉诊内容的训练范围,还补充了过去单调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练习不足。脉诊指感的训练也使学生较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对常见典型病理性脉象得到强化。
2.4 脉象仪使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脉象仪的使用改变课堂气氛,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枯燥脉诊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巩固了理论知识加深,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
3.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不足。
①脉象是人体全身性、综合性的生理病理信息的反映,它受个体差异性与时间性影响,因此脉象模拟手不能完全模拟人的脉象特征。②它将正常脉象的特征模式化,固定化,而简化了脉象与四季、地理环境、性别、年龄、体格、劳逸意识都有联系。③脉象仪在使用过程中手指容易晃动断裂、甚至老化,寿命短。④长时间使用导致硅油耗损,设定的格式出现异常,导致脉象错误的反应。⑤脉象仪运行时噪音显得有些大,破坏诊脉时的周围安静环境。
4.脉象仪补充了脉诊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但不能代替整个实践教学方法
脉诊的实践教学不能只靠脉象仪来完成,应该是它补充了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一面,是脉诊学习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经过几年的总结认为脉诊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首先了解脉象的主要特征,强调脉象中的重点及难点。②熟悉诊脉方法,部位和注意事项。③通过脉象仪来体会病例性的典型脉象。④在脉象仪上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重点脉象指感特征。⑤训练中要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脉诊的兴趣及热情。⑥带教老师要细心、耐心,及时纠正错误手法。⑦课后书写实验报告汇总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这种脉诊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受到学生和同行的良好评。
5.结语
脉诊是中医观察体内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识别病证、判断病情、分辨病机和推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脉诊临床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脉象仪应用能够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技巧和常见脉象的指感特点,取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弥补脉诊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廖福义.《中医诊断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N〕.2010年6月第2版55-68
[2]杨爱萍,陈启松.“脉诊”的教学方法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10卷第9期186
中医特色康复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12
1 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是人才的成才方向和规格,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建设和各个教学环节的依据。目前,康复治疗学教育在我国发展很快,但缺乏统一的康复治疗学培养模式与标准。1980年代起,西方完整的康复医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引入中国,并得到大力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中医学对疾病康复的认识历史悠久,方法丰富,具有长期临床经验的独特优势。因此,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要吸取西医先进的康复理论,又要利用和发挥传统康复医学的优势,具有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特色,使康复医学教育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培养的康复治疗师既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康复理论技术,又可以熟练运用中医康复技术手段,培养复合型的康复医学人才是我校康复治疗学的培养目标。
2 中医特色康复医学课程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定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启发学生临床康复思维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力争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良好的中西医知识背景基础,又系统掌握中医传统和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受到中医传统康复技能和现代康复治疗技能的双重训练,将中西医理论方法相结合或融会贯通[1]。教学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 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 康复治疗学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落实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的建设不能照搬国内外医学院校西医康复治疗学课程体系,而是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医康复医学内容,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学课程体系。需要对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全面的调整。以知识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对现有教学计划重新进行优化组合、科学设置、更新和调整了一部分课程,加强中西医康复理论的教学,突出和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康复治疗学的实践,以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及社会对康复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注重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2]。专业基础课要加强系统性,注意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的紧密联系,注意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的交融和互补,注意理解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临床课程要特别重视整体观和辨证观的临床运用,重视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的严格训练[3]。
具体的做法包括是在新生入学的前一年半时间内,学习基本的中西医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后一年半时间重点学习康复专业的知识和康复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对中西医康复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具体的课程上也做了调整和大胆的尝试,适当增加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的课时,减少普通基础课和对于康复治疗专业次要的医学基础课。增加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课程,减少了中医基础概论,病理学,药理学,免疫与微生物学等的相关课时。重点突出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学、临床康复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必修课程。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省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尤其注重强化学生针灸推拿理论和技能,加强传统康复技能培训,在教学中融入针灸推拿疗法,充分发挥和凸显中医特色的人才培养特点[4]。并与康复医学有机结合的理念结合目前康复治疗师职业考试中的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和讲授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专业岗位技能考试和发展需求的知识内容,并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培训。康复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之比达到1∶1-1.5,而且还增加PT 与OT研究的教学,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工作,又能从事科研工作。尽量争取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中医传统理论方法与西医康复理论方法并重,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并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注意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以及自选课的比例,进一步优化课程的设置。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单纯康复理论内容做适当删减,增加学生提问和师生互动环节;适当增加典型简单的病例讨论内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增加康复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如观看图片、影像资料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实践课程的优化: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时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尽量将大班学生分组,分组5-6个学生由一位教师带教,确保实践的效果;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充分实践,争取更进一步加深理解;适当增加病例讨论,让学生理解临床康复的全部流程与方法;增加见习机会,让学生多去医院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培养操作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康复治疗学的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应该大力提倡“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形象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场景式教学”、“会诊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并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贯穿其中。在教学的手段上,应尽可能的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观看图片,录像等,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教学网站,以及师生互动的平台,将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相关内容上网,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行选择学习、复习。使其对讲授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够形象、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弥补目前实验条件不足、课时少等缺陷。
5 教材建设和改革
康复治疗学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情况看,高水平的教材相对缺乏,特别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专业教材非常少。目前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人卫版的康复治疗学系列教材,包括《康复医学基础》、《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医学评定学》、《社区康复学》、《作业疗法》等[5]。但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应该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在学校的支持下,正积极组织康复医学教研室以及其它相关教研室的教师,联合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编写具有一定中医特色的康复治疗学相关教材,既涵盖西医康复的教学理念,又突出了中医药的背景,尤其是中医康复措施在康复医学临床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6 考核机制的改革
在考核机制的改革中,应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取消现有的以单纯期末考试闭卷的成绩作为总成绩的考核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制,重视和突出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机制上,采用口试、笔试、实践操作考试、平时课堂提问测验、平时作业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操作考试成绩等,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在操作考试中,应该能够特别体现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等。笔试中,采用从题库中抽取考题,命题难易适中,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结合,尽量避免人为命题出现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的问题,使考核机制规范化。
7 结语
康复医学是一门应用型的新兴的医学学科, 既要重视引进西方现代康复技术, 也要重视挖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康复治疗方法, 加强中医特色康复治疗, 推进康复技术创新。目前,中医康复学的一些治疗技术已为国外康复医学界所接受, 在实践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学科体系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特点。我校作为中医院校中较早开展康复治疗学教育的院校之一,已经积累了一些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学培养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充分将现代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与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课程相结合,着重中西医康复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着力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争取使中医特色康复成为康复治疗技术的新突破。但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将西方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相结合,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尚待解决。
摘要: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学是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开展康复治疗学教育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对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康复医学,课程改革,中医特色
参考文献
[1]唐巍,胡玲,倪朝民,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4):367-340.
[2]朱燕,严隽陶,张宏,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学四年制理学学士培养实践[J].中国康复,2009,24(4):287.
[3]卓大宏.关于我国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06-410.
[4]程先宽,董浩,王征美,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研究思路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4):14-17.
【中医教学实践】推荐阅读:
中医教学08-11
中医全科医学教学06-11
临床中医护理教学09-24
中医教学模式10-02
中医把脉入门教学08-15
中医学基础教学08-28
“中医护理”教学模式09-29
中医留学生教学10-09
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08-30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