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临床护理

2024-05-18

现代中医临床护理(精选11篇)

现代中医临床护理 篇1

高血压病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而顽固性高血压占整个高血压人群的5%~10%, 在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比例占3%~29%[1]。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 (JNC7) 对顽固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当使用包括1种利尿剂在内的、足够而合理的3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且所用的3种药物已达到最大剂量, 但血压仍未控制到140/90mmHg以下目标血压者应为顽固性高血压[2]。中医药及现代中医护理在改善高血压病症状及防止靶器官损害方面显示出自身的优势。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 我们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现代中医临床护理干预, 6个月后随访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就诊与我院难治性高血压患者90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干预组男23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63.60±6.60) 岁, 病程平均 (8.90±4.40) 年;对照组男24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64.00±6.6) 岁, 平均年龄 (9.20±4.40)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难治性高血压病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修订版) 》中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有糖尿病, 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过敏体质或多种药物过敏者。

1.3 研究方法

1.3.1 健康教育

(1) 高血压一般知识教育:如高血压概念、病因、药物治疗和与非药物治疗的方法、血压控制不良的后果。 (2) 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及时了解患者每天睡眠情况及主观感觉, 帮助分析影响睡眠的原因, 及时消除干扰因素。当血压升高时应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病情缓解后可适度运动, 如每天早晨散步、打太极拳, 使身心得到良好休息。

1.3.2 饮食指导

饮食应定时定量, 体重超重则需节食, 并增加体力活动, 尽量达到标准体重;以清淡素食为主, 宜食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如鱼类、瘦肉、兔肉、牛肉、豆类及豆制品等;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所以, 高血压患者宜多食含维生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要限制食盐的摄人量。常用食疗:具有预防高血压和降低血压的功能。 (1) 芹菜汁:新鲜芹菜250g。将生芹菜洗净, 用沸水烫2分钟, 切碎捣烂, 滤出汁即可。每日2次, 早、晚餐前饮之。 (2) 醋花生米:将花生米浸泡醋中, 7日后即可食用。每日3次, 每餐时吃10粒。 (3) 冬瓜草鱼汤:冬瓜、草鱼各500g, 先将鱼煎至黄色, 再与冬瓜一同加水适量, 炖1小时, 少许食盐调味即可。每日1~3次, 佐餐食鱼饮汤, 宜经常食用。

1.3.3 戒烟限酒

通过教育让高血压患者充分认识到戒烟限酒的重要性, 并付诸行动。建议每天饮酒量不超过15~20mL, 不饮烈性酒, 同时多给予心理支持以达到戒烟限酒的目的。

1.3.4 用药指导

(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 需长期治疗, 必须按医嘱坚持服药。只有持之以恒, 坚持治疗, 才能控制血压, 减少并发症。 (2) 降压药物通常是从小的剂量开始服用, 逐渐增加,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 再根据药物的效果修改剂量.以达到降低血压、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目的。 (3) 可根据医生的指导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来增强药物协同作用, 减少药物剂量, 抵消副作用, 提高疗效。 (4) 如使用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时, 患者应了解药物的副作用, 改变体位时动作应尽量缓慢, 尤其在夜间起床时更要注意, 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 (5) 血压, 应以逐渐降低为宜。一般年轻人控制在120/80mmHg~130/80mmHg, 老年人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患者在治疗期间要经常测量血压, 并根据血压变化, 调整降压药的剂量, 使血压缓慢下降。

1.3.5 调查方法

鼓励患者在出院后记录生活方式改善情况、用药情况及定时测量血压等。出院6个月后, 电话通知患者来院复查24小时动态血压;对药物依从性以及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 无失访病例, 调查率为100%。

1.4 观察指标

1.4.1 24h动态血压

观察干预前后24h收缩压 (SBP) 、24h舒张压 (DBP) 、24h平均脉压 (PP) 的变化。采用美高仪动态血压分析系统:型号MGY-ABP1产地中国。

1.4.2 心理评估

观察干预前后焦虑自评及抑郁自评分数的变化,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评。量表及评测方法参考《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1.4.3 服药依从性

服药依从性评定采用Mofisky推荐的评价患者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的4个问题:“你是否有时忘记服药?你是否偶尔不注意服药?自觉症状改善时你是否曾停止服药?有时服药后自觉症状更糟时你是否曾停止服药?”4个问题的回答均为“否”, 即为依从性佳;4个问题中有1个及以上的回答“是”, 即为依从性不佳。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各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统计结果, 当P<0.05时,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后患者24h时动态血压变化

见表1。

2.2 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生活方式和药物依从性比较

见表2。

3 讨论

闻锐研究显示[3], 中西医结合对顽固性高血压病有较好疗效, 临床上应根据每个人的情况, 采用中西药物, 有机的结合和配伍应用, 再加上合理现代中医护理, 便可呈现多层次、多靶点的多效性, 定能达到近期治疗和远期调摄的目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命。研究发现[4], 良好的生活方式可减少75%的脑卒中和55%高血压、尤其是心态平衡十分重要。在愤怒与痛苦时, 由于动脉血管外周阻力增加, 可使舒张压明显升高, 在恐惧时, 由于心输出量增加, 造成收缩压升高。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的人血压更易升高, 可能由于紧张和焦虑使血管紧张性增加, 阻力加大, 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 而使血压增高。总之, 通过有效的现代中医护理, 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同时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和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有效地控制了患者血压, 降低了难治性高血压发生心、脑、肾并发症的危险, 从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现代中医临床护理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9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45例) , 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 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现代中医临床护理干预。制定调查表, 观察干预6个月后, 2组患者24h动态血压降低情况、服药依从性, 心理状态等情况。结果 现代中医临床护理6个月, 干预组较对照组24小时动态血压明显降低 (P<0.05) , 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现代中医临床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建立良好生活方式,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中医临床护理,难治性高血压,动态血压

参考文献

[1]陈锐华.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策略[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8, 21 (12) :1233-1 235.

[2]余振球.顽固性高血压的定义、病因 (上) [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14 (9) :23.

[3]闻锐.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36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7 (1) :58-59.

[4]叶曼, 张静平, 刘宇.生活方式与高血压[J].护理研究, 2006, 20 (9) :2357-2360.

现代中医临床护理 篇2

《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总结

为有效地保护和进一步发掘、推广绿色疗法,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中医临床技术水平,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在绍兴市医学教育中心和新昌县中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于2011年06月17日—06月18日在新昌县中医院住院部三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市相关专业的卫技人员共285人参加了本次学习班,其中外院学员35人,本院学员250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初级职称259人。

学习班项目负责人梁君妃系新昌县中医院梁君妃,副主任护师,从事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多年,曾到浙江省中医院中医护理模式病房进修深造,曾主办绍兴市继教项目4期,省级课题《肺喘灵贴剂穴位贴敷佐治肺炎喘嗽(风热犯肺)临床研究》已顺利通过验收,临床经验丰富。本学习班特邀请本院心血管内科周若锋主任医师、推拿科王仁灿副主任中医师、小儿科马立海副主任中医师等专家授课,对捏脊、耳压疗法、拔罐疗法、贴敷疗法的含义、作用机制、操作、适应症、各种疾病的取穴等作详细讲解,并进行操作示范。使广大医护人员学会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方法,熟悉心血管疾病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及其辨证应用。通过培训旨在使医护人员弥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干预措施中所存有的薄弱之处,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医疗资源以及中医中药的独特疗效,对推广我国中医药文化和促进人民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学习班课程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深受参会人员的好评,为更好地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能,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平台。

章宝珍

中医气虚体质的临床护理与分析 篇3

【关键词】气虚体质;中医;临床护理

中医认为气虚常由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病机主要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治疗原则以补气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一些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开始寻求治疗,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在这种背景下,中医体质学和中医治未病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对我院收治的280例中医诊断为气虚体质的患者进行中医临床护理,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8-2010年间收治的中医临床诊断为体质气虚质的患者280例,其中男性患者128例,女性患者152例,所有患者年龄在34-68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46.7岁,病程1-20个月,平均5个月。患者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无力、自汗、舌淡、脉虚无力,身体表现为肌肉松弛不结实、心理特点表现为性格比较内向。

1.2患者选择方法依据《中医体质类型分类和诊断依据》对本组280例患者进行评分,让患者对诊断标准中的所有问题进行回答,每题按照5个等级进行评分,对所有患者的原始分和转化分按照标准进行体质类型判别,结果显示有271例患者为气虚体质,9例患者为“基本是”气虚体质。

1.3患者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如果患者平和质转化分≥60分,其余8种偏颇体制转化分均<30分,则判定为“是”;平和体质转化分≥60分时并且其余8种偏颇体制转化分<40分时,判断为“基本是”;这两种情况之外的判定为“否”。原始分计算方法:原始分=患者各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分)/(条目数*4)]*100%。

1.4护理方法

1.4.1心理护理因为临床上气虚体质患者心理表现比较突出,一般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由于元气不足,在公共场合或者集体场合不愿意表现自己的特长,对于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缺乏勇气,不甘于冒險。针对患者的这些特点我们鼓励患其在没有人的房间或者公园将家具或者树木当作观众,自己进行演讲或者歌唱等活动,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患者大多变得活泼开朗,胆识亦会相应增强。当患者性情开始发生转变,脏腑内气机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1.4.2饮食护理指导气虚体质的患者多吃一些温性、补益的食物,气虚患者的食补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用糯米、桂圆、莲子等熬粥喝,每日一至两小碗。也可用兔肉、鸡肉、牛肉等煲汤。平时可多食大枣、葡萄干,还可以在患者平时的食物中加入红薯、山药、南瓜、小米、甘草、豆腐等,或指导患者每日用黄芪20克泡茶喝。对气虚较为严重的患者指导其服用四君子汤。

1.4.3中医针灸按摩临床上,对患者的气海穴、肺俞穴、肾俞穴、关元穴进行针灸,可以起到滋补元气之功效,辅以捏脊推拿按摩,10天一个疗程,连续进行5个疗程的治疗,然后进行疗效评价。文件调查的内容为:你容易气短吗?容易疲劳吗?容易头疼吗?容易心慌吗?喜欢安静吗?懒得说话吗?等。

2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患者气虚体质的所有表现完全消失,舌苔脉象完全恢复正常,所有调查问卷回答显示正常。显效:患者气虚体质的表现明显消失,舌苔脉象基本恢复正常,回答问卷3条以上正常。无效:患者气虚体质的主要表现及次要表现没有改善或者有加重倾向,患者问题回答有2条以上正常。

2.2治疗效果280例患者中治愈54例,显效122例,有效9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8%。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葡萄干有健脾补气养血的功效,虚弱患者最宜食用;南瓜性温,有润肺益气之功效;豆腐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作用;牛肉味甘辛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山药有补而不滞、不热不燥、滋阴补气等功效,而甘草则有补气益脾,清热解毒等功效,还可以缓急止痛、补脾润肺。另《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之功效;兔肉辛平无毒,补中益气。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在自身生命过程中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形态结构,这种形态结构在人生理和心理上与自然、社会环境通常是可以相适应的,而气虚是人体在生理或者心理上处于不良状态,体力和精力有着明显缺乏感,极其容易疲劳的现象,现代医学称之为亚健康。

在本文中,医护人员从气虚体质患者的心理特点入手,为患者创造虚拟的交际环境,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消除患者内向、胆小等心理障碍,饮食上注重滋补,适当进行中药调理,更有利于气虚体质患者向平和体质的转换。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从数据上证明了中医气虚体质护理的有效性。总之,中医体质学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的结果,对于气虚体质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被大量推广。

参考文献

[1]米继强.捏脊配合穴位推拿对小儿气虚体质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0(02).

[2]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04).

现代中医临床护理 篇4

现代护理的着眼点是整体的人, 护理对象不仅是患者而且包括健康人, 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护理方式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框架的整体护理, 强调人是生物、社会的统一整体。系统化整体, 护理的内涵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高度协调统一。

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理患者的经验, 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 他们之间即有相辅相成的协调作用, 又有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从而维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人体各脏腑、经络、气血、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中医历来医护不分家, 强调“三分治, 七分养”, 因而其护理理论同样是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医护理学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 适用辨证施护的思想和方法, 根据临床所见病症, 采取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 这与现代护理学的整体护理内涵极其吻合。

2 护理程序与中医辨证施护的一致性

护理程序与中医辨证施护有一致性。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框架的现代护理学是一种科学的确认和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工作方法, 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同时解决患者与病的问题, 使患者达到最佳的状态。运用整体观念看待患者, 并进行护理。各个环节有机会结合在一起, 环环相扣, 协调一致, 始终贯穿着以护理对象为中心, 以满足护理对象的需要为基础, 以解决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为根本目的, 体现了现代护理学的高层性和智能性。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和精华, 其源于中医辨证施治。即室运用中医辨证的原则, 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辨证施护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措施, 辨证是决定护理合理性的前提和依据, 施护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观察患者, 了解病情, 通过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辨证求因, 确定护理诊断, 并制定实施护理措施。看来中医的辨证施护与西医的护理程序上存在某些一致性。

3 心理护理与中医情况护理理念和实践相一致

心理护理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语、表情、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交往来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感障碍、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而由生物、理化因素所导致的疾病, 也会使患者产生各种心理反应, 患者顾虑、忧愁烦恼, 所以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沟通、了解、分析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解决其顾虑和烦恼,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现代中医临床护理 篇5

【关键词】糖尿病足患者;中医护理;足部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4-4949(2014)09-0468-02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在腿部组织和脚的病理状态,通常会引起感染、残废甚至截肢。中医上讲糖尿病足是因为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会导致不可帅血,阳衰导致不可温煦,寒凝导致血液瘀滞,长此以往会引起患者肢端的坏死最终形成坏疽[1]。此病主要由于患者气阴两虚、经脉不畅、血行瘀阻导致肢端失养,久而久之热毒形成血瘀,引起脱疽。在临床观察中主要表现为足部变凉发麻,肤色淤青或变紫,偶尔会疼痛,感染处抵抗力下降,伤口愈合速度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伤口久久不能愈合,进而不得不截肢等情况。这种病在中医上属于"痹"、"消渴病"、"脱疽"等范畴,是糖尿病致死或伤残的并发症之一[2]。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4月到2013年4月间诊治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对其进行中医的足部护理,报道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到2013年4月间进行中医足部护理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4.61±2.04)岁;糖尿病病程3个月-12年,糖尿病足病程3天-2.5个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两组在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分期和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分期和分级:A期指足部没有感染,没有缺血期;B期指有感染期;C期指缺血期;D期指有感染并伴随缺血。1级是指当前足部无溃疡但有危险因素;2级指足部表浅溃疡;3级指溃疡深至肌腱;4级指足部病变累及骨、关节。

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即综合治疗血压、血糖、血脂等,并诊疗下肢血管的感染情况,进行局部清创。对于部分已经感染了的糖尿病足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抗生素的使用,并配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来改善下肢的循环等。

对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足部皮肤的中医护理加强:

对于没有皮肤溃疡的护理方法如下:护理人员应该尽量保护患者足部,避免被外界伤害,引起皮肤感染。每日睡前让患者泡脚,水温维持在38℃左右,每次20分钟左右,然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仔细擦干,观察双足是否感染足癣。如果被感染,则用中药清洗,具体成分包括土大黄25-35g、一只黄25-35g、生甘草15g左右、白及10-20g,每日一剂进行清洗。如果护理时恰逢冬天,患者必须穿宽松且柔软的袜子和鞋子,干性皮肤者可以适当涂抹润滑油脂。注意不要让患者碰到热水壶、电暖气之类的东西,不能用刺激性强的消毒液,另外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家属不能将趾甲修剪过短等。

对于已经有皮肤溃疡的患者护理方法如下:患者应该用中药泡脚,以达到泻火、清热、燥湿和解毒的效果,具体成分包括苦参、大黄、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各30g,用4000mL水煎服半小时。泡脚时水温38℃左右,每次半小时,后用红外线在40cm左右处照射局部,每次15分钟。如果患者溃疡较深,脓液及坏死组织较多,可以进行切开引流或清创,对创面进行常规消毒后再用0.9%NaCl溶液冲洗,后用中药和红外线分别进行浸泡和照射,最后用赛胃安、双黄连、维生素E等轮流涂抹创面。

1.3诊断标准

痊愈指皮肤温度和颜色恢复正常,无疼痛感,触觉恢复正常,开放性创面愈合;有效指有异常感的皮肤减少,坏疽分泌物减少,创面有所恢复;无效指皮肤异常范围无变化甚至扩大,坏疽分泌物无变化,创面无缩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如表1。

3、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病时间贯穿在气阴两虚、阴亏燥热、阴阳俱虚的各个阶段,病情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血瘀,除此之外各种外来伤害也是重要原因[3]。在西医看来,当血糖升高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会升高,血液粘稠度也会增加,这正符合中医的淤血阻络说法。具体指阳气不能温养四肢称为标实,淤血停滞加重阴亏称为本虚,标本虚实,二者相互转化,整体以虚为病发原因。糖尿病足通常表现为足部间歇痛或者夜间痛,一般为淤血阻滞所致,气阴亏损会导致肢体麻木,甚至间歇性跛行,阳气受淤血阻滞,无法到达四肢,则肤色会苍白、紫暗,皮肤冰凉。所以,对糖尿病足患者来讲,在基础治疗时辅以中药治疗既能缓解病痛,改善病情,又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首先采用内科治疗,例如扩血管、抗感染、常规降糖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足浴疗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本文通过两组患者的不同护理方式可以看出,观察组在使用以上所述方法护理后,总有效率达到90%,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所以采用中医进行足部护理不仅可以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病症,减少致残率,而且可以防止恶性发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芳,陶妍志,文静. 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应用[J]. 四川中医. 2010, 28(4): 125-126.

[2] 石艳,刘威. 86例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0): 314-315.

中医内服膏方现代临床运用进展 篇6

关键词:膏方,综述

膏方首载于先秦古籍《山海经》[1],其中记录一段关于羊脂类药物涂抹皮肤来达到防治皮肤皲裂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痛疽》中载有豕膏,《灵枢·经筋》中载有马膏膏法,以油膏的形式涂抹患处,达到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属外用膏。内服膏剂始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载大乌头膏和猪膏发煎。前者治疗寒湿痹痛,考虑乌头有毒,在制作上通过久煎去毒,保留温阳散寒之性;同时用蜜糖收膏缓和药性;后者用血肉有形之品熬膏内服达到补养形体的作用。下有孙思邈的苏子煎、地黄煎及金水膏,又有王涛的阿魏煎、蒜煎及鹿角胶煎。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载膏方三十首,张聿清《膏方》中膏方用药以达二十多味,收膏时多用阿胶、鹿角胶,强调辨证论治,对后世医家影响颇大。

1 内服膏方补肾强体

邹燕勤教授[2]用膏方治疗肾病以补肾为主,着重辨证论治,补肾气习用黄芪、续断、山萸肉、狗脊、杜仲、怀牛膝;补肾阴常用生地。山萸肉、熟地、女贞子、制首乌、制黄精、枸杞子、百合;补肾阳每遣仙灵脾、仙茅、菟丝子、巴戟天、鹿茸片、紫河车、肉苁蓉、锁阳、潼蒺藜等。膏方制作上主张平衡为要,兼顾气血;护胃为先,结合患者体质。张云鹏[3]常在冬季运用膏方治疗慢性疾病,认为人体的体质减弱与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老年人脏气衰退,气血运行迟缓往往是各种疾病产生的原因。冬季膏方重视脾肾,补益五脏,通过充盈元气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张镜人[4]运用膏方主张调制三宝,脾肾并重。认为精、气、神者,人之三宝,膏方中用人参、黄芪、党参益气,熟地黄、山萸肉、菟丝子等养精填髓,茯神、远志、枣仁等养心安神。三宝兼顾,使病家得以聚精养气存神,实乃祛病延年之道。张继泽[5]膏方制定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因时治宜的原则。凡开膏方前先按中医脏腑辨证确定受损脏腑,如无明显脏腑征象又无器质性病变,则按气血不足、脾肾不足作为制定膏方的依据。认为膏方为中医冬季进补的传统方法,通过冬季进补达到治疗慢性病和提高体质的作用。其膏方组成讲究杂而不乱,补中有行;对膏方的服用时间、剂量、服膏禁忌详细说明。徐经世[6]认为冬季进补蕴含着深厚的中医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防病强身的传统方法。冬季进补包含着养生和治未病的思想,其适应人群广泛,除可以对慢性病患者予以调治外,对少者可助长发育、提高智力,对中青年可增强体质、保持青春常驻,对老年可延缓衰老、保持健康。冬季膏方以人参养荣汤、大补阴丸、二至丸、还少丹、龟鹿二仙丹等经典方剂为主药,临证加减应用。王庆其[7]冬季膏方开方时注重几大原则:临证时,问诊注重四要。即近问上中下、远问过去病、再问脂糖压、女问经带产。上中下即睡眠、饮食、二便。立方重三元,即治既病、调体质、和胃气。用四味中药形成“组药”来拟方。如健脾止泻药组米仁、山药、扁豆、莲子。又如治胃酸药组黄连、象贝母、吴茱萸、海螵蛸。降糖药组黄芪、葛根、苍术、玄参。降压药组天麻、黄芩、石决明、桑寄生等几十种药组。

2 内服膏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徐珊[8]应用膏方治疗脾胃病主张补脾益气的原则下,注重补治结合、补清结合、补行结合、补消结合。在冬季进补的原则下,针对脾胃不好的患者于冬季膏方调补以补脾为主。周福宁[9]用膏方治疗肝硬化,认为肝硬化是肝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相当于中医学的黄疸、积聚、鼓胀、昏迷,肝病进展到肝硬化阶段,脾胃已败,不能接受中医汤药治疗,选择膏方是最佳的调补剂型。早期用香砂六君子、逍遥丸、茵陈胃苓汤加减制膏调治;有肝脾两虚、气血两亏、心脾失养的,用归脾汤、归芍六君子汤、乌鸡白凤丸加减制膏调治;有肝肾阴虚、气阴两伤、瘀血阻滞的,用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鳖甲煎丸加减制膏调治;进展到气阴两亏、肝肾阴虚。脾虚湿滞、淤水互结阶段时,用调营饮、鳖甲煎丸、除湿丹加减制膏调治。马贵同教授[10]擅长膏方治疗脾胃病。认为膏方的处方当与一般汤剂相似,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辨证尤以八钢辨证为重,辨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根据辨证结果拟定处方用药原则,同意膏方以补为主,讲究以平为期,补中有通,补而不滞。

3 内服膏方治疗肺系疾病

郑小伟[11]运用膏方治疗肺系疾病,制作膏方以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扶正补虚兼顾祛邪,用药清灵顾护胃气。膏方集参麦饮、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胶诸方加减以固本,加用桔梗、海浮石、瓜蒌皮、法半夏化痰,荞麦根、金银花、鱼腥草等清热,佛手、陈皮、白豆蔻行气护胃。盛丽先[12]善用膏方治疗小儿哮喘,认为冬季膏方适用于小儿哮喘缓解期和非急性发作期,辨证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对急性期以邪实为主的忌用,配方用药必须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因人因证因地因病因体质而异。具体配伍原则为上下焦受损,当治中焦;肺之气变,首重肃降;补气不用人参用党参,补肾宜平不宜大温。吴银根教授[13]运用冬令进补的膏方治疗间质性肺病。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肺肾,病机为肺肾气虚。肺肾亏虚致络脉中气血不足,或因邪毒入络,肺络中血行迟滞导致痰淤相夹。膏方立法以补肺肾化痰的同时加入虫类药通络,习用全蝎、蜈蚣、僵蚕、地龙。通过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徐玉柱[14]等运用固金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45例,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综合疗效、FEV1%预计值、6 min步行距离比较、慢阻肺急性加重频次、指脉氧饱和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该膏可以改善肺脾两虚、肺肾两虚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延缓肺功能减退,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频次,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及指脉氧饱和度,可以用于慢阻肺稳定期的治疗。

4 内服膏方治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周瑞应教授[15]应用膏方治疗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认为心悸多为气阴两虚为主,久病必兼瘀血。选太子参、黄芪、黄精、首乌等益气养阴,选当归、川穹、丹参、泽兰、益母草等化瘀,加用甘松、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龙齿等安神、柴胡,青蒿等调肝。张祝华[16]应用膏方治疗2型糖尿病。根据2型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制定动静结合顾护胃气,清凉为主温药为辅,专病专药以增疗效的治疗原则。收膏常以凉性的龟板胶、鳖甲胶为佳。对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加重黄精、玉竹、山萸肉等滋阴药的剂量。并以木糖醇代替糖矫味。常用黄连、大黄、地骨皮、麦冬、葛根、天花粉、五味子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增加降糖效果。

5 内服膏方调治肿瘤

单兆伟[17]使用冬令膏方调治胃癌术后的患者,通过几年的冬令调补,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单师认为胃癌术后的患者心脾肾三脏虚弱阴阳两虚,挟有瘀血内毒,于膏方中加入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解毒之药。细料选用冬虫夏草、鹿角胶、人参等。林丽珠、张少聪[18]运用膏方治疗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后不良反应,针对放疗化疗后机体衰弱,采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为代表加减制作膏方;针对造血系统反应,出现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及贫血,采用归脾汤、八珍汤为主方加减制作膏方;针对神经毒性反应,采用八珍汤、十全大补丸加减制作膏方。

6 膏方调治妇科疾病

楼丽华[19]应用膏方治疗乳腺增生病,认为中医治病贵在一个和字,冬季膏方不应该和补药划等号。采用疏肝理气,通络散结法制定的膏方,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张玉珍[20]运用膏方调治卵巢早衰。认为本病以肾虚为主,肝脾、气血、冲任、胞宫的先后天失养而早衰,病程日久,常虚实夹杂。膏方调治原则以滋肾补肾为主,肾肝脾通调。

7 结语

刍议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践 篇7

1 规范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流程, 为中医护理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大部分中医院病房, 西药治疗已是主体, 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及操作技术也是必不可少, 即使是中医师也很少开或几乎不开相关中医护理医嘱, 而中医护理操作又必须在有医嘱前提下方可落实和执行。所以当前中医院治疗西医化、护理西医化, 中医护理特色优势难以彰显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2013 年1 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列入医院持续改进活动方案。对此我院认真贯彻实施, 特为之成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领导小组, 由护理、医疗、营养、临床药学科室负责人组成。具体实施流程首先组织小组成员对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印发的13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学习解读, 然后进行全员培训, 考核合格后要求各病区自行制定所在科室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报工作小组审核后予以临床实施。全院首批下发并实施了27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保证每个病区均有1~2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 并同时将方案中中医特色技术列入相应医疗临床路径。每月医院组织由分管院长参与的医、护、药剂联合查房也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考核结果作为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此实施流程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考核机制的约束下, 引起了临床医疗的高度重视, 全院掀起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良好势头, 为中医护理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落实在职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方案培训, 为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提供强劲的动力

由于中医护理在理论及方法上的独特优势, 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卫生部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3];然而, 中医护理目前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 服务领域存在逐渐萎缩、优势逐步淡化的现象, 中医护理人才的匮乏是阻碍中医护理特色优势发挥的重要原因[4]。虽然目前中医护理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但毕业于西医院校的护理人员目前仍是各级中医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主力[5], 临床护理人员缺乏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现实无法回避。中医护理方案的出台使在职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更具有实用性, 培训内容具体化、针对化。

我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的第二批中医护理方案制定的协作单位, 参与了部分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 注重把握中医护理方案的实质精髓, 将中医护理方案的培训时刻作为在职护理人员中医培训的重点。在培训 (实施) 前制定详细的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计划, 培训 (实施) 过程中建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登记表, 每季度对方案的实施情况分析汇总, 并作为在职护士培训内容在全院范围反馈、论证、收集意见。护理人员通过参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总结、分析、论证过程不但提高了自身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大家真正体验到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中医技术操作的简、便、廉、效, 并能结合临床大胆传承、创新, 为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提供强劲的动力。2014 年医院在职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技能考核合格率达100%, 开展新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6 项, 中医技术操作直接经济收入超过500 万元, 省级刊物发表护理论文16 篇, 2 项中医护理课题被确立为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3 验证中医护理临床疗效, 准确了解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为营造更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供有力依据

中医护理特色难以彰显的主要原因为医疗人员尤其是西医人员对中医技术的疗效持有怀疑态度, 加之缺乏针对疾病的系统、规范的中医护理指南, 临床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匮乏, 难以准确辨因、辨病和辨证, 病区常用的中医操作为“万金油”, 只追求中医操作的数量, 而不去辨证运用, 必然影响中医操作的临床效果, 进而影响患者对中医操作的信任度、依从性和满意度。

临床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 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辨证施护, 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也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我院针对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增加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入院护理评估单;建立了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登记表, 内容涵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样表中的内容,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患者出院时根据护理效果评价表如实填写。每月汇总, 汇总情况在科务会议上反馈, 此举一方面提醒医护人员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 重视评价方案内容的针对性、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医护学中医、用中医的积极性, 为营造更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供有力依据。

4 分析中医护理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研究中医护理的疑点和难点, 为中医护理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指明方向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已经近2 年时间, 其严谨性、延续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充分认可。但是辨证施护应是动态的个体化护理, 无法按固定的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 否则就违背了辨证施护的宗旨。所以我院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证型, 尤其是第二批中医护理方案证候类别依据不足, 导致对照患者的症状很难确定方案的哪类证型, 局限了护理人员的思维;在症状施护中未能体现个体化辨证, 与中医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原则相悖;同时症状局限, 难以周全, 影响其实用性;疗效分析缺乏具体、客观评判的指标, 责任护士临床往往靠主观感受进行评价, 往往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 收集的数据缺少严谨性等不足。为此, 我院在每季度对各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情况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问题开展学术讨论, 研究中医护理的疑点和难点, 强调在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寻求个体化中医护理服务方案, 规范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的操作规程, 建立了中医护理院外延伸服务机制, 在思路、方法上不断创新,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整体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

总之, 如何优化中医护理方案, 如何让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从制度化走向常态化, 发挥中医临床护理特色优势, 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学术进步, 真正体现医疗、药剂、康复、营养、护理等多学科一体化的中医整体观、辨证观, 仍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所以我们应以中医护理方案的规范实施为抓手, 不断总结、优化, 使中医护理方案能真正引导临床护理人员掌握中医、运用中医, 彰显中医护理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1]梅花, 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 2015, 29 (1) :231-232.

[2]罗文, 陈银崧, 岑碧之, 等.肺癌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3 (10) :287-288.

[3]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3) :96-98.

[4]柏亚妹, 宋玉磊, 王秋琴, 等.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23) :2136-2138.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探索 篇8

1 护理人员培训与管理

在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方案的实施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的制订需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需要和特殊要求,包括中医护理理论培训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何艳娟、罗文等[1,2]在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时,均提到先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中医业务学习、拓展科室中医特色护理项目能力、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标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的专项培训,理论培训时间为40学时,操作技术培训80学时。其次要对护理人员学习的成效进行管理,培训结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进行方案的临床实施。护理人员的培训是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前提,对护理人员的考核管理是方案实施质量的保证。

2 中医护理方案特色内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采取护理措施,指导生活起居、情志护理、给药护理,实施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中医护理技术[3]。辨证是决定中医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护理人员在临床应用中应该将辨证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疾病的护理中,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辨证从而实现具有连续性的整体护理。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占据中医护理特色的首要地位。

2.2 生活起居护理

在远古时期,祖先就认识到生活起居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上古之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说明了生活起居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中医护理方案中要有所体现,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从病室环境,病室的温、湿度适宜,光线适宜等方面[4]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护理人员首先要营造安静的环境,使病人心境平和,方利于疾病的康复;再则使病室通风,避风寒,病人不可坐卧当风,以免素体虚弱导致外邪侵袭;三则病室要有阳光照射,阳光有助于提升人体阳气,增强抗病能力,且湿气不宜重,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气血不足,延缓疾病康复。

2.3 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是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食饮有节”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原因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阐明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合理饮食有增强体质、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在临床应用中,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首先要通过辨证,结合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病人体质与食物本身的四气五味、归经和阴阳诸多因素进行施食。再则不能忽略饮食配膳宜忌,据不完全统计,《千金》两书中有关食疗禁忌的记载约有百余处,有因物而忌,因时而忌,因病而忌[5]。三则辨证施食时应顺应四季,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具体为春季肝气旺,脾土虚弱,宜根据早春、暮春的特点分别食用温性食物、清淡饮食,避免食冷肥僻黏之物;夏季炎热,可食用清热之品,忌生冷肥腻太过而伤阳;秋季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宜食用养阴润燥之品;冬季寒邪易伤肾阳,宜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防温热食物过量而伤阴,且需忌生冷之品[6,7]。四则还应注意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食养原则,如平素脾肾阳虚容易腹泻者,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肺胃阴虚口干舌红者,切忌辛热香燥食物等。

辨证施食既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护理的难点所在,护理人员需加强培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业务素质。以确保给予病人正确的食疗方法指导,达到增强药物疗效,提升人体正气,避免因辨证不当、未掌握食物性味、饮食宜忌不当或不遵循食养原则,而影响健康,影响疾病的康复,最终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2.4 中医特色技术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指出: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8]。中医护理技术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经济、适用范围广、无创伤,病人易于接受等特点[3]。在临床应用中要立足于中医学基础理论,遵循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原则,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思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医特色技术包括耳穴埋豆、中药湿敷法、艾条灸法、穴位按摩、熏洗法、刮痧法、中药外敷、拔火罐、中药定向透药疗法、中药灌肠洗等[9]。护理人员在操作前要取得病人的支持和配合,严格按照中医护理方案的操作流程进行,并告知病人此操作的注意事项,避免流于形式化。在实施如艾灸、按摩、拔火罐与针灸推拿存在学科交叉的这些项目时,应当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在护士执业范围内进行操作。

2.5 服药护理

中药服药方法颇为讲究,从古籍《汤液本草》《内经》《神农本草经》中知道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病证、不同的病位应选择不同的时间服药[10,11],《伤寒论》中也提到服药次数与剂量、服药温度、特殊的服药时间会影响中药的疗效。故护理人员进行服药护理时应根据病情、病位、人体生理节律、体质、药性等因素指导病人服药[12],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药后调护、服药禁忌等内容,一般来说,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油腻、辛辣、海腥等刺激性食物,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饮食禁忌,根据辨证后指导病人选择不同的饮食宜忌与服药方法,服药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服药护理在中医护理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辨证施护的重要体现。

2.6 情志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高效率、快节奏的出现,使得人的身心处于高应激状态,情志护理跟随时代的脚步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3]。情志护理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或消除由此产生的身心症状,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14]。首先护理人员需掌握七情所伤的发生机制,即累及内脏、扰乱气机、损耗元气、耗损精血,损伤本脏,波及它脏,重者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正如《素问·举痛论》中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且应知道情志致病,可单一情志致病,亦有多情交织致病。多情交织致病时首伤肝脏、归本于心,易中潜病之脏[15,16]。可通过《黄帝内经》提出的“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悦情志”即移情、疏导、暗示与情胜、思胜、调欲等方法进行情志护理[17,18]。其次在情志护理时,要强调护理工作者的态度对疾病恢复的影响[19],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保持热情诚恳的态度,主动去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消除环境和人际陌生带来的顾虑,用积极的态度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念。

3 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

护理病历是重要的法律文书,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病历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垂青。临床上各个医院,各个科室所使用的中医护理病历格式都不相同,目前研究者正在探索如何有效、规范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如王雯璟[20]在其研究中对中医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应用符合性进行了规范。无论何种书写方法,都要求客观、真实、及时、有效,并需要包括国家发布的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对于方案中的内容侧重可根据各科室的具体情况而定。制订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模板时应考虑临床人力资源、实施的可行性等,避免表面化、形式化。

4 小结

中医护理的内涵很多,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就提到生活起居护理、心理情志护理、饮食脾胃护理、药物行为护理,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医护理方案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常见证候要点,对疾病的证型做了梳理;常见症状/证候施护,包含了对常见症状进行对症护理的要点;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中包括了药物治疗、特色技术;健康指导包含了生活起居、饮食指导和情志调护;护理难点中提出了解决思路。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如何将方案中的中医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学科界限不清、医护认识不足、中医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士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不足、中医护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护理工作性质的约束等[21,22],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也限制了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另外,财政支持与医院重视力度不够,也导致了中医护理方案存在临床运用过程中的形式化现象。

要将中医护理方案切实落实于临床并非一朝一夕,需逐步解决现存的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扩大护士的执业范围,赋予护士更多的权利,争取医院的财政和人力支持,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培养更多的具有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中医护理人才,以保证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体现其独特性。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发现问题,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方案制定小组,不断地改进,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从而使中医护理方案更好地在临床开展。

摘要:对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做梳理探讨,剖析其特色内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旨在提供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参考,从而完善中医护理方案,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中医护理的临床教学策略改革初探 篇9

1 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陈旧

很多临床教学老师仍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学习热情低、开放性思维及创造能力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

1.2 教学内容“西化”

由于现在大部分中医院主要采取西医的诊疗手段, 护理也被“西化”了, 在临床教学中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如评估病人、观察病情未用“四诊”手段进行, 护理病人的方法多用西医的一般护理, 而未用“辨证施护”, 护理记录缺乏中医特色等。这些都影响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 不利于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1.3 缺乏中医护理专业的老师

一方面, 在临床教学中中医院校的护理实习生与西医院校的护理实习生差异不大, 多以跟班制或随师带教模式为主, 带教师资的选择随意性强, 不利于中医护理层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 近年来西医院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多, 师资队伍缺乏。

2 改革策略

2.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种形式的临床教学活动。

2.1.1 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应用

各参与临床带教的科室均形成专科的中医护理特色, 有各自的中医专科护理特色操作和辨证施护病种, 按周制订带教计划, 每周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护理基本技能和理论以外, 还要求掌握一定的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具体计划:第1周, 中医专科护理特色操作的示范与讲解, 并提问学生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如常用穴位的定位、“四诊”的内容等;第2周,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为病人独立完成中医专科护理特色操作;第3周,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运用“四诊”方法获取资料, 独立完成1名或2名新入院病人 (选择专科的辨证施护病种) 的接诊、病历书写, 并制订辨证施护方案;第4周~第5周,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运用中医护理知识, 熟练地为1名或2名病人 (选择专科的辨证施护病种) 进行病情观察、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 并完成1份完整的中医整体护理病历。出科前3 d~4 d进行知识总复习和考核。

2.1.2 中医护理教学查房

在学生实习的5个月~6个月, 每个科均安排并指导科内的实习生进行1次中医护理教学查房。查房时以实习生为主导, 由中医护理本科实习生主持, 带教老师充当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指导查房过程的实施。要求查房过程中运用“四诊”知识和辨证施护知识。通过中医护理教学查房的实施,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热情, 提高中医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

2.1.3 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的成立与导师制的实施

每个科室选派1名中医基础知识扎实、热爱中医护理的护士, 在医院内成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每名小组成员均作为实习生的中医护理临床实习的导师, 负责4名或5名学生中医护理临床带教的工作,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 指导学生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及实践[2]。

2.1.4 学生病房的开展

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第3个月开始, 各病区设置学生病房。选择距离护士站比较近的病房, 安排6张~8张病床, 每名学生分管2张左右的病床, 约2个学生分管同一间病房, 并尽量安排常见的辨证施护病种, 为学生创造实施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的有利条件。

2.1.5 临床实践课的开展

每1周或2周安排1次临床实践课, 以小课的形式, 通过讲授、演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向学生传授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各专科的辨证施护知识、中医护理特色操作等。通过小课, 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主动学习热情, 拓展学生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

2.1.6 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

制订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方案, 使带教老师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将中西医护理操作紧密结合, 提高中医院护理实习生的中医临床操作技能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打下良好基础[3,4,5]。培训方案:每月由护理部统一培训各大科的带教秘书、各科带教组长1项中医护理操作, 经考核及格, 再由各科室的带教组长培训学生。同时, 护理部提供中医护理操作光盘, 让学生借用进行自学。培训中适当安插情景模拟, 并结合病例针对性提问, 以促使学生去学习、思考;同时, 要体现人性化的温馨服务, 指导学生将语言规范 (如每一项操作过程的前、中、后应与病人有什么交流?) 揉合到操作过程中, 将健康教育 (如为什么要施行此项操作?过程中需要病人怎样配合?操作后要注意什么问题?) 贯穿操作的始终, 尽量避免机械、呆板和千篇一律, 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灵活创新, 勇于改革, 以调动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交流技巧 (如注意与病人交流的语气、态度) , 从而更新观念, 提高服务意识、沟通技巧。另外, 安排学生分批轮转传统疗法中心,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 了解中医博大精深的知识。考核:当月培训的操作下月考核。考核标准包括操作考核、态度考核、沟通考核3部分。操作考核包括操作熟练程度、操作的条理性和灵活性、操作后向病人交待的注意事项;态度考核包括着装、服务态度、仪表行为;沟通考核包括沟通技巧、内容等, 最后回答主考老师提出的与操作相关的理论。考核采用抽考形式, 由各大科带教秘书对其所管的学生中随机抽考, 每月每位带教秘书至少抽考5名学生。考核结果由带教秘书统一登记, 作为学生的中医护理操作技能成绩。

2.1.7 西医院校毕业生及实习生的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组织西医院校毕业的新护士及实习护士进行30学时以上的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培训完后进行考核, 60分合格。安排新护士和实习生一起学习, 可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提高学习效果。

2.2 建立临床护理教学教师资格认定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2.2.1 选拔高素质临床带教老师

每年度进行1次带教老师遴选, 选派中西医结合护理基础知识较好的、热爱护理专业、热心教学工作的带教老师担任临床带教工作。要求:本科毕业工作≥3年, 大专毕业≥4年, 中专毕业≥6年, 取得护理师技术资格职称, 已通过了医院护士阶段的培训与考核, 包括中西医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2.2.2 师资队伍的培训

一方面, 每年度护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 院内组织带教老师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护理临床带教管理及规范、护理教育知识、带教技能如护理查房、小讲课等的培训、经验交流等。另一方面, 实行“护理部-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的成员-带教老师”二级培训制。首先, 护理部对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的成员通过聘请院内中医师授课、小组会议交流及讨论、轮流授课等形式进行培训;然后, 各小组成员分别对本科室的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另外, 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选派临床带教老师或教学管理干部外出参加各类型的教学培训班。

参考文献

[1]陈丽萍, 陈晓玲.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临床教学改革初探[J].齐鲁护理杂志, 2007.13 (23) :84-85.

[2]蔡敏, 罗玫, 刘兵.中医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05, 2 (3) :103-105.

[3]张瑞清.浅谈中医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suppl.2) :103-104.

[4]王燕, 王英.《社区护理》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的效果[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46-2247.

现代中医临床护理 篇10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5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83)和观察组(n=8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SAS、SDS标准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标准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有助于缓解四肢骨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中医临床护理路径;骨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59-02

研究表明[1],四肢骨折作为一个超强度应激源,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其次,患者由于活动量下降,且一直卧床,翻身困难,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其预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按照严格的工作顺序和准确的时间要求,从患者入院到出院为其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护理,现已被广泛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带状疱疹等患者的护理[2]。本文以165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5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②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③能够正确表达自己意愿,可进行书面交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②合并心、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83)和观察组(n=82);对照组:男性52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0.9±12.1)岁;其中开放性骨折49例,闭合性骨折34例;上肢骨折44例,下肢骨折32例,复合骨折7例。观察组:男性4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0.1±12.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45例,闭合性骨折37例;上肢骨折44例,下肢骨折33例,复合骨折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1.2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流程,包括:手术配合,监测病人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对其进行相关治疗,做好预防感染、压疮、便秘、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具体步骤:①建立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科室主任、医疗组教授、护士长组成的指导小组和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和责任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等组成实施小组,规定路径、制定运行过程中有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角色、工作内容等。②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包括:入院后,由1名护士通知医生,另1名护士按照路径表上的指示内容根据患者需求并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过敏史、经济状况及用药等情况进行评估,详细介绍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有关内容和作用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前检验血常规、血型、心肌酶谱、肝肾功能,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呼吸、出汗等情况,备好抢救器械如除颤仪、呼吸机、起搏器等;术中根据中医“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理论,综合应用移情、疏导、相制的矫正方法,缓解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术后尽可能使患者处于安静、整洁的环境中,运用沟通交流、耳穴埋豆缓解其不良情绪,运用中医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及归经等学说,指导患者选择食物,做到病食相宜,药食相辅,同时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遵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及进行功能训练。

1.3观察指标运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平分。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满意度量表共包括:护理人员是否向您详细介绍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有关内容和作用, 您对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方式是否满意,您对病房、病床等的干净、整洁度是否满意等10个问题;采用4分制评分(1=不满意;2=基本满意;3=比较满意;4=非常满意);总分为40分;总分≤20分表示不满意;21~26分为基本满意;27~33分为比较满意;34~4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率=基本满意率+比较满意率+非常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SAS、SDS平分比较两组患者SAS、SDS平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3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据统计[4],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70%,而随着交通行业的迅猛发展,其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由于其发生较为突然,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推出一种新的护理标准—临床护理路径,其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特定病种或病例制定的标准护理计划,强调护士和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同时护士可主动地、有计划地和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切实有效地把各项护理服务项目落实到各环节中,据文献报道[5],其不仅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也明显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的状况,改善其预后。

郭珍辉[6]将临床护理路径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并将其应用于四肢骨折患者中,发现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进一步观察。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标准分明显下降,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给予四肢骨折患者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改善其心理问题,增强其应对能力,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其康复。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考虑是由于护士有计划性和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而不是机械的按时间顺序排列,减少患者在诊断、治疗、转运过程中的时间,使患者获得更优质的服务,进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此外,陈勇等[7]报道称,将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骨折患者,即使患者出院,也可以将住院时掌握的饮食、生活起居、运动锻炼等知识继续运用,有助于其骨折后功能康复。因此,临床上对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缓解四肢骨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英.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0):48-49.

[2]范伟英.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 (8):70-71.

[3]江偉民. 护理干预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5):260.

[4]狄亚丹. 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205-206.

[5]李明子. 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6]郭珍辉.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四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3):138-139.

[7]陈勇,刘静梅,冯滢洁,等.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9):87-89.

中医护理干预对脾肠病症临床探析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140例, 男62例, 女78例, 年龄28~80岁, 平均 (55.2±2.1) 岁, 均与《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规定符合, 均符合下列入选标准:上腹部反复性或持续发作的不适, 包括反酸、恶心、胀气、呕吐、早饱等症状, 症状累计>3个月。经实验室、影像、临床检查, 将器质性病变排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 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方案治疗, 具体包括:中药口服:槟榔15 g, 云木香8 g, 党参20 g, 茯苓20 g, 厚朴15 g, 白术20 g, 枳实20 g, 炙甘草12 g, 干姜8 g, 麦芽20 g, 水煎服, 每日1剂。针灸:依据中医针灸理论, 取气海、中脘、足三里行针灸治疗, 阴陵泉、内关、公孙穴可配合行针刺治疗, 每日1次。针对脾肠甚虚者, 对相关部位行推拿按摩操作, 每日1次, 取药膏于脾肠部外敷。30 d为一疗程, 对预后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加以比较。

1.3 效果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有效:部分症状消失, 临床症状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反应[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

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

2.2 干预组

2.2.1 辨证施护

干预组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2.2.1. 1 气滞湿阻证型

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当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由于患者自身有气滞因此应多使用通气的失误, 不得给予使用有碍气机的食物, 同时应当让患者病房保持安静, 舒适, 来缓解患者的心情。

2.2.1. 2 脾肾阳虚证型

因患者阳虚, 很容易引起外邪入侵, 从而加重病情。因此应当对此类患者的病房温度调至适宜, 应注意添加衣物等。同时在饮食中应多给予温补阳气的食物。如桂皮等。

2.2.1. 3 湿热蕴肠型

此类患者因体内湿热, 从而导致邪气蓄积在小肠中, 日积月累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不可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 在服药的中药汤剂也不易过热服用。应少量多次的凉服, 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排便情况, 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及治疗方法。

2.2.1. 4 脾虚湿热证型

因自身脾虚, 但伴有湿热证, 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空腹温服为宜, 因患者脾虚, 而温可运脾胃, 同时应按时定量的饮食, 不可过于食用热性及大量温补的药物, 以免湿热加重。

2.2.2 情志调护

中医认为, 七情六欲均可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于患者的情志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护理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如发现患者唉声叹气, 郁郁寡欢, 或暴躁易怒都应及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缓解。同时对于患者, 护理人员应详细清晰地告知患者所患疾病的具体情况, 以树立患者对待疾病的正确观点。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中医内科观点认为, 脾肠病症是指在脏腑失调、外邪侵入、情志不遂、内伤饮食等病因诱导下, 于肠道、脾胃、食管发生的一组病症, 具有较高发生率, 发病机制及病因复杂, 易反复发作, 西药尚无确切治疗方案。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理念, 对病情行细致观察及全面分析, 针对性采用中医内科方案治疗, 对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依据病因病理行辨证诊断, 胃肠积热型:属患者肠胃部极热, 使津液耗伤, 肠道表现为干涩状况, 导致便秘形成;气机郁滞型:以久坐少动、情绪失调, 通降失调, 腹气郁滞而导致疾病形成;阴寒积滞型:患者以阴寒内盛为主要表现, 于胃肠凝滞, 而致病变形成;气虚阳衰型:阴寒则内结, 久之致便秘。脾胃同属中焦, 脏腑互为表里, 脾主运化, 主升清, 胃主降浊、主受纳, 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由脾胃共同完成, 对营养精微物质进行输送, 以对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闪腑加以滋养, 故脾胃为后天之本[4]。

本次研究选择的患者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肠症结的患者, 以厌食呕吐、胃痞隐痛、嗳气不爽等为临床主要表现[5]。故患者病发脾肠病症后, 症结多集中在机体胃部发生, 胃部以阳明燥土为主要表现, 为气血之脏腑, 非喜不定、饮食不调、外邪入侵, 均可造成胃部损伤, 引起积气淤滞, 引发多种并发症发生。胃部长久受损, 实转虚, 气息不调, 气虚胃弱, 造成胃胀满或胃痞[6]。中医组方药物特性包括:槟榔味辛、苦, 性温, 在腹脘胀痛、消积食滞中应用;云木香味辛、苦, 性温, 用于行气止痛、健脾消滞、理气疏肝;茯苓味甘, 性平, 微酸, 以宁心安神, 健脾和胃;厚朴味辛、苦, 性温, 以行气消滞、降逆平喘;白术味甘苦, 性温, 可燥热利水, 健脾益气;枳实味辛、苦, 性寒, 可作用于停滞内停, 痞满胀痛;炙甘草味甘、性平, 用于脾胃虚弱, 可补脾和胃;干姜味辛、性热, 可燥湿通脉、温肺化饮、温中散寒;麦芽味甘、性平, 可行气消食、健脾开胃[7]。上述配方中, 党参为君药, 可除烦渴、和脾胃、补中益气, 用于调补, 是针对胃虚气弱治疗的最根本药物;臣药为白术, 可消食除痞、扶植脾胃, 对食少腹胀有改善作用;而炙甘草为使药, 可调和诸药, 补脾益气, 除腹胀满。中药以补益脾气为主要目的, 活血、行气作辅助治疗, 符合辨证观点[8]。

脾肠病症同时具有纳差、脾胃虚寒、呕吐、胃部隐疼特点, 以缺于温养所造成的脾虚胃寒为发病机理, 故除采取以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案外, 给予有效的中医护理干预, 根据不同症型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 使预后明显提高[9,10]。结合本次研究结果, 观察组选择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 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与西医单纯对症治疗比较, 中医辨证施治同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的诊疗积极性得以调动, 将心理、社会、生物医学等资源充分结合, 达到共同治疗疾病的目的。

综上, 依据脾肠病症疾病特点, 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案治疗, 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 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各级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旭东.中医内科脾胃肠病症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9) :225.

[2]Chang F Y, Lu C 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 perspeetives from Asia or South-east Asia[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 22 (1) :4-12.

[3]何跃东.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1) :126-127.

[4]张崇泉.胃肠疾病从肝脾论治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 2010, 26 (3) :42-43.

[5]张冰.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 2009, 10 (1) :10-11.

[6]王永炎, 鲁兆麟.实用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98-403.

[7]苏干伸.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现状[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5) :13-14.

[8]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5 (2) :172-175.

[9]周殿元, 陈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 (2) :157-159.

上一篇:中小学教室的照明设计下一篇:察言观色