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

2024-05-18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共10篇)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 篇1

新中国成立以后, 全国许多地方都兴办起了中医学院, 其对于我国中药学教育发展以及中医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并且培养了许多中医工作者。但是, 目前中医药大师级的人物却很少[1], 这不得不引起当代中医药教学工作者的反思:大师级人物的缺乏是由于大多数医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不够。本文对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展开分析, 现具体介绍如下。

1 中医药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 到处都有中医药文化的反映。在上古时期, 雷公医学问答、黄帝与岐伯等有关医学的传说就已经出现, 并且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创作了《内经》一书, 从而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 中医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本源具有一致性, 所以, 我国文化表现出儒医合一的独特之处, 许多文人都以“不作良相救国, 就作良医救民”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既反映出当时中医在社会中的地位, 同时也表明中医药文化和政治文化具有互通之处。例如, 汉时的张仲景既是长沙的太守, 也是治病救人的中医, 而且他所编著的《伤寒论》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更是被人们称为千古医圣;汉代的华佗, 在年轻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 后被征召到部队当中做官, 但是他拒绝就职, 而把毕生的精力倾注在医学研究上, 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 被认为是中医史上的一代大家。唐代的孙思邈, 也曾多次拒绝隋唐两朝对自己的征召, 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医药事业, 并被世人称为药王。此外, 还有晋代的皇甫谧、元代的朱丹溪、明代的李时珍等著名中医药大家[2]。

中医药的相关内容在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中也都有相应的体现。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关于扁鹊对其弟子子豹与子阳指导药熨、针灸等治疗虢太子厥的相关历史记载, 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对医学的教育。同时在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 也有大量描写中医药文化的篇幅。由此可知, 曹雪芹对我国的中医理论具有极高的造诣, 其中关于疾病的相关描述十分专业。同时, 古代的诗歌创作也有很多体现, 从《诗经》、《楚辞》开始, 我国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基本上都涉及到了中医药的内容。例如, 在唐、宋两代, 有大约百首诗歌是单纯为吟咏医药而作的, 其内容广泛、形象生动、无所不包, 独具情趣。而且《诗经》中关于药物的记录超过了20种, 记录中的这些药物到现在依旧是中药中十分常见的。孔平仲在《常父寄半夏》一诗中, 对诸子年幼无知, 看到半夏之后争而食之, 并引起轻度中毒的现象进行了描写。诗人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调向人们说明半夏是有毒的, 只有经过处理以后才可以食用的医学小常识。南宋词人辛弃疾也写了《定风波》, 其中嵌入了14位中药名, 让人读来十分有趣。例如“山路风来草木香, 雨余凉意到胡床”一句中就嵌入了“木香”和“禹余粮”两种中药的名称, 情景交融, 令人叹为观止[3]。

综上可知, 中医药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我国中医学得以发展与传承的一个重要基石。从“笼中捉鸡、秀才学医”和“秀才学郎中、如同拾根葱”等相关谚语也可得知, 那些具有传统文化功底的人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的相关内容, 可以在中医方面取得更突出的成就。

2 我国中医药文化所面临的危机

虽然我国中医药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在中医药的相关教学中却经常被忽略, 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忽视, 极大地影响到中医杰出工作者的培养。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 我国大学生当中, 只有大约7%的人知道《内经》, 而可以对这些经典名著进行诵读的人更是寥寥可数, 即使一些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也无法对四大经典进行通读。更令人悲哀的则是, 最能体现我国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医学史与医古文两门课程现在已经成为医学专业中最冷门的, 在有的学校甚至已经被取消了。许多中医学学生只是在人云亦云地应付着各种考试。

另外, 由于长时间受到西方科学主义的大力冲击, 现在西医的一些科研标准已经成为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准;而且在社会上还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 例如“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等论调[4]。许多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前的中医危机, 而其实际上是文化的危机。因此, 中医要想获得发展必须要用中医药的相关文化来武装自己, 提高自身, 只有这样中医才有可能突破当前的困境。

3 加强中医药文化相关教育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相关教育对于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为中医学理论提供发展的基础, 有利于中医学学生对传统中医理论进行理解。

我国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历史典故等内容,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需要[5]。

此外, 借助于文化可以更好地向民众宣传中医的必要性,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并接受中医, 减少对于中医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张宗明, 申宁.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医学与社会, 2010, 23 (8) :97-98.

[2]黄学武, 高海利.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5) :1272-1273.

[3]黄爱明, 马维平, 陈文, 等.中医文化在中医专业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5) :146-147.

[4]张宗明, 文庠.医文结合培养高素质中医文化传承创新人才——访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吴勉华教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3 (3) :129-136.

[5]李隽, 董正华.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 2011, 30 (2) :29-31.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 篇2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医学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便成为重要课题。我校一直担负着为基层培养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及乡村医师教育的任务。针对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医疗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力、分析力都很强,但普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学习时间短等特点,我们在多年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效果显著。

1 对象:选取2012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不批次2个班的学员为教学研究对象,每班124人。对照班,采取优化改革前教学;其中女生84名,40男生名,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7.3岁。 实验班,采取優化改革后教学:其中女生80名,男生44名,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7岁。两组学员均为吉林省长春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时表现、性别、年龄等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 方法

2.1 对照组《中医诊断学》教学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基本采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一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员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员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考察学员理论课的掌握情况

2.2 试验组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方面组织教学

2.2.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对象是有着临床工作经验的乡镇职医师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他们有理论深造、临床经验进一步充实、巩固、完善的要求,这就为教学提出了要求,中医诊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情景教学教案、互动式讲课稿、考核项目、考试内容予以调整,做到内容精选,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在职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练习等过程,理解其意义;从而达到共识,全体都得到提高。由于采用了模拟医院操作、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成功地达到了成人医学教育教学目标。

2.2.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PPT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使原本抽象呆板的文字、图像变得鲜活,生动,充满趣味性。可以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为避免知识的枯燥无味,采用PPT学习,处理过程脉络清晰,可达到熟练化的程度,继而得到灵活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教学法;PBL即“基于问题式学习”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基础、学员为主体、教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1~2个病例,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讨论,并在讨论完成之后要求每位学员写一份相对完整的门诊病志与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课程讲授及学生分析问题情况给与总结,不仅要向学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且需要对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培养了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员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2.2.3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法 结合乡镇医院的实际设施及医疗条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由带教教师模拟病人,学生可扮演医生对模拟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和基本治疗。针对学员所出现的问题,由实训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问诊顺序及技巧,实验室检查的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充分引导学员在“动中做”、在“动中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易理解、易记忆。

3 结果

3.1 考试分数的评价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尺度,也是校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均对各种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实验组考试分数>85分者为87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P<0.05。考试分数为70~85分者,实验组33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P<0.05。考试分数为60~70分者,实验者4例,对照组70例,两组比较P<0.05。考试分数为>60分者,实验者0例,对照组14例,两组比较P<0.05。

3.2 临床能力评估 现有的医学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能力的评价,用考试分数衡量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评估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员总成绩,这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创造热情。

4 讨论

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特点,教研组以独特的视角认真研究教学改革,让学员主动参与PPT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改良式PBL)教学、互动式教学、模拟医院情景教学中,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师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教与学的负担都轻了,双方有了良好的愿望,充满了信心,师生能够自发交谈,打破了沉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成人医学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范晔.成人教育中《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改革与思考病例 [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0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 篇3

1 病例教学的作用

1.1 改变了学习观念

中医护理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辨证施护为核心,具有独特的护理操作技术和养生护理、饮食护理等灵活多样的护理方法。在中医护理教育中实施病例教学法将使学生长期以来习惯的、被动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主动学习过程,教学中适时引入相应病例,有助于加深和

山西中医学院(030024)巩固学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展示病例,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一些临床的气息,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体现出理论知识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例如,通过卒中康复护理的病例教学,学生们在讨论或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掌握了康复护理具体的良肢位的摆放方法,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在疾病各期的训练方法,避免了教学中出现的滞后性,促进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2,3]。

1.2 改变了教学观念

目前中医护理教学方法仍较传统单一,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主动参与。中医学从最原始的形象思维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导,重视辨证思维和演绎逻辑,学生在学习时难免感到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理解与记忆困难。因此要提高中医高等护理教学效果,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及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内驱力。在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方法可以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创造了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4,5]。

同时,病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病例的选择、同题的设置,到如何组织引导好围绕案例的讨论,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准备,教师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和收集临床中的适合病例,提高病例教学的能力与信心。在实施病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精心选择病例,因材施教,以恰当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学习,也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病例制作成CAI课件,真实地展示患者表现,使这种教学方法达到新颖、独特及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 病例的选择

2.1 结合培养的目标

中医高等护理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医护理临床能力的培养,它包括了在护理程序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护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临床护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初次接触中医护理临床课教学时,应精心筛选些覆盖基础知识面广的病例,通过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医护理的理解,激发其学习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病例分析,再逐渐选用些比较复杂的病例,使学生了解临床疾病复杂性及多变性,提高学生辨证施护的理论水平[6,7]。

2.2 选择合适的病例

一份好的病例应该符合“三性”,即代表性、启发性、可讨论性。即指那些能够体现出典型的相关知识、方便设疑和深化、具有思考和讨论余地的病例。而真实的病例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有一个真实的结局或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因此,选用与教材上疾病主证与辨证分型接近的在临床护理中的真实病例。在组织病例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要学生着重掌握的内容是什么,从这个病例出发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些内容[8,9]。

3 病例的分析

3.1 针对性病例分析

针对性病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故病例要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内容,在分析这类病例时抓住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展开。如在讲授饮食护理时,首先通过八纲辨证的理论分清病例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然后把所属症型的非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辨证施护的基本方法[10]。

3.2 启发性病例分析

启发性病例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而是通过巧妙的构思,生动的病情描述,对病例中隐含的理论问题和辨证要领,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对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类病例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全面,以利于对疾病辨证施护内容的全面认识。学生分析时依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以达到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的目的[11]。

3.3 渐进性病例分析

渐进性病例的难度要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而逐步增加,贯穿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讲授卒中的康复护理时,要抓住卒中的分期与分型特征,从急性期、恢复期到后遗症期的康复护理逐渐进行病例的展开,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增加病情的复杂程度,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启发、示范、解惑,与学生互相交流,并调动所有学生投入其中[12]。

3.4 讨论性病例分析

先布置要讨论的病例,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诱发学生考虑问题,并分组讨论,让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阐述他们小组的分析讨论意见。教师的任务在于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洞察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做补充及完善。在讲授各病证的中医护理问题提出时,在讲授护理程序在辨证分型中的运用时均可采用讨论性病例,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3,14]。

4 结论

中医护理学的内涵非常丰富,是多层面、多结构的概念组合,它包含护理理论层面、护理方法层面和独特的护理技能层面3个方面。在中医高等护理教育中采用病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教师教得生动、丰富。可以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理论和技能,可以拉近学生与临床的距离,使中医护理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辨证施护过程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在中医高等护理教学中将病例穿插在教学过程和内容中的教学方法。方法在教学中应用病例的选择、病例的分析来提高教学效果。结果可使学生学得轻松、牢固,教师教得生动、丰富。结论在中医高等护理教育中采用病例教学法,可使中医护理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使辨证施护过程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现代教育 教学方式 科学教育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能够有多年经验,不同专业学科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都有成就,但体育教学中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仍处于表面状态,对大学体育专业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有限。如何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积极作用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水平、改善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是我们现在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在深思的问题。

一、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少大学体育教学人员认识到了大学体育教学居于弱势群体地位的现状,以大学生体质变弱等现实为依据引发了大众对大学生体质状态的担忧。大学体育教学部门提出了改革大学体育教学的要求,希望通过大学体育教学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并借此提升高校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这一改革要求确实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各界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了许多,但在这几年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大学体育教学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很多地方的大学体育教育只注重增强学生体质,而忽视了体育精神的教育,学生被动接受体育鍛炼,却没有培养出实用的终身体育意识。

在以锻炼大学生体质为核心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贫乏,先进教学理念没有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现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没有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这些现代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身为体育教学工作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也许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让这些先进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实用效果,会对我们改变现状有所帮助。

二、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设备的改进方面,而应该有更全面的应用。

1、大学体育教学中开放性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现代化教育手段引进校园的时间不短了,大学体育教学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已更新换代了好几次,但由始至终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设备只是被大学体育教师当做一种工作的辅助工具在使用,对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作用显著,但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格局影响不大。

其实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还可以深入挖掘比如:大学体育教学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设备的帮助制作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课件,让大学体育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至少也该有几节生动自然的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大学体育教学的意义。还有学校应该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信任,将学校中富有现代化特色的先进教学场馆正常开放。

2、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先进理念的传播

大学体育教学无法达到实效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教学者身上,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最根本的原因。

教学的人应该先有一个明确的体育教育目标,有意识的对现有的落后观念进行改进,然后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者和管理者中进行先进理念的传播,帮助大家开拓思维,并在教师之间集思广益找出让大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大学体育教学者应该从思想到行为上都已经处于成年阶段的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清楚的明白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知道教学者在为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均衡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学生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给予教学者更多的启发和建议,两相互验证提高教学效率。

3、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加强互动交流

大学里学校采用的是公开选课的方式让大一、大二学生选择自己所要学校的体育科目。但是很多学校只在选课这一项上让人看到了一些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简单应用,其他时候大学体育教学仍然是回归初高中时期的教学模式。这种学生选课的方式看起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让师生见的隔阂加深,让学生刚刚对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有所期待便又被“凄惨”的现实打回原形。

另外,学生在不了解课程的情况下选择课程,教师不知道学生的情况选取学生,最终导致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被降低。体育老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安排课程,学生不知道教师的安排,也只是被动接受体育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不是小学生不需要由教师过多的去承担已发兴趣的责任,但却需要得到真正平等的尊重。学校完全可以借助现有的选课系统,进行延伸建设,即使只建立一学期的师生交流系统,也有助于体育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关大学体育教学方面的互动交流。

三、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研究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非常有用的教学辅助工具,还应该是大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技术,既可以转化为实用工具为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服务,又可以帮助大学体育教师处理各种与体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数据收录、分析等相关工作,让教学研究的基础阶段和后期分析阶段变得轻松许多。

个人的几点浅见并不能完整诠释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积极作用,但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所有在职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的大命题。思考和研究这个命题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出更多高效的大学体育教学方法,对提升大学体育教学地位,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目标都有帮助。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这个命题深入思考下。

【参考资料】

[1]邢丽娜,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

[2]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课中的应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12).

[3]王森,浅析高校体育教育改革[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22)。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 篇5

在教学中, 本人主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已有品德、智力能力的作用, 发展学生的人本意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外, 重点通过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情感, 使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 学习方法、技能技巧等, 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达到学会学好, 能学会学。为了更好的把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 同时顾忌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观念的个别差异, 让学生会学习、会观察、会思考、会辨证、会判断。在教学中, 我有意识的与学生多交谈, 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课堂人际关系, 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尊重学生的个性, 相信学生的潜力, 遇事多让学生去想去做, 让学生能做敢做达到会做, 在做中提高能力, 增长才干。在人际互动关系中, 促进学生互动, 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倾听、合作, 达到彼此情感的交流, 使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思维灵活性、创造性得到长期的发展。同时我还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留给学生自学的任务, 让学生在自学中去领悟、发现, 发掘自己的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 渗透于各门课程教学中, 本人就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实施的素质教育谈几点做法。

1 思想品质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思想品质在所有素质教育中是第一位的, 因为人的思想品质决定了人的价值观、世界观, 其对一个人的成长甚至对国家、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具有指导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借鉴、引进了外国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等积极的、健康的东西。同时, 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涌入。随着社会迅速发展, 特别是网络信息的传递, 人们的交往相当频繁, 使得每个人的思想品质不可避免地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未成年的学生更是易感人群。众所周知, 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 怎么做人、做事, 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当今社会, 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中医学基础是一门中医药领域中的入门基础,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 内涵着哲学哲理、人文文化、职业道德, 勤劳奉献等内容。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德高望重的医学家, 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精湛的医术, 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代, 尤其是青年学生学习的。我在讲授中国各派医家对中医药发展所做贡献时, 不仅仅强调了他们的医术贡献, 也突出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对后世的影响, 象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等令国人感到自豪的医学家, 我通过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生平轶事、敬业精神, 谈他们的理想和个人追求等。特别是孙思邈, 他同情病人, 医德高尚, 一生不慕名利, 布衣素食, 把毕生的精力, 献给了医药事业。《千金宝要》的序言告诫行医者, “要视病人如亲人”, “不为名利行医”……。这才是药王为人为医的精髓。通过名医的生平故事,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德, 怎样做才算有德。一个人的专业知识, 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一定水准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也非三日之寒。德是什么?德是一种品质, 德是一种修养, 是一种境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学习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的道德。

2 知识技能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在教授知识方面, 我不否认学生学会多少知识是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 那么, 怎样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觉地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特别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因此, 要想在将来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学会学习。各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 就中医学基础而言,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久远, 奥妙无穷, 在其发展过程中, 各种成就的实现, 都与当时社会现实分不开的, 基于此, 在教学中, 我不时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他们带着兴趣去图书馆、资料室或利用网络查阅文献资料, 进一步了解历史, 研究中医的发展, 从而, 获取更多的中医知识, 同时, 我还在有关章节加强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耳能力, 如诊法一章, 随着课程内容的进行, 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行、色、动态以了解人的健康状况;通过听各种声音了解病人的虚实寒热;通过按摸脉博、病变部位了解病之所在及病性。同时, 结合所学知识, 让学生利用周末到医院门诊, 药店去体验实践,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一份体验报告, 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实用价值及现实意义。经过这样训练, 学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并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有序性。在这个过程中, 我还进一步加强引导, 认真组织学生, 如相互讨论或介绍经验等。在整个课程教学中, 我利用教本、查阅有关知识和社会小体验互相结合, 使学生在中医深奥知识的学习中, 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 同时也增强自信心, 健全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3 体、美、劳、群等素质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

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应当是心身共同提高的素质教育, 在我们的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传授德育、智育, 同时也要将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热爱劳动、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 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医基础教学中, 随着课程内容的不同, 我随时有的放矢的穿插这些内容, 如在审美方面, 不仅仅让学生明白有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是美, 热爱劳动是美, 身体健康也同样是美, 并让学生自己检测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找出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 通过实践每人写一份总结。这样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在疾病的发病原因中正气的主导地位, 同时, 也让他们认识到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在人际关系方面, 我通过讲授中医的两大基本观点, 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来启发学生, 我认为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观, 不仅局限于医学界, 同样也可以解释人的社会关系,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和谐, 什么是和谐?我认为和谐就是在统一整体中相互协调, 在人则是相互了解、理解、谅解、支持、帮助等, 同时统一整体内部也时时存在着矛盾, 而矛盾又各不相同, 所以, 解决矛盾就要用辨证的观点去对待, 不同的问题, 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去解决。基于此, 在中医基础教学中, 我不仅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观点贯穿于教学内容, 又把它放宽到社会关系中, 使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 也领略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 我还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增强自己的和谐意识,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创造一个和谐环境而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这样的教学, 我发现同学之间的矛盾减少了, 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使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上了一个台阶。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 篇6

1 当前中医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伴随着扩招,中医教育所延用的统一化、同一规格层次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与挑战,使得扩招以来的人才培养质量滑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1]。当前,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正面临着诸多困难。

1.1 经典教学薄弱,中医特色缺失

纵观当前中医高等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普遍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医经典教学薄弱,中医特色不明显。从课程设置来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最著名的四大经典课程均为必修课,但其他的中医著作如《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很少涉及;从课时数上来看,4门经典课程各开设一个学期,目前课时仅为54~72学时;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来看,经典课教学中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己背诵、阅读、理解引导不够,结合实践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全面、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不牢固,中医特色明显缺失。

1.2 西化较严重

中西医学由于其科学范式的差异,在没有完成其范式融合和“基因”重组前,二者的本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近代来的中医教育从办学宗旨到课程设置都明显烙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印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沿袭并强化了这一倾向[2],这就导致中医院校在开设中医专业的实践当中,明显受到西医的影响。历经中学阶段现代科学学习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西医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使得中医思维难以建立,加之医疗市场利益驱动,导致强势文化的西医逐渐盖住了中医,学生更注重西医课程的学习,呈现了严重的西医化。

1.3 临床实践水平不高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尤其是中医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把跟随师傅门诊、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作为中医教育的关键,“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已成为中医培养的共识。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医专业学生成倍增长,师资、实验实训中心、见习实习基地等各类教育资源却没有同步增加,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学生跟师学习、积累临床经验的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课程选择与组织不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对知识的实践性重视不够,加之管理未理顺等因素,导致培养的学生临床实践水平不高、不会看病,人才培养质量滑坡。

1.4 科技创新能力不高

中医学科本身的特色,如中医注重经验积累,其望闻问切、中医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都不是机器、西医药所能替代的,这是中医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正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也是导致中医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的致命弱点。而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吸纳了现代人文科技、西医课程体系,注重中医人的现代思维与科技技术的培养,但是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欠准确,教育模式过于传统,教学理念与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中医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能力不高,难以与时俱进。

2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考

扩招后,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但多数中医院校的教育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时代,其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大众化时期主要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而不是精英型的人才[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面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思想都要尽快转型,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众化教育。结合实际,笔者做如下探讨:

2.1 分类人才培养,明确培养目标[4]

中医药院校大部分都是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实行分层分类培养,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及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使学生既有将理论转化为临床技能的能力,又有应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临床技能,也要有一定的管理、专业研究与创新等方面知识及能力;还要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医学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现代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发展中医的能力[5,6]。

2.2 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

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渊源。回顾历代名医的成才之路,中医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是绝大部分名医成才之本。所以应强化经典著作的诵读,相应增加课时。同时在经典与临床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强调中医经典著作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增加经典的临床实践课,要求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经典指导临床,继而通过临床实践去体悟中医经典著作的精髓。同时加强教师临证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上临床,建立教师临床机制;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2.3 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夯实传统文化功底

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秀才学医,笼里捉鸡”,这虽是一句俗语,但却反映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医学是建立在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主流哲学的宇宙论、辩证思维一脉相承。只有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才可能建立起很好的中医思维。另外中医典籍多为生涩的古文,只有具有良好的古文功底,才能读懂领会中医典籍的含义,继而运用于临床。因此古代无缘跨上仕途的穷秀才们为了谋生转而学医,很快就能够入门,成为不错的医生。今天现代中医的培育也必须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积淀。

2.4 优化中西课程设置,强化中医诊疗思维

对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西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技能知识也是必须的。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中医学专业必须以中医课程为主,应遵循“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原则,突出中医特色,“先中后西”以利于建立中西医诊疗思维为原则;“中西结合”以加强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学新生历经中学现代知识体系训练,易于接受西医观念,形成一种西式认知思维范式,建立了先入为主的西式思维,便难以认同和理解中医药独有的学术思想与思维方式,因而很难学习、领悟中医学的知识精髓,更不可能运用中医药的学术语言进行知识创新和临床实践。因此在中西医课程设置上坚持“先中后西”的原则,恰当处理好中西医课程比例,以强化中医思维的建立。

2.5 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疗效,疗效是判断中医科学性的关键,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7]。只要有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够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中医,中医才可以持续传承。可以说,临床实践是中医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一是要增加临床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学时,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二是改革临床教学模式,后期教学、临床课程教学要与临床医院形成良性互动;三加强对临床课程教师的培训考核,提高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四是加强对中医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建立新的见习、实习基地,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管理,缓解当前见习、实习基地紧张的状况。

2.6 注重现代技术运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医要与时俱进的发展的关键是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及时注入现代科学技术新思维、新认识、新技术。通过学习运用新知识,舍弃中医理论中过于直观、猜测的东西,增加科学的、实证性的新内涵。为了培养适应现代要求的中医人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设置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基础课,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2)注重科学思维和方法论的教育,增加科学思维方式、科技与学术发展史、科研思路与方法等课程,提高科研与创新意识;(3)增设现代技术选修课,优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的研究,增大经费投入,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扶持大学生参与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2.7 深化中医教材改革,丰富教学手段

加强教材建设,深入研究,改变中医“中医理论难懂,中医书难读”的困境,开展直观教学研究,根据中医学学科规律,适时合理地配用直观教学模具及辅助手段,展现出传统教材、传统课堂上难以实现的阳性体征、特征和语言上难以表述清楚的抽象理论和感觉,运用直观教学强化了中医辨证思维,打破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中医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中医事业接班人,需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分类人才培养;强化经典著作学习,增加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课;增加人文选修课程,夯实传统文化功底;优化中西课程设置,强化中医诊疗思维;加强临床能力培养,提高临床实践水平;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深化中医教材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办法[8],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中医人才的培养是满足卫生市场需求和大众化教育社会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进步与发展的真正希望所在。

摘要:中医学是世界上唯一从古到今没有中断过的一门学科,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本文试对大众化教育视野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医,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贾谦.中医式微与教育失误[J].医药世界,2006,(7):4-5.

[2]卢传坚,朱旭红.浅谈中医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医教育探索,2010,(3):10-12.

[3]叶祝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反思和展望-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访谈[J].探索与争鸣,2009,(2):4-6.

[4]黄政德,熊辉,李江山,等.多层次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14-16.

[5]张兄武,徐宗宁,付保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1,(2):50-51.

[6]刘志鹏,杨祥,陈小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34-36.

[7]李艳红,毕立雄,张顺贞.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60-61.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 篇7

九年来, 我在从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尝试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体育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一、多媒体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我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 感觉到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很广泛, 我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课件对开发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工作者的水平要求

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 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 即有运动生理学、某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体育常识和对我国年龄段身体水平情况的了解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还必须懂得体育教学。因此, 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2. 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

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课上, 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 身体练习仍然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易学易懂, 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从事身体练习。

3. 课件匮乏由于研究人员对体育科目多媒体课件的开

发重视不够, 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 体育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

二、多媒体技术引入体育教学初试

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学院, 在校期间开始接触多媒体电脑。当时我接触的体育方面的软件多是游戏性质的, 但多媒体电脑游戏不同于普通的电子游戏, 它具有较高的智能性, 且画面生动、逼真。例如:在原地单肩投篮的教学中, 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 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 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体育知识的“原型”, 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 激发学生想创新。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 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学体育学科教学中来,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引入时代活水与中学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我从事体育教学后, 在一次篮球课上讲到传切、空切、联防等篮球战术配合时,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 因此学生在配合教师进行战术示范时表现迟钝、紧张, 结果花费了许多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又组织学生看录像, 由于没有专门的篮球赛进行讲解, 结果学生往往被录像中的扣篮等精采场面所吸引, 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 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图解法教学不直观且繁琐, 与现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不吻合, 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总结几次对篮球战术配合教学的失败教训, 我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游戏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我采用电脑公司制作的“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 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 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 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致。课外活动时许多学生主动模仿练习, 并且在班组篮球赛中能够作出精彩的战术配合。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翻滚、单杠的回环动作等。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 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 教师过多的重复示范、讲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 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将“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过程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 就能做到化动为静、化抽象为形象,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 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 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 提高了教学效果, 缩短了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教学整合中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

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 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 才能有激情。体育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的空间, 课前充分做好准备, 了解和分析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结合实际, 有的放矢。通过体育录相带、VCD碟等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 全面刺激人体各器官, 能使学生从角度轻松愉快的接受信息, 避免呆板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例如, 在课本篮球部分,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 由于这一动作牵伸全身多个关节, 节奏较快, 动作复杂。因此掌握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电教手段, 先让学生观看篮球比赛的录相及VCD碟片, 欣赏精彩进球。让同学们产生浓厚兴趣, 激发学习上的激情和求知欲。在同学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回放“单手肩上投篮”这一动作的慢镜头。然后把镜头定格在“蹬、伸、屈、拨”四个技术要点动作上, 并用投影仪在银幕上显示出相应的文字说明 (即具体动作要求、易犯错误等) 。讲课做到了重点突出、语言简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为实践课上的模仿和练习打了坚实的基础。

四、合理利用电教手段, 优化体育课教学环境

由于体育室内课理论知识较抽象, 文字、材料、插图单调, 体育实践课动作技术强, 结构复杂, 学生理解吃力, 模仿不得要领。如果把理论和实践知识有创造性地制成投影片, 并与录相带、VCD碟片的部分镜头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完整技术动作, 通过“慢镜头”或“定格”的方式逐渐展现在学生面前, 逐次讲解各个分解动作, 抓住重点, 讲深、讲透, 让学生在屏幕上清楚地看到所要掌握动作的技术要仿领, 增强理解深度, 激发学生向所喜爱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项目模仿学习的兴趣, 创设教学环境, 以动静相结合, 声像合一,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从而有效地调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应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利用电教手段, 能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

在体育教学中,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的限制, 许多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技术动作难以掌握和完成。如果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达到“启其所感, 导其所难”的目的。也为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例如, 学习“挺身式跳远”一节时, 仅靠体育教师课堂上瞬间的几次示范, 学生很难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如果通达VCD、录相机把优秀运动员比赛练习的动作慢放出来, 可以让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模仿这一动作。然后把助跑踏跳、腾空滑翔、展腹挺胸、缓冲落地四个要点分别定格播放或回放。同时教师结合画面, 恰到好处的分析讲述, 从而突出了教学中空中展腹挺胸的重点, 突破了助跑踏跳的难点, 存在问题也迎刃而解。

五、利用电教手段,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

从美学角度讲, 体育本身就是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它有着强烈的美感和价值。像韵律体操、各种运动技能技巧、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课的学习都需要教师自身示范动作, 作为媒介来塑造美的形象。然而体育教学内容之多, 而且技能之大, 又是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样样精良做到的。如果使用电教手段, 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体育教学中的各种技能技巧, 可较好的帮助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欣赏及评价。如在艺术体操的教学中, 许多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学习, 不能真正地领悟其中美的价值。如果通过有计划地、有组织地使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让学生观看艺术体操录像, 同时加上体育教师的技术指导, 学生们就逐渐领悟了其中美的内涵, 陶冶了情操,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他们的动作也显得舒展、大方并初具欣赏韵味了。

综上所述,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诸多不利因素, 处理室内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从而合理使用电教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优化教学环境。同时, 对每位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来说, 都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电教手段, 从而使体育教学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双边活动的主阵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能取代教师, 但能大大优化课堂结构。由此可见, 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开发潜力是巨大的。将多媒体技术引进体育教学领域潜力很大, 只要我们不断探索, 认真实践, 就能够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 篇8

1 现代物理消融技术概述

射频消融是一种热凝固疗法,即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引导,将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利用频率较高的交变电场产生射频电流作为加热源[5],局部温度增高( 中心温度可达100℃左右[6]) 使肿瘤组织迅速发生凝固性坏死。微波消融治疗是通过影像技术的引导,将植入式微波天线插入肿瘤中心,在短时间内产生局部60 ~ 100℃的高温,即通过对生物组织的内源性加热使肿瘤原位灭活或局部根除[7,8]。高强度聚焦超声主要通过高热效应和空化效应灭活肿瘤细胞,可在短时间内 ( 约1秒) 使靶组织温度升高 到70 ~ 100℃ ,导致蛋白变性,使靶组织产生不可逆凝固性坏死[9]。激光消融通过经皮穿刺,将有孔道探针直接插入靶组织,再经孔道置入光纤,由其导入的激光能量向周围扩散,光能转化为热能,以高温损毁组织,使组织凝固坏死[3,9]。冷冻融以超低温作用于靶组织,导致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性坏死,使肿瘤超微结构及环境发生改变,阻碍肿瘤生长[10]。目前液氮冷冻疗法已逐渐被淘汰,应用最广的是氩氦刀冷冻消融。在CT或B型超声引导下将氩氦刀刀头经皮准确穿入肿瘤中心,可籍氩气在刀尖产生急速绝热制冷效应,在几秒钟内将肿瘤组织温度降低至零下100℃以下; 又可籍氦气在刀尖产生急速制热效应,迅速将冰球解冻及急速升温至50℃。冷冻时肿瘤细胞内形成冰晶,快速升温使细胞内的冰晶爆裂,癌细胞坏死[11]。

2 物理消融的中医本质———毒

恶性肿瘤一旦形成,就具有迅速生长、扩散和流注等特性,必须及时采取以毒攻毒的手段,最大限度的给予消灭。以偏纠偏、以毒攻毒之法,古已有之。宋代东轩居士《卫济宝书·痈疽五发篇》: “猛烈之疾,以猛烈之药,此所谓以毒攻毒也。”而以毒攻毒的现代含义,不仅局限于中药内服外治,还应包括各种医学手段: 手术、放疗、化疗和局部治疗等[12]。物理消融技术,利用温度的偏性,以毒攻毒,摧毁肿瘤细胞,自当包含其中。

毒,在中医里有多层含义。从治疗意义上讲,即是指治疗药物的偏性、纠正作用。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具有若干特性,前人称之为“偏性”,意指以药物偏性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是凡可辟邪 安正者,均可称为 毒药,故曰毒药 攻邪也。”[13]后世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类经·疾病类·五脏病气法时》对毒之偏性做了进一步阐释: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其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盛耳,而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盛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清代医家徐灵胎也有论述: “凡药物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而自得之。”

药饵之偏性,以“毒”概之。现代物理消融技术,是以温度骤变,极热或极冷效应直接杀伤消灭肿瘤细胞,是中医“大寒大热之品”概念的延伸。因此认为,现代物理消融技术,具有中医疗法中“毒”的属性,亦可以“毒”名之。

3 物理消融的阴阳属性分类

《淮南子·天文训》: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13]物之可分阴阳者,在于其共性之“一”。一而后,可分阴阳。现代物理消融技术,皆是以温度的骤变,即大寒大热为治疗手段。从产生的温度效应来讲,可以进行阴阳属性分类。

热消融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和激光消融,主要产生组织细胞性蛋白固化,继而引起组织坏死, 使肿瘤组织原位灭活,从而达到局部根治肿瘤的目的。热消融的物理源虽然不同,但它们使细胞即刻发生凝固坏死的热生物机制是相同的[14,15]。产生热效应,以高温破坏肿瘤,至热至阳,可认为是中医所谓的“热毒”。冷消融目前以氩氦刀为主,超低温冷冻引起癌细胞死亡的机制是细胞的脱水、皱缩,细胞电解质毒性浓缩和PH值改变,细胞膜脂蛋白成分变性,细胞内冰晶形成和冰晶的机械性损伤,血流瘀滞和微血栓形成,以及免疫作用[16]。这种产生寒效应,低温摧毁肿瘤细胞的消融方式,至寒至阴,归为“寒毒”。

4 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择不同消融技术

尤在泾曾言: 积阴之下,必有伏阳[17]。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微观辨证”方法,借助于现代诊断技术,发现肿瘤在体内明显占位,其体有形可征,属“阴”,即“体为阴”; 且肿瘤具有生长发育趋势,局部温度升高,具有“阳动”的功能,即“用为阳”。因此肿瘤生于阴而长于阳,是一种阴阳合体的邪气,具有生命属性[18]。

任何一种物理消融技术,以极偏之性,可以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摧毁瘤灶,但是因其阴阳属性的不同,治疗作用各有侧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阳化气,阴成形。”张介宾解释为: “阳动而散,故化气; 阴静而凝,故成形。”热消融技术,为阳毒而制阴,以毁其体为要。至热至阳,可以抑制或阻止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邪,即抑制阴成形的过程。有人研究热消融治疗不但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其热效应也能促使肿瘤抗原的暴露和释放,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宿主主动免疫效应,还可以增加局部血流和淋巴液循环,加快组织再生和修复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反应[9,19]。冷消融技术,为阴毒而抑阳,以制其用为主。至寒至阴,抑制或阻止肿瘤阳动之性, 抑制其阳化气的过程。寒主收引,性凝滞,冷冻可使小血管收缩甚至凝结形成血栓,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具有止痛效果,能刺激机体免疫反应,激活抗肿瘤免疫,从而抑制残留癌细胞,并且防止或减少术中癌细胞扩散。动物实验表明,使用氩氦刀冷冻、射频、微波消融治疗兔VX2肝癌的研究中, 氩氦刀冷冻在减少肿瘤残留和转移方面,优于射频和微波消融[20]。

目前临床上对微创消融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实体肿瘤,对于冷热消融手段并无明确的选择性。《本经》曰: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谓: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提出了寒热治则总纲。因此,对肿瘤局部进行辨证,根据阴阳属性不同,选择不同的消融方式,将会更加符合中医理论对现代技术的指导。尤其是PET/CT在临床的应用,将结构和功能成像相结合,使对肿瘤的局部辨证成为可能。根据中医理论,局部代谢较高,生命活动旺盛,为阳证,当首选氩氦刀冷冻治疗。局部代谢不高,生命活动不旺盛,为阴证,可先考虑热消融如射频、微波等治疗。从脏腑角度来说,例如肝脏功能主动、主升,为阴中之阳,可考虑首选选择冷消融方式,以寒毒制其用。胰腺主运化水谷,阳气最易受伤,为阴中之阴,可优先选择热消融手段,以热毒毁其体。临证时,需根据临床实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选择消融方式。

5 小结

物理消融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疗效肯定。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局部辨证为依据,实施个性化的消融方案,是新的理念,还有待于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充分论证。中医理论为体、现代技术为用的肿瘤“物理消融治疗”新模式正逐渐形成,并渐趋成熟,对发展中医外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现代物理消融技术,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环节。物理消融以温度骤变,极热或极冷效应直接杀灭肿瘤细胞,具有中医疗法中“毒”的属性。从产生温度效应来讲,可进行阴阳属性分类:热消融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和激光消融,产生热效应,以高温破坏肿瘤,为“热毒”;冷消融目前以氩氦刀为主,产生寒效应,低温摧毁肿瘤细胞,归为“寒毒”。肿瘤生于阴而长于阳,是一种阴阳合体的邪气。分别运用“寒毒”、“热毒”,热毁其体,寒制其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局部辨证,有选择性的使用消融手段,完善微创消融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对发展中医外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设计教育中的素描教学初探 篇9

设计教育 素描 素描教育

素描一词在汉语中指用线条勾勒、描绘、临写物体的意思,它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是绘画和设计的基础,素描教学在美术与设计教育中,一直是以纯艺术再现为原则进行造型基础训练。

设计教育中的素描与传统的素描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和传统的素描区分开来又被赋予自己独特的内涵——设计素描,“设计素描( 也称之为结构素描),则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为重点,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它基本上适用于一切立体设计专业(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画面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设计素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描绘能力、结构分析能力和塑造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协调能力。设计素描的目的除了培养造型能力外,最终目的在于训练设计者用立体的思维去看待和理解设计对象”。基于这种目的下的设计素描教育更侧重于对学生设计意图能力的锻炼。

当然在具体的手段和方法上设计素描和传统素描也有不同。设计素描不同于绘画,它更强调结构的领悟,重视作画的过程中,这就使得设计素描非常注重基准线的把握,在基准线确定后,根据透视的有关原理画出另外两条透视缩减更为强烈的边线,从而得出准确的基准面。在这一过程中一直贯穿着理性思维和透视原理的运用。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也是紧扣着设计的目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主要用简练、明了和精准的线条以达到科学、精确的表达物体结构的目的,基于这种目的就使得设计素描非常的注重细节特征。这些不同就使得在素描设计教育中也要采取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素描教学作为绘画教学的基础,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培养了大量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素描教学显然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同时,素描教学的发展却并没有与之同步,依旧在沿袭过去的做法,这样一来,以往的严谨性、规范性,似乎成为制约现代社会素描表现的障碍。”在设计素描方面就更显的如此了。这就需要素描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理念的局限,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首先,加强基础训练。设计素描的基础是点、线和面的运用,这就要加强学生对这些基础元素运用能力,提高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点线面构图表现的能力。在设计素描中点线面是形体塑造和表现的重要手段,点线面表现力的强弱,对表现技巧的影响很大。通过这些基础训练,要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点、线、面运用的主次,强弱和刚柔的运用。同时还要能够灵活的掌握点、线、面的辩证关系,从而能够在形体的勾勒中把他们良好的科学的结合起来,以达到精准的表现形体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观察训练。“观察,实质是一种思考的方式,通过素描,可以认识自然,发现设计,它强调并要求在整体造型活动中,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来运用大脑,给设计赋予人性化和人情味。”设计与平面作图不同,这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维观察”能力,通过“三维观察”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中把握形体的本质。要想锻炼学生的能力,就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设计素描中,要对要描写的形体做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从上下、左右、前后几个角度进行观察,除了视觉观察之外,还可以对所有进行素描的形体进行触摸,以达到精确地把握形体的结构关系、体面关系、比例关系和空间透视关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全方位的观察把握事物的本质也是进行设计素描的基础。所以在设计素描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训练。

再次,要在生活中体验。点、线、面的运用只是为设计素描提供了基础的工具,多角度的观察是我们把握形体重要手段,但是观察得到的东西更多的是表象的具体的东西,设计素描毕竟不仅仅是单纯的素描,我们不仅要勾勒出具体的形体,还要使其具有艺术的灵性同时又要对生活,为社会服务,要想做这些仅通过视觉获取外表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在生活中体验。一个设计者,只有与生活接触,逐步积累生活中的形象,进而触摸生活的本质,才能够创造出有深度并能够为社会服务的设计。当然这一点不是在课堂上能做到的,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融入到生活之中。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学生大多生活在校园或者有限的几个角落当中,也认识不到融入生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指导。当然能够把生活的气息带入到课堂中来时最好不过的,这就需要设计素描的教育者,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起“生活即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

最后一点就是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我想教育工作者,对于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都是非常熟悉的,都知道想象力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想象力不是凭空存在的,不是虚幻的海市蜃楼,是建立在对事物的观察和你对生活的理解之上的建构,但是这种建构不是感性形象结合,是理性的创造。掌握观察并融入生活的我们有了建构想象的因素,但是还需要掌握一定思维方式。较为常用的一种就是逆向思维方式,就是在进行某一构想的时候,要打破常规,努力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去思考,进而构建合理的设计。在思维的过程中,要用突破常规的勇气,尤其对待以往的设计,不要囿于经典的局限,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典范,但是不是让我们来膜拜的,要有勇气比经典做的更好。在思维的过程中,切忌钻牛角尖,就是说在思维的过程中不能一条道走到黑,要试着去尝试其他的方向。当然这些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设计的道路上做出更好的素描作品,也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设计素描已经和以往的素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教育方法也是随之而变化,只有在教育和学习中把握现代设计素描的特征并积极就新的学习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

参考文献:

[1]王亚英,郝雪鹏.设计素描概念初[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01).

[2]余岚.突破传统教学——设计素描教学初[J].音体美教学研究.

[3]周瞳.现代设计教育中的素描教学初[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4,(12).

[4]范子慧.浅谈设计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J].教学与育人札记.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 篇10

把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用于课堂的实践, 首先要对任务的概念进行界定。任务是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件事情而用目的语进行的有交际目的的活动。任务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有某些相似之处, 它是人们日常交际活动过程的再现。任务应是有头有尾的完整的交际活动。任务往往有一个非语言的结果。衡量一个任务是否成功, 要看有没有一个结果。任务是人们在学习、理解、体会语言的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一个任务是精心组织的, 以促进语言教学为目的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任务是一种可以受到学习者选择的影响, 可以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理解而变化的活动。这种活动需要学习者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有意义地使用语言。交际任务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来理解领悟, 处理问题, 发挥创造, 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做这样的活动时, 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他们的语法知识去表达意义上, 而不仅仅是机械地使用语言的形式。凡是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进程的活动都是任务。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根据这一教学途径设计语言教学大纲, 以及编写语言教材不是按一定的顺序罗列或介绍语言项目, 而是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逐一学习各个语言项目, 而是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任务。任务型语言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上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语言教学模式, 即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 是在交际教学理论框架之内的一种教学途径。从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历程来看, 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有Prabhu, Nunan, Willis, Skehan等。Willis (1996) 将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交际式语言教学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的逻辑发展并指出:涉及实际交流的活动是语言教学的必要条件;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可促进语言教学。Fees (1998) 对任务型教学做出了以下假设:任务型教学注重的是过程, 习得者通过参与交际活动或任务习得语言;任务必须是实际的并且有方法论指导;活动与任务必须是按语言自然习得顺序来安排。

二优化师生课前教学任务研究

教师只有课前针对所要上课内容进行充分准备, 才能上出高质量的大学英语课, 才能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利用现代网络媒体辅助备课随时可以收集整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信息。例如, 2006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 笔者在浙江海洋学院教授C06级学生《新编大学英语》, 当时海洋学院C班大多数班级没有多媒体教室, 平时学生上网机会较少。2007上半学期笔者担任C06电信1班和C06储运1班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前一个班级是多媒体教室, 后一个班级是普通教室。笔者在备课时, 首先深入地考虑如何引导大学一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单元课文题目是说着不同的语言)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 笔者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查阅了几家兄弟院校网上共享教学信息和资源, 有效地充实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但两个班级真正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差别很大。C06电信1班是多媒体教室,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课前在网上下载了一个8分钟左右的小短片, 内容是关于男性和女性在对待同样事情时的不同态度。虽然是一个小短片, 但同C06储运1班相比,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小学到高中, 大多数学生基本是在考试分数决定成败的学习氛围中成长的, 主要是从教师或书本那里被动地接受知识, 相对来说,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每个学生都以一定的身份参与讨论、协商、探究等活动, 这就需要每位学生查阅大量相关知识,

教师备课工作准备充分只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则大大降低了听课效果。如果学生能有效地准备课前学习任务, 那么在课堂上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会明显地提高, 接受新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同样会有大的改善。有效地借助于现代网络媒体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学习任务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同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 前面提及的C06电信1班和C06储运1班, 每次上新课前笔者都会布置学生查阅与下次上课内容相关的资料等一些学习任务。由于所学专业不同, 两个班级平时接触网络的机会不同, 在作业的完成质量方面和课堂参与活动方面有明显的差异。C06电信1班68%的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完善作业质量。90%的大部分课前准备成果在课堂上得到展示。而C06储运1班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总体信息量少, 不全面, 非常有限地重复以前积累的知识信息。通过教师提醒及讲解, 接受的新知识点没有自身实践过程。每次上新课时两个班级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及课堂效果有极大的差异。

三优化课堂教与学效果

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课堂上。如何使课堂中的学习效率最大化, 是每个教师和学生所关注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从教师或书本那里接受知识, 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把学生的参与、探究、归纳和合作等学习方式放到头等地位。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改变过去死记硬背和单纯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变被动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成为主动的, 从而从整体上优化了学习方式。在课堂上,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真实而又全方位地展示所学语言背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的综合运用, 使教学过程形象化、有序化、趣味化, 感受到纯正地道的英语, 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讲授大学英语新课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梳理, 让学生充分掌握语言难点。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多信息、高效率。例如, 在学习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我是怎样识字的》时, 笔者先把Helen Keller和她的老师Ann Mansfield Sullivan的照片及生平介绍给同学们。然后根据课文设置了一些问题。同学们非常认真地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交流与讨论等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但他们还是无法设身处地想象Helen Keller是如何识字的。C06电信1班是多媒体教室, 课前笔者在网上下载了Helen Keller10分钟左右的电影片段。当电影片段中感人情景真实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时, 其中几位女同学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男同学们的表情很严肃。观看后, 班上所有学生很长时间无法平静。他们有感而发, 畅所欲言。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作好了铺垫。他们深深体会到了为什么Helen Keller说:“在这个重要的日子快要结束时, 已很难找到一个比我更加幸福的孩子了。我躺在自己的小床上, 回味着这一天所给予我的欣喜, 渴望着新的一天的到来。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期盼。”通过借用电影片段展示Helen Keller识字的过程, 使学生有感而发, 发表自己的感受,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C06储运1班是普通教室, 笔者只能口述一些场景。看着同学们一脸漠然的表情, 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笔者深深感到差距太大了, 同时真正体会到了在一个班上课是一种快乐享受, 而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是一种沉闷压抑的滋味。

四优化师生课上复习总结

如果课后学生不及时巩固复习课上所学语言知识点, 学生会很快淡忘。课后复习应该是一个归纳总结过程, 同时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我们通常是在讲新课前用20分钟左右时间在课上回顾前一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的难重点, 教师布置复习任务。通常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通过相互提问并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教师随时解答各小组成员无法解答的疑难问题, 同时会把典型疑难问题共同讨论。对于C06电信1班, 课前笔者会将复习内容拷贝到电脑上, 复习时一边讲解, 一边通过点击鼠标把复习内容系统地显示出来。90%左右的学生参与到复习任务中来。而对于C06储运1班, 笔者只能用板书结合口述讲解, 80%左右的学生没有参与到复习的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S.Fees, Text-based Syllabus Design[M].Sydney:National Centre for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8

[2]J.Willis,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In Longman, 1996

[3]JaneWillis, D.Willi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Heinemann.1996

[4]金辉.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5]金品卓.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上一篇:足底压力分布下一篇:评价参数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